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小麦生产总结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9 06:01:33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宁陵县~小麦生产总结

宁陵县2015~2016年度小麦生产总结

今年我县小麦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共同努力,克服了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及低温冻害,有效控制了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再次获得夏粮生产好收成。

一、小麦生产基本情况与突出特点

今年我县小麦面积76.0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矮抗

58、百农20

7、周麦

27、众麦1号、漯4-16

8、周麦25等。全县小麦平均亩成穗数39.8万,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3.1克,平均亩产536.6公斤,总产40781.6万公斤。与去年相比,面积增加5.4万亩,单产增加1.2公斤,总产增加2928.36万公斤,增长7.9%。

今年小麦生产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一)高产品种面积大,播种基础好。主导品种百农20

7、矮抗

58、周麦

27、周麦

22、众麦1号、漯4-16

8、周麦25等推广面积达86.6%,构成了宁陵县优质高产品种群。其中以百农20

7、周麦

27、周麦25为代表的新一代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占52%,品种布局更科学,高产优势更突出,抗灾能力更强。播期墒情较好,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种子包衣、适期播种、机械匀播等关键措施得到落实,做到了适墒、适期、适量播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实现了苗齐、苗匀、苗壮。

(二)气候异常,灾情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播后降温早,降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小麦于11月23日越冬,越冬期提前近1个月,为历史所罕见,导致越冬小麦叶少蘖小、头稀,部分品种和部分地块越冬期出现不同程度冻害。二是冬春干旱少雨,从12月上旬至翌年5月中旬,无有效降水,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加大了管理成本,导致小麦株高降低、物候期提前、成穗数减少及后期早衰。三是光照严重不足,小麦生长期间累计光照时数1099.8小时,比常年偏少16.8%,致使多数小麦个体弱、抗性差。四是部分品种白粉病、全蚀病、纹枯病偏重发生,出现早衰死亡现象,灌浆不足,品质下降。

(三)管理措施到位,减灾增收效果明显。针对越冬早、个体弱、群体小、旱情重、光照不足、病虫多发等不利因素,农业部门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成立了专家技术指导组,抽派100名中高级职称人员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并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技术宣传、强化培训指导、强化高产创建,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早春以促为主,早追肥、早浇水、早中耕、早防病、早化除,中后期狠抓病虫综合防控、抗旱浇水、一喷三防等应对措施,减灾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根据调查,县南部两合土、粘土地麦田,浇3水或浇2水但浇水适时的小麦亩产多为500~550公斤,或更高。全县4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行“八统一”技术服务,平均亩

2 产618.3公斤,比去年的616.6公斤亩增1.7公斤。

(四)小麦成产因素“两减一增”。同2015年相比,亩穗数减少5.4万,千粒重减少1.0克,穗粒数增加5.2粒。亩穗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小麦越冬早,冬前分蘖少,大蘖少;二是拔节期严重干旱,成穗率大大降低。千粒重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灌浆期持续干旱;二是部分品种、部分地块病害重(白粉病、全蚀病、赤霉病),干旱加病害导致全县30%的小麦早衰,灌浆不足,降低了粒重。穗粒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群体偏稀,单株营养和结实性提高;二是小麦开花期光照充足,气温适宜,减少了小麦败育,提高了结实率;三是大穗型品种所占比例大。

(五)产量差别大,增减不平衡。从实收产量调查看,不同乡镇、不同土质、不同管理间,同一农户不同地块间、相邻地块不同农户间及不同品种间,小麦产量差别很大,这种现象在全县普遍存在。从全县总体看,县中部好于县南部,县南部好于县北部。从不同土质看,砂土地与两合土、粘土地相比,平均每亩相差100~150公斤;两合土、粘土地之间小麦产量差别不明显。从浇水情况看,县中部阳

一、城郊、乔楼、赵村、刘楼、石桥等乡镇的两合土麦田,浇2水的亩产350~400公斤,浇3水的450~500公斤;县南部的张弓、黄岗、华堡及县北部柳河、孔集大堤以北的粘土地麦田,浇2水的亩产400~450公斤,浇3水或只浇2水但浇水适时的

3 小麦亩产500~600公斤。从不同品种看,百农20

7、周麦

27、存麦5号、徐麦31等表现抗旱、耐后期高温、病害轻,产量较高;矮抗

58、淮麦

22、浚20

16、周麦26等表现病害重,后期早衰,产量较低。

二、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要素的影响 今年小麦生长期间,总的气候特点是:小麦前期气温异常偏低,小麦中后期气温正常偏高,冬春干旱少雨,光照严重不足。气候条件有利有弊,弊大于利。

2015年10月上旬降水36.7mm,比常年偏多25.3mm,为小麦适时播种提供了充足墒情。11月上旬降水52.5mm,比常年偏多42.6mm,有利于促进小麦分蘖生长。11月下旬(23~25日)强降雪49.0mm,比常年偏多44.0mm,雪后降温幅度大,旬平均气温-0.1℃,比常年偏低5.7℃,小麦被迫提前越冬,越冬期比常年提前28~30天。导致小麦冬前分蘖少、大蘖少、群体小,越冬苗情是近10年最差的一年。2015年12月上旬至2016年5月中旬长达近6个月基本没有有效降水,持续干旱严重抑制了小麦正常生长,株高比常年平均降低6~8cm,亩成穗数较常年减少6~8万,部分未浇水、浇水次数少、或浇水不及时的,小麦于5月25日前后出现干枯死亡。2~4月份气温持续偏高,月平均气温分别为4.4℃、11.4℃和17.6℃,分别比常年偏高1.4℃、3.2℃和2.6℃,导致小麦春季生育进程加快,物候期提前,小麦起

4 身、拔节、抽穗、开花时间分别比常年提前1~2天、2~3天和3~4天。5月下旬降水32.1mm,比常年偏多11.7mm,缓解了旱情,加之5月气温正常略高、6月初正常偏低,适宜小麦灌浆和落黄成熟。

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光照时数累计1099.8小时,比常年偏少221.3小时,属光照严重不足年份。其中2015年10日至2016年1月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203.3小时,2016年4~5月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49.8小时。出苗至返青期日照时数过少,前期光合产物积累少,导致小麦营养不良、个体弱、苗质差。孕穗至灌浆期日照时数偏少,增加不孕小穗数,小麦灌浆不足,粒重降低,抗倒伏能力下降。而4月中间光照充足,气温适宜,有利于小麦开花结实,增加了穗粒数。

三、主要生产技术措施

(一)推广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型优良品种。推广矮抗

58、百农20

7、周麦

27、周麦

25、徐麦

31、丰德存麦1号等优良品种20个,半冬性品种占99.0%,优质高产良种覆盖率达98.8%。

(二)推广科学播种技术。重点推广了足墒下种、适期播种、机械化精播匀播三项技术。播期适时集中,10月10~14日播种73.6万亩,占96.8%;机械播种面积74.5万亩,占98.0%;平均亩播量10.2公斤。

(三)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以平衡施肥为中心,全面提

5 高小麦用肥水平。据统计,全县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46.8万亩,平均亩施纯N 20.8公斤,P2O5 8.8公斤;施钾肥面积32万亩,平均亩施K2O 7.0公斤,施锌面积42万亩;实施氮肥后移面积38万亩,后期叶面补肥面积146万亩次。

(四)推广重大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重点抓了三个环节的防治。一是播期防治,重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及地下害虫等,种子包衣面积66万亩,药剂拌种76.0万亩。二是早春病虫防治,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及蚜虫、红蜘蛛等,防治面积达92%。三是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治,重点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穗蚜等,累计开展一喷三防面积138万亩次。

(五)推广以抗旱浇麦为中心的抗灾应变分类管理技术。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针对今年春季特大旱情,采取一切措施抗旱浇麦,以浇麦带动麦管。二是针对今年越冬苗情较弱的特点,加强早春麦田管理技术指导,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三是把后期适时浇水与叶面补肥、病虫防治紧密结合,延长叶片功能期,实施效果非常明显。

(六)强化中后期一喷三防。把一喷三防作为小麦中后期管理的重要增产措施来抓,强化行政推动和督导检查,不留死角全覆盖实施。据统计,全县一喷三防共投入资金900多万元,累计实施面积91.2万亩。

四、明年小麦生产计划与重点工作

(一)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县小麦

6 面积稳定在76万亩左右,平均亩产540公斤,总产4.1亿公斤。

(二)继续抓好小麦高产创建。重点实施好省部级高产创建项目,提升创建层次,扩大高产创建影响力。重中之重抓好“1+4”活动和高产攻关模式研究与示范。

(三)抓好新品种推广工作。重点引进推广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小麦新品种3~5个,进一步强化主导品种推广,调整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科学规划品种布局。同时,抓好新品种集中展示工作,适时组织观摩评比,促进优良品种推广应用。

(四)抓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按照现代工业发展理念指导现代农业生产。重点抓好苗情、墒情、病虫测报,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播种、科学灌溉、病虫综合防控、抗灾应变管理、一喷三防等重大技术的集成配套推广,抓好成熟增收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夏粮生产科技含量。抓好关键季节与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突出抓好电视技术宣传和大田一线指导,继续实行“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行动”,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人员、技术、措施三到位。

宁陵县农技站 2016年6月24日

推荐第2篇:滨州市小麦生产总结

2006年小麦生产总结

滨州市农技站

全市小麦收获面积312.45万亩,平均单产400.95公斤,总产125.29万吨。与上年相比,面积增加2.28万亩,增幅0.74%;单产增加17.85公斤,增幅4.66%;总产增加0.65万吨,增幅5.47%;从产量构成看,平均亩穗数34.11万,增加5.8万,增幅20.49%;穗粒数34.41粒,减少3.05粒,减幅8.14%;千粒重40.18克,减少2.32克,减幅5.46%。

一、今年小麦生产特点

1、单产增加。除阳信县与上年持平外,其余县区单产皆增加,黄河以北地区尤为突出,其中,无棣县增加41.59公斤,沾化县增加35.59公斤,滨城区增加35.42公斤,增幅分别为15.18%、11.18%、10%。

2、亩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减少。由于我市今年扩大的优质麦面积,品种选用的是多穗型品种,因而亩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减少。

3、品种布局。小麦品种布局更趋合理,主要以鲁麦

23、济南

17、济麦

21、淄麦12为主。具体分布:鲁麦23号41.9万亩、济南17号55.5万亩、济麦20号45.7万亩、济麦21号39.6万亩、淄麦12号38.4万亩、潍麦8号28.3万亩、济麦19号17万亩。优质麦200.20万亩,比上年增加65.99万亩。其中无棣县增加20万亩、惠民县增加13万亩、阳信县增加16万亩。

4、病虫害发生轻。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较轻,并且后期对麦蚜防治及时,对产量基本未造成影响。

5、收获期集中,全市小麦从6月10日开始收割,到6月15日结束。由于收获及时,未遭遇暴雨、冰雹袭击,确保了丰产丰收。

二、增产原因分析

1、政府补贴增多,群众投入增加,小麦播种基础好,生长期管理措施到位,未遭遇较严重的气象灾害。

2、亩穗数增加,由于今年小麦多穗型品种面积增加,因而亩穗数大幅度提高,是今年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

