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女性之美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3 12:05:2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诗歌之美论文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二、移情入景

在意境隽永的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语也。”(王国维《人间语话》)。景物是有开的,实的,情思是无形的,虚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譬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崔莺莺送别张生赴试时唱的一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布满青云的天,铺满落花的地,秋风萧瑟,北雁南归,连排四个景物,画出一片荒落衰败的景色,正好衬托出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一派灰蒙中也有一片红色的树林,在别人看来“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映入莺莺眼里,片片红枫都化作了离人的血泪。于是透过这萧条凄厉的秋色,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伤别悲凉痛苦的心绪。秋凉与悲秋融成一体,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

将情思化入景物的笔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词一物,一句一景,看起来它们互不干涉,但并不各自为政。这是因为每个景物都呈现一种枯瘦昏暗的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结连成为一脉景色,这沉沉暮勾通,正适应着天涯孤客的肠断心裂。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思溶入景物的。

移情入境,景不过是达情的媒介。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们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

三、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古代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登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冈,良苗亦怀新”。杜甫《发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再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到了凉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不论运用何种手法,都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生情,情生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从而创造出生动优美、韵致精深的意境。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地去领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

美中驰骋翱翔。既要用上述的方法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又不要拘泥于这些方法,不要拘泥于前人已有的对诗歌注释,不要对诗歌做吹毛求疵的挑剔。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受到周围境和自身意(情)的影响因素太多,已完成的诗歌是诗人当时意境交融的结果,是已经凝固了的琥珀。让我们用欣赏琥珀的细心和敏锐的眼力,去品味琥珀的形、色、意之美,去体会琥珀形成的过程美!这诗歌的琥珀在每一位细心的欣赏者面前都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独特的意境美!

推荐第2篇:设计之美论文

摘 要: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

关键词:设计之美;意蕴美;层次美;形式构成美;意境美

符合设计法则的设计,赋予人文内涵的设计,其艺术形象可谓饱满大度,有血有肉,在体现形式美感的同时,它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意蕴之美,优美的文字,富有表现力的图形,给人联想的版式,引发的是一份读者内心的互动,一种文化,一份品位,一种美妙的情感共鸣。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它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艺术意蕴是设计作品所应追求的,富有艺术意蕴的作品才是美的设计,意蕴来源于文化基础,来源于联想余地,《小红人的故事》这一书籍装帧它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为基础,熟练的运用中国设计元素,书中每一个图形各不相同,均采用民族特色的剪纸工艺刻造,整体中国红的色彩,给人的是一种本土的颜色。侧面线装的形式更是沿用中国古典书籍的装帧形式,翻动这本书,给人的是一种回味联想的余地,它构造了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美,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艺术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阶梯,是逐步构造意蕴的过度,它引发的是读者心理的逐层变化。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艺术层次的构造,会使作品增加一种立体感,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联想,到最后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所谓的艺术层面是艺术对人类而言具有的某种终极性的精神关怀。这样的价值或许并没有被艺术家自觉地认识和揭示,但却可以被直觉地感知和揭示。艺术作品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会关注作品的材质、艺术语言和视觉效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历史和文化情景中的状态,我们或许会更加关注它对我们作为人的精神上的作用。既艺术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存在的意义。鼓舞我们坚定存在的勇气与信心,发现人性的高贵。在美学的层面上艺术超越了一切的现实的功利性,既不为感官的愉悦,也不为具体的利益、操纵和算计。

在设计方案中,“国窖魂”系列,以黄、褐色为主,体现清新、雅致之感;“老窖古韵”系列,以大红、墨绿、浅褐色为主,体现古朴、庄重之感;“国窖樽”以黄、褐、棕、金色为主,体现深邃、高贵之感;“国窖天香”系列则以宝石蓝、白、银色为主,体现祥和、优雅之感。每组的用色都打破常规,用色的侧重点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艺术层次,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泸州老窖金牌包装,两个外包装犹如虚掩的北京城门,打开外盒,犹如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大门,艺术层次由浅入深,意蕴构造刚刚开始,打开的外盒转到后面犹如一面屏风,上面文字林立,犹如古老的赤壁,泸州老窖便在前方,这一艺术层次的构造可谓匠心独运,该设计由浅入深,带领读者逐步体现艺术意蕴。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感观。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外在形象的饱满大度需靠内在修养来支撑,设计作品需要构造一个外观新颖,内在底蕴丰厚的载体来传达其信息,传达其意蕴,让人们觉察是一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

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入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得享受。

酒鬼酒包装就是一个完美艺术形象的体现,一个中国古典锥形的泥塑容器,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麻布,麻绳缠绕其中,中国书法体的文字舞动在瓶贴之上,书画的一个酒鬼找着麻袋的写意水墨画,传达出一个具有浓厚人情味的艺术形象,一种本土气息的形象跃然纸上,它传达的是一种粗犷神怡,无拘无束的豁达意蕴,如此粗犷的外观,如此随意的境界,可见作者塑造此艺术形象的成功性。

形式美、构成美是设计美的基础。所谓形式美,不仅指的是各表现性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更指的是这个结构具有美的表现力。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像、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这便是形式美。设计作品虽然要依附一定的内涵,但它的形式美也尤为重要,形式美是引导读者体会美得第一步,优美的文字,典雅的图形进行抽象变形,再组合,就会形成一种好看的构成。《新疆盛宴》的整体设计,将全书中每一章节按区域的特点各设计出一种固定色彩,并以伊斯兰新月图案引导各个章节,在切口的设计上,通过精确的书页计算,使右侧切口形成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和谐之美。一段美丽的艾得莱斯绸图案,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全书的设计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之美。这种“新疆元素”的成功运用,使整体书感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整体细节的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构成美,为市场赢得了不少人气。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好的设计作品犹如一首诗,一幅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的体验需要构造联想的余地,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运用隐喻性,通过象征性图式、符号、色彩等来暗喻其中的人文信息,并以此形成设计作品难以言表的意味和气氛,吕敬人的书籍装帧总能带给读者一种惊喜,一种回味。在《赤彤丹朱》、《家》等书籍的设计上,这一点表现得极为充分。《赤彤丹朱》的封面上没有运用具体图像,而是以略带拙味的老宋书题文字巧妙排布成窗形,字间的空档用银灰色衬出一轮红日,显得遥远而凄艳,加上满覆着的朱红色,有力地暗喻出红色年代的人文氛围。\"爱!憎恶!悲哀!希望!\"是吕敬人设计《家》时所采用的情感与观念基调。风雨剥蚀的大门,伫立在门前的主人公和长长的背影、孤独的灯笼以及淡灰色调上的朱红和金色,如泣如诉地转述出对\"家\"的心声。这种方佛亲临其中意境的塑造,靠得是自己的功力,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设计的整体构思。

设计之美。设计之美要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设计之美来源于形式美,来源于内涵美,来源于意境美。设计之美需要我们考虑从实间到空间,从平面到立体的各种美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论文关键词:文化输出与输入 明清时期 异质文化交流与传播

论文摘要: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本文针对明清时期东西方设计艺术的比较来说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西器”东传

中西交通至少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其间关系相交错,文化的交流斑斑可考。近代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始于明万历中叶,盛于清康熙间,至乾隆中叶而绝;第二期,始于清咸丰、同治间之洋务运动,以迄今日。

西器是指欧美创制和生产的器物,包括农牧业产品、工业产品和科技产品,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范畴。

明清的西器东传是西学东渐的先导,西器常常是作为传教士传播基督教文化观念的敲门砖。明末清初之西学输入,为耶稣传教士的附带事业。其所输入以天文学为主,数学次之,物理学又次,而其余舆地学、术、采矿术、语言、艺术、哲学则属附庸。由于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是由器物逐步向制度、风俗和观念层面深入,因此,为了传播基督教文明,传教士便以自鸣钟、三棱镜等器物作为与中国人建立感情联系的见面礼。同时,西方殖民者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探险家、商人,则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直接向东方倾销商品,输入西器,但自觉不自觉地也向明清时期的中国输入了西方制度、风俗及观念

西器在长江流域的传播,分为明至清中叶和晚清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虽然时间跨度大,但西器输入的品种少、速度慢和范围窄;后一时期虽然时间较短,但西器输入的密度大、速度快、范围广。明至清中叶,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北而南,穿越长江流域;晚清西器的传播主要是由东而西,沿长江逆水而上,向中国腹地纵深推进。这是因为前期西器输入的口岸主要是澳门和广州,无论是澳门的传教士还是中国的广东地方官员,都将西器送往首都,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自广东出发,经江西、江苏,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如此一来,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则是西器输入和传播的重要地区,而该流域的其他省区,西器的传播尚难以到达。

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还处于初级阶段,西器输入长江流域的主要是西方早期手工艺制品和科技仪器,如自鸣钟、三棱镜、铁丝琴、千里镜、火枪、火炮、书籍、洋画等物。晚清时期,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输入长江流域的西器则比较有迹可循,首先是军事装备,其次是民用设备,与前期零散传人不同,后期的西器都是成批、成规模地输入,并很快为中国人所仿造。

西方器物在前一时期的传入比较分散和零碎,后一时期由于如潮水般地涌入,因此对长江流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中外艺术交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17-18世纪西传的中国风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教布道的目的,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可以说全方位的了解,不仅是典籍,对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医学、农业、园林等等都进行了研究,著书立说,出版了不少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许多人因而成了了不起的学者。这在当时的西方引发了一股“中国学热”

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征服比古代经典要晚,但比文学要早,在18世纪上半叶即引起反响。主要是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法国有两位代表这个时代欧洲画风的画家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一位是瓦托(Je an -A n to in e W atte au ,1 6 8 4 - 1721),另一位是博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两人都是欧洲罗珂珂风格的主要代表,他们都倾向于淡雅、柔美的审美情趣,而中国的水墨画,尤其是山水画比起欧洲的油画确实要清淡得多。有人评价瓦托“深得中国六法”。 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发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园林艺术。中国园林那种飞檐翘角的亭榭、高耸的层塔,富有妙趣的石桥、假山、钟楼以及蜿蜒的小径等都使他们赞赏不已,欧洲不少国家都利用中国造园艺术的这些特征作为部分元素纳入他们一些重要的园林设计中。

三、和而不同

承认“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并同时看到了这两面,我们才有可能对这场东西文化传播作出完整的评价。

跨文化的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输出或输入。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可以维系和强化该文化系统,但不会引起它的质变和型变,而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则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晶.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推荐第3篇:艺术之美论文

浅谈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之美,的手段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凝炼化,集中化。艺术之美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艺术之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愿意与艺术品接触。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曾受到过艺术之美的熏陶。我们说艺术之美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主要是说艺术之美的意义。

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要实现艺术的这种目的,就必须能够欣赏艺术,而艺术之美在培养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现实美不可比拟的作用,因为艺术之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动人,因而更富感染力。艺术之美使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又促使艺术之美的创造与欣赏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正是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与发展中,艺术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艺术之美对于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美的艺术品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感情,寄托着他的爱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不觉伤心落泪。梁斌在创作《红旗谱》时,也“无数次流下眼泪,是流着泪写完这本书的”。艺术家的这种充沛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欣赏者,必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愤的情绪,进而使感情得到净化、丰富和升华。艺术之美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诉诸理智,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增不减。而艺术诉诸感觉,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在对艺术之美的感受中,人们就会发挥想象的力量,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来。例如,尽管我们许多人没有到过大草原,但读过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辽阔壮美的图景。当然,这种想象力创造力所引起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文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他对美的感受、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就越敏锐、越强烈。

艺术之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之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之美的几个基本特征:

艺术之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 艺术之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艺术之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

在一切艺术之美中,都具有这种典型性。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手执长巾,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艺术之美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爱憎倾向,也就是爱什么和恨什么。在阶级社会中,倾向性的最主要之点是阶级性,在阶级虽已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中,倾向性也仍然带有阶级性,这是由于艺术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或一定的社会集团以及他们的整个素养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五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

