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5 18:03: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例研究报告

《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研究主题: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研究课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小小新闻发布会》研究团队: 主持人:刘苗苗授课人:白雪梅参与人:唐丽丽,王聪聪等全体语文组成员指导教师:邢清民

课 例 研 究 报 告

2018年3月

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课 例 研 究 报 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从“会背会写”逐渐转变为“能言会道”,说话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交水平的标准。那么,作为言传身教的老师,怎样将这一本领教给学生,或者说老师自己如何上好“说话课”或者“口语课”,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的困惑。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这东西,可以说是又简单又复杂。简单,因为七八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掌握了;复杂,因为可能几十年还掌握不好。”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因此说话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三四年级段这样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于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正是口语交际的最终训练目的。

三月初新学期伊始,我校领导就已开始部署本学期各组的课例研究活动事宜。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教研会在四楼会议室召开。

会议上低段、中段、高段互相结合,针对“口语交际”展开讨论。组长唐丽丽说:“高年级段的学生在说话交际方面已形成自己的方法和风格,并且能独立完整地描述一件事情。”

低年级段王聪聪老师说:“一年级的孩子们刚刚入校,还未从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转变过来,说话及表达没有达到独立自主的程度,大部分依靠老师教或者模仿他人。”

后来,我们将口语交际课研究的对象定位在四年级的学生身上。原因有以下几点:1,四年级的孩子年龄段都处在八九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观表达意识。2,四年级的口语交际课较之一二年级和五六年级的过低和过高的要求,授课教师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从而更好的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过程。3,研究中级段的口语交际,既可以检测低级段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可以为高级段的口语学习夯实基础,探索实践,寻找更适合上好“口语课”的方法,与师与生都是双赢。

最初,主持人刘苗苗老师将课例研究主题定为“如何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经过商讨,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我们最终将课例研究的主题定为: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将课例定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小小新闻发布会》。授课老师为四年级语文老师白雪梅。

初次接触这个主题,说实话我们无从下手,但未知领域的探索,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不怕尝试,不怕失败,只要能在探索口语交际的这条道路上自我挖掘、自我实践、自我突破、自我成长、自我收获,我们愿意秉承本真,一路前行。

二、理论意义

口语交际关系着人的社会交往的成败和事业发张的大事。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就应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把口语交际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次,儿童从进入小学后,能基本正确的运用语法进行交谈,但是要能达到运用语言熟练交流的程度,还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抓紧这一时期对小学生进行规范的、严格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他们学会运用口语,学会与人交际,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强有力手段,坚持口语交际训练,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注意力、快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的素质培养上,历来能说会道、能言善辩都被人们称道。可是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知识能力,重书面轻口头的情况,素质教育要创设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要重视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听说能力是协同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主要在交际实践中进行,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三、研究目标

1.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学习口语交际课堂实录,训练提高学生当堂有效的说话水平。

2.通过本次课例研究,初步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强化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工具性。3.通过备课、上课、议课到复备、复上、复议,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我们厚研课标、厚研教材、厚研学生,达到专业成长的目标。

四、研究团队及其分工

1、研究主题

《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2、课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小小新闻发布会》

3、参与人员及其分工 指导老师:邢清民 主持人:刘苗苗 授课人:白雪梅

参与人:唐丽丽

王聪聪及全体语文组教师

五、课例研究历程

(一)集体备课研讨

依据研究的主题和课例,主备教师白雪梅确定了常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并准备一份教学设计。备课组围绕《小小新闻发布会》展开集体研讨。在讨论交流之后对主题目 标进行最终定论: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新闻发布会”的意思并能自主完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拓展课堂;并由小组自行选择组内播报员,适时上台播报新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说的同学给不熟悉的同学做榜样,不太会说的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新闻语言。即使意见不同,通过学生思维碰撞最终达成一致,达到知识学习、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三统一的目的。现将第一次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整理如下:

《小小新闻发布会》教案(集体一) 【设计理念】本设计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在努力创设和谐的交际情境的同时,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感受自己了解时事的快乐,从而训练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走进社会,感受到时时处处都有新闻的存在。

2、能够结构完整、简洁明了地发布新闻,能够针对性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在交流、评议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大方自然发言,认真细致倾听。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认识、评价能力和说话时的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是这样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它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那它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生答。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选用这副对联一是考察学生平时是否有留心观察的习惯(学校报告厅里有这副对联),二是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该如何准确表达的能力。

师:是呀!虽然我们经常待在校园里,但对于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们还是需要做到事事关心的。最近我们都搜集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吧!(板书课题)。到底怎样开新闻发布会呢?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中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大家默读课本第74页,说说有哪些要求。

【设计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及时的汇报给别人。 生:要选一名同学做发布会的主持人。

师:会议要有主持人,主持人要引领整个会议的进程,有效的维持会场秩序。一会儿老师也想参与到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当中,我可是很想做这次的主持人啊。

生:同学们发布的新闻可以是国内、国际的大事,也可以是身边的新鲜事。

师:对,就是我们前两天搜集准备的。“大事小事,事事关注”,只要是你眼中的新闻,是你心中的重大事件,都可以在今天的会上发布。 生:如果对新闻有疑问,可以向新闻发言人提出来。

师:对啊。我们在电视上看的新闻发言人,在召开记者招待会上,都要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所以,同学们对自己 要发布的新闻得弄清来龙去脉,一会儿在别人发言时,你也可以扮演现场的小记者提问。 生:还有,要评评谁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评出“最佳新闻发言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布新闻时要做到清楚、明白。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新闻的特点是什么吗?(真实的、及时的、新颖的)《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了解了新闻的特点,在交流时才能准确的抓住要害。

一、新课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同学们搜集的新闻,我们的新闻发布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允许老师先来担任本次发布会的主持人,那同学们就是小小新闻发言人了。我宣布长葛市颍川小学四年级四班“小小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

首先进入第一环节“新闻我知道”

(一) 新闻我知道

请各位小小新闻发言人说说你的新闻从哪里收集到的?新闻的标题是什么?(生5名,教师适时点拔:国内新闻、国际、时事、教育等,新闻的来源:电视、听到、亲眼所见……)

看样子大家收集的新闻可真不少,为了让大家能在短时间内更好的交流这些新闻,我建议:大家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讲得好的给大家讲。那我们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答。

师:那我们把大家说得都一一采纳,我也来给你们提提建议: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要挑重要的说,也就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就可以了;另外,我们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说注意事项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训练了他们的说话能力。老师再次出示则起到了强调作用。

师:在小组交流之前。谁愿意先来说条新闻给我们做个示范呢?(说主要内容)大家就这样在小组内讲新闻,听新闻吧。时间有6分钟,希望大家掌握自己的发言时间,好,开始吧。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通过小组交流,既可以促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补充,又扩大了学生参与交际的范围。同时老师有意识的指导能让学生更清楚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重点。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都讲了那些新闻呢?、、、说了新闻还谈了自己的感受都不错。谁还来说说你们小组都说了那些新闻? 师:其他小组都选好发言人了吗?那现在我们就请各组推荐出来的发言人,把你们的新闻讲给大家听,我们大家注意一下他们讲得怎么样,其中你对那条新闻感兴趣?哪组先来啊?(教师适时点拨评议) 师:下面各组发言人把你们的新闻挑主要的简短说一说,看看哪组的发言人能做到,好吗?(选小组发言人发言)

师:好了,听了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觉得自己对那条新闻比较感兴趣,可以推荐他一会儿给我们做一个比较详细地讲解。(生推荐)

(二) 新闻播报台

师:刚才大家推荐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新闻,一会儿我们就请这些同学来做一个详细地播报,如果你觉得你的新闻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也可以参与进来,行不行啊?等他们播报之后,我们可以针对他们的新闻畅所欲言,谈感受。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详细的播报另一方面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感受,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时的应变能力。在多方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师:根据大家的推荐,我知道大家对、、、、的这条新闻比较感兴趣,、、、同学你能不能把这条新闻给大家作个详细地播报呢?

、、、同学为我们播报的详细而且清楚,谢谢你!刚才我还听到大家对、、、同学的新闻很感兴趣,下面就请、、、同学上来给我们详细的播报吧!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还有很多新闻没有交流,不过没关系,请把它们整理好贴在黑板报上,课下接着交流,好吗?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马上就要结束了,请允许老师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位发言人: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3月28日下午,在长葛市颍川小学多媒体教室里,四年级4班召开了一次小小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开得特别精彩,同学们在发布会上表现积极、踊跃。在收集、整理、发布新闻的过程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彼此的交流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谢谢!

师:听完这么多人的发言,大家觉得最佳新闻发言人该花落谁家呢? 过渡:

在今天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让我们都来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我们的国内外大事,相信你们是21世纪最优秀的人才。

(二)课后反思及评价 授课教师白雪梅自我反思: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主题是“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之所以确定这一主题,其原因还是在于老师们发现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这一活动,对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非常重要,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以及交流中,老师们还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欠缺的。比如:想要表达的事物不能十分准确的表达出来。有时老师让他转达一些话,最终结果却不能让人十分满意。这时老师们就会随口说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会这么差呢?”是啊!到底该如何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呢?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他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本学期确立课例研究主题的时候,我们想到了口语交际这一活动。选用的案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然而,在第一次授课后,我再一次清楚地认识到:要想让学生把一则新闻准确、恰当的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与大家交流,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尤其是在让其交流新闻时由于自己不能适时地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交流,最终致使个别学生成了读报、读新闻,这样与老师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同时还有个别同学不敢大胆地发言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面对别人说出的新闻内容也不能积极的质疑、评价。

那么这样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通过深刻的反思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我暗示法。告诉学生在说话前,自己暗示“我会行的”,“我会讲好的”“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最要的是参与”。

2、教师要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要对学生说话能力进行评价,给优秀个人进行适当的鼓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说话时要有语音语调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的轻重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所不同。同时要训练学生的语速,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密切相关,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是不一样的。

4、要注重学生的倾听能力,与别人交谈时只有认真的倾听了,才能积极地与他人沟通交流,才能去质疑别人说的话,评价别人的发言。

观课老师评价意见:

同级组张静老师在听完课以后,首先肯定了雪梅老师在课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她认为本节课的学生参与面很广,老师关注全体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时评价很有针对性,并且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小播报员的角色,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倾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建议学生在汇报新闻的时候说一下新闻的标题和时间,这样既可以使听的学生更清晰明了,又可以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颖性。另外在学生上台展示的时候,让学生把新闻转化为自己的话,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组长唐丽丽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总结要求,总结特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体现学校一直秉承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说的比较多,老师引导时思路清晰,先简洁后具体,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而后针对这堂课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在学生汇报发言以后,教师可在此适当做一个及时的评价和总结。2,学习目标(2)中提及“有针对性地回答别人的问题”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未体现出来。说的人和听的人没有互动,所以,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未被激发出来,这需要教师再钻研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在“新闻播报台”环节,大部分上台学生只是在被新闻或者读新闻,没有用自己的话说,可见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不会复述。所以,新闻的标题很有必要,教师可适当给学生一个模式,比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学生参照模式可以更容易把搜集到的新闻转变成自己的话。

张小芳主任在肯定课例研究组方向的同时,也对这次授课提出了非常有效的建议。张主任说:“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在课下,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新鲜人、新鲜事,并学会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新鲜事,这才能真正有效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课堂最后的落脚点要真正落在学生自己自主表达上面。”另外,张主任提出课堂中“学生汇报交流”和“新闻播报台”环节重复,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和教师预设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需要教师在此环节做调整。

指导老师邢清民也肯定了课例研究小组的方向,他说本节课最难能可贵的是授课教师敢于尝试,教师倾向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一个主观意识,对授课教师白雪梅提出了表扬。

最后他对全体语文教研组提出要求:思考这样的“口语课”应该怎么上?总结本节课的得失,认真钻研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附《小小新闻发布会》课堂实录

课型:新课 主备:白雪梅 辅备:唐丽丽 王聪聪 审核:语文教研组 班级:四四 时间:3月28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目标:

1、能够走进社会,感受到时时处处都有新闻的存在

2、能够结构完整、简洁明了地发布新闻,能够针对性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在交流、评议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是这样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它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是呀!在我们学校的报告厅里有这副对联,看来同学们平时很留心周围的事物呀!那它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生:它的意思是不管是身边的家事还是我们国家的大事或天下间的事,我们都要关心。

师:是呀!虽然我们经常待在校园里,但对于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们还是需要做到事事关心的。最近我们都搜集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吧!(板书课题)。到底怎样开新闻发布会呢?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中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大家默读课本第74页,说说有哪些要求。 生:要选一名同学做发布会的主持人。

师:会议要有主持人,主持人要引领整个会议的进程,有效的维持会场秩序。一会儿老师也想参与到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当中,我可是很想做这次的主持人啊。

生:同学们发布的新闻可以是国内、国际的大事,也可以是身边的新鲜事。

师:对,就是我们前两天搜集准备的。“大事小事,事事关注”,只要是你眼中的新闻,是你心中的重大事件,今天都可以在会上发布。 生:如果对新闻有疑问,可以向新闻发言人提出来。

师:是的。如果你对别人发布的新闻有疑问,就可以大胆的提出来。那么发言人可要对自己新闻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

生:还有,要评评谁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评出“最佳新闻发言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布新闻时要做到清楚、明白。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你们了解到新闻的特点是什么了吗?(真实的、及时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出示课件》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学习目标。

师:希望同学们把目标牢记心中。

二、新课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同学们搜集的新闻,我们的新闻发布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允许老师来担任本次发布会的主持人,那同学们就是小小新闻发言人了。我宣布长葛市颍川小学四年级四班“小小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

师:首先进入第一环节“新闻我知道”

(一)新闻我知道《课件出示》

师:请各位小小新闻发言人说说你的新闻从哪里收集到的?新闻的标题是什么? 生:

师:看样子大家收集的新闻可真不少,为了让大家能在短时间内更好的交流这些新闻,我建议:大家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讲得好的给大家讲。那我们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使用普通话。

生: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晰,声音要响亮。 生:还要做到自然,不能紧张。 生:小组内发言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 生:还要做到认真倾听。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那我们把大家说得都一一采纳,当然我也要给你们提提建议: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要挑重要的说,也就是把新闻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就可以了;另外,我们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出示课件》。

师:在小组交流之前。谁愿意先来说条新闻给我们做个示范呢?(说主要内容)

生:最近在墨西哥有20多名女孩嫁给了大树。有人会问,什么?嫁给大树?别急她们只是要提倡:森林需要我们的爱。在此我也要帮她们提倡:砍伐森林是不知不扣的自杀行为。

师:听了刘子铮为大家做的示范,接下来大家就这样在小组内讲新闻,听新闻吧。时间有6分钟,希望大家掌握自己的发言时间,好,开始吧。

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都讲了哪些新闻呢?

生:当前全球已经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建立起近五百所孔子学院,为汉语的推广和中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基地和广阔平台。我觉得汉语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了。

师:说了新闻还谈了自己的感受很不错。谁还来说说你们小组都说了哪些新闻? 生:美国媒体称特普朗计划驱逐俄罗斯驻美外交官,回应间谍遇害事件。

师:其他小组都选好发言人了吗?请你们把你们的的新闻讲给大家听吧。我们大家注意一下他们讲得怎么样,其中你对那条新闻感兴趣?哪组先来啊?

生:校外培训调查,校外培训补习市场特别活跃,这与学校提倡的减负是否形成了矛盾呢?

