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历史课代表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4 08:33:11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课代表竞选演讲稿

历史课代表竞选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古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不久以后我们就将进入\"历史\"这门学科,去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奥秘——我们可以解读孔夫子所处的\"百家争鸣\";可以见证秦始皇一统中原的千秋伟业;可以去聆听凄美的爱情——\"霸王别姬\";可以回到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以领略盛世之下的大唐气象;可以为杨家将而热血沸腾;可以承载\"靖康之难\"的苦痛;还可以面对明亡清兴的腥风血雨;更可以去回味共和国的开创与艰辛。

而我希望的是,这一切的一切可以由我来带领大家。如果我能够竞选成功,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历史;同时,积极配合老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带动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同学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我愿做破浪直前的舵手;我愿做为大家服务的孺子牛;我愿做\"历史\"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帮助我,鼓励我,投上手中宝贵的一票。我会用我勤勤恳恳的态度和实实在在的业绩来验证今天在座的各位所选择的正确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2篇:历史课代表竞选演讲稿

历史课代表竞选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徐恩宇,很荣幸能走上讲台来竞选历史课代表,今天,我希望大家能再次了解我,并认同我,给我一次表现的机会。

我在开学时被老师临时任命为历史课代表。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经常读一些历史读物。像《史记》一类的书,都很喜欢。也很喜欢了解历史进程,喜欢许多的故事。像有名的负荆请罪,因为它我学会了如果自己犯了错误一定要去认错,去求得别人的原谅。因为有了头悬梁,追刺骨的美谈,也激发了自己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态度。因为有了传唱多年的毛遂自荐,我才有了今天站在这里的机会。现在我准备像毛遂学习—我希望可以继续担当起历史课代表的职务。 继续为大家服务。

如果我还能继续担任历史课代表,我将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知识,探索历史里面的奥妙,使我们班的历史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使我们班的历史成绩在全年级独占鳌头。在今后,我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协助老师的工作。认真收作业,监督同学完成作业的情况。尽量减少老师的工作难度。而且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希望以我对历史的热情和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激发同学们的历史热情,使大家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

我的目标是得到你们的认可。我不惜付出,无论多么困难,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也要赢得你们的认可!希望大家能支持我,给我一个为大家服务的机会,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竞选历史课代表演讲稿

竞选历史课代表演讲稿

(一)

今天,我站在讲台上的目标就是争当历史课代表

我想竞选历史课代表是因为我对历史极有兴趣,我也想使大家和我一样。

假如我当上了历史课代表,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好以下几点:

①认真背诵课文

②认真收发作业,绝对不会乱扔大家的作业。

③我会大公无私,一定不会偏向男生

④我会以身作责,要求同学们好做的,我会做的更好。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我们的整个班级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

我不敢说我是最优秀的,但我敢说我将会是最合适的!在这个职务面前,我自信,我能干、我还有责任心。

请大家相信我,为我投上宝贵的一票。

竞选历史课代表演讲稿

(二)

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钟苗苗。我竞选的是历史科代表。之所以竞选这个职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作为**12班的一员,我希望能为**12班的同学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第

二、我段望能够通过当历史科长表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如果我能当上的话,我一定会把本职工作做好,()我一定会以同学们的利益为重,我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竞选人:钟苗苗

竞选历史课代表演讲稿

(三)

同学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竞选的职位是历史课代表。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历史书,我对清朝历史有着尤其浓厚的兴趣。在进入初中之后我就非常想竞选历史课代表。因为我觉得你如果是这个班的一份子,你就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贡献力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为班级贡献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竞选上某一科的课代表。去帮助班里的每一位同学。

如果我当上了历史课代表,我会认真向牟笛了解作为一名历史课代表的职责。会及时收发历史学探诊,以保证同学们的正常作业,尽量避免出现收作业前一天狂补至晚上十一点多的情况。

如果我当上了历史课代表,我会和活动班长协调时间,争取每学期有一次历史主题班会或者关于历史事件的辩论会。

当然,如果在这次竞选中我名落孙山,我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把握住每一次机会的。

最后,我希望大家投给我宝贵的一票,谢谢大家。

推荐第4篇:竞选历史课代表演讲稿

竞选历史课代表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同班学习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竞选历史课代表。

我叫曹可,是个兴趣广泛的学生,我尤其喜欢文史知识,这一点使得我从小就关注和学习中国历史,如,我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地收看中央十套百家讲坛节目,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了,除了在电视节目中汲取了很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认识了许多历史英雄人物外,我还经常到一些历史名胜古迹参观,在现场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悠远和灿烂文明。这使得我在小学阶段对中国历史各阶段的发展就有了很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让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唐太宗说过的那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深刻内涵。进入中学阶段,我们开设了历史课,这让我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因此,我竞选历史课代表。如果能竞选成功,我一定在认真学习的同时配合老师,提高全班同学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学好这门功课,请同学们相信我,把宝贵的一票投给我,我一定会让大家满意的。

推荐第5篇:历史课代表竞选演讲稿

历史课代表竞选演讲稿

大家好! 我是XXX。

今天,很荣幸走上讲台,和那么多乐意为班级作贡献的同学一道,竞选历史课代表这个职务。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古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不久以后我们就将进入\"历史\"这门学科,去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奥秘,我们可以解读孔夫子所处的\"百家争鸣\";可以见证秦始皇一统中原的千秋伟业;可以去聆听凄美的爱情-\"霸王别姬\";可以回到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以领略盛世之下的大唐气象;可以为杨家将而热血沸腾;可以承载\"靖康之难\"的苦痛;还可以面对明亡清兴的腥风血雨;更可以去回味共和国的开创与艰辛.而我希望的是,这一切的一切由我来带领大家,我愿做破浪直前的舵手;我愿做为大家服务的孺子牛;我愿做\"历史\"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帮助我,鼓励我,我一定会努力去做的!

推荐第6篇:期中考试会议历史课代表发言稿

首先,在这次考试中,恭喜大家都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位置。考试,考虑到学生的努力工作,一个良好的回报,但也对那些不努力工作的警告。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也很努力,但没有回报,越硬,越幸运。是否可以问自己:在悔改自己失去积分,是否你能在通常的游戏中想到你,其他人在硬的背书?当你在检查室,写的问题是看看周围,缺席,但看到别人在钢笔和钢笔书,埋藏检查?你在犯错误时借了同学的副本,还是直接去其他人?

玫瑰在我们的第二天,变得懒惰啊,也变成爱说话,没有第一个积极,经常妥协自己。在学习中,我们经常拖延。今天是太晚了,所以好明天要学习到第二天,所以第二天学习,所以拖放,学习漏洞在增长,我们和别人的差距在增长,有时接近测试,感觉时间的短,所以自唉,这个时候也不能学习什么,然后焦虑与其他人说:我没有审查,现在, 你有时间学习吗?你不是说你不学习吗?众所周知,你不如自己那么好。

父母经常说,试着喜欢,在认真的照顾的父母,我们长大了,但现在自己,你真的很满意吗?父母一个痛苦,但对你这样的结果,你有勇气面对你爱你的父母的痛苦吗?

