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部队反邪教批判书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0 09:07:4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部队反邪教

当前新形势下部队反邪教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一、什么是邪教,邪教的特点以及危害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既有本土的宗教,也有外来的宗教。在我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倡导信徒融于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群众,维护社会和谐,拥护我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活动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而且愈演愈烈。一方面,他们利用人权、宗教问题,在国际政治舞台向我国频频发难。另一方面,暗地里积极扶持和资助不法宗教势力,千方百计安插特务、培植力量,甚至利用邪教组织公然进行反华活动。

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对“邪教组织”做了司法解释:“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组织具备以下特征:

1、打着宗教、科学或气功的幌子。从我国现存的邪教情况看,他们大多都打着宗教、科学或气功的旗号。

2、神化邪教头子,实施精神控制。邪教头子都称自己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的身体上和精神上具有超自然的、神奇的、卓越的、特殊的能力和品格。以此来煽动信徒对教主的狂热追随和笃信。

3、建立秘密组织,实施心理操纵。大多数邪教组织的组织体系都非常严密而封闭,甚至一般信徒都难以了解、深入。教主为了达到控制信众的目的,往往制定许多教规、教条,或限制信众与外界接触,或限制信徒之间的交往。

4、盘剥信徒钱财,非法牟取暴利。在非法攫取钱财这一点上,邪教的目标是一致的。剖析邪教的敛财手法,最常用伎俩的是愚弄欺诈群众,诱骗、强迫信徒向教会捐献,或以宗教团体的名义骗取社会募捐。

5、反对政府,仇视社会。邪教组织往往猛烈抨击现实社会,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们攻击政府无能、人心败坏、道德沦丧、战争不断等等,宣扬超脱或者推翻现实社会,建立和共赴所谓的“理想王国”。

6、宣扬“末日来临”,制造思想混乱。编造荒谬离奇、骇人听闻的歪理邪说,宣扬“末日来临说”,是一切邪教组织欺骗世人的惯用伎俩,目的就是要造成社会恐慌,引起大众注意。

近年来,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他们的罪恶行径和反对言论,已经严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宗教秩序,影响了我国的民族团结。邪教的敌特活动,严重破坏了国家的安全稳定。邪教的敌特活动煽动民族情绪,激化民族矛盾。邪教的敌特活动笼络人心,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当前新形势下我军反邪教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当前新形势下我军反邪教工作面临的形势:

我国的邪教组织除了上述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独有特点,这既是当前反邪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又是造成当前形势的原因:

1、邪教在我国时起时伏,从未间断。

2、我国邪教组织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甚至有些邪教组织利用宗教毒害官兵思想,通过互联网、在纸币上印反动言论、散发传单、光碟等方法手段拉拢部队官兵,妄图在部队发展和培养势力,从而达到动摇官兵理想信仰,破坏部队安全稳定的目的。一来,邪教披着极具迷惑性的伪善外衣;二来,我国部队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往往有一些单位驻地环境特殊,社会环境复杂,民族问题突出,宗教势力渗透严重。部分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影响,从而对各项工作丧失兴趣。更为险恶的是,邪教组织千方百计将信徒输送到部队内部,长期隐藏,企图通过提干、考军校的行为达到拉拢部队、掌握军权的险恶目的、

3、我国邪教组织背后多有敌对势力支持,且近年来有从幕后走向台前趋势。

三、在当前形势下我军如何应对反邪教工作

首先,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邪教渗透已经对当前部队的安全稳定和战斗力构成了威胁。广大官兵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以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和责任感首先从内部搞好反邪教工作,反对邪教的渗透: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遵守法纪军规;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通过积极分析防范形势,采取教育授课、观看录像、案例剖析、官兵讨论等形式加强官兵识别邪教、防范邪教、抵制邪教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官兵认清邪教本质和严重危害,干部骨干主动和战士谈心谈话,进一步掌握官兵思想动态,对所属人员思想情况、家庭情况、对外交往情况进行认真摸排,切实掌握官兵思想底数,为进一步开展反邪教活动抢占了先机,有效防范邪教组织对部队的渗透破坏,防止官兵偏听偏信邪教蛊惑、传播小道消息、散布不正当言论等问题。

其次,组织人员深入港区、社区,广泛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部队外的安全稳定。组成反邪教“义务宣讲小分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报纸、咨询专家等形式,收集邪教的反人类性、敛财性等社会危害性,并将内容整理汇编成宣传资料册,深入各个角落,开展反邪教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标语、发放材料、网上微博转载等形式,向群众澄清邪教的真相,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自然科学知识,为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自我防范的意识。

再次,通过对各个部队反邪教工作情况和形势的了解和判断,针对辖区驻地部队多、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的“三多”突出情况,加强军地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合力形成对外来人员中的高危人员、邪教人员的排查机制、发现机制、控制处置工作机制的全覆盖,开展“占领阵地、突出宣传、抓好群体、消除盲点”活动,探索有特色、有看点、有亮点的反邪教工作做法,明确军地共同携手,积极抓好驻地部队的反邪教工作,确保工作“四个到位”:一是组织健全到位;二是责任明确到位;三是规范管理到位;四是信息互通到位。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队重视,专人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并要求各级工作人员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对部队内的租赁、暂住人员的管理力度,确保本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与邪教不断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单纯的迷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信和政治结合,在政治野心操纵下的迷信。因此,在与邪教的斗争中,广大军官要时刻提醒自己邪教的本质和危害,清醒地看到邪教组织不但腐蚀军队,更加祸国殃民,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在工作上绝不松懈,克服思想麻痹和厌战情绪,与邪教组织斗争到底。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战士,坚决抵制邪教渗透破坏,打牢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

推荐第2篇:批判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编者按:分析有理有力,全面而不失深入。但是由于这位考生并没有完全掌握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的某些细节性要求,犯了几处主观性的错误。所以,这是一篇2类卷的作文。如果满分是30份,可以考虑给24分)

2003年全国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所考的两篇作文,一是文章摘要,一是评论型作文——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论证有效性分析”。这道题目的题干是这样一段材料: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论,分析上述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提示:评论型作文思考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作文要注意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下面我们同样选录几位同学的文章,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点拨。希望读者仔细研读,从中悟出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类文章的写法——这其中主要包括应该怎样开头和结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原材料的逻辑漏洞,在对原材料的逻辑漏洞进行分析和批驳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要犯哪些逻辑错误等等。

【例文一】

这个实验本身无可厚非,而作者由它引申和推出的结论却漏洞百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文中说“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显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在上面那个实验中,环境并不是不确定的,相反它是非常确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机械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瓶口永远对着暗处,而瓶底则是对着明处。在这样的确定性的环境下,苍蝇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它得以逃生,蜜蜂行为的确定性令它最后衰亡。后面的文章多次提到“在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等等,而这些从逻辑上根本不能建立在那个实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两者前提不同,那个实验不可能作为后面推理的论据,两者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贴切中肯,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具有某种令人信服的分析能力。这是评论性写作所要求的最主要的思维素养。)

其次,论据不充分。作者只举了一个实验的例子就得出“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的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要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上文作者就至少必须再列举出更多有力的证据来。(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比较平淡,甚至略显牵强,观点也缺乏新意。但不至于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完全是在胡搅蛮缠、胡说八道。所以,这也不妨作为凑字数的一招。)

再次,如果说这个实验启发我们有时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还是合适的(编者按:这是题干的论据作出新的解释,企图以新的更合适的结论来衔接题干原有的论据,这也是评价题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就此得出“不应朝既定方向的努力,而应随机试错”的结论是荒谬的。实验中,苍蝇和蜜蜂的行为不过是两个极端,而生活中的人绝不是非“苍蝇”即“蜜蜂”,人应该既有确定的目标,又要善于试错,发现错了之后再修正自己的目标。所以,上文作者的结论是武断的。

最后,以偏概全。在实验中,所有条件都是确定的,唯有苍蝇和蜜蜂习性不同;而类比到企业经营以及世界上人的生活之中,决定因素便更多了,远远不止有无确定目标和是遵循规则还是突破规则这个方面。故把实验结果就这样简单地类推到社会,显然不合理。(编者按:这一段可以说是这分作文考卷最大的一出败笔,因为首先“以偏概全”这层意思在“论据不充分”那一节里已经阐述过了,在这里再次阐述,就会显得文章重复罗嗦,让阅卷人觉得你的思路有些混乱不清;其次,这一节本来是试图要论述上文作者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但是后来的论述根本和这个主题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就严重暴露出了该文作者的思维不严谨、易文不对题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节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综上所述,论据不恰当且不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使用类比不恰当。(编者按: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你上面说过的东西。但是,很遗憾,不知是时间的缘故还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缘故,最后这么关键的一段竟然只是有“意”而无“文”!)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分析全面深刻的“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文章。但是由于文章有些内容重复,致使文章的条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它应该是介于一类卷和二类卷之间的文章。可以考虑给25分)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推荐第3篇:批判诗歌

我为什么要批判?我已经满头黑发

我为什么要向一片沙漠挺进?

在森林里吹箫,在西瓜旁散步

有一点白云,有一支炊烟

有两处爱情在山脚下弹琴

在一块白石上我放走候鸟

让它们带走我所有的黄金

我空空荡荡,我与最初的哭声一起

重新降临在每一首诗歌里

我为什么要歌唱蜻蜓的翅膀?

天空升起虚弱的太阳

我为什么把大海降落在低陷的睫毛里

我已经被大米淹没,限制

许多日子被青菜包围

不要雄心,不要飞翔

我靠着墙角为城市哭泣

多少人在抽烟,多少大街在

红灯下拐弯

我放一点音乐

我抖动起膝盖

为这点思想

这首诗歌

我深深低下头为天空致哀

推荐第4篇:不良风气分类批判

多措并举抓好习惯性漠视整改活动

河北省女子劳教所政委 卢又林

针对领导干部和民警在思想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囿于经验、墨守成规、固守教条、依据习惯、主观片面等突出问题,省局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围绕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规范管理、公正执法等5个方面83项内容深入开展“习惯性漠视”查漏补缺活动。这次活动对于推动我省劳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民警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对于推动场所规范化管理,从而提升管理水平、树立司法警察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习惯也表现为人的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心理机制的改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但是我们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不良习惯也消解了人的理想、信仰、意志、毅力、激情等,成为成长和发展的桎梏。所谓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漠视有两个意思,一是冷 1

淡地对待、不关心,二是轻视、藐视的意思。漠视是对人和事物的一种消极态度。“习惯性漠视”就是将漠视作为一种惯性思维,一种常态,甚至作为一种人生观。它表现为对学习、工作、生活等没有兴趣,消极对待,敷衍了事,无动于衷、得过且过。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麻醉剂,是行为的枷锁,是事业的阻隔,其危害性十分严重。习惯性漠视行为的长期存在,必然毁掉个人和团体发展的前途,毁掉劳教事业发展的根基,烂掉一个班子,毁掉一支队伍。

省女子劳教所正式收容以来,在省厅局党委的领导下,通过规范化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和创建省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等各项活动,单位逐渐步入正轨,运行基本稳定,场所保持了持续稳定。但是,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主义和习惯主义的影响,领导干部和民警漠视规律、漠视思考、漠视制度、漠视方法,不善于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习惯于凭“想当然”、“自以为”看问题、做事情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在个别人身上带非常明显。习惯性漠视现象直接导致知行不统一,执行力和落实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最大隐患。 因此查摆认真习惯性漠视现象,大力整治形成的土壤,建立防止习惯性漠视现象的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习惯性漠视现象的危害,是我们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民警的工作激情、责任感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一个单位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持续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解决习惯性漠视的问题,要从重点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解决班子和队伍的思想认识问题。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只有让大家认识到习惯性漠视现象的严重危害,才能调动大家查摆和整改习惯性漠视现象的积极性。因此,要结合这次活动,切实加强对民警职工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分辨是非能力,树立其整改习惯性漠视的自觉性,克服各种消极处事现象,增强班子和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防腐拒变能力。这次我们根据省局列举的80种习惯性漠视现象和单位的实际,共列举了100余项查摆范围,全面开展整改习惯性漠视现象大讨论、大整治活动。要求所领导参加各单位的学习讨论活动,加强督导,确保各项活动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解决班子和民警队伍的学习问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用一辈子。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认识,才能为解决习惯性漠视问题的创造条件。要让班子和民警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事业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来对待,自觉从各种应酬和羁绊中解脱出来,做学习的表率,当学习的楷模,不断提高知识涵养和卓越见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党内学风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即: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要切实抓好民警职工的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通过学习,切实改善班子及民警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三是要解决班子和民警的能力问题。能力低下是形成习惯性漠视现象的重要原因,而提高能力又是解决习惯性漠视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能力,包括提升学习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但是解决习惯性漠视问题还必须要加强提高前瞻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具备前瞻思维能力,才能够让我们通过对现实现象的分析准确预测未来的趋势,才会超脱眼前和现实的局限,并且将长远利益蕴涵于眼前利益和现实利益,不会鼠目寸光、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对当前习惯性现象听之任之,就一定会影响将来的发展。系统思维能力,要站在全局,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习惯性漠视的问题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表现方式存在,但却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倾向和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不良习惯。如果我们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角度来把握事物的整体,那么就会发现习惯性漠视态度对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事物的结构被事物的现象所掩盖;而事物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回路,在空间上跨越事物的边界,在时间上也许会影响长达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因此具备系统思维能力,我们才能够纵览全局,才能站在至高点上来看问题、分析问题,发现解决复杂问题的杠杆。

四是要解决班子及民警队伍的作风问题。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通过分析55万起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总结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安全金字塔”法则。他认为, 1起重伤害事故

背后,经常有29起轻伤害事故,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以及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存在,它们之间的数字比是1∶29∶300”。因此,预防一切事故,从本质安全中人的因素角度考虑,就是要消除直接作业环节的各种违章行为。中国有句成语,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就涉及到一个作风问题。作风教育不扎实、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严格、追究惩处不到位,是习惯性漠视现象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许多同志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做表面文章,不愿真抓实干,不愿意落实制度、不愿意深入实际的问题,存在着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工作中讲得多做得少、布臵得多督促得少的问题;存在着不从全局出发,强调局部利益,搞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小问题形成大问题,大问题形成大难题。因此,解决作风问题,要切实解决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

解决习惯性漠视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多措并举,需要健全机制、常抓不懈,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需要加强教育、强化督导,更需要领导班子真正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这是我们整改习惯性漠视痼疾必须始终坚持的方法。

推荐第5篇: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注:下文中的黑体为原文中摘录的内容

一.时代背景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生产力大力发展,财富日益积累。马克思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对比来看,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主体中更细化,还包含了资本家与企业家才能的概念,并且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更看重的是企业家的才能。资本家的概念在马克思的序言中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阶级包含了资本家,因为三大阶级可以理解为工人,土地所有者与资本家。马克思将资本放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首要位置,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它有别于劳动支配的传统农耕,手工业,以及自给自足的经济运营模式。虽然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但是资本已经处在主导地位。马克思将贸易归为(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 (3)资本一般,并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来得到自己的结论,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研究的态度也是比较明确的,注重的不是结论,而是自己的研究方法,就像他所说,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源于以下3件事情:第一件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第二件是有当时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第三件是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困惑以及与物质利益的直接碰撞迫使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正视社会现实。另外,从马克思提到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来看,他研究的原因还带有一些政治色彩。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简而言之,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唯心主义,具体说是对用绝对精神解释法律的完全否定。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它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和法等,仅仅是绝对精神展开的一些环节。而马克思却不是这样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经过研究,马克思首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毋庸置疑,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于科技的大力发展,使得生产力迅猛提高,随之出现了不同于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由多数人或者个别人所决定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紧接着,马克思谈到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换句话说,马克思把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上,认为物质生活与经济基础是一切法律,国家的根基,而不是绝对精神。在奴隶制的国家里有谁能预感到有封建制的存在?在封建制的国家里有谁能知道还有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存在?如果人们依赖于绝对精神,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拥有建立其他制度的思想。就算有,那么人们意识中存在的劳工与资本家会不会在原始社会中产生?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任何一种制度的变革前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都是源于现实的,真实存在的物质改变。而并非意识所决定的。

