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化诗为文的优秀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2 09:04: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如何化诗入文

一、导入激趣

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这些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无不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启迪。我喜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之春,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我更喜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迈。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也喜欢不少古典诗句,有请你朗读你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示例导学 ㈠直接引用法:

1、见一见

从同学们深情的朗读和精彩的发言中,我欣喜地发现,你们喜爱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语言形式美,更多的是诗词中折射出来的诗人的个性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诗歌优美意境里孕育的文化价值与文化 内涵。如此美不胜收,意蕴深厚的古典诗词,我们应该如何古为今用,使之让我们的作文也语美意丰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请看大屏幕: 示例1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2、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何必沉醉于未来,幻想明天。

何必无奈于过去,怅恨昨天。 __选自中考满分作文《低下头看看》

3、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从屏幕里优美的文字中,你发现三个例子在诗句的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2、议一议

在相同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把一句或多句巧妙的连缀在一起。这种将经典的语句不做任何改动,直接引用到我们作文中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直接引用法”。

3、练一练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娴熟地使用这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请同学们完成资料中的续句练习和话题练习。 对应训练

(1)续句练习

①教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常使我们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悠然自得;幸福是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愿望。 ③我爱生活,我爱四季。我爱春天,在桃红柳绿的江南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勃勃生机;我爱夏天,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限乐趣;我爱秋天,在高远澄明的天地,抒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迈之情;我爱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茫壮阔。 (2)话题练习

以“惜时”或“思念”为话题写一段话。

4、品一品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让我们共享。 首先展示续句练习。

接下来展示话题练习。要求:展示你的作品后,还要谈谈你的构思。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㈡化用诗句法

1、明确方法

从同学们神采飞扬的发言中,可见你们已经能轻松地驾驭“直接引用”这种方法来增文采,添情趣了。如果想更加灵活地运用古诗句,让文章有文化的底蕴,有深远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另一种方法——“化用诗句法”。

2、展示例子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示例2 (1)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2)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3)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4)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5)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一、二组的同学朗读

1、2句,

三、四组的同学朗读

3、

4、5句。

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请这边的同学讨论前两个句子,这边的同学讨论后三个句子,仔细揣摩,比较一下:这些句子在运用诗句方面和前边练习过的“直接引用法”有什么区别?

3、揣摩特点 ①拆分组合式

先请

一、二组的同学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一下,这些句子在运用诗句方面和前边练习过的“直接引用法”有什么区别?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把两句古诗组合成一个句子,或者把一句是(多余,删掉“是”)拆开后加上自己简单的语言组成新的句子,原句的顺序可以随意改变。这是“化用诗句法”一种方式——“拆分组合式”。 ②意象再现式

下面请

三、四组的同学回答:这些句子在运用诗句方面和前边练习过的“直接引用法”有什么区别?它们和“拆分组合式”又有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不直接引用原诗,而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内容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这是“化用诗句法”的另一种方式——“意象再现式”。

4、实际运用

苏轼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了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化用过前人的诗句,我们不妨也来练一练,说不定我们也能化用出这样的妙句呢?请同学们看化用诗句的对应练习,选择你喜欢的一题来完成。想要完成第二题的同学请留意大屏幕。(伴放音乐) 对应训练

(1)用拆分组合法把以下诗句拆分组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根据老师画面中创设的意境写一段话。(题目自拟)

(3)下面一些诗句都是写流水的,任选几句选择其中的意象,化用诗句写一段话。 “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来江水绿如蓝”;“斜晖脉脉水悠悠”;“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5、作品展示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同学们完成了练习,我期待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视时间情况,可多展示几个。)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古典诗句巧妙入文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些方法运用得当便可以让我们的作文出妙语、增情趣、添文采、创意境。其实古文中很多精妙的语言同样可以入文。今后同学们在写作中,要灵活地、巧妙地运用,让我们的文章语美意丰。

四、延伸练习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任用一法或几法,写一到二个片段。

①《古诗(词)里的__________》(春天、雪景、明月、乡愁等)

②《__________请听我说》 ③《初中生活

二、三事》 ④《我眼中的色彩》 附:板书设计 直接引用 化用诗句

出妙语 增情趣 添文采 创意境

推荐第2篇:浅谈化散文为诗

浅谈化散文为诗

一、从韵文到散文

歌是属于音乐的,诗则属于文学。

歌先于诗,活跃在人们的口边。及至有了文字,才有了诗。但在很长时间内,仍保留着“诗歌”的称谓与形式,即有韵、句式整齐划一的规格,以利于吟唱。中国古典诗歌长久统领着诗坛,遂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无韵非诗”的观念。中国诗的韵文时代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涛诞生,才面临“转型”机遇。

诗以文字为载体。从文言到白话,载体转换决定了诗歌的一次大变革。它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诗的书面语言即文言和人们生活语言即口语的长久分离与隔阂,从而拉近了理解与欣赏的距离;二是打破了严密格律形式对表达深广现实生活的束缚,使得诗承载更复杂的思想与感情的空间,大大展宽了。

这当然不容易。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如有些诗人尝试过的新诗格律诗,以及“民歌加古典”的提倡等等。改革开放后,又经历了几度较量和转换,才初步实现了多元格局下自由体诗为主导的局面。与此同时,散文诗的出现和渐趋繁荣,又从另一翼展现了散文在诗领域中更深的介入。当然,争论依然存在,散文在自由诗和散文诗中由幼稚到成熟,克服诸多缺陷以至最终臻于完善的历史任务,尚有待完成。

应该提到的是,这里所指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应的一种文字表现手段,非指作为一种文体的“散文”而言。也就是说,无论自由诗或散文诗,尽管采用了散文的句式,其文体性质依然是诗,而非散文。因而将这种转换称之为“散文化”,是不恰当的。

早在1930年,诗人废名就指出,新诗就是“诗(意)的内容,散文的文字”,因为,白话或口语,本来就是散文的,而非韵文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既然现代诗是以人们的生活用语即口语为主要语言资源,那么,她的散文性便先天地被决定了,这是无可变更的必然。那么,对诗来说,散文果然比韵文更优越吗?对此,艾青有过明确的论说。他说:“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现了韵文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也诱惑了我们。”所以,他说:“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戴望舒在他的《诗论零札》中则说:

“韵和整齐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笨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脚的鞋子。自由诗与散文诗的探索者与创造者便是这样的智者。当他们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速,人的精神面貌日趋复杂,感情反应敏锐多样,瞬息万变,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的诗歌,题材内容在“涨出”,“挤脚”的旧鞋子不适应了,“带着镣铐”的“跳舞”终难持续下去。为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适当引入情节和细节、人物与事件,拓宽表现领域;为使诗的语言节奏和现代人的生活语言包括新鲜口语“顺利接轨”,自由诗尤其是散文诗的形式,便成为诗歌智者们所选择和制作的“最合自己脚的鞋子”了。

这一格局的形成,使诗由对吟唱的依赖,转向了以书面阅读和沉思品味为主,从诉诸听觉向诉诸视觉为主的方向转移,这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经过长期酝酿,逐步推移,终于实现了。

正是基于诗歌发展的这一重大变革,散文诗得以应运而生。我之所以从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变化的大背景上来阐述散文诗产生的由来,旨在说明,它决非哪一位诗人的灵机一动或心血来潮偶然出现的事物,而是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了这一点,散文诗是诗的一种延伸,而不是什么诗与散文相加或“杂交”的产物,便不难理解了。

在某些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艺术因素掺杂的现象并不罕见,以小说为例。它的主要素质在于讲故事,即人物与事件情节的展开,这是决定其文体性质的依据。所以,虽然它是以散文来写作,却不称之为散文,也不是什么“散文和故事的杂交品种”。再如古典戏剧中的京剧和昆曲,其剧本的文学性是很强的,尤其昆曲,唱词的典雅纯然是诗,对白则是散文。但它们的“性”,却是那最关键的“戏”,没有戏剧性,再美的唱词也无用。从没有人说:京剧和昆曲,是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杂交品种”,这是因为,为一种文体定性的,只能是作为其艺术核心、灵魂的那一关键因素。小说如此,戏曲如此,散文诗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散文化”和化“散文”

将散文引入散文诗,比起在自由诗中变韵文为散文句式,要复杂多了,不仅仅由于引入的幅和规模大为增加,其排列的形式也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一文体的命名,从一开始便给人们带来了理解上的歧义。最流行的一个公式是:散文诗=散文+诗。这便导致了这一文体是“杂交品种”或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混合体”“边缘文体”的认识。亦文亦诗,可文可诗,种种可能性都由此衍生出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散文化”和“化散文”的两种不同走向。散文化的走向已经使一些散文诗接近于抒情散文,大段大段求全式的叙述和块状结构是它的特色。

