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议论文(思辨)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18:08: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

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

—— 2013年高考作文题点评

孙绍振

与往年相比,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议论文的指向的占了优势。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是把相互矛盾的因素或明或暗地提供给考生,迫使其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上海卷可为代表: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题目不像一般命题那样通过感性的事件,而是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观念直接摆在考生面前,有点像像法国的高考题,题目很抽象,带着哲学性的意味,要求比较强的抽象能力,对一般习惯于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考生而言,这种富于思辨性的考题,挑战性很强,但如果能够抓住“自己认为重要”也就是个体的重要性,和“世界上”也就是人类的“重要性”的矛盾和转化的条件,思路就可能打开,不至于茫然失措,如果再适当引入正反两面的感性材料或者格言,阐释和分析就比较可能深入,不太可能流于肤浅。在这方面的几乎如出一辙的是安徽卷。题目为萧伯纳名言:

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这个题目和上海卷相同之处是,并未提供感性材料,完全是抽象的议论,但是,比上海卷要复杂一点,那就是不管发生过的和没有发生的,后面都跟着一个为什么。这就要求层次更多的分析。这个题目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挑战性更强。题目出得这样抽象,难度这样大,显示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在和西欧的高考作文命题接轨。这种题目有两种做法,一是,遵从题目的提示,从抽象到抽象地演绎和分析,对一般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展开,估计能够这样做的学生凤毛麟角。二是,结合实际事例或者格言进行分析,就可能比较容易展开。对一般学生而言,最讨巧的做法,将论点感性化,举些具体的材料,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例证,要有竞争力,在引述感性事迹、格言能展开分析,文章才能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有深度。相对而言,北京卷的表面形式上与历年命题一样从感性材料出发,但是难度不亚于前二者: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

题目没有直接揭示矛盾,难在矛盾要考生自己去概括出来,要把不同历史发展水平上,历史上的科学(爱迪生)发明,和21世纪很普及、很简单的手机操作对立起来加以分析。把矛盾简明地概括出来,才能进入理性思考,但是,对这样的反差既要有尊重历史观念,又要有肯定进步的观念。历史的伟人在后来进化的环境中好像是落伍了,但是,历史伟人的贡献恰恰是今日科学发达的阶梯。

从这个意义说,今年的题目较之去年是有所突破的,可喜的。从理论上看,作文比之那些五花八门的选择题或者变相选择题,更是考生语文素养最雄辩的证明,语文素养,按课程标准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包括情感和理性,也就是情感的丰富和理性的严密,这分别在抒情散文和议论文得以表现。工具性就是考生对语言的实际把握和运用能力。二者互相渗透的,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初中生,可能抒情叙事更重要一些,而在高中生,理性的立论和严密的分析、阐释和论证则更重要。因为进入大学,不管文科还是理科,课程都是系统理论。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理性的抽象度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但是,上述比较拔尖的,一般的作文题,有一种很突出的现象,表面上看来是导向议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很不全面,基本上是诗性的抒情命题。而抒情的逻辑就是片面见长的。其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材料本身

往往是比较片面的,题目往往隐约约地表现出变相的强制性主题,用于作抒情性散文,可能得心应手,但是要做出议论文来,就要对材料本身进行分析和批判。如浙江卷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

表面上这是议论的题目,但是,这种观念明显有片面性,大凡有片面性的格言式的话语,都带着抒情的片面性。如果要写成像样的议论文,就要理性分析,也就是要全面思考。如果能指出,这句话隐藏着的片面性,就可能胜人一筹:固然年龄增长与心灵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如果全面分析一下,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人的理性的成长和成熟,天真的孩子直线眼光可能自发地自私,如不肯将食物分给任何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任性地哭闹,这并不是理想的人格。相反,是非理性的任性,成人要对之进行教育和规范,结果并不一定是“硬化”。如果要说失去什么王国,也并不是理性的王国,而是孩子的本能的不可持续的无序的王国。,只有理性的分析才可能避免为这种儿童足以论所误导。

这类题目发展到极端就是倒退到强制性主题命题的老路上去。如海南卷

调查数据显示60%的人认识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36%的人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73%的人认为多一点理解和信任会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结论已经有了:“多一点理解和信任会促进同学间的关系”,立论的空间在今年的题目中可能是最小的,考生只能被动迎合。与之相近的还有江苏卷

探险者与蝴蝶。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说是要“自定主题”,但是,题目明明把“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说死了,就谈不上自主了。材料性命题本来是对强制主题命题的突破,可是这样的材料,却把主题规定得死死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能是得其形而忘其神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题本身不但提供了现成的主题,而且其主题的片面性十分明显,不在少数的考生不可能满足对之加以机械的图解而对之加以分析,甚至批判,其结果是出现命题者出乎意料的惊喜。如辽宁卷就有这种可能: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太机械,强制性立论太明显了,不善思辨的考生可能就拿最后的一句话,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主题,显然片面而肤浅。但是也可能让考生感到有陷阱。但是,能看出问题相反的一面揭示出来,第一,许多平凡的人物即使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可能有平凡中的伟大;第二,就是得到认可的,也可能是极其庸俗的价值。

命题的粗浅和片面暴露出命题者思维的简单粗浅,如陕西卷

经验与勇气: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这是一道道德性质的命题,题义在风险与冒险之间,片面性强调勇气决定一切,一举成功,完全忘却无经验可能带更大的风险。勇气胜于经验是绝对化,可信度很差。有头脑的考生要拓展想象的空间,只有对这个命题材料进行分析,指出这样成功事例,可能是孤证,决策应该对失败的风险作充分的估计。这样立论可能深刻一些,但是,可能被一些思想僵化的阅卷教师判为“离题”。

与此有某些类似的是湖北卷: 以方圆为话题。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个题目明显带着哲学性的,可能这类题目中水平比较高的。方与圆表面是矛盾的,但其“功用”却是各尽其妙。但是,哲学的根本是对一切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而这个题目却把“人生也如此”的结论摆在了考生面前,实际上把主题规定好了,没有反思的余地了。说得苛刻一点,这样的命题和海南的命题一样,属于强制主题命题模式。

有人问我,对于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我觉得这样的提问,很危险,一来,会迫使我走向绝对化的思路,二来,肯定会给一些我所不喜欢的省份带来伤害。我想还是把问题深入一步,对比较好的命题,分析其不足: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题目是是顾城的一首诗,关键的意思是,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天上飘浮的自由。为了拒绝这种“自由”,诗人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这个题目值得称赞的一面。第一,突破了某种机械反映论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几乎成了命题的成规。命题者往往拘守于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教条。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可能窒息了学生的想象。而一切创新是和想象不可分割的。文章并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且是精神的创造,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提升,而且是人格在超越现实中创造。高考是一种竞争性的写作,忽视了人的精神就谈不上上文章的竞争力。这个题目,好处不但是刺激了想象,而且在想象中揭示了矛盾。人为地球所吸引,是不自由的,飞向天空有了自由。留下的问题不难想象,马上就产生了如何生存的问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就担忧过“高处不胜寒”的风险。不仅仅是寒冷,还有空气,还有水和食物的问题,也就生存的问题。但是,不能停留于此,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论题就可能深化下去:虽然人还不能直接在太空生活,但是太空提供了电子运动的空间,因此才有了可以遥控的卫星,才有了汽车的定位器,才有了互联网,才有可能探索月球、火星的航天器等等。这个题目想象的空间很大,不但是情感的,而且是理性的空间。但是,很可惜,命题者对象的伟大作用有些漠然,造成题目明显的有缺陷,那就是把诗人的结论告诉了考生:“为了拒绝这种‘自由’,作者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在自由与现实的矛盾中,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为现实,为了现实,宁愿牺牲自由,这在顾城的作品中,诗的境界是比较低俗的。当然,这样的思想不是不可作为命题的材料,但是,把这样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来,就肯定变成了规定了考生立论的题旨。这有点杀风景,把这样的思想,规定为文章的主题,考生还有什么空间自主立意,还有什么个性独特的发挥呢?前些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之表面类似,但是,并没有规定为了脚踏实地就要牺牲仰望天空的自由。

这样的命题和比较优秀的命题例如上海卷和安徽卷相比,其相形见拙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说来,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命题作文,主要是强制性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性命题,所谓话题、材料作文,首先考核的是学生自主确立独特主题的能力。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这是素质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是竞争力。第二个方面,这几年的命题逐渐从侧重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这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的共同取向。不论是美国,还是澳大利亚,英国,作文的命题都是理论性的,法国是哲学性质的。新加坡甚至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不能写抒情散文。把检测理性思维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曾经有中学语文教师指斥脱离中学生实际,这话恰恰脱离了高校要选拔在理性思维方面有前途的学生。立论不但为文之本而且是为人之本。我们一直说,要把学生教得像人,像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启蒙思想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把这个命题阐释一下,我能独立思考,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故我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就是我不思,人云亦云,故我不在。也就是这一辈子白活

了。

作文是语文素养最雄辩的证明,最理想的考试,应该主要是作文。我国发明的科举考试制度,就完全是作文。这个办法实行了一千多年,后来被英国人学去,改良为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目前作文的分值太低,在一百五十分中,只占六十分,百分之四十。个别比较开放的省份增加到七十分。太多的繁的选择题和变相选择题,造成了语文课陷于题海灾难。要把学生从题海苦海中解救出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作文分值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也就是一百二十分左右。当前效果不彰的原因,是太多的选择题和变相选择题。如果把作文分值提高到百分之八十,那么题海的灾难,则有望结束。这并不能说是空想。我在1955年考大学时,语文总分是一百分,一共两题,一题是作文,八十分,一题是古代汉语标点和翻译,二十分。不知怎么搞的,现在要恢复那时的模式,就有许多阻力。如果要让高考这根指挥奉有威力,拯救一代学子于苦海,我们责无旁贷。

推荐第2篇: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训练,对于议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从学生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概念的辨析,根源的挖掘,观点的反省,阐述的逻辑性等方面总是有所欠缺。而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我们就得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能力。本文着眼于这一主题,尝试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思维”进行论述。

关键词:议论文;思辨性思维;策略

高中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呈现出“印证式写作”较多,思维平面化严重的弊端。这一情况已经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究其原因,学生思辨性思维较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根源。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对提升学生议论文??作水平,增进议论文写作教学成效而言,可谓是良好举措。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言

情境在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中有着特殊地位,因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环境的感知,增强认知力,更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情况下,富有逻辑思维的情境,就可为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为了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外资源,积极创设有逻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逻辑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发言,勇敢地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而助力其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可创设逻辑思辨情境的课文。例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就可借助文本中荆轲这一具有多维度形象特征的人物进行课堂的辩论。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文本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深入的认知,借此我以“我眼中的荆轲”为话题让学生发表观点。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有关荆轲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的讲述必须力求完整、深入以说服他人。为了赢得同学对自己观点的认同,学生的思考与发言就必须注重思辨性、逻辑性。而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强化其观点的思辨性,让学生的发言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相信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充分地利用课堂的辩论发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注重范文,提供示范

榜样示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标杆,更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动作和行为的标准化、高质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范文,来作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参考,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参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思维,最终服务于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当然,范文的选取,需要教师把控好质量标准。在范文选取过程中,要注重题材、写法的多样化,不可只提供单一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同时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提倡学生灵活地变通、运用,防止学生所写议论文千篇1律,成为“现代八股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高考优秀作文中选取,这类作文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而出的,并且吻合高中学生的写作思想,可最大限度地提供榜样示范。比如,我曾选取《赏识教育or虎妈教育》这一范文,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梳理,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和对比,了解二者各自的利弊,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观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这种对范文的梳理与解读中,学生的思辨思维定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教授方法,学会行文

一定的思维方法训练,对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为了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在议论文教学中向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思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高中学生写作的实际需求,在遵循“立论―论证―总结”这一基本议论文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向学生强调基本议论文写作要求,还应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思辨方法,如概念辨析、按事设问、层层追问、反躬自问等等。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思辨,有效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江苏卷高考作文关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用思辨性思维去思考和分析,“为何别人已说的话我不必说,别人无话可说的时候我却有话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分析。例如,什么时候有话说却不说是合理的;什么情形别人没话说我却有话说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选择都是值得提倡的……我想,在这种充分的思辨基础上所完成的议论文写作,其文章所展示出的思维的深度和逻辑的合理性一定是会有所提升的。

四、着眼现实,强化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思维模式已经突破了具体表象阶段,能够较高程度地理解抽象的事物,这点为议论文的写作和思辨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倘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思辨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选取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思维的训练。

在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中,就鲜明呈现了教育问题这一主题,这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向学生提问,如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适当地改编,将其作为作文材料融入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写作的积极性都会相应地提升,而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也就相应地实现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新闻点评写作,定期邀请学生在写作课上进行分享,以此来训练学生思辨性思维,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举措,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以期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殷彩霞.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刘碧芳.关于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2(18):39-41.

作者简介:肖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推荐第3篇:思辨会

弘扬梦想还是立足现实——第一分队开展青春思辨会

广西区“青马工程”前两日的培训让“青马学员”收获良多,他们对青春也有不同看法。8月23日晚,第一分队全体成员利用社会实践期间难得的休息时间就青春应该弘扬梦想还是青春应该立足现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辨会

正方学员指出“青春应该弘扬梦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中国梦”,只有把自己的青春用在弘扬“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力量的青春才是无悔的。反方学员认为“梦在天涯,路在脚下”。只有立足现实,踏实的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自己的梦想。双方学员自信从容,旁征博引,不断举出实例论证本方观点,语言简练流畅。他们沉着冷静、思维清晰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传承者,作为205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的我们,应该用青春弘扬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但是我们也得正视我们目前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立足于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己的梦想。

黄原皓

推荐第4篇:思辨讲演

思辨讲演

思辨讲演能力是指思考力,辩证能力,表达能力和现场随机应变的能力。演讲,辩论从来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越为简单的演讲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长时间的准备。思辨讲演能力从来都不是速成就可以达到的能力,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思考的积累。没有一种投机取巧的技能可以达到提高思辨讲演能力的效果,只有学习积累才可以在讲话中体现出思辨演讲的能力高低。因此想做好演讲或者是辩论先做一个有思考力的人。

我一直以成为有思考力的人为目标。思考是人类在万灵中有别于其他生灵的地方,善思之人方为世界的主宰。思考是人最大的能力,思考绝不仅仅是用于讲话,它只是直接作用于讲话而已,生活之中,思考力的高低决定了你是否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推理论证,是否可以温故知新,有思考力的人能从一件事件中总结经验,类比延伸,同样经历一件事,思考力高的人可以从中的出数倍于他人的经验,也就是说思考力决定了你生存的效率。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思考力的人是一种修行,一种终身行进的修行,因此,修行思考力最忌功利心理,不可把提高思考力作为修行的目的,应该把修炼思考力当做是人生的一种习惯。

思考过后则是表达,现实中我们见过太多思维敏捷却口笨舌拙的人,而历史上更多。《雨人》这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告诉我们一个聪明但是呆滞的天才,那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不被人知道的真实的“雨人”呢?有聪明不能表达和没有聪明也没什么区别。表达能力在现代被认为是第一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是团体社会,表达是构成团体的基本。但是,这不代表表达能力就可以取代思考能力,或者说在思考力之上。请记住思考力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它就像是桶的短板,它的高度决定桶的容积。而表达能力则在思考力之下而位于所有能力之上,它就像是桶里的水,它的存在决定了桶的价值。

做好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是思辨讲演能力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做好这两点其他的能力就可有可无了。

这份修炼思辨讲演能力的“武林秘籍”是我在总结自身及名家经验所得,我自以为已修得三成。对你有没有效果,纯属各自体会。

一.学习及思维方式·知识积累的方法。

思考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习与思考是思考力的基础也是根本,是整场修行之中的内功部分,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内功不行,强练外功,轻则武功俱废,重则走火入魔。思考力的修行在全部修行之中的比例也在最大,按百分比来算,至少在93%之上,剩下6.9%是表达能力,0.1%是其他杂七杂八的技能。

思考力,我认为分为两大部分: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学习能力是指积累知识的能力。我们的知识总是在增长的,所有人生命中的每一刻所有的知识量都在增长,学习能力的高低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你学习知识的速度以及同一事件中学习知识的数量。说白了,学习能力就是知识增长效率。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现总结如下。 1. 因果关系学习积累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按老马哥的思想,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因果关系是必然存在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看起来没有联系,但其实其中却千丝万缕。因此当你增长一个知识点,不要光看这个知识点,寻找其产因,以及其影响,由此连接,以增加你的知识量,同样还可以帮你深化记忆。在马东的群口相声《五官新说》之中,赵炎有一段段子是这样的:“酒后我们就不说了,先说说我为什么要驾车。我为什么要驾车呢?因为我要回家。回家为什么要驾车呢?因为家住的远。为什么家住的远呢?因为在郊区买的房子。为什么在郊区买的房子呢?因为城里房价太高。为什么城里房价太高呢?因为全球金融风暴。为什么全球金融风暴呢?因为美国次贷危机.......”