3、气候有利。一是冬前积温高,小麦冬前苗情好。二是黄河水源较好,小麦灌溉及时,土壤墒情好,5月5日、27日两次降雨对小麦后期生长极为有利。三是小麦冬季无冻害发生,春季气温回升较慢,有利于小麦穗分化。

4、技术服务到位,从小麦播种、越冬到春季管理等关键时期,各阶段相继引发各种宣传材料、明白纸,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讲座,确保了小麦的正常生长。

三、存在的问题

1、有机肥施用量少,底肥不足,造成部分麦田出现黄苗、弱苗现象,植株不健壮,导致产量提高不平衡。

2、部分偏远地块沟渠不配套,灌溉困难。

3、钾肥施用量少,且施肥面不广,特别多年植棉的地块严重缺钾,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不高。

四、发展小麦生产的建议与措施

1、扩大麦田面积,增扩间套比例。在充分保障内需的前提下,稳定种植面积,努力扩大以麦菜、麦粮、麦棉等为主的间作套种面积,提高对光照、肥、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确保种植效益的增加。

2、继续搞好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含量,继续搞好以良种推广、精播半精播、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旱作节水技术等为主的科学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小麦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3、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品种布局,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经济价值,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4、搞好科学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轻对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

5、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抗御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肥力有下降趋势,为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广辟肥源,加大有机肥投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6、继续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田基础建设,加大农田节水设施配套力度,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增加农业对干旱、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06年小麦秋种设想

1、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2、选用优良品种,扩大良种基地,提高种子质量和纯度,从根本上克服小麦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3、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

4、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改善种植业结构。

5、大力推广配套增产技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扩大适时麦面积,减少晚茬麦,培育冬前壮苗,夺取明年小麦全面丰收。

2006.6.29

推荐第3篇:09中江小麦生产总结

2009年中江县小麦生产总结

2009年中江县小麦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中江县小麦生产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经历了播期持续雨水,播后持续干旱的情况,全县小麦单产仍然达到375公斤,较上年减少11公斤;小麦播种面积60.57万亩,较上年增加0.16万亩。总产达227150吨,仅比上年减少6033吨。今年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德阳市农业局局长雍兴文、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陈立贵及县农工委等领导多次亲临示范片,指导小麦高产创建工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我县农业技术人员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各乡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小麦高产开发领导小组,县农业局成立了技术指导组,落实增产关键措施。从县、乡涉农部门和相关部门,多次抽调技术人员派驻到乡村,帮助农民把好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

(二)措施得力。落实良种补贴政策,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进一步优化我县小麦区域布局,在落实小麦良种补贴政策时,结合我县的自然条件,进行区域化布局;同时,成立良种补贴技术小组,该小组根据我县实际,筛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川麦

43、川麦

47、川麦

48、内麦9号、西科麦2号、川农21和川农23补贴品种,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一供种。实现了优质小麦的集中连片种植,有力地推动了小麦高产开发顺利进行。

(三)狠抓培训。结合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及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县农业局抽调45名农业技术人员分赴中江县45个乡镇,对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以及种粮大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讲授小麦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知识。指导农户因地制宜,开展麦田管理。并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和发放小麦生产技术“明白纸”,同时在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以村为单位开展技术培训,使示范区内的农户,家家有一张明白纸、户户有一个明白人。全年共培训165次,受训人员达7.9万人次,累计发放小麦生产“明白纸”10万余份。

(四)加强田管。狠抓抗旱及条锈病防治工作。针对持入冬以来持续半年干旱少雨的情况,我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抗旱工作。县政府、县农业局组织各乡镇农技人员,分赴各乡镇调查旱情,及时反映旱情,对有灌溉条件的乡镇,要求乡镇政府配合做好干旱区域的抗旱工作。县植保站于08年11月20日在我县龙台镇发现小麦条锈病,始为我县历史最早;继而又在兴隆镇部分区域发现条锈病严重暴发。县政府极为重视,当即召开“五长”会议分析形势,确定对策。随后带领相关局负责人到中江县南、中、北部分乡镇指导防病抗旱工作。中江县农业局成立了“小麦条锈病防控领导小组”分赴各乡镇指导条锈病防治。由县政府牵头,县农业局组织45个乡镇农技人员在兴隆镇召开“小麦条锈病攻坚现场会”,并安排部署防病工作。

(五)落实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械播种技术,适时精量播种。中江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0万亩;机械播种小麦面积达33.3万亩;全县31个乡镇良种补贴共40万亩;采取精量、适时播种,争取冬前积温,为培育冬前壮苗创造有利条件。

二、下步打算

按照“66422”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要求,我县将继续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力争明年全县小麦单产达400公斤以上。进一步将通济、南山、东北、仓山、广福五个小麦高产示范点打造成精品示范点,使中江县小麦单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江县农业局农技站

二○○九年七月

总产

推荐第4篇:小麦生产计划书

禾久农业集团2014年冬小麦生产计划书

为保证完成2014年38000斤无公害小麦生产,特拟定本计划,具体任务和指标分析如下:

一、生产前分工以及责任

(一)以分管农业的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实行工作责任制

(二)各管区管委会主任负责小麦生产的领导、协调和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农技站技术人员负责技术业务的指导及各个生育时期各项指标的检测、管理工作。

(三)各负其责,贯穿始终,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之目的

(四)生产目标:38000斤无公害小麦

二、生产时间

2014.9-2015.6

三、生产前计划(2014.9.1-9.30)

(一)选种:川麦51号

(二)选地:390亩肥沃土地

(三)选肥整地:深耕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四、适期、适量播种(2014.10.1-10.10)

(一)适时播种

(二)适量播种

(三)足墒播种

五、冬前管理(2015.3.1-6.5)

(一)抗旱浇水墒、增穗保粒

(二)浇锄松土、保墒增温

(三)除草:化学除

(四)及时防治病虫害

六、收获(2015.6.1-6.20)

(一)适时收获:机械收获

(二)收获,脱粒

(三)晒干入库

推荐第5篇:宣州区小麦生产

宣州区稻茬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小麦是我区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8万亩左右,近年来单产一直徘徊在350公斤左右。与实现单产400公斤,丰产田500公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1稻茬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视度不高

虽然水稻种植要比小麦种植辛苦得多,但农民普遍认为,种小麦收入低,而不愿投入,不愿多花工。而实际上,小麦种植不仅比水稻种植省工,而且小麦生产收益率要比水稻高的多。

1.2 稻茬腾茬晚,播期晚

由于所选用的水稻品种或栽培方式不当导致腾茬晚。有的水稻田块甚至到12月份初才收获腾茬。腾茬晚使小麦不能适期播种,越冬前很难达到壮苗标准。

1.3 稻茬整地难,导致播种质量差

稻茬麦土质粘重,通气性差,土壤结构差,耕层浅。地难整,大坷垃多,且不易整细碎,造成整地质量差。播种经常存在露籽、深籽、丛籽和缺苗断垄的现象,很难做到小麦播种均匀一致,深浅适中,造成稻茬麦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

1.4 播种量大

由于整地比较粗放,不能做到一播全苗,农民习惯于增大播种量。大播量势必导致冬前基本苗数过大,冬前分蘖缓慢,开春后随着气温回升,分蘖迅速增加,单位面积的群体数量猛增,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小麦长势弱,病虫害发生加重,倒伏危险增加,导致成穗率低、穗头小、粒数少、粒重减轻、产量降低。

1.5 渍害严重,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易早衰

我区春季降水比较集中,稻茬麦田地势一般比较低洼,再加上田间“三沟”不配套,致使一下雨麦田就出现积水的现象,而且雨后不能及时排水。渍害同时会使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发生,进一步影响根系的正常发育,造成根系的早衰。

1.6 施肥不合理,用药不到位

多数农民不能掌握科学的基、追肥的施用比例、施用量和施用时间。小麦各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时间,发病规律,及各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关键时期、防治方法,很多农民心中还是没有概念。

以上宣州区稻茬麦生产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得到改善和解决,使稻茬麦生产的基础环境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得到加强,才能在适应我区稻茬麦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来实现稻茬麦单产的提高。

2 稻茬麦生产建议

2.1 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并进行播前药剂拌种

选用早熟、耐湿、抗病高产小麦品种是提高稻茬麦产量的关键,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则在我区显得更为重要。播前药剂拌种对解决播种时的缺籽以及后期的病虫草害,实现高产有着显著的效果。

2.2 选用配套的稻麦品种,及时腾茬 ,适时播种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同下茬小麦的品种选择相配套,保证稻田能及时腾茬,小麦在适宜的播种期播种。生产实践表明我区稻茬麦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

2.3 推广机直播,控制播量

腾茬后晾茬改墒,采用施肥、旋耕、播种一体化的机直播种植方式。不但解决了“三籽”问题,还能实现播种的均匀,出苗的整齐,容易实现冬前壮苗。在适宜播期,建议播种量为12-14公斤/亩,播期推迟则酌情的增加播量。

2.4 开好“三沟”,减少渍害

做到垄宽在2米以内,横沟、竖沟、周沟,沟沟相通。沟宽控制在20厘米以上,沟深保持在30厘米以上。雨后及时排水,减少田间积水,减少渍害的发生。

2.5 科学施肥,推行氮肥后移技术

应采用“基肥足,苗肥轻,穗肥重”的科学施肥方法。推行氮肥后移技术,加大拔节肥的施用量,防治早衰,确保穗大粒多。

2.6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要搞好药剂拌种。草害一般在播后进行封闭处理后,再在小麦三叶期或拔节前进行化除。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防治为主,兼治苗蚜。抽穗至开花以防治赤霉病为主,兼治穗蚜、灰飞虱。

2.7 推广普及高产栽培技术,强化农民的栽培生产技术

农民是实施农业生产的操作者,只有高产栽培技术深入心中,才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操作和管理,才能切实的实现高产。农民亟需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及普及,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相关的推广普及工作,来强化农民的栽培技术,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

推荐第6篇: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确定了优质小麦生长的目标产量及其构成、生育指标、栽培技术、灾害预案与补救措施、适时收获。

本规程适宜豫北生态麦区及其生态条件相似麦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DB41/T316 优质强筋小麦平衡施肥技术规程 DB41/T317 优质强筋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DB41/T315 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3、目标产量及其构成

2.1目标产量:500公斤/亩以上。2.2每亩穗数:40-45万; 2.3每穗粒数:33-37粒; 2.4千粒重:45克以上。

4、生育指标

4.1播种出苗:小麦壮苗越冬的指标为:半冬性品种苗龄六叶一心至七叶,单株分蘖4个以上;弱春性品种苗龄五叶一心至六叶,单株分蘖3个以上;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上中旬。9月底至10月初这段时间,一般年份降水量较少,应浇好底墒水,实现足墒下种。具体气象条件为:日平均气温在17℃左右,5CM地温16-21℃时播种为宜,适宜播种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

4.2返青拔节期:小麦一般在2月20号左右开始返青,主茎叶龄七叶一心左右,亩群体在70-80万;3月中旬小麦开始拔节,拔节期亩群体应达到100万头左右。早春气温变幅较大,应抓好预防“倒春寒”措施的落实;春季干旱少雨,小麦拔节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需水需肥较多。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拔节期间,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80%为宜,

4.3抽穗开花期:孕穗---抽穗期是小麦的需水高峰期,需水量为120m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60-80%为宜。要求日照充足,日平均气温16-21℃,相对湿度在70-80%。

