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生经典朗读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8:06: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生朗读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应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悉心体察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导”:“导”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导”想象力的发挥,预感能力的培养;“导”心灵的沟通,喜怒哀乐情弦的共振。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朗读主题式教材编写原则、方法、内容的研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积累的相关要求,确定主题式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及内容。 2.朗读诵读积累目标定位的研究。

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诵读积累的具体目标。 3.诵读积累方法指导的研究。 4.诵读积累的策略研究。 5.诵读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出诵读策略的基础上,建构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之处:

1.主题式诵读的构想。本课题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教育的优良传统,主题式地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吸纳国学经典的精髓,开发切合学校实际并相机融入学校阅读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

2.尊重学生主体。本课题的名称与研究内容鲜明地立足在学生诵读方法的习得和国学积淀上,指向明确,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国学经典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系统性、操作性强。课改以来,本课题是由主题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教学、学习者、教学者、媒体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的组织系统,各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同时本课题观点新颖,表述简约,目标简明,操作简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手段及途径

1、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 “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

(3)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2、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

(2)为了确保诵读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诵读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开展“亲近古诗文”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背一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抄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可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期末进行总展示。并为设计一张评价一张表,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以次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4、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5、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的愿望,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拟定通过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组首先组织该组成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具体的实验计划,然后通过调研、交流访谈、互动研讨、积极实验等活动,不断深入实践、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从而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成立课题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14年7月—2015年7月)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推荐第2篇: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2011届 林宇倩

指导教师:福州教育学院 林毓君 讲师

宇倩:要抓住如何指导进行写作。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朗读不但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其特有的魅力却没能像古代一样受人欣赏。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们渐渐低忽略了它的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因此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积极性,授予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使小学生提高古诗词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朗读 文化

正文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文化古国,而古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稀世珍宝。古诗词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人民的智慧,被流传至今。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而小学阶段更是性格、能力等培养与形成的最佳时机。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其意自见”。 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此可见,古诗词朗读是很有必要的。

一、古诗词朗读对小学生的意义

(一) 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奖券?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青少年包括小学生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古诗词虽然不像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一样,让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实用性。但古诗词却重在修养我们内在,对其道德和品格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孩子们正式进入真正的学习教育中时,从小就训练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可以使他们完善自身人格培养,提升

1 文化品位。

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很有必要的。

据我知道,在福州的各所重点?的小学,每天早读前学校都会播放《弟子规》,让小学生日复一日地熟读、背诵,直至理解诗中所要传达的精神。《学而篇》里摘录的其中一章,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入则孝、出则弟等,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算真正尽到自己的本分和做人原则。除了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自我修身完成后,还要培养爱心、兼爱众人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又如《三字经》这篇琅琅上口的三字形式的诗,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都会随口诵读出来。其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能让小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会礼让自己的同伴。“长幼序,友与朋”这句让小学生懂得长幼有序,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照顾比自己年幼的人并善待自己的朋友。

小学生在朗读我国优秀的传统古诗词时,能自觉地对照自己的平时行为,找出自己与古诗词中所讲道理的差距,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时间的累积中,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做人原则。在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小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国古诗词记录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凝聚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的思想,是无数文人志士人文品格的缩影。在学校课程中,单单凭借思想品德课程和班主任等科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给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中渗透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使小学生在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完美的人格。

(二)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成熟阶段的产物,具有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生们接触并爱上古诗词诵读后,小学生们自然就会在审美情趣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并不是以前纯粹的以

2 网络游戏、小人书中的世界为美了。 1.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概念。王国维在《人家词话》中阐述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可见意境是我国古诗词的重要成分。一首好的古诗词几乎一定就有好的意境,而好的意境一定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1)感受意境中景的美

我国古诗词中所写的大多数的意象,大多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的景物。小学生通过平时朗读古诗词,可以感受到原来自己身边天天可见的事物竟然可以组成那么美好的一篇文学作品,进而感受到古人渊博的学识和中华民族文华的神奇和魅力。例如《天净沙·秋思》,虽然这首词是在初一语文课本中才出现的,但全词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意象,并且读起来很有节奏,铿锵有力,所以让小学生们在平时课余中朗读,作为古诗词的补充一点也不为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用几个普普通通的事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景色的画面。小学生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脑中无疑会产生出那些词中的景物,渐渐感受到古诗词意境中所带给他们的意象的美。

再比如人人都知晓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仅仅写了春天里的红杏和树枝。但小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就会自然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因为一个“闹”字,意境全出。他们可能刚开始接触这句时没感觉,但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小学生也会感觉到诗人的神功,头脑中描绘出红杏在枝头互相嬉戏的场面,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热闹和活力。

(2)感受意境中情感的美

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小学生在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只是理解了这首词所写的景物。细读这首词,就感受到了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构成的景色的美。再经过教师指点,精读这首词,就能体会到词人词中所要传达的在异乡漂泊流浪时的孤独寂寞、无奈、对家乡的思念等复杂的情感了。

张继的《枫桥夜泊》中,随着小学生对这首诗朗读由少到多,感受到的美也由浅到深。从刚开始感受到月落、乌啼、满天的霜、江边的枫树、渔家灯火、寒山寺等意象的美,到后来逐渐体会到的身为羁旅者的诗人孑然一身、孤独寂寥的情感,在一步步读懂读透古诗词的过

3 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2.音乐美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汉语特有的音乐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而古诗词的音乐美,只有当小学生朗读古诗词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它的美。一首真正算得上好的古诗词读起来是琅琅上口,非常流畅的。这时候,如果小学生在初次朗读,没有理解古诗词意思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它朗读时的美,即古诗词的音乐美。对于优秀的古诗词,小学生朗读起来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它的语调变化,音韵的抑扬顿挫和回环往复,有节奏感,从而感受到所传达出来的古诗词的情感韵味。 (1)声调变化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因而才会有古诗词的语言语调变换之美。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十分强调平仄轻重的交错,重视古诗词在声调上的抑扬顿挫,最后形成古诗词特有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因而古诗词并不像其他人对其的误解一样平淡乏味,通过朗读,反而更是一种很有节奏感的作品。 (2)严格押韵

严格来说,只要是古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有押韵。古诗词的押韵可以使声韵和谐,构成古诗词的回环往复之美。像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学生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会不会感到拗口,相反还会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作者在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注意到了押韵。 3.建筑美

古诗词的句式,从先秦时期到古诗词盛行的唐宋时期,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诗词相继出现,不过大多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它们大多字数相等、句式整齐、互相对称,具有形式上的建筑美,给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无论是汉字还是诗词的排列,都是方方正正的。当然词有长短句,不过这也是一种形式,同样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

(三)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小学甚至中学、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古诗词最基本的要素是汉字,而汉字也是祖国语文的瑰宝。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的训练无疑也是在训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

4 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的经典阐述。 诵读,是中国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帮助小学生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1.培养小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对古诗词的朗读更有利于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理解古诗词,加深对古诗词大意的了解, 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由此也更能准确地把握住一篇语文诗词甚至语文文章的整体把握。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有人说,诗歌是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在小学生朗读这一创造性艺术的古诗词时,就会有意识地区培养自己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因为古诗词短小精炼,而偏偏就是这么短小的文章,却能描绘出一幅场景,能讲述一件事情,能表达几种感。而多朗读古诗词,就能使我们头脑中显现出古诗词所表达的画面,越多次朗读古诗词,画面就越清晰越丰富越深刻。在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多次并有质量地朗读古诗词可以使小学生走进古诗词内核,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大一部分诗词是描写对祖国的热爱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通过诵读这些带有特定时代背景和当时特殊人物的爱国心理的古诗词,来感悟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不仅一些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古诗词对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爱国主义诗人的爱国品质更是让我们铭记和学习。像中国历史上具有爱国精神的诗人屈原,我们更是每年都纪念他,纪念他的品质,学习他的精神。