这其实就是一种因果学习积累法,说白了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我在网上喜欢看漫画,有一次在看国人漫画《白象家军备大杯具》的时候作者偶然的提到了印度产的阿琼坦克被称最废的坦克,可是它为什么最废作者只给出了三个理由:制作周期长,使用不匹配的装备,单价太高。关于其他的作者一概未提,可是为什么这三点可以成为最废的原因的,为什么制作周期长,以及为什么装备不匹配呢?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理由吗?它是否还存在优点?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上网百度去了。通过网上的查找,我知道了,制作周期长是因为过程中经过了苏联的解体,阿琼坦克原来是由苏联支持制造,由于解体不得不终止。后来又改由美国支持制造,所以制造周期长,这同时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装备存在不匹配。另外我也知道了阿琼坦克能力不行的原因还包括:使用技术不成熟的线膛炮;规格属于正在被淘汰的重型坦克,底盘样式太老难以改造载动新式炮台;等等......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之中,对于产生的新的疑问我继续寻找答案,因此我还了解了坦克规格的分类,我国主战坦克的种类,重型坦克被淘汰的原因,线膛炮与滑膛炮的优劣,世界最成功的坦克系列,我国最成功的坦克系列以及我国坦克研发过程中的故事。

可以看到,我从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以因果关系为主线逐步延伸,扩展知识。这样在一个知识点上面我扩展了数个甚至数十个知识点。寻找因果关系是一种最为简单快捷的知识积累方法。它的技巧就是简单的问为什么,解决一个之后又问下一个为什么,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一直问下去,问道最后你就可以自豪的对别人说:别跟姐提百度,姐就是活百度。

2. 百度式学习积累法。

什么是百度式学习积累,其实就是问百度百科。 我上的最多的一个网站就是百度百科,当然我没那么闷,闲着没事上网马上就跑去看百度百科,除了写论文的情况下我一般不会主动进入百度百科。我和每一个大学生一样,上网的一般是为了看视频,看小说,看漫画。可是在这其中必然会有我陌生的名词出现,例如漫画《火影忍者》中佐助的技能“须佐之男”是什么?美剧《沉默谷》中提到的“《启示录》天启四骑士”是什么?轻小说《光还在地球的时候》的原型《源氏物语》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有几个主人公,结局是什么?这些陌生名词出现之后我没有跳过而是立刻上网百度百科去了,由此了解了其中的知识。

但其实做到这一点的不难,很多人都做到,那么其他人有做不到的在哪呢?百度百科之中每一个词条在内容都会有许多的链接,关于其他词条的链接,许多人不会打开看,而我只要看到不会的词条链接我都会点击打开来看。其实百度百科介绍的内容是相当多的,而且对于非专业研究来说已经相当足够,最关键的是它还是经过整理统一的。从一个词条到另一个词条几秒钟的时间,看完一个词条几分钟的时间,这其中你已经至少看了一到两本书的知识。

举一个我不久前经历过的例子:我在《爱情公寓4》中看到一句台词:“就像织田信长知道明智光秀要造反一样酸的故事。”我不知道织田信长与明智光秀有什么故事,于是马上手机百度,由织田信长,明智光秀的词条开始,一步步链接,然后丰臣秀吉,武田信玄,上杉谦信,伊达政宗;一步步下去,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甚至日本佛教的历史我都有了浅易的了解。我为此付出了2个小时以及全部流量而且欠了20M的流量。 百度式学习积累法我相信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学习积累法,虽然关于观点的思考,专业解释以及其他学者观点百度百科不能做到,但是它可以帮我们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用于了解知识是相当简单的。

3. 类比、延伸强化记忆法。

类比积累,就是举一反三,从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事例思考到从前记忆过的知识点总结类比或者是了解到某一观点后,以从前记忆的其他相似事例套用证明。类比、延伸学习积累,即古人说的“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这种比起上面的两种已经开始涉及到思考的方面,可以说这其实就是我即将在下面思考篇提出的最主要的思考修炼方式。

其实关于类比的强化记忆方法我相信大家一定经常听人说起,一般在我们高中学习阶段老师会说要我们制作错题集,由错题集中的错题总结题型使得我们对该题型熟悉下次遇到同一题型便可以轻松解答。这种就是由事例推向结论再推向另一事例的类比、延伸思考记忆方法。这种方法记忆的是观点、理论。而前两种方法主要用于记忆知识。与知识不同,观点一般比较全面,由各方系统整合,例如说:木星属于气态行星。这是一个知识。中国海军在当前状态下不具备与日军作战的能力。这是一种观点。记忆观点必须记忆其理由,推理过程。因此类比、延伸记忆法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不久前我在腾讯新闻上看到一篇韩国的评论:《中日交战,中国将处于劣势》。社评中指出了一些观点,包括中国海军训练不足,不能适应现在强大的新型战舰;海陆空协助能力差;中国没有经历过现代化海上战役;那么关于每一个观点,除了在评论中提出的事例,我自己同时回忆其他事例予以证明,例如关于海军训练不足,我想到了,在中日甲午海战,清军拥有更好的舰艇,更多的军火,输与日本便是由于海军训练不足,对于战列舰与驱逐舰的配合作战能力全无,对于各类军火的使用不熟悉。以至于出现了定远舰身为战列舰居然孤军作战而没有驱逐舰护航,致远舰居然将训练用的模拟弹当普通弹药发射,清军士兵在甲板上手忙脚乱,没有及时灭火。由此我证明出该评论中认为的海军训练不足是中国海军处于劣势的理由。就这样我把这一观点牢牢记住,并且可以化用,总结出这样一个理论:在现代战争中,军人对于武器的熟练使用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又根据这个观点再进行化用,总结出下一个理论,在现代社会合理使用好自身的能力,决定了个人的价值。

这样的学习记忆方法可以有效的是我们记忆住一个生僻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理解该观点。

二.学习及思维训练·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人平时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简单点来说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动脑子的方法,喜不喜欢动脑子,脑子动得快不快。思维方式其实每个人都有而且基本固定,它属于人生观的内容,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那么关于这个潜移默化形成的东西如何训练,我又得把老马哥给搬出来了,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到潜移默化形成的观念虽然难以改变但是并不代表不能更改,只要有意识的更改并且坚持就可以改变观念,这就是老马哥的意识能动论。

关于思维方式的技巧,我总结如下。 1. 因果联系思维方法。

我们在学习积累的时候提到了因果关系学习的方法,那么因果关系也可以应用在思维方式上面。还是原话:万事万物都存在相应的联系。在高中政治课本中有一个知识点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果联系思维方式就是这种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两个事物,思考的方向应该在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为切入点。

在我参与的辩论队谈论的时候,记得一个辩题:城管应帮助市民管理城市,还是帮城市管理市民。这个辩题我带的队伍是帮城市管理市民,那么我的思考切入方向是:城市、城管、市民三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首先,城市不仅仅是市民,它包括市民,但是它还包括其交通系统,管理系统,文教系统,以及对周围乡村及下级城市的集中效力等等等。在城市之中,除了市民,对城市发展起更大的作用是其他官方力量,其中就包括管理城市的政府,以及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上级政府。而在这之中城管的地位是属于政府的下属机构,它直接由政府任命,而且履行的是一个管理职能。由此我总结出了一套关系图:市民是组成城市的基体,无市民则无城市,而政府对整个城市构成了管理,城管是政府管理的一环。由该关系图为开始,我思考着这个联系图之中对我的观点有效的部分,由此我在总结出了从城管的职能,城管的地位,以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三个观点上证明了原观点:城管应该帮城市管理市民。

老马哥说的话是正确的,有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远比由单一现象放射性思考要准确便易得多。

我们在使用因果联系思维方式时,首先注意寻找其因果联系所在,一般是在已知事物为起点,以提问原因产生的方式引向另一个结论,以上面的为例,我的起始点在辩题,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辩题——城管与市民关系越来越差——为什么越来越差——城管不为市民说话——城管为谁说话——城管为政府说话——为什么城管为政府说话——城管是政府下属机构——政府为什么不顺着市民——政府的功能不仅仅保护市民还要管理城市,保护市民只是管理城市的一部分——管理城市包括哪些——包括保护市民,发展城市,引导乡村,支援上级机关,建设城市内部——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是什么——城市的基本构成。由此,城市,市民,城管,三方面全部联系起来。因果关系思维方式就是这种为什么,是什么的不断重复的方式。使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类比、举例联系思维法。

面对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直接正面的思索出结果,或者说我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以类比的方式类比从前与其相似的事件,或相似的观点。类比、举例的方法一般是用于理解方面,可是它同样也适用于思考,在推理过程之中我们常常会使用类比的方式来进行推理,以确保推理的正确。在《名侦探柯南》漫画中有这样一幕:柯南所住的酒店有人跳楼自杀,根据现场的尸体所在的地点可以得知,死者是在自己的房间掉落的,可是死者的房间完全处于密室。看过柯南的都知道,死者绝对是被谋杀的,可是不在自己房间那在哪呢?后来柯南在隔壁房间勘察的时候不小心把钢笔掉下了楼。但随后柯南发现自己的笔掉落在离自己的掉笔的房间非常远的地方,原来在这栋酒店上层风非常大,所以笔在掉落时被风吹动所以掉落得很远。通过以笔掉落轨迹为类比,柯南找到了死者掉落的地点由此找到了凶手。在这里柯南用的就是简单的类比方法,如果要正面实验,柯南去哪里找那么多和死者体型重量一样的器具。但是通过对钢笔跌落的轨迹类推,找到凶手便变得非常方便。

在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我有一次考试,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题目给出的是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的城市状况,要我回答这体现出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经济政治状态。我们都知道,关于日本我们只学了明治维新以及二战后的相关知识,而德川幕府时期则完全没有提及,而且题目所给的材料非常混乱,很难总结。那么我想到的是,德川幕府时代与我国清朝处于同一时期,且两国都是闭关锁国政策,而且在历史上明清时代的中日两国相似是所有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事。于是我将该题的材料视作在中国发生,以中国为始类推日本,答出了这一道题。

类比、举例的思考方法就是以容易推困难简化问题,使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我们很难回答泡沫经济危害在哪,但是我们可以将其具体化为击鼓传花的游戏来理解。我们很难理解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但是我们可以更具英美关系大概地推算中美关系的发展。这就是类比、举例思维方式。

3. 辩证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也是马克思的思想结晶,当然老马哥是部分参考了他老师黑格尔的。辩证法,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学了,在马哲课上也学了,在中特学习会也学了,我可相信,绝大多数都只是当知识点给背了,完全没有思考、实践过。老马哥被称为20世纪的哲学大家自然是有其道理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一种扩展思想的方便手法,非常有效。

在高中课本、马哲课本中我们知道,所谓的辩证思维就是指凡事看两面,好的一面以及坏的一面。所有事物一概分两方面来看,既要认识有利的一面,也要认识其弊端。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难明易、知善明恶。

在辩论队讨论辩题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命题绝无绝对的正确。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凡是说得太绝对的一定是错的。我打了这么多年辩论,总结下来这一句说的最多:我承认我方观点有不足之处,但是我方的观点的优势更为雄厚!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辩证思维,在辩论之中,这招百试不爽。

但关键的辩证思维的优势在于对于脑筋的开动,对于思想的活跃,还有对于谨慎,谦虚性格的养成。辩证思维,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对个人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助益。

在法律系辩论队,徐集聪师兄与我是哥们,作为朋友我最崇敬他的一个地方在于他的冷静,他无论面对怎样的辩题,无论面对怎样的讨论氛围他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与他共同讨论,得出一个结论,集聪师兄总是以双面来看待问题,面对任何一个观点他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一定会看到不利的一面。当我与他一起讨论的时候,虽然大多数情况都是我滔滔不绝,但是他的发言往往能够切中问题的关键,其思想的广度令人折服。

辩证思维方式将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扩大了个人思维的空间,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对于大脑的锻炼要有效于其他思维方式。在演讲和辩论之中,我喜欢将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思考,并统一结合。在大一的时候,我去参加演协的FREE TALKING,那一期的主题是垃圾发电站。由于当时关于垃圾发电站网上嘘声一片,那一晚的发言,所有人都是站在否定的立场上,他们的分析由于自陷僵局而缺乏深度,脱离不了环境以及健康两个方面。而我在台下一直在分析存废的利弊,站在相对的立场上自相攻讦,使得自己对于垃圾发电站有了更深的想法,在我发言的时候,我提出了“相对发展需求”的想法。从城市发展过程和产业变革及人口素质成长等新的方面开始分析垃圾发电厂的存废问题。这次发言我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4. 实践思维法。

实践思维法是一个临时的称谓,因为我找不到更好的说法。所谓的实践思维法就是指在生活之中,我们时时思考,刻刻思索,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用我们脑中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推理,充分的利用我们每一刻的时间用于锻炼大脑,这是最直接的头脑风暴,也是我自身一直喜欢做的,这种思考方法不在乎思考的结果,也不在乎思考的过程,只是用思考潜移默化地锻炼大脑。当你看见电闪雷鸣,不要光想下雨了收衣服,要能够想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要能想到富兰克林冒死引雷的大无畏精神。当你看见秋叶凋零,要能想到落叶归根,要能想到生命轮回。我们常把人的大脑比作机器,只有经常转动才能永葆高效。

实践思维法的作用最大的地方在于复习旧有知识,我们大学生不再是像高中生一样学习的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复杂深刻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也都是学者们推理出来的,也是思考的结果。既然是思考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在空闲之时重新推理一遍,重新思考一遍,用不同的事例,用不同的方向推理观点,证明观点。以现实的事例验证观点的正确,这样对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记忆,而且能够很好的学以致用。不知道有没有看过《美丽心灵》这部电影。这也是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当中的主人公约翰就是一位在大脑中从不停止思考的天才,当然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因此而疯狂,但是一个天才必然要有比常人强大之处,我们天生没有爱因斯坦的大脑,所以我们在生活之中绝对不能放弃思考,时时思,常常想。、

也许这个比较难做,尤其是我们很少有静下来的时间,在上大学之前,我的朋友不多,我有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用于思考。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很少独处的时间了,所以我尽量的参加一些思考的组织,辩论队和演讲协会就是我的选择。除此之外,我还在独行的时候,或者在独坐在公寓的时候,泡一壶茶,看着鱼缸,随便找一个话题,一个人安静的思考问题。到了饭点,上个洗手间,又恢复原本的生活。在思考之中的一些新颖的观点我会用一本小册子记下来,这些是自己思考的收获,当然应该记下来。

不过思考并不是锻炼脑筋唯一的方法,下棋,作诗,谱曲,填词都可以很好的锻炼脑筋。就像一开始说的,不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只在乎开动脑筋。

三.强化表达能力·事先了解

有一句话叫做“赢在棋外”,说的是两军对弈,输赢不在决战之时,而在战前的准备。表达能力就是指能不能表达清楚。包括有你能不能说清楚,还有对方能不能听清楚,表达能力其实就是指观点传达的效率,有效的传达是表达能力强弱的体现。我们说在思辨讲演能力修行中,表达能力的修行只占6.9%,是很小,因为这些大部分都只是技巧,勤加练习提升很快,但是,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如果不做好这表达能力的修行,那么前面的93%也是白白浪费了。那么中国兵家有一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在表达的时候有效表达,那么在事前就必须做好了解工作。

1. 了解话题背景。

一个话题必然有它产生的背景,它的出现必然不是随口说说,肯定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去。就好像在从化地区高校演讲比赛的题目:最初的梦想。肯定不可能是让你聊聊梦想那么简单,它一看就知道是冲着“中国梦”的主题去的。因此,在那场比赛之上,凡是光聊梦想而没有去联系“中国梦”的选手得分都不算太高。

话题的背景往往一次演讲,或者是一次辩论,一次讲话,思考的开始方向。就像我接到辩题:高考是否文理分科的时候,我思考的方向就从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状况和争议所在的地方开始切入思考。我们肯定见过有人言不知其所以然,有些人滔滔不绝数个小时,翻来覆去,却无人愿听,就是因为所讲的内容与话题背景不符。明明让你讲法律知识,你讲文学发展。这样的讲话,表达能算成功吗?

