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环保行业工作总结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12:03:46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肥料行业环保工作总结)

肥料行业环保工作总结

在县环保局和各级部门的大力监督指导下,我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始终把环保工作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上级领导部门的通知、指示要求从事经营活动,树立“抓好环保为经济,发展经济促环保”的大局观念,全面开展环保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大力宣传,提高职工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公司领导和环境保护组成员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节能减排、加强改善全厂环境卫生环境。针对我公司大多数职工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公司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特别是班前会上,每次都进行环保思想教育。通过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广大职工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职工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正在逐步成为我厂员工的自觉行动,环保工作将在企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强化管理,确保监管到位。

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各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施策,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状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了实处。

(1)我厂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有关规定,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由公司经理部牵头,携各部门领导及生产技术骨干成立环境保护组,对节能减排及其他环保工作进行有效监管。

3、节能减排促环保

我公司属于季节性生产企业,每年春耕时节处于生产繁忙季节,每年的生产期大约为5个月。我公司属于“三废”排放企业,主要有“废气”和“废渣”排放。为了减少废气、废渣排放,我公司淘汰了使用年限较久的旧锅炉,购买了新的锅炉(安装后已经广西区特检院检验验收),同时主动采购高质量的贵州无烟煤来做生产燃料,从而减少废气、废渣排放。对于燃煤废渣排放,公司本着“变废为宝,充分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外招标本公司燃煤废渣处理,选择资质较好的煤渣砖加工厂拉走本公司的燃煤废渣。锅炉的冲灰水经过三级沉砂池等过滤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放。

4、投入巨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

2013年来,我公司将近500万元资金投入到厂区路面硬化、仓库大棚及部分道路建大棚覆盖等多项环保基础设施,从而大大减少了粉尘生产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公司周边环境。

(1)搭建有机肥原料专用大棚,扩建排水沟。为了避免露天存放的有机肥料原料被雨水冲刷造成环境污染,我公司今年投入巨资搭建

了近万平方米的混凝土地基钢瓦结构大棚存放有机肥原料,同时扩建厂区排水沟。

(2)对厂区的道路翻新硬化。

(3)投入资金扩大厂区大棚覆盖率。对原来破旧的原料仓库推平,并连同多处通道盖起三座钢瓦大棚,使厂区大棚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对于公司生产车间往年较脏乱的问题,我公司出台《生产班组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并特别设置环境卫生专项款,将卫生费用拨给各班组,要求每个班组班后都做好清洁卫生工作,谁生产谁负责,并配备专门人员监督执行。该项举措使本公司的厂区环境卫生水平达到了我区同行前列,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形象。

虽然我公司在过去一年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力少、经费困难等问题导致有时监管不到位。希望今后我公司的环保工作能在上级环境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加以改进,从而得到质的飞跃。我公司承诺将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做好环保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继续加大对广大职工的环保宣传教育使其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不断提高,使我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

XXXXXXX公司

2014年2月13日

推荐第2篇:环保行业

环保行业:《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第二轮意

见征求工作完成点评

近日媒体报道,《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新一轮修订工作已经完成第二轮意见征求工作,出台步伐加快。

今年年初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脱硝完成时间要求和减排力度均大幅提高,业内预计今年内出台该标准是大概率事件。一般来说,5月份是火电厂确定大修计划的时间,因此这也是《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出台的一个时间预期点。氮氧化物排放约束指标已经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根据脱硫行业的经验,二氧化硫排放约束指标列入十一五规划之后,2006年新增脱硫火电机组1亿千瓦,是之前十年累计的4600万千瓦脱硫火电机组的2倍以上,之后每年新增的脱硫火电机组均在1亿千瓦左右,因此,2011年和2012年将是脱硝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的整体性机会。

环保部根据新标准测算,若对新建和2004年至2011年底期间通过环评审批的现有燃煤火力发电锅炉全部实施烟气脱硝,对2003年底前建成的火电机组部分实施烟气脱硝,则新标准实施后,到2015年,需要新增烟气脱硝容量8.17亿千瓦,共需脱硝投资1950亿元,2015年需运行费用612亿元/年。到2020年,需要新增烟气脱硝容量10.66亿千瓦,共需脱硝投资2328亿元,2020年需运行费用800亿元/年。

脱硝技术主要分为前端脱硝和后端脱硝,前端主要是通过低氮燃烧器控制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产生,尽管有示范项目仅仅依靠低氮燃烧技术实现了100mg/m3以下的排放,但是这并不具备普遍性;后端脱硝主要是通过安装烟气脱硝装置将排放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掉,主要有SCR和SNCR技术,目前SCR技术是主流。前后端结合将是未来主要的脱硝手段。前端脱硝领域建议关注龙源技术、燃控科技,后端脱硝领域建议关注龙净环保、九龙电力。