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在美学史上,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之美的认识也不相同。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之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之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之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之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车尔尼雪弗斯基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来批判黑格尔,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之美,认为“客观现实中的美是彻底的美的。”“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艺术只是生活的苍白而不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之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之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和人物的鲜明性格,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雕塑中的形神逼真和力的体现,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戏剧中的冲突叠起和妙趣横生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甚至在案头的一件小盆景中,我们也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水光云影,深壑幽林。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之美。

总之,艺术之美就是艺术作品中的美。离开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之美。这时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独立于艺术家自身之外的作品,如剧作家写出的剧本、音乐家谱出的乐章;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之中、体现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如演员的表演、钢琴家的演奏。当然,在根本没有美的所谓艺术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艺术之美。

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艺术之美。但是,人类也有基于生理的基于地球生存环境的所有共性的共同的审美倾向,艺术作品的特性也能吻合这种倾向形成共同的美。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均能形成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共同欣赏的艺术之美。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艺术创造的作品也能具备普遍的永恒的美。

推荐第4篇: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情感价值意义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而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学比喻成一副古色古香的国画,《诗经》则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初期,被汉代儒学学者奉为经典。《诗经》的作者并非一人,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关于诗歌是如何收集至朝廷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另一种说法是: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诗经》对后世的价值取向及文学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甚至对历史社会生活的展现都有重大意义。后人对《诗经》有极高的评价。孔子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无达诂”正是董仲舒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诗经里通过简单诗句表达出来的情感,在现在的我们读来仍然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擦出美丽的火花。诗歌是不灭的,诗歌中所流传的情感也是不灭的。古今的情感在诗经里有着一样的高洁与华美,甚至是更深沉次的人生价值意义蕴含。《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人类男女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瘏,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郑风?出其东门》

对于亲情,《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自《诗经》以来,亲情诗不绝如缕,蔚为大观,凝结其中的丰富深厚美好淳真的亲情,构成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父母这一生对于子女的爱是没办法用世界上任何言语表达的,这一直是牵绊我们作为子女一生的情感。在几千年的诗经里,我们一样能看到这孝文化的传承。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小雅·蓼莪》

这首被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的《小雅·蓼莪》,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父母为了养育子女成人,所要经历的艰辛。《蓼莪》虽然是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独自表白的方式讲述,早年因家庭贫困、被迫外出谋生,但是回家时父母已双双去世。哀痛的是他生活好转、丰衣足食之后,却没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谈不上对父母养老送终,而遗憾终身。但真因为这不能报答父母恩情,才让人更感痛到那,父母当初为了抚养自己受尽劳苦,积劳成疾,而现在二老却同自己人世相隔。孩子出外打拼多年之后,本以为可以衣锦还乡,孝敬父母,让年迈的双亲享受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可这一切也只能在梦里实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正是千百年来子女心中的痛,这篇诗歌真切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

诗里所要表达的那份情感,“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我们难道一定要理解成男女之情吗?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的相互赠礼珍重。我们成为朋友不是为了美丽的琼玉,而是在这份赠送的礼物里背后的真挚友谊。正因为我们的友情难得相成,我们才要更要珍重这份情感,无论是能不能给彼此最大的物质拥有。可是现在的人们只顾着给另一半准备礼物过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却忘记身边朋友的也送上祝福,友情要是断了联系就会像无水源的河流,慢慢的干涸,那友情也就会慢慢的淡去。

《诗经》中对情感的表达如此生动感人与其表现手法分不开。《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典范, 对后世影响之大,是我们无法估量的。自(楚辞》以来,其情感价值一直贯串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几乎在所有的大诗人的作品里都闪耀着它的光辉。诗经里的诗,从大篆,到隶书,到楷书,从竹简,到缣帛,到纸,历经了无数次的抄写印刷,可幸的是诗歌中的情感价值非但没有被磨灭,反而愈发鲜艳醒目。诗经里所寄予的人生价值意义就这样慢慢的在古今年华里散发着馨香。

推荐第5篇:数学之美小论文

数学之美小论文

13-会计2班 1322158 周宇宸

这学期报了一门益智游戏与数学欣赏的选修课,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数学世界五光十色,没有接触这门课之前我一直以为数学只是停留在学过的课本上,大学前学的导数函数,到大学后的高数,印象里只有运算符号和数字还有就是繁琐的解题步骤,虽然并不讨厌但是对于很懒的我写太多数字费太多脑子也会让我觉得很麻烦,而且高中数学比起初中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且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思维密度和难度都大幅度加大,到了大学的高数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就算成年人对高数大部分也是投降的态度。然而接触了这门课之后,我抛弃了数学只是用来得试卷上的分数的固有思维,发现了数学的有趣之处。

数学的有趣之处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现实中的很多麻烦的事情通过数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然如此还可以发现很多神奇的东西。比如说之前有一节课看到的视频,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向天空看,然后会影响到周围多少个人,然后一群人向天空看可以影响到多少个人,通过概率计算出的结果令我感到非常的神奇。还有黄金分割比例,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所以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五角星之所以看起来那么的赏心悦目,是因为其中充满了黄金比例,它的边互相分割为黄金比例,不论横看竖看都是匀称的,我想这也是被称为数学之美的一部分吧。 接下来有接触到了一些数学相关的小游戏,最常见的就是小时候的脑筋急转弯一样的题目,还有就是最经典的华容道,魔方,七巧板,九连环这些了。华容道就是通过移动各个棋子,帮助曹操从初始位置移到棋盘最下方中部,从出口逃走就算胜利;魔方大家最为熟悉,就是通过旋转使每面都是同样的颜色;七巧板顾名思义是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块版可以拼成许多图形;九连环是中国传统智力玩具,用金属丝制成九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版或者各种框架上,并贯以环柄,玩的时候按照一定程序反复操作,就可以使九个圆环分别解开,或者合二为一。我认为这些多是运用了数学中几何的知识,了解了这些之后也对这些早已熟知的游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并统一的过程。统一的目的是“追求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而通过不同的方面来看数学,这对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我觉得有很大的帮助。数学之美,表现形式我认为是多种多样的,有简约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繁杂的数字虽然看上去并不美观,可是如果细细品味就会认识到其中的奥秘,在纸上它们也许只是不起眼的公式,但凡运用到实际中,可将许多难题化解。这些我认为要感谢伟大的数学家们,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现在的生活,才能体会到数学原来也有如此的耀眼。

推荐第6篇:中华诗词之美 论文

浅论周邦彦咏物词

2012213191 王娜外国语学院

摘要:周邦彦的咏物词在宋代就享有盛誉。本文将周邦彦的咏物词分为两大类,并分析了其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周邦彦咏物词艺术特色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被誉为“词家之正宗”,是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对宋词艺术形式的成熟与完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词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并不丰富,主要有羁旅行役(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伤古怀今(如《西河·金陵怀古》),咏物,离愁别恨或者借爱情寄托人生感慨及身世遭遇等。就咏物词而言,主要吟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和杨柳等,同时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

一、周邦彦咏物词的主要分类

周邦彦咏物词主要多以植物为吟咏主体,可以分为两类:(1)抒发对对所咏之物的热爱(2)所咏之物不再是单纯的描绘对象,而融入了词人的情感和寄托。而后者则占了周咏物词的绝大多数。

就第一类咏物词而言,如《玉烛新·早梅》

溪源新蜡后。见数朵江梅,剪裁初就。晕酥砌玉芳英嫩,故把春心轻漏。前村昨夜,想弄月、黄昏时候。孤岸峭,疏影横斜,浓香暗沾襟袖。

樽前赋与多才,问岭外风光,故人知否?寿阳漫斗。终不似,照水一枝清瘦。风娇雨秀。好乱插、繁华盈首。须信道,羌管无情,看看又奏。

这首词所咏对象是早梅,单纯对早梅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上片“前村昨夜,想弄月,黄昏时候。孤岸峭,疏影横斜,浓香暗沾襟袖。”化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写梅之形神;下片“寿阳漫斗。终不似,照水一枝清瘦。”用寿阳公主的梅花妆终胜不过梅花,从而来突显出梅花的美。

就第二类咏物词而言,如《倒犯·咏月》

霁景、对霜蟾乍升, 素烟如扫。千林夜缟。徘徊处, 渐移深窈。何人正弄、孤影蹁跹西窗悄。冒霜冷貂裘, 玉斝邀云表。共寒光、饮清醰。淮左旧游, 记送行人, 归来山路窅。驻马望素魄, 印遥碧、金枢小。爱秀色、初娟好。念漂浮、绵绵思远道。料异日宵征, 必定还相照。奈何人自老。

本词描写的是月色清景,但更多的是通过月夜寄托对月皎洁月光下古人的怀念、旧游的回忆。抒发了寂寞孤独的漂泊之感。词尾的“奈何人自老”则表达了词人觉得时光已逝、老之将至的感伤。

二、周邦彦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1、首先,周邦彦咏物词以表现“常人之境界”为主,表现自我的人身体验,寄托自我情感。

王国维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先生之词,属于第二种者为多。

“常人之境界”即执著于人之常情的表现所形成的境界。而周邦彦咏物词以

1 常人境界入笔,风格自然以情为主, 融会贯通真情于写就的物体与景象之中。由于生活遭际的颠沛流离与半生落宕的深切体验, 对于词中情感的描写已经成为周邦彦词体的主要风格, 有着切肤之痛、曾深刻感触与渗透至于心扉的至深情感。周邦彦咏物词中的物象描写不止与单纯的写描与临摹, 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主题情感的渗透与抒发, 兼以对于清真意境的倾诉。周词中更多地借咏物以传达词人与花叶针线之间所隐涵的别愁离恨、思绪万千与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之情、孤独寂寞的羁旅行役之感。例如,其作品《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这首词并不是一首简单的“惜花惜春”之作,而是一首寄寓作者自我强烈的情感、意绪的咏物名作。开篇就以数句交代时间,传达出作者春晚客居异乡的落寞情怀,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使作品一开始就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愿春”三句进一步强化我无可奈何的情怀。陈廷焯评此词云:下文(“夜来风雨”以下)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句,却满纸是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黄蓼园云: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因此,“融身于境界”在周邦彦咏物词中已成为主要的撰词手法, 通过表现深沉回转的感情遭遇与人生体验, 寄寓浓挚而沉郁的情感意绪, 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一样成为咏物词所要表现的共同“主体”。于咏物词的创作中以心理流程为运思着墨之痕迹, 意随境转, 心在物间, 体现出宋代咏物词高超的创作手法与临摹勾画物象的词功, 其咏物词著意与抒情的笔法, 为后世所广效袭与流传。

2、其次,在内容方面,简洁、单一,但生动形象。

相对于众多以题材之多、内容之繁来标新立异的词作家来说,周邦彦咏物词的内容实在算不得宽泛,但能够将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皆收于其咏物词之中,并以此作为抒情咏怀的基点,广开思路,这一点堪称一绝。在其咏物词内,有春之音薇、夏之残杏,也有秋之冷月、冬之雪梅。阅读他的咏物词,你不禁会被他的细致独特的洞察力所折服,单单咏之物的身姿体态就能让我们品味良久,更何况它们的内涵呢?由此我们不仅看出周清真本人高雅生活情趣,而且体会到其作品和人同样具有的芬芳的气质和独特的魅力。如《品令·梅花》中“月痕迹,梅梢疏影”写在朦胧月光的映衬下,梅花的身影渐疏渐远,似乎于花之情已浅却“花发雾寒成阵,”作者依旧沉浸在花情之中。结句“后期无定,肠断香销尽,”词人其实是在“无可奈何花落去,”封无尽的留恋都在期待来年的相逢,词人可谓用心良苦。他无意以内容之新取胜,却也不随便同于世俗之流盲目取意,只是安守于生活的现状,借平常之事咏物抒怀,虽有所局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生活的 反映。