师:下面各位发言人把你们的新闻挑主要的简短说一说,看看哪位发言人能做到,好吗?(选小组发言人发言)

生:在澳大利亚的雷恩盘,海龟家族遇到了麻烦,那里渐渐变成了“女儿国”。

生:3月23日在镇江新区姚桥镇,一名四岁女孩宁宁在午睡时从13楼坠亡,当时她的奶奶在楼下收被子。这位四岁女孩宁宁因抢救无效后不幸死亡。

师:好了,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你们觉得自己对那条新闻比较感兴趣,可以推荐他一会儿给我们做一个比较详细地讲解。(生推荐) 生:赵梦琦、陈雨、孙铭泽等做详细的播报。

(二)新闻播报台《课件出示》

师:刚才大家推荐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新闻,一会儿我们就请这些同学来做一个详细地播报,如果你觉得你的新闻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也可以参与进来,行不行啊?等他们播报之后,我们可以针对他们的新闻畅所欲言,谈感受。 师:(1)根据大家的推荐,我知道大家对、、、、的这条新闻比较感兴趣,、、、同学你能不能把这条新闻给大家作个详细地播报呢?(2)、、、同学为我们播报的详细而且清楚,谢谢你!刚才我还听到大家对、、、同学的新闻很感兴趣,下面就请、、、同学上来给我们详细的播报吧!(3)听了、、、同学的播报,使我明白了。我还听到有很多同学对、、、同学的新闻也比较感兴趣,、、、同学你能为我们做详细的介绍吗?(4)听了、、、同学的这则新闻大家有什么感受想谈谈吗?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还有很多新闻没有交流,不过没关系,请把它们整理好,课下我们接着交流,好吗?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马上就要结束了,请允许老师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位发言人: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3月28日下午,在长葛市颍川小学多媒体教室里,四年级4班召开了一次小小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开得特别精彩,同学们在发布会上表现积极、踊跃。在收集、整理、发布新闻的过程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彼此的交流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谢谢!

师:听完这么多人的发言,大家觉得最佳新闻发言人该花落谁家呢?《课件出示》 生:赵梦琦

师:恭喜赵梦琦同学。请把掌声送给他。 师:在今天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让我们都来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我们的国内外大事,相信你们是21世纪最优秀的人才。

(三)复备后的教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教案(集体二)

课型:新课 主备:白雪梅 辅备:唐丽丽 王聪聪 审核:语文教研组 班级:四三 时间:4月25日

(三)二次复上后反思及评价 授课教师白雪梅第二次实践反思: 听课教师评价意见:

第三部分——总结收获

推荐第2篇:课例研究报告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课例研修报告

罗田县平湖乡东冲畈小学 李文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备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说课稿、教案略)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我对数学课如何“创设情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

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推荐第3篇:课例研究报告

篇1: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

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1、确定研究主题

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2、选定研究课例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呈现课例研究过程

这部分主要概述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课例研究是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需要有多轮的研究课,因此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呈现每节课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设计侧重点,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例研究过程也是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课例研究报告中要具体呈现每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方面的主要变化。学情分析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的把握不断具体、准确;教材解读着重展示几轮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变化,并给出具体的说明。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 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阐明每轮的研究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上的明显变化(可通过案例对比并简单解析),具体描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点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3、概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研究团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心路历程。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各轮研究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呈现针对每节课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过程。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环节或教学片断的形式呈现,有前后对比、改进并分析。在写作中要注意加入适当的课堂教学案例,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材料相互印证。

4、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概要介绍课例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在课堂观察方面的总体思路。包括课堂观察指导与要求,研究成员分工,课堂观察展开的维度、具体的观察重点以及采用的观察工具(量表)等。

三、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课堂教学的成效

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效果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这部分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而去考察。

(1)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参与状态、思维发展、学习体验等方面),尤其要突出的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叫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

(2)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主要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为主,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集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课例研究小组应该有意识地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能力。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根据课例研究的主题,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列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方法,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可以从老师、学生等角度进行策略和方法的总结。

3、课例研究反思

(1)对课例研究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的反思及建议,比如在研究程序设计和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得失,可以如何改进等。

(2)教师参与课例研究过程的经验、收获与反思篇2:课例研究报告的格式 关于 “课例研究报告”的培训及说明

一、基本格式:

(一)、题目:即研究主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或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共性的,且经过小组研究、讨论,确实值得研究并能够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副题;是指为研究主题而选的具体的某一节课或活动;

(三)、作者及工作单位;

(四)、正文

1、研究背景:即主题产生的背景,确立主题的依据和过程。

2、简要教学设计;此教学设计应该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的、汇集研究组集体意见后设计形成的。

3、课堂实录与反思:可以是整节课,也可以是针对主题研究的片段。一般是一课两上或三上,每节课后都应有反思或集体研讨内容。每一次研讨后都应产生相应的意见或结论(实际上就是上下一节课的依据)。

4、研究结论:经过以上的课例研究得到的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结论。这里有的是终结性结论,有的也可以是对存在问题的阐述,但是,一般都应有阶段性的结论(或成果)。

二、注意事项:

1、主题立意明确,副题必须具体;

2、课堂实录一定要针对主题,反应主题研究的目的。

3、反思要深刻、具体、实际。

4、确实要有研究,不能凭空造。

5、特别提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字体。

三、课例研究的具体实例举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ppt

四、关于“优秀课例研究报告”评选的几点说明:

1、时间:征集截止日期:2007年5月31日;

2、范围:全县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一、背景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时间大约只有三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建构科学的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力争在中考取得 优异成绩,是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二、中考复习课学情分析:

1、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明显减弱;

2、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平衡;

3、升学压力下学 生应试心理素质差异较大。

三、目前复习课现状分析:

由于时间紧,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知识容量,多采用灌输式复习方式,重知识的死记硬背, 忽视方法指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此外;喜欢搞题海战术,盲目性强,题目重复率 高。以上这些现象都使复习课处在低效重复的状态。

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我们认为要提高复习课质量,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巩固知识的同时, 增长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并在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应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优化 复习模式和方法。

四、授课过程

第一次授课:只复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大知识点,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目标:

1.扎实掌握植物光合、呼吸作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2.熟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重难点)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例说出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 的应用。 (重难点) 复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能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复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一)光合作用

1、自主学习---------根据图示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例题分析

(三)呼吸作用

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总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合作探究

(一) 合作探究

(二)实际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3、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夜间,在室内摆放植物过多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 ) a、气温较高 b、湿度过大

c、空气不流通d、植物与人争夺氧气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和探究,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总结, 并作了如下记录,找出记录中的错误选项( ) a、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植物在漆黑的深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d、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4、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加温室内蔬菜产量的是()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增加氧气浓度 d.合理密植

5.在温室内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施肥外,下列措施中,可以 选用的是( )。

a.降低白天的温度 b.提高夜晚的温度 c.提高氧气的浓度 d.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6.下列哪项和气孔的开闭基本无关? ( ) a.叶中细胞的含水量b.无机盐含量 c.环境温度 d.光照强度 7.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 () a.氧气b.二氧化碳c.无机盐 d.水

8.将手伸进刚打下的粮食堆里会感到发热,原因是( ) a.粮食堆吸热b.粮食堆对手起了保温作用 c.粮食正在进行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热 d.粮食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部分变成了热能 9.(2011?广东)如图所示,将天平已平衡的实验装置放于阳光下照射3h后,发现天平明 显向右倾斜,产生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分解作用

10.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 量,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氧气含量。下列曲线图中 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

氧气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 )

11、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回答: (1)a、b表示植物的生理活动:a是,b是 。 (2)a、b表示两种物质:a是 ,b是 。

(3)a作用的意义:不但为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提供了,而且提供了呼吸 作用需要的 ,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 含 量,维持了生物圈 中的平衡。

(4)b作用的意义是为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提供 第二次授课:“三大作用”一并复习,授课如下: 复习目标:

1.扎实掌握植物蒸腾、光合、呼吸作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2.熟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重难点)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例说出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 的应用。 (重难点) 复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能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二、

(一)蒸腾作用

1、自主复习--------根据导学案,复习蒸腾作用的知识。

1、概念:()以( )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出去的过程。

2、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内含输导组织)。气孔是由胞的空隙形成的,它们是植物体____________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_________ 的“窗口”,它们的张开合闭合受________控制。

3、保卫细胞位于表皮上,它与表皮细胞最大的区别是细胞内含有________。

4、说出蒸腾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促进______和________从根部运输 到、____ 等器官,还能使植物体有效地_______

2、练一练

(二)光合作用

1、自主学习---------根据图示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例题分析

(三)呼吸作用

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总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二)实际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3、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夜间,在室内摆放植物过多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 ) a、气温较高 b、湿度过大

c、空气不流通d、植物与人争夺氧气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和探究,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总结, 并作了如下记录,找出记录中的错误选项( ) a、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植物在漆黑的深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d、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3、潮湿的稻谷堆中温度较高,这些热量是来自稻谷种子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4、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加温室内蔬菜产量的是()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增加氧气浓度 d.合理密植

5.在温室内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施肥外,下列措施中,可以 选用的是( )。

a.降低白天的温度 b.提高夜晚的温度 c.提高氧气的浓度 d.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6.下列哪项和气孔的开闭基本无关? ( ) a.叶中细胞的含水量b.无机盐含量 c.环境温度 d.光照强度 7.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 () a.氧气b.二氧化碳c.无机盐 d.水

8.将手伸进刚打下的粮食堆里会感到发热,原因是( ) a.粮食堆吸热

b.粮食堆对手起了保温作用

推荐第4篇:课例研究报告

《氯气的生产原理》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与主题

《氯气的生产原理》是高中新课程《化学1》(苏教版)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教学内容。 在教材编排体系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安排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教学内容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通过对电解饱和食盐水探究实验,注重工业生产实际,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把新知识融入创设的情景中,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融合。接下来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想法。

二、教学方案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实验基本技能,但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学、查找、整理食盐工业生产原理,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可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气的基本原理。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原理和方法。

3)掌握氯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电解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气的性质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播放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的视频,提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要抢夺钓鱼岛这个不能住人的小岛呢?

生:思考并回答“抢夺大海中的资源”“争夺领土主权”

师;那么大海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元素?【投影】天然海水主要元素成分

师:大海中蕴藏着氯元素、溴元素、碘元素、金元素、钠元素、镁元素等80多种元素,看书本40页,溴被称为“海洋元素”,碘的含量有8*1010 t,而氯元素在海水中含量最大,那么海水中主要氯化物有那些呢?

【投影】教材图2-1每千克海水中几种氯化物的含量

生:了解海水资源丰富,海水中所含氯化物的含量相当高,主要为氯化钠(咸味),其次是氯化镁、氯化钙(苦涩味)和氯化钾。

师: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钠,那么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

【播放图片】海水晒盐

师生互动:原理:蒸发结晶

过程;海水引入盐田,通过日晒风吹水蒸发,最终得到粗盐,在除去杂质,得到

精盐。

【过渡】氯元素在自然界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不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那么

Cl2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化学史话并仔细揣摩氯气的实验

室制法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播放图片】课本上的装置图△

【板书】

1、实验原理:4HCl(浓)+MnO2=== MnCl2+2H2O+Cl2↑

【小组讨论】

1、收集氯气的方法?

2、如何知道氯气已经收集满了?

3、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总结补充】

1、收集氯气除了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之外,还可用排饱和食盐水

法收集

2、检验气体有没有收集满出了观察颜色外,还可以用湿润的淀粉

KI试纸放在瓶口来检验(试纸变蓝色)。

3、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Cl2。NaOH+Cl2===NaCl+NaClO+H2O

【板书】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3、验满方法:看颜色或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4、尾气处理:氢氧化钠溶液

师:如课本的方法制得的氯气是纯净的吗?有什么杂质?如何来除去杂质?同学

试着改良一下装置。

师:浓盐酸有挥发性,有氯化氢、水蒸气等杂质

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小,浓硫酸能干燥氯气。

【播放图片】改良后的装置图

师: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净化装置(除杂、干燥)、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过渡】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量比较少,在工业上需大量制取氯气,而海水中含

有丰富的氯元素,那么能否利用海水来制取氯气呢?我们来模拟一下工业制取氯

气的方法【播放图片】

师:正极与碳棒相连,做阳极,负极与铁棒相连,做阴极,管中装混有酚酞的饱

和食盐水。

师:那我们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来做这个实验的。

【活动与探究】【播放视频】

步骤一:接通电源,观察U形管内的变化

现象:阴极、阳极附近均产生气泡

结论:通电后有新的气体产生

师:大胆推测一下两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步骤二:使用针筒抽出阴极中产生的气体,并迅速按住针筒,移近点燃的酒精灯,

松开拇指,推出针筒中的气体。

现象:气体可以燃烧,并伴随着轻微的爆鸣声

结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师:反应后的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步骤三:打开U型管两端的橡皮塞,分别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

现象:阴极附近溶液颜色变红

结论:溶液中有碱性物质生成

步骤四:关闭电源,打开U形管阳极一端的橡皮塞,迅速用镊子将湿润的淀粉

碘化钾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结论: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氯气

师:现在我们根据实验结论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通电

2NaCl + 2H2O====H2↑+2NaOH + Cl2↑

【小结】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在与电

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阳极)收集氯气(阳极产物),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

生氢气,在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钠(阴极产物)。

人们还将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氯气的实验室和工业上的制取方法,分析讨

论了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所需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家课后注意总结归纳,

认真阅读《学海导航》29页知识详解并完成后面的作业,这节课到此结束。

(六)形成性练习

1、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氯气产生于和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氢气产

生于和电源 (负)极相连的(铁)棒,碱产生在(铁)棒的周围。阳极产物的验

证方法(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阴极产物的验证方法(酚酞试液、爆鸣实

验)

3、实验室制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c)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

②缓缓加热,加快反应,使气体均匀逸出

③在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

④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尾气导入吸收剂中

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①②⑤

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③②⑤

3、使用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制Cl2,实际产生的Cl2总比理论值低,其主

要原因是什么?

1、稀盐酸与MnO2不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变小。

2、盐酸挥发

(七)板书设计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实验室制法加热

1、实验原理:4HCl(浓)+MnO2=== MnCl2+2H2O+Cl2↑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3、验满方法:看颜色或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4、尾气处理:氢氧化钠溶液

2NaOH + Cl2====NaCl + NaClO + H2O

(二)工业制法电解

1、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 2H2O====H2↑+2NaOH + Cl2↑

阴极产物阳极产物

2、氯碱工业概念

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

三、教学反思

(一)本堂课中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的身心学生学习。引入时政信息,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海水的利用上来,使学生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ppt的视频图片,增强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理论基础,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实验操作中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可能存在杂质的分析、反应杂质的处理等,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系统的理解,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深入地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3、用教师在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视频资料为参考,将实验操作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二)尚待改进的几点意见

1、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流程中,不能仅仅依靠ppt播放图片,应当在黑板上划图像,结合图像强调实验中的仪器以及注意事项能更应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更深地认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2、由于时间关系,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的发言还不够充分,应进一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多让学生发现和总结。

推荐第5篇:《劝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劝学》课例研究报告

【摘要】“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突出表现为在活动中学习,是“活动+语文”。它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文选择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主编:倪文锦、于黔勋)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劝学》做课例研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 活动 课例

一、目标确立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章以短句为主,朗朗上口,易读易背;文章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文中的比喻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而文中论述的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必备中的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针对职高学生活泼的性格,爱热闹等个性特点,我试用小组合作、在活动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同时,强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融入翻转课堂的理念,先学后指导。我尝试以“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巩固”这样的方式翻转一下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自行按时完成,课内只是内化知识,分享交流为主。

本文教学从三个层面入手设立目标:文言——文章——文化。

一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字词;理解重点字、词、句。

二是注重学生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并学以致用。

三是注重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的积累与创新,要求学生能理解本文文化内涵,背诵全诗。

二、过程设计

上课前三天,布置同学们复习和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给出自学任务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并组织他们到图书馆去看有关的书籍,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如《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古汉语字典》等进行自主学习,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劝学》自主学习任务单

班级:

姓名:

小组:

自我评价:

使用说明:以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工具书及网络完成预学案。 学习目标:

1.提高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的能力。2.提高搜集资料、组织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学习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并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分析文章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难点: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一、课前三天借助工具书自学,建议遇到问题可到图书馆、网络上查阅,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二、请完成以下任务:

1.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诗歌、成语。(三组或以上) 2.搜集有关古、今名人学习的故事(两个或以上)。 3.了解荀子的学派、核心思想等。

4.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易读错的,易写错的字整理到笔记上,并背诵全文。5.找出本文重点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分类整理。

6.理清文章脉络,品味“劝”的艺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哪个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问题?)

