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塘约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18:45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有感

《塘约道路》叙述了,一个本来就贫困的村庄,因一场大洪水的洗劫变得更加贫困,但在如此的困境中,塘约村的干部领导村民抱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走集体道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成为“小康示范村”。

读完这本书我深思了许久,如何发展我们乡镇的经济?如何调动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把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发展我们莒格庄经济?想要发展,就要先把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责任感调动起来。现在农村党员出现了“党组织喊破嗓子,党员无动于衷”的情况,我们到村开“两学一做会议”,组织委员喊半天,只有寥寥一部分人到会,组织纪律懒散,大局意识淡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抓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也可以把《塘约道路》这本书带到村,组织带领村党员干部学习,学习农村如何脱贫,学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该发挥怎样带头作用,引导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动村民集体发展.共同致富。

我们莒格庄镇也有合作社也基本达到”一村一社”,但90%都是“空壳社”或是经验不足最后失败的。成功的案例也有例如:北宋家口村,成立了北宋家口农民合作社,为了增加村和村民的经济收入,用村集体资金入股,又鼓励村民入股,到年底把盈利提出来,按入股比例分红,村集体分红可用于给村民分福利,建设村庄等。既不用低头哈腰跑断腿的到处要钱,又把村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同时把村的集体收入提高了,如果能把全村群众都动员起来,把力量集中,战斗力集中,我想那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发展潜力。我们奔向小康社会的道路还会远吗!

如何发展壮大莒格庄集体经济?这个问题围绕了我好几个日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脑海里一直回想着习总书记的这段话讲话,我们莒格庄有什么?绿水青山,但我们怎么才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更要让这绿水青山变成真金白银到百姓的口袋里呢?我们可以借鉴塘约村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发展乡村旅游。这是一个大众旅游的时代,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很多省区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来发展。莒格庄镇位于道教仙山昆嵛山南麓,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怎么去利用,怎么去开发, 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我们莒格庄镇有约1.7万的人口,有1.89万亩的果园,有北宋家口的樱桃采摘节,有张皮的蓝莓采摘基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我认为我们可以以村为单位,调动村民有出劳力的有出钱的,村会计把劳力和钱化成等额资金,把资金变成股金,把股权证发到每位村民手中,镇政府把筹资筹劳投入到旅游开发中,年底分红按入股比例,把分红发到每一位村民手中,村民看到了收益,就会大量宣传,知名度有了,来旅游的人多了,需求也增多了,同时也带动了我们的农家乐,农家旅社,大小型超市的经济,村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我们的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我们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幸福生活还会远吗? “塘约道路”不仅是讲述了一个脱贫的故事,他还让我们看到零散的土地是怎么集中起来,散落的人心怎么凝聚起来,更让全家团圆的幸福取代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苦苦等待。让我们看到了农村脱贫的新路径,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书中左书记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走共同发展的塘约之路。

推荐第2篇:《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从一场洪灾让乐平镇塘约村的村民们拧在了一起,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塘约成了全国的明星村,塘约道路也成了各地纷纷学习的热潮。通过学习塘约道路,我有以下体会: 第一个体会:“塘约”实质上是一个与群众签订的,由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谋求发展的约定

在《塘约道路》这本书中,建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土地确权流转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党组织重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党员重新成为农村发展核心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塘约村行政的六大机构的一把手全部都是党员,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广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担当历史重任,整合资源、团结人心、统筹各方,带领群众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是对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实实在在的考验。可能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面临的困难有千万种,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富的重任,我们广大农村党组织必须当仁不让“一肩挑”,广大基层党员也必须勇挑重担,首当其冲。 第二个体会:“道路”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农村基层民主之路的本质应该以村民为主体,突出两委主导作用和上级党组织保驾护航作用,以村规民约促成村级协同共治 在新常态背景下,“基层发展、村级事务管理、民生服务”对基层管理、治理提出了新需求,推进协同共治很必要、很重要。村规民约,作为一村中全体村民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集体契约,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明文化、规范化,是推动协同共治的有力抓手。《塘约道路》中“红九条”“黑名单”等维护着塘约的道德底线,是在中国社会最基层重建乡村规范和重建良好民风,以此来优化协同共治、引领基层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村民共治的精神内涵:村民共治是对村民自治的演化和进步,通过真正讲求人民民主,即实现村民自治,也实现村民共治共享。

第三个体会:基层党组织既是深化改革的“先锋官”,也是保持稳定的“稳压器”。越是在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是需要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组织制度的“战斗堡垒”,坚守底线、化解矛盾、促进发展

书中,塘约村书记左文学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党支部建设,而重中之重是党员的思想建设。“三会一课”制度在塘约雷打不动,周工作例会制度也坚持得十分到位。塘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勃勃、坚强有力,才能在各种严峻形势面前,经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固若磐石。左文学还提到了“四个好”: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在村党支部建设层面理解的话就是首先确定符合实际、大胆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坚持原则底线的政治路线;发挥干部决定性因素的作用,选好村级发展和执行上级决定的领头羊,配强配全支村两委班子;严格规范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村务、党务、财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活学活用,做到既坚持原则不变通,又灵活掌握促进和谐发展。 篇二

——感动。该书开篇第一句:“希望国家发展,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读者,读读这本小册子”。显然是作者希望通过对塘约村改革探索的宣传介绍,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窥豹一斑,透过这个小村,去主动思考整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关注三农,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让人触动,这也诱使我一气将全文读完。

2018年遭遇了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塘约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卯足一股劲,拧成一根绳,打破陈规,闯出了一条新型集体组织道路,使得塘约能够从灾难和贫困中迅速崛起,灾后仅仅两年时间,便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文中所提及的诸人、诸事,使我感受尤深。

——心动。正如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所指出的,“塘约是新时期的大寨,塘约精神不简单。”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也不同于改革开放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华西村,塘约道路是塘约村农民十八大以来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在中国辽阔的农村土地上,塘约的实践不是唯一,但它的精神,是建设中国新农村的典范,这里村庄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体现了新中国新农民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塘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精神的力量。塘约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启示基层农村,虽然目前还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和客观束缚,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精神涣散,不去思索、不去奋进。我们渴望和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一个精神焕发的社会、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

——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人民。塘约村的发展之路是一个自力更生脱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吸取塘约经验、敢于践行,发扬塘约精神、敢于务实,学好塘约道路、敢于坚持,因地制宜走好自身的发展之路。塘约道路尤其需要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做到不忘初心、胸怀理想,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把“塘约精神”贯穿于当下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敢想、敢干、敢拼,有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感召,我们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就没有完不成的目标。 篇三

分享伊始,薛毅教授感谢了赵月枝教授的邀请。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探索者,薛毅教授就这本被称为报告文学的《塘约道路》谈了谈他的疑惑和思考。虽然这本书在文字使用等角度上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或者说是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但这本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塘约道路》还是有不少地方激起了薛毅教授的兴趣。

薛毅教授认为《塘约道路》是吸收了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的互助组,到合作化运营这个阶段的经验。与此同时,《塘约道路》也吸收了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做法,且两者的通融性比较强。习近平总书记说两个三十年不能否定,不能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这是有一个延续性的。这本书反映了一种乡村本能的经验,是比较有价值的。 这本书将塘约的一种奋斗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矛盾现象进行了一个对接。薛毅教授在第一点中指出,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有明显区别,后者是强强联合,使富的更富,前者是强弱联合,同步小康。避免两级分化的问题,令人想起互助组。书中介绍的农民将自己名下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交给合作社,让薛毅教授想起了以前合作化运动的初级阶段,初级社就是用这种方式。不过那个时候中国的乡村有一个特点,地主被打掉了,而中农的土地还有很多,这就会出现土地入股但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比如“田五人五”,土地多的人分到的利益就越多。薛毅教授不禁想起了浩然的《艳阳天》,书中所描述的劳动的集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其次,是这本书中提到的调整产业结构,将外出打工的人员召唤回来,组织起来,成立运输公司,建筑公司。这让薛毅教授想起了八十年代的乡镇和村社企业。书中提到了“农二代”的概念,它是指完全脱离了农村生活的这么一代人。塘约是如何将他们吸引回来的呢?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比如说成立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等等方式。在薛毅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很可能成功的方式,等于是将在打工者在外学到的本领吸引会村公社里面来,“农二代”不再是我们城市居民想象中的消极角色,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积极因素,这其中就存在着抵抗全球资本主义的可能。 然后,薛毅教授提到《塘约道路》这本书中所反映出的合作社里的收入差距问题。合作社农业团队班长年薪五万,完不成预订产值,扣年薪,超过了,超产部分百分之三十归班长,七十归合作社,这部分年终全村分红。其中,百分之四十给农户,百分之三十归合作社,二十提留公积金,一十提留村委会用于办公。薛毅教授认为这种做法类似八十年代集体企业的承包方案。这种做法有一个有点就是将当地人与承包人捆绑在一块,不像后来雇佣关系中就分开了。

再者,让薛毅教授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这一点说的很明白,制度上落实也很清晰,老百姓完全知道该怎么干,而且会积极的参与,比如他们能够给每个党员评分。薛毅教授认为这解决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精英阶层的困惑——党的地位和民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八十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反比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塘约的经验无疑是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薛毅教授还提到了这本书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比如红九条,它是一种乡规民约,是村民集体通过的,因而要比单纯法的层面要更加丰富。比如红白理事会,可以避免农村存在的一些铺张浪费。它一方面是消极的,规定你不能做什么,但另一方面又是积极的,推动你去做什么。当然,薛毅教授认为这本书中提到的乡规民约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完善,现在它还属于消极意义上的。

报告的最后,薛毅教授还提到的这本书中的一个不足,那就是如何村党支部如何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为现在的外部环境是资本化的状况,那么当外部环境没有改变,而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的话,就可能会面临群众参与性弱化的问题,比如可能会出现雇佣关系等等。因此,我们也需要评估外部环境对内部环境的影响。

推荐第3篇:塘约道路读后感

塘约道路读后感

(一)

说说左二牛

手捧《塘约道路》,心底莫名油然而生一种淡淡的情愫,洁白素雅的装帧风格,不落俗,不耀眼,像一朵静默在池塘里的莲花,正如周墩颐《爱莲说》中所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一杯清茶,凭栏而坐,细细品读,从伊始对塘约的陌生到渐渐清晰,甚至最后,你会被书中塘约这个充满洪荒之力茁壮崛起的农村深深吸引。塘约道路,充分展现了一条破茧成蝶的蝶变之路,一条破斧沉舟的改革发展之路,一条依靠内生动力的崛起之路。

2014年,塘约村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洪水,洪水淹没了村庄,冲毁了田地,让本已不富裕的塘约村民变得一贫如洗。”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塘约只有扬起气吞山河之力斧,才能走出困境,脱离贫穷,走向康庄之路。而人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塘约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成立合作社,建立生产队,通过不断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让塘约这个拥有三千多人口,劳动力却不足的“空壳村”逐步走向依靠“内生动力”的致富之路。

通篇文字没有诘屈聱牙生涩之感,如同缓缓溪流,将塘约的各色人物展现其中。质朴的语言,平白的直叙,正如塘约发展道路史中涌现出勤劳朴素的广大农民的形象。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人称左二牛。他的奋斗史不仅是个人历经磨难的成长史,更折射出党员带领群众致力发展的奋斗史。他的精神不仅是塘约道路上最核心力量的集合体,更体现了塘约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果断,不做井底之蛙,拥有走出去海阔天空的闯荡精神。“二牛有种干什么非干成不可的劲儿”,正因如此,打工回村的那段日子,他种过药材、养过猪、养过牛,在一次又一次摸爬滚打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失败的熔炉里一次又一次的煅烧历练,明白了做事光有闯劲还不行,得有资金,有新技术,懂市场供求关系。正因他走得出去,回村后打开了塘约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步步摸索与探索中打开创业局面。

他有魄力,不拖泥带水,有着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精神。二牛算得上是“村选干部”最公认的优质人选,“村干部就像一栋房子要有几根柱子,没几根靠得住的柱子,一个村庄撑不起来。你有机会给大家做点事,是福气啊”,父亲左俊榆作为老一代村支书,将梦想和期待传递给儿子,字字珠玑的肺腑之言彻底激发起二牛深藏在血液骨髓里的实干精神,左二牛把养的牛全卖了,怀揣着为民谋福祉的奉献情怀当上了村主任。

他有原则,不跨越红线,有着壮士断腕、破斧沉舟的勇气。越穷越要做人情,越做人情越穷,当他意识到“乡村办酒”就像一个毒瘤扎根在塘约村时,他力刀阔斧,将五花八门的满月酒、周岁酒、生日酒、出殡酒等各种名目的“酒债”之风扼杀住,统一操办酒宴,为塘约村每年节省3000万开支,将陷落在经济与精神双重贫困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的村民送去了清风,带来了安宁。清肃的村规民约弘扬了正气,更维护了“红九条”的道德底线。

他有思想,不故步自封,有着决胜千里之外的豪迈改革激情。“要踩出一条路来,第一步就是要成立合作社,把全村的地都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这不仅仅是二牛想打破塘约村“单打独斗”发展模式的改革决心,更是对塘约未来发展的规划。要让村民、生产队强弱联合,弱弱联合,穷穷联合,逐步带动村民增强信心,脱贫致富,攻坚克难,要“抱团发展”才能引领塘约走向革新之路。

他有恒力,不厌其烦,有着玉不琢不成器的雕琢精神。塘约村在土地确权之后,他不胜其烦,带领村干部重新将撂荒达30%的十个自然村重新丈量,重新登记造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土地确权后实际全村耕地面积4862亩,比确权之前多出了3289.5亩。数字上的视觉冲击足以让我咋舌不已,更别说在3289.5亩上开荒垦田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些事,是要领着农民干的,有些是农民已经干起来的,我们要跟上”。即时补位,是身段的放下,是“治水必躬亲”的进取谦卑,更是保持新生动力的源泉之本。只有高中知识水平的他硬是通过自身努力,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琢磨探索出适合塘约发展的“互联网+”模式,进而尝试建立“八村+塘约”的联动合作模式。塘约,不仅改变了自身,更带动了周边,让富裕的种子播撒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党性?在每个党员的心中,要像种树一样,把根扎下去,要把树种活,成为一颗大树。”根深蒂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背离党性,为己谋利的村干部只会被遭受唾骂与背弃。在塘约村的发展道路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同左二牛一样的群众、党员和村干部。他曾深有体会地说“什么力量大,人民力量大。什么资源好,人民资源好”,人民才是塘约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关键,是稳步走在塘约道路上的坚实发展动力。(区执法局 张佳)

塘约道路读后感

(二)

读《塘约道路》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夏宇

《塘约道路》由报告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所创作,是记录贵州安顺一个穷山村在党组织带领下,如何从灾难之后的一穷二白中,通过重拾集体化道路,重拾乡约民俗,重拾村民自治,实现惊人蜕变的一篇写实报告文学。全文用字简练、文笔朴实、寓意深刻,读后发人深省、使人振奋、催人上进,个人认为是近年以来被穿越、玄幻、盗墓、神剧充斥的现代文坛浊世中难得的一股清流。作为一名基层三农工作者,对文中所提及的诸项事宜,感触尤深。一些体会、几点思考,以飨读者。

一:从改革到深化改革

“我们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土地流转中心?”左文学说,“通过流转,把承包地重新集中到我们办的村合作社。”

话说到这,大家发言热烈。有人提出疑问:“把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是不是走回头路啊?”

