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留守儿童调研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0 09:02:0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留守儿童调研总结

广西大学

学生爱心协会

暑期社会实践——爱心广西行

“杨青春正能量

筑美丽六林梦”

关爱百色田林县八渡乡六林村留守儿童

社会调查报告

1 / 10

一、调查背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京召开,选举产生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了“中国梦”的这一伟大理想。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

二、调查目的: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大浪潮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从而出现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家庭教育缺失、儿童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等问题。我们将对此展开一系列的调研走访,从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进一步了解六林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法并通过文字、图片、视屏等方式加强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情况,以给予帮助,并探索高校与山区留守儿童学校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

三、调查时间:2013年7月16日——2013年7月21日

四、调查地点: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八渡乡六林村

五、调查内容: 1)六林村基本情况 2)六林村教育发展情况 3)六林村留守儿童情况 4)六林村儿童安全现状

六、调查形式:

1)问卷调查 2)走访调查

七、调查对象:

当地领导、老师、小学生以及居民

八、调查结果分析:

(一)六林村基本情况:

六林村全村109户人家,有壮,汉,瑶三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六林村分为四个屯,分别是六林、六

六、那言、那娥屯。

1、六林村经济作物单一,自给自足

2 / 10

六林村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同时适当种植一些水稻和甘蔗。六林村山大坡陡, 耕地面积较少而且缺乏水源,水稻收成不好。降雨量的时间分配不均严重威胁着六林村当地农业种植的发展。六林村的耕地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六林村每家可以分到1-2亩田地,由于当地多山地,因此田地地块小,且零星分散,离村屯远, 耕作管理十分不便, 产量低而不稳。当地政府积极推广甘蔗种植,为种植甘蔗的农户提供贷款。但是由于甘蔗种植受天气影响较大, 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是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的。近两年因干旱收成不好,村民损失严重。

2、六林村畜牧业不兴,难大规模养殖

六林村大部分村民都养骡。六林村山地多,且较为陡峭,村民们养骡来帮忙拉货物。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养猪,但是每户饲养的猪的只数都较少,一般为1-2头,都是过年时作为年猪(春节是用来祭祀和食用的猪)之用,之后做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腌猪肉。此外这里的很多家庭还会饲养一些鸡鸭等牲畜。

3、六林村交通不便,运输困难

六林村是个较为封闭的偏远小山村,道路建设由于当地政府兴建水电站计划延误。资金的缺乏,导致道路崎岖难行的难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村民们生产的农产品运很难一次性大量运出山外,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主要靠摩托车和小型货车运进来。六林村内各寨屯之间的道路崎岖不平,多有陡坡,宽度狭窄。一面为山壁,偶有石头滑,;一面临渊,威胁出行安全。村民进出乡里很不方便,主要靠步行和骑摩托车,若是下雨天,道路泥泞,根本就无法骑摩托车出入,只能靠步行。特别是通往那娥的道路要经过一条小河,遇到下雨天摩托车根本就无法通过。

4、国家惠农政策

近年来,政府的惠农政策不断深入农村,涉及到千家万户,退耕还林补贴等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不同程度实惠。但有时各种补贴由于资金不到位或到位不及时。

据村委介绍:六林村凡60岁以上老人均可申请国家补助,但补贴低,且资金到位滞后。六林村符合申请“低保”的农户很多, 但是指标少、流动性比较大,低保指标远远不够,很多有需要的村民未能惠及到。“五保户”一共有3户。

5、医疗条件

在六林看病难仍是六林村现在需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村中心只有一个小卫生室,但现在却无医生。乡里只有一个卫生院,医疗条件严重落后,且车程近半

3 / 10

小时,一旦有什么突发大病,伤势严重的很难得到及时的救治。到县里虽然医疗条件较好,但近两小时的路程,且路况不好,突发疾病基本不用考虑到县里治疗。

(二) 六林村的教育情况

1、基本情况

全村村民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林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制),共有学生136人,含周边村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2户(父母均不在家,一年回家一次),其余多为父母一人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一人在家务农。因大部分学生家里离校较远,因此小学实行寄宿制,寄宿学生近100人,都为周末才回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师多为本村人,师资不足。

村里有一所幼儿园,教师两名,为本村人。与小学一样,家远学生寄宿制。

2、学校教学基础设施

小学学校部分基础设施经多方努力正在完善,学生教学楼、食堂正在建设当中。学校有一个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但十分破旧,篮球场破损厉害,基本不可正常使用,乒乓球台只用一块木板作为分隔线,体育教材基本没有。宿舍为教室改装,条件较差。无电子教学设施。

幼儿园为村民家一楼,仅80多平方米,分为两间,几本无教学设施。

3、家庭教育

由于学生多为寄宿制,家庭教育缺失。在对六林本屯非寄宿家庭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父母多数希望小孩能上大学,但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及忙农活时间有限,对小孩学习关心不到位。由于学校采取在校完成作业制,而没有家庭作业,不能及时了解小孩学习情况。

4、后续教育

中学位于八渡瑶族乡,但村民对于教育的重视度总体上不高,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或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继续读下去,或因为不想读下去而外出打工,导致学生升高中率低,至今为止村里只有6名大学生。

(三)、留守儿童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在我们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六林村除本屯30多名学生外,其余包括六

六、那言、那娥屯80多名学生以及周边村学生,因路途遥远,那言距学校约2.5公里,六六距学校约2公里,那娥约5公里,学生多为自己结对徒步上学,近的

4 / 10

行程40分钟,远的两个多小时,且山路崎岖陡峭,危险程度高,考虑学生安全,学生都寄宿学校。

学生寄宿学校,导致与父母接触时间减少,家庭教育严重不足。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对小孩的健康成长起关键性作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该村小孩4岁多就送到村上幼儿园托管,且除本屯外,其余屯的多为寄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问题。

此外,在对本屯非寄宿的35户学生家庭的走访中了解到,家里人对学生辅导学习不足,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或没有人占74.29%,学生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达2小时以上51.52%,且没人监管看电视的达70.58%,而学生主动帮家里做家务的仅占34.29%。由此可见,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不好。

