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二十四节气的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7 18:06:0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二十四节气作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二十四节气”主题作文怎么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1、时间的韵味

福州一中 黄慧宇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

1 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2、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福建师大附中 赖彦秀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2 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3、扼止文化断流

厦门一中考生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

3 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 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厦门双十中学 廖航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

4 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5、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厦门外国语学校 吕岩璟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

5 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

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6、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厦门六中 候为洁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

6 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7、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泉州一中 陈铭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

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8、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泉州五中 林子涵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8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9、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宁德一中 郑炜涛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

9 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赞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

10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10、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南平一中 詹晓玲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赞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捍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赞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

11 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12

推荐第2篇:“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

“传统文化”相关优秀作文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酽酽的年味儿

“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戴花帽„„”一听到这童稚的歌谣,你一定会闻到过年的味儿了。

在传统的节日里,过年是最像节日的,它没有清明节的凝重,没有端午节的匆忙,也没有中秋节的内敛,它也不像西方的圣诞节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果把节日比作酒,那么在我们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过年”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其酽酽浓香让人闻着就会醉了。

酽酽的年味儿,弥漫在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忙碌的身影上。进入腊月天,乡下就开始忙“年”了,腌腊鹅,灌腊肠,晒汤圆粉,家家户户的门前像开博览会似的挂出一串串的腊物,摆出一蒲团一蒲团的圆子面。镇上、城里的超市渐渐人头攒动了,妇女、孩子一个个手里提着大袋子,好像要把全市场的年货都搬回家。这是前几年的情景了,如今还有另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外出务工的人们忙着从天南海北的大城市往回赶,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搭着汽车„„。这时候,你在城镇乡村的路道上,每天都会看到穿着时尚的曾经的种田人匆匆返乡,他们的手里提着大包小包,抬着家用电器,他们的脸上飞扬着自豪与欢喜,不少的人还带着私家车“衣锦还乡”。

1 留守的老人孩子早已在村头翘首张望,见到谁家从外面赶回的人都亲热地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赶紧簇拥着回屋去了。见此情景,你一定会想像到那一家家一户户围桌团圆的温馨与和谐。

酽酽的年味儿,氤氲在贴起来的大红春联上,响起来的震耳鞭炮里。除旧迎新,家家都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门上的旧对联纸刮干净,然后把崭新的春联贴上去。早些年,乡下的春联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现场书写的;近些年方便多了,你尽可以到集市上挑拣,选出最合自己意的,有招财进宝啊,有吉祥如意啊。刚过午分,就有人家耐不住性子提前放了鞭炮,这一带头不要紧,紧接着便“噼噼啪啪”震天震地的响,五颜六色的烟花也“嗵、嗵、嗵”地在空中绽放,整个的一个喧闹的世界。趁着炮声间歇,伸头朝外面一望,嚯,铺天盖地的都是红,热热闹闹的红!

酽酽的年味儿,还贮藏在金元宝似的饺子里。过年吃饺子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象征着团圆美满,来年交好运。虽然如今城里的超市卖的饺子品种多样,但是许多家庭还是选择自己动手包——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包饺子是家家的“定点节目”。取一张饺皮儿放在手心,用小勺子舀上馅儿放在饺皮中间,手指头轻轻收拢,一只饺子便做成了。人们还常玩试来年运气的小游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看谁在吃的时候盛到。大年初一吃饺子,年年如此。烧开热水,把饺子放进去,用勺子轻轻翻动,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像白莲花一样盛开在水面。吃饺子时,大家都希望能先盛到那包有硬币的,但结果不管是谁盛到了,一家人全都祝贺,满屋子都是幸福的味儿。

酽酽的年味儿,如一坛老酒似的年味儿,人们喝着它,在喜庆中盘点刚刚过去沉甸甸的一年,又在无限的希冀中酝酿着新的一年。

传统节日,我为你不平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着。

当端午节时,一个小学生竟不知为何要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忧心了;当重阳节时,一个中学生竟不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在何时有感而作的时候,我们伤心了;当中秋节时,一个月饼卖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时候,我们痛心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在传统节日日渐失落的背后,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失落;伴随着商业的浮华与城市的喧嚣,我们的传统文化正一点

2 一点地被蚕食,被湮没„„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无知,是我们,是我们将它亲手抛弃,又亲手埋葬。

传统节日在哭泣!

传统文化在哭泣!

传统的中国人在哭泣!

哭泣声中,屈子渐渐地沉没了,嫦娥渐渐地憔悴了,织女也渐渐地黯淡了。一切都在哭泣声中,慢慢地消失、散尽、直至难觅踪迹。

传统节日,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高中作文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

3 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我还希望着。

炊烟是什么?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记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有人说 。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到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鳞次栉比、日新月异)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做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端午•记忆中的如水母爱

“一月红灯高高挂,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头挂,四月秧子满田插;五月龙舟下河坝„„”小时候,唱着这首儿歌,天天盼,月月盼,直到端午节到来。

其实,我并不在乎看什么龙舟,倒是想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亲手给我搽上那带点香味的雄黄酒。不过,那时候吃粽子是很难的事。

有一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许诺,说是要吃粽子的。于是,我就天天苦盼着。到了端午节那天,我连早饭也懒得吃,一心憧憬着那用翠绿色箬叶包扎着的白生生的粽子。

一放午学,我便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可是母亲不在家,灶里的灰是冷的,桌子上放着一

