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30 21:08: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汉语言,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文化对语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

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言规则,一个是指语法学。因此文化对语法的影响,包括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学的影响两个方面。语法规则,在不同的时期和学派那里,它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现在比较开放的视角来看,语法规则包括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构成、理解和表达的法则。语法规则是人类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约定。作为抽象思维的成果,它具有极大的人类共性;作为社团约定,它具有民族、区域和团体的个性。因而,我们认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人类文化对其语言语法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总体性影响,不同社团所使用语言的语法差异反映出的人类文化的异同,折射出的具体影响。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包括语言,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按照这种理解,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的差异都是文化的差异。讨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一定是取狭义文化论,即语言和文化是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确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必须要发掘出文化的理据,或发掘出语言与文化在类型和特征方面的共性。文化对语法的影响,简言之,是一种相似性影响、特征性影响和类型性影响。

一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人类早期最能反映文化的是部落的标志――图腾。从中国的情况看,随着文化的演进,民族的融合,这种图腾文化标,渐渐消逝了,代之以文化无标,或者少标(服饰、国旗等也应算一种文化标)。人类语言的语法也有相似的历史表现,形态十分发达的印欧语,总体走向是形态越来越趋简化,从形态繁标走向语法约标和无标。比如英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 原来主格单数为thou,宾格为thee,主格复数为ye,而在现代英语里合成了1种形式(you)了。罗伯特·麦克拉姆等著《英语的故事》(秦秀白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第87页在谈到中古英语时写道:“诺曼底人征服英国时,古英语大多数屈折形式(即词尾变化)已在口头语言中消失,„„古英语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简化或许就是词尾形式的消失”。同样,被有些汉学家看作汉语的一种形态的声调,也是显现出从多到少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方言是古汉语的历史投射,或者说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古代汉语的状况。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是,有的方言声调有5个6 个,广西玉林方言多到10个,但是代表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汉语普通话却只有4个声调,算上轻声也只5个。这种情况明显表现出形式标志从繁趋约的发展趋势。

到了近代,随着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别国和征服世界,文化接触几乎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把一种文化和一种语言强加给别的国家和别的民族。但是,由于文化的排他性和语言的排他性是十分顽固的,最后其文化接触、语言接触及较量的结果,是殖民者文化和语言的妥协――

形成一种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语(creole)。简单地说,洋泾浜语几乎是用母语的语法说一种外语,克里奥语则是用大大简化和异化了的外语语法讲的外语。一般认为,洋泾浜语是一种临时性的语言,而克里奥语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不仅用它作口头交际,还以之作书面语书写官方文件,把它作为母语传授。克里奥语的语法,是文化接触和语法妥协的表现。就是说,不论一种语言的推行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以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为结局。这和殖民主义者的文化推行一样,在他们推行的产品文化、科学文化、制度文化和信仰文化中,他们是非常希望把他们的信仰文化乃至制度文化,传给已经或将要被它们占领的国家及其人民的。可是他们越希望推行的东西,对方接受起来却越困难;他们越强硬,对方接受就越难。后来,为了让对方接受,推行者不得不放宽很多要求。所以,可以说,殖民地时期,中国人民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大众,所说英语的语法,和他们所信奉的洋教、所实行的某种制度一样,都是两种文化两种语法妥协的产物。

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经过较为漫长的历史演变,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和语法系统的诞生。这种妥协的文化和妥协的语法,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中和文化与中和语法,或者说是几种文化和几种语言的融合(因为妥协是双方的)。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在袁家骅等的《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2版第55页)列出汉语疑问句式中,“V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如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9页)所列的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你买不买?b.你买不?c.你买吗?

a.他来不来?b.他来不?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在人们的直觉里,好象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文化对语法学的影响,是把她越来越具有的包容性和越来越丰富的特色,投射到语法学的各个方面。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其语法定义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语法,则又是人脑中世代遗传的一套言语生成能力。在中国,语法学的主流,是在不断地扩大着其规则的对象内容,语法由词、短语(词组)、句子的构成规则,扩大到句群直至篇章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不仅如此,有的汉语语法学研究,还涉及到投射在语言结构中的交际规则和信息传递规则。汉语语法学的语法分析,也由50年代60年代用逻辑、形态、词类、结构关系分析句子、修改病句,发展到用结构层次、语义关系、语用价值、交际传息功能,来解释句子的语形构成、语形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句子容入信息和释放信息的

规则等等。汉语语法学体系,也在经历了30年代――60年代黎锦熙为代表的“词本位”、70年代――80年代朱德熙为代表的“词组本位”的一统体系阶段,进入到邢福义提出“小句中枢”、徐通锵提出“字本位”、马希文提出“语素本位”的多元体系纷呈的探索争鸣阶段。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语法研究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总的来说,从以上一些个方面看,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和制约,体现为文化和语法较深层次上的一种特征相似性。

二多种语言的语法所反映的人类文化异同

多种语言的语法所反映的文化异同,是不同文化对语法的局部影响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影响。在这方面,不同语言的语法有时反映出文化的共性,有时则是反映着文化的个性。这里的多种语言,既包括不同种族的语言,也包括一种语言的方言。因而其“种”有的是逻辑上的“属”。为了讨论文化的方便,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给语言分“种”划“属”。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和汉藏语两大体系,但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在体现男女身份的表达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英语有好些表女人身份的词是在表男人相同身份的词上面加一些词缀(如:神god /女神godde, 皇帝emperor/女皇帝empre, 男主人host/女主人hoste, 英雄hero/女英雄heroine),汉语也有好些表女人身份的词,也是在表男性相同身份的词语的基础上,加上“女”字或相当的词语。例如:他是一个司机丨她是一个女司机;他是一个作家丨她是一个女作家;他是一个英雄丨她是一个巾帼英雄。但是称说男人一般不说“男”字。

在语法学里,一般称带有表示区别的多出部分的语言形式,为“有标”或“有标式”,没有带的为“无标”或“无标式”。无标一般是在生活中占文化主导地位的,如我们吃的肉通常是猪肉,单说“肉”时,一般就是指猪肉,即猪肉可以是无标的。但是说“牛肉”“鸡肉”“兔子肉”时,其“牛、鸡、兔子”一定不能少,必须是有标的。就是说,用无标表主、表众、表常用,用有标表少、表从、表不常用,这是语言的语法共性。这种共性是文化主从众寡的观念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男女身份词的有标和无标,是由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社会地位一直处在男人之下,这种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共同特点,造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心理:男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女人是社会生活外围和附庸,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上就反映为表男性的词成了同类词语的构成基础,表女性同类角色的词只能是在男性相同角色词上派生。反过来,如果一个地方的一种社会角色是以女性为主体,即其职务一般是由女性来担当的,那么该词就是指女性。如果偶尔有个男性充当其“职”,“男”字就是必须出现。如“保姆”一词通常是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女性,但是男士要出任这种工作,必须称他“男保姆”;同样,“护士”通常是由女性担任的,男士做护士一般得说成“男护士”,“媒婆”和“男媒婆”称呼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女性身份就成为无标的,男性身份就变为有标的了。

接触过英语和汉语的人,或比较过英语和汉语的人,可能有一个感受是共同的:汉语和英语有些句子成分的语序是倒过来的。例如: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到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而英语则刚好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差异。

同样,当我们说“教堂的医院”的时候,这个医院是属于教堂的;当我们说“医院的教堂”时,则这个教堂是属于医院的。可是英语相同的语序所表达的所属关系,却刚好和汉语相反。1988年《国外语言学》第1期上刊载美国学者戴浩的一篇文章《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该文列举了许多事实说明“汉语语法的基本手法仿佛是按照某些具体的概念原则把句法单位编织在一起”,“把动词作为中心参照点,按时间顺序来排列跟动词有语义联系的成

分”,“它的顺序跟思维之流完全自然合拍”。例如:

汉语 他从旧金山坐长途汽车经过芝加哥到纽约。

英语 He came to New York from San Francisco through Chicago by greyhound bus.(他来纽约 从旧金山 经过芝加哥 坐长途汽车)

很显然,上面所举的英语句子,从时间先后看,英语的语序是看不出与逻辑的联系的,或者说,英语的语序有与逻辑不一致的纯语言结构顺序。

把上述两种语序现象综合起来,是否可以说,汉语的语序,是逻辑事理的顺序,这种语序的选择,可能与汉文化“尊天理、重长幼”的文化心态有关,汉语的语法好像是在把逻辑事理看作一种天理,语法跟着天理走;英语语序可能与他们的文化“尊后天地位、重主仆关系”的社会价值观有关,语言结构的主从,被看作后天地位尊卑的一种类型?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经常爱讲这样一个笑话:某留学生汉语学得相当好,一天他对一位中国姑娘说:“你很漂亮。”姑娘友好地说:“哪里哪里。”可是这位留学生一听可紧张了,一紧张母语也就出来了:“every where, every where..”(每一个地方都很漂亮)。这种笑话的产生,从一方面看,是留学生不懂“哪里哪里”的非疑问用法。很可能他学汉语时,老师一般只教了与外语肯否对应的应答和回答。从另一方面看,是留学生不了解汉民族文化所致,因为中国人听到赞扬是用谦虚的方式应答,否则就会被看作比较轻浮。

不仅如此,就是肯定和否定的简单应答,汉语和英语也不尽一样,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否定问句所问内容的肯定回答上。例如:

汉语你不是从美国来的?

对,我不是。

英语Aren\'t you from America?

No, I\'m not.(不,我不是)

同样的信息内容,汉语是用“肯定”(对)+“间接引用”回答,英语是用“否定”(No)+“间接引用”回答。

如果从语言的角度看,两种语言的简答方式都由两部分构成:(1)前导性的总说简答(是,不;Yes, No);(2)后续性的具体回答(细说)。就其前导性的简答看,英语的肯否是跟着细说(的语法形式)走,是“据后”决定答句“形式”的“定形”性回答,后面是肯定形式,总答用Yes,后面是否定形式,总答式用No。而汉语的总说,其肯否则是跟着细说的句子的性质走的定“性”回答,即若细说句是肯定对方的讲法的,用“是”,否定对方讲法的用“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英语是崇“法”的遵“形”语法,汉语是尚“理”的守“意”语法。

从文化的角度看,肯否回答和对赞扬的应答,都涉及到应答的肯否问题:在受到赞扬时,英语常常是用谢谢来回答,是一种礼貌的肯定;而汉语则是以谦虚来对待,属于一种文化否定。同样,上面的前导性简答,汉语用肯定的,英语用的是否定。即两种语言是用相反的语法方式,表达了相同的语言交际功能,并且在各自的语言里都表现出出色的“服务”功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问题的答案也可能只能从文化中来找:可能是英语文化是大写己方I(我),汉语文化是大写对方(你和他人)。因为英语回答赞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简答句也是采取标明自己答句语法性质的形式,而汉语受到赞扬时则是怕对方和他方有失落感,是通过否定或贬低的方式,使自己屈居他人之下,求得大家心理的平衡。总之,汉语母语者的语法思维方式,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问句的回答,其简答句也是以对方为中心,针对对方问句所阐述的命题,来进行肯否的评判。

不过,从很多情况来看,语法差异是跟着文化走的,但是语法差异并不一定总是跟着语言的区划走。比如我国在种植上有一个传统的特点:南方是以种稻为主,北方是以种麦为主,因而就形成了跨越方言的稻文化区和麦文化区。两个不同文化区的人,在制造表“粉末状”

物质的词语时,他们都是站在各自文化的角度,选用了其认为最传“形”的语素构成相关词语。1稻文化区的人,是用“粉”(“米粉”一词的词根)来构成下面的词:胡椒粉、药粉、白粉(海洛因);而麦文化区的人却是用“面”(“麦面”一词的词根)来构成这几个词:胡椒面儿、药面儿、白面儿。2我们知道,在我国,稻文化区和麦文化区与方言区划是不对应的:北方方言的一部分是麦文化区,而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和下江官话区以及吴方言区、赣方言区、湘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都属稻文化区。就是说,文化差异有跨语言区划的一面,或者说,文化差异和语言区划有错位的一面。

总的来说,文化对语法的具体影响,是一种特征性影响和类型性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不同语言的语法异同和文化特征与类型的内在联系方面。但是语言类型、语法差异和文化差异,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语法文化差异与其所属语言区划有错位性的一面。

2造词或词语的构造,是跨越词汇和语法两个平面的语言现象。 参看刘丹青:《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邵敬敏主编《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1995,屈承熹:《怎样为“中国文化语言学”定位》,《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

推荐第2篇: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语法、词汇、语音间的关系

1.语法、词汇、语音有密切的联系

语法、词汇、语音,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它们在语言内部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或社会集团特定时期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系统、词汇系统、语音系统。对某个族语的三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就分别有某种族语(比如汉语或英语)的语法学、词汇学、语音学。 语法、词汇、语音虽然是语言的三种不同的要素,但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相互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

语法指词语组成句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规律,即利用词汇(准确地说,是词汇中的词语)来生成句子的规律;词汇(也称“语汇”)指一种语言中词和成语(或熟语)的总和;语音指词语和句子的声音,即表示词语和句子意义的有声的物质外壳。

语法的建筑材料是词语,没有词汇,就不可能有句子,也就不可能有语法;反之,没有语法,词汇中的词语只是一堆构造句子的材料,把一种语言的词语汇集在一起,充其量只能编成一部词典,而不可能成为句子,只有把一定的词语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句子,才能表达思想和进行言语交际。

语法有形式和意义,即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任何语法范畴都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统一。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或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汉语里,除了语序、虚词、词的分布等,语音节律(包括轻重、停顿、音节多少、连读变调、特定音素、语调等)也是重要的语法形式或手段。反之,语句中的语音节律的种种变化,也决定于语法中的各种语法意义。 词汇中的词语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二者合二为一:没有语音,意义只是头脑中的概念,词语也就无法显示;反之,没有语言的词汇系统,也不可能概括或描写出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

2.语法和语音的关系

2.1 语法对语音的影响

如果从语法出发来考察语音,就会发现语法对于语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语法与语音的轻重为例说点看法。

(1)“句法-语义”②结构制约结构重音

结构重音(有的称作“语法重音”,有的称作“意群重音”,有的称作“常规重音”)指短语中“句法-语义”结构的重音。它是由短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决定的。静态的短语结构的重音的一般规律是:

1)主谓结构中谓语和动核重读,如“骏马奔驰、技术革新、天气晴朗”之类;

2)述宾结构中宾语和客事重读,如“造房子、割小麦、写诗歌”之类;

3)述补结构中补语和第二动核重读,如“吃饱、说清楚、跑得累”之类;1 ①

4)定心结构中定语和限定元重读,如“好天气、木头房子、大型拖拉机”之类;

5)状心结构中状语和状态元重读。如“埋头读书、慢慢说、非常聪明”之类;

6)联合结构中,联合的成分无轻重之别。如“工农兵、哥哥和弟弟、多快好省”之类。 在静态短语里,上述规律比较严格,相对固定。在动态短语(动态句子里出现的短语)③里,其结构重音一般也是这样,或者说有这种倾向性;但由于受语用表达的限制,有时比较灵活,可能会突破上述规律,比较:

A. 跌伤(“跌伤”为静态短语,“伤”重读)

B. 他跌得怎么样?――他跌伤了。(“跌伤”为动态短语,“伤”重读)

C. 他怎么受伤的?――他是跌伤的。(“跌伤”为动态短语,“跌”重读)

(2)语用因素制约表达重音

表达重音(有的称作“逻辑重音”,有的称作“强调重音”,有的称作“对比重音”)指具体句子中对某成分强调的重音,它是由语用中的焦点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达重音实质上是表达句子焦点的重音。

以陈述句而言,静态孤立句④的表达重音的规律是:句末成分一般是表达重音,这是因为在陈述性的孤立句中,句子的焦点通常在句末。句末焦点一般称为常规焦点,所以句末重音是常规的表达重音。但句子类型很多,不同的句子句末成分的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对不同句子的“句末成分”的重音配置必须作进一步的说明:

1)在“SV”句里,如果V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则句末重音落在该动词或形容词上,如如“他休息了”中,句末重音落在“休息”上。

2)在“SV”句里,如果R是一个状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状心短语中作状语的那个词上,如“你快点儿走啊”、“今天的天气非常好”中,句末重音分别落在“慢慢”和“非常”上。

2)在“SVO”句里,如果O是单个名词(包括动元化的谓词),句末重音则落在作O的那个名词(包括动元化的谓词)上,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她渴望学习”中,句末重音分别落在“李四”和“学习”上。

3)在“SVO”句里,如果O是一个定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定心短语中作定语的那个词上,如“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祖国”中,句末重音落在“伟大”上。

4)在“S把OV”或“O被SV”里,句末重音落在V上,如“张三把李四批评了”和“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中,句末重音落在“批评”上。

5)在“SVR”句里,句末重音落在R上,如“他吃饱了”、“我来早了”中,句末重音在分别落在“饱”和“早”上。

5)在“SV得R”里,如果R是单个谓词(动词或形容词) ,句末重音落在该谓词上,如“他说得对”中,句末重音在“对”上。

6)在“SV得R”里,如果R是一个状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状心短语中作状语的那个词上,如“我吃得太饱了”中,句末重音落在“太”上。

在动态的语境句里,其表达重音一般也是这样。这是因为:孤立句中的常规焦点,是语境句对比焦点的一种倾向性,孤立句中的表达重音也是语境句表达重音的一种倾向性。语境句中的表达重音往往跟孤立句中的表达重音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受语用表达的限制,语境句中的对比焦点常有变化,相应地,表示对比焦点的表达重音也会常有变化,如“他在写诗歌”,此句出现在不同的语境里时会有不同的对比焦点和表达重音,比较:

①谁在写诗歌?他在写诗歌。

②他在写什么?他在写诗歌。

③他在干什么?他在写诗歌。

上面三句重音落点不一样,表示了句子语用上的焦点或强调重点不一样:例 ①“他”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他”上;例②“诗歌”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诗歌”上;例③“写”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写”上。

由此可知,区分孤立句和语境句,有助于说明句子的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也有助于说明句子表达重音从静态角度观察具有规律性,从动态角度观察具有灵活性。

2.2 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如果从语音对语法的影响出发来考察语法,就会发现句中词语的语音节律不一样会影响句子的句法、语义或语用。这表现在:

(1)语音的轻重会影响语法

语音的轻读或重读,会影响句法、语义和语用,例如:

“起来”若重读,是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来”为动宾结构;“起来”若是轻读,则是动态助词,“想起来”为“动词+开始体”。相应地句子也就表示不同的意思。⑤②我要学习文件。

如果“文件”重读,则“学习文件”为述宾结构;如果“学习”重读,则“学习文件”为定心结构。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完全不一样。

③a.[谁去北京?] ----b.[你去哪里?]----

③a中的重音落在“我”上,③b的重音落在“北京”上。表达重音的不同,反映句子表达重点的不同,也就是焦点的不同。

(2)语音的停顿会影响语法

停顿或不停顿会影响句法、语义或语用,例如:

①a.他说/我爱上你了。b.他说我/爱上你了。

这两句停顿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a句的谓语“说我爱上你”为动宾短语,则“他”和“我”是同一人;b句的谓语“说我爱上你”为述补短语(一般语法书称为“兼语短语”),则“他”和“我”不是同一人。

②a.他是一个大学生。b.他,是一个大学生。

这两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相同,但语用上有差别:例②a“他”后面无停顿,“大学生”

是强调重点,一般要重读;例②b“他”后面有停顿,“他”是强调重点,一般要重读。

(3)句子的语调会影响语法

语调会影响句法、语义或语用,例如:

①a.中国足球队出线了。b.中国足球队出线了!C.中国足球队出线了? 这三句语调不一样,表达用途也就不一样:a句表示陈述,b句表示感叹,c句表示询问。②a.你了解/我不了解。b.你了解我/不了解?

这两句既涉及停顿,又涉及语调。a句和b句由于停顿和语调都不一样,所以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样:a句表陈述,句中两个“了解”的施事分别是“你”和“我”;b句表询问,句中两个“了解”的施事都是“你”。

(4)音节会影响语法(略)

(5)连读变调、特定音素等都会影响语法(略)

3.词汇和语音

3.1语音对词汇的影响

(1)音节、音素对构词的影响

汉语双音节象声词很象形容词,构成四音节和三音节的生动形式的象声词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跟两字的音节、声母或韵母都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形在上海话里表现得非常丰富。下面以上海话为例来说明音节、音素对构词的影响。

如果把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记作AB,其构成的四音节和三音节生动形式有两种:

1)音节重叠

通过音节重叠,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可以构成以下4种生动形式:ABAB式、AABB式、AAB式、ABB式。例如:

AB→AABB:劈拍→劈劈拍拍;滴答→滴滴答答;历录→历历录录

AB→ABAB:劈拍→劈拍劈拍;滴答→滴答滴答;历录→历录历录

AB→AAB: 劈拍→劈劈拍;滴答→滴滴答;历录→历历录

AB→ABB: 轰隆→轰隆隆;发辣→发辣辣;五里→五里里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双音节象声词不能构成以上几式,这和双音节象声词的声母有关。其规则是:AB中的A的声母若是m、n、f、v、k、g、h等鼻音、擦音、舌根音,就不能构成AABB和AAB式;AB中的A的声母若不是L声母,则不能构成ABB式,如:

发辣→*发发辣辣→*发发辣;五里→*五五里里→*五五里

格支→*格格支支→*格格支;轰隆→*轰轰隆隆→*轰轰隆

劈拍→*劈拍拍;→*格支支;发辣→*发辣辣;五里*五里里

2)增加新音节

通过增加新音节,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可以构成以下2种生动形式:ALBL、ALB 式。这两种生动形式的象声词里,双音节象声词与前后两字的声母和韵母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音

素(或声母)“L”在构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

1)ALBL式(ALBL为四个不同的字,AL叠韵,BL叠韵)

AB→A里B拉:咪麻→咪里麻拉;唧喳→唧里喳拉

AB→A里B喽:叽勾→叽里勾喽;欺口→欺里口喽

AB→A里B噜:叽咕→叽里咕噜;欺库→欺里库噜

AB→A令B啷:叮当→叮令当啷;乒乓→乒令乓啷

AB→A令B隆:叮咚→叮令咚隆;平篷→平令篷隆

AB→A历B辣:劈拍→劈历拍辣;滴答→滴历答辣

AB→A历B录:毕卜→毕历卜录;悉索→悉历索录

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构ALBL式生动形式的规则是:

第一,A和B后的音节必是L声母;A后的L和A韵母构成音节,B后的L和B韵母构成音节。

第二,AB两字韵母必须不同;如果两字同韵,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拍塔、哐啷、咚隆”之类。

第三,AB中B的声母不能是L,B的声母必须能同声母L搭配;如果不是这样,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拍辣、咕噜、轰隆”的声母都是L,“格支”的B声母不能同L搭配,所以不能构成ALBL式。

第四,AB的韵母必须都是舒声或都是入声;如果AB中一个是舒声,另一个是入声,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咯铛、壳汤”之类。

1)ALB式(ALB为三个不同的字,AL叠韵)

AB→A啷B:拍汤→拍啷汤;白堂→白啷堂

AB→A楞B:钵登→钵楞登;泼吞→泼楞吞

AB→A令B:叮当→叮令当;定堂→定令堂

AB→A隆B:扑通→扑隆通;谷咚→谷隆咚

AB→A里B:叽咕→叽里咕;叽勾→叽里勾

AB→A辣B:柏嗒→柏辣嗒;拍辣→拍辣塔

AB→A录B:卜督→卜录督;谷督→谷录督

AB→A历B:劈扑→劈历扑;滴督→滴历督

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构ALB式生动形式的规则是:

第一,A和B之后的音节声母必是L,韵母必和A同韵。

第二,AB中B的韵母不能是必须不同;如果两字同韵,则不能构成ALB式,如“拍塔、哐啷、咚隆”之类。

第三,AB中B的声母不能是L,B的声母必须能同声母L搭配;如果不是这样,则不不能构成ALB式,如“咕噜、轰隆、五里、咯吱”等便是。

第四,AB中B的AB中B若是舒声字,则ALB中的L所代表的字也必是舒声字;反之,

B若是入声字,则ALB中的L所代表的字也必是入声字。

(2)连读变调对构词的影响(如上海话的“炒青菜”)。

(3)从吴语的几个合音词看语音和词汇的关系(如“勿要、勿曾、阿曾”之类)。

3.2 词汇对语音的影响

(1)构词的词缀一般轻读

汉语词汇中的词,如果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其内部语素有的有轻声(轻读),有的没有。合成词的构词语素如果是虚素(词缀),一般轻读,如“子、儿、头、老、第、们”等。还有一些“老资格的口语词”的语素,很多含有轻声。所以,一个合成词内部的语素是重读还是轻读“纯粹是词汇问题,只能一个一个地编入词典”。

(2)实词转化为虚词,语音也就轻读

汉语中的虚词,绝大部分是从实词演变转化过来的。它们在汉语历史的某个阶段曾经是实词,但一旦成为虚词,一般就得轻读。这样的虚词如:结构助词(“的、地、得”之类),动态助词(“了、着、过、起来、下去”之类),语气词(“的、了、吗、呢、吧”之类),介词(“把、被、自、从、往、在、对、给、比”之类),单音节的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之类),量词(“个、只、本、棵、支、条”之类)。

另外,有些正在演变中词也都轻读,如动结式中作结果补语表“实现、着落”的“好、见、住、着(zhao)、掉、死”之类。

附注:

①参看范晓《语法研究中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语法结构体都包含有句法和语义,所以它是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体。

③关于静态短语和动态短语,可参看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第231-24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期;《试论语境句和孤立句》,《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 ④关于孤立句和语境句的区分,请参看范晓《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5期;《试论语境句和孤立句》,《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

⑤参看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②⑤

主要参考文献(略)

推荐第3篇:!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曹世芳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

诗史是用诗歌的形式书写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世界文学史上,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史当属《荷马史诗》,古住今来,东西方文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荷马史诗》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前人的欣赏基础上,笔者试图从荷马史诗所表现的艺术魅力角度对其从“史诗所表现的悲剧命运主题、成功的塑造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综合运用、语言上朴素、叙述流畅、清新质朴”等角度进行评析。

荷马史诗、艺术、英雄。

度对《荷马史诗》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前人的欣赏基础上,笔者试图从荷马史诗所表现的艺术魅力角度对其从“史诗所表现的悲剧命运主题、成功的塑造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综合运用、语言上朴素、叙述流畅、清新质朴”等角度进行评析。

关键词:荷马史诗、艺术、英雄。

引言

荷马史诗对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许多著名学者对它不对所包含的丰富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思想及其对这些领域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进行剖析,特别在文学领域许多文学评论家对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读罢此书之后,笔者从美学角度得到了许多启示。

一、荷马和他的《荷马史诗》

1、《荷马史诗》的巨大成就

“欧洲文学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荷马史诗则是这一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它启迪着后世诗人丰富的灵感,促成了无数杰作的诞生”。①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相传为公元前9世纪左右由一个盲诗人荷马所作,但诗人的生平已不可考。 公元前9到前8世纪左右,在希腊和小亚细亚各个城市中,也许曾出现过一个吟唱歌谣或把传奇故事改编成诗的游吟诗人,他就是荷马。荷马的诗连同诗中的神话,摆脱了幼稚的痕迹,其成熟程度不亚于但丁、弥尔顿、丁尼生的诗歌。《伊利亚特》、《奥德赛》严谨的结构,圆熟的技巧,使后世诗人望尘莫及。荷马以高超的艺术造诣赢得世人心目中不朽的地位。

《荷马史诗》和希腊神话一样,都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②它标志着希腊文学辉煌的开端,是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叙事诗的典范。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公元前十二世纪——公元前八世纪古代希腊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活等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道德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水平,因而别林斯基认为它是“一本神圣的书”,而且是“不朽的”。马克思也高度评价它,说它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在西方古典文学史上,它一直享有最高地位,被西方公认为“文学的楷模”和最“伟大的史诗”。在世界文学的范围中,《荷马史诗》也是闪闪发光的艺术瑰宝之一。

2、荷马史诗故事主题

《奥德赛》与《伊利亚特》是“希腊叙事诗的最高成就,在任何文学中都没有能超过或和它相提并论的”。③《奥德赛》与《伊利亚特》联系紧密。二者都是围绕诸神传奇、英雄赞歌铺展开来的。《奥德赛》与《伊利亚特》的表现手法极为相似,这说明这两篇史诗是一个天才巨匠的著作,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创造。《奥德赛》描写了希腊军队与特洛伊战争的最后结局,主要是在希腊设木马计攻占特洛伊城之后,希腊军队首领俄底修斯的冒险历程及其从特洛伊回来的情形。在世界文学中,《奥德赛》是无与伦比的趣味作品。同《伊利亚特》相似,《奥德赛》结构紧凑、严密。俄底修斯胜利的回归故乡,其结局之完美令人赞叹。他才智超群、意志坚定、手段强硬。他的经历紧张、惊险、扣人心弦,同时又瞬息万变、妙趣横生。俄底修斯作为一个出众的部落首领形象,将在众多的大人物画廊中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荷马史诗的成就是巨大的。掩卷之余,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骄横傲慢的阿伽门农,轻薄无能的帕里斯,水性杨花的海伦,钟情痴心的卡吕普索。当然,最让读者难以忘却的还是三位英雄人物:阿基琉斯血气方刚,单纯执著,是力量的化身;赫克托尔是一个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为保卫家园,战死沙场;俄底修斯则是个大智大勇,百折不挠的英雄。

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论》中曾特别指出,作为“人性开展得最美好的社会幼年时期”的伟大作品,《荷马史诗》至今仍“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并仍然“显示着不配的魅力”。《荷马史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它是希腊民族的伟大创造,又表现了罕见天才的水平,它那深刻、丰富的思想和雄伟、绚丽的艺术魅力永照千古。

鲁迅先生曾评述《荷马史诗》的总体风格是“伟大而活泼的”。《奥德赛》的中译者将两部史诗作比较,他说:《伊利亚特》具有“阳刚之美”,因为它写英雄们的战斗,“这些描写如猛火雷霆如暴风骤雨”,而《奥德赛》则具“阴柔之美”,它的故事“把人带到一个美妙瑰丽的幻想世界”。意大利的卡斯忒斯维特洛认为两部史诗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魅力,因为它们都是只通过“一个人的一个行动”就展示出壮丽的生活场面和丰富生动的故事:“《伊利亚特》只借助阿基琉斯的一个行动„„即愤怒,就勇构成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情节”。同样《奥德赛》则“只根据俄底修斯的一个行动”——重返家园,“就织成了另一匹绮丽不下于前者的彩缎”。这些极为精当的评价,启发着我们对荷马史诗艺术魅力的欣赏。

1、史诗中表现的悲剧命运主题。

荷马史诗《伊力亚特》中,那些荷马描写的英雄们横戈马上,驰骋疆场,他们意气奋发,孔武有力,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攻城夺地,可以使对手胆丧。但是,他们的悲哀在于他们无时不刻地受到神和命运的羁绊。神和命运控制着一切,他们高居于人之上,他们可以使英雄们获得胜利的荣耀,也可以使他们陷入苦难、死亡。总之,命运主宰了他们的一切,命运一旦构筑而成,甚至神也无法摆脱,愈是躲避,愈是加剧了恐惧结局的到来,命运使一切突转,甚至陷入到可怕的罪恶及毁灭性的惩罚之中。如阿基琉斯这位英雄,即使他的母亲忒提斯女神也难左右他逃出命运之网,因为他的母亲早就知道,命运决定让阿基琉斯选择,或者在故乡平安到老,或者在战场上取得巨大的荣誉,而在年轻时就夭折,他的母亲竭力想使他逃脱厄运,最终还是难以幸免。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几句:我们从奥林波斯来参加这场厮杀, 为的是保护他今天不至于遭受伤害,以后他将经受母亲生育他的时候,命运为他纺织在线轴上的一切安排。如果他不从神明这里知道一切,斗中真有哪位神明和他对抗,他定会恐惧:神明原形显得很可怕。

