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06:57: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从一场洪灾让乐平镇塘约村的村民们拧在了一起,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塘约成了全国的明星村,塘约道路也成了各地纷纷学习的热潮。通过学习塘约道路,我有以下体会: 第一个体会:“塘约”实质上是一个与群众签订的,由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谋求发展的约定

在《塘约道路》这本书中,建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土地确权流转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党组织重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党员重新成为农村发展核心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塘约村行政的六大机构的一把手全部都是党员,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广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担当历史重任,整合资源、团结人心、统筹各方,带领群众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是对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实实在在的考验。可能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面临的困难有千万种,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富的重任,我们广大农村党组织必须当仁不让“一肩挑”,广大基层党员也必须勇挑重担,首当其冲。 第二个体会:“道路”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农村基层民主之路的本质应该以村民为主体,突出两委主导作用和上级党组织保驾护航作用,以村规民约促成村级协同共治 在新常态背景下,“基层发展、村级事务管理、民生服务”对基层管理、治理提出了新需求,推进协同共治很必要、很重要。村规民约,作为一村中全体村民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集体契约,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明文化、规范化,是推动协同共治的有力抓手。《塘约道路》中“红九条”“黑名单”等维护着塘约的道德底线,是在中国社会最基层重建乡村规范和重建良好民风,以此来优化协同共治、引领基层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村民共治的精神内涵:村民共治是对村民自治的演化和进步,通过真正讲求人民民主,即实现村民自治,也实现村民共治共享。

第三个体会:基层党组织既是深化改革的“先锋官”,也是保持稳定的“稳压器”。越是在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是需要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组织制度的“战斗堡垒”,坚守底线、化解矛盾、促进发展

书中,塘约村书记左文学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党支部建设,而重中之重是党员的思想建设。“三会一课”制度在塘约雷打不动,周工作例会制度也坚持得十分到位。塘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勃勃、坚强有力,才能在各种严峻形势面前,经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固若磐石。左文学还提到了“四个好”: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在村党支部建设层面理解的话就是首先确定符合实际、大胆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坚持原则底线的政治路线;发挥干部决定性因素的作用,选好村级发展和执行上级决定的领头羊,配强配全支村两委班子;严格规范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村务、党务、财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活学活用,做到既坚持原则不变通,又灵活掌握促进和谐发展。 篇二

——感动。该书开篇第一句:“希望国家发展,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读者,读读这本小册子”。显然是作者希望通过对塘约村改革探索的宣传介绍,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窥豹一斑,透过这个小村,去主动思考整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关注三农,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让人触动,这也诱使我一气将全文读完。

2018年遭遇了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塘约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卯足一股劲,拧成一根绳,打破陈规,闯出了一条新型集体组织道路,使得塘约能够从灾难和贫困中迅速崛起,灾后仅仅两年时间,便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文中所提及的诸人、诸事,使我感受尤深。

——心动。正如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所指出的,“塘约是新时期的大寨,塘约精神不简单。”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也不同于改革开放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华西村,塘约道路是塘约村农民十八大以来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在中国辽阔的农村土地上,塘约的实践不是唯一,但它的精神,是建设中国新农村的典范,这里村庄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体现了新中国新农民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塘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精神的力量。塘约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启示基层农村,虽然目前还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和客观束缚,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精神涣散,不去思索、不去奋进。我们渴望和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一个精神焕发的社会、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

——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人民。塘约村的发展之路是一个自力更生脱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吸取塘约经验、敢于践行,发扬塘约精神、敢于务实,学好塘约道路、敢于坚持,因地制宜走好自身的发展之路。塘约道路尤其需要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做到不忘初心、胸怀理想,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把“塘约精神”贯穿于当下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敢想、敢干、敢拼,有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感召,我们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就没有完不成的目标。 篇三

分享伊始,薛毅教授感谢了赵月枝教授的邀请。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探索者,薛毅教授就这本被称为报告文学的《塘约道路》谈了谈他的疑惑和思考。虽然这本书在文字使用等角度上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或者说是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但这本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塘约道路》还是有不少地方激起了薛毅教授的兴趣。

薛毅教授认为《塘约道路》是吸收了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的互助组,到合作化运营这个阶段的经验。与此同时,《塘约道路》也吸收了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做法,且两者的通融性比较强。习近平总书记说两个三十年不能否定,不能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这是有一个延续性的。这本书反映了一种乡村本能的经验,是比较有价值的。 这本书将塘约的一种奋斗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矛盾现象进行了一个对接。薛毅教授在第一点中指出,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有明显区别,后者是强强联合,使富的更富,前者是强弱联合,同步小康。避免两级分化的问题,令人想起互助组。书中介绍的农民将自己名下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交给合作社,让薛毅教授想起了以前合作化运动的初级阶段,初级社就是用这种方式。不过那个时候中国的乡村有一个特点,地主被打掉了,而中农的土地还有很多,这就会出现土地入股但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比如“田五人五”,土地多的人分到的利益就越多。薛毅教授不禁想起了浩然的《艳阳天》,书中所描述的劳动的集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其次,是这本书中提到的调整产业结构,将外出打工的人员召唤回来,组织起来,成立运输公司,建筑公司。这让薛毅教授想起了八十年代的乡镇和村社企业。书中提到了“农二代”的概念,它是指完全脱离了农村生活的这么一代人。塘约是如何将他们吸引回来的呢?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比如说成立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等等方式。在薛毅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很可能成功的方式,等于是将在打工者在外学到的本领吸引会村公社里面来,“农二代”不再是我们城市居民想象中的消极角色,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积极因素,这其中就存在着抵抗全球资本主义的可能。 然后,薛毅教授提到《塘约道路》这本书中所反映出的合作社里的收入差距问题。合作社农业团队班长年薪五万,完不成预订产值,扣年薪,超过了,超产部分百分之三十归班长,七十归合作社,这部分年终全村分红。其中,百分之四十给农户,百分之三十归合作社,二十提留公积金,一十提留村委会用于办公。薛毅教授认为这种做法类似八十年代集体企业的承包方案。这种做法有一个有点就是将当地人与承包人捆绑在一块,不像后来雇佣关系中就分开了。

再者,让薛毅教授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这一点说的很明白,制度上落实也很清晰,老百姓完全知道该怎么干,而且会积极的参与,比如他们能够给每个党员评分。薛毅教授认为这解决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精英阶层的困惑——党的地位和民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八十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反比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塘约的经验无疑是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薛毅教授还提到了这本书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比如红九条,它是一种乡规民约,是村民集体通过的,因而要比单纯法的层面要更加丰富。比如红白理事会,可以避免农村存在的一些铺张浪费。它一方面是消极的,规定你不能做什么,但另一方面又是积极的,推动你去做什么。当然,薛毅教授认为这本书中提到的乡规民约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完善,现在它还属于消极意义上的。

报告的最后,薛毅教授还提到的这本书中的一个不足,那就是如何村党支部如何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为现在的外部环境是资本化的状况,那么当外部环境没有改变,而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的话,就可能会面临群众参与性弱化的问题,比如可能会出现雇佣关系等等。因此,我们也需要评估外部环境对内部环境的影响。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读后感

塘约道路座谈会汇报材料

读《塘约道路》有感2000字

学习塘约道路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塘约道路》读后感:塘约的文化公民权

读《塘约道路》有感:农村发展任重而道远

《塘约道路》读后感:《塘约道路》的“大合”之道

读《塘约道路》的启示与思考(陈卉)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