推荐第3篇:环保行业实验室自查自纠工作总结

大名县环境监测站

环保行业实验室集中检查活动自查自纠工作

总 结

为全面规范我站的工作,提升管理、业务水平, 按照《河北省环保行业实验室集中检查活动方案》的安排,根据方案阶段性工作部署,结合我站实际工作,在全站范围内开展了自查自纠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动员发动凝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增强本次自查工作的效果,6月11日,收到邯郸市技术监督局陈阳处长发来的邮件后,我们立即召开站主要领导会议,对《河北省环保行业实验室集中检查活动方案》进行了学习、分析、研究,按照方案要求,结合我站实际情况,确定我站自查自纠工作内容及安排,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副站长为副组长,各室主任为成员的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并于6月11日下午召开由监测站全员参加的自查自纠工作动员会。按照《河北省环保行业实验室集中检查活动方案》要求的32项内容,责任到科室、人员,明确工作要求及时限,为自查自纠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真查真纠出效果。

按照《河北省环保行业实验室集中检查活动方案》和《检查表》的要求,采取了检查与问询,集中与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全

面、客观地分析现状,查找制度死角、流程漏洞、规章执行、管理漏洞等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利用五天时间完成了本次的自查与整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收费标准公开内容不全;

2、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3、现场工作程序不够完善;

4、公开承诺没有向社会公开;

针对存在的问题,自查自纠领导小组确定了自纠方法,完成了整改工作,建立健全了四项规章制度,做到了服务“五公开”,即公开服务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承诺。

1、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透明度,根据河北省环保局、河北省物价局、河北省财政厅关于颁发《河北省关于环境监测站开展专业服务收费实施细则》的通知(冀环监字[1989]56号)文件,全面公开了环境监测服务收费标准,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标准。

2、针对自身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现行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以及各项管理措施等,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制度、实验人员考核制度、申诉投诉制度和委托检验制度,使实验室管理充分体现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3、在程序文件中《样品采集程序》的基础上,为使工作程

序更为规范、具体,结合目前我站监测工作实际情况,建立了《现场监测工作程序》,理顺了离开固定场所为现场工作内外关系,明确了现场工作程序和职责,促进了监测工作执行力提高。

4、转变服务观念,是本次自查自纠工作的重点,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把监测服务观点向新型监测理念转变,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树立新时期环境监测人员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我们以公开大名县环境监测站公正性声明为契机,一是学习动员大家明白公开承诺的目的、意义,增强检测人员履责的自觉性,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大名环保局局域网公布了我们大名县环境监测站公正性声明,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承诺。

三、多措并举促长效。

环境检测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与一役”,为建设一流的检测实验室,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提高,适应新形势下环境检测工作需要,我们会逐步完善四种机制,修改完善工作制度,使其有章可循,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循序渐进的长效进步。

一是完善责任机制。把岗位职责、具体考核指标及任务,用制度确定下来,使每个部门有制度,每个岗位有职责,每个监测人员有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领导负责制。站长对监测站工作负总责;分管站长对分管部门的工作负连带责任;二是科室责任制。每个科室都具体制定和明确责任、要求。三是监测人员个人责任制。制定岗位职责、业务考核指标等,对监测人员个人都有要求,纳入考核评比内容,谁完不成、谁受罚。三位一体

的责任机制,使监测人员、领导和科室及每个岗位职责分明,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休戚与共的责任机制,将使队伍的整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更浓。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措施和奖励手段,调动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鼓励监测人员投身于监测事业的驱动性机制。它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目标激励。统一思想行动,为确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原动力。二是荣誉激励。对在各项监测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荣誉来之不易、大家倍感珍惜的浓厚氛围。三是物质激励。对在各种竞赛活动中争得荣誉的人员,都给予物质奖励。四是工作评价激励。就是要坚持实绩第一的工作评价原则,把工作的实绩作为提拔、任用和奖励监测人员的基本依据。五是领导的人格激励。站领导处处想在先、干在前。以突出的实绩和人格的力量,赢得监测人员的信赖,为环境管理机制注入活力。

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努力使优秀人才茁壮成长,脱颖而出,搭建监测人员脱颖而出平台。二是建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员的聪明才智。三是实行技术人员定额制度,通过考试、竞岗,并结合德、能、绩、勤、廉等情况综合考评,择优聘任,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四是建立岗位职责,实行人事分类管理。将监测工作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并根据不

