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公共艺术的意义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6 12:03: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共艺术

1.艺术创作的过程及个人风格的形成

一般说来,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在具体创作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常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对于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来说,其最后受到历史承认的作品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品也必然有其民族性和个人的时代感,因为每个画家都产生于那个时代,属于他的那个时代。艺术作品要有画家自己的个人风格,首先必须是有“自我”,而不可把自己限制于某个集团,或跟随某一种潮流。绘画作品要体现作者的个性——风格性。有风格的作品才能有其生命力,风格愈鲜明其作品的生命力也就愈强,风格的特性越经久,艺术“永恒性”的程度也就越大。古今中外美术发展的历史,诸多灿若群星的绘画大师无不具有个人的绘画风格和个性绘画语言。

2.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原因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是艺术与整体社会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也是当代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对话的重要领域。因此,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而且蕴涵、展现着其不可分割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可以增强城市环境场所的文化氛围、营造美好环境、提升环境场所的艺术格调、加强场所环境的指示性、调节人的心理从而缓解压力以及创造经济效益。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于城市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公共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乃至其本身都可以成为文化;公共艺术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可以有效提高环境品质。公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一体化的观念必须成为共识。

推荐第2篇:公共艺术教案

第一课 课时:2节课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

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教学内容:

1.欣赏:《新疆之春》小提琴曲 《春晓》歌曲 《春节序曲》管弦乐曲 《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2.器乐:学吹竖笛《春游》3.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

3.通过学生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

第二课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新疆之春》

(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

(2)出示《新疆之春》的主题旋律片段(第

一、二部分),引导学生对两个部分的主题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如:各部分的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主题是钢琴伴奏,小提琴以装饰音、强音、跳弓等多种演奏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则是小提琴以双音演奏舞曲般的节奏和拨弦的形式演奏,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

(3)通过欣赏《新疆之春》,使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精神风貌。

2.《春节序曲》

(1)边听边感受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的等。学生小组讨论并谈感受。

(2)将不同部分的音乐主题用板书、投影、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请学生边听边对比音乐的不同特点,如:欢快的、抒情的、流畅的、赞美的等情绪特点,以及力度上的特点。

(3)学生自主地找一段主题旋律并为其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表现特征。 3.《春晓》

使学生了解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春晓》这首诗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加入黎英海的配曲,更使其意境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曲结合歌曲的深刻内涵,并吟诵全诗。

4.《春天奏鸣曲》

(1)作品是贝多芬所作10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曲因音乐绚丽甘美,明澈如水而得名。共四个乐章,可以选听其中的第一乐章,教师可以根据优美、抒情的旋律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2)组织学生讨论:乐曲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有什么特点?

(二)学吹竖笛《春游》

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 2.学生练习吹奏。学生相互帮助掌握技术难点。

3.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

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变化;结尾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在有标记的地方敲击三角铁或其他打击乐器。

(三)创作与表演

1.请学生即兴为《春节序曲》(教材内容)的旋律配一段歌词,并试着唱一唱。分小组创编,然后为大家展示成果。

2.师生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段。形式:弹奏、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演唱,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表演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教师、学生讨论安排角色。

第三·四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教学目标: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通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的青春气息,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教学难点:歌曲情感的表现。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一)、播放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学生进教室。

(二)、看春、说春、听春:

1、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春景图片,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从冰雪融化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到处充满无限生机)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幅图有什么变化?你能感受到图片所表现的内容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生:略

2、师:是啊,现在正是春天。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那么春天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春天的美景吗?或者你说

一、二句赞美春天的话或诗句。

师: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3、师: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春天是那样的美丽,让我们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小鸟的叫声、春雨的声音等等)

二、导入新歌:

师:春是四季之首,她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春天是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期盼的季节,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啊!

三、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播放童声合唱《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A、作品的演唱形式?

B、作品的情绪:

1、热烈激动

2、抒情愉快

3、低沉忧伤

C、作品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D、歌曲的拍号:

1、3/4

2、6/8

3、3/8

2、听一听,比一比。

(1)、学习新知识:什么是6/8拍,6/8的特点是什么?乐曲开始的第一个字\"来\",是在小节的第几拍?

指导学生划拍子唱一唱上面旋律,巩固6/8拍的节奏。

(2)、比一比歌曲为什么用的是6/8拍子,而不用3/4拍子。(学生在听中比较,同样的旋律用不同拍子有何不同的感受。)

3、跟着老师的琴声用\"啦\"进行哼唱旋律。并模仿一下节奏XXX拍手为旋律伴奏,注意6/8拍子的强弱对比。

4、同学们唱会了这首歌曲旋律之后,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的几句乐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分析歌曲四个乐句中,哪几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哪一句完全不同?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何意义?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对该曲结构的讲解:这首乐曲由四个工整对称的乐句组成,前两句为上下句,似一问一答,活泼流畅;第三句变化音的出现,丰富了乐句的色彩;第四句由前两句变化而来,旋律更加婉转,并起到总结作用。

5、请同学们按照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其中的春天气息。

6、复听《渴望春天》。师生共同分析歌曲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哪些地方表现了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

7、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好听的歌曲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他是哪国人?写过什么作品?什么时代的音乐家?有什么成就?称号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莫扎特。学生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非凡的音乐天赋。

师介绍莫扎特创作《渴望春天》时的情景: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这时的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世间上恐怕没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莫扎特的一生经历贫穷、疾病、妒忌、倾轧等种种坎坷。(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结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体会歌曲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

8、艺术处理。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1)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什么?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9、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边唱边加上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

课件出示乐器伴奏: 三角铁:X. X.

球:0XX 0XX

(还可以用串铃、铃鼓、响板等乐器伴奏)

10、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季节。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赞美春天,表现春天的美好。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歌曲或者乐曲是描写春天的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歌曲:《春天在哪里》、《三月里的小雨》、《春晓》、《北国之春》„„ 乐曲:《春之声圆舞曲》„„

四、实践创作活动:

1、师:同学们唱着描写春天的歌曲,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天美好的图景,如果让你来表现春天,你会采用哪些艺术表现形式?接下来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一下春天怎么样?分小组进行创作,把你眼中看到的春天的景物表现出来。(学生分成三小组,以朗诵、绘画、舞蹈、器乐等形式来表现春天)

第五·六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1.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 3.音乐欣赏:《绣红旗》。

1.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2.教学过程:

(一)唱歌

1.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改变三连音节奏),并与前面进行对比,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

(二)欣赏

1.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表演动作。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第七·八课

课型:欣赏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

1.管弦乐曲《红旗颂》。

2.歌曲《红旗飘飘》。

3.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

1.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能边聆听音乐,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录音。 2.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

4.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听后,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

5.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8.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0.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区有困难,教师可作移调处理。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12.学生聆听音乐,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13.欣赏歌曲《国旗颂》。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第九·十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

4.听古琴曲《流水》

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二)唱歌

1.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总结并布臵下节课的内容。

第十一·十二课

课型:欣赏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1.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2. 2.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

教学目标:

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5.了解大型乐舞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

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教科书中有角色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和表演。

3.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

(三)欣赏

《楚商》《秦王破阵乐》

1.问:听赏《楚商》和《秦王破阵乐》,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2.播放录音。

3.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两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

4.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 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四)总结

教师自己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

第十三·十四课

课型:综合课

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江河万古流》; 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学会歌曲《江河万古流》,理解歌曲中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密切关系,两段相同结构的歌词与不同旋律和节奏达到的艺术效果。欣赏《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了解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体会在《保卫黄河》中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教学过程:

1.以提问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江河、湖泊,在众多的江河中,最著名的是哪两条?为什么?它们流经的省份有哪些?

黄河和长江(可出示地图)

黄河: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长江:青海省(通天河)、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云南省(金沙江)、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感情。《江河万古流》中寄托了我们对黄河、长江的感情。

2.教唱《江河万古流》。

(1)播放歌曲《江河万古流》。

(2)讲解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并做练习。体会歌词与节奏、曲调结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情感。

(3)教唱歌曲,并打拍子唱乐谱。用自然的、较深沉的声音演唱歌曲。 (4)学唱歌曲后,启发学生体会歌曲的结构──单二部曲式(二段体)。两段开始处的不同旋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旋律的再现起到歌曲“统一”的作用。

3.欣赏《黄河船夫曲》(2遍) 以提问引入欣赏内容:

你是否知道与黄河、长江有关的故事,或以黄河、长江寄托某种感情的音乐作品?

(1)欣赏一首描写黄河边人们生活的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遍)。

(2)参考谱例找出歌曲中的“重复”部分。

(3)其旋律是由几句构成的?歌曲的分句与歌词的写法(排比)和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

(4)跟着录音模唱这首歌曲(第二遍)。

4.欣赏《保卫黄河》

(1)以“抗日战争”引入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提问:在这个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强调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乐曲中所表现出的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宏伟气势。

(2)介绍《黄河大合唱》及其词作家光未然,曲作家冼星海。简单介绍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

(3)介绍《保卫黄河》中的主题旋律。分段欣赏,感受不同音乐形象:引子、主题旋律(第

一、二部分)、主题展开(第三部分)、宽广的旋律(第四部分)、主题再现(第五部分)。

(4)完整欣赏。

5.小结

通过唱歌和欣赏,感知歌曲的二段体结构和音乐中的再现、重复,感受和体会歌曲的不同风格,什么叫做钢琴协奏曲,以及不同作品中的不同音乐形象。 第十五课

课型:学唱课

课型:2节课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送别》。

2.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送别》,并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讨论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能够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电视连续剧中的作用。

3.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讨论: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或器乐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5.播放《送别》录音之后,回答问题。然后参看教科书上的有关文字提示。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用分小组接唱、表演唱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 8.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9.全班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10.比一比,谁先会背唱。

(二)欣赏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吗?

2.请学生讨论四大古典名著中哪些人物形象给他们留下过深刻印象。 3.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音乐吗? 4.教师先分别播放《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片段(每首约20秒时间),引起学生兴趣。

5.教师:我们接下去要分别仔细听赏这四首主题歌。

6.分别播放。期间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完成讨论及练习。

7.《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它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西游记》中四人的不同个性。节奏练习要做到准确、整齐,应提醒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类似的节奏。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风格是宽广抒情的,同时具有雄浑、古朴、苍劲、慨叹等情绪。书中的练习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处理,风格多样,只要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达到了目的。如果学生有什么疑问,教师(或请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好汉歌》《枉凝眉》后有一个练习,即讨论各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中《好汉歌》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而《枉凝眉》塑造的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二者区别很大,音乐上有明确体现。

听完四首主题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歌的作用或意义等问题。提示学生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等音乐。

第十六课

课型:欣赏课.复习课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

2.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送别》。

2.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体会,简单讨论如何欣赏影视音乐。

3.让学生阅读《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后面的文字材料,然后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4.让学生提出欣赏的顺序。教师依照大多数意见逐一播放并讲解。

5.《我心依旧》的转调知识点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只要学生能够听出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即可。《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它表达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追思;《卧虎藏龙》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大提琴,它表现的是一种洒脱、清虚的情绪和意境。

6.注意让学生对这几首器乐主题音乐的作用加以评述。 7.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录音或观看电影片段。

8.分小组讨论这首歌所表现的女大学生为拯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 9.各小组讨论音乐情景剧的设计方案。

10.试试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决定各组演出顺序。在教师的帮助下依次演出。

11.请同学们对各组的演出作出评价。

12.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影视音乐感想的小论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

学习总结:

1.复习已学的歌曲,要求流畅 2.对歌词要求背记 3.歌唱过程中音准要准 4.歌唱过程中节奏要稳

5.把歌曲原有创作背景了解清楚 6.需要带感情的去歌唱 考试要求:

1.考试时要求坐姿站姿端正 2.学唱歌曲为考试重点主要内容 3.考试曲子由老师随机抽选

推荐第3篇: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始终以典雅的面孔来面对那丰富多彩的生活。从法国的拉斐尔铁塔至埃及的金字塔,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到印度的泰姬陵,都展示着艺术的魅力,更让我们艺术生骄傲的是现代旅游,艺术更是他发展的瓶颈。