7.时至今天,你认为文章中荀子提出的观点过时了吗?说说你对学习的看法。8.请以“学习”为话题,拟定一个观点,围绕此观点运用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

9.小组合作,为“学习”主题的手抄报写一段不超40字的推介词。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字词;理解重点字、词、句;

2.基本能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1.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2.特殊句型的判断、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荀子的谆谆劝意。 教学方法

2 诵读引导法、小组互问互答法、小组讨论法、探究谈论法、表演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劝学》教学课件;椅子、话筒等道具。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设想

1.通过多次诵读让学生充分体味文本。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新课

解题:《劝学》劝勉学习,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学生活动)表演:在职校里,老师、家长是如何劝学的? (教师活动) 提问: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目标达成:以趣入课) 活动2 一读正其音

(学生活动)个别读、听范读、注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 君子生非异也 故不积跬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目标达成:正确认读字词。) 活动3 二读释其意

(学生活动)小组接龙读;小组学生互问、互答。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重点突破:理解部分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目标达成:理解重点字、词、句。) 3 活动4 三读概大意

(学生活动)齐读、分组讨论、自由表达 (教师活动)引导

中心论点:(提出问题)“学不可以已”(是什么?) 论证过程:(分析问题) 学习的意义。(为什么) 学习的作用。(为什么) 学习的方法。(怎么样) (目标达成:弄懂大意) 活动5 四读入其境

(学生活动)表演式读(三人表演“文章第二段”) (教师活动)引导 (目标达成:入其意境) 活动6 五读释劝意

(学生活动)欣赏名家朗诵《劝学》 (教师活动)引导 (目标达成:领悟荀子的谆谆劝意) 活动7当堂检测

(学生活动)

1、小组接龙背诗句;

2、全班试着齐声背诵全文。(教师活动)引导 (目标达成:基本能背诵全诗。) 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200字左右) 结束语

(教师活动)预告下节课精彩内容

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这节课就分享到这里,对于荀子,有人说他是孔门嫡传,有人说他是儒学异端,有人说他是法家,是黄老思想家,也有人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写的文章到底精彩在何处呢? (目标达成:留下悬念。)

附:板书设计

五读

4 四读 三读 二读 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并学以致用。 2.理解本文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难点 将本文所学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劝学》教学课件;话筒、卡纸、水彩笔等道具。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设想

1.从文言延伸到文章,最终探索文化内涵;2.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授课过程

活动1 【导入】分享故事与名言 (学生活动)分享故事;分享名言或诗句 (教师活动)倾听

1.课前三分钟,学生台上分享一个有关“学习”的故事。

2.课堂热身:每个小组分享一句有关学习的名言或诗句,不可重复。(目标达成:以趣入课) 活动2理清全文脉络,品味“劝”的艺术 (学生活动)分小组完成任务单 (教师活动)引导

师:分享小组探究成果: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目标达成:掌握大意;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活动3个性解读:我有我看法

5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谈想法 (教师活动)倾听

师:时至今日,你觉得荀子这些观点过时了吗? (目标达成:培养学生的多元思想) 活动4合作共赢:近荀子,明文化内涵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倾听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2.主张:

政治上:“法后王” 人性上:“性本恶” 思想上: 人定胜天

(目标达成: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活动5小试牛刀:微写作(推介词) (学生活动)微写作;推介 (教师活动)点评

师:小组合作,为“学习”为主题的手抄报写一段不超40字的推介词。 师:请2个小组代表推介自己组的手抄报。(学生讲台上推介,学生、教师点评。) (目标达成:学以致用) 活动6【作业】开阔视野,巩固所学 师:请以“成功”为话题,试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目标达成: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结束语 (教师活动)有感情的祝福

成功令人向往,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且不说我们是骐骥还是驽马,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梦想勇往直前,锲而不舍,不断超越自我,必将马到功成! (目标达成:留情)

附:板书设计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作用

6 怎么办: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三、实录呈现

(一)课堂实录片段一

朗读第一自然段。边朗读边画出你认为有困难的字词(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各自亮剑,说出你们的划线的字词。谁第一个说?

生(1):金就砺则利。就砺则利我不会翻译。

师:谁来帮助。

生(2):砺就是磨刀石,黄金在磨刀石上磨(生笑)

生(3):错,指刀剑的金属在磨刀石上,金不是指黄金。

师:这就是古代词义扩大缩小现象了。像河原来只指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河,金原来指一切金属,现在就是专指黄金。就是词义的缩小。现在老师讲两个虚词供大家思考。,同学们,在你眼中,虚词有哪些?

生(部分):之乎者也(有学生做摇头晃脑装)

师:同学们,你们的摇头晃脑深得古人读书之味。虚词是古人用来停顿的,摇摇头可能有利于感情的抒发,(生笑) 第一自然段中”于”和”而”是两个很重要的虚词,找出这两个家伙并分析分析(学生找出了三个于,还有一个日参省”乎”己中的”乎”找到,而“乎”字有于字用法,师生共同分析)

(二)课堂实录片段二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分析后,老师有些纳闷,写学习的内容怎么净写风牛马不相及之之事,是离题了吧。还是别有玄机?

生(4):离题了,生活中的这些青啊,蓝啊的确跟文章没关系。

生(5):我反对,这只是表面的。

师:那你来个透过现象看本质吧(生笑)

生(6):两者有相似点。经过学习,人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同样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一样。

师:还有吗?

生(7):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金就砺就利,木受绳则直一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真正的理解荀子的内心,如果他有灵的话,一定会发出欣慰的微笑,后生可畏啊!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下面我们用行动来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习第二自然段。先读一边,老师读一句,大家跟一句,让老师的有些成就感。(学生跟师朗读)

师:说出本段中心论点。

生(部分):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恭喜你,答对了。谁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7 生(8):聪明的人的智商是没区别的,只不过君子是善于利用外在的事物。比如电脑、资料还有别人的帮助。

师:讲的有理。文章中有电脑吗?(生笑)找一找,有哪些外物?

生(9):登高顺风,这些好像是自然接的事物。

生(10):还有生活中的外物,舆马。舟楫。这些外物对获得成功有很大作用。

师:我们把这些外物的语句翻译疏通,注意其中另一个重要虚词“而”字用法(师指导学生翻译,强调“而”的用法,有连接,有修饰。有转折,学生一一理解掌握)。

师:说到外物,荀子很强调借助良师益友的来帮助自我提高。比如他曾经说过: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集体):摇头

师:是说当面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称赞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是我的小偷。(生笑)

生(部分):老师,贼是敌人的意思。

师:你就是当面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谢谢(生笑)当然,有些地方把“当”翻译成“得当恰当”也是有道理的。总之人的成长离不开客观条件。但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和内心决定的。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很有道理。荀子也深知此理。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他怎么论述?

(三)课堂实录片段三

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揣摩。

师:同学们在朗读时很团结,有一个字都念错了,哪一个?(生思索状) 生(11):蚓无爪牙之利。爪念zhǎo。

师:谢谢你为大家指出错误。我们把最后一句一遍,有问题吗?

生(12)“无爪牙之利”译起来有些别扭,爪牙的锋利。可能是个倒装句。

师:不是可能,是肯定。怎么个倒装。这是文言文中古人给我们开的玩笑。就是锋利的爪牙,那么筋骨之强就是——

生(集体):强劲的筋骨。

师;能举一反三,孺子可教(生笑),这里提到蚯蚓,你喜欢蚯蚓吗? 生(13):有点恶心,但荀子看来很喜欢蚯蚓,因为蚯蚓能够在很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那是心思很专一。

师:那为何还提到横行无敌张牙舞爪的螃蟹呢?

生(14):和蚯蚓作对比。

师:这跟学习有什么关系?大家思考思考。不可能让大家养殖蚯蚓和螃蟹吧。

生(15):这是比喻论证手法.有些学生有先天的优势,但由于心思浮躁,最后学 8 业不成功,浪费了时光,就好比螃蟹。而有些学生就像蚯蚓,用心专一,最后成功了。

师:你认为你是属于哪一类?是蚯蚓还是螃蟹?(生笑.)老师希望你是有蚯蚓的专心,在加上螃蟹的霸气和豪情,最后找到成功.有信心吗? 生(集体):有

师:除了着两种动物外,作者还提到了——

生(集体):骐骥和驽马

师:;能说一说荀子的意图吗?

生(16);通过骏马和驽马的比较.证明最后到达终点是劣马.这也是个比喻。

师:说说这个比喻。

生(17):是说有些学生像千里马,但他骄傲了,有些学生是劣马,,到最后成为优胜者.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师:你的回答让老师想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是说人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与人的意志和品质。荀子用这些通俗比喻形象的阐述了学习的态度的重要性。当然他也提到学习的方法。归纳起来一个字——

生(集体):积

师:有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读一读有关积累的句子(生朗读,)同学们自己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体会。(学生围绕积累做阐述)

四、教后反思

(一)做得好的方面

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通过建立的小组竞争机制,为小组加扣分,奖惩分明,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总体上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根据整理笔记、课堂回答及作业的反馈,证明学生真的很用心在学,找到的知识点也较为准确。给了学生更多的存在感、成就感。当学生发现原来语文可以这样学,对语文的兴趣随之提高了。上了这样活动性较强的课后,学生在对语文课的态度有了改观,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生气。或许有人认为活动就是热闹,就是虚无,但是,我本人觉得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能将内容落实的形式就是好的形式。

2.教师适当地引导。教师更像一位主持人,课程中留意每一位学生的动态,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而时间的把握需要教师灵活的引导技巧了。如果在某一个点遇到瓶颈不懂化解而虚耗时间,如果学生不愿意开口,课程则比较难完成。所以,教师的亲切态度,多用鼓励性语言是必须的。

3.尝试翻转课堂模式。以“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巩固”这样的方式翻转一下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自行完成,课内只是内化知识,分享交流为主。将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教师精心的教学 9 设计是基础。很多时候教师讲读文言文,老怕学生不懂,细心地讲授到每个点上,字字句句落实,老师讲得自己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是似懂非懂,昏昏欲睡,效果并不佳。

(二)有待于改进的方面

1.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2.在知识生成性方面的处理不够完善。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它们希望和老师一起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它们也敢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挑战传统,挑战思维定势。于是乎,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里,学生能够对一些陌生知识进行质疑。我在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精神的同时,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

五.教后点评

黄连根校长:刘老师利用文本传授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环环相扣地学习,既有趣又有意义,这样的方法很值得全校推广。

林慧副校长:板书设计巧妙,对引导学生进行把握全文有重要作用。能抓住重点,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但内容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徐建明副校长:各环节时间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在部分环节上耗时有些长,致使其后的某些环节被迫压缩,其相应的效果打了折扣。

仁荣祥老师:注重了对学生正面、积极地评价,语言幽默诙谐,对课堂生成的处理较为智慧,使之转化为学生思维的激发点。

【参考文献】

1.何爱民《在活动中学语文》《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 第1期

2.余娟《在快乐活动中学习语文》 《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 第3期

推荐第6篇:课例研究报告作业

标题: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反思式课例研修报告

姓名 张颖 学科 英语 单位 西安市第三十三中学

一、序

(一)学校:西安市第三十三中学

(二)执教教师:崔伯凡 备课组:英语教研组所有老师

(三)研究课题: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教师如何设计 “Speaking”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确确实实地“动”起来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修的背景和意义:

本单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也是这册书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一周中星期一到星期天的表达方式;掌握学科的表达;学习使用favorite 来谈论和表达自己的爱好,并用because和表示品质的形容词陈述理由;学习what,why,who、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巩固时间表达 1 法。本单元的话题是:“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学科及喜欢的其它东西,并给出理由。”

二、研究过程

(一)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在研修中,我们主要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即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最后进行评课,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互相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试教学设计”与“改进教学设计”的主要变化及差异: 1.教学目标:Learn to talk about ’ favorite subjects and give

reasons.(学会谈论自己喜爱的学科并给出理由。)

Revise some adjectives.(复习一些形容词。)

2、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游戏互动,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一系列教辅手段开展教学,创设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爱好和积极性,使其牢固把握知识点,并能理解运用,形成语言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3、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 up

Greet to students

And use pictures to lead in Step 2 words

T: We are having English cla now, how about cla 7 S: Let us go and see it.Learn the new words science ,P E , subject

Step 3. game

A game to review the words of subject

T speaks English, Ss speak Chinese.T speaks Chinese , Ss speak Chinese Step 4.structures

S1: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S2: My ….S1: Why do you like…?

2 S2: Because….S1: Who is your…teacher?

S2: My …teacher is … Step 5.pairwork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subjects and teacher

And show us !

Step 6 Work on 2b Listening

T: The boys are talk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 S: ….T: Let’s listen and fill.Step 7structures

T: What is Cui ‘s favorite fruit? S: His favorite fruit is bananas T: Why does he like ….S: Because … Step 8 Pairwork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actors.Ss talk in groups and act out Step 9. Group work

T: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 and your clamates

Please do a survey in your group.And give a report.Ss do a survey in group and report Step 10.Homework

Written homework: a) Three stars: Write about your favorite things including subject and talk about the reasons b)

Four stars: Write about your friends’ favorite things and talk about the reasons c) Five stars: We need a reporter to interview your teachers’ favorite things, and write a report..Ss can choose one of them Step 11.summary

5、教学关键及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speaking,它属于任务型的课堂教学。这节课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难能可贵的是课堂组织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有张口说话的机会,这是大班额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好表现,也体现了以学生

3 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点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坚持下去。

三、问题讨论:

在课例研修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讨论及分析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确确实实地“动”起来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觉得使用同课异构的办法即全体英语教师都参与的小组备课、上课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讨,互相取长补短。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且和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

四、研修结果:

(一)课例研修的主要结论和评论;

一节课应该使学生学有所获,而不是乱喊一堂。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谈论自己喜爱的学科并给出理由。所以,在每个学生的发言中都应该尽多的使用本课这些词语,这样,我们就做到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又能使课堂重点突出。我建议先组织学生学习Useful expreions,再提出讨论内容,让学生编对话。 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活动中运用了所学语言,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课后反思,笔者认为该活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4 1)采取这种话题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会谈论自己的喜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重视过程性和开放性的讨论,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笔者实施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也深刻体会到:课堂观察是无止境的,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课例研修中的主要体会和感悟。

经过同课异构的活动,使得本校全体英语老师都达到了一个取长补短的愿望,并且在听课评课之后,总结出让学生学习更有效率的方法。而在这个课例研修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只有互相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改进,才能取长补短,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教师应用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课堂中的各种现象,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是宝贵的,而不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值得珍视与斟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较高水准下更好的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

二○一四年十月三十日星期四

推荐第7篇: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

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1、确定研究主题

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2、选定研究课例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呈现课例研究过程

这部分主要概述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课例研究是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需要有多轮的研究课,因此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呈现每节课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设计侧重点,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例研究过程也是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课例研究报告中要具体呈现每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方面的主要变化。学情分析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的把握不断具体、准确;教材解读着重展示几轮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变化,并给出具体的说明。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

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阐明每轮的研究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上的明显变化(可通过案例对比并简单解析),具体描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点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3、概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研究团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心路历程。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各轮研究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呈现针对每节课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过程。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环节或教学片断的形式呈现,有前后对比、改进并分析。在写作中要注意加入适当的课堂教学案例,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材料相互印证。

4、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概要介绍课例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在课堂观察方面的总体思路。包括课堂 - 1 -

观察指导与要求,研究成员分工,课堂观察展开的维度、具体的观察重点以及采用的观察工具(量表)等。

三、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课堂教学的成效

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效果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这部分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而去考察。

(1)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参与状态、思维发展、学习体验等方面),尤其要突出的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叫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

(2)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主要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为主,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集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课例研究小组应该有意识地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能力。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根据课例研究的主题,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列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方法,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可以从老师、学生等角度进行策略和方法的总结。