2)学生心理健康

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打工或学生寄宿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在对寄宿学生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为:心理话最想对谁说父母说占82.86%,想和父母住在一起占85.71%,但因寄宿学校或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却不能长期在身边,导致学生无倾述对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虽然学校老师经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师资不足而学生较多,导致老师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孩子,阻碍了学生的正常成长。而在对学生“中国梦”的调查中,学生的理想:老师(10个)、医生(8个)、司机(6个)、警察(6个)、当兵(6个)、上大学(4个)、歌星(2个)、铠甲勇士(4个)赚大钱(3个)、帮父母干活(5个)其它(13)不知道(15)。结果显示 ,能树立正确理想的学生有 52.5%,不能明确理想的占47.5%,情况不容乐观,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重中之重。

(3)学生安全现状

在调查过程以及自身体验中,我调查小组发现威胁学生安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学生上学路程过远,道路崎岖不平,多有陡坡,宽度狭窄。而学生多为结对上学。一山路面为山壁,偶有石头滑,;一面临渊,威胁学生安全。下雨天,道路泥泞,步行极易打滑。特别是通往那娥的道路要经过一条小河,遇到下雨天根本就无法通过。学生滞留途中下河玩水的问题威胁生命安全。

5 / 10

2、学校设施过于陈旧,操场地面不平,不利于学生正常活动。学校围墙不完善,操场一面临陡坡,近80度的斜坡有6-7米深,却无围墙阻拦,学生课后在操场玩闹极易发生事故。

3、村里有卫生室,但在前年村里唯一村医调到了县里,目前处于无医生状态,而最近的卫生院在乡里,距离村里有30多分钟车程,路途坎坷颠簸,一旦学生出现紧急状况,不利于及时救治。而且卫生院医疗条件较差,县里虽然有大医院,但考虑2个多小时的路程,情况不容乐观。

九、由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们调研走访六林村村民、学校了解到的当地大致情况及留守儿童现状。从总体上说,六林村的经济水平低,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根据我们对六林村的调研了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促进当地其经济发展,而发展经济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立足当地。

(一)发展经济,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修路是当务之急,路通才致富

要致富先修路,六林村只有早一天修通贯通全村主要各大队公路,才能早一天脱贫致富。把引进来,走出去,双向结合,才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各有关单位应能够深入当地,了解情况,积极把六林村民的交通愿景反映,申请投入更多修路经费提供支持,把六林村的交通做好,真正方便村民最基本的出入,同时解决看病远、运输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给六林村发展经济最根本的基础。

(2)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六林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水资源缺乏这一因素的制约。针对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建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来解决六林村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问题,以此来保证六林村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政府积极引导,扩展当地经济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单纯的种植业已经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已刻不容缓。政府要根据六林村的实际情况,立足实际,创新观念,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强农民农业增收的能力。大力发展村畜牧业和养殖业,政府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贫困村的特困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或者落实好各种畜牧补贴政策。加大对养殖户的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多渠道争取牧业

6 / 10

贷款,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更多的途径。政府要积极为农民争取更多的福利,办农民最需要的事情。实地深入了解调查情况,积极宣传到位国家对农村优惠惠农政策。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发展本村经济这个点上。

(4)加强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当地人民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实现六林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为当地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青壮年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六林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民外出打工所得,为了使得六林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动价值能更好地实现,当地政府提供一定的就业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就业帮助这一问题,我们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返乡情况的了解工作。 (5)解决医疗问题

在六林村,医疗是个严重的问题。在农村,体力劳动是基础,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就是保证经济发展。农民从事体力劳动,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好的医疗条件就是好的安全保障,农民才能放心劳动。解决医疗问题是一个重点,关键还是经济杠杆和政策支持。

政府层面: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的投入力度。改变现有的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将农村医疗费用全部纳入预算支范围,加大财政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费用在农村公共产品中所占的比重;

2、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国家应该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

3、积极引导医学人才流向农村。国家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机构的先进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并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清退无专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严厉打击游医、庸医,从而更好的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生命和健康。

农民自身方面: 1.关注新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了解最新政策动向;2.积极主动参加新农合医疗制度。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靠政府,还在于人民的主动性。3.享受应有权利,积极报销医疗费用。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是政府拨款,为农民排忧解难,消除因病致贫等现象出现的有效措施,广大农民应积极响应政府出台的政策,积极报销医疗费用,使合作医疗实施更完善

(二)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上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7 / 10

的策略上,应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为先导,以完善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功能为保证,同时发挥政府的强有力职能作用,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弱势的现状。

1、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机制。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重视起对儿童的教育。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和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责任心不是很强,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

2、完善学校教育功能。在农村,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对留守儿童建立分类管理档案,因材施教,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变化构建档案体系。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3、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要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城乡结合,统筹安排。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加强对是农民工以及留守儿童家庭家长的培训工作。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

4、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由此而引发出留守儿童在成长

8 / 10

过程中的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焦点。按照法律规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监护人。当父母离家外出打工时,大部分儿童就处在监管失控状态。由于孩子天性好动,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都特别调皮,虽然很多孩子都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照看着,但毕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年纪大了,孩子们常常不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由于农村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监管,于是悲剧常常在他们身上发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的三套马车。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互为补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乏力,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因此,加强留守儿童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联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又一重要渠道。

十、结语

在短短的6天调研时间里,我们调研组在走访中取得丰富而实际的调研资料。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成果,真实地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情况,了解了当地教育现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了解六林从而能够动员个人、组织、企业、政府和社会上的一切力量,真真正正切实改善当地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提高当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此次到六林村开展三下乡活动,我们的目的在于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习和宣传的思想,亲身体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含义,积极向广大人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完善自我。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爱传遍广西,带动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公益事业,一起投身到我们“爱心广西行”队伍中来!了解农村、关注贫困山区,关心农民,关爱山区留守儿童。关爱山区留守儿童,尽我们的能力,在进行义务支教活动的同时探索高校与山区留守儿童学校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