所以现在努力做到这一点,不必设置太多,只需要节省几个字来学习时间,这样坚持不懈,还要取得很好的成绩,测试砸了学生,我希望你不要放弃,有时蹲下,也可以跳得更高。当然,学习好学生不必为之骄傲,因为这一切都是过去,只是历史,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希望我们能够进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没有来,可以安静预览,使教师为我们的自豪,让父母为我们感到自豪。

推荐第7篇:应聘历史课代表的自荐书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新的学期开始了,很高兴能成为这个班级的一员,我叫xiexiebang,我想毛遂自荐历史课代表一职。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在学好在校课程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经常读一些历史读物,譬如“二十五史”,我已经反复看了好几遍。读史使人明志,我从历史书籍中了解了先辈们的经历和故事,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爱历史,所以我希望可以来担当历史课代表。我会用我对历史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如果我成为历史课代表,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同学树立榜样;我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协助老师,尽量减少老师的工作难度;我会以我对历史的热情和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激发同学们的历史热情,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学好历史这门课。

即便我不能成为历史课代表,我也不会灰心抵触,我会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善,争取早日符合一名优秀历史课代表的要求。

在历史课代表职务面前,我不敢说我是最合适的,但我敢说我将会是最努力的,希望老师给我这个机会。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iexiebang

推荐第8篇:历史课心得

我对纲要课的认知和期望 提起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对于理科生,尤其如此;更难以理解的是;理学的数学也要学,尤其是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很难让人快快乐乐的接受。我们喜欢辉煌灿烂的唐宋,喜欢强国的自豪感。可是,终究是要学的,既学之,则安之,也只能这样了。

而且,在听了几次课之后,开始有点喜欢这门课了,历史,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爱。

首先,我们有必要学习历史,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中获益。近代史,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是民族发生巨大转变的历史,学习它,我们从中获得一种激励,一种挑战。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忘本,居安思危,方为明智之举。我们学习历史,不只只在于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之后,得出对现在有用的东西,在未来的生活中,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历史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甚至,未来比过去更是他的内涵。学习历史,知道发生的事,总结发生的事,分析发生的事,从而预测未发生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说了这么多,不过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历史的熏陶,塑造出高尚的人格。爱国主义,奉献主义„„这些是不用多说的。仁人志士,都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历史,明责任,获激励。而且,我们要有创造历史的勇气和智慧。众人皆醉,能否独醒?学学历史,也许精神层面能提高许多。这一切,也许我们不曾明切的感知,但确实是慢慢进行的。 现在,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更要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更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是中国人,只因为这一个理由。因为这个理由,我们不能忘本。因为如此,我们学历史。我们学历史,又不仅仅只是历史。我们收获很多„„这一切,远超过一个学科„„

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但不得不爱。不是因为考试,只是因为自己的心„„篇二:历史课学习心得 历史课学习心得

从小就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也常和爸爸一起看一些解放战争时的史事资料。渐渐地通过学习、了解,才知道,这叫历史;才知道自己打小喜欢听、喜欢看的统统都叫历史。

在大学自开课以来,最喜欢的莫过于上历史课听历史老师讲以前的事。或许自己心里还是儿时的想法吧,总也放不下听故事。但现在的我,心里还是有偏差的。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自己喜欢学习、了解历史想必也一定是这个原因:我想明白一些东西,深点来说,我想通过以前的那些事明白一些道理. 首先,我认为学史可以明爱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潜藏的民族自豪感。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等等等,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言论更加让我激情万丈。而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戚继光忠心报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谭嗣同舍身变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更加激励了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看着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如:列强对华的五大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它增强了我自立、自强的信念,让我懂得了强国的重 要意义。听着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让我的心里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烙印,立志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认为学史可以明做人。漫游在历史的海洋中,它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地对我进行着人格的熏陶和激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对比起来,让我更加准确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刘胡兰、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告诉了我要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同时勇于献身。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告诉我要笑对挫折,胸怀坦荡。

最后,我觉得学史可以明事理。 现在的我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学习历史让我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了我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头脑,还明白了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洪秀全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我掌握了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了我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了我的判别是非能力;通过听老师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了我多方位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认为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须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篇三:中学历史课听课感受与心得

师大附中听课感受与心得

女刘老师讲的七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课堂形式多样,氛围十分活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少不了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讲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们听课的激情,初中课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下面我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地方来简单说说自己听课的感受和心得。

1、课堂有效的引入 老师首先以两张非常美丽的花朵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提问道:“哪位同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些花朵?”同学们非常积极,有很多人举手,有的说美丽,有的说好看,有的说华美。老师归纳,“总之是很漂亮是吧。但是就是这么美的花朵,有人却用‘罪恶’来形容它。”学生们很惊诧。老师紧接着说,“是的,那大家知道它是什么花吗?”知道的学生说:“罂粟!”“对了,它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为什么它是罪恶的呢?”老师接着又放出了另一张图片,鸦片。“是的,罂粟花虽然美丽,但是它可以制成鸦片,鸦片是什么呢?是毒品,吃了会让人上瘾中毒。而这种东西却引发的一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

老师通过使用美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设置最简单的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学生们就很想表现自己,所以争相举手回答问题,这就使得一开始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老师的归纳与学生们达成共识,花朵很漂亮。但是紧接着老师话题一转,有人说它很罪恶,学生们啧啧称奇。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花朵本来很漂亮的怎么会说它罪恶呢?好奇心一下子涌动上来。老师通过提问花的种类,给出了学生们答案。原来这种极为艳丽的花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罂粟花的果实可以制作鸦片,人一旦吸食很容易上瘾中毒,它当然是罪恶的了。接着,老师说就是这种东西(鸦片)引发了一场战争,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今天所学的课程。这样通过图片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和层层引导设问的方式,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实现了罂粟花——鸦片——鸦片战争这样一个三者息息相关,一环扣一环,参差清晰分明、生动活泼的课堂引入。这正是以后我要学习的地方。

2、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机结合

刘老师全课基本上是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来教学的,学生们也基本都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并不仅仅局限于普通话的教学,她很灵活的运用了乡土资源的一种——方言——四川话,这就使得课堂什么的生动有趣。比如,在谈到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中国常处于出超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老师就设置了一个情景,一位农民家的孩子在街上看到了卖洋布的洋布行,就出现了下面一段对话: 儿子:妈妈,街上卖洋布了,可好看了。

妈妈: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 儿子: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妈妈: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

儿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 在这里,老师就用四川话读了对话,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笑声,看得出同学们都被逗乐了,达到了吸引兴趣的目的。接着老师口音一转,便回归到普通话,提了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买洋布吗?为什么?见老师用方言提问,学生们索性也用方言回答。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部分学生认为妈妈会买,因为洋布物美价廉。但也有学生回答说不会买,因为可以自己织。老师便解释道,当时的农民家庭一般非常贫穷,即使洋布再便宜也买不起的,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纺织布。中国古代就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

这种小农自然经济对西方的工业品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农民吃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所以那些西方的商品对他们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中国的土特产茶啊,丝绸啊,陶瓷啊则在西方很受欢迎,所以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经常赔本。这样通过方言和普通话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先用方言互动,调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普通话比较抽象的解释原因,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不至于一直讲理论,过于乏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言教学虽然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但也不能使用过多,一是影响学生普通话的学习,另一个是会给班上外地的同学带来理解上的难度。