“化散文”呢,则是从散文诗产生于诗并归属于诗的诗性本质出发,认为散文诗是诗的延伸。基于这一认识,散文被引入散文诗后,要在保持诗性素质的前提下,适当吸纳散文的某些可以入诗的因素,巧为“改造”后,溶入散文诗的肌体之中。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是由于散文诗想表现丰富复杂的题材内容,需适当借鉴散文的描述手段;二是由于散文语言更接近生活化的口语,其中精华,有舒放灵动的美,巧为吸取运用,将使作品更具活力,如虎添翼。这是将散文化入散文诗中,而非把散文诗化为了散文。这个界限要妥于掌控处理,不加节制,便有使散文诗消失于散文之汪洋大海中的危险。

我所谓的“化散文”,在散文因素被吸入后,要服从并服务于散文诗的诗性表达,溶入散文诗的肌体之中,而不是简单化地使散文原封不动地长驱直入,取而代之。将散文因素溶入散文诗,可以说是化整为零的过程,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过程。如何使散文诗中的散文因素,和作为散文诗之灵魂与核心的诗性素质溶为一体,成为不可切割的艺术整体呢?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有了些粗浅的体会,不妨略述一二,以向诗友和读者们求教。

1 诗、散文诗和散文,对题材的选择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诗最精致,偏于片断性、抒情性,较宜于虚;散文往往求全,可容纳较庞大、复杂的题材,容许铺叙,往往实些;散文诗或可吸取一些情节性片段,比诗的容量略宽,但毕竟不能如散文那样“开放”。这其中的差别,或可以点、线、面来表述。诗取其一点,散文诗则连为线,散文往往铺成面,这自然也影响到它们的结构方式。

2 散文化的散文诗在结构上也沿袭着散文的“块状”,很少分段,一大块,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促膝而谈。散文诗则以一当十,做简约性勾勒,结构上轻捷灵活,多节段地快速流转。省略、跨越既适应文体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跌宕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这已形成了它文体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散文诗引入散文因素,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吸取其“散文美”的精神,求其神似,而不必照搬它的一招一式。什么是“散文美”的“神”呢?就是那舒放、灵动的美,正由于溶入了“散文美”的精魂,散文诗才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4 至关重要,也最难处理的,是语言问题。由韵文到散文,从文言到白话,到当下的以口语为其主要语言资源,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正是这一背景,为散文进入散文诗打开了大门。但并不是所有的散文语言都可以无选择地直接进入,对那些烦琐噜苏、拖泥带水、芜杂混乱的语言,需有所淘汰。进入的语言,应是兼具诗美和散文美的散文诗语言,这里自然有一个磨合、溶化、升华、成熟的过程。这种凝练而又舒展、自由灵动而又有所节制的语言,不仅平易亲切、活泼生动、朴素清新、充满活力,而且必须具备一种贯穿其间的音乐性、旋律美。这是比押韵的诗更为高级的音乐素质,它自然、自在、自由,不单调刻板,不束缚拘泥,完全顺应着诗的内容、感情的悲欢疾徐、情绪的松紧变化;起伏跌宕,婀娜多姿。前辈诗人穆木天说得好:“散文诗是诗的旋律形式的一种”“不是用散文表诗的内容,是诗的内容得用那种旋律才能表的„„”可以说,音乐性之有无,是区分散文诗和散文文体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当下,有的自由诗在语言上也不讲究,无节奏,无旋律,比散文还直白。某些散文诗不讲音乐性,语言比一般散文还差劲,当然也很难算是合格的散文诗了。

推荐第3篇:作文指导课化诗入文

语文组 陈琼花

作文升格训练-

化 诗 入 文

--作文语言诗意的妙招

教学目标:

1、通过引用、化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为学生的作文引取源头之水。

2、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诗词的背诵与欣赏的空间。

方法与技巧:通过高考优秀作文的引领,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使其作文充满诗情画意。

借鉴与赏析

引领与指导

借鉴与练笔相结合

一、导入,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

2、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3、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4、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5、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二、鉴赏探究

1、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 直接引用诗句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高考题有一篇满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题目取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巧妙化用诗句

《怎一个“情”字了得》(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 怎一个“愁”字了得”)

《忙兮忙兮奈若何》(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 虞兮虞兮奈若何”)

2、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

人们对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3、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4、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患得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

《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5、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1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三、如何化诗入文----化诗成句,化诗成段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种表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 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第三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 如:

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练笔: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参考答案: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四、具体操作---方法指导:

1、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进发与升华!

{唐·张渭《早梅》、宋·贺铸《青玉案》、宋·苏轼《水龙吟》}

——高考作文《用旁观的眼神》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唐·孟郊《游子吟》、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高考作文《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2、表达式——N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议论.

3、表达式——1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或化用)+议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

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这里就化用了杜甫的四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旅夜书怀》、《登高》。}

—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4、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成段。

对王维的《渭城曲》,著名作家余秋雨

这样再现原诗意境: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我手写我心:

1、中秋节,你在月下漫步时,看到了或想到了什么?请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要求化用诗词。(上网查找相关的诗句)

参考诗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白居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六、结束语

实际上,以上方法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妙用古诗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这几种。在备考阶段,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备考和作文备考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来。最后,送给同学分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开,作文靓从诗词出。

推荐第4篇:化诗入文(文化作文教案)1

化 诗 入 文

——文化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作文,探讨其写作技巧。

2、练习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文。教学重点:

学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文。 教学难点

探讨分析文化底蕴味作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比一比

1、展示两段作文,学生阅读并讨论:你喜欢哪段作文,说说喜欢的理由? 文段一:

雨丝绵绵的时候,大致是春来临的季节。那时大家刚刚拖去厚重的棉衣,心中满师如释重负的感触,而雨竟珊珊而来,心中莫名的彷徨夹杂着无限的喜悦。一切都是新的:生命。空气,当然还有生活。于将这一切滴澈心底,刹那间让你明白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于是,你开始盘算着一些计划与筹备了。而此时雨并不大,轻柔的。零散的飘落,不露声色。让你在一片朦胧中思索脚下路的方向。或许,此刻你心中有翅膀的飞翔,海浪的拍打,花儿的生长,叶子的出土等等一系列及其闪耀的灵感。而雨却不打算荣辱其中,他选择远远的。静静的看你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至到你再次微笑,他坦然入怀。顿然,让你发觉一切的思索来源于雨的启发。

文段二:

雨,很奇妙,当你高兴的时候,它象一首欢快的歌,隔了窗子听去,欢快悦耳,清韵悠扬;当你落寞的时候,它又变成一首忧伤的诗,雨打窗棂,凭填感伤。诗人们也常常借雨抒情,移情于境,将爱,雨,情,愁,织就成一张细细的网,网住了一颗颗孤独驿动的心。陈与义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看似赞花,意在赞人,落笔生花,意味深长。晏几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都将这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托入了雨中,仿佛把独立的人、双飞的燕、飘洒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时空,化作了永恒。唐后主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含思凄婉,未几下世。诗人身陷北国,中宵罗衾似铁,细雨潺潺盈耳,心绪无比哀伤,种种愁情,岂是一声对雨长叹所能承载!

2、师生讨论

3、老师归纳喜欢文段二的理由: 有文化底蕴;

1 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

语言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也给作文增添几分文化气,增添几许厚重。

(二)说一说

1、引出本节课目标:学习写具有文化底蕴的作文。思考:如何做作文富有文化底蕴

2、学生讨论:引用诗句……

3、师:是不是只要引用了古诗词句,就使文章有文化底蕴了呢?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乱引用诗句,适得其反的文章,附文2)

4、归纳:

前提:引用诗句要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否则就是虚伪的文化了。 方法:

(1)直接引用

通常做法就是借用一组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巧妙镶嵌古诗名句,以展示丰富的文化底蕴。(要强调不是单纯诗句的堆砌,要理解。如与陶渊明共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如:

感叹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与岑参一起分担“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的怅惘,与刘禹锡共同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变更,与陶渊明共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王勃共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情。春天时,赏玩“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胜境;夏天时,感受“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的超然;秋天时,在“天阶夜色凉如水”中“轻罗小扇扑流萤”;冬天时,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选自中考满分文《我越来越爱书》) (2)巧妙化用

即根据文章内容或中心思想的需要,将古代诗词名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语言中,这种引用比前面更巧妙更上了一个台阶。引用自然贴切,不露斧痕,又增加了文采。

如:

朦胧中芳香扑鼻。是满园春色中,那枝出墙红杏的香甜之味,还是夏日荷塘那蜻蜓伫立的小荷所溢的清幽?是重阳菊花怒放,那怡人的淡雅之香,还是冬日山园小梅,凌寒傲雪浮动 2 的暗香?(选自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三)写一写

1、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大家积累了哪些思乡的古诗词名句呢?

