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语文素养提升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06:03: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素养 作文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等等,从出生之后的咿呀学语,到学校里的语文课,再到进入社会后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水平提高,语文让既必不可少又一生受用,谁都不能等闲视之。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素养说到底还是来自生活里,为更好地生活而提高,在生活的实践中提高。课堂是我们生活的关键部分,从课本上“依葫芦画瓢”,当然是必须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饥渴、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执著;但课本知识终究只是基础的,有限的,要真正丰富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大生活”里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当然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捷径,毕竟,善于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迅速地适应生活、提升自己。从高尔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儿”,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来自生活的比喻何等生动、贴切;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日得秋霜”,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生活里语言的精彩、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境界……

阅读,是学习,是积累,也是模仿,要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个性文字,当然不能总是嚼别人吃过的馒头,而必须自己沉到生活里去,感受、体验、尝试、磨炼,追求自己的原创、个性、风格和高度,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而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不可能适应发展了的情境,体现生活的多元化和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一点或许就是热爱生活。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里,生活永远是语文知识不竭的源泉。爱生活,我们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贫乏、干瘪;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解析】从立意角度看,学生要全面把握材料,写出以下内容,比较三个途径各自的优缺点,写出自己受益于哪种阅读,这种阅读给自己语文素养的提升带来了哪些好处,进而肯定语文学习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只要比较三种阅读就不会跑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中,材料中明确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其实是给出了立意的方向。

作文题“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审题立意|范文由高中语文题库(

全国卷作文与去年一样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性作文,自然会特别关注任务,在这里集中为“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我们往往会忽视综合思考。

就这道作文题来说,包含哪些综合性思考呢? 一是语文素养的构成

语文素养分显性素养和潜性素养。语文显性素养,指的是语文知识、语文习惯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潜性素养却隐藏在语文背后,表现为信念系统与思维模式。

作为学生作文,可以不作如此专业性表述,但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的素养,语文素养涉及到的方面。就拿最一般性的语文素养来说,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即是。就读涉及的文章来说,相同的是语言素养,有所不同的还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

语文素养虽说就四个字,但要细说起来,也挺复杂。作为学生来说,要知道语文素养是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涉及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

如果审题忽略这一点,就有可能把任务理解为谈语文学习的途径比较,这显然是失误。 二是语文素养与提升途径

这两者表现为结果与路子的关系。语文素养靠日积月累,往往厚积薄发,因此提升的快捷途径是没有的。在三条提升的途径中,要尊重这一学科规律。

三是语文素养提升三途径的比较 这是这道作文题的中心任务。涉及到:

1、课堂有效教学

2、课外大量阅读

3、社会生活实践

课外大量阅读这一语文素养提升途径,学生很熟悉,难的不是观点确立,而是理由阐述。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重视课外阅读,大量阅读更是谈不上。就边必修教材要求的十大名著,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读过。 倒是社会生活实践可能会谈上一些。

至于课堂有效教学,涉及到“有效”把握,体验不一定典型而深刻。 单方面的体会都存在问题,更不用说三途径的比较了。 回到正题,这三条语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如何比较呢?

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我们可从中学到语文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养成语文基本习惯。

课外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又一阵地。尤其是语言素养和读写素养都可得以巩固与提升,还有人文精神也可得以培育。可以说课外大量阅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补充,是课内语文素养培育的拓展。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语言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素养的培育,最终要靠“用”来实现。而社会生活实践就是语文素养培育的最理想的时空。

三条途径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共同作用于我们的语文素养,只是时空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看法和理由,这一写作任务,我们可以单就一条途径来说,也可综合在一起说。最为关键的是看法鲜明、深刻,理由充分、有力。

推荐第2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 李 丽

在诸多的课型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而,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我认为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表达;以课文为例子,渗透作文指导;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目标,推行课堂改革。本人展开了阅读教学的探索之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与经验。

一、让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教学。

我以三年级为研究的对象,在设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花费的心思比较多。学期初,为了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我仔细研读了整册教材,并且试探性地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原本只是想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课文作为写作的例子来讲,从而为习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写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而且阅读的兴趣和水平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只是转变以往指向课文内容的传统教法,把课文当成一个写作的例子、当成例文来教,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把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展开,从多角度去描写秋天,而这一单元的习作也自然就是写秋天。那么在讲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是《古诗两首》,我改变了以往领着学生逐字细究,分析古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朗读诗歌之后,带着他们从整体上去自发地感受古诗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并且在这两首古诗的基础之上,又积累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句在班内进行分享,从而激起他们对古诗的兴趣。而《风筝》一课,明显的是叙事层次比较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时间的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另外,细致的心理描写也是本课的一个突出特色,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是随时间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就重点引领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变化话写具体的。接下来是《秋天的雨》,它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天的雨,事实上是写秋天,在执教本课时,我从文章的结构着手,以与学生一起找总起句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另外把目光聚焦在文中富有诗意的句子上,让学生在品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可以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最后一篇《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也是略读课文,所以采取自学回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秋天的声响中,尽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这样,把每一节阅读课都指向写作,结束这一单元的教学后,再进行指导学生写关于秋天的习作。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话可写,并且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并且语言生动。

生作文片段:

‚春天挂在嫩绿的柳芽上,夏天躲在芬芳的花朵中,冬天飘在飞舞的雪花里,那秋天又会藏在哪呢?‛

‚秋天是一位魔法师,他有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就把秋天带来了。秋天是一幅画,那画上染遍了我最喜欢的金色‛