3、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

所谓“问题互动”就是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历史课的教育更有实效。而要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第二,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足进行补充,最好以“建议”的方式出现,尊重同学的自尊心,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建议”的分量,这样能够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和谐。

而本节课中,刘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从总体上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不乏一些失败之处。比如刘老师在讲完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当时你在销烟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林则徐那种不为外来侵略,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但是她在这里犯了一个思维定势的错误,就是她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们都会回答诸如“非常激动”“非常开心”此类的话语。但这可能只是站在一般百姓的角度,她忽略了如果站在烟民的角度,他们会怎么想呢?很巧的是,这时一个男同学就说出了,站在当时烟民的角度的感受:悲哀。我会很难受,因为我再也不能吸食鸦片了。老师一听到,她并没有表扬这位学生很新的一个思考角度,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为了跟课本一致,想也不想的就批评这位同学,“只要是正常人肯定不会像你这样想的。”殊不知,这句话很伤人的,更何况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点,刘老师处理的不是太好,没有很好的做到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尽管这种思考是非主流的,但对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则大有裨益。

4、不要在假设历史上浪费时间 历史,简而言之,便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一去不复返。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更多的应该是客观、公正,在掌握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去假设历史,这样做无非是个人情感、价值观的泛滥,不利于我们认识“真实、客观”的历史。说这些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想指出刘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们自由想象,假如中国学习外国之后还会挨打吗?我可以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这样花费课堂不少的宝贵时间去让学生们假设历史,着实有点事倍功半。其实,通过讲完本课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史实得出一个结论,当时中国挨打,就是因为腐朽、落后,所以中国要不想挨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肯定要学习西方。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假设,只有假设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所以,不建议在假设历史上花费过多时间,语文课上倒是可以一试。

以上便是我听课的一些感受和心得,希望老师批评、指正,谢谢!篇四: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大连市第四十九中学霍晓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意识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根据历史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的历史教学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思的培养,重视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加强学习。惟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方向,洗刷陈旧的目的。在这几年中,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文件精神。其次,来自于勇于对自己的否定和扬弃。再次,来自于我们保持对所处时代的敏感。教师必须自觉置身于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关注一切未知领域中的新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一种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心态年轻、思维活跃、观念不断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绪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记得在上完《辛丑条约》这一课时,要对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签定的卖国条约进行小结,说“由此可见,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谁知话刚落声,就从角落里传来出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李鸿章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贡献,比如??”。这时候,心里在想为何不让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了。接着,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同时也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论点“李鸿章是历史上的大罪人”,“李鸿章也有贡献,不能太苛求”让大家进行发言。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激烈的辩论,最后再由我进行了小结。这一堂课就在这样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当中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极大地融洽了气氛,和谐了师生的感情,就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当是教师打断了学生的疑问,不仅伤害了学生求知的愿望,而且使得这节课变得很沉寂,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没有办法体现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窍门。比如经常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会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想学什么,想怎么学”“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好”“你对老师这样上课满意吗,给些建议吧”等等。这些话看似很平常,但它确实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情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与积极性。

另外,教师本身可以凭着自己的丰富知识,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吸引学生参与到里面,而进行学习交流。在活动中,更能增加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在课堂中发酵。当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在这方面,我成立了一个集邮兴趣小组,

通过学习历史来补充了解邮票上的知识,通过欣赏邮票就能更好的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我们现在有成员近30人,通过了每周固定的一次集体学习交流,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生,而且还是生活上好朋友。

三、多种尝试性的探究学习。

现在的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这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要具备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并确定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研究中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更注重于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必须要有一片天空让他们去开发。为此,主要是通过了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初一年《姓氏的来源》的活动课中,这可看似简单而又无从下手的题目(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材料缺乏)。我们在班上通过按姓氏分若干小组(避免重复,浪费资源),进行分组研究。通过指导他们怎么样去查找资料(查族谱,问长辈,网上点击,图书馆查阅等等方式),根据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提问题,然后去找答案,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发挥了合作的团队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其次,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我采取的做法是,逢双周,让学生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然后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做,既祢补了教师知识的“单一性”,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获得 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能力,还符合了学习历史的规律。

最后,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不能过多的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也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 2011年1月17日篇五: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2014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河南省置换研修项目初中历史学科集中培训班。这期间,几十位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如涓涓溪流滋润着余干涸的心田,使余受益匪浅。恩师的启迪,自不免使余思想上风云激荡,对平素的课堂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收获了点滴心得,现略呈于下:

余窃以为,一个老师上讲台之前,有几个问题必须首先要搞清楚。

第一个问题:教什么?

余曾作《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一文,文中谈到余目前所教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存在着巨大的缺陷:1)出于按照主题式模块化编排教材的需要,编写者人为地删选历史知识,将自认为符合该模块主题的组合在一起,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历史事件的顺序错乱。同时,也使得有的历史知识本应被编进教材,却因其自认为与模块主题不符,而被剔除出教材。2)历史知识扭结杂糅。 3)同一个知识点的许多相关知识被肢解,如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一般零零星星地散见于诸多章节之中,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认知的缺失。例如,八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历史知识的编写便是如此,其相关知识被分别编排进了第

18、

21、

23、24等课之中,那怎可能让学生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呢?纯属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那么,面对如此教材,作为老师教学生就应该教他们如何将教材中所颠倒的重新再颠倒回来,将教材中所剔除的为学生补充完整,将教材中扭结的杂糅的错乱的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清人类历史的发展顺序,准确地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使其能够了解人类历史的全貌,还原人类历史的真相,在其脑海中,能够形成清晰地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构建起自己的大历史观。一句话,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真正的历史。

该教材的第四个重大缺陷是思想性学术性政论性为正统意识形态服务的奴性色彩过于浓烈,相应地,历史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则十分寡淡。如果一个老师依此教材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那么他的历史课堂一定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的,或者是在座学生各种形神兼备各种怪现象层出不穷的。即,该课堂吸引不住学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学不了什么。现实生活中,这些我们难道见得还少吗?因此,作为老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就应该淡化思想性学术性政论性为正统意识形态服务的奴性等方面知识的灌输,道理显而易见:一个正常的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官僚,不需要那么多无聊无耻的政客,不需要那么多道貌岸然的伪

君子;孩子们将来也不可能人人都去做学问,人人都去搞研究,人人都去钻那故纸堆,人人都去皓首穷经,人人都去做那百无一用的书生。学生需要实际的学问,学生需要的是在学习中掌握切实有用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丰富历史课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首先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历史、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兴趣就是灯塔,它会指引着学生自己去追求自己本身所真正想要的知识与能力,去真正地在学习中获得未来现实生活中对己身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求之者。”诚所谓也。

第二个问题:怎么教?