罗丹的冷漠,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个性的发展,因为艺术;莫奈的狂野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个性的张扬,因为艺术;凡高的随意,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个性爆发的致极,也因为艺术,所以艺术更能引导21世纪走在世界的前沿,艺术为时代的先行者。

因此,艺术教育在社会上也是显得致关的重要。从大的方面说:建筑让大家倾叹:比如北京网状立交桥,南京长江大桥,现代日本给我们留下的废墟圆明园,北京广场的纪念碑,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穿的衣服,我们用的铅笔,我们弹的钢琴,都无不渗透着艺术的气息。

若没有计师,那飞机不可能起飞,那火车不可能奔跑;如果没有设计师那么我们会少掉旅游景点,洛阳的大佛,敦煌的壁画,都让我们艺术生活得更自信。同学之间也要这种值得骄傲的专业,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日子里,来培养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的人才,有可能在我们的将来的学子中就有达芬奇,在班上的同学中就有莫奈,在亲近的社会中就有凡高,所以,艺术教育的意义对社会对全人类的贡献都致关的重要。

人,生活于现实中,我们也就是社会的部分,所以,艺术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重担。但我相信凭着我们的不断追求,能在走出校园后,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设计师。这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夙愿。

推荐第4篇:城市公共艺术教案

城市公共艺术教案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与程序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公共空间秩序是由政府实施管理的,因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或政府认可,或政府组织开展,无不在政府作用范围之内。积极的政府责任的履行,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政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承担着前瞻统筹、资源调动、主导协调和制度创新四个主要的责任。并认为政府决策者的文化素养极为重要。

1、前瞻性统筹

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政府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用“艺术环境”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把城市规划、景观工程、建筑、雕塑、广告等都看做是公共艺术,重视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其品质。因此,要为市民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尽量减少视觉污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从培育城市文化的长远目标出发,统筹作为城市公共艺术部分的物质性要素建设。物质性要素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它作为公共艺术时,就产生了人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得到美的享受,可以使市民愉悦心情,增强安全感。同时,优秀的公共艺术,都有合理的尺度,空间、体量、色彩等,这种有很好尺度感的环境,对陶冶人的情操,培育公共秩序,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塑造城市形象的视角出发,审视公共艺术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作用。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强烈的地域感和可认知感,培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甚至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2、积极性调动

营造宽松开放的公共艺术创作环境和创新氛围,激励各方各类人才的创作热情。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政府应倡导一种开放的社会氛围,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大胆创新,允许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以满足公共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政府又往往是公共艺术品的最大“买主”,要当开明人,起导向作用,从而为设计师、艺术家提供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专家论证与政府决策有机结合。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一是政府武断决定,特别是决策者不尊重艺术,凭个人审美意愿来决定方案,或在实施过程中擅自指点修改。二是不正确运用公共意见。艺术如果仅仅依据简单多数来判断,那恐怕不叫艺术。三是专家的社会责任落不到实处。专家的任何意见,都不需要追究责任,最多只是舆论批评而已。政府、专家、公众三方的作用机制如何建立,三方积极性如何调动,确实是个现实的课题。

3、主导性协调

公共艺术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协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商业与艺术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拆除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城市开发;有的因政府部门妥协,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将原来艺术的、人性的空间改得面目全非。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放弃对公共艺术的追求,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新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设计规范的矛盾协调。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新建的建筑似曾相识,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但这时往往容易与国家法定规范相矛盾。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制定国家设计规范时无法解决的很多技术问题现在都已迎刃而解,新的设计理念变成现实已成为可能。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着手研究规范的修编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政府应进行有效协调。

4、制度性创新

改革设计业务取费制度,一方面作为政府制定的导向性取费标准,应增加方案创意阶段的取费比例,以鼓励公共艺术性创造。另一方面可以放开,由市场来决定取费。建立对公共艺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的等级奖励评定,应增加艺术成分。

建立反馈式对话机制。政府和建筑师、艺术家之间要加强联系沟通。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和实施者,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公众的意见要及时反馈给公共艺术的原创者(如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要建立策划人制度,在对话机制中发挥作用。

经常组织艺术家、批评家及广大民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开展一些批评活动,可以政府组织,也可以由专业性行业组织开展,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材料要素

材料是公共艺术的基础,离开材料公共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在公共表达中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在公共艺术表达中非常重要,物质材料不仅决定公共艺术的形态,色彩机理 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造型的强度,加工工艺和方法。间接限制了公共艺术设计构思。所以了解材料是公共艺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材料可分为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大类。

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材料称自然材料,自然材料具有原始的质朴感,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的心理感受。如:土、木、石等等。

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 在室内公共艺术中使用比较广泛。它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属性,但易出现变形、干裂、燃烧、蛀虫等现象。在室外公共艺术中使用年限比较短。

石料总体上给人沉重冰冷剑英感。如果石材的加工手段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在公共艺术中使用的比较广泛。

土料具有可塑造型好,干燥后有一定比较强度。但容易碎,怕水、难保存。所以在公共艺术中使用通常要烧成陶瓷。 通过人为的因素合成制造的材料称人工材料

人工材料得出现体现了人类发展历史的科技技术。在公共艺术中常用的人工材料由金属、玻璃、塑料等

塑料材料熟料是典型的现代工业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塑料具有造型丰富成型快,造价底、户外时间短、在公共艺术中、使用也比较广泛。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人类从矿物中冶炼出的物质,具有很强延展性。金属材料在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公共艺术的新宠。 C、玻璃材料

玻璃的发现与加工是很大 。现在玻璃材料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它透光性能好具有隔音防火防盗功能,是现代建筑中不可缺的材料。 D、综合材料

公共艺术的材料在设计应用中是多元文化的总和,了解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公共艺术中不同材料的肌理和质感丰富设计语言。

三、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

3.1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文脉特性

1) 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世界独特的看法,都是以个人的文化架构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国家和文化通过不同的观察方式、审美情趣,架构了不同的文化特性的公共艺术。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产生大规模的城市公共艺术。欧洲基督教文化下的公共艺术、穆斯林、佛教、以及我国儒、道文化下产生的公共艺术,由于其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所反映出的具体形态也各有不同。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具有积淀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特征。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历史的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并产生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作为艺术创作的大文化背景,放弃了其地域的文脉特性,就放弃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符号、肌理。

2) 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色彩也有相当的关系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由于宗教、文化、政治、风俗等的不同,对色彩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别,从色彩上除了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外,还能感受到地区的不同。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做为其艺术性的一面,必须要考量色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就中国而言,汉族一般喜欢红、黄、绿色。红色表示幸福和喜庆, 多用于喜事;黄色具有神圣、权势、光明、伟大的含义,多为帝王所 用;绿色象征繁荣和青春;黑白色多用于丧事。其它民族喜用的颜色 是:蒙古族一般喜爱桔黄色、蓝色、绿色、紫红色;回族喜欢黑、白、蓝、红、绿等色,白用于丧事;藏族喜爱黑、红、桔黄、紫、深褐等

色,忌讳淡黄、绿色,以白色为贵;维吾尔族喜爱红、绿、粉红、玫瑰红、紫红、青、白色,忌讳黄色:苗族喜爱青、深蓝、墨绿、黑、褐等色,忌讳黄、白、朱红色;朝鲜族喜欢白、粉红、粉绿、淡黄等色;壮族喜爱天蓝色:彝族喜欢红、黄、蓝、黑色:满族喜爱黄、紫、红、蓝色,忌讳白色;傣族喜爱白、棕色;黎族喜爱红、褐、深蓝、黑色等。

世界上几个主要民族传统喜爱的色彩是: 中华民族——红、黄、青、白; 印度民族——红、黑、黄、金; 斯拉夫民族——红、褐:

拉丁民族——澄、黄、红、黑、灰; 日耳曼民族——青绿、青、红、白; 非洲民族——红、黄、青。

3.2公共艺术与城市背景

1) 传统性——对传统风貌的传承

我们将城市看作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机体,将空间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内生的、在原机体上的生长。

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传统城镇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城市的空间结构(spat讨structure)和城市肌理(texture)中可以寻找到城市空间发展的文脉(context)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对一些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段,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空间要素,如广场、街道和历史性建筑等应采取整体特征与风貌保护,使城市公共艺术与原有空间在同一地区共生为一体,不破坏原有的整体结构,这是对显形历史遗产的直接发扬与延续

2) 地域性——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地域文化的沉淀是用岁月写成的,在它沧桑的印迹里饱含着信息,它们对今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城市公共艺术要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市民情感的寄托、城市色彩丰富的符号、人们智慧启迪的的窗口。

对于很多凝结在城市空间中的历史与环境——地域文化的载体而言,需要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对它们以尊重、保护,即注意文化环境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协调。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要能丰富环境,符合区域内的环境风格;

其次, 城市公共艺术要反映一些重大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 城市公共艺术要与周边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 3) 现代性——文化发展的观念

城市的文化特色除形成于历史发展的积累和积淀外,还有其更主动的一面,这就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

齐康教授曾指出:\"城市文化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管理者、规划者和设计者素质的综合反映。\"则这其中也包括使用者的参与与设计。这些素质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它不但受传统的文化、各地的乡土风俗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而且应承受当代新的科技、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与创新也是城市空间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文化更应是以多元化为特征。文化的特色不是可以通过复制、变形、组合等方式来套用一些漂亮的形式产生的,也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传统符号延续或环境的协调而解决的,城市(或地段)的文化特色应是在当时、当地环境中生长延伸的结果。”

3.3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无论从功能上、文化背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区域的功能比起建筑来说要复杂一些,涉及的面更为广,更为多样和微妙。尽管如此,人们总还是赋予它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用途,即大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主题性。城市区域的不同从而带来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区域性差异。 ·纪念性空间

稍有一些历史的城市,总有一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纪念发生在这个城市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要么位于事件发生的遗址,要么是人物的故居,要么是经过选择的城市的某一地段。在这些地方,一般要修建一些纪念性的建筑。

这些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也必然带有一定的纪念性,比如南昌八一广场的八一建军纪念碑,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设计,缓慢的斜坡,忧郁的花岗岩,与远方华盛顿政府建筑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言尤未尽的纪念性意境。这些都是纪念性的公共艺术与纪念性城市区域的完美组合。有时原址的建筑历史环境已遭破坏,甚至荡然无存,那么可以通过建筑手段或公共艺术的手段作一些画龙点睛式的提示,赋予城市空间历史的意蕴。从大多的实例看,往往是建筑、环境、公共艺术三者的共同表现。

·标志性空间

标志性城市空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性质,是体现城市性质的建筑集中的地方。比如上海的外滩,银行、证券、保险、海关、公司、商场、饭店之类的建筑林立,体现着上海在中国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地位。在这些标志性空间里有的是以某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为标志,有的是以城市公共艺术品为标志,**广场四周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即将建设的国家大歌剧院,体现了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性质。 ·传统空间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一样,城市不能没有历史的积淀。城市中传统街区的空间如同活的化石,告诉人们遥远的过去,绵延着割不断的怀旧情愫,缠绵着解不开的历史情结,给城市以深沉厚重之感,弥足珍贵。一些新生的城市往往缺乏这种传统的空间而显得苍白。传统空间中的民俗生活和气息是最吸引人的,远来的客人尤其对此感兴趣,是可资开发的旅游资源。

在这些地方的建筑,以地方小吃和手工艺品制作、门面店铺、居住等性质为宜,避免现代化的生产性建筑。南京夫子庙与上海老城隍庙给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带来了丰富和多样的空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的游人,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就是依唐朝时修建的大雁塔以及慈恩寺为背景修建的,具有明显的历史传统性,属于典型的传统性空间。而在这些空间诞生了许多带有传统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它与传统建筑、历史遗迹,景观环境共同再现了当时繁荣大唐文化。

·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里的建筑功能当然以商业为主,但有两种情况可供选择。一种是专业性,即同一性质的商业建筑集中在一起,形成专业市场,如服装市场、电子市场、文化用品市场等,这类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增强辐射力。一些颇具特色的地方专业市场,如义乌的钮扣市场影响遍及全国。再一种是功能的相互配套,即综合性,使人能在一个地方一次性享受多种服务。在这些商业空间中也需要一些标志性、商业性、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更好的营造商业区域的商业气氛,这一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要以现代化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可以以不同的商业性质而有所不同。