‚我喜欢百鸟争鸣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雪花纷飞的冬天,但我更爱瓜 果飘香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秋天的图画吧!‛

‚秋姑娘把我们带到了火红的枫树林,片片枫叶纷飞飘落,满眼都是红色, 让我不禁想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雨飘飘,秋风瑟瑟,我笑着对枫林大声呼喊:‘萧萧枫叶送寒声,诗意枫林动客情。’‛

‚游走在秋天的画卷中,不时闻到阵阵果香。哦!我知道了,难怪人们都说金秋十月,瓜果飘香……‛

‚瞧!这就是秋天,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

赏析着学生的习作,巧妙的结构,清晰的思路,优美的片段,生动的语言,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把阅读指向写作的想法是切实可行的。难怪叶圣陶老师说“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这句话真的挺耐人寻味的。

二、让课后的阅读成为一种有效阅读。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把课文当成写作的例子,原本只是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意想不到的是原来写作和阅读竟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也渐渐地会读书了。他知道了拿出了一篇文章应该如何从整体把握,如何去理清文章的脉络,该积累哪一类的词句„„,这样也就达到了高效阅读。另外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也就促进了他的阅读量,他们想汲取更多的“养分”,就必须不断地去阅读更多的书籍,这样的良性循环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 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尤其孩子, 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其次要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 学会积累, 学会与文本对话, 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老师还要集中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 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 “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 “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 《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 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 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 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 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最后还要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 《草船借箭》 ,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后, 推荐阅读 《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 ,推出鲁迅小说《故乡》 。3月5日,读 《雷锋的故事》 ;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 „„学生手中的 《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还要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当然,阅读如果仅仅是为了写作,那就可能陷入了一种功利性阅读。所以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我把精读课文作为一个写作的例子来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但是略读课文以及课外阅读,我主张休闲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在休闲中得到阅读的乐趣,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一种自己需要的休闲方式,一种给自己汲取养分的途径,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这更加要求我们摒弃以往一味的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表达方式,授学生以“渔”,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更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让阅读教学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做到真实而高效。只有做到训练能力的目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推荐第3篇:高考满分作文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刀豆文秘助手(www.daodoc.com)之高考满分作文大全:提升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做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推荐第4篇:彰显语文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彰显语文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依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而倡导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加以整合呢?笔者依据对新课程理念的探究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切合点就是要彰显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味”。那么“语文味”指的是什么呢?从理论层面上来讲,著名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自由的境界。这一个界定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值得奔赴的几种境界:(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大背景中的“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的“语文味”的教学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

(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5)“语文味”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这一些“语文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基本原则,与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互助、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不谋而合的。真正要将语文味彰显出来,也是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彰显与学生、教材等因素有关,因人因情而异,但笔者如下一些尝试权当引玉之砖。

一、共享“激情”演绎生成,彰显语文味

“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形成的,那么酿造互学互享的“激情”,通过师生的相互配合,挖掘提升蕴含于教材、教学激情的语文味,使语文味在一种兴趣盎然的师生互动互学中生成。如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仅仅由视图、发音、纠错、抄写、单一的拼盘教学来完成,显然缺乏激情,缺乏对学生求知欲望的唤醒,“语文味”则被枯躁、死板、教条所僵化和扼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拼音形似形近的特点。采用讲故事,编游戏、容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触发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便事半功倍。整个教学便洋溢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一说一编,让师生互学互享,感受语文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碰撞灵感的火花,与生活体验与感受接轨,演绎生成语文味,语文便“看得见、摸得着”化解机械记忆难度,变厌学为喜学。例如,教学b、p、d、q等易混声母时,编顺口溜,分小组游戏等方式方法,激情彰显语文味,在互助、合作、探究中,轻松课堂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深掘文化底蕴,目标生成、凸显语文味

任何一派语系,皆有着大的语言背景,及其渐进的演变,创生与创新过程,这便是文化。汉语尤其如此。置身于文化大背景中,每一字每一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韵味。既然“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动态而和谐统一,那么我们就可以挖掘文化底蕴,目标生成,来凸显语文味,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文化底蕴的深究,不是千篇1律,也不是复古语文,而是把握文化传承规律,生成

意象、意境,化解难度,真正达到共生互学,提升语文素养。关于这一点,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如教学“看”字时,将其分成“手”、“目”两部分,再将“手”与“目”汉字的形体演变,告诉学生,如“目”在古体中有“”这种形象,就像睁着的双眼,可阳光刺射,只好用手搭凉棚,故为“看”,这是古代“六书”中的指事造字法,无需给学生讲述造字法等知识,只简简单单的几根线条勾勒出简笔画,挖掘出文化底蕴,创生“语文味”,学生便在趣味中解读,学得有劲,正如王菘舟老师所倡导的那样,将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印象、形象和意象,语文味便在一种和谐的师生中共享互学中攀升,潜移默化,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回归生活体验,再造意象,创意语文味。

“以人为本”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而不是以科学上的需要去研究人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处着力。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将教材所构造的特定的时空置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结构中,再认与再创,建立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意象,复活语文味。在古诗文教学中与作品阅读方面,尤其重要。如在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果我们只看重语文的工具性方面,逐一讲解,一则学生只会徒劳而收效微小,一则根本无法品悟到古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胜景。我们只有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的想象长上翅膀,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让学生在自我认知天空构筑起一幅萧条萧瑟的秋景。进而理解作者深遂的洞察力,娴熟的艺术手法和凄凉的悲痛的思想感情。这种“生活体验造象”法中,语文味复活,语文素养合也“潜滋暗长”了。又如,在教学李商隐无题诗时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一句,我敢断言,没有哪一位教师能不让学生通过想象,获得对诗人笔下丰富意象的饱满理解的,这种回归体验想象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本身就是一种美,也才能孕育出浓浓的语文味。也只有这样才能赋予经典以新鲜的生命,赋予生命以永恒的经典。