如前所述,教这样的教材是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去照本宣科的。那么,作为老师,上课之前,首先就必须要充分地备课以进行教材的重新整合,或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该调整顺序的一定要调整顺序。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就经常这样做。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我是按照夏朝史、商朝史、西周史„„.明朝史、清朝史的时间顺序来讲的。在讲世界当代史部分时,我也完全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将其分成了三个总章、七个小节来讲的,三个总章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七个小节分别是战后美国、战后西欧、战后日本、战后苏联、战后东欧、战后第三世界与中东问题。

第二,一定要将被删除的使正常历史不能衔接起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一定要将“东汉史”与开元盛世之后至北宋建立期间这200多年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历史是不能断裂的,因为历史从未中断过,人为地割断历史应视为犯罪。

第三,一定要将星罗棋布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珍珠重新连串起来,使其成为晶莹闪亮的珍珠项链。即老师给学生的一定得是珍珠项链,而不是就珍珠还给珍珠,那老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哪里呢?另外,重新整合时须补充完整的仍一定要补充完整。下面,我仅以自己重新整合过的“古代罗马”为例予以说明:

“五.古代罗马

1.约公元前754年,罗马开始建城。

※西方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比喻成功需要年深日久的积累。 2.“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最初,它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而统治实权则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把持,因此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奴隶制贵族专政的国家。

4.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64年---前146年,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征服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

上的霸主。 5.公元前73年---前71年,罗马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6.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在罗马实行军事独裁,因触动了元老贵族的利益,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身亡。 7.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了各项大权,他还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实际上成了皇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中国古书上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8.通过连续的军事扩张,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西起不列颠,东抵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地中海也成了它的内湖。 9.由于内战的停止和统治的加强,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因而,历史上将罗马帝国初期的200年间,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罗马圆形大剧场:建于罗马弗拉维王朝

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意思是: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或者指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拉丁语

罗马人使用拉丁语,是用字母拼写的。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与汉语拼音等所使用的字母都是拉丁字母。 10.从公元3世纪起,由于经济衰落、人民起义和蛮族进攻,罗马帝国爆发了全

面危机。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也称拜占庭)帝

国,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都城,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和西欧上古历史的终结。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存续到1453年。”

第四,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的作用,使自己的课堂既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又充满活力、快捷高效。我曾连续三年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不间断地进行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我觉得,要达到上述目的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机、生、板”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与完美统一。“人”即教师,就是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机”即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声电光能等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容量大知识储备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增大课堂容量,向45分钟要效益,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生”即学生,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毕竟是在教学生学,毕竟是以学生能够学会全部知识充分掌握知识以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会的知识并将其最后自化为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为终极目的的,那么,自然就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并以最终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学生完全掌握捕鱼之术为本旨。“板”即黑板。多媒体毕竟是辅助教学设施,既然如此,那它就是有弊端的,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它不可能将老师要讲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荧幕上,荧屏毕竟空间有限,自然容量便是受限制的,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与交融,那么,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有教学灵感的火光迸溅,而这是老师需要及时地将其板书给学生的,此外,课堂上学生也要做各种各样的练习,自然也要用到黑板。总之,黑板的作用不可忽视,不能以白板完全取代黑板。最好的策略也就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四者做到四位一体,完美统一。

三年的实践,余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运用多媒体之后,课堂容量增大的同时,需要学生抄的东西也多了,而学生做笔记也比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勤快的多了,但是,如此一来,课堂上的许多时间都浪费在了学生的抄写与做笔记之上了,反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常常有学生抱怨说:哎呀,这课上的怪有意思,就是讲的太少了,学的东西不多,云云??这就是实证。余曾为之苦恼多日,培训以来,经老师的指点与与同学们的探讨,余有茅塞顿开之感。余决定今后尝试着将自己整合过的所要讲的内容以教学预案的形式于上课之前提前发给学生,以此为蓝本,由学生先预习,再上课,以最大程度地压缩学生抄写和做笔记的时间,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自己的课堂真真正正地“高效”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还将上下而求索。 上述心得,见识浅陋,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雅正。

推荐第9篇:历史课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学期通过学习《人民军队的历史与优良传统概论》,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才知道历史的发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本学期的历史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可是却给了我无尽的回忆和思考。学完了本门课,我感觉老师的教育方法很独特,每堂课的人生感悟、每堂课的课前演讲,都深深的感动了我,使我学习历史的尽头更足了。每次课下来,我总是被你授课的内容所感悟,引我思考。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是来之不易的。作为军人的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今天,展望未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纵观我军的发展历程,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先生留下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我们的人民为什么会遭受如此的苦难?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落后和人民的不思进取。因此,我们更要时刻秉持自立,自强的信念。梁启超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当代的我们对社会的重要,对国家的重要。我们要立足本职,着眼世界,为强我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纵观我军历史,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沉睡到觉醒,绝不是偶然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国人民不懈的努力换来的。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三、历史事件背后所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人文精神。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的人和事。共产党员之所以光荣,人民军队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用户爱戴,是因为他们一直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就有了好的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现在的部队英雄人物事迹,无不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独立自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谁说和平时期就没有战争?从98年抗洪到08年大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多少共产党员跳进洪水救出人民群众?有多少英雄豪杰肩负着沉重的机器在马路上挥洒汗水,铲除积雪,只为能够为人们铲出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抗震救灾人员不顾自己个人安危,毅然走进震中心,只为救出那脆弱的生命。如今,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追星,周杰伦?李宇春?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整天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毫无营养。我们也追星,可我们追的星名字叫英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那些为了换取如今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而牺牲的人。我想,你再也不会有荒废光阴的勇气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培养了我们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之态度;毛泽东、周恩来的人格感染力帮助我们培养了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君子坦荡荡,小人自扰之。付出的努力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对于做任何事都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心和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以及一些生活态度。而历史课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老师每天课前的人生感悟,每天都能给我一点启发,让我觉得世界如此美妙、如此动人。那些珍爱生命的人、那些为善为孝的人,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做得好坏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端正思想态度是人的生命石,如果连这个都丢了,他的人生将不再有意义。 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不败!祖国必胜!

推荐第10篇:历史课演讲稿

弘扬长征精神,追逐“中国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计算机工程学院的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班的王欣,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追逐“中国梦”》。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中华人民长期发展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要弘扬长征精神?今天我就要带领大家去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用这种精神去指导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去弘扬名族精神,追逐中国梦。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先进分子的不断摸索下,中国建立了共产党,在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发现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只有在中国实行共产主义,应此,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然而在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国民党在全国建立统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乡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又在三次的“左倾”错误的带领下,在国名党的第五次反“围剿” 作战中遭到失败,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夺金沙江,抢夺大渡河,翻越人际罕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名党军队的尾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他们吃野草,煮皮带,有的因为挨饿而死,有的因为很冷而冻死,虽然茫茫草地,历经艰险,但他们最后还是在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他们最后带给中国一片崭新的未来。

什么是长征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举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一片蓝天。

现在,我们没有处于民族出于危难,人民处于受压迫的环境,但我们生长在科技发达,充满着各种诱惑的世界里,我们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用长征精神去坚定我们的信念,当我们在大学里迷失自我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放弃自己而堕落的时候,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坚持自己的梦想,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我喜欢这样一句话“平静的海面练就不了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创造不出时代的英雄。”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原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追逐中国梦。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负着远大的全新的理想?同学们!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弘扬长征精神,追逐“中国梦”。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11篇:历史课反思

历史课教学反思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在教授时我们要注意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进行比较。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曹操,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