4.4灌浆成熟期:小麦灌浆后期一般受干热风影响较大,应加强田间管理,搞好叶面喷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延长叶片功能期,小麦一般在6月上旬进入蜡熟期开始收获。灌浆期的最适日平均气温20-22℃,该期要求光照充足,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成熟期的日平均气温20-25℃,风静天晴对收获有利,应注意防止降水引起穗发芽。

5、栽培技术 5.1播前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水平较高的壤土作为高产创建田块。土壤养分含量要求有机质含量>1%,速效氮>0.9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100mg/kg。秋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耕翻整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型拖拉机的作用,加深耕层,要求耕深20---25cm。整地质量达到“深、净、细、实、平”标准,田块做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拉。

5.2种子处理

5.2.1品种选择:选用半冬性中熟,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综合抗性(抗寒、抗干热风等)好的矮抗

58、周麦18等小麦优良品种。

5.2.2种子质量:精选种子是实现苗齐、苗匀、苗壮的基础。种子全部由正规种子企业提供,确保所选种子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5.2.3播前处理:全部使用包衣种。5.3播种

半冬性小麦的最适播期为10月10号左右,最迟播期不超过10月25号;弱春性小麦的最适播期为10月20号左右,最迟播期不超过10月30号。采用机播耧播种方式,进行严格的标准播种,亩播量7-9公斤。全部使用适乐时拌种,且做到足墒下种。亩基本苗达到16-18万株。

5.4肥料运筹

5.4.1底肥:亩施腐熟有机肥3-4方,“沃力”牌小麦配方肥25~30公斤或碳铵40~50公斤、过磷酸钙50~6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氮肥分配比例为,底肥40-50%,追肥60-50%;磷钾肥底施70-80%,追施30-20%。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还田量为300公斤/亩。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应加大氮肥施用量。

5.4.2追肥: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结合浇水亩追氮磷钾复合肥30-40公斤;4月底-5月初小麦扬花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4公斤左右。4月底-5月中旬,结合小麦防病治虫,每亩叶面喷施1-2%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加天丰素一袋50公斤溶液2-3次,补充营养,延长叶片功能期。

5.4.3水分管理:根椐苗情、天气和土壤墒情浇好冬水、拔节水、扬花水。底墒充足时,原则上不浇 越冬水。底墒差,播种后至封冻前若无充足降水,一般在小雪至大雪期间(日平均气温2~5℃)浇好越冬水,浇后要及时划锄保墒。一般于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后浇水一次。4月底-5月初小麦扬花期浇好扬花水。5月中旬以后不再浇水,以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6田间管理

5.6.1划锄:冬灌和春季浇水后,及时划锄,破除板结,增温保墒,消灭杂草,促根增蘖。

5.6.2镇压:冬前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用石磙在晴好天气上午10点以后、无霜冻时进行碾压或人工踩压。

5.6.3化控防倒伏:对群体过大且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起身期(3月上旬)亩用“多效唑”30克对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一定做到不漏喷不重喷。

5.7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5.7.1病害防治

小麦病害主要有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①全蚀病:在小麦萌发时即可感病。防治方法:一是小麦整地时,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3公斤加干细土20公斤撒施;二是用2%立克秀或2.5%适乐时拌种。

②纹枯病:2月下旬小麦返青后,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公斤,对茎基部均匀喷雾。 ③白粉病、锈病、赤霉病

白粉病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发现有发病中心的麦田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50公斤及时喷雾防治;加强条锈病监测,发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防治,方法同防治白粉病;赤霉病以预防为主,小麦抽穗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扬花后再喷一遍。

5.7.2虫害防治

①对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和金针虫)防治

一是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二是对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并重或单独重发区,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40%辛硫磷乳油0.3公斤,对水1-2公斤,拌干细土20-25公斤,均匀撒于地表,撒后耕翻。

②小麦吸浆虫

除搞好播种期防治(防治方法同地下害虫)外,重点搞好蛹期防治和穗期的成虫补治。即在4月20日左右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拌干细沙土20公斤顺垄撒施,撒后及时浇水;抽穗后,当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见2-3头成虫时,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成虫,间隔2—3天喷一次,连喷3—5次。

③麦穗蚜

当百株有蚜500头,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3%啶虫脒乳油45~60毫升加水喷雾。

5.7.3化学除草

小麦二叶期后(11月中下旬),亩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商品名盖阔)1~1.8克对水30公斤均匀喷洒。以雀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亩用6.9%骠马乳剂60~70毫升进行茎叶喷雾;以节节麦发生为主的麦田用3%世码水分散粒剂30克进行茎叶喷雾;对猪殃殃发生严重的田块用20%使它隆乳油每亩50~60毫升进行防治。春季化除要在3月10前结束。

6、灾害预防与补救技术 6.1冻害

6.1.1预防小麦冬季冻害

①选用半冬性品种或抗寒性好的丰产弱春性品种。 ②适期晚播,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播种要做到足墒下种、适期、适量播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播种过深和播量过大会导致植株细弱而加重冻害。

③冬前镇压。11月中旬叶龄已达5叶以上的弱春性品种麦田,可用石磙在晴好天气上午10点以后、无霜冻时进行碾压,抑制地上部分过快生长,控制发育进程,防止冬前拔节。

④科学化控。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在11月上中旬,每亩用15%多效唑20~40克对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6.1.2预防“倒春寒”

①适期晚播:针对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冬前易旺长的实际,采取适期晚播技术,可有效预防冬前旺长、减轻“倒春寒”危害。

②合理化控:对群体大于60万头的麦田, 3 月上旬小麦起身期,亩用15%多效唑30克,对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提高小麦抗寒能力,喷洒时一定注意不漏喷、不重喷。

③适时灌水:在寒流来临前及时灌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防御早春冻害;若小麦早春遭受冻害,立即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

④叶面喷肥:起身期亩喷施磷酸二氢钾、天丰素或硕丰481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逆性。叶面喷肥可与防病治虫相结合。

6.2预防小麦干热风

孕穗至灌浆期,亩用喷施1-2%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加天丰素一袋喷洒叶面,间隔7天喷洒一次,延长叶片功能期,预防干热风。

7、适时收获

7.1收获时期及方式:6月3-10日,小麦蜡熟中后期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并做到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降低小麦品质。

7.2晾晒及仓储

小麦收获后,及时晾晒,防止发霉变质。籽粒应选用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上翻晒,以保证小麦的品质。

仓储:在储藏技术上,一般采用趁热密闭贮藏方法,以有效地控制虫、霉危害,延缓小麦的陈化过程。入仓前要满足下述条件:一是小麦籽粒的水分必须降到12%以下,二是高温密闭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视粮温而定,如粮温由入库时的50--52℃降至40℃时,继续趋于下降,视为正常。

推荐第7篇: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一、精细整地

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和耕层无土坷垃,土壤松紧适度,地面平整状况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苗壮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播种期是预防或控制病虫害键时期,可压低病虫发生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降低防治成本,保证小麦安全生产。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特别是根部和茎基部病害,必须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 (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 。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主要是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产量水平在每亩400-500公斤的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500-600公斤的超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根据近几年生产经验,推荐如下底肥施用配方:

(一)、每亩施有机肥3-5方、尿素40斤、过磷酸钙150斤、氯化钾30斤、硫酸锌3斤;

(二)、每亩施有机肥3-5方、总含量45%(氮磷钾都是15的)复合肥100斤、尿素10斤、硫酸锌3斤。

氮肥后移是促进小麦生长中期小花发育提高每穗粒数,延缓小麦生长后期衰老增加粒重,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品质的栽培技术。即将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肥与追肥相结合,中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60%,起身期追施40%;高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50%-60%,拔节期追施50%-40%。

六、病虫草害防治

防治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乳油60-70毫升,对水30-4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婆婆纳等阔叶杂草,每亩可用75%苯磺隆(阔叶净、巨星)干悬浮剂1-1.8克,或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或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防治时间宜选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杂草二叶一心至三叶 时进行。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充时期,对冬前未能及时除草、而杂草又重的麦田,此期应在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及时进行化除。

推荐第8篇:世界小麦生产分布图

世界小麦生产分布图

美国小麦

世界小麦生产分布图

美国冬小麦

英国小麦

世界小麦生产分布图

中国小麦

印度小麦

南非小麦 世界小麦生产分布图

澳大利亚小麦

推荐第9篇:有机小麦生产操作规程

****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有机小麦生产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小麦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有机生产管理措施及收获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生产基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9630.1~19630.4-2005 有机产品国家标准 3 定义

本手册引用GB/T19630.1~4-2005《有机产品》中的定义。 4 有机种植技术规程 4.1 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4.1.1 公司有机生产基地位于**新围垦区,产地区域及上风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理化性状良好,为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土壤。大气、水质、土壤条件均符合有机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适于有机小麦生产。

4.4.2 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有河流和道路等缓冲带,能防止临近常规地块的禁用物质的漂移。

4.1.3 在有机生产区域周边有天敌的栖息地,能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小麦生产操作规程 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能力。 4.2 种子 4.2.1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经审定推广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禁止使用转基因种子。 4.2.2 种子质量

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3%。

4.2.3 种子处理

用90℃热水边倒边搅拌种子,5秒后加入凉水,使水温降至550C,搅拌至不烫手为止,再浸种6小时。 4.3 耕整地

进行秋耙茬,做到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 耙茬应采取对角线法,不漏靶,不拖耙,耙后地表平整,垄沟与垄台无明显差别,沿作业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上,高低差不大于3cm。 耙后应及时填压,以防跑墒。不漏压,不拖堆。 耕整地作业后,要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表土元大土块,耕层无暗坷垃,每平方米5cm直径的地块不得超过5个。 4.4 播种 4.4.1播期

秋萝卜收获后及时整地,准备小麦播种,一般在11月中旬。 4.4.2 播法 采用15cm单条播,隔行播种,间隔一行等来年种西瓜。 4.4.3 播深 播种镇压后的深度为3-4cm,误差为±1cm。 4.4.4 密度 播种密度为常规播种量的一半,提倡精量播种。 4.4.5 播种质量 秋整地的地块,做到耢平后及时播种,播种、镇压复式作业或连续作业。播种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播量,总播量误差为±2%,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 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种满种严。 4.5 施肥原则

以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粪肥为好,也可以施用以秸秆、落叶、湖草、泥炭、绿色植物为主的堆肥、绿肥,或施用经过认证许可在有机产

- 2****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小麦生产操作规程 5.2 采收工具应和常规工具严格区分或常规的在用于有机采收前进行清洁。

5.3 联合收割机收割综合损失率不超过3%,破碎粒率不超过1%,清洁率大于95%。人工收割损失,每平方米不超过2穗,并要捆好、码好,及时拉运、脱谷。

5.4 收获后应及时将秸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茎秆切碎还田时,茎秆切碎长度应小于20cm,抛撒均匀,宽度和割幅一致。及早深耕晒白,减少田间病菌和虫源。

5.5 脱谷后及时晾晒、精选,产品符合国家标准GB135—86,小麦质量标准二等以上。 6 运输

6.1.尽量使用有机产品专用的运输工具,混杂使用的运输工具在装载有机产品前应清洗干净。

6.2 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外包装上应当贴有清晰的有机认证标志及有关说明。

6.3 在运输过程有专人负责,有记录,并保留相应的票据,保持有机生产的完整性。

- 4 -

推荐第10篇:新疆小麦生产概况

新疆小麦生产概况

1.近年全国各省小麦生产情况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其小麦生产对地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3.23%和4.07%提高到2009年的4.75%和5.45%。2009年其播种面积排全国第7位,总产量排第6位。单产为5 434.5 kg/hm , 比全国平均水平4 738.5 kg/hm2 高14.69%,排第四位。(钟永玲 2011年新疆小麦生产形势及展望, 农业展望2011年第7期)

