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二年级数学评课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03 18:07: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二年级数学锐角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锐角和钝角》评课稿 捧乍镇中心小学:胡仕启

侯老师这节课语言生动精练,课堂组织很好,教学上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通过课件让学生形象的体验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并与生活相联系,用了许多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从教学目标来看体现出了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教育视角;从学习内容看,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符合课改的教学新理念;从设计的环节来看,整个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用生动形象的分类,取名等教学手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她的每一个知识,每一个练习的呈现都很体,自然,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在数学中所要求的实在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是由学生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引出,同时还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手实践,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合作学习,让交流擦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发展的共同体中共同发展;这些都是这堂课中的闪光点。所以我觉得这是一节好课,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教师准备较充分,课件制作较好,教具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较积极。本节课中学生学得积极、探究深入。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2011年3月30日

推荐第2篇: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1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2 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两节课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课。下面主要围绕第一节,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本课的教学,让我看出了师生之间通过一年多的相处,默契已达到一定程度。如例题中一共有7个问题,当前两个问题“摆1只、2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解决后,第三个问题“摆3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开始,教师只要说“请问”两字,马上有同学知道教师将要说什么问题,有一半同学能把教师心里的问题全部说出来了。编口诀的过程中,反复有学生说:“应该把小数放在前面。”再如:当7的所有口诀全部编完,教师刚出示课题后,马上有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我有发现。”教师连过渡语言都不需要,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研究并识记口诀。

本课中,学习口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在这之前,如何识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课通过读口诀,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共体现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观察老师是怎么读的,一会儿我请大本领的小朋友来领读。”这一次是算式和口诀一起读,小孩子最喜欢当小老师领读,这句话,能让全班同学集中注意力听,又教会了学生读口诀的技巧。第二层次:“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这一次,只读口诀。”这一次是只读口诀。第三层次:“考考你,你能背出来吗?”当小朋友背不出来时,其余同学可以提醒他方法,这一层次,其实是对几句特别难记口诀的再次理解。然后会背的同学起立,闭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体同学积极背诵。第四层次:“那一句不会背,我们读的过程中再来记一记。”全班齐读,此时,大部分同学已能背出,这是对后进生的兼顾。

这节课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你的声音真大声,和老师一样大。”“感谢你,你把小数放在前面。”“我特别喜欢某某的回答,说得特别好,用到了两个乘数。”“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经在开始背口诀了,真好。”等等言语,充满浓浓的赞美和关爱,难怪学生会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推荐第3篇:数学评课

1、课堂容量大,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这节练习课课堂容量很大,包括“基础练习、开动大脑、判断对错、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讲思路、讲方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反思的意识。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评价学生的板演,让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自己到底卡在哪里,看看谁知道做完题干什么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华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评价意识和反思意识。

建议:

3、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一题:

老师在反馈这道题时是展示了一名做对的同学的解答方法,然后让学生说说应注意什么,我觉得这里的难点就是单位,如果展示的同学的做法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比如:

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

解:设模型的高度为X厘米

35:X=500:1

500x=35

X=0.07

0.07 米=7厘米

可让学生判断一下这样做对不对?再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只须把解设中的厘米改成米即可。其实这种做法的同学已经注意到单位不同了,他也有统一单位的意识,但是还是做错了,因为他还是不是很明白具体怎么去做。所以我们只是问“这道题注意什么,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就是“左边35和X的单位统一就可以了”

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改正。

推荐第4篇: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评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

评课总结

评课时间: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上午第四节课。 记录人:陆治星 地点:小学部办公室

参加评课人员:小学部数学组全体老师 主持人:吴安国老师(数学教研组组长)

吴安国老师:听了陆老师教学《乘加、乘减》一课,颇有收获,陆老师在课中牢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教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蒙祥军老师: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

王会标老师: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这一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本课中,陆老师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李显勇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

- 12 -

推荐第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有幸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地图,首先涂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法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推荐第6篇:二年级数学同课异构评课材料

二年级数学“同课异构”评课材料

五年级级组

总的来说六位老师的课都有各有所长,教的比较成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一、角的认识。

三位老师都非常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来认识角,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并将抽象的角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难为易,易教易学。

1、董老师和张老师在让学生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的同时,教师提出“这些物体上都藏着角,请同学们找一找,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情境的设臵很真实、神奇,运用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多层练评、内化新知。三位老师都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比如让学生找角。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尖尖的,会刺人。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的顶点,然后又相机点提出:角的边在哪里?摸摸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这样既清清楚楚地使学生 感知到了角的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董老师的课导入新课自然,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肢体语言应用的恰到好处。美中不足的是用纸条和图钉做活动的角,由于纸条太软所以给操作带来不便,致使部分学生对角大小的比较不是很准确。