左文学说:“我想过了,以前那叫改革,我们这叫深化改革。”——《塘约道路》第26页

与39年前凤阳小岗村的严俊昌们所承担的巨大政治风险相比,()今天的左文学们无疑要幸运的多。将近40年的变迁,“改革”二字在我国早已从敏感词成长为时髦词,并正逐渐演变为通俗词。改革从增量转向存量,从浅洼地带步入深水区域。而人们对于改革二字的聚焦点,也已从彼时的方向性选择的关注,转移到了对进度与力度的关切。

民之所望,即为施政所向。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党内外、国内外回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要继续改革、如何继续改革、怎样继续改革等重大问题。

一时之间,改革再度成为风靡全国的热词,从农村到城市各个领域、从省到市到地方各个层面,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不断掀起。

当然,改革就意味着变化,就面领着新的选择,就会有争论、有质疑,各个领域莫外如是。在三农领域,学界、政界也出现了各种争论,集体所有制该不该保存、粮食安全重要性是否如故、耕地红线该不该坚持……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只不过,总有一些道理需要我们紧记,总有一些底线需要我们坚守。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三改一损”,体现的正是最高决策层对今时农村改革形势的审度和对各式呼声的正确回应。

“是不是走回头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想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改革?

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是为了消除桎梏、提供动力。

39年前分田到户是正确的改革,因为当时的分配制度和产权不清压抑了人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而分田到户所做的,其实就是释放了人的积极性。

今日的农村与当时的农村早已大相径庭。今日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在农村的都是出不去的和出去了留不住的,这些人或目见或耳闻,大都已知晓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无奈,他们一遍遍仰望隔壁村老王家搬砖挣钱修起来的小洋楼,又一次次庆幸地唏嘘着姚员外投资失败血本无归的典故。他们不甘寂寞,却又安稳于此,期望改变,但从不主动求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塘约的老农民们应该感谢那一场洪水,因为它让他们没得选择,只有联合起来,寻求改变。

农民重新联合起来,不是回到“一大二公”吃大锅饭,而是以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保障,将所有权明确到集体、承包权明确到户、经营权明确到土地合作社,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培育自主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就是深化改革。

二:多出了3289.5亩

还有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塘约村在土地确权之前,全村的耕地面积是1572.5亩,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一直是这个数目。这次经用仪器测量和土法丈量后,确认的全村耕地面积是4862亩。

没错,多出了3289.5亩。——《塘约道路》第42页

这段话,王宏甲后来在海淀区某大学做报告演讲时也多次提及。我想了很久,也不敢说自己有多么理解他作为一名“局外人”,反复提及这段话、这两个数字的真实意义。我只知道两点,确权以后,农民的地多了。以及,过去的就过去了。

土地确权,是指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是对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的确认。确权之前,归属不清、情况不明,造成了几十年来的糊涂账。确权之后,土地权属清晰、管理方便规范、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权益得到维护。

过去的就过去了。对既成事实的尊重,需要一种勇气,体现了一种智慧。尊重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开拓将来。

由此及彼,联想到另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提到,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和依法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对“原罪”的宽恕,何尝不是体现了一种胸襟与智慧。

三:你是精准扶贫对象

谷掰寨有个王学英,丈夫七年前因肝炎恶化死了。家里留下四个子女,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不到十岁。为给丈夫治病,家里还欠下六万多元债……

她成了建筑队拌灰沙的副工,同时还负责做饭给建房的工人吃。这样她就有工资,一个副工一天工资是120元。

政府给她建的新房子有120平方米,在她看来,这就是天堂一般的房子了。她说她做梦都没想过怎么有这样的好事。

左文学告诉她,她是精准扶贫对象。——《塘约道路》第

46、49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精准扶贫的意义,不仅在与将大水漫盖变成了滴灌,明确了扶贫对象,提高了施政效率,更在于因人施策,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许多年来指望在农村“用先富带动后富”迅速实现农民脱贫思路的一种纠偏。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如王宏甲所说,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四:这是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是村民自治

(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在浴桶里想出个村规民约:红九条)

每一条都是警戒的红线,谁踩了红线,就被“拉黑”。

违反九条中的任何一条,就被列入“黑名单”管理。一旦列入,“该户不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村支两委也不为该户村民办理任何相关手续。”

“这是村民的基本权利,不能不给办吧。”

回答说:“这是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是村民自治。”——《塘约道路》第70、74页

“村民自治”的官方提法始见于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第四部《宪法》第111条,其中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当时的设想应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后乡村组织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乡村社会严重失序的现实。通过村民自治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大制度的联接,为村庄发展提供社会秩序,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年以来,官方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却并未能够迅速、有效、完全接管留下的权力真空地带,而是被地方黑恶势力分走一大杯羹,例如聊城辱母杀人案中的涉黑高利贷势力。村民自治出现“失灵”甚至“失控”的窘境。

“西湖学者”陈剩勇曾经总结村民自治制度失灵的五个原因:其一,村民自治制度不是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阶层自发生长的秩序,而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产物,缺乏必要的本土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支撑,很容易水土不服。其二,目前的农民,总体上小农意识依旧根深蒂固,民主与法治意识不足,契约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要求他们自治村庄,“未免有点强人所难”。其三,农村精英的大规模流失,加剧了中国农村的治理危机。其四,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乡村民主过程中,普遍“重选举而轻治理”。其五,村民自治和乡村民主建立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基础之上,村民自治制度与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可谓是一个农村,“两种制度”。“如村委与党支部关系的紧张,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关系的不顺,等等,其根源都可追溯到乡村地区的制度环境。”

回应一下陈教授的“五个原因”:其一,马克思主义也是舶来品,结合中国实际,也能焕发勃勃生机。其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其三,人是用脚投票的。近年以来,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增速明显下降,2015年、2016年分别只增长0.4%和0.3%,农民工返乡与就近务工趋势上升相应。在外积累了经验、技术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可以带动农村社会治理。其四,重选举而轻治理不是中国特色,更不是农村独有。其五,我们正在大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

新的自治体制的效能正待验证,但是我相信一点,在今日中国,如果党都办不成的事,那也不用指望别人。

对现状不满,往往就会怀念过去。例如,2014年2月的亚布力论坛,任志强、冯仑等商界大佬呼吁恢复乡绅制度,认为“有乡绅就留得住乡愁,没有乡绅就留不住乡愁,没有乡愁。”

毋庸置疑,乡绅文化在我国农村曾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千年以来,乡绅“在国家政权对基层乡村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充当了政府与乡民之间联系的重要中间角色,兼顾政府和地方利益,为维系地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费孝通先生的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也认为,自上而下的皇权与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古代乡绅,大多是告老还乡的官员,荣归故里的商人,或是德才兼备的长者,在暮年为故里发挥余热、泽被后人,无可厚非、令人敬仰。但是今时今日,乡绅文化并不具备快速培育发展的土壤。从塘约的实践我们能够得出结论,靠得住的,只有党、集体和自己。

对现状不满的正确打开方式,应当是努力开创未来。

五、妇女们因丈夫的回乡而精神焕发

崭新的变局使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先前撂荒的土地全部种上,“留守儿童”的生活结束了,妇女们因丈夫的回乡而精神焕发。——《塘约道路》导言第2页

留守老人、留守村妇、留守儿童,这是城里人脑海中农村的标签,也是农村的现状。

刘燕舞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中曾提及,湖北京山县,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

留守村妇,承担着过量的家庭物理压力,同时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缺失和安慰,更遭受着来自外界不安全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个人自律、社会规范中,经受着物质、精神、心理的巨大挑战和诱惑。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留守儿童2200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而对于那些青壮劳动力来说,一边是回不去的故乡,一边是融不进的城市。

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让农民融的进城市,也回得去农村。

要进城的,要让他们带着资产进城,带着一家老小进城,成为新市民,并且,在农村还要保留他们的权益,他们的权益,由集体来负责,政府来监督。

要回村的,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有钱可挣、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这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政府要出力、集体要出力、社会也要出力。

“农民工有了更多选择,他可以选择进城落户,也可以选择留在农村。城市里的人,去农村创业的也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在推进。城乡差距存在,但是在不断缩小。城乡互动增强,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现象。”——陈锡文

塘约道路读后感

(三)

谢大勇

稳定、富强的社会,不取决于社会富豪的多寡,而是没有穷人。

《塘约道路》,刚从镇上组织室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并没有太在意。拿回村里去之后,就扔在办公桌上一直没有去翻它。一日,随镇上领导去邻村长岗村检查扶贫工作,当看到这本《塘约道路》时,随口就问道:“金书记,你还看了这本书啊”!金书记肯定的回答了我--“看了,认真的看了”。一个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的村书记看了这本书,还是认真的看了这本书,他的话给我心里很大的触动。回来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从办公桌上一堆文件下面翻出了它,认真的阅读了王宏甲著作的《塘约道路》。

塘约村

读完《塘约道路》一书后,作为一名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一名贫困村的书记,书中介绍的事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该书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反映了当下贫困村里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塘约是贵州安顺的一个村,一个中国大地上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和我所在的太湖村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一样的省级贫困村、一样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空壳村”。他们穷则思变,“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力量,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票通过、老年人志愿者、返乡的人群”,村民的选择,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变化和成效都令人惊叹。

铜闸镇太湖村村部

2014年以来我村围绕“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共脱贫贫困人口163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美丽乡村的建设极大的改变了以往脏、乱的村居环境,村民生活幸福感指数不断提高;摸索和探寻,以“一人一策”的工作方法,结合贫困户自身需求,订单式的开展工作,贫困户需要什么,我们就依照扶贫政策给予什么,产业帮扶从一开始的1户养殖土鸡到如今9户养殖;就业扶贫从开始的3人保洁员到如今的21人保洁员,正是通过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让他们真正在扶贫中发展起来,树立起脱贫的信心。集体经济的增收一直困扰着我们两委班子,我想,我的太湖可以复制塘约模式吗?这么干,行不行?

我们也在2015年和今年,先后激情满怀的成立了劳务公司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想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挖掘潜力,壮大集体经济,但收效甚微。困惑着,怎么才能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塘约道路》,让我这个贫困村的书记在带领村两委脱贫攻坚中似乎找到了一丝灵感。塘约道路是脱贫攻坚战中值得借鉴的,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效仿,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单纯的模仿只会使自身失去活力与特色,难以摆脱贫困的困扰,有可能更加陷入贫困的沼泽。唯有借鉴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量体裁衣找到自己发展的特色,才能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找到一条有利于本地精准脱贫的阳光大道。

稳定、富强的社会,不取决于社会富豪的多寡,而是没有穷人。脱贫战役已步入攻坚阶段,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应结合实际,加强自身工作能力,增强政策了解,为群众讲解政策方针,将精准脱贫细致做好,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应尽之力。

推荐第4篇: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土牧尔台镇八号地村驻村第一书记 李志军

“塘约”这个地方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是在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这部作品,此前我不知道贵州省有这样的一个村庄,事实上2016年前塘约也并不出名,和全国大多数农村没有什么两样。读了《塘约道路》这本报告文学,我的内心受到很大震撼,看到了一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背景下轰轰烈烈建设美丽乡村的典型,看到了一批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优秀党员干部,不由地生发出许多感动、敬佩之情,“塘约”是脱贫的一面典型旗帜,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他们走向成功的做法,但塘约精神、塘约发展的理念教育启迪了我们。

中国有一个成语“破茧重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塘约村近几年的改革发展道路比较合适。2014年6月3日,塘约村遭遇了百年未见的大洪水,变成了一片一贫如洗的废墟,村支书左文学带领村委会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自救,冒着危险转移群众和抢救财物。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亲眼目睹这一场景后,非常肯定的对左文学说:“你这个村子有前途,班子很强,这么大的水,人住的这么散,没死一个人,你们干部了不起。”左文学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塘约村干部身上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让我们确实感动。

周建琨书记关于发展塘约村的一席话,惊醒了左文学这个“梦中人”,走全村抱团发展的集体化道路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重要选择。如何让群众认识合作社,并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左文学等11位干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塘约村的土地确权,巩固了集体所有制,保障了每一户村民的承包经营权,维护了全体村民的利益。其实,土地确权是摆在许多农村的重要课题,因为其中存在许多矛盾,好多地方确权工作一直难以开展下去。提到土地流转,使我想到了过去一段岁月,我们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大户或公司,采取大户+农户和公司+农户的方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但结果显而易见,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依旧贫穷,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像塘约村发展集体经济。塘约村成为中国“七权同确第一村”,着实让中国农民高兴了一把,内心重新燃起脱贫致富的火焰。书中提到的王学英,一个35岁的女人独自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过去困难生活无法形容。现在,精准扶贫解决了他一家五口人的住房,合作社给她带来就业的机会,有了稳定的收入。她说,“现在就怕解散合作社”,这就是农民最朴素的情怀。

读了这本书后,我在不断思索:什么原因让塘约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蜕变成一个美丽乡村。我想,他们完成了土地集中后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塘约村合作社组建了农业生产队、建筑队、运输队等专业队,并按照社员不同的能力特长进行分工,有驾驶能力和经验的被安排进运输队,擅长建筑的被安排进建筑队等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塘约村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的不断提高,改变过去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低的状况,合作社带领村民实现崭新的劳动生活。

物质贫穷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我们现在有不少群众甘心情愿当“贫困户”,甚至有的以当上贫困户为荣,这是精神贫穷的典型。左文学不仅通过办合作社、走集体经济道路带领村民致富,而且他还在培育村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塘约的“红九条”,每一条都是维护道德的底线,是在中国社会最基层重建乡村规范和重建良好民风。书中提到对几位村民违反“红九条”的惩治,确实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塘约道路》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止这些,它让我更真切的认识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识到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还认识到要发展新农村,就必须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惟有如此,才能建设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推荐第5篇:“塘约农村改革经验”调研报告

“塘约农村改革经验”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总结推广“塘约经验”的部署,遵照专题会要求,由省委政研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多次赴塘约村调研、对相关资料进行研判的基础上,于4月22日—25日赴塘约村再次集中蹲点调研,同有关领导、乡村干部、农民群众进行了交流座谈,深入了解塘约村改革发展情况。

塘约村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81亩,辖11个村民组,总人口921户3393人。2013年塘约村还是全省最贫困的村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只有3786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0%,有贫困户138户600人。“三留守”现象突出,空心化比较严重,最多时候有1100多人外出打工,其中70%以上是年轻人。二是生存环境较差。由于种地不赚钱,30%以上耕地撂荒,“破石板、烂石墙、泥巴路、水凼凼”是其真实写照,2014年6月一场洪水冲毁了房屋和道路,让塘约村雪上加霜。三是村级组织较弱。村级经济基本无积累,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没人愿当村干部。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人人争当低保户、户户争要救济粮。乱办酒席敛财现象严重,村民人情支出不堪重负。