2、学生发言:积累思乡名篇名句。

3、老师出示:

1、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4、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5、赠吴之山【王间

城拆声声夜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看君已做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6、客中夜生【袁凯】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7、静夜思 【李 白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9、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0、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1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5.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学生练习:引用或妙用古诗表达思乡之情。(老师也可写出一段,可以放在学生展示之后出现) (备选:关于勤学)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7.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备选:关于励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

4、学生写作

5、展示、讲评

(四)小结: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走进久违的经典名著,重温名句名段,让我们的作文飘散浓浓的书卷气。(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经典名句名段如何与作文浓浓的书卷气联系,少了过渡段句)

推荐第5篇:文包诗

文诗对照,循文悟诗 ——文包诗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文诗对照

(一)确立教学目标,构建完整学案

例本课,我们设置了以下两个阅读教学目标:

1、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意思。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

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广将军,通过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对“飞将军”李广作简单介绍,初步形成李将军神勇无比的将军形象。再将古诗与课文

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让学生掌握文包诗的特殊写作体裁和古诗所蕴涵在文章中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李广将军产生敬佩之情。后通过《出塞》的延伸,加深学生对李广将军的进一步认识。

(二)重视方法渗透,体现阅读价值

本堂课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看录象、听风声、想画面、圈动词、演动作、赞将军、诵古诗、学提问、说句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到位的读、专注的听、积极的思、严谨的问„„并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机智地采取灵活应变的策略,及时进行课堂调控,让学生收获阅读教学的快乐和进步。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文字扎实的训练

(三)不仅注重知识,更要训练语言文字。

本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实际特点,安排了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安排了学生进行想象、表演、质疑、体会、赞美、背诵、设计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安排了“(

),任(

)怎么( )也(

)。”的句式训练。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本课教学确定的目标,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借助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努力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

当学生表现积极时,评价注重激励性,如:“你的声音真响亮!”“感谢你的朗读,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加油,老师相信你能行!”“真不错,你已经养成了边读边想的好习惯!”“你的确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关心,很有思想和个性!”„„当学生出现障碍时,评价注重引导性,如“李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老师相信你能找到答案。”“边读边练习李将军射虎的动作,老师相信你能表演得很出色的。”“假如你把这些动词读得再流利一点,紧凑一点,那么李将军的动作一定会更连贯更迅速”„„当学生学习到关键处时,评价注重针对性,如“你的想象很丰富,但注意一定要联系课文的实际来说,不要脱离学习的主题。”“我们不仅要学会积极的提问,还要学会像某某某一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李将军看到的这只猛虎,就像是我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我们不能害怕,要向李将军学习,勇敢去克服它。”„„这样的激励,学生会情绪高涨,个性也会随之得到张扬,最终实现学生知识与思想精神的同步提升。

(五)创造展示舞台,促进能力提高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更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听“疾风”的声音后学生描画紧张可怕的故事情境,读圈出的动词后学生表演射虎的精彩,访表演的学生后知坚持训练的不易,找重要的标点、词语后学生读出人意料的结果,配悠扬的伴奏后学生深情诵古诗„„课堂,就会时时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处处是学生展现能力的舞台。

(六)运用现代媒体,创设形象情境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文本的渴望,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本课教学中,教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录象、录音、音乐、图片、文字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努力创设出李广射虎这个故事的背景,给学生带来形象真实的课堂情境,为课堂增色不少。

(七)适度课堂延伸,开阔学生视野

在本课教学中,适当补充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介绍资料,补充了王昌龄的《出塞》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让开阔知识的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产生出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

(八)塑造个性课堂,形成自我风格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我们虚心吸收他人的成功之处、优秀之处(好的课件、好的思路、好的训练„„),但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自己的课堂,不能完全拘泥于别人的枷锁,要坚持自我创新,要寻求自我突破。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争取运用富有个性的话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争取提出独特鲜活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孩子喜欢我的课,让我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位有个性的语文老师。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古 诗 作 文 化

古 诗 作 文 化

——古诗教学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摘 要: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使“古诗作文化”,这不仅能够实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古诗教学 作文教学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所以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便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古诗教学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大胆进行古诗作文化,颇有成效。

一、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是,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渡自然就行了。

二、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加内容

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变内容

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三、逐渐走向自然作文

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

四、缩写“自然作文”

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而今,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在文学中已经不是占有主流形式了,而且在教育领域中它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位置。然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的儿童诗,它的教学形式的展开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仍在延续,而且,可以预见诗歌教学的潜力的挖掘是无可比拟的。

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推荐第7篇:为诗辩护

为诗辩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了自己关于诗的观点,在他看来,应该禁止一切模仿性的诗,“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他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理由:首先,诗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模仿和真实相隔很远;其次,诗有损人们的道德,诗会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滋养哀怜癖,使人沾染小丑的习气。

柏拉图思想的中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由于模仿理念世界而来,而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世界,因此文艺只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所以,柏拉图认为诗歌是不真实的。

而且,柏拉图的哲学观念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他对艺术功用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念上的。他强调文艺要有益于城邦,符合城邦制定的规范,教育应该为城邦培养具有英雄人格的保卫者,而荷马史诗与其他悲剧诗人却把神明与英雄写得同常人无异,不利于青年成为真诚、勇敢、镇定而有节制的城邦保卫者。而且诗人往往摹仿人的情感情欲,滋养放纵情欲,迎合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对人们的道德有害,因此,他认为应该把诗歌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诗歌观念是基于他的哲学和政治理念而言的,对于诗歌,我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诗歌并非远离现实。柏拉图认为诗歌与真实相隔很远,是因为在他看来,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的,诗歌模仿现实,因此是模仿的模仿,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且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了诗歌的真实性。英国诗人锡德尼也提出,诗在模仿自然时创造了另一自然,且超过了自然本身,更符合道德标准。

其次,诗是能够起到教育和愉悦性情的目的的。锡德尼在《为诗一辩》中强调,诗的作用在于正确地评价善和恶,肯定诗在维护道德方面的积极意义。他说:“由于德行是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所在的终点,所以诗,由于它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确是最卓越的工作中的最卓越的工人”。对于认为诗歌滋养放纵情欲,迎合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的观点,锡德尼则认为那是因为人的滥用,不应使它的正当使用遭到非难。

此外,在《为诗一辩》中,锡德尼还提出,在一切学问中,诗是最原始的,可称为学问之父。“诗在一切人所共知的高贵民族和语言里,曾经是‘无知’的最初的光明给予者,是其最初的保姆”。诗是所有知识的源泉和最初的表达形式。哲学和史学被认为是两门比较高深的学问,但是哲学家和史学家最初都是以诗人的面貌出现的。在起初,哲学家和史学家若不先行取得诗的伟大护照,是不能进入群众审定之门的。

综上所诉,我认为,柏拉图的诗歌观念是基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政治理念的,有其局限性。

推荐第8篇:诗(优秀)

来吧!新年的春天

当冬天的脚步渐渐远去

我们又一次带着自豪、光荣和希望 与新老朋友们相聚在一起 共度这个开启新年的辉煌之夜

今夜,美妙的旋律在长空飞扬 今夜,醇香的美酒将我们陶醉 今夜,我们在这里回忆峥嵘岁月 今夜,我们在这里展望春风万里

2012, 这个非同寻常的一年 悄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2,带给我们太多的记忆

太多的收获,太多的感恩,太多的太多„„

一月,新年伊始万物苏 “交换空间”龙城四季版 “以旧换新”活动缤纷登场 引爆常州家居业新潮流

二月情人节,最浪漫的日子

“你摘月 我数星 爱在月星”活动甜蜜上演 情侣们在月星的见证下,大秀恩爱 碰撞出爱的火花,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月,春风送暖花千树 2012兴市革命打响第一炮 万人团购峰会激情开唱 引领家居行业冲出重围

五一黄金周,劳动最光荣省钱更有礼 月星家居3.8亿兴市惠民

江苏9城10店联袂钜献常州站精彩放送 5000万现金直补,51根金条从天降

七月,激情似火爱如歌 常州月星迎来9周岁生日 99枚金币引爆倾城盛“惠” 999件店庆商品惠满龙城

金秋十月,喜迎祖国的生日

“中国好家居 月星全国大‘惠’战”登陆常州 国庆置家盛宴疯狂上演

秋季新品天天惠 汽车大奖等您赢

十一月,十二月,时值岁末 红木文化节,年终钜献,名品进名店 活动精彩纷呈

消费者喜笑颜开,满意而归

新年的钟声早已敲响 2012年的成绩已成为历史 新年的画卷已经展开

2013年的美景等着我们去描绘

来吧!新年的春天 感谢你唤醒了沉睡的冻土 带给我们雨露和阳光 带给我们勇气与希望 来吧!新年的春天 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 用智慧和勇敢战胜一切艰难 用辛勤的劳作换来灿烂的明天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 高举的战旗迎风飘扬