广西大学学生爱心协会

9 / 10

2013年9月21日

10 / 10

推荐第2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的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如何?其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情况怎样?他们在哪些方面急需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之知道追求高物质的生活,却不关心自己子女的生活,心理是否健康,对于子女未来的成长没有看到正确的方向。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专指因为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而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主要是指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21亿,到2003年,流动人口大约为1.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未来5年,我国还将有至少1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中劳动力结构以“九九”(指老人)、“三八”(指妇女)、“六一”(指儿童)三支军(俗称“386199部队”)的村屯将越来越多,而其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而在我国重庆、江西、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进入学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在劳动力输出规模庞大的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儿童中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照顾的,占全体留守儿童的80%,被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8.3%,独自一人生活的占0.7%。留守儿童由于留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产生种种问题,一度被人们称为“时代孤儿”。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留守儿童的规模将呈扩大之势。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将明确提出,进一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国内一些地方也以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如老工业基地辽宁省鞍山市就在目前年输出劳动力不到10万人的基础上,计划2010年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40万人,这几乎实现农村人口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则关系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镇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家表示,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是由于监护质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长,久而久之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目前的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单亲监护人劳动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的照顾欠佳;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隔阂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上代监护人(即孩子托付给与父母同一辈的亲戚朋友监护的)与留守儿童情感较疏远,对留守儿童的管束较少;同辈监护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长监护的)压力大,由于家长的缺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成长不健康。

由于以上监护模式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这些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不好,心理健康不佳;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终触犯法律。据广东省调查统计,该省80%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0%是差生。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撒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有攻击行为的占30.6%。这是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关爱等因素,留守儿童在成长质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儿童健康。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儿童也占相当比例。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这比留守儿童占鞍山市儿童的比例(约8%)高4个百分点。相关报道中的留守儿童犯罪情况也相当惊人,2005年,3个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湖北大冶市罗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了53个在校中学生,这个震惊全国的抢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江苏3名17岁少年因为没有钱上网玩游戏和抽烟,竟然将一名烟店老板残忍捅死。这3名少年中,父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最长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谈到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人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李小融认为,“留守儿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这样的家庭结构,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的种子就会趁机滋生。通过深入调研,游德良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他们予以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长期陪在身边教育着,随着祖父母生活,但老一辈的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也就没有一种约束力。对事想干就干,不想任何的结果,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不听任何的告诫,所以现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就会比较强。并且随着祖父母生活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为存在着依赖。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兴趣,因为心理觉得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家庭作业完成了就可以,完成作业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可以尽情的玩耍。尽管照顾留守儿童的人们做出极大地努力,希望让孩子们满意。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亲情的滋润的,另外孩子们还有极大地物质欲望。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抚养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生活物质的追求欲望是让他们离开孩子的主要原因,他们只考虑到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不知道教育才是改变孩子最好的办法。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陪在身边才是他们最开心的事,给予他们关怀才是好的。但是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没有什么好的收入,并不能改善物质上的生活,所以才会选择去城市发展;其实社会的发展是监护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当今中国的监护人多数没有科学的教育被监护人的理念,比如:没有把孩子当公民(人)看,随意剥夺被监护人的权益(管理过宽、过严),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进而不能服从教育规律等;主要原因是历史文化造成的观念及应试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表面看是教育部门全部负起对孩子的责任,监护人最需要;事实上是家庭教育管品德、意志、兴趣爱好等,学校管交往、文化知识等,各部分有其职责和作用范围。

改革基础教育还需要从上面动手。

“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

专家认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人口计生部门应当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健康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

人口计生部门有主导这项工作的先天优势。由于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来,人口计生部门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备政治、组织、群众和信息四大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开展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试点,以及成功参与抗击“非典”等行动,都证明这个网络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他们构建安全、健康网络,也应当成为计生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

在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的基础上,教育、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要从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思考。

专家还建议,中央应当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并纳入人口战略研究课题之一;地方应将当地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管理项目支持内容之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

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安全、健康体系上,各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分别以学校和村级组织为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特殊关爱。鉴于留守儿童中部分人生活贫困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顾与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1.实施政策支持行动,争取留守儿童工作政策保障。

2.实施社会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抚慰。

3.实施济困扶助行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4.实施权益维护行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5.实施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建议: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积极发展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建立由县、乡、村和社区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建章立制,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例如: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连作业本费都予以免除;对于住校的学生,政府应给予每人每天生活费的补助,以保证农村学龄儿童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失学。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调动全社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扎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一是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信息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合实际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代理家长志愿者到留守儿童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可以实施“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爱心书屋,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关农村爱留守儿童(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二是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制度。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三是积极倡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结对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图书室,通过丰富的课

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家们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四是办好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乡(镇)、关工委、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合作与协作,倾力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5、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推荐第3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推荐第4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西充县槐树镇凤凰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普偏存在着以下四种问题:

①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② 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③ 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因为家庭中有劳动力的成员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④ 社会关爱不足问题,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第 1 页 (共 5 页)

一. 槐树镇的基本情况概述

西充县辖镇。1940年设置为槐中乡,1950年更名槐树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46.4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凤凰、乱石垭、窦禅寺、谢家店、合成寺、狮子湾、西禅寺、云山院、青龙观、双柏对、观音坝、浇垭子、梨家寺、马氏祠、雨台山、李家山、邓家沟、郭家嘴、周家嘴、中和井、吴家坝、黄桶岭、陈氏祠、冯家沟、花果寺、冉家店、阳家坝、姚氏祠、河泗坝29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纺织、化工、建材、机械、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兼产柑橘,盛产棉花。

二.槐树镇凤凰村留守儿童调查

由于槐树镇地处偏远,没有厂矿外出务工以经商者较多, 在这部分外出人员员中大多是青壮年, 由此导致形成一个留守儿童群体。根据此次调查统计, 槐树镇凤凰村18周岁以下父母双方共同外出务工经商达半年以上的儿童共有56人,其中男童28人,女童28人。在56人中仅有1人是城镇留守儿童,其余55人都是农村留守儿童。从年龄段看,我市留守儿童中,14.3%为学龄前儿童,60.7%为小学生, 21.4%为初中生,3.6%为高中生。

三.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

①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

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有85%以上的留守儿童是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还有一少部分被托付给亲戚、朋友,极少数的是自己一个人生活,还有个别的除了自己生活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