3、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第一,以赋笔铺陈事物,长于组织勾勒。对于模写物态,张炎曾指出:“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强调的是自然中度。若适度而掌握不当,或失之拘,或失之晦,都不能使物态鲜明生动。而周邦彦则能将其勾勒之功发挥得淋漓尽致,“模写物态,曲尽其妙”。如《六丑》写长条之带刺,向

2 人欹侧,皆是笔笔勾勒,神形兼得。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评这首词说:“为问家何在,此处点题题旨,只五字收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是羁愁怨抑,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第二,拟人、移情手法的结合运用。所谓拟人,是指把物当作人来进行描写,通过赋予对象物以人的某些特征,从而使物的形象鲜明,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所谓移情,是指创作主体在叙写外在事物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对象物上,使对象物变得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情感。

由此可见,只有将拟人、移情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周邦彦咏物词即是如此。如“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客。”(《兰陵王·柳》)。柳花飘绵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作者却赋予其以人的神态,同时作者将不愿离去的心情也寓于飘绵之中。这种把拟人和移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后代咏物词的表现手法的发展有开创之功。

3、最后,周邦彦的咏花词中,喜欢以美人比花,用表现美人姿态风韵的词语来形容所要吟咏的花。如《花犯·咏梅》中“净洗铅华”将梅花比喻为不施脂粉、天然美丽的女子;《丑奴儿·咏梅》中“肌肤绰约真仙子”将梅花比喻成冰清玉洁姿态美好的仙子;《水龙吟·梨花》中用“素肌”来喻梨花颜色的洁白。但在词人看来有时即使是美女也无法与花相比,如《玉烛新·早梅》中“寿阳漫斗。终不似,照水一枝清瘦”。

综上所述,周邦彦的咏物词确为其代表,带给我们一个成熟的、富有内涵的周清真,不同的类型代表着其多样的艺术特色,但作品之间又存在着共性。正是这样的艺术特色让他的咏物词达到这样的高度,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邦彦.清真词.北京:中华书局,1991 [2]王国维.人间词话[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6.[3]马健.试论周邦彦咏物词的艺术风格.丹东纺专学报, 2000

3

推荐第7篇:美学论文 傲慢与偏见之美

傲慢与偏见之美

清晨的阳光穿过了层层云幔,一片浓郁的森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在一片清脆而欢快的鸟鸣声中,奔跑的麋鹿在奔跑,牛羊在漫步,鸭子在扑水,伴随着轻快而明朗的音乐,伊莉莎白捧着一本书缓缓的从阳光下走来„„带着清浅的笑容,美丽而睿智的形象跃然进入我的脑海„„

这是影片《傲慢与偏见》(2005版)的开篇,影片一开头便深深的吸引着我,在一片恬淡的音乐中,我渐渐的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一直很喜欢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在读了十几遍之后,便决定找电影来看看。这部由著名导演Joe Wright执导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以其扣人心弦的音乐,完美如画的画面,赏心悦目的演员加上源自小说的动人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人心。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 饰)出身于因英国乡间的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格来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马修·麦克菲迪恩 饰)打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宾格来和伊丽莎白的姐姐在舞会上与简·班纳特在舞会上互生情愫;达西对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难料,宾格来和简·班纳特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达西在表白失败后也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骄傲,认清了自己,在之后帮助私奔的伊莉莎白的妹妹与威科姆,挽救了妹妹的声誉,伊莉莎白得知后,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对达西的好感,最终俩人误会解除,有情人终成眷属。

整个影片在处理部分细节时并未完全依照名著,但忠于原著,在具体场景的设置上进行了巧妙的布置。

音乐之美: “Dawn”成为女主角伊丽莎白的主题,在音乐发展中不断被用到。而“Liz On Top Of The World”与“Your Hands Are Cold”则展现浪漫激越的旋律,与仿古典奏鸣曲之作形成有力的对比,让听众很容易区分出音乐扮演的角色,影片配乐则始终不脱离钢琴和小提琴两种乐器,但却起伏分明,时而平静优雅,时而震撼人心,干净大气而且兼备古典和现代两种艺术元素。在影片中由主角所演奏的“Dawn” 在浪漫旋律中穿进穿出,背景配乐与“有源音乐”水乳交融,声气一致 ,可听性大为提高。

剧情与音乐的完美配合是此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提名的原因。音乐与影片似乎是鱼与水,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当主人公伊莉莎白出场时,一曲轻快的《Down》将伊莉莎白的形象横好的烘托出来,清新的自然风景令人心旷神怡,美丽而知性的伊莉莎白令人赏析,轻快的音乐令我如沐春风。。一直很爱达西和伊丽莎白共舞的那支小提琴独奏《a postcard》,悠扬的小提琴,俩人优雅的舞步与剑拔弩张的谈话,俩人的误会的同时又配合默契„„很好的展现了傲慢与偏见。

画面之美:

整部影片的画面感很强,似乎在欣赏一幅幅逼真而艺术的油画集,有90年代英国乡村的风景,清新恬淡;也有古树森林,沧桑而肃穆;平原的宽广,人在自然面前有一种深深的折服。

影片选取的场景中包括许多千年丛林和高山深谷,成功地给观众来带了不仅华丽而且古典的视觉冲击,相信那段Lizi站在山崖上的景象,和着大气的交响乐曲,给我们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情之美: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确定通过人生实践有其是审美实践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聪慧的大脑,美丽的外表总是令人产生崇高的感觉,当理性与情感相碰准时,美感就产生了。伊莉莎白与达西俩人的爱情经过了误会等挫折而最终走向了完美,“唯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影片中伊丽莎白的一句至理名言。伊莉莎白与达西,简与宾格来的婚姻因爱情而相结合,在那个那年代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理念,而最终获得了幸福,美丽的如琥珀,完美的如童话。

《傲慢与偏见》的美犹如一曲悠扬的小提琴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尝„„

美学期末论文

——傲慢与偏见之美

姓名:胡璇

学号:2009932070

班级:09注会2班

推荐第8篇:近代史论文《二十一世纪伟大女性之宋庆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考核课程论文

题 目 二十一世纪伟大女性之宋庆龄

姓 名 李娅倩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2010级4班 学 号 201013110419

目录

引言„„„„„„„„„„„„„„„„„„„„„„„„„„„„„„„3

选题意义与缘由„„„„„„„„„„„„„„„„„„„„„„„„„„3

第1章 宋庆龄简介

1.1宋庆龄的早年涯„„„„„„„„„„„„„„„„„„„„4 1.2宋庆龄的家庭„„„„„„„„„„„„„„„„„„„„„4

第二章 宋庆龄的生平

2.1 宋庆龄婚前„„„„„„„„„„„„„„„„„„„„„„5 2.2 宋庆龄婚后„„„„„„„„„„„„„„„„„„„„„„6

第三章 宋庆龄的政治之路

3.1敏锐的政治家视„„„„„„„„„„„„„„„„„„„„7 3.2灵活的策略,成熟的领袖„„„„„„„„„„„„„„„„8 3.3顾全大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

第四章宋庆龄精神给人们的启示

4.1“**”的精神„„„„„„„„„„„„„„„„„„„„8 结语………………………………………………………………………………„10 参考文献…………………………………………………………………………„10 致 谢……………………………………………………………………………„1

2引言

宋庆龄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一生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与共产党风雨同舟,为新中国的创立呕心沥血,被周恩来成为“国之瑰宝”。她万年把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做人民公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宋庆龄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拟从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对其一生进行解读,目的在于加深了解,引发对自身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宋庆龄 人格 方略 启示

选题意义与缘由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故国家名誉主席,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从护法运动、第一次大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坚定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不朽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长期的国际和国务活动中,为保卫世界和平、争取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好往来,为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儿童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促进祖国统一,进行不懈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发扬宋庆龄的伟大精神而成立的宋庆龄基金会,其宗旨为增进国际友好,维护世界和平;开展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发展少儿事业,关注民族未来。全国和各地的宋庆龄基金会努力开展工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弘扬宋庆龄精神,进行爱心教育,化解各种矛盾,扶贫帮教,关注热点问题,必将推进社会和谐。满怀情感宣传宋庆龄的功绩,大张旗鼓弘扬宋庆龄精神,广泛深入宣传宋庆龄基金会的宗旨业务,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促进少年儿童的文教、科技和福利事业发展,是我们对宋庆龄同志的最好纪念。这也是本选题的意义所在。

第一章宋庆龄简介 1.1宋庆龄的早年生涯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母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1908年留学美国,1913年毕业于威斯里女子学院。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同年5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宋庆龄逝世后被誉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在评价一个人时,同时提到四个“主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2宋庆龄家庭的影响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早年留学美国,是一名爱国传教士,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者之一。宋庆龄的母亲倪桂贞,系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贤淑而有教养。对于儿女们来说,父亲宋嘉树是慈父,母亲倪桂贞是严母,但是他们教育儿女的观点确是一致的——他们反对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对他们影响很深,使他们认为孩子们长大以后必须为社会服务,母亲还教育宋庆龄“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在子女教育上,宋嘉树以“不计毁誉,敢于占先”为箴言,让他的六个子女,不分男女,都完成了美国的高等教育,这样的家庭在20世纪初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宋庆龄的其他五个兄弟姐妹,无一不在蒋介石政权中身居高位,他们操纵内政、外交、金融、经济„„成为蒋家政权中的“宋氏王朝”。宋庆龄追忆自己在美国受教育的情况时说:“我在美国度过我的青年时代,受到美国伟大的民主传统的熏陶,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伟大的力量之一,它的文化成为我所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这对我的祖国,十分需要民主精神的祖国,是非常珍贵的。” 父亲宋嘉树是宋庆龄思想启蒙的第一任老师。宋庆龄在少年时代就知道父亲在秘密进行着一些危险而正义的工作,她也知道父亲有一位被清政府通缉的好友孙中山,尽管但是她并不理解这些事情的全部意义,但她理解和信任自己的父亲。还是小女孩的宋庆龄,有一次在家中听孙中山对父亲说:“中国非革命不可,我们要推倒现在的这个君主政体,要建立一个共和的政府,我要为这个目的而死。”她在旁边不觉轻轻应了一声;“我也要和你一样。”父辈的言论行动,多少影响了宋庆龄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孙中山,由于他始终是宋家谈论的英雄,这就使他的为人和精神品性在宋庆龄心中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第二章宋庆龄的生平

2.1 宋庆龄婚前

娇柔的外表。宋庆龄早期的照片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娴雅有时显得柔弱美丽的女性。在佐治亚州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求学时,在同学们看来,她既“美丽”,又有点“忧郁”和“伤感”,真是她那副忧伤和沉思的神情,使她显得楚楚动人。她不喜欢抛头露面,生性腼腆和羞涩。结婚以后的宋庆龄不得不学着过公众生活,她给美国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你知道,我是多么害怕抛头露面!但是自从结婚以后,我不得不参与许多事务„„我每天要会见很多人,实际上是环境迫使我破沉默而与人交谈。”

一颗对待亲情柔软的心。宋庆龄很爱自己的父母,为了婚事而不得不违抗他们的意愿,这在她内心留下了永远的内疚和不安。宋庆龄病逝后,有人说,一生爱恋和忠诚于孙中山的孙夫人,会不会如同何香凝和廖仲恺夫妇一样合葬,于中山陵与孙中山和墓呢?出乎猜测者的预料,按照宋庆龄的遗嘱她将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宋庆龄怀着某种歉疚依恋她的双亲,尤其是她的母亲。在年过80岁后,宋庆龄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回忆自己22岁在上海不辞而别,投奔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并举行婚礼时说:“我的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别信以后,就乘下一班轮船赶到日本,想劝我离开丈夫,跟他们回去。我母亲哭着,正患肝病的父亲劝着„„尽管我非常可怜我的父母,我也伤心地哭了,我拒绝离开我的丈夫。”可见使父母伤了心的事在她的内心留下了多深的伤痕。