这就是命运,无常而又时时刻刻控制着人的一切的命运。从史诗取材背景的有关传说来看,整个战争的缘起也是由偶然的命运决定,三为女神为了得到象征美丽的金苹果,竟然唆使愚蠢的人类互相残杀,在女神忒提斯和佩琉斯的婚礼上,由于争吵女神埃里斯没有被邀请,她便把一个金苹果放在宴席上,写上赠给最美丽的女神,结果引起了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佛罗狄忒的争吵,后来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女神阿佛罗狄忒,这样

就引起了另外两女神赫拉和雅典娜的对他和特洛伊人的仇恨,因而引起了战争。传说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恰恰说明了人类命运的不确定性,对于人类而言,偶然的命运的力量是无法避免的,神之间的一次争吵就导致了人类的一次战争,所以,人总是面向命运去寻找解释这不可把握的虚无和存在。在史诗中,处处贯穿和流露着对命运的思考和肯定,这也是希腊人对自身生存的思考,对有限的存在中所隐含的虚无的解释和探寻。《伊利亚特》中关于命运的描述和解释随处可见,人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命运的制约和摆弄,当人有一些重大的决定或在关键的时刻,总是由命运出面,而最无法避免的是,当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命运既已决定,已经就受制于命运的束缚,人根本无法逃脱。如前面我们所引的关于阿基琉斯的命运的表述,再如阿基琉斯的伙伴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后托梦给阿基琉斯说:

„„无情的命运,已经把把我吞没,出生时就这样注定。阿基琉斯,尽管你英勇威武如神明,命中注定将死在富饶的特洛伊城下。 即使这位英雄再英勇善战,强健英武,也是女神的儿子,也难逃命运的束缚,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每个人出生之时,命运早就决定。阿基琉斯自己也说:朋友啊,你也得死,为何这样悲伤?帕特多克洛斯已经死了,他可比你强得多。你难道没看见我如何俊美又魁伟?我有伟大的父亲,由女神母亲生养,但死亡和强大的命运也会降临于我。

命运的纺锤或神线早就织好了每个人的生命,如特洛伊的英雄赫克托尔被阿基琉斯杀死后,赫克托尔的母亲哭诉说:现在我们只好远远地离开赫克托尔,坐在厅堂里哭泣。那不可抗的命运就是这样在我生他时为他搓线,使他远远地离开父母,落到一个强者的手里,被扔去喂狗吃。在命运和神的左右和控制下,希腊人深刻地感受和体悟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悲苦。在这种命运观的主导下,《伊利亚特》的一个最根本的主题是对人生的认识,也就是基于永恒的命运下的人生的短暂和有限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无感和恐惧。他们已意识到,就在看似幸福的生活中,已包孕着苦难、悲愁和死亡的种子,尘世的生活是幸福的,牛羊在山坡上吃草,姑娘们在河边浣洗,年轻人在笑语中采摘着葡萄,诗人们弹拨竖琴引吭高歌,人们跳着欢快的舞步,可是这一切会无情地消散,就象秋风中的落叶,人最终逃脱不了死亡和命运,人生短暂得可怕。

2、荷马史诗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荷马史诗》中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正义感和对英雄品格的赞颂之情,但未风直面陈说,而是在情节发展的客观的描述中,或通过人物的言行态度,自然地传达给读者。如在阿基琉斯愤怒的这一主题之中,矛盾双方的是非曲直就是渗透于事态的发展过程中的。先是从事件的起因里反映阿伽门农的滥用权势、作威作福和阿基琉斯的刚直暴烈,随着战事的恶化,阿基琉斯为维护尊严、荣誉的正义愤愤怒发展为毫不顾及全希腊军队生死存亡的执拗程度时,是非曲直就颠倒了过来,显示阿基琉斯的任性和意气用事了,史诗通过对他方行态度的客观描述,通过其它人物的议论言谈,表达了对这种个人意气的批评;写到他拍马参战,才又从对其形貌、情感、战斗力的泼墨般的描述和渲染中,充分表达出热烈赞颂之情。军事统帅阿伽门农昏庸无智的行为给整个民族国家带来的损害,大英雄阿基琉斯一怒之下即令天翻覆地、血流成河的威慑力以及令人深思的深刻教训都蕴于情节本身之中。在对战争性质的判定上,史诗的表达也是自然而又明确的。在《伊利亚特》的开篇部分,几乎在展开矛盾冲突的同时,就从各种不同人的议论里谈及战争的起因,从而很客观地肯定了希腊方面战争正义性质。继而又从特洛伊人毁誓背约的行为,进一步说明他们的不信不义。对希腊英雄们赞颂扬之情自然从各处的文字中流露了出来。比如当墨涅拉俄斯与帕里斯决斗时,史诗就充分反映了他满腔愤怒,因而无比勇猛的气势“好像一只饿狮发现一头长角鹿或是一头野山羊的庞大尸体,就不管那刚勇的猎人和敏捷的猎犬怎样竭力的将它驱逐,只管在那里贪馋地吞噬一般”。而对帕里斯,则写出他那理亏、心虚、怯懦的神情,“好像一个人在丛密的山谷里遇见一条蛇,就白着脸儿,抖着手脚缩回原路去”。在对大战斗的描述中,也是多写希腊方面军的团结战斗,同仇敌忾以及狂风巨涛般的气势,而对特洛伊则多以散乱的羊群来形容,或有如“一群鹳鹤受到寒风骤雨的袭击,发出粗厉的哭声,动身飞过大洋流去给侏儒则送死亡和毁灭„„”,即使在恶劣情势下,希腊军败退之中,史诗亦总以相当笔墨写英雄们的搏击抗战,未损其英雄气概。这样一来,史诗总的倾向自然就体现了出来。

《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都是些久经战阵、英勇无畏的战士。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氏族集体所要求的英勇品质,又已初步显示出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诗人更触及他们性格的复杂性。阿基琉斯是一个非常骁勇而重视个人荣誉的战士,急躁而任性。由于不甘心阿伽门农的欺负,一怒而退出战场。但当他得知他的亲密战友被赫克托尔杀死的消息时,他悲痛欲绝,并深自悔恨过去同阿伽门农的争吵,立即决定杀死赫克托尔以报战友之仇。他果然一战而胜,并把赫克托尔的尸体拖在战车后面奔驰,显现出他的勇敢而又残忍的性格。后来,当特洛伊的老王用对他父亲的回忆来打动他,跪求他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时,阿基琉斯终被感动而对有丧子之痛的老王产生了同情。这样,阿基琉斯的英勇任性而又富于友情,残酷而又不失同情心的复杂性格就充分表现出来。赫克托尔是特洛伊全军中最英勇的将领,身负保卫城邦的重任。一方面,赫克托尔认识到战争是由于他的弟弟帕里斯的不义行为引起的,又明知他死后自己热爱的娇妻弱子都将忍受奴隶的悲惨命运;但另一方面,为了保家卫国,他视死如归。《伊利亚特》卷六写他辞别妻儿上阵,卷二十二写他不顾老父老母的劝阻,毅然迎战阿基琉斯,都刻画出一个意识到自己光荣职责的氏族英雄的形象。

3、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史诗一方面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变化发展的情节中去写,另一方面又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心理刻划等多种艺术手段。《伊利亚特》中写阿基琉斯就是把他置于内讧产生、发展和终止中既写出他那刚直、暴烈、执拗、掘强而又韧性的个性,同时又揭示出他重友谊、讲义气、感情真挚、强烈、有同情心的另一面,而在战局的变化中,则着力突出他那非凡的神勇、力量和体魄,既从正面所向披靡、横扫千军的战斗力作淋漓尽致的描写,同时又借其它英雄加以陪衬和烘托,这样一来,阿喀琉斯的英雄性格,犹如一块宝石,闪现出其丰富人性、复杂性格的多个方面。又如写俄底修斯,不仅把他放在各种各样艰难困苦、重重难关中去表现他那坚韧、顽强的意志和热爱祖国、忠诚于爱情的品格,而且还借那些缺少判断、忍耐、贪图享受、财宝的同伴来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俄底修斯的刚毅、顽强和智慧。返乡后,又以他那几成乞丐、衣衫褴褛、形容憔悴,饱受折磨的可悲处境与为非作歹、冷酷无情、反客为主的求婚者们作对照,从人性、善恶的悬殊和差异中表现俄底修斯高尚的品德,便他那无情的报复在道义上赢得读者的同情。另外,阿基琉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上的可怕预感、赫克托与之对阵前矛盾的心情均为细致的心理描写,通过特洛伊长老的议论写海伦之美,从海伦的谈话中介绍希腊的将士,都是侧面描写的生动实例。由于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因之中外文中的人物形象都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荷马史诗》语言朴素、叙述流畅,具有一种清新质朴的风格。

史诗朴实、流畅的语言,有如一股清新的海风,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原始时代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特别是那些新鲜、奇特而又不失贴切生动的比喻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通常称为英雄格。如果想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声响,那么荷马史诗比《神曲》更容易使我们满足。当“人丁之多就像春天的树叶和鲜花”的阿开亚人铺开他们的军队时,又像“不同部族的苍蝇,成群结队地飞旋在羊圈周围。”在《伊利亚特》里,仅仅为了表明统率船队的首领和海船的数目,荷马就动用了三百多行诗句。犹如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荷马史诗铺天盖地般的风格几乎容纳了世上所能发出的所有声响,然而在众声喧哗的场景后面,叙述却是在宁静地展开。当这

些渴望流血牺牲的希腊人的祖先来到道路上时,荷马的诗句如同巴赫的旋律一样优美、清晰和通俗。兵勇们急速行进,穿越平原,脚下掀卷起一股股浓密的泥尘,密得就像南风刮来弥罩峰峦的浓雾与但丁著名的诗句几乎一致,这里面发出的声响不是来自词语,而是来自叙述。荷马的叙述让我们在想象中听到这些阿开亚兵勇的脚步。这些像沙子铺满了海滩一样铺满了道路的兵勇,我可以保证他们的脚会将大地踩得轰然作响,因为卷起的泥尘像浓雾似的遮住了峰峦。关于浓雾,荷马还不失时机地加上了幽默的一笔:“它不是牧人的朋友,但对小偷,却比黑夜还要宝贵。”

荷马在转述某人谈话,描写同类场面中常用重复叙述或相同词语的方式予以表述,显得自然、质朴。语言华丽妙语迭出精彩生动,富于装饰,常以日常生活、劳动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来做比喻大量的比喻更增加作品的气势和色彩。史诗中不用个别词句而彩大自然或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在渲染气氛,描摩情状、心理展示图景上显得特别真实、形象、生动。比如史诗中表现阿喀琉斯追踪赫克托尔的神速凶猛时,这样写:“可是那珀琉斯的儿子凭他的脚力快,一个闪电似的就追上去了。轻得象羽族当中最快的山鹰打个回旋去追一只胆小的鸽子,一路尖叫着紧紧跟随,偶尔还突然来一个猛扑„„”。又如当埃阿斯的攻势被赫克托挡住,不得不退让又不甘心于是边打边退,钉死许多敌人方感满意。史诗中这样表述他的心理情状:“他可又像一头顽强的驴子,占了这些赶驴人的上风,跑进他们经过的一丘田里去管自吃起那稠密的庄稼来许多棍子打折在他的脊背上,他都觉得无关痛痒,后来好不容易才把他赶出那丘田来,他可已经吃得心满意足了”。

在整个世界的范围里,《荷马史诗》也是艺术瑰宝。对于我们来说,两部史诗提供了“古代希腊、社会政治、军事、风俗、民情、宗教、神话的丰富的资料”④,它把一个久被遗忘的古代世界真实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希腊文学的艺术、精神道德风貌,或者考古学、历史学都是至为珍贵的。《荷马史诗》中所着力颂扬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重视现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我们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荷马史诗》在艺术上对后世影响也是源远流长,世界上许多有名作家如维吉尔、但丁、托尔斯泰等都从这部古代杰作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荷马史诗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说自己的作品是“荷马盛宴的残渣”。维吉尔、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们都从史诗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今,“特洛伊木马”、“不和的金苹果”、“阿基琉斯的后脚跟”、“阿波罗计划”这些史诗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常用语。 注释:

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论》

②马克思全集《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

③《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清华大学教授徐葆耕2001年广洲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中华民族杂志》2001年7期《世界民族史诗概览》许娓/玉珍著

结束语:《荷马史诗》是至为珍贵的欧洲古代文学的巨著,曾经后世无数学者名家的研究和分析,文章、专著不计其数。三千多年来,《荷马史诗》一直为欧洲和世界人民所喜爱,对这部西方古典巨大著的学习、欣赏和研究必将世代继续下去。《荷马史诗》这一古希腊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将继续熠熠放光。

参考文献

1、《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徐葆耕主编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3、《中华民族杂志》 许娓、玉珍《世界民族史诗概览》2001年第7期。

4、《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朱维之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推荐第4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设计(论文)中文题目(三号,黑体) 摘 要(三号,黑体,“摘要”两字中间插入一个半角空格)

摘要正文段一。(宋体,小四) 摘要正文段二。(宋体,小四)

关键词:关键词一;关键词二;关键词三;关键词四;关键词五(3-5个关键词)

I

推荐第5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

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

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引言

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隐喻的定义

2.2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2.3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推荐第6篇:毕业论文(中文格式参考)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穆斯林的葬礼》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探析

系 别: 外语系 班 级: 11对外汉语本 姓 名: 范心语 指 导 教 师: 单小艳

2015 年

6月8

Study on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slem Funeral

Student: Fan Xinyu

Supervisor:Shan Xiaoy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Tangshan College June 8, 2015

《穆斯林的葬礼》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探

摘 要

所谓“悲剧精神”,就是与否定生命的一切因素顽强对抗,坚定地创造和捍卫生命尊严与意义的一种态度、一种愿望、一种艰苦卓越的努力、一种百折不挠的实践。它包含了人类崇高的人文情怀,体现了面对苦难时的自觉选择,具有理性精神,更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具有感化作用、指导意义。

“悲剧精神”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以民族、宗教、文化、爱情四个方面体现。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第二部分探究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第三部分探析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第四部分总结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悲剧的表现、揭示悲剧的根源,后探讨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进而得出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鼓励勇敢忠贞的爱情。

关键词:悲剧精神 民族 文化 启迪 现实意义

Study on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slem Funeral

Abstract The tragic spirit, is a tenacious fight against all factors that negate life.That is kind of attitude, kind of aspiration, kind of hard effort, also kind of persistence in practice.It contains noble humanistic feelings, reflects a conscious choice when faces sufferings.It poees rational spirits, also has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in the real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ese, There is a minority writer named Horda, who is always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lifehood, ha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ethnic minorities.Her novel The Moslem Funeral, won the third Mao Dun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majestic strong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nd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them, It undoubtedly has a new meaning for minority literary research ,favor to understand ethnic relations, maintain and strength national unity,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It embodys in ethnic, religious, cultural, love four aspects.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gedy and conflict;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The third part seeks the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The fourth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gic spirit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manifestation, promulgate the resource of the traged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ragic spirit of compromise and rebellion, and then draw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tragic spirit.