四、多元激活,畅通路径,激活语文味。

教育要面向未来。在当今多元思想碰撞,多元理念对接时代。语文教学本身也应当反思唯工具论和唯人文论,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我们敞怀吸纳,多维解读,多元激活,不走偏执之路,搞保守和闭塞,造成僵化教育。学生的知识阅历不同,解读也是多层次,多层面的,这才叫做真实。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上,要有开放的“大语文”意识,目标不能过死过窄过高。要畅通感悟语文味的路径,只要能张扬个性就行。合理解读,将“语文味”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末,使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打破传统的讲授与灌输,让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彰显;“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流溢;“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口味张扬。在这种语文味路径畅通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有明显的实效。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努力彰显语文味,围绕“语文味”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第5篇:在交互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交互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江中学语文组秦艳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中学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福斯坦大学校长说“学生学习的80%来自同学的影响”,笔者认为使学生的全面素养能真正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是关键,施教中交互主动权是较为积极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交互主动权,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1.交付主动学习的权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是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如在教《边城》之前,可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在上课和学生商量:我们是阅读课文中节选的小说部分,还是想看电影从整体上了解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在已经激发起了学生看电影的兴趣时,交付学习主动权,如果要看电影就必须先答应老师的要求。那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 1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记下来,并能提出自己不理解和感觉重要地方。看谁记得又多又好,好的有奖赏。

2、交互学习成果

新课之初,交互学习成果,即把观看电影时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及提出自己不理解和感觉重要地方与同学交互。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教学内容本身内在志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这样,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首先把学习主动权交付,调动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交互学习成果中使学生对《边城》的内容,甚至对作者沈从文的文风有了基础性的、感性的、多方面的认识,同时学生对学习《边城》感到既轻松有有兴趣;最后,在记重点和记问题的时候学生不自觉地就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交互主动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互主动权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求知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激发创新因素。看完影片后,进行课文阅读随后,让学生查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把每组自己所有同学的问题和重点都进行分析归纳,并由各组选出自己的代表负责把本组的问题和重点以及分析结果向其他同学作出说明。而其他组的同学则认真

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进行总评,对学生分析内容的得失,及对于作者的认识给予科学评判的与解说。对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进行掌声和小纪念品进行奖励。并对平时胆小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为他们在以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表现自己储备自信。

这样在交互中,各小组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都积极参加讨论,并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热情,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交互中,他们有机会择善而从,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交互主动权,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在分组讨论及总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边城》中最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教师在学生进行归纳时适当引导:把《边城》中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美丽的心灵进行对比,把《边城》中人们之间善良和睦的关系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边城》中最美好的人情同现代

社会的拜金主意进行对比,让学生在交互中具体感受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为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美丽富强。以达到学生在学习中能“择其者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样,在师生、生生交互中,而能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生活中,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抉择,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生活。

四、交互主动权,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和鉴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与学习学习的目的。在前面观、看、读、想、听、说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体、小组、讨论交互中知道:青少年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看那些表现美的善的文学作品,对那些宣传色情暴力等不健康文学影视作品则应该拒绝。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一篇好的小说作品应该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进行鉴赏。

这样,既达到了为考试服务的目的,而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如何鉴赏现当代小说的方法。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切实的锻炼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也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出语文的学科魅力。

推荐第6篇:培养学习兴趣 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学习兴趣 提升语文素养

陕西省汉滨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 杜丽娜

【内容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综合教学实践,从情感、阅读、作业、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兴趣 情感 阅读 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强调、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中若能以趣为契机,寓教于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重情感,启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科目的学习效果,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微笑的面容、生动有趣的讲述来感染学生,用真诚的语言鼓励学生,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二,巧设疑,诱发兴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互动激发的行为,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中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准确恰当的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而是抛给了学生两个问题:“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是怎样飞渡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在文中找答案。学生听到这两个问题后马上被吸引住,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阅读课文。经过五分钟的思考,同学们各抒已见,认识到这次飞渡之惨剧竟祸由人起,从而使学生悟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不是一种结果而是成才的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把握提问技巧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是必要的,只有不断的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勤阅读,激发兴趣

在加强课内阅读的同时,语文老师更应该走出文本,加大课外阅读量。因此阅读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比如哪些片段需要精读,哪些片段只需要浏览,怎样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记叙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怎样速读等等。还应根据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或做读书笔记,或写心得体会,或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有阶段性地进行汇报交流、展评,并及时的进行引导、鼓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了语文素养。这样学生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

四、变作业,煽动兴趣

布置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于简单机械地重复抄写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泰戈尔曾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规定好的河道里”。所以语文作业要有所创新。在教学《绿色蝈蝈》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蝈蝈的资料,在了解蝈蝈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后让学生以“蝈蝈”为谜底进行谜语创作;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结局;在教学《木兰诗》后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布置仿写、调查访问、编写对话、表演等作业,不断变换作业方式,争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信心,煽动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在语感、表达、语言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多活动,发展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利用这个特点,我组织让学生在课外办语文小报、开演讲赛,进行诗歌朗诵、歇后语抢答、成语接龙、书法展评、作文竞赛、语文常识竞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找到了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教师要因地、因人创设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茹宗志 李军靠 《教育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4次印刷 时先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陕西教育》2009年第10期