4 摞干净的碗。我知道,我那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破灭了。一种失落感立即袭上心头,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这时候,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挂上了艾草,邻家几个孩子耳根、脖子擦得黄黄的正在打闹,空气中弥漫着雄黄酒的香味。我倚着门框,望着村口那条通向场镇的大路。我不再期望吃粽子了,只盼母亲能够卖掉熬了一个通宵才做成的豆腐,只盼母亲能够快一点平安回来。

不多时,母亲挑着豆腐担回来了。我看见盛豆腐的木板破成了两块,一挑竹篮也好像被人踩过。母亲看到我难过的样子,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哄着我说:“原谅妈妈,宏儿,今天大家都吃粽子了,豆腐不好卖„„”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扑到她怀里,伤心地哭着,母亲紧紧地搂住我,我感到背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在滚动„„

菖蒲青青,悬于五月之门。为了班上的学生,好多年我都没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了。本想趁着第一个法定的端午节和母亲团聚,而母亲却与我阴阳两隔。不过,我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更不会忘记那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还有我亲爱的母亲!

我与端午不得不说的故事

听书上说,它形成于战国时代。它曾经繁华一时,它曾经广为传播。而如今,它却“垂垂老矣”。

看如今中华大地上的节日可谓千姿百态。爷爷小时侯只记得重阳、端午、春节;父亲小时侯过上了国庆、劳动、青年节;而我更多的却是接触了情人、万圣、圣诞节。改革开放“引进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淡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端午节沉默着,沉默着,静看着四周花枝招展的洋节,任凭洋节淹没它渐显苍老的身躯。

记得小时侯,每逢端午,父亲都会带我去江畔,看大小龙舟赛千舟竞发中流击水。那时侯对大诗人屈原怀着崇敬之情。依稀记得,商家食肆“鱼翅粽、鲍鱼粽”闪亮登场,“食粽大赛”热闹异常,有人5分钟吞下16只粽子----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一晃数年,我拔地而起,早已褪去年幼的青涩。而端午,也在诸多入侵者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粽叶市场上少见了,香艾芳踪难觅了,鹅眼钱见不到了,香囊无人佩带了-----

如今,可笑的如今,可笑在我匆匆的生命中竟无暇再去关注这位伴我成长给我快乐的忘年之交。直到现在,才在瞬间凝眸里,看着粽子伤痕累累却隐忍无言的心。

是我的不对啊,不该将它忽略。忘却是无情的背叛。

江畔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盛景,一如我再也觉不到童年的足迹。

融会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端午,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只剩下吃,但这粽子也开始“变味”。还有几个人记得那位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江的旁边是条多么宽阔的公路啊,然而,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扬起的漫天尘土迷了它的眼。

站在江畔,周边依旧是匆匆车流。此际,唯我与它静默着,交会着;此际,唯我与它相拥着,诉说者。莹莹泪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千舟竞发的场景,又听到了喧天的锣声。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优美的民歌中,端午露出了微笑。

唐诗如酒

有人说,唐诗是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约的表达,勾勒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但我要说,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醮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

5 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驿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后庭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颗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饮诗之后,就踏上了与古人沟通的文化高速路,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是重要的文化驿站,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感受着远古而浪漫的宁静与安祥,自由地呼吸、睡觉、做梦。

“自古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饮些唐诗,多储蓄些醉人的意境,在平平仄仄的命运中,会多一些洒脱,多一些情致。

楼间流年

同吹过古铜色的窗棂,潇潇洒洒地落在我的桌上,掀动着日历上那日趋改变的数字,掀开了人生岁月里,我对楼间流年的思考。

凭窗四顾,偌大的城市中,螺纹、穹顶、哥特、马赛克„„映入眼帘皆为欧式风格。放眼遥望,刚硬的线条是亚里士多德严谨的论述;明亮的大窗荡漾着是中世纪教堂的镇魂曲;卷曲的垂帘是莎士比亚仲夏之夜的浪漫幻想„„我们在这片五千年积层的土地上,以西方的姿态驻足。而眼前,面对残存的废墟,你忍心看着那段历史的微笑像风中的日历一样,被风撕扯,被风消逝吗?

我掀动着日历,一页页的字迹承载了中华文化沉深的记忆。

日历停在了这一天。眼前,俨然一座繁华。那座三院九厅的大宅,红漆剥蚀,朱檐挂网,那一生荣华之心无法挽回这大宅深秀的沧桑。这散星似的楼宇无言,但留下的总是一段段生离死别的悲哀诗句。但是,楼宇仍在风中挺直腰身,用苍颜去印证流年。那是一座宫殿,鸟鸣柳翠之间是六代帝王的梦想。颐和园,你这朵奇葩却在日历的翻折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中,凋零了„„

就是这样一种建筑方式,维系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怨、恨、悲、愁;但它却像日历一样,

6 无言地翻动,用生命见证历史,保存昨天藏于心底的故事。

但是,在如今西方思想文化冲去的洪流之下,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中国的古建筑不再光彩照人,在人们大呼洋文化时,它却在墙角垂泪!

亭台、楼阁、轩榭、小池塘„„这些中国元素告诉我,中华文化魅力常在!作为当代的青年,我想,我们不能让日历白白翻过,让楼间流年在荒凉与悲哀中前行,让中华文化在消逝中蹒跚!

哦,让我们翻过那日历的昨天,珍藏属地我们的生命史、文化史;在今日崭新的一页中,大展鸿图,用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为源远流长的那段文化绘制蓝图;在明日未知的世界里,仰望那片蔚蓝的、属于中国的天空,但愿这中华文化能像千年胡杨一般,永垂不朽!