让我们带着信念踏上美丽月星新的征程 让我们面带微笑满怀正能量一路向前——

推荐第9篇:文包诗教学策略

“文包诗”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究原因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这三个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目标一以贯之,设计科学合理,分层向前推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文包诗”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教材特点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分析“文包诗”的体例,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综合效应。

三、教学方法论证

“文包诗”,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再加上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词,着实让人有一种“舒畅”、“陶醉”之感。古诗词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浓缩精炼,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深邃意境,而这正是学生所无法深刻体会的。“文包诗”,编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为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份浓浓的意境。读着读着,那在重阳佳节遥望远方惦记着家乡兄弟的王维,那在月朗风清的中秋之夜独自一人望月思念弟弟的苏轼,那独自伫立江边凝望江水思绪万千的李白……都清晰地浮现于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佳作也会情不自禁地萦绕于我们的脑海——这就是“文包诗”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我们进行教学时究竟是应该“以文为重”,还是应该“以诗为重”?

经过充分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为“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过于侧重文中诗歌(工具性)的理解,或者过于侧重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性),这两种策略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理念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

《少年王勃》一课,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还能接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完美结合。短文作了这样的生动描绘:“„„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样的生动描绘就深刻地揭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轻易丢掉,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五、教学例举

“文包诗”应该怎么教?它的核心应该是诗,教学时理应由诗入文,最后再回到诗上来。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少年王勃》的时候,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扣题导入,初感王勃“真是奇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少年王勃。读出你的敬佩,再读一遍。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生字新词大家都会写了吗?李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掌握情况。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准备默写,再找两个同学到前面来默写。

宴会文章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写过后,教师点评:既要写正确,又要写美观。再请下面的同学自己完成修改。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感觉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很有才气,奇才!真是奇才!师相机板书。)

(二)品诗悟文,领会王勃“奇才”表现

1.感悟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文对照。

师:王勃的才气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生:王勃写出了好文章。

生:阎都督夸赞:奇才!真是奇才!

师:阎都督是因为少年王勃写出了什么句子才夸赞他的呢?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导生读好这句话,并范读。)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的哪里具体写了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

师:这段话美吗?(美)请大家读出这段话的美。

(生练读这两句。)

师: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你能不能表演一下这里“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生:出现了一只野鸭。

生:出现了灿烂的云霞。

生:出现了落日的余晖„„

(生体会表演“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师引导生看插图,体会美景。)

师生配合读书:

生读文,师读诗;

师读文,生读诗。

让学生把本段话背下来。

过渡:少年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的第

三、四两个自然段,找一找原因。

2.精读课文的第四段,体会王勃写文章的才华与都督阎公对他的赞叹。

交流体会: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说明他既在仔细地观察,又在认真地思考:这给我们写作文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在作文的时候,既要认真观察,又要精心思考,才能写出优美的作文来。)

师:我们来看一看少年王勃写文章时的表现,指一生读一读课文第四段中王勃的表现。

生: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相机理解几个成语的意思: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让生读好王勃说的这句话,要读出王勃的自信。)

学生练读。

师:面对王勃写出来的这么美的文章,姓阎的都督是如何表现的?

生: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学生理解“拍案叫绝”的意思,并模仿着都督说一说这句话。

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试着让学生背诵下来。

3.师补讲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交代清楚:(故事略)

4.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巩固王勃“奇才”形象

王勃不仅写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他还写过很多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投影出示这首诗,引读学生读这首诗。

相机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王勃的材料,作一个交流。

这是我在一次全县公开课上的教学实录,目的便是探究一条适合“文包诗”课文的执教策略。在本节课,我的意图很明确:少年王勃被阎公如何称赞?(奇才)他为什么被称作奇才?(因为他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环环紧扣,由诗到文,由文到诗,学文悟诗,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了一个来回,进而领悟王勃被称作奇才的真正原因。当然,这是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尝试。

六、教学体会

“文包诗”该怎么教?我们应该关注三个方面。

1.关注背景。教师要关注诗歌所创作的背景资料,知道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缘起,这对理解课文与诗歌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执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故事背景帮助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理解故事的目的。

2.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和诗歌紧密相连,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3.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模式创建

基于对“文包诗”教材的研究思考,我们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简要总结如下。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自主识字,初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背诵诗歌,升华情感。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3)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联系背景图、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 第二课时

(1)精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迁移训练。

(3)赏读诗文,积累语言。

(4)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扣诗入文。(2)由文悟诗。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3)整体把握文章大概。(4)初步理解古诗。(5)精读文章,走进文字。(6)紧扣中心,交流感悟。(7)回到中心,整体悟诗。(8)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背诵古诗。

(2)阅读迁移,补充资料。

(3)读写结合,当堂练笔。

(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把握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意蕴。

(2)揣摩故事内容,学以致用。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直奔主题,明确学习诗歌内容。

2.朗读古诗,读准节奏,读正确、流利。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二)诗文对照,体会课文情感。

1.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

2.汇报交流,理解诗句。

3.综观全文,体悟故事情感。第二课时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品味文句,赏析诗句。

2.感悟诗人情感,深化理解。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迁移仿写句段,提高表达能力。

2.积累相关诗作,丰富学习内容。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比如《别董大》

推荐第10篇: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企业精神: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同心同德,共筑品牌

发展方向:把景区建设成“绿色休闲会所,生态快乐车间,自然健康

家园”

企业愿景:将重渡沟打造成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企业使命:让更多的人到重渡沟享受快乐。

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游客保持零距离、宁可舍利,决不舍客。 企业员工道德观:真实的做人,诚实的待人,踏实的工作

团队风格:自尊自强,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爱岗敬业,荣辱与共,

团结奋进。

重渡沟的经营理念: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

和旅行社联合,和相关景区联手。

重渡沟营销三步曲:先做人,后交朋友,再做生意。

重渡沟市场开发理念:热心、诚心、耐心,一心一意让游客满意,

一心一意让旅行社赚钱。(三心二意法)

服务宗旨: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一切,为了一切游客。 工作准则:旅游无小事,事事必认真。

第11篇: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企业愿景:改进用电环境

企业使命:为顾客提供安全、环保、智能的家居电气解决方案

企业精神:诚信 和谐 谦学 创新

经营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搭建平台、与伙伴共同成长、为社会分担责任 品牌传播:格兰电气、中国智慧

第12篇: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1.精益创新,理性进取!

2.\"8小时回复制\"就是体现出一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全方位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

3.\"正直做人,认真做事\"是员工行为的第一原则;不贪企业一分钱,不让企业贪员工一分钱是\"正直做人,认真做事\"的具体体现.

4.企业提倡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工作应保持阳光心态.

5.\"安全、科学发展\"观:安全无小事,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6.找好的服务对象,\"客户赢了,我们成功了!\"

7.领导干部看问题要有高度,分析问题要有深度,解决问题要有速度.

8.做领导应敢于否定自己,不断推陈出新.

9.\"帮、促、监\"是各级领导管理下属的最有效方法.

10.\"后勤服务工作\"就是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以最优质的服务高效快速地满足需求.

11.方案再好,没有执行力就是一张废纸.

12.品质不打折,专业100分.

13.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消除浪费,持续改善,全员参与.

14.各级营销(生产)管理人员从问题中找需求,从需求中找问题,有合理需求想办法满足需求,有问题想进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15.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16.细节决定成败,做事必须从细节做起.