然而,我认为,马克思接下来所说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是不够准确的。前面所说,人们的意识中可能存在劳工与资本家,以及资本主义的概念,只是没有办法将意识中存在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就像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但是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共产主义的存在。我认为这是主观意识能否转化为客观存在的问题。

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提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我认为,资本主义的出现与社会阶级的矛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然而,是不是矛盾就不再出现了呢?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英国,希腊,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自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是普遍存在的。雇佣关系的出现意味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由此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就客观的证明了马克思结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将变革归为2类,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认为马克思的这番话可以概括为物质和精神2个层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以世界真实存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研究物质的变化,并改进原有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变革。而另外一种是人的意识引发的变革,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其中,我认为最为典型的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人们开始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与封建的礼教对人的束缚大相径庭。人们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艺术的形式加以反映。

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文艺复兴才得以发展。马克思在序言里的解释是一个变革时代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我认为还需要指明的是,意识形态的变革需要物质条件的满足与积累。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与旧社会的落后生产力矛盾冲突发生之后,人们凭借资本主义这种全新的模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是资本得到积累,之后才会有意识上的转变。人们意识上的改变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改变,或者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之前所述,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到先进的发展阶段,社会变革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人类对生产力以及物质的需求,如果是这样,那也就不难发现,当一个旧制度达到生产力顶峰的时候,就无法满足人们对更多物质的需求,那么人们就会寻求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会发生社会变革。如果旧的生产制度没有达到顶峰,就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需要,就不会发生变革。人们需要寻求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办法。而马克思所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意在强调人类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过程。

五.马克思的研究态度

马克思坚决反对普鲁士政府,毅然辞职,生活拮据,到处流浪。然而,他却始终坚持自己对科学的探索。在真理面前,他不会像任何政府势力低头,纵使自己一无所有。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态度,马克思的研究才具有了准确性以及科学性。马克思这种研究态度是值得我们肯定与钦佩的。

推荐第6篇:科特勒营销批判

科特勒营销批判

“定位”被美国营销学会评定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可为什么定位在实践中却雷声大、雨点小?

传统营销的“定位”危机

传统营销是以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科特勒曾说:“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制定出适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

然而,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知识的普及、模仿的加快,人们发现传统营销越来越难以奏效,像波导、TCL、联想等国产手机品牌短短数年间从辉煌崛起到集体遭遇困局,它们惊人相似的轨迹正是传统营销面临危机的表征。那么,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当今已进入战略营销的时代。而传统营销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战略。

战略是什么?世界顶尖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雄文指出,战略就是定位,即通过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价值来取得独特的地位。

事实上,“定位”这个词是由美国营销大师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后而流行的。鲜为人知的是,两位大师所创立的“定位论”,本质上是与传统营销大相径庭的新一代营销学,是一种系统的战略论。在定位论经典之作《营销战》中,里斯和特劳特说:“战略和时机的选择就是市场营销的喜马拉雅山,其它的只是低山矮林而已。”

科特勒对定位也是十分推崇的,并吸纳定位作为其战略营销4P的一个步骤,这4P为:探查(Probing,即市场调研)、分割(Partitioning,即市场细分)、优先(Prioritizing,即目标市场选择)、定位(Positioning)。

更具影响的是其另一种缩写STP,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的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这里的定位是指在确定的目标市场寻找与竞争者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差异化,然后以此为战略,设计执行的战术4P营销组合,以有效地传播这一定位。

科特勒说:“一系列营销活动都是以STP为基础的。”

然而,恰恰是ST把P(定位)给“ST”了(现在,没炒股的人都知道“ST”是什么意思)。

因为目标市场不应是由市场细分而得来,它实际上是由定位形成的。换句话说,你要面对的市场,不是由内而外的思维所圈定的某类固定的消费人群,而是由外

而内、由消费者的认知所决定的。在定位时代,如果你还固执地先确定一个目标市场再在里面定位,无疑将被具有新观念的营销对手所淘汰。

S:市场细分“抓瞎”了

首先是“S”出了问题。市场细分本身已经越来越脱离于市场。

市场细分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市场环境远没有今天复杂。虽然几十年来,每一本营销教科书都会花很大篇幅来介绍各种细分方法,然而在实践中,这一经典工具日益沦为一种“纸上游戏”。

原因是今天的消费者已经变了,他们变得越来越矛盾、善变、个性化和多面化,他们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人口统计和心理学分类模式的框框,把那些不真实的特征描述抛之脑后。尽管学者们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的研究日趋复杂,细分变量层出不穷,企业用于市场调研的费用也不断提高,但其实用价值与所花费的资源相比实在不相称。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你的竞争对手能使用跟你一样的市场细分工具,你看到的,对手也看到了,你以为你很聪明,对手却也不笨。结果大家所界定的目标消费群体,竟然绝大部分是相同的,虽然也会有那么一小部分目标群有所不同,但广告宣传针对的重点差别不大。

市场细分陷入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这也就难怪为什么STP理论上完美,实际的应用却并不如人意,大量所谓的“定位”有其名而无其实,它们大多只是战术意义上的微弱的差异化而已,对消费者而言,这些细微而复杂的差别只会导致混乱。

比如冰箱业里各个品牌不约而同瞄准保鲜市场,因为据调查保鲜功能已成为消费者选购冰箱最关注的因素,于是新飞的“杀菌保鲜”、容声的“原生态保鲜”、西门子的“0℃保鲜”、海尔的“光波增鲜”、美菱的“光触媒保鲜”„„你见过哪个消费者是冲着这些保鲜技术来买冰箱的吗?

T:选择,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

在“T”阶段,STP更是有很大缺陷。因为传统的市场细分是对现有市场需求进行分析,选择目标市场时,评估的重要标准是市场规模,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市场有多大?”

问题是,消费者无法知道如果将来他们的选择面发生重大变化之后,他们可能会买什么东西。一种有潜力的新市场,常常就会因看起来太小而被放弃。

1959年,施乐推出914复印机前,曾迫于资金压力想把这个专利产品卖给IBM。IBM雇请咨询公司做了市场调研,结论是即使现有的热敏纸复印机市场全部被这

种新式静电普通纸复印机夺得,总销量也不超过5000台,这还不抵为制造新机器所费的投资。因此,IBM拒绝了施乐的这项专利。这可谓是IBM历史上最重大的失误之一。

施乐公司完全置调研结果于不顾,坚信人们会发现它的价值。结果上市几个月后,《财富》杂志就称赞它为“美国有史以来销售最成功的产品”。一个传奇性的大公司由此诞生。

管理宗师德鲁克也反对对市场上还没有的东西进行市场研究,并曾说,如果家用照明系统的发展一直依赖于市场研究的话,现在房间里点的将是高度复杂的煤油灯。

哈佛教授克利斯坦森的研究则指出,大公司往往过于讨好现有客户,专注于“持续性创新”,不敢尝试新产品、新做法,反而无法维持繁荣景象,而市场上真正能博取广大商机的,常常是披着羊皮的狼——“破坏性创新”,它一旦确立,就会很快成为主流。

克利斯坦森的“破坏性技术”的原文为“disruptive technology”,

disruption的意思是破坏性的、分裂性的,它本来是指在进化中产生的“分歧”之义。也就是说,所谓“破坏性创新”,实质上就是定位论所讲的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分化法则”所表现出的一种现象。

分化是成功打造大品牌的惟一方法,因为品牌的强势力量只有一种来源,即成为某一品类的代表。因此,STP常常会让你错失一些深藏不露的重要市场机会,也就是分化——开创新品类的机会。

P:一厢情愿的差异化

现在说到“P”——定位。定位从应用的实际内涵上讲分成两种:心智的定位和非心智的定位。营销中的定位就是在顾客大脑中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即心智的定位。而寻找一个不存在于顾客大脑中的位置是非心智的定位,比如发射导弹对目标的定位、管理者对属下工作分工的定位。营销者往往把这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定位混为一谈,脱离了心智这个基础来给自己定位。如TCL定位于要做中国3C融合领域的领导者,这注定是一个失败的目标,因为顾客心智中并不存在一块叫作“3C”的地盘。

STP所进行的分析,恰恰是基于市场上的竞争状况,而不是顾客心智中的竞争状况,这导致大多数情况下它作出的定位,只是一种一厢情愿,营销者认为具有差异化,顾客却并不认同。而其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一个差异化“神话”就是:你会因更好而成为赢家。

科特勒曾谆谆教诲:“一个公司可以通过使提供物更好、更新、更快或更便宜创造价值。”“只要公司在某些活动上做得比它的竞争者好,它就获得了竞争优

势。”他把“更好”、“更新”、“更快”、“更便宜”作为对公司产品和服务进行差异化的4条大路。

这种看似很强有力的逻辑无疑与人们惯常的思维相契合,于是大家热情高涨,纷纷搞起标竿 (即基准营销,Bechmarketing),对比竞争者的优点“比学赶超”,有人甚至把标竿法称为“终极竞争策略”。

随之,一个悖论应运而生:企业越是精熟于传统营销方法,它们的战略就越是趋同。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实际上罕有区隔,相互替代性极强,真正对消费者有意义的选择却难得出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产业中的所有竞争者在一个零和博弈中追逐着相互模仿,利润被破坏,产业的规模也因为大家过度拥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中而日渐衰落。

日本电子业的竞争就呈现出这种病态。里斯曾研究日本前六家电子公司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和三洋1994~2003年10年的财务业绩,其总利润为32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仅为0.1%,而同期戴尔的销售收入只有这六家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1/14,利润额却是它们的四倍多,为132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6.2%。波特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日本还有竞争力吗?》,批评日本式竞争方法没有战略,是在同一价值维度上的互相拆台的战争。如果日本企业没有全球化而仅在国内死掐的话,它们无疑早已伤痕累累。

战略营销,定位先行

科特勒的STP模式在营销界长期被奉为圭臬,几十年来几乎未遭到质疑,倒是科特勒自己在其2003年出版的《水平营销》中指出,像STP这种基本的营销策略“日渐开始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已不再能引领我们重现往日的辉煌”,“市场细分与定位策略的不断运用尽管能扩大规模,最终会导致市场的饱和与极度细分。从长远看,市场细分的弊大于利,而且会降低新产品的成功率。”因而需要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水平营销。

问题是,科特勒提出的水平营销仅仅是一种运用横向思维进行创新的方法,严格说来算不上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实际上,在其2006年新出的《营销管理》第12版中,科特勒仍在强调:“所有的营销战略都是建立在STP的基础上的。”

科特勒虽然认识到STP的局限性,但由于这个思维框架很符合逻辑,科特勒根本上并不打算改造它。然而营销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在实际中,STP却是在为创造性的(而不是平庸的)营销活动中确定目标市场时最无用的方法。

那么要如何确定你的目标市场呢?

答案是根据品牌的定位来确定目标市场。

定位是竞争导向的。定位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确定你的竞争对手是谁。然后你要

在顾客大脑中寻找竞争者的位置、或通过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从而发现一个尚未被占据的有价值的位置,再通过一致性的营销活动清晰地向顾客传播该定位而抢占之。当顾客产生相应的认知后,你的目标市场就自然形成了。这就是在定位时代,一个有效的战略营销的整个过程。

试问,你如何用STP对王老吉进行定位呢?所有的凉茶都可以预防上火,否则就不叫“凉茶”了。很明显,用市场细分法是提不出“预防上火”的定位的,否则早就有那么多的凉茶品牌捷足先登了。当然,如果你愿意做“事后诸葛”,也能绞尽脑汁把STP给套上去,以证明STP仍然有效,但你会发现这并没有说服力。

事实上,“预防上火的饮料”——这个让王老吉走出广东、行销全国的定位,得出的过程是直接而简单的。它采用了对立定位法。针对一般汽水饮料只能暂时清凉解渴的功能,王老吉站在对立面,只提一个要点,告诉大家饮料还可以防上火,从而把自己与竞争品类鲜明地区隔开来,轻易打入了消费者的心智。怕上火、有防上火需求、甚至已经上火想降火的人,都成了它的目标市场。

注意,这里的顺序是颠覆的,定位在先,而根本不需要在定位前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市场调查当然是必须的,不过你的任务不再是为了市场细分,而是了解顾客大脑中的“竞争地图”,找到空当,然后抢占它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面。

比如蒙牛起步时的定位是依附伊利,“向伊利学习”、“争创内蒙乳业第二品牌”。这是用了关联定位法,对一个品类,人们大脑里最多可以容纳7个品牌,而在人们只知道老大的情况下,蒙牛精明地抢占了第二的位置,这要是用STP,该怎么搞呢?

重新认识“定位”

STP将“定位”嫁接在过时的模式上,以致效果不彰。不过需说明的是,定位论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市场细分与选择目标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定位标明了你的目标市场之后,你必须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并结合你的资源状况,设计更有效的战术来提高营销效率。

定位论的战略营销,是主张摆脱S-T-P这种僵化形式,倡导在营销的全过程中都注入一种灵魂,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心”,指的是顾客的心智,而不仅是营销者的创造性。顾客心智是营销的终极战场,你的定位必须赢得顾客的认知,否则你的定位规划得再合理,登入不了人们的大脑,目标市场也只是你的“画饼”而已。许多商战败局,都是因为不明白这个简单的真谛而白白付出了诸多努力。

要做出正确定位,你还要打破对顾客满意、品牌忠诚度的迷信。事实的真相是,

消费者是矛盾的、善变的,几乎没有品牌能让人绝对忠诚(即使有那种仅仅使用一种品牌的消费者,其规模通常也太小,并不具有专门营销的价值),大多数情况下,购买者拥有一套品牌清单,出于不同目的购买功能不同的品牌。人们有时也渴望变化。

定位则保持相对稳定。实际上,消费者越是捉摸不定,你的品牌越是要保持定位坚定不移。这样,在纷纭变化的世界里,你的品牌就会以一种独特的形象,牢牢占据一种属性,在消费者大脑里占有一个字眼,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自然会把你的品牌作为首选。比如宝洁旗下三大洗发水品牌,飘柔曾长期聚焦于“柔顺”,海飞丝则定位于“去屑”,潘婷主张“营养”,许多人都买过所有这三种产品。再比如沃尔沃代表“安全”,奔驰代表“声望”,而宝马代表“驾驶机器”。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还很少有这样在一个行业里各个品牌分据不同定位良性竞争的例子。中国彩电业十余年来几次濒于全行业崩溃的边缘可为典型。

中国企业亟需对“定位”重新认识,使竞争摆脱零和博弈。当大家真正在消费者心智中相互区隔开来的话,就能够扩大总体市场,让很多公司同时取得成功,新公司目标和新的竞争方式将层出不穷,促进整个产业繁荣,而非大家拥挤在一个无利可图的市场上自相残杀。中国品牌的未来和中国营销的进步,盖系于此。

推荐第7篇:反思北大批判

反思北大批判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时,钱老曾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据说温总理曾为此认真求解,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讨论,但,得到的结果并不能让总理和钱老满意……如今钱老走了,“钱学森之问”依然是中国大学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痛。

犹太人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犹太人又说:“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正因为有对教育如此的观念,才造就了犹太人的聪明和富有,傲然世界民族之林。而我们,也曾有过尊师重道的传统,却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上大学是一个赔本的买卖”、读书无用论、“后悔上大学”在这个时代此起彼伏、“毕业就失业”是尴尬的现实与大学收费过高的鲜明对比,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绝对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的落后会导致民族的堕落。象牙塔越来越富丽堂皇的同时,内部的积弊也越来越多,到了该批判的时候了,到了该大修的时候了。

首先是批判国人对大学理解上的错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教授没精打采地讲着满堂灌的大课,下课后就无影无踪。学校高楼林立,却缺乏辩论切磋的风气,大部分课程都有给定的答案。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和家长们最热衷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 大学的传统,在我们这里似乎早已经失传了。”如此“现实”的、功利的甚至有些市侩的为学之道,怎么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其次是批判大学教育在方向上的偏差。”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历史、文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是最主流的专业。。应该说,美国大学的主流还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与此相对,北大最热的专业则在光华管理学院这种地方。”由此,薛涌先生不仅感叹道:“这个学院号称是„拥有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本科学生‟。难道这些把大好青春花在什么市场营销上的真是„最有潜质的本科生‟吗?如果精英都成了推销员,未来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

一直在反思中国的教育,他认为“而我们的教育,则是从小就把这种人的自我塑造过程给打断,想方设法地摧毁人类的能动精神。中国的孩子能得到的最大赞誉就是\"听话\"。没有上学就开始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他们大多数从来没有到过黄河,更没有登上鹳雀楼亲临其境地感受过。家长和老师已经替孩子们感受好了,哪里用孩子自己去感受?”