第12篇:历史课学习心得

历史课学习心得

从小就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也常和爸爸一起看一些解放战争时的史事资料。渐渐地通过学习、了解,才知道,这叫历史;才知道自己打小喜欢听、喜欢看的统统都叫历史。

在大学自开课以来,最喜欢的莫过于上历史课听历史老师讲以前的事。或许自己心里还是儿时的想法吧,总也放不下听故事。但现在的我,心里还是有偏差的。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自己喜欢学习、了解历史想必也一定是这个原因:我想明白一些东西,深点来说,我想通过以前的那些事明白一些道理.首先,我认为学史可以明爱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潜藏的民族自豪感。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等等等,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言论更加让我激情万丈。而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戚继光忠心报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谭嗣同舍身变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更加激励了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看着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如:列强对华的五大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它增强了我自立、自强的信念,让我懂得了强国的重

1 要意义。听着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让我的心里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烙印,立志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认为学史可以明做人。漫游在历史的海洋中,它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地对我进行着人格的熏陶和激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对比起来,让我更加准确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刘胡兰、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告诉了我要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同时勇于献身。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告诉我要笑对挫折,胸怀坦荡。 最后,我觉得学史可以明事理。 现在的我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学习历史让我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了我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头脑,还明白了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洪秀全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我掌握了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了我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了我的判别是非能力;通过听老师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了我多方位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认为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须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

第13篇:历史课教案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说课教案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探究课《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先说说我对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本课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课程内容包括“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两个部分。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进一步认识地球,把以前自己头脑中对地球的平面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继而通过“使用地球仪”,熟悉并能运用地球仪的基本功能,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征,锻炼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本单元的前三课已有学习,对于地球仪,学生也不陌生。致于对地球仪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而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尤其是对地球仪的功能及使用基本没有实践过。因此课程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的课标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就是一句话:知道地球仪的特点,要知道地球仪的特点,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基本常识,因此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设计为: 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比如:地轴、经线、纬线、经纬网、南北极、时差、地球上的五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等。

2、能力目标:

课标中对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句话:一是知道地球仪的功能。二是学会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功能也就是作用,其实就是让学生知道怎能样使用地球仪,因此我确定了两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常识,并形成对地球的立体性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 通过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能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统合整个单元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一次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教育。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纬线概念、特点、经纬度划分。(因为这是关于地球仪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能力的关键性知识。)

教学难点为:东西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分析地理环境特点。

(因为这是地球仪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五、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课程设计和内容特点,我采用的 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习作业法。

学生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相结合。

【为了让课堂既轻松又高效,师生都需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1) 整合地球仪和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文字及数字资料,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制作课件。 (2) 设计两个表格:一是“经线与纬线比较表”,一个是“经度和纬度比较表”。 (3) 选编一道有关“使用地球仪”的作业题。

学生的准备:

(1) 每人准备一个小型地球仪。

(2) 根据课本上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

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过程

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思路: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依据本课的课程特点来设计的。本课是综合探究课,主题是,通过了解地球仪来进一步认识世界。教材以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明确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而且教材资料详实,以问题的解决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在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三点:一是紧紧依托教材,二是把握好“学生主体参与”这个关键,三是充分发挥好老师在问题解决中的启发指导作用和总结评价中的把关作用。基于这一情况我将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看自己桌上的地球仪。(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集中在自己的地球仪上了。)直接把学生引进第一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

以学生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课本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地图册为依托;以教材中设计的问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基本常识,理解其特点为主要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是:落实知识目标,突出重点,为后面“使用地球仪”作好铺垫。

具体操作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个别学习,粗看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第二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进而理解地球仪的特点。

第三步:疏理知识,强化重点。让学生填老师设计的关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对比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经纬线规律和特点的总结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要加强启发指导;另外,每个步骤中老师都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结果并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第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地球仪的特点,为下一步使用地球仪作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使用地球仪。在这一环节中,

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实习作业法为基本形式;以课本上的两个案例和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载体;以掌握地球仪的功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并分析地理环境特点,熟悉并能恰当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为主要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是:落实能力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具体操作也分三个步骤进行:让学生有步骤地完成三个案例。

每个案例的操作方法是: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共同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习,知识和能力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下面我要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环节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三环节: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首先,老师展示一组环境污染及其严重危害的图片、文字、数字资料,让学生在获得地球污染的触目惊心的直观体验基础上,反思自己平时在爱护环境中行为。

最后老师以几组环境保护的宣传语和动情的总结,来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动员。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紧迫性,增强个人责任意识。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最后是课后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上习题。

总结起来,在这堂课中,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上获得了对地球仪和地球的深入了解;在能力上获得了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情感方面体会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生活的伟大意义,认识到了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第14篇:历史课感想

我对纲要课的认知和期望

提起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对于理科生,尤其如此;更难以理解的是;理学的数学也要学,尤其是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很难让人快快乐乐的接受。我们喜欢辉煌灿烂的唐宋,喜欢强国的自豪感。可是,终究是要学的,既学之,则安之,也只能这样了。

而且,在听了几次课之后,开始有点喜欢这门课了,历史,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爱。

首先,我们有必要学习历史,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中获益。近代史,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是民族发生巨大转变的历史,学习它,我们从中获得一种激励,一种挑战。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忘本,居安思危,方为明智之举。我们学习历史,不只只在于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之后,得出对现在有用的东西,在未来的生活中,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历史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甚至,未来比过去更是他的内涵。学习历史,知道发生的事,总结发生的事,分析发生的事,从而预测未发生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其次,学习历史,我们从中得到一种知识。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数家珍的人,总让人心生敬佩。这就是知识,就是知识的力量。并且,一切知识皆是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其实包含一切。不懂历史,是悲哀的,是愚昧的。历史知识的匮乏,是最难以原谅的,胜过任何科学知识。历史中的人,事,物,是值得我们了解的,并且,是深入的分析的。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历史,那么,他一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不只只历史知识的局限,包括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够获得快乐。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它的基调是沉重的,但是,学习历史,还是可以快乐的。经过历史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解,枯燥的历史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突然发现,历史中的人,是可爱的,亲切的;甚至所谓的坏人,也是该辩证地看,就像汪精卫,他曾经的骨气,也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还有对历史的别种解读,也是趣味良多,闪烁着辩证的光芒。学习着,也快乐着。这快乐不同于听笑话,而是一种趣味的感悟

说了这么多,不过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历史的熏陶,塑造出高尚的人格。爱国主义,奉献主义……这些是不用多说的。仁人志士,都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历史,明责任,获激励。而且,我们要有创造历史的勇气和智慧。众人皆醉,能否独醒?学学历史,也许精神层面能提高许多。这一切,也许我们不曾明切的感知,但确实是慢慢进行的。

现在,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更要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更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是中国人,只因为这一个理由。因为这个理由,我们不能忘本。因为如此,我们学历史。我们学历史,又不仅仅只是历史。我们收获很多……这一切,远超过一个学科……

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但不得不爱。不是因为考试,只是因为自己的心……

第15篇:历史课听后感

历史课听后感

在初中和高中历史课是我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我对历史拥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课一直是一种应试的模式,发了大把的时间在背诵史实上,特别是快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愈加明显,不免把课变得枯燥无味,这便让我对历史的兴趣大大打了折扣。