新疆近年产量面积

2.新疆面粉企业情况

新疆全区统计的面粉企业加工能力400万t,新疆制粉业“小而散”的特点十分突出,大部分是日处理l00t以下的小型面粉厂。新疆最大的制粉集团一一天山面粉集团的日处理小麦量也只有l000t(7个分公司)。(钟永玲,中国小麦加工业现状及展望,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年第4期,24-27)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区小麦加工年设计生产能力455.42万吨,小麦粉实际总产量119.87万吨;全疆共有面粉生产企业311家。其中大型面粉企业有:

1、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新疆八一面粉有限责任公司

3、伊犁盛康粮油有限公司

4、喀什地区八一粮油工贸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局)

3.新疆小麦面粉品质

由于新疆的地理条件特殊,属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光照充足,辐射强,降雨量少,一般在150 mm左右。新疆种植的小麦品种约40多个,根据小麦所种的不同品种,按播种季节分为春麦和冬麦,麦区可分为3个类型区。

(1)冬麦区,多集中在阿克苏、克孜勒苏、喀什、和田.主栽新冬2O号、奎冬5号、石审418

5、中优950

7、邯郸53l6等。

(2)冬春麦兼种区。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及南疆东部,包括伊犁河谷、乌苏、石河子、昌吉、奇台、轮台、库尔勒、若羌、且末,以春麦为主的冬春麦兼种区,主栽新冬17号、l8号、22号,奎冬5号,伊农16号、18号,宁春16号、17号,新春8号、l1号、14号。

(3)春麦区,分布在北疆北部、准葛尔西部山地和东疆吐一哈盆地、焉稽盆地、巴州的4个县和兵团农二师8个团场,主栽新春8号、11号宁春303。

新疆粮油质检站对全疆45个粮食主产县约40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对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论是:新疆产小麦均为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缺乏优质高筋小麦,品质指标不平衡,蛋白质含量偏低。其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小麦品质指标不平衡,各地区产小麦品质指标差异很大,表现为:粗蛋白含量最高测定值为l5.2%。最低测定值为10.3% ;3个麦区粗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1%、13.5%、12.4%,均偏低;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最高测定值分别为38.9%和49.3 mL,最低测定值为17.5%和19.4 mL,有显著差异;稳定时间最高测定值为7.2 min,最低测定值为1.3 min;拉伸面积最高测定值93 cm2 ,最低测定值12 cm2,均有显著差异且缺陷明显。

(2)从沉淀值、面团流变学特性等测试结果看,普遍面筋品质较差,蛋白质含量偏低,质量差。

(3)从食品加工角度讲,新疆小麦品质指标中,绝大部分小麦的降落数值均大于150 s,粗蛋白含量接近或大于12.0% ,湿面筋含量均大于25.0%,有部分小麦的稳定时间接近或大于3.0 min,基本符合饺子粉、普通面条粉、馒头粉、蛋糕粉、酥性饼干粉、糕点粉的要求,适合制作普通面食食品,如:面条、馒头、普通糕点、酥性饼干等。(马宏 新疆小麦品质状况浅谈,粮食加工,2009年第34卷第5期:87-88) 2006年,抽取新疆自育小麦主要种植区的天山北部县市10个州(地、市)府所在地的市场、饭店和居民常用的面粉品种样品29份,开展品质性状检测和馒头、面条加工品质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相比,新疆市售面粉的蛋白质含量达到强筋指标,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等都达到中筋的标准,其中51.7%的样品可以制作优良的面条,75.9%的样品可以制作优质馒头,能够满足家庭面食制品的基本要求。新疆市售面粉沉淀值较低、流变学特性变异大,说明新疆市售面粉的蛋白质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本地区所种植的小麦品种有关,因为目前新疆主要种植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较高,沉淀值较低,大多数属中筋小麦品种.(桑 伟 新疆市售面粉品质性状及其面条、馒头加工品质特性评价,西北农业学报 2008,17(3):91—96)

4.新疆小麦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比较效益低, 小麦面积受到挤压

2010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效益远高于小麦.些粮棉争地的地区小麦面积被挤压现象尤为突出。据区农业厅资料,2010年籽棉价格为10.5元/kg,比上年的6.3元/kg上涨67%.10月份秋冬种期间有些地区已经达到11元/kg以上的历史高价位。所以在宜棉 ,棉花竞争力很强。

二、各地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小麦生产面临困难

结构调整实际上也是效益使然。近几年来,新疆各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南疆地区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林果业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已经靠发展林果脱贫致富。 5.促进新疆小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① 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② 因地制宜研发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综合种植模式 ③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实现节本增效

④ 加快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钟永玲 2011年新疆小麦生产形势及展望, 农业展望2011年第7期)

第11篇:世界小麦生产特点

世界小麦生产特点

世界种植小麦的国家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这7个国家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7%。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t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从各大洲的分布看,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面积约占世界小麦面积的45%,其次是欧洲,占25%,美洲占15%,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占5%左右,各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与面积比重大体一致。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统计,世界小麦常年产量为5.8亿t左右,占谷物总产量的28%。但近几年由于世界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呈下降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98/99年度世界小麦产量为5.89亿t,2002/03年度下降到5.68亿t,5年下降了2100万t,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主产国小麦减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杨卫路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世界小麦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o1961年全球消费量约为2.33亿t,1997年为3.35亿t,1981年为4.45亿t,1991年为5.55亿t,2001年为6.60亿t,以每10年1亿t的水平持续增长。而全球小麦的期末库存量则随着收成的丰歉而波动。近10年,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保持在1.1亿~1.3亿t,远低于1985和1986年1.7亿t的水平。2001年世界小麦库存已经降到近13年来的最低水平。

转型国家东欧和前苏联年人均消费小麦262kg,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0kg,也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55kg,发展中国家消费水平最低,人均年消费小麦只有74kg。中国小麦人均消费为92㎏,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东欧的水平。

世界小麦贸易量自1981年超过1亿t以后,近十几年相对比较稳定,一直在1亿~1.2亿t之间徘徊。主要是因为一些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提高了自给率,从而降低了进口量,使世界小麦贸易量的增长受到制约。

全球小麦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4个国家, 4个国家常年出口量为7500万t左右,约占世界小麦贸易量(1.1亿~1.2亿t)的70%。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年均出口量在2700万t,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也是传统的小麦出口国,出口量一直稳定在1500万—1600万t,法国还是欧洲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另外,这4个国家小麦出口量均超过其国内生产总量的50%,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比例接近80%,属于典型的小麦贸易出口国。

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南美和部分欧洲国家也有一些进口。仅亚洲进口小麦的国家就达20多个,年均进口量超过100万t的国家就有12个。根据进口数量划分,意大利、巴西、日本和埃及小麦进口量都在600万t左右,韩国进口量近几年保持在400万左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进口量也在300万t左右,是世界主要的小麦进口国。中国曾经是世界第一小麦进口大国,常年进口量在1000万t左右,自1998提锐减,近两年进口量不足100万t。

第12篇:优质小麦生产协议书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委托乙方_________生产优质小麦,为了保证合作的成功,特制定以下协议,协议双方共同遵守。

一、委托种植品种:_________。

二、收购数量:种植基地面积_________亩,预计产量_________吨。

三、合作方式:

1.基地管理:甲方负责推荐优质小麦品种,提供良种,制定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发放明白纸,并对基地种植户进行培训,小麦生育期对基地进行检查;为了保证商品小麦质量,乙方应使用甲方提供的优质良种。如果自留种应在播种前向甲方提供种子样品,并由甲方检验认定种子合格后方可使用。栽培管理应按照甲方要求进行,并接受甲方检查指导,保证小麦质量。

2.质量检测:小麦收获后乙方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送至甲方,由甲方对商品小麦品质进行化验和分等定级。甲方需在乙方送达样品后20天内向乙方通报每种样品小麦的化验结果。

3.收购程序:乙方接到甲方的品质检测结果后,双方商定达到收购标准的小麦收购时间,甲方保证按时收购。如有变化,双方协商解决。

四、质量等级标准

基地商品小麦的杂质含量、水分、不完善粒和色泽、气味等指标需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GB1351-1999国家二级小麦质量标准。其它品质指标见表1:

┌──────────────┬────┬────┬────┐

│小麦等级│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容重 (g/L)│≥770│

├──────────────┼──────────────┤

│降落数值 (S)│≥300│

├──────────────┼────┬────┬────┤

│粗蛋白质 (%,干基)│ ≥15.0 │ ≥14.0 │ ≥13.5 │

├──────────────┼────┼────┼────┤

│湿 面 筋 (14%水分基)│ ≥38.0 │ ≥35.0 │ ≥32.0 │

├──────────────┼────┼────┼────┤

│稳定时间 (分钟)│ ≥15.0 │ ≥12.0 │ ≥7.0 │

├──┬───────────┼────┼────┼────┤

│拉伸│面团的抗拉伸阻力 (E.U)│ ≥550 │ ≥450 │ ≥350 │

│指标├───────────┼────┼────┼────┤

││面团的延展性 (mm)│ ≥190 │ ≥180 │ ≥180 │

└──┴───────────┴────┴────┴────┘

四、协议内容:

1.粗蛋白、湿面筋、稳定时间、面团抗拉伸阻力和面团的延伸性五项品质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等级标准降一级。

2.达到本协议质量标准的商品小麦在普通小麦市场价基础上,加价10%以上;本价格为仓口价格,原料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和运费由乙方自负。

3.乙方提供的优质小麦在达到本协议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后,甲方需保证收购,全部计划收购量需在当年12月底前完成。

4.甲方从收到乙方小麦之日算起一个月内付款。乙方基地需给甲方开具农牧渔业发票。

5.正常情况下双方需遵守本协议规定的收购数量和单价,如遇到无法预见的原因造成小麦单产或市场价出现大幅度波动,双方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协议,本合同宣告终止。

6.本协议一式两份,经双方单位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法人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13篇: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谯城区绿色食品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每亩单产400公斤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肥料、农药使用原则和要求,以及生产管理等系列措施。

一、基本条件

1、土壤条件。选择土层较厚,质地为壤质、轻壤质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O.08%以上,碱解氮6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15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100毫克/千克以上。

2、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条件(NY/T391—2000)要求。灌溉水选用地下水源。

二、主要技术指标

(一)播种前准备

1、选用良种:选用经审定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早茬地选用皖麦38号;中茬地选用豫麦69号、烟农19;中晚茬地选用豫麦47号、豫麦70号;晚茬地选用郑麦9023。

2、配方施肥。亩底施腐熟有机肥3立方、复合肥50公斤,或尿素18公斤、过磷酸钙70公斤、硫酸钾20公斤、微肥1公斤。有机肥不足时亩补施饼肥50公斤。

3、精耕细作。采用机耕,耕深23-25厘米,打破犁底层,耙透整平,达到寸水灌满田。同时提倡深松机深松,增加蓄水保墒能力。土壤墒情不足时先造墒,再整地,后播种。

4、防治地下害虫。在耕地时捡虫,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采用药剂防治,犁地用辛硫磷拌饼撒施,每亩用量100-250克,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同时,在播种时,选用包衣种子或用小麦拌种剂拌种。

