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6: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 要: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对不同小麦外植体 (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小孢子、花药、原生质体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 述。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

Abstract :Wheat tiu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and aurance of improving wheat by plant gene engineering.different wheat explants, such as immature embryo, inflorescence, mature embryo, young leaf, root, microspore,anther, protoplast,were cultured to obtain regenerative plants, the advances of study on which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Wheat ,Explant,Tiue culture

; 1.前言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仅 次于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小 麦品种改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育种家的重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作物遗传育种优先研究的课 题之一。而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的转移要求建立高效的离体培养系统,这种系统必须对广范围的基因型而言是快速、可靠和适用的。因此,小麦高效组织培养系统的建立 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2.小麦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2.1 幼胚组织培养

自1978 年Shimada成功地通过小麦幼胚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以来,幼胚被共认为是小麦组织培养最有效、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之一。在小麦幼胚培养中,如何确定胚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胚龄的衡量标准问题,一些学者选用“一定长度”或“直径”的胚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而另有学者则倾向于选用“受粉后发育时间”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 。其次,是最适胚龄的确定,因为不同品种、不同地区最佳胚龄不同 。王常云等认为烟台地区冬小麦的有效胚龄为 14-20 天,最适胚龄为 16 天,具体到每个品种,最适胚龄只有一天,且取决于基因型。S.Ito 等认为取授粉后10 天的幼胚培养较为适宜。覃建兵等研究表明最适于培养的未成熟胚大小为 0.15-0.20cm之间。梁竹青等通过三年的试验,选用直径为 1.0-1.5mm的未成熟胚作为胚培养的的“最适胚龄”,安海龙等认为幼胚直径在 0.5-0.8mm为宜。关于幼胚的取材时机,虽然人们标准各异,但是还有个参照范围。在实际应用中以授粉后的时间间隔为标准进行取材较为方便。通过对麦基一号、MS、white、BB、Miller、N 及C 等多种培养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MS培养基为最佳的基本培养基 。在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椰子乳 等物质,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分化,在继代培养中提高盐浓度(2MS)或加适量的水解酪蛋白(300-500mg/ml)均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及绿苗的形成,调节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可以提高小麦植株分化频。目前,幼胚培养一般均用MS作基本培养 基,少数以MB(MS无机盐,B5有机物)做基本培养基, 生根壮苗时用 1/2MS培养基。 在诱导幼胚愈伤组织过程中,2,4-D是用的最广泛的生长素类激素。研究者们普遍认为 2,4-D对小麦幼胚培养胚胎发生具有关键作用。2,4-D的使用浓度在0.5-5mg/ml不等。 2mg/ml2,4-D是诱导盾片愈伤组织的适宜浓度,并抑制胚的早期萌发。低浓度的2,4-D (小于0.1mg/ml)对愈伤组织没有促进作用,其浓度较大时(大于2.5mg/ml )可以提高愈 伤组织活力,但将降低植株再生能力,使胚性愈伤组织转变成非胚性愈伤组织[16],Nabors et al认为2,4-D单独使用时会促进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不同品种对2,4-D浓度的反应 均不相同,各品种分化率的变化随2,4-D浓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 2,4-D浓度的变化对出愈率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安海龙等认为,对小麦致密愈伤组织而言,愈伤组织本身分化潜能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特性的影响似乎要大于外源激素的影响。在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种分化培养基被研究者采用。一种是培养基中不加任何激素。另一种是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KT、BA等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如IAA等。在生根方面,人们常用低浓度的NAA或适度浓度IAA来促进生根。对于小麦幼胚的培养条件, 研究者得出了许多观点,Tiwari VK 等[20]认为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好,液体培养基有利于幼胚及其愈伤组织吸收营养。Mukesh Dahiya 等认为愈伤组织诱导时,对光的需要随基因型而定。 在其它方面研究表明,盾片向下放置易使胚直接萌发,盾片向上放置易产生愈伤组织,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盾片向上显著高于盾片向下,而分化频率没有显著的差异[10]。李洪杰等研究表明,适当地辐射处理小麦幼胚,可以提高植株再生频率或分化率。于晓红等认为,干燥处理适当的时间,可以有效的提高植株的分化频率。4℃处理幼胚时间超过3 天,则使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降低。不少研究者认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呈下降的趋势。小麦幼胚培养中,小麦基因型、培养基等对小麦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在生有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每一个基因型,都能找到合适的培养基提高培养效率。