学习的最理想状态:论辩、实践和思考。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比那句“性格决定命运”要高明多了,

的“感情标准化”和“思想标准化”就说明了一切。从小学到高中,(大学我没有上过语文,所以不知道),“赏析本文,说出你的感受”等等意思只有一个,就是“赏析本文,说出我的感受”。当然,我们在课堂上总有一个很分裂的说法,就是“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受完之后,我们都知道自己原来感受错了。于是他们又会告诉你:“应该这样感受,不应该那样感受”,“这种感受太肤浅了,这种感受太钻牛角尖了”。那到底是谁在感受?我的真实感受,为什么要把你的感受掺杂在内,或者直接嫁接过来?还是觉得我们这些小屁孩,懂什么感受,真正高雅的感受只是你们这种?——的确是这样,我想许多老师、学生,也都是这么想的。感情的标准化,言外之意就是标准的才是高雅的,因此达不到高雅的都很低俗。所以学生们在苦苦挣扎,无法达到高雅标准之时,终于放弃,自认低俗,同时也将正义、良知、爱心、诚实、关怀、真理这些跟高雅似乎是一个词系的东西一并放弃,认为实在太遥远,做一个啥也不懂的小屁民挺快乐的。反过来,能够达到这种高雅标准,说着一口流利套话的人,便会自动认为自己具备所有包括高雅在内的同词系的种种品质,上哪都将别人的低级趣味鄙视一番,并借着这种标准化形成一种高雅洁癖,对别人的非标准化情怀大挑毛病。

大学里学的什么东西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我看最好的判断是看你想不想学。当你想学时,就说明所学的东西满足了你心灵的渴望,是\"有用的\";如果所学的是个\"热门专业\",那最多只能证明它对别人\"有用\"而已,未必对你自己有用,如果缺乏兴趣就大可不必勉强。更何况,别人的需要千变万化,远远超出你的控制。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也许随着别人的需要的转变而变得\"无用\"了。你怎么能把自己的青春赌在别人的需要上呢?

推荐第8篇:华为自我批判

任正非自我批判

这是一篇任正非钦定的文章,这里主要讲述了华为在成功路上曾经遇到的组织管理难题,和一系列华为特有的成功法则。建立在灰度理论基础上的华为的自我批判有这样几条规定:第一条是不搞人人过关,不发动群众,这显然跟文化大革命的做法不一样。第二是更多的自我批判,不要批判别人。 第三是强调一个“真”字,要实事求是。 第四是不无限上纲、无情打击,把握适度。第五是善意与建设性是大前提。

一、组织黑洞:山头,腐败,惰怠 生理学家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带着病毒来到这个世界。马克思说“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大踏步地向坟墓迈进”。一个组织又何尝不是如此?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概莫如此。当它生机勃勃的诞生之时,腐蚀、侵蚀这个组织的各种病症也都相伴而发生了。 组织的病症源于人,源于人性。西方组织管理学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懒惰的,贪婪的,正因为单个的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私、贪婪、惰怠,所以,当这些携带着同样病毒的一群人,构成一个组织的时候,也同样就构成了对组织从发生、发展到终结的全部生命过程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疲劳。一个人保持阶段性的活力、激情是容易做到的,一个组织保持两年、三年、五年的活力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持久地保持激情与活力,大概是组织领袖们所随时面临的难题。 员工疲劳症。一个新员工刚进到公司,开始是积极、向上的,八点上班他七点半就到,晚上下班以后还照样在办公室加班,但当一个新士兵变成一个”兵痞”,他就缺乏活力与激情了。当一匹马从战马变成懒马,变成病马的时候,这个马群一定会出现类似于传染病一般的普遍惰怠与散漫,普遍的不想作为。 比员工疲劳症更可怕的是领袖疲劳症,也就是管理者的疲劳症。领袖是一帮什么人?是一帮永远富于妄想症的冒险家, 中国社会最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第一是冒险精神,第二是永不懈怠的持续的冒险精神,也就是说领袖必须像永动机一般的思考和行动。所以,组织的领袖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的激情与活力,持续的奋斗精神,才是一个组织的关键,但是光有这个关键还不行,还必须点燃起整个组织的全体参与者、追随者们持续的梦想,持续的激情。 我们把组织的惰怠现象称作“组织黑洞”—类似于宇宙中的“黑洞”—任何接近于天体黑洞的物质与能量都会被瞬间吞没掉。所以组织要远离“黑洞”,通过强健组织的正能量以战胜“暗能量”。 组织黑洞的第二点就是山头主义。组织中的山头、体系、派别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组织变革的大多数指向是围绕着铲山头而进行的,山头是人类心理、生理现象的必然产物。这一问题在华为早期的十多年曾经也是严重的,这跟华为早期的历史有很大关系。两万人民币起家,不到十个人,做交换机的倒买倒卖,活下去是这个企业的唯一使命。怎么活下来呢?谁能为公司拿到合同,拿到救命钱,谁能为公司带来产品,从一无所有到有产品,谁就是公司的英雄。几乎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原始积累阶段都是个人英雄主义文化所主导的。 这样一种个人英雄主导的文化带来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从1988年成立,到1998年这十年时间,华为超越了中国的所有对手(当时的巨大中华,巨龙是军队企业,大唐是国有企业,中兴是处在深圳的国有企业),然后成为中国第一。但是,这种中国第一带给任正非的是什么呢?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篇文章里讲,华为当时山头林立,主义盛行,真不知道该朝哪儿走。很多组织,包括很多企业,当大家一起共患难时,上下一心,有高度的凝聚力,但是当它稍稍有一点儿基础,有一些财富的时候,英雄们的那种英雄情结所衍生的欲望、野心和利益集团之间的那种贪婪的诉求,就常常把这个组织撕裂了,把这个组织的团队精神、凝聚力扭曲了。 第三个组织黑洞是腐败。腐败问题也是人类组织与生俱来的问题。国家有,社会组织有,一个以财富的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功利性组织中,腐败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华为历史上这种问题也不少,比如关联交易,每年的销售额,十年前也是五六百亿人民币,五六百亿人民币要靠大量的供应商支撑的。这里面当然就会产生关联交易问题。2006年,在马尔代夫的一家度假酒店,公司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专门讨论清理关联交易。从任正非开始,所有公司高层跟华为有关联交易的亲戚朋友的公司全部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从上到下的干部廉政宣誓活动,从此这个事情就坚持下来了。今天还有没有?我相信现在少多了,但是,关键还需在制度上解决问题。 华为的审计部是一个很厉害的机构,任正非有一次到日本去出差,被审计出来在酒店洗的衣服放在报销里面,审计部的头儿就找任正非谈话,对不起得退回来,退回来还得写检讨。 华为所有的人不能坐飞机头等舱,任正非毕竟69岁了,到全世界各地他得坐头等舱,对不起,多出的钱你自己朝里填。所以,每出一次国任正非就“亏损”一次。 在我们称之为组织的三个黑洞中,其实最最可怕的还不是腐败和山头问题,而是惰怠,是组织疲劳。历史是最可怕的敌人,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生机勃勃,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也敢犯,也犯得起,一个组织也是如此,早期可以不断去尝试失败,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路径。但到一定阶段,当这个组织有了历史,组织就开始慢慢变的板结起来。控制多一点儿,还是控制弱一点儿,常常是一个无解的话题。

二、警惕意识与自我批判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果总是背负成功与辉煌的包袱,这个企业其实也离死亡不远了。所以,任正非讲华为是没有历史的公司。 在华为的任何角落看不到华为过去的历史,没有一张图片有任正非的形象,全球各地的办公场所看不到哪个中央领导视察华为的照片……华为也是一个没有功臣的公司,华为一位高管对我说,华为是一个不承认功臣的公司,老板也是,也就是说当任正非退休以后,任正非也不会被供在华为的殿堂里。 任正非说过,我从来不在乎媒体现在、今天、明天怎么看我。第二,我也不在乎接班人是否忠诚,接班人都是从底层打出来的,打出来的英雄同时又能够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同时又有开放的胸怀,又有善于妥协的精神,同时在看人的问题上能够多元视角,而不是黑白分明,他就是自然而然成长的领袖。领袖不是选拔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恐惧造就伟大,任何组织,包括个人,如果没有与你成长所相伴随的那种不安全感,那种始终追随着你的不安的影子,你可能就变的很放松,很悠闲。但是,这种放松跟悠闲可能的结果是: 在一个猝不及防的打击面前,你的安逸,你对危险的麻木,会导致组织快速的崩溃掉。 我们生存于一个丛林世界,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实际上都在被危险所包围着。如果你不始终保持对危险的警觉,变的麻木,麻痹,危险可能就悄无声息地由一个黑点变成黑影,由一个黑影变成巨大的威胁笼罩在组织的头上,所以,战胜恐惧,战胜不安全感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走向成功的过程。 华为今天是事实上全球电信制造领域的领导者,但今天的华为恰恰可能是最脆弱的时候。为什么呢?成功容易让人变的惰怠和自大,让组织变的盲目骄傲和固步自 。精美的地毯下布满了细菌,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组织如此,一个企业同样如此。警惕这些细菌的滋生繁衍就是在为企业加固未来。 华为过去的成功靠眼睛对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但今天的华为是不是还是这样一种文化?今天的华为是不是也大量存在下级总是把自己的成长与提拔,寄托在某一个上司赏识自己呢?今天的华为是不是还是那种前方作战的人有充分的指挥权、决策权,和打仗的主动权呢? 爱立信是这个行业的老大,爱立信只有七万多员工,爱立信在机关里的干部只有一万多人,华为的机关里有三万多人。三万多人在一个像大花园般的后方,看着PPT,喝着咖啡,要告诉前方怎么打仗。那华为未来能不倒下吗?所以,这几年任正非反复讲,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指挥炮火,也多次讲,我们现在上下弥漫着一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国民党风气。

三、警惕意识的源起 首先是现实因素。华为由当年的那种海盗文化、草寇文化,个人英雄主义主导的文化发展到后来十年以后,企业做起来了,有一定规模了,山头文化一定是尖锐存在的问题。一个企业长期保持对山头文化的警觉,是必须的。 由山头文化衍生出游击队文化,而与之对应的正规军文化则是把野马变成战马,把一帮土匪变成战士。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给我们现代的组织领袖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中国是一个缺乏商业历史和商业管理理论的国家,但是,组织与组织之间,它在根本的方面是相似的,相通的。所以,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从《史记》、《资治通鉴》到《毛泽东选集》,应该说都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如何防止组织惰怠、组织山头、组织腐败的重要的观点与经验。 在研究组织兴起、组织异化、组织变革方面,毛泽东绝对是大师。很多中国企业家喜欢看中共党史,是有一定道理的。 十多年前经常听任正非讲,1974年,毛主席把八大军区司令召到北京开会,先起立唱《国际歌》,完了以后就宣布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只准带一个勤务兵,其他的一兵一卒不准带,然后再宣布邓小平做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在华为,1996年,搞了一次市场部大辞职,一千多人,市场部的干部员工,主要是正职干部,集体辞职,写两份报告,一份辞职报告,另外一份是述职报告。过去30年,大多数有一点儿规模的中国公司都发生过销售团队集体哗变的现象,在华为25年的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市场部大辞职的结果是什么呢?形成了华为组织文化中的”能上能下”,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步,打掉帮派,打掉山头,这大概是更主要的。华为各地办事处主任只能做四到五年,除了极个别的,调动的时候不准带一兵一卒。我们现在经常存在的问题是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某个人在某个地方营造了一片市场,然后就说这个关系是我的,很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第二个就是对曾经成功过的英雄,护着呵着,没有人敢去碰撞他,就是因为他拥有很多的什么关系资源、销售资源,等等。 我们讲华为把15万知识分子,15万秀才变成了“土匪”,这些“土匪”一旦匪性大张,就是野火遍地烧的时候。所以,要给野马套上笼头,要把土匪变成有纪律、守规则的战士。 军队是一个很奇妙的组织。军队这个大熔炉改造了一个人身上的很多所谓的个性、自由精神,但是你看哪一个军人是没有个性的?如果军人没有个性,没有血性,怎么去战场厮杀呢?所以,军队文化赋予了一个战士,一个将军的个性中军队的共性,就是服从精神,统一的价值观,同时又不泯灭激情和斗志。企业组织如果能把军队文化中这样一些东西学到十分之一,五分之一,战斗力一定要强大许多。