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

让我们放下对西方文化的狂热,放下对自身家园的冷落——行动起来,让楼间流年不再空白,让日历的翻动不再悲哀,用中国人的心灵让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用人生岁月去谱写壮丽的乐章!雄壮而又激昂!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7 “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

文题呈现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时间的韵味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点评】

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

8 十四节气的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以上所分析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

9 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

二、三段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价值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

10 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

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尾也略显仓促。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

11 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

12 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13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第

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点评】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还分析了这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及民俗节日和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并着重思辨了,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冲突,指出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文章文思敏捷,文采斐然,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

14 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点评】

本文扣紧题意,从正面来立意,‚二十四节‛有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行文思路清晰,开篇精要的定向转述所给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由古自今由中及外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层进式论证,有一定的高度。由‚诚然‛转入反面论证,使说理更严密;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呼应了开篇。第④段点到了‚申遗‛,就很明显关涉到了所给的两则材料,使文章更切合了题意。本文不足之处是个别地方用语不够简练。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扞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

15 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文章首段简洁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二三四段紧扣争议矛盾,既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适当拓展,又巧妙呼应他说,有较强的对手意识。五六段分析事件有争议的根源,从现象到本质,思考深入,思想深刻。七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一段重申观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全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适度合理地引用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以北岛的名言化作标题,并或明或暗居于文章首尾,应该更能获得改卷老师的‚芳心‛。

推荐第3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1、立春

每年的公历2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时为立春节气。“立”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开始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就开始了。立春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节气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埋,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此,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2、雨水

每年的公历2月20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30度时为雨水节气。这一节气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多雨的季节逐渐开始。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称之为“雨水”。在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绿色的嫩芽,大地渐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雪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还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雨水节气到来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特点,对三麦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墒,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雨水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显著减弱,长波槽脊调整转换周期变短,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江淮地区盛行的天气过程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冷空气影响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出现连阴雨雪天气。

3、惊蛰

每年的公历3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节气。此时春雷响动,气温回升、土壤解冻,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蛰”有小动物藏起来的意思,古代人们认为钻到土里过冬的动物,是被雷声震醒又钻出来活动的, 所以叫惊蛰。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民间也流传许多有关惊蛰节气的天气谚语。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东亚高空环流发生显著变化,沿海大槽已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尺度减小,移动性明显。槽脊东移时,北方地区会交替出现移动性高、低压,影响江淮地区的冷暖气团比较活跃。受其影响,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初雷雨或连续阴雨。

1

4、春分

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为春分节气。“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中分点,是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此时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春分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逐渐昼长夜短。有关春分节气的谚语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描写昼夜等长的,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一类是根据春分晴雨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等;一类是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不暖,秋分不寒”等;还有一类是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西风多阴雨”、“春分若是暖,五月先水后旱晴”等等。这段时间降水量依然稀少,蒸发量明显增多,所以“十年九春旱”是常规现象。春分节气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农田要加强田间管理。棉花营养钵播种要选择冷尾暖头,适时进行。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5、清明

每年的公历4月4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此时天气晴朗,气温转暖,草木开始萌芽现青,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说。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 oC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清明节也常用作天气气候方面的指标,如江南的“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北的“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等谚语。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

6、谷雨

每年的公历4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0度时为谷雨节气。此时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有“雨生百谷”的含意,雨水明显增多,植物茁壮生长。一般每年在这一时段,都会下起绵绵的细雨来,而且这时桃花正在开放,所以也有将这时的雨称为“桃花雨”。自谷雨起农事开始忙碌起来。自古以来,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有:“谷雨前,好种棉”以及“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说法。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

2 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谷雨节气,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受其影响,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

7、立夏

每年的公历5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小满

每年的公历5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径60度时为小满节气。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华南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华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华南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西北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9、芒种

每年的公历6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节气。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

3 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春争日,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10、夏至

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时为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11、小暑

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05度时为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

4 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12、大暑

每年的公历7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

13、立秋

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

5 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14、处暑

每年的公历8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50度时为处暑节气。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黄淮地区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害,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导致穗小、空壳率高。此外,还应追施穗粒肥以使谷粒饱满,但追肥时间不可过晚,以防造成贪青迟熟。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即将圆秆,应适时烤田。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结铃吐絮,这时气温一般仍较高,阴雨寡照会导致大量烂铃。在精细整枝、推株并垄以及摘去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适时喷洒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防止或减轻烂铃的效果。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从这点上说“处暑雨如金”一点也不夸张。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15、白露

每年的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65度为白露节气。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即将开始,应抓紧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虫等准备工作。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双晚稻即将抽穗,都要抓紧目前气温还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待灌浆完成后,排水落干,促进早熟。如遇低温阴雨,还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采制,同时要注意防治叶蝉的危害。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华北地区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黄淮海流域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夏秋连旱,对冬小麦的适时播种是最主要的威胁。华南和西南地区白露后却常常秋雨绵绵,平均每2—3天就有一个雨日,四川盆地这时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时节。过多的秋雨对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获也十分不利。

16、秋分

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径180度时为秋分节气。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

6 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17、寒露

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度时为寒露节气。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18、霜降

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19、立冬

每年的公历11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25度时为立冬节气。立冬单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立,始建也;冬,终了也,万物开始收藏也”。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的劳作结束了,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也都将陆续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