3、课例研究反思

(1)对课例研究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的反思及建议,比如在研究程序设计和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得失,可以如何改进等。

(2)教师参与课例研究过程的经验、收获与反思

- 2 -

推荐第8篇:赤壁赋 课例研究报告

《赤壁赋》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1、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小组合作在文言文课堂中的作用。 研究意义和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辛勤笔耕,留下了一卷卷不朽的篇章。这些作品对我们后学者来说,可谓博大精深,但却因为年代久远而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困难。它不仅要求我们从词语解释、语法结构、篇章布局进行学习,而且还要求我们尽可能透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入文章藉以产生的年代中去,使自己进入作品,萌发出探究作者如何叙述,如何论证的冲动。我们应该把文言文中表达出的情感、道理融化到自己的心境中,品味其语言美,鉴赏其因事而发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较远,又晦涩难懂,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是较为排斥的,学生课堂上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不得法,导致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丧失,学习机械、被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我们尝试着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转变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学习,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激发他们的学习文言文兴趣,提高他们自主探索文言知识的能力。

2、研究课例内容

文言文,是现行高考必考题型,在高考试卷中体现为第4--7小题,分值为19分。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基本了解文言文答题方法与步骤。但是日常训练中,学生的得分仍然很低,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因此,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进而打造高效课堂。针对此种情况,确定将《赤壁赋》作为课例,进行研究。

二、课例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对其望而却步。然而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高达19分的分值,学生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学,往往是老师解释一句,他们记一句,连一些词语解释、语法结构和谋篇布局都弄不明白,又何谈审美呢。,学生主体意识失落,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主体参与性不高,费时多而收效甚微。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教学的难点在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上。苏轼在面对人生困难与挫折的做法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这样借助小组合作,一定会缺德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

通过两次课堂教学对比,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不同:

①在教学方式上,第一阶段,知识点多,依靠教师口头讲述和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较疲劳,收效甚微;第二阶段,采取了小组合作模式,本身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发挥个人的长处,积极投入,共同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师的肯定,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至于那些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②教学关注点的变化:第一阶段的关注点不突出,主要在文言知识的识记上;在第二阶段中,重点突出学生在合作探究情感的指引下对文言知识的识记;

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第一阶段,被动识记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功利性强,毫无兴趣,效果较差;在第二阶段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识记,主动探究。

3、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注重文言词句解释,忽略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创造力,且收效甚微。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导入部分,借学生对一代文豪的崇拜,抛出一个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和探究。具体实施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提问背诵,故意提问了一段较短且容易的段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他们满怀信心的继续参与到课堂中;第二部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疏通文意,以小组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归纳和总结,及对文言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有提高了概括总结的能力。第四部分是小结,主要是对文章结构及情感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使学生印象深刻。

4、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课例研究中,课题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了教师活动层面和学生活动层面的观察任务。

教师层面重点观察的是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中具体的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的设置。

学生层面重点观察的是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小组集体讨论过程、小组合作过程、小组对学体现、小组中的个体表现、小组评价、小组书面展示、小组口头展示等过程及效果。

三、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课堂教学的成效 (1)从学生的角度看

根据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篇文章的文言知识并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既欣赏到了美景,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完成了学习目标。在预习检测、合作探究环节中小组成员团结合作,每个学生发挥了个人的长处,积极投入,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另外,问题解决后,学生有了成就感,就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进入良性循环。

(2)从教师的角度看,

本节课教师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在课堂上成为了引导者和点拨者。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到了小组合作与知识讲解的融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上的各环节紧凑。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本节课设计主要是展现小组合作探究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

学习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而且,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实际的课堂上小组成员为了解决问题,团结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努力,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对于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概括能力,甚至写作能力都有帮助。可见小组合作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效率。

3、课例研究反思

在本节课中,小组抢答环节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们积极地进行文言知识的识记,既细致又全面。可见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小组成员个体的表现。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我们只看到了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即对文章请按的把握上,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没来得及思考,同组成绩较好的同学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有了失落感,和自卑感,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可见在较难的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要做到统筹兼顾。

推荐第9篇:《将相和》课例研究报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将相和》课例研究报告

作者姓名:宗志君 张杰 作者单位:马桥镇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8535132 参评学科:小学语文

一、研究主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研究背景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把课文讲通、讲精,我着实思索了好久。为此,我还上网寻找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心想:网上的案例都是其它教师经过认真斟酌的,我只把别人案例中的精华部分利用起来,那不就是一堂好课了? 可是事与愿违,当我把别人的案例中经典部分搬到自己的课堂时,才发现我根本引领不了我的学生进入那样的境界。学生们似乎成为了一个个木偶,被我一会儿指到这里,一会儿又指到那里,到头来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为此我才认识到: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如何才能在小学五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便是接下来我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

(一)古典名著导入

同学们,你一定听过或者读过孙悟空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小故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根据自主学习卡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2、指导书写。指导“璧”字书写

(三)总体感知,简介背景

1、简介背景

2、分析题目

“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的意思是: 那从“和”字你可以推想出什么?(不和)

(四)深入研读 ,学习课文

1、将相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学生自己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廉颇资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2、学习蔺相如的优秀品质。

找出文中体现蔺相如有能耐的句子,划一划,并且在旁边写上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写批注)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体现蔺相如的勇敢。)

(3)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一个“拼”字,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临危不惧。)

(4)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3、体会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4、拓展练习

《将相和》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讲的三个小故事,并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生分析联系。)

(五)总结全文

(六)推荐作业

三、课堂实录与反思

课堂教学片段一

师:课文介绍了三个故事,刚才有同学提出,将相为什么不和,你们有没有从课文当中找出原因来?将相为什么不和?选取自己喜欢的故事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了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品质?并找出相应的句子。(学生讨论)

1、完璧归赵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体现蔺相如的勇敢。(学生反复读,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

2、渑池之会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从一个“拼”字,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临危不惧。

3、负荆请罪

生: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蔺相如真的怕廉将军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师:蔺相如的这些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负荆请罪。

师:从廉颇的这一举止,我们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师: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他们和好的关键是什么呢?爱国。这就是《将相和》的故事,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学生分析联系

教学反思一

上课之前自认为这份教案设计的滴水不漏,可是让人失望的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非常被动,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学生悄然无声,显得兴趣索然,让我束手无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我的学生不够聪明?还是我的设计有问题?我带着这些疑问去和备课组的老师们一起探讨,找到了问题之所在。

整堂课都是我自己在表演,学生完全是在我的牵引下被动的学习!课堂上我一味的按照自己预设好的问题问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没有走进文本,自然学起来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到底怎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主动学习,真切感受蔺相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思前想后,决心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把原先的教案彻底推翻,重新再进行了设计。

课堂教学片段二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将相不和?

生: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廉颇说蔺相如没有能耐,你们同意吗?如果不同意那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有能耐的?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从这里我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里我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这里我知道了蔺相如的不畏强暴,临危不惧。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我知道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师:蔺相如的这些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会怎样想呢?(生自由说想法)对呀,我们的廉将军不仅这样想了,而且这样做了,他脱下战袍,背负荆棘,到蔺相如门前去负荆请罪。(引导学生说)从他的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二

在这次教学中,我打乱了三个故事的顺序,以感受人物性格特点为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以将相由“和”到“不和”为主线,以“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蔺相如是有能耐的?”贯穿全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自己去体会明白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同时体会廉颇;知错就改的高尚品质。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将相和好的关键是因为将相都“爱国”。最后我让学生概括全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自己感知,自己总结。

与第一次授课相比,这次的课堂活跃了许多,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自己去探讨自己眼中的廉颇、蔺相如,积极性非常高。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意外的发现就连文中以前我没注意到的东西学生都关注到了,看来修改以后的课堂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充分地说。这样一来,学生就由原来的无话可话,逐步过渡到有话要说,而且急于表达,不吐不快的地步。当然我们在放手的同时要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指导与调控。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四、研究结论

反思这两次的教学经历,我觉得第二次可以说是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大胆放手的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海洋里畅游探索。值此我才恍然大悟,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我们没有真正的放手,如果我们敢于放手学生总是会创造一些奇迹,总能给我们一个惊喜。我们经常埋怨学生不动脑,上课总是坐着既不思考也不回答问题,就像机器一样听老师和同学说完了就往书上记,难道学生真的不会思考吗?非也,是我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没有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思维的灵性就在我们一味的讲解中给抹杀了。

我们一贯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不应该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是学生俘取、储备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不能再做扼杀学生创造性的“郐子手”,要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要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成长,逐渐发展,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在一次次地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新,他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更有效率的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就从这节课开始!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 二 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形成说明的应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知识为引导的思想,结合课文学习说明文的知识短文,这在教材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之后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短文,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短文中,介绍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结构等内容。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的内容。也可以分两次把这些内容学习完。这些是说明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的说明方法等。

(二)备课组学习理论内容,研究成功的做法

我们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要求及中考中说明文考查的题型和说明文练习中常见的题型等内容,研究了说明文教学中常见的课型等。认识到说明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适应学生心理。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感到学得轻松,学得有收获,他们就会有兴趣,有积极性的。及加强了教学的系统性,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说明文的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三)确定教学的基本过程

首先是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这些说明文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些内容,形成明确的概念。

其次,单独学习知识短文的内容,给学生明确的说明文知识范式,使这些成为学生继续学习说明文的基础。 再次,在以后的说明文学习中运用这些知识点来驾驭课文的学习,增强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步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检验、加强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不断强化这些内容,发挥他们指导课文学习的作用。

(四)教研组内开展课例研讨

八年级备课组的教师开展课例研讨,一课多上,同伴互助,连环跟进。我上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经过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后,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高,自主学习机会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驾驭能力明显提高了。 三 关键事件讨论

课堂实录片断一:《中国石拱桥》中说明方法的学习

师:研读第5自然段具体说明赵州桥的语段,概括赵州桥的特点有哪些,看看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特点有四个,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且像一张弓,便于马车的上下。

生: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

生:3.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坚固。4.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师:桥的特点书中介绍得非常明确,为了清楚、准确的说明事物,常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那么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生:有列数字,如介绍赵州桥的长、宽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生:有引用资料,如引用了唐代张鷟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话来赞扬赵州桥的美。

生:我觉得还有分类别,如课文对赵州桥特点的介绍就是分类来说的。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分类别吗?

师:分类别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四点是依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并没有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所以不应该看做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课堂实录片断二:《苏州园林》中说明方法的学习

在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指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3)课堂展示交流。

媒体显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地、形象的地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地、强调地说明了„„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列数字:具体地、准确地说明了„„

引用:引用„„,形象地说明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相关说明方法的具体语句示例: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我想,用图画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石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引用: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如果有学生提到分类别和列数字应予以肯定、表扬。 分类别;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列数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四、评析与反思

实录一中的教师根据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来学习说明方法,把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贯穿在一起。而且由老师先给出说明方法的含义介绍和说明方法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再到课文中去辨别,体会。实录二中的老师渐渐放开,由一段中说明方法的辨识到全文说明方法才辨识,而且要说明这些方法的作用,这样难度在逐步的增大。体现了循序渐进性。

在实录二中老师发挥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学生先自己找,再小组讨论,也是逐步放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能力。

四、评析与反思

回顾我们的研究探索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观摩示范课,吸取他人经验,调查研究学生的情况,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客观性,采用课例研讨,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相结合,多课贯穿一个主题,连环跟进研修,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学情的方法:

1.教学中一定要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这样学生会集中注意,行动的方向明确。

2.教师的指导要具体,系统,针对不同的文体,要加强知识指导的系统性。

3.要在知识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能力。

4.教学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训练性,有一定的练习量。不要谈题色变,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训练为前提。

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

我们的理论学习还不够充分,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还要加强,我们的研究缺乏专家的引领;我们的课例研讨形式不够丰富;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媒体的介入。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时不知该如何进行学生间的有效指导。 今后研究改进的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将理论学习与教学设计、课例研讨结合起来。课例研讨形式应多样,可以进行同课异构,跟踪研讨,连环跟进。

具体的教学方法使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的,没有凭空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凭空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依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体系来确定。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八年级时可以利用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11篇:羚羊木雕课例研究报告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羚羊木雕》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研究背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在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老师都在努力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文峰中学先学后教,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对于我很有启迪作用,选择《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能让学生学习处理与家人关系的方法,这对正处于萌动期、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也许,这就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了。 二.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

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子女的友谊,忽视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三.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与文峰中学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较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法

今天的这节课却是运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说实话对于这样的一种模式我虽然也曾听说过,但是真正的运用到教学中还是觉得很难把握,在吴庆霞老师的指导下我运用《学习路线图》尝试着上了一课,的确有很多感悟。 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检查小组完成课外学习情况

1、课前2-3分钟演讲: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家里针对家庭小事和父母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找2-3名学生演讲。师生对演讲情况略作评议。

2、情景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悄悄地长大了,在心灵深处或许己开始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己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驾着这叶方舟,让我们驶向《羚羊木雕》 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讨内容。

在默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知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教师选定了几个自我推荐的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教师也参与了朗读,充当文中的“爸爸”,其他同学评价。

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 ③小组比赛分角色朗读课文,评出最佳朗读小组。

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在朗读中,我也参与读“爸爸”这个角色,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纷纷要求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妈妈”因不严厉、家长作风不过硬而“被迫下岗”(该生因读得缺乏感情而被其他同学代替朗读),“我”因受委屈而得到大家深深的同情„„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大家都沉浸到了文学的魅力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关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万

芳、万芳妈妈。

②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明确:在这场家庭冲突中,作者倾向于父母不对,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一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明确:上述问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小结:

让学生结合朗读体验,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上述问题,并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及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随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课文的感知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表现出来,当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我便中止了这场讨论,为接下来的辨论作准备。 点评:

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开始进入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这就为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看法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埋下伏笔;当学生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之后,又为下面将进行的课堂辨论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之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三)、课堂辨论 课堂实录:

师:下面就这场家庭矛盾展开辨论,分甲、乙、丙三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

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下面辨论开始。

生(父母):小孩子互赠礼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什么东西,羚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不合适!

生(“我”):我认为只要是真心朋友没有什么不可以送。 生(万芳):只要是朋友真心相送,我认为什么都可以接受。 生(父母):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产,你还愿意相送吗? 生(“我”):如果是真心朋友,就是送全部家产我也乐意! 生(万芳):假设朋友是真心的,我也愿意接受! 生(同学们):鼓掌!

生(父母):什么都可以送,那你什么也没有呢?

生(“我”):那我就把“心”送给朋友,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 生(万芳):“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有“心”意就行,哪怕我们穷的得没有一分钱!

生(同学们);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生(父母):就算你们什么都可以送,也得跟大人商量一下,你们这样做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生(“我”):我们已经长大了,做事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自由,难道什么事都必须同你们商量吗? 生(同学们):鼓掌!

生(万芳):我接受木雕,也未经父母同意,但我认为这是我们小孩子之间的事,大人不应该过问。

生(父母):如果我们不过问小孩子之间的事,那你们做错了事你们怎么解决?你们小孩子还需要大人监护!

生(“我”):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错了,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改正的,但我们做事需要有自己主见!