同岗位,分别制定职责、目标任务和考核评比标准,有效调动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是完善信息机制。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促进工作上台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上下相通的信息传递。凡是上级有关文件,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学习经验,继续努力;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二是内外相连的信息交换。要注重省内外有关兄弟站的信息交换,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三是相互走访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相互学习。应分别组织监测站的中层干部、先进个人到先进监测站学习考察,增进监测站之间的了解和互动。四是横向信息渠道的沟通。注意与相关部门领导机关和所属有关部门的联系,报送监测站工作信息,通过领导机关采用和转发,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自查自纠活动,我们清醒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任务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测制度,全面分析和总结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加积极姿态,更加努力工作,加强检测工作,不断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推荐第4篇: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2013-2014环保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2013年随着中国领导人的更替,新任中国领导在治理党内贪腐及经济结构和节奏调整等方面都带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过去中国十大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极不协调,房地产业扮演者暴利的角色,随着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各个银行尽可能的将资金都配置到地产及金融产品等方面,致使国内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不能够获得充裕的发展资金,“十二五”期初,国内长三角地区大批生产企业倒闭,不但影响国家产业发展结构,还引起社会就业等敏感问题的频发,为此新任领导班子,连续出台政策打压不良发展现状的始作俑者—银行业,首先是在6月央行暂停对各个银行的货币供应,迫使其以尽快的速度将资金回归到实业中,随后国家取消贷款利率下线,存款利率自由化的结果将加剧各个银行间的信贷竞争程度,这样会极大的利好于国内的各个行业,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等。环保行业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主题无论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化方面均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转型实在必行,尤其是目前环境服务业只占GDP份额的1.13%,未来可能会使产值由原来的1000亿变几万亿、几十万亿。环境服务业未来发展到更高的高度,像美国一样达到50-60%,成为国家经济拉动的支柱产业。

2013-2014年是各个银行的转型阶段,缺钱已然成为事实,水务行业整合程度势必会加剧,预计会有一大批的中小型企业倒下,这对很多已经做好准备的企业来讲是个机会。

Zjm1118

朱建明

推荐第5篇:环保行业分析

环保行业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现状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2、环保行业产业链结构

环保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工程建设及设施运营3个主要环节,产业内的企业一般涉及一个或多个环节。生活和企业排污是环保行业产业链的发起,也是整个产业的服务对象。由于存在生活排污和企业排污,为了达到国家的排污标准,三废必须在排放前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其中废气处理不存在生活排污层面。设备提供企业位于产业链上游。。

工程建设属于中游。工程建设包括设计咨询和系统集成等,也是价值链增值性与盈利水平较高的环节,涉足该领域的公司将享受到高成长。完全的市场机制可以保证龙头企业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率。由于工程建设对系统集成水平要求较高,国内能够实施工程承包的企业不多,目前外资在该领域仍具有优势。以污水处理子行业为例,介入中国污水工程市场比较有名的外资企业有法国威立雅、法国苏伊士、英国泰晤士水务、德国柏林水务公司等4大巨头。其中,威立雅在中国16个城市投资了18个水务项目,是目前在中国扩张步伐最快的外资企业。

设施营运位于产业链下游,指专业从事环保设施运营和管理,如污水处理厂、各种填埋厂、垃圾发电企业等。环保设施运营本质是重资产、稳定现金流型的业务。其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同时处理费的决定权主要取决于政府,属于公用事业,若处理费长期稳定,我国大部分市场化环保设施的投资回收期在15年左右。

3行业特点:

环保产业具有环境公益性、经济活动性、社会规模性、专门技术性、新兴性等特点,分为污染防治产业与资源产业、专门环保产业与共生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的边际利润率低于其他产业,甚至于无利润或者亏损。国家对其鼓励和扶持是绝对必要的。对环保产业给予行政保护并保证环保企业获取利润,应成为国家促进环保产业化政策的重要和核心内容。

4、国家政策:

节能环保行业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规划将把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二、问题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

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三、发展趋势:

从宏观上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还有广阔空间。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产业一般会维持10年-20年的高速增长期,产值增长率一般维持在GNP增长率的2倍-4倍,因此,预计我国未来环保行业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素质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环保产值占GNP的比例保守估计大于2.5%,我国十二五末环保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2%。国外环保行业快速发展驱动因素我国目前均已具备:政策、政府和企业的环保需求、经验水平、公众环境意识。

二、选股

(一)初选,3个指标

1、企业的经营能力:净资产增长率,剔除掉净资产增长率为负的3只个股。

2、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剔除掉资产负债率超过55的4只个股。

3、企业的股价的安全性:市净率,剔除掉市净率小于2的1只个股。

最近进入初选股票池的有10个股,分别是

东江环保

迪森股份

碧水源

铁汉生态

中原环保

万邦达

国电清新

兴蓉投资

维尔利

中电环保

(二)复选

1、企业龙头及市场占有率:

东江环保: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废物处理行业的领先企业,拥有最为齐全的废物处理经营资质和业内少有的“一站式”环保解决方案能力。在过去九年中实现超过20倍的高增长。

迪森股份:迪森属于行业领先企业,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碧水源:是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领域MBR 技术实力与综合经营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大型MBR项目建设方面已跻身国际先进企业行列。

铁汉生态:,公司目前业务覆盖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是国内极少能够在两个领域并重发展的区域龙头 维尔利:目前,公司渗滤液处理总规模和承接大中型项目的数量均为国内第一,其中,公司承接的渗滤液处理规模在500吨/日以上的大中型项目有八个,市场占有率第一,竞争优势明显。

中电环保:公司系江苏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火电、核电行业,公司是国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水处理公司之一。