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影响大

多半的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而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③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由于监护人大都是农民出身,没有文化因此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介入较少,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留守子女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都倾向于向老师和同伴求助,或者在和问题面前退缩了,其次,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不能满足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书的供给,这使得了大部分的留守学生成绩偏低。

④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临时监护人不愿管理教育或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四.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一些自己在教育和抚养孩子的思想,要重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在外务工的父母应该经常打电话或者通过多种渠道与孩子多沟通、交流。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外更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

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人教育孩子应该有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能太过放纵孩子子的行为,更不能过于溺爱。家长不单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还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不再感到孤独。同时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二)学校方面

① 加强沟通交流。班主任与留守生交流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

②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 学校要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与他们谈心,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与其它的孩子同样的感觉到温暖。

③ 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使学校与家长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④ 学校可以经常开设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多交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亲自实践的习惯。

(三)社会及政府方面

① 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的调整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妇联组织与教育部门配合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

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开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②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③ 发展本地经济,留住劳动力。我镇作为纯农业乡镇,在种养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这对于我镇经济的发展和留守儿童的解决问题,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推荐第5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也随之产生,即“留守儿童”。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高昂的医药费、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乎于社会的长期发展与稳定,因此是我国现阶段的焦点问题。

2.研究意义

①本调查有利于了解广东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近年来,我省大中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吸纳的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增加,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日常行为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因此,本课题针对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作为政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②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农民工是国家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农民工能尽心尽力地工作。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帮助农民工解决其小孩上学、生活等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

③关注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具有积极的意义。部分留守儿童生理、心理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他们极其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先阶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推荐第6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查中我们发现的几个问题如下: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二、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在调

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四、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家庭方面目前多数农民文 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只要他们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

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推荐第7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现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5400余人,辖区内在外务工人口近1000人,在校留守儿童12人,女6人,占在校生学生的3.5%。8个自然村都有分布,给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

为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校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每年开学时我校都会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村、街、社区对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现结合此次调查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较分散。在这次调查中,我校的12名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外出务工,有的是单亲家庭,家庭条件不富裕唯一的亲人也要外出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一起在外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亲人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调配负责人的班主任教师任他们的代理家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积极沟通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家庭贫困的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缓解家庭的压力使父亲或母亲一方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学校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获得家的饿温暖。

5、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7、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没有发生 “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

四、建议

由于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变得吃力,“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们又是恶习重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第四、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1、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2、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4、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第五、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推荐第8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天长市新街小学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友监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半属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情况,我校也把单亲家庭孩子划归为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我校统计留守儿童人数为47人,监护类型为隔代监护较多。

通过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和对这些儿童谈话了解,目前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辅导存在较大困难,有些儿童回去作业有没有,爷爷奶奶都不能真实了解情况,再加上爷爷奶奶大多存在疼爱过度,使得小孩不怕爷爷奶奶,在教育上存在教育无力的情况,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贪玩、任信、不服从管教。,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基本与一般儿童无异,学习动机也基本良好。在处理学习上的难题上,他们不能向父母询问,因此相当一部分儿童选择问邻家的哥哥姐姐,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学习习惯上的表现还存在欠缺,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多是只完成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自己更是很少主动去预习、复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照顾孩子,不在孩子身边,感到欠孩子很多,很愧疚,就会在经济上多给与孩子方便,多让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也因此可能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于别人攀比玩具等。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容易形成嫉妒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零用钱的时候要多嘱咐监护人,不能养成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更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写信或电话的方式。

对于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主要存在着资金不足、设施过少、人员不够等方面的困难。虽然在启动建设时,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一定的资金,但远远不够,图书过少、过旧、没有新颖和新意,引不起儿童兴趣,娱乐设施过少,几十个人无法能同时娱乐,活动时间也不能保证,因为人员不够,而且大部分时间要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老师感到很累,也没有补助,老师的兴趣、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学校也无可奈何。如何让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人员能安心工作,是否有制度作保证,比如可以让老师专职做留守儿童工作,可以算老师工作量或给予经济补助等。

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这些子女享受和城里学生一样待遇,不存在借读什么的,更不可以另外收费,但现在这些还依然存在,致使这些子女不得不在家读书做留守儿童,如果有一天这些障碍没有了,也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称呼了。

推荐第9篇:乡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乡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乡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

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

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

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

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

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

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3、扎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各基层妇联要针对贫困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入调研,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贫困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详细的贫困儿童数据库,实现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调查结果撰写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重要依据。

4、着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劳务输出,各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二是利用培训平台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断提升当地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质量;三是劳动部门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

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四是积极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的经济,使更多的农民能在家找到工作;五是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从源头上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推荐第10篇:关爱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爱留守学生

----浅谈留守学生教育体系构建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7月份,我们一行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十三位学生,组成了一支下乡支教的队伍,来到了株洲市湖口茶陵县小谭村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暑期义务支教活动。

我们的支教地点茶陵县湖口小潭村,这个村的位置或许就是这条公路的尽头了吧,看到的地方没有之前自己想象中的贫困,但我们的支教活动只能在村里的幼儿园来开展,还要借用村领导的会议室作为一个上课教室,这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剩下在家里的一般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着自己的几个孙子留守家乡。

驻村以后,身为师范生的我们,对于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在学校我们对孩子们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另一方面我们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调研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家访,对班上情况家庭情况特殊的留守儿童尤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我们牺牲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日,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学生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留守学生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 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中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阵痛。一方面父母为了生活到城里打工挣钱;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将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身边。在不能够轻易离开工作回不去与不能轻易带上小孩带不出双重矛盾中,留守学生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留守学生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大概有三种:一是隔代监护型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10%,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盲区”、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留守学生存在着安全、健康、教育等诸多问题,导致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寂寞无聊心理、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怨恨父母的心理等,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特提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政策导向:

解决留守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留守学生。可喜的是国务院就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儿童问题也统一规划;全国妇联联合中央14各部门,成立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工作小组,专门来抓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现实紧迫的是:

1、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

2、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 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

4、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方面: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 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