(五) 增强小学生记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小学教育的要求下,记忆会随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由无意识记忆为主到有意识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有意义记忆。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训练,反复朗读,坚持朗读。这样小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也更快、更深刻、更持久。

二、古诗词朗读的现状

5 在古代,古诗词受到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朗读古诗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作诗也是亲朋好友聚会时不可缺少的一件乐事。可以说,吟诗作赋在当时,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气质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因此,说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提到宋代,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宋词。就像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的,诗歌被视为最高的艺术门类。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中华的骄傲—古诗词,却在社会的日新月异下宛如大都市夜晚天空中被尘埃蒙蔽的星星,越来越暗淡,失去了原本的光亮和耀眼。

(一)现代的青少年渐渐冷落了古诗词

提及古诗词,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存在着误解,认为古诗词是中国自古就遗留下来的产物,觉得古诗词很古板,还有许多严格的束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比起古诗词,年轻人更多愿意去喜欢一些流行的歌曲、游戏等。因此,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古诗词。尤其是古诗词的朗读,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词,认为这行为无疑和老古董一样迂腐。

(二)学校对古诗词朗读的不重视 1.古诗词朗读专业课较少

如今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很少会开设专门的有关古诗词的课程,更别说是古诗词的朗读了。学生唯一能接触到古诗词,大概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古诗词课文的教学了吧! 2.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古诗词的大意,然后就叫学生们一字不漏的背出来,并且会默写,这样就算达到目的了。

(三)家长对古诗词朗读的不重视

都说现在学一门技术就是多一些工作的机会,所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家长们会让孩子们多学一门甚至几门艺术,像钢琴、跆拳道、舞蹈等等,根本就没想到过还有关于古诗词方面的兴趣班。

对于朗读古诗词,可能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会背古诗词,会默写古诗词,只要在考试时能做对古诗词的题目就可以了。其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以及古诗词的一些基本常识可以不用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白花工夫。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古诗词本身的发展,使其种种的优点被

6 人忽略。

除了先前所说的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小学生的阅读品位的降低、古诗词“教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熄灭了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的因素之外,古诗词衰弱的原因还有几点。

(一)有些古诗词与小学生的事物接受方面有一定距离

有些古诗词的内容是小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比如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多数是民间祭神的古诗词。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准确地把握到这些诗词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意思,自然就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有些古诗词虽然内容能够被大多数的小学生所接受,但是却篇幅冗长,使学生越朗读越觉得越是在重复着同一样事情,越乏味。

(二)中国的教育体制——重视学生学习成绩

据《礼记·学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在\"国学\"中就设有定期的学业考查制度,学生入学以后,每隔一年要对其学业及操行进行一次考查,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直至全部考试合格才准予毕业。之后从汉代《举贤良对策》把考试作文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到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和清朝的八股取士再到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说仍然是以学科的考试成绩评定学生为主。

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教育体制,所以人们才会把古诗词朗读看做是一种“多余”。古诗词读得好或坏对学生正常的笔试成绩没有什么影响。

四、古诗词朗读必知的基本常识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一) 古诗词格律的要素 1.四声

大家都知道,汉语和其他国家的语言,诸如英语,德语,法语等不同,汉语有其独特的声调之分。无论今天还是古代,汉语都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它是由于字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不同而形成的。汉语的四声,就容易造成古诗词在音律上的抑扬顿挫的美感。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仄相间,造成古诗词声调的抑扬顿挫,使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乐美.2.平仄

7 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为平声,因为平声没有升降;仄为上去入三声,有升降,较短。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就是入声的问题,但是这个障碍是通过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

平仄在古诗词中遵守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局中时对立的两条原则。

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三四句: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正因为古诗词中平仄的交错变化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3.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就是指在诗词中全部或者一部分句子的末字用同一个韵的字,无论是在近体诗还是古体诗,押韵都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为所押韵的字都在古诗词的句尾,所以经常被称作“韵脚”。押韵主要是指元音和韵脚相同。诗词有着严格的规律,但是,依照诗词的格律,四句诗中,一般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韵。即使韵头不同,也可以算是押韵。因为虽然韵母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读起来却相当得和谐。 例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gao), 万条垂下绿丝绦(tao)。 不知细叶谁裁出(chu), 二月春风似剪刀(dao)。 “高”、“绦”、“刀”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ao。而第三句中“出”的韵母是u,和“高”、“绦”、“刀”的韵母不同。

但是现在我们读古诗词的时候,却时常觉得诗词读起来不怎么和谐。这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有个意识,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古代的汉字发音和现在的发音有些变化。如果用古代的发音读古诗词,就会

8 发现其实诗人用韵的严密性。

例如每个小学生都知道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在教这首诗的时候,每个老师都会跟学生说过,今天斜字念xie,但在古代念xia,这就和“白云深处有人家(jia)、霜叶红于二月花(hua)”押韵了。 4.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忌重复字。这样对仗就构成了古诗词的整齐美,也使古诗词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

(二) 古诗词题材表达方式分类

抒情诗,以抒发主观情绪为主,侧重想象、抒情。

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和人物。

景物诗,描绘山水景物,描写细致精工。

哲理诗,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为主,侧重形象议论。

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方式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朗读古诗词。 (三) 声调

教师要让小学生朗读好一首古诗词,就要让小学生在理解好这首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根据诗人的感情配上合适的声调来进行朗读。 (四) 重音

古诗词中的有些句或词需要重读来突出所表达的情感.在指导小学生朗读古诗词时,要注意到这点,尤其是古诗词的韵脚要适当地重读,其他地方可以相对轻声一点,使得古诗词的整体更加和谐.重读的地方和诗人的情感是有关的,因此要找准诗人创作时的精华的词语。

(五) 停顿

古诗词朗读要适当地运用停顿。停顿可以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义或者某种感情强化情感表达。小学生在掌握好停顿的要领好?,不但能给予他们回味之前古诗词的韵味,而且还能为接下来的古诗词朗读做好准备,增强朗读的节奏,准确表达古诗词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古诗词途径

古诗词朗读的前提首先应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上,在此基础上再灵活地运用不同语调节奏把诗的意境传达出来.

(一) 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9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学生们主动爱上古诗词朗读是首要任务和前提。 1.朗读方式多样化

现在一些非重点小学的古诗词课上,老师就直接让小学生们背古诗词和诗词的翻译。其实古诗词朗读并不是那么贫乏无味的,只是教师指导的古诗词朗读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在古诗词的指导方式上应该多样化并且能引起小学生们的注意。 (1)

配乐读

正因为古诗词汉语中的读音、语气、节奏、韵律等得变幻无常,就形成了古诗词特有的音乐美,因而早期的古诗词都是能够唱的。后来古诗词更趋向于诵读,在现在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指导中,时时刻刻让小学生唱出古诗词有点不切实际。虽然古诗词不再用来歌唱,但是其音调、节奏等仍然回环往复。小学时期依靠音乐帮助所掌握古诗词朗读会让小学生们难以遗忘,甚至终生受益。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再配上适合该古诗词主题的音乐,无疑更能渲染气氛,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更能全身心地融入到诗词的朗读中去。古诗词不同的分类也应配以相对应基调的音乐。

1.古诗词按感情基调分: a忧国伤时

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白居易《卖炭翁》等 b思乡怀人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范仲淹《渔家傲》、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c悠闲自得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d离愁别恨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2.按古诗词中常见风格分类: a雄浑风格

例如刘邦的《大风歌》、曹操的《观沧海》、项羽的《垓下歌》 b豪放风格

例如有李白、苏轼、辛弃疾创作的豪放诗词。

10 c沉郁风格

如杜甫“三吏”“三别”。 d悲慨风格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辛弃疾的词。 e旷达风格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音乐的曲调风格也分为多中,配上与古诗词相适应的风格,小学生的朗读就会事半功倍。 (2)