2、资源优势:

迪森股份:公司所用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主要是林业三剩物和农业废弃物,我国生物质资源总量虽然非常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在家具和木材加工厂聚集地区,公司设立分公司采购林业加工剩余物;在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公司与当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者与具备资源条件的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并在一定半径内设立原材料收集站和加工站,收集林业三剩物,以保障原料供应。

铁汉生态::公司通过实施广东梅县大坪镇苗圃基地建设将为公司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供原材料支持。同时,苗圃基地的建设可为公司提供研发基地,尤其是针对生态修复领域的新苗木的培育和研发。

3、研发队伍及技术优势

东江环保:研发团队自成立以来已开展研究122项,其中重大项目15项,具有战略发展前景的储备项目9项,有95项技术已被应用于产业化生产。公司取得10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独占许可及15项专有技术。

迪森股份:基于自主创新,公司在原料收集、加工生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均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系统集成优势明显。

碧水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已申报受理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23项,专有技术66项。

铁汉生态:公司在生态植物驯化、培育、基因改良方面,生物肥料技术方面,施工技术方面等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已全面掌握生态修复工程的相关技术,并将其具体应用于南沙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深圳南坪快速路工程、海南三亚大隆水库边坡水土保持工程等工程项目中。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取得国家专利14项,在申请专利9项。

万邦达:公司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运营经验及高技术壁垒等层面;其中“EPC+C”等全方面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有效改善并提升了公司持续获得赢利增长点的业务特点;专业水样数据库、水质检测能力及产学研结合的研发能力都铸就了公司高技术壁垒。

维尔利:公司目前拥有10项专利,2项专利申请获受理,1项独占使用的发明专利

中电环保:截止2011年末,公司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20余项,拥有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30项,研发的18项水处理应用技术分别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

4、品牌及价格优势:

碧水源:凭借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公司在国内城市污水处理领域成功地承做了许多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MBR项目,包括规模较大或最大的MBR工程、举世瞩目的奥运配套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等系列项目,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形象。

碧水源:公司现有的主要竞争对手为GE、Siemens等几家国外先进企业。在与其竞争过程中,本公司所以能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除了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外,还在于提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格,以较优的性价比占领市场。公司具有价格优势的原因是,公司拥有的专有技术,注重本地化需求,优化配置了MBR系统中的工艺参数与设备,降低了系统设备成本;同时公司生产本土化,生产与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特汉生态:2010年“铁汉”注册商标被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公司“铁汉”自主品牌被评为2009-2010连续两年广东省优秀自主品牌,公司被评为2010年度广东省优秀企业、2009-2010年度广东省二十强优秀园林企业、2009-2010连续两年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2010年度深圳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10年度广东省劳动用工守法优秀企业、2011年度广东省雇主责任示范企业,并于2011年被认定为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等。

维尔利: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垃圾渗滤液处理业务,已先后承接38个渗滤液处理项目,在总处理规模

和大中型渗滤液处理项目(渗滤液处理量500吨/日以上)数量上取得了“双第一”的业绩,其中处理规模超过500吨/日的渗滤液处理项目8个,这些项目特别是具有示范效应的大中型渗滤液处理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公司在行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为公司持续承接新项目和开拓运营服务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5、高端客户优势:

中电环保: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华润电力、中核总、中广核、中石化、中石油、神华集团、宝钢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6、成本优势

国电清新:由于旋汇耦合脱硫装置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节省了技术使用费和专家服务费,设备采购不受限于技术提供方,使得公司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公司的干法建造业务在独家引进的德国CSCR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实际情况,进行了吸收、改进和创新,有效地降低了建造和运行维护成本。

7、兼并重组及市场开拓能力

东江环保:公司拟分别以募集资金15366.95万元、8032.45万元对项目实施主体公司全资子公司清远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江环保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增资,全部作为注册资本。

碧水源:自上市之后,公司一直积极开拓市场,在巩固北京、云南、无锡等已有地区的同时,公司还通过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合资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从而一次性锁定当地市场,持续开拓其他外埠市场。

铁汉生态:公司是少数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拓业务的公司之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开设有10家分公司,并拟在梅县等地建立苗圃基地,已经初步形成立足华南辐射全国的业务态势。

兴蓉投资:未来公司将参与异地污水处理或供水项目,开拓其他区域的水务市场,收购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标志着公司外延扩张的开始。

中电环保:2011年7月,公司出资1020万元收购江苏联丰环保51%的股权。此次收购江苏联丰体现了公司布局市政污水处理的战略思路。在公司保持工业水处理业务的同时,实施横向一体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司盈利和抗风险能力。

8、业务多元化:

万邦达: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为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力等下游行业大型项目提供工业水处理系统全方位、全寿命周期专业服务的公司。公司既能多专业、全面性的工程建设服务,又能弹性的提供个别阶段和个别专业的技术服务,如托管运营。