4、张老师的课能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发现探究新知,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及思考的时间较多,用活动的角演示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观察感知,直观形象,化难为易,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用顺口溜总结角的特点,易于记忆,不足之处是提问题欠具体,激励性语言较少。

5、潘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独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切切自然。对角的画法边示范边讲解,有利于学生模仿和接受。能采用多种方法突破难点,魔棒变角以及使角变大变小,操作容易,演示直观,突破了难点。巩固练习,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设计很好。不足的是小组讨论结果没有及时汇报。撕下来的角贴的太稠密,看不清。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位老师都以情景图入手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即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过渡到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并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

杨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给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教具学具利用好,课堂组织能力强。把难点融化在小游戏之中,使其容易化,能教学生很形象的识记“×”。不足的一点是在写连加算式时师生共同说一个3加上两个3再加上3…不严密;另外建议在学习新课时可以利用复习时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既省时又方便。

贾老师的课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条理清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处理教材,始终能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巩固练习题型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性强。需要探讨的是“4×5”也可以写成“5×4”时,表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课件制作有点问题,“5个3相乘”,做成了“5和3相相乘”,难点突破不够。

马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较好,如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同样图案,并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态大方,语言亲切,循循善诱。不足之处是难点突破不够。评价方式单一。建议课堂上留给学生探究机会及练习的时间多一点。

2012年9月19日

推荐第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数数》评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数数》评课稿

酉阳桃花源镇凉风小学:石峰

一、开课引入直奔主题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祝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到处可见,而且让学生明白比100大的数对我们生活的帮助,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祝老师马上切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比100大的数的有关知识,方便今后的运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明白了学习目标,而且还可以马上联想到以往学过的知识“数数”是怎么数的?这对下一步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打下伏笔。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祝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祝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祝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推荐第8篇:二年级评课稿

二年级《我选我》评课稿

该老师执教的《我选我》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情景表演,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生活是口语表达的动力,是口语表达的源泉。通过情景表演,学生内心就涌动起一种感情,急于要组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当口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中十分注意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各个环节的安排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来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课前学生看口型说词语,并在文中标示出来。其次,通过问题的设计,运用自己的语言解惑释义。课尾,让学生观察图及教师的板书来复述课文。重新组织好语言解答新授中所提到的问题,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语言的一种提升。

三、角色的转换,视觉口语表达的空间 口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应对和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课堂上教师虽然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当学生等,通过人物角色互换,场景变迁等,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但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语言发展空间,学生的口语交流仅限于书本上的语句,学生思维和个性化语言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

石庄乡石庄小学 黄俊

推荐第9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时间:第三周上午第三节 地点:二年级教室

活动人员:王娜、裴爱苏、陈江霞、李秀萍、郭树杰。 授课人:陈江霞 评课过程:

裴爱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王娜: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李秀平: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郭树杰: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推荐第10篇:数学评课用语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第11篇:数学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范文

圆的认识_小学数学评课稿

我一直认为数学比语文教学要难的多,因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 感觉很是枯燥,当然是很多不得法的原因,而小学数学评课的参与和研究,我觉得很是重要,通过评课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过程的不足之处,能很少的找出问题的所在比如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其实整堂课需要几个教师在一起互评下,通过评课,来找出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提高!

第12篇:四年级数学评课

四年级数学评课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属于概率的一个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自己尝试设计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游戏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学生在

二、三年级学习可能性时已经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也有了一定的概率观念,但有些是错误的。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到底积累了哪些经验?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达到的学习起点在哪里?是我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从课前调查可以看出,判断简单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的方法并不难,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已经能正确判断,但是一旦游戏的规则比较复杂,判断起来就有点困难。同时,对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所以游戏规则公平这一因果关系只有模糊的直觉,但体验不深,没有清晰的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试验,帮助学生建立“可能性相等和游戏公平”的理解,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掌握判断游戏是否公平的方法。

2、会自己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理解能力。

3、通过对游戏活动中的数据分析渗透概率思想。会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应是本课重点。 其难点是会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的规则。

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因此通过熟悉而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或游戏,让学生亲临随机环境,亲自试验和收集数据,帮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丰富对游戏公平性的认识。所以,动手试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方法。 正是因为可能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判断简单游戏的公平性的方法并不难。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玩游戏需要公平的需求,经历可能性相等的产生过程,加深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同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也就在学生理解可能性相等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

