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0 09:09:1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产业发展报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7年,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1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9%。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9.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51 %,12.83 %,15.09%。

(一)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2007年,全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66.36亿元,比上年增长8 .04%;航空航天制器造业总产值为2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产值为6.17元,比上年增长45.58%;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总产值为0.27亿元,比上年增长7.9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为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4%。其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等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呈现较好的势头,成为新的增长点。

现代中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医药生产企业有74家,药品经营企业476家。2007年3月6日,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济堂制药股份公司此次在美国公开发行986.5万股美国存托凭证,幕集资金1.1亿美金,是国内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神奇”、“益佰”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万顺堂、威门、新天等15家药业荣获“十一五”期间“全国民族药定点生产企业”; 2007年9月在贵阳市成功举办“2007年中国(贵阳)第三届医药博览会”;10月贵州民族制药厂“大果木姜子栽培及制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宏宇药业有限公司“保妇康泡沫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在全国深圳高交会上,得到国家发改委授牌奖励。这些为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从创新能力、发展规模到市场竞争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在局部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高新金阳园区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方面,已聚集了龙翔六英寸晶圆、台湾国巨电子元器件、华翔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金达片式电感、鑫科集成电路设计、飞舸电子等一批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企业。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园区初步构建。

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加快。顺利建成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农村信息化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数字金阳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进展顺利;企业信息化“1261工程”全面启动, 2007年支持137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580万元,企业信息化工作在全市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方向转化。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被批准成为科技部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之一。我市投入300多万元实施了蔬菜产业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水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实施了永乐乡果蔬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等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全市实施了科技攻关项目118项。已实施国营林泉电机厂的企业产品全数字化设计科技攻关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中试项目、20-30吨液压挖掘机关键部件即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攻关、西南工具有限公司研制的双链可弯曲刮板输送机系列项目、贵州首朗高亮LED照明设备产业化攻关、年产100吨的纳米改性SPUA道路标线涂料产品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成效明显。2007年继续建设和认定了“贵州高科铜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1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目前为止已建设和认定了35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07年新建的18家工程技术中心共投入3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0项。这些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在全市科技创新活动中起 1

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市“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获2007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市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7年,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助贵州科邦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贵阳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新增投资贵阳柏丝特有限公司“拟除虫菊脂中间体产业化”等3个项目,新增投资金额1072万元。新增担保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集成模块化的粉碎预磨工作站”等15个项目,新增担保金额6830万元。

(三)加大支持力度,高技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围绕国家发改委实施的23个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组织申报了贵州泛特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新药—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剂产业化”、贵阳济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消瘀降脂胶囊产业化”、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3200t/a(P2O5) 电子级磷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并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其中,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消瘀降脂胶囊产业化”项目得到国家800万元的支持。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盐酸罗格列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源城科贸有限公司“税务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产业化示范工程”等15项列入2007年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并得到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8万元的支持。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到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等方面,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开发区建设发展迅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由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 2007年12月已由市委、市政府批复,选择麦架沙文扎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地,建设发展麦架—沙文---扎佐高技术产业带,规划总用地规模为9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为67平方公里。2007年高新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孵化成果不断涌现。积极搭建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安商、富商、强商工作。共30余家企业47个项目被推荐申报国家、省、市资金支持,总额达1570万元。新增在孵企业42家,孵化企业毕业3户。汇通华城楼宇公司BKS系列产品国际专利申请通过审查,取得了“全球标准”认证,并挤进北美市场。贵阳华翔半导体公司被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成为我省首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填补了我省此前无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空白。申报科技部并获批“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并通过此平台申报初创期小企业创业项目5项,共获资助200万元。

小河经济开发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62亿元,同比增长20.0%,增幅创建区以来新高。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电力器材、医药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

白云经济开发区2007年,全区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内资33.97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1.89%;外资实际到位12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9.8%。先后引进了深圳中汽南方投资集团拟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新建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项目、新加坡(中国)管业控股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新建高分子材料塑胶管道生产项目,广东正大康科技公司投资1.8亿元人民币新建工业物流园等各类新投资项目58个。

2007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52%。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亟待改变。三是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风险投资的资金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四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性解决,政策体系需要完善,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二、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展望

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推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贯彻落实《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的第一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作要创新发展思路,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的任务,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例》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积极做好《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的学习和贯彻落实的工作。认真抓好《贵阳市“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开

发区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健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体制、新机制。积极支持配合《贵州省磷化工高技术产业链专项规划》、《贵州省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实施工作。根据贵阳市政府有关批示,为充分展示贵阳市生物产业的发展特色和发展中的成就,加强与全国各地先进省市交流与合作,发展壮大我市的生物产业。组织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市级相关部门参加好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为下一步贵阳市申报国家发改委建设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国家发改委认定贵阳市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抓好“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廊”有关涉及高新区的各项工作,力争在新拓区域规划、环评、土地报批、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围绕核心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抓好产业培育,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取得新突破。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的共生和集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投资、国际水准和国际市场特点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专业高科技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孵化带动”工程,在培植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服务,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投融资平台,构建投融资支撑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业孵化器。力争新增孵化企业38家,毕业孵化企业4家。

(三)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的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

2008年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将实施23个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专项的申报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这23个专项涉及生物医药专项、生物育种专项,生物医药工程专项,生物基材料专项,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专项,新型电子元器件专项;重大专项方案研究:即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高性能服合材料专项、循环经济专项、新能源专项方案等。按照相关专项抓好贵阳晶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离子显示器关健材料---障壁、背板反光玻璃粉产业化项目、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家二类新药盐酸格列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贵州道地药材饮片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贵州泛特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新药—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剂产业化”、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3200t/a(P2O5) 电子级磷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做好前期工作,组织申报国家发改委。以此同时,2008年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将继续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的项目范围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磷化工、现代农业、优势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领域,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工程研究中心。我市将积极组织申报,争取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扶持我市中小高技术企业发展。

抓紧抓好续建和新建的国家及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确保完成在建项目的建设计划。抓好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消瘀降脂胶囊产业化”、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年处理33万吨粉煤加压气化示范装置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家高技术项目,落实建设条件,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支持省发改委做好贵州汇通华城楼宇有限公司“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淫羊藿中药材保护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验收工作。加强高技术产业调研工作,做好项目库的建设。

推荐第2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0 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节选)

一、2010 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情况概览

自 2004 年至今,中国传媒产业产值实现了翻番。而移动传媒与互联网发展快速,正在逐步 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而相较于此,报业、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尽 管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 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 整个中国传媒产业结构也正 发生着改变。

1、报纸 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 1937 种,平均期印数 20837.15 万份,总印数 439.11 亿份,总印张 1969.4 亿印张。 与前一年相比, 种数下降 0.31%,平均期印数下降 1.5%, 总印数下降 0.86%, 总印张增长 2.01%。近几年,我国报纸广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尽 管前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伴随 经济形势的好转, 广告市场也逐渐回温。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监测数 据显示,2009 年,我国报 业广告实收平均增长率仅为 2.75%。这一数据在 2010 年前三个 季度分别达到了 23.53%、19.46%和 13.78%。根据慧聪邓白氏的调研数 据,2009 年,我 国报纸媒体的全年广告投放额突破 900 亿,达到了 911 亿元。截至 2010 年 8 月,报纸媒 体的广告额已经达到了 637.64 亿元,比上 年同期增长达到 18.2%。 在广告经营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报业广告市场并未与整体广告市场同步 增长,二是广告结构恶化。2010 年我国报业广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支柱行业的广告集中度 下降,房地产、IT 等优质 的广告资源比重下降。如央视 CTR 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 年上 半年报业广告刊登额比 2009 年同期增长 21.9%, 其中, 零售业增长 35.7%, 汽车大 增 50.9%, 而作为报业第一大广告行业的房地产广告仅增长 1.6%,其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已经 从 2008 年的 30%下降到 2010 年的 24%。这 些情况会影响到报业广告的进一步回升和增 长。

2、期刊 2009 年全国共出版期刊 9851 种,平均 期印数 16457 万册,总印数 31.53 亿册,总印张 166.24 亿印张,定价总金额 202.35 亿元。与上一年相比,种数增长 3.16%,平均期印数下 降

1.85%,总印数增长 1.53%,总印张增长 5.23%,定价总金额增长 7.96%。定价总金额较 “十一五” 第一年的 152 亿多元增长了近33%, 印数增长近11%,总印张增长超过 21%。 总 但与此同时, 期刊业的广告经营额与发行收入 出现下降趋势, 2009 年期刊广告经营总额为 30.37 亿元,较上年的 31.02 亿元下降 2.1%,发行收入为 166.3 亿元,较上年的 167.1 亿 元下 降了 4.8%。此外,我国期刊业年总产值和年广告总收入在我国整个新闻出版行业 10000 亿元的年产值中, 占比不到 4%。 同时, 期刊结构目前无法适应市场 的需要。 9800 在 多种期刊中,科技期刊有 4900 多种,大学学报 2000 多种,行业期刊有 1000 多种,这意 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期刊不面向市场,而真正 面向市场的消费类期刊不到 1000 种,这与 发达国家的期刊结构差距较大,我国的期刊结构亟待转型。

3、广播电台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数 据显示,目前我国广播综合覆盖人口率达到 96%以上。2009 年,中国广播电台整体广告收入为 81.46 亿,增长 12.79%。其中,实现自 营广告收入 71.87 亿元, 同比增长低于整体增速, 同比增速下降 (08 年同比增速为 8.79%) ; 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上一年的 3.60%下降至 2009 年的 3.52%。 尽管传统媒体广告正在逐渐被分流,但就广播电台来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迅猛增长,逐渐 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甚至获取了电视广告的部分分流,其增速领跑其他传统媒体。不少广 播电台获得了新的发展, 如浙江电台交通之声今年广告额破亿, 成为浙江首个广播亿元频道。 2010 年,中国广播业的一大进步是顺应媒 介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地探索,尤其是在 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数字化发展、跨媒体经营等方面不断尝试。在全媒体应用方面不断升 级,逐步由内容生产者和 制作者向信息集纳者转变。北京广播电台先期已经开播了 DBA 视频频道并上线手机 WAP 网站,2010 年 3 月,北京广播电台又开通了问城网,并在实现 北京全 境广播数字化的基础上,推出推送式广播服务,使终端产品大大丰富。

4、电视台 据国

家广电总局初步统计,2010 年 1-10 月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10%。目 前虽然电视广告播出时间缩短,但是我国电视业经济效益却保持增长态势,2011 年中央电 视台黄金资 源广告招标额超过 127 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 15%, 17 年来的新高。 创 据预测, 2010 年我国广播电视收入将首次突破 2000 亿元大关。行业内外对后金融 危机时期广电产 业发展预期普遍看好,电视广告收入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0 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今年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 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 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 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 速。

5、互联网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 示,截至 2010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4.2 亿,较 2009 年底增加了 360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中国成为世界上互联 网使用人 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 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的统计数据, 截至 2010 年 9 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 2.92 亿,在互联网用户总数占比超过一半以上。网民的快速增 长带动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2009 年中国网络广告 市场规模达到 207 亿元,同比增 长超过 20%, 预计 2010 年该数字有望达到 300 亿元。随着 3G 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 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正 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互联网使用终端多样化的

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加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带动了 我国整个传媒产 业的发展。

二、2010 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传媒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将经营性媒体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并支持媒体 企业发展,是近年来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体 制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 媒体生产力。党的十七届五 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对文化建设提出了 新要求,为 深入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发展传媒产业指明了方向。 不可否认,只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才能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激发生产活力。我国是传媒产业大 国, 但要成为传媒产业强国还需要在深化体制改革上做文章, 以往事业身份的传媒机构通过 改制重组,引入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才能彻底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 在出版领域,我国出版社机构陆续完成转制任 务。此外,49 家党报党刊集团也实现了宣传 编辑和经营业务的分离, 经营部分正在转企改制。 目前, 中国已组建了 29 家出版集团公司、24 家国有新华发行集团 公司、家期刊经营集团、家报业经营集团, 3 49 市场主体更加明确, 有效开辟了市场化融资渠道。 《中国文化报》作为全国第一家部委主管整体转制的报纸,经 过 一年多的发展,公司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一 开始就明确了转制后的企业与主管单位和出资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2010 年 10 月, 辽宁日报集团所属辽沈晚报社获中宣部批准, 成为全国都市报作为非时政类媒体整体转制的 试点单位;这一举措也拉开了我国非时政类媒体转制 的大幕。 广电领域的改制主要以“制播分离”为切入 点,将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资源、编播管理、新 闻采编、播出总控等保留事业体制,作为政府出资主办的事业单位,履行广播电视运营的管 控职责;将广播、电视中市 场属性较强的节目制作(除新闻外)、推广发行、广告经营和衍 生业务及其他经营性业务,从事业 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2010 年,央视提出“破 中心、立频道”的战略思路,节目的制作与管理将更加直接,频道制会更加科学化;2009 年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原辽宁电视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教育电 视台合并为 辽宁广播电视台, 同时开始全面实施制播分离、产业延伸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全面改革; 此外, 湖南广电集团借鉴上海文广 “一分为二” 式的制播分离理 念, 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产业, 并积极谋划上市融资。 2010 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东方网、北方网、千龙网、大众网、浙江在线、四川 在线和华声在线等 10 家新闻网站完成转企改制, 成为首批选定登陆

A 股的新闻网站上市对 象。 截至 2010 年 10 月底, 国内 A 股市场共有 40 多家传媒类上市公司, 累计融资金额达到 300 多亿元。这 40 多家上市公司中有 8 家是通过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上报 IPO 的文化企业已达上 百家, 其中绝大部分为传媒企业。 无法回避的是, 转型同时也伴随着 “阵 痛” 目前, 。 绝大多数媒体改制的难点还在于员工对过去 “事业” 身份的留恋。 只有积极主 动

地适应并创造性地改革内部人事机制,在维护转制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突出激励性管理,才 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事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媒体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 随着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的日益提升, 国内媒体也深刻的认识到, 向下一代数字媒介终端整 合已不仅仅是发展的要务, 而是未来生存的保障。 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终端和移动网络的融合, 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基本是从编辑制作手段的数字化起步,向终端平台的数字化发展。其具体途径为:一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改造传统媒体,使其更加适 应数字时代受众阅读和视听需要;二是主动向数字媒介终端延伸,开辟新的媒介“蓝海” : 2009 年 12 月 28 日,CCTV 的中国国 家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并于 2010 年正式取代央视 网成为网络传媒产业的一支航母级新军;而作为首家登陆 iPad 的中国媒体, 《中国日报》 也开启了中国媒 体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热潮。此后,国内众多媒体纷纷针对 ipad 推出应 用程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助三网融合的东风, 集成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对传统广 播 内容进行可视化开发,开拓视频新天地; 《光明日报》着眼于切实提高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自主研发移动新媒体 “光明云媒” 国内首次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 了传统纸媒的版面设 , 计;在出版领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 江苏移动合作、开发电子书项目,通过打造数字化管 理、数字化信息服务、数字化内容出版三大平台,并 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基础,借助数字 化战略形成了竞争新优势,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新华社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开播了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大 大提升了中国新闻的海外影响力,它借着数字化战略 转型的机会,向全媒体华丽进军。

(三)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经营取得新业绩 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体制培育和资产重 组三大功能,借助资本运营的手段可以使传 媒业尽快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经营, 同时使我国传媒企业的经营运作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 而多元化投资作为一种增加 企业收益机会、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市场策略也正被越来越多 的中国传媒机构所运用。 报业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秉承“传媒控制 资本,资本壮大媒体”的发展理念,依托传 媒主业,首创了“一媒体一公司”的运营模式,做强主业。 “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培育了 资本经营,房地产和高新技术 三大重点多元业务,收获颇丰; 2010 年 8 月,广州日报报 业集团分拆采编和经营,以 42 亿报刊经营业务资产整体注入粤传媒,至此广州日报社传媒 类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2010 年,河南 日报集团总收入中的报刊经营收入比重由以前的 90%以下降至 50%左右,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走在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出版领域,中南出版集团将图书、期刊、报纸、网站、手机报、数字报、框架媒体、电子、音像出版物等多品种、多介质媒体整合为一体, 2010 年前三季度,中南传媒实现营业收入 30.85 亿元,净利润 4.34 亿元,并于今年成功登陆 A 股市场。 在广电领域,湖南广电集团以湖南卫视为标志 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

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 活动品牌已经成形。这些举措 在新的媒介融合市场环境下,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多元化 并巩固了其优势竞争地位。2010 年 5 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联 实现数字 电视新媒体与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的无缝衔接, 共同推动中国新型文化传媒产业、金融支付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此外,东方传媒集团于 2010 年 8 月成功 收购星空卫视在华业务, 在有效延伸集团投资产业链的同时也推动世界传播格局的变革与发 展。 伴随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传媒机构在经历 了初创期的摸索后, 其