有的时候,同一个话题,其背景是完全不同的。我在法律系新生杯风云赛上提出了一个辩题:咕咚来了,兔子该不该跑。这个辩题是我小学时候用过的辩题,当时这个辩题的讨论背景在于个人安全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之间的争议。所以我们当时争论的在于兔子需不需要从森林全体出发求证咕咚是什么再跑。而到了现在,我们经历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还有现在新疆的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讨论的背景就变成:在面对可能产生的危机,危机的发现人如何应对?小心求证?还是以防万一?话题的背景的变化其实也就要求讲话内容的变化。人们会喜欢听热门的事件,而不是无聊的东西。把握话题的背景才能开始好的讲话。

如何把握话题的背景,应该不算特别难,其实基本上肯定与新闻脱不了关系,平时养成看新闻的好习惯,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锻炼思维,更可以使你不至于脱离时代。在手机下载一个腾讯新闻APP吧,这比天天酷跑要有用的多。

2. 了解你的对象

讲话是对人讲的,没有对象的讲话是不存在的,演讲的对象是观众,辩论的对象是评委,都有相应的对象。因此了解你讲话的对象,让你的讲话能够被对象所理解接收是成功完成表达的必要条件。

了解表达对象的内容包括:对象的身份,对象的知识层面,对象关于该话题的基本立场,对象的需求。

了解对象的身份,是因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有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依照对方的身份说话,更利于他人对于你讲话内容的接收。

了解对象的知识层面,是为了根据对方的知识层面调整你讲话的着重点,调节你讲话语词和内容的结构。

了解对象的关于该话题的基本立场,是为了调节你的开头,如果你的观点与其不合,那么你讲话的开头必然要做一番铺垫,不至于直触火线,如果你们观点相同,那么直接开门见山,不要浪费时间。

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为了更改你讲话的内容,没人愿意听对其无用的废话,讲话的内容一定要能让对象收益,使其愿意听。

在大三上学期,我做过一场培训演讲,关于领导力的演讲。一篇稿子我写了4遍。第一遍我写的时候,是上网浏览各类资料所纂集的内容。将我要讲的内容统统整理清楚,可以说这就是一篇原稿。第二遍我写的时候是了解到,我的受众是学生。因此我将原稿中所有的困难名词全部用简单的话语表述,并且加入大量事例,并且决定用一个小笑话作为开头。这样符合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理解吸收。第三遍我写的时候是了解到,我的受众是大二的学生干部。由此我删减了大量的前缀,删减关于领导力解释的词语,加入更多自己特有的理解的观点。使得演讲简略不累赘。而最后一遍,是从老师那里得知,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精英,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的是方法论,于是在当天中午,离我的演讲还有2个小时的时候,我做了最后一遍的修改,这一次,我把大量的增加关于提高领导力做法上的内容,将说明类的内容删减为简单的一句话。并且在感情方面,我将语言语气调为平等的语气,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自问自答,提问环节,让观众与我一起思考。

四次的修改,一次比一次指向具体。演讲的结果不言而喻,那次演讲是我第一次实践这种以受众为核心进行的演讲,可以得出一个结果:你说得精不精彩,观众说了算。

四.强化表达能力·自我理解

在这里用自我理解其实是有些不对的,这里的自我理解应该是指,讲话内容的构成。以文章为比喻的话,到了这里就是指开始写作了。内容构成,事关讲话的说服力,讲话的清晰度,以及讲话的价值。一遍好的演讲也罢,一篇好的辩论也罢,一篇好的访谈也罢,精彩的,必然是有合理的文辞顺序,清晰的说明解析。经历过高考作文的折磨,我们能够执笔作文了,而如何讲话却不比作文,人们对你语言的记忆远比对文字的要短,因此,讲话文辞的构造远比作文的文辞构造要困难。

1. 不要废话,强调逻辑

“浪费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在讲话中啰里啰嗦就是在屠杀数十人以上的生命。在下的朋友里,有不少这样的残酷杀手,他们说话毫无重点,漫天胡扯,每次开口都是摆龙门阵。这样的人,绝对是让人生厌的人。在讲话中,最忌的就是废话连篇,拖延过长。所以每一个讲话稿必须整洁,清晰,直指中心。

在讲话文稿的写作之中,首先明确的是主题,这次讲话的中心是什么,然后在文稿中必须直指中心,一切的文辞,除了必要的语气和事例,全部内容必须与主题相关,这是其一。一般情况很少会有具有一定讲话经验的人会犯第一个错误,更多人犯的错误是:过多的论证和陈述。说明一个问题,一般会包括前缀,陈述,论证,结论四个部分。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会知道压缩前缀和简化结论,这样的做法没有出错,但是,常见的错误是,过多地扩充了陈述和论证部分。其实在陈述和论证的部分,同样需要简洁的安排,陈述尽量为简单的因为所以,由于所以,结构,这样做明确清晰,而且不容易一时兴奋说得太多,给人干练,整洁的感觉。在论证的部分,最好是一个简单事例,外加一个详细事例,随后紧接结论。适当的时候结论可以留白,给人思考的余地,更加引人入胜。

我在大一时也是在一期FREE TALKING上发了一次言,那一次发言是关于大学生活如何度过。我复读过一年,我的同学好友们大多都已经经历了一年大学生活,在那次发言之前,我总结了我的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把它们分成了三类。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在前缀之后,将分出的三类大学生活分别简单陈述了出来,然后,我没有下结论,我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这些是大学生活,现在的也是大学生活,而我将来走的还是大学生活。

如何构成讲话文稿,世上没有固定答案。就像《死亡诗社》中的台词:诗歌就是灵动,无法用算式计算。讲话也是一样,各类的讲话都各有其魅力,唯一的共性大概就只有:不要废话。

2. 亲身经历,自身思想

在北京航空大学演讲与口才培训课里姚老师提到过什么样的事例最能够打动人,她提出,自身的事例最能打动人。在演讲的时候呢,一般最好使用自身的事例说明。那么如果是辩论和访谈这些鲜少说自身事例的场合呢?则要尽量说自己的思想结果,说自己的观点。哪些算是自己的?一般来说,我自己在辩论也好,演讲也罢,我都会选择一些由自己,经过自己的严密推理所得来的观点,这些观点也许会与别人有相同之处甚至完全一样,但是由于这是自己推理所得,所以我对这些观点非常熟悉,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析论证,所以讲话的时候,我的发言会显得非常的严谨,对于所说的观点会非常的清晰。所以在讲话中没有新的观点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你的观点必须是完全由自己所想所得,经过自己的多次推理,正反论证。

一个观点,身为作者的自己不但要从正面证明它的正确,还要寻找其漏洞,从反面自我攻讦,看是否不能击破。这种自找麻烦的做法其实就是对自身观点的完善和复习。

陈梦吉说:“欲使人信则必先自信也。”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熟悉的说明,其他人一定不会相信的。

3.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那么放在讲话发言上面,就是指,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大家都会对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更为信服。在辩论上,我们要说服观众的时候,我们发言时,使用的事例,最好是与观众们相关的事例。有时候我们接到的辩题也许不能够与观众的关系不大,但是聪明的辩手会把这些不属于观众的问题,变成观众的问题。例如在经济系的新生杯上,辩题是:郭美美案因不应该重审?这个辩题是一个热点辩题,但是也是一个冷门辩题,因为这个与我们生活毫无关系。但是,在正方的一位辩手提出了一个观点:慈善捐款是我们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无论是不是自愿,我们肯定曾经捐款给红十字会过,而这些钱都是我们的血汗钱,如果不整顿红十字会内部,确保清廉,那么我们和我们父母的血汗钱就会被贪腐分子们用于包养情妇,买车买楼,但是我们却连摸都不能摸一下。这位辩手通过这样的表达,将原来与观众们没有什么关系的郭美美事件解释为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使得台下的评委观众对他所说的话感同身受,非常理解。在演讲中这一招叫做:把你的痛苦变成他的痛苦。用这招用得比较有名的演讲就是闻一多先生的:在李公朴先生葬礼上演讲。在那场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将李公朴先生的死与昆明当地荣誉挂在了一起,称:李公朴先生死在昆明,是全昆明的光荣。使得昆明市民对李公朴先生的死亡深感其痛。

在辩论上面,还有一方你需要说服,就是你的对手,当然你不能指望说服他,你要做的是,让他的发言失去信服力。而让对方的说服力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他的观点或者事例,证明他的错误。简单点来说就是抓住对方观点和事例中的存在的漏洞。在辩论场上我们说抓漏,每一次大家都能抓到不少,但是我们往往是用自己的观点去抓对方的漏洞,其实这种抓漏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漏洞,因为你们所站在的立场和观点不同,以己方的立场和观点去抓别人的漏,那不能算漏洞,只能算各抒己见。最好的方法是用他自己的观点和事例,证明他观点的错误。我高中时校际赛的赛场上,辩题是:高考应不应该文理分科。对方提出一个观点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以文理划分。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适应大学学习。而我对他的观点进行反驳:如果按对方的观点,为了适应大学教育所以高中应该文理分科,那么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初中也应该文理分科,为了适应初中教育,小学也应该文理分科,为了适应小学教育,幼儿园也要文理分科。那么对方辩友,你是不是胎教就开始文理分科呢?

这种技巧叫做‘有罪推论’是指用对方的观点进行推理,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在应用这个技巧的时候,注意不需要完全严格按照对方的思路在推理,只需要让大家觉得你的推理是依据对方的观点来进行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技巧叫‘移花接木’指用对方的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在我以前的一个关于网络对学生利弊的比赛中,对方以当时推出的‘网络游戏未成年认证’证明现在的网络让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我的反驳是,正是因为现在推出了未成年人认证,所以学生不可能在网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玩游戏了,所以原来的缺陷已经被完善了,那么现在的网络对于学生来说弊端就越来越少了,当然利大于弊。在这里,想要用好这个技巧,则必须能够用好‘辩证思维法’能够快速的看出一个事物的利弊双方,这样,当对方强调利的时候,你证明弊,当对方强调弊的时候你证明利。

在辩论上,这两种技巧都属于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技巧。

尾声·

写到这里,已到尾声,思辨讲演能力重在思而载于辩,讲演不过只是附属而已。做好讲话,我只是入门阶段,思辨讲演能教的不多,更多的是自己体会实践。多做则强,熟能生巧。

推荐第5篇:智慧思辨

“智慧思辨”类作文的类型与写法

“智慧思辨”类作文是指那些在审题、立意、构思方面需要进行辩证思考的作文。它主要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种常见类型。论争型的特点是只选择正反命题中的一个来写,虽然明知两种观点各有道理,适用于不同的方面,但在写作时只能写一个,而且必须写得充分到位,不能模棱两可。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质疑型的特点是给出两种不同的见解、观点,这些见解、观点从某种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都有所偏颇,需要辩证分析,进行全面的审视。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话题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质疑型和论争型可以通过对比加强认识:论争型只能选择一个观点来写,角度单一;质疑型则必须整合两种观点来写,分析全面。辩证思考型的特点是给出某些材料或观点,这些材料或观点表面看似合理,但深入分析又有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表面看似不合理,但仔细分析又有合理之处。考生需要通过现象发现本质,通过结果探究原因,进行理性思考。如:2008年高考辽宁卷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的新材料作文。

1、论争型写作示例

请以“旁观者清”或“旁观者未必清”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这道题目属于成语正反命题类思辨作文,在成语类命题作文的基础上加一个可供选择的反向命题,使考生有了选择立意的自由。先说“旁观者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决断,小到个人事业、爱情的取舍,往往都存在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再说“旁观者未必清”,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有些情况和细节并不清楚,没有当事人了解得透彻、明了。如果不细致地去辨析,不深刻地去体验,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片段示例]

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谈论,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为一个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这些行为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外,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记,从而彻底改正。作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陋习的桎梏。

2、质疑型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质疑型作文的典型命题形式。题目给出几个说法不一的材料,让考生进行整合,辩证分析。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订立新的目标,给生活以动力,最大限度地发

1 挥潜力,否则,人生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否则,你将无法享受清风明月之美,生活味同嚼蜡。文章应该兼顾正反两方面,合理有度地说明理想的生活态度。

这种质疑型作文最好的立意就是整合两种观点,提出自己全新的见解,既肯定每种观点的长处。又指出每种观点的不足。

[片段示例]

“更快、更高、更强”这一奥运会的宗旨正是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动力。博尔特将男子百米纪录提高到9秒69,而乔伊娜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一个个世界纪录的诞生便是人们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目前开发出来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另外的则需要我们去解放它。让我们挑战极限,将它开发出来,这对我们百益而无一害。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里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穆朗玛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而今,南极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今,马里亚纳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不可能在现在已经变为现实,这都是因为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极限虽然可以使自己、使人类的潜力得以提高,但不要过分挑战。它就如弹簧一样,有受压的限度。

珠穆朗玛峰上也有受难者的尸骸,南极极点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迹,马里亚纳海沟里也有勇士的墓碑„„

因此,在刷新成绩、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也别忘了量力而行。

3、辩证思考型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着领养孤儿。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要同孩子原先的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长性格都要与孤儿相适宜。但是,太多的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热心却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孩子再次面临家庭破碎的痛苦,伤害再次打击无辜孩子柔弱的心灵。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种思辨型材料不能简单地说对或者不对。对这种作文需要作出从表到里、从果到因的理性思考。善良、热心没有错,但理念、方法、措施不当,善良也会变味,热心也会让人心凉甚至心痛。所以,从材料的寓意或含意中提炼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观点十分必要。

[片段示例]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眼睛。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的记者为了采访,一遍一遍地唤起他们伤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也泣不成声;有热心的志愿者缺乏救灾常识,却前往灾区,虽有一颗炽热之心却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给灾区人民“二次伤害”,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刺伤心灵的利剑。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怎样写思辩性议论文

黑格尔把他的逻辑学命名为“思辩逻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思辩逻辑就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的统一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所谓思辩性议论文,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

思辩性议论文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类。

一、论争型议论文的写作

论争型议论文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例如1991年国高考大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就属于论争型议论文。类似的题目还有:知难而进/知难而退;激流勇退/激流通进;人言可畏/人言不可畏;大器晚成/大器未必晚成。

论争型议论文实质就是把辩论的某些机制引入作文的命题。略有区别的是,辩论中正反两方的认定,是带有强制性的。而论争型议论文,在考场上,正方反方往往由考生自行认定,以便思路畅通,充分发挥;平时训练既可由学生自行认定一方行文,也可让学生分别用正方和反方的观点各写一篇作文。

写论争型议论文,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无论是以正方观点还是以反方观点立论行文,都要用充足的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主张;都要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切忌强词夺理。以“知难而进/知难而退”为例:

如按正方观点立论行文,就要正面赞扬,提倡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知难而进”的精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欧立希为发明治昏睡病的药物,失败了六百零五次,若是知难而退,不坚持六百零六次试验,能成功吗?不是知难而进,莫泊桑能从一人多高的退稿上站起来吗?不是“愈挫愈奋”,知难而进,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能推翻满清王朝吗?前人的成功无不是知难而进的结果。

若用反方观点行文,就要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知难而退”是必要的。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不讲究科学方法的蛮干与成功无缘。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出延安,结果赢得了全中国。年轻数学家高斯从热衷于证明欧几里德的第五公理即平行公里的大军中退出来,努力证明这条公理的不成立,终于有了一种惊人的全新几何学——非欧几何。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必要的后退为了更快的前进。

第二,行文时既可以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主,也可以在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观点。反驳过程中,观点可以针锋相对,分析应该一针见血(章熊语),但应当注意礼貌,注意用语的分寸、文明、得体,不能以谩骂、人身攻击代替辩驳。

“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往往不能简单地作„是‟或„非‟的判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章熊《应该怎样学习语文》《语文报》48期)论争型议论文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有效防止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以偏概全的毛病。

二、质疑型议论文的写作

质疑型议论文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反弹琵琶,“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正中求反,异中求深,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如“庄公不昏——《曹刿论战》读后”;这是人物评价上的破旧立新;“就是要好高骛远”,“就是要表现自己”、“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这是对成语、格言、流行观念唱反调。

质疑型议论文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

3 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产生新认识,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写《庄公不昏》,构思时就要突破以庄公“无能”、“浅见”反对曹刿的“有能”“远见”的常规思路,求异创新;曹刿的“有能”、“远见”得以充分发挥,皆因庄公的“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可见“庄公不昏”。别于流俗的独到见解源于立意构思的反常。

如写《就是要好高骛远》,应从正名入题。“好高骛远”通常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这种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片面性。作文立意时,应一反传统观念,标其新、立其异: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行动,做为跨世纪的当代青年就是要好高骛远,勇攀高峰,敢超前人。严济慈先生为浙大题词,不是勉励青年“勇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的么?

写质疑型议论文,也要注意两点:

第一、苏轼说:“为文以反常合道为有趣。”质疑型议论文除了用反常手法即逆向思考外,还必须“合道”,因此,质疑求新不能曲解本意,有悖于事实,与公理相左。也就是说,求异必须遵守同一法则:反弹琵琶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切忌牵强附会,破绽百出。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前人所有的观点(经验)都可以质疑、反弹琵琶的。(如“讳疾忌医”,“浑水摸鱼”等贬义词就不能反其意而用之。)

二、成语新解,重在“解”,旨在“新”。重在“解”,是指要在成语的诠释上下功夫,即根据社会发展文化的需要,更新成语所反映出的旧观念、旧意识,划清必要的界限,这是行文的前提。如写《就是要表现自己》,应把“表现自己”诠释为“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能,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对人类的贡献。”有了这一笔,文章就好写了。旨在“新”,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力求说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也就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如写上题,就要针对现实中有人对敢于自荐、敢于表现自己的改革者的攻击、批驳“好表现自己”的观点,赞扬提倡敢于表现自己,为那些在改革大潮中敢于自荐、挺身而出的闯将鸣锣开道、呐感助威。

质疑型议论文鼓励学生逆向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心理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使学生遇事不迷信书,不盲从权威,人云亦云,而是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主动求索,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特殊见解。

三、辩证思考型议论文的写作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如1990年全国高考大作文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观点去分析;《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跬步与千里》,可用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去分析;《守株待兔》,可用偶然与必然的观点去分析。

写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如何辩证思考呢?