到了大学,听到了刘孜勤老师的可,让我重新对历史这门学科点燃了兴趣。在课上,刘老师的幽默与睿智常常能搞活课堂上的气氛,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在大学的历史课中,考试的影响已经大大不如高中时候,在课堂上讲述的课程内容已经不是唯一,在刘老师的课上,我总能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刘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刘老师的个人品质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同学们,刘老师常说:“一个人的人生角色可以随时改变,但一个人的价值观却不应该随时改变。”在课堂上刘老师会对同学们的人生道路进行指导,这是十分难得与珍贵的,特别是刘老师对关于信仰,理想等等的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

刘老师对于历史课的讲解也是十分精彩的,刘老师的谈笑风生,常常能让在座的同学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学习了课上的内容。刘老师对于历史教学内容的扩充也让我们大开眼界,了解到许多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以上是我对历史课听后感的一点小小总结,在最后我感谢刘老师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精彩的历史课。

第16篇:历史课演讲稿

提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最远可以追溯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涉及的关于进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历史课演讲稿。这在中国1500年的封建统治下是头一遭,然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元,明,直至清末,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戏剧性的再次从一个农民领袖的口中提出,这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议案,最后随起义军的失败而埋掩埋入沙场。鸦片战争以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终于成为改革家们救亡图存的手段----洋务还是维新?其中比较嚣张维新派戊戌变法竟然动摇到了2000年的封建政治制度,他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这次,维新派很成功的忽悠了光绪皇帝却败给了慈溪。维新失败了。至此中国的中国资产阶级改革陷入了僵局。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卒于1925年的北伐战争时期,天蝎座的他从小就拥有着坚韧不拔力意志与吃苦奈劳的精神,他是中国近代最杰出以及最有才的资产阶级改革家.凡改革都是为破旧立新,相比王安石或者康有为的小打小闹,孙中山这次可谓大张旗鼓,首先,他先剪掉了辫子,然后,他发动了一场革命,这是历史书上第一次出现“革命”这个词。他把近代中国落后的矛头直指向腐朽且猥琐的封建帝制,然后没有任何顾及的将2000年的封建统治推翻后又踩上一脚,他建立了民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国家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至此已不存在所谓的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即使封建土地所有制还孤立且貌似坚挺的存在,但那也只是最后的苟延残喘。

立新方面,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个要改革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论,为辛亥革命以及民国的建立构建了一个理论的支柱,相对于苦大愁深的农民阶级揭竿而起,叫嚣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显得比较有技术含量。他提出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平均地权”撼动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虽然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是在1956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才正式消失的,但53年前的中山已经心知度明,这是一个长期艰苦且伟大的过程,演讲稿《历史课演讲稿》。 虽然辛亥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知道中国人民渴望民主,于是他提出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他想让人民享有这个国家的一切,消除封建集权,人民是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个带有稍许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是孙中山建立民国的初衷。46岁的孙中山站立在照片中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意气风发,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晚年的孙中山致力于捍卫革命成果的革命以及运动中,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事业,他是中国伟大革命家与先驱者,是中国近代史上铿锵有力的一笔,晚年的他正襟危坐,挥斥方遒。既然革命尚未成功,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享年59岁.

------------------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第17篇:历史课演讲稿

提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最远可以追溯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涉及的关于进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在中国15XX年的封建统治下是头一遭,然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元,明,直至清末,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戏剧性的再次从一个农民领袖的口中提出,这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议案,最后随起义军的失败而埋掩埋入沙场。鸦片战争以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终于成为改革家们救亡图存的手段----洋务还是维新?其中比较嚣张维新派戊戌变法竟然动摇到了XX年的封建政治制度,他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这次,维新派很成功的忽悠了光绪皇帝却败给了慈溪。维新失败了。至此中国的中国资产阶级改革陷入了僵局。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卒于1925年的北伐战争时期,天蝎座的他从小就拥有着坚韧不拔力意志与吃苦奈劳的精神,他是中国近代最杰出以及最有才的资产阶级改革家.凡改革都是为破旧立新,相比王安石或者康有为的小打小闹,孙中山这次可谓大张旗鼓,首先,他先剪掉了辫子,然后,他发动了一场革命,这是历史书上第一次出现“革命”这个词。他把近代中国落后的矛头直指向腐朽且猥琐的封建帝制,然后没有任何顾及的将XX年的封建统治推翻后又踩上一脚,他建立了民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国家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至此已不存在所谓的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即使封建土地所有制还孤立且貌似坚挺的存在,但那也只是最后的苟延残喘。

立新方面,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个要改革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论,为辛亥革命以及民国的建立构建了一个理论的支柱,相对于苦大愁深的农民阶级揭竿而起,叫嚣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显得比较有技术含量。他提出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平均地权”撼动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虽然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是在1956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才正式消失的,但53年前的中山已经心知度明,这是一个长期艰苦且伟大的过程。虽然辛亥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知道中国人民渴望民主,于是他提出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他想让人民享有这个国家的一切,消除封建集权,人民是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个带有稍许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是孙中山建立民国的初衷。46岁的孙中山站立在照片中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意气风发,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晚年的孙中山致力于捍卫革命成果的革命以及运动中,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事业,他是中国伟大革命家与先驱者,是中国近代史上铿锵有力的一笔,晚年的他正襟危坐,挥斥方遒。既然革命尚未成功,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享年59岁.

历史课演讲稿(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第18篇:历史课教案

甲午战争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2005年访问大陆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海战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再次割地,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悲愤无比地写下这首传世名篇。作者满含忧天之泪却无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天。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清朝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三、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战争的爆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 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一: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二: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五、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甲午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第19篇:美国历史课

正如中国中学历史课包含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板块,美国中学历史课也是包含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板块。但美国中学历史课把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地域的历史,不同主题的历史又划分成了很多不同的课程。这种现象在精英私立高中更加突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历史事件的原因,历史事件带来的后果是任何历史课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初级历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这些基本技能包括收集证据,诠释证据,分析概念,综合分析。中级历史课程使用更困难的阅读材料,更复杂的概念,并且要求更高的理解水平。高级历史课程则展开对历史专题的更细致,更深刻的讨论。无论在什么水平上,美国中学历史课的显著特点表现在创造性写作,批判性思维,研究性技术和多样化课程上。

创造性写作

在我的四年高中期间,我的两个最大的写作作业都不是为我的英语写作课而完成的,而是为我的历史课而作的。在我的高中十年级的作业中,《历史文体组合:1898-1945》是一个大型历史作业。作业内容所覆盖的历史时间是从1898年至1945年。作业不是回答任何历史问题,而是用十种文体来对我们自己的选题进行创造性写作。这十种文体包括讣告,颂文,历史人物专访,电影评论,史评,书评,画 评,献辞等。虽然我们的英语写作课对写作技巧有很强烈的要求,但这些应用文体我们还是在历史课里学习并且练习写作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还要求我们要以《时代》杂志的风格作样本,期望我们写出让他惊奇的水平来。另一个历史课的超巨大作业是我在十一年级完成的。这个作业是由我们五个人合作完成的,累计耗时五百个小时,包含十九篇文章。作业要求是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历史扫描。各种文体包含自传,日记,报纸文章,杂志文章,以及影集,现场表演,和最终产品。这些综合性的大型写作作业对我们的写作水平都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纽约的Stuyvesant High School(纽约州最竞争性的非常强调自然科学的公立高中), 几乎每一门历史课都有一个学期论文(Term Paper)的写作要求。在新罕布什州的Phillips Exeter Academy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中图书馆以及世界第二大的高中捐赠基金), 历史课的写作要求精确地,前后相贯地,有充分支持证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训练学生尖锐的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和分析技能。在马萨褚赛州的Phillips Andover Academy(美国布什总统父子就读的高中),所有的必修历史课程都有论文写作的要求。在马萨褚赛州的Boston Latin School(美国最古老的公立高中),创造性写作技巧是历史系的培养任务之一。