生(万芳):我接受羚羊木雕没有错,我也是经过考虑的。 生(父母):默然。

生(同学们):静悄悄的,大家若有所思—— 礼物不是因为金钱才贵重,而是因为凝结友情才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生(“我”) 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买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

生(“我”)相反父母如能维护孩子友情,不去伤害它,比你送孩子礼物,更能使他欢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辨论较热烈!这场辨论还没有结束,我认为它不应该结束。是啊,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渐渐长大了,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已经开始成了“小大人”了,但是父母最终还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这样,课下肯定还会有更精彩的辨论继续。

本课学生初读课文好象已经懂了,但对人物的感情把握不够准确,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一下高涨,读的同学感情专注,听的同学津津有味,读完之后,“我”的委屈,妈妈的严厉生硬,爸爸的世故圆滑,奶奶的爱莫能助,万芳对朋友的真心一片„„都鲜活地跳跃在学生面前。朗读结束后,我让大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并组织讨论,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我因势利导,组织了这辨论,辨论中,同学们鲜明的观

点,大胆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场辩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教室成了“激情燃烧的战场”,“唇枪舌战”使得这场辩论真有些“刀光剑影”。有些同学已经显得有些“怒发冲冠”了,我见目的已经达到,便“鸣金收兵”了。 本节课我始终是以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的,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研讨,目的是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使学生能够愿意与老师平等交流,敢说真话,愿意表达,这样就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始终洋溢着一种民主的、轻松的、和谐的气氛,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

六、案例反思:

(一)、教学效果的反思

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类似的家庭问题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体验情感、体验感悟:在上课之初,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畅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感受,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为下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打下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能让学生学习处理与家人关系的方法,这对正处于萌动期、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也许,这就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了。

因势利导,合作探究,倡导学生体验思维、体验创新。学习是一个发现的

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这一课时是这样做的:以小组为单位,并给他们提供了几个研究主题,供他们探究。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学生不断地升华学习体验,创新思维被激活了。

缺乏语言赏析。这是本次讲课最为欠缺的一步。讨论多了,就没有顾不上语言赏析了。其实,本文成功运用了多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传神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赏析。这一点我做得不好。

(二) 教育教学策略的反思、

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对于要不要回礼物时,学生有这样的回答:

生1:礼物不是因为金钱才贵重,而是因为凝结友情才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

生2: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买不到的,所以做父

母的也不能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

生3:相反父母如能维护孩子友情,不去伤害它,比你送孩子礼物,更能使他欢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会更好些。

从大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我觉察出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总在说别人不对,喜欢给家长挑刺,学生看到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有些偏颇。学生只是一味地指责家长的不对,对此,我便不动声色地引用文中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我便以家长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探讨。随后,学生便从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结自身的经历,认识到同龄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缺点,如意气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我和学生真诚的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课文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一个“全”字,就表明:“我”意识到“我”该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当然,父母也该承担一部分责任。“我”要承担未经父母同意就送木雕的责任,也要承担送木雕后伤父母心的责任。

我不是力霸课堂,主宰方向,而是以尊重、真诚、探求的态度看待问题、对待学生,认真听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可是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是独子,都在娇惯中长大的,他们只知道别人宽容他们,自己的心中却没有宽容的种子,就在这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宽容的意见,全说父母不对。课上我只是做到了引导学生尊重父母,没有进一步地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就从宽容父母做起,宽容别人,也给自己一片天空。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努力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毕竟还不是很放得开,很的地方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但是你毕竟是走出了第一步,相信我会在今

后的学习中做的更好。

第12篇:课例研究报告的格式

关于 “课例研究报告”的培训及说明

一、基本格式:

(一)、题目:即研究主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或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共性的,且经过小组研究、讨论,确实值得研究并能够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副题;是指为研究主题而选的具体的某一节课或活动;

(三)、作者及工作单位;

(四)、正文

1、研究背景:即主题产生的背景,确立主题的依据和过程。

2、简要教学设计;此教学设计应该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的、汇集研究组集体意见后设计形成的。

3、课堂实录与反思:可以是整节课,也可以是针对主题研究的片段。一般是一课两上或三上,每节课后都应有反思或集体研讨内容。每一次研讨后都应产生相应的意见或结论(实际上就是上下一节课的依据)。

4、研究结论:经过以上的课例研究得到的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结论。这里有的是终结性结论,有的也可以是对存在问题的阐述,但是,一般都应有阶段性的结论(或成果)。

二、注意事项:

1、主题立意明确,副题必须具体;

2、课堂实录一定要针对主题,反应主题研究的目的。

3、反思要深刻、具体、实际。

4、确实要有研究,不能凭空造。

5、特别提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字体。

三、课例研究的具体实例举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ppt

四、关于“优秀课例研究报告”评选的几点说明:

1、时间:征集截止日期:2007年5月31日;

2、范围:全县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3、上报材料:打印文本一份,电子文本一份。电子文本发送到邮箱:E-mail:gaowancang@163.com.

E-mail:qlgwc7886759@163.com.密码:7886759

第13篇:课例研究报告高一化学备课组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例研究报告

一. 研究科目:化学

二. 研究单位:高一年级化学备课组 三. 课例名称:《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四. 研究对象:高一(6) (11) 五. 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由韩伟军,袁文学,曹海明,罗小平四人共同认真研究教材提出备课方案由罗小平主笔备写。

第二阶段:第一次实践,罗小平在高一(6)班上课,韩伟军,曹海明,袁文学听课。

第三阶段:在第一次实践后共同讨论反思,曹海明主笔重新备课,并在高一(11)班上课,韩伟军,袁文学,罗小平听课。 第四阶段:经过两次实践后在讨论反思,评价。

第一次实践

研究主题:让学生了解常见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掌握一般方法的步骤和操作

学习材料:苏教版化学教材 志洪优秀教案 等。 活动安排: 包括一,二两阶段。 成果记录

1.学生能从实践生活中演化出化学理论知识。 2.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分离方法。 3.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方法。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能够自我设计分离提纯各种混合物的方案,让学生学会互相合作、交流和讨论,学会一些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让学生通过实验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同时崇拜科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是化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借助实验可以确定组成物质的元素、含量及其微观结构,解释化学现象的本质,所以科学的实验方法是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今天我们开始的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过渡】 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往往是混合物,化学上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需要纯净物,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开来,以实现物质的提纯。那么分离与提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新授】:

一、分离与提纯的区别: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分开,得到比较纯净的物质,并且要求恢复到原来状态。

物质的提纯:将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或某种指定物质)净化,而把其它杂质除去。

【过渡】对于物质的分离各位同学很熟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能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下面大家欣赏一个与众不同的茶杯。

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几种常见方法

1、过滤

【展示】(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这个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个金属网,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时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叶水,为饮用方便,我们加了一个金属网,实现茶叶和茶水的分离。

这种分离方法就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过滤,哪种混合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加以分离?用这个金属网能将化学反应生成的沉淀和溶液分开吗?实验室使用的滤纸必然具有一些——小孔,其大小刚好能使溶液通过,而留下沉淀。为了保证过滤的效果和速率,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过渡】对于过滤我们需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下面根据实验思考一个问题。

【思考】实验室中用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请结合初中所学的方法从反应后的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这两物质,请简述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小结方案并展示实验操作图

【过渡】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溶解性的差异,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可加入适量化学试剂,将杂质其转变为沉淀,并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若两种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例如硝酸钾与氯化钠,我们如何实现其分离呢?

2、结晶

【思考】现有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粉末,请设计方案提纯硝酸钾。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小结结晶的方案并展示两者溶解度的曲线图

【过渡】以上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两个的方案最终都是固液的分离,都要用到过滤。如果被分离提纯的物质都是液体,那么又应该采取什么方案呢?

3、萃取

【思考】如何把溴从溴水中提取出来? 【演示】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溴

【学生】观察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向溴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 充分振荡,现象如何?从现象中得出结论。

【小结】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原来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而CCl4称为萃取剂,水和CCl4互不相、CCl4的密度比水大、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物质可以从水中把提取出溴呢?如果不是,那什么样的物质才能有这样的本领呢?即哪些物质可以作为萃取剂? 【简述】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过渡】刚才用CCl4萃取了的溴还和水分层存在于试管中,所以了我们还要把两层溶液分开,即分液。

4、分液

【演示】分液两层溶液。

【学生】观察操作过程,总结注意事项。

小结:,过滤、结晶是利用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萃取则是利用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了解有关溶解度差异的分离方法。

作业:

练习册P20 知识梳理: 萃取和分液-从溴水中提取溴:

(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及讨论修改意见

1.“导课时可以适当的加几个例子说明实验的重要性。另外过度时也可以加几个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比如,用磁体将铁粉和木屑分开,还有淘米等生活中的例子。”

2.过滤比较好理解,结晶与萃取难理解,在这里应放为重点。” 3.本节课在讲述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表达能力。课堂讨论要分为学生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与教师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讲过滤应注意的事项时,如果只讲“一贴,二低,三靠”,不让学生自己单独回答的话,有些同学可能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所以在教案中要体现: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烧杯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紧靠玻璃棒,漏斗尖嘴紧靠烧杯壁。 4.物质的分离方法中仪器的介绍也是必要的。

第二次实践

研究主题:让学生了解常见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掌握一般方法的步骤和操作

学习材料:苏教版化学教材 志洪优秀教案 等。 活动安排: 包括第三个阶段。 成果记录

1.学生能从实践生活中演化出化学理论知识。 2.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分离方法。 3.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方法。 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能够自我设计分离提纯各种混合物的方案,让学生学会互相合作、交流和讨论,学会一些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让学生通过实验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同时崇拜科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是化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借助实验可以确定组成物质的元素、含量及其微观结构,解释化学现象的本质,所以科学的实验方法是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今天我们开始的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过渡】 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往往是混合物,化学上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需要纯净物,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开来,以实现物质的提纯。那么分离与提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新授】:

一、分离与提纯的区别: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分开,得到比较纯净的物质,并且要求恢复到原来状态。

物质的提纯:将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或某种指定物质)净化,而把其它杂质除去。

【过渡】对于物质的分离各位同学很熟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能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比如,用磁体将铁粉和木屑分开,还有淘米等生活中的例子。下面大家欣赏一个与众不同的茶杯。

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几种常见方法

1、过滤

【展示】(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这个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个金属网,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时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叶水,为饮用方便,我们加了一个金属网,实现茶叶和茶水的分离。

这种分离方法就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过滤,哪种混合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加以分离?用这个金属网能将化学反应生成的沉淀和溶液分开吗?实验室使用的滤纸必然具有一些——小孔,其大小刚好能使溶液通过,而留下沉淀。为了保证过滤的效果和速率,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提问

【过渡】对于过滤我们需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烧杯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紧靠玻璃棒,漏斗尖嘴紧靠烧杯壁。 下面根据实验思考一个问题。

【思考】实验室中用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请结合初中所学的方法从反应后的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这两物质,请简述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小结方案并展示实验操作图

【过渡】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溶解性的差异,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可加入适量化学试剂,将杂质其转变为沉淀,并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若两种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例如硝酸钾与氯化钠,我们如何实现其分离呢?

2、结晶

【思考】现有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粉末,请设计方案提纯硝酸钾。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小结结晶的方案并展示两者溶解度的曲线图 【过渡】以上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两个的方案最终都是固液的分离,都要用到过滤。如果被分离提纯的物质都是液体,那么又应该采取什么方案呢?

3、萃取

【思考】如何把溴从溴水中提取出来? 【演示】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溴

【学生】观察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向溴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 充分振荡,现象如何?从现象中得出结论。

【小结】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原来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而CCl4称为萃取剂,水和CCl4互不相、CCl4的密度比水大、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物质可以从水中把提取出溴呢?如果不是,那什么样的物质才能有这样的本领呢?即哪些物质可以作为萃取剂? 【简述】萃取剂的选择条件:1.萃取剂不溶于原溶剂。2萃取剂不与原溶剂和容质反应。3.溶质的溶解度在萃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过渡】刚才用CCl4萃取了的溴还和水分层存在于试管中,所以了我们还要把两层溶液分开,即分液。

4、分液

【演示】分液两层溶液。

【学生】观察操作过程,总结注意事项。 小结:,过滤、结晶是利用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萃取则是利用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了解有关溶解度差异的分离方法。 作业:

练习册P20 知识梳理: 萃取和分液-从溴水中提取溴:

(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4)实验结 教学反思:

1.在过渡阶段加入几个例子以后,学生对过滤操作更易接受,可以自己总结并能理解过滤的本质和一些简单仪器。

2.不出所料,有部分同学还真不知道一些基本操作所用的仪器。3.加上萃取剂的选择后学生对萃取的原理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萃取和分液共同联合使用。

4.但是降温结晶始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课题,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努力,加强讨论更新。 总结评价

第14篇: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版)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猫》课例研究报告

通山县洪港镇洪港中学 王强

序言: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任务单导学的效能,从而形成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模式。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观课、议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本次课例研究有幸请来上海特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之蕴工作室领衔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关景双老师亲临指导。关老师学识渊博、谈笑风趣、理念先进,短短的两天给我校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倡“圈点目标三维维法解读文本”、“目标确定与任务单设计相对应”之类的话语更是醍醐灌项,让全校语文教师顿悟不少。

(一)、研究背景:

教务处在课堂调研时发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关注学生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夏志芳,对我校课堂教学诊断后提出:课堂上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问,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进课堂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任务单适合各门功课教学。

课堂任务单使用的这几年里,语文教师觉得课堂任务单难操作,使用时感觉课堂时间来不及,还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课例主题: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猫》课例研究

(三)、观察点和分工: 分组 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

小组一(七年级文组)

1、目标具体化,设计任务单位 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表述目标的有力,根据材料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目标,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

2、老师创设情景,恰当使用任务单 上课环节,看教师教学的素养,教学组织是否精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用课堂任务单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这个互动模式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

小组二(八年级语文组)

4、课堂环节的有效性 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的流程,任务单设备的梯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口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

5、任务单的可操作性 任务单串联整节课的始末,适时运用,教师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四、课例研究式和步骤

1、研究形式:三实践两反思

2、研究说明:

3、研究课文:七(上)《猫》

4、研究准备:课例组成员阅读《猫》,先自行解读。执教人姜红仙围绕主题解读文本,提炼目标,设备任务单。

5、时间安排

活动内容 时间安排 参与者 主持人

第一次课 4月24日 授课者与专家交流,录像课,教师第一次观课、议课

课前会议 5月3日 第一节

七、八年级语文教师参与,观察点的分工

第二次课 5月3日 第二节 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最后议课 5月3日 第

三、四节

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第三次课 5月4日 第一节 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课后议课 5月4日 第二节

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资料整理 5月4日 第

三、四节

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研究报告 5月8日下午 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形成任务单模式和观点

课例研修过程:

一、解读文本.筛选目标:

《猫》是新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新文化倡导者之一郑振铎先生。本单元共选入了四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入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

当我读完《猫》后,潜意识里把它当作散文。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复杂,只是记写了家养“三只猫”的生活片段。初看《猫》,语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作品的行文脉络就能发现其实作家很讲究写作技法,主题与寄托的情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渲染,充分体现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比如“三只猫”,其中“黄色小猫”和“花白猫”都很活泼、很可爱,但详略安排不完全相同:而且根据“这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夏活泼”一句话来看,第二只猫带给“我和家人”的“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来得更加强烈与鲜明。然而“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我”在养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悲剧意味,所以,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无论从来历还是丑陋和肥壮的外表以及时时表现得非常“忧郁”和“懒情”的性情,都表明它在“我家”的地位都不如前两只猫。但结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而死。至此,“猫”这

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色彩在对比的情节中给读者留下更加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运用“师之蕴”关老师倡导的“圈点目标三维度、解读文本内容三层次的方法”解读:

第一层显性内容:叙述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第一只猫活泼、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小猫的死去带给“我”的是“一缕的酸辛”。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到处乱跑,又不怕生人,结果被路人捉去,“我”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不得巳收养的第三只猫难看、忧郁、懒惰,大家都不喜欢它。芙蓉鸟死,被我当成凶手冤打而死。

第二层隐性意脉:借助“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以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的对比得以体现。前者是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被路人掠夺而下定决心不想再养;而后者是因为全家人误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如果说“好久”表达了“我”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那么后者的“永不”则抒发了毅然的情绪,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递

进,被深化了。

第三层文体张力:主题的多元解读。本文发表于1925年11月的《文学周报》上,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4隋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就开始对“无人性”(人性的阴暗面)的言行表现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为自己“心灵救赎”的“急救包”,明白真相后的难过、愧疚、自责、后悔之情则象征着人性中“公正”和“正义”的觉醒,唱响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解读文本后,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二、以学定教,说教学法

本文情节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的写法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结合任务单多谈自己的看法。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散文文字优美,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韵味,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比较法: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对比体会思想情感。