第一、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观察、分析,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辩异。有些题目,特别是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所供材料往往是几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立论时肯定一种,否定一种,抑或几种观点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形式的差异,往往蕴含着精

4 神的一致,高明的做法是异中求同,即从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之间,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立论的基础。有这样一则材料作文题:

在关于如何成才的讨论会上,甲持“顺境”说,认为“顺境是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乙持“逆境”说,因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丙持“机遇”说,“千里马不遇伯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没有机遇难成才”。三人各持一端,争论不休。

请你针对他们的争论,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三人关于成才的看法截然不同,看似对立实则有统一的一面:三者都只强调了成才的客观因素,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都带有片面性。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能否成才,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这样异中求同,既找到了立论的依据,又防止了顾此失彼,避免了片面性。有些材料、题目,形同实异,审题时,就应该同中辨异,即从事物的共性中分辨出个性,找出差别。请看下面一道作文题。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物极必反。

联系上面的两则成语,写一篇议论文。

这两则成语都能阐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但能否分辨出二者的不同则是能否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侧重于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侧重说明事物都有一个限度,凡事做过了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好事也会变成坏事,“福兮祸所伏”。“同中辨异”特别重要,我们可以由二者之“同”确立习作的中心论点,再根据二者之“异”确定习作的分论点。

二、分清关系,确定侧重点。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的题目往往是涉及几个事物关系的多元概念,如(1)《课内与课外》;(2)《索取与奉献》;(3)《无私与无畏》;(4)《逆境·进取·成才》;(5)《自卑·自负·自强》。审题立意时,首先要分清题目中几组概念间的关系,并在弄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确定行文的侧重点。

题(1)“课内与课外”是并列关系,共同说明“一个学生只有把课内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搞好学习”。并列关系题目的重点在两侧,不能偏废。

题(2)“索取与奉献”是正反对比关系,行文时要以反衬正,重点阐述“奉献”的必要与可贵,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于奉献,“给,永远比拿愉快。”

题(3)“无私与无畏”是因果关系,行文时可采用因果分析法,因为无私,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才敢于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也正因为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才能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二者互为因果,各有侧重。

题(4)“逆境·进取·成才”三个概念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阐明:“逆境思进取,进取方成才”。行文的重点应放在“怎样进取”上。

题(5)“自卑与自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列关系。二者又同“自强”构成条件关系,要“自强”就要克服“自负”与“自卑”,端正态度,振作精神,最终自强。行文的重点当是“如何自强”,不能把三者平等对待,更不能把“自负”与“自强”混为一谈。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

论争型议论文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探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同一事物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剖析,立体思考;质疑型议论文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不囿于成见,独立思考,求异探索,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引导学生自觉地在作文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阐明道理,促进中学生思维的深化。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辩性议论文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形式。

推荐第6篇:哲学与思辨

哲学与思辨

柏拉图的乌托邦国家构想之正义观

杨晓东

( 南开大学哲学系, 天津300071)

摘 要: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柏拉图最早对此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他在理想的国家制度框架内, 运用

先验理性的方法推导出独具特色的正义理论, 既有值得借鉴之处, 又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剖析柏拉图的正义思

想, 可以为思考现实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正义观; 柏拉图; 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 B502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520( 2006) 01- 0021- 03

收稿日期: 2005- 06- 17

作者简介: 杨晓东( 1973- ) , 男, 黑龙江林甸人, 南开大

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国家政治活动本身离不开对道德的诉求, 国家

的法律或者政治原则无法超出既有的道德框架, 因

为国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只有通过道德才能

得到令人信服的说明。无论是 君权神授论!者, 还

是 契约论!者, 无不是利用道德话语来为当时的政

治提供理论支持, 从而为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提供辩

护。麦金太尔指出: 当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誉为政治

生活的首要德性时, 他这样说就是指出, 一个对正义

概念没有实际一致看法的共同体, 必将缺乏作为政

治共同体的必要基础。这种基础的缺乏也将危及我

们自己的社会。![ 1] 有了政治的正义性观念就可以

对法律和政治制度进行道德的批判。![2] 因此, 从概

念上廓清政治的正义性观念, 尽可能使它成为可应

用的标准, 成为正义原则, 一直是政治哲学的最高任

务。追根溯源, 对正义思想的系统论述可以说是发

轫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这部著作中, 柏拉图的

代言人苏格拉底与他的对手辩论的起源就是对 什

么是正义!这个问题的讨论, 其路径是通过国家正义

和个人正义的相关对照来探索理想城邦的正义原

则。

从∀理想国#有关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等智

者关于正义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之间对正

义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智者的正义概念为

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东西照还![ 3] ( P6) , 把善给予

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3] ( P8) ,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

益![ 3] ( P18) 。苏格拉底的正义概念则是: 正义首先区

分为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国家的正义是大写

的 正义!, 个人的正义是小写的 正义!, 二者之间存

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对个人正义的论述可以说是为

国家的正义提供理论支撑。在柏拉图看来, 永恒的 正义统一于理念世界, 人间的正义统一于国家。建 立理想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优雅的对话和智者风

格的 辩证法!, 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进行了细致

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 柏拉图的代言人苏格拉底在与色拉叙马

霍斯的对话中讨论了正义的定义是不是欠债还债?

柏拉图认为, 欠债还债未必正义, 关键要看债主头脑 是否正常, 同时还应考虑是否另有所指: 朋友之间

应当与人为善, 不应当与人为恶。![ 3] (P7) 即如果把 钱还给债主对收方和还方都有害, 就不算还债。所 以, 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

其次, 关于正义是不是 把善给予朋友, 把恶给

予敌人!的判断。柏拉图认为, 假使朋友真是好人,

当待以善, 假使敌人真是坏人, 当待之以恶, 这才算 是正义[ 3] ( P13) 。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好人和敌人, 那么助敌害友不就成了正义了吗?

再次, 正义不是 强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

认为, 正义不是别的, 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借苏 格拉底之口对这种正义观作了批判。他指出, 第一, 统治者有可能犯错误, 制定出对自己不利的法律。 这样说, 正义可能不利于统治者( 法律可能是错误

21

的) 。 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 即强者的, 统治 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

的。![ 3] ( P20) 因而, 正义并非永远对强者有利, 有时会 伤害强者的利益。第二, 每种技艺都有自己的利益, 其天然目的就在于寻求自己的利益[3] ( P23) 。没有一 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他 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如同技艺在医生和舵手那里 表现出来的一样, 正义的价值目标恰恰是应该照顾 弱者利益。 一个统治者, 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 他 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他 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3] ( P25) 色拉叙马 霍斯反驳说, 牧羊人把羊喂肥了, 还是为了自己的

利益。苏格拉底指出, 统治者即便为了自己的利益, 他也必须有助于实现老百姓的利益。 好人就不肯

为名为利来当官。![ 3] (P30) 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 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 而是老百姓的利益。![ 3] ( P31) 政府的统治作为一种技艺, 也要照顾弱者的利益。 最后, 正义不能等同于自由和民主。民主制的

目的不是美德而是自由, 亦即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 贵或卑贱地生活的自由。柏拉图不是一个自由民主

主义者, 他对民主政体持批判态度, 认为在一个国家 里, 如果当权的像老百姓, 老百姓像当权的, 没有尊 卑之别, 儿子也跟父亲平起平坐∃∃外来的依附者 也认为自己和本国公民平等, 公民也自认和依附者平等!, 没有等级之分, 那么, 连狗也变得像其女主人 一样为所欲为, 驴马也可以自由地上街到处撞人而 不加约束, 盲目混乱的民主和自由必然会破坏社会 秩序的基础。 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 破

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 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

要。![ 3] ( P340) 因而, 物极必反, 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 可能变为别的什么, 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3] (P342) 。 柏拉图认为: 正义是善, 不正义是恶![ 3] (P32) 。正义 的价值就在于为优良的城邦生活提供一个稳定的秩 序, 而普遍斗争之后产生的无论是僭主政体还是自 由的民主政体, 无一例外地只能背离正义所要解决 的问题。 民主!和 自由!是和混乱、争斗相联系的, 在 自由!、民主!的国家里是没有秩序可言的。柏

拉图的这种反民主思想的产生, 首要原因是他的正 义价值观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取向。他所期望的 正义是城邦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可控, 是国家整体 的和谐有序运行。

柏拉图的正义是从属于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各司

其能, 各尽其职, 是一个整体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一 种和谐关系。而最初智者们所提出的正义则着眼于 人与人之间或者不同的集团与集团之间所可能达到 或需要遵循的准则。

在柏拉图所构建的 理想国! 里, 城邦中的人可

以分为护国者、辅助者和生意人三部分。 当生意

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而不互相干扰时, 便有了正义, 从而就使国家成为正 义的国家了。![3] ( P156) 由此可见, 按照柏拉图的观 点,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因此, 城邦政治的 正义! 性就是在这种比例关系中 体现出来, 即行为( 等级) 与本性之间必须合乎比例, 也就是说, 有怎样的本性, 过怎样的生活, 处于怎样 的等级中。由此可见, 无论从国家整体着眼, 还是从 个人来说, 正义本身意味着理性地从事一切他应该 做的事情, 这对于秩序的和谐、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 要的前提。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里, 社会成员由三个部

分人组成, 相应地, 每个人的灵魂也有三种品质。个 人的灵魂中也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正义是 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当理性知道三

个部分各自的利益与功能并懂得将其协调一致时,

便是个人的正义。 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

各个部分相互干涉, 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 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 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 自身 内秩序井然, 对自己友善。![ 3] ( P172) 由此可见, 在人 的灵魂中由理智主宰的各部分相互和谐时, 便具有 了个人的正义。通过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相互对

照, 相互印证, 充分显示了正义的本原性意义。

柏拉图所提出的政治主张, 是有其实际目的的。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 希腊城 邦奴隶制度开始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社会阶级矛 盾和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奴隶主阶级日益腐化, 社会 风气败坏。他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措施正是为了想调 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巩固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以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 挽救摇摇欲坠的奴隶制社 会。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 政治活 动是领导阶层的专职, 是领导阶层义不容辞的一种 道德义务, 而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资财富的生产者 和推销者, 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担负行政上的许 多事务。这就是说, 人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劳心者 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这是天经地义, 是合乎 正义! 原则的。

在柏拉图看来, 城邦的正义是和个人的正义息

息相关的。他通过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究, 提出了 人分别由金、银、铜、铁组成, 由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构 22

成要素不同, 因而可按人的本性来安排人在城邦的 工作与生活,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正义, 如果不顾及每 个人的自然本性, 犹如基督教所言, 人人在上帝面

前平等!, 那才最不能体现真正意义的平等与正义。 依自然的等级的安排, 不仅尊重了自然, 而且使城邦 运行有序, 这恰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正义。 柏拉图认为, 人必须生活在城邦中, 在城邦中, 人才 能够体现出人之为人的理念,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人如果离开城邦, 或者变成兽, 或者成为神。!然而, 生活在日常之中, 人们常常会被变化不居的东西所 诱骗, 之所以如此, 就是在于他们灵魂构成中, 灵魂 的欲望部分支配着激情与理性, 他们禁不住欲望的 诱惑, 沉溺于欲望而不能自拔, 甘愿堕落, 所以这些 人不能成为统治者, 一旦他们成为统治者, 他们身上 的 多头怪兽!便无法抑制, 那他的统治对于城邦是

致命的。所以, 城邦的统治者, 必须是哲学家, 因为 在哲学家灵魂中, 理性占据支配地位, 支配着与控制 着欲望, 根据理性的要求, 他会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

来的光荣, 把正义看得高于一切, 不可或缺, 他会通 过维护正义重整和管理城邦。

柏拉图在政治哲学史上较早地系统地考察了正

义问题, 觉察到作为根本原则的正义在道德和政治 制度领域的重要性, 是极具前瞻性的。诚如罗尔斯 所指出的: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

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4] ( P3) 然而, 当 一种理论, 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 只要它不真

实, 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 4] ( P3) , 对于柏拉图

的正义理论亦应如此。应当指出, 柏拉图的正义学 说在下述的范围内仍然是正确的: 正义的本性取决 于城邦的本性, 因为如果不理解城邦, 政治以外的东 西也不可能被理解, 同时城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 为其条件完全可以被阐明: 为了理解这些条件, 不必 先解答有关整体的问题; 提出关于整体的问题就足 够了。![5] 作为 范型! ( 理念) 的正义一直是柏拉图 追求的目的, 但是现实中正义的人和正义的城邦都 不会是完全正义的, 它们只能以正义的理念为参照, 密切地近似于正义本身。正义本身并非在它能变为 现实的意义上是 可能的!, 因为它总是不经历任何

变化的。理念是唯一处于变化之外的东西, 所以在 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所有变化及所有能变化的东西的 原因。因此, 只有正义理念本身才是真实的、终极的 真理。

尽管柏拉图在理论上构建了一种超出现实的、

以正义为核心的理想国家制度,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 社会背景和历史、阶级局限性, 这只不过是一种乌托 邦式的国家构想, 在这种乌托邦社会中所提出的政 治正义也不免陷于一种缺乏根基的幻想。

首先, 从逻辑上讲, 他在其所预设的人们社会地

位不平等( 城邦中三个等级的划分) 的基础上建构国 家的正义, 通过正义来维护城邦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这个理论前提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试问: 从不正义 的大前提中何以推导出正义的结论呢? 这与罗尔斯 为 作为公平的正义!所预设的 无知之幕!的理论前

提大相径庭。

其次, 个人的智慧和国家的智慧是同一个智

慧!, 个人的勇敢同国家的勇敢是同一个勇敢!, 这

个关于国家正义的和个人正义的同一性比较, 也是 带有先验的、神秘的特征, 这种论证方法缺乏现实的 直觉和实证分析的基础。实际上, 柏拉图是从对国 家的正义的论证引申为对个人的正义的讨论, 他这 样做无非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为他所设想的国家

秩序寻求合理性的理论依据。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 正义是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在于国家的整体性。

最后, 从实践角度来说, 柏拉图的等级划分, 既

非以血缘为原则, 亦不是根据经济地位, 而纯以个人 之 德! 为根据, 以各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为标准。 由于个人之正义在现实中缺乏 公度性!, 柏拉图想

当然地将这种实际存在的人性差别漠然视之, 把这 种差别人为地理想化, 对人性的贪婪估计不足, 因

此, 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 1]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308

[ 2] 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 % % 法和国家的批判哲 学之基础[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

[ 3] 柏拉图.理想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 4]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5] 列奥施特劳斯, 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 石 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65

[ 责任编辑: 孙 霁]

23

推荐第7篇:思辨协会事迹材料

思辨协会“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事迹材料

焦作师专思辩协会成立于2005年10月,在学校各方的大力支持

下,本协会自创办以来,发展迅速,先后招收会员1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演讲与辩论人才。协会自成立以来多次开展以辩论、演讲、研讨等形式的专题活动,2007年9月份代表我校参加了河南省“诚信校园行”大学生辩论赛,并获得G组优胜奖。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协会秉持扎实工作的传统,紧扣活动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固本强基——抓好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组织

协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理论研究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方向,通过理论带动实践是协会一贯的工作思路。协会依托我校政治与教育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结合专业实训课程,利用本次主题教育的契机,结合风采艺术节的整体安排,扎实开展工作。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良好氛围,使协会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成为本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协会对章程进行了修订,突出理论特色;加强对会员的管理,严格活动纪律,确保活动质量;协会注重发挥社团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优势,依靠学生骨干做好社团工作。总之,协会结合本次活动,对协会自身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完善,更加紧密的贴合当前价值导向,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到了与时俱进。

二、紧扣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宣传普及“中国梦”

协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1、“我的梦〃中国梦”专题讨论会。“中国梦”,这简单的三个字也承载了13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4月中旬,协会在

一教组织开展了“我的梦〃中国梦”主题主题讨论会3次,参加近200人次。参加的同学都精心准备了发言稿,就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阐释了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讨论,更多同学知道了中国梦是什么,中国梦要如何实现,也对国家的教育、民生、公益事业、党的建设等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可讨论会的教育效果,也带动了身边其他同学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2、组织学生开展“美丽中国,师专学子在行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协会组织会员走入光明中学、走进恩村社区,通过与社会的直接接触,同学们亲身体会基层劳动者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憧憬,深刻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身感受到祖国的进步和变化,他们的实践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了加强,从而深刻的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坚定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协会还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起,为雅安地震灾区募捐,更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3、专题学习。结合十八大精神宣讲需要,协会开展了十八大知识学习片观摩、山阳讲堂讲座等学习活动。通过下载宣传影片,义务播放,向广大同学宣传十八大精神;结合我院专业特色,邀请思政课专业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分专题,系统深入的讲述十八大精神,每期讲座都吸引了学校不同院系的同学前来聆听学习;社团活动与教育活动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十八大精神,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和体会。

4、大力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开展经验交流会,抓好用好典型,传播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结合毕业生即将毕业离校之际,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同同学们交流就业找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协会邀请了目前从事公务员、人力资源主管等工作的学长们,跟大家分享自己找工作的故事和工作心得,从不同的侧面为大家扫清了就业路的迷雾,让大家明白,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一个一个的“我的梦”,去凝聚成“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三、总结提升——从实践中总结理论

在前期系列活动中,协会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收集了一些调研意见,组织人力根据结果形成了调研报告。从调研中发现,学生们对国家的时政大事还是比较关心的,但在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不少困惑。对自己前途的困惑,对国家、社会一些消极反面的事情的困惑。这些又是需要在今后通过不断的教育以及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去努力改变的。协会的同学通过调研访谈活动,提高了实践能力,了解了真实的国情、社情,被调研对象也被动的获悉了有关知识,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

焦作师专思辩协会在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中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活动质量,为本校学生宣传普及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

“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社团也在这个过程中青为国家、对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虽然活动是由协会举办的,但参加活动的人员,活动的影响范围却远远超出协会本身,达到了宣传、教育、影响、自我提升等多方面的效果。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国家好,大家才能好,让我们的青春梦想为中国梦添砖加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焦作师专政治与教育科学学院思辨协会

2013年4月28日

推荐第8篇:思辨哲学家公孙龙

思辨哲学家公孙龙

公孙龙的生平

公孙龙,相传字子秉①,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 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 年至前279 年间②,公孙龙曾从赵国带领弟子到燕国③,《吕氏春秋·应言》载,是为了说燕昭王以“偃兵”。燕王虽然表示同意,公孙龙却当面对燕王说,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后来终于破齐。目前“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燕昭王无言应答。公孙龙又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④。

在赵国,《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回答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

《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 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

信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保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①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

公孙龙善于辩论。《公孙龙子·迹府》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

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

① 见《列子·仲尼》篇释文。又《庄子·徐无鬼》:庄子对惠施说:“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秉,即公孙龙。

② 燕昭王于公元前284 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破齐,至前279 年(燕昭王三十三年)卒。公孙龙以“破齐”乃往说燕昭王,当在此五年间。