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化解面临的现实问题?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组织全村党员和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塘约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把准群众“拔穷根”的心愿,于2014年7月成立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做好农村改革这篇大文章。2016年与2013年相比,经过3年的努力,全村经济社会、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贫困地区追赶跨越、全面小康的奇迹。一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农民收入10030元,增加了6000多元,80%的农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50%的农户建起了新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了村文化广场、林荫小道、健康步道、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被评为贵州首届“十佳美丽乡村”。二是实现了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的转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45万元,增加了198.53万元,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社会风气变好了,人心变齐了。如今的塘约村被誉为“精神焕发的村庄”,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三是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初具规模,在合作社内部组建的运输公司、旅游公司、建筑公司等经营实体,保障了全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外出务工人员从860人减少到50余人,农村“三留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通过调研,我们总的感受是:“塘约经验”的核心要义是改革创新、艰苦创业,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目前看,“塘约经验”的基本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是狠抓农村产权制度这个基础性改革。围绕“地”的问题开展七权同确,让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清晰化、集体的资产市场化,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狠抓农业经营这个关键性改革。围绕“钱”的问题开展合股联营,丰富和完善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让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三是狠抓乡村治理这个保障性改革。围绕“人”的问题推进抱团发展,优化党总支+支部+党小组的乡村治理结构,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抱团致富、抱团发展。塘约村与时俱进深化农村改革,结合实际念好了“改革经”,归纳起来就是“三改三提三起来”,即:通过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让资源活起来;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提高产业化规模,让钱包鼓起来;推进村级治理制度改革,提高组织化程度,让力量聚起来。

一、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提高市场化水平,让资源活起来

(一)摸清家底。一是同步推进、精准丈量。在平坝区和乐平镇国土、住建、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指导下,成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确权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等“七权”确权工作,采用GPS、航拍等高科技手段对全村土地精准测量。二是收集民意、化解矛盾。成立“确权议事会”,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对于有地无证、有证无地、一地多证、一证多地和无证无地,以及实际测量面积偏大等问题进行汇总,梳理积累下来的问题共有17种。积极推进村民小组、村调解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三级调解”制度,有效化解了矛盾纷争。三是厘清权责、确保公平。在确权过程中,对于占用集体资产的,由村干部、党员带动全村群众,采取交还或购买的方式处理,经过指界、退出、村民按手印三个程序确认。村民耕种的集体坡地、占用的公房,完全归还集体;村民占用集体坡地建房的,村集体按每平方米50元收费,把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给当事人。这样既维护了农户权益,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分清了集体和个人产权,促进产权管理公平有序。

(二)确权颁证。一是公示认可。公示结果无异议的,由农户签字认可;有异议的重新核查,核查结果再次张榜公示,直至绝大部分农户签字认可。二是产权建档。为每块土地的面积、形状、位臵等信息建立档案,建立“七权”同确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对确权成果进行动态管理和使用。三是颁发证件。目前,全村耕地经过精准测量确权后从1572亩增加到4881亩,入库林地确权面积2616亩、颁发林权证60本,房屋957宗,集体所有水利工程19宗、颁发水权证32本。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使用权实测宗数957宗;集体土地所有权实测面积8251亩;集体财产权(学校、村办公室、卫生室等)共计7处。通过确权颁证,明确了权利归属,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确保“三权分臵”得以实施。

(三)盘活资产。一是折价入股。开展土地入股,全村4881亩土地全部入股,募集股东921户,股权总数5230股。开展水权入股,全村28处小型水利工程评估1542万元,作价入股到塘约村水务公司,该公司通过经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农田灌溉工程获取水费,所获收益与村集体分享。二是抵押贷款。按照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金土地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共同构建“3+X”(“3”指农村信用社、村委会、金土地合作社,“X”指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等主体)支农扶农信贷新模式,提供抵押贷款。405.8亩林地抵押贷款200万元,3处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305万元。三是担保贷款。由村集体提供担保贷款,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时授信额度最高可达缴纳担保基金的10倍,利率在同期同档次基础上下浮10%。目前,全村累计从平坝区农信社获得“金土地贷”等贷款307笔1725万元,“沉睡资源”变成了“鲜活资产”。

二、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提高产业化规模,让钱包鼓起来

(一)股份合作。一是带股入社。成立以党支部为引领、村集体所有的“金土地合作社”,村支两委与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全村土地资源进行统计,以田每亩700元、地每亩500元、坡耕地每亩300元计算,按500元一股入股,实现户户入社、户户带股。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集体资产,平均量化到成员,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并记载在成员个人账户中,通过带股入社打造股份农民。二是设立机构。成立成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选举和罢免理事长、执行监事,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大会,决定重大事项。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初步建立起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建立制度。初步建立股权管理制度,建立股东个人档案,发放股权证书。股东所持有的股权可依法、自愿实行转让、继承。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入社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不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外流转。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核定成本与费用,由执行监事对合作社资产运行、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实行监督,有效保障社员收益。建立利润分红制度,土地收益由合作社、村集体、村民按照3:3:4的比例进行分成。2016年,村集体及合作社分红121.47万元,社员分红80.98万元,最高分红达8960元,最低也有1840元。水务公司所获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水务公司按6:4进行分红,村集体收益的50%再量化给全体村民,20%用于贫困户帮扶,30%用作村水利发展基金。

(二)集体经营。一是建经营服务平台。合作社下设土地流转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营销信息中心、综合培训中心、权益保障中心,形成“1+6”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零散低效、贫困户资金难以筹集、市场风险难以抵御、村民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二是建创业就业平台。在合作社内部组建运输公司、劳动输出公司、妇女创业联合会和建筑公司等经营实体,加强对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了200多名驾驶员、800多名其他技术人员,大都在村合作社下设公司就业。三是建“七统一”发展机制。全村实行资金统一核算、土地统一规划、村干部统一使用、财务村务统一核算、农产品统一销售、美丽乡村统一建设、红白喜事统一操办“七统一”,更好配臵资源,提高发展效率。

(三)调优结构。一是做精品农业。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种植芹菜600亩、韭黄700亩、辣椒150亩、香葱200亩、浅水莲藕300亩、晚熟脆红李520亩、核桃500亩、羊肚菌160亩,农业效益大幅提升。围绕“水果上山、苗木下田、科技进园”,建设青岛—安顺农业产业示范园,建成后将带动蔬菜种植3万亩,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增收。二是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山东寿光市龙耀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塘约村,为村里无偿提供700万帮扶资金建设农业产业园,并以470万元作为技术入股。目前,占地300多亩的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新建成的育苗中心区、高科技展示区、采摘体验区和示范种植高产高效区,每年可产生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组建荷塘月色旅游发展公司,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三是加强产业风险防范。村集体从每年的利润分红中抽取20%作为村级金融担保基金,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等抵押提供担保贷款。借款人违约时,先从村级金融担保基金扣还金融机构,再由合作社及村委会对借款人事先抵押的产权进行处臵,有效化解了抵押物处臵难、贷款人逃贷、银行“惜贷”的难题。

三、改革村级治理制度,提高组织化程度,让力量聚起来

(一)“网格化”服务。一是完善网格。由乐平镇党委批准塘约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村党总支将11个村民小组划分为4个网格,在网格建立党支部,在村民小组建立党小组,形成党总支领导下的网格化管理格局。二是强化服务。党总支定期交流沟通、定题研判,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党小组负责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将党的声音和力量传递至村组农户,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建立离任村干部、现任村干部、各机构负责人、入党积极分子和致富能人“四个梯队”,确保不因为人的因素导致管理和服务脱节。近年来,全村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三是加强监督。推选3名老党员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行“村纪委”职责,全程监督村务党务,重点审核账务,确保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二)“驾照式”考评。一是强化党员考核。党员每月满分10分,全年120分,记分内容涵盖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等5类40多项,由村民小组议事会每月进行测评打分。年终对超过80分的党员比照组长报酬给予奖励,低于60分的为不合格。连续3年考评不合格者,劝其退党。二是强化村干部考核。对村干部实行日常考评和年终考评相结合,满分100分。每周工作完成情况占50%权重,年底村民组长和全体农户的测评分别占30%和20%的权重,综合得分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依据,少1分扣300元。2016年,有个别村干部就被扣了1万多元。

(三)“条约式”治村。一是“红九条”规范行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滥办酒席、不孝敬父母、不诚实守信等陋习,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颁布了九条村规,简称“红九条”,涵盖了公义、诚信、守法、忠孝等内容,主要是“不参加公共事业建设者、不交卫生管理费者、滥办酒席铺张浪费者、贷款不守信用者、不按规划乱建房屋者、配合组委会工作不积极者、不执行村支两委重大决策者、不孝敬不奉养父母者、不管教未成年子女者”,作为村民行为规范的红线。二是“黑名单”管理村民。对于违反“红九条”的村民,给予3个月考察期,考察期内不能享受任何惠民政策,考察期满经村民代表会议测评合格后,才能恢复有关权利。村民邱明祥儿子结婚,多加了一个凉拌菜,违反“八菜一汤”规定,被处罚1000元,且纳入黑名单管理3个月。由于干部带头、党员带动,重塑了农村的社会秩序。

我们认为,“塘约经验”是我省农村“三变”改革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总结推广“塘约经验”,对于全省上下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探索符合时代特征、贵州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目前,村级组织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少,配臵资源能力低,这种现象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推广“塘约经验”要在农民愿意、农民得益、农民支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改革的持续发展、权益保障、监管到位、政策配套等多方面的问题,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操之过急,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更不搞运动式一哄而上。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塘约村取得成功的关键是靠改革,靠有一个好的支部和好的带头人。全省村级像左文学同志这样有头脑、有能力、有见识的村干部并不多。推广“塘约经验”要掌握其精髓,不能一味照搬照抄、简单复制,更不能邯郸学步、把经念歪。要优先在条件成熟的村试点后再逐步推开,对不具备条件的不能强行硬推。各地情况不同,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要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三要严守底线、防控风险。当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出现颠覆性的错误。推广“塘约经验”要坚持农村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完善政策性保险、信用担保、财政补贴等防范体系,建立收益分配、风险监管、审查审计等防控措施,严防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等各种风险,让“塘约经验”培育出来的“创新种子”,在更大范围播种扩散、开花结果。

推荐第6篇:塘约道路座谈会汇报材料

《塘约道路》座谈会汇报材料

近年来,塘约村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形成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同心协力的“三套马车”模式,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路径,进一步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极大程度地释放了改革红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170万元,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华丽转身,为农村的脱贫致富趟出了一条新路,为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积累了经验。

读了《塘约道路》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书中主要有以下四条途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村党支部管全村”的领导途径

塘约村党支部2015年4月升格为党总支。村里有村委会、合作社、老年协会、妇人联合会、产权变革办、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悉数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一把手”都是总支委员。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是“一把能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大众改变了塘约。恰是加强党支部的领导效果,塘约才有今天的发展。我镇着重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在村干部队伍方面,对年满60岁以上的村干部全部劝退,并择优安排有能力的到龄村干部到敬老院等机构发挥余热,妥善安置;结合劝退工作配强了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对1名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村书记予

1 以免职,本着成熟一个配齐一个的原则,谋划下一届村“两委”班子人选。同时,在村干部管理方面,我镇结合《五河县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拟出台《双忠庙镇村干部管理办法》,着重加强对村干部125工作法落实情况的督查管理,每月查岗3次以上(含3次)无正当理由不在岗,镇党委、纪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并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谈话后仍不悔改的,难以履行工作职责的村党组织书记给予免职或党纪处分,村委会主任责令辞职或停职,其他村干部参照执行。抓班子带队伍,只有把村干部这个队伍管好带好,才能催生出书中所说的“内生动力”,带领群众共谋发展。

二是实施“村社合一”的发展途径

塘约实施“村社合一”,把村发展与合作社发展完全结合起来,一村一社、一社一村,以开展合作社来推进村发展。2014年6月8日,塘约村建立了合作社,在合作社下组建了农业出产队、建筑队、运输队等各类专业队。经过合作社的方法,会集运用土地,调整工业结构,并树立一套完善的运行准则、利益分配准则和奖惩准则,以此保证一切乡民从中受益。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结合实际,张滩村目前在王小湖农场流转土地50余亩,用于打造一个生态旅游度假村。一是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环湖道路,打造环湖沟景观带,建设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和游客接待中心等。二是对功能区

2 的打造,重点打造垂钓区、观光区、生态农业采摘区和湿地景观区等,下一步请专家制作详细的设计方案并经过评审后实施。发展特色种植,以大棚西瓜和羊角酥为主,带动全镇特色种植的发展,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进而带动就业,为贫困户就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精准扶贫。

此外,地热(温泉)资源的开发也在有序进行中;张滩村流转土地70亩用于建设紫薇园,大大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104国道沿线景观带打造,两侧各栽植50米林带,种植海棠和红枫为主,采取土地流转方式,由常州八达园林公司栽植,实现双赢。

在工业方面,隆升混凝土有限公司和徽合农业面粉加工有限公司入驻镇南工业区,分别投资3500万元和6000万元,目前隆升商砼已具备投产条件。

三是敬重“乡民的挑选”的动员途径

敬重乡民的挑选这一理念贯穿于《塘约路途》一书全篇、实践于塘约各项重点工作当中。塘约采取建立各种协会、举行乡民代表大会等办法,充分发动大众参与其中,不断激起大众的内生动力。正由于敬重“乡民的挑选”,塘约在变革开展中具有了老年人、党员、乡民代表、返乡人员等四类帮手,这些人表现了砥柱中流的效果。我们现如今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与群众的参与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的镇村干部前期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有问题

3 及时化解,对人民群众正面引导。

四是严守“红九条和黑名单”的办理途径

塘约结合实践完善《村规民约》,环绕整治滥办酒席、整脏治乱等村级业务,提出了“红九条”和“黑名单”办理方法,在履行过程中“下硬手”,坚持一视同仁,但凡踩红线的一概“拉黑”办理。探索了“乡民管党员”的方法,加大乡民对党员的监督力度。

结合我镇实践,学习借鉴塘约经历,我们要立好《村规民约》这一个“法”,开好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两个会”,算好增收账、民生账和资本账“三笔账”,用好老年人、致富带头人、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和村民代表“四种人”,做好扶贫办法不精准、底数不清、村干部效果表现欠佳、党员等同于普通群众、镇村不敢揭短亮丑“五道题”,补齐软弱涣散村整顿、村活动阵地提高、党建示范点打造、集体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五项工作。

2017年4月19日

4

推荐第7篇:读《塘约道路》有感2000字

读《塘约道路》有感2000字

小人物之言

写在前面:

之前的领导给单位每人送了一本《塘约》,让看完交一篇读后感给他。当天吃完晚饭开始,看完才十点半,这要感谢这些年来网络小说培养出的阅读速度。看完之后的确心潮澎湃,也趁着感觉没有消退写了一篇读后感。虽然初始目的是写给领导看的,但还没来得及上交,领导就调走了。写了一场,也的确是内心所想,发到这里大家凑合看看。

3月25日

=======以下为正文=======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读作品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最开始我得先说说我眼中的《塘约道路》是本什么样的书。

如果说,有人对《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的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市井民情有兴趣,那么我推荐你也可以去看看《东京梦华录》,也是重点描绘了北宋都城的市民起居、生活日常。如果对清代的贵族生活日常感兴趣,那就去读《红楼梦》。如果对近现代社会巨变下普通农民生活感兴趣,那就去读《活着》。不油然想到,几百年,甚至更久远以后,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农村的变革,《塘约道路》会不会也榜上有名。那么,后人应该会和我们一样,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塘约人的走投无路、王学英的心酸、陈学珍的艰难、世情的阻力、左文学的坚决、村干部的利落、老年人的感动、王宏甲的澎湃吧?