据诗配画

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在王维创作的古诗中,诗画是连为一体的。其实不仅仅是王维,可以说是全部的古诗词,都会给人形成一幅真切的画面,同时这也是古诗词的一种性质可以说如果小学生们在朗读古诗词时,头脑中没有浮现出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那小学生的朗读就没有深入,没有到位。而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还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更加适合理解事物,因此我们可以用小学生们擅长的画画来表达出自己头脑中所浮现的画面,来加深朗读的情感。

以小学刚入门的骆宾王的《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诗选取了鹅的白毛和红掌独特的外形特点,鲜明的颜色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构成了一幅逼真的白鹅戏水图。小学生通过朗读和作画,更能读出鹅的特征、戏水时的形象和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既然王维是“诗中有画”的代表,那就再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为例。《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看似平淡无奇,写景又写人,描绘了一幅明月和弹琴人的画面。单单凭朗读小学生可能还没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配以图画,诗词中所表达的境界就鲜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心境,其正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特点想吻合,因此两者相互的作用,使得小学生朗读古诗词时更加地理解作者之意。 (3)

小品朗读

古诗词不单单是一个静态文字呈现的过程,其所形成的作品而是在鲜活地描绘着一件物、介绍着一个人、描写着一个人的心境、甚至叙

11 述着一件事。

古诗词几乎很少做到每一句都写事情,每一句都可以用动作表演出来,但是在边朗读边表演中,小学生会把自己投入到作者这个角色中,以作者本身的感情来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事情及感情。以李白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可以指导小学生把自己所想象的两位好朋友分别的场景用小品说演的方式表演出来,同时注意表现出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不舍的表情。

2.适时适量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

小学生对比赛的兴趣和注意力往往多余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同时小学生也渴望在比赛中获得肯定和大家的鼓励。因此小学生所表现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的必要性。适时适量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可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课程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关注度及钻研程度、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对小学生古诗词朗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在小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读比赛中,教师要多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表现不足的学生在鼓励的基础上也应适当适度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诉他提高的途径,避免伤及小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逃避。

(二)

朗读的古诗词要精心挑选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繁重,没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专门的古诗词朗读训练,况且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又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朗读时间里我们也要在选择朗读的古诗词内容方面精心挑选。 (1)

古诗词内容要高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指导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对所选的古诗词内容的选择。挑选的古诗词要对小学生有正确的教育意义,没有无用甚至低俗的语言,否则又与平时藏在小学生的低俗、没有价值的书籍、玩具有何差别呢。

(2)

古诗词的选择要在小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

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就决定了他们朗读的古诗词长度要适中,内容要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生活。否则因为小学生的不理解,即使是在中国文学界有一点影响力的古诗词,小学生朗读起来也没有多大的收获。

12 (3) 朗读的古诗词要与语文课本相贴近

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古诗词可以是课堂所教的诗词,也可以是课外的。但是教师应该尽量选择语文课文中古诗词课后所推荐的古诗词,作为课堂的一种拓展。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课文中的古诗词学习,适当拓展延伸。

(三) 坚持朗读古诗词

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指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而不是凭着自己的一时兴起或者为了教学形式。

教师应该制定一个每天固定诵读古诗词的时间,并做到持之以恒,就像福州各所重点小学一样利用早读前的时间反复播放诗词,让学生们主动跟着广播朗读,由此也获得了不少的进步。

教师也可以规定每周固定的语文课前的几分钟为诵读古诗词的时间,进行朗读辅导,加强教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诗味儿。也可以叫小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古诗词朗读读给父母听。这样持之以恒,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裘新江.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8,303

[2] 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10.1,7-10 [3]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0.4,3-5 [4]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8,37-58 [5]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1

推荐第3篇: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的课后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培养“小朗诵家”,成为同学的榜样。

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必要的技巧练习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停顿、轻重音或语调等的安排不当造成的。因此,朗读教学中进行停顿、重音或语调等技巧性的指导非常有必要。

在指导停顿时,我特别注意了标点的停顿,词语的停顿,情感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有明确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最长。词语的停顿在朗读中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如《西湖》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有的学生这样读: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如此读来,一切都完全失去了美感 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至关重要。至于情感的停顿,就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再如:“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出于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间停顿稍作变化,则更能表现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赞叹之情!至于重音、语调方面的指导,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巧性的指导一般在课堂教学中略加渗透,通过不断练习巩固,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四、多种形式范读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录音、录像、老师或优等生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五、恰当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学时也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其信心,那么学生朗读能力自然会提升了。

推荐第4篇:小学生朗读日记

小学生朗读日记

3月23日 阴 星期天

早晨醒来,感冒症状全消,神清气爽。打算5:30叫醒儿子,见他睡得正香,推后了20多分钟,儿子也从感冒中痊愈了。因儿子7:00有英语辅导,读了20分钟让儿子起床。虚竹已集逍遥派三大高手内力于一身,书中写道,真气灌注之下,虚竹以薄薄的柳叶刀竟能削断铁链,儿子对其可行性断然否定,但为虚竹功力大增高兴。《天龙八部》还差一卷零两章,预计下周读完。建议儿子下午去市图书馆阅览室写作业,被拒,理由是资料无法带全。

详读《如何阅读一本书》3到5章,虽做了读书笔记,但尚有两事欠缺:一是笔记中仅整理了作者观点,末加以自己的思考;二是比照书中的观念,儿子的阅读存在需改进之处,有待梳理。

晚上招待客人,回到家已过22:00,儿子已酣然大睡,妻子听我开门就醒了。听妻子说,晚上她给儿子朗读了张瑞敏的《六个不成熟表现》,儿子认为妻子和他身上都有不成熟表现,不知他俩是如何评价我的。我和妻子在博客管理上各有分工,儿子的朗读录音和做菜照片由妻子发在她的博客上,儿子的读后感由我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妻子商量,读后感的发布由她负责,我专心记朗读日记和读书笔记,还有读后感的修改。

推荐第5篇:小学生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生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

一、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深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二、抓住三个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掌声》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后让学生用两个词说说主人公英子,在获得掌声的前后人物性格,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自卑”和“自信”。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英子“自卑”之情,哪些语句表现了英子的“自信”。再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语句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主体部分的基调,读出掌声前的自卑之情,掌声后的开朗之情。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的说。“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的回答。’这段话中,“傲慢”和”谦虚”两个词语非常明白、准确的表明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学生一旦抓住并理解了这些重点词,从而进行练习朗读,那么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诗词的朗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每句的音顿是一致的,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此为要旨,进而朗读《望天门山》。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通过实践,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推荐第6篇:小学生朗读评价的艺术

小学生朗读评价的艺术

江西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办事处中心小学 李德红

赣七中 王昌材

内容要点:有效的朗读评价不仅能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朗读评价的语言艺术要讲究指导性、激励作用、把握好尺度以及彰显学生个性,定能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评价 指导 激励 趣味 尺度 个性

《语言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识字量又有限,这给朗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能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巧妙的运用评价的语言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朗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能够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

朗读评价的语言艺术,是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表现。朗读评价的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影响着朗读教学质量,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小学生朗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技巧性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呢?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由于小学生没有朗读基础,朗读技巧需要老师逐步的指导,朗读水平才有提高。因此,赌天进行朗读评价时,如仅仅用“读的棒极了”“读得真好”“还要纠结努力”之类的语言泛泛而“评”,是委难达到朗读评价的目的。老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小学生朗读的评价之本。

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的王自文老师执教《古诗两首》过程中,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时,随着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老师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他们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会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不关键?刘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急虑。王老师提高声音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带着深深的忧虑再读课文。紧接着,王老师激动地说:“你们愤怒吗?批判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再比如指导朗读《丰碑》第一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砣。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可以运用这样的评价语:“你能读出刺骨的寒冷吗?/我感觉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感到了似乎边呼出的气都结冰了。/我感到自己也快冻僵了。”