(二)播种

1、精少量机播。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机播,播种量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灵活掌握,一般早茬品种每亩播种量5-6公斤,中茬品种每亩7-8公斤,晚茬品种每亩9-10公斤。播种深度4-5厘米,做到足墒下种,一播全苗。

2、适期播种。早茬地选用偏冬性品种,一般在十月五日前播种,中茬地选用半冬性品种,在十月五——十五日播种,晚茬地选用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在十月十五——二十五日播种。尤其是抗寒性较差的春性品种播期要推迟到十月二十日以后,以免冻害。

(三)田间管理。

1、冬前。查苗补缺:出苗以后及时查苗补种,对断垄的立即用同一品种带水补种或浸种催芽补种。地头、地边补种整齐,疙瘩苗进行疏苗清理。中耕划锄: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根系生长。适时灌溉:在出苗以后至越冬期如遇土壤干旱,要及时浇水培育越冬壮苗,确保安全越冬。

2、春季(返青-开花)。及早中耕划锄: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年后及早划锄,清除杂草,松土、提温、保墒,促根下扎,利于大蘖生长,形成健苗。杂草严重时进行化学除草。化控防倒:在小麦开始拔节前喷施壮丰胺,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防治后期倒伏。追施拔节肥:在小

麦第一节间开始定长至第二节间伸长时(约在三月上旬),进行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尿素12公斤(纯氮5.5公斤,占总施氮肥量的40%),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注意防治小麦纹枯病、红蜘蛛、蚜虫等。在孕穗、抽穗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有机液肥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在挑旗期至开花期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

3、后期(开花-成熟)。小麦开花以后应注意适当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一般不灌溉,龙其是要避免麦黄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的防治。开花期如遇连阴雨要于雨前立即喷施多菌灵防治赤霉病,雨后再喷一遍效果更好,同时注意吸浆虫、穗蚜、锈病及其它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结合后期穗蚜、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抓好叶面喷肥,提高籽粒千粒重。

(四)主要病虫害防治

以下所列小麦病虫害不是每年都有发生,具体发生情况和防治用药时间,以区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为依据。

1、病害防治

(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包括有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药剂防治时可用20%的粉锈宁乳油每亩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兼治小麦白粉病。

(2)小麦纹枯病

在三月上旬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每亩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预防。

(3)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我区不常发生,在小麦扬花期遇到连续3天阴雨,该病就会严重发生,可用40%多菌灵悬浮剂100克/亩,兑水喷雾防治。

2、虫害防治

(1)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每亩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克,兑7.5公斤水稀释后,拌小麦种50公斤进行预防。

(2)麦蚜

在小麦生长期,百株蚜量达800头-1000头,天敌数量与麦蚜比超过1:200时,用药剂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1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五)收获

注意在蜡熟末适时收获,并提倡麦秸还田。

收获时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包装、运输、贮存过程中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接触。

在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藏。贮藏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若进行仓库消毒、熏蒸处理,所用药剂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

第14篇: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作者:杜敏婉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摘要: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涉及小麦的产地环境选择,生产过程,包括种植、生产过程、收获,产品质量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生产标准。

关键词:小麦 无公害生产 技术规程 标准

1、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环境的优化选择

1.1 适宜的环境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周边2km内没有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气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灌溉水质标准,农田土壤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 适宜的生态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选择在小麦的主产区,种植区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结构,具备获得高产的基础。主要包括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分,通气性与保水性能良好。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为获取较多的无公害产品,应选择耕作层深,容重和盐含量较低,全量养分和有效养分高的土壤.

2、品种类型

2.1 品种选用

根据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选用丰产性好,品质优,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河南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可选用豫麦

34、豫麦

47、豫麦50、郑麦9023等新品种。

2.2 种子处理

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播前要精选种子、晒种,筛掉小、秕粒;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要保证不低于95%。

3、整地

3.1 前作物收后要尽早浅耕灭茬,深度10-13cm一次。

3.2 播前10-15d趁合墒浅耕,深度10-13cm,耕后收墒。此后,有雨耙耱收墒;连旱无雨,表墒严重不足,碎土、提墒和保墒三结合,实行耙、耱、压连续作业。

3.3 地下害虫严重田块,播前进行土壤药剂处理。

土壤处理:在地下虫危害严重(特别是吸浆虫)地区,一定要在整地前施药,每亩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3-5kg进行土壤处理。

4、施肥

4.1 施有机肥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7500-45000 Kg(每亩2500-3000Kg),三分之二,随深翻入土壤,三分之一播前浅耕时溜施。

4.2 原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时,以每公顷22500-30000Kg(每亩1500-2000 Kg)农家肥与72-102 Kg(每亩4.8-6.8 Kg)的五氧化二磷混合耕翻施入,或15000-22500 Kg(每亩1000-1500ICg)农家肥与90-120 kg(每亩6-8 kg)纯氮浅耕时施入。坡地每亩施农家肥为15000 kg(每亩1000 Kg)以上,纯氮75 Kg(每亩5Kg),五氧化二磷90 kg(每亩6 Kg),犁地时一次作基肥施入犁沟。

4.3 种肥拌种用氮化肥用量,一般每公顷纯量不超过7.5-15 Kg(每亩0.5-1.0 kg)。用尿素拌种。播种层土壤含水量不足16%应避免拌种。

5、播种

5.1 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天。

5.2 播种期:冬性、半冬性品种10月10日-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10月15日~25日播种,若播种推迟,应采取种子催芽、适当加大播种量等措施予以弥补。

5.3 播种量:播种前要根据土壤地力、水肥条件、品种特性和播种期而确定。在适宜范围内,早茬的品种每hld播量75kg-90kg。中晚茬的品种,每hm2播量90kg-120kg。

6、管理

6.1 秋冬管理:目的是增蘖、促根、育壮苗,安全越冬。

6.1.1 保苗:播后地面发生板结,应轻耙破板,及时查苗补种。

6.1.2 控旺:遇播期过早、水肥充足,发生苗稠旺长,及时采取镇压、耙麦或浅中耕。

6.1.3 追肥:对基、种肥不足,分蘖期麦苗明显瘦小发黄的田块,争取追一次速效氮肥,促弱扶壮越冬:

6.2 做好春季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

6.2.1 田间除草。免耕田播前10天用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和播后芽前化学除草。拔节前杂草重的田块实行中耕除草,对长势弱的麦田追施一次拔节肥一般亩施尿素3-5kg。

6.2.2 病虫害防治。苗期至孕穗期注意锈病防治、抽穗期用药防治赤霉病及灌浆期防治蚜虫。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要选用无公害农药,二要做到用药剂量准确,施药时期恰当,收获前30天不得再施用农药,收获前20天不得再施用氮肥和根外追肥。

在小麦病虫草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导致小麦产品容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保证小麦产品的无污染,化学药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且各种农药空瓶等废弃物都集中深埋。

6.1.5 灌水

小麦3叶至分蘖期灌水,做到1次灌足。拔节孕穗期是否灌水,可视旱情而定。

7、收获

小麦蜡黄收割,收割干净,不掉穗、不掉粒,籽粒损失小。割茬低而整齐,可减少籽粒损失,且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8、产品质量

脱谷后及时晾晒、精选,产品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

第15篇: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兖州市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

小麦技术指导方案

为保证兖州市2012-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进行,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持续提高我市小麦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方案。

一、主要目标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安排,全市共选择了100个小麦专业种植村,科技示范户400户,辐射带动4000户,建立3个科技示范试验基地。项目实施主要目标为:根据小麦优质高产技术思路,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需求,加大农技农机结合力度,推广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小麦“双宽”播种、小麦深松少免耕播种、配方施肥与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全面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确保小麦持续增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技术内容

(一)主导品种

根据兖州市气候条件、农民意愿及市场需求确定我市小麦主导品种为济麦

22、济南

17、济麦20。其中济麦22主要集中在新兖镇、兴隆庄镇、大安镇、漕河镇及颜店镇东部种植,种植面积22万亩左右;济南17适应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需 1

求,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模式,集中在小孟镇、新驿镇、颜店镇西部及大安镇和新兖镇的部分村,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这两个品种占到我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济麦20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在我市种植0.7-0.8万亩之间

(二)主推技术:

近年来,在小麦生产中,我们相继推广应用了秸秆还田、宽幅精播高产栽培、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病虫草害无公害综合防治和灾情应对等一系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小麦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单产实现“十连增”。2012-2013年度,我市向省农业厅推荐了以下小麦主推技术。

1、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对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其核心“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有利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提高产量,是我市近年来宣传推广的主要技术,目前已成为主推技术之一,特别今年利用小麦高产创建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购买了108台小麦宽幅精播机,无偿提供给部分镇村,加快了该技术的推广力度。目前我市推广的种植模式为:2.6米一畦,畦背0.4米,畦内种植9行小麦,小麦播幅8-10厘米,平均行距为29厘米。今后几年,小麦宽幅精播种植模式将作为我市小麦种植中的主要种植模式加以推广。

2、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

兖州市肥水条件优越,小麦单产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强筋及中筋小麦的田间管理,该技术在我市大面积应用已有多年,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应用技术。其中心内容可概况为“一个减少,一个推迟”,即减少底肥施用中氮素的比列,推迟小麦春季肥水管理的时间,由原来习惯的返青-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推迟到起身-拔节期。

3、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

目前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麦田采用旋耕后直接播种的耕作模式,在耕层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蓄水及小麦根系下扎,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适应生产形式需求,通过秸秆还田、深松、镇压等技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水分蓄积,提高根系活力,增加抗旱抗寒能力,提高产量。该技术在我市种粮大户中应用较多,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目前已成为我市小麦生产主推技术之一。主要技术规程包括“玉米秸秆还田+深松30厘米+旋耕15厘米+耙压或镇压2遍+播种机播种+播后镇压”6个关键环节。

三、工作计划

2012年8月,编制培训计划,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和考评制度,组建专家组,遴选技术指导员,确定科技示范户,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及操作规程。

2012年9月-2012年11月,利用“三秋”生产关键时期,进行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入户指导;规划建设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对基地农户进行秋种技术培训及小麦冬前管理技术

培训。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全面技术培训,全方位开展入户指导工作。

2013年3月-2013年5月,开展小麦春季管理、春耕备播技术培训及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培训,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小麦春季及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

2013年6月,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考评;认真总结项目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形成总结报告。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履行技术指导与服务职责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小麦、玉米、蔬菜专家技术指导组,其中小麦专家组成员5人,负责制定全市小麦技术指导方案及操作规程,负责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技术员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和答复咨询。督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面向全市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培训,对全市入户技术指导员进行业绩评价。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如备耕、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应到每个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累计到户工作时间150天以上。技术指导员要与示范户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4个示范户,并帮助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40个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二)加强信息沟通

技术指导员要在秋播、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收获等关键农时结束后,及时向专家组汇报工作,撰写工作总结材料。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效果、存在的问题、典型事例、对策建议等,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附加相关技术文件、照片或录像。要建立和完善简报制度,及时反馈技术指导工作进展情况。