与李燕娥情同姐妹、生死相伴。李燕娥是宋庆龄的保姆,整整陪伴了宋庆龄五十三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爱憎分明、性格爽快。在重庆、上海,国民党特务曾多次想用重金收买她,但李燕娥忠心耿耿,丝毫不为所动,被宋庆龄称赞是“不拿枪的警卫员”。宋庆龄把李燕娥看作家中的一员,虽然她比宋庆龄小十多岁,但宋庆龄一直称她为“李姐”。李燕娥的墓也在上海宋氏墓园,墓碑也和宋庆龄的一样,一直陪伴着宋庆龄的父母。一位国家元首级人物,和自己的保姆,以同样规格埋葬在同一墓地,这在中国和世界都是罕见的。

宋庆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精神的美”,和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像一块磁铁,把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紧紧地吸引在她的身边。斯诺曾说过:“通过她,我体验到了中国最美好的思想和情感。”史沫特莱担任了宋庆龄的英文秘书;路易·艾黎负责她关怀组织起来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马海德的上海诊所经常按宋庆龄的安排,成为上海地下党联络开会的地点;斯诺和爱泼斯坦则成为宋庆龄支持的《中国呼声》杂志的得力记者和撰稿人„„

2.2宋庆龄婚后

——完美的妻子

冲破世俗藩篱,与孙中山结为伴侣。孙中山是宋嘉树的好友,孙中山在遇到宋庆龄以前已经是有妇之夫,两人年纪相差27岁之多。孙宋的爱情受到了外界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宋庆龄遭到了父母和家人的反对,他们甚至把不听话的女儿锁在了家中。宋庆龄最后在保姆的帮助下,给父母留下一张纸条,追随孙中山而去。孙中山是宋庆龄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孙中山协同并指导宋庆龄积极参与讨袁、护法为主要内容的捍卫共和制度的斗争,使得她得以在不断的失败、挫折与探求的实践中受到严酷的考验和磨砺,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孙中山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对革命的“不息的热忱”,成为宋庆龄毕生的楷模,激励着她在革命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孙中山逝世多年以后,宋庆龄曾对挚友斯诺这样表达过她的心路历程:“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了他,是出于少女罗曼蒂克的念头——但这是个好念头。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博士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所以我想帮助他。„„从我认识孙中山博士的第一天起,到他去世为止,我一直忠诚于他,我现在依然忠诚于他。”[vi]孙中山曾特意赠与宋庆龄一条对联: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这条对联无疑是孙宋十年婚姻的凝练概括和最好褒奖。

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宋庆龄一生有两个重要抉择:第一次是在孙中山处于极度艰难的时候选择了孙中山和他代表的事业,第二次,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在上海“清共”,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随后在南京另立中央,出现了两个政府,“宁汉分流”。随后,汪精卫在武汉实行“分共”。国民党右派、“左派”都迅速右转。宋庆龄在汪精卫“分共”前夕,毅然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史称“七一四声明”),宣布与国民党决裂。从此,她就毅然与非常弱小的共产党站在一起。当时,宋庆龄完全可以留在国民党内,继续担任党的领袖和国民政府的高官。事实上,蒋介石和汪精卫也分别给她写来亲笔信作出解释。蒋介石专门派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轮番到武汉劝说宋庆龄与他合作。宋庆龄最敬重的母亲也写信劝她与蒋合作。宣布和国民党断绝关系,这在当时对于宋庆龄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首先,中国国民党是孙中山创建的党,也是她本人参与创建的党;其次,当时几乎所有的国民党或左或右都转向了反共的一方,共产党除去被杀的也都转入了地下。当时她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中国已经没有立锥之地;第三,她家里从母亲到兄弟姐妹统统反对她的立场。

在此,用罗曼·罗兰对宋庆龄的评价来概括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再贴切不过了,“她从外表看来是一朵柔美的花,在内心则是一头无畏的狮子”。

第三章宋庆龄的政治之路

3.1敏锐的政治家视角

“五卅惨案”发生后,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的释放犯人、抚恤死者家属、惩办凶手等要求的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案,宋庆龄敏锐地感觉到这样将会使运动中辍或引入歧途,她鲜明地提出“吾人今日万不可只顾目前之小利小害,而失远大之目的与彻底之主张”,这远大的目的与彻底之主张,就是“唤醒全国人民之民族精神,为长期之奋斗,务达取消一切之不平等条约之目的”。她号召在这场斗争中,巩固和发展因国共合作而组织起来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并组成广泛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

3.2灵活的策略,成熟的领袖

在与蒋介石政权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宋庆龄逐渐成为有胆识、懂斗争艺术的成熟领袖。她组织并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反对暴政、争取民主及保障人权的英勇斗争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陈赓、罗登贤、廖承志等被捕后,“同盟”立即召开了临时执行委员会紧急会议,讨论营救办法,除为陈赓等延聘律师外,还通过报纸发表宣言,号召“吾民应迅自觉悟,奋起力争,而要求罗、廖以及一切政治犯之释放,尤为第一要图”。宋庆龄同时发表《告中国人民书》,谴责非法逮捕与监禁的暴行,她抨击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对外屈膝投降,另一方面对内实行高压政策。

3.3顾全大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发生后,不少人主张枪毙蒋介石,此时宋庆龄再次表现出非凡的远见卓识。宋庆龄深知内战一旦爆发,即给日本扩大侵华造成可乘之机。她马上将事变告诉救国会总干事胡子婴,问她是否陪同到西安“去劝说张学良释放蒋介石”。然而,当宋庆龄让孙科为她准备去西安的飞机时,南京政府却调兵遣将,准备轰炸西安,孙科无能为力,宋庆龄只好作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在宋庆龄等爱国民主人士的大力推动和督促下,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对于宋庆龄在争取民族独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邓颖超在给宋庆龄的献词中赞道:“你长期在蜕变的国民党的敌视、威胁下,能够奋勇当先,进行单枪匹马的战斗而坚持不懈,这种坚韧不拔、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不愧为人中之杰,女中之杰,伟大的革命战士。你比荷花更皎洁,比青松更坚贞。”

最后,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和方略魅力:柔而不弱,坚持信念;睿智卓识,顾全大局。

第四章宋庆龄精神对人们的启示

4.1 “**”的精神

要有坚定的信仰。动荡的局势,事务纷繁复杂,是非对错似是而非,要在动荡的局势中保持正确的方向,需要坚定的信仰作为指南针。信仰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学习和思索。宋庆龄不因访苏期间由于斯大林在许多问题上的歧见致使遭到冷落而放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时期,从信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发展到信仰共产主义。宋庆龄曾到欧洲学习考察多年,以丰富和锻造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由此,我们要有永不满足,不断求知的精神,知识对于实践永远都是缺乏的。

要有为信仰献身的精神。在蒋介石政权的残暴与独裁本质进一步暴露时,宋庆龄毅然选择了与国民党决裂。从个人情感来说她肯定是不舍的,同时决裂后蒋介石曾多次企图加害宋庆龄,但她一身浩然正气,随时准备为革命做出牺牲。人不可无信仰,有信仰但不践行信仰,那是伪信仰。约翰·根塞曾感慨,宋庆龄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财产,放弃了权利,任何妇人都不能比她再能不顾牺牲的了。在践行信仰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不得不放弃一些我们看重的事物,但是我们要相信牺牲是值得的。

豁达的胸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从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一时的失意耿耿于怀将束缚我们前行的脚步。

爱情与事业的结合。宋庆龄选择了孙中山,更是选择了孙中山代表的革命事业。感情上相互搀扶,事业上相互帮助,这或许是女性在婚姻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杨澜在给女孩子的十四条建议中就提到:找一个能帮你实现梦想的老公。女人不要以为有些梦想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实现的,或者有些非常优秀的女人,特立独行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梦想,但是如果有着男人做后盾,这个梦想就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女人完全可以让自己的梦想跟随着自己一起嫁给一个男人,只要他愿意帮你实现梦想,就说明他是一个懂得欣赏你的男人。虽然爱情和事业很多时候难以两全,但是爱情和事业的结合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结语

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是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朵,文雅,优美,高贵,动人。她有几种最优秀文化内涵的结合和高尚的人格。她是一种美的典范,她把东方女子的天生丽质和中西文化的良好修养融为一体。她的眼神透出一种严肃坚定和热烈的神往。她楚楚动人,仪态万方,为中国创造了最美好的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

盛永华.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8:第3页

盛永华.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8:第32页

刘东平.宋庆龄图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第13页

刘东平.宋庆龄图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第40页

刘东平.宋庆龄图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第225页

盛永华.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8:第32页

何大章.爱国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J].世纪桥,2008(7) 盛永华.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8:第115页

徐锋.宋庆龄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贡献[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易俭如.坚贞如松的伟大女性——记国家荣誉主席宋庆龄[J].老友,2009(5)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宋庆龄走过的道路[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盛永华.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8 刘东平.宋庆龄图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伯思斯(Burns,J.M.)著;刘李胜等译.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 周大计.孙中山逝世前后的宋庆龄[J] .决策,2009(1) 徐锋.宋庆龄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贡献[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何大章.爱国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J].世纪桥,2008(7) 易俭如.坚贞如松的伟大女性——记国家荣誉主席宋庆龄[J].老友,2009(5)

致谢

本篇论文即将完稿,心中感慨万千。

本文是在朱红莉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完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 朱红莉老师渊博的学识、活跃的学术思想、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诲人不倦的精神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都将使我受益终身。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别感谢朱红莉老师,同时祝愿老师及其家人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感谢对我进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衷心的感谢你们对我的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审阅,答辩和对本论文提出宝贵建议的所有老师们。

最后感谢我的亲人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为我付出的汗水与心血,衷心的祝愿您们永远健康、幸福!

推荐第9篇:中医药美容论文:养生之美

养生之美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选自《诗经》)

翻阅古代诗词,我们会发现古人对美人的描写往往不只局限于五官脸孔,例如从《诗经》的这一选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硕人》对美人的描述有双手白嫩,肤质细腻,脖颈粉白,牙齿雪白齐整,额头方正,蛾眉幼细,笑靥如花,眼送秋波„„美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这也会让我们不进好奇古人是如何追求美的呢?古代会有哪些美容方法呢?我想这一切一定离不开中医药美容。

在我看来,人的美不止于身体发肤的美丽,更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是由内而发的美丽,这便是养生之美。养生之美不急躁,不冒进,即使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也不断寻求生活之美,食物之美,追求“慢生活”。

谈到养生,在中医药美容中,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便是食物对于身体的各种益处,这在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以下是几个我常吃或喜爱的食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荔枝,补脑健身……”,《随身居饮食谱》也有记载:“荔枝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果中美品,鲜者尤佳。”现代医学认为,荔枝含多种维生素以及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铁、磷、钙等多种元素。并研究证明,荔枝有补肾、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除、促进细胞生成、使皮肤细嫩等作用,达到排毒养颜的效果。对于蜂蜜《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蜂蜜味甘,性平,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蜂蜜中的主要成分葡萄糖和果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常吃蜂蜜能达到排出毒素、美容养颜的效果,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等症也很有好处。《本草纲目》中说苦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日”。苦瓜富含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

1、维生素B

2、尼克酸、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中医认为,苦瓜有解毒排毒、养颜美容的功效。《本草纲目》指出:“珍珠,除黑干”, 珍珠粉中所含的大量微量元素可以有效遏止过氧化脂的增加,有美白祛斑的功效。《本草纲目》谓薏仁 “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 驻容、轻身延年 ”,现代医学也证明:薏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矿物质和糖类。有美白、除斑功能,对下半身水肿的人尤具疗效。(记载与成分摘自百度百科)