四、自我批判:战胜组织黑洞的法宝 任正非向中国共产党学到了两个重要法宝,一是艰苦奋斗,一是自我批判。但是,这两个法宝,其实也是人类普适普世的观念与文化。 三百年前,欧洲的那些传教士们到非洲,假定说他去了一百个人,从欧洲的海岸千难万险到达非洲海岸时,可能就剩下五十人,这五十人登上陆地,走进森林,再走出森林,可能就剩了二十个人,这二十个人可能有十八个人,十九个人对现实的困境绝望,所以,要重返欧洲,重返英伦。结果重返的过程中可能又死掉了一大半,留下的那一个人就在非洲建教堂,一砖一瓦地建教堂。这种精神就是清教徒主义执著的奋斗精神。 要忌讳什么呢?运动。自我批判本来是很好的武器,但在过去多少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批评与自我批评被用到了极端,尤其是用运动式的方式,叫做人人运动,运动人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非常可怕,后果是很严重的。 所以,自我批判很重要,但自我批判不能用运动的方式。任正非谈到“耗散理论”时,讲的“运动”是比喻的方式。就是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大踏步的像马克思所说的,向坟墓迈进,很残酷吧,但的确如此。那么,要想使自己活的长一点儿,健康一点儿,你就得跑步呀,游泳呀,跳绳呀,等等,一边你在补充营养,五谷杂粮,但是五谷杂粮又给你的体内积累了毒素。同时,饮食不当,带来高血压、肥胖症、高血糖,”三高”,等等,保持有节奏的、有规律的体能运动,大概是抵制这些衰老病症的很重要的药方,体育运动是最大的生命保健药方,这跟政治运动是两码事儿。 即使如此,天天运动的人最终也要走向衰老,还有遗传,各种各样的因素,可能会使人出现一些大的病症,这时候就要动手术,住医院。我们把动手术、住医院这样的概念移植到组织中就叫做组织变革。变革既是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武器,同时,变革也是双刃剑,也可能会杀伤组织的良性细胞。很多组织搞了一次变革以后就发现士气低落一次,搞了第二次发现组织开始崩溃。所以,不轻言变革,变革是当组织出现大规模病变时,才成为必需。 华为历史上两个词儿讲的最少,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变革”,但是华为25年来,也的的确确进行过几次在外部人士看来惊世骇俗的变革,是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涉及到一千多人。2009年又搞了一次七千人集体大辞职,貌似很极端的变革措施。外面的媒体都以为任正非是一个激进的革命型商业领袖,但是这样一些在外部看来很激进的变革,在华为却是风平浪静地渡过,而且还激起了整个组织广泛的正能量。原因有很多,但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华为长期进行的自我批判活动,给这个组织的每个机体,每一个人传导、奠定了一种心理基础、文化基础。当然,还有华为特殊的员工持股制度,15万人里有7万多人持股,企业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股东,都是老板或者准老板。那么,你就要做出选择,你抗拒变革,就在损害自身的利益。 所以,支持变革、参与变革在华为就成为它的习惯性文化。但是不轻言变革,不轻易启动变革的手术刀,是任何组织都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在于你不进行规律性、经常性的体能运动,组织不进行经常性的自我批判,小病慢慢地,甚至很快地就会积成大病。当你进行变革时,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抵抗,所以,变革可能就会失败,甚至注定要失败。 军队文化对华为的影响很深,过去十多年美国的军事变革文化对华为的影响更为深刻,西点军校校长亨利中将在2011年讲,美国军队未来的核心思维是批判性思维。适应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新型军人的时代特点,进行美国军队的组织变革,这是美国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的事情。所以,那么富裕的国家,却有一批强悍的不畏生死的军人,这在人类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靠的是什么?亨利中将讲的批判性思维。这个观点对任正非和华为是有很大震撼和启发作用的。

六、自我批判的方法与手段 民主生活会是华为25年来始终坚持的一个老掉牙的自我批判方式,这个方式很显然是向中国共产党学来的。现在主要是在中高管理层,每三个月或半年,不管任何人,包括任正非都必须参加民主生活会。 民主生活会是中国式的,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式的一种自我批判方式。各位读大量的西方管理学著作时,一定看不到类似于像民主生活会这种自我批评、尤其是针对个人的自我批评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基督教文明国家,一个人被要求在小团体里进行自我批评是触及个人隐私的,这是不被提倡的。所以,西方管理学更多强调的是组织批判,更多是通过制度来约束人性中某些恶的方面。 为什么在中国,在华为要用民主生活会这样一种自我批判方式呢?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在一个大背景去看。世界范围内,企业的成功,根本上是战略的成功,是战略家带领一个商业组织获得的成功,很少有西方的企业家同时是思想家。 为什么在中国的很多商人都是思想家?任正非是,柳传志是,冯仑是,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没有宗教文化的民族。在西方企业,一个人的隐私,个人心理问题,等等,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疏解管道,就是教堂。个人在牧师面前可以把自己内心任何真实的想法,乃至于丑陋完全暴露出来,来获得牧师的某种引导,然后自己获得灵魂的解脱。还有西方的社区组织很健全,所以,员工很多与商业、与工作无关的问题都是通过教堂,通过社区去解决的。但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家都像一个开中药铺的,又像一位总理,你既要解决公司的发展动力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组织内的所有方面,员工家庭问题,思想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人性问题。人性问题在西方基督社会里主要是宗教去解决的,但在中国这个世俗文明国家里,很多问题都要组织去承担。 海航在解决人性问题上的方法,是宗教式的,两个老板都信佛教,到处拜大师,高管隔一半年拉到寺庙去搞几天修心训练,打坐念经。 华为找到的方法是向共产党学来的民主生活会,包括自律宣言、整风大会等,这些都是中国式的。如果说华为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与西方公司有什么不同的话,类似于民主生活会这样的清洗自我缺点,清洗组织病斑、组织问题的手段,是与他们的不同。但也恰恰是这个作法代表着华为文化密码中的东方因素。这也是华为和它的竞争对手们在西方市场上打了十多年,二十年,华为能够打败他们、战胜他们的很重要的思想武器。 流程、制度,很多东西你西方有的我都有,这些是向美国学来的,向IBM学来的,任正非说华为与西方的不同就是我们皮肤黄一点儿,鼻子塌一点儿,你们就是皮肤白,鼻子高而已,我们跟你们是一样的…… 但是任正非没有给外国人讲我们中国的密码—民主生活会,讲了他们也听不懂,甚至觉得你是侵犯人权,侵权个人隐私,但是这一作法恰恰是保持华为的管理者、领导者的激情与活力的重要的手段。 我们千万不要走入一种误区,认为任何西方的东西都是正确的。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管理学这么多年的历史,对人性的研究、对组织生命机理的研究1%都不到,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多好的方式方法、理论观点,尽管是对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研究的结果,但是我们讲组织是相通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什么就不能对中国企业有用呢?当然,对西方的要很好学习,华为能走到今天是向IBM学习,向美国学习的结果。但如果只学IBM,只学美国,华为就是一个教条的失败者样本。因为很简单,你面对的都是有百年历史的那些贵族,巨头,你学了他的东西,你再跟他一起竞赛,大概必死无疑。所以,你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学到了他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东西,结果形成了一个杂交的华为文化基因。我们说杂交物种最有活力,最有竞争力,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华为文化是不中不西,非驴非马。 各位可以关注一下华为的心声社区,这是华为的内部网站。互联网时代,要靠十多年以前那种高度集权的方式去管理十几万知识分子,对于任正非和华为的管理层来说,其实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适应变化,迎接变化,主动的追随变化是华为必须要面对的选择。在中国的企业内网中,很少有像华为“心声社区”这样开放的气氛,任何员工可以就公司的任何一项政策、决定在内网上指手划脚,有时批评的很尖锐,很刺耳。 任正非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心声社区的负责人找他,说有一条信息批评了公司某一位高管,这位高管就要查发信息的员工的工号。老任说好啊,把我的工号告诉他。这个人拿着任正非的工号去查的时候,发现是老板的工号。在这个平台上什么话你都可以讲,但谁都不允许去查是谁说的。我们把华为的心声社区称作“透明的玻璃社区”。 什么叫透明的玻璃社区呢?全世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看华为的心声社区,看员工们怎么批评自己的公司,批评公司的方针决定政策,同时,也在看群众怎么斗群众。当然,真理会越辨越明,在员工的互相辩论中,公司不断吸收正确的有益的营养,这样一种广泛参与的自我批判活动,对华为的很多重大政策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个作用是,让员工中的不满、怨气得到了宣泄。但是它又是个玻璃外衣,外面的人你可以看,却不能参与讨论。 讲讲华为的自律宣誓活动,从2007年到现在为止,一直坚持了六年。高层自律宣誓以后,各片区、部门也都要搞自律宣誓活动。今年高层的自律宣誓对外公布后媒体中有很多不同声音。一些人认为华为还是不行,还是中国那套,跟西方比差多了,这显然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误判。我们中国企业毕竟在改革开放后,有三十多年历史,像华为,联想,海尔等,毕竟有一批企业成长起来了,而且在各自领域都形成了对西方公司的追赶。像联想的PC业务,现在是排名第一了,海尔的家电也在世界排名前列,哈佛商学院请张瑞敏去讲学,请王石去讲学,而中国一些管理学家和某些人士,却不关注中国的企业包括华为这样的企业怎么成长起来的,就关注你这个东西还是共产党的做法,传统的中式作法,所以没希望。成功重要的是看结果,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获得成功,固然我们要去研究它,但重要的是你是否获得了成功。 拿来主义只是针对拿来西方的吗?邓小平的伟大就在于当他看到一个 闭落后的中国面对开放发展的世界时,邓小平果断启动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大幕,但邓小平给它定义叫做“中国式”的,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原因,很多因素是基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中国人的人性,我们中国文化的很多特殊性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向西方虚心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

七、自我批判与灰度 任正非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从泥土里爬出来的人是圣人。华为能够把15万知识分子凝聚在统一的旗帜下,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价值观,重要的一点就是灰度理论。如果任正非拿着显微镜、放大镜,每天站在门口看每一位华为人时,任正非一定会疯掉的。所以任正非讲,我们不是培养和尚、圣人,我们培养的是一支军队,一支商业部队。战斗力是军队的灵魂,活力是组织之魂,在为组织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对华为员工来说,只要坚持坚守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有万千种缺点,也都应该被包容。简单的黑与白,是与非,常常会使组织和个人变得狭隘。我们的历史哲学讲中庸,但我们民族其实经常容易走极端,尤其对人,总是用极端化的标尺去衡量。 任正非最近经常讲一个例子,与奥巴马同台竞争总统宝座的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竞选时的口号之一就是我在越南打过仗,我曾经做过俘虏,所以,我有资格做美国总统。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战俘回国,无一例外被打上叛徒的纹章,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二十多年翻不过身来。战争要么就是战死,要么就是逃兵,要么就是俘虏,要么就是英雄,无非是这样几种结局。是英雄当然更好,当逃兵自然不可饶恕,战死肯定是英雄,但是做了俘虏,他又不是叛变,怎么评价?东西方有截然不同的标准。美国战俘们回到美国本土受到了不亚于英雄般的欢迎。 企业是功利组织,如果不能把三教九流、鸡鸣狗盗之辈包容到组织中,打掉它身上的不良习气,克服掉他身上的缺点,匪性,那是管理的失败;但如果把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用好了,改造好了,给野马套上笼头,他们就是组织中最具战斗力的一群人。然而,重要的前提是包容和宽容,要给一个人最大的个性发挥和施展的空间。 建立在灰度理论基础上的华为的自我批判有这样几条规定:第一条是不搞人人过关,不发动群众,这显然跟文化大革命的做法不一样。第二是更多的自我批判,不要批判别人。 第三是强调一个“真”字,要实事求是。 第四是不无限上纲、无情打击,把握适度。第五是善意与建设性是大前提。 鸟类最长寿的动物是老鹰,老鹰到了40岁,开始喙就变的越来越长,越来越厚,爪子变的越来越迟钝,身上的羽毛积的越来越厚,飞行起来越来越笨重。两个选择,选择之一就是等死,第二个选择是挑战自我。老鹰在自我战胜这个问题上比我们人类,第一聪明,第二意志坚定。当40岁到来时,老鹰就开始很艰难地飞行到某一处布满岩石的山区,然后把喙在岩石上来回磕打,最终把自己的喙打掉。过了一段时间,喙稍微硬了一点儿,又用喙一点一点地把爪子上的指甲拔掉,再一点一点地把身上的很多羽毛拔掉,这时候的老鹰变的极其衰弱,但是一次痛苦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批判,带来的是150天之后,老鹰的重生。所以,接着它还可以活30岁。老鹰尚且如此,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自我批判、自我挑战,在痛苦中自我更新呢?

推荐第9篇:中国医疗批判

中国医疗产业批判

韩晓峰

中国的医疗产业显然是缺少智慧的,或者说体制与机制的问题湮没了医疗智慧的光芒,使我们面对很多的问题,除了争论就是讨论,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医改的问题,医患关系的问题等等。

建国快70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医疗产业还没有出现亚洲级别的品牌医院,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品牌损失?当你说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就是中国的品牌医院的时候,那请你告诉我这两个医院的标识是什么?医院的理念又是什么?连基本的品牌元素都不被人熟知的医院,会是一个品牌?充其量是国内的行业标杆。

更令人惊叹的是,很难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医疗产业从白求恩般的为人民服务,演变成为了一个暴利的赚钱行业并开始引发各路资本的竞相关注与进入。由此,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沉重而客观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也是我想就当前的热点问题,从四个方面批判中国医疗产业的缘由,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思考与变革。

一、医改

医改的源头是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现象与引发的呼吁。

2000年WHO的报告说,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卫生服务的公正性排名倒数第四,比阿富汗还低。2002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只覆盖了9千多万人。超过88%的中国人被摒弃在医疗保险体制外,看病全自费,因病返穷者大批出现。由此,新一轮医改增加了医保与新农合的选项,并以较快的速度、面积较大的实施了城镇医保与新农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看病贵的问题,还了一点民生的债,也使所谓的医改有了些许成功的光环。然而,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对此发表看法说:“现在说到医改的效果,谈医保增加了多少,谈新农合,这跟我们当时说的医改不是一回事。”他认为,在90年代初,医改指的主要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的改革”,后来的“医改”,除了这一块的任务,又加上了医保和药改两大范畴。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改了这么久,实际上核心问题还“没有真正起步”,所谓的“医改进入深水区”不过是一句含糊话,至于深水在哪儿,要往哪里游,全然不知。

不管医改的概念范畴怎么确定,除了医保和药改,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的改革基本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医改最大的变化是改出了公立医院面对医保的特大蛋糕突飞猛进发展的怪相:门诊楼越盖越高,病床数越来越多、占地越来越大。这种“医改”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了吗?《人民日报》发文:《病人为何越治越多?》是对这种大跃进式的高楼大厦的医改最好的讽刺。

表面上看,病人越治越多是疾病预防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与根本解决,而实质上是相当多的医院不断逐利的结果:几乎所有的医院大楼、昂贵的仪器设备,以及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都来自于对病人的收费。完成这个壮举的基本做法就是小病大治、变相套保、迎合一些百姓占国家便宜的心理。当然也有基层医疗高端人才依旧匮乏的因素。这就是中国医改的现状与结果。幸亏18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口号,才使公立医院近乎狂热的对医疗GDP的追逐浪潮得以及时刹车,行业组织与地方政府开始被动地转向医疗市场化,这“被动”二字可以说极其关键。

与此同时,在政府比例不高的医疗投入中,其花费的黑洞问题、老百姓看病贵的本质问题(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医患关系一节里论述)也开始浮出水面,这也就是典型的“二八现象”:800万党员干部花费了政府医疗投入的80%;13亿老百姓却只花费了20%。这些问题何时才能真正纳入医改的必要选项呢?医改的主体应该是人,那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怎么至今无政策出台呢?我们绕着石头过河还要绕多久呢?因此,面对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主体的医改,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了一句实在话:“在四年的医改里,我们基本上没有一个成功的公立医院改革样本,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探索。这就是医改的现实。”

二、医联体

在我看来,医联体是一个太意淫的、缺乏市场精神的概念和做法。“改变大医院看不上病、小医院看不好病的状况”是医联体问世的出发点。但此类做法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小日本早就这么做了。人家的医联体是真正的双向转诊:门诊级别的医疗单元,把需要手术的患者送到最好的专科医院,不要任何佣金。那基层医院的利益怎么保护呢?就是该患者手术之后的护理、康复都交回给基层门诊,这样大家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并各取所需,把患者的健康需求转化为医院获利的机会。而我们的医联体是肉包子打狗类型的,骨头、肉都让三甲医院吞了,基层门诊、医院靠输送患者闹了个可以得到医疗支援与培训的机会,经济利益很小

或者为零。本身所有权与管理权就根本分不清的公立医院,再弄上这么一个三分钟热血、不伦不类的医联体,就更分不清谁是谁了。而现在所谓的医联体,说白了就是打着医改的旗号,行医疗资源的垄断之实,把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放大,彰显所谓的社会责任;并在三甲级医院肯定得到更多经济实惠的前提下,完成不得不做的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扶持。这种产权不清、利益不对等、彼此根本没有契约的畸形联合,注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的,属于典型的瞎子打鼓穷欢乐般的标新立异、糊弄领导、误导百姓。

三、医患关系

随着医护人员被杀、被打的现象愈演愈烈并司空见惯(中国的医院在此已经具有“破窗效应”的雏形并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为国际丑闻),此问题开始引发社会的关注,各种专项讨论与文章应该说不绝于耳,但更多的是让人看到了诸多中国古代食客的风采,因为根本没有用。为此,卫计委在2013年10月,竟然做出了“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指导意见。

中国的医患关系走到今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典型的体制不畅、政策扭曲、财政心口不

一、医学再教育陈旧落后、价格杠杆严重失灵等共振因素所致。

我们一方面信誓旦旦地讲公益医疗,一方面连医护人员的人头费都大幅度亏欠,让医院挂着羊头卖狗肉地从医疗创收中解决。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医院19244家,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收入的2%到8%,其中大多数省份的财政补助占医院收入的3%-5%之间,连医院退休人员的工资都不够。最低的县医院,财政补助连续三年只有17.5万元,占医院收入的0.01%。这是一个要做公益的情形吗?广大医护人员难道是天外来客、不需要遵循马斯洛的原理生存吗?中国的医务人员以极其艰辛的努力和低廉的收入,实现了全世界最低的医疗费用,并实现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国民人均寿命,他们的待遇不该改变、地位不该提高吗?