邮编:725018 联系电话:15591547927 13891529967

推荐第7篇:传送经典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传送经典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所谓经典,就是指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特定文化的价值理想、思维方式和文化体验的特异结晶。一个民族,它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在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魂魄的一部分,研读经典文本,具有传承民族精神,提升民族魂魄的无可估量的意义,在如今这个追逐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泛滥着文化垃圾的“大众化”时代,经典以其提供了庸常大众与伟大心灵对话交流的精神空间,更加凸显了自己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由此想到现在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可现实中教育的急功近利,师生的浮躁心理还比较严重,整个校园被一种流俗文化所充斥。描述一个人的形象,只有一个字“酷”,表达一份情感,也只有一个字“爽”,哼唱的流行歌曲的句子言不达意,既不合现代语法,也不合古代语法,大多读一些同龄学生作家的作品或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只能做思想幼稚、语言苍白的文字描述。针对这种事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经典作品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传授经典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希望教师能像刘心武那样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可以像郭德纲那样不断丰富自己的素养,游刃有余,厚积薄发。

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必须热爱经典。老师对经典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塑造孩子的灵魂。如果老师不热爱经典,不负责任的对待经典,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也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对一代人的犯罪。阅读对学生而言有三乐:一乐在发现,二乐在有感,三乐在悟道。可以根据这三乐引导学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过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重新组合,不局限于教材上固有的顺序和内容,依据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整理成新的体系。比如以“秋”为主题,就可以收集许多作品,仅就诗歌来说,称得上经典的就有以下作品: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继的《枫桥夜泊》,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柳永的《雨霖铃》,范仲淹的《渔家傲》,杜牧的《秋夕》,欧阳修的《秋怀》,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朴的《天净沙•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等等。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悲秋的篇章占大部分,这和自然界中天高气爽,一片丰收景象的秋天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因为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许多有志之士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他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在收获季节,想到自己一无所获,自然有一种悲苦的情绪。进一步引导探讨就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在当前美好的时期,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将来在自己的人生收获季节成就一番事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要比单纯的学习某一作品效果好得多。

第二,全新视角,不必局限参考资料上所谓的正确结论,要结合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作不同的分析。更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分析琵琶女形象,以她的经历为切入点,可以更清楚认清她可悲可叹命运的原因。琵琶女的经历可以分为年少得意时期和后来失意时期,通过对她在这两个时期不同的出场情景、弹奏技艺与效果、生活状况与思想状况的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她可悲可叹的命运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她自身,在于她的执迷不悟,一直沉溺于少小时所谓的欢乐生活中,总觉得自己“平生不得志”,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当你受到挫折不能改变环境时,你可以改变自己走出困境。

第三,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敢于对文本提出质疑。

比如《师说》第二自然段中用了三组对比说明“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第一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之间用的是分号。第二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之间用的也是分号。以此类推,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之间也应用分号,而文中用的却是句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都是如此)。对文本内容和结构仔细分析,是否第三组对比之间用分号更恰当,请方家指正。

第四,关注新的学术观点,把一些和学习联系紧密的学术观点适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的解释是卧具、坐具抑或是井边的栏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的意思是复习呢?还是实践、练习?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引起他们认真的对文本进行重新研读。

语文是民族的根,要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必须学好语文。要学好语文,就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用经典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得到切实发展。

推荐第8篇: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提升

第一章职业道德

第一节 职业道德概述及范畴(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

第二节 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第三节 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

社会)

第二章职业意识

第一节 创新意识(动力意识、质疑意识、超越意识、风险意识、协作意识)

第二节 竞争意识(沟通、应变能力、心态)

第三节 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评价能力、团队协助能力、团队激励能力、问题界定能力、项目分工能力)

第四节 服务意识(规范、诚信)

第五节 责任意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第三章职业精神

第一节 敬业精神(巩固的专业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勤勉的工作态度、旺

盛的进取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二节 勤业精神(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

第三节 创业精神(自信、自强、自主、自立)

第四节 立业精神(路线、方向、目标)

第四章职业技能

第一节 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开拓创新)

第二节 自我管理技能(表达、交往、行为规范、职业规划、习惯、态度)

第三节 迁移技能(通用技能)

推荐第9篇:提升教师素养

提升教师素养,打造书香校园

——矿大附小成立教师读书社团

矿大附小于艳菊 3月20日下午,矿大附小教师读书社团成立仪式在多功能教师举行。

大会由德育处李洁茹主任主持。首先,郝校长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能始终与书籍为伍,把读书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在读书中寻找快乐,激情工作,幸福生活,真正成为一名“学高”的师者。紧接着教师代表郭依军老师结合自身读书实际,在大会上了作了精彩发言。随后,李主任宣读了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最后,臧校长对活动作了总结,她希望通过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并表示学校会全力支持读书活动。

据悉,矿大附小为成立教师读书社团,进行了精心酝酿,认真筹备,旨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思想先进,本领过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以此为契机,以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营造浓郁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

推荐第10篇: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提升》心得体会

摘要:大学生职业素养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大学生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讲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素养、大学生职业素养行为规范和大学生职业素养技能三个部分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素质

经过这个学期对《职业素养素养提升》的学习,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看法:

一、职业素养的概述: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也可以说一生成败看职商。

二、职业素养包含内容:

1、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

(一)职业心念

“职业心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那么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涵了那些的职业心念呢?应该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心念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

(二)职业知识技能

“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就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更不可能成为“状元”了。