不过疗效再好,我们也要记住适度的原则,以免过犹不及,例如薏仁会使身体冷虚,因此虚寒体制的人不适宜长期服用,怀孕的人及正值经期的妇女也应该避免食用。各种食物都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在食用或烹煮之前我认为还是要充分了解它的特性,也要了解自身的寒热体质,结合食物或中药的寒热药性,这样才能真正吃的对身体好,达到美容的目的。我认为养生是细致的,在乎食物及生活习惯的细节,但却也并不苛刻,是把那些思想融入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但却也不因此而束缚自己。

除了如今日常可见的食物,中医药美容,顾名思义,有着不同功效的药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慈禧喜欢吃茯苓饼,据《神农本草经》载称:“茯苓性平,味甘淡,久服安魂养神,宁心补脑,健脾和胃,润肤悦颜。”清《桓园录》有述,慈禧命御厨“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三成茯苓、莲子肉、桂圆肉、芡实米、山药来拌匀,蒸熟后,切成饼片。慈禧还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饼,在逢年过节时赏赐群臣。武则天时期编纂的《新修本草》 ,唐代的《外台秘要》将其题名为“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其方为五月五日采益母草全草,晒干,捣碎为末,用面粉加水和成团,如鸡蛋大,晒干后又放入炉中烧炼„„倒入瓷钵中研成极细的粉末,每次取益母草灰十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研匀用以揩洗面部,《本草拾遗》称其“入面药,令人光泽红润”,(成分与出处摘自百度百科“中药美容”,有删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较易购买的中药材结合食物来养生,例如在煮老鸭汤时可加入枸杞,党参,当归一起炖煮,对身体可起到滋补调理的作用,忍冬(又称金银花)晒干后泡茶喝,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夏天喝十分适合,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或许是从老一辈那里听到的,不解原理但早已融入生活习惯之中,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养生,中医药美容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中医药美容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萌芽,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而其没有随着时间而湮灭的原因正是在于中医药美容与国外的化学美容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如同中药与西药的差别一般,大多数护肤品是通过化学合成物质来解决皮肤的具体问题,而中医药美容讲究的是由内在综合调理皮肤。这让人们在化学美容外有了更适合国人,更健康的美容方法。

为什么说更适合,因为中医美容有历史悠久,时间丰富,对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多种美容方法,例如:食膳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气功美容等方法,足见中医美容的多样性。这就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毕竟,只有让美容与生活相融合,才能追求更长久的美丽。

结合自身来说,正处在青春期的我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美容方面的烦恼。比如青春痘,以前的治疗方法就是尝试各式各样的祛痘产品,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也不怎么好,或者开始用的几天又改善,后来又复发了,最后还把自己折腾成了敏感皮。在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失望与教训以后我开始放弃了原本的错误方法,尝试从身体开始调理,去看中医吃中药,并且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调理,如今总算告别了青春痘的烦恼。在这段经历中我学习到皮肤的健康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那些瓶瓶罐罐如果我无法吸收,或者我是因自身体热或怎样的原因而有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护肤品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在食物、心理等方面也要调整好状态,远离垃圾食物,保持心情的愉悦,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多吃煎炸食物,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机体的平衡,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排除体内毒素。注重养生在不同的季节根据不同的需求摄入适当所需的营养,例如夏天去火喝绿豆汤,美白加入薏仁,冬日暖身喝红糖水还可加入生姜,每天起床先一杯温水,隔一会再一杯蜂蜜柠檬水。我不会每天吃一大堆维生素片或各种药丸把自己当药罐子,而是从食物中摄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并且尽量食用当季的水果蔬菜。美不仅是外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健康。不少人为了外在的美而伤害到自己,这真的是得不偿失的,又是甚至无法挽回。学会养生,不仅是为了美丽,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后也会继续不断学习养生知识。

还有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无论养生抑或中医药美容,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修养身心,享受不同食物,不同药材的功效,所以只有学会享受这个过程,不急于求成,不幻想什么三天来个“大变身”,才是真的学到了中医药美容以及养生的真谛。同时,你才会从中得到乐趣,而乐趣正是继续下去的动力。

总而言之,学习了中医美容,不仅让我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初步了解,还掌握了许多美学和美容学的知识。这不仅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也开拓了对美的认识。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美容更是一门要求技术精湛的学科,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习到的虽不深,但是已经激起了我加深学习的兴趣,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以这些学到过的知识为基础,不断加深学习,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拥有健康的美。

推荐第10篇:数学之美 演讲论文 原创

0902 20093452

那 些 ——隐藏在深处的秘密 浅谈美术和音乐中的数学之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谭子怡

学号

数学中的美究竟有哪些,究竟怎么得到,究竟怎么感受,又如何学习?我认为这是数学之美这门课的源点。在平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把美术、音乐等能调动人体感官的事物和美联系起来,却很少将数学这门稍显枯燥的课程和美联系起来。其实美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存在,所以数学中的美是必定存在的,只是需要慧眼去发掘而已,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浸透着数学,也方方面面的浸透着美,所以数学之美是有非常多的种类的。

美术

略显泛黄的画布上有着绝美的面庞和动人的的风景,一双巧手,几支画笔,些许颜料,将曾经那些灯火阑珊和伊人的背影一一描绘,将所有的情感和说不出口的话语,都绘于画布上,那些曾经的柔软,曾经的轻狂都随着岁月流逝,而在那沉默不语的纷繁万千的色彩和线条中,你是否能学找出数学的影子呢?

Part 1 透视原理

达芬奇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画家。他的一生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从最初的画鸡蛋到震惊世界的名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及《最后的晚餐》,无疑不透着神秘的色彩。有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微笑的秘密的解密,有无数版本,不过可以证实的是达芬奇在画这幅作品的时候,使用了达芬奇使出招牌绝技“晕涂法”(Sfumato),整幅画融合了共40层超薄油彩,而且达芬奇可能先把油彩涂在手指,再抹在画上。科学家透过高能X光,详细分析蒙娜丽莎脸上不同层次的颜料排列及成份。科学家发现,画作共享了40层极纤薄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头发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颜料组成,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细看时笑容就消失无踪。(标记1)

而在另一名作《最后的晚餐》中,更是表现出其数学功底,在达芬奇的草稿中可以看到画布上放射的虚线及没影点(正好在耶稣头部中央)。同样运用了透视原理的还有拉斐尔的《雅典学派》

由这些画可以看出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中间绘画艺术的变革,可以说是自觉地应用数学的过程。到1754年,当透视方法趋于成熟之时,一位英国画家柯尔比写了一本叫《泰勒博士透视方法入门》的透视学著作,此书的卷首扉页插图,就告诉人们如果不用透视学画出来的画会有多么荒唐。在透视学的基础上后又产生了射影几何,射影几何在19世纪是最活跃的数学分支,对现代数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Part 2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一个可谓是众所周知的比例。黄金比例的定义为: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这个带着传奇色彩的比例在各个方面都运用地非常广泛,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的脸部都遵从黄金分割,许多闻名世界的建筑比如中国的紫禁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都是使用了黄金分割,就连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射程和战争布局都非常多的使用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在人体中也是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的,我们用视觉判断出的漂亮的人的器官身材比例一般都是比较接近黄金分割的。

在人体中大概有如下“黄金”

黄金点:(1)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

(2)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

(3)、(4)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

(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

(7)、(8)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之分割点;

(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

(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

(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

(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

(14) 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面部黄金分割律 面部三庭五眼

黄金矩形:

(1)躯体轮廓:肩宽与臀宽的平均数为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为长;

(2)面部轮廓: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

(3)鼻部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

(4)唇部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为长;

(5)、(6)手部轮廓:手的横径为宽,五指并拢时取平均数为长; (7)、(8)、(9)、(10)、(11)、(12)上颌切牙、侧切牙、尖牙(左右各三个)轮廓:最大的近远中径为宽,齿龈径为长。

黄金指数:(1)反映鼻口关系的鼻唇指数:鼻翼宽与口角间距之比近似黄金数;(2)反映眼口关系的目唇指数:口角间距与两眼外眦间距之比近似黄金数。 0.618,作为一个人体健美的标准尺度之一,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忽视其存在着“模糊特性”,它同其它美学参数一样,都有一个允许变化的幅度,受种族、地域、个体差异的制约。

音乐

悠悠的琴声总让人或共鸣或神伤,奏琴者如蝶翼般上下翻飞的手指总是承载着流传千古的情,变幻莫测的音符在空气中形成如同魔咒般的旋律,那么在那精灵般的音乐中又是否存在数学呢?

Part 1 宫商角徵羽

中国古代的五调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而这五种音调是如何形成的呢?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 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此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是同关于宫、徵、商、羽、角五音的记载联系在一起的;到《吕氏春秋〃音律篇》,又开始与关于黄钟、林钟等十二律长度规范的记载联系在一起。按三分损益法生律的次序 , 求上方五度音之律 , 古代称为“下生”;求下方四度之律,古代称为“上生”。从一律出发,下生5次,上生6次,便可得出十二律。 Part 2 十二平均律

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 等份。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 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与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 同时,“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 4/3 和 5/4 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几个主要的 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极小的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 为这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 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

数学的美是即抽象又具体的物质,它有可能浮于事物表层,也有可能隐于事物深处,我们必须要耐心才能将其总结和运用,世界如同万花筒般多变,稍微旋转就有可能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模样,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完全的总结,尽可能的往深处发掘事物表象下所隐藏的数学之美,并加以归纳和利用,才能为我们的真正想做的事情所用。

(注视:有极少数人在研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候认为达芬奇是gay,因为据说将蒙娜丽莎的下嘴唇左旋90°,则会得到男性臀部曲线。在此仅表注释,不代表个人意见)

第11篇:中华诗词之美小论文

在广袤无边的历史长空中,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熠熠生辉。而流行歌曲,却往往如划破天际的流星,稍纵即逝。而且,在当下大多数人的心中,古典诗词就是阳春白雪,高雅端庄,高深晦涩,曲高和寡;而流行歌曲,则是下里巴人,通俗浅白,不能登大雅之堂,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甚至相悖。但事实是,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却掺杂了许多古典诗词的因素,而且往往收到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8年,春晚上周杰伦一曲青花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古典诗词的加入,其温婉含蓄的特质更添歌曲之意境,很好的将古典诗词的高雅与流行歌曲的大众化相融合。周杰伦作为当下许多年轻人心中地位卓然的偶像,他的很多歌曲,都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基础之上,歌词风雅,意境深远;同时,这些歌曲对古典诗词在当代年轻人中间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古典诗词的永恒生命力,才使他所演唱的许多流行歌曲成就为风靡一时的中国风歌曲。

其实,流行歌曲中化用古典诗词,并非始于周杰伦,还可以往前追溯到更早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如毛宁的《涛声依旧》化用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的是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梅艳芳的《女人花》化用的是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等等。总之,在创作流行歌曲的时候化用古典诗词,已经成为很多词作者的自觉行为。通过这种途径,使流行歌曲在歌词和意境上很好地吸收了古典诗词的营养,从而在内容上和情感上避免了空洞无物的弊病,在意蕴上增加了婉转悠扬、缠绵含蓄之美,因此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得以广泛传播。

当下,流行歌曲都在尝试借鉴古典诗词优美的语句和完美的意境来提升自己的水准和品位,使其生命力更盛,认知度更强,流行性更广;另一方面因为流行歌曲的广泛传唱,也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欣赏水平,从而使流行歌曲与古典涛词能够互取所长,互补所短,达到了古典、现代、高雅与流行的和谐统一,乃至完美结合。

第12篇:“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活动策划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活动策划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学生会

秀女性之美, 展巾帼风采

动 策 划 主办: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团委

承办: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会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四日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活动策划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会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