市场行为也日益成熟。 媒体在跨产业、跨地域的多元化投资中,资金筹措能力、资本整合运作能力越来越强,有吸 引力的市场机会也就越来越 多。在坚持立足新闻主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经营领域,改变 单一的传统传媒业务,向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全国化、跨媒体方向发展。

三、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010 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处在结构调整、业升级的关键一年, 产 是传媒企业极力加大开发市 场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步入“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目前,传媒 产业相关的十一•五规划 均已进入成果验收阶段, 各部门的十二•五规划正陆续出台。 2011 年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传媒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将成为未来体制改革的重点 改革、依据国家制定的传媒产业转型政策, 未来经营 性宣传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将继续推进, 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络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将陆续完成。 而出版社转企改制 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 作重点是出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并向适 应媒体融合趋势的数字化方向转型。 针对报业和广电业而言, 发行体制改革和制播分离改革 将深入推 进,覆盖面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同时,国有传媒企业将进一步积极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政策引导下,传媒产业内部将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和 战略 投资者,发挥在市场机制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 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以 移动互联网络为通信基础,搭载高频处理核 心, 具有更长电池续航时间和清晰的显示技术及影像还原技术的手持便携式接收终端成为未 来媒介终端的发展方向。在媒 介融合不断加深和拓展的形式下,复合型的传播模式代替了 单一的传播路径和平台, 以互动性、即时性为特点的微博等开放型信息传播平台的出现颠覆 了信息传播的 传统路径。传统媒体将顺应这一潮流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开发数字化的传播 形态,从以新闻内容生产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综合性信息内容生产并提供即时 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同时积极介入微博等新的传播平台中,抢占一定的话语权,巩固自己 的影响力。

(三)媒体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业将是未来国内的媒体机构争相进入 的下一个领域。 在体制机制转型升级的同时,

原本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依存的媒体,在未来终端一体化的前提下,其原有的宣传事业 功能将进一步泛化。更加细 分的市场将催生有偿的信息推送和定制服务,其性质类似于今 天的通讯社,但 服务对象为有特定信息需求的普通消费者或机构。 具体路径上,在终端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媒体 作为专业的信息集纳商,凭借多年来构建的 信息渠道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 发挥在采集信息上的传统优势, 深耕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 依托更加精细的目标受众定 位技术,借助自身的公信力和传播优势,提供有偿的定制信息 服务以及信息增值服务将是传媒产业下一个发力点, 从而摆脱以往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局面, 真正做到 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服务。

(四)通胀预期下,传媒产业发展喜忧参半 通胀预期下, 2011 年的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会伴随通胀的 压力,包括纸张、印刷、设备更新、人力资源成 本等在内的传媒产业总体运营成本将继续提高, 这给转型初期现金流普遍不充裕的传媒产业 将带来巨大的现实压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借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为传 媒企业参与海外媒体的兼并重组提供了绝佳的良机, 也为传媒企业走出国门开辟了一条捷径。 此外, 一些进口新型设备的采购成本将会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调。

(五)国家传播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即将出台的传媒产业十二·五规划向产业 内部的深入贯彻落实,传播体系建设将得到 加强,具体来说将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重点媒体的传播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重 点新闻网站的建设继续得到推 动;民族语言广播的投入继续得到重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进一步健全。国家将加快发展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实现手机电视、IPTV 和互联网电视集 成播控平台 的统一集成管理, 播出控制以及电子节目指南 (EPG) 用户端数字版权 , (DRM) 等管理系统。在国家政策促动下,传媒产业将继续加大对农村

宣传基础设施的 建设投入,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宽带互联网普及、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农村公共项目的建 设。同时,国家将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和政策倾斜。 结语 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中国传媒业已经走完新世 纪第一个波澜壮阔的十年,据清华大学传媒 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2009 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 4907.96 亿元,2004 至 2009 年我国传媒产 业总产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8.45%;预计 2010 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 可达 5620 亿元。这些数字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令人赞叹,它凝结了中国传 媒人十年的 创造、十年的汗水,它体现了中国传媒人十年上下求索、披沙沥金的卓绝精神。 而今,传媒技术日新月异、转企改制的进程如火如荼,三网融合的曙光依稀可见……可以说 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市场环境都为 中国的传媒人提供了大展拳脚 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媒业会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之后更长的时间里更加快 速、繁荣的发展

推荐第3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一、2010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情况概览

自2004年至今,中国传媒产业产值实现了翻番。而移动传媒与互联网发展快速,正在逐步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而相较于此,报业、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尽管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整个中国传媒产业结构也正发生着改变。

1、报纸

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2.01%。

近几年,我国报纸广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尽管前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伴随经济形势的好转,广告市场也逐渐回温。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报业广告实收平均增长率仅为2.75%。这一数据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达到了23.53%、19.46%和13.78%。根据慧聪邓白氏的调研数据,2009年,我国报纸媒体的全年广告投放额突破900亿,达到了911亿元。截至2010年8月,报纸媒体的广告额已经达到了637.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达到18.2%。

在广告经营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报业广告市场并未与整体广告市场同步增长,二是广告结构恶化。2010年我国报业广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支柱行业的广告集中度下降,房地产、IT等优质的广告资源比重下降。如央视CTR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刊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1.9%,其中,零售业增长35.7%,汽车大增50.9%,而作为报业第一大广告行业的房地产广告仅增长1.6%,其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24%。这些情况会影响到报业广告的进一步回升和增长。

2、期刊

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平均期印数16457万册,总印数31.53亿册,总印张166.2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02.3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种数增长3.16%,平均期印数下降1.85%,总印数增长1.53%,总印张增长5.23%,定价总金额增长7.96%。定价总金额较“十一五”第一年的152亿多元增长了近33%,总印数增长近11%,总印张增长超过21%。

但与此同时,期刊业的广告经营额与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期刊广告经营总额为30.37亿元,较上年的31.02亿元下降2.1%,发行收入为166.3亿元,较上年的167.1亿元下降了4.8%。此外,我国期刊业年总产值和年广告总收入在我国整个新闻出版行业10000亿元的年产值中,占比不到4%。同时,期刊结构目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在9800多种期刊中,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大学学报2000多种,行业期刊有1000多种,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期刊不面向市场,而真正面向市场的消费类期刊不到1000种,这与发达国家的期刊结构差距较大,我国的期刊结构亟待转型。

3、广播电台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播综合覆盖人口率达到96%以上。2009年,中国广播电台整体广告收入为81.46亿,增长12.79%。其中,实现自营广告收入71.87亿元,同比增长低于整体增速,同比增速下降(08年同比增速为8.79%);

在全国广告收入中占比由上一年的3.60%下降至2009年的3.52%。

尽管传统媒体广告正在逐渐被分流,但就广播电台来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迅猛增长,逐渐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甚至获取了电视广告的部分分流,其增速领跑其他传统媒体。不少广播电台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浙江电台交通之声今年广告额破亿,成为浙江首个广播亿元频道。

2010年,中国广播业的一大进步是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地探索,尤其是在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数字化发展、跨媒体经营等方面不断尝试。在全媒体应用方面不断升级,逐步由内容生产者和制作者向信息集纳者转变。北京广播电台先期已经开播了DBA视频频道并上线手机WAP网站,2010年3月,北京广播电台又开通了问城网,并在实现北京全境广播数字化的基础上,推出推送式广播服务,使终端产品大大丰富。

4、电视台

据国家广电总局初步统计,2010年1-10月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目前虽然电视广告播出时间缩短,但是我国电视业经济效益却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额超过1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创17年来的新高。据预测,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收入将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行业内外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广电产业发展预期普遍看好,电视广告收入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今年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速。

5、互联网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中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2.92亿,在互联网用户总数占比超过一半以上。网民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0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预计2010年该数字有望达到300亿元。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互联网使用终端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加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带动了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二、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传媒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将经营性媒体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并支持媒体企业发展,是近年来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媒体生产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入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发展传媒产业指明了方向。

不可否认,只有新的体制和机制才能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激发生产活力。我国是传媒产业大国,但要成为传媒产业强国还需要在深化体制改革上做文章,以往事业身份的传媒机构通过改制重组,引入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才能彻底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

在出版领域,我国出版社机构陆续完成转制任务。此外,49家党报党刊集团也实现了

宣传编辑和经营业务的分离,经营部分正在转企改制。目前,中国已组建了29家出版集团公司、24家国有新华发行集团公司、3家期刊经营集团、49家报业经营集团,市场主体更加明确,有效开辟了市场化融资渠道。《中国文化报》作为全国第一家部委主管整体转制的报纸,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一开始就明确了转制后的企业与主管单位和出资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2010年10月,辽宁日报集团所属辽沈晚报社获中宣部批准,成为全国都市报作为非时政类媒体整体转制的试点单位;这一举措也拉开了我国非时政类媒体转制的大幕。

广电领域的改制主要以“制播分离”为切入点,将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资源、编播管理、新闻采编、播出总控等保留事业体制,作为政府出资主办的事业单位,履行广播电视运营的管控职责;将广播、电视中市场属性较强的节目制作(除新闻外)、推广发行、广告经营和衍生业务及其他经营性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2010年,央视提出“破中心、立频道”的战略思路,节目的制作与管理将更加直接,频道制会更加科学化;2009年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原辽宁电视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为辽宁广播电视台,同时开始全面实施制播分离、产业延伸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全面改革;此外,湖南广电集团借鉴上海文广“一分为二”式的制播分离理念,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产业,并积极谋划上市融资。

2010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东方网、北方网、千龙网、大众网、浙江在线、四川在线和华声在线等10家新闻网站完成转企改制,成为首批选定登陆A股的新闻网站上市对象。

截至2010年10月底,国内A股市场共有40多家传媒类上市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到300多亿元。这4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是通过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上报IPO的文化企业已达上百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传媒企业。无法回避的是,转型同时也伴随着“阵痛”。目前,绝大多数媒体改制的难点还在于员工对过去“事业”身份的留恋。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并创造性地改革内部人事机制,在维护转制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突出激励性管理,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事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媒体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

随着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的日益提升,国内媒体也深刻的认识到,向下一代数字媒介终端整合已不仅仅是发展的要务,而是未来生存的保障。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终端和移动网络的融合,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基本是从编辑制作手段的数字化起步,向终端平台的数字化发展。其具体途径为:一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改造传统媒体,使其更加适应数字时代受众阅读和视听需要;二是主动向数字媒介终端延伸,开辟新的媒介“蓝海”:

2009年12月28日,CCTV的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并于2010年正式取代央视网成为网络传媒产业的一支航母级新军;而作为首家登陆iPad的中国媒体,《中国日报》也开启了中国媒体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热潮。此后,国内众多媒体纷纷针对ipad推出应用程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助三网融合的东风,集成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对传统广播内容进行可视化开发,开拓视频新天地;《光明日报》着眼于切实提高新媒体的驾驭能力,自主研发移动新媒体“光明云媒”,国内首次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传统纸媒的版面设计;在出版领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江苏移动合作、开发电子书项目,通过打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信息服务、数字化内容出版三大平台,并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基础,借助数字化战略形成了竞争新优势,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新华社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开播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大大提升了中国新闻的海外影响力,它借着数字化战略转型的机会,向全媒体华丽进军。

(三)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经营取得新业绩

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体制培育和资产重组三大功能,借助资本运营的手段可以使传媒业尽快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经营,同时使我国传媒企业的经营运作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而多元化投资作为一种增加企业收益机会、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市场策略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传媒机构所运用。

报业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秉承“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媒体”的发展理念,依托传媒主业,首创了“一媒体一公司”的运营模式,做强主业。“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培育了资本经营,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三大重点多元业务,收获颇丰; 2010年8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分拆采编和经营,以42亿报刊经营业务资产整体注入粤传媒,至此广州日报社传媒类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2010年,河南日报集团总收入中的报刊经营收入比重由以前的90%以下降至50%左右,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走在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出版领域,中南出版集团将图书、期刊、报纸、网站、手机报、数字报、框架媒体、电子、音像出版物等多品种、多介质媒体整合为一体, 2010年前三季度,中南传媒实现营业收入30.85亿元,净利润4.34亿元,并于今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

在广电领域,湖南广电集团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已经成形。这些举措在新的媒介融合市场环境下,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并巩固了其优势竞争地位。2010年5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联实现数字电视新媒体与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的无缝衔接,共同推动中国新型文化传媒产业、金融支付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此外,东方传媒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收购星空卫视在华业务,在有效延伸集团投资产业链的同时也推动世界传播格局的变革与发展。

伴随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媒机构在经历了初创期的摸索后,其市场行为也日益成熟。媒体在跨产业、跨地域的多元化投资中,资金筹措能力、资本整合运作能力越来越强,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在坚持立足新闻主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经营领域,改变单一的传统传媒业务,向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全国化、跨媒体方向发展。

三、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010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年,是传媒企业极力加大开发市场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步入“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目前,传媒产业相关的十一•五规划均已进入成果验收阶段,各部门的十二•五规划正陆续出台。2011年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传媒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将成为未来体制改革的重点

依据国家制定的传媒产业转型政策,未来经营性宣传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将继续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络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将陆续完成。而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出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并向适应媒体融合趋势的数字化方向转型。针对报业和广电业而言,发行体制改革和制播分离改革将深入推进,覆盖面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同时,国有传媒企业将进一步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政策引导下,传媒产业内部将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发挥在市场机制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

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以移动互联网络为通信基础,搭载高频处理核心,具有更长电池续航时间和清晰的显示技术及影像还原技术的手持便携式接收终端成为

未来媒介终端的发展方向。在媒介融合不断加深和拓展的形式下,复合型的传播模式代替了单一的传播路径和平台,以互动性、即时性为特点的微博等开放型信息传播平台的出现颠覆了信息传播的传统路径。传统媒体将顺应这一潮流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开发数字化的传播形态,从以新闻内容生产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综合性信息内容生产并提供即时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同时积极介入微博等新的传播平台中,抢占一定的话语权,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三)媒体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业将是未来国内的媒体机构争相进入的下一个领域。在体制机制转型升级的同时,原本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依存的媒体,在未来终端一体化的前提下,其原有的宣传事业功能将进一步泛化。更加细分的市场将催生有偿的信息推送和定制服务,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但服务对象为有特定信息需求的普通消费者或机构。

具体路径上,在终端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媒体作为专业的信息集纳商,凭借多年来构建的信息渠道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发挥在采集信息上的传统优势,深耕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依托更加精细的目标受众定位技术,借助自身的公信力和传播优势,提供有偿的定制信息服务以及信息增值服务将是传媒产业下一个发力点,从而摆脱以往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局面,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的信息服务。

(四)通胀预期下,传媒产业发展喜忧参半

2011年的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会伴随通胀的压力,包括纸张、印刷、设备更新、人力资源成本等在内的传媒产业总体运营成本将继续提高,这给转型初期现金流普遍不充裕的传媒产业将带来巨大的现实压力。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借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为传媒企业参与海外媒体的兼并重组提供了绝佳的良机,也为传媒企业走出国门开辟了一条捷径。此外,一些进口新型设备的采购成本将会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调。

(五)国家传播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即将出台的传媒产业十二·五规划向产业内部的深入贯彻落实,传播体系建设将得到加强,具体来说将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重点媒体的传播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继续得到推动;民族语言广播的投入继续得到重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将加快发展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实现手机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统一集成管理,播出控制以及电子节目指南(EPG),用户端数字版权(DRM)等管理系统。在国家政策促动下,传媒产业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宣传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宽带互联网普及、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农村公共项目的建设。同时,国家将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和政策倾斜。

结语

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中国传媒业已经走完新世纪第一个波澜壮阔的十年,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2004至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45%;预计2010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可达5620亿元。这些数字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令人赞叹,它凝结了中国传媒人十年的创造、十年的汗水,它体现了中国传媒人十年上下求索、披沙沥金的卓绝精神。

而今,传媒技术日新月异、转企改制的进程如火如荼,三网融合的曙光依稀可见„„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市场环境都为中国的传媒人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媒业会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之后更长的时间里更

加快速、繁荣的发展。(传媒发展年会组委会发布)

推荐第4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荐第5篇:后续产业发展报告

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迎来了州

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检查指导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这既是对我局工作和各项事业建设的关心、重视和厚爱,更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全局职工,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就我局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规模