所以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坚持不断的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未来的趋势走向;就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懂得上传下达,左右协调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就要有高效的执行力,我们研究发现: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60%靠企业各层的执行力,只有10%的其他因素。中国人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聪明而有智慧”,中国人不缺少战略家,缺少的是执行者!执行能力也是每个成功职场人必修炼的一种基本职业技能。还有很多需要修炼的基本技能,如:职场礼仪、时间管理及情绪管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罗列。 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总之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是为了让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

(三)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心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

2、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 职业道德

(二) 职业思想(意识)

(三) 职业行为习惯

(四) 职业技能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三、如何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五、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

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六、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特征1职业道德具有适用范围的有限性。2.职业道德。3具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职业道德表达形式多种多样4.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

1、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3、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 水平。

七、自我认识: 自身的优点:

(1)具有冒险精神,积极主动,勤奋向上。只要我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有多少麻烦都要去做,但却厌烦去做我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

(2)务实、实事求是,有目标有想法,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喜欢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不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对细节很强的记忆力。

(3)为人谦逊、有同情心,对朋友忠实友好,有奉献精神,充满一腔热血喜欢关心他人并提供实际的帮助。

(4)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学习生活比较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依据明晰的评估和收集的信息来做决定,充分发挥自己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

(5)从小认真学习,踏实肯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能力,养成了刻苦钻研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喜欢学习,不怕吃苦。

(6)在以“团结、高效、务实、创新”为组织理念的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培养了积极主动,拓创新以及团结合作能力。

(7)个人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如:阅读、运动、交友等。 自身的劣势:

信心不足,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事物。有时想找一份兼职,但由于信心不足,始终无法迈出第一步;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感到紧张和压力;在公众场合不敢展现自己,有些害羞;做事情有时拖拖拉拉;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交际能力较差,口才欠佳。

解决自我劣势的方法:利用假期找份兼职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积极争取条件,参加校内外的各项勤工俭学活动,以增强自身的社会工作阅历,为以后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打下坚实基础。

八、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 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2) 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3) 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 要有创新能力。

九、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

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讲职业的素养是我们在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基本准则吧不论你在以后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做什么样的职业,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我们应该具有的。

第11篇: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提升方式和方法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指的是“通过学习和锻炼,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概括的说,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意识是指职业人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

职业技能无疑是构成职业素养的首要因素。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具备的技术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来自受教育的程度、工作经验和就业后的各种专业技能训练,其中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承载能力。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通过学习、培训获得。

各行各业因为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的职业技能可能不同,但各种类型的职业人,却需要具备一些共同的职业素养,这就是基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一般来说,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二、职业素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个人角度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

2.企业角度

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3.国家角度

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

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

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PPT11-14

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1、价值取向趋于实惠

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在大学生职业评价标准中,经济收入高位居前列,而满足社会需要位居最后。

经济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面对文化环境的变化,部分大学生抵不过诱惑,崇尚享乐。现在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毕业时,以待遇高低好坏为选择工作岗位的标准。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

2、学生对专业学习与职业工作联系的认识模糊

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由家长代为选择大学和专业;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以及将来从事的行业了解较少;特别是所学习的课程、教材等,都是被安排好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处于被动状态。

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方向、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素养方面缺乏教育。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导致不会主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无目的、无动力。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从业没有具体的打算,不关心也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没有紧迫感,缺少竞争意识。有不少学生还有依赖学校来安排工作的想法。

3、课堂教学不完善,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过程缺乏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过程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动脑与动手的综合训练;注重专项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

4、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人才市场以及行业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而不能把握专业和职业的走向。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创新、重授业轻传道等问题,拘泥于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因人设课。校内的实践条件有限,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为此,相对于社会对用人的需求而言,出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不扎实,缺少技能,动手能力差,对职场陌生等问题,职业化水平低。

五、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与方法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一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

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二)、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三)、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

练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一任务的进行,需要大学生、高校及社会3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

第12篇: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 提升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做主

全国卷II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提升语文素养课堂

教学做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13篇: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 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第14篇:聚焦“语用”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聚焦“语用”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潜心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聚焦“语用”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此简介自己所采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巧借汉字文化,说中提高识字能力

所谓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以汉字本身部件为根本的出发点,巧借汉字文化,把本属于汉字的因素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如教学《青蛙写诗》中的“点”字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点”的构成,让学生说说图片的含义,明白了“点”字表示烟火会一点点熏黑物体,表示黑点。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灬”,告知学生“灬”的名称,以及在古时,“灬”常表示“火”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带有“四点底”的字。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热”“蒸”“煮”等字。这样,在追根溯源中,引导学生体味汉字的内涵,了解汉字的演变,感受汉字所特有的魅力。同时在说话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系统识字的能力。

二、关注词语内涵,悟中提高学生语感

语言文字的运用基本单位是词语,因此,准确地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由地穿行在曼妙的词语密林里,体会词语的内涵,在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敏锐性,培养语感,在感悟中积累语言,并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教学《生命 生命》中“飞蛾求生”部分时,首先,引导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飞蛾的求生,从中引出“挣扎”一词;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挣扎”的意思,讨论飞蛾会怎么挣扎,会产生什么后果;最后,引导学生说说,从“一只小小的飞蛾仅仅只能活九天,但它还要挣扎着”中可以读出什么。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学生通过想象,眼前就会展开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而在这个过程中,词语的丰富内涵就会生动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这样,融情景想象与感情朗读于一体的教学,既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又让他们感受到了词语的魅力,体会到了词语的意境,提高了语言的敏感力,从而培养了语感。