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运用这样引导性的情景评价语言,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理想的朗读评价就是要通过巧妙的铺垫、点、引导,让朗读真正入情。学生的朗读千变万化,评价的目的和方式不一样。评价的语言又怎一个“好”字了得?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过程。

二、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中讲究激励的技巧能使他们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产生自信,获得动力。

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学生的认字量大,有一养分孩子难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会,生字成了朗读课文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老师从生字的正确认读入手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消除这些孩子在朗读课文时的恐惧感,从而一步一步进入朗读的情境,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自己的个性化朗读。比如我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就采用了“破布激励、顺势启导”评价策略。由于这课生字有14个之多,而且读音拗口、字形复杂,孩子很难一下子认识,所以我就加大对这些生字的朗读练习,并要求放在具体的词语、句子中朗读。随后,在课堂上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时,有一位孩子在读的时候声音很轻,而且一句话里总有读错的、读漏的字,但是他停下来再拼几遍就读对了,这引起了其他孩子的一些嘲笑。于是,我用微笑的目光看着他,其他人说:“这位同学真勇敢,你们听,在他的努力下,这些难读的生字他都会读了,而且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他呀!”这时,其他的孩子都鼓掌了,这位“勇敢”的孩子更勇敢了,朗读的声音也变得大了许多。我又因势利导,说:“瞧,这位小朋友多能干,自己学会了这么多的生字新词,咱们大家一起跟着他读一读。”几句简单的评语,能氧化剂学生从心里激发出一种自信,产生了种力量,这就是激励的技巧。

三、评价语言要有童趣性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情感丰富,富于形象思维。他们接触的教材洋溢着深厚的儿童文学的色彩。因此,老师在进行朗读评价时,也要从学生的童心出发,倾心营造和他们心灵相通的情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接受。

特级老师于永正指导学生朗读《小稻身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师生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童趣十足,于老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似乎没有作正面评价,而是开了个玩笑。其实,他的高妙之处恰在于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四、评价语言要把握尺度

小学生学习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摆正心态,既不要期望过高,求全责备,说这里没读好,那里没感情,不不要忽视学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一味地表扬学生,这样极易使学生“迷失自我”,要针对学生朗读能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及认识自己长处,又明白需继续努力的地方,有一个好心态投入到朗读学习中来。

本月我辅导学生参加办事处“学抗震救灾,千里事迹”师生演讲比赛,演讲稿中有段话:“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坚强和英勇。女学生高莹双腿都断了,双手也被砸伤,不仅一直没哭,还一边微笑,对大家说‘要勇敢’。灾害来临之际,中学生雷楚年在2分钟内,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名同学脱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通了这段话之后,我是这样评价的:

师:你的普通话标准,声音清晰响亮有穿透力。但对待每一个字词你都用相同的模式处理,没有重音,没有读出内心的感受。你觉得这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生: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坚强、英勇”是重要词语要重读,我试试: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坚强和英勇。 ....师:对,你的朗读让我明白了这一段要讲坚强和英勇,坚强表现在哪里?

生:坚定有力地读高莹的例子。

师:高莹双腿都断了,双手也被砸伤,他的伤势惨不忍睹,让人感到痛心。悲伤怎样读出这样的感情?„„

生:(声音哽咽、哭腔断断续续地)女学生„„高莹„„双腿„„都„„断了,双手„„也被„„砸伤。

师:面对这种痛得眼泪都会干的伤势,高莹是怎么做的?请你读一读。

生:(马上一改哭腔,坚强坚定有力地读)不仅/一直/没哭,还/一边微笑,对/大家说/“要勇敢”

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为演讲打下了基础.老师恰当的把握好评价的“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空间,给朗读带来积极的效应。

五、评价语言要有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同样的语言文字,学生由于感情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会不一样。

如《夏夜多美》中有这么一句话:“蜻蜓飞呀飞呀,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地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回家了。” 一个孩子读这句话时,语速较快,语调读得有点着急。老师评价:“蜻蜓飞得多快呀!你读出了蜻蜓想早点把小蚂蚁送回家的急切。”另一个学生却读得比较沉稳,语速较缓慢。老师评价:“夜间行路要注意安全,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知道蜻蜓考虑得真周全,它要把小蚂蚁安全地送回家。”

小学生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他们站在个人感情的角度读出了自己对这些文字的理解。老师采用这样的评价语言进行评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肯定了学生独到的文字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

另外,在朗读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这门艺术,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备受鼓舞。

总之,在小学生朗读评价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年龄层面上,抓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不断地研究朗读评价语言的魅力,并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特色,以更有效地激活课堂,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2《借鉴 创新——上好小学语文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定元主编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4《小学教学研究》08年第1、2期合刊

推荐第7篇: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

作者姓名:栗亚莉

工作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联系电话:13708881635 【文章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有效 指导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和听课时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

1 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 “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试图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例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我”与小外甥“对诗”时的片段,

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古往今来,许多诗人

2 留下了不少佳作,“我”和小外甥对诗了呢,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 (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 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师:读的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 (又一桌读)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很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看起来,男生女生读的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句的韵味,更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的真好,一二两组扮演“我”,三四两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起来在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在我听到的一些课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

3 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是互评,教师自己也只做了两次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不错”、“很好”这样笼统模糊的评价,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声音大了就是好,朗读整齐就不错,才有了后来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可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要给予真实、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指导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而且要通过提示性的评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心灵和情感共鸣。

4.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朗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上面的案例,执教着似乎就没有考虑语言情境,也没有考虑语言情感。《望月》中的“我”是一位中年人,而小外甥还是个活泼可爱、富于幻想的孩子,念诗的语气语调当然不会相同,二人在对诗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会相同,要如何表现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不适合许多人一起读。而老师却一次安排男女生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对诗,结果虽然读得“整齐划

一、

4 铿锵有力”,但却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二.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几点方法

既然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呢?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后的五篇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去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

5 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雨点》《鲜花和星星》《大海睡了》等短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都可以创设情境,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指导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和美妙的情境中。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

6 强的学生范读。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朗读形式很多,例如: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引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有的地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读,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接上老师读的内容,突出重点词句„„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课前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

7 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一般来说,初读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及经典的句段,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感丰富的课文,宜采用引读法,以情传情„„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师生配读、组合读及默读、散读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表演,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等,这都是“激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注重朗读评议,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是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组织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

8 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例如当学生朗读《狼和小羊》狼的话时——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学生朗读后,我第一次点评:“这只狼比较温柔啊!”第二次点评:“你是一只善良的狼,虽然找碴了,却底气不足啊!”第三次点评:“你的表演能力真强,同学们,看,凶恶的狼来了。”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文本理解所包含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文而异,采取不同朗读方式,不同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主要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 《素质教育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3.凤凰语文网 www.daodoc.com

(论文字数:4322)

推荐第8篇: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性目标:低年级段:要让学生得好,读得有感情,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中年级段: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

高年级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地读熟、读透以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织调查,分析阅读现状:

A、通过网络了解目前各地的阅读情况;

B、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阅读状况以及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

A、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B、学习国内外关于母语教学和阅读方面的文章、著作;

C、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教育科研知识。

(3)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员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使研究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2)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作好记录和小结,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

(4)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总结

(1)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师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

(3)汇编论文集、案例集、读书报告集、活动记录等;

(4)撰写结题报告。

(二)主要措施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光实践不研讨就不是教科研。一年多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年多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教育故事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1) 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 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一次,我在教《赵州桥》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两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王树红老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

到位。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经集体讨论研究,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满山遍野/都有/ 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出个性,读出激情,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是我们课堂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兰进老师教学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因为朗读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本课题实施的各步骤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形式,例如:赏读与创设情境、想象与激发情感、演读与感悟体验、评读与促进发展、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领会文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学生的语言,为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展示实施过程的图片)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前行,在研讨中收获、总结、提升。结合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们撰写了总结性的论文。我自己撰写的论文:《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徐晓宇老师的论文《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兰进老师的论文《如何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刘晓鹏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王树红老师的论文《高年级训练感情朗读的途径》、张国海老师的论文《浅谈教学中朗读方法的指导》。另外还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朗读教学的课例、教学反思、活动记录等。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