第13篇: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一、为什么要学习企业文化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青年学者许宏十分精辟地阐述:“这里‘文化’,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人们对利润的心理„„不是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而是对工作环境的感情,不是管理活动,而是造成那管理方式的原因„„总之。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在素质。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员工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培育出来并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具有本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A、广义的企业文化:

从广义来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 物质文化要素有机器设备、生产环境、产品等,主体是物;

 精神文化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主体是人。 从这个意义来讲,企业的精神文化比物质文化更重要一些,更为根本。

B、狭义的企业:

从狭义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也就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 企业的精神文化不是虚幻而空洞的口号,虽然它常常是通过某种口号表达出来的;

 如果说作为硬件的物质文化容易在短时期内形成,那么企业的精神文化则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而一旦企业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就是为企业造就了强大的助推力。

 相对企业的物质财富来说,企业的精神财富更为宝贵。那是企业坚不可摧的原因所在。以关心职工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塑造,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

2、企业文化的作用:

对任何一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其“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掼”,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处理性文化集中反映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共同利益,对企业中的每一位人员都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感召力。

 企业文化作为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和表现,决定了企业行为的方向;  企业文化规定着企业的行动目标;

 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企业建立起反映企业文化精神实质的、合理而有效的规章制度;  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及其员工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

B、凝聚作用:

正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凝聚力,才能发展、壮大,一个企业也需要凝聚力,才能走向成功。 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利益追求,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对一个企业来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常常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为共同的目标,企业产生极强的向心力;因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企业员工就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会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因此,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成功的黏和剂。特别提醒:

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而失败的企业也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离心力。

C、规范作用: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管理制度,企业据此规范员工的行为,并且这种管理制度往往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实质。但是,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再严格的制度都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心。因为制度没有人们的自觉认同是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这是现代管理最忌讳的事。

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通过把外在制度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规范约束的作用。

特别提醒:

再好的制度如果失去了道德情感的内在支持,也是无济于事。没有制度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以人为本是人性的管理。

3、企业文化包括哪能些内容:

企业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说,又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因为有了这一判断标准,所以,员工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抛弃的。

B、企业的经营哲学:

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企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企业的经营哲学是长期形成的;

 企业的经营哲学是全体员工共同接受的思想;

 企业的经营哲学是反映企业的领导者的信念、抱负以及工作重点;

 企业的经营哲学是企业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

 企业的经营哲学是企业一切活动所刻意追求的目标。

必须注意: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有效的经营哲学的重要性远超过技术、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

C、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和信念。对社会、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理想企求,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群体的信念。

企业精神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文化特征,每个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尽管如此,在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相似的企业精神。这些精神大致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 爱国精神◇ 创新精神◇ 竞争精神

◇ 服务精神◇ 团结精神◇ 民主精神

D、企业的道德规范:

企业的道德规范是用来调节和评价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的总称。

 以公正、正直、诚实等道德范畴来评价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 调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防止不正当竞争;

 调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讲究职业道德,维护消费者权益;

 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

E、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即是企业行为的规则总和。

 企业制度是一种显形的企业文化;

 企业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目标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 企业制度的内容体现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

 企业制度的执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 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F、企业的产品:

企业的产品是企业文化的凝固

 通过企业产品的整体形象了解企业文化;

 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质量意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

 企业产品的设计反映企业的品位。

G、企业的生产环境:

企业生产环境是一个企业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是企业的“衣妆”。

 整洁、优美的环境是企业整体形象的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企业的开始;

 良好的生产环境是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 生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情绪;

 良好的环境激发员工“爱厂如家”的自豪感,献身企业的责任感。

 良好的环境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开始。

H、文化传统:

企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企业中的发扬。相应的,通过企业文化又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企业的价值观:

A、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杰出的企业相当重视价值观,企业领导者经由个人的关注,努力不懈的精神,以及打入企业基层的方式,来培育为大家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塑造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

B、什么是企业价值观:

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 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 价值观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持有的,而浊一俩价目人所有的;

 企业价值观是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的价值观念;

 企业价值观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而不是突然产生的;

 企业价值观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而不是自发产生的。

特别提醒:

企业价值观不是喊喊口号、开开会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艰苦努力的结果。

C、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通常这些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文字,也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不论如何,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推动、保护这些价值观,若只注意守成,那是会失败的。总之,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

 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

 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

 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D、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每个经营者都非常强调企业价值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的作用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E、定位作用: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合理定位。

 企业价值观将企业追求的目标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为企业在整个社会中定位;

 企业价值观将员工个人的追求与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使个人在企业中有适当的定位。

F、决定作用:

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 作为企业文化中最深层的文化要素,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征;

 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格;

 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管理特色;

 企业价值观决定了每个员工的行为取向。

G、支柱作用:

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 价值观是整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尤其是在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这种精神将化为无穷的力量,帮助企

业摆脱困境。

 企业价值观对每个员工来说,也是精神上的寄托和依赖,是他努力工作的最终理由。

H、激励作用:

企业价值观是所有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资源。

 企业价值观向每个员工江轮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

 企业价值观激励员工努力去实现这些信念,并坚信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特别提醒:

有的时候,精神激励比物质的奖励要重要得多。基本激励原则:激发主人翁精神,民主管理,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组织目标设置与满足员工需要一致。

I、整合作用: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进行整合的纽带。

 当企业内部和组织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价值观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 当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出现了裂痕,企业价值观是弥合这一裂痕的最好“灵丹”;

 当企业进行必要的整合时,价值观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企业的经营哲学:

A、经营哲学的定义:企业的经营哲学反映了企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而言,企业的经营哲学是企业必须回答的有关企业经营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反映了企业行为的基本取向。它包括:

● 企业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 企业的社会责任;

●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提醒:

经营哲学是企业的最高指导思想。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还反映了行业的特色不同的行业必须有不同的经营哲学,行业之间不可以简单照搬。

既然企业的经营哲学体现了企业的使命和目的,那么经营哲学对企业来说意义就显得非常重大。实际一个好的企业经经营哲学反映了其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明确的使命感,提升了企业行为的境界。

B、经营理念是经营哲学的具体化:

经营理念是经营哲学的具体化。换言之,所谓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抽象的经营哲学的现实化、可操作化。许多企业把自己的经营哲学具体写进自己的厂规、厂训。所以说,绝大多数优秀的企业无一例外地注重经营理念。把这些成功的范例归纳起来,发现优秀企业都非常注重:

● 经营顾客导向、尊重顾客;

● 以行业第

一、世界第一为企业追求目标;

● 强调尊重个人、尊重个性。

可见,作为经营哲学的具体化,企业的经营理念有重要的相似之处。对人的尊重、永远力求上进,争当最好的竞争态势,是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

第14篇:六年级 文 化 牌

班 级 文 化 牌

六年级班主任:韩金芳

班训: 团结拼搏,勇于创新

班风: 博学慎思,笃志报国

班级目标:精诚合作,争创一流

班主任寄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班级荣誉:模范班集体先进班集体

第15篇: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企业运营理念:爱无界美无疆

企业产品理念:韵承天地乾坤精华缔造自然美肤传奇 企 业 宗 旨: 互融相生 谋求共赢

企 业 精 神: 敬天爱人

企 业 作 风: 快(行动快) 稳(做事稳) 准(解决问题准) 企 业 三 戒: 戒焦燥 戒颓废 戒投机取巧;

企 业 三 不: 不后退 不嫉妒 不勾心斗角

企 业 三 心: 对客户用心,对同事真心,对企业忠心 员 工 心 声: 激昂挑战人生丽煌成就梦想

企 业 使 命: 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

创建美好

企业精神品德:求真务实 忠于职守 持之以恒 与人为善 勤勉敬

业 乐于奉献

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

第16篇: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足亚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它是足浴企业的文化、独特的足浴技术文化、独特的足浴管理文化、独特的足浴企业发展文化和足浴人才管理任用文化、它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兴文化,它是新兴且又古老的文化深邃… …《足亚文化》与其它文化息息相关,即是一种独立的学科文化,又是一种跨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文化。《足亚文化》主要是以预防、保健、防治结合的人文养生文化为主。《足亚文化》更主要的是运用自然医学进行预防、保健、防治结合的养生理念,来健康天下人!

《足亚文化》是足亚先生以“方舟足浴”为名连锁开店的企业文化,企业灵魂!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足浴企业的管理文化、足浴企业的教育文化、足浴企业的经营模式文化、足浴企业的整体服务文化、足浴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实际发展形成共鸣,就是足浴企业的生产力文化!