3、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代理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学校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学生之家”,使留守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学生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学生的父母知道校长、班 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们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第11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永登县龙泉寺镇童家窑村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报告

永登县龙泉寺镇童家窑村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摘要】目的 对龙泉寺镇300多户农民家庭进行了关于留守儿

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家庭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高,随着科技越来越进步,在龙泉寺镇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还在不断升高;大多数家庭中有2~4个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压力和责任加重;给社会和众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关键字】引言

永登县总面积全县总耕地面积米左右,无霜期貌呈“三川两河辖13个镇、5小组。龙泉寺镇现辖瑞芝、胡家湾、龙泉、永登县等所谓留守儿童,龄0~18岁)留在户籍所在的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育、引导和管理,向柔弱、自卑、寂寞无聊、怨恨父母、盲目反抗和逆反等消极心理,

留守儿童609平方公里,万亩,年平均气温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1个社区居委会、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年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性格内总人口505.9℃,年平均降水量239

1心理健康 300毫2000米,地1523个村民16个村委会

社会 农村家庭教育万人,隶属兰州市管辖。139126”:即秦王川、永登川、八宝川、大通河、庄浪河。现个乡、个村委会,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

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研究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已多达2300万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留守儿童对众多家庭的产生的重大影响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1方法

1.1研究工具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自编问卷调查法,整套问卷由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部分题目构成,总共二十道题。

每份问卷以主试提问,被试回答,主试执笔的方式来完成;前留守儿童只做登记并进行统计。

1.2研究对象我们面向永登县龙泉寺镇童家窑村的九个社的300多户农家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

回收率为,另外还包括统计的

2结果与讨论

2.1童家窑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学习状况和教育状况四7~18岁的留守儿童人手一份问卷, 234份,有效问卷12名学前儿童。2 家庭和0~7岁学份,有效政府、18

4我们总共调查234户人家,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78.6%,其中留守儿童家庭数为55户,占所调查家庭的30.0%,留守儿童人数为67,占总调查儿童数的48.6%,

2.1.1性别分布调查发现男性儿童占总留守让他的41.8%,女性儿童占总留守儿童的58.2%。在调查过程中,女童比男童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家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或者孩子家里排行小,将其带到打工地进行照顾和学习,将女童留在家里有其他人监护。

2.1.2留守儿童年龄分布

17.9%,6岁以上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

儿童所占比例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将

照顾的居多。

2.2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分析

2.2.1监护类别

52.5%,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并日常进行劳动的也占总留守儿童的76.4%。父母外出打工无疑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劳动上的负担。

2.2.2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人都是文盲,大多数监护人也无法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

在日常行为上进行管教并要求其重视学习。

2.3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2.3.1性格方面

性的不健全因素所占留守儿童比例为

所调查留守儿童中,单亲(母亲)监护的占本次调查统计得出,性格柔弱、内向、父母学前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82.1%。调查发现学前0~6岁儿童带到打工地抚养据统计有68.9%的留守儿童其监护部分也只能暴躁任56.3%,从而发现大多数留守儿

3童的性格发展存在着性格上的发展不健全方面。

2.3.2父亲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留守儿童总比例为68.4%,72.3%父亲(父母)每周只和家里联系一次,联系方式都为电话,并且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95.2%,这充分说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亲情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父亲常年在外对于男孩子来说,家庭缺少了坚强的榜样和严格约束其行为的人,容易形成懦弱、任性、没有安全感的一系列不健全的人格;

第一位异性,对于其角色的社会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3.3最希望和父母住一块的比例为

数反映出了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

方面的缺失。

2.4留守儿童学习与交流状况

2.4.1学习成绩一般

58.5%,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主要有课外无人辅导(33.6%

识薄弱(25.7%

(12.9%)。

2.4.2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容乐观,

守儿童占有比例为

31.5%,监护人不清楚其是否有不良行为的仅占

习惯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大相关。

3讨论

对于女孩子来说,留守儿童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占总比例的53.5%,无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占有比例为父亲是其家庭中的 90.1%,这样高的一个比例同时也反映出了孩子们长期在亲情 27.8%),小学基础知统计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留5%,从而得出行为 4 ),缺乏课外辅导资料与图书(),其它的如: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路途遥远

3.1建议

3.1.1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第一,父亲和子女可以尽可能的通过书信的方式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通和交流,培养孩子的信任感、社交能力等;第二,父母要树立良好的教育观,要在给孩子满足物质方面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的引导,多和学校联系交流,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并能主动学习。

3.1.2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使其认真履行教务教学的职责并充分运用现有设备,实施远程教育加强孩子们与外界的沟通;第二,在学校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童心理的目的;第三,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对其经常进行法制道德观念教育的意识,减少儿童违法犯罪。

3.1.3 对社会及相关部门的建议

书室,供孩子们课余借读,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府对于农民工子女要给予关注,并着力解决他们的教育和学习问题。本次调研的局限性

第一,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当地农民居住分散,离我们驻地太远,并且现在又是农忙时节,

到,因而统计的人口资料也不全面。

第二,调查方式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但在调查过程中,因为当地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试提问,被试回答,主试执笔的方式来完成,主试对题目的不同理解已达到减少留守儿第一,居委会应投资建立一个图开阔视野;第二, 政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农家没有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的是封闭式问卷,我们的问卷以主5第一,学校要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加

和提问方式会给不同被试一些不同暗示,从而使某些题目的精准度有所下降。

6

第12篇: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今年暑期做过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很是令人担忧。调研结果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下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撒谎,上课纪律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彻夜通宵。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

三、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6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心理失衡。针对50名学生儿童调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5%以上。

四、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85%以上,一部分托付亲朋好友,留守儿童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责任了,隔代管教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五、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沟通上存在困难,这种有缺陷的幼年生活,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针对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2、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针对当前家庭、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居)委会应建立农户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关爱,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娱乐越来越丰富,由台球到网络世界,街道、城区的网吧逐渐增多,这无疑给学生提供场所。针对青少年上网,政府应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严禁未成年进网吧,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杜绝未成年人上网。

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工作,战略工程、民心工程,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第13篇: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课程形势 与 政 策课题名称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学号所在班级姓名高 晓 雪起止时间第10周至13周