(三)加强监督检查

专家组成员要加强对示范户的调研,了解示范户的需求,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问题。配合农业主管部门做好考评工作,按照项目统一规定的绩效评估办法加强监督检查。

第16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相关文章列表:·年终技术工作总结 ·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工作总结 ·业务技术工作总结 ·我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建设有限公司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科技产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技术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返回 技术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第17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抗旱工作,确保了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3、技术服务到位,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小麦备播、播种、管理等关键时期,我们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近百场次,举办专题培训会34期次,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开办电视讲座10余期,发布50余条农业短信,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大厅服务咨询50期300余人次,多途径、多角度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抗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小麦生产中。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遇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提出技术管理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小麦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去冬今春小麦严重干旱期间,农技中心组织土肥专家定期测试墒情,根据苗情、旱情,发10期抗旱简报,36条抗旱新技术短信息,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组成12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做到节水、节时、节能,浇好保命水、丰产水。又如,小麦生长中后期,我们针对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吸浆虫和锈病,组织26名技术人员,四次深入田间踏查,对锈病和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提出防治措施,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早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4、示范样板创建,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引路作用。今年以市政府为总牵头人,在腰店、桑庄等乡镇创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的同时,涉农部门分别在全市26个小麦主产乡镇内,共建“万、千、百、十”不同类型的小麦示范样板田126个,面积达25万余亩,示范方内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粮食高产、粮食增产、高产创建、探索模式、服务指导等方面大力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如腰店乡、桑庄镇示范方,特别是腰店乡黑龙村百亩示范方,采取“六统一”,规范有效地落实了关键措施,取得了较高产量。据省农调队5月19日上午现场测验,百亩示范方,面积132亩,亩群体43.4万,穗粒数37粒,千粒重预计42克,按85%折亩产579.5公斤。5月31日邓州市农业局专家组又一次现场实测,亩产584.9公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5月21日省小麦专家胡廷积、张世英一行在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到示范方现场进行观摩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5月23日全南阳市示范方创建示范观摩会在邓州召开,兄弟县镇平县组织其乡镇党委书记、农业局等单位领导,来邓州观摩,现场考察小麦示范方建设成效。领导和同志们均为大旱之年邓州市万亩示范方能够取得如此高的产量赞叹不已。

5、落实主要技术措施,强化生产管理,为小麦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①、大型整地和收获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整地和收获的质量、效率,为适时适墒播种和抢收抢种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本年度机耕机耙面积占98%,机播面积占70%,机收面积占90%以上,为小麦适时适墒播种,保证一播全苗和实现抢时收割“龙口夺粮”提供了有效保障。

②、优良品种的广泛普及是今年小麦增产的内在因素,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郑麦90

23、豫麦70—

36、04中

36、偃展4110等占到了90%以上,其中9023占60%以上、豫麦70—36占15%,04中36占5%,有效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逆增产作用,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的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示范有苗头的新品种,如郑麦36

6、豫农202等12个,为邓州小麦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③、测土化验、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今年,邓州市农技中心根据近几年取土化验的结果,对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配方,并发放施肥明白卡10余万份。农户按方施肥,既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又节约了肥料,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刘集镇单坡村千亩配方施肥示范方,平均单产527.5公斤,腰店黑龙村配方施肥样板田132亩,平均单产584.9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383.8公斤,亩增201.1公斤,增产率达52.4%,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应用配方施肥面积19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其中,精准配方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比当地经验施肥平均亩产397公斤,亩增68公斤,增产17.1%,配方施肥的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显著。

④、强化预测预报,科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麦播期间,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面积达180万亩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地下害虫的危害,降低了病虫基数,而且兼顾了生态效果。二是狠抓了冬前化除和早春麦田杂草的防治工作,麦田化除190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90%左右,有效解决了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问题,这对今年抗旱保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狠抓了以吸浆虫、条锈病、蚜虫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了损失,为小麦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⑤、立足抗旱保苗,加强麦田管理,为大旱之年夺高产保驾护航。今年,针对冬春连旱的天气情况,以抗旱浇麦为主、结合中耕镇压、化学除草、防病治虫进行了麦田管理,在抗旱浇麦阶段,全市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水源、人力和机械动力,尽最大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抗旱浇一遍水的有130万亩左右,其中浇两遍以上的45万亩左右,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产。抗旱浇麦成效显著,据调查浇水与未浇水的麦田产量差异很大,如:文渠乡肖店村农户张绍斌3.5亩小麦浇了两遍水,据测产,亩产高达591.8公斤,而邻地段士训的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332.0公斤,浇过两遍水的比未浇水的亩产多259.8公斤,增产率达78.3%。又如:张村镇李楼村的路培虎1.5亩小麦浇了一遍水,亩产463.8公斤,而同村刘德中的5亩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224.8公斤,浇一遍水比未浇水亩产多了239公斤,增产率达106.7%,浇水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以后号召群众抗旱浇麦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二、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从光照、温度、降水主要气象因素来看,小麦全生育期内(2010年10月10日—2010年5月31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2517.3℃,降水303.4mm,光照993.5小时,与我区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2221℃、275mm,1100小时相比,积温多了296.3℃,降水多了28.4mm,光照少了106.5小时,从时空分布看是利弊兼有,弊大于利,特别是降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前期少,后期多的现象,从出苗到拔节阶段降水量极少,从10年10月23日到09年2月7日一百多天总共降雨量不足11mm,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现象,而在即将收获的5月

27、28两日降雨量却达83.5mm,造成我市大部分麦田穗发芽,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具体分析如下:

1、腾茬—整地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

此阶段降水10.5mm,积温375.2℃,日照时数48.3小时,阴雨较多,温度不高,光照不足,对秋作物收获晾晒不利,但适合人们田间劳作,利于加快收获进度,并为麦播整地积累一定的墒情。

2、整地—播种阶段(10月11日—11月5日)

此阶段积温406.9℃,降水39.8mm,光照时数89.4小时,晴天多,雨天少,但雨量集中,特别是我市10月20—22号下了一场透墒雨,降雨量达38.6mm,为整地和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调查我市绝大部分田块都集中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适期适墒播种,由于底墒充足,做到了一播全苗,麦播基础较好,全市小麦苗足苗匀,前期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越冬干旱创造了条件。

3、出苗—越冬阶段(11月6日—12月20日)

此阶段积温369℃,降水5.5mm,光照时数221.9小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晴天多,加之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全市麦田出现严重旱情,部分麦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黄苗死苗现象。不过麦田旱情在11月底、12月初逐渐显现,此时小麦的第一分蘖高峰期即将结束,多数麦田越冬前总茎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常年同期指标,且多为大分蘖,而苗期适当干旱还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植株抗旱抗灾能力,所以对这类播种基础好,后来又浇水的麦田,群体影响不大,甚至比去年有所增加,但部分整地质量差、播种晚又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旱象虽重,但这类麦田往往播量较大,靠主茎成穗,较大的播量冲抵了因干旱造成的分蘖少成穗率低的弊端,且因为主茎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不低,产量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4、越冬—返青阶段(12月21日—09年2月5日)

此阶段积温157.7℃,降水4.2mm,光照时数190.5小时,降水仍偏少,旱情仍在发展,小麦苗情持续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及早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各地狠抓落实,迅速掀起了抗旱浇麦夺丰收的麦田管理高潮,浇水面积达130万亩左右。

5、返青-拔节阶段(2月6日—3月10日)

此阶段积温240.2℃,降水16.2mm光照时数75.4小时,2月8日、16日、17日、26日和3月2日有明显降水,连降小到中雨,加之抗旱浇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数麦田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受旱麦田苗情明显好转,其中

一、二类麦田比例已较冬前上升10个百分点左右。

6、拔节—抽穗阶段(3月11日—4月10日)

此阶段积温369.3℃,降水33.6mm,光照时数144.4小时,3月12日降水17mm,23日降水6.2mm,27-28日降水4.2mm,由于降雨有所增加,旱情基本解除,光照充足、温度较适宜,小穗小花发育较好,结实率高,这是今年小麦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时小麦病虫害有所抬头,3月18日在构林镇五道岗发现了条锈病发病中心,蚜虫也逐渐增多,吸浆虫也开始羽化出土,病虫害防治到了关键时期。

7、抽穗—成熟阶段(4月11日—5月31日)

此阶段积温974.2℃,降水204.1mm,光照时数271.9小时,此时是形成籽粒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降水量达204.1mm,占全生育期总降水量的六成多,光照略显不足,但基本上能满足小麦从灌浆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需要,温度适宜,适合灌浆,且灌浆时间长,较去年长2—3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所以今年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比较高。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今年小麦即将收获时,5月27日—28日全市突降大雨,降雨量达83.5mm,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造成我市95%以上麦田出现穗发芽现象,粒发芽达56%以上。成熟早、种子休眠期短的品种发芽、霉变更加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提醒我们在品种利用上应考虑到后期穗发芽的问题,注意推广和培育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要做到半冬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合理搭配。

2、建议我市各级领导以继续搞好邓州小麦生产为抓手,重视和狠抓粮食生产,同时我们也要请求上级职能部门对邓州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邓州市粮食高产、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以完成各级下达的项目为依托,搞好小麦技术集成推广,加大推广力度,突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覆盖面,使科学技术在夏粮生产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建议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夏粮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5、建议在夏粮生产中,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行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以促进邓州夏粮产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6、围绕夏粮生产,着重研究“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办理的事情。

7、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凸显不足,旋耕和撒播面积有扩大趋势,导致麦田耕层变浅,土壤桥空不实,抵御旱灾的能力差,特别是今年问题尤为突出,前期干旱造成的黄苗、死苗现象,多数发生在这类地块中。建议为抢时播种而采用旋耕和撒播方式的农户,在播种后,要趁早对这类麦田进行镇压,踏实土壤,以预防越冬干旱造成死苗而导致产量降低。

2010-2010年度小麦播种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表

单位 : 万亩、公斤、方、万人次、万份、元

项目

县区

麦播

面积

良种

补贴

面积

集中

播种

时期

统一

供种

种子

包衣

药剂

拌种

精量半

精量播

预留

行间

秸秆

还田

亩施有

机肥

配方

施肥

机耕

面积

深耕

面积

机播

面积

土壤

处理

亩肥

料投

技术

培训

印发

资料

邓州市

210

200

10.25—11.2

12.5

200

100

70

50

25

80

2

205

202

150

160

50

120

80

80

比上年

+、-

+3.5

0

-10

-20

0

+10

-3

0

0

-20

-50

0

+10

备 注

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 2010 年 11 月 9 日

附表2: 2010-2010年度小麦品种种植情况调查统计表

单位 : 万亩、公斤

合同

种植

小麦

面积

优质

强筋

小麦

面积

普通

小麦

面积

弱春

性品

种面

半冬

性品

种面

郑麦9023

豫麦

70-36

西农979

偃展4110

豫农

949

其它品种(系)播种面积

郑麦

366

衡观

35

矮抗

58

豫农

202

洛麦

21

鑫麦

1998

平安

6号

新 麦

208

内农科201

04

中36

新麦

18

豫麦

18

邓麦996

邓州市

210

60

170

40

140

70

12.5

110

12

5

9

10

10

12

20

20

4

8

比上年

+、-

备 注

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若有其他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在表下面一并列出。