·市民空间

市民空间的类型丰富,层次多,对应着人们的各种活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民空间对应的侧重点有——定的区别,这里公共艺术的设置也应有一定的区别。

市民空间要突出体现休闲性,可以安排具有文化性、娱乐性的公共艺术。在大型的市民空间里,如休闲广场,就需要设计有参与性、体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增加广场的可读性。

·

风景空间

风景空间多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旅游、休闲地带,在考量艺术品与附属建筑——旅馆、饭店、商店等的关系时,更要注意和自然风景相协调。与河流、湖泊、海岸、港湾、山脉、高地、森林、植被等特殊地形、地貌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的新发展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片区、街区应朝混合型用地的方向发展。一些小型的商业设施,如酒吧、超市等与居住区的结合,通过这些设施即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未来的城市中存在单一性质用地的街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充分考量所在区域及周边环境的关系。

四、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一) 城市公共艺术概况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进程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更为科学化的深入分析为基础平台的。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具有了内在精神与视觉的性格指向,最终要由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成能体现这种公共区域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或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约定因素的精神产品而逐渐形成、完善、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场合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体现着公共领域的精神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区域的市政性质,环境的视觉结构都有着根本的联系,它实质上都是精神生活的焦点,是市民性格的视觉显现,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时代精神的活化石,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许多相互共融的边缘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能使环境和人产生一定的人文内涵,使两者的性质均得到升华。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补互动关系,重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可以使环艺设计人才认识到公共艺术品较强的艺术形式与建筑空间相配合,能在不破坏建筑空间构成的体积感和建筑造型本身的立体构成秩序感时,保持建筑形象的完整性。实现空间不压抑,大空间不空荡、平淡,更能使人的视野在空间中具有连续性、观赏有时间性,通过人的视感和行动,在人的心理上,感官上对环境空间及功能起到心理上的调节和更深层地认识,改变人对实体空间的认识和增进实体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人文性。

总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有机结合的,两者的有机结合给环境艺术设计这大的平台,增添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和语言,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成员。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善和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就要加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建设,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材的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完整、先进的现代化教材,才能培养在意识,技术均全面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使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崭新的面貌为环境与建筑内外空间的布局处理创构一种有生命力的,有主体的积极参与的内外空间,使其围绕在人们的生活周围,帮助社会公众对环境进行文化性的再认识。

该教材是以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互补关系、重视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为宗旨。在编写的过程中将以研究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主要内容,辅以多媒体的现代化教材课件,最终让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艺术及其特点、规律和风格,并能将公共艺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其得以升华为目的。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及基本概念

“公共”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 “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b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又出现了“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的, “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在封建社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没有公共领域这一说的。

公共性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权利的肯定。这是人的基本权力。这一点也是18世纪才出现的事。1776年, ((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89年,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写到: “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宝贵的人权之一。人人享有言论自由、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对滥用法律所规定的这种自由承担责任”。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伯克)对于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成为几乎是每一个现代国家制定宪法时候的基础,不管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怎样的,至少在口头上,都要表示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西方社会学概念的公共性和公共领域,至少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它是民主的、开放的、进入了公共领域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

3、它是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既然“公共”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么“公共艺术”这个慨念同样也不是从来就有的。

近几年, “公共艺术”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人们往往认为,

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例如,台湾目前比较流行的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就是如此, “公共艺术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工艺等各种手段和技法。除此之外,人们甚至把只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能够和公众发生广泛关系的艺术样式,如表演、歌舞等都包括在公共艺术之内。

可见,目前在中国人们现在对公共艺术偏重于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一般是广义的使用公共艺术的概念,自然,凡是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都无一例外被看作是公共艺术。尽管这种说法约定俗成,但是它带来的问题是,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被忽略了。事实上,有些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之所以是公共艺术,因为它具备公共性,有些则不能看作是公共艺术,如果不加区别,笼统地冠以公共艺术的名称,作为一个概念,是不严格的。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同时,公共艺术还有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公共性,这一条恰好被广义的公共艺术忽略了。

本文使用狭义的公共艺术概念。在我们看来,用“公共艺术”这个词不是因为它说起来好听;或者是一个挺新鲜、别致的说法;也不是因为这个词可以与环境艺术、景观艺术和城市雕塑通用,是这些概念的另一种表述;我们认为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的取向。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

对公共艺术广义的理解实际是将公共艺术看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实际上,公共艺术有自己质的规定,它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严恪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内容里还要作专门的分析。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相比,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新的文化情景,它要解决的是新的历史、社会、文化问题。如果我们看看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美国公共艺术的重要人物克莱斯·奥登伯格的作品,就比较容易看清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公共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

克莱斯·奥登伯格(1929年出生)被认为是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干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由于父亲是·名外交官,他早年曾经在纽约和奥斯陆等地生活,后来,全家移民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奥登伯格定居纽约,投入到新的艺术创新运动中。奥登伯格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分别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过文学和艺术。在艺术上,他刚刚出道的时候,正值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风起云涌,而曾经名动一时,属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潮流受到了这种新艺术的挑战,这个时候,奥登伯格表现出对于偶发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兴趣。奥登伯格在艺术上第一个成名之举是1961年l2月开办了一家特别的“商店”,这是一家真实的商店,但店里的柜台和货架上出售的却是一些用着色石膏复制的食物和长袜、衬衫等其它家庭生活用品。这个商店一共开办了两个星期。后来他做了一些大型户外“食品雕塑”,如《大型冰淇淋蛋卷 (1962年)等就与他“商店”的物品有密切的关系。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奥登伯格开始创作放置在户外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风靡了整个欧美。放置在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这件作品(见图3)是一辆巨大的自行车,一半埋在土中,在这个雕塑边游玩的小孩根本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是个游戏的器具而已,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过去,大型的户外雕塑一般和庄严、肃穆,纪念性、永恒性联系在一起,奥登伯格的雕塑恰好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此,他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反纪念碑”的雕塑,尽管这些雕塑大多并没有真正能够得以实施,但表明了他的雕塑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例如,他设计了既模仿华盛顿纪念碑,又调侃华盛顿纪念碑的一把大剪刀,他解释说: “显而易见,这把剪刀在形态上是模仿华盛顿纪念碑的,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饶有趣味的差异,如金属和石质的区别,现代的粗鄙和古意之盎然的不同,变动和未定的对立”。他还做了其它一些反纪念碑的方案:为纽约时报广场做了一个庞大的剥了皮的香蕉;为纽约的下东部做了一个巨大的熨衣板;为中心公园作了一个庞然大物——特迪熊。奥登伯格的这一系列被成为波普艺术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过去让普通民众觉得高不可攀的雕塑走下了圣坛,降解为一种快乐的平民化的物品,给公众带来了快乐,也给艺术带来了变化。

让老百姓身边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这种从极小到极大的变化,本身不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比较古典的户外雕塑经典之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这是神圣、庄严和纪念性的典型。大卫是《圣经》中所记载的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当他还在少年牧羊时代,就英勇无比,打败了非利士族巨人哥利亚,受到了人民的爱戴,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选择的就是这次战斗前的一个瞬间。大卫高5.5米,体格健美,左手举到肩膀,紧握肩上的投石机弦,右手有力地下垂,似乎拿了一块石头,头猛烈地扭向左面,紧锁双眉,嘴唇紧闭,怒目注视前方。大卫的姿势既稳定又有动感,似乎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力量。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丝毫不掩饰他对人物的理想化的处理,他说: “几千年之后,有谁会去管他们本人的面貌是怎样的”。大卫站立在一个高高的基唐上,这是一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的理想主义的纪念碑,它是人性刚刚苏醒时代的精神需要。他塑造大卫反映了这时代需要建立关于人的自信心,公众需要仰视“大写的人”这种精神需要。

现代主义雕塑是对古典艺术的超越,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有— 脉相承之处,以亨利-摩尔为例。他的雕塑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艺术。亨利·摩尔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相比,他雕塑的语言方式变了,放置地点变了,但是与公众的关系却没有根本的变化。如果按照对于公共艺术的广义的理解,人们一般可能会把亨利·摩尔的雕塑看作是公共艺术,但严格说来,他作品还是一种相当个人化创作,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是在个人语言方式上的不同。亨利·摩尔的作品放在一个“现代主义 的环境中,特别是放在现代建筑周围,放在一个漂亮的大草坪上,是非常出色的,但这种效果是视觉的,是审美的,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它们缺乏我们所说的“公共性”。亨利·摩尔的作品是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一种对话,由于这种对话,作品与环境达到了一种相当的默契,也使得来到这个环境中的其他人们也获得了感染。问题是,就像任何作品都可能感染观众而不能将凡是能让观众感动的任何作品都看作公共艺术一样,亨利·摩尔的作品还是看作环境雕塑比较好。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

公共艺术近年在中国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由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一些城市与社区在公共空间里放置大量的艺术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伴随着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一个公民(市民)化的社会在一些发达地区正日益形成,这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希望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拥有发言权。

从本质上看,所谓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得以提出既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全可以说,它实际上提出了应该由公众来掌握空间支配权的问题。这是对既往历史的一种颠覆。因此,公共艺术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概念,而非纯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形态,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也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四、公共艺术概念扩展

其实,所谓公共性也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文化指标,应该说,在做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它至少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该努力体现公众的生存经验与他们所关注的文化问题,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具有可交流性与开放性。在更为成功的作品中,作品所涉及的公共性问题还会有机地纳入特定社区的公共性话语中;

第二、应该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进而体现出平等交流与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这样还可为不同层面的解读预留充分的空间,并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综上所述,我倾向于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决不是单一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人或数人与大众合作交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的创意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基点,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公共性的艺术品。当然,创作公共艺术,还会涉及如何融入特定环境、历史与习俗等问题。

公共艺术概念引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们对于公共艺术这个外来的概念,正在结合中国的背景和实际不断地加以理解和接受,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有不同的侧重和偏向,这是难以避免的。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越来越成为大家描述公共空间艺术所愿意共同使用的概念,而对于这个概念的不断交流、沟通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的公共空间正走向多元、开放的历史情景。

推荐第5篇:公共艺术评估议程

河南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会议议程

一、地点:综合楼九楼906会议室

二、参加人员:

(一)河南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

组长

吴柏林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教授

组员

王秋兰

郑州大学艺术教育部主任 教授

李新生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二)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人员:

朱性福 杨剑虹 赵金周 张效利 邵明仓 张劲松 杨富霞 夏莹 闫金友 王存卿 崔继海 范国权 李嘉以及学院其他部门相关人员

三、汇报会议程(时间:4月18日9:30)

第一阶段

主持人:副书记、副院长杨剑虹主持

(1)请专家组组长吴柏林教授介绍专家组成员

(2)介绍参加会议的学院领导

(3)学院朱性福书记致欢迎辞

第二阶段

主持人:专家组组长吴柏林教授主持

(1)专家组组长吴柏林教授讲话

(2)赵金周副院长汇报自评情况

(3)汇报会结束

四、反馈会议程(时间:4月18日16:00) 主持人:专家组组长吴柏林教授主持

(1)专家组组长吴柏林教授反馈验收意见 (2)杨剑虹副院长做表态发言 (3)反馈会结束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4月18日

推荐第6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有其必要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必由之路。有付出才有回报,同样,在经济学上,属于一种“社会先行资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SOC),在合理正常的情况下,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多少息息相关。就好比风行多年的地方招商引资,在招商之前那大量的准备活动大多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以达到吸引资金的目的。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在此,按区域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二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一项利民利国的好政策。它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刺激农村发展,打破农村闭塞的状态,对于改造传统农业,,把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为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繁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此外,它还具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降低农民的投资风险,使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极大地刺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会实现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技术的引入。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由温饱迈入小康。有利于正确消费观的宣传,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成本与技术含量都相对较高。一般都是聚集的工业园区或大学城之类的。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此外,还有文化意义。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最能体现的是城市内部资源的分配,市中心一般会从政治中心演化为政治商业中心。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市中心都会迁移,并在新市中心周围改善公共设施,吸引资金发展开发该地区。从而使得发展较为平衡。不仅如此,它还便利市民的生活,营造出幸福感,并一定程度上减少市民的支出,增加收入,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的正常运转。