思想政治教学部

2013年5月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某地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该地区,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 所以学校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1、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

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2、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3、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干群关系矛盾分析调,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孩子教育

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第14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9月5日——9月30日

调查地点:职田镇各村

调查对象:职田镇各村现有村民

调查方法:走访、现场调查、记录

调查目的:具体了解现在留守儿童的现状,进一步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调查人:

今年九月份,我们对职田镇各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先后走访了本镇563户村民,然后对其进行了现场询问和记录。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用工需求越来越多,为改变生活状况,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我们镇也不例外。通过调查,我发现村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即使没外出打工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片空白,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儿童的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本镇的儿童中,其中女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8.1%;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91.4%;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6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3、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再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占30%。

二、存在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

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我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

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7、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

一、第二选择的

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

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第15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汇报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情况汇报

为了摸清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对全镇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作详细了解,进一步做好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镇关工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全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问卷式、访问式的调查方式,对全镇13个村(居)及镇中小学的父母连续外出务工四个月以上及全年累计外出六个月以上的0-18岁(不含18岁 )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作了深入详细的了解。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全镇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1263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525元。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镇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镇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镇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

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

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

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镇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镇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镇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镇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镇、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镇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

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四)积极宣传,引导外出务工父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教育引导祖辈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使而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五)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心理、安全、文化知识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16篇:嘉祥县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嘉祥县是农业大县,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我县青少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迎接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的召开,县关工委于近期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形式进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全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3286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外出的2956人,占%,单方外出的9549人,占%,另有孤儿781人,占%;按留守时间,一年以内的 人,占%,一年到两年的 人,占%,两年到三年的 人,占 %,三年以上的 人,占 %;按监护类型,跟母亲的 人,占 %,跟父亲的 人,占 %,跟祖父母(外祖父母)的 人,占 %,跟亲戚的 人,占 %,自我居住的 人,占 %;按亲子联系,经常联系的 人,占 %,偶尔联系的 人,占 %,从未联系的 人,占 %。按联系途径,电话联系的 人,占 %,去父母工作地的 人,占 %。约7 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 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2、组建了以“五老”为主体的关爱队伍。截至目前,全县十五处乡镇和县直系统已建关工委组织45个, 企业、学校已建100多个,村级建立565个,并配备了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

县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的时间、管理经验和热爱儿童等优势,把学习成绩差、行为不良、性情孤僻、心理不健全、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确定为帮助重点,并组织了300余名水平高、素质好、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助一”结对。近年来,他们不仅从经济上对留守儿童给予资助,而且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孩子们的焦虑和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3、创办了山东省首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2007年3月份,通过多方筹集资金9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梁宝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

五、六年级,共六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6人,其中留守儿童163人,辖区内该段适龄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上,采取全封闭寄宿制方式,每周一由监护人送至学校,周五下午再由监护人接至家中,周一至周五全天在校集体学习和食宿。

梁宝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通过发放“爱心联系卡”,让每一位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及时联系;由镇妇联、派出所、退休老党员、学校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的留守儿童辅导员队伍,填补了留守儿童家教缺位和亲情缺损等问题,成为孩子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代理制”,班主任做到“三个一”和“三知道”,即:每周

和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每月和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月向代理监护人进行一次家访,知道代理监护人和家长最担心的事、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知道孩子现在最需要什么、老师如何帮助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实施“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制”,对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进行物质结对帮助,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灵俱乐部”,通过“孝敬星、自觉星、自强星”的争星活动、“快乐双休日”活动、每周一次的“清洁日”活动、“爱的诉说” 活动,与孩子沟通情感、向家长汇报成绩、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进步;创建了“留守儿童谈心室”,与留守儿童面对面的谈心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疑虑,对他们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及时予以纠正,解决了儿童心理孤僻,不合群等心理特点,达到与留守儿童心灵的共鸣。山东省关工委副主任王永清同志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2007年被济宁市委、市政府评为“济宁市十佳精神文明好事”。

4、开展了帮扶活动。

近年来,县关工委通过积极努力,协调资金10万余元,为留守儿童购置了爱心电话卡、学习文具、书籍等物品。县新华书店举办“读书·爱心夏令营”,为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捐赠3万余本图书,并在学校建立图书室。在2006年成立了\"爱心助学捐助站\",通过社会渠道筹措助学基金款52800元,资助贫困学生136名。县电视台、县电台、简报社等紧密合作,去年以来发表相关报道20余次,广泛宣传报道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5、扎扎实实的抓了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整治网吧初见成效。通过电视台公布了监督电话,发放了《青少年文明上网》倡议书,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春节、暑假等时机,联合共青团、文化局、工商局、公安局、教育局、广电局等单位,对全县互联网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了突击性检查,对违法违规经营业户进行了批评教育,共取缔“黑网吧”37家,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43家次,超时经营15家次,对情节恶劣的严重警告4家,责令停业整顿28家次,依法扣留主机30余台,路由器18块。

二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县关工委积极组织政法、司法及五老人员进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200多场次,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违法行为的侵害,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使青少年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较好地保证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是加大青少年维权力度。充分发挥县人民法院政工科和嘉祥镇第一派出所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加大对青少年的保护力度,更广泛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广泛宣传青少年维权热线(电话号码),使热线家喻户晓。

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请革命离退休的老干部进学校作报告60多场次,报告内容丰富,

资料详实,广大同学深受感染,大大增加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等意识。组织进行了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青少年对党史党情的了解,增强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1、隔代监护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监护教育占半数以上,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2、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注意吃穿,不知道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出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3、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农村学校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其中行为习惯好的只占35%,中等占55%,有说谎、打架、沉迷于游戏等不良现象的占到10%。

4、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偏低限制了他们所能起的作用,也使之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

三、突出重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除了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外,主要是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处于德、智、体的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年幼无知,道德未成熟,智力未开化,体力未健全,容易退坡、变质、恶化,容易被伤害、被污染。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不论从生活状况还是心理状态,他们都经历着一种双重的冲突。因此,全社会都应承担起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职责,完善学校、社会、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全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网络。