活动策划

一、活动名称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

二、活动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女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道德素养、文化内涵、心理健康、独立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女生的魅力在三月的春风里岁梦想一起放飞,更好地引导她们的自信,在青春的追逐中燃烧她们的热情,在青春的真谛中蕴养迎接挑战的勇气!同时也引导她们走向成功,走向美好的未来!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对象

广大在校学生

六、活动性质

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广大女生搭建展示自我形象、才华的平台,引导广大女生主动提升自我形象,丰富自我内涵、素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更进一步带动校园文化中尊重女生、关爱女生、服务女生的风尚,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展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活动策划

现济大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七、活动形式

折纸比赛

八、活动举办方

主办单位: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会

九、活动内容 活动前期:

开展对活动的宣传,鼓励全校女生积极参与,并设置相应的报名地点以方便同学们踊跃报名。在报名结束后,对所有报名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分组编号。 活动时:

根据学生会工作人员的分组,参赛选手依次上场比赛,由学生会主席团和老师们组成的评委进行点评,并依次评出

一、

二、三等奖。活动后期:

为以后能够顺利的举办各种活动,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女生部将对此次活动做出书面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参考,作为借鉴。

十、参赛要求

1、作品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构思巧妙,富有创造性。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活动策划

2、参赛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

一、奖项设置

奖项共设为

一、

二、三等奖,其中

一等奖1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5名 十

二、活动资金预算

活动条幅2条 约40元 各种折纸各100张 约120元, 一等奖:面膜1盒 约25元 二等奖:唇膏3支 约30元 三等奖:护手霜5支 约25元 总计: 约240元 十

三、具体活动安排

(一)活动前:

开展女生手工折纸活动,展现女生的手巧之美,鼓励全校女生积极参与,请同学们在参赛地点积极报名,报名时间截止到3月18日,报名结束后由学生会工作人员负责将所有报名同学依次进行分组编号。

(二)活动时:

1、根据学生会工作人员的分组,参赛选手依次上场开始制作,时间为5分钟,时间结束,由学生会主席们一起欣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活动策划

赏参赛作品,并请参赛者对其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由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及老师组成的评委对对其进行点评和打分。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2、由学生会评委们分别为获奖者及其作品颁发奖品并合照留念。

(三)活动后期:

为以后能够顺利的举办各种活动,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女生部将对此次活动做出书面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参考,作为借鉴。 十

四、组织内部协调

1、宣传部以展板形式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

2、外联部协调校外单位,对本次活动进行资金赞助,联系相关老师参与本次活动。

3、记者团成员需进行现场拍摄,发新闻至学工在线网站,投稿济南大学报。

十五、活动后序工作

活动结束后,由学生会相关同学负责将会场打扫干净,使之恢复原样。

为以后能够顺利的举办各种活动,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会女生部将对此次活动做出书面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活动提供

“秀女性之美,展巾帼风采”活动策划

参考,作为借鉴。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团委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会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四日

第13篇:女性心理学论文

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英语本科091606傅鲁璐

近日在家一直看影片近日在家一直看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次看都很感动,都有收获在心里。

女主人公是由有好莱坞大嘴美女之称的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我非常喜欢她,一是因为她主演的几部影片都非常出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如《诺丁山》、《风月俏佳人》等,还有一个是原因是源自茱莉亚罗伯茨的一个真实故事。茱莉亚罗伯茨最走红的时候,她的一个在偏远地区当小学老师的同学得知她是好莱坞明星后,就写信问茱莉亚罗伯茨能否到学校与孩子们见面,给偏远小镇的孩子一个惊喜。接到信后,茱莉亚罗伯茨立马着手安排行程,一个人悄悄地带着礼物不远千里到了那个学校,当时孩子们的惊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连给她写信的同学也是惊诧不已,茱莉亚罗伯茨只有一个要求,谢绝一切采访,杜绝一切对外报道,非常的低调。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该片实地拍摄于美国著名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该校是目前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女校,被誉为“没有男子的长青藤”。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参议员希拉里、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都毕业于此学院;中国的著名女作家、诗人冰心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是该校早期的毕业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 ,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它探讨了女性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其中包括结婚、离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话题,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有价值地生活?”这一困扰女性多年的问题。然而,影片并没有叫嚣着让女性从厨房走出来,而是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

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影片在此实际上是借凯瑟琳之口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题——“什么是人生?是什么决定了生活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正如“什么是艺术?”一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尽管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女子学院,但从广义上来讲,这部“肯定女性”的电影实际上对两性都非常适用。“其实它讲的是个体的挣扎和奋斗,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中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在那里他们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成为最棒的人。”人们常常会追问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或是自己应该干什么?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时,很多人会无所适从。其实很简单,坚持自己的内心,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人的选择,像凯瑟琳、贝蒂和琼那样,在遭受挫折后勇敢地延续自己的生活.

《蒙娜丽莎的微笑》非常善于用情节来做暗示和对比。从影片开始处,凯瑟琳因为“不能使用电熨斗”而搬出学校宿舍,暗示她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学校护士的被迫离去,暗示不遵守学校规定、给学校带来新观念的人的下场;凯瑟琳一意孤行,不顾校方的警告,让学生们感受现代艺术,暗示了新思想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和斗争。后来,影片在更大的一个范畴内将贝蒂和琼做了对比:贝蒂原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是“结婚生子”路线最坚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她甚至不惜在课堂上和校刊上与凯瑟琳老师针锋相对。而琼似乎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一方面,她希望过贝蒂一样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想到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这二人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而被凯瑟琳寄予着厚望的琼却退回到了“结婚生子”的阵营中,“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就读机会。然而,琼的这种“退回”

并非是向传统观念的妥协,它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标志着威斯理的女生们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另一处强烈的对比体现在凯瑟琳和南希的身上。作为反叛者的凯瑟琳,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她对婚姻的弃绝。虽然威斯理学院的单身女教师并不少见,但是她们都像凯瑟琳的房东——在学院教《礼仪和演讲》的南希一样,是被清规戒律所异化了的修女式的人物,这些老处女用自己的贞洁和牺牲维持着既定的传统婚姻制度,她们的独身是对这种禁锢女人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凯瑟琳与她们恰恰相反,她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的出路”。她主动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不甘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尤为难得。

第14篇:女性学论文

“剩男剩女”现象

姓名:李亭亭 学号:2012221110 性别:女

摘要:“光棍节”前,一项调查显示, 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人,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说,届时将会产生3000万光棍。“剩男剩女”现象的愈演愈烈 ,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究。 关键词:“剩男剩女” 光棍 相亲 物质

在当今这个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越来越多的社会会问缓缓浮现。有趣的是,公园中类似于相亲活动的场面屡见不鲜让人啼笑皆非,且都是父母拿着儿女的照片资料代为相亲的一场场闹剧。2012年11月11日,又是一个光棍节。然而比起淘宝上的疯狂购物,更应被关注的是中国庞大的光棍人数:2009年19岁以下全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00,城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15:100,已经严重偏离正常的男女性别比例。随着这部分人逐渐进入婚恋交友的高峰年龄,男性择偶的困难将日益明显。在20-34岁非婚人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剩男”的问题远比“剩女”更严峻,全国人口中非婚男女比例在27岁达到199:100,33岁时达到 293:100;城市同龄人口中情况略好,在27-34岁间平均为162:100;这种现象意味着乡镇非婚人口中的性别比偏离更大。而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人,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说,届时将会产生3000万光棍。“剩男剩女”现象的越演越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场面?当然归“功”于“剩男剩女”的队伍不断庞大而引起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

第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的观点跟以前大有不同,在年轻人看来,“单身贵族”是一种时尚,热爱单身的朋友甚至把单身看作是一种自由、享受自由、享受生活的代言词。

第二,不敢承担家庭责任和负担。当今社会中,房子贵的买不起,医药费贵的不敢去医院,小孩的学费,生活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支出,这些一个个可怕的数字构成了一笔巨额支出,让人望而生畏!普通的白领和上班族根本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婚姻埋单,索性他们把自己缩进了自己的蜗居,逃避婚姻。

第三,从校门走入工作单位,加班渐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很多的人没时间谈恋爱错过了最佳结婚的时期。所谓“工作累,加班更累;结婚难,有时间结婚更难”,广大的白领连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说结婚了。

第四,比起传统社会,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的私人领域中的自由,他们面对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也渐渐变小。

第五,家庭功能的弱化,女性更加独立,那些高素质的未婚女,绝对具有足够的智商和理性来理解这个道理,但大家还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将就凑合,宁缺毋滥,这种坚持本身 ,一方面是结婚的愿望并不真的那么强,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有独立的基础和本钱,有条件才能如此“任性”。

近年来,各类相亲节目活跃在各大卫视荧屏,例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然而这类节目炒作的嫌疑太大,真正的恋爱一定是双方有较长时间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情感,上上节目就能找到合意伴侣的机会微乎其微,是相当不靠谱的。

另一方面,高房价无疑成为影响现代婚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坚贞不渝的爱情最终都死于房子,多少男光棍因为没有房子娶不上老婆,多少女光棍因为心爱的人没有房子而另投他人怀抱,当面临房子与爱情的抉择时,他们又该如何取舍? 其实归根结底,婚姻还是自己的问题。有些为了物质结了婚,有些为了爱情结了婚,有些也不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结婚,也有更多的人视婚姻为枷锁, “爱情坟墓”!

时至今日,单身不仅不能以“没人要”来一概论之,单身反而被贴上“小文艺、小清新、不随波逐流、眼光高”等标签。剩男剩女也不是被人剩下的意思,而是“他们”主动选择剩下。总之,单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也可以很精彩,大龄男女青年们也依然向往爱情。 而告别单身走入婚姻殿堂相信是每个男女特别是剩男剩女们的梦想。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务实。不能瞎挑剔,剩男剩女们应该先看清自己,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当然女性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最好不要有攀附他人的想法,这样幸福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新浪情感论坛赵格羽——剩男剩女现象的物质文化

2.唐利平.社会变迁与“剩女”现象——当代大龄女青年婚嫁困境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3.黄莎莎.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J].华商.

第15篇: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女性

中国文化概论之中国女性

历经千辛万苦在本学期初选择了罗老师的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确实如初期所料学到了不少东西。罗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渊博的学识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我总是能和台上的达到心灵的共鸣。我认为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口语和语法知识,英语学习的最高层次就数文化层面了,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向世人展示中国。 下面我就中国女性这一点结合当代当学生的现状谈谈我的看法。

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普遍不好,当然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孔家老二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头,率先表了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总之,男人自己觉得还挺委屈,对待女人,似乎咋也不是。莎士比亚还算有点绅士风度,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莎士比亚可能是同情女人,可是这话总给女人一个心理暗示,让她们错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弱者,不太妙。托尔斯泰是个老滑头,说得更幽默一点儿,当然也有点北京式的损味,他说,如果让他发表对女人的真实看法,除非他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说完后又立即跳进棺材,把盖子盖上。 其实,学者们说了这么多,都不如咱中国百姓的民间俗语说得妙:女人是猫科动物。猫科动物是什么特性,大家都知道,只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猫咪,顺从听话,但有爪子,也会抓人!一种是老虎,女老虎,就不是抓人那么简单了,而是直接吃人了。如果说对女人看法普遍不好乃是历史与现实生活验证了女人天性多事的话,那么中国哲学的早熟导致我们恰是反着来,事先就知道女人是麻烦,所以,老早就开始压抑女性,把女性的危险与麻烦降至最低!所以便有了裹足,这不仅束缚了女性的行走自由,更束缚了女性的思想自由。