它的经济意义则在工业的集聚地,高新技术的集聚地,巨大的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能够增加城市运转速度,刺激一座城市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巨大的商业价值。集聚,基础设施的公用,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

文化意义则在于,大学城的建立易产生思想的火花,教学资源的共享,便于教师的共同交流,以及教育资源的流通。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文化上可能会形成竞争的良好氛围,“百花齐放”的思想盛况也是可能的。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民众的幸福指数,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推荐第7篇: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意义

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意义何在

http://.cn 2004年09月13日01:0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公共服务,简而言之是以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它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因此,通过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将使政府的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突破。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能自觉地把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重要依据,做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办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使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与约束,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还较为普遍;二是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现象还比较突出;三是政府、企业、公民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四是政企不分,企业运营过分依赖政府保护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五是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度还不高,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较突出,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桎梏,是加快发展的阻碍,同时也是激发体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动力。历史上,我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优化发展环境,进行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提高省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在我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关系问题始终是我省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省“十五”计划又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把保护和改善居民的发展

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上。但是,在实际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起主导作用,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人口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等,滞后于发展实际,公共卫生、义务教育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又反过来束缚了经济的增长。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长期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忽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必须看到,我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例如,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的主要职责已转变为创造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不再是国有企业的“婆婆”,国有资产产权更加明晰化,更加市场化。这些都迫切需要政府管理职能相应地改变,将主导经济发展的职能让位于市场主体,同时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十五”以来,我省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规范、高效”政府的目标,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精心组织实施了机构改革,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省级政府工作部门精简了28.6%;行政编制精简了48.5%;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取消了一大批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了一批不切实际,增加基层负担的达标评比项目;推广“一站式”高效服务方式,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基本形成;推广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办文办事限时制,建立了各级投诉受理中心,省级招投标中心也开始启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在县级全面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并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全面落实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政府机关与所办实体彻底脱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深入开展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不断提高廉政建设水平。这些改革成果来之不易,为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乘势而上,使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到位。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

2011年05月12日来源:《理论前沿》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不仅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目标要求,也对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当前理论界和各级政府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而提出的政府改革目标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何谓服务型政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服务的政府。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不管怎么说,从上述定义来看,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包大揽和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与管制型政府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首先,从理念上看,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必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渡,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天职,人民的利益至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必须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和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和对“使命”“公众”和“成效”的认同,充分考虑公众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传统管制型政府的理念则停留在“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主要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对社会实施管制,公众和社会的主导性和自主空间很少。

其次,从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看,管制型政府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建立,因此对市场和社会的介入是无孔不入,政府职能也无限膨胀,职能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政府主要是做市场和个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事情。即主要是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财产权利和公民权利、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

第三,从政府运行机制来看,管制型政府向来只从便于自身控制、管理出发,整个社会运行都由政府在主导推动,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怎样提供服务,都是政府独断和一厢情愿的强制性提供,而较少的考虑社会公众的愿望和多样化需求,政府与公众是一种命令——服从式的单向关系,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恩赐”。而服务型政府则不同,他要求政府的施政目标必须首先征得服务对象,即民众的同意。其次,还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法定程序,即要公民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由民众和政府通过双向的交流互动,达成一致来决定。从这一点说,政府只能在法律和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行事和提供服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是法治政府,而不是任意性的、长官意志型的政府。

第四,从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看,在管制型政府状态下,政府不仅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各种审批环节繁杂,效率低下,政府管理手段也主要是单一的行政手段。服务型政府则要求政府必须优化工作流程、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本着方便、快捷、高效、亲切的原则为民服务。让民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有享受服务的主人意识。

第五,从政府行为的后果看,管制型政府的权力本位和官本位思想使政府的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的责任心也不强,公众甚至于对个别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法律和事实上对政府的追究。而服务型政府因其自身的民主特性,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对于政府的失职行为,人民有权对政府提出质询、追究甚至罢免。

由服务型政府所包含的上述特性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前者是后者的综合体现。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一个口号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它将要求政府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的说: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全球化趋势,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入世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不管是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还是公平竞争原则,都体现了一种政企分开前提下的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市场本位、企业本位的精神,因此,面对全球化和“入世”最积极的应对只能是加快政府改革。政府必须尽快的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尽快实现从生产者的角色向安排者、监管者的角色转变,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从审批者向服务者转变。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向。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自身管治的政治职能,而弱化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造成政府大量越位、缺位、错位。因此,政府要重

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就必须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改造政府,就必须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变革政府治理观念、手段、方式和方法。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政府实现自身革命的一个重要载体。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这是由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是,从改革的要求和整个进程来看,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政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主,极易导致政府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是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很容易忽视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造成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进而造成跛足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当前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不均,两极化倾向严重,如果不能对之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从政府结构、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而设计的,相对于传统计划体制中的政府体制,已经具有了体制转轨的色彩。尤其是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法治性,将为未来重构政府与代议机关、司法机关的宪政关系留下余地。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政府放权和权力下移,也将为重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宪政关系留下空间。总之,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将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合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广泛,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范围和权利不断扩大,基层社会自治更加自主完善,从而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责任编辑谭荣邦

推荐第8篇: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转发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办学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我院公共艺术教研室在推进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走出一条适合学院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道路,现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推荐第9篇:公共艺术团队年度总结

公共艺术团队年度总结

本学年,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正式组建,本团队在学院及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教室门的密切配合下,顺利的开展了公共艺术课程,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接受了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公共艺术的考核。作为团队主任,我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要求,也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着实不轻,回顾这一年的思想、工作及学习情况,现年度总结如下:

一、增强意识,明确目标

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学校让我负责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我就要以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己任,努力做到“两早一细”,即:尽早思考,迟早安排,细致实施。,其次,是要增强表率意识——团队主任的一言一行会对其他教师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因此,我要求自己努力做勤奋工作的表率,做热爱学习的表率,做研究探索的表率。

目前,本团队教师们的工作热情较高,工作踏实认真,而且能够相互协作,积极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健全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

1、加强教学资料检查。身为团队主任,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我坚持定期的教学资料检查,检查督促团队教师执行教学常规情况,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及时解决问题。本学期分别在段考前和期未进行两次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检查活动。全体老师基本达到要求,能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总评达到良好以上。

2、规范听课制度。团队要求每个人每学期听课5次,身为团队主任,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能坚持听课,并在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指出其上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现在,团队教师都非常重视,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深入课堂, 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结合课程特点,本团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团队教师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

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形成由团队主任制定研讨主题,由团队全体教师共同研讨的活动机制,围绕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制定、实践活动项目策划方案、建设特色、上课情况信息反馈等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规范的教研活动对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的各项工作开展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科研及工作水平

本学年,本人与思政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汤洪俊形成结对,在汤老师的帮带下,认真学习团队建设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收获颇丰。此外,本人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考察学习,2013年7月,本人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省高校影视、戏剧教师高级研修班”,2013年11月,本人和其他团队教师一同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调研。2013年度,本人分别在《学理论》和《音乐大观》两个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校级立项课题一项,开展了《肖邦钢琴作品中的“爱国情怀”的音乐讲座。总的来说,2013年,本人能够积极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科研水平,努力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打造成优秀团队。

本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多些反思,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争取更大进步!

社科部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

推荐第10篇:公共艺术 结课小结

公共艺术 结课小结

学生:王璐(陶设四班)学号:201010111412指导老师:李慧文

这学期学校安排三周的课程学习公共艺术——公共雕塑。找资料,绘制草图,定稿画效果图,用陶泥制作模型。一步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公共艺术”的世界,并领悟到从更多的视角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中的美。

公共艺术表现形式涵盖了部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成为公共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它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它作为一种思想态度而存在。作为为公共艺术提供重要创作元素的公共雕塑,为造型艺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并以它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和造型结构,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公共性特征一直是它表现的主要方式和创作目的,它所处的公共环境所带来的公共艺术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显现的。并且雕塑是一种空间艺术,这就意味它必须占据和影响着一定的空间,那么从相对上而言它就是针对群体而言的。一方面,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态在更广泛的可能性中探索和表达现代艺术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现代建筑艺术、景观艺术、装饰艺术、视觉艺术、数字艺术的发展也给雕塑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交流对象和创作空间。

课本中,对于雕塑艺术是以一个空间造型艺术的属性观念来展开探讨,并以公共雕塑的特征属性分类讨论,即分为: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景观性与装饰性雕塑、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风格性与建筑性雕塑。

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分别给四个分类各绘制两张草图,从中选出可行性最高的一个方案进行效果图绘制和模型制作。

其中,我选择了互动性雕塑——像蛋糕一样被切成很多块的座椅,从背面看是连成一体的,具有流线型,并且赋予它大自然的颜色(草绿色和天蓝色),放置于公园的各个角落,或围绕喷泉放置,让游客或者路人可以随时小憩,高起的后背给人以安全感。

互动是指双方相互之间发生联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相互动作。这种形式的雕塑把人的参与行为作为雕塑的一个部分,只有观众去参与它它才完整得起来,才具有了艺术价值。它是艺术家利用人的行为心理来组织或制作一定的参与性内容,来吸引观众成为作品的一个有机部分。互动性雕塑一般采用人们所熟悉的符号来组织作品,而且带有一定的参与空间,在心理上人们惯有的生活习惯和好奇心理成为雕塑吸引力的组成因素。艺术家运用写实、尺度、布置、色彩、材料等各种方法把互动性雕塑变成人们身边的艺术,更加具有亲和力。在主题发面也平易了许多,它不是要传达什么深刻的理论或思想,也不在乎艺术形式的表现,往往只是有参与的愉悦就足够了。

正因为互动性雕塑的含义,我选择了这种类型就行模型制作。我觉得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思想意义多么深刻,只有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意义才算是成功的。

三个星期的课程结束后,我体验到了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运用未曾尝试过的材料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抛开纸和笔的另一种方式。

课程时间短,但是也颇有收获。感谢老师的尽心指导。

第11篇:公共艺术团队年度总结

公共艺术团队年度总结

本学年,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正式组建,本团队在学院及部门领导的大力

支持和教室门的密切配合下,顺利的开展了公共艺术课程,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

务,并接受了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公共艺术的考核。作为团队主任,我逐渐适

应了新的工作要求,也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着实不轻,回顾这一年的思想、工作及学习情况,现年度总结如下:

一、增强意识,明确目标

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学校让我负责公共艺术

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我就要以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己任,努力做到“两

早一细”,即:尽早思考,迟早安排,细致实施。,其次,是要增强表率意识——

团队主任的一言一行会对其他教师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因此,我要求自己努

力做勤奋工作的表率,做热爱学习的表率,做研究探索的表率。

目前,本团队教师们的工作热情较高,工作踏实认真,而且能够相互协作,

积极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健全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

1、加强教学资料检查。身为团队主任,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我坚持定

期的教学资料检查,检查督促团队教师执行教学常规情况,及时发现,纠正违规

行为,及时解决问题。本学期分别在段考前和期未进行两次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

检查活动。全体老师基本达到要求,能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总评达到良好以上。

2、规范听课制度。团队要求每个人每学期听课5次,身为团队主任,我时

刻牢记自己的责任,能坚持听课,并在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指出其上

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现在,团队教师都非常重视,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深入课

堂, 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相关要求,结合课程特点,本团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团队教

师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

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形成由团队主任制定研讨主题,由团队全体教

师共同研讨的活动机制,围绕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制定、实践活动项目策划方案、建设特色、上课情况信息反馈等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规范的教研活动对于公

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的各项工作开展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科研及工作水平

本学年,本人与思政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汤洪俊形成结对,在汤老师的帮带下,认真学习团队建设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收获颇丰。此外,本人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考察学习,2013年7月,本人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省高校影视、戏剧教师高级研修班”,2013年11月,本人和其他团队教师一同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调研。2013年度,本人分别在《学理论》和《音乐大观》两个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校级立项课题一项,开展了《肖邦钢琴作品中的“爱国情怀”的音乐讲座。总的来说,2013年,本人能够积极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科研水平,努力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打造成优秀团队。

本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多些反思,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争取更大进步!