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网络,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中心环节。一是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制度;组织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积极探索一整套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二是留守儿童家庭要切实负起责任。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唤起家长及监护人

对其子女全方位的监护;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转变观念,尽量保持其家庭的完整性。三是社会要给予关爱支持。村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一些看病、上学、安全、抚育儿童等方面的困难。

2、对留守儿童进行多元化管理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增添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通过测量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展开帮助留守儿童的专项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完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非刑事性的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以利于保护留守儿童和全部儿童。

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

根据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设置农村留守儿童班,进行特殊教学管理,财政上给予相应支持。

3、建议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事务中心。由团委、少工委、妇联、计生、教育、公安等部门,与学校、相关社会志愿者组成农村留守儿童事务中心,进行儿童管理教育及开展维权工作。村级组织中,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团支部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级少年儿童事务工作,其成员可以由村一级的党员、干部和老师及当地在外念书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由县关工委、团县委、教育局、县总工会等部门牵头做好外出农民工子女的异地就学帮扶工作。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工会、团委、妇联、民政和村队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

4、树立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

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有关法规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心理、安全、文化知识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曝光批评,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深入开展。

5、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

一是“引凤还巢”改变双亲外出的方式。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因此,我们建议,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

二是联通家、校、村,培育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社会也要尽到应有的职责。联通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充分发挥村居、各乡村中小学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代理家长”机制,动员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自愿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由政府发给 “代理家长”聘书。代理家长主要职责是呵护其心灵,关心其生活,指导其学习。

三是建立留守家园,营造家庭氛围。做好亲情补位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家园,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学校成立“家务委员会”,留守儿童按不同年龄段组成不同的“家庭”,按家务性质划分管理段,留守儿童住宿、生活、学习、娱乐等各分项都设不同的“家长”,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长”的温情。畅通留守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通过公布教师的电话,开设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利用节假日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

四是转变留守学生家长观念,明确家长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父母在外打工应畅通与学校、孩子、家庭联系的渠道,每周至少要与学校班主任和孩子通一次电话,与他们交流沟通、交心谈心,随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和思想品德等各种习惯养成情况,加强亲情沟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并随时在关注着自己。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6、建立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要为农村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卫生部门要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做好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民政部门要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防止问题留守儿童外出流浪。对已经外出流浪的儿童,要给予及时救助,并在查清其家庭情况后,联系其监护人,将其护送返乡。对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应建立青少年或儿童活动中心,开展“替代家长”、“留守一帮一”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认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组织心理教育专家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学校要开发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农村中小学要指定心理辅导员,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要注重素质教育,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7、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将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纳入相关的法律保障。要制订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已有的法规,应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是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改革。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

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功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上保障农民工随住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正常财政预算支出范围,确保相关工作的资金投入。

第17篇:留守儿童问题调研——社会实践

留 守 儿 童 问 题 调 研

机电工程系机制0805 高鹏

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摘要:我的社会实践报告采取实地调查研究的方式,综合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从社会和家庭两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及政策法规的滞后,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高,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正是这种城乡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本报告最后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家庭 家庭教育

中国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以我的家乡河南省周口市高湾村为研究对象

因为我家在农村,周围有好多儿童都是父母常年在外,由爷爷奶奶看管,因为年龄,生活限制,他们的教育得不到保障。一直以来都很关注他们,今年寒假回家又接触到了许多,感触颇多。利用这次寒假机会做一份调研,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他们的状况能得以改善。

本报告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变迁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研究其现状、成因及对其应采取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与社会有关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重视和研究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一)留守儿童概念

1、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

2、非留守儿童:指与父母双方一起在农村居住生活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概况

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20.60%。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有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流动儿童”643万人;留在老家的留守儿童约占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37.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种形势随着地域水平差异的不断拉大,将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制度原因: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

2、直接原因: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我国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政策导向。

3、思想原因: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这种观念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的思想因素。

(二)家庭因素

1、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

2、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总之,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缺乏沟通,不少留守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四)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六)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

(七)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八)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建立,鼓励社会多种力量的参与。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及政策法规的滞后,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高,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正是这种城乡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关心和帮助。

作为一名大学生,每次寒假或者暑假回去我都会留意我周围的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生活,比如:教小孩子洗脸;自己做作业的同时带领他们完成他们的假期作业;帮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送给他们我以前的学习书籍和衣物,并在返校后和他们保持联络。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他们,引导他们,希望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越来越好!

机电工程系

机制0805

高鹏

20109401S008

第18篇: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我镇各学校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我们在全镇进行了一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镇所有行政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我镇现有留守儿童224名。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至少半年、有的甚至一年回家一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我镇的224名留守儿童其中有185名是其祖父母监护,37名委托监护,2名无监护,其中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较正常。

5、品性表现、学习态度、身体状况都很优良。

二、存在问题

1、学习偏差。多半的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在这些学生中,由于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学习介入较少,使得他们的学习无人过问,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即使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2、性格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在留守儿童中,有不少家庭对孩子放纵溺爱,临时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滋生蔓延。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而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第19篇: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由农村涌入城市,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带养,农村“留守儿童”队伍越来越大。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区妇联联合相关部门于采取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就全区的“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区是省扶贫困区,也是劳务输出大区,全区总人口43万,总户数113158户,儿童总数57670人,其中留守儿童数达31000人,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数9300人,单亲外出留守儿童数21700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监护的2790人,由亲戚监护的372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原因分析:

1、监护不周。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监管的,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教育失调。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保护缺失。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部分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育、公安、妇联等20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倾情关爱。我区调动区关工委、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力量,在全区招募了200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实施社会关爱行动。在全区21个乡镇开展“让梦想更闪亮--爱心陪护营”大型公益活动,由3至5名志愿者组建志愿团队帮扶一名留守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为陪护对象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广泛开展与农村留守对象的“手拉手”活动。让城市孩子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通过互赠文具及学习用品、写信、打电话、走访等形式,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共同健康成长。