如果社会或单位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一定是制度的设计出了问题。这是中国式医患关系问题的本质。当然,这里也包括我们对医护人员的业务晋升与发展,更多的聚焦在学术研究、学术论文方面,忽视了医学人文的培养与约束,这同样是一种体制的悲哀。

另一方面,虽然极少数患者因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不理性并无情地将凶器揮向了医护人员(他们必须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但因制度设计的严重缺陷等因素所致,临床医生程度不同的多开药、多收费、多拿回扣的主观故意者并不在少数,对此我们心知肚明,谁也别装纯洁和无辜。

因此说,医患关系潜伏的冰山是体制畸形,是医护人员严重的脑体倒挂,医患关系紧张只是其冰山一角。但在国家部、委、办、局排名靠后、地位相对渺小弱势的卫计委,本身根本无力解决这个问题。而目前公安系统的强势介入,也只能暂时起到遏制势头发展的作用,医患之间彼此不信任、不满意的现象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根本改观。

四、医生多点执业与医疗市场化发展

中国的体制改革,一直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现在逐步发展到绕着石头过河然后再去摸所谓新的石头。

君不见,医疗产业在体制方面没有实质性变革的前提下,医疗市场的大门又一次被打开了,于是在冬日里欢呼医疗市场的春天又来了的大有人在。前几日在北京饭店开会,遇到医疗行业的一个老领导,我们就聊起医疗市场化这个问题,他连连摇头:“国家的政策是好的,用意也是明显的,但改革的春风要吹到地方,不是猴年马月、也是三年五载。卫生系统是个相对保守、僵化并很有些顽固的行业,官员也大多是技术出身,政治敏感性很差,改革起来会比较难。”

退休的干部说真话!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赌约:如果医疗的体制变革不出台精准的措施与样板,如果中国的医疗发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引和配套、到位的政策,今天医疗市场开放的盛宴,说不定哪天就会因一个八百里加急的突发事件,顷刻间灰飞烟灭、一夜回到解放前;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般地慢慢悠悠往前走、只说不做,让改革在衰老中慢慢死去。封建思想浓重的中国,历来是改革缓慢、倒退甚快!

医生多点执业的问题,是中国医疗产业发展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关键性大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阻碍并引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2009年9月,卫生部就发出《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在2011年决定将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区、市),同时对申请多点执业的条件也有所放

宽。但事到如今,这些决定与通知基本上是一纸空文、没人执行。因为如果这个口子真正、彻底地打开了,不仅会损害很多医院的既得利益,更会引发中国医疗市场发生类似东欧巨变那样的动荡。对此,我们有没有这个预期?我们是顾及个别医院的小利益,还是着眼于中国医疗产业变革的大格局?当风暴真的来临时,我们应对的预案是什么?我们是临阵退缩、脱逃、将改革以种种理由打回原形,还是壮士断腕般的坚持下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些在政策层面、政治层面都有太多的风险和未知数。一念之间、天差地别,这时才是改革真正的深水区与痛点,因为可能会涉及到官员们的政治立场与乌纱帽了。于是,2014年1月2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个意见稿规定:医师多点执业应征得第一执业地点书面同意;担任临床、医技和行政科室主要负责人或以上领导职务的医师,不能多点执业。等等。

这是卫生系统一个非常典型的官样化“意见”:什么都说了,什么都做不了!它几乎扼杀了医生多点执业的发展或者使其成为水中月。不知道曾制定出“原单位批准不再列入医生多点执业审查”之政策的北京市卫生局,该如何把自己上报卫计委的方案收回来。呜呼!

而已经市场化的民营医疗会走向哪里、该走向哪里?我前一段写了一篇《2014中国民营医院发展十大预测》的文章,更多地在战术层面谈了一些民营医院发展的走向。今天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与框架下谈中国医疗产业发展的时候,我觉得民营医院的发展在走过阵痛期之后,发展的速率会加快。而这种发展的势头能否长期保持下去,关键的结点之一就是医疗人才市场的变革步伐与开放程度。医生多点执业是近期的问题,医疗人才自由流动是长远发展的问题,毕竟人是所有要素中最为重要与宝贵的。但政策的不配套或缓慢出台,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与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这一缕缕变革阳光的出现。而在民营医疗内部,分化、改组与变革的浪潮已经开始暗流涌动,这是个好兆头,相信它最终能流向正确的方向与正确的道路。

无论如何,中国的医疗和其他产业一样,只有不靠垄断而靠市场去发展,才会有品牌,才会有竞争力,才会有真正光明的未来。

推荐第10篇:批判朱德会议记录

在中共中央档案馆里,有一份标号为“19660523”的会议记录。此份文件记录了1966年5月23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朱德元帅的严历批判,即发生在那一天:

地点: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主持人:刘少奇

朱德首先因为对批判彭、罗、陆、杨(见注释1)持消极态度而被责令作检讨:“我过去的错误已经作过两次检查,第一次是在高饶问题(见注释2)发生以后,我在会上作了检讨。第二次是彭德怀问题(见注释3)发生后,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检讨,那次检讨比较长一点。”

朱德接着又讲了他过去的错误,即二十年代井冈山上的问题和红四军“七大”的问题。张鼎丞(见注释4)、林彪、陈毅、周恩来先后发言和插话。陈毅批判朱德历史问题的发言很激烈很长。

林彪:彭德怀原来就是联合这个,联合那个,犯了这个错误又犯那个错误,都是为了个人野心。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必须彻底揭发斗争到底把他搞臭,否则不行。这样做对你对党都有好处,这样,你才可能改好,否则不可能。庐山会议揭发出来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胜利,消灭党的一个最大的隐患。主席几次讲党有可能分裂,实际就指彭德怀——朱德。庐山会议也考虑到是否要彻底揭开,权衡利害,认为应该坚决揭开,消灭这一隐患,否则会继续发展,万一主席到百年之后,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现在揭开,展开坚决斗争,保卫总路线,教育全党,巩固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这是全党全军

全国人民利益之所在。要揭发斗争到底,你改也好,不改也好。当然我们是希望你改的。

朱德你是有野心的,你检讨得很不够。有人当是他自己检讨的,不是的!是党中央决定让他脱裤子的,不检讨不行。你们是不知道的,陈毅批评他的并不过分。他也不服毛主席,他想当领袖。高岗事情,他也主张轮流,想当主席,自己本事行吗?

你一天都没做过总司令,南昌起义后,是无政府,乱走,是陈毅指挥到井冈山的;遵义会议前是李德指挥;以后是毛主席指挥;抗战时期在前方指挥(按:也不是朱德指挥)。解放战争是主席指挥。你是不行的,但自以为还行。你脱离指挥,下井冈山向南打,三个营损失二个,打败仗无办法,还是主席接你回来的。

林彪又把问题引导到彭罗陆杨问题上来:“去年罗瑞卿问题发生以后,在上海会议上他(指朱德)还讲,不能讲毛泽东思想是世界马列主义的顶峰,顶峰还会发展吗?大概顶峰不是毛主席,而是你朱德自己,或者是赫鲁晓夫。”

陈毅:“朱德我要问你:你是不是要搞政变?”

朱德:“搞政变我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这个胆量。”

陈毅:“我看你是要黄袍加身,当皇帝。你还大力赞扬赫鲁晓夫。你野心非常大。”

乌兰夫(见注释5):“更奇怪的是他(指朱德)还说,人盖棺了是不能定论的。我们讲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是错误的,是修正主义的。他说,咱们同苏联还是要搞好,他也离不开我们。

薄一波(见注释6):“朱老总经常讲兰花。他说,自古以来,政治上不得意的人都要种兰花。”

朱德:“说到现在我是不是有野心?我八十岁了,爬坡也要人家拉,走路也不行,还说做事?„„事情我是管不了了,更不要说黄袍加身。我对于我们这个班子总是爱护的,总是希望它永远支持下去。”

周恩来:“反对毛主席我都领导过,宁都会议也是我领导的。虽然弼时同志从后方来了,因为我把毛主席的政治委员代替了嘛。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和罪恶。王明路线我也犯了,四中全会我也参加了。所以我最大的过错是193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四年之长。这是我一生最痛心的事。然后洛川会议,然后王明回来。1937年底到1938年武汉时代,这都是路线性质的严重错误。当然还有其他错误。解放后还犯过反冒进错误等等。这几件事都是同朱德同志一起嘛。”

“至于朱德同志的账那就更多了。从井冈山一直打到梅县,都是盲动主义,军阀主义,流寇主义。然后是立三路线,你也犯了。然后是王明路线四年,然后又是洛川会议。那时王明没有回来,那还不是反对毛主席,你没有领导?然后王明回来。第二次王明路线一直到六中全会,以后还有一些“残余”。几十年历史,朱德同志跟张国焘斗争,前一半应归功于刘伯承同志的推动。如果没有刘伯承同志在那里,黄袍加身,你顶得住吗?后一半是贺龙同志,弼时同志,关向应(见注释7)同志的共同推动,才北上了。如果没有这些,你甚至滑到河西去了。”

“解放以后,那多了。毛主席常说,高饶彭黄的事,你都沾过边

嘛。你到处发表意见,是一个危险的事。„„我们不放心,常委中有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毛主席也担心。毛主席说过,你就是跑龙套,可是你到处乱说话。你要谈话,得写个稿子,跟我们商量。„„所以你是不可靠的,是不能信任的。南昌起义,就是有错误嘛。我当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元首尼雷尔的面说:南昌起义,我有错误。他听了很为惊奇:你还有错误?那时错误嘛,城市观点嘛。所以,今天我把我对你(朱德)的不满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大家监督。”

最后邓小平宣布了中央对彭、罗、陆、杨处理的决定,与会者一致通过。

注释:

1、彭罗陆扬:彭真、罗瑞卿、陆定

一、杨尚昆。1966年,彭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罗瑞卿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陆定一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杨尚昆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

2、高饶问题:指高岗、饶漱石1954年阴谋分裂党的阴谋。1954年,高岗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饶漱石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

3、彭德怀问题:1959年,彭德怀因在庐山会议上对大跃进提出激烈反对意见受到批判。

4、张鼎丞:时任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5、乌兰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民

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6、薄一波: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7、关向应: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

第11篇:后人的批判

后人的批判

生在一个有梦的时代 中国梦 陈嘉庚 中国 统战部

所有支持中华事业的企业组织人民团体。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

多年之后,子孙翻开这段历史,他们会由衷的赞叹,是这样一批人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力拼搏,他们有理想,有目标,不怕苦不怕累,他们道德高尚,皮革端正,成为社会的风向标。他们有智慧,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

然而,也有不和谐的因素,一批没有理想没有报复的人,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了违法犯罪的师承,他们被记录在公安部门的卷宗里,成为被后人耻笑的社会败类。有的炫富,把金钱当成价值的体现,彰显荣耀的资本,反而成为被调查的对像。有的滥用职权,作威作福,让人唾弃。这样的人社会不需要。

历史的年轮滚滚碾轧着这些现实,把虚伪和思域揉碎成残渣,比时间一点点吸收,不留下一丝痕迹。而透着历史倾向的呢些为人们,却被随鱼儿铸就成永不凋零的塑像,屹立在岁月的长河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敬仰,效仿。林俊德,一名军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持工作,直到停止呼吸。

中国梦,伟大的梦,当实现时。我们为中国梦写历史时,发现有这么多让人如此敬畏,有这么多事让人津津乐道。穿越历史,我感受到了伟大。活在当下,我们必须立足本职,发光发热,传播正能量,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无数个像我一样的人也点亮自己,照亮一大片,照亮了一个组织,照亮了一片天地。到最后,我们的国家也照亮了,中国梦就实现了。中圆梦并不要与去年,也不难,我们喜欢自己生长在一个明确有梦的时代,我们只需要尽职尽责,和朋友,和同事,和战友一起努力前行,用中国梦来统住无数我的梦,让无数我的梦向中国梦靠拢,达到知礼职责知行。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数字,我们的梦想能在其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这不得而知,但是一个道理是确定的,我们努力一点,中国能的实现就会比例大一点,做一点就能涨一点。

当今这个社会比较浮躁,抄袭成风,社会上流行选秀节目,一码色的选秀节目,基本上攒泽都是一个模式。即便是如此,还是有很多在追逐。只要不掣肘就是好的,就说明有反选的余地。

我们怀着对中国梦的美好期待,我们张开翅膀,奋力飞翔,这不是为了你们,而是为了订婚的事情了。奋力飞翔,这是商业机密?不能说,客人还没介绍,这是不影响学习的。

这种事情不仅能够赢得利润,更能赢得荣誉,先讲中国梦的提出,复兴之路,讲了中国梦的涵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这个中国梦也不是刚提了的,而是之间就有。也并不是就不能和女生谈天,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为此付出,这里能举例子,每个包袱实录都写了三百字。

说林俊德为了中国的核实业而奋斗终身,全国道德模范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马兰诗 说郭明义,他的血很重要,但他的举动和感染力更重要,他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新内涵,给出了现代的标准,让奉献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让彷徨者有了奋斗的方向,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当然,还有更多的道德模范,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可贵的东西,让人感叹和敬仰。最近出现了一种叫做快闪的社会现象,他们悄悄的出现,静静的发生,带动了群体,把美好的东西传递,这是群体的渴望。其实社会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没有发现并把它们广泛传播。我们我们认可正能量,相反,我们反对负能量,让那些不和谐的事情彻底消失吧。城管和商贩是矛盾的,而在辽宁锦州的城管却成为典范,他们被称为好城管,他们是朋友关系,同时,还有综合服务大厅缩短了办事人员时间,为百姓提供了方便。社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有典范。航天的高度,潜水的深度,还有各种中国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这是光荣而自豪的,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慢看历史长河,有多少浪花激起,周恩来自小就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也曾问温家宝总理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中国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师。这是历史的叩问,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思考,这是钱老的梦想,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改革,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大师来。后人需要思考,需要为之奋斗,,让我们通过努力来回答这位老人的提问吧。

复兴,为何要复,说明以前兴过,从何时说兴,又从何不行,让我们后人来复呢。应该搞明白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段历史。几经辉煌,我们自豪。要想复兴,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复兴呢!值得深思。