2.2 幼穗组织培养

自Chin等从小麦幼穗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以来,小麦幼穗组织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基因型等几个方面。颜昌敬等研究表明,0.3-1.0cm的小麦幼穗愈伤组织出现早,生长快,小于 1mm的则较难培养,2cm愈伤组织出现的少而迟。刘瑞凝等报道护颖分化期的培养效率最高,而肖海林等报道,护颖分化期最差。何勇刚等的研究 表明,0.5-1.0cm长的幼穗处于诱导分化的最佳时期。而Yadava R等认为,1-2cm长的幼穗 适宜于诱导愈伤组织及植株分化培养。关于幼穗最佳取材时期,虽然研究结果不一,但可以提供一个参考范围。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分化等方面受基因型影响很大,长时间的培养使得培养物分化能力减弱,固体培养基比液体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织有更高的形态建成能力。Yadava R 等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氨基酸、椰子乳、水解酪蛋白(CH)取得了很好的效果。Hou bingkai 等认为,短时间的低温处理幼穗明显提高再生频率。肖海林等认为在培养基中添加CH、BAP、NAA不利于幼穗愈伤组织生长。李士生研究表明提 高6-BA的浓度,添加AgNO 有利于小麦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小麦幼穗离体培养与幼胚的离 体培养幼许多相似之处,但从幼穗培养中获得的高频再生体系的报道并不多。

2.3 成熟胚组织培养

小麦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的限制等优越性。所以,它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在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中,培养效应同样受基因型的影响,成愈率高的基因型,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不一定高,成愈率低的基因型,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不一定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及其成株能力下降。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中,MS也是研究者用的最多的培养基,和其它外植体相比,小麦成熟胚对2,4-D的耐受受程 度较强。Mendoza MG 等研究表明,Picloram虽然对愈伤组织形成有利,但对再分化 不利,Dicamba 比2,4-D有更好的效果。Meenakshhi sidana 等研究表明,2,4,5-T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有利。李宏潮等研究指出,ABA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根分化有利。 晓红等 指出,ABA有利于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保持。随着对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Ozgen M等采用胚乳支持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愈率和分化率分别达到 90%和 80%以上。虽然在小麦成熟胚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面临这许多问题。譬如,怎样提 高成熟胚来源愈伤组织分化率、寻求对各基因型较适合的培养基等。

2.4 幼叶组织培养

在生物技术育种中,对植物叶片进行离体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禾谷类作物的叶 片一直被研究者认为很难获得愈伤组织,因而提出了禾谷类作物叶片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疑问。现在研究表明,禾谷类叶片能够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特别差。王万军等研究表明,小麦幼叶愈伤组织可诱导产生大量绿点,其绿苗诱导率极低, 一些基因型的愈伤组织不能发育出绿苗。迄今为止,有关小麦叶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的报道很少。

2.5 根组织培养

早在 1951 年就报道了离体小麦根的人工培养,但未能获得愈伤组织。直至1968 年, Trione et al首次从小麦根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1977 年,Chin等从小麦根外植体诱导 的愈伤组织实现了不定根的发育,未诱导出芽器官的发育。同年,Bhojwani等从小麦根 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获得了极少的再生植株,重复实验未能成功。直到最近,蔡润等在20℃培养条件,含4mg/ml 2,4-D的培养基中获得了22.6%的再生植株,使小麦根离体 培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6 原生质体培养