第18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

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抗旱工作,确保了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3、技术服务到位,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小麦备播、播种、管理等关键时期,我们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近百场次,举办专题培训会34期次,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开办电视讲座10余期,发布50余条农业短信,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大厅服务咨询50期300余人次,多途径、多角度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抗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小麦生产中。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遇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提出技术管理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小麦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去冬今春小麦严重干旱期间,农技中心组织土肥专家定期测试墒情,根据苗情、旱情,发10期抗旱简报,36条抗旱新技术短信息,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组成12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做到节水、节时、节能,浇好保命水、丰产水。又如,小麦生长中后期,我们针对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吸浆虫和锈病,组织26名技术人员,四次深入田间踏查,对锈病和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提出防治措施,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早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4、示范样板创建,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引路作用。今年以市政府为总牵头人,在腰店、桑庄等乡镇创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的同时,涉农部门分别在全市26个小麦主产乡镇内,共建“万、千、百、十”不同类型的小麦示范样板田126个,面积达25万余亩,示范方内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粮食高产、粮食增产、高产创建、探索模式、服务指导等方面大力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如腰店乡、桑庄镇示范方,特别是腰店乡黑龙村百亩示范方,采取“六统一”,规范有效地落实了关键措施,取得了较高产量。据省农调队5月19日上午现场测验,百亩示范方,面积132亩,亩群体43.4万,穗粒数37粒,千粒重预计42克,按85%折亩产579.5公斤。5月31日邓州市农业局专家组又一次现场实测,亩产584.9公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5月21日省小麦专家胡廷积、张世英一行在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到示范方现场进行观摩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5月23日全南阳市示范方创建示范观摩会在邓州召开,兄弟县镇平县组织其乡镇党委书记、农业局等单位领导,来邓州观摩,现场考察小麦示范方建设成效。领导和同志们均为大旱之年邓州市万亩示范方能够取得如此高的产量赞叹不已。

5、落实主要技术措施,强化生产管理,为小麦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①、大型整地和收获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整地和收获的质量、效率,为适时适墒播种和抢收抢种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本年度机耕机耙面积占98%,机播面积占70%,机收面积占90%以上,为小麦适时适墒播种,保证一播全苗和实现抢时收割“龙口夺粮”提供了有效保障。

②、优良品种的广泛普及是今年小麦增产的内在因素,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郑麦90

23、豫麦70—

36、04中

36、偃展4110等占到了90%以上,其中9023占60%以上、豫麦70—36占15%,04中36占5%,有效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逆增产作用,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的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示范有苗头的新品种,如郑麦36

6、豫农202等12个,为邓州小麦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③、测土化验、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今年,邓州市农技中心根据近几年取土化验的结果,对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配方,并发放施肥明白卡10余万份。农户按方施肥,既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又节约了肥料,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刘集镇单坡村千亩配方施肥示范方,平均单产527.5公斤,腰店黑龙村配方施肥样板田132亩,平均单产584.9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383.8公斤,亩增201.1公斤,增产率达52.4%,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应用配方施肥面积19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其中,精准配方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比当地经验施肥平均亩产397公斤,亩增68公斤,增产17.1%,配方施肥的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显著。

④、强化预测预报,科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麦播期间,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面积达180万亩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地下害虫的危害,降低了病虫基数,而且兼顾了生态效果。二是狠抓了冬前化除和早春麦田杂草的防治工作,麦田化除190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90%左右,有效解决了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问题,这对今年抗旱保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狠抓了以吸浆虫、条锈病、蚜虫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了损失,为小麦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⑤、立足抗旱保苗,加强麦田管理,为大旱之年夺高产保驾护航。今年,针对冬春连旱的天气情况,以抗旱浇麦为主、结合中耕镇压、化学除草、防病治虫进行了麦田管理,在抗旱浇麦阶段,全市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水源、人力和机械动力,尽最大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抗旱浇一遍水的有130万亩左右,其中浇两遍以上的45万亩左右,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产。抗旱浇麦成效显著,据调查浇水与未浇水的麦田产量差异很大,如:文渠乡肖店村农户张绍斌3.5亩小麦浇了两遍水,据测产,亩产高达591.8公斤,而邻地段士训的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332.0公斤,浇过两遍水的比未浇水的亩产多259.8公斤,增产率达78.3%。又如:张村镇李楼村的路培虎1.5亩小麦浇了一遍水,亩产463.8公斤,而同村刘德中的5亩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224.8公斤,浇一遍水比未浇水亩产多了239公斤,增产率达106.7%,浇水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以后号召群众抗旱浇麦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二、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从光照、温度、降水主要气象因素来看,小麦全生育期内(2010年10月10日—2010年5月31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2517.3℃,降水303.4mm,光照993.5小时,与我区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2221℃、275mm,1100小时相比,积温多了296.3℃,降水多了28.4mm,光照少了106.5小时,从时空分布看是利弊兼有,弊大于利,特别是降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前期少,后期多的现象,从出苗到拔节阶段降水量极少,从10年10月23日到09年2月7日一百多天总共降雨量不足11mm,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现象,而在即将收获的5月

27、28两日降雨量却达83.5mm,造成我市大部分麦田穗发芽,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具体分析如下:

1、腾茬—整地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

此阶段降水10.5mm,积温375.2℃,日照时数48.3小时,阴雨较多,温度不高,光照不足,对秋作物收获晾晒不利,但适合人们田间劳作,利于加快收获进度,并为麦播整地积累一定的墒情。

2、整地—播种阶段(10月11日—11月5日)

此阶段积温406.9℃,降水39.8mm,光照时数89.4小时,晴天多,雨天少,但雨量集中,特别是我市10月20—22号下了一场透墒雨,降雨量达38.6mm,为整地和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调查我市绝大部分田块都集中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适期适墒播种,由于底墒充足,做到了一播全苗,麦播基础较好,全市小麦苗足苗匀,前期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越冬干旱创造了条件。

3、出苗—越冬阶段(11月6日—12月20日)

此阶段积温369℃,降水5.5mm,光照时数221.9小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晴天多,加之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全市麦田出现严重旱情,部分麦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黄苗死苗现象。不过麦田旱情在11月底、12月初逐渐显现,此时小麦的第一分蘖高峰期即将结束,多数麦田越冬前总茎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常年同期指标,且多为大分蘖,而苗期适当干旱还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植株抗旱抗灾能力,所以对这类播种基础好,后来又浇水的麦田,群体影响不大,甚至比去年有所增加,但部分整地质量差、播种晚又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旱象虽重,但这类麦田往往播量较大,靠主茎成穗,较大的播量冲抵了因干旱造成的分蘖少成穗率低的弊端,且因为主茎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不低,产量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4、越冬—返青阶段(12月21日—09年2月5日)

此阶段积温157.7℃,降水4.2mm,光照时数190.5小时,降水仍偏少,旱情仍在发展,小麦苗情持续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及早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各地狠抓落实,迅速掀起了抗旱浇麦夺丰收的麦田管理高潮,浇水面积达130万亩左右。

5、返青-拔节阶段(2月6日—3月10日)

此阶段积温240.2℃,降水16.2mm光照时数75.4小时,2月8日、16日、17日、26日和3月2日有明显降水,连降小到中雨,加之抗旱浇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数麦田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受旱麦田苗情明显好转,其中

一、二类麦田比例已较冬前上升10个百分点左右。

6、拔节—抽穗阶段(3月11日—4月10日)

此阶段积温369.3℃,降水33.6mm,光照时数144.4小时,3月12日降水17mm,23日降水6.2mm,27-28日降水4.2mm,由于降雨有所增加,旱情基本解除,光照充足、温度较适宜,小穗小花发育较好,结实率高,这是今年小麦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时小麦病虫害有所抬头,3月18日在构林镇五道岗发现了条锈病发病中心,蚜虫也逐渐增多,吸浆虫也开始羽化出土,病虫害防治到了关键时期。

7、抽穗—成熟阶段(4月11日—5月31日)

此阶段积温974.2℃,降水204.1mm,光照时数271.9小时,此时是形成籽粒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降水量达204.1mm,占全生育期总降水量的六成多,光照略显不足,但基本上能满足小麦从灌浆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需要,温度适宜,适合灌浆,且灌浆时间长,较去年长2—3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所以今年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比较高。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今年小麦即将收获时,5月27日—28日全市突降大雨,降雨量达83.5mm,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造成我市95%以上麦田出现穗发芽现象,粒发芽达56%以上。成熟早、种子休眠期短的品种发芽、霉变更加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提醒我们在品种利用上应考虑到后期穗发芽的问题,注意推广和培育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要做到半冬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合理搭配。

2、建议我市各级领导以继续搞好邓州小麦生产为抓手,重视和狠抓粮食生产,同时我们也要请求上级职能部门对邓州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邓州市粮食高产、稳产、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以完成各级下达的项目为依托,搞好小麦技术集成推广,加大推广力度,突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覆盖面,使科学技术在夏粮生产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建议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夏粮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5、建议在夏粮生产中,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行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以促进邓州夏粮产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6、围绕夏粮生产,着重研究“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办理的事情。

7、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凸显不足,旋耕和撒播面积有扩大趋势,导致麦田耕层变浅,土壤桥空不实,抵御旱灾的能力差,特别是今年问题尤为突出,前期干旱造成的黄苗、死苗现象,多数发生在这类地块中。建议为抢时播种而采用旋耕和撒播方式的农户,在播种后,要趁早对这类麦田进行镇压,踏实土壤,以预防越冬干旱造成死苗而导致产量降低。

附表1:2010-2010年度小麦播种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表

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 2010 年 11 月 9 日

附表2: 2010-2010年度小麦品种种植情况调查统计表

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若有其他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在表下面一并列出。

第19篇: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推荐]

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技术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 (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 。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化学除草。防治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乳油60-70毫升,对水30-4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婆婆纳等阔叶杂草,每亩可用75%苯磺隆(阔叶净、巨星)干悬浮剂1-1.8克,或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或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防治时间宜选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杂草二叶一心至三叶 时进行。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充时期,对冬前未能及时除草、而杂草又重的麦田,此期应在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及时进行化除。

第20篇: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王 东,鞠正春

(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东 济南 250100)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99-103

12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农业部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1-1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60)

作者简介:王东(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 E-mail:wangd@sdau.edu.cn

摘 要: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2003~2012年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技术路线主要有改造中低产田、选育选用适宜品种、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关键词:山东;小麦生产;产量潜力;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S512-103(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099-05 小麦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2年全省种植面积362.7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3.2万公顷,增长0.9%;平均单产6 010.5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156.0公斤,增长2.7%;总产218.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7.6亿公斤,增长3.6%。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小麦已连续10年增产。2013年小麦刚刚收获,仍是一个丰收年。但受资源制约等因素影响,保持小麦持续发展、保障供需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研究山东省未来几年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

1.1 小麦是山东人的主要口粮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专家估计,我国小麦食用消费量约占小麦消费总量的67% [1]。山东省小麦总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8%,根据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一季小麦即可保证全省的口粮供应,其它粮食品种除少量用于搭配口粮外,大部分用于肉、蛋、奶转化和工业加工[2]。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小麦起着其它粮食品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2 山东小麦是优质专用粉的加工原料