2、济困扶助。大力实施济困扶助行动,对留守儿童提供帮扶援助。一年来,区妇联为33名在校特困生发放慰问金13000元,联合区妇幼保健院对30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团区委向200名农民工子女捐赠学习日常用品2000多件,金额2万余元;区人口计生委和区计生协会联合开展爱心助学和帮扶活动,为158名留守困难学生发放“爱心助学”金43200元。

3、净化环境。大力整顿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经营秩序,区综治办组织开展23次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关闭黑网吧14家,查处容留青少年网吧16家次。区关工委成立了网吧义务监督队伍。开展校车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全区107辆接送学生(幼儿)车都已办好校车证,办证率达100%。同时,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1、政府层面

留守儿童问题在本质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内地和沿海、农村和城市、中西部和东部等等地域性的不平衡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问题。要减少留守儿童,首先是需要发展我区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学校层面。在学校的常规管理方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父母的相关情况,与监护人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更新档案。加强寄宿制管理,解决学校经费和生活老师配置不足的问题。在心理教育和咨询方面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学校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指导老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以及指导老师的“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诉说氛围。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监护人学校)”的方式,提高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意识和认识;依托家访和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和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尽量弥合家校之间的隔阂。由在校老师、优秀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责任分配到人。

3、社会层面。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在部分困难留守儿童的资助方面,需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集资献爱心,帮助他们能够在学校正常地生活和学习。要重视社会力量,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民间力量的社会支持作用,加深社会力量帮助与参与程度。鼓励各类社会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同时引导社区热心人员、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社会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服务。

4、家庭层面。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和监护人都应该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倾注关怀,经常和孩子保持心灵沟通,及时化解孩子的各种问题,满足孩子的亲情需要;和学校要保持经常联系,监护人和外出的父母之间也同样需要保持经常联络,及时了解孩子的各项表现,做到有的放矢。

第20篇:安徽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着重对安徽省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展开调研,纰漏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讨论解决之法。为解决社会教育问题尽自己微薄之力。

【关键字】:留守儿童教育成因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年轻夫妇纷纷离家别子外出打工,许多留在村的小孩因父母不在身边,便成为 “留守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父母一方外出流动,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43.83%;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的比例高达56.17%。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从而造成现实中的“隔代教育”与“单亲家庭” “留守儿童” 问题给整个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日前我们对安徽省芜湖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一些特点:

(一)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很强

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很好,也很懂事独立生活能力强。小小年纪就能帮爷爷奶奶干活。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岁数大了,也干不了繁重的农活,这在客观上就给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带来了机会,所以在留守儿童能干活时就帮家里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他们大都学习很努力,家庭作业都自己自觉完成,成绩都很好,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远大理想,可见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成功的。

(二)留守儿童有较强交流能力

留守儿童的交流能力很强。我们在到农村地区调研的时候,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游戏的时候很少有落单的,都在一起玩耍,都很活跃。相比而言,父母都在家的儿童则安静很多,估计父母在家管教较严,不许在外“疯”。但是对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不去管他们,各方面的事都要靠自己自觉,所以他们的约束条件较少,可以在一定的限制之内尽情发展。

(三)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有远大的抱负。

前文已经说了,在我们组员调研过程中,由于从小受艰苦条件的影响,许多留守儿童从小就很懂事。他们很努力的学习,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能通过学习改变家境。

在各位组员的努力之下,我们也初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纷纷倒闭,留守儿童上学困难。

农村小学,初中等学校纷纷倒闭,学校大多分布在镇以上单位。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 上学困难,继而导致了农村儿童纷纷在学校住宿,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管教,农村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上存在这困难。

(二)父母外出,留守儿童监督不够。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因老一辈人溺爱孙辈,重男轻女 缺乏管教,继而导致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丢失,而且祖孙两辈年龄相差都在50岁左右,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数是文盲,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学校与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些重视教育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县城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借读,而自己也搬过去陪读。这样来加重了家里的负担,毕竟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农民工父母的打工收入,县城的生活水平也较高。一般的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导致了家境贫困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直接去外打工了。

(三)社会风气恶化,留守儿童受影响。

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来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的诱惑是广大学生的心病,随着学校周边网吧的增多,而留守儿童得不到有力的管制,自控能力不足,逐渐陷入网络的泥潭。

(四)长期无人交流,留守儿童性格品质发展滞后

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一是任性自私冷漠性格多疑缺乏热情关心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现象,二是性格孤僻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是不讲文明礼貌上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三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在打工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出现了歪曲,认为学习只是任务,赚钱才是王道。

(五)教育思想混乱,留守儿童怨声大。

教育思想的混乱与盲目,面对县城的高生活水平与昂贵的借读费,那些农村留守儿童也只能望“学”兴叹了。继而在教师队伍中,有个别老师班级教育不公平,将学习的重点在自己私开的辅导班里讲解,而在课堂上则马马虎虎的一笔带过。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研究

(一)家庭方面,父母外出,监护不力。

大多数农村年轻的父母在孩子能走路时就丢给爷爷奶奶去外打工。这样爷爷奶奶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会将老一辈的思想灌输给新一代,比如对学习重要性淡化等落后的思想。由于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有种失落感与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在起跑线上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二)学校方面,教育不公,教学冷漠。

教育理念的丢失与教师队伍素质的薄弱。就拿上面南陵中学的例子来说,学校作为县城里最好的中学却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违规招收了大量的借读生,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让家境贫困的学生萌生不满。另外,部分教师的教育不公平让更多的人对教育失去了信心。再则,大多学校没有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没有相应的政策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没让他们感觉社会的温暖,反而让他们觉得社会很冷漠无情,大大的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三)社会方面,风气浮华,影响儿童。

社会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游戏厅开始向农村拓展,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空白,不少人迷上了网络。而这现状影响到了留守儿童,他们监护人的力度不够,很容易误入歧途。再加上有关部门监管不够,大量的黑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的进入网吧,我们调研小组特地去了几个比较偏僻的网吧,有不少未成年人沉迷在游戏中。

四.小结,感想

在文中,我们对安徽芜湖地区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进行纰漏,但讨论出问题解决方案。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深层次的发现问题,至于解决问题,还是当地政府斟酌。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产生,并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国家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落实自己的责任,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意义。

留守儿童调研范文
《留守儿童调研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