我局林区后续产业从2007年初起步以来,充分利用林区闲臵的圃地资源和固定资产发展种植、养殖及资产经营。经过不懈的试验和努力,已初具规模。

(一)投入情况。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臵

万元,建成蔬菜大棚2100m

2、修建猪舍411.67m

2、修建围墙

550m、开挖鱼塘2668m

2、搭建鸡舍150m

2、安装沼气设施2套、购臵饲料粉碎机1台、拖拉机1台、安装供配电设施1套等。

(二)种植、养殖业。

1、种植业。主要利用各林间苗圃闲臵的土地发展种植,面积为61亩,分布在-----队、00000林场、00000林场。根据各林场的气候条件等种植适宜蔬菜。-----队以种植大葱、白菜、萝卜等为主,面积为26亩;00000林场和00000林场以

1 种植马铃薯、大蒜、胡豆、豌豆为主,面积为35亩。种植的蔬菜既可面向市场,也为养殖提供饲料。

2、养殖业。养殖业以-----苗圃队为基地,该基地占地总面积为180亩,距00000县城2公里,鲜水河依傍而过,气候适宜,地势开阔,水、电、交通十分便利 ,有利于发展养殖业。现主要发展的养殖为养猪、养鸡、养鸭、养鹅。

①养猪。现有猪舍4幢,房屋面积411.67m2。其中:母猪舍1幢,100.44 m2,育肥舍3幢,311.23m2。今年截止5月,我局饲养的生猪存栏数

头,其中:母猪

头,仔猪

头,公猪

头。2012年计划出栏,1-5月已出栏

头,6-12月还可出栏

头,全年出栏数将达到

头。同时,为拓展市场,我局已在00000县农贸市场租用了猪肉销售摊位,用于销售猪肉。

②养鸡。 ③养鸭。 ④养鹅。

(三)资产经营。为了管住闲臵的固定资产不流失,我们将局本部一些闲臵的固定资产通过内部公开招租的方式交由职工自行改造装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拓宽职工的劳动就业空间。我局主要招租经营的资产是原机关临街的房屋。房屋面积为627 M2。为拓展产业发展市场,我们正积极努力利用现有的临街房屋资产开办超市,通过与第三方合作

2 的方式代理商品,同时也销售我局种植和养殖的产品。

二、主要措施

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符合林区特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后续产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企业实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谐林区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抓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我们坚持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做到高起点、高标准。

1、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选好项目和基地。项目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项目选得准不准,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是确保林区后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为此,在充分考虑我局人员技术、资金和空闲圃地多的情况,结合林区周边的经济条件和消费市场,确定了以周期短、市场空间大、收益快为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既要规模适度,又要考虑集中发展和管理。通过反复考察和试验,确定以种植适地蔬菜和以养猪、养鸡、养鹅为主,养殖业作为重点发展。种植与养殖实现互补发展,即种植的大葱、马铃薯、大蒜、萝卜等绿色蔬菜,既向市场供应,也为养殖提供牲畜喂料;养殖牲畜的粪为种植提供肥料,使种植和养殖形成发展链条。

在基地建设上,综合全局各单位的情况,-----苗圃位于川藏公路沿线,距离00000县仅2公里,到鲜水河边0.4公里处,占地面积180亩,地势平坦,且原开展过养殖业,有

3 一定基础。基于-----交通方便,水、电、路三通,基础条件好等诸多有利条件,是理想的多种经营项目开发基地。局确定以-----苗圃为中心,同时,带动有苗圃空闲地的00000林场和00000林场发展种植业。

2、强化科技支撑。没有科学的技术作为支撑,种植、养殖业是难以实现健康发展的。为保证质量,赢得市场,我们一是争取了地方农牧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提供技术指导,做好疫情防治。二是将具有一定文化、肯钻研的养殖骨干人员送到射洪县兽医站和四川农大兽医短训班进行学习,掌握技术。三是请当地农牧技术人员和外地的技术人员到局进行现场培训,增强学习效果。四是投入资金,改善养殖方面的设施设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养殖技术得到了全面提升,基本的牲畜病情治疗、防范等都能有序开展。

3、加强市场开发力度。经营的好坏,市场才是风向标。为此,我们坚持生产与市场开发同步进行,搭建平台,夯实基础。一是成立公司,统筹产业发展。按照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对林区后续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公司制管理。目前我局已完成“00000县绿源特色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以00000苗圃为基地,对企业已有的产业进行规范统筹发展,同时还将扩大规模进行产业转型提升林区后续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种植基地。我们将以00000县

4 委政府着力于打造00000大葱基地建设和引进蔬果深加工的契机,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以00000队为基地,扩大00000大葱的种植面积,以公司为依托,打造特色产品,争取县农牧局的支持申请00000大葱种植地理标示,逐步探索食品深加工渠道,办理绿色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许可QS认证;另一方面,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培育苹果等经济苗木,根据发展的实际,适时与第三方有诚信的企业合作,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种植面积。

4、严格后续产业工作的过程管理。为确保后续产业项目的健康发展,在项目管理中,我们严格坚持“措施灵活、管理严格、加强监督、公开透明”的原则,使整个后续产业建设规范有序顺畅。一是建立规章制度,为规范后续产业的管理,我们制订了《后续产业管理办法》,从职责、物资采购、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二是规范管理,后续产业项目工作中涉及的实物种类多、数量大,尤其是家禽、饲料、蔬菜等都不易掌握好实物控制,为防止出现个人行为和浪费现象,建立了实物登记台帐和物资出、入库制度,如:喂养家禽的饲料由饲养人员按照领取、库工登记、班组长签字领出,使用后,由饲养人员将消耗情况登记签字备查,局、队不定期地抽查,既有效地避免了浪费现象,又增强了物资管理与使用的公开性。三是加强对后续产业工作各项目的监督,在采购上,实行集体公开采购和

5 议价制度,量大的采取转帐支付,尽量避免采购人员的现金交易行为。销售上,由饲养人员、职工代表、管理人员三方共同组成,主要参与议价、营销等,销售款及时交局财务,实行收支“二条线”制度,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回笼。对死亡的家禽、坏掉的蔬菜都采取由上述人员共同核定,形成报告报局,属责任引发造成损失的,及时追究了责任,坚决杜绝了在种植、养殖中的个人行为、人情观念,也从未出现将种植的蔬菜、饲养的家禽私自处理或赠送的情况。四是加大对后续产业项目的厂务公开力度,企业后续产业项目都是在局的领导下,反复调研和征集意见,集体研究后确定,并将规模、投资等及时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向全局公开,广泛接受监督,同时,发展后续产业项目的全过程都要求必须要有职工代表参与,确保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参与落到实处,既要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一项新经济效益增长点,又要搞成一项廉洁的项目工程。五是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加强对后续产业经营过程的监督管理。

5、加强后续产业的人员队伍建设。为促进后续产业发展,局成立了产业发展科,专项负责企业后续产业和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对后续产业发展基地--------苗圃队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在待遇上,-----队的主要负责人享受正科场级待遇,同时,充实后续产业工作的班子,抽调了部分工作实、作风好的职工到-----苗圃,负责养殖工作。通过调整

6 班子、充实人员,为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6、加强项目合作。后续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远性的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地方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尤其是00000县农牧局和发改局,多次深入-----队进行指导,出点子,并召开企地联席会议,为后续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00000县农牧局还无偿给我局提供种猪和母猪,为自繁自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一些产业扶持项目上给予我们倾斜,缓解我局产业发展资金压力,目前我们正按县发改局的要求,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三、取得的成效

我局林区后续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时间短,但起点高,不但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利用了闲臵资源,管住了资产,安臵了人员。我局按照财务审计的相关要求和程序,通过后续产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内审,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经营收支、未成熟生物产品和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审计结果表明:后续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

1、探索了企业经济增长点,已实现经济收益

万元。2010年林区后续产业的产值实现了

万元,2012年产值将实现50万元以上。一是生猪养殖,已出栏销售

头,除去购臵

7 成本和养殖成本,实现收入

万元。二是养鸡、鸭、鹅,已销售 公斤,收入 元,目前现还有

公斤,价值

元;三是蔬菜种植方面,已销售 公斤,收入 元,为职工发放“福利菜”

万斤,市值 元。

2、安臵了职工,拓宽了劳动就业面。通过开展种植、养殖和资产经营等,扩大了职工的分流安臵面。

3、开拓了市场,丰富了职工群众菜篮子。在种植、养殖的产品上,我们注重以绿色、生态为主导,通过租摊位、进市场的方式,广大消费者对我局种植、养殖产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猪肉销售上,逐步打开了局面,良好的肉质,已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从稳定市场的作用上,得到了地方党政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

4、管住了国有资产,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天保工程实施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人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森工生产时间形成的餐厅、库房等房屋都闲臵,加之地处县城,且年久失修,管理难度十分大。另一方面,随着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的调减,苗木需求随之减少,大部分圃地空闲,仅是守护都困难。通过充分利用,既盘活了资产,也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5、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发展,实现经济增收。我们开展养殖业,向周边村民购买了大量马铃薯、胡豆等作为饲料,帮助其销售了自然作物,增加其收入。同时,随着林区后续

8 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当地村民的发展意识、机会和学习相关技术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林区后续产业在不断试验、探索、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是: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天保工程建设这个中心,依托天保工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根本。

二是要在上级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明晰发展思路,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是要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注重市场调查,选好项目载体,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发展相结合,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前提。

四是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做好风险防范,是林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是要把林区后续产业的发展臵于当地政府支持发展的项目规划中,取得相关部门的大力,营造环境,是林区后续产业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

我局林区后续产业总体来讲,已打开了发展局面,但离上级的要求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还存在较长差距,还未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专项项目资金支持,仅靠企业的微薄投入,导致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局后续产业各项目都是企业千方百计措施投入的,由于严重缺乏资金,规模还较小,不能保证市场的长期供应,而影响了市场的占有率。

2、受行业限制,纳入地方政府支持的农业带动项目发展较难。

3、融资渠道单一。从融资方式上,我局拟采取贷款、合资、引资等方式经营。银行方面也表现了极高的兴趣,通过多次察看,认为规模小,贷款主体等原因,贷款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及资金等原因,合资、引资等方式均未实现。

4、资金缺乏,必备的设施设备等严重缺乏,加大了成本。由于缺少资金,后续产业发展的相关设施设备不足,如:饲料深加工设备、粪水处理循环设备、不能满足所需,尤其是养殖方面,相关部门多次建议企业可以配备饲料加工设备,自购原料,可以降低成本。由于资金原因,现饲料等都靠外购,加大了成本。

六、下一步打算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蔬菜和畜牧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也给林区后续产业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并且,到目前00000县此类项目中,我局的规模最大,00000县拟作为

10 重点支持。因此,林区后续产业至关重要,大有希望。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依托生态建设,打造拳头产品、争取项目、扩大规模、占领市场,搞活林区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点。

1、打造好龙头带动项目,抓好科学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产业的项目,抓好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总体布局,着力满足00000地区的人民群众需求,成为稳定当地市场、造福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种植业方面在现有规模基础再扩建2000平方米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棚。养殖业方面重点养猪、养鸡、养鸭、养鹅。其中:养殖生猪的规模达到存栏1000—2000头,出栏1000—1500头;养鸡、鸭、鹅3万公斤,年向市场提供1.5万公斤。实现种植、养殖的循环式发展。

2、加强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争取支持。在前期工作上,抓住地方大力支持的机遇,主动做好汇报,争取在养猪场建设项目和大葱基地建设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从行业、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后续产业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带动周边群众的发展。

3、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后续产业的质量。加强科学规划,加大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地方相关部门、科技部门与我局后续产业发展的技术对口支持制度,形成技术人员、技术部门、智力支持相统一的科技支撑网络,确保后续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抓紧项目的规划建设,以-----队为基地,着力打造森林生态园区建设,作到集休闲、娱乐、生态

11 种植、生态养殖、食品加工为一体的一条龙项目建设。

4、进一步转换机制,加强后续产业的管理。随着后续产业的规模扩大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行公司制管理,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从机制上推进后续产业的发展。

5、抓好市场开发和风险防范。把市场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畅通销路。同时,加强各项目的风险评估,通过科技、管理、保险等各方面来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确保收益。

各位领导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不惧风险、不受干扰,一定能克服困难,推动我局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推荐第6篇:产业发展报告格式

定义

什么是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内容是商业信息、是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及专业市调组织的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根据合作机构专业的研究模型和特定的分析方法,经过行业资深人士的分析和研究,做出的对当前行业、市场的研究分析和预测。

行业报告有何价值?

1、如果您现在在这个行业里经营和管理企业,平时工作的忙碌使你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行业报告会让您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成为您做重大市场决策的有力依据。

2、如果您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行业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

行业报告主要内容?

标准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行业简介、行业现状、市场特征、企业特征、发展环境、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不同的报告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需要看具体的报告目录。) 行业报告适用对象

报告广泛适用于政府的产业规划、金融保险机构、投资机构、咨询公司、行业协会、公司、企业信息中心和战略规划部门和个人研究等客户。

行业报告数据来源:

一份行业报告一般的数据渠道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商务部、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市场一线采集. 用途

行业分析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目建设贷款 时,会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平谷,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项目投资方需要出具 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

3.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4.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6.用于环境评价、审批工业用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当前对项目的节能和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项目实施需要进行环境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作为环保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同时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也作为向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和规划部门申请工业用地、施工许可证的依据。

编制要点

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环境。

结构分析

行业结构分析主要涉及到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等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行业进入障碍和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分析。

市场分析

主要内容涉及行业市场需求的性质、要求及其发展变化,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的分销通路模式、销售方式等。

组织分析

主要研究行业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要求及现实反映,主要内容有:企业内的关联性,行业内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变化状况等。 成长性分析 是指分析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常规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分析中,还有不少一般内容和特定内容。例如,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应动态地进行行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结合行业周期的变化来看公司市场销售趋势与价值的变动。

模板

2012-2016年xxx产业深度研究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xxx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xxx行业概况

一、xxx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

二、xxx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

三、2011年xxx行业发展现状

四、xxx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五、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xxx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节 xxx行业相关政策与监管机制

一、产业政策及行业规范

二、行业监管体制

第四节 xxx行业利润水平变化

一、xxx行业利润变化统计

二、引起xxx行业利润变化的原因

第五节 影响xxx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xxx行业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第二章 xxx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第一节 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第二节 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第三节 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第四节 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价格变化

第五节 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产量预测

第六节 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七节 xxx行业产品市场客户群消费调查

一、客户群分类分析

二、品牌排名

三、客户关注点调查

第三章 2008-2016年xxx行业供需情况及预测

第一节 2008-2011年xxx行业生产能力分析

第二节 2008-2011年xxx行业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分析

第三节 2011年xxx行业地区结构分析 第四节 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一、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总量

二、2011年xxx行业需求结构变化

第五节 2012-2016年xxx行业供需预测

一、xxx行业供给总量预测

二、xxx行业生产能力预测

三、xxx行业需求总量预测

第四节 产品下游各需求领域需求特点

第五节 中国xxx供需状况预测

第六节 国内市场生产与消费格局预测

第四章 xxx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发展

第一节 xxx行业上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 xxx行业下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 xxx行业商业模式研究

第一节 xxx行业营销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二节 xxx行业研发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三节 xxx行业盈利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四节 xxx行业生产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五节 xxx企业发展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六章 xxx行业国内企业专项调查 第一节 xxx行业典型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2011年经营统计数据(产量、收入、利润等)

三、企业投资动态

第二节 xxx行业典型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2011年经营统计数据

三、企业投资动态

第三节 xxx行业典型企业一篇2:行业分析报告写作及格式的规定

行业分析报告写作及格式的规定

一、行业分析报告撰写的目的

通过行业调查研究分析可以了解行业过去、掌握行业现在、把握行业未来。对行业运行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定量分析,对相关国家、相关地区、相关产业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定性地评估行业现状、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前瞻性的观点和相关建议,作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市场研究、行业分析、战略决策的参考。编写行业分析报告,是高级职业经理的重要技能之一。

通过行业调研和分析,写出行业分析报告,是mba学生培养的必备环节。行业调研和分析是mba学生实践性、整合性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评估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行业分析报告写作方法指引

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等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如林业、汽车业、证券业、银行业、房地产业等。

行业分析的任务:理解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判断各种因素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度,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企业、政府部门、投资者和其他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行业分析的方法:行业分析依托大量的数据库资源、以及行业一手市场调研数据和丰富的二手资料,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

要研究内容,经过专业的研究分析和论证,形成足以支持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依据。行业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历史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抽样调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归纳与演绎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

行业分析报告:指对各行业概况、行业市场供求、行业竞争状况、行业热点问题(政策热点、市场热点、技术动态)、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的报告,是企业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行业分析报告写作基本流程:一般包括组成调研小组、选题、策划调研提纲、搜集资料数据、进行行业调研和重点企业调研、汇总形成