幸运的是,我们和书中的塘约处于同一个时间节点。我们近到一天之内可以坐车到达塘约,可以去亲眼看看书中的塘约村和塘约人,亲眼见证一下他们创造出的我们这个时代属于农村的新篇章。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们触摸到的不再仅仅是塘约村,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亦是后人的历史,而我们正在历史的当下。

塘约为什么能成功

阅读一般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鉴于实践,一种是慰藉内心。《塘约道路》显然是一本能够\"鉴于实践\"的书。那么\"塘约为什么能够成功\"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是精华,我们就来浓缩一下。思来想去,我把塘约的成功归纳成四点:不破不立、信任权威、头羊远见和内生动力。

一是不破不立。一切都源自一场洪灾,这场洪灾几乎让塘约村大部分人一无所有,也正式因为一无所有,才能破釜沉舟。幸运的是没有人死于这场洪灾,只要人在,希望就在,希望在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古人说\"福兮祸所依\",如果不是洪灾,塘约想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可能会晚很多、难很多。如果不是真的走头无路,又会有多少人愿意拿出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呢?

二是信任权威。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村干部在村民中所树立的形象。这种形象得是村干部平时一口唾沫一个钉子的\"言出必行\",得是村干部从自身做起的\"不谋私利\",得是村干部平时处理问题时的\"客观公正\".对于村民来说,与他们利益有直接关系的往往不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而是村干部。只要村两委的正气发挥出来,村民必然会聚拢靠紧,自然会信任村干部,公信力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三是头羊远见。靖西有很多养羊的人家,每次去乡镇的路上羊群少则十几头,多则几十头,而放羊的却只有一个人。听同事说,在头羊脖子上系个铃铛,看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会听着铃声,跟着头羊走。如果这样,那么头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如果一个村想要寻找出路,想要发展,那么头羊的阅历和经历就显得无比重要。比如塘约村那个读《古文观止》、在外打过工、自己搞过产业的村支书左文学;比如读老子,并用于实践的村干部曹明友。

四是内生动力。《塘约道路》呈现的人物,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儿、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只要是为整个村子好的事儿,都积极响应号召,没有人去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凡事都掰扯清楚\"凭什么\".这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是贯穿始终的,却也是最难得的。

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从公权力出发,一是村干部要尊重村民,而不是代替村民。我理解的就是,多开村民代表大会,用开会的方式宣传政策和方针,先引导村民代表自愿接受,再由村民代表引导村民自愿接受,而不是代替村民做决定,然后突兀的压上去让村民接受某个决定。这也是村民代表大会的意义。二是上级党委和政府,要\"警惕体制束缚农民的首创\".我的理解是,在面对社会快速变化的当下,遇见新事物不要先急着否定,不要以固有的思想和模式去套用,先要深入了解和调研才有发言权。毕竟有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还有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从个体出发,从村干部到上级党政领导干部,都不能放慢学习的脚步。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我在读《塘约道路》时注意到,在组织统一学习方针政策之前,每次村支两委的会议,村干部之间的沟通是流畅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都在一个频道。我不知道是作者是有意带过,还是真的交流很顺畅。如果是真的有这么顺畅,那么至少多年以来塘约村的基础教育抓的很好,村干部的政治觉悟也很高,最新的方针政策都能了解,这样才能说到一起去,劲儿往一处使。再转念一想,()如果一个村级干部都能自觉学习、自我提升,那么上级党政干部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学习呢?

内生动力需要\"举善而教不能\".王宏甲在书中写道:\"面对塘约村涌现的新气象,我再次注意到他们的‘综合培训中心’,心想现在这里还真是需要这样一个学习场所。我不禁想起春秋时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能使民勤勉。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我想孔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人是由于能力的欠缺,不知该干什么才被看作懒。你推崇正直,教给他才能,他就勤劳了。\"

简单讲,就是在平时要树立好的典范,教导才能不显的人。再简化一点,就是\"树典范、抓教育\",但这是个长期施为的过程。再延展一点,就是\"去矇昧、做宣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私认为靖西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对\"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的认同度并不高。那么在\"抓教育\"的基础上,辅以标准化的宣传就很有必要了。像上次部全体会议时领导提出的\"农村讲习所\",到村里去宣传方针政策。受此启发,我觉得可以把村里的广播利用起来,每天除了固定播报重要的新闻简讯以外,还可以播放其他的。方针政策不愿意听,故事总愿意听吧?不说那些可读性不高的作品,就金庸小说总有人喜欢听吧?听多了至少能沾点\"义\"味的,如果能多一点人能重\"义\"而不是\"利\",那么我们也能随时号召村民为村集体出工出力。如果嫌小说长,《读者》、《译林》的小故事总可以吧,时间久了总有一两个能入耳吧?那届时是不是可以有所改变呢?

2018年元月15日

推荐第8篇:学习塘约道路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学习塘约道路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施河镇人民政府

《塘约道路》主要写塘约村农民自十八大以来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它不同于小岗村,也有别于华西村,它吸收了新中国诞生以来,包括改革开放至今的经验和成就,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共产党在农村的领导作用,是当前农村改革中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涉及亿万农民的利益。近年来,作为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曾经的贫困村,塘约村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发展思路,切实抓牢“确权”这个基础,抓好“赋权”这个关键,抓实“易权”这个核心,同步推进农村产权“七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促小康的蝶变之路。

我镇围绕8月15日动员部署会的要求,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塘约道路》,深入思考强村富民的办法。我镇农经站密切关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建设进度,对下一步继续推进也有相应的措施。

目前,我镇有两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一个是郭庄村鸡舍项目,另一个是大施河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是仓储烘干项目。郭庄村鸡舍项目进展汇报如下:

为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顺利实施,结合本村实际,充分利用60万元省级扶持资金,新建两座现代化标准鸡舍,出租给淮安丰羽畜牧有限公司使用,以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民增收和企业做大做强的三方共赢目标。项目建成后,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租金收入6万元。

项目总投资60万元:(1)标准化鸡舍两座(15米×66米)共计1980平方米,59万元;(2)设计、招投标等相关费用1万元;合计60万元。

项目进度计划:

2017年9月立项申请、协调用地、图纸设计。(已完成) 2017年10月招投标。 2017年11月开工建设。

2018年1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对外出租。 项目实际进度:

项目向发改委申报,已获得发改委项目审批通过。 区农委进行项目申报审批,农委项目已通过。 江苏省环保厅网站报项目进行备案,备案已通过,同意此项目备案。

测量局测量土地,土地测量报告出来后进行设施农用地申请,获得区国土局耕保科设施农用地批准通过。

土地手续目前等待设施农用地联合下发批文,批文下来后,工程项目即可招投标、开工建设。

项目建成后由农委,环保再来验收。

施河镇大施河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仓储烘干项目。现将目前已做工作和下步打算汇报如下:

1、合理选定和确定项目实施地点。目前正在办理项目选址相关手续。

2、与设计单位沟通目前已接近尾声。烘干设备已和我区多家农机公司对接,近期将组招投标。

3、已于7月15日成功申办了“淮安市淮安区大施河土地专业合作社”工商注册手续。

4、合作社由村集体领办,流转了826亩土地。目前已与173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手续,流转总面积为826亩,作为826股加入合作社股份之中,群众每亩将获得800元的保底租金。

5、项目方案已敲定。项目实施方案上报农工部。我村仓储烘干项目已由第三方代理,按照预定方案绘制图纸,目前由淮安现代建筑工程设计院按照方案设计,正待向有关部门送审。同时项目正在计划报区发改委立项之中。

下一步打算:我村将全程紧钉项目,按照程序进行送审备案和相关招投标,开工建设等。

塘约村党支部不囿于姓“资”、姓“社”的观念纠结,不在官场争官位,敢在创新中争地位,不求名利兼收,只求干成大事,一心向民,紧贴群众,其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作为基层党组织,要敢于实践。路是走出来的,没有大胆的实践,理想态到现实态的转化永远是美丽的神话。都说“只顾攀登莫问高”,但塘约村党支部不但有“不问高”的勇气,也有“要问高”的睿智,正是在“不问高”与“要问高”的辩证组合中,才让塘约村实现了由穷而富的跨越追求;

其二,要敢于务实。务实就是要把理想化的东西个性化。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三农”的责任转换成自觉意识并深深扎根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要让思想和行为带有泥土气息;

其三,要敢于坚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犹如唐僧取经,又如掘井及泉,信念不可动摇。塘约村合作社就像一艘航船一样,航行在充满不测风云的创新海洋中,唯有认定目标,坚守信念,方能驶抵成功的彼岸。

推荐第9篇:《塘约道路》读后感:塘约的文化公民权

塘约的文化公民权

——《塘约道路》读后感

云霆

《塘约道路》是福建作家王宏甲2016年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此书记录了三年来福建省安顺市塘约村从2014年到2016年发生的剧烈变革。变革的核心是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这场变革是当今中国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在塘约的改革中,文化公民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也是笔者今天讨论的核心。

一、公民权与文化公民权

关于公民权的定义,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共识,但是大体来讲,人们一般认为公民权涉及的一个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成员的身份和归属问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权利与义务。

至于对现代公民权所包含的具体权利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马歇尔认为现代公民权分为三个不同层面:民事、政治和社会(Marshall,1998)。

毫无疑问,以上三者是公民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天笔者要讨论的是被马歇尔所忽视的第四种公民权利——文化公民权。

从某种角度说,文化公民权的存在,意味着公民不是被动的权利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能动者。在一个文化日益多元的全球化世界中,文化公民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赋权(em-powerment)的过程。(黄典林,2017)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不仅获得参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自由地、民主地、有效地创造流动的、可转化、可颠覆的不同文化和成员身份形式(Turner,2001)。

二、塘约的文化赋权

塘约的文化赋权,首先体现在“吃喝风”的扭转。2015年之前,塘约村的“吃喝风”严重到骇人听闻的程度:

名目上:“乡村办酒五花八门,满月酒、周岁酒、剃毛头酒、生日酒、升学酒、订婚酒、结婚酒、上寿酒、出殡酒、迁坟立碑酒、甚至母猪下崽酒,赌博输了还要办一个‘落难消灾酒’……”

规格上:“一办几十上百桌,鸡鸭鱼肉,烟酒饮料俱全。”“最少二百,内亲礼金要一千。”“死一个人,整个寨子的人都去吃,最少百余人,中等三百多人,多得五六百人;最少吃五天,最长吃九天。”

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吃喝风,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贷款吃酒。”“卖猪卖牛借钱甚至贷款办酒”“县内打工的,不管你干什么都要请假回来。一请一周,要请人去代班,你150元一天的工资,请人去替要花250到3000元,不然你回去就没那个岗位了。能不来赴宴吗?不能。最不能不来的就是丧宴。不来,你会被看作不敬老人。”

从理论上说,塘约的村民当然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这种吃喝风。但是从客观条件来讲,一个形成多年的歪风邪气,基本不可能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条件下自发改变。而这种风气的形成,有它背后的深层原因:“穷民无奈,虽知酒宴泛滥谁都难逃‘酒债’,仍不放过眼前操办可以立聚一笔钱。穷村便陷落在经济与精神双重贫困的泥沼。”

塘约之所以能够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大洪水这一天灾之后,村支书左文学和一众村干部的“猛然觉醒”。当然,天灾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促成改变的,还是左文学十几年来目睹塘约村积贫积弱的现实之后,总结的经验和协定的决心。量变引发质变。

塘约的文化赋权过程并不复杂,村干部制定了村规民约,规定了“红九条”,也就是九件不可以做的事情。其中一条就是“不准乱办酒席”。同时,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只允许办结婚酒和丧葬酒,其他一律禁止。而这两种的规格也有严格的限制,细节甚至精确到“不上瓶子酒。不发整包烟。”

这一举措立竿见影,之前一年办酒要花3000万,现在只要60万。

“吃喝风”是多年的痼疾,为什么一年时间就可以完全刹车?笔者认为,原因有五

第一,是党组织的力量。首先制定村规民约,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讨论通过后村支两委署名,再把村规民约发到每家每户,确保每一家都学习、学会、贴上墙,并且签订承诺书。

第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出台之后,党员干部被管住了,进而也会影响到普通百姓。

第三,党组织在出台这几条禁令的同时,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百姓们生活水平上去了,抵触情绪自然也就没有那么严重

第四,是天灾。大洪水之后,虽然没有死人,但是村民的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大办酒席了。

第五,是这份痼疾只是一个“风气”,这是无形的东西,有形的党组织、村主任,在有形的县委书记支持下,想要改变一个无形的风气,并没有那么难。

但是,规定制定之后,无法保证没有人违反。对于违反的人,村支两委会把他们列入“黑名单”,进行严厉的制裁:“危房改造,低保评定,困难户评定,都不考虑他了。孩子出生上户口,银行存折丢了去挂失,身份证丢了要补办,凡是需要村里盖章的都不盖。”

村规民约直接管到了村民的基本权利上,这能行吗?