社科部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

第12篇: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已经推动我们步入城市型社会。城市正在无节制地扩张着。当这股洪流渐渐缓慢下来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我们建设的一切——方正耸立的高楼、相仿的城市环境、围圈起来的小区当一个饥饿的人有饭吃的时候会无比满足,当食物充足的时候则开始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是一样的,当功能被满足之后美化便成为新的需求。

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 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首先明确一点,公共设施艺术化绝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但公共设施却包括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而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

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寓意深刻。城雕前100双脚印揭示了大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眼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还可以让自己与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参与其中。在和平广场正门对面有几个杂货亭。与常规的售货亭不同的是这几个售货亭被设计成彩蛋的样式,旁边摆放着几条长凳,既满足了坐人的功能又可以装点环境,当然同样也可以作为约会的地标。

公共艺术是属于城市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动。这其中,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点或构筑物已成了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们是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而这种文化视觉构筑物随着时光的推移,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进行重新设计。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为例:垃圾桶仅仅满足功能很简单,如果想美化它则需从造型和材质上做文章。罗马街头的垃圾桶模仿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去设计,材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西班牙公园中的垃圾桶,采用现代材料制造,外围有绿色植物缠绕,既有现代感又与环境自然融合。则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打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

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而且在价值观上。

第13篇:公共艺术社社团活动策划

公共艺术社社团活动策划

一、活动目的:开展此次活动,促进社团成员之间以及非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使得校

园更和谐,让社团内部的人员可以向其他人员展示社团特色,让其他人员对艺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活动背景:社团招新结束,社团成员一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已经掌握了具有

社团艺术特色的活动,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以及社团的特色活动。

三、活动流程:

1、由负责人到各班级宣传此次活动的时间地点,让大家了解到此次活动的意义及趣味性,使得大家对此次活动产生兴趣,并让大家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2、安排人员布置活动场地,准备所需要的仪器,如:话筒,音响等。

3、安排人员准备活动需要的材料,如纯色T恤、丙烯颜料、香精、水桶、画笔、以及奖品等等。

四、资源需要:

1、人力资源:布置场地、筹备材料等需要的人力,从部门内部调动即可。

2、物力资源:纯色T恤、丙烯颜料、香精、水桶、画笔、以及奖品等等。

五、活动开展:

1、人员配置:有社长以及对活动较熟悉的成员,来带领其他人员做活动,或东主要内容有手绘T恤,制作手工香皂,发饰等。

2、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3、活动地点:西教天井

4、活动时间:

六、突发状况应对:

1,、准备医药箱

2、准备干净的水和毛巾

七、财务要素:

1、经费:(1)布置会场所需的费用100元

(2)活动所需材料费用400元

(3)不可预计费用200元

八、负责人:公共艺术社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告1331班张海陵

第14篇:论购买公共服务的意义

购买公共服务的意义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上要求立即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这实为一系列政府自我革新中的关键步骤,除了溢出一些当前“利好”,对于转换政府职能、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社会治理、聚积民间正能量,都深具意义。

一、能够激发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市场活力

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在新的发展阶段,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关系,要抓住三个核心词:转(政府转职能),扶(扶社会组织),活(搞活市场)。只有把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市场活力都激发出来,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购买服务,既有利于提升民众生活质素,也有利于改善政府施政,倒逼政府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社会、市场三翼齐飞,三力合一,有利于控制行政机关规模,促进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发育,有利于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共生。

其实,不管多么英明神武的政府,其能量与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相比,与生生不息的市场活力相比,高下相形,不言而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政府无法包办。

1

二、能够创新公共服务机制,集聚社会正能量

环顾域外,政府购买服务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政府不能只采购货物。发达国家的政府莫不借重社会力量,开启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再大的政府也只能是有限政府。而社会需求既繁且多,不同地域的民众又各有所需。没有一个政府可以包办一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本来就是众人之事,聚集民力是理所应当的。

要善观大势,顺应潮流。政府财力有限,民力无穷。政府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要用有限的钱,办更多的事。其实,只要找到好的机制,把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出来,把众人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政府少花钱或者不花钱,也能多办事、办成事。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间已经积蓄了丰沛的能量。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已经进入了小康。许多人不再为稻粱谋,他们不独亲其亲,而心存终极关怀,颇有奉献精神。政府以一定的经济和权能为杠杆,把民间社会的积极性组织带动起来,使之服务社群,可以有效引导社会集聚正能量,释放正效应。这对当下的中国完善社会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公共服务不能光靠政府“配餐”。不能让民众养成习惯坐等用餐,要大家齐动手,一起做餐。北方人常说,好吃不过饺子。笔者发现,不少地方就把饺子叫做“齐动手”。如果政府在“热厨房”里干得热火朝天,民众却在一旁常感“不对口胃”,甚至

2 怨声载道,官民分道扬镳,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要让民众成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持份者。要以经济手法把民间的力量撬动起来,凝聚起来。新时势下,政府要因势利导,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社会企业(管理企业化,而不以盈利为目的),培育服务提供的主体。

三、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满足民众服务需求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之处甚多。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虚拟与实体经济结构都有待调整。李克强特别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是大势所趋,而政府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大多与民生相关。产品不足会出大问题,服务不足也会出大问题。现在产品当然仍存不足,但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公共服务大量由政府自己立项,自己实施,自己评价。这样的“三自”项目没有招标、竞争,没有社会创造性参与。政府以行政方式分配公共服务项目、垄断式经营,单边“配餐”,抑制了服务业发展。主动向社会释放资源,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推动力,一招棋活,满盘生辉。这无疑是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契机,是服务业开放的重大讯号。

中国已经融入国际体系。顺应世界潮流,开放服务贸易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服务业势必要面临国际竞争。在这一轮结构调整中,中国的服务业短板应能得到迅速补齐,其国际竞争力自然也会大幅提升,民生福祉得到显著改善,自然也会吸纳更多的就业。

3

四、能够政府自我革新,推进社会建设

转换政府职能,减少审批项目,自削资源,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开放公共服务同样也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亚于简政放权。不少专家认为,政府购买服务可以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将有效抑制腐败。

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国务院通过政府自我削权、向社会购买服务,推动政府改革向前迈出了两大步,政府的角色转换不可谓不快。只有这样,政府才有更多精力履行本职:提供法治环境、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随着公民素质的提升、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国社会动员范围和深度迅速扩大,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缺乏管道。以经济为推手,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政府与民间社会衔接有了更多有效渠道。今后,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不难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服务等方面找到与政府合作的路径。政府的施政和决策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重大决策时政府可以借助“外脑”、“众脑”,除了深思熟虑,还可以做多重选择题,可以完全摒弃“拍脑袋”、“拍胸脯”的决策模式。此外,政府购买服务还可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在扶持民族产业、扶助弱势群体、保护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

4 无情和不足。

归结一点,此举将有力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放大发展机遇,消弭社会矛盾。建制内外的区隔得以打通消除,社会动能纳入正途,中国民间丰沛的经济、智力资源将融入建设洪流之中。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将进入新的时空背景。

第15篇: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

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指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伦理道德要通过制度资源和制度设计体现出来,以制度的威力来规范公共管理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即公共伦理制度化,是时代的大趋势。是公共管理的历史性进步,是《公务员法》实施的必然。

任何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都有坚定的理论为依据和基石。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是以英国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为理论依据。即不论社会性质和制度如何。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其社会是“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但一个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从理论说。与对“人”的假设有关。“人治”把“人性善”作为前提,这是我国奉行千年的孔子的管理理念,笃信每个人经过教育可以克服自私心和自利行为,而不必要进行制度化的约束与管理。“法治”的前提则承认人并不善,还藏有私欲,用黑格的话说,甚至是恶的。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制度,使人生活于制度环境中,由于有了制度的约束和制约,人就是有自利之心,也会做出对整个社会有利之事。而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面前,制度的约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公共伦理制度化建设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结果。

除此,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社会中个人的心理伦理和道德理性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下表现为有限性,这也要求并决定公共伦理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个人心性伦理侧重于从个体方面来解决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表现为通过伦理教育促使个体行为自律,并在发生不道德问题时追究个体的责任。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角度看,也要承认个人心性伦理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自律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必须看到,个体的道德理性、意志和能力是有限度的,它仅是一种软约束。因此,在个人心性伦理之外还必须配之以制度伦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扩展,血缘宗法关系和地域狭隘性逐渐被打破,人们的伦理道德获得新的形式、新的内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其巨大的利益驱动和利益的引诱,社会主体仅靠自身的自律及伦理道德规范已不起多大的作用。所以有些人为某种私利,也铤而走险,进而出现了官场的腐败。这样就需要建设和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符合的公共伦理和制度伦理。以制度性的力量来建立和维系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公共秩序,这是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区别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条件下道德体系的根本特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内在要求。

公共伦理在少数行政主体身上失去应有的调控作用,数使公共权力偏离了权力运行的健康轨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反面说明了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公共行政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二是干部人事体制上的委任制导致的官场腐败,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三是少数公务人员道德败坏,以权谋私。

四是公共权力腐败的主体越来越法人化、集团化、年轻化、团体化。总之,以权谋私、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犊职犯罪等行为,是行政运作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公共管理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的典型反映。以上诸种公共伦理失落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公共伦理建设缺乏制度约束机制,对公务人员管理失控,制约不到位,出现公共权力腐败,是我国公共伦理制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所造成的。

第16篇:公共艺术中日常生活的呈现

公共艺术中日常生活的呈现

摘 要:一部话剧,是导演、剧本、演员以及音、光、服、化、道各个部门团结合作创作出的作品。但是,最终在舞台上还是以演员的呈现为主。因此,演员必须要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必须具备多种素质。本文浅谈对演员感受力的一些体会和发现。

关键词:演员;感受力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23-01

一部话剧,是导演、剧本、演员以及音、光、服、化、道各个部门团结合作创作出的作品。但是,最终在舞台上还是以演员的呈现为主。因此,演员必须要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这里,我想浅谈我对演员的感受力的一些体会和发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我们处在舞台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充满着一种信念,即相信自己所体验的情感的真实。这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所必须具有的内心的真实,以及对这种真实的纯真的信念。”情感是艺术创作活动及其创作成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托尔斯泰说:“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的肯定无疑的标志,是艺术的感受力。”他还指出:“艺术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所以,无论是对剧本的分析还是在舞台上人物的创作,演员都需要对规定情境,对人物的思想,情感,行动加以感受,从而才能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立在舞台上。

一、敏锐而又真挚的感受力

在生活中,人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总会产生某种感受并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上的变化,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感受力。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作为演员,必须在舞台上有着更加充分的感受,才能准确,真实的体验做出真实有机的表演,从而用对对手造成充分的刺激,到达更好的表演效果。

表演时,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创造出人物的情感体验。而演员的感受力则是创造出人物的情感体验最主要的保证。由于在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所接受的并不像生活中那样的真正的刺激,而是一种虚构的规定情境,有的演员往往感受不到客观上所给予的刺激,也就无法创造出人物的情绪体验。这样的演员在表演中不能真正地动心,动情,结果只能以做作的虚假的“表演情绪”来搪塞。人物经常议论在戏剧表演中存在着虚假的问题。表演虚假最主要是因为演员在表演时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演员应该具备的敏锐而又真挚的感受力。

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誉为体验派的优秀代表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说:“演员不仅要在研究角色的时候一次再次的感受自己的情感,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都应该去感受每一个时刻的心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体验帮助演员去实现舞台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把这种生活用艺术的形式在舞台上传达出来。”“我们的主要任务不单是通过角色的外部表现来描绘角色的生活,而更主要的是在舞台上创造我们所描绘的人物和整个剧本的内在生活,使我们本人的情感适应这个别人的生活,把自己的心灵的一切有机元素都奉献给这种生活。”只有以内部体验所激起的真实情感为外部表现形式提供充实的内容,才能达到发于内而形于外,才能使之有机、真实、完美、动人。“因此我们应首先想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内部体验过程是创作的主要步骤。二每一次重演都要有新的感受。