经过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了课题研究中期阶段预期的目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通过阶段性的、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我校学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杜绝唱读的方面有了较好的改观。同时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朗读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我校的课题组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下一步研究的计划与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修养,多学习关于朗读方面的知识。

2、抓好课内外的结合,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研究记录。

3、认真开展好实验研究活动,多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读书交流、表演等各种形式

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在学中玩、玩中学、乐中得、得中乐。

4、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5、加强学习,师生共同促进。

推荐第9篇:小学生英语朗读习惯培养

小学生英语朗读习惯的培养

永年县洺关总校洺阳联校 王伊宁 15831058259 语言类的学习重在发音和会话交流,大声张口说是必备举措。但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哑巴英语”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朗读训练不过关,朗读习惯未形成所致,因此朗读对于学生学好英语占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是目前我们学校训练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在新课堂大教育背景下,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我在任教四个班中开展了培养小学生英语朗读习惯的训练活动。以下,是我在实施该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收获和成果。

一、通过测试将学生以朗读能力分类,利用生帮生的方式,带动学生养成英语朗读的初步习惯 在一开始的训练活动中,我通过测试学生朗读能力和学生调查、谈话交流掌握学生朗读的现状,将学生分为三类:喜欢并朗读好的学生,通过训练易提高朗读技能的学生和不易提高的学生,为的是将起点不同的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训练任务,快速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当然,在这三类学生中,选定部分朗读较好的学生协助老师,带动技能较差的学生掌握和提高朗读技巧。

二、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我首先运用语言和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张口朗读。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怕读错引起同学笑话的心理产生朗读障碍,导致一开口读就紧张,张不开嘴。我时时告诉他们:“错误是进步的第一步,大家每天读一点点,就会进步一点点„„”

采用“阶段性目标朗读法”。首先,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朗读材料,在确定朗诵材料后教师采取以下步骤,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第一阶段,分解难度,教师将朗诵材料分成几个几个的小句子,带领大家各个击破。在这里我会采用这几种方法:先带学生读两遍句子,然后我减少带读次数,采用我读一遍学生读三遍,我大声读学生小声读,我快读学生快读,我慢读大家慢读,句子朗读接龙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一个句子不耐烦的读了好多遍,其实在这过程中学生没有因为一直读一个句子而感到烦躁,反而很乐意参与到老师变换方式的带读中去。第二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阅读材料的发音,开始自我主导阅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可找几个阅读较突出的学生领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因为是学生领读,而且他们存在一种“找茬”的心理——即听到领读同学读的不对时,会立即纠正出错误,所以比教师领他们读时更加专注更加认真。也可采用两人互读和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即一部分读一三五句,另一部分读二四六八句。或者采用一人汉一人英的方式阅读。因为小学生的活泼爱动、主观性强等的特点,教师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思维模式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变化新颖的朗读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三阶段,记忆阅读材料,完成并表演朗读。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自觉性差,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单纯地给学生布置一段朗读记忆任务,给予一定时间,然后检查,这样的结果会令教师大失所望。我认为记忆活动可在老师的参与下进行,或者教师在日常注意训练学生的背诵技巧。教师可采用教师汉语学生英语,教师提示一个单词学生补充整个意思,介绍朗读材料的背景和汉语语言逻辑性等方式带领学生记忆,一般学生会很快掌握文章,然后出口成诵。接下来,不定期请同学上台表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可以在平常训练学生去评价学生,激励学生鼓足勇气,提高朗读的胆量和自信心。

三、课内外相结合进行朗读训练效果明显

在学生进行朗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制定了“听—说—读”三步教学过程,首先不看朗读材料闭上眼集中注意力听一遍录音或老师、学生范读,然后跟读闭眼跟读学生或老师,凭借记忆尽可能地复述,再跟着示范读。在这样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在之后可进行生生交流练习或小组练习,在这一过程教师要有很好的引导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及时鼓励学生,运用词卡或图片引导学生创编训练,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课下,教师要设置有吸引力的朗读活动,调动学生利用小课间进行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我一般对我们的学生布置这样的规则:在班中找几个小组长,学生可到小组长那里朗读课文,然后在朗读登记本上登记分数,我给每一小篇短文五分、十分、十五分不等的奖励,定期统计分数颁布奖项和奖品给前五名和进步前三名。设置这么大的分值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为在一开始训练阶段,他们会很高兴自己能够出那么小的力气和精力就会换来挺高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赢赚来的。大家都感到简单,分数易得,而且可以一直重读一短文章,可累计加分,所以

1都蜂拥而至围到组长旁边。当部分学生看到别人的分数涨的那么快,自己也就积极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去。这一活动使得所有不管朗读好或者不好的学生都参与到之中来,读的次数多了,大家的文章就由不熟、不敢张口读到会熟读、自己大声的朗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放学回到家后,给学生制定进行“听—读—录”三步复习计划。即在听录音材料,熟练地朗读后,进行录音与原文比较,这样以朗读材料为中心从大到小逐渐深入,从模糊到清楚,逐渐准确,重视了整体语言能力的训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各班级的英语朗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多样的朗读表演和比赛等活动,及时地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检测,也使得初步形成的朗读习惯得以巩固,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

四、英语语调、重读和语速、节奏等朗读技巧的训练

学生在未进行朗读训练时,对英语朗读的技巧知之甚少,存在“朗读就是放开噪门大声喊”的理解误区,很多学生在朗读时养成了唱读,逐词读(一词一词地蹦读)或跳过生词读的习惯。这不仅影响文章的整体理解,更不能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之美。一篇生动鲜明而具体的语言材料被读得支离破碎而枯燥乏味,同时也使学生丧失朗读信心。

在训练指导的过程中,我会为学生讲解朗读语调、重读和语速、节奏的技巧,要学会一个长句有节奏地断开读,但又不能太过生硬。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多次听读录音机,组织“我是小小录音机”模仿比赛活动,给他们三次听录音机的机会,然后开始组织学生展示,找几个学生当做小评委,按照电视节目的规则进行排名金银铜奖并颁发小奖品。学生很乐意参加这种活动,他们在听录音机时听得可认真了,有时就连我从教室前走到后面都不知道。

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我会时不时播放英语动画片,布置给他们学习之中两句经典台词并展示在后黑板上,供大家分享和学习。

有时在带学生朗读课文时,我会搞怪地告诉他们“接下来我们要变成美国人,有感情地读下列文字”,在带读时,我将语调、重读和语速、节奏的读法都加入其中,学生也纷纷效仿我的读法,并且乐在其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节奏,重读、连读、语调的升降等朗读技巧,对于所有语言材料,现在80%的同学能较为标准地朗读了。

五、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的收获和进步

1.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朗读训练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朗读使文字和声音相结合,使学习者同时观其形,读其音,闻其声,解其意,调动了大脑神经细胞的积极活动,引发思维。学生初读文章时不理解、不懂的问题,通过自读自想而消除掉了,同时朗读又是记忆的基础,朗读巩固、记忆已学的知识。朗读中涉及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得以充分地理解。

2.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通过朗读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识得到加强,能够想办法克服朗读材料中的生词、难句,不知不觉中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朗读使学生突破了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了说好英语的决心,克服了很多有碍朗读的不良习惯,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

六、朗读培养中教师的收获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英语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如果过多地讲解语法知识和练习题,而不注重朗读训练势必会影响和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及时创造有利于朗读的环境,使学生朗读良好的习惯得以保持。

学校的英语学习时间有限,正式的英语课堂可以说是学生直接接触英语、充分交流英语、全面运用英语的唯一机会。短短40分钟,学生要能听会、说会、读会,且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洋溢强烈的激情,这就要求老师精心备课,精致设计,精彩演绎我们的英语课堂。

教师及时的语言激励会给学生以充足的动力。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在老师面前展示完美的自己,如果教师不慎说错话或者批评学生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打击,这样本来就朗读不好的学生觉得张不开口读,这样势必会在学生心理上洒下朗读的阴影。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英语朗读并不是越高声越响亮就越好,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朗读,才是最有效的。另外,老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开展因人而异的朗读指导。每个学生存在先天的理解与阅读能力的差异,老师要切合学生个性和学习现状的指导训练,逐步地帮学生建构朗读技巧,养成良好习惯。

总之,朗读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基础,流畅的朗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技能,也有助于培

养学生熟练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因此,老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将朗读习惯的训练进行到底!