3、讨论法:结合任务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自主思考。

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结合任务单,让每位学生动脑、动笔、动口,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干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三、设计教学.说明预设:

1、导入课文:

教师导入,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任务单课前热身,既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积累基础知识,较多学生对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了解甚少,需要教师补克说明。

2、整体感知内容:

(1).速读全文,结合任务单,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后,按下列句式说猫: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意在让学生了解文脉,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结合原文批注说,但任务单的设置难写尽三只猫,写的操作性不强。通过说猫,着重揣摩描写猫的外形、动作、人物心情,整体感知三只猫的性情和“我”对猫的情感态度。

(3)、三次养猫经历,那-次是详写?删去前两只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锖垫的写法,学生通过前面的说猫环节,能很快感知速一写法。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精读第17-28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问:家里的芙蓉鸟死丁,家里人是什么反应? 生朗读,并品味我和妻子的语气。

【设计意图】读后完成任务单,让每位学生快速找到关键词句,通过修辞手法和句式的领会,有声语言的品读,体会人物情感。 (2)、思考:判定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在养第二只猫时也发生了美蓉鸟事件,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筛选文本有效信息,通过我对猫的不同态度,为下文理解主题设置铺垫。

(3)、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可看出来?完成任务单。

(4)、交流情感,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揣摩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悫感情。

(5)、品味语言:结合任务单,比较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 “我家好久不养猫” “我家永不养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领悟两者情感的区别,前者是因“情”不养,后者因冤死猫而自责,充满负罪感,明白一种道理,领悟主题思想。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领悟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感悟主题思想:

(1)、结合任务单四,写写自己的感悟 “对于 ,我想说: 。” (2)、生交流

(3)、师小结主题的多义性

【设计意图】结合任务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多角度体会主题思想,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创作背景,意在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观点。

5、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6、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2)、任务单小结,自评

【设计意图】感人的养猫故事结束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此环节设置的目的,让学生畅所欲言,为人、为文均有收获。任务单成果的评价和展示,激励先进、促进后进。

四、课堂实践,反思改进:I略)

五、课例观点.研修体会:

这次课例研修,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地邀请关老师亲临指导。与同伴们携手共行,得到了同伴们真诚无私的帮助,组内浓厚的研讨氛围,真诚的话语时时启迪着我。关老师高屋建瓴、字字珠玑,鞭策着我要做得更好。经过这次历练,我得到的课例观点和体会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谈:

(一)、目标设置应具体,任务操作利于行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导航仪。目标设置的具体、简洁、清晰、完整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环节有效性的达成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再三斟酌,力求精准。写在纸上的任务单是设计,记在心中的是目标。在课堂实践之前,首先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根据文本和学情设定具体目标,根据目标和教学流程,设计与目标相对应的任务单。上课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每个提问、每个小结,都是围绕任务单展开,都是为目标服务。如在《猫》的教学中,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第三次实践课的目标制定更加具体: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次实践课目标具体,环节明确,语文味浓。用任务单导学,设计要精心,重在导学;操作性要强,利于目标的落实。如在《猫》的三次实践课中,第一次任务单的设计不精,影响教学环节的推进;第二次任务单导学效能不足,欠缺方法指导;第三次任务单用了大量的导学术语,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学单。关老师和同伴对第三次任务单给予充分肯定,效果显著。

(二)、任务单贯通始终,环节推进有秩序

设计科学的任务单和教学环节相匹配,听说读写相结合,有效推进课堂的进程。当任务单设计层次清晰,符合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变得简洁、清晰,有效性更高。基于有任务单导学的环节预设,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任务单导学意识,转换课堂的“主阵地”,用任务单说话,贯通课堂始终,有效推进环节的有序进程。

例如在《猫》教学中,首先结合任务一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外形、动作、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用“读 ,我看到了一只 的猫”交流;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环节,结合任务二思考: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用简洁语言概括;并比较领会“我家永不养猫”、“我家好久不养猫”的不同情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多角度感悟主题思想,结合任务三操作,自主感想、合作探究,教师补充背景资料,领会人生真谛。教师在课堂上每个环节以任务单操作为介质,落实目标。在环节实施中,教师要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如在说猫环节,教师预设揣摩描写三只猫的语句后交流:哪一只猫是详写?删去前两只可以吗7可有个学生说:“我棒打猫,使它冤死,可看出第三只猫很可怜。”教师就顺着学生巳生成的动态资源.品读“我”的心情,分析我冤死猫的原因是不喜欢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删去前两只猫可以吗?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学生,能够很快抓住文章主旨要害,在语文学习中,容易沉浸到文本中去。在环节预设的时候,教师针对这种现象,要找准“反复”介入环节的契机,环节井然有序,水到渠成挖掘出主题思想。

(三)、教师引导要精堆,学生自主显本领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灯塔。教师课堂上规范、准确的表述,不仅能清晰地传递教学要求和知识,让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避免环节迂回;而且能够给学生以示范。这种精准的表述还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表达中做到精准,避免绕弯子。如在《猫》的教学中,品读语言,感悟主题,引导学生感悟主题时绕弯子了,影响了后面学生自主感悟的环节。虽然有客观原因,严重感冒,头脑晕乎乎,教师引导有点乱。但教师用语的精准表述源干教师自身的博学,这种博学自然离不开课外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于老师用亲切、平实而又不乏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书。读到最后,大家恍热大悟,意犹未尽,再提笔把场景或感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于老师称其为“简单语文”,他的这一做法和我校倡导的任务单导学相似。于老师主张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水到渠成之后,学生动笔写一写。“任务单”导学则是学生学在前,教师导在后。尽可能地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能做的教师不做,他们能解决的教师不予帮助。只有教师引导语言高效了,学习自主学习才充分,才能把任务单导学落实到实处。

高效的教学语言,除了课前的精心预设,更多来自于课堂的即时生成;而课堂上的印兴发挥,靠的是长期积累。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高效的语言,都是课堂内外积累的人生修养、文化知识、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心理知识研究的集中表现。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大量阅读,提升人文教养,磨炼品格,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

(四)、依单学习是手段,课后留存做档靠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如《猫》的教学中,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整个教学环节,以任务单为手段,缓缓推进课堂进程。任务单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是预、学、习、用之整合体,显示它在课堂中特有的效能。每一份精心设置的任务单,应是学生学习的知识档案。目标的重点、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指导、差异的留白、环节的相伴、收获的记载,一览无余。现在我校课堂任务单的实施已走向正轨,但学生留存是个很大问题。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印发任务单,但学生保存习惯很差,没几天任务单就不知所踪,更不用说成为教材的知识档案了。我建议学校发个倡议书,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形成学科任务单保存评比,评选先进,激励后进。

(五)、同伴互助是良方,团队合作共发展

俗语有曰:“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显示出众人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价值所在。任务单导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优帮弱。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后进生的发展。课堂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交流,后进生模仿优等生,也能完成任务,但要注意避免空对空的现象。在课堂交流时,可让一学生当小老师,点评小组自主学习情况,小结讨论后的成果,以此促进小组合作交流的落实,带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互助是良方,教师相伴共成长。全体语文教师组成一个团队,通过众人的观察,成就群体的成长,这才是课例研修的积极意义所在。这次研修课,我是执教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有同伴的无私帮助,成就团队的共同发展,正所谓:观他人课堂,长自己智慧。

六、课倒研修结束语

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研讨的声音常常响起,敏锐的目光时时碰撞,无私的互助刻刻陪伴。每次听到同伴别具匠心的建议和关老师真知的引领,让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每每看到同伴用智慧的双眼观察、用真情的话语研讨,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它将承载我自信地走向前方,也坚信开化一中用任务单导学之路越走越宽。

第15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赵婧

一、课例研修背景

本人参加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每位老师用自己常规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课。(在上课之前,要集体说课、备课,大家一致通过具有可行性,该老师方可上课)。

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评议这节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哪些方法有待讨论,哪些方法运用不妥当等。教研组长把每位教师的发言及时记录下来,再整理成资料保存下来。

第三步: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上完课了之后,组长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集体备一堂阅读课,把这些好方法备进去,最后由一位大家公认的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再进行试讲,看看教学效果如何。

三、课例研修来源:来自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21课《詹天佑》。

四、课例研修过程

第一步: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教六年级语文,所以,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涵咏能力;二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三是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

第二步:我以本学期的课文为内容,确定一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来解析。我选的是《詹天佑》。

第三步:我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查阅其他优秀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竣工、隧道、勘测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师生共同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和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指名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些印象,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他。(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并及时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标注下来并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第2──6自然段中找句子。

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地阻挠、要挟。詹天佑顶住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遭到帝国主义的嘲笑。

6.自由读

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指名说。学生谈感受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7.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8.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

二、三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识记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背

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

二、三自然段中自己感受深的部分。2.听写词语

勘测、坠落、要挟、轻蔑、竣工、开凿、隧道、庸俗、阻挠、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1.默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法。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

2.小组派代表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用看线路图或画示意图的方式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用演示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巧妙、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齐答)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教师总结

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有利地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国家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指名说)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很久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答)詹天佑)。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关于中华爱国儿女的故事。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詹天佑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青龙桥线路 杰出 爱国

第四步: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讨论。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准确地理解文章,对课后阅读题能较快地理解。

三、课例问题讨论

观点一:文章至少看两至三遍。第一遍:看大概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看,适当地勾画、标注;第三遍看重点句子和段落。

观点二:将各种文章进行归类,针对阅读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应该把握哪些内容来回答。

四、课例研修结果

1、通过课例研修研究,我们组的教师一致认为,现在阅读教学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这篇文章时所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试着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2、将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做铺垫(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起下文,总结概括;

2)、文中: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总起句;概括性的句子;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3)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使内容更具体;

2、排比:增强语气,强调突出;

3、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4、对比:强调、突出

3、我们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些过程中培养能力。我们要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勇于开拓创新。

第16篇:初三物理《摩擦力》课例研究报告

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三物理《摩擦力》

一、研究背景

1、知识基础:《摩擦力》一节是鲁教版八年级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初中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从初中教学的要求来说,知识本身的要求并不高。 教材中的安排是通过认识滑动摩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2、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但是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的程序、思路和方法,还不是很完整。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把有关摩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3、心理基础:本节课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 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基本完整的探究过程 ,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规律,使学生通过物理课的学习有更强的进取心。

二、研究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的协作意识。

(二)重点

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

(三)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与思路,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过程及方法

1、摩擦概念的引入: 自行车在路上滑行时,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到了什么?

(2).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小组合作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提出问题: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 ⑵ 猜想与假设。

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摩擦力? 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讨论实验方法。

如果有学生提出重力是影响因素,可做简单比较加以说明。

对于材料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不过多强调,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即可, 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适当安排。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主探究。) ⑶ 制定计划和实验方案,选择器材。 怎样测量滑动摩擦力?

怎样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 怎样测摩擦力更准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渗透思想方法 —— 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

渗透和强化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需要记录的实验内容什么?如何记录便于比较?

(初中学生往往对记录方法不太熟悉和重视,需要强调记录对于实验结论得出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科学意识。)

⑷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学生问题,指导探究。 (为评价和反思做好准备 )

具体的问题应具体解决,但不能包办代替。

⑸ 指导小组之间对实验结果评估 , 交流 , 讨论,并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摩擦知识的应用 ⑴ 分析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启发:现在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我们为什么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摩擦的应用和危害:http://v.ku6.com/ 减小摩擦的方法:http://v.ku6.com/ 增大摩擦的方法:http://v.ku6.com/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http://www.daodoc.com/programs/view/wrfzSE12WQI/ 学生总结出结论。 教师板书结论: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4、总结与评价

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主动回顾知识与方法)

有什么体会或问题?(通过感受与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教师评议。(有效激励,增强学生信心)

提出新问题: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为学生留下新的课题) 钩码滑动与滚动时,难易程度为什么不同?

木块从静止到运动的瞬间,测力计的示数大,等到匀速运动后为什么反而变小?

实验时,手握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匀速运动,示数不太稳定,怎么办?

(五)教学关键

通过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主探究。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六)教学效果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七)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主动探究归纳,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知道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且能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对于增大、减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教学,为了给学生创设分析的客观情境,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始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拓展开来,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

第17篇: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

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究思考的过程,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感悟数学之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课例研究,是最基础的教学实践研究,从课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教与学实践过程要素是:

●关于教师的教:

A、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包涵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

B、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机智)

C、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关于学生的学:

A、学习的准备

B、学习的注意程度

C、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

D、知识巩固能力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

构建有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因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例的系统分析、总结和课例要素的观察分析。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为载体,把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边设计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正,边修正边反思,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重点初中各年级的教材内容为主,选择一些突破口。选择若干个点分析其理论基础、内容特点、技术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进行研究。

课例研究的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1)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分析);

(2)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观察;

(4)教学反思;

(5)教学过程建模。

三、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行动序曲

初步的个人备课和准备阶段:

1.研讨课例研究目标的构建与课例内容的确立,形成课例的初步研究方案。

2.制定和申报课例研究方案,成立课例研究组。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

1.开展课例研究工作,确定有关研究课的内容,注重集体研讨。

2搜集、整理内容,以便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

3.有实验教师讲课,研究小组听课、评课,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第三:课后反思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集体备课笔记 四: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名称:

1、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王伟

课时数: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元二次方程 4.分解因式法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前几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初步感受了方程的模型作用,并积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熟练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在八年级学生学习了分解因式,掌握了提公因式法及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熟练的分解因式;在本章前几节课中又学习了配方法及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了这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及步骤。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过程,并在现实情景中加以应用,切实提高了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感受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解决特殊问题的一种简便、特殊的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能根据已有的分解因式知识解决形如“x(x-a)=0”和“x2-a2=0”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递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分解因式法》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会用分解因式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决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分解因式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转化的思想。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在解方程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

法,并初步学会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益。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探究新知;第三环节:例题解析;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第五环节:拓展延伸;第六环节:感悟与收获;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内容: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将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①x2-6x=7 ②3x2+8x-3=0 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忆两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实际效果:第一问题学生先动笔写在练习本上,有个别同学少了条件“n≥0”。 第二问题由于较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

第三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练习学生复习了配方法及公式法,并能灵活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信心。

第二环节: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内容:

1、师:有一道题难住了我,想请同学们帮助一下,行不行?