批判性思维

虽然历史是由成功者写的,但美国历史老师对“成者英雄败者贼”的教科书嫌疑进行了很多纠正。

我在十一年级的历史课里,关于1870年印第安人的历史,我们既学到了我们教科书里美国主流社会的观点,老师同时又布置我们阅读《疯马》这本书。《疯马》从印第安人的角度来观察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用两种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同一段历史是对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很好训练。在Phillips Exeter Academy,《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判》审视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马克思,凯因斯,哈耶克对资本主义的建设与批判。在美国历史课上,如果有教科书,那一般是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但是很多历史课老师选用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作为教科书的补充读物。这些文学作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来描述同一事件。这些文学描述更具体,更生动,更感动人。美国持久的文学畅销书《快餐国家》是我为我的历史课阅读的。这是一本调查性的纪实文学,也是一本美国文化史的研究著作。作家在这本书中从快餐业这个侧面,揭示了战后美国文化对立的两个方面—美国现实社会最好和最坏的两面。我的读书报告就写了书中描述的人性贪婪的一面。在Phillips Andover Academy,历史课《美国的种族关系》则把世界权威专家的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带进教室,并用来分析种族,偏见,歧视,种族主义的定义与相关观点。

研究性技术

高中历史课已经包含很多历史研究的技术与技巧。在Phillips Andover Academy,《非洲与世界》的古代部分就是通过三种物品,水,黄金和橡胶,来追踪非洲大陆跨越六千年的历史。尼罗河之水养育了早期非洲文明。黄金的发现成了西非各王国权力与增长的发动机,并贯穿于公元800到1500年的非洲发展以及非洲与其它大陆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对橡胶的需求又如何给非洲带来了灾难。《非洲与世界》的现代部分则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审查非洲大陆的历史。另一门课《十九世纪解放奴隶的六个人物》则以十九世纪六个历史人物为线索研究解放奴隶的伟大历史。这六个著名人物都在Phillips Andover Academy所在的城镇Andover Hill 居住过或来访过。在我的作业《历史文体组合:1898-1945》中,其中有一部分是“假若历史可以做假设”。这种研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我选择了如果1920年的总统选举不是沃伦\"哈丁获胜,而是詹姆斯\"库克斯(库克斯的竞选伙伴是后来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当选,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我的同学泰勒选择了假若列宁的遗嘱及早公诸于世,苏联会发生什么。这些假设选题都需要搜集很多的研究资料,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使用适当的分析技术,才能获得有质量的研究结果。在Boston Latin School的大部分历史课里, 学期论文(Term Paper)或学期研究项目(Term Project)是必须要求的。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主题作深入的研究并写出论文。在Phillips Exeter Academy提供的历史专题课里,妇女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法庭审判,资本主义,贫穷问题等等都是单独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专题加以研究与探讨。

多样化课程

在我原来就读的伊顿牌瑞高中,我们有十五门历史课程可供选择。这些课程被分为一般课程,高级课程和AP课程。这是很典型的公立高中所提供的课程设置。美国私立高中的选择会更加多样。在Phillips Exeter Academy, 学校历史系为学生提供三十五门历史课程。这三十五门课程被划分成四个层次:初级课程,中级课程,高级课程以及选题课程。初级课程包含《二十世纪世界史》,《古希腊史》,《古罗马史》,《中世纪史》,《亚洲古代文明》,《亚洲近代文明》。中级课程包括《现代欧洲早期》,《欧洲世纪》,《殖民地时期的美国》,《非洲人民与文化》。高级课程包括《美国历史1763-1877》,《美国历史1877-1945》,《美国历史1945至今》。选题课程更充分体现了美国中学课程包括历史课程的多样性。这些课程包括《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判》,《法律和美国社会》,《为什么穷国穷?》,《六十年代》,《当代中国》,《当代中东》,《土地,自由和限制》。在Phillips Andover Academy,有近三十门历史课程可供选择。这些课程从《古代世界历史》,《当代世界历史》,《美国历史》,到《美国疾病与医学史》,《核武器扩散及其对策》,《十九世纪解放奴隶的六个人物》。这些多样化的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一般历史知识,历史研究技巧,培养了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批判性写作能力,又为学生们提供了深入的专题研究的空间,使得他们在某一个专题方面有深入的学习与并开始发展独到的见解。

美国社会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成为民主社会中良好公民的知识、态度和技能,欣赏并尊重美国的制度及其背景,批判与思考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宽容。”[5]而作为社会科的核心课程——历史课当然应以此为最高目标。

具体落实到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标准。其中最著名的是布拉德利委员会在80年代末制订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实际上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历史理解力与认识能力、评价历史的能力、辨别能力、历史观的形成及适应社会的能力。”[6]另外,加利福尼亚州自80年代以来,致力于历史课程的改革,制定了“历史——社会学科”技能目标,包括:(1)通过听、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整理、组织、解释和应用所获得的信息,及用口头与文字进行表述的基本技能;(2)提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想;(3)个人之间的或社会性的参与能力。[7]1995年1月,美国“全国学校历史学科中心”正式颁布了称之为“国家标准”的历史教学大纲,制定了“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教学目标。虽然目标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可以发现其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

(1)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美国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与外来移民息息相关的,它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唯一拥有的、能约束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就是平等、自由和公正的民主观念。因此,历史教学必须使学生认识和形成“关于自由、平等和公正以及公民、政治、经济权利和义务的民主主义思想构成的美利坚民族的道德价值观。”[8]

(2)重视形成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课教学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知识,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应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最后结局,还有它的影响,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胳和规律,帮助学生解决对当前一些事件和问题的看法,更好地预见未来。所以人们常把历史课当作“理解美国经济制度”或“理解非洲各国新近危机”的源泉。

(3)了解美国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虽然各州的历史课设置不同,但都把美国史作为重点,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认识本国的建国、发展历程,了解在这其中人们为追求平等、自由、民主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斗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以争做好公民,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以上3个方面,可以

看出美国重视历史教学的原因,也反映出其历史教育的本质。

由于分权制,课程不集中控制,各种不同水平的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及组织变化很大。例如美国史的教学,在小学通常是以美国历史上有影响的领袖人物的传记来组织,主要注重美国早期历史(内战前),重点放在社会史和经济史上。到初中,虽仍强调社会和经济的内容,但比先前更为重视政治史,还有在美国史上包涵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史倾向。这时的重点是学习19世纪的历史。高中阶段,注重现代史的内容,重点在政治史和外交史上。可以说,仅美国史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就是一个不断深入与加强的过程。