近年来山东省小麦面粉加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省共有小麦粉加工企业528家,年生产小麦粉99亿公斤,占全国的203%,居全国第2位[3]。由于山东省是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生产的小麦品质优良,深受面粉加工企业欢迎。目前省内面粉企业产品已由原来的以小麦标准粉为主,发展到以特制粉、专用粉为主,开发出面包粉、饺子粉、糕点粉、油条粉、汉堡粉等50余个小麦专用粉品种。2011年全省小麦粉生产总量达218.3亿公斤[4],其中纳入统计范围的499家面粉加工企业年产小麦粉146.5亿公斤,年产小麦加工副产品45.9亿公斤,其中挂面4.16亿公斤、方便面1.04亿公斤、饼干1.33亿公斤、速冻面制品0.1亿公斤、面包糕点等0.13亿公斤[5]。 1.3 小麦的饲用需求呈逐年增加趋势

由于饲料配方技术的突破,在保障饲料质量的前提下,小麦对玉米的替代率[6]可达50%~100% 。而且小麦饲用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改善肉鸡胸肌和猪胴体品质,减少家禽脂肪肝综合症的发病率等[7]。2012年前10个月,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导致与小麦比价出现倒挂,小麦饲用需求明显增加。据农业部畜牧业司调查,2010年我国直接用于饲料消费的小麦约为73.0亿公斤,2011年约170.0亿公斤,2012年在250.0亿公斤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畜牧养殖业和饲料行业发展较快,小麦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量亦呈逐年增加趋势。 1.4 小麦与其它作物的间套轮作为种植结构调整争得了主动

山东省温光资源较丰富,适宜小麦-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种植。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的调控可实现小麦玉米两季双高产,山东省先后出现了桓台县、兖州市等吨粮县。目前山东省正着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继续打造一批吨粮县和吨粮市。据报道,2012年山东陵县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的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8 865.0公斤/公顷和10 830.0公斤/公顷,带动全县整建制过吨粮。山东省计划到2017年,德州、济宁、淄博、泰安和枣庄5个地级市将率先建成吨粮市,菏泽、聊城、潍坊、滨州4个市基本建成吨粮市,78个产粮大县完成吨粮县建设。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亦可与小麦进行间套轮作,不仅保障了小麦产量的持续稳定,还增加了蔬菜、油料等供应,提高了农民收入。 2 山东省小麦生产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2.1 发展的优势

2.1.1 适宜种植强筋和中筋小麦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热资源较丰富,是我国生态条件最适宜于小麦生长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山东省的生态条件适宜于强筋和中筋小麦种植,其中胶东和鲁中对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最为适宜,鲁西北和鲁西南是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较优地区,鲁南是强筋小麦较优、中筋小麦优质地区[8]。这对山东省发展优质小麦产业非常有利。

2.1.2 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小麦生产,推行鼓励小麦生产的优惠政策 为保持小麦增产的可持续性,国家和山东省各级政府出台多项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并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小麦生产,如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山东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农业节水灌溉专项资金等。另外,政府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制度、生资综合补贴制度,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等。这些资金支持和政策性投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种粮收益,调动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2.1.3 连续多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积累了高产经验 为充分挖掘小麦增产潜力,通过样板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小麦增产,自2008年以来,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山东省开展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几年来,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示范带动成效显著,促进了全省小麦均衡增产,为实现全省小麦连续10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累了高产经验,为未来小麦持续增产打下了基础。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2013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比2012年增加122个,达274个,平均单产9 006.3公斤/公顷,比全省平均单产高3 007.2公斤/公顷。5个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平均单产8 023.1公斤/公顷,34个整建制推进试点乡(镇)平均单产8 318.7公斤/公顷。2013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367.3万公顷,总产220.35亿公斤,总产比上年增加2.36亿公斤。 2.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发展支农工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小麦生产中的耕地、耙地、播种、浇水、田间施肥、收割脱粒等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21亿千瓦;拖拉机达到247.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417.0万部,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94.5万部;农用水泵295.2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9.5万套;小麦联合收获机13.5万台[4]。2013年全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近年来,土地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 2.2 小麦生产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省小麦消费主要为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种子。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预测,2020年的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50公斤[9]。根据山东省人口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总人口为9 579.31万人[10],按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计算,山东省2020年粮食总需求量为462.2亿公斤。山东省2010年小麦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7.48%,按此比例计算,山东省2020年小麦总需求量为219.5亿公斤。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提出,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亿公斤,按47.48%的比例计算,2020年全省小麦生产能力应达到237.4亿公斤。未来7年小麦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潜力很小,按2012年的362.7万公顷计算,至2020年小麦单产应提高至6 546.0公斤/公顷。 2.3 小麦生产发展潜力

2.3.1 单产潜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山东省小麦面积一直稳定在400.0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由1985年的3 784.5公斤/公顷逐步提高至1997年的5 550.0公斤/公顷,总产由149.6亿公斤提高至224.25亿公斤。1997年以后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小麦种植面积逐渐下降,至2004年降到310.6万公顷,平均单产为4 552.5~5 101.5公斤/公顷,总产降至158.46亿公斤;自2005年起小麦种植面积增加,2006年恢复到355.7万公顷并保持稳定,平均单产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362.7万公顷,平均单产由2005年的5 491.5公斤/公顷提高至6 010.5公斤/公顷,总产由180.11亿公斤提高至217.99亿公斤。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

2.3.2 不同区域增产潜力 山东省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间自然和生产条件不同,产量水平及增产潜力亦存在差异。

鲁西黄灌区:包括沿黄河各县市,面积约173.3万公顷。该区以黄河水灌溉为主,井灌为辅,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土壤肥力不均,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和荒地,目前平均单产为5 250.0~7 500.0公斤/公顷。该区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方面均有较大的潜力,应继续加强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配套完善田间灌溉工程,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3%,增产14亿公斤。

鲁北井灌区:包括淄博、潍坊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33.3万公顷。该区以井灌为主,能够保障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溉用水。但区内多为山间平原,易受冻害、干旱等的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平均单产为6 000.0~6 750.0公斤/公顷,部分县市可实现小面积单产9 750.0~1 1250.0公斤/公顷的高产,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该区应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0%左右,增产2亿公斤。

鲁中南井湖河灌结合区:包括济宁、泰安、枣庄、临沂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66.7万公顷。该区井灌面积约占80%左右,部分麦田用湖水和河水灌溉,目前平均单产为6 750.0公斤/公顷左右,部分麦田土壤肥力较好,滕州、兖州等县已创出小面积单产10 500.0~11 835.0公斤/公顷的高产水平。该区应继续做好地力培肥,推广深松镇压规范化播种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7%~12%,增产4亿公斤。

鲁中旱作区:包括淄博、莱芜、泰安、潍坊、临沂、枣庄位于山地丘陵区的麦田,面积约36.0万公顷。该区山丘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土壤肥力偏低,以旱作小麦为主,目前平均单产3 450.0~5 700.0公斤/公顷。未来发展,一是应用抗旱小麦品种和旱地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山间水库、塘坝等工程建设,增加蓄水,挖掘水源,保证浇上关键水,提高抗旱能力。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左右,可增产0.8亿公斤。

胶东旱作区:包括烟台、青岛、威海,面积约50.7万公顷。该区山丘、平原、洼地交错分布,灌溉面积小,目前平均单产为4 500.0~6 000.0公斤/公顷。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层薄、质地差,水资源不足,应加强秸秆还田、推广深松镇压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肥地力、选用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栽培技术;地下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应合理开采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8%,增产1.7亿公斤。

2.3.3 品种潜力 山东省具有较好的小麦育种基础条件,每年有5~10个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这些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3%~10%,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目前济麦

22、泰农

18、良星99等品种已成为山东省的主导品种,其中济麦22由于具有较好的丰产、抗倒、抗病特性,具备单产10 500.0公斤/公顷以上的产量潜力,成为山东省种植面积第一大品种。泰农

18、山农20等品种的产量构成三因素较协调,已多年多点创出单产10 500.0公斤/公顷以上高产,充分展示了增产潜力,成为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的品种。山东省未来高产新品种的筛选和应用推广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2.3.4 技术潜力近几年,山东省重点推广了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冬春控旺防冻防倒技术、水浇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小麦生育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具备增产5%以上的潜力,对山东省小麦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部分新技术应用面积增长幅度较慢,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3 山东省小麦生产发展技术路线

山东省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提高单产的技术路线主要有:

3.1 改造中低产田

据卫星遥感分析,山东省小麦高、中、低产田的比例分别为54.3%、30.5%和15.2% [11],目前中低产田的面积仍占小麦总种植面积近1/2的比例,严重制约小麦单产的进一步提高。政府需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增加有机肥投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地力水平转化升级,使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扩大高产田面积。继续加强水利建设,通过河道治理、蓄水打井、节水灌溉等有效措施,扩大可灌溉面积和高产稳产田面积。 3.2 选育选用适宜品种

山东省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冬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从灌溉条件分析,山东省雨养旱地小麦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12],这就要求在品种选育上,不仅要重视选育产量潜力较高的耐肥、抗倒小麦新品种,而且要加强抗逆丰产旱地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病害发生情况分析,近年来,山东省小麦常发病害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生产中应选用相应的抗(耐)病小麦品种,以减轻病害发生导致的产量损失。从社会需求和小麦籽粒品质分析,需针对山东人民主要消费的馒头、面条、水饺等小麦制品,进一步加强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山东省许多地区在小麦生育后期易遭受干热风危害,导致粒重降低而减产,生产中需注意选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 3.3 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

山东省当前主推的小麦栽培技术包括: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诸如常年采用旋耕机旋耕导致耕层浅犁底层加厚,播前播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实导致播种过深影响出苗或冬季寒、旱交加造成死苗,播量过大导致群体质量差、倒伏,春季第一肥水过早,后期早衰等问题。此外,山东省小麦生长季内常遇季节性干旱,春季倒春寒、低温冷害及后期干热风危害等。在加大现有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力度的同时,还应努力开展小麦节水抗旱及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创新。

3.4 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生产中发展机械化不仅仅是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而是用农业机械解决人工难以做到的高质量生产手段的问题。不发展农业机械,部分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不能有效实施,小麦产量水平就上不去,成为制约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因素。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小麦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障。这需要农业部门与农机部门一起开展新农艺、新农机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并重视培训农机手,提高机手的作业水平。

3.5 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2008年以来,山东省开展小麦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小麦连续10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组织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创新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方式,将星罗棋布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内、更大面积上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钟永玲 2012年小麦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J] 农业展望,2013,3:7-14 [2]陆懋曾 山东小麦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 [3]山东省粮食局产业处 蓬勃发展的山东粮油加工业[J] 齐鲁粮食,2009,2:15-16 [4]山东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山东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30,406-411 [5]王文兵 认清形势 强化措施 推进面粉加工业科学发展[J] 齐鲁粮食,2012,7:10-15 [6]娄辰,魏圣曜 饲料用麦大行其道[J] 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3:46-47 [7]訾乃涛,刘金银,程时军 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J] 饲料与畜牧,2010, 8:35-38 [8]王东,于振文,张永丽 山东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的气象条件及区划[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18(10):2269-2276 [9]曹甲伟 小康阶段我国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10]山东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山东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7 [11]赵玉金,赵红,徐法彬,等 利用卫星遥感信息解译山东冬小麦产量类型分布[J] 气象科技,2004,32(1):57-59 [12]殷毓芬 山东省当前小麦品种的育种方向和选育的商榷[A]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C] 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3-118

小麦生产总结范文
《小麦生产总结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