9、符合国家发展的产业政策

迪森股份:公司主营业务是利用生物质燃料等新型清洁能源,为客户提供热能服务。生物质能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鼓励类行业,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将有效降低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促进生物质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推荐第6篇:环保行业分类

污染主要是固液气三类

污水处理15家

中原环保 城市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业务

兴蓉投资 自来水、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环保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中山公用 从事生产供应自来水、污水处理和商业地产等三大主营业务 锦龙股份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

漳州发展 自来水供应、污水环保处理和汽车贸易业务

首创股份 国内污水处理领域的龙头

武汉控股 城市给排水、污水综合治理;道路、桥梁、供气、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国中水务 建设、经营城市市政供排水项目及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相关供排水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并提供相关的供排水技术咨询服务 南海发展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供水工程的设计、安装及技术咨询;污水及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设计、管理、经营、技术咨询及配套服务;销售:污水及废物处理设备及相关物资。

洪城水业 自来水、纯净水、水质净化剂、水表、给排水设备、节水设备、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的生产、销售,给排水设施的安装、修理;给排水工程设计、安装、技术咨询及培训,软件应用服务,水质检测、水表计量检测、电子计量器具的研制及销售、城市污水处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信息技术。

城投控股 原水供应,自来水开发,污水治理,污水处理及输送,给排水设施运营、维修,给排水工程建设

创业环保 污水处理,自来水供水及中水等业务

重庆水务 自来水销售、污水处理服务

江南水务 经营自来水的制售、自来水排水及相关水处理业务。 阳晨B股 城市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和其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固体废物

桑德环境是比较典型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类上市公司,不过还有很多垃圾发电的公司,也能处理部分固体废物。

桑德环境 市政给水及污水处理项目投资运营、垃圾处理及回收利用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和建设等。

山大华特 供水、污水处理及固体废弃物治理、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工程总承包

宁波富达 垃圾发电

华电能源 垃圾发电

哈投股份 垃圾发电

泰达股份 垃圾发电

凯迪电力 生物质发电

烟气处理

东湖高新:烟气脱硫和环保发电

九龙电力:脱硫脱硝工程、脱硝催化剂、脱硫BOT

龙净环保:电除尘、烟气脱硫设备电除尘器市场占有率超过20%

菲达环保:电除尘、烟气脱硫设备电除尘器市场占有率25%

国电清新: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的建造和运营

同方股份:烟气脱硫设备、工程(比重低)

国电南自 电力环保设备(比重低)

浙大网新 烟气脱硫(比重低)

豫能控股 电力环保,电力物资,节能技术改造及电力安装工程(比重低)

相关子行业

威孚高科 汽车尾气净化器

ST方源废旧轮胎回收行业

霞客环保 废弃聚酯物和其他塑料的综合处理

富春环保 火力发电、垃圾发电;蒸汽、热水生产;热电技术咨询

科林环保 袋式除尘器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袋式除尘系统设计业务 三聚环保 脱硫净化剂、脱硫催化剂、其他净化剂(脱氯剂、脱砷剂等)、特种催化材料及催化剂等。

先河环保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和销售

天立环保 工业炉窑密闭生产、炉气高温净化与综合利用两大类别的技术系统。 中电环保 工业水处理系统解决方案、水处理设备系统集成及工程承包业务。 永清环保 为高污染、高耗能工业企业提供烟气排放综合解决方案

华光股份 循环流化床和垃圾焚烧炉,卖给垃圾发电企业

三维丝袋式除尘器核心部件高性能高温滤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碧水源从事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客户一揽子提供应用MBR 技术建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维尔利 针对所需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的渗滤液水质及其变化情况、处理规模等特征,依托分体式膜生化反应器及其衍生工艺等高效渗滤液处理工艺,为客户提供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铁汉生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和园林养护

*ST大地 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

东方园林 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棕榈园林 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业务

脱硫 :

龙净环保、菲达环保、凯迪电力、浙大网新、山大华特、九龙电力

污水处理:

创业环保、首创股份、合加资源

照明节能:

佛山照明、雪莱特、浙江阳光

上海同臣的同行(环保):

山东福航、美邦环保、威立雅、首创股份、北控水务、中法水务、深圳水务、

桑德环境、万邦达、先河环保、安尼康、康泰、同臣、创新华一、思科尼恩绿天源、恒力、杰能

环保环保行业(东江):

竞争对手(工业废物方向):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广州绿由、深圳市危废处理站、惠州TCL环境技术公司、昆山中环、大连东泰、深圳市格林美、桑德环境、法国威立雅、广东奥美特集团、

竞争对手(市政废物方向):上海环境、中国光大、首创、北控等

竞争对手(检测方向):华测等

竞争对手(环境修复领域):北京建工、北京高能

格林美的同行:

美新、森泰、赫尔普、禾隆、新远见 江苏福瑞森、宜兴华龙、南京聚锋、南京旭华圣洛迪、安徽国风、湖州美典、江阴嘉纳斯、无锡南丰、沈阳沃而得、上海舒博术、青岛赛维纳斯、南京嘉景