早在 1988 年,Harris等从小麦胚性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随后,我国的研究者也获得了类似的报道。郭光沁等用半冬性小麦幼胚诱导建立的胚性愈伤组织游离原生质体,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细胞分裂,直接形成体细胞胚,进而再生成完整的绿色植株。李宏潮等通过对两个冬小麦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分别获得了再生愈伤组织和完整植株。在原生质体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有KM8PP、MS、N6 等,其中 KM8P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选择适当的外植体,几乎所有的小麦基因型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要获得理想原生质体培养的基因型却十分困难。即使一个好的基因型,通常要经过繁杂的过程才能建立起胚性悬浮系,其实验周期一般需要一年以上。如此长的培养过程增加了细胞的变异性,又减弱了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 总之,小麦原生质体培养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即受基因型、实验材料的发育状况、制备 原生质体的酶系统、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生质体成株率不高。从而限制 了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广泛应用。

2.7 小孢子组织培养

小麦游离小孢子培养是 1933 年Tuveon等首次成功的进行了报道。 我国也曾在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开展过小麦小孢子培养的研究 ,但由于无突破性的进展而终止。但近几年来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使小孢子培养基本可用于育种实践在小麦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许多因素影响小孢子培养过程中植株分化频率。譬如,供体植物花药的生理状态、小孢子的发育阶段、离体培养条件、供体材料的基因型等,另外,细胞质对小孢子胚胎发生有明显的影响。低温处理 (4℃,2-3 周)在花药培养中已广泛 使用 ,也是提高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有效方法。李光威等认为 ,小麦小孢子游离之前采用饥饿预处理有助于胚状体和愈伤组织形成。Toureav A et al认为,高温和饥饿处理对胚胎 的发生具有叠加作用,并且各种胁迫处理方法是可以相互取代的。兰素缺等研究认为, 小麦游离小孢子培养中,麦芽糖是最好的糖源。在胚胎再生方面,Toureav A报道了以改良的诱导培养基(2%的蔗糖代替9%的麦芽糖作为碳源)作为再生培养基 ,可以改善胚胎的 再生能力 ,大约60%的胚胎都可发育成小植株。 目前, 国外在小麦小孢子培养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突破。一个培养皿中可产生成百上千个 胚胎和上百个单倍体再生植株。另外,小孢子培养省时、省力 ,在育种实践中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但近几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因重视不够而基本停滞。所以,有必要重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跟踪,使小麦小孢子培养技术能尽快用于我国的育种实践中。

2.8 花药组织培养

自1971 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首次获得小麦单倍体花粉植株以来,应用花药培养 技术进行小麦品种改良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培养基、花药发育时期、激素、碳源、固 化剂、培养前低温预处理、接种后短期高温培养、培养温度、光照、供体植物的生理状态及基因型等方面对小麦花药组织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一领域,我国处于国际领先 地位。

用于小麦花药培养的培养基有麦基 1 号、N、C、W、马铃薯- Ⅱ及葵培养基。海燕等通过对N、C、W 和葵培养基比较研究,认为葵培养基是小麦花培的最佳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则多用 190-2[68]、1/2MS培养基,但葛台明研究表明,190-2 不一 定优于 1/2MS培养基。在脱分化时蔗糖浓度多用 5-10%,再分化时多用3%。激素尤其是2, 4-D对愈伤组织诱导率有很大的影响,在2-20mg/ml范围内出愈率随2,4-D浓度的升高而提高,但2,4-D浓度过高会导致分化率下降,因此,一般2,4-D浓度多为 1-3mg/ml。KT对 出愈率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有机添加物LH、CH、CM对出愈率和分化率有促进作用。 。

3.结束语

在小麦组织培养中,不管采用那部分外植体进行培养,都受培养条件、基因型等因素 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基因型,一般能找到适合它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幼胚愈伤组织在继 代的过程中胚性保持较其它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强,且成愈率和植株分化率高,一致认 为小麦幼胚是最佳的组织培养外植体。因此,幼胚便成为小麦遗传转化中的主导受体。