生:齐答行。 师:出示问题,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能,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说明: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答案准备展示。

附:学生A: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x2-3x=0 ∵a=1,b= -3,c=0 ∴ b2-4ac=9 ∴ x1=0, x2=3 ∴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B::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 x2-3x=0 x2-3x+(3/2)2=(3/2) 2 (x-3/2) 2=9/4 ∴ x-3/2=3/2或x-3/2= -3/2 ∴ x1=3, x2=0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C::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 x2-3x=0

即x(x-3)=0 ∴ x=0或x-3=0 ∴ x1=0, x2=3 ∴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D: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两边同时约去x,得

∴ x=3 ∴ 这个数是3。

2、师:同学们在下面用了多种方法解决此问题,观察以上四个同学的做法是否存在问题?你认为那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 说明: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超越小组:我们认为D小组的做法不正确,因为要两边同时约去X,必须确保X不等于0,但题目中没有说明。虽然我们组没有人用C同学的做法,但我们一致认为C同学的做法最好,这样做简单又准确.学生E:补充一点,刚才讲X须确保不等于0,而此题恰好X=0,所以不能约去,否则丢根.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条理清楚并且叙述严密,相信下面同学的回答会一个比一个棒!(及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师:现在请C同学为大家说说他的想法好不好? 生:齐答好

学生C:X(X-3)=0 所以X1=0或X2=3 因为我想3³0=0, 0³(-3)=0 , 0³0=0反过来,如果ab=0,那么a=0或b=0,所以a与b至少有一个等于0

4、师:好,这时我们可这样表示:

如果a³b=0,那么a=0或b=0 这就是说:当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时,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中用的是“或”,而不用“且”。

所以由x(x-3)=0得到x=0和x-3=0时,中间应写上“或”字。

我们再来看c同学解方程x2=3x的方法,他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0,而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利用a³b=0,则a=0或b=0,把一元二次方程变成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我们把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分解因式法,即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门就采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目的: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协作交流,力求使学生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取适当的解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探索新知,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3和4进一步点明了分解因式的理论根据及实质,教师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实际效果:对于问题1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定的方法解决,速度比较快。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经过讨论探究进一步了解了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更特殊、简单的方法。C同学对于第3问的回答从特殊到一般讲解透彻,学生语言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4的解决很自然地探究了新知——分解因式法.并且也点明了运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将方程左

边化为因式乘积,右边化为0,这为后面的解题做了铺垫。

说明:如果ab=0,那么a=0或b=0,“或”是“二者中至少有一个成立”的意思,包括两种情况,二者同时成立;二者有一个成立。“且”是“二者同时成立”的意思。

第三环节 例题解析

内容:解下列方程 (1)、5X2=4X (仿照引例学生自行解决) (2)、X-2=X(X-2) (师生共同解决) (3)、(X+1)2-25=0 (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G:解方程(1)时,先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再分解因式求解。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 X(5X-4)=0 ∴ X=0或5X-4=0 ∴ X1=0, X2=4/5 学生H:解方程(2)时因为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2),所以我把(x-2)看作整体,然后移项,再分解因式求解。

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 (X-2)(1-X)=0 ∴ X-2=0或1-X=0 ∴ X1=2 , X2=1 学生K:老师,解方程(2)时能否将原方程展开后再求解

师:能呀,只不过这样的话会复杂一些,不如把(x-2)当作整体简便。 学生M:方程(x+1) 2- 25=0的右边是0,左边(x+1) 2-25可以把(x+1)看做整体,这样左边就是一个平方差,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分解因式。

解:(3)原方程可变形为

[(X+1)+5][(X+1)-5]=0 ∴ (X+6)(X-4)=0 ∴ X+6=0或X-4=0 ∴ X1=-6 , X2=4 师:好﹗这个题实际上我们在前几节课时解过,当时我们用的是开平方法,现在用的是因式分解法。由此可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能有多种,我们在选用时,以简便为主。

问题:

1、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步骤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2、对于以上三道题你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解? (课下交流完成) 目的:例题讲解中,第一题学生独自完成,考察了学生对引例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反馈。第

2、3题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合作,进一步规范解题步骤,最后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进一步巩固分解因式法定义及解题步骤,而问题2体现了解题的多样化。

实际效果:对于例题中(1)学生做得很迅速,正确率比较高;(2)、(3)题经过探究合作最终顺利的完成,所以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正是因为这,问题

1、2学生们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叙述越来越严谨。

说明:在课本的基础上例题又补充了一题,目的是练习使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内容:

1、解下列方程:(1) (X+2)(X-4)=0

(2 ) X2-4=0

(3 ) 4X(2X+1)=3(2X+1)

2、一个数平方的两倍等于这个数的7倍,求这个数? 目的:华罗庚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该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基本能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五环节 拓展与延伸

师:想不想挑战自我? 学生:想

内容:

1、一个小球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速度h(m),与时间t(s)满足关系:h=15t-5t2 小球何时能落回地面?

2、一元二次方程(m-1)x2 +3mx+(m+4)(m-1)=0有一个根为0,求m 的值

说明:a学生交流合作后教师适当引导提出两个问提,

1、第一题中小球落回地面是什么意思?

2、第二题中一个根为0有什么用?

b这组补充题目稍有难度,为了激发优秀生的学习热情。

目的:学生在对分解因式法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在头脑加工组合,呈现感知过的特点,使认识从感知不段发展,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实际效果:对于问题1,个别学生不理解问题导致没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2由于在配方法时接触过此类型的题目,因此掌握比较不错。

说明:小组内交流时,教师关注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情况。

第六环节 感悟与收获

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

2、在应用分解因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分解因式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2.7

1、2(2) (3)

2、预习提纲: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学反思

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本节课在评价时注重关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否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地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2.

这节课的“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本节中应着眼干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其中所设计的解题策略、思路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一步渗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2课例名称:求解中考压轴题的四种常见解题方法

教师:黄振 课时: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中考数学压轴题

教学目标:掌握中考压轴题的四种常见解题方法

1.1压轴题的概念

中考数学试卷中的试题排列顺序通常都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原则。中考试题中按题型分类的排列顺序一般是:

一、选择题(客观题,有些地方将其称作“第Ⅰ卷”);

二、填空题(形式简单的主观题);

三、解答题(

二、三也合称第Ⅱ卷)。在这三类题型中,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一般都设置在各类题型的最后一题,被称作压轴题。

中考压轴题按其题型的区别及在整个试卷中的位置情况又可分为两类:选择题和填空题型的压轴题,常被称作小压轴题;解答题型压轴题(也即整个试卷的最后一题),叫大压轴题,通常所说的压轴题一般都指大压轴题。

1.2压轴题的特点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设计,大都有以下共同特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数学中考压轴题,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就题型而言,除传统的函数综合题外,还有操作题、开放题、图表信息题、动态几何题、新定义题型、探索题型等,令人赏心悦目。

中考压轴题主要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思维难度高,综合性强,往往都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是为了有效地区分数学学科中尖子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试题。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形势下,全国各地近年涌现出了大量的精彩的压轴题。丰富的、公平的背景、精巧优美的结构,综合体现出多种解答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常中见拙、拙中藏巧、一题多问、层层递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创设了平台。

1.3压轴题应对策略

针对近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特点,在中考复习阶段,我们要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因为基础知识是“不变量”,而所谓的考试“热点”只是与题目的形式有关。要有效地解答中考压轴题,关键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加大综合题的训练力度,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基本模式”的积累与变化,调适学生心理,增强学生信心。

学生在压轴题上的困难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欠缺、解题经验的缺失或训练程度不够、自信心不足等。学生在压轴题上的具体困难则可能是:“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向何方前进”。

在求解中考数学压轴题时,重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应用,是解好压轴题的重要工具,也是保证压轴题能求解得“对而全、全而美”的重要前提。

2.求解中考压轴题的常见思想方法

2.1分类讨论思想

代表性题型:动态几何问题,存在性讨论问题。

例1.(2009年重庆)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边OA在轴的正半轴上,OC在轴的正半轴上,OA=2,OC=3。过原点O作∠AO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连接DC,过点D作DE⊥DC,交OA于点E。 (1)求过点E、D、C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将∠EDC绕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角的一边与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F,另一边

,那么与线段OC交于点G。如果DF与(1)中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点M的横坐标为EF=2GO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对于(2)中的点G,在位于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直线GQ与AB的交点P与点C、G构成的△PCG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由△ADE∽△BCD,及已知条件求得E、D、C坐标,进而求出过点E、D、C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EF=2GO成立.

点M在该抛物线上,且它的横坐标为, ∴点M的纵坐标为.设DM的解析式为将点D、M的坐标分别代入,得

解得 ∴DM的解析式为 ∴F(0,3) EF=2

过点D作DK⊥OC于点K,则DA=DK.

△DAF≌△DKG,KG=AF=1,GO=1 ∴EF=2GO

(3)点P在AB上,G(1,0),C(3,0),则设P(t,2). ∴PG=(t-1)+2,PC=(3-t)+2,GC=2

①若PG=PC,则(t-1)+2=(3-t)+2

解得t=2.∴P(2,2),此时点Q与点P重合.Q(2,2) ②若PG=GC,则(t-1)+2=2,解得t=1,P(1,2)

此时GP⊥x轴.

GP与该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Q的横坐标为1, ∴点Q的纵坐标为.Q(1,

③若PC=GC,则(3-t)+2=2,解得t=3,∴P(3,2) 此时PC=GC=2,P与D重合 过点Q作QH⊥x轴于点H, 则QH=GH,设QH=h,∴Q(h+1,h) 解得(舍去).∴Q(

)或Q(

综上所述,存在三个满足条件的点Q,即Q(2,2)或Q(1,思想方法解读:这道压轴题是将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相结合的函数综合题。

第⑴问结合“形”的特征,求出点D、E、C的坐标,再设二次函数一般式,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二次函数解析式。体现了解函数问题时常用到的“数形结合”思想。

第⑵由D、M所在直线与y轴相交哦于F,可求得F点坐标,并求出EF的长度,并由旋转过程中的角度相等关系,设法构造全等求出OG。得证结论。解决第⑵问的关系是将EF、OG转化为可求的已知量,得到其长度关系。体现出数学解题中的“转化思想”。

本题的第⑶问讨论存在性问题。要使△PCG是等腰三角形,其中G、C为定点,P为不确定的点,因此应考虑GC为腰、GC为底,并考虑G、C、P分别为顶点等多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假设存在P点,结合P点的位置,通过设置P点坐标参数,用所设参数表示出相应三角

形边长,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构造相应方程,可求出P点坐标。第⑶问不仅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还考察了用方程建模的能力。

2.2转化思想

代表性题型:面积问题,二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距离、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距离、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距离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系数关系转化)。

例2.已知:Rt△ABC的斜边长为5,斜边上的高为2,将这个直角三角形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其斜边AB与x轴重合(其中OA

(1)求线段OA、OB的长和经过点A、B、C的抛物线的关系式。(4分)

(2)如图2,点D的坐标为(2,0),点P(m,n)是该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其中m>0,n>0),连接DP交BC于点E。

①当△BDE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此时点E的坐标。(3分)

②又连接CD、CP(如图3),△CDP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CDP的最大面积和此时点P的坐标;若没有,请说明理由。(3分)

解析:⑴由Rt△AOC∽Rt△COB易知,CO=OA.OB=OA(AB-OA),可求OA=1,OB=4

2∴A(-1,0) B(4,0) C(0,2) 可设解析式为y=a(x+1)(x-4),

将点C(0,2)代入,可求a= ∴为所求

⑵;

提示:①ED=EB时,过E作BD垂线,可得

②直线BC的解析式为,设,利用勾股定理和点在直线BC上,可得两个方程组⑶方法1:连OP。如图4。

分别可求和。

P(m,n)在抛物线上

∴P(m,

S△CPO=S四边形ODPC

-S△OCD

=S△POC+ S△PDO-S△OCD=

OC²|xp|+OD²|yp|—OC²OD

=³2m+³2()-³2³2

=-m+m=-(m-)+

当m=时,S△CPO面积最大,此时P(

,)

方法2:过D作X轴的垂线,交PC于M,如图5。

易求PC的解析式为,且,故

∴当时,,

思想方法解读:本题是一道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综合的压轴题

第⑴问由三角形形似(或射影定理)求出相关线段的长,写出相应点的坐标。然后灵活设置二次函数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式。

第⑵问,虽然题目要求是直接写出点E的坐标。但点E的坐标必须通过计算得到。而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考虑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的多样性,需分类讨论顶点、腰的对应情况。

第⑶问是本题的难点。题中的面积表示,要结合P(m,n)在抛物线上,充分利用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或是利用平面几何的性质,有效表示△BCD的面积,将不能直接表示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能用已知线段和P点坐标表示的面积。方法1是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POC、△POD,方法2,是通过过D点作垂线,直接将△BDC转化为△PDM、△CDM。

2.3极端值思想

代表性题型:动态几何问题,动态函数问题。

例3.已知

为线段

上的动点,点在射线上,且满足,且点

与点

(如图1所示).

重合时(如图2所示),求线段

的长; (1)当(2)在图1中,联结.当,且点在线段上时,设点之间的距离为,,其中表示的面积,表示的面积,求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3)当,且点

在线段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求

的大小。

解析:(1)AD=2,且Q点与B点重合。由=1,∴PB(Q)=PC,△PQ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3,PC=Bccos45°=3³=。

(2)如图:作PE⊥BC,PF⊥AQ。BQ=x,则AQ=2-x。

由△BPF∽△BDP,==,又BF=PE

∴=,∴PF=PE

S△APQ=(2-x)PF,S△PBC=³3PE

∴y=(2-x)

P点与D点重合时,此时CQ取最大值。过D作DH⊥BC。

CD=,此时=,=,PQ=,BQ=AB-AQ=

∴函数的定义域:0≤x≤

(3)方法1:PQ/PC=AD/AB,假设PQ不垂直PC,则可以作一条直线PQ′垂直于PC,与AB交于Q′点,则:B,Q′,P,C四点共圆。

由圆周角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Q′/PC=AD/AB,

又由于PQ/PC=AD/AB 所以,点Q′与点Q重合,所以角∠QPC=90°

方法2:如图3,作PM⊥BC,PN⊥AB。由==,即==

∴△PNQ∽△PMC ∠MPC=∠NPN,∴∠QPC=∠MPC+∠QPB=∠NPQ+∠QPM=90° 思想方法解读:这是一道动态几何的变式综合题。

第⑴问,线段的比值不变,Q在特殊点(与B点重合),由AD=AB=2,故PQ(B)=PC,△PQ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几何性质可求出PC。

第⑵问中利用三角形相似比,结合已知条件中的固定线段比,找出△PAQ、△PBC高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求函数式的关键。而第二问中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则是难点。需分析出P点运动的极端情况,当P与D重合时,BQ取得最大值。集合图形的几何性质及已知条件中的固定线段比,求出此时BQ的长度,既为BQ的最大值。体现极端值思想。

⑶中可以用四点共圆通过归一法求证,也可以通过构造相似形求证。

2.4数形结合思想(用好几何性质) 代表性题型:函数与几何综合题。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抛物线y=a(x+1)+c(a>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其顶点为M,若直线MC的函数表达式为

,与x轴的交点为N,且COS∠BCO=。

⑴求次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在此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异于点C的点P,使以N、P、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MC于点Q.若将抛物线沿其对称轴上下平移,使抛物线与线段NQ总有公共点,则抛物线向上最多可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向下最多可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

解析:⑴由直线y=kx-3与y轴交点坐标为C(0,-3)

抛物线y=a(x+1)+c(a>0)开口向上,过C(0,-3) ∴A、B在y轴两侧,B在y轴右侧。如图。

Rt△AOC中,OC=3,cos∠BCO= ∴BC=,OB=1

∴B(1,0) 又B(1,0),C(0,-3)在y=a(x+1)+c上 ∴抛物线解析式y=x+2x-3

⑵由⑴抛物线顶点M(-1,-4),直线y=kx-3过M,∴直线解析式y=x-3 ∴N(3,0) ∴△N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假设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NPC为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①PC为另一条直角边。PC⊥CN,而A与N关于y轴对称在抛物线上。 ∴存在P1(-3,0)使△NPC为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PN为另一条直角边。PN⊥CN,则∠PNO=45°设PN交y轴于点D,则D(0,3) PN所在直线y=-x+3

由 解得

∴存在P2(,),P3(,)使△NPC为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满足条件的点有P1(-3,0),P2(,),P3(,)

⑶①若抛物线沿对称轴向上平移。设向上平移b个单位(b>0)。 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3+b

抛物线与线段NQ总有交点,即由抛物线解析式、直线MC所在直线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有解。由 消除y得x+x+b=0,

Δ=1-4b≥0, ∴0<b≤ ∴向上最多可平移个单位

②若向下平移b个单位(b>0),设y=x+2x-3-b 由y=-x+3,可求得Q(-3,-6),N(3,0) 对于抛物线y=x+2x-3-b

当x=-3,y=-b,抛物线与直线y=-x+3有交点,则需-b≥-6,b≤6 当x=3时,y=12-b,抛物线与直线y=-x+3有交点,则12-b≥0,b≤12。 ∴向下最多可平移12个单位。

思想方法解读:本题还是一道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综合的压轴题。

第⑴问中,由直线解析式求出C点坐标,由C点坐标结合a>0,判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大致位置。并结合cos∠BCO=,求出B点坐标,在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第⑵问,以N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应分C、N分别为直角顶点分类讨论。结合相应点的坐标及垂直条件,利用45°角的几何性质,分析得到A点满足条件,并求出PN⊥NC时,PN所在直线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

第⑶问是本题的难点。分抛物线向上、向下平移两种讨论。向上平移时,需抛物线与直线NQ有交点,由判别式可确定平移b的范围;向下平移时,线段NQ是否与抛物线相交,关键是两个端点N、Q是否在抛物线外侧。只要取两个端点刚好在抛物线上的特殊情况,进行分别判断,求出满足条件的b的范围即可,体现出用极端值解题的思想。

反思:由以上的试题可看出,在中考压轴题中所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一般每道中考压轴题均综合体现了两到三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求解压轴题时,一定要结合题型特征,注意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

3用好二次根式的两个隐含条件 教师:陈冬艳 课时:一课时 课型:习题课

目标:会利用二次根式

隐含条件⑴a≥0;⑵必满足:⑴a≥0;⑵

≥0解题

≥0。这两个条件在实际问题中一般都不直过程:二次根式接给出,称为隐含条件。

例1 判断下列式子有意义的条件:

⑴++1; ⑵

解:⑴要式子有意义,必有 解得 ∴x≥

即x≥时,式子++1有意义。

⑵要式子有意义,必有,

∵分式的分母不为0,且分母x2是非负数,∴x≠0,

则有-x-1≥0,x≤-1。∴x≤-1时,式子例2 已知实数a满足分析:二次根式解:由 ∴ 由

+

有意义。 =a,求a-20052的值。

中必有a≥0。

中,a-2006≥0,∴a≥2006 +

=a,得a-2005+

=a =2005, ∴a-2006=20052, ∴a-20052=2006 例3 在实数范围内,设a=(-

2009

),求a的个位数字是多少?