三、行业分析报告写作要求

1、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要求 mba学生要有独立策划、撰写行业分析报告的专业能力,写作行业分析报告锻炼学生的宏观决策潜力和行业把握能力,培养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内容全面、结构严谨、数据详实、判断客观、评估公正,形成完整的行业分析报告,成果具有一定的行业决策参考价值。

2、行业分析报告选题

学员自由选题。

3、行业分析报告人员组织

学生自行分组,每组人数5-6人。小组自行选出组长、选出选题。按小组进行调研和编写,写出符合要求的行业分析报告。

4、行业分析报告写作时间及提交要求

提交时间:组长负责在下学期开学后一周内提交给任课教师。

介质要求:电子版和纸面版各一份。

提交行业分析报告时提交打印纸面报告一份。要求按照封面、小组成员表、评阅表、摘要、正文、附录的顺序在a4规格纸面打印,每页印刷版面尺寸行长为155--160mm ,页长(含篇眉、注脚和页码)为240mm,简单装订。

所交的行业分析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两者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5、行业分析报告文字数量

文字数量一般为1万字至2万字。

6、行业分析报告评阅

评阅成绩分为优( 90分以上)、良(80-90分 )、中( 70-80分)、合格( 60-70分)、不合格(60分以下 ),评为优、良、中、合格为通过,计1.5学分。

四、行业分析报告基本格式要求

行业分析报告一般应由以下部分组成,依次为:行业分析报告题目和封面、摘要、正文、附录等。

⒈ 行业分析报告题目和封面

行业分析报告题目应是整个行业分析报告总体内容的体现,应能概括整篇行业分析报告的主题内容,要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一般应严格控制在25个字以内。 mba学生须按照附件“行业分析报告封面模板”统一规范行业分析报告封面。 ⒉摘要

摘要是对行业分析报告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须在对行业分析报告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体现行业分析报告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主要方法和过程、主要内容和成果、研究结论和独到的见解。

摘要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字。摘要内容500-1000字,字体为宋体小四号。 3.正文

正文是行业分析报告的主体、核心部分。正文结构一般由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行业特征分析、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行业评价五部分组成,要求行业评价客观、公正,论据充实可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图表清晰整齐。行业评价是整

篇行业分析报告的总结,应该鲜明、精炼、完整、准确、客观、公正。

一级标题(章) 黑体小三号

二级标题(节) 黑体四号

三级标题 黑体小四号 正文及附录 宋体小四号

行间距一律取“固定行间距 22pt”。

行业分析报告的作者应当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引用的文献、资料、数据及其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

注释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页码。

注释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称、期刊号、页码。

正文部分字体为宋体小四号。 4.附录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对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可列入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图表目录、行业分析报告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此项并非必要项。

字体为宋体小四号篇3:行业发展报告怎么写

【阿里巴巴贸易】

定义

什么是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内容是商业信息、是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及专业市调组织的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根据合作机构专业的研究模型和特定的分析方法,经过行业资深人士的分析和研究,做出的对当前行业、市场的研究分析和预测。 行业报告有何价值?

1、如果您现在在这个行业里经营和管理企业,平时工作的忙碌使你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行业报告会让您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成为您做重大市场决策的有力依据。

2、如果您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行业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行业报告主要内容?

标准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行业简介、行业现状、市场特征、企业特征、发展环境、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不同的报告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需要看具体的报告目录。) 行业报告适用对象

报告广泛适用于政府的产业规划、金融保险机构、投资机构、咨询公司、行业协会、公司、企业信息中心和战略规划部门和个人研究等客户。

行业报告数据来源:

一份行业报告一般的数据渠道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商务部、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市场一线采集. 用途

行业分析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目建设贷款 时,会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平谷,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项目投资方需要出具 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

3.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4.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6.用于环境评价、审批工业用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当前对项目的节能和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项目实施需要进行环境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作为环保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同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作为向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和规划部门申请工业用地、施工许可证的依据。

编制要点

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环境。

结构分析

行业结构分析主要涉及到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等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行业进入障碍和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分析。

市场分析

主要内容涉及行业市场需求的性质、要求及其发展变化,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的分销通路模式、销售方式等。

组织分析

主要研究行业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要求及现实反映,主要内容有:企业内的关联性,行业内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变化状况等。

成长性分析

是指分析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常规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分析中,还有不少一般内容和特定内容。例如,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应动态地进行行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结合行业周期的变化来看公司市场销售趋势与价值的变动。 模板

第一章xxx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xxx行业概况

一、xxx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

二、xxx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

三、2011年xxx行业发展现状

四、xxx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五、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xxx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节xxx行业相关政策与监管机制

一、产业政策及行业规范

二、行业监管体制

第四节xxx行业利润水平变化

一、xxx行业利润变化统计

二、引起xxx行业利润变化的原因

第五节影响xxx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xxx行业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第二章xxx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第一节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第二节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第三节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第四节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价格变化

第五节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产量预测

第六节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七节xxx行业产品市场客户群消费调查

一、客户群分类分析

二、品牌排名

三、客户关注点调查

第三章2008-2016年xxx行业供需情况及预测

第一节2008-2011年xxx行业生产能力分析

第二节2008-2011年xxx行业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分析

第三节2011年xxx行业地区结构分析

第四节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一、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总量

二、2011年xxx行业需求结构变化

第五节2012-2016年xxx行业供需预测

一、xxx行业供给总量预测

二、xxx行业生产能力预测

三、xxx行业需求总量预测

第四节产品下游各需求领域需求特点

第五节中国xxx供需状况预测

第六节国内市场生产与消费格局预测

第四章xxx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发展

第一节xxx行业上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xxx行业下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xxx行业商业模式研究

第一节xxx行业营销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二节xxx行业研发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三节xxx行业盈利模式

一、典型模式篇4:行业研究报告格式

定义

什么是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内容是商业信息、是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及专业市调组织的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根据合作机构专业的研究模型和特定的分析方法,经过行业资深人士的分析和研究,做出的对当前行业、市场的研究分析和预测。

行业报告有何价值?

1、如果您现在在这个行业里经营和管理企业,平时工作的忙碌使你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行业报告会让您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成为您做重大市场决策的有力依据。

2、如果您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行业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

行业报告主要内容?

标准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行业简介、行业现状、市场特征、企业特征、发展环境、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不同的报告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需要看具体的报告目录。) 行业报告适用对象

报告广泛适用于政府的产业规划、金融保险机构、投资机构、咨询公司、行业协会、公司、企业信息中心和战略规划部门和个人研究等客户。

行业报告数据来源:

一份行业报告一般的数据渠道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商务部、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市场一线采集. 用途

行业分析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目建设贷款 时,会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平谷,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项目投资方需要出具 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

3.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4.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6.用于环境评价、审批工业用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当前对项目的节能和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项目实施需要进行环境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作为环保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同时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也作为向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和规划部门申请工业用地、施工许可证的依据。

编制要点

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环境。

结构分析

行业结构分析主要涉及到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等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行业进入障碍和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分析。

市场分析

主要内容涉及行业市场需求的性质、要求及其发展变化,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的分销通路模式、销售方式等。

组织分析

主要研究行业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要求及现实反映,主要内容有:企业内的关联性,行业内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变化状况等。 成长性分析 是指分析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常规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分析中,还有不少一般内容和特定内容。例如,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应动态地进行行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结合行业周期的变化来看公司市场销售趋势与价值的变动。

模板

第一章xxx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xxx行业概况

一、xxx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

二、xxx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

三、2011年xxx行业发展现状

四、xxx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五、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xxx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节xxx行业相关政策与监管机制

一、产业政策及行业规范

二、行业监管体制

第四节xxx行业利润水平变化

一、xxx行业利润变化统计

二、引起xxx行业利润变化的原因

第五节影响xxx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xxx行业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第二章xxx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第一节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第二节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第三节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第四节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价格变化

第五节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产量预测

第六节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七节xxx行业产品市场客户群消费调查

一、客户群分类分析

二、品牌排名

三、客户关注点调查

第三章2008-2016年xxx行业供需情况及预测

第一节2008-2011年xxx行业生产能力分析

第二节2008-2011年xxx行业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分析

第三节2011年xxx行业地区结构分析

第四节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一、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总量

二、2011年xxx行业需求结构变化

第五节2012-2016年xxx行业供需预测

一、xxx行业供给总量预测

二、xxx行业生产能力预测

三、xxx行业需求总量预测

第四节产品下游各需求领域需求特点

第五节中国xxx供需状况预测

第六节国内市场生产与消费格局预测

第四章xxx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发展

第一节xxx行业上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xxx行业下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xxx行业商业模式研究

第一节xxx行业营销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二节xxx行业研发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三节xxx行业盈利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四节xxx行业生产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五节xxx企业发展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六章xxx行业国内企业专项调查

第一节xxx行业典型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2011年经营统计数据(产量、收入、利润等)

三、企业投资动态

第二节xxx行业典型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2011年经营统计数据

三、企业投资动态篇5: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本报告中企业收入及相关市场预测主要由公司研究员采用行业访谈、市场调查、二手数据及其他研究方法分析获得,部分数据未经相关企业直接认可。本报告中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准确性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公司。

推荐第7篇:兰炭产业发展报告

兰炭产业发展报告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我县及周边地区兰炭产业发展情况,应对国家可能进行的兰炭产业政策调整,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最近,县经济发展局对毗邻我县的内蒙古伊旗、准旗、陕西府谷以及我县兰炭工业集中区兰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域兰炭产业发展情况。目前兰炭企业主要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交界地带,以我市神府地区和内蒙古伊旗、准旗最多。伊旗境内现有兰炭企业105户、162座兰炭炉,年生产能力为兰炭560万吨,焦油56万吨。准旗境内现有兰炭企业38户,52台兰炭炉,年生产能力为兰炭170万吨,焦油17万吨。榆林市的神木、府谷、横山和榆阳区共有295家兰炭企业、620台兰炭炉,年可生产兰炭2000万吨,焦油200余万吨。神木县境内的兰炭炉共有140户、289座,其中3万吨炉232座,5万吨炉57座,主要分布在孙家岔、西沟、大柳塔、麻家塔、永兴等乡镇(办事处),生产能力达年产兰炭1000万吨,煤焦油100万吨。目前,神木、府谷、横山、榆阳区大部分兰炭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效益良好。兰炭产品目前市场价格为中料260元/吨,铁合金用小料240元/吨,化肥用大料240元/吨不等,煤焦油价格为轻质油2450元/吨,重油2310元/吨左右。近期煤焦油价格在高位稳定维持两个月之后,略有下滑;兰炭产品销售基本正常,价格下滑明显。内蒙伊旗兰炭企业已停产两月有余,目前仍全境停产,部分企业已开始拆除生产设施。内蒙准旗最近也已出台兰炭企业取缔政策,部分企业已停产。

兰炭作为我县的一项重要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去年兰炭产量达到600多万吨,焦油60多万吨,转化原煤1200多万吨,实现产值27亿元,上缴税费2.3亿元,解决了4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经济收入相对丰厚的民营企业家。为我县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培养了人才,为财政收入增加做出较大的贡献,带动了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兰炭产业是依托我县地方煤炭产业的发展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县煤炭产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兰炭产业的发展使我县地方煤矿的选块煤几乎全部实现了县境内转化增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我县地方煤炭产业的主要因素。此外,依托兰炭这一优势资源,我县已累计投入7亿多元,建成电石企业35户,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兰炭作为电石生产的主要原料,对电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兰炭产业逐步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支柱型基础产业,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和发展兰炭产业是保持县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我县兰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兰炭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004年“五小”企业清理整顿前,兰炭生产企业没有规范性的要求,绝大多数企业都随意建设、布局零乱、管理混乱、生产无序、基础设施薄弱、浪费能源、环境污染严重。2004年榆林市出台了焦化企业环境保护治理标准,所有兰炭企业都按标准进行了整改,兰炭企业的环保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一是原煤场没有进行有效的防尘处理;二是原煤和兰炭的筛选、输送作业露天进行,扬尘污染严重;三是炉区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四是生产废水处理不力,氨水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五是氨水池、焦油池防渗漏措施简单,潜在污染隐患较大;六是兰炭产品露天堆放,成品区地面硬化标准不高,脏、乱、差、污染严重;七是场区硬化、绿化、美化等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不力,环境严重恶化;八是工人劳动保护和生产安全措施不力,生产工人安全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九是炉体尾气未能回收利用,资源浪费相当严重。

2、国家可能进行的产业政策调整,必将给兰炭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五小企业”清理整顿后,国家对兰炭产业一直未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兰炭企业的整改工作也一直未得到国家的明确认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仍然是悬在兰炭企业头上的利剑。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兰炭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政策风险。

最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省发改委产业处、市发改委产业科以及上级有关领导到我县调研兰炭企业的产业政策,在组织参观了几户兰炭企业后,与县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侯世国调研员就国家对本区域兰炭企业的产业政策研究情况进行了通报。在充分肯定兰炭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对无环保设施,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严重浪费能源的小型兰炭生产装置要进行取缔。兰炭产业要向大型化方向发展,鼓励进行单条大规模生产线和通过现有炉型的组合整合扩大生产规模的试点。同时要进行生产工艺的改造,实现洁净化生产,参照现有焦化企业配套建设环保设施,妥善处理生产用水,有效利用尾气和余热等可利用能源。通过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兰炭生产企业,来实现兰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有效避免产业政策调整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损失。

三、兰炭产业的发展空间分析

我县的兰炭企业生产的兰炭产品广泛用于电石、铁合金生产、化肥造气、生铁冶炼、高炉喷吹等生产领域及城市生活用洁净煤。目前,由于全国电石、铁合金市场供大于求,许多电石、铁合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受其影响,兰炭中小料供需状况相对稳定。化肥企业造气是目前兰炭大料的主要使用途径,随着化肥产业的发展和兰炭造气工艺的不断推广,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兰炭的高炉喷吹在首钢、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试点,效果良好,每吨钢材可以节约成本达300多元,经济效益明显,但由于兰炭产品的强度较低,大面积用于高炉喷吹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去年我国的高炉喷吹用无烟煤3000万吨,预计到2020年,全国用量将达到1.2亿吨,潜在市场巨大。化肥造气和高炉喷吹的推广必将带来兰炭产业的革命性变革。

煤焦油作为燃料油的替代产品,主要用于建筑用陶瓷和燃油发动机的添加用油等领域。我国是燃油的主要进口国之一,2005年,全国燃油进口达3000万吨,缺口巨大。通过煤的干馏炼油是继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煤变油途径。今年年初我县三江公司在北京召开了由三位工程院资深院士和国内知名煤化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27人参加的煤干馏炼油综合利用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对通过煤干馏炼油技术取得了共识。煤焦油也是继石油后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通过煤焦油加工酚、萘等基础化工产品和成品油也是目前煤焦油的重要用途之一。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持续走高,国内成品油紧缺的现状不断加剧,煤焦油深加工转化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根据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内蒙伊旗、准旗两地彻底取缔兰炭企业已成定局,由此带来的市场空间,必将给我县兰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适时抓住机遇,占领市场,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在组织进行新型兰炭炉研发的同时,做好配套项目的审批立项等前期工作。并迅速组成专门机构,协调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为我县兰炭产业转型换代争取更加充足的时间和政策支持,保持市场的稳定。

推荐第8篇:鹰潭市铜产业发展报告

铜产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鹰潭要建成世界铜都”的要求,依托江铜,服务江铜,全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我市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铜产业发展,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铜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企业迅速集聚。目前,我市铜工业企业发展到125家。其中,铜冶炼企业6家,铜加工企业99家,铜拆解加工企业25家,全市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达78家。日本万宝至、台湾光宝集团、连展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宁波兴业、宏磊铜业、红旗集团等一大批国内铜行业领军企业先后落户鹰潭,我市铜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二)产能稳步攀升。2012年,我市电解铜产量达103.3万吨,铜材产量达173.86万吨,分别占全省的89%和83.2%、全国的18%和15%。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铜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6.8亿元,同比增长22.2%。江铜集团公司由全球第

三、亚洲最大的铜企业,成功跃居世界第二,今年有望成为江西省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三)结构不断优化。通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市铜产业初步形成杆、线、管、棒、板带、异型材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铜产业正逐步实现由铜材料加工基地向终端新材料生产基地转变。截至目前,全市铜精深加工企业达61家,约占全市铜企业的62%;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0亿元,占全市铜产业的78.7%。涉铜高新技术企业5家;铜产业专利技术450件,居同行业全国第一;50多项产品被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30多家企业的精深加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扶持。