Key words: the tragic spirit; nation; culture; enlightenm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目 录

1 引言…………………………………....................………………....…….……………1 2 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

22.1民族冲突体现….…….…….........................................................……………...…2

2.2回汉宗教碰撞 ……….….......................................................................………….……...2 2.3文化的激烈交锋....................................................................................................................3 2.4夹缝中生存的爱情…………………………………………………………....…..4 3 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5

3.1顽强的穆斯林民族……..........................................................................................5

3.2认主独一的宗教精神..............................................................................................5

3.3虔诚的文化与最后的屈从…………………………………….…………………..6 3.4勇于颠覆传统的悲壮爱情………………………………………………………...6 4 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7 4.1民族大融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7 4.2对宗教的顶礼膜拜:信仰的力量巨大无穷..........................................................7

4.3 回汉文化共同生存: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效应…………………….….8

4.4 爱情与世俗的斗争: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8 5 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9

5.1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9

5.2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9

5.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

5.4鼓励、提倡自有恋爱………….............................................................................10 6 结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谢辞...................................................................................................................................15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1引言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中雄壮坚挺的人物形象及其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无疑具有新的意义,有利于了解各族的民俗民风、文化心理等,以此感染国民,从而稳定民族关系,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繁荣。

本文以悲剧理论为基础,将宏观的悲剧理论与微观的人物形象以及贯穿作品的四个层面相通共融,达到一定精神高度,探析其中的精神启迪及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2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

本文以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为入手点,从民族、宗教、文化、爱情四个方面描述,以悲剧理论为基础,以此为基础,探析悲剧精神。

2.1回汉民族不可融合的差异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一本书写回族生活的画卷,涉及了回族与汉族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各个细节上不可融合的差异。

著名作家冰心在此书的序列中写道“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中很少有回族人,我只知道在我的印象里,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都戴着医务工作者一样的白帽子,北京有一条牛街,住的都是回族人,还有清真寺,如此而已”。

仅以饮食举例,对于汉族人来说,回族人确实如冰心所言,特异的饮食习惯给汉族人留下最深的印象。这一点在书中好几处都有提到:第一张《玉魔》中,梁亦清正在做活,壁儿在爸爸身后轻轻喊了声“爸,歇会儿尝尝鲜吧”,梁亦清头也没回,只说了句“汉人吃的可不能卖”。其中他让女儿远离汉人吃的食物,原因是汉族是吃猪肉的民族,而回族人则认为猪肉是污秽、肮脏之物。

在书中的“玉器梁”世家的眼里,回汉两族存在着明显界限,回汉民族融为一体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混合物,可见回汉民族不可溶合的差异。

2.2回汉宗教碰撞

如果说婚丧嫁娶、饮食差异是表面差异,那么宗教信仰则是烙印在回族人心里的道德约束,精神导航。

书中“玉器梁”世家中的人物形象,各个生活在规矩的精神世界,又无时无刻不出在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激烈交锋[1]中,人物的内心虔诚与世俗的纷扰无不动摇和拷问主人公的内心。

老一辈的匠人梁亦清,代表了传统的虔诚的穆斯林形象,他虽手艺高超,但生性木讷,缺少竞争意识,保守老实,没有书本知识,只会埋头苦干。因为他有着虔诚恪守信仰的内心,那就是雕刻“郑和下西洋图”,他还说“我应这个活儿,是因为咱们祖上三代都是回回。回回为回回做贡献,再苦也脸上有光,为祖上争光”。他一生的追求与付出,归结于内心对穆斯林的敬仰和恪守,对汉文化不屈从的倔强与顽强。

梁亦清的长女梁君壁,也是典型的倔强的穆斯林形象,她生性刚烈、有胆有识,自从父亲死后,她就挑起了一家老小的担子。她的行为方式、做事依据都是严守伊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斯兰教徒教义,处理家庭、爱情、亲情等都是出于教义规定使然,严格与汉文化划清界限。

2.3文化的激烈交锋

作为具有双重文化参照系[2]的回族作家,霍达拥有着浓重的文化心理。作品中无论含蕴深广的意境,新鲜神奇的民俗,娓娓道来的语言,还是人物的言谈,举止,感情,都使作品弥漫着回族文化的投影。

作品以“玉”“月”为轴心相互辉映,构筑艺术框架,展示了“玉的长河”与永远的玉文化。“玉的长河”吸引着琢玉者的苦苦追求,一方面让玉文化的发展史推动着这个穆斯林家族的兴衰浮沉,另外又以人物的内在品格解读玉文化——这是霍达对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内在品质的发掘——琢玉人创造了玉文化,玉文化又辉映着琢玉人。

《穆斯林的葬礼》从把握和发掘回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入手,来展示这个普通的穆斯林家乃至整个回族的历史变迁,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因此可以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开掘回族生存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史诗。

文化心理的探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真主的念想”,而作品中这种情感的代表和化身就是那位吐罗耶定老人。老人带着十来岁的孤儿韩子奇从东南沿海文化古城泉州的清净寺出发,历经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清教寺,......西安的清修寺......天津的南大寺......尽管身无分文,却执着地走向全世界穆斯林一日五次礼拜面朝的方向——远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

回族文化的严谨与忠诚,是汉族文化无法比拟的,霍达用蒙太奇的手法将父子悲剧与母女悲剧加以强调和突出,在对比中展示悲剧的双重性,可以说是悲剧之中的悲剧同时又是悲剧之外的悲剧,深刻揭示了他们在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

2.4夹缝中生存的爱情

回族与其他民族的信仰有很大区别,因此,一旦回族人与其他民族人产生了感情,就很难转变为圆满,会受到很大阻碍,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穆斯林的葬礼》中提到的“卡菲尔”在回族人眼里被视为不纯洁的,伊斯兰经典经书[3]中规定,回族不得与其他民族通婚。

书中梁冰玉与奥利弗、韩子奇之间的爱情悲剧,是本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梁冰玉,一个天生丽质、聪明善良的少女,对未来充满幻想,由于战乱与姐夫同去英国,房东的儿子奥利弗深深爱上了这个冰清玉洁的少女,但是玉儿作为伊斯兰教徒,不得不痛苦得拒绝他“我要、、、听从真主的安排,你不是穆斯林”。面对爱情,玉儿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不得不退缩,戒律清规始终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再看玉儿与韩子奇,他们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天长日久便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但是伊斯兰教规有明确规定,夫妻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并且亲生姐妹不得同时嫁给同一个丈夫,他们的婚姻是不被承认的,同时还要承受世俗的眼光和来自梁君壁的压力。强大的戒律以及姐姐的咄咄逼人,使他们的爱情最终破裂,最终玉儿踏上了与亲生女儿割舍分离,长期漂泊海外的悲剧命运。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也让人心痛:两人的爱情,一开始便注定是个悲剧,新月是穆斯林,而楚雁潮是汉族。回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是教义中明确记禁止的。回族创始人穆罕穆德说过“结婚是我定制的,背弃我的教义,不是我的教生。我们要将婚姻视为天命和圣行。”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3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

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得出精神启迪与现实意义的必要。

3.1 顽强的穆斯林民族

从《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顽强的民族的成长历程,它离不开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社会环境等。本书深度刻画了回族人民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它写出了回族人民的自豪感,刻画了穆斯林的人物性格,描绘了为了民族尊严将个人生死、命运浮沉置之度外的笃定、顽强精神。

不同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精神气节,它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 回族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和学习。

执着的精神,信仰的坚持:回族人的传统观念特别强烈,如果失掉了伊斯兰教的信仰,那么回族共同体也会消失。回族人可以忍受贫苦磨难,但不能容忍别人对本民族信仰的曲解及玷污,他们会为了信仰做出强烈的反抗,甚至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崇敬真主,信奉真主,严格要求,无谓艰难困苦。

刚柔兼济,刚中带柔,柔中刻刚:刚指的是刻苦勤奋、吃苦耐劳、自立自强、诚信忠义。以主人公韩子奇为例,他吃苦耐劳、敢闯敢干,他跟随吐罗耶定的途中经过梁亦清家,不小心把玲玲的玉碗打碎,便立誓要留在梁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艺赔偿师傅的损失。而柔指的是仁慈仁爱、宽宏大量。当吐罗耶定路过梁亦清家门口时,他说“求真主赐予您安宁”,而梁亦清也不约而同的回应“求真主赐予您安宁”。这是出自他们内心最真诚、最和谐的祝福,这也是回族人善良厚道的真实写照。

爱好和平和爱国的情感:回族人从古至今,爱好和平,支持国家统

一、反对战争,珍惜各族人民间的深厚情谊。不管他们他们身处内地还是边疆,不论平民还是官僚,他们都是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回族人与其他民族总是和睦相处、四海之内皆兄弟。

3.2 认主独一的宗教精神

《穆斯林的葬礼》对回族进行了一次文化心理的探寻[4]。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真主的念想”,远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宗教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象征着一种精神,那是追求崇高的朝圣精神,是至死不悔追求人生永恒价值的伟大精神。

本文充分运用了“月”的象征意义与隐身的精神感召。月亮,正是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一个意义深远的象征——宗教情感——月亮的念想。小说的标题:月梦,月冷,月清......月魂,形成了月的文化与赞歌;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冰雪聪明的女孩,都因为在“新月”升起之时而被父亲命名为“新月”;书中人物情感的流露,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有关景物的描写,都与月亮交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情结。

这不是作品无意中形成的巧合,而是一个独特民族独特的月亮崇拜情结象征性展示的需要。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展示之一的斋月也是月亮情感的恒久与升华,斋月开始于新月的出现,最后结束也是新月升起之时。霍达用她细腻的笔法写出了回回的追求,写出了回回的虔诚信仰,写出了回回的感召力,写出了回回的文化心理和哲理。这正是认主独一的虔诚的宗教教徒最内心的写照与真实流露。

3.3 虔诚的文化与最后的屈从

文化寄寓了人们一种意志、信念、思想灵魂亦或更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意识与道德意识一旦倒塌,只余下一架躯壳,那人无亦于行尸走肉。社会再变,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在日益丰盈。以往在人们头脑中那些一成不变的理念,不容更改的东西也早已被一抹时代的碎片所掩埋,依稀出现了很多可以商量的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也早已融入并渐次被同化。在历史的碰撞中,在时代的变迁下,回族人以他们特立独行的方式向人类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玉器梁”一家三代人文化性格、文化命运的衍化、变迁,与古老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与融合的痛苦过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从梁亦清到韩子奇、韩新月这三代人的纵向展开,我们历历如画得看到回族在与汉族、甚至国家文化交流、接触、碰撞、化合中,文化意识日益觉醒,挣扎着为生命意识开拓更广的空间和疆土。他们都集成了伊斯兰文化的精髓,但一代比一代以更为开放、融合的姿态吸收伊斯兰文化之余的文化精神与营养,从而与时俱进得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更新。

3.4勇于颠覆传统的悲壮爱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穆斯林的葬礼》以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为基本框架。本书所涉及的由时代、信仰以及性格造成的爱情悲剧给人刻骨铭心的印象。

而人物命运和性格是产生悲壮爱情的根源,命运是决定性力量,是悲剧人物无法抗拒和改变的既定事实。然而爱情并不是简单的喜欢和钟意,更多的是共鸣。 虽然宗教信仰是横亘在年轻人两边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是事实上,回族和汉族的自由结合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趋势。他们可以突破心理结构[5]、宗教信仰、现实阻挡,勇于颠覆传统、创造属于自己的爱情。

爱情注定要受到各方各面的阻碍,但是真爱面前不要退缩,就一定会出现曙光。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4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

4.1 民族大融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回、汉等民族都创造了自己宝贵又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对待国内不同的民族文化,把各个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是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

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民族都应保存自己的优秀文化,丧失民族文化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当前趋势仅以语言为例,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逐步加进:随着各民族的交际日益密切,普通话成了各民族共同的交际语,少数民族使用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意义重大: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在经济上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文化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因此,各民族间的隔阂与差异日益模糊,民族大融合趋势势不可挡。

4.2对宗教的顶礼膜拜,信仰的力量巨大无穷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客观认识和充分利用伊斯兰教教义[6]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对于进一步巩固和维护民族、宗教领域乃至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与和谐,增强信教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以及穆斯林与其他民族、各宗教的亲和力、兄弟般的团结性,引导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的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领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还有法律政策、制度机制和思想认识层面的和谐,也就是说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还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方面的和谐。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充满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能得到肯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广大穆斯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齐心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协力、风雨同舟、坚持不懈地共同奋斗。

4.3 回汉文化共同生存: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效应

文化是个整体性概念,它由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即文化核心)构成,二者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语言文化等构成了文化结构的表层,它们并非文化的核心。构成文化深层结构的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围内将不同民族文化区别开来的文化特质,即流淌在每个民族的心灵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它还包括民族信仰和价值倾向等。

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因此,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其次,文化多元化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需要;第三,文化多元化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有力武器;第四,坚持文化多元化是化解民族冲突的有效手段。因此,各民族交流日益密切是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影响,也是大势所趋。

4.4 爱情与世俗的斗争: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越美好,毁灭后的沉重感就越浓烈,这种悲剧带来的美感就越深入人心。真正的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本文的悲壮爱情在努力创造一个圣神、意蕴深厚的价值,促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免。

当今社会,随着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性自有呼声日益加深,人们在除了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精神追求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自由恋爱成为共识,全社会大力弘扬勇敢与忠贞的爱情。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5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

5.1 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如下:

一、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二、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同一国家的多民族内,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三、实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继续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要根据各民族相互交往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要紧密结合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急需,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打牢构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5.2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我国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等特点。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同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及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以正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有一段完整的阐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是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三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四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之,我们常说:“宗教信仰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宗教要促进社会和谐,就应该和各个方面一起努力,使我们人民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蓬勃不息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保护文化多元化,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首先,必须艺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优势,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把文化开发与发展旅游融合进行。增强少数民族经济意识,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好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最后,政府要更深入了解文化对经济的极大与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国家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逐步增加文化保护的投入,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动民族文化保护的进一步立法进程。

5.4鼓励、提倡自由恋爱

爱情,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事物,不仅是作家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钥匙。爱情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使人们充满巨大的内在力量。

现今社会,人们已经逐步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的爱情。但是,现代人仍旧收到父母、老辈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全社会应该扔掉偏见与固执的外衣,不强迫、不将就,提倡自由爱情观,提倡真爱,鼓励勇敢与忠贞的爱情。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6结语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

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对论文的构思、选题、立意面临的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的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注释

[1] 陈国强.浅谈穆斯林的葬礼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7-9.13-15.[2] 李翔海.屈从与反抗的秘密[M].天津:新蕾出版社,2013-12-04.23.[3] 肖剑.穆斯林的葬礼里的“信仰”灾难[N].南方都市报,2011-10-02.109-110.[4] http://www.daodoc.com/.[5]杨宗.穆斯林的葬礼生死恋故事[N].扬子晚报,2008-2-21.[6]章节琳.穆斯林葬礼中的世俗伦理.[N]贵州晚报,2007-06-03.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参考文献

[1]Brinkley,Alan.Tragic spirit.New York:Knolf,1985.[2]白蕊.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悲剧——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伦理[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3(02):23-25 [3]陈舜.文化皈依中的艺术收获 --《穆斯林的葬礼》和《心灵史》之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9):34-37.[4]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金红.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论《穆斯林的葬礼》的生命意识兼谈霍达长篇小说的创作主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8-71.[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5):44-46.[7]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后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1):5-9.[8] 刘春艳.《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兼论回族的发展与文化自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6):112-114.[9]刘丽.论小说中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以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叶广芩《雾》为比较文本[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15(3):40-42.[10]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序——穆斯林诗魂》,江苏通华出版社,1999.[11]钱振纲.一曲爱情的悲歌(读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N].中国文化报,1991-05-26.[12]邱文涛: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5):22-29.[13]王新惠.论《穆斯林的葬礼》对月象玉象的创造性运用[J].河南社会科学,2011,(5):135-137.[14]王锋,陈冬梅.在寻找自己民族历史和美学品格的道路上--试论当代回族长篇佳作《穆斯林的葬礼》与《穆斯林的儿女们》[J].民族文学研究,2002,(2):19-25.[15]张建成.一道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穆斯林的葬礼》之创作美景[J].新西部(下半月),2007,(5):174,177.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谢辞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单小艳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本论文是在导师单小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推荐第7篇:中文本科毕业论文规定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为确保电大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和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重庆电大导学中心按照“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毕业论文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毕业论文的撰写及要求