汽车报废:

格林美,,华宏科技、天奇股份、怡球资源、五矿发展、精诚铜业、豫光金铅、江苏三友、霞客环保、桑德环境

推荐第7篇:环保行业企业

环保行业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原水处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 消音降噪设备环保通用设备过滤除尘设备清洗、清理设备 风机、排风设备空气净化装置公共环卫设施分析测量仪表仪器 节电/节能/电力设备园林机械/设施化工废料皮革/轮胎废料废纸/塑料/废液废电子电器金属废物 纺织废料垃圾收集、转运水处理化学品空气处理化学品过滤材料环保过滤污水垃圾节能通风

环保产品分类企业

纯净水污水过滤除尘消毒垃圾脱硫清洗净化排风泵阀泳池清洁分离除盐监测仪器杀菌 环卫园林机械节能渗透废物排风噪音冷却填料污泥仪表能源

污水设备:离心机,污泥脱水机,曝气机,微滤机,气浮机。

推荐第8篇:环保行业院士简介

蔡道基

蔡道基 Cai Daoji (1935.6.1 -) 环境毒理学(农药环境毒理学)专家。浙江省温岭市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获学士学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早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从事农业化学研究,后调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从事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与生态效应;在我国创建了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领域,建立了化学农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新农药开发、农药安全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在70和80年代间,曾对我国生态环境、农畜产品造成全国性严重污染的有机氯农药的禁用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八五”与“九五”期间曾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对我国新农药开发中对生态环境安全性预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国际合作防止农药对地下水污染和防止农药对水生物危害,以及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取得明显效果。在此期间,一直负责全国农药登记生态环境安全性评审工作,对防止有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起到把关作用。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克复

陈克复 Chen Kefu (1942.10.15 -) 制浆造纸工程专家。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力学专业。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至1996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至200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长期从事制浆造纸工程和环境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纤维悬浮液流动力学及流变学、中高浓制浆技术、纸页形成技术、涂料与涂布技术、废纸脱墨制浆技术及造纸废水处理。为了解决我国造纸工业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问题,在节水、节能、减少污染的新技术研发与普及方面、特别在实施中高浓制浆技术以取代低浓制浆方法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在中高浓制浆技术中取得了原创性、实用性的重大成果,研制成功中高浓纸浆少污染漂白技术与成套装备,为我国造纸工业清洁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版专著《造纸机湿部浆料流体动力学》、《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上、下册)、《中高浓制浆造纸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8本(部),发表论文165篇,其中38篇被SCI、EI收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丁德文Ding Dewen(1941.2.7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专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名誉所长,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5-1991年,从事寒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我国寒区工程热学奠基者,创立了冻土热学学科,创造性地解决了高原冻土路基稳定性、超深人工冻结凿井的热土工艺、冻土区地下管线保温-防腐优化结构及高原冻土区第一条长距离热水回流式供水技术。

1992年-现今,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工作。199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工程海冰学专著-《工程海冰学概论》。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十五”国家“973”项目-“中国典型河口陆-海相互作用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建议人,入海污染物生态环境效应课题负责人。“十五”国家“863”项目-“渤海典型海岸带环境修复技术”技术组成员,生物修复技术课题负责人。“十五”国家重点基金项目-“渤海污染负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环境容量”负责人之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灾害预报及业务化”赤潮灾害预报课题负责人。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夏声

顾夏声 Gu Xiasheng (1918.5.6 -) 环境工程专家。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1948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卫生工程硕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发展了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理论,提出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出的二相UASB工艺对于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的发展前景以及废水经酸化后,用自养型硫细菌进行生物脱硫,然后进行甲烷发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艺,是对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进行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和处理工艺研究,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推向一个新高度。在国内外首次提出UASB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和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出了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吉明

郝吉明 (1946.8.25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及控制策略方面有深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代表性箸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保荣

侯保荣 Hou Baorong (1942.1.3 -)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第

九、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独立撰写的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環境と防食の科学》,日本专家认为\"奠定了海洋腐蚀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本教科书和指导手册\"。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和《海洋腐蚀与防护》两本专著和三本论文集。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CA收录70余篇)。建立了模拟海洋腐蚀环境的实验方法和在不同海洋环境下控制材料腐蚀的工程技术系统。综合多年研究成果提出的\"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各一项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及国家专利29项。倡导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担任首届主任。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十余名。199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立安

侯立安(1957.8.24 -) 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徐州市人。2006年毕业于解放军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我国特种污染防控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军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探索和构建我国特种污染防控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国家专利2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入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高级专家,荣立一等功,获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鉴明