(四)平台日益完善。我市现有1个国家级循环经济基地——鹰潭(贵溪)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1个国家级高新区——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贵溪工业园区、余江工业园区。以上园区均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同时,鹰潭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建成投运,进口固体废物转关获得批准,宁波至鹰潭“海铁联运”线路正常运营。我市先后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铜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铜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科技部批准江铜集团设立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我市建设国家级铜及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企业发展不足。全市125家铜工业企业中,只有江铜集团为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其他均为地方中小企业。2012年,地方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三分之一。

(二)产业配套水平不高。除江铜集团、宏磊铜业、乌尔巴兴业、兴业电子等企业外,我市其它铜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够高,产品主要以铜杆、板材和异型材为主,普通铜加工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三)生产要素保障不足。铜产业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紧张、贷款困难成为当前铜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铜精深加工方面,人才短缺,研发投入不足,铜企业迫切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四)产品交易市场不活。我市铜加工企业基本都是“两头在外”,即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都在外地,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铜产品交易较少。今年5月15日,鹰潭高新区启动了铜现货交易市场,但目前市场交易量小,覆盖范围不广。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企合作,促进联动发展。江铜集团是我市铜产业龙头企业,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今年4月,江铜集团新一届班子与我市领导进行了集

体会商,在拓展地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鹰潭·江铜铜产业发展联系机制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地企会商形成的共识,继续深化服务江铜发展的各项举措,深入推进地企一体化合作;另一方面,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江铜集团与鹰潭市属干部之间的交流或交叉任职力度,加强江铜集团与鹰潭市属企业之间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主攻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我市现有铜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吸引更多涉铜终端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依据我市现有产业现状,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管理现代、效益突出的铜材生产企业。瞄准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配套互补链条,绘制产业招商地图,重点开展电力电气、建筑、创意制造等涉铜行业的招商引资,大力引进生产电线电缆、变压器、接插元件和联接器等电力输送产品的企业,形成以电线电缆、水暖卫浴、家用电器、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等配套产品为主导的铜产业链。

(三)加大服务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金融招商,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充分激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营造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二要加大技术、人才开发力度。要加快国家铜及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科技铜精深加工业。三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推进铜科技研发中心、铜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筹建铜新材料产业院士工作站,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增强铜产业产、学、研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平台建设,做旺贸易市场。我市铜产品加工业发达,铜材消费需求旺盛。目前,我市铜企业大多是在上海购买电解铜,铜产品又运往外地销售。与江浙地区铜企业相比,既增加了企业运输成本,又造成了地方税收流失。2011年9月,省政府召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会,明确要求,要在鹰潭建设铜金属交割仓库。因此,我们一要积极与上海期货交易所联系沟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资源,全力以赴争取在我市设立铜期货交割仓库。二要积极发展物流配送、海铁联运,加快建设通关便利、运输快捷、进出口渠道畅通的铜产业物流中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要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大力支持铜产品采购交易平台建设,做大铜现货交易量,以旺盛的铜贸易市场,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进一步提升我市铜产业综合实力。

推荐第9篇: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筛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09年6月,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一、基本情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11平方公里(包括建成区铁西工业区),累计投资132.7亿元,入驻企业104家,形成了食品加工、轻纺、先进制造和光伏四大支柱产业。其中,食品加工产业以肉食熟食加工为主,轻纺产业以纺织服装为主,先进制造产业以汽车改装及零部件配套生产为主,光伏产业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主。2009年完成投资总额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利税9.3亿元。

二、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突出产业发展主题,推进鹤淇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与生态融合的指导思想,对集聚区产业、生态、居住区、公共设施、仓储物流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集聚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的复审,成为全省15个第一批进入审批程序的产业集聚 1

区之一;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第二轮土地规划修编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时,编制完成了光伏、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园区的详细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1.75亿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其中,鹤淇大道一期工程、淇园路北延一期工程和光伏园区东西干道主车道已竣工通车,先进制造园区东西干道已完成主路面铺设;1万伏供电线路已竣工,22万伏数字变电站正在建设;已争取到天然气用气额度,铺设管道规划正在设计;铁西工业区供水工程一期已投入运行;规划占地300亩的中小企业创业园60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供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鹤淇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成立了纺织服装、光伏、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五个产业推进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以来,新引进和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6.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其中,瑞洲纸业5万吨高档卫生纸、普乐泰鸡骨综合利用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大用公司3.5万吨速冻调理熟食品加工、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等6个项目正在调试设备;天海集团5万台汽车项

2目一期工程、鹤壁内陆港项目一期工程、方周公司石英坩埚、欣瑞公司肉鸽产业化等11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搭建融资平台,集聚发展资金。一是成立了鹤淇投融资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先后开发经营储备2宗地块,注册资本近亿元。二是借助县财政独资和控股的永昌、强信两个担保公司,谋划包装了实验学校、廉租房等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BT模式,引进京行公司投资1亿元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吸引广东珠海成悦房地产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设卫国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

(五)科学管理,建章立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设一室四科三公司,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全面实现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并制定了《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机关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安排部署下步推进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鹤淇投融资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在对外融资时,往往因无法取得财政担保,造成融资合作中断。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鹤淇产

3业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全力为集聚区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供气供热供水问题。县天然气公司、热电厂和水厂由于自身发展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将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气、供热、供水问题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同类项目集中摆放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是鹤壁市目前最大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了光伏、食品、汽车、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产业园区,并进行了配套路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做好了准备。建议: 省、市政府对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集中向鹤淇产业集聚区摆放,促进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四、2010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功能明晰、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力争通过努力,2010年使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20家,总投资达到3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区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

(二)工作重点。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尽快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具有强烈产业支撑、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在基础

4设施建设上,多策并举,采用财政投资、企业融资、BT、BOT等模式筹措建设资金,力争投资额达到9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培育上,重点围绕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综合物流等四大产业,瞄准国内500强和行业100强,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尽快形成产业关联、优势互补的耦合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四大产业成长壮大,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加快1万台改装车、欣瑞肉鸽产业化、石英坩埚、中小企业创业园、瑞丰物流、无水港等项目建设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用,发挥效益。对在谈的项目实行专人负责,跟踪问效,促其尽快落地,力争明年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10家以上,引进香港德诚、广东以纯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2-3家,开工食品加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开工建设物流项目10个。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快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力争春节后启动高村镇思德村、古城村两个试点;抓好市场、商住、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全面提高鹤淇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二〇一〇年一月五日

推荐第10篇: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

2018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它是淡水螯虾家族中的一个中小型种类。1918年,日本的本州岛从美国引进小龙虾作为饲养牛蛙的饵料,于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最初在江苏的北部,50年代初即在南京出现。随着其自然种群的扩展和人类的养殖活动,现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的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湾地区,形成可供利用的天然种群,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小龙虾的养殖大国和出口大国。

近年来,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至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由26.55万吨增加到85.23万吨,增长了221%;全国养殖面积超过900万亩。2016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为89.91万吨(含捕捞产量),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

近年来,随着“虾稻综合种养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消费市场持续放大,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冷链物流、餐饮节庆”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很多地区将小龙虾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进行打造,小龙虾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编写了湖北2017年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旨在总结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一、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

养殖规模效益再上新台阶。2017年,湖北省新增虾稻综合种养面积64.14万亩,新增小龙虾池塘养殖面积14.6万亩,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和池塘养殖面积分别达到416.82万亩和127.12万亩,小龙虾年产量达63万吨,养殖年产值达到254.27亿元。

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最初的“捕捞+餐饮”,逐步向小龙虾加工出口、稻田养殖(虾稻连作、虾稻连作+共作)、小龙虾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流节庆一体化服务拓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小龙虾产业链中,第一产业以小龙虾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小龙虾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以虾为基,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节庆文化、休闲体验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服务业。据统计测算,2017年全省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综合产值达851.82亿元,同比增加17.76%。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60万人。

(二)产业布局

小龙虾养殖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黄冈、孝感、荆门、潜江、鄂州、黄石、天门等9个市,9个主产市产量占全省产量的95%左右。荆州市养殖规模最大,2017年,荆州市小龙虾产量28.89万吨,约占全国小龙虾产量的三分之一,占湖北省产量的一半。荆门市、黄冈市、潜江市养殖规模增长较快,孝感、武汉、咸宁、黄石、天门等市小龙虾养殖也逐步发展,养殖区域逐年扩大。

(三)技术模式

湖北小龙虾养殖模式主要有虾稻综合种养、池塘养殖二种模式,其中虾稻综合种养模式占主导地位。虾稻综合种养是湖北稻田综合种养的主导模式,其面积占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80%以上。2017年,小龙虾养殖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模式多元化。湖北小龙虾的养殖模式有:虾稻综合种养、池塘主养、池塘虾蟹混养、藕塘(田)养殖等。且呈现由单一的稻田种养向稻田种养和池塘种养方向发展、由单一的稻-虾双元复合模式向虾-鳅-稻、虾-鳖-稻等多元复合模式发展的趋势。二是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小龙虾养殖不再以天然饵料生物为主,而是以人工投喂为主;生产方式实现了由过去的粗放粗养向半集约化养殖转变,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稻田亩产小龙虾100-200kg,亩效益3000-5000元,池塘亩产小龙虾200-300kg,亩效益5000-8000元。

(四)种业

种业是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湖北通过研发了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实现了春季生产成虾、夏季培育亲虾、秋冬季繁育苗种的全年候生产,突破了小龙虾规模化苗种繁育。该技术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小龙虾主产省区得到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小龙虾苗种供应问题。2017年,湖北又着手研究小龙虾温棚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建设小龙虾苗种场奠定了技术基础。

(五)产业政策 1.政府重视

为确保小龙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湖北省2017年出台了《湖北省小龙虾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小龙虾十三五产业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凸显了政府在促进小龙虾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湖北省政协还召开了“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探索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月度协商座谈会,会后整理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探索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建议》,有效促进湖北省各有关部门协调推进湖北小龙虾产业健康发展。湖北省农业厅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小龙虾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2.资金保障

为保障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小龙虾产业从业者积极性,湖北省有30多个县(市、区)发文明确稻田综合种养支持政策,每个县(市、区)都拿出真金白银,积极推进适宜区域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六)龙头企业

放眼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已经由“散而小”向“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型。湖北省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消费市场持续放大,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培育壮大了湖北莱克集团、潜江虾皇实业有限公司、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福娃集团有限公司、盛老汉家庭农场等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其中湖北莱克集团小龙虾加工量和出口创汇占湖北省总额的50%以上,并连续12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现拥有“一院”(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中心”(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三大加工厂”(均属出口食品生产企业)、“五大养殖基地”(自建小龙虾生态繁养基地5万亩);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出口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以及淡水小龙虾、鮰鱼、鳜鱼、大白刁、鲈鱼等淡水产品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先后通过美国、欧盟、俄罗斯和韩国卫生注册,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英国BRC认证,是英国玛莎百货在中国的唯一一家供应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欧盟甲壳素系列产品注册的企业;潜江虾皇实业有限公司是以专业烹饪油焖大虾闻名的特色餐饮店,也是潜江市目前最受欢迎品牌酒店,其旗下拥有20多家分店及连锁店及从业人员1000多人,养殖基地规模1200多亩;作为大米加工行业全国第

二、米制品排名全国前三的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拥有3万亩稻虾种养基地,集团投资建设的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每天发往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地的小龙虾超过3万斤。

(七)市场消费

小龙虾季节性供给特征明显,上市量和市场价格随季节变化而波动。2017年淡水小龙虾批发市场价格仍呈上升趋势,3~4月为苗种上市旺季,价格较高,最高达到60元/kg;期间,商品虾价格也较高,一般为80-120元/kg;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价格有短期回落,6月中旬后价格回升并一路走高,50-80元/kg。

(八)加工流通 1.加工

湖北省加工产业链条稳步延伸。受国内庞大市场需求拉动,虾尾、清水虾、调味虾等面向国内市场的小龙虾加工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大幅增加。小龙虾精深加工稳步推进,用虾头虾壳提取甲壳素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生产拓展至医药产品领域。2017年湖北省小龙虾加工产值达到116.39亿元,同比增加21.96%。 2.流通

目前,湖北省市场交易活跃,各个水产品交易市场都经营小龙虾的买卖。主要特点:一是批发市场逐步扩大。2017年,除武汉、荆州、鄂州、潜江等市州外,一些县市也建设了自己批发市场。二是网上营销风生水起。2017年,湖北省小龙虾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亿元。潜江华山、湖北莱克、洪湖德炎等公司的麻辣小龙虾、虾球等产品居于京东、微信等电商平台人气榜首,年销售额分别达到9000万元、6300万元和1200万元。潜江“虾谷360”垂直电商平台以“互联网+小龙虾”的模式运营,入驻采购大户和交易商户达300多家,小龙虾物流配送能力辐射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3000多家终端客户,全年小龙虾交易额达到3.59亿元。“中国虾谷网”小龙虾垂直电商平台的年销售额达到9600万元。

(九)区域品牌

湖北省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宣传建设颇见成效。首先,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安全,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严格投入品使用,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其次,深入实施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通过参加农产品交易会、举办节庆活动,积极宣传推介稻渔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优质安全、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稻渔品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效益。目前,湖北省依托稻田综合种养的优良品质,已为稻、虾产品打造了系列知名品牌。如荆门“香稻嘉鱼”、潜江“虾乡稻”、鄂州“洋泽”大米,等稻米品牌;“楚江红”、“良仁”等小龙虾品牌;“虾小弟”、“虾滋味”、“楚江红”等电子商务品牌;“五七”、“小李子”、“利荣红透天”、“潜憨直”油焖大虾、“聚一虾”等餐饮品牌。

(十)餐饮节庆文化

餐饮消费仍是小龙虾的主要消费方式,不仅消费群体越来越大,而且,小龙虾慢慢从大排档、小虾店、虾餐馆走向了高档酒店的餐桌,成为餐饮业最主要的热门菜肴。吃食小龙虾成为广大市民的时尚消费,小龙虾红色风暴极大地影响着各地餐饮业和广大市民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湖北省专营小龙虾餐馆数量超过1.8万家,小龙虾餐饮产值超过400亿元。“油焖大虾”是湖北的招牌名菜,近年来又创新推出了“蒜茸虾”、“清蒸虾”、“卤虾”等近30个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菜品。 湖北各地非常重视小龙虾产业发展宣传工作,2017年,除潜江市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小龙虾节外,监利、公安、安陆等地也举办了各类不同的节庆活动,以促进小龙虾消费、推进小龙虾产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种业体系亟待建立

目前,小龙虾种业体系建设滞后于养殖发展。苗种繁殖主要依靠养殖者自繁自育,这是湖北省在6年以前为解决小龙虾产业苗种瓶颈问题而研发的一项技术。现如今,由于养殖者掌握小龙虾自然繁殖的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出苗有早有晚,养成的商品虾规格偏小。加之质量不稳定,苗种捕捞、运输、放养后的成活率较低,病害时常发生,影响了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因此,进行与种业建设相关的种质资源调查、良种培育以及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的研发工作亟待加强,完善的小龙虾种业体系亟待建立。

(二)养殖技术有待优化

近年来,虾稻模式养成的商品虾规格偏小,如何由“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虾稻综合种养模式有待优化;池塘养虾模式由于多年有机质积累,池塘生态条件恶化,如何实现“池塘生态养虾”,池塘养虾技术有待优化;小龙虾营养需求及专用配合饲料亟待研发;标准化、可控化的健康养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疫病防控能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小龙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SSV)等养殖病害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制约了小龙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建立小龙虾病害绿色防控体系,养殖用药规模化管理有待加强。

(四)加工业有待大发展

目前,小龙虾消费方式主要是鲜活消费,影响小龙虾消费范围和消费群体的扩大,产品集中上市导致价格波动,方便家庭消费的加工产品较少。同时,小龙虾可食用部分的比例仅占16%—20%,综合利用率低,精深加工发展还有很大潜力,产品附加值并未完全得到开发,加工业有待大发展。

(五)产业引导有待加强

服务小龙虾产业的能力跟不上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技术培训、生产指导还不能覆盖所有的养殖者,特别是新进来的养虾者,往往无所适从,最后导致失败。不同地区、不同专家对小龙虾的养殖技术解释不一,甚至有的人不懂装懂、有的企业销售人员为推销产品充当技术员误导养殖者,给小龙虾养殖者带来困惑,有的甚至造成巨大损失,产业的正确引领有待加强。

三、发展趋势

(一)养殖面积继续扩大

按照现阶段水产养殖情况来看,大宗淡水养殖利润薄,逼迫养殖户对养殖结构进行调整。由于目前小龙虾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市场空间较大,小龙虾养殖面积可能继续增长。

(二)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目前小龙虾已形成养殖、餐饮、加工,到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广文化的产业链,市场仍是供需两旺,市场价格将表现为稳中有升。