三、捕捉语言特点,练中提高“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潜心会文,关注语言,捕捉语言特点,让学生借鉴文本的语言形式,有依可循、有例可鉴地进行语句表达的语言实践,以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1.聚焦特色句式,习得表达方法。

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教材中,许多课文中都蕴含着优美的、精彩的句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细细地品味。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聚焦“语用”教学,要聚焦文本中具有特殊表达的句式,让学生徜徉在表达有特色的句子里,通过揣摩、诵读的形式,学习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规律,从而迁移到写作,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笔者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圆明园的建筑精美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一大一小”“一动一静”“一仿一创”“一中一西”的强烈对比,然后用关联词“有……也有……”“……还有……”把这些建筑串起来,从而写出圆明园宏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构段方式,明白作者是通过“观看到的景物+感受”的构段方式来表达的。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尝试描写厦门的园博园。这样,教师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写法的运用,学生就从文本中获取了习作表达的方法。学生不但从范例中获取了作者表情达意的?Z言模式,而且从中学习了句子的表达方式,提高了表达能力。

2.聚焦典型片段,习得表达特色。

所谓典型片段,就是文章中语言形式比较有特点的,对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学习写法有较大帮助的片段或者段落。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些片段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语言习得历程,习得文章的表达特色。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第四自然段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是20世纪的“发现”,哪些是20世纪的“发明”,让学生探讨课文是如何将“发现”写具体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从“高、深、远、小”四个方面来写20世纪的“发现”,从“通讯发达”角度来写20世纪的“发明”。教师接着引导: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那么从表达上来说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作者不仅准确搭配动词,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表达方法。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有条理地说说21世纪的“发现”和“发明”。最后,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写写21世纪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中的内容,还内化了文本中的表达特点,在运用中习得了文本的表达特色,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聚焦篇章结构,习得谋篇布局。

文章的结构是它的骨架和纲领。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他们去发现文本中谋篇布局的奥秘,然后凭借文本中的范例,进行仿写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点面结合,把典礼的经过写具体的;最后引导学生采用课文的篇章结构来写写学校的运动会,并注意点面结合。这样,学生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学习了谋篇布局,提高了“语用”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在文本中寻找独特的语言,把握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语用”能力,进而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第15篇: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总结

本学期响应上级号召,我校大力掀起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活动,我也根据自己的情况,我进行了学科素养提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觉得自己学科素养有所提升,让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现对此工作作总结

我进行了以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

首先认真学习政治法律。作为党员,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和局里组织党员学习和培训活动,公共课培训《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学习,了解到宪法,刑法,未成年法等,因此我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各项法规,用法来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掌握各项规程、纲要,及时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和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其次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和学科教育两个方面的专家。既扎实的学术根底,又要有学术的前沿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提升: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四)提高反思性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所以,在专业方面不断充实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抽出业余时间,认真研读教材、教参,提升课堂技能技巧。加强平时批改、评辅作业。在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上训练自己,争取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其次,我每节课后都进行教学反思,教案二次修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学习进修方面

开学初,我为自己定下了读书计划,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每学期至少学习两本教育理论专著,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种讲座,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听课评课制。珍惜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制度,并写出感想及反思。本学期,我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小学语文教学》……在认真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我一边做笔记,一边写心得,并努力把读书获得的知识,应用在课堂上。本学期,我虽然没有参加第一轮学校举办的学科素养比赛,但我借助校园网学习了其基础知识,本次比赛让我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取长补短,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为下学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学科素养测试奠定了一很好的基础。

另外,我还动手写了下水文,重视自身习作能力的培养。写作能提升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随时反馈与沟通。因此,有时口头语就显得不完整、不准确。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有的人很健谈却不会写。而书面语言就必须要求十分完整和精写。中若出现用字不当,语意不通这类现象,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课堂上一个语意清晰、出口成章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们喜爱。教学效果自不待言喻。写作也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

当然,我还要严格出勤,做好其他工作。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16篇: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总结

本学期响应上级号召,我校大力掀起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活动,我也根据自己的情况,我进行了学科素养提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觉得自己学科素养有所提升,让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现对此工作作总结

我进行了以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

首先认真学习政治法律。作为党员,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和局里组织党员学习和培训活动,公共课培训《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学习,了解到宪法,刑法,未成年法等,因此我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各项法规,用法来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掌握各项规程、纲要,及时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和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其次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和学科教育两个方面的专家。既扎实的学术根底,又要有学术的前沿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提升: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三) 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四)提高反思性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所以,在专业方面不断充实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抽出业余时间,认真研读教材、教参,提升课堂技能技巧。加强平时批改、评辅作业。在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上训练自己,争取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其次,我每节课后都进行教学反思,教案二次修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学习进修方面

开学初,我为自己定下了读书计划,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每学期至少学习两本教育理论专著,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种讲座,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听课评课制。珍惜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制度,并写出感想及反思。本学期,我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小学语文教学》&&在认真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我一边做笔记,一边写心得,并努力把读书获得的知识,应用在课堂上。本学期,我虽然没有参加第一轮学校举办的学科素养比赛,但我借助校园网学习了其基础知识,本次比赛让我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取长补短,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为下学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学科素养测试奠定了一很好的基础。

另外,我还动手写了下水文,重视自身习作能力的培养。写作能提升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随时反馈与沟通。因此,有时口头语就显得不完整、不准确。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有的人很健谈却不会写。而书面语言就必须要求十分完整和精写。文章中若出现用字不当,语意不通这类现象,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课堂上一个语意清晰、出口成章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们喜爱。教学效果自不待言喻。写作也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