我们再来看看女性的地位,中国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这也不无道理,一个家庭的平衡必然需要一个在内料理内务,另一个在外打拼赚钱。大家闺秀,不出书房,这似乎是古训,这种思想一方面似的古代女子中规中矩,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另一方面严重束缚了她们的自由。感觉女子的地位就像是男人的附庸,在社会上也没有社会地位,从对女子的称呼中便得知,如贱人,内人,内助等等,而女子也自称为奴家贱妾等,可见其地位的地下。当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当代中国虽有好转但也没有彻底的改善,据研究者发现,当代中国女性之地位,并没有随着经济改革而上升,相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劣化趋势。根据七项指标测量,在世界160个国家中,我国妇女地位排名第132位。从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和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领导岗位上的职务比例就可以明显看出。我们盼望着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结合房子的归属权这一点,我想就个人的理解谈谈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一向内敛,含蓄,依附,甚至有点惟命是从。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显现出独立奔放的性格特点。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与信仰,女孩门大多果断地选择了握在手里的事实在在的金钱,精神上的大家都不敢再相信了。于是便有了宁可在宝马车里哭的声音,女孩们整天抱着全职太太梦,学好不如嫁得好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认为作为一个当代女大学生,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我们要求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而不是简单的依附。我们需分清虚荣心和幸福感。一个是别的眼光一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过去中国女性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因为在封建男权主义下,女性没有地位,男性当女人为玩物和性的奴隶。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但是女性如果有了别的男人就会被千夫所指。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因为现在我国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现在的女性和男性基本上平等了。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很多女性也非常有钱,并且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女性管钱。但是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多女性为了钱,当上了二奶和小三。有的人支持女性做小三,有的人反对。说明现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出轨的女性,有的人会骂她们,有的人会宽容她们,说明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不过男性出轨还是遭不到很多人唾弃,说明现在社会的女性还是没有男性的社会地位高。

第16篇:银行员工演讲稿——立足平凡岗位 彰显女性之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姐妹们: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今天的演讲,我是******银行大堂经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平凡岗位 彰显女性之美。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属于女性自己的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我们*****行服务在一线的优秀女性的事迹,在她们身上体现的职业女性的知性优雅、爱岗敬业正是我们****行女员工集体风貌的一个缩影。。

****支行还有这样一位在去年秋天刚刚做了母亲的年轻的妈妈,她牺牲自我、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在 2011年初,****行8名前台现金柜员同时有3名员工生病,而且病情较为严重,需住院治疗,行里在前台柜员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从他行临时借调了一名柜员到我行工作。但是仅仅开了**个现金窗口,前台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而此时怀孕*个月的**同志在前台挑起了大梁,强烈的妊娠反应和身体的种种不适无时无刻的在折磨着她,可**同志没有向行领导提出任何要求,专心致志的工作在一线窗口。**月份**支行因装修并入我行办公后,业务量巨增,**一天的业务量就将近800笔,大家都能感受到她的疲惫,领导和同事们都劝她:累了就歇会儿,她却说“大家都很累,我多干点,就能多分担一点,也能为其他同事多减轻点负担”对于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来说,这是一句多么让人温暖的话语,又是一个多么让人感动的情怀。 *月**日上午,距预产期仅有几天的***依然像往常一样上班,*点多钟她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出现临产征兆,她这才匆匆交接工作,赶到医院后不到两个小时就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大家在与她分享当母亲的喜悦的同时,也为她的这种甘于奉献、敬业爱行的精神所折服。

在工作和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今社会,女性的压力不言而喻,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更多的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呵护着家庭的幸福和美满。*的母亲患有肺纤维化多年,跑遍了北京**、****等多家大医院,医生的诊断都是:不可治愈,只能长期通过药物维系生命。母亲常年咳喘、呼吸困难,剧烈的咳嗽振坏了她的心脏外膜,大量的注射抗生素已伤及到了肾脏以及肝脏,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而我每天在完成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就是去医院护理长年生病的母亲,照料她的一日三餐和生活起居。记得在去年年末的时候,行里工作非常繁忙,我要顾及工作,又要照料母亲,有一天,竟然晕倒在了母亲的病房门口,醒来时,母亲心疼的看着我说“是我拖累了你”,我只是握着她的手,笑着说:我没事,我很好。做为母亲唯一的女儿,我必须在她有限的生命里让她感受到我带给她的温暖和慰籍。虽然如此,但我从未因个人和家庭原因而影响到我的工作,做为一名****经理,我深知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努力工作,去年,**被市行评为“优质服务标兵”、被支行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工会积极分子”,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17篇:汉代音乐悲音之美论文

摘要:汉代人在音乐实践、音乐欣赏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

关键词:汉代 音乐 “悲音”之美

与西汉乐府性质关系重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理解之外,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来探讨。《艺文志》的论述是《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总序,它列序了五种类型的诗赋的由来、发展、递变、作用与性质。班固在列序时,把五种诗赋类型置于并列的地位,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一节话,是紧承前四类内容来的。在班固认为,先是那种不歌而诵的赋,它是“感物造端”的;其次是那种春秋时赋《诗》明志的《诗》,其出发点也是“微言相感”,明志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再次是所谓贤人矢志之赋,它的产生也是由于“离谗忧国”,所以“作赋以讽”;然后是汉兴以来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的“辞人之赋”,已“没其讽喻之义”;最后是武帝立的乐府所采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它们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由此可知,所谓武帝立的乐府其所采歌谣—— “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实际上同往古的“赋”“微言相感”以及后来原、宋玉等赋的“离谗忧国,作赋以风”等是相类贯通的;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及“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则同春秋时用《诗》来“赋《诗》明志”及“别贤不肖而观盛衰”是相一致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到,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被称作“知音”。这里面也渗透着汉人的看法。枚乘的赋《七发》中有一首《麦秀歌》:“麦秀渐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乔槐,依绝区兮临回溪”,被枚乘称之为“此亦天下之至悲也”,认为它是音乐、歌诗悲哀的极致。王褒的《洞箫赋》中写到“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也倡言乐歌以“生悲”为精品,赏乐以“乐而悲之”为知音。这说明了西汉时代人们就有崇尚“悲音为美”的倾向;司马迁、枚乘、王褒等人就是力倡“悲音美”的代表人物。到了东汉人们仍然崇尚这种“悲音为美”。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书虚篇》《超奇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美色不同面,皆佳于耳;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文音者皆欲为悲”的观点,提出了以“美色”“悲音”“欲悲”等同为美感的最高准绳。东汉另一著名学者马融,在他的《长笛赋》序里,曾经说过,当他听到洛客用笛吹奏《相和歌辞·气出》《相和歌辞·精列》二曲之后,便“甚悲而乐之”。此外,《后汉书·周举传》《风俗通》等还分别记述了将相豪门宴饮和京师盛宴时,都以演奏挽歌《薤露》《嵩里》为乐的事,显然这也是汉代人“以悲为美”的反映。汉末著名诗人王粲在他的《公宴诗》中,也以“管弦发颤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诉杯行迟”的诗句,来表示“清且美”的乐歌具有“同所美”的美感享受。凡此说明,“悲音美”仍是东汉时代人们欣赏要求的共同标准。所以,嵇康在《琴赋 序》中对汉代“悲音美”的时代风尚,作出了如下精当的概括:“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钱锺书先生也曾在《诗可以怨》中说过:“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这说明在两汉时期,“悲哀之音”已经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美的标准,因此,两汉音乐都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峻明切的倾向,悲歌哀曲特别著称。小至《悲歌》《公无渡河》《陇头歌辞》《平陵东》《激楚》《十五从军征》《怨歌》等,大到《孔雀东南飞》《孤儿行》《妇病行》《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广陵散》等,无不体现了“背音美”的诗情风韵。这种“以悲为美”是汉代人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悲”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念,代表着社会审美的主流,这种影响上至帝王宫廷,下至黎民世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 汉代人在音乐实践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之情感喜怒不外哀乐两类,明屠隆说:“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乐,和声能使人欢然而忘愁,哀声能使人凄怆恻而不行。然人不独好和声。亦好哀声,哀声至于今不废也,其所不废者而可喜也。”(《唐诗品》《洗释断序》)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而从历史的发展看,自春秋战国至汉,战争离乱带给人的不幸,及汉代人对自身命运之探索的努力及孤寂,都使汉代人对整个人生的命运的反映,而产生“悲”的情感。悲之有悲壮、悲凉,有悲伤,在整个汉代人的生活中诸多的“悲”存在。以刘邦之衣锦还乡,赋“大风歌”,慷慨悲歌,泣下数行,此该是人生之悲壮。由以“悲”来抒发感叹人生,到以“悲”为乐这其间有一个欣赏者出现,阮籍《乐论》记桓帝闻楚琴,凄怆伤心,慷慨长息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便顺帝上恭陵,过樊衢,闻鸣鸟而悲,泣下横流,曰:“美哉鸟声”,使左右吟之,曰:“使声若是:岂不乐哉!”无论是抒发自己胸中之悲,还是借他人之悲音浇自己胸中之快垒,“悲”是人对自己情感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拓展、发掘。所以,悲乐在战国时滥觞,在汉代兴盛,反映了汉代人对自己本性情感的再发掘、再认识。而这种发掘与认识,在“经学”的束缚下不能以诗文来表现,却借音乐为渠道,得以宣泄表达。所以王褒《洞箫赋》云:“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音乐创作实践,欣赏中以悲为美的音乐现象,在汉末达到了高潮。魏晋人嵇康在《琴赋》序中云:“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音乐以“悲”为美的欣赏观点对建安时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评价标准不无影响。

第18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之数学的美

数学的美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也许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也许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也许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也许美在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也许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而美的数学,在自古崇尚诗书传世的中国,竟也浸染着扑鼻的书香。中国悠久历史所积淀出来的文学底蕴,为中国的数学染上了一层夺目的别样颜色,这就是数学的文采。

自然美

数学存在的意义,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取诸生活而用诸生活的。数学最早的起源,大概来自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一个一个的绳扣,把数学的根和生活从一开始就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后来出现的记数法,是牲畜养殖或商品买卖的需要,古代的几何学产生,是为了丈量土地。 简洁美

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这首诗,用字不多,却到位地概括出了数学的简洁明了,微言大义。数学和诗歌一样,有着独特的简洁美。

诗歌的简洁,众所周知——着寥寥几字,却为读者创造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大概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布隆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诗歌的简洁,是写意的,是欲言还休的,是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那么数学语言的微言大义,则是写实的,是简洁精确、抽象规范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数学的简洁,不仅使人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促进自身学科的发展,也使数学学科具有了很强的通用性。目前,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已经成了所有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语言和工具。

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二进制在计算机领域的的应用。试想,任何一个复杂的指令,都被译做明确的01数字串,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构想。可以说,没有数学的简化,就没有现在这个互联网四通八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对称美

中国的文学讲究对称,这点可以从历时百年的楹联文化中窥见一斑。而更胜一筹的对称,就是回文了。苏轼有一首著名的七律《游金山寺》,便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

《游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不难看出,把它倒转过来,仍然是一首完整的七律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回文诗无论是顺读或倒读,都是情景交融、清新可读的好诗。类似的又如“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这些诗凭着精巧的构思,给人以奇妙的感受,每每读之,读者都会暗自叫绝。

而数学中,也不乏这样的回文现象,如:

12×12=144,21×21=441;

13×13=169,31×31=961;

102×102=10404,201×201=40401;

103×103=10609,301×301=90601;

9+5+4=8+7+3,92+52+42=82+72+32。

而数学中更为一般的对称,则体现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和几何图形上。前者给我们探求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方便,后者则运用在建筑、美术领域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悬念美

文学中的小说以设置悬念见长,在开头先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出人意表的事件、叫人揪心的矛盾、令人关注的悬念、发人深省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去描写、讲述、展开、解答、思考;或者在最后留下一个无结局、无论断、无答案、无终点的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求证、去追问、去体验。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小说家的才智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成疑问,教读者把世界当成问题来理解。

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绝非少见。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从一个看不出任何端倪的方程式开始,运用各种方法,一步步求解,最终得出一个清楚明白的结论。而数学的乐趣,在于人们抱着探求事实真相的态度,满怀好奇的求解过程和最终真相大白时的快感。这一点,和人们读悬疑小说所产生的感觉是相似的,难怪有人说,世界本身就是个未知数,而文学本身就是探索世界之谜的方程式。