7 肥等其他冬季农事活动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20、小雪

每年的公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此时因气温急剧下降一旦有降水,有些地方就开始下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在黄河流域就会出现降雪,一般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反映了这时已呈现初冬的景象。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季。

21、大雪

每年的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我国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我国北方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公路、交通中断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大雪铺盖大地,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害虫,同时又有保持土壤墒情的作用,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22、冬至

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为冬至节气。表示寒冷的冬季已经到来。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在北半球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达到最低点。另外,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23、小寒

每年的公历1月6日或5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为小寒节气。寒就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因此称之为“小寒”。上一个节气虽然太阳的辐射量最少;日照时数最短,但是反映到空气温度下降,还有推迟一段时间。所以一般在这个节气,是我国各地气温最低的一个时段。小寒节气正值三九前后,我国民间就有“冷在三九”一说,这种说法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时期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候。

24、大寒

每年的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300度时为大寒节气。此时天气寒冷至极,所以称之为“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气温往往比上一个节气有所回升,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平均气温在零下2~4oC,最低气温一般到达零下7~14oC,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oC。最大冻土深度达到30~40厘米,是全年冻土最深的节气。有些年份,全年最低气温会出现在本节气中。在这节气里一般降水稀少,还常有寒潮大风天气出现,气候比较干燥。

8

推荐第4篇:二十四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0-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大暑(Great heat),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大暑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白露(white dews)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更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以及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立冬”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

立冬时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

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推荐第5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历经几千年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立春

柳枝条条探芽苞,轻风吹拂催嫩草。 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种春苗秧。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草木萌动花盛开,春耕闲田有人来。 大地氤氲天生水,淅沥滋润贵如油。

雨水时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春雷隆隆万物长,黄鹂鸣柳垒高仓。 一片园地桃色红,布谷声声茂绿浓。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晴播耕种育苗秧,麦苗青青菜花香。 仲季花开春分日,莺喧草长农村忙。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寻游踏青大地春,插枝辟邪柳絮轻。 中华民间祭祀日,介子传统亦寒食。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细雨淅淅谷物生,野外翠绿时节长。 东村花下等仙子,仙子原来是春娘。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山埂田下,此时秧苗已长大。 藤蔓牵挂胖青瓜,不用王婆大家夸。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

丰年季节四月中,禾苗成熟各不同。 麦穗青芒风拂面,点头挥舞杆儿壮。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梅雨季节天多雨,早种红芋好当时。 籼秧拨节蓄花黄,垄上埂下一片忙。

芒种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夏至端阳蝉始鸣,烈日炎炎伏热生。 乌金土地黄金麦,喜收澄澄丰年来。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小暑

盛夏六月热绚地,蛰居阴凉蟋蟀迟。 伏天杨柳垂于瘦,割晒稻谷好天气。

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烈日炎炎当空照,稻禾热情长势好。 大暑灸热煮绿地,蝉虫嘶叫烤问天。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早晨大地雾隐生,丝丝凉意立雨阴。 远山近观金叶爽,暑去凉来好个秋。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大雁燕子向南飞,来年漾春喜往回。 白露觅觅秋分起,又见丰收稻晚米。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故此称之为白露。

秋分

一分秋意一分凉,野外繁露披衣裳。 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

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 晨早洦塘腾雾气,袅袅轻盈舞逸上。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气肃霜降渐冷凉,草木枯萎凋零黄。 月夜秋云没落水,总有青绿独自芳。

霜降时节,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一年四季随岁走,今到立冬储寒衣。 农耕乃重盛德水,善修渠道莫闲田。

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一直被我国人民熟知。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小雪

不见藕塘芙蕖叶,初冬菊残傲霜枝。 风腌松柏挺直翠,禄禄濡养好御冬。

小雪时节,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苍茫大地一片白,素夜田园生天籁。 瀌瀌铺飘雪满天,瑞兆来岁必丰年。

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寒九出门霜上走,草庐檐下冰笋久。 喜鹊登枝嬉戏叫,催问春天何时到?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花草树木管时令,飞禽鸟鸣报农时。 悄然欢送大寒夜,热热闹闹迎新年。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推荐第6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立春 春 季 2月3—5日 春分 3月20--22日 立夏 夏 季 5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立秋 秋 季 8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立冬 冬 11月7--8日 季 冬至 12月21--23

雨水 2月18--20日 清明 4月4--6日 小满 5月20--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处暑 8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小寒 1月5--7日

惊蛰 3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芒种 6月5--7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白露 9月7--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雪 12月6--8日 大寒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推荐第7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解释

立春

立春:立是见,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要生气的意思。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

太阳黄经315°,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万物苏醒,大地春回。

为方便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在阳历里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来

八、廿三。

雨水

雨水:雨水较多。 太阳黄经为330°,“雨水”意味着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黄河流域平均每年三月初终雪,初雨期一般在二月中旬(个别年份,也有推迟终雪期和初雨期的),到了雨水节,由于暖湿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这一天起冬眠生物将醒。

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地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蛰伏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谚曰:“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春分

春分:分就是半,春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 太阳黄经为0°。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各地,太阳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长夜短,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上;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清明

清明:明洁的意思。这一天起草木萌芽。

太阳黄经为15°,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等习俗。

谷雨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水加多。

太阳黄经为30°,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谚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立夏:夏天开始,植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太阳黄经为45°。春天已逝,夏日开始,气温显著增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进入夏忙季节。