教学中, 我设计了“创设情境,产生需求——活动体验,理解“等可能性和游戏公平”。——拓展应用,制定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组的所有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大力支持,也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13篇:数学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内容 比例的应用

班级 六年级

学科数学

执教人 杜松

参与人 数学组

时间 2014年4月15日第八周星期二上午第二节

摘要

肖华认为杜松老师今天讲了《比的应用》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三是能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是数学。除此之外,思路不够清晰。

徐金认为本堂课的亮点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联系实际,思考实际问题,并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准备不充分,导致上课时出现“短路”。

肖波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态自然大方。

张忠伦认为杜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杜达雄 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李奶奶家上月水费多少钱?和书店售货员的谈话”这一情景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第14篇:数学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2、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习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老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师让大家座一次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

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当然,课堂中存在的诸如:教师的语言还要更加严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这就无伤大雅了!篇2: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篇3: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

评课:一次函数复习课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田老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习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习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习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习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习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3、田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习课时间紧,复习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田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习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二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习课变成习题课、复习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习,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习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篇4:数学评课稿范文

数学评课稿范文

圆的认识_小学数学评课稿 我一直认为数学比语文教学要难的多,因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 感觉很是枯燥,当然是很多不得法的原因,而小学数学评课的参与和研究,我觉得很是重要,通过评课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过程的不足之处,能很少的找出问题的所在比如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其实整堂课需要几个教师在一起互评下,通过评课,来找出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提高!篇5:小学数学评课稿范文

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í”。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二、《搭配中的学问》 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执教同一课题《搭配中的学问》。下面我就谈谈听完这两堂课后的一些思考。 第一,两位老师都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标准》中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从设计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再到午餐菜式搭配到游玩线路等一系列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第二,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从依靠实物图片表示到连线表示到符号表示,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构。相比之下,陈老师设计了以“笑笑一天的活动”为主线的搭配活动,过程更为流畅,思考探索的过程更为连接。

第三,如果说课堂预设的方案凝聚者执教老师背后团队的集体智慧, 那么对课堂上生成的处理才显现出一位老师的真功夫。我认为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二是评价。我记得吴正宪老师说过:“课堂上老师怎么评,学生就怎么走。”教师好的评价可从激励学生向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但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做得不够,语言笼统空泛,而且有的学生非常好的发言,教师也弃之不理赶紧抛出下一个问题。如陈老师在课上有这么一段:老师要求学生用连线表示2件上衣和3件裤子的搭配,请了一名学生a上台板演,这名学生未能按上衣或裤子的顺序逐一搭配,出现了混乱。生a归位后,老师问:哪位同学说说她刚才是怎样连的?生b回答时把自己的方法说了一遍(有序),师未做任何评价又问:“刚才上台的同学是怎样连的?”又请生c来回答。显然生b的发言答非所问,但她连线的方法是很有序的,表述也很清晰,我建议老师可这么评价:你这样连线很有序,这样连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要是上台的同学能像你这样就不会出现那小问题了,下面的同学谁知道台上的同学出现了什么小问题了。这样既重申的搭配中应注意的问题,肯定了生b,又含蓄地指出生b回答的并非教师所提问的。等生c指出生a的小问题之后,教师可再次评价生c同学非常用心学习,能关注到其他同学,同时我们也谢谢生c同学,你出现的这个小问题,让我们更懂得如何有序地搭配。 以上是我对这三堂课的几点看法,不成熟之处请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

第15篇:数学评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评课稿

开发区滨兴小学朱颖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威老师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善用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威老师用选王大会设悬念,三种类型的角在激烈的争执,到的谁的内角和大呢?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2、巧用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不能没有目标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威老师就问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我们总不能口说无凭吧?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善用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威老师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

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看一看。

4、善于引导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威老师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第一关牛刀小试: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关过关斩将:让学生判断有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有一定的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威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威老师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2012年3月

第16篇:小学数学评课

小学数学评课模板

)年(

)月(

)日, 区举行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老师的《

》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

,引导学生

,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

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

》一课,

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

。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

的过程中,体验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

又如,

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

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以“

”的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有几种

方法,再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摆一摆,最后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得

方法。在引导搭配的表示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在纸上用数字、字母、文字等形式来表示,并用连线的方法连接起来。这些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了实物操作(摆一摆)到图形符号(即用数字、字母、文字等连一连)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在这节课中,