另一门可与美国史相比的是世界史。在早期,常指欧洲史,因为美国人把“欧洲人作为美国历史的背景”。但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受到美国人的重视,并且出现构建现代所有共同文明起源、发展的全球史的倾向。不过这门课为选修课,在中学有1/2到2/3的学生选修。

除美国史和世界史外,各州的州史也得到普遍重视。60年代中期,就已有30个州要求把州史作为单独的课程或与其他社会科一起构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此外还开设许多选修课,如专题史、断代史、国别史等,作为历史高级课程。

大学和学院开设美国史或西方文明史概览,历史专业的学生则被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

历史课要求垂直和水平组织,而且每一门课程也必须有它自己的组织。垂直组织的典型方法是循环,如关于古代世界背景课——欧洲史就有三个循环,分别在小学、中学和学院三级水平进行。它要求过去所学的知识能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和加强。但是,由于许多曾学过的知识被遗忘,而不得不重复教授,造成极大浪费。而且有的内容由于重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目前在美国各地有减少循环数量的呼吁和改革。

水平组织是指在同时把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紧密相连。如历史课可以显现其对地理、文学等的影响,同样,地理、文学课也可表明与历史的联系。这样组织方法有助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尤其适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自始至终的,有可能在某一重要时期并没有出现重大影响的作品,这样有可能造成偏差。并且它也割裂了各学科的内容,知识常是零散破碎的。因此,一般仅把相关学科合并,围绕主题、过程和观点等重新组织新课程,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全面看问题的观念。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历史课的组织方法也很多。如传记式的,即围绕某些重大人物的故事组织教学,还有地理位置、专题性的、年代式的等等,都是比较好的组织课程教学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除传记外,一般都用于较高水平的教学之中,有时这些方法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

3.历史课教材及方法

要将多种内容的历史课上好,教师必须借助于教学材料和方法。在美国,历史课的教学材料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尽管在美国早期历史教学中,存在记诵教科书的问题,虽然20世纪以来已停止这种做法,但历史教科书仍是学校进行历史教学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美国的历史教科书种类繁多,由历史学家或有经验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单独或合作编写,自由发行供各校选用。这些教科书均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如《我是美国人》,封面和封底均有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的历史图片组成,目录处的每一段都配有体现这一时期特征的绘画或图案,书中更兼有各种图表,语言生动活泼。此外,教科书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如莱夫顿·斯塔克雷安娜斯(Leften Stacrianos)和他的助手尝试编写的第一本中学全球史课本,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简要分析论述一般情况下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和世界主要地区人们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是对人类出现至今的一个简洁概述,并分前人类文明、地区分化人类文明和全球统一人类文明三个单元;第三部分也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细致地分析了世界上七个主要地区,包括美国、苏联、拉丁美洲、中东、印度、中国和次撒哈拉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则尝试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论述了影响世界统一与分裂的主要因素。

随着历史教学的发展,在学院一级还出现了指导书,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另外,地图、模型、标本、照片、幻灯片、录音带、电影胶片等等先进的视听材料,都广泛地应用于历史课上。历史旧址、博物馆等也为历史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凭借这些丰富的教学材料,再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美国的历史教师们创造、总结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

(1)演讲法 最好用于在其他形式下不易获得的有趣的、解释的、介绍的信息。常用于中学及学院水平,

在小学常以讲故事和解释代替正规演讲,而到研究生院时,讨论会和个人研究方法取代了演讲。

(2)计划专题法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经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认识方法。它兴起于60年代,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寻、整理、组织资料,从事某一指导专题的研究,并写出一本“书”或适度的历史论文。这种方法因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作基础,一般适用于中学以上水平。在小学时,常结合自己、家庭、生活所在地作关于自传、家庭、社区史的专门探索。

(3)讨论法 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60年代以来,许多教育家认为,历史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唱“独角戏”,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教学。如教师在课堂上叙述一定的材料之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作口头发言;或者教师在课前就布置一些问题,学生便围绕这些问题,亲自调查研究,研读有关的书籍、历史文献等,然合于小学。但是,由于各门

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那些问题的认识、看法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查寻资料进行研究及口头书面表达的能力。因而,这种方法深受广大教师及学生的喜爱。

(4)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法 是学生自己参与展现历史的一种方法。历史课,最好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真正的历史,为此,7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风行美国。所谓“模拟游戏”就是由学生自己模仿历史人物所面临的各种情况,从而在内心体验所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心态及当时的历史状况。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首先必须研习教科书及有关文献,根据具体问题,安排人物、计算时间、准备道具、解决问题。所以,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另外,有些大学甚至参加拍摄历史电影,如哈佛大学就曾参加了《亚当斯编年记(1750~1900)》历史电影的拍摄,部分学生参与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历史更为生动地呈现给人们,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历史、认识历史和现在。

上述四种方法都是20世纪后美国历史课中逐渐使用的方法,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但讲授法仍是其主要的方法,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是结合使用的。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私立学校的历史教师,运用一个系列课和讨论、模拟游戏、观看录影、个人研究等方法,讲授了法国大革命(1789~1794)头五年的历史,既使学生掌握了当时的历史知识,加深对那一时期的史实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0]

除了课堂教学外,尤其是中小学的历史课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参观各种历史展览,观看历史影片,游玩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娱乐场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课外活动形式——“历史日”。主要由历史教师与历史协会主持,确立活动的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论文、歌舞剧、木偶戏、诗歌、故事、幻灯片等,并在统一规定的“历史日”进行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这种活动最初仅在几个州内进行,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教学课外活动。1980年6月,在首都华盛顿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以“个人与历史”为主题的“历史日”,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历史课的检测手段也是多样的,除书面测验(标准化测试与教师自行命题)外,还有作业、口头报告、自传、课堂讨论、提纲或书摘、学期报告等等都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美国日益重视历史课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爱国主义观念,做个好公民。其中的许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必须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和实际,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的教育功能。

第20篇:历史课教案

第一节课

讲画蛇添足、揠苗助长

(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

成语内容: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 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成语内容: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学方式: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第二节课

讲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内容: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式。有人趁机跑到范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会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咣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桌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想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有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铃铛?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听不见铃铛的响声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久的幸运。

成语内容: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兔子?见过的次数多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第三节课 讲惊弓之鸟、鹬蚌相争

(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成语内容: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大雁?你们玩过弓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 3:给学生讲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的道理。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内容: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鹬和蚌”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简单地介绍一下鹬和蚌。

3:故事讲完后,先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故事的寓意。

第四节课

讲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 成语内容: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屋前有太行、王屋 二山阻碍出入,他决心把它们铲平。智叟认为这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而山不会加高,为什么会做不到呢?因此每天挖山不止。天帝受到感动,便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能移动山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

(二)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铁杵磨针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内容: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见过针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讲老妇人与愚公对比一下,分析出两人的共同点。

第五节课

讲亡羊补牢、望梅止渴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在灾祸面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成语内容: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一天早层,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一只羊。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羊啊”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牧羊人的行为来讨论。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用积极的暗示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成语内容: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吃过梅子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分析曹操的智慧。

历史课代表工作总结
《历史课代表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