意象美

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或意象(imagery)与诗歌的结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纪晓岚)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卓文君)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在外国,中世纪欧洲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Dante,1265~1321)和乔叟

(G.Chaucer,1342~1400)的作品也无不充满着数学知识。17世纪,英国著名形而上学诗人约翰?多恩(JohnDonne,1572~1631)和安德鲁?马佛尔(AndrewMarvell,1621~1678)通过圆规、欧氏几何中的平行线之类的数学概念来类比爱情。后者的《爱的定义》尤为有趣:

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逻辑美

提起逻辑,就不能不提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复杂的人物关系,缜密的故事情节,引得至今仍有大量学者终生考证,乐此不疲。

《红楼梦》迷人之处在于由卷初一首诗开始,章回紧扣地发展下来。优美的数学也是在一个宏观的概念之下,经由严谨的论证,简单有力地表达出来。

数学规律就如《红楼梦》,由一些基本定理出发,雅洁、鲜明地表达出来。大多数的数学论文都是艰涩难懂,有些却能令人留连再三。牛顿三大定律,非常简单,但可以解释非常繁杂的现象,如天体运行的规律。这就是数学家的口味,不够严谨,经不起推敲,就不入法眼。

数学和文学作品不但同样讲究严谨的逻辑论证,还同样遵从由局部结构发展到大范围结构的发展规律。

同文学极为相似的是,从局部结构发展到大范围结构也是近代数学发展的过程。文学的局部到大范围,往往通过比兴的手法来处理:即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事或同一物可以产生不同的吟咏。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后,往往通过比兴的方法另有所指,例如“美人”有多重意思,除了指美丽的女子外,也可以指君主。屈原《九章》:“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也可以指品德美好的人,《诗经?邶风》:“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苏轼《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而几何学和数论都有这一段历史,代数几何学家在研究奇异点时通过爆炸的手段,有如将整个世界浓缩在一点。微分几何和广义相对论所见到的奇异点比代数流形复杂,但是也希望从局部开始,逐渐了解整体结构。数论专家研究局部结构时则通过素数的模方法,将算术流形变成有限域上的几何,然后和大范围的算术几何对比,得出丰富的结果。此外,数学家对某些重要的定理,也会提出很多不同的证明。例如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有10个以上,等周不等式亦有五六个证明,高斯则给出数论对偶定律6个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证明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事实,往往引导出数学上不同的发展。这也可算是局部到大范围的一个例子。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在中国书香四溢的文学背景下,数学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辉。

第19篇:青春之美

悟《暧昧的北京》青春之美

暑假漫漫无期,百无聊赖间在书城中找到一本《暧昧之都》,据店长说这书又叫《暧昧的北京》,顷刻,我才恍然大悟。

要说这本书的文化底蕴如何,恐怕也是捉襟见肘,古典艺术气质不夸张点说,几乎是没有的。反过来说它的现代气息却十分浓郁,它没有林黛玉式的欲张还羞,也没有茶花女式的西方古典,更没有诸葛亮式的神机妙算,但是它却真真正正地描述了青年男女在刚毕业的几年里为梦想为事业为友情为爱情而执着奋斗的辛酸史。

读后很有感触,因为自己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书中的主角们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毕业生们,感觉仿佛这本书是为自己的今后做了一次规划,让我提前了解一下真正的社会。

文中的姚远是一个农村籍的大学生,在校获得无数的歌唱比赛,又在刚毕业的两年,就当上了一家房地产销售部门经理,得到副总裁安琪的赏识。从这一点上看,姚远的素质能力是非常高的,而且通篇下来,可以看出姚远是一个文化素质修养很高,处理事情得当,给人以安全感的合格大学生。

确实应该是这样,大学里培养的人才就应该是这样。虽说如今大学生比较普遍,但是大学生的素质也应该体现出来。姚远因为房地产的重组合并,面临一般人都要面临的失业问题,但他很幸运,没有失业,而且在后来的创业中,都有“贵人”相助,这看起来有点夸张,不过我相信姚远有这个幸运的资本。

接着就是王梓与萧湘北了。王梓从大学出来就在创业中,而且屡屡受挫,先是炒股,被套住了,接着就是借钱租浴池,然后又倒闭了。但是每次他都从容不迫,越挫越勇,以至于在他妻子想要个儿子的时候,他怕家庭影响他的斗志,决定不要(虽然后来他妥协了,不过这也是他对妻子的深爱),想想也是,大学生创业确实很难,虽不能与李白的蜀道难,但大学里有这样一种说法,毕业生有百分之三的选择创业,而在这当中又只有百分之三的成为幸运儿。所以我更加敬佩王梓,虽然平时王梓看起来是那种有心没肺的,大大咧咧的人,但他的胸膛里却是一颗炙热的心,另外王梓也很看重友谊,这在他为姚远的求婚而一跪看的真真切切。

于是友谊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不管里面谁有困难,他们都会凑到一块儿,商量起对策,王梓有难,余楠与姚远一次就借给他二十万,姚远有难,哥几个全上了,将姚远的求婚进行到底,后来在公司里姚远需要创业时,林子华,安琪,余楠都给予了不同的帮助,而姚远担心创业风险太大,就先自己入股,等生意渐渐好转,再让王梓与萧湘北入股好降低他们的投资风险,这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亲情,一种能让人在残酷竞争的社会下仍然能够受到鼓舞,感受希望。

诚然,在友情与事业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事物,那就是爱情,人们都说有爱情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无憾的。确实是这样,谁不想在辉煌的事业背后,有一个温馨的家让自己在里面休憩一下忙乱的思绪。稳重的姚远因为大学时的恋爱情人因事业取向不同而劳燕分飞,所以才有爱都是开始很美丽,结束他没道理的悲观爱情情节,后来余男对自己的一往情深才是他走出悲观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恋爱是虚幻的,虽美好而不堪一击,因为他们体会不到现实压力带来的阻力,这一点感情只会是从对方索取什么,而不是想着要付出什么。相反,我们一旦步入社会,肩上的担子无形之中出现了,相比之下,大学的花前月下是一种回忆,一种记忆,而在现实的社会竞争中,你需要考虑一下各方面的因素。一旦恋爱就要考虑婚姻,考虑经济,考虑家庭,考虑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样一旦投入恋爱,你会用全身心去呵护它,培养它,让他安安全全的软着陆。

以上这些关于友情爱情事业之美好的东西,说真的,他们只属于某个特定的年龄段的一群人,也就是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们,青春之美在这里完美体现。

我想可以想象一下,十七八岁的花季少男少女们,他们眼中只是罗曼蒂克是的爱情,你啊有的心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奋斗之类的想法,而步入中年的人们,则是另一种心境,他们的心或多或少有点累了,大多停留在家的温暖的避风港里,没有了当初的激情与梦想,而渐入耄耋的人们,大多时候再回忆着自己的人生,那是另一番境界,但绝不是青春的境界。

有人说过青春的意义不等于人生的意义。青春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选择和作为可以决定一生的方向。如果不懂得珍惜这一段宝贵的时光,等到明白之后再去努力,就已经落下别人一大截了。所以说青春的意义在于把握一生的方向,为一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段话虽然我没领悟到其中的含义,但是哥哥的经历也让我或多或少耳濡目染,哥哥是在一家机械公司做质检工作,刚开始职位不稳定,一直调来调去,但等职位稳定下来后,又琢磨着高创业工作,因为他说如果这样工作下去,可能奋斗的心就会就此搁浅。

青春的魅力在于他的奋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青涩的初春的,但充满希望的。古人说三十而立,而在三十之前,那段青春的奋斗史将决定你是立或是不立。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前景,确实是不容乐观的,就连房子都没保障。这样就不得不成为一代啃老族了。文中的姚远说出了现在房地产商的心态,“现在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商都不好过,北京更是如此。政府对房价的宏观调控,我想只是暂时的,在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背景下,房价上涨的大势至少在两年内不会改变的,政府这么做无非是想安抚民心,更本就不会动摇房价上涨的趋势。有人说中国已经被房地产绑架了,因为只有房地产能够使地方经济财政直线上升,只有房地产才能使中国的崛起神话延续下去,只有房地产才能带动国内百分之七十的产业,所以中国乐此不疲。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蚁族大学生生活就更加具有挑战性了,买房子是一种奢望,但生活还需要继续下去,他们任然再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着努力着。

青春的魅力在于它的憧憬。大自然昭示的规律普遍适用于人类,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似乎这是一种永恒,对于大学生们,我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大学,献给了为未来拼搏的岁月。也许将来的某天我们暮然回首,青春早已不再,但青春给了我们以无限的本钱,让我们回头看时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自古英雄出少年,但少年的时光太短了,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容这样说过,青春又是一道明媚的窗口。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青春气贯长虹,用却盖过怯弱,进去压过苟安…………

当然从广义上讲,青春并不只属于年轻人,无论是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不衰。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一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人爱充溢其间,拟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更想说的是,青春是一副等着我们描绘的画卷,在他的落款处你可以自豪地印上自己的足迹,而在画卷上我希望写的是“青春美丽,青春永驻”

第20篇: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

和谐是什么呢?

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曾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早在先秦时代,圣贤就掷地有声提出了“和”的畅想。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论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戴圣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阐释,这一切都没有脱离中华“和文化”,后世的每一次革新、每一次变法,无不是向着和谐社会迈进。

不过,同学们,你可曾想过,这个“高大上”的追求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社会的和谐来源于每个角落的和谐,而思源的和谐中,有你有我。

请大家想想,当我们迎着朝阳踏进校门,看到同学们排队上楼排队就寝就餐,你是否感受到那份“和谐”?当我们走进干净整洁的教学楼,听到教室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时,你是否体会到了那份“和谐”?当我们看到同学们都为了自己班级荣誉而努力拼搏,你是否觉得,自己就在“和谐”中?当你看到同学生病了,同学们都在帮忙搀扶,帮忙端饭,你是否体会到自己处在和谐的大家庭中。在和谐的校园中,我们才能健康成长。但是校园的和谐,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和谐校园首先要有清新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校园当成自己的家来爱护,爱护校园的一花一草,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并随时以主人翁的态度去管理她。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欣赏:“随手捡起的是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心灵。有意擦去的是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因为这是我们创建和谐校园的举手之劳,而随手的举动中体现的是我们对校园的热爱,能奉献一份爱,收获的一定是满满的幸福,这份幸福感必会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涤荡,灵魂得以净化。

和谐校园更应该有高雅的人文氛围。营建高雅氛围,离不开儒家所推崇的那个“礼”字,老师们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应该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当我们把“尊师重道”的旗帜举起,和谐校园中便会盛开一朵灿烂的鲜花。同学们同在一个班级,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情谊,生活中学习上互帮互助。当然,磕磕碰碰难免,若我们能以一颗宽容之心化解所有的矛盾,和谐校园中就能长出一片娇嫩的绿叶。当我们投下一颗颗和谐的种子,我们的校园必会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和谐校园最不可或缺的是积极健康的文化气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神圣之所,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树立远大志向,投入知识的海洋,尽情汲取文化的营养。长远的目标就是未来的路,俗话说:胸中没有大目标,一根稻草压断腰,胸中有了打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我们背诵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这样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肩担的是民族的希望,又怎能荒废这大好的青春时光?所以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笃志、博学、质朴、方正,立足当下,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学习,持之以恒奋斗。

同学们,当我们能从这一点一滴做起,我们便是为“和谐思源”的大花园播种耕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必会沐浴在春风中,和乐融融。

最后以我喜欢的一句歌词结束我的发言,“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希望我们的梦融入了这份“和”,和谐思源,有你有我。

女性之美论文范文
《女性之美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