实践给出了答案:可以。

中国农村的大部分普通人,与其前辈一样,并不把公民权利视为是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他们也没有对主流的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即权利是国家赋予的,其目的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而非为了让个人有权参与政治抉择。在他们看来,公民权更多只是一种对能够提供基本福利的共同体成员资格的承认和宣誓。

据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塘约村村民在违反了“红九条”之后没有大鸣大放,而是选择“认罪伏法”了。在他们的文化体系中,个人的生活状况是第一位的,显然,和党组织“抗争”对改善生活状况很难有什么帮助。

综上所述,塘约村否极泰来,在党组织的引领和村民代表大会的支持配合下,建构了新的勤俭节约的文化,用这种文化代替了原有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吃喝文化。这是塘约村脱贫致富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塘约村文化赋权的重要过程。

推荐第10篇:读《塘约道路》有感:农村发展任重而道远

读《塘约道路》有感:农村发展任重而

道远

《塘约道路》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复制?笔者认为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其中很多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个体会:“塘约”实质上是一个与群众签订的,由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谋求发展的约定

在《塘约道路》这本书中,建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土地确权流转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党组织重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党员重新成为农村发展核心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塘约村行政的六大机构的一把手全部都是党员,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广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担当历史重任,整合资源、团结人心、统筹各方,带领群众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是对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实实在在的考验。可能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面临的困难有千万种,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富的重任,我们广大农村党组织必须当仁不让“一肩挑”,广大基层党员也必须勇挑重担,首当其冲。

第二个体会:“道路”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农村基层民主之路的本质应该以村民为主体,突出两委主导作用和上级党组织保驾护航作用,以村规民约促成村级协同共治

在新常态背景下,“基层发展、村级事务管理、民生服务”对基层管理、治理提出了新需求,推进协同共治很必要、很重要。村规民约,作为一村中全体村民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集体契约,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明文化、规范化,是推动协同共治的有力抓手。《塘约道路》中“红九条”“黑名单”等维护着塘约的道德底线,是在中国社会最基层重建乡村规范和重建良好民风,以此来优化协同共治、引领基层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村民共治的精神内涵:村民共治是对村民自治的演化和进步,通过真正讲求人民民主,即实现村民自治,也实现村民共治共享。

第三个体会:基层党组织既是深化改革的“先锋官”,也是保持稳定的“稳压器”。越是在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是需要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组织制度的“战斗堡垒”,坚守底线、化解矛盾、促进发展

书中,塘约村书记左文学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党支部建设,而重中之重是党员的思想建设。“三会一课”制度在塘约雷打不动,周工作例会制度也坚持得十分到位。塘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勃勃、坚强有力,才能在各种严峻形势面前,经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固若磐石。左文学还提到了“四个好”: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在村党支部建设层面理解的话就是首先确定符合实际、大胆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坚持原则底线的政治路线;发挥干部决定性因素的作用,选好村级发展和执行上级决定的领头羊,配强配全支村两委班子;严格规范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村务、党务、财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活学活用,做到既坚持原则不变通,又灵活掌握促进和谐发展。

第11篇:《塘约道路》读后感:《塘约道路》的“大合”之道

《塘约道路》读后感:《塘约道路》的“大

合”之道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对市场经济条下农村怎样发展?方向在哪儿?农村党组织该如何准确定位?笔者认为:《塘约道路》给出了最好的解答。

第一,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必须牢牢抓住政治引领和经济主导这两个支撑点。目前,“支村不合”的现象目前在农村比较普遍,期间不少支部书记就反映,农村对支书、村长谁大的问题认识模糊,有个村甚至还出现这样的怪事儿:村长一上任,就在自己办公桌上立了块牌子,写着“本村第一行政长官”。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成了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而在广大农村,我们恰恰忽略了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和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在越来越活跃的农村经济活动中,村长作为法人代表,其在村务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凸现,在农村群众心目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反观支部书记的地位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基层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光抓政治引领不抓经济主导,实现党对基层工作的绝对领导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塘约道路》这本书中,建立农村合作社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党组织重新占据农村经济主导地位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都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广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担当历史重任,整合资源、团结人心、统筹各方,带领群众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是对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实实在在的考验。可能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面临的困难有千万种,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富的重任,我们广大农村党组织必须当仁不让“一肩挑”。

第二,农村基层民主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村民共治”理念是对“村民自治”的发展和演进。《塘约道理》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农村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实现强村富民的成功典范,更涉及了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特别的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从实践与理论两个维度,深刻探讨了这几大建设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探讨,书中围绕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与走向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意见和理念,我感觉这是《塘约道路》最“闪光”、最“宝贵”的东西。其中,“村民共治”这个理念的提出,给我的启发最大。自1998年11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我们讲得最多的是“村民自治”,让不少农村老百姓尤其是村委会干部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跳脱”党的领导的错误认识,一些村委会干部,甚至扬言“我是老百姓选出来的,党委管不着”,而在现实工作中,也确实存在对一些不合格村委干部处理难的问题,这是当前农村治理和发展的一大“顽疾”。书中提到塘约村的村委会、合作社、老年协会、妇女创业联合会、产权改革办、红白酒席理事会六大机构,在党总支的领导下,一把手都必须是党总支委员,就从领导机制和组织架构上确立了党的绝对领导地位。实现党对基层一切工作的统领。坚持“三会一”等组织生活制度,既是政治生活的必需,更是增强党组织向心力、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地位的有力武器,书中也特别强调了塘约村雷打不动坚持“三会一”制度;书中还强调了村规民约的重要性,像“红九条”“黑名单”等等,在党组织主导下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就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和要求转化为农民群众自觉行为规范的生动实践,这就是教育农民,教化农民,也是“赢得人心、凝聚人心”的“最大的政治”。

第三,实现农村健康发展、长治久安,解决好思想层面问题即是先决条也是最终目的。书中谈到毛主席在全国解放前夕提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五六十年代塘约村所经历的“要知天下事、天天听广播”的那段岁月里,群众都有种强烈的感觉:几亿人能够同时听到社会主义旋律,自己身处山沟沟,也是同全国几亿人连在一起。这就是“教育农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发展必须凝聚人心,要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必须凝聚人心,“教育农民、统一思想”这只手必须牢牢抓住,不管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下都不能丝毫放松。新时代的“要知天下事、天天听广播”。书中也提到“当前的农村发展单打独斗没有出路”,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近40年来,分的不仅仅是土地,分的也是人心,当人人皆为自己的私利而奔忙的时候,集体的观念也随之愈来愈淡化。而当农村发展进入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的历史新时期,怎样把人心重新聚拢起来,又成了时代性题。应该说,当前农村的发展稳定迫切需要重视和抓好农民教育,把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认识提高起来,只有民心齐了,其他工作开展才具备基础条。马克思讲“物质决定意识”,反过来,通过土地集约经营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追求共同富裕,能够把老百姓从谋私利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上谋公利上来,引导到党的正确主张和决策上来。塘约道路的“合”,以民心民意的“合”保障了生产资料的“合”,以经济发展的“合”推动了政治生态、社会治理、党群关系的“合”,这是塘约的“大合”之道。

第12篇:三角塘镇中学123班班规班约

三角塘镇中学123班班规班训

一、进校:穿戴整洁重仪表,备齐用品准时到;

手机刀具不准带,做到文明有礼貌。

二、早读:勤奋好学争分秒,贵在自觉效率高;

语文英语同重要,书声琅琅气氛好。

三、两操:出操整队快静齐,动作规范做好操;

天天锻炼身体好,身体好学习才好。

四、上课:铃声一响进教室,专心听讲勤思考;

积极发言做笔记,尊敬师长听教导。

五、课间:课间休息不吵闹,下课书本准备好;

勤俭节约爱公物,遵循公德很重要。

六、学习:各门功课要学好,遵守纪律最重要; 预习复习要自觉,环环相扣才生效。

七、作业:审清题意独立做,格式规范不抄袭;

课本整洁字端正,保质保量按时交。

八、纪律:迟到早退缺课旷课咱不会,

打架骂人脏话绰号咱不做。

九、卫生:个人卫生很重要,公共卫生也要搞;

奇装异服咱不穿,长甲长发要剪掉。

十、礼仪:相逢点头笑,礼貌问声好;

求人要说“请”,“谢谢”不能少。 十

一、离校:值日卫生勤打扫,按时离校关门窗; 横穿马路站看行,安全法规要记牢。 十

二、课外:不打游戏不上网,自管自律修养好。

三角塘镇中学123班奖罚细则

一、扣分细则

(一)学习(由学习委员与课代表负责监管)

1、小组长协助科代表认真收好作业,凡未按规定时间交作业的同学每次扣1分。发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要做书面保证。

2、考试作弊者要严肃处理,一经查明,除德育评定为“不及格”外,直接处于在全班做书面检讨的惩罚。

(二)课堂纪律(由纪律委员负责监督)

1、上课时因讲话、起哄等原因影响课堂纪律,一次扣1分,被任课老师点名批评者一次扣2分。

2、自习课与不得聊天、讨论,违者由每日值日或纪律委员记名,给违纪者作一次扣1分的惩罚。

3、被发现带手机回校者,每次扣2分(用于特殊用途除外),上课玩手机的,每次扣5分。

4、因严重违纪而受到学校警告以上行政处分者,扣5分,并在全班做检讨、通知家长。

5、课间不文明休息,追赶打闹、大声喧哗的扣1分;打架扣5分。

(三)仪表、公物管理(由生活委员负责监督)

1、男生不留长发,男女生均不可佩带首饰(特殊情况除外);凡违规者一次扣1分。电发染发者扣2分。

2、要爱护课桌椅和课室公共财物,毁坏课室公共财物,除照价赔偿,还根据情节轻重扣分。

(四)出勤(由纪律委员和体育委员负责监督)

1、因病或因事要请假者,必须先履行好请假手续,否则视为旷课,并作扣10分处理。

2、无故旷课一节者扣5分,早、中、晚上课时间迟到、早退者一次扣2分。

(五)集会、升旗仪式和体育活动(由体育委员负责监督和登记)

1、升旗仪式和课间操,全班同学必须做到快、齐、静,不得拖拉,凡无故缺席者每次扣1分。

2、升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说话,凡被学校记名者每次扣2分。

3、做操要有质量,整齐,动作到位,被班主任或级长视为不认真者,分别扣1分。

4、校运会每报一项目加2分,为班级拿分(x分)者,在其个人综合评分上加2x分。

(七)卫生、劳动(由劳动委员负责监督和登记)

1、每天值日、每周大清洁及学校安排的劳动任务以承包制落实到每个同学身上,若学校检查时在承包人责任范围内扣班分(x分),该部分责任人在个人综合分上将被扣2x分。

2、每日进行三次保洁工作(课室内每天一拖三扫),不按时完成的每次扣1分。

3、特殊清洁任务时,积极参加者,或为学校清洁做好事者,可加1分。

二、加分情况

(1)参加县市级比赛获奖的,加5分;参加校级比赛为班级赢得荣誉的,加2分。

(2)为班级着想并作出贡献的,视情况加分。

(3)班报小组成员每次认真负责地出一期班报加2分, (其中班报主编、宣传委员加1分)。

(4)主动帮老师做事,关心同学的,视情况加分。

(5)在思想和学习上有明显进步的加1分。

(6)课任老师反映上课认真积极的加1分。

(7)主动揭露班级不良现象并与之作斗争者,加2分。

(8)月考或期末考试总分居年级前10名,加3分;

进入前15名,加2分;进入前30名,加1分。

(9)做其他有益于社会、学校、班级的事,视情况加分。

(10)凡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积极参加的,每人次加1分。 注释

1、人人都有权利管理别人,但最重要的是先管理好自己。

2、量化管理的记分、统分工作由班长、值日班干负责,凡是有加分情况都必须报告班主任。

3、量化管理分每天公布一次,每星期小结一次,加分居前5的由班级给予一定的奖励;每星期所有被扣5分或以上者都要写检讨书,说明在做本条例禁止做的事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今后打算。检讨书交班主任保管。情节严重的通报家长并上报学校处分。

第13篇:泮塘五约拆迁 不想搬可留下

泮塘五约拆迁不想搬可留下

2013-05-23 07:03:28 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西关广场项目规划公示结束规划微调,泮塘五约将保留50多栋原建筑

泮塘村拆迁,五约村民不想搬走,将可原地留守。昨日,西关广场项目规划结束公示后,荔湾区召开项目意见征询情况通报会。对收集到的市民意见,向到场20余名人大代表、泮塘村民和媒体一一回应,并对规划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涉及千年古村落泮塘村改造的西关文化广场项目,受到市民关注。4月22日至5月21日,西关广场项目在广州市规划局官网和荔湾区政务中心等地,进行为期一个月公示。

据荔湾区统计,公示期间共收到意见194条,反映在项目功能定位、景点布局、泮塘村文化传承、泮塘村升级改造、泮塘三约升级改造、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业态布局与商业运营、拆迁安置与补偿和富力中学复建等方面。

整饰泮塘村 打造文化商圈

西关广场项目总面积约80公顷,核心区范围约25公顷,是广州市旧城改造项目。地块范围东起泮塘路泮塘三约,北至中山八路,西部、南部与荔湾湖公园相连,包括泮塘五约、泮塘三约和荔湾湖公园部分地块,建设完成后,将与荔枝湾涌一期进行无缝连接。

荔湾区更新项目办称,将通过对泮塘村整饰,与现存建筑仁威庙、海山仙馆、泮溪酒家、梁家祠、西关大屋博物馆群、荔枝湾涌及其沿岸各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景点统一整合,成为具有丰富游览体验的岭南文化博览园。

未来的西关广场将承担的功能有:一是西关文化、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聚集地、展示地、体验地;二是古涌情景再现的“岭南水乡”风情;三是多处历史文化景点和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城央旅游区;四是“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文化商圈。

规划图显示,位于泮塘路西侧的地块内,将对仁威庙进行扩建,并建立疍家民俗展览馆和一家星级酒店。广场用地约9800平方米,是以岭南风格的园林式广场形态为主。另外,在位于泮塘路东侧的泮塘三约地块,将用作安置房建设。

泮塘村初定保留50多栋建筑

整个泮塘村分为泮塘五约和泮塘三约地块,各居住有600多户人。荔湾区称,“泮塘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要在“保持原貌,保持肌理”的基础上对古村落进行抽疏。这一地块已初定保留50多栋建筑。荔湾区更新项目办负责人表示,或将借助乌镇等地的民宿特色,打造既有原住民,又有旅游景观的景点。

目前,整个五约地块须拆迁447栋,已签约四成。民意调查显示,约80户村民不想搬走,其中以居住于泮塘五约直街的老人居多。这些原住民将可留守于此,政府将改善其居住环境。目前,除仁威庙外,泮塘五约地块内的三官庙、皥遐书舍等建筑将得以保留。此外,设计方华南理工设计院副教授冯江介绍,位于村内的古树、古桥等景观,也将照旧。 泮塘三约全拆“恩洲”不复存在

然而,位于泮塘路东侧的泮塘三约地块,则须全部拆除,不作保留。泮塘三约保留有较好的街道肌理,但建筑以危破房居多。泮塘路建设时,路面高出内街近1米,造成这一地块逢雨必浸,村民居住环境恶劣。通报会上,泮塘三约村民梁先生提到,现有的“恩洲直街”一名,是数百年前“恩洲十八乡”唯一保留下来的地名,拆除之后,这一古老的地名将随之消逝。

泮塘地块将建星级酒店和商业物业

荔湾区将对泮塘地块业态进行重新规划,以营造西关广场项目周边文化商业氛围。泮塘五约新街沿线和三约东部、中部,均作商业运营考虑。

其中,五约新街西侧和五约直街北侧,由原泮塘村仓库改造,与村社合作建设西关精品酒店。广州印记地块将通过小产权改造方式,拿到商铺的产权。泮塘地块升级改造后,新增商业4 .31万平方米,泮塘原居民可以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招商渠道,继续留在此地经商营生。

多名泮塘村民表示,希望拆迁后原址回迁。昨日,荔湾区更新项目办表示,目前规划安置地块位于泮塘三约地块,由于建筑限高30米,仅能提供6万平方米安置房;另有6万多平方米安置房,须由茶滘和西湾路等地提供,这些异地回迁村民可获1:1 .6的回迁面积。

焦点问答

意见1 反对建西关广场

答:西关广场只是项目立项的名称,项目范围内具体景点的命名还未最终确定。整个项目面积约80公顷,核心区范围25公顷,是广州市旧城改造项目。涵盖了公园、硬地广场、水面、古村落、古建筑和小河涌等各类元素,并不是简单意义的硬地广场。

项目内,广场用地约9800平方米,且是以岭南风格的园林式广场形态为主,实际硬化的面积仅6000平方米左右。考虑硬化的广场布局到仁威庙西侧,同时可为其提供疏散人流的服务。