(一)资格审查

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学分的80%以上, 教学实习在市电大教务处注册且成绩合格,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资格由分校(工作站)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初审,然后报市电大教务处终审。

毕业论文为必修环节,不得免修。

(二)撰写要求

1.学生应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一人一题,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新颖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畅、格式规范。

2.切实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

(1)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选题应当结合我国文学创作、教育实践和秘书工作的现状,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当前社会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2)所选题目不宜过大,也不宜过于简单。题目难易要适度,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完成。

(3)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应报市电大汉语言专业责任教师审核。

3.毕业论文形式应为学术性论文,但也可以是学术论文综述、文学评论、作品鉴赏等其他论文形式。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不具有学术性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4.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论文结构、纸型、版式与用字等执行中央电大论文格式要求,毕业论文要制成电子文档。

5.毕业论文正文字数要求不少于6000字。

6.规范的格式:格式要求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文本)格式规范”,毕业论文要求用A4纸打印。页边距:上20mm、下20mm、左20mm、右20mm。论文标题采用3号宋体,加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采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或1.5倍行距。

(三)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毕业论文的写作周期(从确定选题、安排指导教师开始,到论文审核为止)不得少于3个月。 毕业论文一般在毕业前一期期末布置,毕业学期完成写作、审核和验收工作。

具体时间安排:

①定选题方向、确定选题1 周

②查阅和收集资料2周

③拟订论文写作提纲1周

④写出论文初稿4 周

⑤修改论文3周;

⑥论文定稿,并提交论文:1周

(四)毕业论文档案

毕业论文档案材料见“六

(三)论文的终审”。

三、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并考察论文作者对课题的把握程度及综合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锻炼学生快速反映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答辩通过是学生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条件之一。

毕业论文答辩由市电大和试点分校、工作站共同组织实施。

(一)答辩的组织与领导

1.市电大根据中央电大有关要求,制定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部署答辩工作,建立答辩委员会,指导电大分校建立答辩小组,并审核电大分校答辩小组的成员名单。

2.每个试点单位应制定答辩工作计划,填报毕业论文答辩申报表,报市电大审批后确定。

3.中央电大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进行检查。

(二)答辩委员会

市电大统一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由3名以上单数具有相应专业较高业务水平的专家组成(成员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不少于1名),负责监督检查并解决全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学术问题,对当地有争议的答辩成绩进行审议。

(三)答辩小组

1.答辩小组人数须为3人及以上单数。小组成员结构:答辩主持人1名(持有中央电大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答辩教师若干名。

2.指导教师在其本人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时,不得担当该答辩组成员。

3.答辩小组主要职责: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和文字材料,为学生评定答辩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

(四)答辩教师

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答辩教师应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并依此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现场点评。

(五)答辩程序

1.答辩教师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毕业论文。

2.答辩主持人宣布答辩程序和要求,确定答辩人抽取方案。

3.答辩人简要介绍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4.答辩教师审查判断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在答辩人的研究范围内,当场提出3~5个相关问题,由答辩人答辩。

5.答辩完毕,必须由具备论文评审及答辩主持人资格的教师签字,分校盖章。

六、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和终审

(一)考核标准

评定标准如下:

(1)优秀(85分以上):观点明确、新颖,材料翔实、充分,结构完整、谨严,论证深入、有力,语言流畅,格式规范。从总体上看,文章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理论性,表明作者确实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作者在答辩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

(2)良好(75分—84分)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充分,结构完整,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格式规范。从总体上看,文章具有一定的新意,表明作者确实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作者在答辩中有较好的表现。

(3)及格(60分—74分):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完整,论证有力,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从总体上看,文章没有明显的漏洞或缺欠,表明作者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素养,并且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者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答辩。

(4)不及格(60分以下):有下述情形之一者便为不合格:观点不明确或明显错谬;内容空泛或材料虚假;结构不完整,缺少层次感和逻辑性;语言不够通顺,病句或错别字较多;格式不够规范,不合乎文体特征;字数少于6000字;有剽窃、抄袭及其他弄虚作假行为者。

(二)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的审核是检验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全面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手段。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应从学生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材料是否翔实、有力,论证是否充分合理,科学性、逻辑性方面有无问题,论文结构是否完,语言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对学生论文进行考核。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论文初评成绩(百分制)。

2.答辩委员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百分制)。答辩成绩评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同意见记入成绩评定表。

3.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初评成绩与答辩成绩给出论文综合成绩。

4.凡毕业论文答辩不及格者,可允许重新答辩一次。重新答辩成绩只记及格或不及格。重新答辩费用由学生本人承担。

(三)论文的终审

毕业论文终审时,市电大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处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答辩过程中的争议事项。

终审全部材料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毕业论文选题申报表、毕业论文答辩申报表、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成绩汇总表、包括答辩记录的完整毕业论文资料一份。分校(工作站)需妥善保管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性资料(如

一、

二、三稿等),以备市电大进行终审验收和中央电大进行教学检查。

七、学分

毕业论文经审核后成绩在及格或及格以上者给予5学分,未完成毕业论文或成绩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申请学位者毕业论文成绩必须在良或者良以上。

本细则的解释权与修改权归市电大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委员会。

推荐第8篇:武大自考(中文)毕业论文

基础教育(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码:xxxxxxxxxxxxx

吉林解放区的教育研究

姓名

二○一一年四月

内容提要:吉林解放区的教育,以1948年10月长春的第二次解放即吉林省的全境解放为标志,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改造旧教育,开始建立新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与解放战争和土地革命相联系;后一阶段是转向新型正规化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与生产建设相联系。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到新中国建立前,吉林解放区的教育发生了根本转变,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关键词:吉林 解放区 教育 研究

吉林解放区的教育研究

从一般意义上讲, 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临深重的危机, 诸如外族侵略、侵占, 使其面临亡国灭种危难的时候, 这个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便会凝聚, 爱国主义精神便会昂扬。与此同时, 民族的悲观、消沉、失望的情绪也会潜滋暗长。 妥协、退让甚至投降的主张也会扩展。此时的教育便会出现大力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与削弱、淡化或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言行的斗争, 爱国主义教育与奴化教育、殖民教育的斗争。本文选择对吉林解放区的教育研究进行探讨。

一、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

(一)吉林解放区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吉林解放区的教育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只能在借鉴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当时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上看,东北战场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正在激烈进行,东北解放区的总任务就是积极组织力量,巩固并扩大东北解放区,争取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并准备担负支

援全国解放战争的任务。为此,1946年5月,吉林解放区和其他东北解放区一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加强了民主政权建设和“一切为了前线”的各项生产建设。这些,都需要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需要教育为之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干部。从教育本身看,有四种因素在影响制约着它的发展: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行的愚民政策,85%的人口是文盲;这使吉林解放区的教育任务很重。二是吉林解放区刚刚建立,出于历史原因,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还不大,日本帝国主义统治14年而造成的奴化教育的思想影响却根深蒂固,部分地区的青少年又经历了国民党反动的“党化教育(1)”熏陶,封建教育的流毒也很严重。因而在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群众中,形成了以拥蒋亲美与反苏反共为内容的盲目“正统”观念。所以,肃清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教育余毒的任务也很艰巨。三是教育设施简陋,有的遭到战争破坏,教育经费极端缺乏。就是在这样形势下,党提出了“进一步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封建法西斯教育的遗毒和影响,建立民族的

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服务于东北人民的和平民主建设事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总任务,并具体提出了“在东北目前状况下,中等教育应重于小学教育。而在中学教育中的比重,应该是师范教育占第一位,职业教育占第二位,普通中等教育占末位”的具体办学方针。这个办学方针被称为“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2)”方针,它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到了争取和培养大批革命知识分子上。

(二)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措施

在吉林解放区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环境下,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并非易事,必须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抓住制约教育的主要矛盾,切实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方能成功。在这方面,党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1.建立教育行政组织体系,掌握学校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吉林省教育厅成立于1945年12月。党在永吉县岔路河召开吉林省人民代表会议,成

立吉林省政府(1949年4月改为吉林省人民政府),其下设有教育厅,负责组织管理和开展全省的教育工作。在延吉时,教育厅只设秘书科、学校教育科和社会教育科;迁到吉林市后,将学校教育科分为中等教育科、国民教育科和民族教育科,其他不变。省教育厅不直接领导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军队系统外,统归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领导管理,只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才由省政府或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管理。党就是通过这样的体制和党内的组织系统统揽教育全局,实施对教育领导的。为了加强党的教育工作,党还抽调了一批从关内老革命根据地来的干部充实到教育战线,选派一批富有革命和教育经验的党员干部到各重点中学任校长、教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的许多省、部级领导在当年都当过中学校长或兼任过中学校长,如副省长霍明光、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庄彝尊、省政府秘书长靳云汉等等即是。这些干部对稳定学校局势、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实际,确定吉林省的教育方针、学制和课

程标准

1946年3月15日,吉林省政府发布《吉林省教育方针》,规定暂行教育方针如下:“

一、发扬民族正气,首先肃清日本法西斯奴化教育之余毒。

二、确立以人民为主体的观点,促醒民主自觉,发扬民主精神,实现民主生活,铲除封建思想;反对一切盲目崇拜。

三、发扬科学精神,奖励科学研究,启迪创造能力,以人民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固有的文化及外国文化。

四、普及教育,提高文化,增进生产知识与能力,注重劳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同时,还发布了《吉林省暂行学制、课程标准的命令》,规定各级学校的暂行学制为:初级国民教育4年,高级国民教育2年,中学教育4年(1947年后分初中和高中,各为3年),师范教育6年,大学或学院2年。规定教学原则为:(1)教学方法应使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做、学、用合一。(2)教学内容应适合中国人民之实际需要。(3)提倡质疑辩难,充分培养自觉、自治之精神与能力。(4)注重启发,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命令》还对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

学校组织机构和制度等做了具体规定。上述方针和各项规定,保证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规范了教育教学工作,稳定了学校秩序,使解放区教育能够得以顺利健康开展。 3.改造教师队伍

改造教师队伍是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最困难、最复杂的一项工作。吉林解放区是新开辟的解放区,人民政权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只能对原有队伍进行改造,同时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对伪满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教员,党采取包下来的政策,除反动分子外,全部予以留任,并实施争取、教育和改造的方针,对整个教师队伍进行改造。留用这些教员很重要,因为当时各校陆续开学,教育还要发展,但由于战争造成社会大动荡,教员流失较多,十分缺乏。但这些教员受的毕竟是旧教育,习惯于旧的教育制度,对新民主主义教育不熟悉,没认识,也不习惯。所以,必须帮助他们改造思想,组织他们进行学习。为此,制定了学习制度,采取训练班、讲习会、研究会等形式,提高

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业务水平,使其树立革命人生观。如从1946年末到1947年春,利用寒假,解放区各县(市)政府都举办了中小学教员讲习会,组织他们学习时事政治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通过学习革命理论提高认识,结合进行坦白、诉苦、反省过去加以改造思想,解决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个根本的问题。1947年1月,省教育厅也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冬季教员讲习会,有250名教员参加,学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新人生观、土改政策等。1947年7—8月,延边、吉敦、吉北分区专署合办了40天暑期教员讲习班,有近千名中小学教员参加。这次讲习班的主要任务是审查历史,将部分反动教员清除出教员队伍,并集中解决教员中存在的盲目正统观念,争取多数教员转向革命,能够为人民服务。1948年2月20日,吉林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知识分子决定》的要求,下发《甄别教员,整顿学校、新区教育的补充指示》。《指示》指出:在审查教员中出现的单纯根据地富家庭成份或在伪满做过事、“八一五”后一度加入国民党而清

洗教员的偏差,应迅速纠正。学校中严禁打人骂人。《指示》还进一步规定了清洗教员的具体政策界限和处理办法,从而使教师的思想改造走上正确的轨道,使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员思想改造的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党还陆续选派一些从关内老解放区来的党员干部和接受过革命新教育的毕业生充实到各校。这些毕业生有的是大、中学校培养的,有的是各种短训班培养的。

4.改造、教育青年学生,使之走革命道路

当时争取青年学生的斗争很激烈。在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青年学生队伍成分很复杂,思想也很混乱,对革命、对共产党抱有各种各样态度。各校相继复课后,即着手对他们进行了启蒙教育。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后,按照东北政委会的部署和要求,全省各解放区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集中对青年学生进行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内容、以肃清盲目正统观念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改造教育。这场教育形成了群众运动,进行得很激烈。和改造教师队伍一样,也一度犯过“左”的错误,扩大了打击

面,不能正确对待地主、富农子弟。但在党的领导下,很快就纠正了这些错误。通过思想改造教育,青年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从而使大批学生参军参战,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或升入干部学校。

5.开办各种干部教育学校和短训班,直接培养急需的干部

这些干部学校和短训班有军队办的,也有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建设部门办的;有省、县各级政府办的,也有教育部门办的;有新办的学校,也有在学校里增设的干部培训机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干部教育。这些干部培训机构,都是因实际需要而设、为实际需要而教而学的,学生文化程度高低不同,年龄大小不一,经过三五个月或一二年的教育即予毕业,安排到军政部门工作。虽然这种学校或短训班教育并不正规,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很实用,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到1947年初,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本地干部就有2500多人。此外,还组织编写

了体现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密切联系实际的新教材,包括朝鲜族中小学使用的新教材,并废除了旧教材,取消了旧教育的“国民道德”等课程。

二、实行新型正规化教育

实施新型正规化教育并非易事,需要有一个由非正规化向正规化转变的过程。为促成这种转变,吉林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校也做了不少工作。归纳起来,这些措施和做法主要是:

1.统一思想

对于解放区教育来说,新型正规化是个新课题,因而必须统一思想,沟通上下各方认识。为此,吉林省教育厅编印了《关于新型正规化教育参考资料》,将有关领导对实施新型正规化教育的指示和各地对新型正规化教育的意见编辑在一起,供全省教育工作者学习参考。省教育厅厅长田质成为之作序。田厅长指出,新型正规化教育必须遵循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正规化教育,是要我们的学校在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下,发挥出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力量,使学生学到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接触实际与工农,达到工农化,确定为工农服务的人生观,同时又在以文化科学学习为主的教育下,学得广泛丰富而深入的文化科学知识。在统一思想方面,各级教育组织以及宣传媒体都做了不少工作。

2.规范、统一学校制度

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建立正规的教育制度”的要求,按照东北政委会教育部下发的《东北学校校规草案》的规定,各校相继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建立了正规的入学、毕业、上课、放假、考试、升级、奖惩以及教师的备课、学习、检查和学校的各种会议制度。为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还进行了学校布局的调整,合并了一些学校;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程度,谨慎地调整了年级和班级。

3.加强文化教育

各校普遍加大了文化课的比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文化课学习,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强调围绕课堂教学组织活动。此前,教学计划由各校自定,吉林省全境

解放后,各校教学计划逐渐统一。1948年10月,按照新型正规化的要求,省教育厅重新修订了小学教学计划,提高了文化课的比重,对城镇、农村小学分别做出了规定。同年11月,省教育厅下发了中学教学计划。1949年东北各中学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更提高了文化课的比例,还普遍开设了俄文课。

4.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教师学习业务、学习政治和学习理论。具体办法,一是平日学习,每天早晚各一小时,分别学习业务和政治;二是抽调轮训;三是假期集训。1949年1月寒假期间,吉林省各市县(双阳、安图除外)都举办了小学教员训练班或讲习班,2445人参加。学习内容,老区以研究教材教法为主;新区以政治教育为主,学习时事政策,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1949年7—8月,省教育厅举办了由500多教员参加的中等教育研究会,学思想,学业务,进行典型报告交流思想,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大家研究教育的积极性。1948年11月,四平市中学成立了教学方法研究