(三)养殖产量持续增长

现在一些市县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的扶持政策,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通过加大虾稻综合种养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力度,加之小龙虾养殖利润可观,农民对小龙虾养殖的积极性较高,预计未来3∼5年小龙虾养殖产量还将持续增长。

四、发展建议

小龙虾产业是水产业乃至整个大农业中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虾稻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同时还拓展了水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大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保障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虾稻综合种养,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鼓起了 “钱袋子”又确保了 “舌尖上的安全”,还有效地破解了“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难题,是一条“催生农业现代化、保护农业环境和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议把虾稻综合种养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

(一)构建小龙虾种业体系

加快小龙虾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研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小龙虾苗种场。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提升良种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鼓励和支持小龙虾苗种场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

(二)严格规范养殖业

严格规范小龙虾养殖业。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稻田养殖,应当走“清洁养殖”、“绿色种养”的发展之路,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盲目追求产量和效益而不顾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要加强健康养殖标准化操作规程制定,逐步推行小龙虾养殖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积极开展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和小龙虾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减药减量,农药减量60%以上、化肥减量50%以上。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严禁使用禁药。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切实为小龙虾养殖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三)加快发展加工业

小龙虾的加工与深加工潜力巨大,应加快发展方便、保质、利民的小龙虾加工产品。加快发展小龙虾副产物(特别是餐饮业的虾壳量几乎是小龙虾产量的50%左右)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不断向医药保健、化工与环保等领域拓展。

(四)落实政策保障,加强金融扶持

要积极支持从事小龙虾产业的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将“三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三补合一”,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切实用好各级奖励基金,补贴资金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有关部门应将虾稻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列入国土整治、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以及有机稻基地等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内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发展和推进农业保险制度,提升农业保险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贷款贴息创新。鼓励虾稻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把优惠的银行贷款政策落到实处,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五)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湖北省水产及农业科技基础雄厚,农科教优势明显,聚集了一大批国家级农业、水产院校、科研院所和省级技术推广与科研单位的科技精英,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省内有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还有一批省、市、县技术推广站、所。应该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促进科技与水产、农业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将小龙虾产业作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亮点,整合水产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与推广单位的科技精英,推进集成创新,以“双水双绿”(即水稻、水产,绿色种植、绿色养殖)工程为主要抓手,协同攻关小龙虾产业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六)加强虾稻龙头企业和复合型技术人才建设 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培育壮大一批与虾稻种养产业直接相关的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竞争力提升提供直接动力。此外,目前虾稻综合种养产业中存在“种稻的不会养虾、养虾的不会种稻”的局面,各地渔农民掌握小龙虾养殖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制约着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大虾稻综合种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种稻”又懂“养虾”的职业农民,促进虾稻综合种养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七)严格标准,打造品牌

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控,逐步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做实做强虾稻综合种养模式下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生态渔”品牌,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水产品和稻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造名副其实的有机、绿色品牌。同时开展稻谷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销售,发展订单生产,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八)加强“稻渔文化”建设

鼓励把虾稻综合种养基地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将稻渔生产、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融为一体。打造稻渔文化小院,建立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稻渔展销会、博览会,举办稻渔科普观光活动,组织开展“稻渔文化课堂”活动,举办龙虾美食节,将“稻渔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不断加强稻渔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和推广,打造稻渔品牌内涵和美誉度,推动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马达文 汤亚斌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第11篇:席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6席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席草产业历史悠久,盛名远播,是我镇广大群众发展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从种植荆三棱席草加工灯蕊、草席到现在种植龙须草加工草席、坐垫、工艺品等席草产品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因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加工工艺,草席自然清香、吸汗爽身、色泽清纯、席草长而韧、编织紧密而享誉全国。为做大做强席草产业,提升“草席”知名度,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席草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席草产业发展优势

1、气候条件适宜。镇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1-2月极端低温-12℃以内,无霜期达210天以上,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富含铁、锰、硅、钙、钾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席草的生长,因而席草长而不倒伏,颜色青翠而经久不褪色。

2、历史悠久,品牌效应明显。一百多年以来,传统的种植技术和编织草席的精湛工艺,草席畅销全国各地。从60年代的“村村种席草,户户闻织声”到80年代的100多家半机械化家庭作坊式草席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公司+农户草席生产,席草产业蓬勃发展,草席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深受消费者喜欢。

3、席草产业经济价值显著。席草种植亩产750-1000公斤,亩平产值2500-3500元,亩平纯收入增加1500-2500元。通过加工草席、加工工艺品附加值尤其明显。目前,全镇1000余亩席草销售供不应求,均价达3.4元/公斤,远销宁都、宁波等地,业已成为外地草席产业优质席草源地。

4、镇区位优势明显。镇地处319国道,傍依兴国红门工业园区。全镇共有人口29500人,耕地15725亩,宜种植席草耕地11800亩,懂草席编织技术工人达4100余人,大力发展席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席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改善草种品种,丰富席草产业产品。镇席草龙须草的种植已有五十余年历史,由于种苗的繁育培植缺乏选育繁育,席草品种有所退化,草浅、品质差、产量低现象影响种植效益。同时,由于品种单一,我镇席草无法生产较为细密的席草工艺品,因此必须建立席草种苗繁育基地和引进浙江宁波细草,巩固我镇席草产业,丰富我镇席草产品。

2、引进席草烘干设备,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席草品质。席草收割季节由于雨水多,席草收割劳动强度大,席草收割需要的晾晒坪场大是影响席草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经常出现收割席草晾晒后被雨水浇湿而成为废草,严重影响席草种植收入。引进席草烘干机,既解决了席草晾晒问题,又能够提升席草品质,更好地保持席草的自然色泽。

3、改善工艺,提高席草工艺水平,增加席草产品品种数量和质量。一百多年来,席草基本上以生产中低档草席为主,由于投入不足,工艺水平不高,难以在高端草席市场和其它坐垫、枕头、花篮、礼品等工艺品形成系列产品。品种单

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是制约席草产业发展的瓶颈。引进先进编织机械,提高席草产品研发水平,从而使席草产品从草席生产转入工艺品生产,从而形成生活用品、玩具用品、礼品等系列产品,完善席草产业链建设,逐步达到席草产业品种多、质量优、档次高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4、拓宽销售渠道,做大做强“席草”品牌。“草席”是全国草席行业的知名品牌,近年来,由于草席加工水平低、质量意识差、生产量小、产权意识差,草席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多形式拓宽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树立席草品牌意识,取缔和打击假冒席草的不法行为,让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走向市场,席草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12篇: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

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

新能源是指新发现的一次能源以及通过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获得的二次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本规划统称为“新能源”。我市新能源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生物质能初具特色,半导体照明和能源动力电池得到较好培育,氢能产业蓄势待发,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新能源产业集聚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掌握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加快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2009年全市新能源集聚企业近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70亿元。

(一)光伏发电形成市场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应用系统方面的研发走在全国前列。日新科技、珈伟科技、迪源光电、华灿光电、兴隆源等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具有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日新科技主要从事太阳能光电产品研发,其生产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居全国市场占有率前三位,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市场太阳能户用系统电池组件的最大供应商之一,公司研发的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先后在部分北京奥运场馆、武汉植物园等工程得 1

到成功应用。珈伟太阳能(武汉)公司是珈伟集团在武汉设立的生产及运营中心,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生产线,生产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1W到200W的系列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应用产品,已成为中国知名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产品95%销往美国、欧洲和澳洲等地。

(二)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形成特色

目前,武汉生物质能产业分为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生物柴油三个方面。在生物质发电领域,以凯迪为龙头的环保企业加大对生物质发电项目投入,先后和全国产粮大省中266个县市签订了生物质发电供热协议,其中,项目已进入可研阶段80个,已开工建设的22个,已并网发电1个。在武汉及武汉周边城市实施的有江夏、监利、荆州、随州、襄樊等20个生物质热电项目。在垃圾发电领域,武汉重点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汉阳锅顶山汉口府河、蔡甸千子山、江夏长山口、洪山群力村等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建成能有效的实现垃圾减量,也将较好的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在生物柴油领域,艾瑞公司、达瑞科技企业采用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转化技术、甲醇转酯化生产技术以及菜籽直接提取油脂转化生物柴油等技术在武汉开始得到应用,并已进行的产业化生产,生物质柴油的产业化应用也将为武汉生物质能源新的增长点。

(三)半导体照明得到较好培育

半导体照明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培育的新型光产业之一,湖北省将“LED半导体照明项目”列为“百项重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计划”首位,武汉市被列入科技部21个“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并获批成为新的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武汉迪源光电具备提供LED照明整体方案的技术实力,产业园一期形成了年产外延片12万片、大功率芯片1亿只、路灯3万盏的生产能力。

(四)氢能产业化加快推进

武汉氢能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组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优势,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CM技术的燃料电池核心组件MEA制备技术等,建成了一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产品全部面向海内外市场。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银泰科技公司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池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银泰科技公司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在燃料电池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两公司力争做大做强燃料电池产业链,在国内确立领先地位。

(五)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

我市风力发电和核能以设备制造为主,同时建成了一批风电示范项目。国测诺德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技术从瑞典引进,现在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从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的高科技企业,产品类型横跨两叶片及三叶片风机,是中国风机市场唯一同时拥有两叶片和三叶片技术的风机生产商,我市形成以国测诺德系统总装集成为龙头、汽发、中船6803厂、461厂、471厂、3303厂、中科凌云、凌久高科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风电产业链。国测诺德目前在东湖开发区拥有3.6万平方米厂房,在内蒙古拥有50万千瓦的风电厂。另外,武汉中科凌云新能源公司研发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为国际首创。

核能装备制造目前虽然规模较小,但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实力。武锅核电在江夏庙山开发区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新厂房,并购臵了专用组合机床等大型关键设备,在建造厂房、设备搬迁的同时,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臵、基地建设及后续保障条件等方面全面铺开,根据专项产品封闭式生产的要求,新增的四大主要设备也先后完成了调试和验收。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核动力运行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研事业单位,现已建成保障国家核电运行安全的技术支持和后援体系,并构筑了核电无损检测技术、核电仿真技术、核蒸汽发生器设计试验与维修技术三大技术支柱,其技术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六)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

我市培育新能源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电网武汉高压研究所等及相关企业都具有相当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2009年,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武汉能源研究院,以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打造武汉高校、企业新能源联合研发中心,聚集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引领前沿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智能电网、新兴高效动力电池、碳减排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研发平台及新能源政策研究。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新能源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虽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一)新能源产业本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以生物能源为例,前期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正陷入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有的项目甚至暂时停产或半途而废。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项目因为原料油的问题,也呈进退两难状态。从光伏发电和氢能的市场看,主要依赖海外市场,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缓慢,市场狭小,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二)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新能源的研发

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转化,其资金投入较多,风险较大,如凯迪的太阳能柴油项目以投入前期研发资金10亿元。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融资途径制约了新能源领域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得具有部分和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三)产业科技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武汉具有丰富的从事新能源产业的科技资源,拥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烦富有成效的参与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较少,如武大、华工在燃料电池,生物能源领域所具有的科技优势尚未进行有效整合,将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还不够。

第13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09-3-30 23:33:18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

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第14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第15篇:牛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1、全国牛奶存在恶性竞争。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好,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养奶牛的人越来越多,奶业发展形势良好。奶业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成本低、效益好的牛奶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不断降低销售价格。这对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市奶业打击很大。由于外省的盒装牛奶价格压得很低,牛奶加工厂的价格就无法提上去,厂家价格上不去,鲜奶收购价格就得压下来。90年代中后期,市的鲜奶收购价格曾达到每公斤3-3.8元,部分水牛奶收购价格高达5-6元。而现在的鲜奶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2.57元。鲜奶收购价格不断地下降,而饲料的价格却在不断地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曾多次呼吁牛奶加工企业提高鲜奶收购价格,但企业根本不听。所以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现在每头奶牛年利润在2000-3000元之间,而且风险非常大,有的养殖户不但不赚钱,反而亏本。面对微薄的利润和即将出现的亏损,已有部分养殖户放弃了养奶牛,改养其它牲畜或改行做别的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各级政府领导不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市的奶业将会逐步萎缩,最终导致出局。

2、牛奶深加工数量少。目前市有乳业加工厂8家,由于这些加工企业受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服务等因素的制约,每天加工的鲜奶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奶农挤出来的牛奶,由于无人收购,不得不痛心地倒掉,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

3、奶牛品种不理想。目前市所饲养的奶牛主要从外地引进,所引进的奶牛品种不是很理想,病多,产奶量少,饲养成本高。

4、青贮饲料供应不正常,质量不高。市青贮饲料大多数从外省购进,由于路途遥运,所以供应很不正常,饲料供应不正常,就会影响到饲养的质量。青贮饲料除供应不正常外,质量也不高,这也影响饲养的质量。

5、牧草、饲草来源少。市是的首府,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形地貌属丘陵地区,没有规模的牧场,饲草也很少,这对以草为主要饲料的奶牛来说,很不利于奶牛业的发展。

6、养殖水平低。目前市奶牛养殖以户养为主,数量不多,规模比较小。一般养殖户饲养的数量为3-5头,多的几十头。养殖方法比较单一且落后,饲养环境差,卫生条件差,抵御病疫能力差,每次购进的饲料数量少,价格高,劳动生产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

虽然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但我们应该同时认识到牛奶的市场很大,奶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只要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工作,就能把市的奶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大力发展饲料工业。

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搞奶业也是如此,要想使奶牛吃得好,吃得饱,产量高,必须有充足的饲料和高质量的饲料。饲料光靠从省外和国外引进是不够的,这样成本高,奶农难以接受。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饲料工业,生产出物美价廉的饲料,满足市场的需要。市饲料工业经过“九五”、“十五”十年的快速发展,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饲料工业已成为市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饲料工业的产品结构逐步趋向完善,产品由起步时比较单一的畜禽混合饲料向畜禽、水产配合饲料、特种水产饲料、预混合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发展,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进高。饲料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已由“九五”初期的严重不足,飞速增长到目前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饲料工业正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热点和重点行业。饲料工业企业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二、抓好具有特色的水牛奶产业。

三、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

目前市奶牛的养殖以个体为主,养殖比较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卫生条件差,抵抗疾病能力低,饲养成本较高。所以说,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方式:一是发展大户家庭牧场,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农民自身的限制,没有普遍性。二是乳品企业自己兴办规模化奶牛场。如蒙牛、伊利集团都有自己的奶牛养殖场。三是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四是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是当前条件下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奶牛养殖业超常规发展的现实选择。

四、在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经营。

集约化经营的本质是提高奶牛养殖的科技含量,其关键是扩大“两良”覆盖率和优化两个结构。

扩大“两良”覆盖率,一是要提高良种覆盖率。首先要采用高质量的冻精改良奶牛。二是重点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优质牧草,全株青贮玉米的种植,提高其在饲料中的比重。其次,要大力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三是要抓好防疫和环保工作,新建的小区和牧场必须同时考虑环保和防疫。

优化两个结构。一是要优化牛群结构。奶牛养殖不是没有效益,而是因为所养的奶牛群结构不合理才会影响效益。逐步淘汰“两病”牛和低产牛。二是要优化奶农队伍结构。奶牛业是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而市奶农的生产技术知识比较贫乏,限制了奶牛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实现上述“两化”经营,扩大“两良”的覆盖率,优化两个结构,最后达到“三增”的目的。一是增产增效。目前,市成母牛年产量单产为5475kg,经过努力争取达到6000kg以上。二是提质增效。经粗略地估算,由于原料奶质量差,1头奶牛每年的收入将减少600-1000元。因此,要通过集约经营,改善原料奶的质量,使原料奶的脂肪,蛋白质含量提高,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下降,从优质中要效益。三是节本增效。通过节约加强管理,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五、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

目前市场销售的液体奶以其天然、营养、卫生、方便和廉价而成为日常生产生活的用品,但是就市的情况来说,奶制品种类不多,应积极研究发展适销对路的多种奶制品,使消费者感到喝得起、喝得好,同时建立完善营销体系,销售网络,创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们对营养学的知识认识不多,特别是对牛奶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这一点人尤为突出。目前全国人均拥有鲜奶量是人的23倍,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鲜奶量是人的130倍;发达国家人均拥有鲜奶量是人的1114倍。由此可见,人不管是和国内比还是和国外比,人均拥有鲜奶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是牛奶的生产能力有限;二是对牛奶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三是销售渠道不畅。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大力发展牛奶生产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对牛奶营养价值的宣传,普及牛奶消费知识,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从以上可以看出,市牛奶产业市场非常宽阔,加上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各种饲料牧草生长,具有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只要坚持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改良品种,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手段,推行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把奶业发展真正转变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提高质量和效益,市的奶业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