《足亚文化》企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 企业的大胸怀与大格局,融汇企业精英人才;

第二,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理念,能统帅企业人文;

第三, 企业的形象与内在相一致,每实现一个目标都离不开企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第四, 企业的继承与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标志;

第五, 企业的品牌战略与产业化发展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六, 企业的自创文化体系必须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基层,并牢固发展;

具体到足浴馆本身的体现:

足亚先生以事无具细到多数顾客说好,再细细总结经验,心融万物,万人,万事,就是容不下自己不能出类拔萃;在做员工时心中就有蓝图将来自己的事业发展与大概格局,因为心里能想多远,所以眼睛就能看得更远,个人发展舞台就更宽,平时与同事多沟通,多了解一些他(她)人想法,才有机会与各精英人才相识;

足亚先生在无锡地区先后促成九家足浴馆成功运转。因为本身自己就是按摩师,很容易读懂同事们的心事;足亚先生又有九家之多的店面成功经验,因此足亚先生运用储存已久的经营理念和人文关怀及专业知识教育等多方面优势,打造了统帅同行业众人的先机;

足亚先生成功开动九家之多的足浴馆,但不是每一家的规模与格局都如心所愿;但大致上都能在一段时间内使人耳目一新;足亚先生在开任何一家足浴馆时都要求店面形象要与服务、技术、环境等相符;

足亚先生承认每开一家足浴馆时主题是不变的,变的只是环境、设备、服务上的创新,技术上的飞越与奉献等;

足亚先生因为经常个人出资出来学习,参观同行业的发展与经营模式,所以足亚先生心中也有一个专业的产业化发展大格局,并以《足亚文化》为文化背景,更加发扬属于自己的同时也属于同行业的那一份文化。

足亚先生把《足亚文化》贯穿整个足浴企业内部,要每个员工都知道,世上本无路,当有第一个人走后,就有第二个人跟来走,走的人多了,路就走出来了。所以,从必有创新,无创新就萎缩不前,企业员工要是萎缩不前,企业就面临的肯定是倒闭,因此足亚先生说过,“我的前进,就是企业的进步;我的进步,就是企业的发展;我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创新;我的创新就是企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所在”。

第17篇:文以化人

自从有文化,人类的进化便有了更加崇高的意义。“不知礼,无以立”、“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些凝聚着自远古而来的智慧的名言,说明了人类进化至今不仅仅是物质的个体,而更多是精神的个体,“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不仅是人类的共同历史财富,还是人类群体认同的核心。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自信,才会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一个自信而有竞争力的民族,才会有海纳百川的从容和尊重差异的胸怀。我国有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但是因为发展思路的固守和刻板,已经显示出于时代发展的不合。谋新求变,探索强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正是以文化人的有效渠道,是延续璀璨的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灵药。

提升增量,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刚需”。与我国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资源的配备明显短缺。与大中型城市相比,中小城镇文化资源的布局显得捉襟见肘,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供需对比更是尴尬异常。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服务短板不是“单体建筑”,而是体系性短缺,从物质资源到人才资源,再到管理经验都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因此,提升增量,不仅仅是投入财政资金,更多的是要输入人才资源和管理经验,软硬兼施,这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刚性需求的必要手段。 盘活存量,激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相较于中小城镇偏远农村的“资源匮乏”,大中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势也并非“一片大好”,公共文化资源闲置问题触目惊心,公共文化场所本身功能单一,内容枯燥,无法满足新时代下群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设施场地正在被市场化经营所挤占,其公益性逐渐被市场性吞噬。这是公益文化发展失败的教训,也显示我国公共文化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危机。因此,盘活大中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存量,利用大城市的其他资源,为公共文化探索新出路,谋求新发展,是公共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动力。

控制流量,继承、创新与摒弃并存。公共文化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其构成既有传统文化因素,也会根据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更新和进化,不断有新的文化元素融入、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渗透到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之中,也会不断有老旧保守、不合时宜的文化元素被时代洪流抛下和淹没。因此,公共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文化元素的流入,旧文化元素的溢出都是文化生命的自我更新和革命。人类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发展者,掌控它的生命脉搏,保持它的健康体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增量、存量、流量本是经济学中的概念,三种数量的合理配比构成一个健康稳固、动态发展的体系,这在文化建设中同样适用。固守原有发展思路固不可取,但谋新求变不是一味推翻原有的发展思路,而是在原有发展思路上进行修补更新,让文化价值生命永在。(1096字)

第18篇:辛弃疾的“以文为词”[优秀]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引 言

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一)散文化的结构

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 1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辛弃疾打破了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的传统格局,充分围绕 “期待收复”的中心思想来创作,看似形散,实质上形散神不散。再如《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

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西风、东篱依旧。斗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後。山不记,何年有。

是中不减康庐秀。倩西风、为君唤起,翁能来否。鸟倦飞还平林去,云肯无心出岫。剩准备、新诗几首。欲辨忘言当年意,慨遥遥、我去羲农久。天下事,可无酒。

这首词通过运用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将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联系起来,形成类似散文的创作方式——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使词更加紧密,逻辑关系也更加明确,正是因为紧密,才使得它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再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中“遥岑远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这些描写的语句依次讲述了主人公登上高楼后所看见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它们之间这种活动的连续性构成了词作叙事的基本框架,词中的其他写景、写史的语句则在它们的引领下构成几个不同的片段,相互之间既显示了时间的顺序关系,又包含了行为上的因果顺承关系,可见逻辑性是十分严谨的,正是因为严谨的逻辑性,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放之情融入到了叙述登楼活动的叙事结构之中,感情表达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其次是散文化的句式结构。如会稽蓬莱阁所作《汉宫春》一词,用了几个散文句式:“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词情慷慨悲凉,词笔强劲有力。《永遇乐·北固亭怀古》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散文句式收尾,气势豪迈,余味隽永。又如“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等散文句式在词中俯拾即是。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散文化还表现在议论与叙事相辅相成。比如《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句词以活泼生动的形象借古讽今,斥责投降派,是诅咒当权的妥协派,说国家有一天会在他们手中灭亡,而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葬送了自己,议论精彩独到。又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贺新郎》:“碧海成桑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姻嫁。”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辛弃疾全篇“散文化”的词大约三十首,如《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大约写于宋宁庆元四年(1198),这时侯的辛弃疾自从福建提刑落职之后,再次投闲置散,在铅山瓢泉做新居,筑园林,“停云堂”是建筑之一。陶渊明在《停云》诗序中说:“《停云》,思亲友也”,这首词便是以陶渊明《停云》诗意命名,托“思亲友”之意,抒发自己投闲置散后的寂寞情怀和对时局忧愤的感叹。他在词里引用了《论语》中孔子不复梦见周公之事,表露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够得到实现的郁闷心情;又用《世说新语》里的故事,来抒发悲伤之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纵观全词,典故虽然用得不少,但是都用得非常巧妙,一点都没有给人生搬硬套之感。像这样的用典,使词体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失韵味,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成功范例。“以文为词”代表的作品,又如《水龙吟·题瓢泉》: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这首词虽然运用了很多故事来构成散文化的句式,夹叙夹议,但给人一种美感和韵律感。薛砺若《宋词通论》说:“他虽在用散文入句,而仍有极醇的诗意,这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别人是学不来的。”[1] 总之,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和笔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和行云流水的表现。辛弃疾词作内容博大精深,变化方式多种多样,语言清新自然,形成了稼轩词独特的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艺术风格。悲壮沉郁,雄深雅健,飘逸闲适,俊爽流利,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风格。写豪气,而以婉转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出英雄的豪气。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悲壮中有婉转,是稼轩词风的独特之处。

(二)叙事手法入词

这种创作手法也是散文的基本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平铺直叙,通过直接的叙事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温。 大儿锄豆澳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叙事范本,全词以喜悦的心情,清新的笔法,表现了农村劳动者一家的生活,采用的就是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又如《东坡引》: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 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这首词从琴声低诉,到送西风雁;从深夜拜月到翠帏自掩,再到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物的情态、动作随着思念之情的发展逐步推移。主人公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运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但有开头,而且还有结尾,一个真实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思念之情也自然而然的洋溢出来。叙事手法入词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一个特色。再如《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的叙事更加突出,开头先以三种鸟悲鸣,形成强烈的悲伤气氛,营造离别气氛,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运用了五个关系国运政局的离别故事。这些故事,融入到这首送别堂弟的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可以看出词人送别族弟茂嘉时不同于一般的离愁别绪。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三)化用典故

辛弃疾,在词史上一向以大量用典著称。它的用典内容丰富,使用精当,无与伦比。辛词中的典故意象,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光彩,构成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还形成了辛词独特的美。

稼轩词在当时开创了新的风貌,可谓“异军特起”[2]。辛词表现出雄放驰骋,豪迈霸气的特点。正如清代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3]。

辛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用典广泛,凡是登临怀古,赠别怀人,写景咏物等,经常是以典故入词,或者以典故进行类比,都能够营造出宏伟的意境。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歌颂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暗讽南宋政府苟安妥协。上片用“满眼”、“千古”、“悠悠”、“滚滚”等词,创造了一个辽阔而又久远的宏大境界,以“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把时间由遥远的过去引向无际的未来,使这一境界富有动感。下片借三国时孙权年少统兵,坐镇江东,北御强敌的英雄气概,表明人生在世应该像孙权那样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使敌人折服。全词宏大气魄,波澜壮阔,抒怀讽今,意在言外。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知府(1206)时写下的。词以“千古江山”一句开头,气势恢宏。在时间上,从千古到眼前;在空间上,从京口北固亭到万里中原。这首词连用四个历史典故,一个接着一个,一气呵成,其中典故中还包含着典故,有霍去病卫青战胜匈奴、封山而还的典故。这是辛词用典最成功的一首。上片运用孙权和刘裕两个典故。孙权赤壁破曹,曹操北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刘裕在京口起兵,进行两次北伐,收回了黄河以南大块土地,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豪迈气魄不仅令人敬佩,而且还创造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词中的人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物都是历史上的英雄,词人通过对典故中的英雄人物褒贬,反映出坚持收复中原的雄伟大志。孙权、刘裕、霍去病以及老当益壮的大将军廉颇给人以感情激宕、生龙活虎的感觉,作者用壮阔的自然景象和宏大的意象共同构成词作的雄放美。如果不使用这些历史典故,就很难将很多曲折复杂的意思表现出来。陈廷焯称赞这首词说:“稼轩词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天地奇观也。”[4]这里所说的“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就是指辛词用典的杂而广。