③ 见《淮南子·道应训》。

④ 见《庄子·秋水》及《列子·仲尼》说,“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战国策·赵三》载有公子牟说秦应侯、赵王事。《汉龙·艺文志》道家中有《公子牟》四篇。”

① 见《战国策·赵王》,又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离坚白”说

跟惠施“合同异”说相对立,公孙龙提出了“离坚白”说。《淮南子·齐俗训》说公孙龙“别同异,离坚白”。它主要载于《公孙龙子》一书中①。今举《坚白论》与《白马论》来说明他的观点。

《坚白论》,“坚白石二”使公孙龙得到“离坚白”学派的别名。他的“离坚白”说,是 1

从对“坚白石”的分析开始的。他说,人用眼睛,只见石头是白色的,不知道石头是坚硬的;用手摸,只知道石头坚硬,不知道它是白色。在眼睛看时,“坚硬”藏了起来,即“离”开了,在用手摸时,白色又离开了。他认为,白色和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离坚白”说的主要论点,也是“白马论”的论点。“白马论”,系论辩“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得以成名的命题。他认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包括了“白”与“马”两个概念,它所指的既非“马”又非“白”,所以“白马”就不是“马”了。“白”、“马”的概念是各自独立的,“白马”与“马”也是各自独立的概念。他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公孙龙的离异观点,虽可矫惠施的“合同异”之失,却矫枉过正,而陷入另一极端的谬误,即见离不见合,见异不见同。这种观点是违背辩证法的。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①中曾指出:“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公孙龙正是不懂得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的辩证法,因而把“白马”与“白”、“白马”与“马”错误地分割开来。

“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的争辩,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白马,代表个别;马,代表一般。公孙龙提出“个别”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差别、矛盾问题,来进行论辩。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他否认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否认认识的辩证法,犯了绝对主义的诡辩论。但他发现了在“白马是马”这个常识性的、习焉不察的判断中,存在着个别和一般的差异、对立关系。这对于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贡献的。

① 依侯外庐分析,《庄子·天下》所称“辩者二十一事”中有十三事跟“离坚白”的观点相合。它们是:鸡三足;火不热;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见《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419—420 页,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另外,《列子·仲尼》举有七事。

① 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3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10 月第2 版。第三节墨家辩者墨家辩者,或简称墨辩,是墨家后学中的重要支派。

推荐第9篇:思辨青春演讲稿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如今的我们已步入青春的殿堂,怀揣着火一样的热忱,去探求未知世界。可是,青春是什么?有人说,青春是绚烂多彩的花季,是隐晦而缠绵的雨季,是青翠嫩绿中透露出暖意 融融的春,是浪漫炽热中洋溢着热情似火的夏;有人说,青春是欢笑时的泪水,是流泪时的微笑,是轻松的压抑,是沉重的放纵;还有人说青春是一坛醇厚的酒,是一束明艳的花。也许,不同的人有着异样的诠释方式,但总有一处共同点,那就是青春需要勇气,理想与激情。

青春的路上总是不平坦的,她不会永远充满着炽热明媚的阳光,往往有的只是朦胧的光亮,需要我们去一步步探索。这条道路遍布荆棘,很可能被刺的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然而,青春不允许我们望而生畏,停下求知的步伐去做温室的花瓶,美国英格索尔曾经说过:“对勇气最大的考验是能否做到败而不馁”。面对失败,我们需要勇气去承受命运无情的宣判。忆顾曾经,总结教训,展望未来,在失败中擦亮希望的火花,迸射出成功的烈焰。伴随着失败是无尽的坎坷,可它更能磨炼人得意志。正如空谷幽兰,没有阳光雨露却依然绽放,用微笑温暖着清冷的山谷

我们是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拼搏。作为当代的天之骄子,应如诸葛亮所说:“志当存高远”。要用坚定不移的信念照亮光明美好的未来。因为青春,我们不只会写晦涩难辨的火星文,也不只是会构思童话世界里遥不可及的城堡。我们是有理想有目标的90后。而那些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船舵的航船,随波逐流,就像没有方向盘的列车,四处乱撞。它即使一路驶来,也只会和坎坷,泥泞为伴,也只会与蓁蓁荆棘为伍。拥有目标便能笑看风云,让青春化作一团火,一朵花,让笑容与彩霞齐飞,让汗水与成功相伴。我们的脉搏将跳动着节奏,智慧必将弹奏最华丽的乐章。

勇气和理想要靠激情来延续,希望与梦想给予了我们生命的激情,也是追求快乐的源泉和动力。激情是划过天际的流星,璀璨了整个夜空,在短暂的炫目后留下是永恒的消逝,却足以打破时间的定律,永载史册,成就不朽。 再回首,身后的不只是那远古的辰光,还有我们流逝的青春。请拒绝平淡,告别无为。因为我们有青春,所以,在波涛汹涌的海潮中我们才能远航,让我们在蔚蓝的大海里激荡出青春生命中最美的浪花。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我们正值青春时节,怎么能让悲伤将我们的青春悄悄逝去。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请不要绝望,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沉沦,春还在。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百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人生苦短,为何不在这短暂的生命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幸福。悲伤不过是懦弱者的通行证,幸福才是勇敢者的暮志铭。朋友,我们为什么要悲伤呢?难道我们忘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是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活动中去,不断成才。同时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个人民的人。

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为祖国奉献青春,这是当代青年最嘹亮的口号,我真心地希望,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旗帜!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这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

偶然间,发现我们已步入了那道令老年人羡慕、中年人留恋、少年人向往的青春风景线。澎湃着青春的热血,洋溢着青春的热情。然而朋友,你是否探求、思索过,青春是什么呢?

青春是一团火,笑容与彩霞飞映,汗水伴露珠潇洒,脉搏跳动着奔腾的节奏,智慧弹奏着优美的旋律!青春用它火一样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获得动人的笑颜。青春是一条河,平静时,泉水叮咚响,绵绵诉说着青春的故事;激荡时,汹涌澎湃,激情放射出绚烂的光芒。 青春是璀璨的夜空,犹如月色般美丽的抱负,也有数不清的幻想之星。只是青春的月亮比夜空的月亮更圆,青春的月亮比夜空的月亮更耀眼,青春的星星比夜空的星星更繁,青春的星星比夜空的星星更亮。 韶华岁月

青春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当我们留恋美景时,殊不知时光不尽地飞逝,我们懂得了青春的易逝,顿悟岁月的蹉跎。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怀揣着对生活最美好的憧憬。青春的我们骄傲但不能狂妄,我们要有攀上顶峰的决心和勇气,用理性奠定青春的基石张扬美丽的个性。因为年轻,所以我们经得起考验。即使前面荆棘丛生,我们也无所畏惧,背起梦想的行囊,与伙伴携手共行,一路引吭高歌。困难挫折鼓动着我们奋发超越,成为我们青春的强音:“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青春这个特殊的年龄告诉我们要用智慧填充头脑,用知识积攒生命的能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自强不息,学无止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纵马扬鞭,满载希望。珍惜青春这不老的神话,带着晨钟的使命,从此乘风破浪!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我们应该紧紧地把握住这最美好的时光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增强自己的科学创新素养与水平,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就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不断成才。同时我们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争做一名对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有益的创新型人才篇2:致青春演讲稿

致青春演讲稿

青春是我们最朝气蓬勃的时代,

青春是最不理性的时代,

青春也是最需要成熟却最不成熟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走出去,离开亲人的庇护,不再去做那温室里的花朵。正如《北京青年》里何东所说:我闭着眼睛就可以想到我未来十年的生活。诚然我也不想我以后老了怀念起我的青春岁月而潸然泪下。当然这是后话,但我现在觉得我的生活太平静了,平静的好像缺少了什么。现在的我对生活没有一点激-情,我觉得我做什么都好像被操控着,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目的性那么的强烈。我不想这样,不想为了挣钱而挣钱,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不想为了上位而上位,我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的悲哀所以我想摆脱这一切,我想要走出去。挣脱这生活的枷锁。这就是青春的冲动。

我想出去走走看看,在这不成熟的年代做出你们眼中最荒诞的事情。我想去看看你们没有见过的山与水,我想去看看我没有见过的江与河。最主要的是现在的生活没有一点新鲜感,太平静了。我真的觉得这一切太平静了,平静的令人压抑。令人窒息,谁都不会了解我有多么的想打破这种平静。或许你们会说生活终归会归于平淡,但我不想这么早就领悟这个道理。我可以想象若是我年迈回想起我的青春平淡的就像一张纸就算是把橡皮擦扔上去都惊不起一点涟漪的平淡,那会是多么的悲哀,多么的可怕。若是有一天我能放下我对你们的羁绊,做那追寻青春寻找自由的一名路人。

致青春——时间告诉你什么是衰老,回忆告诉你什么是幼稚。结局告诉你什么该放弃。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不会再想做! 致青春——如果有一天,

让你心动的再也感动不了你,

让你愤怒的再也激怒不了你,

让你悲伤的再也不能让你流泪。

你就是知道这是时光,

这生活给了你什么。

你为了成长,付出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值得你流泪? 致行走——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致行走——我们还年少,彼此行走彼此牵挂。从未孤独。

我们就像一艘船,行走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当我们累了、倦了,总渴望回到家这个安全的港湾,让亲人抚平所有的伤痛。但当他们将船修复好了的时候,远方的呼唤,又诱-惑着我们那颗渴望漂泊的心,于是,我们又留下他们守候的背影,再度起航。 我们总在不停地行走着。青春是我们的筹码,梦想是我们的动力。蓦然回首,时间让记忆的画面变得朦胧却又美好,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在角落中演绎着纯美的故事;时间让思念变得浓烈,像一杯陈年老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记忆中,你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此刻,一一活跃在我的心中。

想起了以前自己很喜欢说的一句话“为了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而奋斗”,还有自己以前的“豪言壮志”,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幼稚,但以前的自己,确实对着这个社会充满着希望和对着自己的梦想有着不懈的追求的希冀。而现在,是成熟

了?看透了?进步了?抑或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茫然不知所措?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傻傻的,对于这个社会和未来充满着追求,即使遇到挫折,也会笑着去战胜,因为这种追求深深扎根在心中,不断地给我前行的力量;还是和以前一样,别人的一句鼓励的话就能让我充满斗志,每天嘴角挂着发自内心的微笑?? 我想,做你们的骄傲,对着你们说我的点滴进步,然后我们一起加油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想,继续和你们“熬电话粥”谈着我们的生活,即使站着,手酸了脚酸了,那也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

我想,振作起来,寻找以前的自己,不管未来怎样,依旧快乐地走下去,因为身边有你们的陪伴。

好喜欢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把一路走来的失意都转化为得意的动力就是感恩。”是啊,想想自己拥有这么多的感动,是应该学会感恩了。 感谢你们,所有的亲朋好友!谢谢你们不断的鼓励,谢谢你们在我失意的时候给我的勇气??有太多感谢的言语,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是时候该继续出发了,满载着感动和鼓励,满怀着感恩的心情,行走在茫茫的人海中,不管前途的险阻,向着远方,前进!向着未来,努力。篇3:思辨的能力(演讲稿) 二十一世纪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具备思辨的能力是颇为重要的。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必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而不是得过且过;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学习中的是非对错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灵活的变通性,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正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匆匆》中所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当我们站在大三的今天,突然发觉,三年就这样匆匆而过了。不少大学生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四年,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善于思考,善于辨析,也不会使自己的青春无辜被挥霍殆尽。如果他们有颜之推的“夜觉昨非,今悔昨失”的觉悟,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那么就不会度过那么多的糊涂日子了。大学生活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次钟的得过且过,而是应该具备思辨能力,时刻地自我反省,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的学习生活。 当我们开始接受教育时,我们以往纯真的思考便受到打击,教学中教师硬把现成的思想塞入我们的脑子里。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使我们养成了懒于自主思考的惰性和缺乏辩证思维的习惯。由此可见,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迫切地需要思辨的能力。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伽利略善于思辨,因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反之,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是不会进步不会得到发展的。我们要坚信,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更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战国时的赵国大臣蔺相如曾经批评赵王用赵括带兵犹如“胶柱鼓瑟”,批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具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熟读能力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实践生活中的灵活变通,所以培养思辨能力极其重要,只有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思考判断才能使结果事半功倍,达到更好的效果。

是的,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只有善于思考辨析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地把握大学生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突破,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顶尖的人才!篇4:关于青春主题演讲稿演讲稿

演 讲 稿

王菲说:“有些人是会青春一辈子的;那些逝去的仅仅是青春痘而已„„”说到青春,有人想到的是时间,有人想到的是旅行,有人想到的„„是爱情。 也有人这么说过:“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青春,这样一个在任何时代都被提及的名词。到底是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呢~? 马克思曾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间——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名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那么,青春„„会是这样的吗? 孙敬(具体是不是介么写我也不记得„„),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勤奋好学,经常关上门独自一人不停的读书„„每天都从早到晚,废寝忘食的读书„„读书的时间长了,疲倦的直打瞌睡。他怕影响到自己读书学习。于是就想到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留辫子,他将自己的头发绑在绳子上,缠绕在房梁上„„一旦疲劳打瞌睡、身子便牵扯住头发、扯痛头皮。便有精神继续读书了„„

战国时期一有名的政治家叫苏秦。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在多处谋职,都不曾受重视。返回家中,家人对他的态度也是很冷淡,很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但感觉疲倦时常常打盹„„于是他就准备了一个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猛的往自己大腿根部扎下去,这样,猛然感到的都疼痛会使他自己振作精神,保持清醒继续读书„„这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这两人的求知精神„„可以称得上青春吗? 在王蒙诗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感到悲哀,纵使黑暗吞噬一切,太阳还是可以重新升起来的。”1955年9月17日,在济南有

一个小女孩诞生了。他的名字„„叫张海迪。5岁因患有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候开始,张海迪开始了他独特的生活。因为他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15岁跟随父母来到农村生活„„在农村,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服务。因为高位截瘫,在病床上的他,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一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翻译16本海外著作。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文章。宣传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任命的故事„„1983年5月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学习》的决定。当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他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邓小平的亲笔题词是:“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1991年张海迪在做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服输的不屈精神于命运抗争,他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了生命的力量.正像他所说的“向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他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一个坚强的代名词,是青春吗?

那些走过青春的以及那些还青春着的人们,他们是怎样青春的呢?是积极向上的?坚强勇敢的?还是„„

每一朵花都只能盛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我们脆弱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呢?人的青春一去,将不再复返„„就会出现名家驰天一样的优美成熟的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犹如成熟的稻子,在美丽平静的气氛中等待着收获。我们只能经历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选择怎样度过你的一生呢?是碌碌无为?或是奋发向上?要怎样在青春的诗篇中,留下属于你的名字呢?

我想在任何时候都被歌词所歌颂的青春,他是以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种形态存在的,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个概念„„他跨越年龄,环境甚至是国度„„他无处不在。

你,要用怎样的方式来诠释属于你的青春呢?篇5:筑梦青春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1203班参赛选手付志颖,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没有梦想,何以远方》。 梦想,一个美好而又充满希望的词语,民族因梦想兴盛,国家因梦想富强,人生因梦想精彩。

当一个自近代以来饱受屈辱的古老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扬起“中国梦” 的旗帜,它凝聚13亿人的力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线,从攻坚刻难中淬火锤炼将中国梦成真。

当“中国梦”从东方地平线升腾而起,全世界又一次瞩目:中国共产党人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并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0年前,“中国特色”这个前无古人的概念缔造了改革开放这一罕世的伟业,我想“中国梦”也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敢于筑梦,敢于追梦的底气。

说到“中国梦”很多人会想起“美国梦”,amercian dream 于1776年被提出,接下来的岁月,世世代代的美国人深信不疑,也因此成为了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我期望有一天,华夏儿女的“中国梦”多年后会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chinese dream realised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中国梦得以实现

梁启超先生在外忧内患的近代中国写过一篇《少年中国说》,里面有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未来就当由我们这些少年来承担,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梦凝聚而成,没有梦想何必远方?说着说着又回到了一个现实的话题:当代大学生的梦想...很多人都会想,我有梦想啊,我每天都在梦想啊,亲们! 我们的梦想不是每天宅在寝室打游戏打得昏天地暗,也不是连吃饭都懒得去叫外卖了事,更不是成天和另一半在情人坡晒星星晒月亮,真正了解梦想这两字的含义的会把她当成生活的一种习惯,每天叫醒你起床的不是早自习或郁闷的一二节课有课,是你的梦想。

推荐第10篇:思辨哲学家惠施

思辨哲学家惠施

惠施的生平

惠施,宋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0 年至前310 年间。他跟庄子同时,并为好友。《庄子·秋水》载: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今安徽凤阳县境)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出游从容,鱼好快乐呀!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事。庄子回答说:“请再回到原来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两个好朋友是在诡辩,但相对地说,庄子拿人与鱼相喻是错的,而庄、惠两人相比喻是“同类”,惠子是对的。《庄子·徐无鬼》载,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向跟从他的人说:“自夫子(指惠施)之死也,吾无以为质(对手)矣,吾无与言之矣!”这可说明两人的交情。惠施曾相魏惠王,在魏国有二十年左右。惠施初到魏国的时间,约在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 年)①以后的几年间。《战国策·魏二》载,“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见惠施而告诉他说,齐国的怨仇,我至死也忘不了,常想起全国之兵而攻齐。惠施说,大王欲报齐仇,用兵“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并使人离间齐楚的关系。果然,“楚王怒,自将而伐齐,赵应之,大败齐于徐州”。魏惠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采用惠施的策略,和齐威王在徐州相会,尊齐为王,即所谓“会徐州相王②”。《吕氏春秋·爱类》载有匡章问惠施的话,说:“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为什么言行不一?惠施回答说:“今有人于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为什么不能这样作?魏惠王后元二年(公元前333 年),楚围齐于徐州③。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22 年),张仪至魏④,跟惠施在合纵连衡的意见上发生分歧。“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①。魏国群臣多劝魏王采用张仪的主张。张仪代替惠施为魏相后,迫使惠施离魏而去楚,旋转至宋国②。惠施在宋国不久,又回到魏国。这时张仪已经回到秦国③。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 年)的冬天,魏惠王死,将葬,天大雨雪。群臣劝说太子推迟葬期。太子不肯听从,就是魏相公孙衍也没法谏阻。还是惠施说动太子改变了葬日④。第二年,即魏襄王元年(前318 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胜而回⑤。魏欲和,惠施为魏出使楚国。他在出使期间,楚国有个名叫黄缭的辩士,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⑥的原因,惠施不加推辞而回应,不加思虑而对答。