第16篇:昆明花卉产业发展报告

加快昆明市花卉产业发展咨询报告

多年来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昆明花卉获得长足的发展,鲜切花的产量已经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位,鲜花产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了更好的促进昆明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昆明市政府研究室委托昆明市农业局、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开展“昆明市加快花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在全面了解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对昆明市151户农户,23家企业 ,15家花卉合作经济组织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以下咨询报告。

一、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地转移劳动力成绩显著 2010年 花卉产业种植面积为17.01万亩,占昆明市农业种植面积2.69%,花卉产业吸纳劳动力9.5262万人,占到昆明市农业就业人数的5.2%。是其他种植业土地吸纳劳动力的两倍。

2、花卉种植经济效益高,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2010年全市花卉园艺种植产值35.1亿元,占昆明市农业总产值的32.35%。以鲜切花种植为例,花农人数为88831人,人均销售收入达20668.5元,是昆明市农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592.77元的2.4倍,鲜切花种植人员的纯收入达到了13434.5元,是普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3倍,极大地带动了昆明市农民的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花卉产业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提升昆明现代农业竞争力

花卉产业已成为昆明现代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园区化建设成为昆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昆明市有花卉市场7个,花卉农业生产合作组织41家,花卉企业226家,与花卉产业相关的服务业产值高达了44.9347亿元,比花卉种植的产值高出了近10亿元,农业产业链延伸效果明显。截至2010年底,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46个,其中对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保持平稳态势,但对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主要东盟国家的出口增幅平均超过50%。此外,出口至孟加拉国、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云花亦明显增加,南亚、东南亚各国和中东地区有望成为云花最有潜力和最具人气的目标市场。

4、花卉已成为昆明的城市名片

云南花卉产业已成为继云烟、云药、云茶之后云南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以“斗南花卉”为代表的“昆明花卉”已经成为国内驰名品牌。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全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的产业格局。昆明斗南花卉已经成为昆明城市名片。

二、昆明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昆明花卉在全国,全省花卉产业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以现代花卉产业和国际化视野来审视昆明花卉产业的发展。昆明花卉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可概括为“大而不强”。主要表现:

1、鲜切花产量高,优质花比例低,特色花卉优势不明显 2010年,全市花卉园艺种植面积和生产产值分别达17.01万亩和35.1亿元。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上市量分别达9.22万亩和47亿枝 ,生产产值近28亿元。但优质花比例不超过30%。粗放经营仍然是昆明鲜切花产业的主要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玫瑰、康乃馨、百合等鲜切花已成云南强势产品,但只是鲜切花一枝独秀,盆花类、观叶(果)类花卉和新、奇、特昆明花卉品种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产值不到园艺种植产值的四分之一,花卉特色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

2、国内市场“大”,国际市场“小”,国际竞争力弱

2010年,“昆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已达70%;出口总额7314.45万美元,花卉出口额占全省58.3%。但是出口占产值比例仅为10-15%左右,要达到2015年40%的出口量目标任重道远。

由于“昆花”种植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不足,品种比较简单很容易被其他地区和国家模仿。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模仿已对我国花卉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另外,国内许多地区开始把花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培养,竞争对手增加。

3、“产品”质量高,“商品”质量低,生产效益“差” 近年来昆明花卉产品的产地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荷兰拍卖市场协会的专家称誉“昆花”的产品达到欧洲一流水平,众多国外花卉进口商均对云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昆花采后保鲜的关键技术环节——持续冷链的经常中断,致使昆花的售前保鲜期大大缩短,对花卉到达目标市场的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花卉生产效益。昆明花卉的每亩平均产值却不足荷兰的2%,以色列的7%,哥伦比亚的9%。

4、花农数量大,花企规模小,产业化能力不足

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昆明市花农数达到了25863户,平均规模为7.9亩/户。昆明花卉企业的数量达到了226家,但是花卉企业的规模却是较小的,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0家,仅占到花卉企业总数的13.3%。由于生产规模小,产业规模效应未得到完全发挥,生产者承接购买商大订单的能力十分有限,花卉产品生产还未能完全满足千变万化国际大市场大采购的需求。

5、滇池流域比例大,“昆花”新区比例小,昆花做强面临新挑战 “四退三还”昆明花卉做强面临挑战,主要是花卉种植新、老区差异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花卉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以及花卉产业的带动作用上。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老区的种植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51.98%,但是老区的花卉业产值却占到了的昆明花卉总产值的60%以上,花农种植户数也占到了昆明市花卉种植的80%以上,“四退三还”战略中昆明花卉产业科学化调整布局任务艰巨。

三、原因分析

1、产业科技力量薄弱,花卉研发推广投入不足

一是专业人才少 。2010年昆明的花卉从业人数达到了95262人,其中专业的技术人员为4555人,仅占到总人数的4.7%,相比于国外花卉种植的发达国家,技术方面的差距明显。二是花农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据调查结果:昆明花农文化水平以初中为主,占到了被调查花农的60.26%,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32%。花农普遍反映自己在花卉种植中最缺少的就是专业的花卉种植技术。培训需求强烈。三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政府对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明显不足。再加上花卉企业都是农业企业,贷款困难,无法用花卉作抵押贷款,使得花卉企业投入科研的经费非常少,很难进行花卉新品种的研发推广。

2、花卉加工、物流体系不完善

昆明花卉采后处理和物流仍然是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调查显示,由于缺少资金、场地等原因,昆明有55%的花农没有花卉的采后处理设施。保鲜剂的使用率只有10%。

昆明的花卉物流系统十分的薄弱。虽然仅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上就有近百家物流企业在从事花卉的物流运输,但是这些物流公司大都为大宗的货物的物流公司,没有专业的花卉物流的设施,不能够提供专业的“一站式”的物流服务,缺乏足够的全程冷链系统,也就是说并不是专业的花卉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航空运输缺乏。80%的鲜切花通过民航客机运抵目的地。昆明花卉一般物流损耗都在30%以上。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足,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载体缺失

2010年昆明花卉的生产合作组织有41个,平均每个合作组织的成员数在80-100之间,社员总数不足4500人,仅占到昆明市花农总数的17%。花卉组织数量多规模小,组织作用也是相对有限。而绝大多数的花农没有加入“花产联”,仍然分散零星、品种杂乱的种植低档花卉。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载体缺失。这样就难以获得产业竞争优势。

4、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做强产业服务功能不足

市场体系。虽然近年来,昆明花卉拍卖市场交易额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斗南花卉全国闻名,但是花卉拍卖市场和交易市场基础设施也是相对薄弱,销售市场网络仍难以满足昆明乃至云南省花卉国内外贸易的需求,出口渠道混乱,花卉“烂市”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仍需完善,此次调研农民对此需求反应强烈。

四、昆明花卉产业目标定位与发展思路

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把昆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全球,集生产、销售、加工、物流、花卉贸易、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花卉博览、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亚洲花都,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出口基地,建成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信息服务价格指导中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花卉博览会展中心。

发展思路:

昆明花卉产业发展思路为:以产业发展定位为目标,以创新花卉产业发展方式为出发点,以科学布局提升优质鲜切花产量和园区化建设为切入点,以新品种开发保护、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交易市场体系为着力点,以花卉企业和农民组织化建设为支撑点,全面提升昆明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

具体就是围绕建成亚洲花都、两大基地、四个中心的目标,通过园区化突破工程建设,快速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格局。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大力开发外向型优势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形成鲜切花、种球种苗、盆花盆景、地方特色花卉的多元化格局。在市场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物流运输、花卉贸易、园区建设和组织化、专业化配套服务等方面重点突破。实施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做大做强“云花”名片。

五、加快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实施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工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昆明花卉技术创新工程,要突出重点,抓住优质花卉生产关键环节,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方面下功夫。主要完成以下工程:国家花卉改良中心昆明分中心建设工程;花卉新品种选育工程;种球、种苗快繁与示范工程。

工作对策:一要坚持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导向,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及成果应用的主体。二要引导人才、科研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三要重点加强了花卉新品种的引种、乡土花卉资源的挖掘、花卉良种的繁育、花卉生产的技术创新。四是创新研发激励机制,研发产品投入生产以后,根据实践情况考虑技术入股或按新产品的利润进行奖励给研发人员。五要积极开展、宣传花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知名品牌商标、外销好的花卉品种要及时进行国际注册。

(二)、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产业转移布局和生产基地建设 滇池流域“四退三还”是花卉产业发展的机遇:高起点发展现代花卉产业,合理规划,依托老区花卉产业技术、资金的转移。重点加强昆明四大特色花卉园区,三大优势花卉生产区建设。

四大特色花卉园区:斗南花卉产业园区。形成拥有国际花卉交易、物流运输、科技研发、人才培训中心和国际花卉会展及花卉旅游功能区,建成永不落幕的国际花卉博览中心。成为支撑未来花卉产业发展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服务平台。石林花卉产业园区。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以石林锦苑花卉产业园区为主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开展自有品种研发和外来品种展示,突出创业功能。嵩明花卉产业园区。依托省花卉产业园区,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重点发展高档花卉,如蝴蝶兰、大花蕙兰、洋桔梗等。宜良花卉苗木产业园区。以发展绿化苗木和地方特色花卉如茶花、兰花、杜鹃等为重点,加快花卉苗木市场建设,采取前店后仓的发展模式,力争建成西南地区花卉苗木大世界。

三大优势生产区:以晋宁、宜良、石林为主的东南部鲜切花、苗木等花卉优势生产区。以嵩明、寻甸、东川为主的东北部鲜切花、种球、种苗花卉优势生产区。以安宁、富民、禄劝为主的西北部加工源花卉优势生产区。

工作对策:一是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建设。二是政府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和范围,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探索实施“土地使用权股份化”和“农民工人化” 的方式征用农民土地并用租金或股份予以偿还政策。确保花卉种植转移土地规划目标实现。四是滇池流域的花卉从业人员向非滇池流域转移的土地流转支持创新和农民组织化建设。

(三)、实施花卉服务、加工增值工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积极探索新的加工和物流体系建设,实现花卉加工与物流链条的高效衔接,形成国际性花卉加工、物流服务体系。主要工作是: 空港经济区花卉物流、加工中心。在空港经济区建设以花卉出口加工及航空物流两大功能为主的产业园区。包括采后处理加工中心及花卉物流中心。完善花卉产品的整理、包装、贮藏,配套熏蒸、质检、海关、税务、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

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与引进。支持建设或者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方花卉专业物流公司。扶持花卉加工企业发展。支持建设或者引进3-5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花卉专业物流公司。建立花卉第三方专用冷库。

工作对策: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信贷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扶花卉加工业做大做强。二是要抓好与第三方物流相适应的花卉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适应昆明花卉专业物流的发展。三是要加快改造传统花卉苗木产业,建立和发展一批新型创汇花卉苗木基地,扶持和培植一批产加贸结合的外向型龙头企业,着力提高产业外向度水平。

(四)、完善流通体系和品牌建设工程,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昆明花卉产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市场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上有大投入、大品牌、大市场的战略发展策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重点开展以下工程建设:

花卉展示展销平台建设工程;市场流通网络健全工程;培育优化营销主体工程;国际市场培育工程;特色品牌战略工程。

工作对策:一是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帮助花卉企业组织宣传,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通过信贷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重点发展的领域和花卉特色产业快速增长,促进品牌建设;在有效保护花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花卉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投入。二是加强营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机制建设,确保花卉影响队伍国际化竞争力。三是以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大力支持已经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合作社品牌,争创更多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知名品牌。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扶持二线品牌脱颖而出。

(五)、加快花卉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创新昆明花卉产业拉动力 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和花卉基地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发展目标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对接。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建设昆明国际花卉文化旅游园区。建立昆明国际花卉文化中心,发展国际性的花卉文化园区,体验园区。

打造花卉旅游路线。打造独立花卉旅游路线和景点,使花卉旅游景点成为旅游线路的必游景点。

旅游花卉产品开发。扶持开发食用、药用花卉产品,加快发展云南花卉食品业和花卉餐饮业。为游客提供昆明特色的旅游花卉产品。 工作对策:完成从“看云南风光,逛斗南花市”到“游览云南风光,体验云花文化”的战略转变。提升昆明花卉品牌的文化内涵。打造推广“赏云花、吃云花,美丽健康人生春城游”的昆明花卉旅游新概念、新产业。

(六)、加快现代花农培育和农民组织化工程,创新花卉产业发展组织方式

加快农民组织化和提高花农现代农业素质和种植水平,提升昆明花卉产业发展竞争实力。着力完成三项工程:

云南花卉农民技能培训工程。重点是依托花卉生产经营企业、科研院所、花卉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培养现代花农,开办云南花卉农民技能培训中心。

规模化、组织化建设示范工程。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一村一地一品种的规模化发展,根据不同的品种规模,建设2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5个示范乡,1—2个示范县。

产业发展组织方式创新工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政府、花产联、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四位一体”的昆明花卉产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机制。

工作对策:一是为昆明花卉农民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运行提供组织保证和资金保障。二是改革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健全企业与农民的市场联系与利益关系。探索建立新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花卉生产组织模式。三是促成跨县区花卉专业合作社建立,完成新老区土地、资金、技术资本的有效整合。切实推进“企业集团化”和“花农大联合体”的形成。

八、加快昆明花卉发展的政策建议

昆明花卉产业政策扶持要强调“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优质化、特色化(自主产权、地方品种)、符合产业调整布局的政策导向。应关注昆明花卉产业链发展科研、加工等薄弱环节。

(一) 园区化花卉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1、园区内落户项目注册登记手续,由当地政府负责办理,并为项目建设实施提供优质、快捷的全程服务。

2、保证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当地政府建设和改造通达基地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

3、项目建设实施享受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享受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优惠政策,地方政府的奖励政策。

4、外来投资进行大棚(钢架)花卉种植,一次种植规模达到500亩以上,政府一次性给予每亩建盖大棚补助共1000—1500元。投资形式: 外来投资者可以在产业园区内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企业。 外来投资者也可以出让权益(特许权),提供贷款、提供投资基金,设立BOT项目等方式进行投资。

5、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吸纳本地劳动力达到70%以上的企业,按其首年投资总额3-5%予以一次性奖励。

6、新入区花卉企业予以当年实现县级财政收入留成部分5%的奖励,总部型企业予以20%的奖励。

7、经园区管委会审批的科技示范园享受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土地治理、水电建设的补助资金。

(二)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扶持政策

8、支持现代花卉生产企业和农户利用设施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集约化生产。新建高档现代化智能温室且建设标准达到700元/平方米以上(含700元/平方米),建设总体规模超过5000平方米的,一次性予以200元/平方米补贴;建设标准达到400元/平方米以上(含400元/平方米),建设总体规模超过5000平方米的,一次性予以100元/平方米补贴。花卉组培室一次性予以500元/平方米补贴。

9、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花卉基地,经验收合格,每亩给予一次性奖励100元。花卉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新建或扩建花卉苗木基地资金投入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享受市政府贷款贴息政策。

(三)特色、高档花卉扶持政策

10、对新建成片面积在100亩以上且实行标准化生产的特色种植区、精品花卉种植区、高档设施栽培区、农家乐森林、花卉生态旅游园区,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新建200亩以上的给予10万元奖励;新建300亩以上的给予20万元奖励。

(四)科研、推广扶持政策

11、设立花卉科研专项资金,政府每年拨付花卉产业科技研发及推广基金500万元,支持、鼓励从事花卉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推广的科研单位、企业投入花卉品种研发推广工作、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科技项目支持。政府聘请成立专家顾问组,经花卉专家对申报经费的科研、推广课题进行鉴定评审后发放。

12、对新品种繁育每亩补助200元。云南特色花卉新品种繁育每亩补助300元。

13、实施花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制。对从事花卉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推广的企业凡符合条件的,由科技部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市科委对经过认定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省级科技项目支持。

(五)扶持花卉加工物流企业

14、对新建、改建的现代化花卉冷藏物流中心、仓储加工中心、电子交易中心等项目,政府给予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奖励。

(六)人才政策

15、在昆明市花卉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中,设立花卉人才专项基金,其基金比例不低于花卉产业发展资金的5%,各县(市)区也应设立相应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和表彰奖励。

16、市政府设立花卉产业人才特别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表彰奖励10名,给予每人一次性奖金5万元。

17、对引进的花卉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领军人才和团队,在住房、家庭随迁、家属就业就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可根据本人意愿,由市级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帮助解决住房、家庭落户、家属就业就学问题,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也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实行先征后奖;在研发、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经费补助和资金支持。

(七)其它相关补贴政策

18、花卉运费补贴。

对出口花卉实行运费补贴。出口到日本、荷兰、美国的鲜切花每公斤补贴15元,出口到周边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每公斤补贴6元。