解:在又由与中, ∴-2=0(只有0的相反数相等),x=±2;

≠0,即x≠2。 ∴x=-2 ∴a=(-

)2009=62009,则a的个位数字是6。

+

2+(c+3)=0。求4x2-10x例4 已知a、b、c为实数,且ax2+bx+c=0,的值。

解:由≥0,

≥0,(c+3)2≥0,

+

+(c+3)2=0 ∴ 解得

∴2x2-5x-3=0,得2x2-5x=3 ∴4x2-10x=2(2x2-5x)=2³3=6。

练习:试卷一份

课后反思:

1、这节课是二次根式的拓展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中应着眼干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其中所设计的解题策略、思路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一步渗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第18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校本课例研究报告

一、准备阶段:前期的思考 第一步:寻找问题,确立学校主题

在上学期,我校就提出要开展语文的大阅读活动,帮助学生乐于积累美文、古诗词,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所以,假前教导处就组织老师们座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的兴趣,其中老师们就谈到了要加强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收集、分析问题:老师们普遍感觉,目前我们师生古诗词文诵读积累的实际现状,却不容乐观:

第一,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第二,学生掌握的量远远小于课标的要求,而且绝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诗,词可谓凤毛麟角,古文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掌握的情况也是令人担忧。

第三,课内外古诗文的教学没有区别,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往往不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

可以这样说,在古诗词文无序、无标的诵读中,学生毫无审美体验可言,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谈“诗”色变,视背诵为畏途,不愿背也背不好。

开学初,教导处也设计了一份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是对四至六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问卷的。其中有对语文古诗词积累情况的调查,在“你现在已能背诵多少首古诗词了”一题的选项中,选择“15首以下”的占5.5℅,“15-30首”的占53.2℅,“30-50首”的占34.8℅,“50首以上”的占6.5℅。

从调查中我们知道,学生积累的古诗词篇数,还大都只能达到30-40篇左右,离新大纲的要求差距甚大。 小学语文新大纲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并列出了80首必背篇目。现在,这些古诗词大多数已经进入了小学课本。每一册语文教科书里面都编有5-8首古诗词。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也忘记了。

再如:“你是否喜欢诵读古诗词”一题的选项中,选择“喜欢”的占50.2℅,“一般”的占47.3℅,“不喜欢”的占 2.5℅。由此可见,在学生中,有一半多一点的同学对学习古诗词还是很有兴趣的。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

一、对小学生而言,古典诗词比较生涩难懂。

二、教者机械的“字斟句酌”,用现代汉语来翻译“肢解”那充满灵性的诗句,遗落了古诗词的内在美,往往使古诗词的神韵在枯燥的讲解分析过程中荡然无存,更让我们的学生对古典诗词望而生畏。

确立主题:面对这种现状,权衡学生、师资等多方面条件后,我们选择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 读千古美文,诵中华古诗,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我校特邀请区教研员老师全程指导,力求将古诗课堂打造成一堂深入、有效的课堂。

第二步:个体学习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活水源。为了使本次研究跟有实效,更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困惑,老师们带着研究的课题首先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进行了古诗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等内容的学习。

同时,在老师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及时教研的时间,教研组又结合本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教

研组的交流和讨论,更进一步的分析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问题及原因,以及解决的方式,这样,每位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的研究有了认识上的和策略上的准备工作。

第三步:同伴互助 通过协商,我们确定课题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课《乡村四月》,作课教师是我校四年级年轻的语文教师。并且由语文主任牵头组织,由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共同参与。

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共同针对这节课进行设计,从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到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每个人都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本单元具体内容,确定了作课内容,共同积极准备了一节古诗课。会后,作课老师结合大家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确立了《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的第一稿。

二、实施阶段:课例研究的活动过程

1、第一次试讲。由语文主任负责,四年级语文组老师共同参加,并且邀请了区进修学校的语文研训老师参加了听课、研讨活动。

互动研讨,确定教学环节。研训老师在看课后,对课例提出了需改进的建议并给以细致的指导。存在问题:

(1)古诗教学要以读贯穿全课 (2)整节课牵引太多,思路不清楚 (3)对孩子的点拨指导部够到位

(4)没有能够做到方法导学,不能够教给孩子合适的方法,没有梳理清楚古诗学习的整体脉络 (5) (6) 对于节奏朗读,是要用拖音的方法进行,而不是用停顿的方法 对诗文大意的翻译,要求意译即可,不必要做到字字落实

2、第二次设计、试讲。结合研训老师的建议和指导,四年级语文组共同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听了作课老师的上课体会后,又进行了二次备课,形成了集体教学设计。又邀请了研训老师莅临指导。第二次授课后,结合古诗词研究的小进步,研训老师又参与教师一起,有达成了共识:初步形成古诗教学的“六读”环节,即:一读古诗,读准字音;二读古诗,把握节奏;三读古诗,了解大意;四读古诗,研读意境;五读古诗,体悟情感;六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完成了梯度性安排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就教师的感情和评价语言,研训老师再一次进行了指导,最终,在良好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古诗课例的研究。研训老师的评价是:

(1)主线环节清晰,能够明确的展示古诗学习的五步骤和古诗教学的六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高涨。 (2) 对孩子的评价有梯度而且到位,能够让孩子很好的反馈自己的课堂表

现,并且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发言当中去。

(3)对于孩子动笔能力的训练不够,可以适当增加孩子的练笔环节,让他们在练笔中反馈学习的成果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感知。

第三步:总结阶段

1、全校语文教师组开展研讨。在初步形成了古诗教学的流程之后,在研训老师的指导和同组老师的建议下,就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就如何来安排学生读古诗、如何有梯度的读古诗形成了一套想法,即将学生按学习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得到满足并不断在取长补短中获得进步。随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将古诗教学课例在全校的教研联合体活动中进行了《乡村四月》的课例展示。

课后,组织了全校语文教师的研讨,并由研训老师评课,结合此课例,使老师们更加明确了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和侧重点。

此次研究更加明确了我校古诗词教学的环节模式: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释诗句—悟诗情。

2、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收获。在全校语文教师观摩常老师的课之后,老师们纷纷写了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如:四年级老师的体会是这样的:

作课老师的古诗《乡村四月》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勇于创新,实现了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 “逐环教学”模式,大胆采用“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释诗句—悟诗情”的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以诗人“农民辛勤劳作”之情怀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老师在古诗《乡村四月》的教学中,能直面经典,反复诵读。在教学中,常老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读,在读中想画面,在读中说画面,使学生在多次与文本接触,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层次,读出情致。

六年级的教师是这样评价的:

整节课常老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

首先,作课老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符合诗歌教学。复习了研究古诗词的方法,有以下几条:①知诗人;②解题意;③读诗文;④释诗句;⑤悟诗情。

而作课老师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明白古诗的含义: 读诗意——读准字音;读诗意——读准节奏;释诗句——读懂大意;读诗文——感悟意境;读诗文——体悟感情;读诗文——熟读成诵。

其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楚,教学手段多样化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①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音字根据意思来读。②指导学生记:“蚕”出示图片介绍古人把蚕认为是天底下最好的虫,顺势问学生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在用同样的方法记住“桑”字。③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3、对古诗词教学的再思考。我校本次课例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年段的学生进行的。在抛砖引玉之后,其他年段的老师也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实践。

如:二年级老师的思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喜读爱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结合诗情画意,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诗情画意,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

(一)品读入情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更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低年级的孩子,自身的语言积累不是很多,如果一开始老师就讲解诗意诗境,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听得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学时,我注意抓准诗的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反复练读,由读好诗韵,到读准诗意,再到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除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使其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因为所有的诗文皆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两者之间是能够相通的。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

(二)感悟入境

中高年级此环节是抓住重点词语运用工具书、书上的注释简单感悟诗文大意。低年级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简单了解字义,进入情境。

(三)欣赏运用 背诵积累

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研讨配画再现古诗、激发兴趣书写古诗、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总之,我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诗歌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

再如:五年级老师是这样再思考的:小学古诗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它们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发人深思,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因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在古诗教学中初步构建了如下模式:

1、复习学法,引起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三步”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适时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出适合学习的心理情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引导自学,立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三步”学法自学古诗,让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品尝自己学习的快乐。在自学中可采取自己学、小组学、大组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互相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3、点拨难点,避免随意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避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

4、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想象,还可以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古诗都具有音美、意美、形美三个特点,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如果适时运用配乐诗,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便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三、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大家都知道,古诗词是美丽的。不仅文字美,里面蕴含的音乐美,画面美。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讲,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的学。根据不同的诗用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要他们各种感官都参与进来。

(1)吟诗。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诗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那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就更好了,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很多著名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虞美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被谱成优美的曲子,可这些“阳春白雪”却敌不过流行歌曲呢!当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美妙的语言就是一支高超的“画笔”, 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们“吟诗作画,以画讲诗”,何乐而不为?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写诗。也不知谁说过:“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我们不妨教学生做一回“小诗人” 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格律、音韵等可以不必太计较。也许这样,学生更能享受学诗的愉悦,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此次课例的研究收获明显,走进老师们的课堂即使是常态课的古诗词教学课,效果都是很理想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很浓,自学古诗词的能力也在逐日渐增。在经典诗文的大阅读积累活动中,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们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中,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有促进作用

第19篇:课例

课例:《讲诚信VS善意的谎言》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能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进行辩驳。

3.辩手能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4.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的实况录像片断,另准备奖品。

学生:搜集与“诚信”或“善意的谎言”有关的事例、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1.课前搜集与“诚信”或“善意的谎言”有关的事例、名言或警句。

2.先八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3.教师要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师述: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需要隐瞒真情,不说出真相。比如《唯一的听众》中的音乐教授说自己耳聋了,显然,她说的不是真话。有人说,“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有人则认为,生活中有时需要说“善意的谎言”。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

3.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

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对班级辩论提出要求:

(1)要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

(2)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习抓住别人的漏洞进行反驳。

(3)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4)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三、展开辩论

第一轮为各辩手陈述观点。

第二轮自由辩论,并允许各方其他同学参与发言。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四、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好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另一种思考:

一、复习揭题:

我们先回顾一下《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

《唯一的听众》中的老妇人真的耳聋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摊主真的需要马草吗?显然他们说的都是假话。

有人会说,说假话就是说谎,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有人则认为,生活中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让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打开学生话匣子。]

二、自学学习提示,明确要求,确定自己的观点: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

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辩论的要求:

1.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

2.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正反两个观点以及辩论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三、自由练说或小组交流,按要求进行准备,组内交流。

四、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组,临时调整座位进行辩论: 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

3.运用反问,增强语气;

4.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

选定主持人一名,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调整座位。

教师此时应成为辩论会主席,进行调控、指导,指出辩论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辩论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进行适当的调控和指导,让学生明白辩论不是争吵,而是要用事实说话,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

五、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诚信是美德, 是做人之本,社会应该弘扬诚信,时时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做到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不论长幼。进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营造强有力的诚信氛围,因此诚信是必须的。

但是善意的谎言与谎言有本质区别。因为善意的谎言前提是善意的,本意是与人为善,是美好的。因此生活中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和诚信其实是不冲突的。

六、评选三名“辩论小明星

第20篇:课例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十课

《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课例

西街小学 张红秀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四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中的第十课。本课教学内容由“国中之国”“圆明园的厄运”“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四部分组成。本课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祖国所受的侵略史,为列强的惨无人道的行为愤怒、感叹,同时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的肩膀上。

(二)教学理念:实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过程体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中帝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残暴,从而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3.了解帝国主义在“国中之国”享有的特权,知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野蛮行径,掌握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旧中国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要挨打的道理。

(五)教具准备:图片 ,幻灯片,视频媒体。

(七)学具准备: 文中图画等

二、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见证历史——“国中之国” 1.教师解释什么是租界?为什么租界为“国中之国”?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租界在我国创设、发展及危害情况。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为什么说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乐园,是中国人民的地狱。

4.在同学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更深入的讨论,比如:“我们的国家还有被强占或租借的地方”让学生知道,国土曾因为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被瓜分,中华民族饱受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为下面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憎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埋下伏笔。)

活动二:“万园之园”-----圆明园

1.阅读教材第61页的内容,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经过。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中,有关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片段。(幻灯片链接的视频媒体) 3.根据播放内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场面;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你有和感想?(小组提名发言)

4.师: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所瓜分,随着他们的铁蹄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他们所掠夺,说说你所知道的事件。

5.学生结合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建筑过程。

6.展示、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充分展示圆明园宏大的园林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湛的建筑造型和丰富的文化收藏。

7.在展示的基础上,学生介绍圆明园的豪华壮观,再现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昔日的风采。

8.师:看了历史上的圆明园图片,你能用语言描述辉煌的圆明园吗? (生根据图片描述。)

师:圆明园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文物呢。 师: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过,即使是把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9.请看片段《火烧圆明园》【视频媒体】

10.师:同学们,看了电影,你有什么话说?在小组内尽情诉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在小组互相说,然后选代表在班上说)

师:圆明园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今天,它成了懦弱的标志,耻辱的象征。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自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影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史实,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活动三:从图片见证“南京大屠杀”

师:1931年的9月18日晚,是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夜晚。就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在入侵中国以后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国人所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1.展示学生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 (把人当靶子——惨不忍睹) (就地活埋——丧尽天良) (无数头颅——历史见证)

2.将收集到的图片按一定规则分类,为每张图片配上文字说明。 3.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的图片,从而了解南京大屠杀。

4.展开讨论:你所了解的日本侵略事件,你的看法,以及你的感受。 5.师:日军惨无人道的杀戮,对我们国家的沉痛打击,南京大屠杀的耻辱是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耻辱。

6.学生互相交流,除了可以说出自己的愤怒之情,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不仅可以再次认识所学课文,也可以将其联系到自己的平时生活,用实际行动反映自己所想。

7.师:同学们,为了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强盛,请大家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懈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明天,人人都可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8.师:南京大屠杀的耻辱是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耻辱。那么,现在你说一说,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打算怎么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说,让学生去了解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从中认识侵略者的残酷本性。并在现实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遗憾和悲哀,历史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

活动四:课外拓展

1.小调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教师引言,日本帝国主义先后侵略我国达14年之久,对我国人民犯下的罪行难以诉说,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南京大屠杀之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一下,将其记录下来。

2.利用班会召开“勿忘国耻,面向未来”主题队会。

三、板书设计:

《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 国中之国——租 界 万园之园——圆明圆 南京大屠杀

勿忘国耻,面向未来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