小组,研究并试行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榆树县成立了教师研究会,95名教师参加,分科进行业务研究。各校还结合实际,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比如蛟河县乌林区为了加强全区教员学习,按校址远近组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构成了网络,将个人学习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东丰县三完小根据省政府关于《在职中小学教职员学习的指示》,建立了学习制度,规定了政治和业务学习的时间、内容、方法以及检查和考试制度。研究教学,提高教师水平,可以说上上下下都动员了起来。

5.开展建校活动

实行新型正规化教育(3),必须有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校风。为此,在省教育厅倡导下,各校普遍开展了建校活动、“三模”(模范学校、模范教师、模范学生)活动,强化了校风建设。省一中结合卫生运动,师生动手,建起了一个大操场,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进行了民主大检查,检查了领导作风、教学思想以及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长春二中经国民党破坏,各种设备残缺不全,仪

器、标本、图书奇缺。学校发动师生开展献纳活动,前后共收到捐献器物5700多件,装备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地理、数学、美术、音乐等教室。吉林市立各中学的师生利用节假日,到野外广泛采集并自制一些学科的标本。建校活动的广为开展,大大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结束语:基于以上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吉林解放战争期间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确立以及教育走向正规化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同时也凝聚了很多历史的精华,那些精华都值得我们后代人去借鉴,所以我们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的精华。

注释:

1、张太原 《孙中山与党化教育》 《史学月刊》

2、陈青之 《中国教育史》 福建教育出版社

3、陈桂生 《中国干部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中外教育简史》 刘德华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东北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科学出版社

4、《东北解放区教育史》 苏甫 吉林教育出版社

5、《中国教育发展史纲》 曲铁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9篇: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1.小学生口语交际课堂情境的创设研究

2.小学生口语能力“习得”与“学得”的关系研究

3.小学生书写能力训练对策研究

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价值再认识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重塑

6.小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

7.小学生言语与思维同步发展研究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价值规范

9.中国古代诗歌与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10.当代小学生的“读经“价值探析

11.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与学

12.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教与学

13.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教与学

14.童谣与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15.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应用与研究

16.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研究

17.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18.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发扬

19.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20.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2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识字教学研究

22.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比较

23.浅析语文学科的文学性

24.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5.多媒体与古诗教学

26.反思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

27.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初探

28.走出课堂,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29.全面解读另类童谣,着力开发校本课程

30.小学生文学作品课外阅读调查与探索

31.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探索

32.小学生写作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初探

33.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调查与研究

34.小学古诗教学研究初探

35.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36.论童话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37.字典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38.论小学语文美育的途径

39.儿童文学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4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知识渗透

4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2.《庄子》寓言探略

43.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44.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45.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46.如何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47.浅析语文学科的文学性

48.走出课堂,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49.小学生写作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初探

50.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诵读与静思

51.论童话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52.小学生写作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初探

53.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教与学

54.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55.师范生教师资格认定现状与改革初探

56.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之科学教育因素分析——以苏教版为例

57.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验性策略的研究

58.小学语文“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59.浅谈小学各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

推荐第10篇:专业中文简历

中文姓名

求职意向

教育背景

(注意: 时间采取倒叙方式)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学校名称(如果有的话)院系名称

学位名称RANK:GPA:

主修课程:(选择不超过3门的相关、高分课程)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本科学校名称院系名称学位名称:RANK:/GPA:/

主修课程:(选择不超过3门的相关、高分课程)

实践活动

开始时间至现在 公司或社团名称职位名称地点

 公司描述 职位描述

 工作内容以及权责范围 工作成果 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锻炼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公司或社团名称职位名称地点

 公司描述

 职位描述 工作内容以及权责范围 工作成果

 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锻炼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公司或社团名称职位名称地点

 公司描述 职位描述 工作内容以及权责范围

 工作成果 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锻炼

获奖情况时间 奖项名称???%学生)?次

时间奖项名称???%学生)?次

 专业技能认证:成绩:

 英语认证名称:成绩:

 计算机认证名称:成绩:

补充资料

第11篇:中文专业求职信

尊敬的经理先生:

您好!

贵公司为实现管理现代化,拓展新领域,更上新台阶,与国际经济接轨,特向社会公开招聘各部门高、中级管理人才,其中需招文秘人员3名,使我怦然心动。

我是xxxx学院汉语言文学第xxxx届毕业生,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机械厂工会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我喜欢搞文秘工作,特向贵公司应聘求职,以期发挥我的专长。

我在大学学习期间,曾担任学会会宣传委员。我喜爱文学,喜欢写作,曾在校刊和省市各种报刊发表过十余篇作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对文秘知识也有一定的研究;同时,我具有一定的电脑知识,会使用电脑打字;我的英语水平达到四级。为此,我愿意站在应聘行列,接受你们的考查和挑选。如果我是一个幸运者,我将有信心接受新的工作岗位的考验。我会服从领导,虚心学习,尽快熟悉工作,提高业务能力,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完成任务,为公司的兴旺发达竭尽绵力。

尊敬的经理先生,我期待着能跨进贵公司的大门。

第12篇:中文专业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xx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步入教育事业一直是我的梦想,师范大学的几年砺炼为我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业特长更使我明确了择业目标:做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久闻贵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成长展才的沃壤,重视教育,重视能力,上下团结一心,有坚实的教育基础,对此,我十分仰幕。现把一个真实的我以自荐书的形式展现给您,望贵校给我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为贵校出力争光,同时也圆我的育人梦想。选择了教育事业,选择了xx大学,春风化雨育桃李的信念便铭刻于心。

进入大学以后,我抓紧每一天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范生,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对大是大非保持清醒认识,不畏难繁,有信心、有责任感。在能力培养上,校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校外广泛尝试,多次进行教学实践,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大鹏展翅,骏马飞驰都需要有自己的天地。贵校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明达的择人理念;使我坚信到贵校工作是我的明智选择。

最后,祝贵校广纳贤才,再创佳绩!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

第13篇:中文专业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很感谢你能抽时间来阅读我的这份自荐信!

久闻贵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成长展才的沃壤,重视教育,重视能力,上下团结一心,有坚实的教育基础,对此,我十分仰幕。现把一个真实的我以自荐书的形式展现给您,望贵校给我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为贵校出力争光,同时也圆我的育人梦想。

选择了教育事业,选择了xx大学,春风化雨育桃李的信念便铭刻于心。进入大学以后,我抓紧每一天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范生,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对大是大非保持清醒认识,不畏难繁,有信心、有责任感。在能力培养上,校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校外广泛尝试,多次进行教学实践,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

大鹏展翅,骏马飞驰都需要有自己的天地。贵校科学管理体制和明达的***人理念;使我坚信到贵校工作是我的明智选择。

最后,祝贵校广纳贤才,再创佳绩!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日期:

第14篇: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从自是一家到别是一家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1)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位词人,苏轼和李清照为词的发展和创新以及词体地位的提高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研究他们二人的词学观点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了解词体的演进、发展及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苏轼和李清照堪称宋代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位大家,对于他们二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他们词作的研究,将他们二人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学术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体看来可以说对于他们的研究是成绩斐然。本文在比较苏、李二人的词学观的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从自是一家到别是一家的历史必然性。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简述词和词学在宋代的发展状况,引出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点。

第二部分:简要列举历代对于苏、李二人词学观的评价。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从自是一家到别是一家是词的地位得以提升和词体成熟的必然

首先,分析苏轼提出自是一家词学观的背景,包括两点:一是柳永艳词的盛行导致词的审美情趣朝单一化发展;一是大部分词作家在创作词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

其次,简述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词学观的背景,亦分述两点:一是苏轼对于词的变革使得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征、词性的特点被忽视;二是北宋词发展到词之高峰期为李清照词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最后,阐述从苏轼的自是一家到李清照的别是一家即是从以诗为词到以词为词,体现了词的地位得以提升,词体趋向成熟

第四部分:分析苏轼自是一家和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异同点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五部分:总结和陈述本文的观点 研究方法和思路:

研究中主要采用比较和因果分析的方法将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他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

准备情况(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等):

查阅文献:

[1]王水照等主编 .《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刘乃昌.《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修订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4]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版.

[5]张惠民 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6]十三所高等院校《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中国文学史》(中册)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二版.

[8]申焕.《从诗词关系看李清照

[9]木斋 彭文良 梁英岩.《苏轼以诗为词涵义综论》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7卷第6期.

[10]何旭.《从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略窥东坡、易安词学观之异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第3期.

[11] 梁俊仙 刘波.《李清照

[12]陈学广.《词别是一家的内涵及其现代诠释》 内蒙古大学学报 第35卷第2期.

[13]王慧.《论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学观》 长春大学学报 第15卷第1期.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9月中旬-11月中旬,重读作品、查看书籍、积累资料,做好前期材料准备工作;

11月中旬-12月上旬,在老师的指导下,列好提纲,写好开题报告,征求老师意见。

1月中旬-3月上旬,完成初稿,交给指导老师;

3月下旬,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并递交指导教师。

第15篇: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老师联系表

一、汉语与语言学方向选题

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

2、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拼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问题

3、试论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或者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修辞教学)问题(提示: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就某一个方面探讨即可)

4、试论成语的构成(或者成语的的意义、或者成语的文化特征)

5、试论惯用语的构成(或者惯用语的文化特征)

6、试论歇后语的幽默性及其成因

7、试论歇后语的地方性特征(以本地歇后语为例)

8、“把”字句研究综述(或者“被”字句研究综述。提示:可就当前“把”

字句和被字句当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做出评价并指出研究的不足)

9、判断句研究综述

10、文学作品XX的语言艺术(例如:文学作品《日出》的语言艺术)

11、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

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 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

12、网络语言(手机短信语言、流行段子语言、广告语言、广播语言、叫卖语

言、称呼语言、教学语言)研究

13、外来新词语研究

14、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15、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16、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17、“修辞与语境”浅谈

18、“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二、现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6、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7、舒婷诗作简析

8、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9、《茶馆》人物论

10、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11、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等)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12、重读寻根小说

13、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

14、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

15、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

16、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17、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18、论散文的”散”

19、论诗歌的音乐美感

20、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三、外国文学方向参考选题

1、《神曲》的艺术特点

2、堂吉诃德形象及典型意义

3、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4、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5、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6、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7、普希金的抒情诗

8、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9、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0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1、《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2、《简爱》的爱情主题

13、《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4、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5、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16、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17茨威格作品的艺术特点

18、《老人与海》的艺术特点

19、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

20、《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21、《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22、《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点

23、《复活》的思想意义

24、《源氏物语》的艺术成就

四、古代文学方向参考论文选题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4、《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5、《庄子》的艺术特色

6、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7、《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8、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9、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1、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

12、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13、曹操与诗*新

14、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15、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16、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17、.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18、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19、曹植诗风的衍变

20、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21、《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22、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23、谢灵运与山水诗

24、《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25、《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26、《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27、《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28、李白与盛唐

29、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30、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31、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32、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33、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34、论婉约词的风格

35、论豪放词的风格

36、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37、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38、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39、《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4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第16篇: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

内容摘要:创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而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的女性文学批评给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文学研究领域中由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思想观。同时,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坛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传播,自然而然地波及我国新时期文坛,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力参照。论文试图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现状着眼,解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力图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和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参照下,从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的视角揭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并思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女性文学研究;兴起;批评方法;反思

Abstract: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196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and then in the West and the whole world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hitherto unknown Some of the impact will shake the area of literary study by the male culture of the ideological center.Meanwhile, it has the appearance to the world literary bring new vigor and strength in the world and the practice spread, naturally affected China in the new era literary circles, as Chinese women p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powerful light.Papers from the Chinese women trying to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status quo - oriented, analytical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atus, Western women in an attempt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near the modern Chinese woman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criticism, social history from criticism Psychology criticism, the criticism of text reveals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of women\'s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and pond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efforts to fi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Women’s literature research,rise,cirticsm ,relection

1

引言

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历史悠久, 然而在20 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 妇女的文学活动本质上仅作为男性中心文学传统的附庸而存在, 她们的创作被纳入正统文化圈内, 成为一种增添别趣的点缀。两千多年来, 除了极个别的女作家曾进入主持文坛的男性视野, 受到这样那样的品评外, 从根本上说, 妇女文学从未被视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在20 世纪初叶西方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反封建斗争的直接推动下, 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以其为关注对象的文学研究亦随之萌发。然而, 大半个世纪里, 受特定的时代、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制约, 无论女性创作还是女性文学的研究工作, 其发展都是曲折而缓慢的, 显然滞后于其它一些文学研究领域, 以致迟迟未能建立起成熟而独立的学科门类。这种状况直到80 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改观。近二十多年来, 大陆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虽然就学科建设来说, 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毕竟已开始发生质的飞跃, 并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今, 在新世纪回顾和反思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对加深有关女性文学研究规律性的认识, 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 是必要而有益的。

一、东西结合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

(一)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主要是有两方面组成的,一是由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二是中国女性自身的成长。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史,在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往往处于附属地位,甚至是被忽视的。从文学创作上来讲,几千年来,也就一个李清照被大众所熟知。在一系列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也鲜有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好不容易《水浒传》里有个潘金莲让作者用了些笔墨,却也是个荡妇形象,这一“经典”形象更是成为了中国那些被认为是不安份女人的代名词。在一个连存在地位都被忽视的社会里,怎么可能会诞生出具有代表其性别的社会话语呢?可就在中国妇女还在裹小脚时,西方社会却开始了以反男权为中心地位的女权运动,并且影响到了各个领域,当然也就包括文化领域,自然而然地于20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这种文学批评一问世,就迅速地传播开来,并历经千山万水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传播到了中国。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唤醒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更是唤醒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了对女性的关注。“五四”时期, 中国女作家首次以觉醒的“人”的意识登上文坛, 其创作造成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五四”女作家创作的评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最初的批评实践的一部分,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最早引起论者注意的是冰心的“问题小说”。1919 年10月7 日至

2 11 日的《晨报》副刊发表冰心小说《斯人独憔悴》后仅一星期,《国民公报》的“寸铁”栏中便刊出了署名“晚霞”的短评, 指出该作揭示了“旧家庭的坏处”。但是,这种批评仍然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心超越了女性的意识,仍然算不上真正的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泛指对女性文学的所有批评,而非对女作家的作品的批评。这里所说的女性文学批评是批评女性文学,而不是女性化的文学批评。批评的主体的性别身份必须是女性,而切入点也必须是女性视角。因此,真正开始以女性这一性别意识的研究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仍然是受西方理论的影响。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国内最早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关注英美女性文学的女学年者朱虹,她于1981年的《〈美国女作家〉序》一文中,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

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就是这样在西方女权运动和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自己的文学理论创造。从前面简要的介绍不难看出,这不是一种处于“拿来主义”的批评方法。中国的论者并不是把自己把西方的认为比较好的就拿来直接用,而是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让其融入中国文化。那么,女性文学批评为什么能迅速遗址中西方巨大的文化鸿沟而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呢?