意见2 不应破坏古村文化 答:从入户摸查的结果来看,居民改造诉求强烈,有支持改造的意愿;从向文化、档案等职能部门和老街坊的走访、访谈结果来看,泮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目前形成的《泮塘五约改造策略研究——— 泮塘村建筑调研·基础资料汇编》,已确定17处建筑建议保留,35栋与岭南风貌协调的建筑将整饰后保留。

但对于泮塘村西面的泮塘三约地块,因已确定建设复建房,这里未能进行保留。

意见3 希望集体回迁安置

答:目前项目地块的征收补偿标准,参照荔枝湾二期的征收标准执行。泮塘五约地块将用于景观建设,不修建安置房;规划回迁安置房位于泮塘三约地块,仅能提供6万平方米安置房,这仅能解决一半拆迁村民的安置。荔湾区鼓励居民异地安置,若选择位于西湾路和茶滘安置房,可在证载合法产权面积的基础上,增加60%的优惠面积。

意见4 是否解决停车问题

答:在泮塘三约地块,建成后将增加约700个停车位,龙津桥旁边在建的泮溪停车场,建成后也将提供上下四层的停车位。同时,西关广场旅游服务中心已规划了8个大巴停车位。

西关广场项目将对原有规划路网进行优化,加密支路网,从而缓解目前荔枝湾涌停车难的问题。

意见5:反对公共用地建中学

答:根据1996年市规划局审批天力房地产公司的富力小区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规批[96]227号),其中要求配套用地面积7000平方米中学。由于中学场地达标问题,1998年市规划局同意调整上述修建性详细规划(穗规批[1998]271号),其中配套中学用地由7000平方米扩大至10000平方米,天力房地产公司负责其用地红线内部分,红线外用地是属于“金道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区教育局征用金道公司部分用地,并由区教育局和天力房地产公司统一建设标准中学,区教育局并于2003年取得该中学用地的《建设用地批准书》;2004年市规划审批该中学方案。这一预留用地将作荔湾中学之用,预计9月动土,赶在2014年秋季入学前交付使用。

第14篇:巨鹿职教中心迎七一学塘约材料

巨鹿职教中心

“迎七

一、学塘约、议发展”党课讲稿

读完《塘约道路》一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塘约村穷则思变,说变就变。他们把改革开放初分下去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全村抱团发展,走集体化的道路,变化和成效皆惊人。他们巩固了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了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他们做好“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做好村民自治。我们也想变,我们创造的“四看法”,总结的“十子”机制,提出的贫困户脱贫“四有五覆盖”和贫困村出列“五通四有”形象指标,在全国、全省都有影响。但是,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怎么才能够更好地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闯出新路子。我想仅针对贫困户脱贫要有安全饮水,有安全用电,有安全住房,有就业技能;入户路和院坝硬化全覆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全覆盖,教育资助等全覆盖,1-2项增收产业全覆盖。贫困村出列要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运车辆,组组通公路和村庄内便道全部硬化,通宽带及电话,自然村村村通生产用电;有美丽乡村创建点,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或有执业资格医生,甘肃征地补偿标准,有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员,有不低于3万元的集体经济等收入来说,我们主要认为,只要能通过各种办法整合项目资金到位,就能解决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的问题。读了《塘约道路》,进一步思考才进一步发现,要做好“四有五覆盖、五通四有”,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有上级党委坚强的领导和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在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进一步加强统的力量,壮大“村集体+合作社”,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四是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思考:一是中国的事,总是从土地结束,又从土地开始。塘约道路,其实就是毛泽东时代创建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如同当年的人民公社。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刻的变革。其间经历了“包产到户”。今天的路该怎么走,值得反思。二是穷则思变,但变化的最大源泉,还是来自“三农”中的内生动力。坐着等人扶,等人帮,终究是“扶不起来的君子”。三是村级组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村两委,处于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最前沿,可谓主阵地,而决不能是“空壳村”,因为是“空壳村”,就没话语权,就没组织能力,就没威信,自然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塘约村的实际印证了这一点。四是学东南沿海,学中部,我们没有足够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但学塘约,你没有更多的此类的推托理由吧!因为都是贵州的贫困村,都是因外出打工者居多而留有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是土地撂荒,都有自然灾害,都是穷山村。那么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学经验,不是照搬照抄,而塘约经验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如对土地,塘约经验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核心问题:测量、勘定是村的行为,是“确权”;颁证是政府行为,属“赋权”;交易是市场行为,属“易权”。通过“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五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这三新,说到的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缺一不可。没有前面的两新,最后的那一个新,就立不起来,经不起推敲。六是作家王宏甲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振聋发聩: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值得我们深思。七是王宏甲写的另一句话:一个领导者会阅读,这个地方才有前途。我们不能都是忙为借口,不去阅读,不去思考,不去借力,不去担当,不去突破,如此就是真正的没作为。

就我校工作而言,学塘约、求发展,我们应该团结一致,找准工作进位的突破口,敢于创新思路,谋求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为巨鹿县经济事业的发展再创新功。

巨鹿职教中心 2017-7-24

巨鹿职教中心

“迎七

一、学塘约、求发展”情况汇报

7月20日,我校按照巨鹿县委关于开展“迎七

一、学塘约、求发展”活动的通知要求,召集校委会成员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制订了活动计划。7月24日上午召开了全体会,就学习活动进行了安排,赵校长宣读了《塘约道路》这本书中的精华部分,并宣读了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总体要求。

刘志柯副校长带领大家一起就《塘约道路》谈了学习心得体会,刘校长讲到:读了《塘约道路》,我进一步思考才进一步发现,要做好“四有五覆盖、五通四有”,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有上级党委坚强的领导和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在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进一步加强统的力量,壮大“村集体+合作社”,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四是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中国的事,总是从土地结束,又从土地开始。塘约道路,其实就是毛泽东时代创建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如同当年的人民公社。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刻的变革。其间经历了“包产到户”。今天的路该怎么走,值得反思。二是穷则思变,但变化的最大源泉,还是来自“三农”中的内生动力。坐着等人扶,等人帮,终究是“扶不起来的君子”。三是村级组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村两委,处于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最前沿,可谓主阵地,而决不能是“空壳村”,因为是“空壳村”,就没话语权,就没组织能力,就没威信,自然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塘约村的实际印证了这一点。四是学东南沿海,学中部,我们没有足够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但学塘约,你没有更多的此类的推托理由吧!因为都是贵州的贫困村,都是因外出打工者居多而留有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是土地撂荒,都有自然灾害,都是穷山村。那么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学经验,不是照搬照抄,而塘约经验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如对土地,塘约经验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核心问题:测量、勘定是村的行为,是“确权”;颁证是政府行为,属“赋权”;交易是市场行为,属“易权”。通过“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五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这三新,说到的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缺一不可。没有前面的两新,最后的那一个新,就立不起来,经不起推敲。六是作家王宏甲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振聋发聩: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值得我们深思。七是王宏甲写的另一句话:一个领导者会阅读,这个地方才有前途。我们不能都是忙为借口,不去阅读,不去思考,不去借力,不去担当,不去突破,如此就是真正的没作为。

巨鹿职教中心

第15篇: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角度看“塘约经验”

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角度看“塘约经验”

刘会礼

一、发展市场经济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经过近40年来的改革发展,无论是生产的规模、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沿海等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等已经得到了很好发展。但是,在广大中西部落后农村,那种自给自足、只有少量剩余产品拿到集市上进行简单交换的小商品经济,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种情况,越是在偏远、封闭的落后农村,越为突出。其生产经营方式的典型特点是,农户集生产、生活以及生育繁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传统经营方式,生产的目的往往立足于自身消费的需要。由此,就自然而然地采取一种小而全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民既是粮农,又是菜农、棉农、油农,集多种专业于一身。自给性的多种生产经营,其结果只能是低下的劳动生产率。

农村落后主要是经济发展落后。其根源,在于这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对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一是没有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条件,不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者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环境下,专注于一个

1 劳动环节,才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没有社会分工和规模生产,束缚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难以在生产中充分使用农业科技和促进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限于经营范围狭小、资金积累有限,难于有效吸收和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三是市场机制缺失,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臵和生产力发展。小农生产的自给性和极少量的产品交易,直接限制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落后农村市场经济不完善,导致其与整个市场经济大环境严重脱节,农村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严重缺失,使经济活动缺乏内生动力和应有的活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小生产的经营体制,根本途径就是逐步实现由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社会化生产转变,促进农村自给性的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其中,规模化、专业化是实现市场经济的路径;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激励机制,是实现农村健康向前发展的机制基石。

市场经济一经产生,便成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有效的经济运行方式。人类历史上显著的经济增长起始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刺激。新中国成

2 立至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改革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放主要体现是对接世界上先进的市场经济运转。改革开放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农业生产主体市场化开始。但随后近40年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其市场化程度低,成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显著特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依然如此。我国农村经济,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者少部分剩余产品进行交换的商品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农村市场发展极不完善,导致市场机制缺失,市场调节失灵。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塘约经验”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

1、什么是“塘约经验”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形成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同心协力的“三套马车”模式,探索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路径,激活了沉睡的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极大地释放了农村深化改革红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

3 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202万元,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贵州省委政研室总结认为,“塘约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三改三提三起来”,即:通过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让资源活起来;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提高产业化规模,让钱包鼓起来;推进村级治理制度改革,提高组织化程度,让力量聚起来。安顺市委曾永涛书记将“塘约经验”进一步提炼概括为: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

“塘约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全省和全国各地均有前来塘约村考察学习。目前,安顺市已经进行全面学习推广,各县区均出台和实施了一些力度不小的措施。“塘约经验”不再局限于总结研究,已经成为行动指南,预计至少将对我市农村农业今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塘约经验”为政府补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实现生产要素集聚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模式

落后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善而出现市场功能失灵,需要政府采取为市场机制的完善创造条件的办法,来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成熟,以此消除失灵。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塘约经验”的意义在于,政府补位通过“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方式,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集

4 聚,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首先要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市场经济是分工、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产物,并基于此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没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壤。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首先要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与分散的个体经营相比,规模经营无疑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增加资金和劳动积累,而且能加强协作的力量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主要在推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大基本生产要素集聚上。在劳动力的集聚方面。近40年来对农村影响重大的事件,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要算民工潮了。得益于民工潮的贡献,当前,除了特别偏僻、封闭的极少数落后村寨,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已经最大可能减小。农村劳动力已经具有相对完全的流动性,对集聚不产生阻碍。

在资本的集聚方面。资本本身具有流动性。在市场自由选择下,资本集聚不会产生流动性障碍。当前资本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农村农业资本规模小,其他社会资本对农村农业投资小,需要实施更有效政策吸引更多其他行业资本的投入,以及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和财政资金扶持;

5 二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市场经济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政府补位。而这种补位,如果不按照市场规律和采取经济方法,政府的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很容易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扭曲。

在土地集聚方面。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矛盾,是以身份为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权模式和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臵”,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明晰了土地权力。但是如果仅仅单纯基于土地“产权明晰”来理解和推演农村市场经济下一步发展,则远远不够。受近40年土地承包、分散生产方式,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户自主合作实现土地集聚进行规模生产的难度很大,通过农户自主大范围建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将农村土地资源最大程度集聚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土地集聚成了农村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发展和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塘约经验”在此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补位通过“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方式,有效将农村生产要素集聚了起来。(1)在广大农村,既然农户之间相互无法通过合股联营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大范围集聚,就需要一个经济组织来完成这种聚合。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单纯的经济组织(这里主要指完全私有产权的市场主体)是最佳选择,但这种市场主体又难以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行政权力的干预,

6 需要村社一体、合股联营。(2)农村最有效的行政权力主体是村支两委,通过村支两委行为来实现政府补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最好选择。但村支两委单纯的行政干预经济行为,必然扭曲农村经济发展。(3)在土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之上,在保护农户承包权前提下,村支两委通过合作社等形式,以村集体资产或者财政扶持资金入股,与农户用土地经营权入股,组成经济主体,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或者与其他经济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从而可以实现村里土地资源集聚。(4)在动员农户用土地经营权入股联营过程中,村社一体的经济组织,在采取经济利益联结的同时,必然会基于土地集体所有权采取行政手段,可以确保土地尽大可能的集聚。(5)事实证明,没有坚强的基层组织,难以有村社一体,更无法有效调动村民,这就需要党委政府通过加强基层党建达到。塘约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将该村生产要素有效集聚起来,走市场化道路,在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和传统市场(如塘约村的蔬菜生产销售、劳务建筑公司等),形成了竞争优势,从而带动了整个村脱贫致富。

三、学习“塘约经验”需要改进完善的重点

1、坚持市场化方向,构建“村社一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化管理机制。

“塘约经验”中,“村社一体”的经济组织,是政府补位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善的产物,其中有集体产权成为事实上

7 股权主体、以及村支两委成为主要管理者的鲜明特点。关于对集体产权的激励制约问题,迄今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村支两委本质上是农村行政权力主体而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所以,“村社一体”安排只能被视为落后农村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次优选择。

政府通过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等方式,培育落后农村市场经济,是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时不得不承担的成熟市场经济中本应由市场承担的职能,应随市场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由市场承担。所以,学习“塘约经验”,需要在集聚农村生产要素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方向,构建和完善“村社一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或者村公司等企业形式)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在产权明晰、管理权力制衡、决策科学化等方面,逐步实现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变,才能保证其长远健康发展。

2、按照“村民自治、共同富裕”原则,以优化利益联结为载体,构筑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制度基石

塘约村在“村民自治、共同富裕”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优化党总支+支部+党小组的乡村治理结构,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抱团致富、抱团发展。学习和发展“塘约经验”,需要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推进村民自治,实现共同富裕。

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必要的公共服务,是市场经

8 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我国的基本国情,广大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地区,这些公共服务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严重不足。在政府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同时,农村按照“村民自治、共同富裕”原则,以利益联结为载体和纽带,构建村级权力制约机制,优化村集体与村民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从而构建乡村治理和福利保障机制,这将成为中国特色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石,有效助推农村发展及其市场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开发区改革办)

第16篇:读《塘约道路》的启示与思考(陈卉)

读《塘约道路》的启示与思考

舲舫司法所

陈卉

《塘约道路》一书,去年看过一遍,现在,党委要求阅读并撰写读后感,集中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本书。

塘约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的一个村庄。2014年,塘约还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并且遭遇了大洪水。在一贫如洗的废墟上,塘约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自力更生,抱团发展,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走出了一条新时期的集体发展之路。仅两、三年的时间,塘约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全国学习的典范。

我边读边想,一边思考塘约的自然条件、群众基础,一边对照我们的条件;一边思考塘约村党支部、村委会是怎么做的,一边想着我们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现状;一边思考塘约村支部书记、老干部、带头人、骨干人员各自发挥的作用,一边考虑如何通过村“两委”的工作,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在解疑释惑、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发挥作用。读后发人深省,感触尤深。

“塘约道路”这种发展模式,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塘约有如此成就,个人肤浅的归纳为“三好”,即:一个好的支部、一个好的模式、一个好的时机。

一、一个好的支部

书中写到: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当今所迫切需要的。塘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党支部班子的能力、精神和责任感。

一是学习和认知的能力。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农村干部,书中多次提到他熟读毛泽东的著作,并自觉把著作中的思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转化吸收落实。左文学是经常带着问题去读《毛泽东选集》,例如把毛主席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四种人”的问题,学以致用。

知识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发展水平、干事的水平。只有认知能力和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就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即便不能在改革发展中挺立潮头,起码要能够认清发展的大局、大势。

二是无畏和无私的精神。在《塘约道路》中,我看到了村党支部和全体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精神。塘约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时,村集体很穷,是十一名村干部以个人财产作抵押,贷款支付了第一笔土地流转金,从而启动了合作发展的道路。没有党员干部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他们的合作社是搞不成的,整个村庄的三年巨变是不可能的。

革命需要精神,改革需要精神,发展需要精神。回顾一下我们新中国的历史,每一个农村发展道路的探索,每一个成功的典型,都包涵着我们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包涵着我们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情怀。

三是共同富裕的责任。“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在《塘约道路》中我们看到,从老一代的支部书记房学凯、陈万德,到新一代支部书记左文学、陈长兴,一代一代,他们接过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党支部书记”职务,而是沉甸甸的责任,舍小家为大家,在群众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当前,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生产方式落后、儿童留守无奈、社会矛盾积累等等,都需要变革,需要解决。我们正在进行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共同富裕、共同发展道路上的探索。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和农村支部书记,要担起的责任!