感受力是表演真实有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感受力从各个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刺激和体验呢。

首先,感受力的增强与发展,还需要我们利用舞台上所给我们设定的规定情境的所有大小细节来充实。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演员,应该能够非常敏锐,非常真挚地感受剧情所提供事件,事实所产生的影响,布景和灯光所营造出来的气氛,对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医生叹息所给予的刺激,从而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我在由我国的著名的、优秀的、智慧与美貌与一体、厚德载物女神级国家一级女导演许曼地导演的大型动漫儿童剧《海的女儿》中,饰演的人类王子,他与小公主一见钟情后,不得不面对小公主变成泡沫的残酷事实。眼睁睁看着小公主离去,王子以泪洗面,悲哀至极。我们首演是10场,我演前4场,小公主的眼神情感都深深的刺激到我,我心里感受到我的爱人马上就要离我而去,无比痛苦,自然而然我痛哭流涕。我们演员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同一台戏,同样的规定情境,由于话剧的不可复制性,我们对每一场的体验都有所不同,所感受到的细节也都不一致,场次演多了,就会出现审美疲劳,情感会有所削减,感受会变淡。而作为一位有职业道德的演员你每一场演出都要激情饱满,就像第一次演一样。第五场,对手虽然依然真诚,楚楚可怜,而我却在这一点失去了强烈的感受。于是我第一时间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背景配乐上,乐曲哀伤、动人,我那种强烈的感觉又被神奇的召唤出来。再后来,音乐对我的刺激有变弱了些。我又把感觉寄托在了小公主下场后,舞台上飞扬的泡泡上,看着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小公主为了我,变成了无数的泡沫飘在空中,洒落在我的身上,满满的悲伤又再次占据了我的心,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满台的观众。正如上文所说,感受力是可以通过规定情境里,不同大大小小的细节来充实的。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你就得到足够的体验,圆满完成演出任务。

其次,拥有一颗真挚的心。这非常重要。只有你在生活中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有着鲜明爱憎的人,在舞台上的感受力比起那些虚伪、冷漠,对生活毫无热情,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要强的多。事实就是这样,我在工作中结识了不少的朋友伙伴,生活中少言寡欲不内心冷漠的人,在舞台上,就是显得做作,不自然,甚至是虚伪的,这样就阻碍你塑造人物的脚步,冷漠就是演员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所以,如果你爱你的专业,就要做到,热爱生活,关心他人,愿意发现新鲜事物,体验不同的情感经历。在舞台上你才可能拥有极强的感受力,做到“一点火就着”。再有,演员的想象力是一个重要方面。我的很多表演中很多感受都是通过想象来激发出来的。

例如:在校时,我和同学创作了一个戏剧片段,规定情境是,在东北的冬天,我和妹妹家穷,我从邻居家偷来了罐头给她吃,罐头盖子很紧,而天气很冷。我要摘下手套给妹妹拧开。正常来说这并不很难表现。但前提是,那个时候是夏天,北京最热的那月份。我们穿着棉袄,大汗淋漓,还要表现出很冷的样子。开始我们根本无法进入状态,实在是太热。随后,老师启发我们,利用我们的想象力,回想我们以前经历的冬天的冷。我们开始集中精力,回想我们老家东北的冬天,大学纷飞,冰天冻地,甚至呼吸困难。几分钟后,我们在尝试表演,我们做到了,摘下手套那一瞬间我的手再抖,感受到的热风都觉得很凉。没有想到,用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竟然带动出我的如此真实的感受。可见想象力的发展对提高感受力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

运用各种方式激发我们自己的感受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歌剧《奥涅金》时就曾用舞台调度刺激演员对于角色的心理感受。在第三幕奥涅金教训塔姬雅娜的一场戏里,为了帮助演员体会到屈辱感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叫人把塔姬雅娜坐着的椅子腿给锯掉了一截。变矮的椅子改变了演员的姿态和自我感觉,她不得不向上仰视着奥涅金,好像是真的犯了错一样听他的教训,从而感受到了人物此时屈辱而又羞愧的心理。在歌剧的最后一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给已成为舞会皇后的塔姬雅娜安排了几级台阶,塔姬雅娜站在高处,居高临下看着期待着和她见面的奥涅金,他们的心理位置互换了,此刻塔姬雅娜成了决定性的人物。可见,导演有创意的安排也可以帮助并强化演员感受到来自规定情境的刺激,从而使其体会到人物之间准确的相互关系和心理关系。

感受力是一种神奇的能力,拥有敏锐而又真挚的感受力,可以给你带来超出想象的体验,让自己的表演和舞台上的所有一切融为一体,感动自己感动对手和观众。然而一个好演员需要的是全面而过硬的综合素质,感受力只不过是“七力四感”其中的一个方面,是表演创作实践中的一个环节。注意力的养成,想象力的发展,真诚的信念感等都会使演员的感受力得到增强和发展。因此,演员要不断学习,时刻实践,让自己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

第17篇:公共艺术 (音乐篇)教学反思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反思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的基础,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其次,教材内容注重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尽管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比较差,教学只有16课时,但教材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并没有降低。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中国音乐、欧洲音乐、名曲、戏剧、舞蹈无所不至。缺乏必要的整合,结果事与愿违,严重地影响了音乐艺术教学效果。第三单元第五节《协奏曲》,本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地结合专业特点,孩子们在观看欣赏、对比交流、互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活跃、积极与投入,让我明白,只要选对适合的方法,我们中职生非常优秀!虽然这一次协奏曲欣赏不足以彻底取代流行歌曲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也不能一步就提高自身的音乐赏析能力,但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空间,他们会从高雅的音乐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

德力格尔桑

2018年3月16日

第18篇:公共艺术教育自评报告

公共艺术教育自评报告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教体卫艺[2015] 397号)文件要求,我校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召开专题会议,迅速安排部署。成立以XXX校长为组长的自查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和公共艺术教学部负责人组成,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分解评估指标,提出明确要求,认真进行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办学条件

学校简介

二、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办学思想明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强化艺术教育育人功能,将公共艺术教育列入了学院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并列入学院年度工作总结,全面提升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一样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学院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进一步明晰,领导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和综合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设立公共艺术教育委员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从工作规划、教学组织、队伍建设、场地设备使用、条件保障等方面统筹安排。

一是成立了以XXX校长为主任委员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政办公室、院团委、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和公共艺术教学部等部

1 门负责人担任,全面负责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是艺术教育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统筹安排全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以及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等工作。

(三)设置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

学院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设有教学部主任、副主任等专职领导,并设有教研室,公共艺术教学部为学院二级机构,足额配备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坚持把公共艺术课教学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注重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基本要求》文件精神,认真将公共艺术教育列入学院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按时向河南省教育厅提交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全校开齐了8门艺术限选课程,并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与教学计划中。

同时开设有艺术类任选课程。

《XXX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且通过考核,作为学生毕业条件。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我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设置合理,课程教学大纲规范。

公共艺术课程中《XXXXX》、《XXXXXX》已成功申报为精品课程。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谨、科学、全面,教学督导开展认真,组织教师听课并写好听课记录,开展教学会议和教研活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期末教务处牵头组织教师和学生网上评教。

课程教案、授课计划、课件和评分标准等教学文件齐全。

教学档案管理规范,期末考试组织认真,试卷、学生成绩及试卷分析等资料齐全。

(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空间

我校坚持把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作为提高学

2 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立足点,以其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师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院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艺术活动及两次单项比赛活动,节目单、校园网通知、图片等资料齐全。例如成功举办了“XXXXXX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及XXXX大型文艺晚会等全校性艺术活动,同时利用XXXX系、XXX系等教育资源举办XXX等一些列单项比赛活动。

按照教育厅要求,在学院团委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学校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包括音乐舞蹈表演和绘画书法作品展演等活动,活动方案、专项活动经费等材料齐全,以彰显学校文化艺术精神面貌。

积极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 积极准备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重视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优异成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了校级各类大学生艺术社团,包括音乐表演类、舞蹈表演类、绘画类、书法篆刻类、手绘设计类、动漫类、影视类、公益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多类社团,注册社员XXXX余人。社团章程规范,并配备有指导教师,有训练场地并专人管理。社团常年开展活动,资料管理档案齐全。社团活动紧贴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热情高。

开展高雅艺术普及活动,校园网通知、活动图片等相关资料齐全。

开展有各类艺术讲座,例如“文化艺术大讲堂”等公共艺术讲座,校园网通知、活动图片等相关资料齐全。

(七)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公共艺术教学部共有X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X名,兼职X名,外聘教师X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X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X%;高级职称的教师X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X%;兼职、外聘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X%。

专、兼职教师档案资料齐全。

教师积极参加校、市、省级教改质量工程项目,立项、结项资料齐全,公共艺术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为XX级优秀教学团队,具有学术技术带头人X人。

教师积极参加校、市、省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资料齐全,其中XXX等多

3 名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学技能比赛获得X等奖。

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了《教师工作量及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登记办法》、《论文、著作认定实施细则》以及《科研成果计分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为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公共艺术教学部教师每学年都已高质量完成了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公共艺术教学部教师每学年都已高质量完成了学院规定的科研工作量。学院科研工作考核文件及教师科研相关材料齐全。其中XXX项目1项,XXX优秀教育教学成果1项并获一等奖;公共艺术教师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XX余篇,为我校艺术教育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级各类艺术比赛,获奖及相关资料齐全。其中技能大赛获得X项国家级X等奖,省部级X项X等奖、X项X等奖。

在教材建设方面,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采用优质教材选用和教师自编相结合,保证学生选修的需要,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其中XXXX主编《XXXX》教材一部。

X名教师中XX人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XX人参加了省级培训。 我院艺术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享有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我校制定了《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成果奖励办法》、《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工作量化办法》等制度措施,将艺术教师课外指导学校组织的学生艺术活动计入了教学工作量,并按照制度措施严格执行。

(八)加大经费投入,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财力保证

近年来,我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并将公共艺术教育日常经费单独列入了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公共艺术教育专项设施及活动专项经费申请批文及财务支出凭证齐全。XXXX年用于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就达到X万元,生均经费X元,XX年至XX年间艺术教育经费累计XXX余万元,基本满足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需要。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日常经费使用规范,专款专用,没有截留、挤占、挪用现象。

4

(九)努力健全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

学校近两年加大了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000人座位以上的场馆XX个。

学院有开展艺术教育活动200座位以上的小型文化艺术场馆X个。 符合视听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教学场地数X个,设备齐全,并为教师配有专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XX年修订完善了《图书资料管理办法》、《图书资料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现有艺术类图书资料XX种,XX册,并藏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和相关数据库,满足了公共艺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待加强

每学年度我们都积极认真组织了学院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并有大量优秀作品,但参与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次数较少,缺少国家级艺术展演活动奖励。

(二)缺乏公共艺术教育适用教材

公共艺术课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既就是教育部列出的科目,因为兴趣和侧重的不同,也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教材。所以,教师上课时往往推荐一本和多本参考读物,课堂学习与教材内容不能够完全对应。

四、整改措施

(一)加大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参加力度,加大骨干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对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指导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在年终考核、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艺术展演活动方面加以倾斜。

(二)加大艺术教育活动大型场馆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资金投入,加紧健全大型文化艺术场馆设施,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夯实基础。

(三)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土艺术文化,加大校本教材和自编教材的建设力度。

XXXXX学校 XXX年X月X日

5

第19篇:湖北省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 群众艺术

湖北省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 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日期:2012-06-18浏览次数: 743字号:[ 大 中 小 ] 湖北省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 群众艺术(文化)馆 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财政部关于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财教[2011]31号)和《省文化厅 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全省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鄂文化文〔2011〕296号),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

第三条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使用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接受审计、财政和文化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来源 第四条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来源

(一)中央财政补助我省的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二)省级财政在预算中安排的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三)省以下各级财政在预算中安排的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第五条 省级美术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出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对市、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