小满

小满:满指麦粒饱满,小满指麦粒即将饱满。这一天起植物即呈欣欣向荣的景象。

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节开始,我国从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南方已开始收获。

芒种

芒种:指麦种,有芒。这一天是播种最紧张的时机。 太阳黄经为75°.芒就是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夏至

夏至:至是极,是日影长至终极的意思。这天起开始炎热。

太阳黄经为90°.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谚曰:“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小暑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05°,暑气上升。暑是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的意思。

大暑

大暑:炎热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20°,“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尚未达到最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七月份进入汛期,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就是说这两个节气雨水多,要注意防汛、涝。

立秋

立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起秋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135°。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处暑:处是结束,是暑气将于这天结束。 太阳黄经为150°.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每侯只降温半度左右。由大暑到处暑前共降温不到3℃,而处暑后,降温加剧,一侯即能降温2℃左右,因此处暑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处暑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65°,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

秋分

秋分:秋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

太阳黄经为180°,太阳由北半球越过赤道,回到南半球,又一次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再次等长。这天各地太阳都是从正东升起正西下落。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下,升起和落下,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南和西南偏移。

寒露

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95°,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露华渐浓,草木枯萎。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

霜降:见霜。

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将寒,露积为霜,正是三秋农忙季节。谚云:“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立冬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225°。冬季,一天比一天冷,北方正忙于过冬防寒措施。

小雪

小雪:降雪还不多。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北方已到封冻季节。谚曰:“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大雪

大雪:雪将由小至大。

太阳黄经为255°。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北方河塘开始封冰。谚曰:“副业生产冬天搞,莫使农闲空过了。”

冬至

冬至:日影已短至终极,开始日长。这一天起寒冷降临。

太阳黄经为270°。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今以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渐北移。

小寒

小寒:冷气积久为寒,是天气寒冷还没到极点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285°,进入寒冬腊月。冷气积久而为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冷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300°,大寒是天气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谚曰:“冷在三九”,又“一九二九,滴水不流;三九四九,冻破缸臼”。冬至起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大寒正在四九。

推荐第8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一年四季,四季十二个月,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五天为一侯。节气歌曰: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不差一二天。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人们大都耳熟能详。歌里面包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以及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少昊时代.人们就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季是指气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小春作物长势加快,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立春春打六九头,春耕备播早动手,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备耕也开始了。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诗曰: 千山绿意长, 四野满花香。 悦鸟山光里, 心随鸟语芳 。

第二个节气是雨水,雨水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春雨贵如油”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果木嫁接,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及时浇麦,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一年之计在于春”,光阴易逝,季节催人。

第三个节气是惊蛰,惊蛰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这时,气温回升较快。到了惊蛰,就进入了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所以说,“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诗曰:“一声雷震早,万物复更新。小草池塘绿,黄莺唱柳音。 山花招戏蝶,紫燕叫人亲。首首春歌好,曲曲动我心。” 第四个节气是春分,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后,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第五个节气是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朝诗人杜牧对春雨的写照。

第六个节气是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降雨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茁壮生长。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谷雨时节,布谷声声,柳絮飞落,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气温已达20℃至22℃,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可以栽地瓜了。此时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诗曰:

谷雨时节花信风,山野葱茏杨柳青。 杨絮如雪飘飞尽,雨湿桐花迎万红。

第七个节气是立夏,立夏是指夏季开始。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农谚说:“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有诗曰:

立夏时节栽地瓜,山弯河曲众人家。 赏心农院看新雨,露润滴开月季花。

第八个节气是小满,小满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有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翁卷诗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说的是江南乡村栽插水稻的景象。 第九个节气是芒种,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农谚说:“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麦到芒种自死”:“芒种少雨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芒种正是北方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时节。

第十个节气是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所以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第十一个节气是小暑,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小暑前后,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诗曰:

夜雨倾盆朝彩光,枝丛蝉卧唱清凉。 禾田无草辛勤事,村里闲翁论夏忙。

第十二个节气是大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宋诗人杨万里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第十三个节气是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立秋以后,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立秋再矮的草都结籽”“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了。诗曰:

立秋时节清凉始,葵花向阳盛开时。 玉米穗齐欲授粉,地上百草已结籽。

第十四个节气是处暑,“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仍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也可能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第十五个节气是白露,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农谚说:“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农谚还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分,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第十七个节气是寒露,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时应抓好小麦播种。

第十八个节气是霜降,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麦到芒种秋到秋,过了霜降刨芋头”霜降过后,开始大量收挖地瓜。北宋词人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霜降期间,田畴青葱,秋菊竞放。诗曰:

东山金日起,新野披霞衣。雨后晴方好,禾苗露欲滴。 苗全苗亦旺,草长草衰期。满目深秋里,菊开正艳时。 第十九个节气是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第二十个节气是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第二十一个节气是大雪,“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有时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树木披银饰玉,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农谚。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上了御寒的棉被。诗曰:

天地灰蒙阴布浓,鹅毛朵朵落无声。 乡村被雪人多喜,美酒温炉话岁丰。

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民间俗曰:“一九二九怕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开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小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 第二十四个节气是大寒,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二十四节气历法称为“农历”,又俗称阴历。俗话说:“节气不饶人,岁月不饶人”,是人们“人生易老天亦老”的感叹,是岁月易失、人生苦短的感叹。而警示人们,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把握今天,珍惜现在。诗曰:

日落日朝新, 风吹雨打频。 芳华春几载, 岁月不饶人。

推荐第9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一)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2月4日 ---2月19日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故《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诗词:

【越调】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立春》·左河水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2月(18-20)--3月(4或5)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有\"春雨贵如油\"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雨水期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一幅冬末春初的风景。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诗词:《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三)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诗词: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四)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活动,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开始。活动有:一 放风筝,妇女小孩放风筝。并在风筝上写祝福 希望天上神看到。二 簪花喝酒:无论男女老少都簪花。三 野外挑野菜

竖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祖国大部分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诗词: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七绝·春分》(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更妆日换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春分寄语

春分日,竖鸡蛋, 上头光,下头园, 顶天立地保平安。 春分日,公平天, 夜不长,昼不短, 日夜更替各占半。 光阴转,天气暖, 春风吻上你的脸。 吃春菜,相见欢, 炎黄儿女尽开颜。 风筝高,白云淡, 神州大地艳阳天。 或老少,或女男, 踏青尚农亲自然。 顺天时,节令变, 人人身体要康健。 接地气,声声慢, 人人快乐要舒坦。 春分日,竖鸡蛋, 年年今天更灿烂。

(五)清明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谚语: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诗句:《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含义: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诗句:左河水《谷雨》

雨频霜断气温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繁多。

(七)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诗句

立夏 (立夏)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八)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节气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诗句

五绝 (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九)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诗句

五律 芒种节

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烘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巅。

《时雨》 宋 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十)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诗句

《竹 枝 词》

唐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十一)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交小暑节气。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诗句

登沃州山

唐·耿湋

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十二)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李白《夏日山中》诗曰:“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写出了盛夏时节赤身取凉的狂态。

清代江堤的《消暑诗》:“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来无质堆纸上,巧借柳枝相形容。”则写出了一个柳下纳凉、清风拂面的清凉世界。

(十三)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诗句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十四)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诗句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十五)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诗句:

《杂诗》 (魏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十六)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诗句:

中秋对月》(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十七)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这一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 诗句: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十八)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节气由来: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诗句:《岁晚》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十九)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诗句: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二十)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诗句:

沁园春(陈睦) 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密意虽具,欢期难偶,遣我离情愁绪牵。追思处,奈溪桥道窄,无计留连。天天。莫是前缘。自别後、深诚谁为传。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两心长在,须合金钿。浅淡精神,温柔情性,记我疏狂应痛怜。空肠断,奈衾寒漏永,终夜如年。

(二十一)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诗句:《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十二)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小时34分。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冬至这天开始“进九”。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诗句:

《冬至》——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二十三)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诗句: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二十四)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诗句:

大寒吟 (宋 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推荐第10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谷雨

“花风摆脱老红去,谷雨将迎稚绿来。”

住进这间巴厘岛的稻田竹宅里,听春雨倾落,看嫩芽生长。

立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当木屋的倒影印在布莱德湖上,是时候跟夏天说声“你好”了。 小满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

当小满的梅雨轻轻落在昆士兰的田野,要不要新种一些花花草草呢?

芒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在这间巴厘岛麦田别墅避世。

夏至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去荷兰乌特勒支的水边晒太阳。

小暑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住进荷兰田园风的小屋中,看时间慢下来。

大暑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在加利福尼亚沙漠的小院中,躺进按摩浴缸就不想出来了。

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在有着梦幻色彩的马德里,收获属于秋天的不思议。

处暑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在冰岛的一碧万顷里。 白露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在加拿大的山间湖畔,篝火微暖,仲秋伊始。

秋分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在加拿大的满目枫叶里住进24节气。 寒露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

在冰岛的农场小屋,流水缓,秋意浓。

霜降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在冰岛的湖边村庄,披着毯子,捧着热茶,看日出化浓霜。

立冬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在冰岛农场的小木屋里,感受冬日暖阳。

小雪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

住进日本长野静谧的山间木屋,在漫山遍野的雪花里发个呆。

大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在芬兰的森林小木屋里,过个最温暖的大雪时节。

冬至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不想住进爱沙尼亚的海边木屋,一家人围坐温暖壁炉边吃个冬至团圆饭?

小寒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在挪威玛姬山脉旁的温暖小别墅里,隔着窗看皑皑白雪染尽山色。

大寒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想象在“世界尽头”格陵兰岛,热上一炉酒,坐在落地窗前看冰山。

立春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告别冬天迎接春日的第一场旅行,来到阿姆斯特丹的乡村小屋,迎接一缕暖阳。

雨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的时候,就想舒舒服服待在有大窗可以听雨声的地方,比如……纽约州的这个小木屋。 惊蛰

“新春一声雷未闻,何得龙蛇已惊蛰。”

在这间湖岸小屋里,听着轰隆的雷声,享受一部大自然的壮美合奏。 春分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在这间树木葱茏的小别墅里,观昼夜等长万物生。

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在这间泰国拜县的茅屋爱彼迎里,等飞燕报春。

第11篇:“二十四节气”申遗作文审题

“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精选

【文题呈现 】材料一: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深度解析 】材料二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个简单的界定: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材料一列出对待“二十四节气”的三种态度:老孟骄傲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小郦陶醉于其中的诗意;小丁吐槽再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过时。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考场作文】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

1 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2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赞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赞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

3 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捍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赞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守文化根基,织温暖经纬

闻得“二十四节气”申遗,除有老孟支持赞赏之态,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声。于今之信息时代,我以为:“二十四节气”不应淡出公众的视野。