二、一个好的模式

塘约村的改革能够成功,能得到群众支持,除了前面说到有一个好的支部班子,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村支两委能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有一个民主化的村级管理模式。

一是强化村干部党员考核。“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把对村干部的评价权、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评价权,都交到

村民手里——以左文学为代表的塘约村“两委”接受群众监督的这种政治自觉,是塘约非常可贵的地方。

二是“红九条”规范村民行为。书中谈到毛主席在全国解放前夕提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近40年来,分的不仅仅是土地,分的也是人心,当人人皆为自己的私利而奔忙的时候,集体的观念也随之愈来愈淡化。怎样把人心重新聚拢起来,又成了时代性课题。在“教化村民”这方面,塘经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滥办酒席、不孝敬父母、不诚实守信等陋习,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颁布了九条村规,简称“红九条”,涵盖了公义、诚信、守法、忠孝等内容,作为村民行为规范的红线。对于违反“红九条”的村民,给予3个月考察期,考察期内不能享受任何惠民政策,考察期满经村民代表会议测评合格后,才能恢复有关权利。由于干部带头、党员带动,重塑了农村的社会秩序。

我们的一些村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缺乏公开、缺乏民主,老百姓不服你,不信你。对于农村的支部书记来讲,专治、专权成为稳定和发展的最大隐患。民主化的村级管理,是做好农村发展、农村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一个好的时机

塘约的发展不是偶然,党支部书记左文学从2000年任

村主任、2002年任支部书记,他在村主干位置上有14年之久,从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思想、不甘平庸的人,他一直在寻找塘约的发展之路,也尝试过,由于资金问题,困难重重。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农村推动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习总书记指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塘约村重走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就是看清了这个大局、大势。他们的认知与中央的导向一致,与发展的大势统一,把事情做起来了,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使一个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断断的3年时间,塘约有如此的发展速度,资金从那里来。我认为他是抓住了政策的时机,是2014年的洪灾,让塘约置于死地而后生;是穷则思变,扶贫使塘约蜕变。我怀着好奇查阅资料,他们的资金来源:

一是银行贷款。贵州省委政研室“塘约经验”调研报告中提到,按照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金土地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共同构建“3+X(”“3”指农村信用社、村委会、金土地合作社,“X”指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等主体)支农扶农信贷新模式,提供抵押贷款。405.8亩林地抵押贷款200万元,3处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305万元。由村集体提供担保贷款,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时授信额度最高可达缴纳担保基金的10倍,利率在同期同档次基础上下浮10%。

目前,全村累计从平坝区农信社获得“金土地贷”等贷款307笔1725万元,“沉睡资源”变成了“鲜活资产”。

二是政府扶持。塘约来自政府扶持的资金数据和人员、技术支持,不是一般行政村能享受到的。2017年6月5日,秦永利《读《塘约道路》、走访塘约村的思考》中提到:政府提供的5400万元用于修建全村房屋和村内道路的资金,即全村所有的房屋和道路修建100%是政府出资的,为了尽快改变产业结构,提高塘约村继续发展的后劲,由平坝县和青岛市合作出资5000万元给塘约村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10000平方米。2017年6月30日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考察组陈雪原 王洪雨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塘约道路的成功密码》一文披露说:“近两年来,投向塘约村的国家各类扶贫款共计6000多万”。 2017年8月10号至15号一群来自江西的大学生对塘约进行了四天的住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投资总计7900万元。

当然,置于死地,要有潜能才有后生;好政策,能抓得住才可促进发展;有资金,要强力的团队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塘约真正抓住了政策的时机,塘约道路是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的最好诠释。

塘约村的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深深鼓舞着奋战在农村一线的干部群众。目前,村级组织的政治资源、

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少,资源配置不平衡,这种现象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塘约村取得成功的关键是靠改革,靠有一个好的支部和好的带头人,像左文学同志这样有头脑、有能力、有见识的村干部并不多。学习“塘约道路”要学其精髓,不能一味照搬照抄、简单复制,也难复制成功。我们应该学习塘约村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学习塘约村战天斗地、不等不靠;学习塘约村民自治、淳朴民风。让“塘约经验”培育出来的“创新种子”,在我们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播种、开花、结果。

第17篇: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赴塘约调研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赴塘约调研

张全景老部长参观塘约村办公楼

9月1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一行赴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调研考察,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孙拥辉,中共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训华,平坝区委书记卢忠于,乐平镇党委书记马松,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等陪同调研。

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向张全景部长介绍塘约村的发展历程。

张全景一行参观了塘约村的村容村貌,在村史馆,认真了解塘约村的历史和发展变迁。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向张全景老部长介绍了塘约村三年来的发展变化,强调塘约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致富”。张全景同志对塘约村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塘约村是当代中国农村深化改革的示范村和先进典型之一,希望各地围绕“塘约道路”加以宣传推广,不断全面覆盖,努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战争。

张全景老部长参观塘约村村史室

张全景老部长在塘约村村史馆

《塘约道路》一书出版后,一直牵动着张全景部长的心。今年4月,张全景部长接受了刘学文的独家采访,就塘约道路的现实意义、如何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在全国推广塘约道路等问题回答了刘学文的提问,对塘约取得的改革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张全景同志认为:塘约道路是一条通向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的中国大道路,代表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他很高兴从《塘约道路》中看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力量”,并欣然为塘约题词:“塘约道路,希望之光”。

张全景老部长一行在塘约村村史馆合影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为塘约题词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接受

刘学文独家专访

《贵州民族报》2017年4月25日

《塘约道路》系列访谈

访谈背景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只用了二至三年时间,就从一个穷山寨变成了小康村,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塘约村成功的两条重要经验,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巩固集体所有制,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称赞为“新时期的大寨”。3月21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到塘约调研,强调塘约经验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

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只剩下三年多的时间,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 啃“硬骨头”的最后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塘约道路》的实践与探索,对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有哪些学习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对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进行了专题采访。

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更好的加强

刘学文:张部长,宏甲同志送您一本《塘约道路》,该书主要写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带领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短短两年多就改变贫穷面貌的真实故事。您是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的老领导,您认为在农村脱贫致富的工作过程中,农村党支部书记能发挥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张全景:我已经认真看了王宏甲同志撰写的《塘约道路》一书,也从一些报刊、电视上了解到贵州塘约的巨大变化。2014年,贫困村塘约被一场洪水洗劫后更加贫困,全体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把全村群众重新组织起来,把塘约村各家分下去的责任田全部集中起来,走集体化道路。两年多时间,塘约村不仅重建了自己的家园,更是从一个国家级的二类贫困村改变成为小康村,变化和成效都可喜可贺。塘约村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这两条经验都十分宝贵,都值得肯定。

我赞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脱贫致富同样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塘约道路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真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支部看支书”,打好脱贫攻坚战,我认为首先要把党支部建设好,特别是要选一个好的带头人非常关键。上世纪80年代,我对贫困村做过比较系统的调查,写了一篇报告,就叫《农村要致富,必先建设好支部》,写过一篇文章《扶贫攻坚,支部当先》,农村要脱贫,必须选好带头人。华西村的吴仁宝、韩村河的田雄、刘庄的史来贺、河南西辛庄村的李连成、河北周家庄乡的雷金河、塘约的左文学、南街村的王宏斌等就是典型代表。正因为有了强有力的班子和带头人,才使党组织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要改变一些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社会治安不好、封建迷信泛滥,甚至邪教、黑社会势力作恶等状况,尤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好配强一把手,不能降格以求。支部书记选好了,这些村就会很快发生明显变化,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

刘学文:请您谈谈如何实现在脱贫致富工作中统一领导责任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张全景:在中国广大农村,一些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被弱化,是导致贫困落后以及各种乱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项工作领导核心的理念必须强起来、硬起来。第一,这种核心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自然形成的,并且被广大群众所拥护、所接受;第二,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明确规定党支部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都作了同样的规定,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不容动摇和怀疑;第三,农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组织者、领导者;第四,党组织是由具有工人阶级先进思想的优秀分子组成的先锋队,虽然他们人数少,但代表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党支部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通过基层组织去落实。实践表明,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更好地加强。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支持他们大胆工作。村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履行职责,为全村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很高兴从《塘约道路》中看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力量”

刘学文:王宏甲在《塘约道路》中写到:我们个人,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我们大家都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农民更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扶贫先扶志,贫困地区的农民是否需要有一个艰苦创业、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张全景:贫困面貌变,首先要精神状态变。改变贫困农村面貌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扶持,离不开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但是最根本的还是靠自己发展自己,把农民组织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些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地方,有些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也不好。有的干部“愁”字当头,看山山穷,看水水恶,坐等受穷;或者“难”字挡道,认为“搞副业门路难找,办企业资金难贷,种庄稼盐碱黄沙难改”,无所作为;或者“怨”字满腹,怨老天不帮忙,怨群众不听话,对脱贫致富失去信心。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怎么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呢?每一个脱贫致富的村庄,都有一部艰苦创业史。党员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有没有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有没有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这是能否治穷致富的关键。因此,在加强贫困农村党的建设中,应把改变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放在首位,清除各种思想障碍,外在的扶持帮助,应建立在当地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我很高兴从《塘约道路》中看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力量”!

刘学文:如果农村仍然单家独户地耕地,个体农民在庞大而复杂的市场经济面前,只能被抛弃。如果不能把零散地块里劳作的农民组织起来,就无法发展现代农业,就永不可能改变贫困。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您认为如何激发出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

张全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践者最聪明,被组织起来的人们会迸发出战胜任何困难的伟大力量,要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当地群众中有人才、有点子、有智慧,他们是脱贫致富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依靠力量。党支部要把发展经济当作大事来抓,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带领群众大干、实干,争取尽快改变面貌;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山无水,借兵打仗;要廉洁勤政,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是要把留守老人、儿童安排好。要教育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到,外在的扶持帮助只能作为脱贫致富的“发面引子”,根本上还要靠自身努力。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人越靠越懒,地越靠越薄,村越靠越穷”,靠国家救济的,有几个成为富裕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不来,靠不来,全靠自己干出来”,塘约村就是干出来的,只要肯干,就会有变化。精神可以变物质,思想一变天地宽。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创业,注重运用市场规律,用好各种资源,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经过几年的拼搏奋斗,就会有变化、有希望。只要有那样一种精神、一股劲头,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塘约道路可以说是一条通向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的中国大道路,代表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

刘学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困难和问题。有人说,塘约经验能复制吗?去哪儿找那么优秀的村支部书记?因此,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搞好基层党支部的培训和党员的培训尤为重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全景:毛主席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句话放到今天来看,对我们的工作仍有指导意义。在我国,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设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造就千千万万个好的带头人。实践证明,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有了好班长,就能带出小康村,致富一方百姓。塘约经验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至于经营方式要由群众讨论决定,二是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这两条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塘约经验。塘约道路能不能推广,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培训基层干部就成为第一任务。一是要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建设好,特别是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要把政治上强、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具有奉献精神、有真本事、党员和群众真正拥护的人选到领导班子中来。大量事实证明,有了好班子,就能治好乱摊子。时间耽误不起,事业耽误不起,群众耽误不起。对没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的村,要下决心加快培养培训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步伐,对于塘约这样可以复制的好经验,不要流于形式开会贯彻,要扎扎实实地培训和培养“领头羊”,要善于发现优秀村支部书记,要精心培养,及时使用,我们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才会大有希望。

二是要加强对乡镇和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培养教育。这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是根本大计,治本之策。海南省儋州市在石屋村办了一所培训农村干部的基地,收到良好效果。有的地方没有认真去抓或者根本就没有抓,怎么能搞好工作?市、县党校可举办轮训班,分级负责,分别培训乡镇干部、农村干部和党员。三是要下大力量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培养发展党员的工作,为农村发展准备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当前,农村年轻党员、妇女党员偏少,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不培养年轻人,不抓发展党员工作,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当然,发展党员第一位是重视质量。

我很高兴地看到,贵州毕节、安顺已经有计划地把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学习塘约经验列上了重要日程,并编印了《中国大道路——塘约道路基层干部培训手册》,这个做法很有新意,很有实用价值,值得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塘约道路可以说是一条通向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的中国大道路,代表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我希望塘约道路能够从贵州走向全国,到处开花结果。

刘学文:您认为各级党组织如何推广典型,用典型来推动工作?