在辛词中,即使写景咏物,也一样用典,并能写出宏伟的境界。如《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写群山的形象,中心内容写山。全词多用比喻而又有很多变化。下片写作者看山的感受,突出了青山的内在美。在描绘“爽气朝来三数峰”给人带来美感时,用的比喻十分奇妙,作者从“似谢家子弟”到“如对文章太史公”,一连用三个典故,以人拟物,写出了山间爽气朝来,千峰竞秀。全词形象生动,气势奔放,连用三个典故,给人舒卷自如、妙语连珠之感,可以看出完全是作者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兴之所至而不经意道出,没有一点雕饰堆砌之感。

总之,辛词用典,或者抒怀,或者喻景,总能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很简洁完美,给人一种雄放驰骋,激昂排宕的感觉。

(四)以文气入词

“气”这个概念,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含义。而辛弃疾之“气”是孟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他的词打破了“委曲为体” 的传统格局,自有一种雄奇之气,一种逸怀浩气。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这首登建康亭上有感而发的怀古词,名为吊古,实则借史抒怀,诉说自己心中的志向。词里带有一种郁郁不平之气,这使词具有一种不可一世的气魄,充满了豪气。又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留春之词、惜春之语来读,也可感受到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郁勃之气。陈廷焯评价说:“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5]。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以文为词”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体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他的这种创作手法影响了整个词坛。

二、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一)雄奇开阔的意境

辛词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词雄奇开阔,形象鲜明。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有一种奔腾、不可一世的气势,他眼里的神州是“南北共,正分裂”是“吴楚地,东南坼”,“山河举目虽异,风景虽殊”;他所引用的历史人物,大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句写出了辛弃疾要战死沙场的豪迈英雄气概,饱含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渴望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生活;他自我形象的描绘,也大多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如《念奴娇•和陈仁和韵》中“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他想象自己就是手持兵器驰骋沙场的抗战英雄;在中年时,又把自己描绘成了“试弹忧愤泪空垂”(《鹧鸪天》)郁郁不得志的英雄形象;到了晚年,辛弃疾已经是一个“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被迫闲居的衰翁。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二)多样的艺术的手法

辛词创作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打破了传统格局的限制,增强了词的表现力。纵观辛词,词人非常喜欢用铺陈这一手法营造意象,通过对大量相关意象的铺陈,来表达词人深厚而又广博的情感。在豪放词中辛弃疾用了大量的想象、夸张来描写意象,从而给人一种奔腾驰骋、不可一世的非凡气概。如“一水西来,千丈晴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虹,十里翠屏”(《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同样是描写景物,有朴素的白描,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同样是想象,辛词有“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比喻来寄托情志,代表作《摸鱼儿》有很多的象征意象,词人从惜春、留春转而恋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感情。用峨眉遭妒表达他对自身的不平遭遇。“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诅咒当权的妥协派,说国家有一天会在他们手中灭亡,而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葬送了自己。用斜阳烟柳来讽刺昏庸的统治王朝。辛词善于叙事、平铺直叙、借事抒怀;也善于议论,他的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他尤其喜欢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多种手法,讲究章法收纵、起伏的变化,把词的篇幅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三)高超的语言技巧

辛弃疾丰富并创新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首先,他的词作成功地运用了古代的诗、赋、骈文句法,吸收古诗、近体诗、楚辞、骈文入词,使词作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这种借鉴和引用比散文的化用更加巧妙和大胆,更加的妥帖合适。如《醉翁操》:

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噫,送子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女无悦已,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童,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钟。

这首词直接引用楚辞句式语法,又非常巧妙地引用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句子,使整首词宛然一体,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成效。其中的“人心”句用了《楚辞·九章·哀郢》:“何灵魂之值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湛湛”句用了《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望君”句用了《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谁适为容”一句出自《诗经·卫风·伯 兮》: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劳心忡忡”一句出自《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6]这种既借鉴形式又引用内容的词,在宋词是很少见到的,而像这首词这样把词的形式和内容引用得如此巧妙和精彩的更是难得一见,因此可以看出辛弃疾的技巧是多么地高超。

再次,辛弃疾的词作不但借鉴前人的诗文入词,还以当时通俗、朴素的民间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口语入词,使词摆脱了上层文人那种文绉绉、死气沉沉、生硬的创作手法,重视与下层劳动人民的心灵契合,这类词让人读起来很舒服自然,没有一点生硬。又如《夜游·苦俗客》:

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

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乾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当洗耳。

这首词全篇都是用当时的民间俚语写成的,有一点像元明时期的小令。如果现在不标明注释,有几处是很难理解的,可在当时,却是俗得不能再俗不了。比如“才厮见”,用现在的俗话解释就是“一见面”;“尖新底”用现在的大白话解释就是“特殊的”或“别致的”;而“罪过你”用书面一点的词来说,就是“咎由自取”的意思。以这些口语方言入词,对当时的上层文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下层劳动人民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

(四)刚柔相济的风格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如代表作《摸鱼儿》,词的上片,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世上没有不想花开早一点,早一些赏玩。但词人不是,怕花开早了,春光也随之逝去,所以宁愿花开得晚一些,放得缓一些,这真是达到了惜春的极致,尽管很想留住春光的脚步,可是春光却默默不语,仍然悄然而逝,怎能不使人埋怨呢?是春光太过无情了吗?那么多情的还有谁呢?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情深意重,只有它还整日费功夫要将飞絮粘住,想要留下这春光的最后痕迹。可是蛛丝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它虽然想努力去粘住飞絮把春留住,可是又能留得了多久?画檐原是富丽堂皇的建筑,蛛丝则是荒凉破败的标记,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产生一种衰败凋零、冷落凄凉之感。不管做怎样的努力,都不能改变春光易逝的结局。这些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有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像粘染飞絮的蜘蛛网一样,不能留住国家的大好时光。词的下片写陈阿娇和汉武帝的故事,陈皇后因失宠被废于长门宫,以白金求司马相如做了一篇赋,以此来讽喻汉皇,挽回旧欢,然而如今,大文豪的赋也打动不了皇帝的心,脉脉之情竟无处诉说。词人并不是妄妇自居,而是表现自己有才遭妒的苦闷,因此接着说,不必效仿燕瘦环肥,以姿容求宠,而终归死不得所,也不必因为他人的嫉妒而忿忿不平。整首词,词人用拟人 9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拟人化、感情化,使词兼具刚健、婉约之风,把刚健寓于婉约之中,遒劲则穿插在婉媚之间,真可以说是刚柔并济。

三、辛弃疾“以文为词”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背景

南宋时期,赵宋政权在一个角落过着安逸的与世无争的生活,面对金国的威胁,统治者们并没有想过改变现状,而是安于现状,苟且偷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日渐腐朽。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像苏轼“以诗为词”的这种创作手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词需要更为广阔的意境来抒发感情,从而打破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进而为“以文为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主观原因

“有稼轩之心胸,始可为稼轩之词”[7]。“稼轩之心胸”是“以文为词”的主观原因。“稼轩之心胸”的要素有二:一是天赋性情,二是才学修养。辛弃疾是以英雄自诩的人,虽然具有才能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因此,他只能将满腔悲愤与悲凉慷慨,郁郁不得志之气,一一发泄在笔端,寄情于词作。正如刘辰翁所说:“稼轩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非不能诗,不事此耳”[8]。对于辛弃疾而言,词是他人生意义的一种生命形式。才学修养是“稼轩之心胸”的另一要素。“以文为词”,具体说来就是“用经用史”,“把古文手段寓于词”,如果没有才学修养就像造酒没有材料一样。辛弃疾富有才情,重视学养,推崇“道德文章”。才学修养,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深厚底蕴。

四、结语

辛弃疾“以文为词”创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他的这种创新为中国词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种创新也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辛弃疾词的“以文为词”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辛弃疾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运用到词中,形成了他慷慨豪放的词风。我们不仅要学习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而且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不要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体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作新作品,发展新文学。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河 10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山为最大愿望,他的很多词作都刻画了一种英雄形象,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因此我们通过辛弃疾的词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薛砺若.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5:237.[2] 龚兆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提要•历代词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1.[3][4][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历代词论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1、

19、23.[6] 许杜丽.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J].河南农业教育:社会科学版,2007,(2):62.[7] 徐釚,唐圭璋.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9.[8] 施蜇存.词籍序跋萃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1.