中华文明几千年温暖的经纬,是先人以血汗和智慧织就而成。“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时,在辛勤耕作之余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凝练出的一套反映自然界阴、雨、晦、明等万千有序变化的知识体系。其简短干练,极备农事指导价值,又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与诗意,我国为其申遗是有据可寻的。

于今,我们更愿意依赖于机器的便捷,现代人大多已不再需要吟咏“二十四节气”歌来判断农时,选择耕种了。指头轻触,即可获取所需信息,精准的天气预报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可以逆节气而耕植,古人的“二十四节气”俨然仿若时代的“不识时务者”。“二十四节气”无疑具有其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终将被时间遗忘,时代的潮流确然向前驶去,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断然不能被遗忘在河底,存载于中华子民文化基因上古老情思更不会因此而松动。而节气申遗的成功,犹如一面镜子,在映射出传统文化遭遇失落的时代困境的同时,也折射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敬畏,对重拾先民优质文化的一种精神需求。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将人这些散乱的珠子串连在一起的坚韧细线。”文化之于社会、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从龙应台的一席话中得以生动的诠释与体现。然而,于当今之后工业时代,这根文化细线愈显混沌、脆弱,不止于“二十四节气”,不少流散于民间的古老文化亦处于遗忘的边缘。是以,传统文化的落寞,非只源于对碎片化信息毫无节制地摄取,更源于愈来愈功利化的现代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远离。

“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再多碎片化信息也堆砌不了的民族文化根基。它们将古人与今人牵系在一起,将几千年前的诗意与当今日新月异之异代维系在一起,织就了中华文明温暖、有序的文化经纬。须知,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从来不相背离,相反,倘若我们正确运用科技手段引导人们重拾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必互为日月,在时间长河中煜煜生辉。

古老的智慧与诗意等待吟唱,传统不是发展的必然置换物,守住我们共同的文化根基,实乃当务之急也。

第12篇:高考作文预测——“二十四节气”优秀作文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时间的韵味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 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 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 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 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 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点评】

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 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 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 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 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

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 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以上所分析 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 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 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 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 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 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 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 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 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 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 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 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 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 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 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 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

二、三段 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 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

价值 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 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 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 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 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 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 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 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 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 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 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 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

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 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 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 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 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 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 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 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 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 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 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 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 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 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 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 尾也略显仓促。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 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 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 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 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 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 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 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 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 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

2 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 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 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 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 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 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 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 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 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 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 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 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

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 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 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 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 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 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 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 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 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 第

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 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 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 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

3 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 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 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 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 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 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 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点评】

本文扣紧题意,从正面来立意,“二十四节”有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行文思路清晰,开篇精要的定向转述所给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由古自今由中 及外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层进式论证,有一定的高度。由“诚然”转入反面论证,使说理更严密;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呼应了开篇。第④段点到了“申遗”, 就很明显关涉到了所给的两则材料,使文章更切合了题意。本文不足之处是个别地方用语不够简练。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点评】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还分析了这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及民俗 节日和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并着重思辨了,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冲突,指出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文章文思敏捷,文采斐然,是一篇成功 的考场作文。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 “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 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 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 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 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 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 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 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 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 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 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扞卫古建筑的坚 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 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 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 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 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 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 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 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文章首段简洁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二三四段紧扣争议矛盾,既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适当拓展,又巧妙呼 应他说,有较强的对手意识。五六段分析事件有争议的根源,从现象到本质,思考深入,思想深刻。七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一段重申观 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全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适度合理地引用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以北岛的名言化作标题,并或明或暗居于文章首尾, 应该更能获得改卷老师的“芳心”。

第13篇:二十四节气教案

五月立夏见小满,果树疏花紧相连 ——从立夏、小满走近二十四节气

刘婷

教学目标:

1、借助《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个节气名称。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古人制订和划分的依据。

3、重点学习5月份的两个节气“立夏”“小满”,了解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4、了解二十四节气对现在的指导意义。教学重点:

学习5月份的两个节气“立夏”“小满”,了解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古人制订和划分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朗读《二十四节气歌》,读过或者想读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读。揭示歌名。就是《二十四节气歌》,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老祖宗们就已经依据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二十四节气。

二、了解名称由来,制订、划分依据。

1、什么是二十四节气?老师今天邀请小问号来给我们解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2、二十四节气如何制订和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多年前,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3、二十四节气具体是哪些节气呢?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来了解一下,知道的同学可以和我们分享。

4、二十四节气可以根据四季来划分。

5、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节气,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简单介绍“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特殊的节气。)

三、重点学习5月的“立夏”“小满”

1、观看日历牌,知道5月的两个节气(立夏和小满)

2、重点了解立夏和小满的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四、二十四节气现在的意义。

虽然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对现在的我们就没有用了呢?答案是否定,在现在它依然在我们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五、小结、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二十四节气,还重点了解了立夏和小满的对农事的指导。对二十四节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即将到来的6月份和下半年的二十四节气。

第14篇: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

六、廿一,下半年逢

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第15篇: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 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鸟来全。 忙种开了产,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店, 处暑动刀廉。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养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河碴上。 大雪地封严, 冬至不航船。 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节气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 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

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 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 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 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 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 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 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 种收及时保丰年。

节气诗

立春梅花分外艳, 雨水红杏开花鲜。 惊蛰闻雷百虫醒, 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满天飞, 谷雨嫩草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 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簪开庭前, 夏至棉花如白练。 小暑风吹早豆熟, 大暑池塘赏红莲。 立秋知了要绝命, 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 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 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一到三友会, 小雪鹅毛飞蹁跹。