金鉴明 Jin Jianming (1932.1.23 -) 环境生态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家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等。现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研究员、总局科学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总局局长顾问、中国环境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在环境工程学科领域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物种移地、就地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设计,建设工程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生态定量化的研究和应用,辽宁蛇岛保护区的建设、广西花坪林区生态定位站的研究、广西容县农业区划、全国14碳脂肪酸植物资源研究和产业化、南药(穿心莲)北移研究、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以及麋鹿回归大自然的遗传生态工程的设计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成果具有开创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由此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奖及被国务院表彰为对中国科技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奖励。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鸿亮

刘鸿亮 Liu Hongliang (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曾获得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成果。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伦世仪

伦世仪 Lun Shiyi (1928.11.9 -) 发酵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诸城。195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任无锡轻工大学教授。国家级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点的创建人。在发酵工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比拟放大、氨基酸流加发酵过程的优化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在工程应用上获得多项成果。在废水高效厌氧生物处理工程领域的技术基础研究,论述较多,其中有的概念和方法已应用于工程实践。

近年来在环太湖地区、淮河、长江江苏段沿岸几类工业点污染废水的节能高效微生物治理流域,以及在几种有机酸的代谢调控技术和优化发酵等方面继续有所进展;作为梯队成员之一,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授权技术发明专利9项,实用专利2项。主编《环境生物工程》一部。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伟

孟伟(1956.09.22—)流域水污染控制专家,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获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主要从事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主持完成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重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推动流域水环境由单纯的水质保护向水质与水生态保护相结合转变。提出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按“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原则,以流域水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实施容量总量控制的流域水污染控制策略。主持完成典型流域突发性水污染控制与生态效应评估,为政府决策和全面提升科学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能力做出贡献。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2006-2020》。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实施方案设计,国务院批准实施,任技术总师。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德炉

潘德炉 Pan Delu (1945.12.26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遥感专家、《海洋学报》主编、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成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2000年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重要贡献奖;2002年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学成就奖。

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6篇。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遥感模拟仿真科学的研究起到了奠基和关键的作用。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易

钱 易 Qian Yi 女,(1936.12.27 -),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近年来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积极对国家环境决策献计献策并参与环境立法工作。累计培养硕士30余名,博士30余名,他们在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2000年曾被选为富尔布赖特杰出学者访问美国7个城市并作了12次学术演讲,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编或与他人合编了著作7种,主要有:“工业性污染的防治”,“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理事会成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曲久辉

曲久辉,环境工程专家。1957年10月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2年在哈尔滨建筑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国际水协会(IWA)理事会成员等学术职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特别是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机制、水质风险控制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多项原理和技术突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本,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阵海

任阵海 Ren Zhenhai (1932.11.7 -) 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50年代末,参加国家战略作物防寒害工程;从事云雾催化工程。60年代以来,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研究;负责核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及三线基地防止环境污染研究;倡议建立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创造性地解决建立适宜模型、发展探测技术、获取综合参数等关键问题,国内最早组织大气环境航测着重边界层中、下层包括市区内和区域性研究,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学科空白。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宏观规律;创立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研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利用卫星资料研究陆面生态变化,参加沙尘暴研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

孙铁珩 Sun Tieheng (1938.3.22 -) 污染生态学、环境工程学专家。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现任沈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沈阳市科协主席。孙铁珩先生长期致力于污染生态学与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研究,在建立与发展污水土地处理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为主体的污染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体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土壤污染防治,开展有机、无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生态过程研究,发展了我国土壤复合污染生态学。

2、根据土壤的净化功能和环境同化容量,建立了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体系,为在我国实施污水人工处理与自然处理并行的水处理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3、通过对石油、多环芳烃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开展清洁与生物修复研究,在土壤生态毒理诊断与建立特异工程菌,生物泥浆反应与预制床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译著13部(主编4部);发表论文150篇;国家专利9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优秀科技专家、辽宁省及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鸿霄

汤鸿霄 Tang Hongxiao (1931.10.4 -) 环境工程学与环境水质学专家。出生于河北徐水。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开拓我国环境水质学领域,建立\"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评价及治理研究。在我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铝现代生产厂,首创稳定化聚合氯化铁工艺。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机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国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多次奖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孝炎

唐孝炎 Tang Xiaoyan女,(1932.10.16 -) 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太仓县。195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在国内首次设计组织了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综合观测研究,证实光化学烟雾在我国存在并发现不同于国外的成因,由此制定的防治措施,使兰州夏季严重的光化学污染显著缓解。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在酸雨输送成因和致酸氧化剂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研究和防治方向起了主导作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及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全球关注的臭氧层保护工作,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文兴

王文兴 Wang Wenxing (1927.11.17 -)环境化学家。出生于江苏萧县,祖籍山东临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青岛)。大学毕业后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在原化工部属沈阳、北京、天津化工研究院主要从事烃类催化氧化研究,开发了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法和电磁泵流动循环法研究烃类催化氧化的机理与动力学。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1978)。七十年代后期转向环境化学,曾参加了我国黄渤海污染调查和三省市蓟运河污染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1976-1980),近20多年来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研究,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六五至九五历届负责人,在大气环境容量、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降水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建立了各种室内、室外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和煤烟型污染的规律。近年来开展了环境物理化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及省部级奖多项。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复盛