第六条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补助标准

地市级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50万元,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标准为每站每年5万元(国家标准如有变动则按新标准执行)。中央财政按照补助标准负担50%。美术馆补助标准另行研究制定。地方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负担。 第三章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第七条 美术馆使用范围:基本展览支出。

第八条 公共图书馆使用范围:免费开放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提供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辅助性免费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

第九条 群众艺术(文化)馆使用范围:免费开放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提供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辅助性免费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

第十条 乡镇综合文化站使用范围:免费开放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提供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等服务项目;辅助性免费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 第四章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的审核下达

第十一条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核批程序

(一)中央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会同省文化厅审核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及时下达各地。

(二)各级财政在收到补助资金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下达到各相关单位。

第十二条 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实行动态管理,新增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数量由省文化厅会同省财政厅审核后报文化部、财政部确定。

第五章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使用监管

第十三条各级财政、文化主管部门要履行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省财政厅会同省文化厅对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今后确定相关项目、安排补助经费和改进管理的依据。

第十四条 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和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展览取得的展览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及其他收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第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在中央财政对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后,不得将中央免费开放补助经费用于抵减原有的财政预算和“以钱养事”经费,不得降低同级财政用于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正常经费标准,原有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经费不得减少。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细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有效期两年。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

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开放工作的意见》和财政部《关于加强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文

件要求,为规范和加强各级财政补助地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免费开放工作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 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免费开放补助专项资金

(以下简称专项 资金)

,是指上级财政拨付全省和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的用

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

金。 第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馆(站)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费用、培训费用。

(二)馆(站)运行维护:水电运行费、设施维护费、物 业管理费。

(三)馆(站)电子信息设备维护:计算机设备维护费、

网络与宽带接入费。

(四)馆(站)灯光印象设备维护。

(五)馆(站)人力资源经费:馆(站)人员教育、培训

经费,国家法定节假日补助费。

(六)馆(站)工作人员遐想辅导费用,流动服务费用。

(七)馆(站)宣传、服务资料、各种制度建设费。2

(八)文化馆、图书馆网站建设、维护经费。

(九)馆(站)订阅《中国文化报》费用。

(十)综合文化站开展体育健身服务项目费用。第三条

专项资金应按照统筹规划、

科学立项、

统一分配、分级管理、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原则进行分配和管理。

第四条

专项资金应当纳入预算进行管理。专项资金管理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运行、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 文化主管部门对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部门按自身职责做好专项

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专项资金法律、法

规和规章的行为。

第七条 各级文化部门在中央补助地方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到位后,应及时督促财政部门按规定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并

及时下达到各相关单位。

第八条 文化主管部门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

查,或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中央和省财政专项

资金补助后,不得降低同级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 的正常经费供给水平。

第十条

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由所属县

(市、区)

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文化站应根据免费开放工作需要向文

化主管部门提交经费使用计划,申请划拨免费开放补助经费;

3 省、市、县级文化馆(群艺馆)

、图书馆每半年应及时向本级财

政局和文化主管部门报告免费开放工作开展及免费开放补助资

金使用情况。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要严格

按照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制定免费开放资金使用方案和年初工作

计划报本级财政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各馆(站)根据实际需要、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使用效益和管理等情况,统筹考虑中央和地方安排的免费开放

专项资金,综合平衡后,严格按照免费开放资金支出范围,提

出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使用方案并实施。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按专项资金预算、专项

资金安排计划、编制专项资金用款计划,报业务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于收到专项资金用款计划之

日起

7 日内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于收到用款计划之日起 10 日内拨付专项资金,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单位, 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凡使用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

应纳入单位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十五条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业务主管部门、专

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公开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

第十六条

业务主管部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简历、健全专项资金各项管理制度,实施内部监督;业务主管部门应

当对其管理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监

4 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出具虚假验收报告的;

(三)不按用款时间要求拨付专项资金的。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依照

《财 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预算或者用款计划核拨专项资金的;

(二)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

(三)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

(四)滞留应当下拨的专项资金的;

(五)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a 章制度和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文化部、财政部规

定用途之外的项目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 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保障能力需提高 制

度建设将加强

2012年06月25日 1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2)

中新网6月25日电 文化部财务司副司长马秦临25日表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后服务人次明显增长,服务内容明显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保障能力需要提高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文化部将通过加强制度设计,提升免费开放的制度化水平等措施进行相应完善。

“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系列文化财政投入及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25日在北京举行。

当天会上,有记者就“三馆一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进展和计划提问。

文化部财务司副司长马秦临回答时表示,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各省市区共有15个省级美术馆、2951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3285个、乡镇文化站34139个,全部进行了免费开放。从资金落实情况来看,各地将18.22亿元划拨到了用款单位,中央资金到位率达到100%,中西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克服财力紧张困难,也积极落实免费开放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免费开放保障资金25.3亿元。

从实施效果来看,免费开放之后服务人次明显增长,服务内容明显丰富,服务形式明显拓宽,服务品牌明显形成。

马秦临同时表示,在督查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免费开放的保障能力还确实需要提高。首先经费上还有一些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没有完全到位,直接影响到相关文化机构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水平;据统计中部地区的10个省中6个省没有全部落实地方承担的资金,占的比例达到60%;西部12个省区有7个省区没有落实地方承担的资金,占58.3%,地方要配套50%或者20%的资金,有的省份配的比较少,没有完全配套。

第二,地市级目前财政补助标准是地市两馆50万元、县级两馆20万元,与现在免费开放实际需要资金的情况还存在一定差距,标准比较低。

第三,省级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部分省级免费开放过程中经费保障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地市级免费开放保障水平。

二是免费开放相关制度设计需要加强,有以下几个方面:现在还没有制定免费开放的资金管理办法,这是下一步尽快要做的事情;缺乏免费开放细化服务标准;缺乏免费开放考核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免费开放单位的积极性。

三是免费开放人才还需要补充。免费开放之后,各个机构应该是零门槛进入,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相对缺乏,专业人才体现出匮乏的局面。

四是免费开放的内容形式需要创新。目前服务内容方式、手段等等还是比较传统,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群众参与度还不像期望的那么高。

五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情况还需要完善。现在虽然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是由于文化单位底子比较薄,历史欠帐比较多,构建出来的五级网络还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设备薄弱问题较为明显,急需改善。

马秦临介绍说,针对此前督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将通过几方面来进行完善: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提升免费开放的制度化水平。要尽快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深化公益 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增强活力,提升公共文化单位的管理水平。

二是丰富服务内容,提升免费开放的品牌化水平,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既提供雅俗共赏的普适性内容,也提供雅俗分赏的对象化内容,注重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残疾人、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免费服务。盘活现有文化资源,同时不断设计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免费开放的现代化水平。在巩固和提升场馆服务原有手段同时,强化数字服务理念,不断扩大免费开放的辐射区域。一方面将传统的图书文献、文艺指导等文化资源转化成数字资源,另一方面根据数字技术的传播特性,开发相应的服务内容,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不断扩展免费开放的服务范围。

四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水平。一方面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各级财政进一步落实地方负担的保障经费,争取中央财政按照标准对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全额负担。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研究美术馆补助标准,建立统计数据动态调整机制,将新建成的馆站及时纳入补贴范围。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免费开放的影响力。(根据文化部网站直播文字整理) 财务管理制度

目的:为了规范公司日常财务行为,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同 时也便于公司员工对财务工作的有效监督,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公司财务工作任务

1、

逐日收集汇总销售数据 2、

定期清理应收应付款项

3、月底进行账务整理,月初出报表

第二条:

每天按时收集各销售点的销售单据,并检查单据有无遗漏,及时入账;监督各收银

处现金余额,做到账实一致。

第三条:做好物流代收货款的记录,并及时追踪款项是否到账,超过十天仍未到账的通知业 务部门联系客户,避免造成意外财物损失。

第四条:妥善保管市场内调货单据,逐笔结出余额,及时收款。

每五条:每周导出应收及应付款并做出详细批注,分发到各业务部门,督促业务部门积极催

收应收款,避免形成坏账;督促对应负责人对采购退货进行跟踪,并及时与厂家核

对余额,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凡一年以上应付而未付的款项应查找原因,对确 实无法付出的应付款项报公司经理批准后处理。

第六条:监督公司费用的支出,每笔费用的支出应有相应负责人、经手人及付款人签字,详

见“财务报销制度”

,力争做到费用报销规范化。

第七条:认真审核请款单,对于长期合作的供货商,则查明前期有无退货并协商是换货还是 减款处理,并提醒负责人追踪已汇款货物;对新供货商的账号资料进行核实,确保

货款顺利汇出。

第八条:

月底核对各银行余额,

有未达账的做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在下个月初进行追踪。 第九条:月底与月结客户一一对账,并催促在月初付款,及时收回货款,保证公司的正常运

营。同时配合供货商对账,对于有预付款的货商应及时核对账目,结出货款余额。

第十条:月初

4 号之前做出上月财务报表,并把各项收入和费用分解核算到各部门,同时与 上月对应项目进行比较,对公司领导的经营策略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第十一条:月初导出各项费用明细及往来款项明细,做出详细分析,在下一月进行有针对性

的改进。

第十二条:对公司的财务数据做好保密工作。

理暂行办法公布

2013年07月01日 17: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1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文化部日前印发《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暂行办法》规定,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设立,用于支持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地方财政应当保障本地区免费开放“三馆一站”日常运转所需经费,不得因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而减少应由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

此外,《暂行办法》还规定,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定额补助、择优奖励、分级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以下为《暂行办法》全文:

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

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国家 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设立,用于支持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以下简称“三馆一站”)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地方财政应当保障本地区免费开放“三馆一站”日常运转所需经费,不得因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而减少应由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定额补助、择优奖励、分级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和文化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补助范围、标准与支出内容

第五条 专项资金分为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其中:补助资金用于对东中西部地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所需支出给予补助;奖励资金用于对“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效果好的省份给予奖励。

第六条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基本补助标准:

(一)地市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馆每年50万元;

(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馆每年20万元;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每年5万元。

基本补助标准可以根据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实行动态调整。

第七条 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照基本补助标准的20%、50%和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负责安排。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高于基本补助标准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负担。

对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比照享受中部政策的东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5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比照享受西部政策的东中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

第八条 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根据当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结合上年度“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进展及相关检查评价结果核定。

第九条 专项资金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支出,其中:

(一)美术馆:举办展览、公益性讲座,开展公共教育和观众体验拓展活动,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二)图书馆: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举办公益性讲座、展览,开展阅读推广、宣传活动,基层文化骨干业务辅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及设备运行维护,流动图书借阅与送书下乡服务,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三)文化馆:举办普及性文化艺术类培训项目,举办公益性讲座、展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骨干业务辅导,民间文化传承活动,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宣传,村级文化骨干辅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及设备运行维护,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第十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编制内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津补贴、基本建设、大型维修改造、美术作品征集等支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十一条 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做好本地区上年度“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总结,根据上年度文化统计年报数据,提出本年度专项资金申请,于每年4月30日前联合报送财政部和文化部。

凡单方面上报或越级上报的均不予受理。

第十二条 文化部负责对地方报送的专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汇总,提出年度资金分配建议方案报财政部。

第十三条 财政部对文化部提出的建议方案进行审核,于每年6月15日前将专项资金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同时抄送文化部。

第十四条 财政部根据当年补助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下一年度部分补助资金预算提前下达省级财政部门。

第四章 管理与使用

第十五条 各省级财政部门收到财政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当及时商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在60日内予以分配下达。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基本补助标准及相应的资金负担比例足额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所需资金。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结合本省实际,统筹安排奖励资金,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不得用于抵顶基本补助标准支出中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资金。

第十七条 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资金原则上由县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化主管部门统筹管理,根据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情况核定下达。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后一般不予调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申报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资金使用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规定,报文化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按照国家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当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第20篇:公共治理涵义 意义及中国化(推荐)

收稿日期: 200712 作者简介:董小平(19790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089 - 02