① 依《史记·六国年表》。

② 参见《史记·六国年表》。

③ 参见《史记·六国年表》。

④ 《史记·六国年表》:周显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即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张仪免(秦)相,相魏。”

魏襄王五年(前314 年),齐派匡章领兵伐燕,五旬攻下燕国。《战国策·赵三》说,“齐破燕,赵欲存之”。魏派惠施到赵国,“请伐齐而存燕”。此后便不见关于惠施的记载。惠施是活跃的政治人物。他是张仪的最大政敌,也是所谓“合纵政策”的组织者。他在魏国的政治地位高于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外出时的随从曾有“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⑦。惠施又是自成宗派的思想家。庄子曾对惠施说:“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①。惠施自己也说:“今天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②。《荀子·成相》称“慎(到)、墨、季(真)、惠百家之说”。但今存有关惠施的史料不多。

《汉书·艺文志》名家中有《惠子》一篇,早已散佚。史书没有为他立传。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惠施的事迹和学说,只有保存在《庄子》及散见于各书的言行片断,且不一定都确实可信。

“合同异”说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能“为万物说”。这是说他的知识渊博,书也很多。《庄子·天下》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③,即分析物理的十个命题,它们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荀子·不苟》作:“山渊平,天地比”)。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① 见《战国策·魏一》,又见《韩非子·内储说上》。

② 见《战国策·楚王》。《吕氏春秋·不屈》说,惠施离魏国时很狼狈,“惠子易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

③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十六年,(应为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张仪复归秦”。④ 见《战国策·魏二》,又见《吕氏春秋·开春》。

⑤ 《史记·六国年表》。

⑥ 见《庄子·天下》。

⑦ 见《吕氏春秋·不屈》。

① 均见《庄子·徐无鬼》。

② 均见《庄子·徐无鬼》。

③ 依侯外庐分析,《庄子·天下》所称“辩者二十一事”中有八事跟“历物十事”的观点相合。它们是:卵有毛;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山出口;龟长于蛇;白狗黑。见《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419—420 页,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荀子·不苟》,又《正名》。有七个命题与惠施的观点相合。

这十个命题都是结论性的论题,其所以达到这些结论的推理过程,已不得而知,很难做出确切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只举例说明惠施的“合同异”说。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从一般事物的形状大小所作的概括:以“无外”说明“至大”,叫“大一”;以“无内”说明“至小”,叫“小一”。他把“至大”和“至小”都抽象地名之曰“一”,也是说明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大和小都是相对的。他还把“大一”的观念放在第一位,说成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至大无外”,类似庄子所说的“道”。“小一”的概念,是惠施的独创,犹如“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超越时间、空间的极小。“大一”、“小一”相对的二元说,大概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意思是说,万物皆由各种定量的‘小一’集合而成,从而生出‘同’和‘异’,这是表面上的‘小同’‘小异’。如从本质来说,万物既同为‘小一’构成,又为‘大一’的显现,会使‘万物毕同’,而万物皆由不同量的‘小一’积成,又使‘万物毕异’。这样的‘同’和‘异’,是‘大同’、‘大异’。就是说,事物的性质有不同的一面,又有相同的一面,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包含有辩证的意味。只是他依据同异的相对性,却得出了万物完全相同,即“毕同”的结论,把相同性质的和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抽象地统一起来,这就是所谓“合同异”,这就陷入相对主义的唯心思想。这种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小异),却以“合同异”的同一(大同),否定差别客观存在的思想,跟惠施“合纵”的政治主张,不能不说具有某种关联。有的学者认为,它反映着已趋没落的六国统治者不顾各国间的重重矛盾,只想调和、折衷地实行“合纵”,以图御强苟存的思想。

第11篇:高考作文思辨范本

高考作文思辨范本

一、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

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第12篇:思辨类题目

(14分)2009年4月1日至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G20国金融峰会。在这次会议上达成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各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1.1万亿美元,以增强该组织干预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政府也为此注入400亿美元。对此, 国内有的网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惹的祸,中国犯不着为美国“救市”。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少数网民的上述观点。(14分)

①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构成极大的威胁。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需要各国联合应对,G20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入巨资,其目的是增强该组织在全球的宏观调控能力,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少数网民“独善其身”的想法是错误的。

2009年8月1 5日,K市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本市民主党派座谈会,听取民主党派对本市创办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会上民盟代表发言指出,虽然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但创建活动给本市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三大不利后果:师资集中导致教育不均衡、投入集中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优生集中消极影响大。为此,民盟认为,本市应停止申报和审批新的示范高中,并妥善处置好已启动创建工作但尚未验收的学校的遗留问题。会后,K市市委、市政府综合民主党派的意见,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决定暂停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审批,现有示范高中要从硬件建设、规模扩张转到软实力建设上来。

(2)有的同学认为,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职能,K市市委没必要参与本市发展教育的决策。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8分)

(2)不同意。市委有必要参与发展教育的决策。(1分)因为①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2分)参与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分)②市委参与发展教育的决策有利于保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教育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该市教育。(3分)

(3)随着A市房产新政的出台,有人认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A市的房价定能稳定下来。请你选用一个哲学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8分)

(3)答案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3分)A市政府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则A市的房价有可能稳定下来。(3分)如果‘A市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瞎指挥,则无助于房价的稳定。(2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同样给分) 答案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这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3分)A市政府若能从整体着眼,自觉把宏观调控与引导房产商等的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取得社会各方的广泛支持,则房价有可能稳定下来。(3分)反之,A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若得不到房产商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则房价仍不可能稳定下来。(2分)(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同样给分)。

(2)有人根据材料二的事实,认为 “只要企业与员工‘同发展’,就能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请指出这种认识的偏差,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你的合理建议。(15分)(2)(15分)

①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需要企业与员工的“同发展”,也需要员工履行相应的义务和国家的政策和措施。(4分)

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工资和福利手段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国家通过财政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搭建平台为企业服务。(6分)

③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机制等,既提高效率,又促进公平。(5分)

(2)鉴于“蚁族”问题的存在,有人认为,解决“蚁族”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在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该观点存在的偏颇所在。(8分)

(2)①解决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提供社会保障等,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2分)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2分)提高自身素质,立足岗位,开辟职业生涯的新天地。(2分)③此外,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也离不开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分)

材料三: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海南水灾中东部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 问:(1)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这些小煤矿的行为进行评价。(6分)

(2)有人认为,抗震救灾等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人们只求奉献不讲索取,谈索取的人是可耻的。请从《生活与哲学》中“人生价值”的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评析。(10分)

(2)①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4分) ②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付出了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自己也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实现了自我满足。所以认为“谈索取的人是可耻”的观点是不科学的。(4分)

③我们只有正确好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2分)

(2)有人认为:“市场调节只会带来资源浪费和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一点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可避免。”请你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析。(12分)

(2)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消费者利益受损。②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比较及时、灵活、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③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市场中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归结为市场调节。

(14分)2009年4月1日至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G20国金融峰会。在这次会议上达成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各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1.1万亿美元,以增强该组织干预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政府也为此注入400亿美元。对此, 国内有的网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惹的祸,中国犯不着为美国“救市”。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少数网民的上述观点。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构成极大的威胁。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需要各国联合应对,G20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入巨资,其目的是增强该组织在全球的宏观调控能力,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少数网民“独善其身”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13篇:发现·思辨·表达

发现·思辨·表达

绘本,也叫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者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版面一般大而精美,特别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加上文字的辅助表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针对绘本独特的用图片讲故事的方式、凝练跳跃的语言、含蓄深刻的主题等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建立在阅读感知基础上的教学,很难使其价值最大化。我们可以沿着“发现―思辨―表达”这条途径,综合化地利用绘本,带着学生走进绘本,提升语文素养。

一、发现――带领学生走进绘本

小学生拿到绘本,往往首先注意到那些漂亮的图片,但是真正要读懂一本书,他们还是会和课内阅读一样,希望从文字中去感受理解。如果把绘本当做一般的带插图的图书来看,这恰恰忽视了绘本以图为主的表现特点。偏重文字的方式,显然是不适合绘本阅读的。

加拿大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笔者以为,从这三个故事层面进入绘本,才是读懂绘本的最好方法。

1.在图画中去发现

曾获美国绘本最高奖――凯迪克奖的插画家尤里?舒尔维兹说:“一本真正的图画书,主要或全部用图画讲故事。在需要文字的场合,文字只是起辅助的作用。只有当图画无法表现时,才需要用文字来讲述。”因而读绘本,首先应引导学生到图画中去发现。

翻开绘本,我们首先可以问学生:图上画了哪些内容?他(或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不看文字,把图片连起来,你能看懂书中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一般来说,通过图片,学生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大致情节了。

带领学生看图画时,一定不要忽略貌似只起装帧作用的一些相关画面,例如封面、环衬、扉页、封底等等。每一册绘本都是由画家精心绘制的,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画家通常会暗示一些什么。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封面上大小两兔子的对话图片,告知了人物及事件;《蚯蚓的日记》的环衬是蚯蚓不同时期的照片,预示了成长的主题;《爷爷一定有办法》环衬上的蓝毯子,是整个故事的线索;《鸭子骑车记》封底的插图,是对故事的延续。

2.在文字里发现

带领学生从文字中发现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习惯了抓住语言文字去感悟、理解,对于绘本文字的掌控也应该是轻车熟路的。然而和课文相比较,绘本的文字通常比较简约,甚至有点断断续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看文字时边读边猜,前后联系,这样才能读懂故事情节,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3.在图文结合处发现

绘本研究者彭懿认为: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可见,图画书讲述的故事不只在图中、文中,更在图文结合的生成中。带领学生关注图文结合产生的故事,这是绘本与其他教学材料的最大不同。在图文结合处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就在不经意间展开。

二、思辨――导引孩子深入绘本

一般而言,阅读只是引导发现,为学生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辨才能使阅读感受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绘本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告诉”,而应引导学生沉浸到绘本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比较、辨析的时间。

1.思辨遣词造句的精妙

绘本短小精悍的特点,促使文本作者力图通过简洁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一个深刻的故事;又因绘本的读者多指向儿童,所以绘本语言又具有形象性,直观而明朗。不少绘本故事,情节是重复展开的,因而绘本语言又具有了重复性。绘本语言的这种特点,可以给正处于语言学习起步阶段的儿童一个很好的范本。因而,思辨绘本遣词造句的精妙,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能力。

例如《断喙鸟》一书中,作者用“姿态优美、动作敏捷”形容没有断喙之前的麻雀,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这两个词语,从外形、动作上想象这是只怎样的麻雀,感受“优美、敏捷”的内涵。在麻雀断喙之后,作者用了“羽毛暗淡、胸膛凹陷、双腿枯细”等一串词来形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词语来感受麻雀的瘦弱、无助,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断喙鸟命运转折的悲惨。

2.思辨表达方式的独特

绘本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材料,其表达方式也与其他文学作品有所区别。绘本通常采用暗示、象征、对比、反复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复的琢磨,就可以在感受作者匠心独运的同时,促进对绘本的理解感悟。

例如《铁丝网上的小花》的最后一句是“春天在歌唱。”很显然,这句话具有象征的意味,但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句话来结尾?引导学生思辨这句话的作用,就能更好地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3.思辨思想主旨的深刻

对于思想主旨的理解往往是绘本阅读教学的难点。绘本图片鲜明,文字简约,深刻的思想更多地蕴含在图文之中。同一本绘本,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是多元的,而且深浅各不相同。理解绘本的思想主题,要从绘本本身出发,尊重作者的原意;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基于儿童的立场;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选择合适的易于儿童接受、能帮助儿童成长的内容。过浅或者过深的解读,都会影响绘本教学的效果。

以《鸭子骑车记》为例。不少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确定绘本主旨是尝试和冒险。但是仔细推敲鸭子骑车时动物们不同的态度,以及鸭子对待不同意见的坚持,我们则应该更深一步,让孩子们知道:在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还需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正确选择。这就在原有的理解层次上更深入了一步,而且对儿童的成长帮助也更大。

三、表达――鼓励孩子走出绘本

绘本教学的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还应该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练习表达运用,带领学生走出绘本,更能体现绘本的工具性价值。

1.猜读――理解和想象

猜读,是指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内容猜想未知的内容。不少绘本依靠类似的情节和重复的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螺旋式重复的结构。学习这种结构法,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推想中,在理解原有故事和语言表达风格的基础上,猜想故事的后续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可以让学生猜想:随着约瑟的长大,爷爷用那块蓝布料分别做成了什么东西。然后用文中固有的句式表达:“爷爷拿起,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材料还够做。’”

2.讲述――回顾与发散

绘本故事多数比较简单且富有儿童情趣,读完之后,让学生回顾故事,讲述故事,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领学生复述故事的时候,应该给他们一些提示,以降低复述的难度,比如出现一串前后关联的图片,或者一组故事的主人公,或者一些关键的地点、事件的词语等等。更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能够在原有的故事情节中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让原本简单的故事生动起来。

例如讲述《獾的礼物》,可以出示鼹鼠、青蛙、狐狸、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獾曾经怎样帮助它们,而獾去世以后小动物怎样怀念獾。再如讲述《铁丝网上的小花》,可以出示一组不同阶段事件的图画,学生借助图片回顾整个故事,表达就更顺畅了。

3.续编――模仿和创造

续编,是在理解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对原有故事的模仿和创造。这不但要求学生能理解绘本原有的精神价值并遵循这样的价值编写故事,也要求他们充分感受和学习绘本原有的语言形式,创编属于自己的绘本,真正做到基于绘本,又走出绘本。

例如《鸭子骑车记》的封底有,一张鸭子走在拖拉机旁的图片,这就是续编故事的最好材料,鸭子会怎么开拖拉机,动物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果怎样等等。再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约瑟的纽扣有一粒找不到了,被老鼠妈妈捡到了,老鼠妈妈又是怎样利用这块小小的布料的呢?

续编绘本,不但可以续文字,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续图画。虽然他们的绘本不太可能有画家那样的精美,但是续编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提升的过程,这对他们而言,将终身受益。

(季勇,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第14篇:思辨协会计划

工作计划

思辨协会是我院唯一的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其品牌特色活动是举行辩论活动。在本学期思辨协会将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2011下半年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1、九月份协会将举行内部会议,商讨划分招新工作:外联部负责拉外联,印制协会宣传单。协会成员划分不同的宿舍楼层,开展宣传工作。努力扩大协会的知名度。

2、10月份上旬,国庆假期后开展招新工作,分配坐班时间。下旬,开展新会员的培训工作,介绍辩论技巧及规则。同时,为11月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工作。

3、11月份,先为各参赛队伍做培训,使其快速地掌握辩论流程。在8月,15日举行辩论的初赛和复赛(比赛实行淘汰赛制)。在22日举行决赛。评选最佳比赛队伍,最佳辩手等奖项。

4、12月份,总结培训新会员和开展辩论比赛的工作,并在学生会的组织下积极出演元旦晚会。

思辨协会2011年8月27日

第15篇:思辨教学模式

用逻辑的力量与理论的魅力服人育人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初探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黄津成

【内容提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是逻辑的、思辨的方法与现实的、历史的材料的有机结合,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矛盾分析法、整体法等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这种可以全面渗透到政治课教学每一环节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信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是一种有效的理论教学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辨教学模式、辩证思维、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矛盾分析法、整体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在高中学生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这决定了它必须用很多的内容和精力进行理论教学。而理论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说到底是二个字“讲理”。任何理论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历史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逻辑的展开性,讲授理论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讲出理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力量①,也就是说,我们的政治理论教学应该努力把理论本身的逻辑力量,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吸引学生、取信学生,从而达到服人育人的效果。

要让学生充分地领悟、体验政治理论的逻辑力量、对现实与历史的解释力,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方式。而依据理论自身的逻辑,依据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重视理论的现实意义来展开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的特点是逻辑的、思辨的方法与现实的、历史的材

1 料有机的结合,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展开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度,形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笔者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意义

1、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到了高中阶段的的学生,其思维发展进入了一个形式运算逐步走向成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的阶段(见下面关于皮亚杰理论和朱智贤、林崇德的研究结论)。但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个独特的特性,它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一个教育的结果,离开了教育的培养,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可能形成辩证逻辑思维。

辩证逻辑思维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思维方式,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哲学常识这门课程,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林崇德等人的研究就证明了,由于高二年级开设了哲学常识课程,中国学生在高二年级时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得特别迅速,开始“占优势地位”②

其实,不但在哲学课程中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因素,思想政治课的其它课程中同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内容,其它的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之中也同样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因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因素,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以此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是一件功得无量的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便是一种以思辨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辩证思维见长的教学模式。