要说统一,还得提提邓小平,他的一国两制,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这让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汗颜的中国小个子征服了侵略者。台湾也有很多爱好和平的政治领袖和仁人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在统一事业上的功臣,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义永存,分裂无意。

后人的批判 多年之后,当我们的后代子孙翻阅这段历史时,或感动、振奋、激励,或自豪、骄傲、荣耀,或愤慨、感叹、惋惜。感动、振奋的是这样一些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们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力拼搏,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犹豫,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2006年飞天梦的实现,2008年的梦圆奥运,2010年世博的成功举行等等,这些无不向后人展示了中国梦的实现历程。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们用智慧、勤劳与汗水浇灌着这个梦想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自豪的是

坚守一个梦想

“中国梦”,2012年底,被中央电视台“年度关键词”评选中被评为次年度最热门的关键词。而在201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后,首次提出并深情的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时间,“中国梦”传遍中华上下,无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还是互联网,“中国梦”这一词被数万次提到。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中华儿女的心,瞬间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凝聚在一起,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力量。

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一直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唐宋时期,其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朝拜与学习。然而,清朝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闭关锁国,盲目排外,夜郎自大,不知清醒,使得中国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末,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军火打开中国的大门,我国也一步步地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是一个任人宰割、生死存亡的时代。面对山河破碎、列强的欺辱,中国人民永不屈辱,一次次奋起抗争,书写了让人感叹的历史壮举。孙中山等革命先烈,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和斗争,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不足,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以全新自爱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用自身巨大的牺牲,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道路,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点燃激情,用信心唤起力量,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旧中国成为历史,新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此扬帆远航。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面对困难,临危不惧,勇于挑战,战胜了自然灾害、文化革命、政治危机。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先后抵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98特大洪灾、汶川玉树地震等灾难困难,显示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力量。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让世界赞叹。中国取得了“嫦娥奔月”、“蛟龙入海”航母列编、大运首飞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国人为之振奋,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个有梦想中国人的努力奋斗,他们深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中国梦”在每一位平凡的中国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对于一名企业家来说,“中国梦”就是把中国创造推向全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中国梦”就是不断突破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科技;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中国梦”就是桃李满天下;对于一名学生来说,“中国梦”就是掌握科学知识,报效祖国;对于一名农民来说,“中国梦”就是五谷丰登,生活小康。等等,就是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国梦”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正是这样一群坚守梦想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去追逐“中国梦”,放飞“中国梦”。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濒临倒闭时,他坚守海尔的梦想,经历28年的创业创新,发展成为当今全球白电第一品牌,而海尔这个品牌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不畏艰险与挫折,始终如一的坚守着一个梦想,研究出超级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中国梦的实现很难用一个数值来表达,也更加难以预测现在达到百分之几。尽管有科学家指出,现在中国梦已经实现了百分之七十六,

翻开历史,凡是事业有成的无一不是靠着梦想的光芒找到奋斗的方向,怀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梦想,周恩来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鲁迅最终弃医从文,开始了救治国民精神的一生;源于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钱学森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开启了“两弹一星”的壮丽事业。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奠基人茅以升院士,潜心研究桥梁知识,成为举世闻名的桥梁专家。1933年,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建造的局面,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诗,青春是一片朴素的自然的词,多少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出一个个华彩绚丽的中国梦,有多少人用自己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搭台。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注脚下的问题,那是没有未来的。”所以说,作为一名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为祖国的明天创造精彩。青春是短暂的,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或许我们的梦想没有拯救地球那么伟大,但只需要做好一件件小事,从自己做起,从而带动他人,为中国的发展添光添彩。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靠个人的努力,远远改变不了中国,人多力量大,我们只需团结起来,做自己能做的,聚集大家的力量,一起发展中国。

面对山河破碎、

后人的批判

生在一个有梦的时代 中国梦 陈嘉庚 中国 统战部

所有支持中华事业的企业组织人民团体。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

多年之后,子孙翻开这段历史,他们会由衷的赞叹,是这样一批人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力拼搏,他们有理想,有目标,不怕苦不怕累,他们道德高尚,品格端正,成为社会的风向标。他们有智慧,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

然而,也有不和谐的因素,一批没有理想没有报复的人,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了违法犯罪的师承,他们被记录在公安部门的卷宗里,成为被后人耻笑的社会败类。有的炫富,把金钱当成价值的体现,彰显荣耀的资本,反而成为被调查的对像。有的滥用职权,作威作福,让人唾弃。这样的人社会不需要。

历史的年轮滚滚碾轧着这些现实,把虚伪和思域揉碎成残渣,比时间一点点吸收,不留下一丝痕迹。而透着历史倾向的呢些为人们,却被岁月铸就成永不凋零的塑像,屹立在岁月的长河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敬仰,效仿。林俊德,一名军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持工作,直到停止呼吸。

中国梦,伟大的梦,当实现时。我们为中国梦写历史时,发现有这么多让人如此敬畏,有这么多事让人津津乐道。穿越历史,我感受到了伟大。活在当下,我们必须立足本职,发光发热,传播正能量,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无数个像我一样的人也点亮自己,照亮一大片,照亮了一个组织,照亮了一片天地。到最后,我们的国家也照亮了,中国梦就实现了。中圆梦并不要与去年,也不难,我们喜欢自己生长在一个明确有梦的时代,我们只需要尽职尽责,和朋友,和同事,和战友一起努力前行,用中国梦来统住无数我的梦,让无数我的梦向中国梦靠拢,达到知礼职责知行。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数字,我们的梦想能在其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这不得而知,但是一个道理是确定的,我们努力一点,中国能的实现就会比例大一点,做一点就能涨一点。

当今这个社会比较浮躁,抄袭成风,社会上流行选秀节目,一码色的选秀节目,基本上攒泽都是一个模式。即便是如此,还是有很多在追逐。只要不掣肘就是好的,就说明有反选的余地。

我们怀着对中国梦的美好期待,我们张开翅膀,奋力飞翔,这不是为了你们,而是为了订婚的事情了。奋力飞翔,这是商业机密?不能说,客人还没介绍,这是不影响学习的。

这种事情不仅能够赢得利润,更能赢得荣誉,先讲中国梦的提出,复兴之路,讲了中国梦的涵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这个中国梦也不是刚提了的,而是之间就有。也并不是就不能和女生谈天,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为此付出,这里能举例子,每个包袱实录都写了三百字。

说林俊德为了中国的核实业而奋斗终身,全国道德模范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马兰诗 说郭明义,他的血很重要,但他的举动和感染力更重要,他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新内涵,给出了现代的标准,让奉献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让彷徨者有了奋斗的方向,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当然,还有更多的道德模范,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可贵的东西,让人感叹和敬仰。最近出现了一种叫做快闪的社会现象,他们悄悄的出现,静静的发生,带动了群体,把美好的东西传递,这是群体的渴望。其实社会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没有发现并把它们广泛传播。我们我们认可正能量,相反,我们反对负能量,让那些不和谐的事情彻底消失吧。城管和商贩是矛盾的,而在辽宁锦州的城管却成为典范,他们被称为好城管,他们是朋友关系,同时,还有综合服务大厅缩短了办事人员时间,为百姓提供了方便。社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有典范。航天的高度,潜水的深度,还有各种中国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这是光荣而自豪的,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慢看历史长河,有多少浪花激起,周恩来自小就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也曾问温家宝总理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中国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师。这是历史的叩问,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思考,这是钱老的梦想,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改革,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大师来。后人需要思考,需要为之奋斗,,让我们通过努力来回答这位老人的提问吧。

复兴,为何要复,说明以前兴过,从何时说兴,又从何不行,让我们后人来复呢。应该搞明白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段历史。几经辉煌,我们自豪。要想复兴,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复兴呢!值得深思。

要说统一,还得提提邓小平,他的一国两制,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这让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汗颜的中国小个子征服了侵略者。台湾也有很多爱好和平的政治领袖和仁人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在统一事业上的功臣,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义永存,分裂无意。

第12篇:批判中国应试教育

批判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所有的内容几乎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切。

中国的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一系列机械化运作,即应试教育。学校就像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学生只是工厂中一个个被铸造的机器零件,考试通过了就被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然后往上一级输送,直到大学毕业,成为合格的工业产品。但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大多数所谓合格的产品最后却滞销了。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适合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只适合在一个框架内展开较量,一旦失去了框架的限制,进入自由开放的社会,他们感到的不是自由和解放,相反却是恐惧和迷茫。“一届届的学生茫然地走进大学校园,又更加茫然地走出大学校园;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怀着无限渴望,走出大学校园时他们带着深深的失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些通病: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理论丰富,头重脚轻……我们又遗憾地看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缺乏自我个性和独特才能,千人一面,孔子他老人家提倡的“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的最基本原则,从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实行过,“因财施教”倒遍地都是。2009年出炉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个现象,状元们报考扎堆,盲目跟风,说明中国的学生缺乏自我人格和理想的教育。三十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的预期。中国的高考状元在考试的舞台上风光无限,在社会的舞台上却难觅其踪影。

相反,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各种各样才华横溢的人才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凭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才能,特别是创造力才能。因为人才本质上从社会实践和各种创造中锻造出来,而不是从教室里和考试中背诵和计算出来。

在这个顽固的体制中,所有人的行为变得机械而麻木,在狭隘、冰冷的应试制度下,学生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思想、人格和兴趣,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此过程中,学生只不过是被动地接受教条化的知识,根本没有主动权,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独立自主,什么叫自我实现,教育的主人却变成了教育的奴隶!

而在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性鲜明、思想独立、人格高扬、自我实现,挑战应试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寒,以惊世骇俗的方式挺立在中国大地之上,如一面猎猎的旗帜,向应试教育发出了战斗的狂言。“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这是韩寒的胜利,是绝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中挣扎的人的失败。这种强烈的对比,如一把尖刀一样刺进了中国教育的心脏。惊醒了教育体制中沉睡的众生,同时也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背叛应试教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像现在的中国教育;思而不学则殆——就像现在无畏的韩寒。

第13篇:竞争的批判

11、竞争的批判

“竞争”一词由来之久,特别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展以后,进化论的思想深入人心。既然进化论认为生物为生存进行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最终促进了生物进化。那么,在社会系统中人类之间的竞争也应是一种社会法则,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

竞争于是被披上了神圣的光环,而竞争的胜利者则成为这个社会的英雄。同情、怜悯、周济,一切善良的行为都成为对弱者帮助而失去了道德意义。

竞争最重要的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济竞争,另一种是军备竞赛。

一、经济竞争:

经济竞争,其实就是消耗资源的竞争,是污染环境的竞争,也是通过广告宣传刺激消费的竞争。在保护环境和获取利润之间,100%的人选择了后者,而不是前者。无价的空气、淡水和廉价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竞争的牺牲品。

许多西方学者,把当代生态危机归罪于人类开发自然的生产技术,认为现代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创造更加完善的工艺,他们把这种工艺看成拯救自然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无论多么完善的工艺,只要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对自然无害的工艺同样会危害自然。

火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火产生两种气体,现在成为环境问题的元凶:一种是CO2,一种是SO2。CO2没有任何毒性,即使不使用火,动物呼吸也会产生CO2,但动物产生的CO2,甚至原始人使用火产生的CO2,都会被绿色植物所吸收,成为其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大气中的CO2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动物和少量火的使用产生的CO2,被植物吸收,大气中CO2的浓度相对稳定。

而现在它多到足以使地球形成“温室效应”。这不是火之罪,而是资本主义无节制的竞争之罪。

SO2同CO2一样,即使人们不使用火,火山爆发、微生物的分解都会产生SO2。在低浓度的情况下,SO2会被植物吸收,也会被雨水溶解,但其酸度不足以危害植物。

由于火山喷发或者雷击,自然界会产生野火,原始人最初就是通过保存野火来利用火的,几十万年过去了,这种对火的使用并没有危害自然。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人们对火的使用对自然的危害都微乎其微。

产业革命以后,火被疯狂地使用着。1820年,英国的采煤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5%。德国在产业革命的过程中,煤产量由1850年的670万吨增加到1870年的3400万吨,提高了四倍多。全世界的煤产量1850年只有8200万吨,到1882年就增加到3.4亿吨,二十世纪初已超过10亿吨。世界的石油产量,1780年是80万吨,1900年增加到2000万吨,增加了二十四倍。

即使按照现在速度,地球上的煤炭最多可用200年,石油再过几十年就告危机了,而且现在能源的消耗仍在增长。

煤焦和石油,大自然数百万年光合作用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短短几百年内就燃烧殆尽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仅仅是生产工艺不完善的原因吗?又有怎样的工艺保证在如此迅速扩大再生产中不损害自然呢?

馒头是无毒的,但吃得多了还能得病,何况是自然呢?

环境问题根本上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竞争机制,使得资本家象被饿狼追赶的兔子。他们一面疯狂地剥削工人,一面疯狂地掠夺自然。

前者造成了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后者则造成环境危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哪个资本家会考虑到环境问题,而减少往口袋里装的钱呢?哪个资本家敢为环境问

题而减少自己的利润呢?如果有如此仁慈的资本家,他已经早破产了。

竞争,好比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长激素,激烈地刺激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这针生长激素着实是注射的太多了,以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如此迅速地膨胀,连他自己的“房子”都容纳不下它。

竞争,也使得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失去平衡,在消费者这个器官上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它如此硕大,如此贪婪地掠夺营养和肆无忌惮地排泄废物,使地球已无法承受它了。

二、军备竞赛

如果说经济竞争的失败者,只是遭到破产的话,军备竞赛的失败则将输掉整个生命。

战争,在资本主义国家看来是一桩最大的买卖。早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主义列强就为了争夺殖民地打得不可开交。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的殖民主义者,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占领了一些沿岸地区和岛屿,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还侵占了中国的澳门和南美的巴西。西班牙除了占领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南部的地方外,还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洲以及亚洲的菲律宾。16世纪两国都成为殖民帝国。

16世纪晚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海上霸权,开始在海外殖民。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与荷兰之间发生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在哈得逊河流域的殖民地被英国夺取,改名纽约。

从17世纪晚到18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几次进行战争,英国最后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殖民地。在亚洲,英国几乎把法国的殖民势力全部排除出印度。

英国经过长年战争打败资本主义列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在它的国土上始终有太阳照耀,号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为了争夺殖民地,极积展开军备竞赛。1874年至1896年,欧洲大国的军费平均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其中德国79%,俄国75%,法国43%,奥匈21%。到20世纪初,军费增加更快。1900年——1913年,英、法、俄和德、奥、意各国海军军费从3.9亿美元增加到7.2亿美元;陆军军费从7.45亿美元增加至11.9亿美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一改冷兵器时代,体力和人数争夺的模式。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物质储备和科学技术占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二战前进行军备竞赛就成为和战争同样重要的事情。在希特勒统治时期(1939年—1945年)的德国,为了进行侵略战争,其军费支出竞占国家全部预算支出的92%。

1945年,美国爆炸成功原子弹以后,苏联加紧了原子弹的研制,4年后,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物理的发展使军备竞赛进入核竞赛时期,其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冷战。两国的核竞赛制造了能毁灭世界多次的核武器,仿佛是悬在世界人民头顶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军备竞赛在今天是人类的一场死亡游戏。如果说经济竞争中,一个国家失败,那么它将遭受贫穷的话,那么军备竞赛的失败则将挨打。

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人民的殖民掠夺说明了这个道理。二战前法国对德国军备竞赛的纵容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没有一个国家敢在这场游戏中失败。

在有的国家里,经济竞争和军备竞赛相互促进。

20世界80年代,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军用生产,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科学和工程研究人员集中在军事部门以及和军事有关的部门。