第一,是由中国女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性别境遇的中国本土特色所决定的。鉴于这个世界在认知上广泛地、普遍地表达了男性中心文化对现实、对历史、对文化的见解,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性别规范和性别期待,一直把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性别文化形态和潜移默化的性别意识观念当作常识作为规范,广为承传、接受,在文学中深厚感情渗透下、大范围地表现。那么,中国女性文学所作的就是,在其文本实践中力图改写传统女性性别角色,在其文本实践中力图改写传统女性性别角色规范,突破中国文化传统对女性的命名与塑造,体现女性主体价值的弘扬这一历史必然要求。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所作的不仅是在挑战、批判、解构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还要在对女性自身被规范的社会性别、文化性别进行质疑、审视、反思的过程 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对象,既包括对浸润着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文本意义指向的挖掘,也包括对渗透中国本土特色的男性中心文本的清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面对面对本土的历史、本土的文化、本土的文学。立足于对中国文本的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解读。无论是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中所讲述的那个与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绿化树》截然不同的关于“摘帽右派”的故事,还是张洁在《无字》中用血书写的从墨荷到吴为这一百年中,女人作为男性社会点缀和附属品的位置,并无实质改变的真实处境。

第二、是由世界女性意识的共同宗旨所决定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来自西方,但这并不是西方女性的专利,女性意识是全球性的人类共有的学术概念,也是全球性的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哪里有性别歧视的存在,哪城有男性中心文化的存在,便会产生对这种存在的认识和抗争,便会产生女性意识的文化思潮和社会实践。

(二)中国女性文学的繁荣

3 中国文学创作在经历*十年后走向它的兴盛期。一时间人类压抑多年的思想被放飞,大量的作家作品不断涌现,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女性文学尤为兴盛。女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自身问题,描绘女性所拥有的两个世界即外部世界和女性自我世界。

*结束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众多女作家以敏锐的触角迅速传达历史巨轮前进的足迹。她们或反思历史、或提出社会问题、或呼应社会改革大潮初涌。堪容的一部《人到中年》诠释了*后职业女性所肩负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地工作而几度濒临死亡的悲剧。小说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来关心常年处于工作岗位前沿的知识女性,是一部具有极强社会意义的小说。这时的女性文学主要以自己的写作方式投入到社会历史的潮流,与男性文学一样具有现实意义。

九十年代成名的女作家群有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被认为是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个人化、私语化倾向。90年代以陈染为代表的新时期女性作家,大胆赤裸的用自身的性体验来表现自我复位以及用独特女性视角看外世界与内世界。如陈染的《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低垂的窗帘、昏暗的浴室、模糊的镜子前,喋喋私语,自恋自慰的景象比比皆是。林白的《守望空心岁月》、《子弹穿过苹果》、《回廊之椅》等小说则写女性同性恋、自恋、恋父等近似病态的女性内心世界,作者对此直言不讳,将私生活撕碎给读者看。二是以徐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徐坤放弃了对女性身体的热爱与自恋,而是将视角转向男性世界,用解构男权社会的叙事来彰显女性主义。《白话》、《斯人》、《狗日的足球》、《厨房》中,作家通过日常生活来体察男权社会的强悍与冷酷,于不经意间揭穿男女平等的真相,暴露男性主流社会的内幕。

如此多的女性作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女性世界的理解和关注,大力推动了女性写作的发展壮大。如此壮观的中国女性写作实践诠释了女性作家对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深层体悟,这是女性作家内心深处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格外关照,也为男女平等的社会划上问号,同时呼吁着更多的女性走向自我解救之路。中国的女性写作是在没有类似西方女权运动的情况下,由女性作家处于自我的性别意识和关注弱势群体的责任感,依据中国现存的女性问题自觉地走向女性文学创作,从而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就这样在西方的影响下和中国女性文学的繁荣中兴起并得到发展。应该说中国女性文学到现在能够飞速地发展,并且日趋成熟,这是因为西方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女性文学自身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不等同于“拿来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存在一味的模仿,而是一种转变过程,让西方的理论在中国变化着发展,这样一种研究模式更有利于将来得到长足发展。

二、丰富多样的女性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 社会历史批评法

4 社会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方法就是指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现状的联系,把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审美批评建立在背景批评的基础上,表现出批评主体对于社会学的关注,即把文学当作一定社会政治和存在状况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显示,以批评来加深、强化对现实的认知。

女性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注定了由此生发出的一切命题,其来龙去脉都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连。特别是我国著名的女性文学主义批评家盛英,她比较全面、客观、深刻的评价了女性文学价值。她的《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一书中就从女性文学的时代背景、发展源流来探讨女性文学的成长。又从女性文学的题材与内容看女性文学从一开始就与男性一样是参与社会话语的,在追求是一种平等。正如“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的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就是说,女性应该把自己的意识溶于普遍的社会,消除性别差异,制造出一个相对平等的无较大性别差异的社会,才是人类走向完美的一条捷径。这就不是像以前的评论家只是从男性的眼光来片面看待女性的写作,认为她们是用身体写作来表现一种消费文化或者只是对男性的世界的颠覆与解构。如乔以钢的《中国女性文学世界》一书中,对丁玲这种顺应潮流用社会历史批评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进行了探索。作者认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富于代表性地展现出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长她们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作者把丁玲的每一阶段的创作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丁玲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文中乔以钢详细地介绍了丁玲的经历,从出生到入学再到投身革命都一一道来,并结合其创作从莎菲到村晚香进行评论。认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妇女的的苦难和追求、奋斗和新生”。当然,乔以钢的评论带有明显的汇入时代主潮的主观倾向,但这却是很明显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为什么许多的批评家对这独特的作家群体,从最初用狭窄的眼光去看待女性的作品到把她们也纳入社会这一大的背景来看。论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女性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不是脱离社会的。如杨沫的《青春之歌》用自己细腻的笔法写了一个女孩从幻想的个人幸福生活走向投入革命的浪潮,认识到没有民族的安全就没有个人的幸福。还有谌容也是一个很关注社会问题的女作家,她的《人到中年》就关注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新的社会建设的时候知识分子承担着很重的负担,而社会给他们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样下去知识分子就不能安心的工作,也会影响社会建设的。在今天,著名的女作家池利、方方,她们和刘震云等男性作家一样用“零度写作”的姿态来关注平常人的生活,写出了现代小人物的灰色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问题。如她的《烦恼人生》写出小人物为了生存,不停的为了生活琐事烦恼。在这些不大不小、不痛不痒的家庭矛盾,却演绎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的维持有重大的意义。可见她们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以小家碧玉,柔弱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人的姿态去看世界、把握社会的命脉。

③②

2、女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使她们走出闺房,亲自参加社会活动。五四运动以来,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走入学校,接受教育。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思想变化很快的一个阶段,各种思想通过报纸、杂志等各样的宣传媒体来传播。面对国家即将被吞没,有识青年毫无畏惧的担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自古以来的历史重担。女性在接受教育时受到这种思想和社会运动热情的影响,她们主动的走出自己传统的使命——学好女儿红,嫁个好人家,一辈子依靠丈夫,做好妻子、母亲,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变革浪潮中去。如丁铃中期的作品随着她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入,她敏感的视觉写出了一些反映革命中的愚蠢行为,引起我们对革命深层次的思考。代表作《我在霞村的时候》批判了浓厚的封建意识,还有她的《在医院中》揭示了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作风。这与她前期自身情绪宣泄的小说题材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大革命后,面对这一场精神与物质上来说都是浩劫,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也对这一畸形的现象进行不亚于男性作家的思考。如《小鲍庄》、《大刘庄》深刻的思考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而不像一些作家只做苦苦的哀述。可见,女性从觉醒了的那一刻,知道了自己首先应该做回人,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娜娜离开的时候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夺不走。于是对于国家的责任只指男性,而是做为这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有的。女性作家以她们大气的方式参与了社会实践,并把自己在现实的感受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传出了浓浓的责任感与人文主义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创作方法,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方法也会多起来。那社会批评会不会过时呢?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脱离不开生活的,正如高尔基说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社会批评方法在这新的时代以自己新的姿态,在文学批评方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我们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特别是特定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

(二)心理学方法

所谓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王安忆在她的《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中认为小说就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它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一个人的心灵景象,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经验。它带有很强的心灵特征,即完全个人的精神特征,一个人的性情、性格都会在此有所体现。而人所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和这个心灵世界的关系是材料和建筑的关系”。对女性作家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文章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文本到作者,另一类是从作者到文本。更多的是两者互为印证。这一类批评文本中如刘思谦的《“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最为典型。《娜拉言说》形式上还有着传统的文学史体例的痕迹,是以“五四”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为经,以女性作家的创作活动为纬,重点论述了自冯沉君至张爱玲的十二位女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活动和创作特色,独特之处是突显了她们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她们的气合路历程,着眼于文学作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把文学看作是作家情感、心志的投射以及个人气质的外化,使批评导向对于作家心理的研究和评价。具体操作中,基本上是将作家生平身世同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有的是由作家

④看作品或由作品看作家,有的则分为身世论和作品论两部分。如《二十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批评回顾与反思》中就从文本出发来探讨里面的女性心理,在对张洁、王安忆等人的小说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些女作家对童年心理描写与迷恋,表现了对父权文化潜意识的认同,那种“骄傲的弱者意识”使得她们在长大之后仍然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真相,这是“男性中心文化塑造”的结果,就如“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作者用深层的意识心理方法,挖掘了文本的深层次的含义,使女性文学批评的深入多了一种视角。

那么,心理学为什么会在社会历史批判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变得举足轻重呢? 第一,心理学批评渊源已久。其实,这种心理学批评方法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严格说来,它是年轻的老人,它诞生以久,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运用到女性文学研究中来的更是屈指可数。在西方,不仅英国的经验派美学有丰富的心理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而且早在柏拉图关于文学创作中“迷狂”与“灵感”的探讨中,就已包含了心理学批评的内容。在我国,最早的“诗言志”说直接涉及到的便是文学创作的心理问题,一直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严羽的《原诗》,以及诸如“虚静说”、“性灵说”、“神韵说”等都包含着敏锐而机智的心理学批评思想。我国古代批评中关于作品的形神关系、情理关系、言意关系、虚实关系等等主张,也都与心理学批评相关联。到九十年代尤开始状大的心理学批评方法是由于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第二、中国时代特色变化所决定的。西方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以实证主义、现象学作为哲学基础,注重抛开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的研究,致使西方心理学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科学色彩。而中国人历来感性色彩浓厚,这种心理学批评方式当然不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得到呼应。而在20世纪后期,心理学批评方法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是与中国的国情相关的,在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当然开始要关注或舒畅或抑郁的内心世界,而转型期的社会使走出厨房却还是没有得到完全公平的社会地位的女性的心理承受着并不少于男人的压力,所以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那么多的关注女性的本能欲望、潜意识的作品。如卫慧的《上海宝贝》中的穿梭于爱情与欲望之间的宝贝,林白的《守望空心岁月》则写女性同性恋近似病态的女性内心世界,张抗抗的《作女》中的卓尔,脑子里全是古怪的想法,排斥一切传统的东西。作为文学的“双翼”的文学理论此时开始关注女性心理,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

作为一门已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肯定的批评模式,它更侧重于与作者个人的联系,探寻、阐释作品中作家个人动机,研究、分析作家的创作心理。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科学性,尤其是在女性文学研究中,更能贴近女性真实状况进行研究。

因此,心理学批评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批评模式。

(三) 女性文学的文本批评方法

文本批评指将形式与内容视为一体,认为形式即“完成了内容”。主张将一切与形式无关的东西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致力于对作品的文本作细密的分析与诠释,仔细剖析局部的形式因素。有很多时候,作品的分析带有论者主观认识与看法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体

⑤验与认知。

在长久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中,使无论是文化典籍、历史文献、哲学思考到日常生活和自我内省,女性的形象和内涵都被男性话语所规定和塑造,女性的、在其间只能是依附和顺从。而在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候,她们便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世界,而不在一味地依据男性话语来解读世界与人生。女性文学便是这一变化的集中体现,女性写作强烈的表现女性意识,它不具备女性主义文学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包容性,现在批评家在对女性写作普遍认为是关注女性自身即爱情、婚姻、家庭、两性关系本身、关注女性历史和现实生存状况。以自身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她们在创作时受这样的意识的影响,文本必然的体现女性经验、女性审美心理、女性书写方式,渗透着女性对男权反抗的女性自我意识。在文学阅读中也是这样,对文学文本的传统解释似乎理所当然地假定了读者的男性性别角色,并且诱导女性读者像男性读者那样去阅读。女性主义视点的介入,能部分地纠正阅读的为传统性别秩序所训导出的期待,强调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结构中的经验与他们作为读者的经验之间出现的延续关系,要求女性读者是做为女人去阅读,女人的经验引导她们和男性读者不同的角度去测评作家作品,看待文学现象。“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论文的心理图式,就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如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就是以女性视角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这个新的视角的引入,使得它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结论,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人们多是从中国这片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土地上能否生长出来“现代派”,来争论“现代派”文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林丹娅却认为,《你别无选择》中塑造的处于“别无选择”状态的虽然是一些年青人,但这些看上去性别特征不十分明显、困惑又躁动不安的文学形象,实际上是作为女性的作者内心的困惑与躁动不安的写照,是女性这个性别的真实处境的写照。这种文本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性,实质上就是女性书写对于父权制文化的颠覆力量之所在。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有时候并不是创作者的自觉,而是批评主体带着女性经验或理念阅读与阐述的结果。

既然女性作家从创作开始就是以自我的意识来参与对世界的关照,那么她们的文本由与自身与男性的差异,而显的不同。在前面我以阐述过女性文学用文本这一方式来表达她们的存在。因此,在看待女性文学时,用文本批评就不言而语显的很重要。这不只是已说过的女性在文本中体现了女性审美心理、书写方式等来表达她们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样特点来决定的,还有女性写作的文本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题材选择上看,关注女性自身,关于爱情、婚姻、家庭、两性本身、关注女性历史和现状如王海翎《中国式离婚》;其次,从叙述角度上看,常以“社会化、生活化、个人感觉化”为叙述角度。常从女儿情、家务事看取社会,长于以小见大,以感性演绎理性,善于以细林的笔触微妙的感觉传达内在欲望和抒发个人情感如耶里可《情欲》。再次,从伦理道德上来看,强烈表现女性意识觉醒,对男权社会的反叛与抗议,对生命、精神的守护,眷恋、自赎与拯救。

这种用女性批评的方法进行的文本分析不仅拓宽了对作品意义的理解,打破了传统观

8 ⑥点的束缚,而且从女性视角进行的批评隐含在文本中的男权文化思想暴露出来,并对男权压制下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控诉,这不便为文学批评界同时也为女性创作提出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反思

(一)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局限

中国当代时期,是女性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者们吸取多种话语资源借鉴多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在作家和文本的具体评析,自身文学传统的发掘,理论的引进与本土化的探索以及学科化的努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这一时期的问题与局限也值得我们关注。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克服局限的基础上,女性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个人认为女性文学研究存在着性别单一化倾向。从文学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还是有必要避免某种认识上的性别偏颇,要达到两性和谐的发展的目标,女性文学研究者应该防止自我封闭、自我局限。不可因女性文学数量上的优势,而认为女性文学研究是女性这一性别的专利,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男性也理当是平等的参与者。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是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错把女性文学简单地理解成为了女性写出的文章,也错误地认为女性文学研究要么是研究女性写的作品,要么是女评论家的批评。80年代中叶,挪威的女性文学批评家陶丽·莫依就力图寻找一种“第三种”立场和“第三种”思维,反对在女性批评方法中叙述的非中性,提倡一个既不是男性化,也不是女性化的思维方式, “建立一个不再把逻辑、概念和理性划入男性范畴的社会,而不是去建立一个将上述优良品质作为‘非女性的东西全部排斥出的社会”。这两种观点的对峙, 其实正是理性不能认同感性的矛盾。事实上,我国的“女性文学”批评,90年代初期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拓展女性思维方式,从自身的存在及妇女意识中超离出来,以开阔的批评眼光去审视文学现象的意见。他们认为,对“女性文学”的研究,不能不是一种文艺社会学的研究。 这就启示人们,应当把女性意识的个体发展置于整个民族文化意识的文明过程中去认识,尤其要注意“竭力避免用对立的方法陈述问题”这样才能对“女性文学”的发展真正有所助益。否则,“女性文学”不但不能成为女性自我精神拯救的途径,而且会日益萎缩它的社会功能,变得不是曲高和寡,就是腐化堕落,成为感受享乐的假性艺术世界。

(二)女性文学研究中的需要清理的几个概念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却又无法避免地出现一种“大跃进”的情况,在研究之前的概念还没来得及概括出一种科学的定义时,大家就集体地投了对它的研究。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概念需要理清女性、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批评等。

首先,关于什么是“女性”

