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赤壁赋 课例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赤壁赋》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1、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小组合作在文言文课堂中的作用。 研究意义和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辛勤笔耕,留下了一卷卷不朽的篇章。这些作品对我们后学者来说,可谓博大精深,但却因为年代久远而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困难。它不仅要求我们从词语解释、语法结构、篇章布局进行学习,而且还要求我们尽可能透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入文章藉以产生的年代中去,使自己进入作品,萌发出探究作者如何叙述,如何论证的冲动。我们应该把文言文中表达出的情感、道理融化到自己的心境中,品味其语言美,鉴赏其因事而发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较远,又晦涩难懂,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是较为排斥的,学生课堂上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不得法,导致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丧失,学习机械、被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我们尝试着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转变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学习,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激发他们的学习文言文兴趣,提高他们自主探索文言知识的能力。

2、研究课例内容

文言文,是现行高考必考题型,在高考试卷中体现为第4--7小题,分值为19分。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基本了解文言文答题方法与步骤。但是日常训练中,学生的得分仍然很低,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因此,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进而打造高效课堂。针对此种情况,确定将《赤壁赋》作为课例,进行研究。

二、课例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对其望而却步。然而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高达19分的分值,学生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学,往往是老师解释一句,他们记一句,连一些词语解释、语法结构和谋篇布局都弄不明白,又何谈审美呢。,学生主体意识失落,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主体参与性不高,费时多而收效甚微。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教学的难点在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上。苏轼在面对人生困难与挫折的做法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这样借助小组合作,一定会缺德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

通过两次课堂教学对比,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不同:

①在教学方式上,第一阶段,知识点多,依靠教师口头讲述和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较疲劳,收效甚微;第二阶段,采取了小组合作模式,本身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发挥个人的长处,积极投入,共同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师的肯定,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至于那些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②教学关注点的变化:第一阶段的关注点不突出,主要在文言知识的识记上;在第二阶段中,重点突出学生在合作探究情感的指引下对文言知识的识记;

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第一阶段,被动识记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功利性强,毫无兴趣,效果较差;在第二阶段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识记,主动探究。

3、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注重文言词句解释,忽略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创造力,且收效甚微。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导入部分,借学生对一代文豪的崇拜,抛出一个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和探究。具体实施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提问背诵,故意提问了一段较短且容易的段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他们满怀信心的继续参与到课堂中;第二部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疏通文意,以小组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归纳和总结,及对文言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有提高了概括总结的能力。第四部分是小结,主要是对文章结构及情感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使学生印象深刻。

4、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课例研究中,课题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了教师活动层面和学生活动层面的观察任务。

教师层面重点观察的是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中具体的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的设置。

学生层面重点观察的是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小组集体讨论过程、小组合作过程、小组对学体现、小组中的个体表现、小组评价、小组书面展示、小组口头展示等过程及效果。

三、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课堂教学的成效 (1)从学生的角度看

根据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篇文章的文言知识并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既欣赏到了美景,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完成了学习目标。在预习检测、合作探究环节中小组成员团结合作,每个学生发挥了个人的长处,积极投入,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另外,问题解决后,学生有了成就感,就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进入良性循环。

(2)从教师的角度看,

本节课教师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在课堂上成为了引导者和点拨者。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到了小组合作与知识讲解的融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上的各环节紧凑。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本节课设计主要是展现小组合作探究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

学习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而且,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实际的课堂上小组成员为了解决问题,团结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努力,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对于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概括能力,甚至写作能力都有帮助。可见小组合作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效率。

3、课例研究反思

在本节课中,小组抢答环节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们积极地进行文言知识的识记,既细致又全面。可见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小组成员个体的表现。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我们只看到了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即对文章请按的把握上,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没来得及思考,同组成绩较好的同学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有了失落感,和自卑感,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可见在较难的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要做到统筹兼顾。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劝学》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作业

小学德育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高中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赤壁赋  课例研究报告
《赤壁赋 课例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