19、花卉价格补贴。针对昆明花卉近几年价格不稳定的情况,探索制定相关的花卉价格补贴政策,保证花农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针对花农对花卉生产的投入,制定花卉的最低收购价格保障机制。

20、花卉保险补贴

政府补贴花农花卉保险费用60%,其中市级财政负责40%,县区财政20%。农户自己承担40%。

第17篇: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0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2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2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2011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2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

第18篇: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0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2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2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2011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2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5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12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第19篇:中国桃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2015》——桃

自2001年至2015年,我国桃产业规模逐年增加,市场快速发展并逐步趋于饱和,桃市场价格由快速增长(2009至2012)向减速、持平(2013-2014)甚至下降(2015)方向发展,尤其在2015年,桃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面积和产量继续增加,极早熟桃和早熟桃价格相对稳定,部分早熟和中熟桃价格下降明显,不少地区首次出现“销售难”的现象,晚熟桃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预计2015年桃农收益下降,桃产业步入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阵痛调整期。

(一)我国桃产业概况

1.产量与增速

中国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据2014年中国农业年鉴统计,2013年我国桃种植面积76.59万公顷,总产量1192.41万吨,总产量约占世界主要产桃国总产量的61.59%。2014年总产量达到1224.17万吨(预测值),到2015年末,预计全国桃总产量将达到1261.04万吨(预测值)左右。

2001至2015年,我国桃产量逐年增加,平均增长速度约为7.63%,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至2007年快速增长阶段,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2.15%,最高增速17.54%(2003),最低增速7.74%(2006);第二阶段:2008至2013年稳步增长阶段,平均增长速度约为4.07%,最高增速5.33%(2008),最低增速4.07%(2012);第三阶段2014至2015年缓慢增长或饱和阶段,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84%。

2.产业规模变化趋势

我国桃主要生产省份为:山东(10.4万公顷,246.48万吨)、河北(8.56万公顷,166.17万吨)、河南(7.64万公顷,110.12万吨)、湖北(5.33万公顷,72.49万吨),以上四个省份桃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1.69%和49.92%(中国农业年鉴2014)。根据2014年对全国13个桃主产省市的问卷调查,306户农户中,有123户愿意扩大桃面积,约占40.20%,有55.23%的农户选择保持现有桃面积,选择缩小桃面积的农户约占总农户的4.57%,据此判断,未来两年我国桃面积和产量仍有上升动力,桃市场价格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

3.经济效益

效益方面,2014年我国桃生产成本约为4139.25元,总收入为每亩9573.96元,净收益为5434.70元/亩。从不同省份的净收益的差别来看,净收益最高的地区为江苏,达到9946.17元,此外,净收益较高的地区还有安徽、上海、湖南等地。净收益最低的为云南省,约为879.51元,净收益差距约为9066.66元。江苏每亩净收益约为云南省的11.31倍,地区间净收益差别较大,此外,净收益较低的地区还有湖北、山西、河南、甘肃等地。与2012年(桃产业技术体系于2012年做了桃成本效益分析)相比,2014年平均价格比2012年低3.68%,但每亩产量比2012年(1966.96kg)增加6.91%,效益比2012年增加355.48元,基本与2012年持平。

4.成熟期结构

成熟期结构搭配方面,早、中熟桃品种产量相对过剩价格下降,尤以6月15至30日成熟的品种下降明显,根据2014年5月31日至7月2日对武汉桃批发市场的跟踪调查,早中熟品种平均价格约为1.51元/斤,平均批发价格区间0.5~4.6元/斤,其中6月15日至30日平均价格为1.29元/斤。另外,根据桃产业体系桃市场行情观测点反馈的信息显示,特早熟桃及晚熟桃价格高于早中熟桃,山东、北京、安徽、山西、河南、辽宁、江苏、上海等地区早熟桃也出现下降现象,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区早熟桃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河北、山西、甘肃早熟桃价格上升,而全国晚熟桃价格均好于去年。从新建桃园面积来看,特早熟桃和晚熟桃均有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应稳定面积和产量、提质增效、挖掘和拓展桃园功能,发展观光休闲自采,增加桃园附加值,引导扩大鲜桃消费。

5.鲜桃与加工品进出口贸易

我国鲜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2014年,我国鲜桃出口量约为5万吨左右,出口额约为5600万美元左右。出口对象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香港、越南、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2014年我国无鲜桃进口,对外鲜桃贸易为净出口。自2008年开始,我国鲜桃贸易停止进口,其中2010年及2011年有极少量进口(2010年0.5吨,2011年0.06吨),原因是我国桃产量扩大,品质提升,能够满足国内鲜桃需求。2008年比2007年产量增加48.26万吨,其后每年稳定增长,平均年增长量为47.57万吨。

加工品方面,从世界主要产桃国看,桃产品主要用于鲜食,加工品较少,贸易量低,我国加工桃产量约占鲜食桃产量的2%左右。与鲜食桃对外贸易相比,随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桃加工品(桃罐头、桃汁、制干、果脯蜜饯等)的对外贸易较活跃,产品以桃罐头为主。2013年我国桃罐头出口量达到15.60万吨,出口额18000万美元,约为2003年的1.84倍。进口量1.23万吨,进口额1520.63万美元,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12.68倍。

(二)今年上半年我国桃产业形势 1.气候条件

总体上看,2015年上半年天气对桃产业影响较大,是造成部分地区“卖果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表现为:3-4月份花期全国多数产区天气条件良好,有助于开花坐果,产量增加,但5~6月份桃果成熟期频繁阴天或多雨,造成桃果实品质下降,病虫害增加。产量增加和品质下降导致的需求减少相叠加,明显的增大了市场销售压力。

2.面积和产量

桃年度产量与过去2-3年新增果园面积密切相关,2012~2013年,桃批发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2年平均批发价格2.56元/斤,比2010年增加15.15%,2013年与2012年批发价格基本持平),新增果园面积随之扩大,至2014年,新建桃园面积继续扩大。由于近几年桃的市场价格和效益相对稳定,加上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预计2015年我国桃产业规模还将有小幅扩大,产量比2014年增加约3%。

3.市场行情

2015年上半年,我国多个桃主产区出现价格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卖桃难”,陕西周至县、眉县,山西新绛县、平陆县,福建宁德市,山东威远市、济南市、青岛青西区,安徽砀山县、黟县,河南太康县等多地桃果滞销事件见诸报端。“卖桃难”主要出现在北方产区,南方产区如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批发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据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调研结果,2015年上半年,特早熟桃和早熟桃价格与2014年基本持平,6月15日至6月30日价格下降明显,全国平均下降幅度约20%~40%左右,其中,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河南、福建、湖北等省份下降幅度较大,降幅约为30%~50%,南方产区降幅低于北方产区,约5%~25%。

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2015年上半年最突出的特征是6月中下旬桃降价严重,以陕西周至县6月下旬调查结果为例:该县桃品种主要是艳光、中油桃4号、中油桃5号,尤以艳光与中油桃4号为主,艳光市场平均批发价0.5~1.2元/kg;中油桃4号平均批发价0.6~1.6元/kg,中油桃4号比艳光平均批发价格高出0.2~0.4元/kg,原因是中油桃4号品质更好、外观更漂亮。中油桃5号批发价格与艳光基本相同或略高。沙红桃刚上市,成熟度约6~7成左右,一般先采摘果个较大的果实,平均单果重200g以上,由于量少,多采用零售方式,批发价约2.4~3.2元/kg,零售价5~6元/kg。

据实际调查,当地桃2015年平均批发售价明显低于2014年,下降幅度约70%~75%(150g左右果实),早熟油桃成熟前期价位下滑不明显,但到6月下旬价格下滑迅速,150g左右果实价格虽低,但不影响销售,100g左右及以下果实销售乏力,多数被超低价格倾销或倾倒。

产出方面:按照2015年6月下旬平均批发价格1.0元/kg,平均亩产2500公斤计算,早中熟品种每亩平均收入2500元;成本方面:当地每亩农药成本约300元,化肥约450元,农家肥约300元,其他物质成本暂不计算,平均每亩物质成本约为1050元,劳动力成本约为1620元,总成本合计2670元,每亩纯收入-170元,处于亏损状态。陕西周至县是2015年度出现“卖桃难”程度较重的地区之一,山西新绛县、安徽砀山县等也出现“卖桃难”,效益也比2014年有明显下降。

4.上半年产销形势分析

已如前述,2015年上半年,我国桃产业整体上呈现出量增加跌,特别是早中熟品种跌幅较大,局部出现“卖桃难”,具体分析原因有四:一是近年来桃产业效益稳定,收入可观,加上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桃的面积持续增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二是今年春季花期,主要产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桃坐果,产量增加,早中熟品种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三是今年早中熟品种发育后期降雨多、光照不足,导致病虫严重,品质下降,消费者购买欲和消费量降低;四是西瓜、苹果、火龙果等相关产业价格下滑、走低,也拖累了桃果实价格。

(三)今年下半年我国桃产业形势预测 1.今年7月份市场行情

2015年下半年,受上半年产业形势影响,7月初桃市场价格比往年下降10~20%,但降幅已明显缩小,表现出回升态势,至7月中旬至下旬,桃市场批发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果个大,品质高的毛桃品种价格略高于去年。

2.今年下半年桃产业形势预测

从天气情况看,6月份全国平均降雨量偏多,全国共有57站日降雨量突破6月历史记录,主要分布在江淮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东北等地,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7月份全国平均降雨量依然偏多,具体统计数据未公布。较多的降雨量仍将影响南方产区桃果品质,但中晚熟品种以北方产区为主,对南方产区影响不大。北方地区降雨量不大,对桃果实品质改善有帮助,但前期阴雨天气过多已经造成晚熟桃病虫害加剧,根据桃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调查,预计晚熟桃产量比2014年降低5%~10%,对于晚熟桃价格回升提供了利好。

综合天气因素、病虫害及产量表现,预计2015年下半年晚熟桃经济效益可观,有助于提振桃果品市场。从往年中秋节、国庆节桃市场行情推断,今年晚熟桃品种需求依然会比较旺盛,晚熟桃价格将与2014年基本持平或略高。

(四)我国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1.苗木市场混乱

我国桃品种数量众多,目前可检索到的桃品种共有1000多个,其中地方品种500多个,育成品种500个,未正式命名、更名、多名品种不可胜数,造成苗木市场品种杂乱,另一方面,桃树品种苗木繁育技术简单,技术门槛低,造成育苗户泛滥成灾,大大小小的育苗单位、组织或个体户遍地开花层出不穷,其对桃苗木市场的恶劣影响表现为:一是:老品种更名变身为新品种,以次充好;二是:编造品种代号进行误导;三是:随意编造“优系”、“芽变”品种,欺骗种植户;四是:自命名某某果树研究所冒充科研单位,或号称与科研单位合作,借机盈利;五是:用普通桃做砧木,成本低廉,低价销售。以上行为严重扰乱市场,往往造成品种杂乱、低质、同质化严重,易引发桃苗及桃果的恶性竞争。

2.管理观念落后,滥用除草剂

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处理杂草的方式一般为人工除草或除草剂除草,随着农作物除草剂的广泛应用,桃园应用除草剂造成严重危害的案例层出不穷,受除草剂危害的桃树果实偏小,品质下降。

3.化肥多灌水多,产量高、品质低

目前,我国桃园普遍存在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化肥施用量偏多的问题,使用化肥的同时增加灌溉,造成前期桃树旺长,修剪量大,后期大量喷施生长调节剂,坐果率高,产量高,但品质低,根据2014年对湖北鲜桃市场的长期跟踪监测,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91%。因此,我国桃市场普遍存在低质果充斥市场的现象。

4.规模化桃园管理方式尚需改善

近几年,受土地流转政策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大种植户参与桃生产,出现越来越多的规模化桃园,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或大种植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比较以上三种形式,通过走访调查,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形式最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次之、企业或大种植户模式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1)企业或大种植户往往由其他行业转业而来,缺乏桃树管理专业知识,在田间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偏听偏信,聘用的技术人员缺乏管理大规模桃园的经验。(2)管理成本高,不注意节约劳动力用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多数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生产与管理的合作,缺乏产后销售的合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需要探索及示范引导。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效果最好,不但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积极性,而且乡镇或村重视地方名片的宣传及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各级政府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又有一家一户的积极配合,能够充分发挥生产效率,提高收益。

5.贮藏与加工产业落后

随着桃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规模化桃园的逐年增加,桃果销售问题日趋严重,作为鲜桃市场的后盾,贮藏与加工产业目前仍需大力发展,当前,桃鲜果贮藏问题尚未解决,冷藏后往往出现病果率高和品质下降问题,加工企业只采购加工专用品种,缺乏普通桃的加工产品,难以成为普通桃的后盾力量。

(五)对我国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1.从政策、法律方面规范苗木市场

建议建立苗木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彻查无证、违法经营,防止部分投机商通过夸张宣传、以次充好、更换名称等不法手段欺骗种植户的现象发生,以免对种植户造成损失。

2.加强宏观引导,发布产业预警

按照我国桃产业规模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桃产量1261万吨,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早中熟桃在部分地区出现下降态势,桃产量趋近饱和,正在转向供过于求的方向,应开展产业预警研究,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种植户提质增效。

3.加强品种技术推广的引导

加强桃园自然生草、人工生草的栽培技术新模式,改变人工除草、除草剂除草的落后观念;引导种植户提质增效,生产高品质、标准化果品;依托产业技术体系提出各主产区主推品种,避免人为炒作,盲目发展;继续组织桃评优活动,加快新优品种推广速度,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加大育种力度,推出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耐储运品种。

4.适当扶持采后储运和加工企业

在桃主产区建设鲜桃加工企业,促进加工转化升值,生产桃罐头、果汁、果脯、研制果酒、鲜果速冻品等。重点扶持以普通桃为加工对象的加工企业,让加工企业切实成为桃产业的坚强后盾。

5.支持电商平台参与鲜果产业

目前鲜桃电商平台飞速发展,但规模较小,正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电商平台以销售鲜果为主,客户下单后由生产商及时采摘,快递发货。电商平台是解决桃销售的突破点,桃具有不耐储运的特点,货架期约2~15天,最新的永不变软品种货架期约30天左右,生产中为了延长货架期采用早采果方式提前上市,上市时平均约7成熟左右,不能充分发挥鲜桃味美香甜的特点。电商平台不仅能减少销售环节,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而且能使消费者食用到最新鲜味美的桃子。建议建立大型电商平台,整合生产资源,按照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在全国主产区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合理的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带动农户参与,借助快递物流网络就近运输配送,最大程度的实现大市场、大流通。

(中国农业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志强 崔国朝)

第20篇: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

(2018)》

发 布 会

中国水产学

2018年6月

年度河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1

2017年度安徽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11

2017年度江苏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26

2017年度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40

2017年度湖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52

2017年度江西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67

2017年度四川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况 86

年度河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情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李同国)

(信阳市水产局 田随成)

稻渔综合种养、池塘种草养殖及河流、湖泊放养。稻渔综合种养为主

要生产模式,占85%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淮河流域的信阳市、驻马店市和固始县,沿黄河流域的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濮阳市、开封市及邓州市等地,相对规模较小。 殖面积只有2万亩。到2017年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万亩左右,“稻-虾”共作轮作面积17.08万亩,

池塘养殖小龙虾面积4.6万亩。2017年全省小龙虾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4.76亿元、二产产值0.88亿元、三产产值13.10亿元,总产值达18.7

4亿元。

一、产业现状

(一)规模布局

1.规模

到2017年底,光山县、固始县、罗山县等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全市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达到

13.75万亩;固始县和潢川县还有池塘养殖小龙虾4万亩。信阳市的小龙虾产量1.0万多吨,总产值10亿多元。加工小龙虾3888吨,产值0.88亿元。 祥符区及中牟县,濮阳市的范县等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点)遍地开花,初步统计这些地方稻 渔综合种养面积有5.0万亩左右,其中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3.3万亩,“稻-鳅”面积1.3万亩,稻-蟹面积0.3万亩。池塘养殖小龙虾面积

约0.6万亩。 4.6万亩。稻虾综合种养亩产100-300斤,池塘养殖亩产300-500斤。2017年全省小龙虾总产量1.19万 吨。一产产值4.76亿元、二产产值0.88亿元、三产产值13.10亿元,总产值达18.74亿元。

2.布局

(1)小龙虾养殖布局

河南的小龙虾养殖主要分布在信

阳市的8县2区。

表1:信阳市各县区分布情况统

计表

县区

面积 (亩) 其中:稻虾共作面积(亩)

浉河区 220 220

平桥区 800 800 罗山县 12550 12550

光山县 12881.7 12881

新 县 80 80

固始县 50000 30000

商城县 5000

5000

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