2、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学生的“三观”是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经历“探究”和“实践”,逐步地领悟和树立起来的。而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中国,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西方的、主流的与大众的、高雅的与庸俗的是同时存在并纠缠在一起的,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中国的一种客观现实。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中,要“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情景中,面对多元的文化,进行合理地判断、取舍、融合、创新。而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学会用辩证逻辑思维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用辩证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就成为了思想政治课的最重要的能力目标了。它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重视思辨性,重视理论的逻辑力量和现实魅力。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显然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构建和实施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可能性

1、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看,在高中阶段进行思辨模式(方法)教学,培养辩证思维是可行和必要的

(1)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高中学生进入了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0-2岁是感觉动作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够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思维,达到了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皮亚杰的继承者和中国、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者,把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引入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的研究中,提出在形式运算阶段不断发展的同时,儿童思维的辩证运算能力也开始发展起来,辩证运算能力大体上出现在学龄后期,而它的发展则往往贯穿人的一生。辩证逻辑思维可以使青少年学会全面地、

3 动态地看问题,使他们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从而去把握客观现实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因此,在这一阶段运用辩证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完全可行的③。

(2)哈贝马斯的主体发展理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德国著名思想家,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哈贝马斯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自我发展的理论,他认为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是一个与语言、思维(反思)和人的普遍行为结构以及个体对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判断等相结合的综合过程。他提出,自我意识的形成、主体的发展过程由低到高经历四个阶段:意识模糊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社会中心及客观主义阶段、抽象归纳阶段。

他提出的“抽象归纳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具备假设思维能力的时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也就是说,个体基本上是从高中阶段开始步了“独立思考”阶段。这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从接受或盲从意识形态”或从“说教式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的潜在能力。哈贝马斯认为,在这一时期,引导、教育青少年对现存道德规范、传统社会交往形式进行独立思考式的反思,能让他们正确地设立自我意识,从而发展和形成独立和稳定的反思型自我。因此,在此一阶段运用“平等对话”和“语言思辨”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现实是教育的重要的切入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④

作为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影响很大,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影响很大。他所主张的“反思”、“语言思辨”与马克思所倡导的辩证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青少年进行辩证思维的教育不但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3)朱智贤、林崇德关于中国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研究揭示:通过教育培养,用辩证方法思考问题在高中学生中逐步占优势。

朱智贤、林崇德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较为系统、深刻,进入科学体系,并开始知晓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规律;另外,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有了较大发展,

4 且已经达到占主导地位,这就为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内容繁多、深刻,即在各学科中渗透辩证法的原理,又专门设了哲学常识”,于是,“使之自觉地按辩证方法思考问题”,到高二“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地位”⑤。

这些研究表明,中学生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渗透辩证法的教育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以上这些中外的经典研究证实,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发展辩证逻辑思维的生理和心理所需要的前提条件,而有意识地进行参透辩证法的教学,运用辩证模式课堂开展辩证逻辑思维的养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而政治课的理论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科的特点,重视逻辑的力量,充分发挥理论自身的魅力,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进行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理论性、批判性、逻辑性、时代性、教育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点。 理论性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阐述课程理念时指出:“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理论是政治课程的主干,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的过程中,既要学习知识,更要发展能力,形成理论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具有逻辑严密性、阐释全面性、认识深刻性的特点,也就是要形成一种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是指,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评判政治和社会现实、理论的是非,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会在相互比较中鉴别,在辩证分析中取舍,在理性批判中扬弃,在价值评价中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的、历史的辩证否定,融入时代的因子,使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这完全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过程。

逻辑性是指,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的理论逻辑,它在内容上要实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

5 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学生只有领悟并体验到这一逻辑,才能实现政治课的“学会”。这需要我们按照理论自身的辩证发展逻辑组织教学过程。

时代性表现为,思想政治课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于是,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精神合拍,具有高度的时代敏感性,成为了思想政治课最突出的特点。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要把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创造不断地补充、充实到教学过程中来。这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课堂,确立一个否定、批判现成的东西的理念,这必然地要求具备辩证的思维方法。

教育性是政治课是鲜明的特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政治课要使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课的教育性根源于政治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观点、辩证观点、阶级观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从而提高思想觉悟。这需要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而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长处正在于此。

不难看出,高中思想政治的基本特点要求我们的政治课堂具有辩证的、思辨的特征。这是我们思辨模式(方法)教学的现实依据。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思辨模式(方法)的实施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是凭借思想政治课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的解释力,在理论与现实的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注意,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认为,理论是在主体际的交往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现实与理论的辩证统一的过程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主体际的交往实践活动,要在课堂中把外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就必须在教学过

6 程中完成现实结构与意义结构的统一,实现现实与理论的辩证统一。而逻辑的、思辨的方法与现实的、历史的材料有机地结合、统一,正是思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方法)的基本特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现实情景,运用归纳法发现知识,构建理论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它的发展与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是在与客观现实的互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思辨模式的政治课堂要求回到现实,回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去。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把现实社会的材料引进课堂,使小课堂与大社会接轨的改革;把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引进课堂中来,让课堂生活化、体验化,是实践这一要求的很好的模式。

把大社会纳入小课堂,把生活世界引入课堂,必然地使课堂教学内容复杂化了。要让学生理清并且理解、把握这复杂的现实,需要引导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客观存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同类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方式归纳到一起,并从中进行抽象、提炼,找出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来,从而得到知识,构建起学生自己的理论。这一过程是一个主体认识与客观实在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思维与存在辩证统一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思辨为主的课堂模式。

例如,在学习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内容时,教师把美国对待波黑、伊拉克、朝鲜的打压政策,与美国对待以色列的包庇、纵容的政策同时引入课堂之中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实行“双重标准”?

在充分地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美国国内也有许多民众反对美国政府的做法,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

学生深入理解的结果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利

7 益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表现。

到这里,一个重要的理论结论由学生自己与材料的互动中生成了: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统治阶级才是国家的真正的主人。

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抽象、提炼的过程,学生不断地从现实材料中归纳和提炼出理论性的结论,理论的出现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归纳过程中生成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运用归纳方法的思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与现实客体(学习材料)间实现有效地沟通、交往、互动,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老师在课堂中起一个引导作用、催化剂作用,促使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

以归纳法为主要方法的思辨课堂其基本的流程是:“列举实例――分析现象――归纳共性――提炼主题――构建理论”。是一个“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的教学方式。这一方法可以作为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之中。

2、指导学生活用演绎思维,领悟理论的历史厚重感和解释现实、指导改造现实的能力

归纳法的运用,需要在课堂中模仿或复演人类知识发现的过程,对于有限的课堂时空来说,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另一方面,对于有些高度抽象的理论,让高中学生去“发现”常常难以实现。因此从效率上讲,此时只有采用先接受,然后加以运用的学习程序。所以需要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理论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这种意义接受式的学习也是一种思维演绎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演绎方法是一种更常用的政治理论教学方式。

用演绎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其基本的程序是:“理解理论――分析现实――解决问题――概括方法――内化理论”。

在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的环节,需要教师把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基础讲明白,要把理论的历史厚重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意义

8 接受学习,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理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理解、解释现实中相类似的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掌握理论运用的方法,最终内化理论,并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智能结构中去。

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二个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原理的内容时,教师先讲述了二个原理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遵循马克思的研究思路,从中国历史中的社会形态变迁、主要的朝代更替的史实出发,验证理论的普遍解释力,使得学生接受并理解理论的内涵。

接着,师生一起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当今中国的现实,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分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理论创新、思想方法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随着学习、分析的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由抽象到具体,完成了理论自身的第二次飞跃,从而真正把握了理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演绎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理论与现实的互动过程是以已有的理论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在运用思想把握现实的过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⑦

3、帮助学生把握矛盾分析法,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复杂眼光看复杂事物

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原理,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就应该是矛盾分析法。思辨的教学方法理应以矛盾分析法为其基本的方法。

社会现实是复杂的,理解和把握复杂的现实,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法,认清矛盾,把握重点,理解矛盾运动过程。因此,理论与现实的融合,需要矛盾分析法这座桥梁。

作为理论教学方法的矛盾分析法,要求师生对进入课堂学习视野的所有问题,都要以矛盾的、复杂的眼光去对待它,进行这样一个思维的过程:“找出

9 原因――分析矛盾――把握重点――解决矛盾――理解理论”。

矛盾分析法的运用需要遵循三个重要的原则:一是辩证矛盾的具体性原则,即承认事物和思想的差异性,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具有对立统一思想相互转化和统一的灵活性,也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具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统一的灵活性,要反对把理论绝对化,反对思想僵化的错误倾向。三是运用分析与综合结合、统一的思想方法把握具体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

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理论知识时,教师把前几年经济生活中通货紧缩的现实摆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找原因中所隐含的矛盾,再启发学生找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发现其中构成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矛盾的策略,然后再把自己得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以对比,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宏观调控的相关理论,加深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眼光导向当前出现的经济过热的现象,探讨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并依据有关经济理论,讨论预防、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可能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再把一些专家们的建议与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加以对照,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理论需要与实际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抽象出更高层次的认识规律: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面对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论来指导问题的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综合程度更高的把握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和态度。

在此一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在思维上,矛盾分析法、分析与综合思维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又一次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推动着学生辩证思维向深刻性方向发展。

4、促使学生确立整体观念,学会全面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困惑,理论的抽象水平越高,它离

10 现实就越远,具体性就越差,运用起来就越困难。在用演绎法学习层次比较高的抽象理论时,这就更明显。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中,这类抽象层次比较高的理论明显增加,这一教学和学习中的困难也就越来越突出。

改变这种现象,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让理论回到具体当中,让抽象理论再次具体化。完成这一转化,就需要我们把理论带回到完整的具体的现实中去考察和研究,需要一个整体的、全局的、宏观的视角,也即要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

面对一个处于复杂关系网中的现实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要完整地把握它,我们需要的基本的思维程序是:“多角度分析――全面理解――多元化解决方案――理论具体化”。

高中课程中打通学科界限的综合课程的出现,跨学科方法的倡导,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整体性教学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内容整合、过程开放、思维多元为特征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特别需要整体观点,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如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理解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毛泽东思想,再发展到邓小平理论,直至今天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的完整的历史过程,这里需要历史的、发展的观点;需要学生从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把握“三个代表”的内涵,这显然需要调动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很明确,把握这一重要的政治理论,没有一个多角度的、全面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是不可能的。

再进一步,当学生把理论层次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层面时,上面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又需要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促进了学生更高水平的整体思维的发展。而这正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较高要求,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再比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时,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整合,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元化价值取向、思维综合等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促进。

11 所以,面对现实问题,面对复杂社会的开放性的政治课堂教学,必然地要求整体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中需要的是发散基础上的多元融合的思维方式,思辨模式(方法)的教学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以上我们讨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辨模式(方法)实施中所经常使用的四种具体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矛盾分析法、整体方法。它们既可以相互结合、配合而形成一个思辨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于某一教学和学习的环节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更多地是以后者的方式运用这些方法的,作为具体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在理论教学和学习中,它们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这些方法都可以渗透和运用于其中的。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辨模式(方法)的初步教育效果

思辨模式的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其积极效果是明显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带来了以下一些正效益:

1、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兴趣提高

在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和教师情况的教学调查中,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非常有兴趣的,把政治理论学习列为喜欢和比较喜欢的人数达到了98.2%,是所有学科中比例最高的,对思想政治课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有的学生还把这一课堂中激发形成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有部分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哲学原理,西方现、当代思想家的著作,现代经济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书籍和文章,甚至出现了数理化教师就学生课外阅读向政治教师提“抗议”的现象,这是以前极少见的。

2、政治课教学的信度有所提高

思辨模式的政治理论课,以理论思维与客观现实的双向互动为根本活动方式展开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和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力量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认同、信服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理论,提高了政治课的教学信度,达到了以理服人,以理育人的良好效果。

3、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了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素质,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从学生解决课堂训练中设计的情景性的现实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更全面了,看法更为辩证了,辩证逻辑思维占据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从我们学校学科答疑网上学生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也能看出,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分析现实,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层次,并能辩证地、理性地对待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如在讨论台独势力发展的问题,讨论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时,学生能抓住主要矛盾,辩证分析事物发展过程和趋势,而不再是情绪化地就事论事了。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政治理论把握的全面性方面都有提高,这使得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能够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显然有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学业水平相对较好,思维发展较好的重点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思辨模式(方法)教学是可行而且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13

引文出处: ①《哲学通论》 孙正聿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p.482-491 ②③ 《学习与发展》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47 《思惟发展心理学》朱智贤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82-84 p.562-576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p.381-386 ④ 《德国教育思想概论》 范捷平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p.64-73 ⑤⑥⑦ 《学习与发展》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44-247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任平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教学建议部分

主要参考材料:

1、《走向实践的唯物主义》

任平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哲学通论》 孙正聿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学习与发展》 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思惟发展心理学》

朱智贤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辩证逻辑原理》

赵总宽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德国教育思想概论》 范捷平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7、《当代心理学新进展》 郭本禹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9、《把能力交给学生》

袭普良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0、《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

胡兴松著

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04-8-25第一稿

第16篇:思辨哲学家惠施

思辨哲学家惠施

惠施的生平

惠施,宋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0 年至前310 年间。他跟庄子同时,并为好友。《庄子·秋水》载: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今安徽凤阳县境)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出游从容,鱼好快乐呀!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事。庄子回答说:“请再回到原来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两个好朋友是在诡辩,但相对地说,庄子拿人与鱼相喻是错的,而庄、惠两人相比喻是“同类”,惠子是对的。《庄子·徐无鬼》载,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向跟从他的人说:“自夫子(指惠施)之死也,吾无以为质(对手)矣,吾无与言之矣!”这可说明两人的交情。惠施曾相魏惠王,在魏国有二十年左右。惠施初到魏国的时间,约在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 年)①以后的几年间。《战国策·魏二》载,“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见惠施而告诉他说,齐国的怨仇,我至死也忘不了,常想起全国之兵而攻齐。惠施说,大王欲报齐仇,用兵“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并使人离间齐楚的关系。果然,“楚王怒,自将而伐齐,赵应之,大败齐于徐州”。魏惠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采用惠施的策略,和齐威王在徐州相会,尊齐为王,即所谓“会徐州相王②”。《吕氏春秋·爱类》载有匡章问惠施的话,说:“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为什么言行不一?惠施回答说:“今有人于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为什么不能这样作?魏惠王后元二年(公元前333 年),楚围齐于徐州③。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22 年),张仪至魏④,跟惠施在合纵连衡的意见上发生分歧。“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①。魏国群臣多劝魏王采用张仪的主张。张仪代替惠施为魏相后,迫使惠施离魏而去楚,旋转至宋国②。惠施在宋国不久,又回到魏国。这时张仪已经回到秦国③。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 年)的冬天,魏惠王死,将葬,天大雨雪。群臣劝说太子推迟葬期。太子不肯听从,就是魏相公孙衍也没法谏阻。还是惠施说动太子改变了葬日④。第二年,即魏襄王元年(前318 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胜而回⑤。魏欲和,惠施为魏出使楚国。他在出使期间,楚国有个名叫黄缭的辩士,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⑥的原因,惠施不加推辞而回应,不加思虑而对答。

① 依《史记·六国年表》。

② 参见《史记·六国年表》。

③ 参见《史记·六国年表》。

④ 《史记·六国年表》:周显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即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张仪免(秦)相,相魏。”

魏襄王五年(前314 年),齐派匡章领兵伐燕,五旬攻下燕国。《战国策·赵三》说,“齐破燕,赵欲存之”。魏派惠施到赵国,“请伐齐而存燕”。此后便不见关于惠施的记载。惠施是活跃的政治人物。他是张仪的最大政敌,也是所谓“合纵政策”的组织者。他在魏国的政治地位高于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外出时的随从曾有“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⑦。惠施又是自成宗派的思想家。庄子曾对惠施说:“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①。惠施自己也说:“今天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②。《荀子·成相》称“慎(到)、墨、季(真)、惠百家之说”。但今存有关惠施的史料不多。

《汉书·艺文志》名家中有《惠子》一篇,早已散佚。史书没有为他立传。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惠施的事迹和学说,只有保存在《庄子》及散见于各书的言行片断,且不一定都确实可信。

“合同异”说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能“为万物说”。这是说他的知识渊博,书也很多。《庄子·天下》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③,即分析物理的十个命题,它们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荀子·不苟》作:“山渊平,天地比”)。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① 见《战国策·魏一》,又见《韩非子·内储说上》。

② 见《战国策·楚王》。《吕氏春秋·不屈》说,惠施离魏国时很狼狈,“惠子易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

③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十六年,(应为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张仪复归秦”。④ 见《战国策·魏二》,又见《吕氏春秋·开春》。

⑤ 《史记·六国年表》。

⑥ 见《庄子·天下》。

⑦ 见《吕氏春秋·不屈》。

① 均见《庄子·徐无鬼》。

② 均见《庄子·徐无鬼》。

③ 依侯外庐分析,《庄子·天下》所称“辩者二十一事”中有八事跟“历物十事”的观点相合。它们是:卵有毛;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山出口;龟长于蛇;白狗黑。见《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419—420 页,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荀子·不苟》,又《正名》。有七个命题与惠施的观点相合。