当然,我还要严格出勤,做好其他工作。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17篇:“阅读经典,提升语文素养”推荐书目

“阅读经典,提升语文素养”推荐书目(共100部)

(一)文化经典(5部)

1、《老子》[春秋]老子

2、《论语》[春秋]孔子

3、《庄子》[战国]庄周

4、《孟子》[战国]孟轲

5、《圣经》[基督教]

(二)小说(50部)

6、《水浒传》[明]施耐庵

7、《西游记》[明]吴承恩

8、《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9、《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10、《呐喊》[现代]鲁迅

11、《家》[现代]巴金

12、《子夜》[现代]茅盾

13、《骆驼祥子》[现代]老舍

14、《倾城之恋》[现代]张爱玲

15、《射雕英雄传》[当代]金庸

16、《北方的河》[当代]张承志

17、《芙蓉镇》[当代]古华

18、《活着》[当代]余华

19、《狼图腾》[当代]姜戎20、《尘埃落定》[当代]阿来

21、《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

22、《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

23、《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24、《匹克威克外传》 [英]狄更斯

25、《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26、《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27、《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28、《悲惨世界》[法]维克多•雨果

29、《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30、《红与黑》[法]司汤达

31、《茶花女》[法]小仲马

32、《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

33、《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

34、《上尉的女儿》[俄]普希金

35、《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俄]契诃夫

36、《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37、《安娜•卡列尼娜》[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38、《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39、《罪与罚》[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40、《童年》[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

4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42、《静静的顿河》[苏联]肖洛霍夫

43、《欧•亨利短篇小说》[美]欧•亨利

44、《热爱生命》[美]杰克•伦敦

45、《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46、《麦田里的守望者》[美]杰洛姆•大卫•塞林格

47、《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陀夫人

48、《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49、《红字》[美]霍桑

50、《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逊

51、《愤怒的葡萄》[美国]斯坦贝克

52、《谁动了我的奶酪》[美]斯宾塞•约翰逊

53、《我是猫》[日]夏目漱石

54、《挪威的森林》[日]江上春树

55、《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三)诗歌(10部)

56、《诗经》

57、《楚辞》

58、《唐诗三百首》

59、《宋词选读》60、《元明清散曲精选》6

1、《女神》 [当代] 郭沫若6

2、《余光中诗选》[当代]余光中6

3、《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6

4、《普希金诗选》[俄罗斯] 普希金 6

5、《草叶集》[美]惠特曼

(四)散文(10部)

66、《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6

7、《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6

8、《朱自清散文精选》[现代]朱自清

69、《流言》[现代]张爱玲70、《梁实秋散文》[现代]梁实秋7

1、《写在人生的边上》[现代]钱钟书7

2、《鲁迅杂文选》[现代] 鲁迅7

3、《我与地坛》[当代]史铁生7

4、《毕淑敏散文集》[当代]毕淑敏 7

5、《文化苦旅》[当代]余秋雨

(五)戏剧(5部) 7

6、《窦娥冤》[元]关汉卿7

7、《西厢记》[元]王实甫7

8、《雷雨》[现代]曹禺7

9、《茶馆》[现代]老舍

80、《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

(六)名人传记(5部)

81、《鲁迅传》 [当代]王晓明8

2、《毛泽东传》[当代]金冲及8

3、《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84、《林肯传》[美]戴尔•卡耐基8

5、《罗素自传》[英]罗素

(七)人生修养(15部)

86、《菜根谭》[明]洪应明8

7、《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当代] 刘墉8

8、《人生哲思语编》[当代]周国平

89、《蒙田随笔全集》[法]蒙田90、《培根散文集》[英]培根9

1、《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92、《人间词话》[清]王国维9

3、《语文常谈》[当代]吕叔湘9

4、《美的历程》[当代] 李泽厚

95、《谈美书简》[当代]朱光潜9

6、《傅雷家书》[当代]傅雷9

7、《宽容》[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9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9

9、《共产党宣言》[德]马克思、恩格斯 100、《美国独立宣言》[美]托马斯•杰弗逊

名家名作推荐

1.余秋雨作品(《文明的碎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余光中作品(余光中诗集、散文集等)

3.周国平作品(《周国平散文集》《岁月与性情》《妞妞——一个父亲札记》《安静》《守望的距离》《人与永恒》《各自的朝圣路》等)

4.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5.鲁迅作品(小说、杂文等) 6.巴金《随想录》、冰心散文、朱自清散文、沈从文小说等

7.冯骥才散文、毕淑敏散文、贾平凹散文、铁凝作品8.季羡林散文、汪曾祺散文、梁衡散文

9.王小波、余杰、曹文轩的作品10.林清玄散文、刘墉散文、张晓风散文11.孔庆东《正说鲁迅》

12.于丹《论语心得》13.易中天《品三国》14.现当代小说:《平凡的世界》《家》等 15.现当代诗歌:舒婷的诗、海子的诗、艾青的诗等16.散文选本(《时文选粹》《智慧背囊》《感受大家》)

17.《傅雷家书》18.林语堂《苏东坡传》19.朱光潜《谈美书简》

20.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书:《语文,丰富的表情》(上海教育出版社)21.《论语译注》《老子译注》《孟子译注》《庄子译注》等22.《古文观止》23.《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等

24.《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25.《梵高自传》26.《居里夫人传》

27.泰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28.梭罗《瓦尔登湖》 29.世界名著:《简爱》《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复活》《堂·吉诃德》等

30.雨果、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作品 31.《歌德谈话录》 32.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等)33.《沉思录》(温总理天天在读的书) 34.《茅盾文学奖作品集》(全国顶级作家的巅峰之作,不可不读)