“女性”又称为“女人”,是和男性相区别的两性中的另外一个性别,是与生俱来的。

⑦从“女性”的字面意思上看,体会不出“女性”的其他内涵。然而西方女性主义者们则认为“女性”是属于“他者”即第二性,是除男性之外的劣等性别。这是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不同地位及待遇等方面来审视“女性”的阶级性。笔者认为,无论“女性”还是“女人”都是中性词汇,不应该被定位为“第二性”,也不应有好与坏之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需要一次重新定位。她们要勇敢地做自己,把自己从固守在男性定义女性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将女性自身审美观作为衡量女性的好与坏的标准,用自觉的女性眼光,以女性的立场和姿态,来宜扬女性自身的审美理想,而不是把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看成塑造完美女性的典范。

第二,关于“女性文学”

对于“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的界定,批评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任一鸣认为,“女性文学是一个文学的性别概念,创作主体特指女性。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中对女性文学也有概括:“女性文学,是她们对自我生存的体验与感悟,是她们的心灵之声和心路纪程。”这是她们对“女性文学”的一个简单的表述,是她们自身对“女性文学”的认定。

笔者认为,戴锦华对“女性文学”及“女性写作”的定义与区分体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重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视角正是“‘女性写作’,是研究那些了解女性生存境遇,并能反映女性生存现状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而这些东西都是男性作家无法体验到的真正女性的生存困惑,所以她用“女性写作”来替代“女性文学”这一含糊的概念,来表露自己的看法。戴锦华完全从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角度来定义“女性写作”,表明了个人立场,更符合我们今天女性文学批评的范畴。而她强调的这一观点,也正是对埃莱娜.西苏关于“女性写作”理论在中国的阐释。

第三,女性文学批评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批评的主体可以是女性也可以关注、关心女性的男性,而批评的文本必须是女性写作的女性文学,而切入点、切入视角必须是女性立场。批评把眼光主要放在关心女性现实生活、情感世界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等。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政治或经济,而是必须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最后还要渗透到意识状态中去的批评,表达出女性的价值和价值观。不是以一种同情弱者的眼光去看待这群本就不是弱者的人,而是站在一个公平的高度上去看,没有压迫,也没有故意施舍的宽容。这就是一种体现出真正女性意识的女性文学批评。 ⑧

结论

之所以会有女性主义,是因为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存在和现实生存的不满。那么在批判了男权社会之后,女性到底要求什么呢?这是许多不赞成女性主义的人对女性主义的质疑,也是女性主义者的自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一个终极命题,女性也不可能排除在这个终极追问之外。

10 中国女性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才刚刚走了二十余年的历程,二十年从历史角度看是很短的一段,但就在这短短的一段里,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走过了从“生吞活剥引进借鉴和摹仿西方的名类繁多的女性主义观念理论,发展到终于各就各位,以一种更清醒更科学更切近中国女性写作现实的态度,开始了更健康更自信的女性文学历程。”因此,它需要一种能清晰地说明自身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和规律性的理论。而且这一理论的存在和成熟,可以使女性文学面对少数持有男性偏见的批评者对女性文学的误读、曲解乃至鄙薄,具备回应能力。没有谁能遏制思想的生长,女性掌握了文化,就必然以“文化”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同样,“众所周知,没有一个女人曾经与真正的男性世界断绝联系;但在观念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划出开拓思想新视野的疆界,使我们能从一种新视角看问题。”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虽说这是一次非官方的会议,但在中国特有的体制下,这次会议是以官方的形式运作的,再加之商业因素的介入,使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用徐坤的话说就是集体经历了一次“高潮”体验。作为当红的作家兼学者,徐坤可谓风头出足,但可贵的是,她保持了足够的清醒。当这高潮还没落幕的时候她就在反思,反思以男性作家或学者为主编的女作家丛书热的实质及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的利弊,也看到了这热闹背后的无奈:“当我们这样做了以后,我们以前所做的一切种种都成了‘秀’(show),我们所宣扬的种种一切超性别努力,便都成了实实在在的‘做秀’了。„„但是,假如我们不这样做,那么,我们连做秀的机会都没有了,更无从去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利了。”也许,这就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正途:认清目前的尴尬局面,即繁荣背后的认识论上的空洞,但并不对未来丧失信心,而是在现有的并不理想的基础上,去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

注释:

① (美国)弗吉尼亚.第二性〃女人[A].刘思谦译.北京:文学评论员出版社,1998(1):78.② 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第248页.③ 同上书,第262页

④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121.⑤ 陈志红.童年情绪:知识女性的心理误区[A].上海:上海文论,1990,(1):82.⑥ 同上

⑦ (挪威) 陶丽〃莫依.女性与文本的政治[M].林建法,赵拓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第22页.

⑧ 任一呜.20世纪末叶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反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46页 ⑨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第142页.⑩ 同上书,第105页

11 徐坤.从此越来越明亮[A].刘恒.北京文学[J]:○《北京文学》双月刊出版社,1995,(10):5.

11○

⑩⑨

参考文献:

11 [1] (美国)弗吉尼亚.第二性〃女人[A].刘思谦译.北京:文学评论员出版社,1998,(1).[2] 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3]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 陈志红.童年情绪:知识女性的心理误区[A].上海:上海文论,1990,(1).[5]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挪威) 陶丽〃莫依.女性与文本的政治[M].林建法,赵拓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7]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8] 徐坤.从此越来越明亮[A].刘恒.北京文学[J]:《北京文学》双月刊出版社,1995,(10).[9] 任一鸣.抗争与妞越一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0).

第17篇:中文毕业论文 作文优化教学

优化教学,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

巢湖市居巢区栏杆集镇青岗小学费会明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要应付许多环节,作文教学被“边缘化”了。学生看到作文题目,不知道怎么去写,无处下笔。为此,培养写作兴趣,学会观察,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写作个性,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时下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学生小学作文方法指导优化教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可目前,我们农村的作文教学还很不理想,许多孩子怕写作文,有些教师也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表达能力差”等等都是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难道农村的孩子就写不好作文吗?不!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写好作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说写结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农村孩子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学前、小学低年级不重视进行专门的说话训练,而由说到写,说写结合,是写作能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低年级学生的词句训练、写话训练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学生训练的重点。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在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较低,口语表达能力较弱,所以写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扩句练习,如把“麻雀唱歌”扩写成“(什么样的)麻雀(在哪里)(怎样)唱歌。如此给句子“添枝加叶”,使之具体、生动和丰富,然后由句扩到段,由段扩成篇。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练笔,勤于练笔,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去年我接六年级新班,第一节课就是说话训练,我首先作自我介绍,用知心话语唤起孩子们的热情;然后

第1页,共6页

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说说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接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有利于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才能把作文写好。这就要求教师爱护他们的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鼓励他们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一开始写作不要要求太严格,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他们放手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要让他们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鼓励他们多写、多想、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以提高其积极性。

二、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村里考察,只见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和羊,高楼一幢幢,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气盎然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怎能有呢?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你尝我的甜粥,我品你的糕点„„农家的淳朴善良,好不叫人动情!为致富,村干部群思集谋、四处奔走,使改革春风吹遍乡村,让乡里面貌焕然一新,这可是尽人皆知的呀!而那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婚丧喜事,更容易让人窥见人间百态„„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我充当了导游角色,适时给予介绍,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考察”结束,孩子们不觉惊呼: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呀!这可是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后的真情流露呀!于是,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这样一来,学生初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并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时,我趁机要求学生养成写好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三、拓展阅读途径,加强语言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这些话语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那么该怎样做呢?

第一、创设阅读条件

农村学生阅读面较窄,学校也没有像样的图书馆,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拓展阅读途径,加强语言积累,因此,我平时的做法是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自己的课外读物,建立本班“图书角”,让同学之间互相传看各自的读物。

第二、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条件是有了,但不能代表他们的写作水平就马上能提高,还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其次,利用少数人带动多数人的办法来创造阅读环境。农村学校是很少开家长会的,因而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就很少,于是我主动和成绩好的,成绩一般的,成绩较差的﹙成绩虽差,但仍不放弃学习的﹚这三个层次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家长联系,建议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尽可能的创造阅读环境。当然农村条件,农村的学习氛围远不如城镇,让他们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无外乎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架,为孩子订购一些书刊等。由这三种学生来带动班级其他人,加之兴趣作为动力,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知识面也有了明显拓展,随之写作水平有了明显进步。

第三、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有的学生虽然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但阅读方法还是不够正确。于是我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第四、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农村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即使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因而就谈不上边读书边记笔记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起一个名字,要求学生坚持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学生光边读边记不一定有效果,我也重视仿写训练。这个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例如:我们所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都是写父母对子女的爱,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学习这些课文后、我举行了一次“父母之爱”的专题活动,先通过阅读,口语交际谈谈对三个小故事的看法,然后说说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怎么想?最后写出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作文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表达,如果千篇1律,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对于学生,要多给他

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少一些限制,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呢?

第一、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农村学生虽然缺乏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熏陶,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而且因人而异。这种审美观加上平时的阅读积累就是写作思维,教师应注重和尊重学生的这种写作思维和审美观念。

在一次六年级的作文课上,我布置一篇作文《我与书》。面对这个并不新颖的题材,一个学生却写出了很有个性特点,充满情感的文字。她在文中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写的:“掀开记忆的窗帘,窗外的阳光中都溢着淡淡的书香。是呀,从十二年前那个年幼无知的婴孩到今天这个已经可以独立自主的六年级学生,书伴我划过多少条成长的河流呢?”“和上窗帘,遮住回忆,前面还有路要走,还有河要渡,而我想,书一定会随我面对这一切的。”作为读者,我从文章中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与书籍有着如此亲密的接触,甚至是交融,而且,他们的这些感受、体验又有着自己鲜明的思维个性。

第二、唤醒他们的写作个性。

有些同学不是不会写,也不是肚子里没有“墨水”,关键在特殊的写作指导下,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他们有一种坏习惯,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拿到作文题,想到的是老师喜欢什么样的作文,我如果这样写是不是就得不到高分。因此,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自己的个性丢失了,养成了人云亦云的怪毛病。一篇文章写下来,一点自我的感觉都没有,这样当然写不出好的文章。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敢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也就是敢于想自己所想,敢于说自己心里话。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放射出个性的光芒。

第三、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

小学生的写作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是借鉴为主。由于农村学生受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写作中,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教师要用好的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因势利导。但是,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带有我的特点。

第四、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在农村,特别是农村小学,作文被“边缘化”了。同学们写作文常常出现“学生腔”。“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作文语言。实际上,那些“学生腔”主要是生活缺乏深入地思考,阅读贫乏以及没有科学训练造成的。因此,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等。请品味一下学生考场精妙的个性语言:“取,一定要取之有道,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重要什么必要。”;“电脑没有思想感情,人和电脑共处时间长了,大致还不至于把头弄成方的或者脑细胞变成了小芯片。”

综上所述,“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是乡村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注重培养他们的写作个性,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裴为玉:《提高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水平》

陈东连:《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参考书目:

王宗海:《上好课:问题与策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8篇: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首页用纸

毕业论文题目: 食品安全领域十倍赔偿要件研究——以《食品安全法》第96条为对象

法律硕士 专业 2011 级硕士生姓名: 张钰晨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李友根 教授

摘要

《食品安全法》自颁布之日起已经实施将近五年,这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特殊法律引入了十倍赔偿制度。该多倍赔偿制度的设置是进步的,其符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脉络,结合中国 “缺一赔十” 的民间交易习惯特色,同时也融合了西方国家的法制文化,符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与法律规制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但我国的十倍赔偿制度并不同于普通法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具体适用要件规则上不能盲目的借鉴英美法的规定,所以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国十倍赔偿制度要件。

在司法实践中,十倍赔偿要件是困扰司法判决的难题。要为司法审判实践提供借鉴就必须对司法审判实践进行考察以期发现问题。通过对116个涉及十倍赔偿要件适用的法院裁判文书的梳理以探求法院在十倍赔偿要件认定中尚存的分歧。尚存的分歧有:一,十倍赔偿制度性质的认定,是属于侵权责任还是经济法责任;二,知假买假者是否属于消费者;三,销售者主观心理状态是否包括重大过失,对销售者主观过错的举证责任是否由消费者承担;四,食品生产者生产或食品销售者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是否以造成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损害为要件,购买食品的价款是否属于损失的一部分。为司法审判实践提供助力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十倍赔偿要件理论观点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剖析各种观点的利与弊,最终得出结论,确立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十倍赔偿要件的标准。本文一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论述了《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制度的立法背景和性质。多倍赔偿制度第一次被引入我国体现在1993年制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两倍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加剧,两倍赔偿制度已经无法有效的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大幅度提高赔偿金是大势所趋。结合我国民间“缺一罚十”的交易习惯,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例,我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出台,其一大亮点就是引入了十倍赔偿制度。但我国的十倍赔偿制度并不等同于普通法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而是在对惩罚性赔偿制度修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深化创立的新型的对消费者积极维权的奖励的责任形式,其属于典型的经济法的责任类型。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十倍赔偿要件中消费者主体的认定。司法实务界与理论界对消费者主体认定的争议点是知假买假者是否属于消费者。对于知假买假者的法律属性,司法界与理论界主要是从消费目的和消费行为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消费目的角度来看,只有为了生活消费的需要购买,才能认定为消费者。从消费行为来讲,只要购买商品不是为了再次交易,就应当认定为消费者。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目的不应当成为适用十倍赔偿的前提和条件,只要购买了商品,就应认定为消费者。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销售者明知的认定。在销售者明知的认定上,司法实务界与理论界的争议点是明知是否包括重大过失及是否由消费者举证证明销售者的明知。通过对实务和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将销售者的重大过失纳入十倍赔偿制度适用的主观心理状态之一,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第四部分,主要论证了损害要件的认定。损害是赔偿义务成立的前提,在此,损害并非仅仅指造成人身、财产或其他损害,购买食品的价款也属于损害的一部分。

第五部分,主要是综合上文的理论与实务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结论,以期对法院在案件审判中形成一致意见有所贡献,并促进《食品安全法》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消费者主体;明知;损害.

第19篇:中文专业求职自荐信

久闻贵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成长展才的沃壤,重视教育,重视能力,上下团结一心,有坚实的教育基础,对此,我十分仰幕。现把一个真实的我以自荐书的形式展现给您,望贵校给我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为贵校出力争光,同时也圆我的育人梦想。

选择了教育事业,选择了XX大学,春风化雨育桃李的信念便铭刻于心。进入大学以后,我抓紧每一天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范生,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对大是大非保持清醒认识,不畏难繁,有信心、有责任感。在能力培养上,校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校外广泛尝试,多次进行教学实践,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

大鹏展翅,骏马飞驰都需要有自己的天地。贵校科学管理体制和明达的***人理念;使我坚信到贵校工作是我的明智选择。

最后,祝贵校广纳贤才,再创佳绩!

此致

敬礼

XXX谨呈

XXXX年XX月

第20篇:中文秘书专业求职信

中文秘书专业求职信模板文章是由好范文www.daodoc.com收集,为了让求职者在写求职信时能写出更好的求职信下面相关推荐一篇中文秘书专业求职信范文为参考模板,在求职时因专业与职位的不同那么求职信又是怎样写的呢,那么可阅读以下这份经理秘书中文毕业求职信为模板范文。

尊敬的领导:

十分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一封向往着贵公司的自荐信!

贵公司拥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发展前景,吸引着我这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很高兴能为你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我来自苏北古城-徐州市。悠久的汉文化气息,从小造就了我“敢于争先,自强 不息”的良好素质和不骄不躁的自信心理。

在大学四年的光阴岁月里,我更是惜时如金,不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知 识就是未来”,除了完成大学本科的教学大纲要求,并且取得四年成绩优秀总评外, 我还大量涉猎各方面的知识。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与老师、同学讨论等等,不仅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见识,而且帮助自己正确地树立了人生观、价值

观: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诞临,社会将更加需要“专业突出,素质全面”的复合性人才。 因此,课外我积极投身于各种班级、学院及社交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锻炼自

己,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很大提高。

回顾大学四年,我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是:自信与自学!

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后衷心的希望能得到你的赏识与任用!

谢谢!

请阅读更多相关文章:经理秘书求职信(中文)-求职信范文、文秘专业求职信写作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