张全景: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怎样当好带头人,怎样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塘约优秀村支书左文学的成功实践,是一个很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他的事迹可以鼓励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而努力奋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中要注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用典型来推动工作。典型不在多,而在精。关键是要选准,真正有典型意义。塘约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验,都很有现实意义。有了好典型,要大力宣传,发挥引导作用。善于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领导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领导的认识,而且有利于以点带面,把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收到实效。我希望贵州认真总结塘约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新办法、新经验、新举措,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

刘学文: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您有一些思考,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张全景:我退下来以后一直关心农村建设。过去,毛主席说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我感到十分欣慰。古人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拔于卒伍。”这是有道理的。一个干部有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于正确决策非常重要。我们有的干部从来没有在地方工作过,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农民,不懂得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和实际,凭拍脑瓜出主意,靠拍胸脯办事情,有的对外国的东西生搬硬套,造成失败或挫折,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这也是干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教训。习近平同志曾在农村插队7年,和农民一起艰苦奋斗、摸爬滚打,他是真正懂得农民、和农民心连心的;习近平同志是从最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领导干部,当过村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有丰富的基层工作、实际工作和领导工作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真正懂得中国国情。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提不出“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样好的战略思想的。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建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实现共同富裕。其中包括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如果消灭不了城乡差别,怎么实现共产主义呢?我们必须从实现共产主义的高度来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思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些地方社会和谐、农民富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可以说他们已经基本消灭了城乡差别,住在那里,甚至比在城市更舒适。这是社会主义的光荣,是我们党建立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三农”工作中取得的最为骄人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中央一直强调要扶贫开发,并专门设立了中央扶贫工作办公室。

长期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农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虽然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有很大支援,但欠账也很多,现在到了反哺的时候了。但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文化提高了,才能逐步实现一体化。不发展农村经济,生产力不提高、光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中国农村那么多,是反哺不过来的。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道路,也就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要发挥集体经济的组织服务功能。光靠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实现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光靠土地流转、引进大公司也难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家看看南街、刘庄、华西、周家庄等那些先进典型,不都是靠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吗?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不等于片面城镇化,不等于把农民从乡村赶出来集中在一起搞城镇,不等于一味地扒房子盖楼。那叫一体化了吗?那叫片面城镇化。我看总书记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也是针对那种片面城镇化的错误倾向的。有些地方建的楼房没有电梯、没有水、没有卫生间......因此说,不能搞片面城镇化,不能把农民都赶到楼里边去。要让农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绝不能让城镇化成为对乡村文化、风俗、道德传统的大破坏。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是上头不能老是当诸葛亮,把群众当成阿斗。要坚决反对强迫命令,坚持一切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既要做引导工作,也不能强制命令。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二是不要搞一刀切。我们搞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气呵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想不会是这样的,要曲折漫长得多。现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根据经济发展、人文素质等各方面的实际,全局把握、综合调控、分类指导,能快的就快一点,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慢一点。建设什么样的房子、建在哪里,都要实行群众路线。总之,切忌一刀切,大轰大嗡,蜂拥而上等等简单粗暴的做法,搞形式主义的东西。

刘学文:张部长,记得2005年,您曾到过凯里、平塘、贵定等县市调研,10多年过去,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真诚希望您百忙中再次到贵州去看看,到安顺塘约去指导工作。

张全景:我一直在关心关注着贵州的发展,对贵州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贺。今年有机会,我一定到贵州塘约去看看,亲自感受一下塘约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希望亲自去学习塘约村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走农村集体经济道路的新经验。我衷心希望塘约能戒骄戒躁,不断丰富完善提升自己,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希望塘约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刘学文:非常感谢张部长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再次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第18篇:约 定

约 定

鉴于规范用车管理,现对用车管理部门综合办做如下约定:约定对象:综合办主管——黄伟

1、出车必须填写派车单;

2、派车单的路线必须与GPS相符;

3、报销油费时,油票要与派车单、GPS路线相符;

4、除签约司机外,任何人不准开车,否则后果负责:第一责任人黄伟,第二责任人私自开车人;

5、会开车者,必须经领导批准,并签合同,方可开车,否则视为非法开车,公司要追究责任人责任;

6、出车单上必须注明归还时间(归还时补签)

7、油票上要有人签字,并注明车号。

8、每天下午下班,出车人钥匙必须交回综合办。

以上各条款任何一项出问题,第一责任人黄伟无条件接收罚款

元,情节严重者,根据情况在职务和罚金做相应的处理。

此机制试运行!

约定人:宁夏众生慧贸易有限公司总经办

被约定人:综合办主管

2014年8月19日

第19篇:劝君少赞塘约村——读《塘约道路》、走访塘约村的思考

劝君少赞塘约村——读《塘约道路》、走访塘约村的思考

莫太赞誉塘约——读《塘约道路》、走访塘约村的思考秦永利2017年6月5日受《塘约道路》一书的鼓舞,我于5月13日,随某团队以学习塘约、宣传塘约为宗旨,兴致勃勃地来到贵州省中部的大山里,书中的“塘约”就坐落在这里。沿着崎岖的山路,汽车渐行渐近,激动的心情也越来越按捺不住:终于就要见到重新回归集体化道路的塘约村风采,可以耳闻目睹这里的人们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致富成果了!我们进村后,村党支部副书记越学成给我们讲述了塘约村灾后重建的经历:2014年贫困村塘约被一场大洪水洗劫后更加贫困,由此他们成立了“社村一体”的合作社,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合作化道路,得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发展,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焕然一新。越副书记介绍说:“之前村里人靠传统(包产到户)搞农业的方式,只能勉强度日,限制了产业规模发展和农民致富的路子,重新走上集体化道路后,仅一年半的时间,不仅脱贫而且村社的面貌取得前所未有的改善”。是的,在考察中我们看到:崭新的柏油乡村道路,水泥混凝土的山田小道,新修的渠沟,重新加盖和装饰的楼房,村委会办公场所宽敞气派,功能设备齐全,楼宇之间和楼前不时有小车停靠。整个环境春意荡漾,花草茂盛,院落整洁,田园错落有致。对照之前的旧照片,大家齐声赞叹:“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然而,随着调查走访的深入,我们了解到一些《塘约道路》书中未提到的,但涉及塘约起步发展性质的重要信息,使我对塘约有了新的认识,对塘约的发展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塘约村有今天的成果,是大量输血、精准扶贫的个例,不是自力更生走集体化道路的模板。(《塘约道路》书中第123页周建琨总结道“要扶持农民内在的创造力,使他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认为,推广塘约道路,就是最大的扶贫资源”。)作为扶贫典型应该欢呼、祝贺,作为自力更生走集体化道路典型我有不同认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了解到: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确实比包产单干进了一大步,就如同改革初期解散集体所有制而分田到户的私有刺激,短期的效果(物质的,人们的精神方面的)一下显现出来,但不能讲这就叫集体所有制,这种方法更不能“极大的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土地做为个人资产参与入股的模式,只能算作解放初期初级合作社,是临时抱团发展。与现在全国私有化的分田单干的现状相比是进步了,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系列农业革命——从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相比是一种倒退。这个村庄在2014年的那场大水灾后,有党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自救的影子,这是可喜可庆的,但谈到靠自力更生,奇迹般的改变了家乡面貌并做为一种道路进行推广是不可取的,是会误导人的。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来自政府扶持的资金数据和人员、技术支持的外因作用。这些来自外部的强大资源不是全国所有村庄能享受到的。下面有一组由塘约村合作社理事长丁振桐给我们提供的数据:

1、有政府提供的5400万元用于修建全村房屋和村内道路的资金,即全村所有的房屋和道路修建100%是政府出资的;

2、由政府出资101万元购买各种蔬菜种子,扶持塘约的农业生产起步;

3、塘约有150亩闲置水塘,政府出资30万元购买莲藕种苗,才发展起水产业。仅以上三项合计,由政府出资扶植资金共5531万元。经核实,丁理事长说,这些款项是全部到位的,没有被挪用或贪污的;

4、为了尽快改变产业结构,提高塘约村继续发展的后劲,由平坝县和青岛市合作出资5000万元给塘约村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10000平方米,这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未完成的重大项目。此外,塘约村还贷款50万元用于发展生产。贷款属于借钱还钱,这部分贷款应该算是自力更生,也可算作扶持借贷,但在现实社会中好多农村是很难贷上50万元的。以上是当时调查数据,是天津曹子文老先生、山东汤道杰、河南赵意焕和我四人在场采访的。所以从调查情况看,“塘约村”是作为国家和贵州地方政府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并向全国推广的扶贫“示范村”。所以,塘约既然是贵州省扶植起来的一个作为扶贫的示范典型,那么政府会倾心倾力给予更多的营养补给。但全国有70多万个行政村能不能像塘约村那样享受到如此大量资金、人才、技术的扶持?肯定是打岔号的。塘约是个全力扶植的特例,照这样的特例去复制或推广,国家起码需要拿出74万亿来。如果就像撒胡椒粉似的,蜻蜓点水式的政府扶持(就是《塘约道路》第120页说到的“一般认为,使用扶贫资金,不能是像撒胡椒粉似的”),那诸多村庄,即使有一个得力的党支部领导,也是难以在一年半时间里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全国农村不能像塘约那样由政府全方位的扶持,那么,走塘约道路也好,还是复制塘约模式也好,要兑现习近平说的,在2020年像塘约水准的如期脱贫,必然是一句空话。现在再回到集体化道路的话题。毛主席早在1955年7月31日《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文章中谈到:许多农民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了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让它发展下去,农村走向两级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他们将说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解决,这就是在逐步对农业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认为,毛主席的合作化,不仅意指1953年起步时期的初级合作社,而更是重在之后的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化。只有按照这样的道路走下去,农民的土地才不会流转走样。因为土地等生产资料是属于集体所有,不是塘约现在颁发“身份证”确权后的私人归属。按照现行塘约村的做法,那归私人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是自由入社,也可自由退出。那么,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村里的农民是有权利自由出让或流转到比塘约合作社里更优越的他人手里的。所以,塘约的所谓“道路”,不是有利于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是可靠、可行的范例,远不及最早年代的大寨、周庄和改开中重走公有制集体化的南街村、阳山庄等,这些才是集体所有制的成功典范。所以,塘约村只能作为一种适于当今维持生产资料私有制深化改革之范例去推销而已。我们现在最急迫的,最重要的是遵照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提倡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来实现农业生产集体化经营。这是经过60多年反复实践,有诸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成熟案例所证明的。这近40年来三农改革,正如网络上诸多学者所认定的是复辟小农经济,是倒退。农村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拖延了我们农村的健康发展,浪费了我们的资源,理论指导陷入混乱局面。王宏甲在《塘约道路》中也多次提到毛主席的著作或思想,如“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走集体化道路的思想,宣传毛主席的工作作风——“毛主席没有写作班子,靠脚,靠自己去搞调研,沉下去,把底层的情况搞清楚了,把百姓的愿望搞清楚了,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同时,王宏甲在书中也批判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白猫黑猫”的谬论,那么我们就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应实事求是地、理直气壮地在毛主席思想指导下,用经过长期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批判特色理论,公开宣传、教育农民走公有制的集体化道路,而不要把以“身份证”确权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抱团式发展合作社解读为“最理想的道路”。张全景同志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反映”一文中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都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我们党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土改的两个文件。在延安时期,毛主席更加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谁能够满足农民对于土地要求,谁就能在中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论断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土改的历史进步性毋庸置疑。土改极大地解放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力。从初级合作化到高级合作化直至公社化的公有制完善、巩固,使农业的发展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的支持。新中国在前30年能够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由于农业公有制集体化的紧密、完善配合”。中国历史是中国农民向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走共同致富的斗争历史,正是毛主席、共产党彻底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国大地上,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资本和生产方式走合作化管理的道路。建国后近30年的实践,走农村集体化路子,它的实践是成功的,理论是科学的,如大寨、周家庄、南街村等就是佐证。当然以“塘约”来说,走生产资料确权为私有的而经营是合作化的方式,就改开以来的国情,也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试验的,而且也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了利于农民的效应。但“塘约”的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我们首先应宣传推广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下的南街村、周家庄等早已成功的农村公有化道路为妥,不必转很大的弯子刻意地去推广什么“塘约道路”。在《塘约道路》第120页中作者告诉我们说:“在采访中,我已知道,塘约所在的平坝区,2015年年底,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有210个,……2015年平坝区专业合作社获得财政扶持1349万元”。也就是说,全平坝一个县,政府才投入了1349万元,而塘约一个村子就倾注了政府的那么多资金,是平坝全县的四倍多。所以说,塘约村是在政府全方位扶持下,尤其是在巨额资金等外因推动下,加之有一个确实成功的党支部带领的,能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因素,仅一年半获得如此的业绩,确实是精准地落实了扶贫的政策,但它等、靠、要的色彩浓厚,不属于自力更生典范。最后我要说,左翼媒体和学者要首先宣传推广早已成功的、经过历史考验的大寨、周家庄、南街村、阳山庄等真正自力更生的模范,不要一味地去渲染仅一年多就催化起来的“塘约村”,更不要把塘约标榜为全国农村要复制的道路。那个“塘约道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对它不要太过誉了。

第20篇:田阳县头塘镇头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进事迹

田阳县头塘镇头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进事迹

头塘村9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3651人,在镇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本着“预防为主、调处结合”的方针,充分调动辖区各方面的力量,强化基础工作,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维护了辖区大局的稳定。

一、狠抓组织建设,健全调解网络

为把人民调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村调解委建立起多层次的调解组织结构,健全了调解网络。一是加大对本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负责协调、处理本村重大的、疑难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矛盾纠纷。将一批有调解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热心为群众办事和热爱调解工作的同志吸收到调解队伍中来,不断充实了基层调解队伍力量。二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调解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等载体,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组织村组干部及村里举办调解人员培训班,对调解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广大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继续发扬村组干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神,利用节假日进行义务劳动,美化村屯环境。为了适应工作要求,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村民委制定完善了工作调度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和提合理化建议制度。同时每名村组干部都配备了工作日志本、会议记录本、学习笔记本和来电、来信、来访登记表。同时,建立了调解办理制度,认真接待村民的来信、来访、来电。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工作行为,调动了村组干部的积极性,提升了村委整体工作水平,为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有利时机,及时化解矛盾

为将“预防为主、调处结合”工作方针落到实处,我们及时做好本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抓住要害部位、关键环节、主要矛盾,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不留死角死面。通过排查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即对过去排查出来的未解决的矛盾纠纷心中有数;对本次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解决情况心中有数;对可能影响本村、管区稳定的重大、复杂、疑难纠纷心中有数。在排调中,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快调处,把矛盾纠纷及时消灭在基层,防止和避免排查不及时,调处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或诱发新问题,严控信访案件的发生和矛盾激化。

在调解村民矛盾时,我们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通常调解邻里纠纷分三个步骤:一是听,在矛盾冲突后当事人双方各说各的理,各执一词,只强调自身的利益,争执不下。这时不妨让他们都说出来,出出气。二是劝,首先要掌握时机,双方都在气头上时,不能劝,要耐心等待消气、理智后进行劝说,同时顺着各自的想法提出假设,推论出坏的结果;然后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劝说双方各退一步;最后从影响彼此关系的角度阐述其厉害关系。三是调,依照法律和人情进行调解,梳理矛盾,分清责任,解决实际问题,彻底化解纠纷。

去年来,在调解委员会的不懈努力下,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23起,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其中引导群众走司法程序3件,没有一件因民间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或民转刑案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调解队伍成为了化解当地社会矛盾、宣传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调解普法两结合,标本兼治见效果

调处已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只是治“标”,更重要的治“本”工作则要通过抓好公民的普法学习教育来提高公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广泛开展了法律进村屯、进学校区活动。组织村民上普法课,学习各类法律知识。去年共举办法制宣传教育课8次,受教育面达2500人次。向居民发放新《信访条例》2000余份,加深了村民对新条例的认识。利用宣传栏不定期刊出了《反对邪教,幸福安康》2期、《信访条例》2期,并开辟了法律知识专栏,开展经常性和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把村民群众思想统一到讲稳定、讲大局、讲奉献上来。结合我村的工作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如邀请农民艺术团到本村进行文艺演出,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开展小学生交通安全安全教育活动,举办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通过参加公共设施管护、发放宣传资料、帮孤助残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由于宣传到位,教育到位,本村干部群众基本做到了学法、用法、懂法、守法,有效提高了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和诚信待人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本辖区矛盾纠纷的发生和群众集体上访。

塘约先进事迹
《塘约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