第19篇: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浅析“文包诗”教学1[1]

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浅析“文包诗”教学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诗歌的创作情境。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中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在“文包诗”的课文中,“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那么,“文包诗”作为苏教版独有的新体裁,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本文中,我将借自己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来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浅见。

本课教学,我定下的教学目标有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借助课文中的具体句段理解古诗,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远离家乡的孤寂心情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浅析: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那么,作为一篇中年级的“文包诗” 课文,目标应与其它年段有所区别。那么,对于中年级孩子的教学要求应注重三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此教学目标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

2、精读文本,扣诗入文。品“文”悟“诗”,体会联系;

3、由文悟诗,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因此,针对课文特点和第二课时的教学要求,我指定了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 复习巩固

1.教师谈话: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其实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背了,加上昨天的学习,你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吗? 2.指名背诵。

3.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4.教师导入:我们不仅学习了这首诗,还学习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小故事,像这样有文有诗的课文我们成为“文包诗”。学习这样的课文,我们上节课说过要用“诗文结合”的方法来学习。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诗文结合的方法一起学习这篇文包诗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浅析:苏教版教材的编者之所以独创“文包诗”这一新体裁,其意图应该是明确的: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片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那么,在学习“文包诗”的课文时,教师应将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一以贯之,在低、中、高各年段做相应渗透,学生熟悉了这类体裁,掌握了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学习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二. 新授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在文中画出了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三位同学读。

2.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句段来好好理解古诗。

【浅析:在学习“文包诗”课文时,在初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就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方法,即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感悟,并与古诗句对应比较,进而更好理解感悟古诗意境。】 3.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异乡、异客 b) 比较读诗和句子,看看句中哪些内容是诗中没有写到的?(15岁、两年) c) 从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d) 有感情地读句子。

e) 再读诗,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王维这两年的心情。(独)教师板书。 f)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个15岁的孩子独自一个人在外生活两年,他会遇到什么困难? g) 有感情地读诗句。

【浅析:文中关键词句与诗歌紧密相连,抓住这些与诗歌联系紧密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诗文对照,诗文互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去想象情境,丰富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情境。】

4.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 指导学生理解倍、佳节

(2) 教师提问:王维平时思念家乡吗?为什么节日一来,他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3) 指名说,教师相机出示重阳节的热闹景象。

(4)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5) 教师提问:从哪儿体现出街上热闹?读到扶老携幼这个词,你脑海中浮现什么画面?指导有感情朗读。

(6)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又”字。 (7) 有感情朗读

一、二两句诗。

5.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 指导学生理解遥知、遍

(2) 教师提问:这一小节写了两段时间完全不同的节日气氛,看哪些同学最细心,找到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学生默读,找出以前、如今。

(3) 教师指导:再读一读这段话,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以前的节日气氛和如今的节日气氛吗?教师相机板书。

(4)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此情此景,王维心理所想的还有很多,都藏在这个省略号里了,发挥想象,此时王维心中有可能还在想什么?

(5) 指导有感情读第

3、4两行诗。(6) 教师谈话:有孤独、有思念、有无奈,这么多的想法都汇聚在王维心中,用第四自然段一个词形容就是——思绪万千。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诗吧!有感情朗读全诗。

(7) 借助课文,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诗,同学们读得更情真意切了,捧起书来,带着对古诗的理解,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哪个画面最触动你的心。

(8)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评。

【浅析:此段的描写,深刻得揭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这样生动具体的描述,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桥梁”就太可惜了。教学中,教者将其作为一篇美文,找到段落内部之间的联系,进行鲜明对比,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想象、练说,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学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三. 拓展

1.教师谈话: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大诗人都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的异乡去,因此,思念家乡的诗数不胜数,你还知道哪些? 2.生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思乡诗。

3.教师出示《静夜思》和《英英学古诗》,指导学生续写李白心中的想法。4.学生完成写话,反馈交流,教师点评。

【浅析:此处的写话练习与课文中精彩的段落描写紧密联系,在课文的最后加入这样的写话描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相似题材的古诗意境的领悟,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不失为一个读写结合的好例子。】

第20篇:浅谈文包诗教学策略

浅谈“文包诗”课文的教学策略教学论文

高雪“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白话文,又不同于古诗,而是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背景的诠释,诗是文情感的升华,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那么,教学时如何体现“文包诗”诗文包容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呢?根据教学实践,以《但愿人长久》一课为例,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感想。

一、扣“诗”学“文”理文路在“文包诗”类型的课文中,有的先 “诗”后 “文”释诗意,如《李广射虎》;有的引“诗”画龙点睛,如《推敲》;有先 “ 文”后“诗”表情感,如《但愿人长久》。教学时,可以由“文”到“诗”,也可以由“诗”到“文”。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文包诗”课文的结构——“诗”“ 文”并举、贯穿课文的线索,而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在教《但愿人长久》这课时,我以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中秋之时,月圆之夜,在我们与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时。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短短的谈话,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幽幽惆怅、浓浓思乡的氛围。诗人苏轼正是漂泊在外万千游子中的一个,他在中秋节创作了一首千古佳作《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走进今天课文去看看他为何会创作这首诗!

在初读课文时,除了要求学生像平时学习课文一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外,还要引导他们发现“文包诗”的结构特点之一——“诗”“ 文”并举。在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会创作这首诗?他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以“诗”入手,紧紧围绕古诗切入教学,让学生理解创作古诗的缘由。

象上述由“文”体情,把握住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印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诗”“ 文”对照释诗意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深刻的含义,教师要突破这个难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效果未必像想象中那样好——学生对于诗意还是一知半解。而“文包诗”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把这个难题轻而易举就解决了——“文包诗”中的诗意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这样,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不再是难题,他们只要稍微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树上的苹果。在《但愿人长久》中,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困难,但课文最后出现的古诗,却是一道“拦路虎”,把学生难住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给学生一级台阶,让他们成功踏上理解诗意的平台。“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看看哪些句子描写的是诗意?这些句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就将古诗的诗意找到,并借助课文的原句,畅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抓住“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知道了人一生中有悲伤难过的时候,有快乐幸福的时候,有离别分手的时候,也有再次相聚的时候,也就是古诗中的“悲欢离合”,诗人正是在“离”的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千里共婵娟”则说出了“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望着明月就等于看到了弟弟。”如此“诗”“文”对照,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诗意,并说说自己的理解,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而且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文包诗”诗意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诗”“ 文”并茂悟诗情古诗,诗情的绽放,诗情,古诗的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咏物诗,或浓或淡或隐或显都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诗因情而美,亦能以情动人,古诗的感染力就来源于诗人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此,教师应抓住“文包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古诗和精彩片段,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去朗读、品味、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但愿人长久》字里行间体现了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以及他对弟弟深深地思念之情。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读读课文,哪里体现了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哪里看出他对弟弟的思念?”学生抓住“形影不离”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情比金坚,抓住“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感受到了他们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离别之际都有惆怅,更何况七年!抓住“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体会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泉水一般涌起,这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抓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会到诗人托月寄情,让月亮捎去自己对弟弟的真情和思念,以宽慰自己,最后的古诗则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可见,“诗”“文”并举,无论是古诗,还是文章,都使学生明理、动情,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情感升华,让他们体会到文美、诗美、情更美!

四、以“文”汇“诗”拓知识“文包诗”里有的古诗不会完整呈现,有的古诗有其他一些类似表达同样情感、相同写作手法的古诗,即“姐妹篇”。这就要求在教学时,立足于“诗”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对诗词进行补充。《但愿人长久》是典型的手足情深,思念亲人的课文。课至尾声,我请出了《新人本读本》中《水调歌头·中秋》的完整版,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诵。其次,我还补充了另外一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朗读背诵了思乡诗以后,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象这样由“诗”及“诗”,再以“诗”应“文”,而后,由“文”再汇“诗”,回旋式地课外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内涵,又践行了改课中的“大阅读”理念。而这恰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有较丰富的积累”主旨所在。总之,“文包诗”不同于古诗,也不同于普通的课文。它能够引领学生更便捷地融入古诗,走近作者,感受他创作的背景,体验当时的情感,更能够,也更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精妙。相信,上好“文包诗“这别样的课文,只要不断探索,也能拥有同样精彩的课堂效果!

化诗为文的优秀范文
《化诗为文的优秀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