大雪路上行人稀, 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归乡, 大寒岁底庆团圆。

节气诗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误, 谷雨西厢好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家同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山亭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零白露, 秋分折桂月毕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瑞雪飘空交大寒。 冬去春来天渐暖, 草萌鸟飞又一年。

第16篇:二十四节气谚语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谚语-二十四节气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

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

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

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第17篇:二十四节气教案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视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5日或6日。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二十四节气教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 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三) 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四)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五)二十四节气的概括

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l)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自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六)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就是每个节气的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于是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八)评比

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显示第27张幻灯片,点击音乐钮。读背节气歌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指名在全班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九)课时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18篇: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6]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分节气农事诗

1、立春(左河水)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2、雨水(左河水)

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

3、惊蛰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4、春分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5、清明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6、谷雨(左河水)

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7、立夏(左河水)

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8、小满

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麸便灌浆。西子湖边人好客,茶商后脚款丝商。

9、芒种

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10、夏至(左河水)

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11、小暑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12、大暑

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花若洒金。

13、立秋(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14、处暑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移南径斜辉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15、白露(左河水)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

16、秋分(左河水)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 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

17、寒露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18、霜降

一朝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19、立冬(左河水)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场备冬藏。 20、小雪

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

21、大雪

万山凋敝黯无华,四面嘶鸣晃树杈。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22、冬至(左河水)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23、小寒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24、大寒(左河水)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老农犹喜高天

第19篇:二十四节气诗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等到春天归来, 小院开满蔷薇, 我在花下种菜, 听着春风乱吹。

【立春】

风来传消息,枝上晾春衣。 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

【雨水】

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惊蛰】

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 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

【春分】

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1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清明】

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谷雨】

听雨林下茅舍,插秧村外水田。 桃花闲落风里,鹧鸪时鸣山前。

【立夏】

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小满】

门前无边青麦,有鸟风中徘徊。 此心念念在远,墙头石榴花开。

【芒种】

村野风日晴妍,农人刈麦山前。 娘子正烙新饼,只待良人家还。

【夏至】

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小暑】

黄昏乍凉还热,湖山梅雨初收。 对饮花前云侧,坐待残月如钩。

2

【大暑】

倏尔一阵微风,夜空划过流星。 天地从来如是,人世却总多情。

【立秋】

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 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处暑】

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 一湖秋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白露】

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枯蝉傍在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秋分】

月缺终有月圆,知我能有几个? 面对无限江山,与谁平分秋色?

【寒露】

空山晓来露寒,独自且凭栏杆。 大雁排字南去,与谁共听流泉?

【霜降】

晚稻在野,晨起有霜。 阡陌寂寂,远山红黄。

【立冬】

3

繁华萧然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一派岑寂,岁月几度闲愁。

【小雪】

老友久不见,相邀话当年。 小雪临静夜,大风满空山。

【大雪】

江山千里雪,万径无人踪。 天寒留侠客,炉火一点红。

【冬至】

冬来无尽长夜,雪覆三尺深寒。 谁家在吃饺子,小村几缕炊烟。

【小寒】

村外野柳疏净,两岸却与云平。 寒鸦时起时落,有人河上划冰。

【大寒】

天地虽然萧瑟,春风快要吹来。 看着雪花静落,等着梅花绽开。

4

第20篇:二十四节气策划案

二十四节气策划案

一.活动主题:节气之春,文化之根

二.活动对象:青协志愿者

三.活动目的:1,展开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志愿者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更加积极向上。 2,游戏竞赛环节和表演环节有利于加强志愿者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志愿者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从而通过志愿活动建立并强化青协组织与各班志愿者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

四.时间:3月中旬

五.地点:西院大活(如条件不允许可将地点定在教学楼的公共教室)

六.主办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文学部青年志愿者协会。

七.前期准备:1,做好有关二十四节气的PPT。

2,在活动开始前,将志愿者分成四个队,每队分别以季节命名并选出一名队长。

3.在志愿者入场等待时,放二十四节气歌作为背景音乐。

八.活动流程:1.以游戏形式带入,活动前期调动志愿者的情绪,营造活泼积极的气氛。游戏内容:每队队员抢答节气名称,每答出一个节气名称加一分。游戏时长为15分钟。

2.通过ppt讲解24节气的背景及来历。

3.邀请话剧社表演关于24节气的话剧或者短剧。

4.讲解每一节气的的名称以及特征,以PPT形式呈现。时长40分钟。

5.由街舞社带来街舞表演,再次活跃气氛。

6..游戏:如同上分组,每组根据图片猜24节气名称,每组有6幅图片,轮流进行,每猜对一个加一分。(图片以ppt形式呈现,每幅图片均明显表现该节气的特征。)

7..以PPT形式,讲解有关24节气的文化。

8.进行评奖,获奖小队每人一支笔作为奖励。

九,注意事项

1,提前联系活动场地。

2,活动前做好资料准备,并制作ppt。

3,每班征集志愿者6名,由于活动场地定在室内,志愿者可自行带上笔,本,水。

4,活动前的宣传要到位;活动中对我们的活动记录文字,还有相片记录也一定要切实做好,。 5,活动后要跟进,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活动改进加强。

十,所需物品

1,奖励物品:笔20根

2.音响设备,投影仪

二十四节气的作文范文
《二十四节气的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