这十个命题都是结论性的论题,其所以达到这些结论的推理过程,已不得而知,很难做出确切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只举例说明惠施的“合同异”说。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从一般事物的形状大小所作的概括:以“无外”说明“至大”,叫“大一”;以“无内”说明“至小”,叫“小一”。他把“至大”和“至小”都抽象地名之曰“一”,也是说明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大和小都是相对的。他还把“大一”的观念放在第一位,说成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至大无外”,类似庄子所说的“道”。“小一”的概念,是惠施的独创,犹如“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超越时间、空间的极小。“大一”、“小一”相对的二元说,大概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意思是说,万物皆由各种定量的‘小一’集合而成,从而生出‘同’和‘异’,这是表面上的‘小同’‘小异’。如从本质来说,万物既同为‘小一’构成,又为‘大一’的显现,会使‘万物毕同’,而万物皆由不同量的‘小一’积成,又使‘万物毕异’。这样的‘同’和‘异’,是‘大同’、‘大异’。就是说,事物的性质有不同的一面,又有相同的一面,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包含有辩证的意味。只是他依据同异的相对性,却得出了万物完全相同,即“毕同”的结论,把相同性质的和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抽象地统一起来,这就是所谓“合同异”,这就陷入相对主义的唯心思想。这种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小异),却以“合同异”的同一(大同),否定差别客观存在的思想,跟惠施“合纵”的政治主张,不能不说具有某种关联。有的学者认为,它反映着已趋没落的六国统治者不顾各国间的重重矛盾,只想调和、折衷地实行“合纵”,以图御强苟存的思想。

第17篇:学问需思辨 实践出真知

学问需思辨

实践出真知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长期困扰着教师且任何学校和任何科目的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我通过近五年的小学语文科的教学实践和大胆尝试,通过研究和总结,我认为《礼记》中所言做学问的“五步”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学生最适用、最持久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博学、审问、慎思,并在大胆的实践中不断分析和认真辨别,勤于积累和总结,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的引导、研究与实践过程和心得,与广大同行共商!共进!共勉!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博学——

“博学之”,就是要博学博识。结合理想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博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自觉读书的习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为“拯国家于危难,救苍生于水火”而读书;鲁迅为“中国的脊梁”而读医书读文学书……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贯穿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从小立志读书成材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只有博览群书,学生写作才能水到渠成、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为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积累生活经验、增强分析、判断、处理和应变多变的人生和复杂的世事的能力。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学生各门功课的学习,有助于开扩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更有助于激起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结合理想教育和养成教育,采取了以下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收效。

1、鼓励帮助和辅导学生读课外书。利用学校有万多册藏书的条件,我给学生拟订了读书计划,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与学生一起到阅览室阅读,帮他们解疑释惑,教育他们遵守借书规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开展班级读书、讲故事比赛和征文、演讲等活动。将在各次活动中表现突出者推荐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活动,为班集体争光,也为个人争得荣誉。

3、开展知识积累和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将书上的好词好句子、名言歇后语和优美的段落等,随时把它们摘抄下来,在课前一分钟的时间分小组或推代表轮流演讲。通过如此方式的反复训练,学生们在说话、写作的时候就有了经典的句子和闪光的思想,就有了文采和趣味,就能生动丰富和自然流畅了。

4、坚持不懈写读书笔记、心得和日记。博学,一是面要广,二是时间要长,要坚持不停地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活到老,学到老”。“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安石为自小天资聪颖的方仲永而悲伤,就是因为方仲永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停滞不前,不利用宝贵的时光学习,以至于最终“泯然于众人矣”。

5、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书山有路理想为径,学海无边电脑作舟。”知识就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为了实现理想,学生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和条件。图书要借阅,网络也要利用;课本要精读,工具书要常翻;钢笔和笔记本要随身携带便于随时作记。

只有博学,才能多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必须要像马克思说的那样,要不断地“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多学知识,“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只有博学,才能为我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架设成功的桥梁。学生树立了理想,养成了如上所说的诸多好的读书习惯,开扩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信心,丰富了学习生活,使学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蓬勃的朝气。多读书,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班级管理的压力和负担。因为多读书,我带的班级每位学生每学期读书笔记和日记至少一本或更多;因为多读书,每节语文课、思品课和班会课的课前一分钟演讲成为了班级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因为多读书,学校举行的讲故事、诗歌朗诵、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中,我班学生屡屡得奖;因为多读书,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小小播音员”多数是我们班的少男少女梦;因为多读书,有学生的文章还发表在县、市级的报刊上;因为多读书,学校的每一期光荣榜上有我们班学生的姓名和照片像星光一样不停的闪烁。

二、激发学生多问,引导学生探究——

“审问之”,就是要不懂就问。看的书多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肯定还会遇到诸多不明白的地方。许多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就是从小时候起不断地探究自然界和社会的“为什么”、“怎么样”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牛顿被从树上落下来的苹果砸后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苹果只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从树上飞出去呢?”通过不断研究总结终于解答了这一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孔文子也是因为“不耻下问”而谓之“文”矣。雷锋的成功,除了他的爱心和报恩之外,还在于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子”精神硬挤硬钻;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成功在于他“不抛弃不放弃”。这些就是多问而成功的例子、方法和途径。所以,如果遇到经过思考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一定要多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就形成了这样一些好问的习惯

——问身边的人、问周围的人、问专家、问字典等工具书,问资料、问网络,也问自己。审问的前提是要善于观察。问吧,自己不懂的,别人有可能懂;一人不懂的,多人可能懂;今天不懂的,明天可能懂;一次不懂的,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就可能弄懂。记好了问题去问,问到了答案作记,小组讨论合作作总结并推广。班级统考成绩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在全镇同级同科评比中一学期一学期进步,现在,可以说已经遥遥领先了。

三、、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慎思之”,就是要慎重思考。博学了,审问了,还需要自己的思考。别人说的不一定都对,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决定。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学多思,思中自来。”只有多思考,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众所周知的数学家高斯,他在被老师罚做从一加到一百的题时,通过思考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规律,推出了高斯定理。这个故事告诉我:只有多思考才能使学习进步,只有多思考才能发现真理,只有多思考才有灵感,只有多思考才可能事半功倍。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曾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看了一篇好文章,学生要思考;听了一个好故事,学生要思考;欣赏了电视节目,学生也要思考。思考后还立即写点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写日记,写读后感和观后感,都是一种练笔,将思考的问题、思考的内容和思考的结果都记下来。

四、激发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判断——

“明辨之”,就是要善于明辨是非。古希腊著名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两个铁球,一个一磅重,一个十磅重,十磅重的铁球下落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后来当伽利略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于是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怀疑是对的,应该是两个铁球同时从一样的高度下落,速度是一样的,因而同时着地。这位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盲目崇拜名人,而且是用自己的实验来推翻前人的理论,后来也成为了大物理学家的。

学生学了问了思考了,还要注意分清是非、对错、真假、善恶和美丑。老师说的、专家说的、书上说的不一定全对。要引导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讨论,不要盲目从众,不要太相信名人。要像马克思那样敢于“怀疑一切”!我想,老师应该引导他们不要随便崇拜什么“明星”不要追星,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普通话也有出错的时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其实,真正的“明星”应该就是学生自己!学生必须要明辨是非,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五、、激发学生动手,引导学生实践——

“笃行之”,就是要亲自去做。学、问、思、辨的方法掌握之后,我们还必须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去提高学习效率并推而广之到各门学科之中。任何理论方法都需要运用到实践之中才有价值。只有亲自行动、实践过之后才能发现真理。《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后也。”疾风知劲草,实践出真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原来叫“陶知行”,后来因为认识到实践后才能得到知识又取名“陶行知”。我们的学习,就是需要在实践中去进一步发现、总结和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又用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学以致用。“笃行”,就是“行——知——行”的过程。

总而言之,如果做到了以上五点——引导学生博学博识、不懂就问、多作思考、辨明是非、实践积累,我相信,你的学生你的班级就会非常棒!无论你任教哪一门学科都会有创新有特色!

让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同行们记住《礼记》中的这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别之,笃行之。”并努力去“笃行”它吧。因为我认为它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效率的最好的方法!

第18篇:青春思辨会策划书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团总支

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

青 春 思 辩 会 策 划

11级计科本班、信管团支部

2012年5月3日

一、活动主题: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青春思辨会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为隆重纪念五四运动93周年暨中国共青团建团90周年,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升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以庆祝“五四”青年节为契机,开展“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青春思辨会”活动。本次建团9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学团史、知团情的高潮,营造了青春、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感悟人生,提升素质,激发学习、工作热情。

三、活动对象: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团总支全体成员

四、活动时间:2012年5月8日晚7:00—9:00

五、活动地点:和容楼B401

六、活动负责人:谢兆鑫

王阳

郭晓佩

师文倩

七、活动前期准备:

1、确立主持人;

2、制作PPT;

3、收集活动视频、图片等资料;

4、班委向全总支宣传本次活动;

5、布置活动现场。

八、活动方式:研讨讲座会。

九、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介绍本次活动,并讲解五四爱

国运动的历史事件和五四精神以及其给我们带

来的思考,让同学们详细了解“五四”;

2、全体同学起立,重温入团宣誓仪式;

3、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刘文婷发

表讲话。

4、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09级、10级、11级的

团支书代表上台各自抒发对五四运动的怀念和对各个团支部工作方向的见解。

5、普通团员代表上台发言,提出对团支部以及团

总支的建议。

6、全体起立,合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十、预期效果:全体同学能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活动的意义所在,领悟到五四精神的精髓,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同学们的思想,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升华。

十一、活动要求:1.保持现场卫生;

2.维持现场纪律。

十二、活动预算:打印2元+气球五元=7元

十三、安全预案:1.自备电脑,预防教室多媒体系统出故障,

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2.注意进出场的秩序,避免发生意外。

第19篇: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大多都是死读书,缺乏思辨能力。我认为这是事实。像美国这种才建国200多年的国家,跟中国这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来说差距是非常大的。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如今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源头,其次,当然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就需要教育制度来维系,我们很被动,很潜移默化地被教育,渐渐地我们从质疑到木然。就像《盗梦空间》的逻辑,多层梦境下的意识植入人就会认为那便是真实存在过的。庆幸的是,人毕竟不等同于动物,人是会思考的,一小部分的人在发现情况不对时便会提醒人们,我们需要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那么多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人所处不同的阵营,一个东西要让所有的人满意谈何容易。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改变,墨守陈规要不得啊。 我一直狠羡慕像美国这种国家,独立自主,多好啊,谁不向往。课堂里学生和老师似乎没有太大的界限(在学习的层面),学生畅所欲言,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是推翻老师的论断,多么自由的环境。而我们,似乎结束了幼儿园,我们都成了学者,很少质疑,更多的是知识的机械累计。当我们进入大学,某天老师说:“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话,不明白的就提问……”我们变得不习惯,习惯是一种可怕地东西。这种状况跟我们与生俱来的羞怯的国民性很有关系,再者便是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事实上我们自己也要对这种现象负责。

英语专业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说开来讲,就是我们中国学生需要思辨能力的培养。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思考,让我们觉得我们还活着。一个连思考都不值为何物的人,就连动物都不如。思考使人类不断进步,思考使历史前进。虽然很空洞的说法,但却是事实。因为思考我们不满于现状,然后便改革。如何才能培养思辨能力?其实是很简单的,但往往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人的惰性阻碍了人的进步。不怕麻烦,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把这些为什么通过各种途径搞明白了,不断积累后辨别力就自然提高了。万事坚持难。

第20篇:思辨性作文训练

上一篇:[转]遇见,流年里一抹最美的温柔(我心依旧)下一篇:诵读国学经典 感悟道法自然

聚焦写作弊端教学,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复习备考

? 所谓时评类材料作文是指为了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向其提供有关社会生活现象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时事的材料,?要求其就此发表看法、见解,阐明观点的作文形式。时评类材料作文的优越性在高考命题中日愈显现,时评类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可以预言,时评类材料作文将是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和复习备考的重要方向。离高考还有50多天,师生对时评类材料作文已不陌生,但由于有的同学对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认识还停留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写作中不自觉地走入写作的误区,以致严重地影响语文成绩。为此,作为语文二轮复习的最后一环,高三语文老师有必要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弊端教学,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和高考得分的档次。 ? ???

1、标题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学生拟题时把时评作文题拟成了话题作文题,显得大而无当。比如广州一模题:?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靓颖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针对这道题写作,有的同学这样拟题:《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显然这样拟题是错的。时评的拟题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拟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紧紧扣住材料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时评标题能准确地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写作范畴,让改卷老师迅速抓到你写作的重心和方向,不能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教会学生拟标题。写时事评论,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赞扬文明礼貌,批评自私自利?,谏讽褒贬、嘻笑怒骂?,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其词。这是写时评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拟标题时要注意的关键点。当然老师也可以找一些好的标题让学生模仿创新。例如:?? ??? 2009年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2014年广州二模《让粤语与普通话共享一片蓝天》《让普通话响遍广东》〈守护一方粤语》《粤语与普通话共谱改革乐章》等。上述这些标题都是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好标题,值得学习。 ? ??

2、脱离材料,无边发散。

??? 有的同学写时评类作文常常犯的毛病是不同程度地脱离考题所规定的材料,导致写出的文章偏题、离题。如写上文的广州一模题,学生从所给的材料出发,不恰当地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脱离材料作文,结果拟出了《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这样的错误标题。在上述第一个标题的作文中,学生写的内容是:要像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服一样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样写显然离题了。再如《各国校服纵横谈》,全文谈的是校服,但是没有去评议材料中人们对校服的态度,也没有自己对校服的看法,而是另起炉灶谈各国的校服各具特色,特别是韩国校服有一种独特的美,这样立意显然也是不对的。学生普遍的错误是把时评材料作文等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来写,部分或者全文脱离材料,无边发散,当然会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 教学中要强调: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谓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实话实说,对所评之事进行分析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同时又不能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注意,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外高谈阔论。 ?? 耐心指导学生学会评事。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就是议论材料所述之事,而不能随意节外生枝。评事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展开思路就不至于脱离材料:其一,评论事件的对错。其二,评论事件的成因。其三,评论事件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指导,学生就能少出错。 ? ?

3、囿于事实,立意肤浅。

???部分学生写时评,在立意上很不给力。如上次佛山二模作文,大多数学生立意肤浅。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粤语与普通话应该并存》作文,文中用一个重点段谈了讲粤语亲切、方便交流的好处后,又来了第二个重点段:

?? 在广东,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懂粤语,特别是外来人员。当语言不通时,往往会带来障碍,甚至是误解。这时普通话会起到作用。普通话可以化解粤语不通带来的矛盾,也会促进人们的沟通。并且,普通话也博大精彩,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这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活泼性,在谈话时能缓解尴尬的气氛,从而带来兴奋与激动,增添幽默感。

? 像这样立意不免让人觉得太平淡,且大多数人都如此,立意就撞车了,怎能提高得分的档次?而能将话题上升到国家发展、粤文化保护的高度的人少之又少。如可这样立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形成统一普通话至关重要;要加强粤方言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粤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指导学生确立立意的方向。时评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一般有三种思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辩证建议式,即一分为二地指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中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认识,然后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力求立意有高度、有深刻、有新意。“高屋建瓴”是写好时评的第一要务。它要求评论者具有高远的眼光,能够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从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高度来谈论时事,站在时代与文化潮流的风向标上指点江山。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时评写作不能囿于事实本身,而是要有所提高。比如,让学生学会将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上升到普,避免目光短浅,就事论事。 ? ??

4、有评无论,堆砌材料。

??? 我曾布置学生写如下作文:

“偷菜”是近年来最流行的网络游戏之一\"所谓“偷菜”是指开心网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即进入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各类“偷菜”“种菜”游戏大行其道,人们对此痴迷不已,其兴趣远远超过上课、上班。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种无脚的游戏让人迷失。 ?? 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请你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 评改时发现学生作文有如下毛病:空摆事实、罗列现象,无分析、乏推理。比如有篇作文开头段是这样写的:“今天你‘偷菜’了吗?”这句话成了时下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内心太多的情感。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偷菜’?。”然后,用了三大段叙写偷菜游戏的种种乐趣,最后的结语是:“‘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乐趣!”这样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简单相加,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 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论证呢?要向学生讲清:“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是时评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评论,“评”,就是评判真假美丑、好坏优劣、是非功过等;“论”,就是议论、说理,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因此,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做到以理服人。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 此次作文的“时”就是“偷菜”游戏热这一网络现象,“评”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人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一般的写作思路是先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接着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用正面事例来支撑观点,用反面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 我们还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

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 ??

5、只谈现象、根源,不找解决之策。

前段时间,我布置如下文题,要学生写作:

??? 据《重庆晨报》2012年3月12日报道,家住河北的刘喜梅女士3年10次来重庆,目的只有一个——劝儿子回河北老家,到国企端个“铁饭碗”。27岁的儿子冉杰希(化名)在母亲的“折腾”下,多次逃避,女友分了、工作辞了、手机关了,想法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活„„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批改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开篇引用报刊的新闻报道,对报道进行简要解析,作为过渡,再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剖析?“母亲”做法之错误。(详写)联系社会上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详写),然后文章遗憾地结束了。这样只“破”不“立”的文章,不能不说是功亏一篑。

指导学生写好破立结合的文章。向学生讲明:只有破立结合的文章才是完整的好文章。因此,这篇文章还要写一段,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详写)这样写除了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外,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 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写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除了写技不高明外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缺失。时评紧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公众畅所欲言地表达,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与话语权的尊重。作为青年,他们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需求。同时也有评论时政的权利,应当以公民的姿态去品评时事,并且探究解决各种社会生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些方面老师要加以引导和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 ??? 除了这些,学生时评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评说片面,议论偏颇、措辞推度、缺乏辩证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时评类材料作文作为高考的热点题目和今后高考题目的重点研究领域,我们多花功夫探讨是值得的。?聚焦写作弊端教学,让学生迅速找到写作的正途,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在高考中获得满意的成绩,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喜事啊! ?

议论文(思辨)范文
《议论文(思辨)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