一、公共治理的涵义及特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无疑成为学术界最热 门的理论之一。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不断赋予治理 以新的内涵。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治理涉及到 不同的主体,包括个人和机构,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 而且不一定是政府;治理需要运用公共权威或政治权 威,这种权威不必是正式制度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 用;治理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过程、机制、方法及 惯例来保证公共权威的实现,可以是正式的和非正式 的安排;治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治理承认多元利益, 提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合作,相互协调。 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治理体现为公共治理。公共 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自组织网络,共同参与 公共事务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共同承担 责任的治理形式。公共治理不同于政府治理。治理 理论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 援助中体现出的公共事务的治理困境;二是上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变革。公共治理 的意义显然远远超出政府治道变革的范围,“在尝试 理解‘公共’一词的时候,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与 公共是同一个概念。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两者不仅不 是一回事,而且还有本质的区别”[ 1 ] ,公共事务的治理 所牵涉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事务的领域了,需要更 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作为新的行政学范式,公共 治理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公共治理以承认公共领 域及公共事务的存在为前提,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 斯都证明了这一领域的存在,这一公共领域是大于传 统的政府存在领域的;其次,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 惟一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 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 2 ] ;再次,不再坚持国家对公 共事务治理的专属权,强调国家和社会组织的相互依 存和互动;第四,公共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希望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方法等形成一个自组织网 络;第五,公共治理也有可能失败。“以治理取代市场 和等级统治是会失败的”[ 3 ] ,治理参与主体都是治理 失败的责任主体,作为元治理主体的政府应该承担主 要责任。

公共治理勾勒出了这样的图景:在公共事务的治 理过程中,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共同合作, 共同参与到政府为元治理主体的自组织网络中,相互 依赖和相互交换各自资源,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 服务,并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传统行政学所描绘 的政府的孤独的舞蹈相比,公共治理无疑将引起公共 行政学的深刻变革。

二、公共治理对公共行政学的意义

作为有用的工具,公共治理给行政学带来巨大变 革,这种变革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是实践上的。它 标志着公共行政学二元模式的变革,将行政民主方式 推向深化,并打造了全新的政府形象,使官僚制空间 被压缩。 其一,公共治理意味着二元模式的变革。长期以 来,公共行政的思维仅限于二元性的,如统治与被统 治,管理与被管理,政府与市场等。公共治理使二元 模式不断解构,人们更多地寻求参与合作与多赢,二 元主体被多元主体所取代,对立对抗发展为平等合 作。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地悲剧”表明了任何时候只 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 退化;“囚徒困境”揭示了二元博弈下的困境;“集体

89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总第86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Municipal Committee No.2, 2007 ( Sum, 86)

探索与争鸣 行动的逻辑”揭示了个人如果不被排斥在集体物品收 益之外便会自愿促进该物品供给。这些模式都包含 着这样的困境: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人不被排斥在分享 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利 益做出贡献,只会选择作一个搭便车者[ 4 ]。其包含的 内在逻辑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对立与对抗。而公共 治理将视野置于二元零和博弈之外,强调多元化主体 在规则约束下的平等多赢的自组织,完成公共事物的 治理。社会资本的存量对这种治理的完成起重大作 用,“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了相当长时间,有了 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的处事模式,他们就拥有了为 解决公共池塘资源使用中的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 社会资本”[ 5 ] 。

其二,公共治理标志着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长 期以来,围绕着政府的强与弱、大与小、宽与窄争论不 休。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提 倡一种“最小政府”“守夜人政府”而培育自由市场机 制,持着“政府要好,管理要少”的信条; 20 世纪30年 代经济危机使“无形的手”走向“市场失灵”,凯恩斯 主义强调“强政府、弱市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社会 生活,政府迅速膨胀; 20 世纪70 年代,涨滞使万能的 政府走向“政府失败”。困境之中,改革沿两条路径进 行,一条是以撒切尔为首的市场化政府治道变革,另 一条是公共事物治理的公共事物的治道变革。这两 种治道变革的汇合使得政府绝对权威受到后现代的 解构。在国际层面上,国家让渡出一部分主权,形成 国际权威和国际秩序,应付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问 题;国内层面上,公共治理超越了对国家权力在宪政 层面的制约,提出多权力中心,重视非正式的权威,这 样反而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如果我们在更广泛的 意义上看待公共行政,把公共行政视为政府机构、非 营利组织和公民为了改善公共利益而相互作用的过 程,那么,这便增大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人们有可能 出于其他方面的野心而不是出于政治野心从事公共 行政”[ 6 ]。

其三,公共治理行政民主向直接民主转变。从

“小国寡民”的古希腊直接民主到委托———代理的代 议制民主,民主似乎走入了一种困境。古希腊“大树 下的民主”适用于万人左右的城邦,它建立在无偿占 有奴隶、妇女和战俘劳动的基础上;代议制民主是“现 时代的重大发现”,“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使得 民主从城邦市镇扩展到更大规模的共同体成为可 能”[ 7 ]。代议制民主突破了规模限制和直接民主的盲 动和狂热,但也容易导致精英政治而使民主成为“内部 人控制”的游戏,导致政府合法性的流失。政府规模和 民主方式的选择似乎成为不可并存的逻辑困境,在公 共行政领域表现为行政的冷漠的非人性的中立。公共 治理理论的产生,突破了民主的两难困境:权力主体的 多元化,提高了市民社会的自主性,使公民摆脱对政治 游戏及公共事务的冷漠感,聚集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 事务上,这是古典民主理想和自治精神的复归。 其四,官僚制空间被压缩。官僚制是韦伯- 威尔 逊体系的核心,具有“准确性、迅捷性、明确性、连续 性、严肃性、统一性、对文书的精通、严密的服从关系、减少摩擦、节约费用”[ 8 ]的特征。在理想状态下,官僚 制具有最高效率的组织形态。然而官僚制的自我膨 胀趋势使原有效率丧失,刚性无法适应变化多端的环 境,技术垄断性与民主参与背道而驰。二战以后,官 僚制成为学者们所诟詈的一个中心,成为学者们眼中 老态龙钟的垂死老人和“好莱坞影片中最坏的恶棍”。 但一种理论学说在潜力未完全挖掘之前,是不会退出 历史舞台的。公共治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官僚制,官 僚制经过精心设计的高效及官僚制所要求的文职官 员的责任感、忠诚等对于治理环境下的政府机构及公 民社会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治理通过多元权力 中心,抑制官僚制自我膨胀;通过自组织网络来适应 环境的变化;通过鼓励参与来体现现代的民主精神。 因此公共治理将肯定是对官僚制的取代范式之一,官 僚制不会再像盛行时代般招摇过市,而是内嵌于组织 内部的运作机制,它的光环也必然被治理的相互合作 的高度参与的自组织网络所掩盖。

三、公共治理的中国化

理论之花总是植根于一定的土壤。公共治理是 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积淀的现代性基础之上的, 它表现为政治体系的世俗化,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成 熟,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 人心等等。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变革之中,尚未取得现 代性,具体表现在:从政治系统看,理性权威还没有主 导整个政治领域,政治行政的两分至今仍被党政分 开、政企分开问题所困扰;从市场系统看,市场体制只 有十几年时间,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从社会系统看,中国一直以来有一种“重政府,轻民 间”的传统,公民社会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未能形成一 支有能力独立参与社会管理的力量。西方的公共治 理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中国的公共治理是内外变革 的“催生儿”。官僚制内核的缺失、市场体系的不完 备、自主治理传统的空白,使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 国公共治理实践举步维艰。一方面,全球化和市场化 的压力迫使我们不能对方兴未艾的公共治理浪潮无 动于衷,坐视不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公共治理的 实践在中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长期过程。 中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过分强调参与 与合作的平等治理机制,容易使不成熟的官僚制的弱 点暴露在公民面前,从而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不仅不能将政府权力责任 分散化,而且是要加强政府的中心地位,集中更多的 政府资源来培育公民社会和完善市场机制,缩短进入 社会自主治理状态的时间,实现向公(下转第93页) 90 董小平:公共治理涵义、意义及中国化探索与争鸣 即组织成员。因此,要提升政府能力,我国政府必须 视人才为最大财富和最高价值,实行以能力为本的人 才开发和管理战略,把“能本管理”理念视为支撑政府 组织运作和发展的核心文化精神。在该理念的指导 下,政府应建立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惩恶扬善机制与 能绩回报机制的激励制度,在用工制度、用人制度、分 配制度的设计上都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从而形成一整 套关于干部人事的管理操作体系,实现干部人事制度 创新。

总之,善治理论的出现,使我们从政府、市场、企 业、公民、社会的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思考问题,它 的现实积极性给当前我国政府的改革提供了选择与 参考。这要求政府在善治和宪政的框架下积极培育 公民自主治理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地位,优 化自身的能力结构,从而真正实现政府与公民、市场、社会的合理、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1 ] [ 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00.[ 2 ]查尔斯·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 话语指向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 1998.[ 5 ]胡伟.政府过程[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6 ] [英]K.C.惠尔.现代宪法[M ].银川:宁夏人民出 版社, 1989.[ 7 ]韩庆祥,戚 鲁.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 新思路[ J ].长江论坛, 1999, (6) .[责任编辑 常和平] (上接第90 页)共治理状态的“跨越式发展”。在目 前的社会状况下,应将培育软环境与“移植”具体的 体制、机制、做法并举。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其一, 继续政府治道变革, 将市场机制引入到 政府部门。长期以来, 中国的行政体系并没有取得 韦伯所引以为傲的高效率, 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充当 了“划桨”而不是“掌舵”的角色, 而现代政府追 求的是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信息公开政府, 通过在政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从而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 服务供给机制。 其二, 培育独立的公民社会, 逐步有计划地放 权。公民社会是政府权力转移的承担行使主体,培育 自主的公民社会将是公共治理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 西方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具有“非官方性、非营利性、相 对独立性、自愿性”[ 9 ]等特点,以此标准衡量,我国的 公民社会具有过渡性,政府对公民社会管制较严,带 有半政治性的色彩。政府应逐步放松对公民社会的 管制,培养公民社会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将权力逐 步向公民社会转移。

其三, 完善市场机制。在治理模式下,市场仍要 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及公民社会的内部 运作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很不 完善,主要体现在市场独立主体资格受到干扰,要素 市场不完备,信息不畅通,城乡不发展协调等。这样 的市场机制并不能适应治理环境下政府、公民社会及 企业有效资源配置的要求。必须继续完善市场机制, 为治理模式提供高效的资源配置载体。 其四, 建立社会自组织网络。自组织“涉及分化 了的组织序列和功能系统的协调,而每个序列或系统 都有自己的复杂的运行逻辑,以至于不可能从系统以 外对其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 10 ]。自组织治理模式 是一种信息充分传播、社会各方面高度自组织的网 络。目前中国的基础建设还相当的落后,特别是地区 之间的差距更是明显,很多地区还处于很封闭的状态 之中,社会自组织程度很低。近年来,中国加速了信 息网络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加速自组织的载体,村 民自治及社区自治,民间团体的逐步兴起都是有益尝 试,应加快这一进程。

其五, 培育以独立自主、诚信、责任感为基础 的社会价值认知体系。西方文化中多“自由精神、平等观念、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意识、宽容精神、互利互惠的精神”[ 11 ] ; 而中国文化中的臣民意识、等级观念、血缘人伦、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平均 主义的倾向等使社会主体缺乏公共治理的人文底蕴。 文化是一个社会潜规则, 对社会的影响是持久而顽 固的。培育公民社会独立自主精神、诚信、责任感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这也折射出公共治理之路 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 1 ] [ 6 ]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8, 43.[ 2 ]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 J ].中国行政管 理, 2001, (9) : 22.[ 3 ] [ 10 ]俞可平1治理与善治[M ] .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0171, 54.[ 4 ] [ 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118, 275.[ 7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J ] .浙江大学学报, 2003, (2) : 3.[ 8 ] 韦伯.经济与社会(下)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384 [ 9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190.[ 11 ]李风华.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5) : 9.[责任编辑 胡述宝] 93 张连英:优化政府能力的路径思考———一个“善治”的视角探索与争鸣__

公共艺术的意义范文
《公共艺术的意义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