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老师们都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设计以下练习:

„„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第二,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如,

等形式的练习。设计这样的游戏类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作业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第三,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

”这一道练习题:

,考查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老师都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教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如“

” 等等,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此外,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17篇:数学评课心得体会

我有幸聆听了数学组几位老师的公开研讨课。像史秀晖的分式通分,付海强老师的习题展示课,还有王书平老师的分式方程等等。这些课都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些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寻找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例如:付海强老师的甜蜜语言为孩子们学数奠定情感基础,也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交流让全班同学收益很大。付老师的几个思考的问题又让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升华和提炼。“你们还有疑问吗?”通过比较,付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了思维起点低但理解难度大,思维起点高理解简单。这样的引导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去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

四、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付老师的课,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什么时间合作学习?必须在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时。合作学习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

总之,听了几位老师的这些课,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数学评课心得体会(2):

四月十三日我县教研室在第二实小组织安排了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将我的体会做了总结。

一、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以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为突破,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我班学生实行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觉得这几个授课老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愤悱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使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以上是我这次听课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他们的精华,以他们为榜样,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第18篇:二年级写字课评课稿

写字课评课稿

听了韩钰老师执教的写字课,我收益颇多。这节课,对于引领大家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具体而言,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一、创设优化的情境

这两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创设了优化的情境,分别以“调皮的口”和“木 字宝宝”这两个生动有趣的形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使教学环节流畅连贯,而且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变得富有情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趣味盎然。

一、教学手段多样,激发写字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中指出,让要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写字教学中让学生有主动写字、主动写好字的愿望便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但是,写字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往往会出现\"教师细细苦讲,学生被迫苦练\"的现象。但今天的课堂上,个人认为学生学得轻松,趣味盎然。我想,这得益于韩老师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复习背诵写字歌强调写字姿势要标准;卡片出示例字对比,明了写字要不仅要正确,还要写美观;引导细致观察讨论,体会如何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巧妙地小结写字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迁移运用;通过展示、互评、教师点评、盖奖励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巡查点拨写字的注意点,表扬进步之处,及时发现并纠正写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佳作展示,看故事,激发写好字的愿望等等。尤其是韩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细致的解读,让我记忆深刻,如“反犬旁”与“提手旁”对比观察时,强调提手旁的提要比横长,反犬旁的弯钩运笔由轻至重。这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是解决写字疑难点的关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字的方法。

二、训练由浅入深,扎实有效

课堂上,韩老师指导训练有侧重点,她从难点字 “满”字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识字字型,要求记准确,然后再引导观察笔画,注重写匀称,在此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正确摆放在田字格里,引导写美观。其余的重点字指导也是如此,指导从基本笔画入手,再到间架结构,要求也从正确到匀称、美观,这样的训练做到了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实效。拥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韩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注意提醒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由为注重学生书写姿势的训练。

三、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民主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成效的关键。魏书生曾这么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助的关系。在韩老师的课堂中,不再是我写你看,我说你听,而是明确书写重点后,教师写,学生监督,而且还可以对教师写的字进行点评,这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民主的、融洽的课堂氛围,老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得到成长,提高。 小小建议:

一、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评价时,学生说“点写短了”“横写歪了”,本该是互助的评价却变成了“吐槽大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如,先引导孩子说“你觉得他哪里写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这样,让学生“好”“坏”两个方面较为公正地进行评价。

第19篇:二年级识字5评课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识字5》评课稿

崔老师的《识字5》,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让我受益良多,崔老师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识字课。感动于崔老师对识字教学的独具匠心。一直认为,识字教学是枯燥的,是乏味的却从没有想过识字课也可以上得那样的丰富多彩。崔老师的课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学习。

教学中崔老师以参观军队大本营为契机,自然贴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环环相扣,以为赢得进入军队“入场”为”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词语。

二、注重“读”的培养

首先注意读音的准确性,以“读音小秘诀”切入,使学生在读的方面有交流,有发现,为今后的预习埋下伏笔。

三、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崔教师的整堂课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

四、存在问题:

1.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习惯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有人说,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过22天后基本就成自然了。低年级又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2.课堂上学生“自主”学得少。老师讲得多。 3.书写中要强调观察和比较。从而督促不断进步。

第20篇: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假如》评课稿

时间:第四周上午第三节

地点:二年级教室

活动人员:王娜、裴爱苏、陈江霞、李秀萍。

授课人:陈江霞 评课过程:

王娜: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注重思想熏陶。 阅读教学法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低年级就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使“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李秀平:整堂课上,陈老师始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教学时,陈老师设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如:利用图片指导朗读、教师引读、体态语言,以动作促朗读。篇2: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评课稿

《一株紫丁香》评课稿

教师:

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一株紫丁香》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场景中,让学生在图片观察中进入本科学习,调动学习兴趣。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张老师让学生先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情感体会氛围。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自读诗歌,在这样的情感体会氛围中,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初步理解了诗歌。

识字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他们划出不认识和比较难懂的字词,接下来给予字音准确读法的指导与训练;又如生字部分的教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写字教学等等,这样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并不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符合语文教学的原则,充分展现了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的有效学习形式。

三、教学功底可圈可点

课堂中,张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授课。微笑,会化解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会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让学生很快喜欢上你。他的微笑,并不虚假,并不娇柔做作,并不勉强,而是让孩子们倍感亲切,让听

课者为之赞叹。从某一种意义来讲,学生喜欢上这一门课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老师。

四、作业的布置紧扣目标

本堂课是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学习了生字,初步感知了诗歌后,张老师布置的作业除了写字练习外,他还根据诗歌内容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认真预习课文,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学生在自主朗读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老师更多的引导,他们的朗读还是没有结合到实际情感的体会上。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具体。由刚开始的图片引导到诗歌朗读感知并没有很好的衔接,似乎在听读和自读过程中学生也并不知道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二年级语文课—

《一株紫丁香》评课稿

教师: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一日篇3:小学语文二年级评课稿

《我叫“神舟号”》评课稿

托里县第三中学:李敏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篇4:二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评课稿

今天上午,聆听了廖老师的一节精彩的主题阅读课《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听完后,有很多感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节课之前,廖老师就让孩子们在课外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朗读的那一句句春天的好句,都是来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使学生紧密结合实践的体会去感悟春天,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特点。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开始廖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孩子们,听,教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歌,会唱的同学一起唱起来吧!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老师活泼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教师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讲解,而是在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动手圈,画,读,更好地学习各种课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廖老师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春天,品读春天,描绘春天。

四、以读代讲,训练语感安排得合理,恰到好处。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五、廖老师上课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也是一大优点。篇5:二年级写字课评课稿

写字课评课稿

听了韩钰老师执教的写字课,我收益颇多。这节课,对于引领大家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具体而言,这堂课有以下优点:

一、创设优化的情境 这两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创设了优化的情境,分别以“调皮的口”和“木 字宝宝”这两个生动有趣的形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使教学环节流畅连贯,而且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变得富有情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趣味盎然。

一、教学手段多样,激发写字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中指出,让要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写字教学中让学生有主动写字、主动写好字的愿望便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但是,写字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往往会出现教师细细苦讲,学生被迫苦练的现象。但今天的课堂上,个人认为学生学得轻松,趣味盎然。我想,这得益于韩老师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复习背诵写字歌强调写字姿势要标准;卡片出示例字对比,明了写字要不仅要正确,还要写美观;引导细致观察讨论,体会如何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巧妙地小结写字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迁移运用;通过展示、互评、教师点评、盖奖励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巡查点拨写字的注意点,表扬进步之处,及时发现并纠正写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佳作展示,看故事,激发写好字的愿望等等。尤其是韩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细致的解读,让我记忆深刻,如“反犬旁”与“提手旁”对比观察时,强调提手旁的提要比横长,反犬旁的弯钩运笔由轻至重。这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是解决写字疑难点的关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字的方法。

二、训练由浅入深,扎实有效

课堂上,韩老师指导训练有侧重点,她从难点字 “满”字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识字字型,要求记准确,然后再引导观察笔画,注重写匀称,在此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正确摆放在田字格里,引导写美观。其余的重点字指导也是如此,指导从基本笔画入手,再到间架结构,要求也从正确到匀称、美观,这样的训练

做到了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实效。拥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韩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注意提醒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由为注重学生书写姿势的训练。

三、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民主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成效的关键。魏书生曾这么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助的关系。在韩老师的课堂中,不再是我写你看,我说你听,而是明确书写重点后,教师写,学生监督,而且还可以对教师写的字进行点评,这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民主的、融洽的课堂氛围,老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得到成长,提高。

小小建议:

一、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评价时,学生说“点写短了”“横写歪了”,本该是互助的评价却变成了“吐槽大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如,先引导孩子说“你觉得他哪里写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这样,让学生“好”“坏”两个方面较为公正地进行评价。

二年级数学评课范文
《二年级数学评课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