35.《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集》(高考自主招生必备精品,诞生郭敬明、韩寒等知名作家的摇篮)

36.《三毛作品集》(一位滚滚红尘中奇女子,足迹踏遍世界,作品影响深远) 37.《百家讲坛系列》(开拓视野,名家观点,一定会让你心有戚戚焉)

第18篇: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总结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总结

为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成为学生尊重和喜爱的教师,本学期,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学习和提高:

一、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

本学期,我读了《点击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小学语文教学》……在认真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我一边做笔记,一边写心得,并努力把读书获得的知识,应用在课堂上。

二、认真研读教材、教参,提升课堂技能技巧。

阅读教材的时候,我努力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价值的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把握的角度、坡度设置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课备的充分了,教学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课上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达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上,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课上,随时注意学生的动态,某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我马上提醒;有学生在交头接耳,不注意听讲,我马上把他叫起来;有孩子老走神,那可能是他在课外或课间,遇到了烦心事,意识到这些,正确地处理,就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了。

三、加强平时批改、评辅作业。

作业能很好地反映出孩子近段时间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状况。所以,平时我就严抓作业,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项作业,我都要去他们认真完成,然后我及时批改,有错的及时发下去改,不会做的,我叫到跟前予以辅导,关注学困生,尽量使每一个孩子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四、动手写下水文,重视习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提升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随时反馈与沟通。因此,有时口头语就显得不完整、不准确。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有的人很健谈却不会写。而书面语言就必须要求十分完整和精写。文章中若出现用字不当,语意不通这类现象,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因此,当我们在写作中练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得到提高。课堂上一个语意清晰、出口成章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们喜爱。教学效果自不待言喻。写作也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当一个人有了写作的习惯时,那么在阅读上就不会满足于泛泛浏览,你一定会去不自觉地地品味别人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揣摩别人是怎么立意的,探讨别人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想法从别人的佳作中汲取值得学习的东西。阅读的层次很自然地得到升华。

2013—2014年第二学期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总结

蛮会中心小学

陈丽

二〇一四年七月

第19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提升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提升

全南县第二中学 谭春苗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四: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

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作到善于、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

五、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是提高课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声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能写作的语文教师却能指导学生写作。某家报纸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你能为我们写篇作文吗?”这曾经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震惊和深思。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能写出自己的专业论文,还要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体,教师必须能写。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溪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六、培养语文教师分健康积极的心态

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责任更大,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了。因此教师要学会积极反思、反省,从而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只有真正具备了反思的能力,对语文教学才不会随波逐流,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端正的态度、十足的信心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看待名利和挫折,才能遇到挫折不苦恼。反之,老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老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塑造成灵魂、塑造国魂。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科研素养,语文教育必将能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的职责。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向“科研型”的高水平老师迈进。

第20篇: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如果要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陶冶情操,就必须要为学生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作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为此从以下五点去做: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培养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教给阅读方法,挖掘阅读动力;推荐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关键词:课外阅读;搭建平台;创设环境;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课外阅读不是为了背记什么,而是为了磨炼意志,开阔眼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最终获得一种惊喜。”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首先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知识,扩大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推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识字、读书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的重要积累过程。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书,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与父母就会一同进步,通过亲子共读,可以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条件,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因为互动双方是自己的亲人,其亲密程度和安全感决定了阅读的效果。孩子在家长面前愿意质疑,愿意互动,并敢于提问。但是,我们的父母对亲子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对阅读和子女教育关系的把握和理解不正确,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改变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孩子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想尽办法来调动小学生读书的能动性。作为小学老师,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介绍文章内容,以激发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好奇心。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采取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对学生的读书给予一定的关注。再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读后感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把课外读过书籍的内容“借题发挥”,发自内心地去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Z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课外阅读优秀片段赏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读到优美的、感人的、精彩的句段,把它摘抄下来,然后在学校中与全班同学交流,使他们彼此产生共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舒适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中,如果对学生不进行指导,就不会收到实效。首先,我们从布置温馨的读书角开始,给学生创造一个小天地,摆上舒适的桌椅,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其次,在教室张贴一些有关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用名人激励他们读书,使孩子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再次,师生可以为班级图书角捐献图书,还可以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能时时看到新书,有更多的书与大家共享。最后,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读书讲故事”“读书心得汇报会”“诗歌朗诵”“优秀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依靠语文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悟到语文的美好。其次,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在阅读中,不但要给学生定时定量,还要指导他们选择性地读书,还可以根据性别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书。接着,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好词佳句分门别类地摘抄积累下来。对于感受较深的句子或片段可以做上批注,也可以写下对整篇文章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最后,学生可以为自己制作一本课外阅读成长记录本,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读完一本书,可以记录在本上,记下阅读日期、篇名,这样学生自然会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五、推荐优质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盲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小学生选好课外读物。首先从年龄特点上来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加上心理特点,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如《中华歌谣100首》《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书。高年级学生容易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散文等,如《爱的教育》《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生通过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年龄特点,读适合自己的书,从而让他们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对书的内容易于吸收、消化。其次,还要注意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根据课内课文的单元主题,向课外延伸,推荐同一主题的课外文章,如学到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时,我们就向学生推荐了《昆虫记》,这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课外阅读是从兴趣开始的,课外阅读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好课本上的内容,更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给学生课外阅读插上翅膀,让他们遨游在书海,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语文,陶冶情操。

编辑 张珍珍

语文素养提升作文范文
《语文素养提升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