-

-

参考文献

[1] 奚亚军,路明.小麦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在育种上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 (2):55-57,108.[2] 梁竹青,高明尉,成雄鹰.供育种的小麦未成熟胚离体培养技术研究[J].作物学报,1988,14 (2): 137-142.[3]于晓红,朱祯,付志明,等提高小麦愈伤组织分化频率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报,1999,25 (4 ): 388-394.[4]梁竹青,高明尉. 不同小麦基因型对体细胞组织培养的反应[J].中国农业科学,1986,(2):42-48.[5]王常云,王作全,李晓亮,等.小麦幼胚离体培养育种技术的研究.麦类作物,1999,19 (1):14-16. [6] 覃建兵,汪越胜,何光源.胚龄对小麦盾片组织培养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5): 439-441.[7]安海龙,卫志明,黄建秋,等.小麦幼胚培养高效成株系统的建立[J].植物生理学报,2000,26 (6): 532-538. [8]章力建.小麦未成熟胚诱生大量绿苗的研究初报[J].遗传学报,1987,14 (3):175-178 [9]王海波,魏景芳.小麦愈伤组织状态调节与原生质体培养[J].中国农业科学, 1996,29(6):8-14.[10]王睿辉,陈耀锋.激素对小麦幼胚胚性无性系高频诱导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2001,29(1):33-35. [11] 何盛莲,崔党群,陈军营,等.小麦幼胚培养特性对外源物质响应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

[12]李洪杰,郭北海,张艳敏,等.利用组织培育和辐射诱变创造高频率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异位[J].遗传学报,2000,27(6):511-519.[13]颜昌敬,黄剑华,赵庆华.小麦幼穗培养一步成苗和提高分化率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5,3: 11-15.[14]刘瑞凝,谢一鸣,余素芹.冬、春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比较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12 (4 ): 435-438.[15]肖海林,赵世绪.影响小麦离体培养几个重要因素[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15 (2):147-151.[16]何勇刚,林刚,刘曼西,等.小麦不同生理状态的幼穗幼胚盾片与诱导分化能力关系的研究[J].武汉 植物学研究,2001,19 (5),363-368.[17]李士生,张玉玲.小麦幼穗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的分化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8 (4 ):349-354.[18]柳建军,于洪欣,冯兆礼.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 27 (4 )451-456.[19]廖祥儒,郭中伟,杜建芳,等.低温和 PEG 预处理对小麦愈伤组织形成及 IAA 氧化酶的影响[J].植 物学通报,2000,17 (3):257-259.[20]李宏潮,胡道芬,王虹.影响小麦成熟胚培养因素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0,5 (1):22-27.[21]李慧蓉.禾本科植物叶培养及意义[J].植物生理通讯,1992,27:442-445.1977,85:341-347.[22]孙宝林.提高小麦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频率的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0,6:116-119.[23]郭光沁,夏光敏,李忠谊,等.小麦原生质体培养细胞直接形成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J].中国科学(B 辑),1990,9:970-974.[24]秦跟基,杨琴,陈佩度. 表-油菜素内酯对小麦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 (4 ):9-12.[25]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等.提高小麦花培育种效率的研讨[J].作物杂志,1996 (4 ):22-23.[26]海 燕,和现昌,黄冰艳,等.葵培养基的研制及在小麦花药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植物学报,1997, 39 (8):742-747.[28]庄家骏,贾 旭,陈国庆.诱导小麦花粉愈伤组织分化植株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0,11 (5): 374-381.

\\

小麦期货论文

小麦高产技术调研论文

小麦

小麦工作方案

《小麦课题》

小麦害虫

小麦育种

三月份小麦

食品工业小麦胚研究进展与前景论文[优秀]

小麦试验协议书

小麦论文
《小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