推荐第10篇: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诗歌

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诗歌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诗歌,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诗歌一: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小草绿了,小花红了,

大树高了,小河流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冰雪化了,青蛙醒了,

小朋友们又长高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不冷了,大地变绿了。

春天真的来了!

诗歌二:催眠曲

吼!吼!吼!

是不是肥猪肚子饿?

吼!吼!吼!

是不是老虎生气了?

吼!吼!吼!

不是肥猪肚子饿,

也不是老虎生气了,

是爸爸在打呼啦!

吼!吼!吼!

爸爸的呼声,

一高一低,

一长一短,

声声传进我的耳朵里,

像一首催眠曲。

吼!吼!吼!

听啊听!

听啊听!

不知不觉,

我就睡着了。

诗歌三:大海是谁的家

大海是海豚的家

海豚在海中自在的悠游着

大海是小丑鱼的家

小丑鱼们在海里快乐的游戏

大海是灯笼鱼的家

灯笼鱼在深海里为其他小鱼提灯

使鱼儿们能安心的入睡

大海是珊瑚的家

珊瑚是大海的发夹

帮大海整理头发

为大海创造出美丽的一面

大海是谁的家

大海是大地和海洋生物们的家

诗歌四:春雨的魔术棒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

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绣花针,

像一丝头发,

还像一条条透明玻璃丝。

它轻轻地落在大地上。

春雨姑娘的魔术棒一挥,

小花变得更红了。

春雨姑娘地魔术棒一挥,

小草穿上了一身绿衣裳。

春雨姑娘的魔术棒一挥,

竹园的笋芽儿探出了小脑袋,

就连小松鼠也醒了。

沙沙沙,

春雨挥动着神奇的木棒,

挥醒大地的花草树木,

挥醒了沉睡的小生命。

诗歌五:假如我是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我会发明出一种探测仪,

寻找我们的马来西亚航班,

让那些失踪炸的亲人放心.

假如我是科学家,

我会制造一种武器,

让以前圆明园的悲剧不会重演,

让那些以前的侵略者感到害怕.

假如我是科学家,

我会制造一架时空飞机,

能让我们到宇宙里,

看一看地球多美丽,

我不会只有自己看,

我会和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分享

我真想快点长大,

我会保卫自己的祖国,

让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诗歌六:我爱折纸

折纸

是一种艺术

平平的

色纸

也可以

变成

美丽的

艺术

折纸

也分了

好多种

虽然

我折纸

虽然很烂

我爱折纸

诗歌七:春风

呼呼呼,呼呼呼。

春风姑娘来了。

春风吹过草地,

吹绿了小草。

春风吹过油菜地,

吹黄了油菜花。

春风吹过大地,

笋芽儿探出了小脑袋。

呼呼呼,呼呼呼。

春风笑了。

诗歌八:猪猪

洗泥巴澡,

泥巴里,

滚呀滚,

身体洗干净,

同伴也开心,

猪,常吃厨余

越吃越肥,

肥到无法走路,

肥到去比赛,

被人宰来吃,

可怜的猪儿,

被人虐待

可怜的猪儿,

没办法说出心中的痛!

第11篇: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全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上传: 黄金香

更新时间:2012-5-6 17:07:0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推荐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范读课文(哪怕是一篇长文章)也要选取一个片段来读。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朗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现代文,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朗读。要朗读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和技巧。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通过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就会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再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 刚才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朗读教学的五点做法,

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希望能给老师们一点启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母语的传授者,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水平,用富有情感的朗读提升教学魅力。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几篇具体的课文谈谈如何朗读。 关于古诗的朗读,每册语文书都有几首古诗,如何读好古诗呢?我们来看三年级的《山行》

1.读准音。斜,行,径,停,枫,都是我们淮安人不容易读准的音,要注意。

2.读出节奏,要有抑扬顿挫,一般七言绝句都是二二三,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读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3.确定基调,读出情感。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山林的美景,诗人被傍晚枫林的美景迷住了,停下车观赏,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朗读时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来看一首《春晓》,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读准鸟,风,声,读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可适当拖长。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关于现代诗的朗读。许多年级的第一课就是现代诗。以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为例。

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踮,您、浓是鼻音,听,星,梦是后鼻音,栽是平舌音。 2.节奏感比读一般的文章更强烈些。

3.诗歌朗读要善于抒情,这首诗要读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儿,

走进安静的小院,

我们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老师窗前。

老师,老师,

就让它绿色的枝叶,

伸进您的窗口,

夜夜和您做伴。

老师——

绿叶在风里沙沙,

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师——

满树盛开的花儿,

那是我们的笑脸,

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

老师,休息吧,

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

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关于散文的朗读。散文抒情性强,朗读要亲切、自然、朴实。

如三年级的《西湖》,以第二段为例。1.读准字音,轻拂,层层叠叠,后鼻音。 2.注意语速,不宜太慢,有的学生读书拖腔严重,“的”要读得轻、快、短。也不宜太快,这样就没有美感,读不出味道了。

3.指导突出关键词,读出景物的特点以及西湖的秀美。如柳枝轻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硕大,掠过,一闪一闪,好看极了,这些词可以重读。一山绿,一山请,一山浓,一山淡四个词要读出变化。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关于故事的朗读,如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是篇童话故事,这类课文朗读时,要像讲故事一样绘声绘色。故事中会有不同的角色,要通过语调,音色,神态的变化区分这些角色。 《北风和小鱼》

北风呼呼地吹着。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落了叶。

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躲进了窝。 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关于说明文的朗读,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无误,质朴自然地表达出来,总体基调平实,不需要抒情。如五年级的《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刚才朗读了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实不论读哪篇课文,“字正腔圆”是朗诵最基本的要求,“理解作品”是朗诵最重要的环节,要认真分析朗读材料的情感基调,悉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把课文读好。

老师们,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我们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提高。

第12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

论文它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朗读水平高不高,很大程上取决于教师的朗读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时间;兴趣;技巧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

一、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二、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首先,情绪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景,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等。让学生在此特定环境中,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

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在教学《草原》时,在讲到草原的景色时,我根据电教投影片,引导学生边欣赏草原美丽的画面边动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还可以配一些音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这样,通过画面的观察想象,老师适当地点拨、范读,学生一定能入情入境,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

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让学生投入于此。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三、掌握朗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创造性的活动,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真情流露,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冯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J].教育,2016(11):00160-00160.