在二战前,加利福尼亚洲的经济是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的,到战后,已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六十年代时,该州洛杉矶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员中,有五分之二与军事工业

生产有关。在美国的政府军事订货中,该州长期居于首位。

美国是战后最大的军火商,从1960年—1976年,美国输出了约1100亿美元的武器,1977年美国军火生产有一半左右用于出口,总额高达112亿美元,1978年竞达135亿美元。通过战争以及军事定货,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军备竞赛,无疑是美国各届政府的一石双鸟之策。这也是美国历届政府穷兵黩武,频繁以武力干涉国际事务的原因所在。

经济竞争和军备竞赛,使世界所有国家都加入一场旷日持久的赛跑中。在这场赛跑中,谁都不愿落伍。因为落后就要挨饿,就要挨打,就会受欺凌,甚至本国人民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 这也是为什么全人类在环境危机、艾滋病危机、战争危机前不愿停下愚蠢的脚步的原因。 唯一可能的方式是我们约定,我们都停下来。今日的竞争之路,已不是什么富国之路,强国之道,而是全人类的死亡之路。

第14篇:安利批判篇

安利批判篇:安利,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市亚达城一家生产高质量消费品的直销公司。主要经营日用消费品,涵盖了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雅姿美容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家居护理用品和家居耐用品等系列,安利同时兼任生产及销售商。名声很大一提到大多数人指向传销,本人曾两次参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安利口号很多,比如,一生只爱一个情,那就是安利情,一生只爱一个人,那就是安利人。这不矛盾么,呵呵,口号喊完必出:感恩老师,感谢寒茹老师(安利中国bo)极品装备,接着大会开始了,主持人上台,主持人都为安利内部人员,讲话声音很高,句句震撼人心,要是你第一次来,你会发觉他说话水平特别高,哎,等等小编后方有人叫我握个手,:我们都是一家人。:吓!我认识你么,谁跟你一家人,握个手就算了哈,啪!啪!啪!掌声一起,第一位领导老师上台演讲了,还是那句话:尊敬的寒茹老师,毛大哥(王寒茹老公,女儿毛书凝,女婿马越,两人今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婚礼,由于小编逼格不够没能参加)郑老师(郑清新,安利中国第一创办人,一年60亿,终极bo,小编只听过他一次课)前排所有的领导人,在场的兄弟姐妹们,大家上午好,最后一句声音最大,然后接着下面就会想起一片好!尼玛吓老子一跳,卖菜呢!噼里啪啦,一堆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大道理讲的很深,小编也有颗孝子仁爱心,差点就被迷惑,如若你被迷惑,请上个厕所避开这段,所以进会场前选位是关键,这一讲一过就是两个小时,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让我唱一首神曲小苹果,你是我的小啊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此曲专为安利公司作曲,一场会议能跳三次,群场飞扬,一个跳的比一个叼,让我们挥起你们的双手,你会发现舞台上站着的都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什么呢?小编在这里为您做自解,因为它们年轻,因为它们曾经年轻,你也可以的,怎么做,做安利吧,下一首奋斗,奋斗奋斗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爱情而奋斗,咔咔,咔咔咔!这是请来了大张伟么,后面的大姐请高抬贵手,您触碰到我了,就这样两首歌被点了双曲循环,大家跳了30分钟,累了吧,累!那咱继续下午的课程,重量级人物终于出现,音乐响起,国际礼仪迎接,全场起立,掌声如雷,谁谁谁!不是胡大大也不是***更不是毛大大,原来是王大大,王寒茹老师,人群淹没了我的视线,小编这里劝你,没点克制力的请绕道,继续上厕所,不然直接GG,背上包袱准备跟上安利的阵容吧,因为这货能讲进你的心声,别说是人脑,猪脑也给你洗的干干净净,就是这样!小编也差点跪下唱征服!不行了不行了,老师你为何这么屌,安利产品既然这么好,还需要这样么,开店吧,直销吧。这一讲又是4个小时过去了,主播您渴么,您饿么,你累么,自己大餐吃的饱饱的,而我们还没吃呢,来来来,大家休息一会儿,吃点面包喝点矿泉水啥的,精彩课程还在后面呢,小编只带了点小当家方便面还不好意思拿出手,别怕,我们是一家人,大姐你这吃的是什么啊。:纽崔莱,倍力健。:吓!这么高端,吃这个能饱么?:当然能,这些可神奇了,对身体好!:哦~吆西,我还是吃方便面吧。接下来一帮牛逼人物开始上台,干什么?:我是某某市科长,会长,市长……头衔一个比一个高,你说是就是吧。小编毛爷爷的外甥的外甥在这里就不露面了,市长您为何在这?朝中市政安排好了么,安利这么有吸引力?咔咔咔咔!一堆成功经历,什么卖稀饭的,卖鱼的,讨饭的,都来了,这都打动不了你?你还不行动,你还不赶紧跟随老师?还是再去趟厕所吧。大会就是这样,一步步带你引领安利。最后会议结束,介绍人会召集你们谈论今天所学知识,额,小编表达能力太弱,没领导风范,只能说两句:你信么,你不信,反正我信了,呵呵这也行,掌声一片,记住如果你没话可说只要点在信安利,啪啪!掌声一片。一聚就到了晚上10点,小编胃细胞早已蠕不动,走,咱们去看看老师的房间,滴!门一开,哇塞总统套房,咔咔咔!各种拍照,你向往这种生活么,我向往,(但我不以这渠道盲目追随)心中暗想,永远记住!不要被眼前现象所迷惑,是真是假,咱不追究,他不属于你,你有自己的生活,你有自己的理想,你有自己追随的目标,努力回到自己的岗位奋斗吧!少年们。这个世界不属于你,奋斗 奋斗 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将来而奋斗 WOW 吼吼吼吼!

第15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读完北大批判,让我认识到事物处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的环境时,总会存在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其中,上大学和大学教育便是个大问题。

北大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人才济济的北大,能否发挥贡献国家、发展社会的最大能动性、高效性,便成了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北大存在的一系列值得批判的地方,其他高校也可引以为鉴。

清华特点是严格纪律,北大则是自由散漫。学校放任自己的学生自由散漫,俨然是把双刃剑。利得是天才级的并能朝着自己灵魂指引的方向发展的学生,害得是面对没有约束的环境无所事事自我放纵甘愿堕落的学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认真地自我反省了,我是属于这两者的哪一者,我不想不甘也不愿承认,结果往往是残忍的。我竟给自己交了这么一份不堪的答卷,我的脊背直发凉。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如何走好以后的路,我要从小步迈起,尽自己最大努力走好每一步,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很多人不是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比方说,把学习成绩的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努力,功课上不花时间,这固然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但明显也可感觉一种在学习上的不自信,不甘承认别人是能力上高过你。因此,只有正视这一点,做事的心态、学习的精神才会改变。其实,正视也是不很困难的,接下来就是要讲方法了。汲取知识,不是靠不断听不断看,还要不断想不断写才行,教授讲课,我们学生光听不练是不管用的。练指的不是要向老教授那样讲课,而是在脑中复述并思考以发现其中的逻辑层次关系,再就是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才行。不妨把自己的想法、点子写下来,再找人指正,这样才能有质的进步。

阅读是写作之前关键的一步,是贯穿求学治学的主要方法。大量的有效的阅读能让你快速地汲取新知识、新理念,这将对你的整个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我的软肋,读书我是喜欢的,读经典我也乐意,可一遍读下来存进脑子里的却微乎其微,更别提复述书的内容的。这让我意识到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读书时的每一刻都要保持大脑快速的运转,不能懒于动脑。

读写之后便是想办法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反馈给别人,想象一下多种思维、多种角度、多种逻辑交织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会多么地震撼你的思想、你的心灵、你的灵魂。 充分地积极地参与到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论辩中去,思维的碰撞会开出更美丽的智慧火花。

在论辩中你会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话语,如何从多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是你不会狭隘地只从自己下意识的出发点看待问题。这也关系到另一个我们必须学会的品质——感情移入。“感情移入”这个词马上让我联想到医患沟通基础课上老师讲的“共情”,这两者其实讲的同一个意思。这说的是,我们看待问题必须从多个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揣想当时人的想法,以便更有效的去开展未有发现的重大问题,而这种发现会大大地影响对一件事情的判断结果。最典型的是司法案件,如果一个法官善于从原告和被告的角度去剖析案件,结果无疑是更公正的;历史事件就更是如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史料,不同史学家的叙述,阅读这些史料的人能用“感情移入”的方法处在历史叙述者的心境去鉴定史料的真实性、说服力,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也会更接近真相;对于医学生的我们,“感情移入”就尤为重要了,面对恶劣的医疗关系,医生能“共情”地倾听患者心声,“共情”地解答患者的疑问,“共情”地将信任与支持传递给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裨益无疑是莫大的。

这些是我读《北大批判》的感悟,我也会在将来一步步践行自己的感悟。

第16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经老师推荐,我读了《北大批判》这本书,起初不太想读,后来阅读越来劲了,这本书结合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作者借质疑北大的制度,来批判中国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高等学府或是我们自己这些大学生,都有必要好好反思下我们求学的目的和要求。

现在留学之风盛行,无论是那个专业的学生都喜欢选择出国留学。大家有时候出国不是觉得那个地方的水平就比中国高,而是去感受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造成的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和高参与度的活跃的学习模式。相互借鉴一些东西 ,而且大家都觉得回国后可能待遇会提高,所以大家都争着要出国留学,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重心理。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的教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现在很多技术的发源地和盛行就是在国外,国内的学术水平还原煤达到学生们想要的水平。

刚进大学的时候,感觉太宽松了,做什么事儿都没人管,于是我去尝试许多我没有体验过的事,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 现在到了大二,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我要当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我需要了解有关医学的一切,于是我尝试去看一些医学书,尝试去学习更高级的英语,尝试去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始去看一些计算机的书,我想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应该知道医术,还要知道和医术有关的一切,比如计算机技术、英语、医德等等,所以我尝试去学习很多非医

学的知识,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关于自己的思考和通才教育的必然性。

知道自己的定位后,常常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是当实行起来的时候,却会面对很多的矛盾和迷茫,大圩里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外,学习氛围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我们坐在自习室里会越来越疲劳,然后就告诉自己小睡一下,结果一睡就睡过头了,有的时候学业任务压的太重,难以坚持的去学习一门技能,当然,后来想想,其实上面这段话更多的是一种借口,是自己主观上不主动争取与坚持的结果。

作者还提到了“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一观点,读和写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专业都需要这两项基本技巧。 阅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面,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体味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其次,阅读影响写作,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停地运用写作。 读和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在书中说道,“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怎样才能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而怎样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t姓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简单的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这段论断,令我深思 :我们大学生真的就是精英么,我们曾经被称为是天之骄子,课是当我们走向社

会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完成精英该完成的任务么?不一定。

最后我想说,现在大学的学习氛围不够彻底,在路上、自习室里常常能看见一对对的情侣或者一群群抱头大睡,而学校又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这形成了一个矛盾,我想薛涌在《北大批判》里提到的“学术界的现实” 应该就是指这个,难以改掉的现实,毕竟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

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既然现实难以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涉猎一些领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第17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结合具体作品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巨大。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 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 19 世纪 30 年代,在 40-50 年代达到高峰。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有 不同的特点,但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较客观地、真实地反映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基本上是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作为它们的哲学依据。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强调真实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 “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几乎是所有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的共同口号。 主张作品成为反映时代的镜子, 反映广阔、具体的现实生活, 深刻、有力地揭露社会矛盾。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浪漫主义强调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批判现实主义则强调揭露和批判现实, 表现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过 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家们不遗余力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人与人之 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贵族资产阶级罪恶的代表人物,因而不少作家受到统治者各种形式的 迫害.

(三) 在创作方法上,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细节的真实, 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把典型人物的塑造放在首位, 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力 图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具体,而且人物性格发展 过程明晰,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它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 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历史,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 (1884 年) ,塑造了一个小资产 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莫泊桑 的短篇精品《项链》 阶级妇女形象,从而讽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 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 这一部,则写出了葛朗台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一生的历史,从而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在创作思想上,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人道主义是他们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和封建暴政的思想武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意 义在于通过描写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揭露贵族资产

第18篇:纯粹散文批判

纯粹散文批判

散文,最美的地方在于,通过语言的架构,一步一步渲染出极美极美的气质。通过阅读散文能让人感受到那股气质。那么,一篇散文便是同是同类中的精品乃至极品。

民国的散文锋芒毕露,意欲像暗夜闪电一般刺破由屈辱和愚昧构成的混沌。即使应该是凉意如水的秋夜,鲁迅亦写成了万鬼夜哭的森罗地狱,令人不寒而栗。

可是,窃以为,那些飘舞在空中的文字精灵,应该渐次铺陈成“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画卷,亦可以绘成浓墨重彩的西画,而不应该变成战场上的枪棘林立。尽管不喜欢枪棘林立,但是还是敬重那些战斗在至深黑夜中的英雄。

巧合的事,我最喜欢的散文和最讨厌的散文,都出自余氏人之手。

窃最喜余光中,最讨厌余秋雨。

因为热爱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缘故,我读有着诗人身份的余光中写的散文便有种莫名的亲近感。他笔下的一字一句都是他毕生积淀的散发,如同一缸酿了百年的佳酿。所以细读他的散文,总会慢慢感受到文章骨子里渐渐散发出来的气息。

至于讨厌余秋雨,倒不是因为其人品,而是因为初中时被老师逼迫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还得写优美的美文赏析,心有不平,顺带痛恨起了余秋雨。后来再耐着性子就着昏黄的灯光把余秋雨先生的大作看完了,然后为自己当年为余秋雨大作的写的歌功颂德般的读后感恶心了很久,发觉余秋雨先生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时间拆解成无数碎片,然后再用一种似乎宏大的感叹语气描述、抒情,想为文章增添所谓的历史厚重感。但是历史感不是依靠似是而非的感叹就能塑造起来,如果《通史》的作者克里斯托尔•凯勒尔和《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如此写作的话,不知道那两本书会变得怎么样。

《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其实写得还好,在引经据典和凭吊怀古这两方面的确印证了其散文集名《文化苦旅》,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填充。但是《夜雨诗意》和《听听那冷雨》一相比,不啻是云泥之别。

两文其实都是作者因雨而生的感慨。但是余光中是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场,和读者一起穿过迷茫的冷雨,努力寻找自己温暖的归宿。而余秋雨却在文中成为一个无病呻吟的貌似旅人,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他的感受,令人头晕脑胀。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如此短而美的开场,似乎把我带入一个冷雨迷离的世界,之后便带我们走过海岸边城曲折的长街,那一瞬有种行走在小巷中的感觉。之后他在文中表达了自身对故土的思念以及迷茫。“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三首经典的写雨诗作,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的图景。

而后余光中笔锋一转,写起了他在美国西部山地的所见所感,对于写景极尽写实之能事,从中我看到了约翰•缪尔和亨利•梭罗的影子,但又不失中国文人的雅韵。文中也并不是一味写古韵,现代的气息随着安东尼奥尼的镜头和黑白片子扑面而来,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大城市的浮华气息。

总的来说,本文古今交错,把无数诗句典故融入了文章的骨血,读则有逸气,还有一点悠悠的苍凉。

其实余秋雨先生还是适合写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散文,这样他可以围绕一个中心去进行他的抒情式剖析。但是《夜雨诗意》只是他漫无边际的感受,全文可以说是他对排比句的滥用,实在不想评论下去了。