第13篇:浅谈保证小学生英语朗读时间

浅谈保证小学生英语朗读时间

朗读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基础,在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读”是语言过渡,起到从口头表达到手头表达之间的桥梁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将语言的音和形结合在一起,从而更深入地学习某种语言。因此,保证小学生的朗读时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所以,任教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保证小学生英语朗读时间的方法,现小结如下:

一、早读

我们学校的英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每班每周有两天英语早读,20分钟,由英语老师亲自进教室进行指导。这个时间段,我安排孩子们朗读课文。有时,他们在老师、小老师的带领下听磁带,指读课文;有时,他们分小组、男女生朗读课文;有时,他们分角色表演课文。

二、课前3分钟

为了帮助孩子们掌握每个模块的重要单词、句型,进入3年级以来,我让他们每节课前3分钟,朗读学过的重要单词、句型。这样既给孩子们开辟了尽可能多的朗读范围与朗读地域,也能让孩子们尽快融入英语课堂。现在孩子们已经能自觉的专时专用,每节英语课铃声一响,教室里就会传出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三、课堂上

这是我们的立身根本,教师都应该知道:我们一定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我想说的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要向四十分钟要诵读。我们既需要保证充分的朗读时间,又不能让学生感到很枯燥。所以练读的方式就要丰富多彩:有全班齐读个人练、同桌练、四人小组合作练、大组练、分男女生练,等。练读方式的多样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长久不懈读的兴趣,分角色练读时,我把分配角色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但我也有要求,就是组合中要合理搭配,中差生一定要参与练读中,哪怕他们只是扮演一只小鸟,只有一句台词。于是我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英语优秀生带着一个中等或班级的后进生,把比较容易、难度不大的角色分配给他们,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完成我给的朗读任务。我需要做的是选好组长;四处走动指导,将哪一个小组有了什么好的做法、新的方法及时的告诉其他组,让他们借鉴,供大家参考;小组朗读表演以后及时给予评价、加分。这样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予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体会到了朗读的成就感,他们是这一过程中最大受益者。

四、课外

英语的学习是一门语言的学习,需要浓厚的英语氛围。然而,英语教育在我国属于非母语学习,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学生在学校的

学习时间也十分有限。校内的朗读训练有限,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就势在必行。学生应以老师的指导要求为旁则,以自我的学习状态及家庭的学习条件为背景,逐步增加家庭英语朗读的时间,渐次提高家庭英语朗读的水准。

因此,家校沟通、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分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为孩子在校外创设一个语言环境,使家长成为教育的重要因素便显得至关重要。我利用家长会反复将朗读的必要性和要求告知家长,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家长帮助孩子每天坚持早读和晚读各一次,在临睡前读一次英语,起床后读一次英语;利用学校的月报、周报及时将本月、本周的朗读内容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更好的进行课后听磁带、指读课文练习,并让家长在“听读表”上签字,描述孩子本周的家庭读书情况。这样,第二周我便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也能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

如此一来,孩子们的朗读时间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他们可以利用早读、课前3分钟时间,充分尽情地朗读;可以把握每天40分钟的英语课堂时间,张扬精彩地朗读;可以利用课余自修的随机时间,自由畅快地朗读。

第14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小学

姓名:武利清

性别:女

邮编:030063

联系电话:13603513137

正文摘要: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正文:

一、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抓住点滴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

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来。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例如,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注重朗读评价,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以激励为主。如采用“闯关夺星”的方法来激励孩子

读书,还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孩子读书期只怕是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美。如你读得真有感情,连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你读得声音真美„„

2、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老师。在老师范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什么等。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

(2)学生互相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来提高朗读能力。

3、学生自我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说说自己读得怎样。这既让学生肯定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又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

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出版社,1991年版

第15篇:《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课题调查报告

五年级小学生朗读水平现状调查报告

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①通过朗读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水平的高低也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朗读水平,如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很重要。可是五年级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状如何呢?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进行了数据分析。由于朗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过程,要对朗读能力进行全面检测是比较困难的。本测试主要把测试内容划分为朗读水平、朗读兴趣、朗读改进三方面,对被试者的朗读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本次调查与测试对象是:北陶希望小学和李元小学五年级学生,分别从两个学校抽取一百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1份。以有效调查问卷作为分析对象,用SPSS1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做出定性分析结论如下: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的朗读水平

1.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调查,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三个方面。其中能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大声朗读的学生占27.5%,认为自己总是能大声给同学们朗读的占17.6%,有时能大声朗读的占34.1%,说明能够勇敢地大声朗读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同学面前通过大声使自己的朗读取得好的效果的。关于朗读的效果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会读错字的学生占23.1%,经常会读错的学生占7.7%,有时会读错的学生占51.6%,说明读错字还是朗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朗读效果的主要原因。另外,能把文章流利地朗读出来的学生占37.4%,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占18.7%,说明这方面学生认为自己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学生还比较少,这个问题可能会受读错字的一些影响。第三方面,认为朗读还存在读不出感情的问题的学生占31.9%,认为朗读总是出现这种问题的占6.6%,有时会出现的占36.3%,说明学生还是能够正视自己在朗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朗读习惯、朗读配合、教师评价等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习惯方面,读课文时,有时会用手指读的学生占15.4%,总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占

6.6%。这说明学生的朗读习惯还是比较好的。同时要注意,指读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一方面会影响速度,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及时纠正。在朗读的配合方面,分角色朗读时,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学生占28.6%,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占29.7。说明学生还是有愿望读出很好的效果的。在教师评价方面,读完课文后,能得到老师称赞的学生占34.1%,总是能得到称赞的学生占35.2%。但朗读的习惯、配合和教师的评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朗读的效果,反映朗读水平高低还主要是看朗读过程中是不是经常读错字,是否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这些方面,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三方面还需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于学生朗读的兴趣,调查也设计了七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在内在心理方面,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学生占36.3%,非常喜欢朗读课文的学生占33.0%,表明学生还是很喜欢朗读语文课文的。这可能是由于语文课文的可读性比较强,大多是文学作品,而且其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内容的感染力也是比较强的。但表现在课堂上,喜欢主动举手给大家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8.7%,非常喜欢主动给大家朗读的占26.4%。说明学生还是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而更习惯于通过老师的提问,然后做出很好的表现,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同时,学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数据表明,这样的学生占34.1%,非常希望得到称赞的占35.2%,说明学生在朗读方面有强烈的愿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另外有占24.2%的学生认为朗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46.2%的学生认为朗读语文课文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表明他们对于朗读语文课文的兴趣还是颇高的,并且有35.2%的学生认为大家朗读得都很好,认为大家朗读得都非常好的占25.3%,学生普遍对他人的朗读能力还是予以肯定的。这说明虽然他们还是小学生,但对于他人还是能够给予客观评价的。

2.在外在表现上,早读课老师不在时,能主动朗读课文的学生占15.4%,能完全确定自觉朗读的学生占16.5%,说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是差一些,这可能与

他们的年龄还小有关,不能自觉自动地读课文,还是想干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如课下时间有时也会读课文的学生占14.3%,能确定有时会在课下读课文的学生占

9.9%,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学生朗读水平为什么不高,缺少练习,是其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在朗读改进方面的表现

学生在朗读改进方面的表现我认为很重要,因为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改进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从对待改进意见的态度和能付诸行动去改进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设计了六个问题。

1.在对待改进意见的态度方面,能采纳老师改进意见的学生占27.5%,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改进意见的学生占40.4%,有时会接受的占24.2%,可以充分地说明学生还是能够接受老师的改进意见的,一方面认为老师说的对,老师有一些权威性在里面,另一方面还是愿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的。当同学之间提出改进建议能够慎重考虑的学生占26.4%,愿意慎重考虑的学生占31.9%,有时会考虑的占31.9%。对于同学之间建议的接受程度比对于老师的建议的接受程度要差一些,原因可能就是对于老师的信任度更高一些,但后一个数据表明学生有时还是会重视同学的改进意见的。另外能给别人一些改进意见的学生占19.8%,确定能给同学一些改进意见的学生占19.8%,有时会给同学一些改进意见的学生占35.2%,这可能存在学生自己本身的一些原因,可能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不高,所以给别人提意见的学生自然就少了,但有时还是愿意给别人提一些意见,帮助他人提高的。

2.在付诸行动改进方面,能根据老师的改进意见在朗读方面改进的学生占36.3%,能确定会改进的学生占28.6%,也许会改进的学生占25.3%,表明学生还是愿意接受老师意见并且付诸行动改进的。对于同学的正确的改进意见26.4%的学生会按照意见改进,有时会听从同学意见改进的占18.6%,看来学生还是比较信任老师提出的改进意见,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同学之间提意见会很少。还有从老师的角度,读完课文后能得到老师改进意见的学生占38.5%,经常能得到老师改进意见的学生占24.2%,有时会得到的占25.3%。说明老师还是能够认真对待朗读教学的,能够注意给学生提一些意见,但为什么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二、调查结果总述及成因分析

1.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目前并没有完全达到或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年级小学生所要求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朗读是一项复杂的语言艺术,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求基础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这两方面,一是需要语文知识的积累储备,二是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学生读错字的情况还是很普遍,说明基础知识还是不十分扎实,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另外练习少也是一个原因,课下学生很少练习朗读,这就使学生很难读得流利、有感情。从客观原因上来看,课上由于班额的限制不可能很多同学得到朗读课文的机会,加上大多数学生是不愿主动举手要求朗读的,更希望老师点名,所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当被点名叫到给同学们朗读,学生还是很希望读得好的,并希望老师给一些评价,但大多数老师更多地给予表扬,没有更多地在朗读技巧方面给予指导,而且课堂上更多地侧重阅读教学,不太重视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很高。

2.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并愿意提高朗读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很喜欢朗读语文课文,可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比其他学科教材内容更有可读性,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教材发下来首先把语文书翻开,读一下自己喜欢的课文。因为课文中有一些课文是故事或童话,这是小学生比较愿意看的,很吸引他们去阅读,所以学生读的兴趣很浓厚,而其他学科就没有这个特点。另外学生喜欢积极参与一些事情,在课堂上朗读,内心深处还是愿意的,除非当受到伤害的时候,所以老师要多给予称赞,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还是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并且在老师和同学给一些意见的时候会接受并改进,可能希望下次被叫到的时候表现得更好,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肯定。因此建议老师能够在朗读教学方面多给学生称赞和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多做一些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16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浅谈自已的体会。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3、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已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 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四、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17篇: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临江小学教师——张作斌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下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使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自己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以精彩朗读的打动学生,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在朗读时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最好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 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

六 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评价及批评,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18篇: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小学生用心读书的少,表现是:读的时间少,读的形式少,读的指导少。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注重于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进行下面的教学,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表演。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读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提高阅读效果。

三、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常是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有的老师即是有指导却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经常听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老师发生共鸣。

四、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时,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等。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朗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19篇: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把书 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既能使学生感悟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又使学生领会 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动活泼的显现。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1.情景激趣。

教学中,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能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教学《日月潭》一课,我对学生的说:“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那里山青水秀,令人陶醉。还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小朋友等着你们去做客呢?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学情高涨,争着,抢着要读,这时,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读出感情来,读出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结果,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需要诱导他们才可以进行很多活动。对缺乏朗读兴趣的学生,教师用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流畅自然的范读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由被动到主动参与,从而喜欢朗读。如《黄果树瀑布》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声响越来越大,最后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笔者读得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读出它的声响大。同时播放录像,使学生感受“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百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笔者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调优美,读出瀑布特点,让学生听着声音看着录像,感受到“银雨撒金街”的奇妙景象。当读到“凉丝丝的,舒服极了”“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笔者把自然对人的影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的生命活力范读得让学生感觉舒服、惬意、有生机,让学 1

生感受到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揣摩、以领悟其内涵和作用。

2.配乐激趣。

给课文配上好音乐厅是一种美的艺术,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加,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一边放着《二泉映月》这首优美的曲子,一边引导学生读着:“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从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追求,爱是一种幸福。他们读得激动而快乐,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3.导语激趣。

从课一开始,就采用激趣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葡萄沟》时,先让学生品尝了葡萄干,然后引导:“味道好吗?知道这是产自哪里的葡萄干吗?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课文认真朗读几遍,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放声朗读起来。

4.范读激趣。

教师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学生产生的效果比放录音更为直接,范读的正迁移交效应也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发挥范读的艺术功能,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绘的各种境界之中,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范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朗读训练时,借助“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向我们述说着雷锋的故事。人们寻找着雷锋,呼唤着雷锋。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体现出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受到启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体会,用恰当的语气去朗读。

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效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桂林山水》的

2、3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语句有序、音调优美、意境引人、感情酣畅,多个“啊”字的出现,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描写逼真、2

生动感人、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两段文字,层次清晰、如诗歌重叠回旋、激情昂扬,完全是一首美妙的抒情曲子。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范读,向学生传递语言丰富的美感和课文内在神韵,展现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让学生获得朗读艺术的享受,学生对课文情不自禁,也会抑制不住的动情的吟哦起来。

教师适时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中描写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时,我先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后,发现学生没有读出预期的效果,感受不到鸟儿生活的自由与快乐。于是我范读,比如,“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这一句,用动作加语气,就能充分地感悟到鸟儿生活的自由与快乐。后来,不管指名读,还是齐读,学生都读得很到位,很动情。 5.言语激趣

教师对学生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欣赏,如缕缕春分,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并充满自信的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激励学生说:“春天刚刚到来,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在和同学们捉迷藏呢,我们必须反复朗读才会发现春天的足迹,才会体会到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春天的,赶快行动吧。”学生非常投入的朗读起来 6.分角色朗读激趣

在教学中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一般都采用分角色朗读。如教学《画风》一文,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梁文涛“谁能画风?”读出疑问的语气,梁辉力 “谁也画不出来”,读出为难的语气。谢荣铭 “我能”读出肯定,自信的语气,语调要高,声音要大。梁文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读出惊喜的语气......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朗读,因此也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7.自由表演朗读激趣。

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边表演边朗读。在教学《三个儿子》一文时,我范读妈妈,四个学生分别演老爷爷和三个儿子。前两位妈妈用自豪的语气读,感受母亲无私的爱。第三位妈妈读出平3

稳的语气,表现她平和的心态。老爷爷读出幽默,风趣的语气。示范后,让学生自由表演。通过这一表演朗读,学生体会到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老爷爷意味深长的话语。学生由于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与文中形象融为一体。 在讲《清平乐村居》时,我就让每一个小组表演朗诵,一对老夫妻恩爱的交谈,大儿锄豆,二儿编织鸡笼,最讨人喜欢的是三儿子在溪头卧剥莲蓬。每个小组都把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风貌和环境气氛表现得栩栩如生,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

朗读是一种视觉、发声器官、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和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变换花样,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20篇: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平昌县响滩小学

陈小梅

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

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在不少公开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 1 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面对朗读教学这三大现状,我们应如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阅读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爱故乡的杨梅),江南盛产杨梅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专爱故乡的杨梅?(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先总的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具体写杨梅树、杨梅果。)故乡的杨梅果有哪些方面特别惹人喜爱?(形状、颜色、滋味)通过扣题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联系也清楚了,学生较快地理解了课文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

(二)、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剑》一文,抓住了“立下军令状”、“神机妙算”想两个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和敢立下军令状?(前因)先默读课文思考,想像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然后议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诸葛亮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读出来。

2、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划出“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后果)再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事例,抓住“自有妙用”“动静”“四更”“大雾漫天”“一字儿”“擂鼓呐喊”“一定”“只管”“掉过来”“吩咐”“放回”等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如《蛇与庄稼》一文,精 2 读第一段,重点议论蛇与庄稼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议论猫与苜蓿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三段,举例说明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关系。

(四)、扣章诵读

如《詹天佑》课后要求背诵

三、四自然段,教师先提出背诵的要求,接着提出思考要点:这两节各写了什么?再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语,逐段背诵,如第三自然段中有“任命、轰动、争了一口气、笑话、轻蔑、高山深涧、尝试、至于”等,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连词成句,边背边体会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饶、嘲笑中,怀着为国家与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而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还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奋发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一举多得。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总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努力征讨的问题,但 3 因种种原因还未形成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笔者在文中所谈的内容仅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未必科学全面,谨与广大同仁工作者们交流。

小学生经典朗读范文
《小学生经典朗读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