匆匆收笔,不知所云。

第19篇:批判科特勒文章

科特勒营销理论,能批判吗?据说,2006年科特勒即将推出其经典著作《营销管理》第12版,这在全球商业理论著作出版来看,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当然,无论怎样推崇科特勒理论对中国企业界和营销界的贡献,均不算过分。毕竟,自1963年以来的42年时间里,科特勒不仅将“营销学”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不断修订与再版其《营销管理》,为全球营销界、企业界不断提供与时俱进的营销方法与工具。可见,姑且不论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是否是颠离不破的真理,就其普及与建构系统的营销管理知识体系的功绩而言,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也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即使科特勒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光环与尊崇的学术地位,为何在中国大陆仍然不断有此起彼伏的“质疑者”、“挑战者”的声音呢?为何会存在对其理论“之前推崇”而“之后喊打”的现象呢?如果仅仅是以科特勒作为挑战的“标靶”以达到其个人成名之目的,难免要冤枉广大的、真正的中国大陆营销实践者及研究者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西方社会没有人跳出来“挑战”科特勒,而中国大陆却不断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螳臂当车”之举呢?为何仅仅是中国人……这些问题不能粗暴地、武断地冠以“做秀成名”来解释了。就本人而言,作为一名营销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对科特勒的理论,何尝不曾经历欢欣鼓舞、实践碰壁、冷静思考、暗中质疑等阶段?!只不过此番跳出来并非“仗义执言”,而是如鱼刺梗喉,不得不一吐为快耳。其实,在西方社会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学术神话”可言,也从来没有什么学术不能抱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只不过在中国大陆,科特勒被许许多多的“造神者”们给刻意神化了而已,而科特勒本人不也有告诫中国营销者研究者们“不要盲目学习西方的书本,擦亮眼睛观察,和商业伙伴讨论交流,有创造性地写作以及更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如此才可以建立中国营销理论的基础”的话吗?而纵观中国近代思想变革之历史,从1919年五四青年运动对“儒家教条主义”的抛弃;到193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对“马列教条主义”的抛弃;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首的共产党人对“毛式教条主义”的抛弃,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的结论:当一个社会的民众被“某唯一思想”强行统治的时候,必将导致该社会民众的思想日益走向僵化,必然走向极端的教条主义行为模式,最终导致社会的落后与退步,从而在社会遭遇外力冲击下的变革中,最终抛弃该思想!很显然,在社会思想或理论领域中,从来就没有什么类似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一公理”。一旦某理论试图凌驾或统治整个社会之时,必将日益走向其当初立场的反动一面,这正是中国式的“道者反之动”的辨证思想之精髓。同样如此。放眼今日之中国,经过27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重建,使得中国大陆社会有史以来真正进入到了“商业时代”。而进入商业时代的中国社会,由于社会人文科

学历史的人为割裂,使得我们从自始至今,一直大量引进与沿用西方各式各色的商业理论知识及规则体系。而作为商业理论中最重要的营销理论知识体系――科特勒的营销理论,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大陆民众最关注的商业理论了。在不少民众对科特勒理论推崇的同时,仍然存在众多“挑战与攻击”科特勒营销理论等现象,这正说明中国大陆民众不再盲从,而这正是中国大陆社会进步与思想解放的突出标志,批判一下,有何不可?!因此,对中国人而言,以辨证的思维和态度来“批判”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正是坚决抵制“西方商业理论教条主义”暗流的思想武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特勒营销理论的致命漏洞,在哪儿?致命漏洞?即使能“批判”,在一般人眼里,不过是打打“补丁”之类,而这却有点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做秀嫌疑”了!不幸的是,对中国人而言,却是事实。为什么对中国人而言,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却存在“致命漏洞”呢?为何西方人却没有如此观点呢?特别是在科特勒即将推出第12版《营销管理》的经典之际,难道之前这么多的版本就没有人指正出来吗?或许,我们先来看看科特勒如何对“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所谓市场营销,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出售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请大家注意,这就是科特勒对市场营销所下的定义。该定义隐含着以下几种假设或前提条件:第一,创造产品及价值是营销的基础;第二,出售与交换是营销的手段;第三,满足他人所需所欲为目的;第四,营销是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在这里,相信所有中国不会对第

一、第二条产生质疑,但第

三、第四条问题却大了!为什么?对中国营销界和企业界而言,营销的价值是什么?首先...More...↓

那么,什么时候顾客A才一定会选择甲的产品呢?很简单,不外乎两点:其一,顾客A只知道甲的产品存在,而不知道乙的产品存在时,甲满足顾客A的所需所欲时,必然导致顾客A一定购买甲的产品;其二,顾客A认为甲的产品比乙的产品更能满足其所需所欲时候,顾客A一定选择甲的产品。可见,对于追求“结果性的营销”的中国人而言,中国人更关心的是:我的产品能否与目标顾客之间“一定”进行“钱物交换”?我的营销行为是否导致顾客“一定”购买我的产品?而按照科老的定义来看,这就悬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科特勒的营销定义只是说明了一个“真理”:满足顾客所需所欲,只是顾客购买该产品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顾客购买的必要而充分条件!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却是直杀根本目的,追求一种“必赢”的营销结果,自然而然地、未加仔细分辨地将其看作“必要而充分的购买条件”。因而在营销实践中,发现一点:遵循科特勒系统的营销管理理论与工具体系,诸如4P、6P

等环环相扣、层层演进的营销管理工具和方法,却“不一定”达到预期的“顾客与企业之间的钱物交换”的必然结果时,自然对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大加攻击和非难,这也纯属正常反应,毕竟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者们成千万上亿的资金最终打了水漂。很显然,从中国人“必赢的结果导向”思维习惯来看,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对于那些没有仔细甄别其内在逻辑的中国企业而言,一旦不加辨析的全盘照抄照用,无异于是“引火烧身”,其下场很可能悲惨不堪了!所以,此处所指的科特勒营销理论的“致命漏洞”,就是指其基本定义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其营销实践的结果自然就“不确定”,遵其理论而行,自然导致企业无法掌控其预期的营销成果,营销成果的大小只能看实践者的悟性了!简而言之,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知识体系虽然够系统、够全面、够具备开创性,但却是一套让企业陷入“不一定赢”的营销理论!如果只是满足顾客所需所欲,就能让企业大发其财,就能让企业甩出上亿血本做营销,但最终却无法保证“必赢的结果”,这还不足够“致命”吗?或许,所有中国人更应该注意一点:科特勒是西方人,其营销理论适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却并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所谓西方理论来到中国大陆市场水土不服,其根源在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下的思维差异上面!这才是我们“辨证批判”科特勒营销理论的关键之所在。毕竟,西方人还是认同科特勒理论的。中国人眼里的“致命漏洞”,为什么?为何对中国人而言,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存在着所谓的“致命漏洞”?为什么西方人却不会如此质疑科特勒呢?看来,有必要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差异之所在了。对比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经营行为习惯来,相信不少中国人对西方人“精确的、结构的、系统的、逻辑的”思维习惯有所感知,而中国人却对自我“模糊的、整体的、关系的、悟性的”思维及言行习以为常。比如平常问候对方生意如何时,中国人总会以“还行”或“凑合”或“一般”来回答;而西方人可能会告诉你“营业收入增长15%”或“利润下降10%”等准确数字,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异呢?其实,西方人一直在接受着自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以来理性哲学的熏陶,进而逐步形成了形式化的抽象逻辑思维习惯。而西方所谓的理性哲学,套用中国人语境来讲,就是所谓“天人相胜”的哲学思想,这与中国传统主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截然不同。而西方“天人相胜”的理性哲学思想必然导致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式、解剖式、直线式的思维认知习惯,总会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试图对“被认知的对象”加以解剖与结构化。比如说西方对物质的认知,就是基于理性思维下的解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近年又发现质子与中子是由“夸克”构成的。那么,如果问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可能会导致一个看似多种答案但其实没有终极答案的无奈了。而不少中国人可能就会说“这不是有毛病吗?

物质就是物质,管它呢”。而回到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来看,科特勒何尝不是按照如此思维习惯来“建构”营销管理理论知识框架体系呢?进一步来看,当前中国大陆所引进的“MBA”课程何尝不是西方因“企业成功经营的逻辑”来“建构”的知识框架体系呢?这些西方商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形成,无不受到西方人的理性逻辑思维习惯的影响。事实上,西方之所以在近几百年来主导世界,关键在于其理性思维下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使得世界物质的极大丰富。但问题在于,在“物”的世界里,理性哲学能推演出所谓的“公理”,但在“人”的世界里,纯粹理性的“解构”可能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了。因为“人”不同于“物”而具备“意识”,人不仅仅具备理性思维,还有感性、知性、悟性、非理性、非感性等复杂的思维...More...↓

而从企业的经营来看,如果将企业获得利润作为直接目的的话,盈利的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真正盈利!正如人的健康是关键,医治的手段可以多样化一理。科特勒从来没有将营销理论当作唯一的赚钱途径,而只是企业赚钱的必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将营销视为一种职业。但是,中国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往往基于企业经营的整体思维习惯来对待“营销的应用价值”,在没有仔细甄别之前,无形就将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的“有限的应用边界”进行自我理解上的放大、再放大,以至于真正作为“无边界的营销”,而将“营销当作企业盈利的唯一途径”!所以,科特勒由于不了解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习惯,从而也就没有向中国人昭示“其营销理论的应用边界”了,这无形之中让许许多多中国企业掉入了“应用陷阱”之中。而西方人由于其结构性思维习惯,自然将营销管理理论与战略管理、特劳特定位理论、研发理论、物流理论等诸多理论综合起来进行运用,自然就没有人来“非难”科特勒了。可见,科特勒营销理论的“有限的学术边界和应用边界”在中西思维的差异面前,无疑又为中国人埋下了另一个“无边界的应用陷阱”。这,实在可惜可叹!中国人面对“致命漏洞”,怎么办?事实上,将这个问题抛给西方商业大师们,是不公平的。我们中国人总不能生生世世地依赖西方人来为我们提供商业理论吧?如果真的这样,中国人还有什么脸面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呢?难道中国人自己不能去“改造”西方商业理论吗?而纵观中国大陆的营销学者或者所谓的营销大师们的书籍,我实在看不出有何“改造”之处,即使“改良”者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则是一些“解释西方商业大师的理论”或者是一些应用验证型的追随者而已。迄今为止,改革开放27年了,中国人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历练得差不多了,从许许多多行业市场中本土企业的优秀表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点:中国人一定会创建出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商业理论,营销理论也如此!其实,真正的商业理论的创新者,是一大批真正在市场上拼杀的本土企业家们或营销实践者们。作为商业理论的研究者,在大量研究西方商业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将眼光转向那些“从没有接受什么正规的西方商业理论教育”的本土企业家身上,或许一切将迎刃而解,从而开创出属于中国人实效的商业理论体系。结合本文的主题,本人认为应该从科特勒的基本假设中入手,“跳出”科特勒既定的理论假设前提,结合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从而才能真正解放自己的思想,或许能走出一条新路。科特勒在界定营销学的“市场”定义时,认为“市场就是顾客”,这是其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另外一个基本“定义”,而这又与中国人的关系思维习惯存在极大的差异。正如“物质是由什么构成”一样,科特勒同样将“市场”定义为“顾客”,并运用需要、欲望、需求等基本概念,结合所谓的顾客期望、顾客满意、顾客等应用概念,来试图发掘出“顾客为什么购买”的理论。当然,科特勒的《市场营销教程》书中,在解答“顾客为什么购买”上做得并不完善,甚至最终将顾客购买归结为“消费者的黑匣子”,成为商业理论的迷团。但因科特勒所倡导的“顾客需求导向”的营销学研究方向,西方营销学界又先后衍生出许

多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心理的营销亚学科,但实际上,由于陷入到了“理性的解构”的行为模式中,最终只会归结为“多解或无解”,其实还是不了了之!比如,紧随科特勒之后的《消费心理学》中,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细分为诸如求实、求美、求廉、求名、求位等若干种购买动机,但企业满足了这些“购买动机”,是否会导致顾客“一定购买”呢?这又回到上述的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定义中的怪圈了,还是“不一定”的结果,西方营销学这样深入地“解构与剖析”,虽...More...↓

第20篇:读书笔记《北大批判》

1.自我管理,劝大家别抱怨

2.大学与生俱来有3个特点: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师生关系很好;真理是辩

论出来的。

3.我从大二开始就发誓:我不属于任何专业

4.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这才是检验你才能的一把尺子

5.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够主宰你生命的心灵

6.批判性的阅读是历史的基本训练

7.常春藤的主流还是认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

8.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

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9.本科生一周的阅读将近200页或者更多,本科生还要额外参加讨论班,围绕着阅读发表

自己的意见。

10.长期坚持大量的阅读,读完后就和同学讨论,然后不断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不断找写

作的高手修改,自然会提高你的语文写作能力

11.阅读差,自然影响到了写作。不管学生日后从事什么工作,写作多是其一生成功的基础。

12.你必须想怎么把自己推销给这个世界,作为一个人,是否对这个世界有价值,你凭什么

说服别人相信你的价值,给你机会

13.阅读的实质:吸收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吸收的基础上如何有效的表述自己

14.学徒制所确立的干中学,学中干的原则,也被大学所吸收。

15.大部分人都丧失了希望,过一天算一天。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要死要活地干完农活,

饿着肚子继续看书!正是这些人最后抓住机会回来上大学了。

16.大粪对于当时的农业,如同石油对于今日之工业,乃能源之命脉,学问大得很。

17.美国的大学特别强调“讨论班”(seminar)

18.你和其他人读了一样的东西,你能拿出什么新的东西来?你有没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指出作者的缺陷?能否在作者基础上指出深化研究的路径。

19.个人进取精神非常强才行,而这样的大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捡起什么都能闹出一

番动静!(敢为天下先)

20.一辈子搞技术,就觉得灵魂里空荡荡的,寒冷得浑身发抖。

21.一个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内心里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教育,是让

我们成为干某件事情的工具。

22.终极情怀取代青春期的性压抑,成为精神发育的主动力。(那就应该多看些励志的,社

会的东西)

23.雅典是我的精神的故乡,古希腊是我的传统文化

24.清华产品质量比较整齐,即使是最差的学生,只要能毕业就是靠得住。北大则没谱,有

非常的天才的学生,但是也有写学生,上了4年白混过去,照样毕业,什么也干不了

25.一流大学的实际内涵:讨论版,通才教育,社会责任和服务精神(这些都是较为历史,

文科的)

26.在美国的媒体上,很难看到教授哭穷的事情,毕竟大家都是自愿来干自己喜欢的行业。

27.王小平事件

28.不读无用之书

29.人口老龄化来势汹汹,如果我们不着手改革,几年后将悔之晚矣。

——————————

首先作者薛涌,旅美学者。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7年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同年进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课程、现为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79级北大毕业,跟过其老婆到美国学习,后来进入耶鲁跟着景先生研究历史,最后成为教书匠。父母是高干,北京人,从小就是比较非主流的,喜欢挑战权威。文学爱好者极端,但是后来却抛弃文学,改从历史,想深度了解中国。其主张反智,认为草根才是主流。

总觉得这些观点言论,首先需知道了解这作者谁,什么杨的背景和学识,在什么时候说的化,代表什么人在说,说给谁听的。总之就是李老师说的contextualize。

不管如何,其写作的时候,感觉一般般。旁征博引做的还不够,主要指的是该书。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值得快速的看看的。

写作好就好像动听的声音,能让人多听多几句。正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画画等类型表述方式,有助于我们形象表达思维的培训。

部队反邪教批判书范文
《部队反邪教批判书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