魏复盛 Wei Fusheng (1938.11.9 -) 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

他的研究方向是:

1、环境化学;

2、环境污染与健康;

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

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80年代中期领导并组织了全国按照“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要素进行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统一验证和标准化,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此两项也获得部级进步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获部级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业立

袁业立 Yuan Yeli (1938.3.29 -) 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洋工程环境专家。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在海洋波动和海洋环流理论、海洋数值模拟技术和海洋遥感应用诸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在海浪生成发展机制、非线性和破碎海浪统计和海浪高频谱形式等方面,在黄海冷水团环流的生成发展机制、黑潮多核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及黑潮两翼运动不稳定性等方面做出了多项开创性的工作;发展了MASNUM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海洋内波数值模式、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和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式;提出海洋遥感动力解译,建立SAR海洋影像的表示和SAR海洋探测技术。在国内外学报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全兴

张全兴(1938.12.10-),环境工程学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国内最早将树脂吸附技术融合到环境工程领域,自主开创了树脂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为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6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获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2007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懿

张 懿 Zhang Yi 女, (1939.6.10 -) 环境化学工程与过程工程专家。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辽阳。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9-1990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工程。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70年代后期,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交叉的综合研究方向,把资源与材料化学化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无害化技术相结合的积极治理路线。并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上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应用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新领域,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源头控制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高效反应分离新系统和绿色化工新过程成为资源优化利用的一种普适性理论和共性技术,已在铬化工清洁生产取得1万吨/年示范工程成功,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和生态工艺独立优化集成阶段。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和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环境电化学生物耦合技术、二氧化硫减排与利用和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等前沿方向也做出开拓性工作。获国家奖共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省部级奖多项。培养博士、硕士生30多名。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荐第9篇:环保行业投资策略

2014年环保行业投资策略

投资要点

从“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不断被提高,节能环保不仅是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并且已经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列“五位一体”的国家政策高度,前所未有。

随着2014年催化剂不断(雾霾天气、清洁水行动计划、环境税开征等利好刺激下),环保板块估值将有强劲支撑;环保行业机会涌现。环保领域涵盖传统的污染治理,更包括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领域。我们认为泛环保领域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与多领域有交集,相关产业不仅可以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个别企业更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优势企业业绩连年上涨,正在诞生资本市场明星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与行业高景气与业绩高增长相对应的,环保行业二级市场表现靓丽。2013年跑赢大盘44%。2013年1-3季度业绩大气领跑,水处理跟随,与政策面的推进、民众心理演进等共同促成大气股的领涨,以及全行业的强势。

2014年环保领域,投资机会关注顺序为:

1、大气治理,特别是其中的除尘市场,与雾霾天气关联度最大,且2013年-2015年市场空间增速高达200%以上,重点关注公司:龙净环保(600388)、中电远达(600292)、国电清新(002573)、菲达环保(600526)。

2、水处理是2014年我们最看好的领域,重点关注公司:碧水源(300070)、万邦达(300055)、津膜科技(300334)。

3、固废处理:桑德环境(000826)、盛运股份(300090)。生态修复及土壤治理:铁汉生态(300197)、永清环保(300187)。监测行业:先河环保(300137)、聚光科技(300203)、天瑞仪器(300165)。

高估值与业绩成长共舞目前环保估值水平处于高位。而政策面的支持,以及未来的高速业绩成长,将会逐步释放估值压力。

投资建议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环保行业2014年是继续维持高景气度的年份,维持环保行业为“强于大市”的评级。给予“强烈推荐”评级的个股:龙净环保(600388)、桑德环境(000826)、碧水源(300070)、盛运股份(300090)。

风险提示:IPO开闸造成供给上升创业板、中小板估值整体下滑政策推出不达预期,政策执行脱节。

推荐第10篇:国家环保行业优惠政策

央行:对节能环保领域鼓励类投资项目要给予信贷支持

在内外税合并工作中引入鼓励环保的优惠政策。财政部正在积极研究修改涉及土地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税法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在节约资源、控制污染方面的投入给予所得税征收和成本列支等方面的优惠。根据《可再生能源法》,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资源勘察和示范工程等。

广东出台政策鼓励环保企业发展。除国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各地市政府有关部门还将对环保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在融资、税收、市场、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办环保产业,鼓励外商投资环保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拟按减免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用于环保产业技术改造项目中国内不能生产而进口的生产设备仪器和技术资料,可以享受国家有关进口税减免政策,对从事环保产业的生产且效益好的重点企业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优先安排。

财政部门还将安排部分资金扶持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各部门在安排技改和环保项目贷款贴息时,对选用省内生产的环保设备(产品)的项目将优先考虑,并适当加大贴息力度。

国家推出五项鼓励环保设备投资政策。从国家经贸委获悉,从2000年起,生产和使用《当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设备(产品)目录》中环保设备的企业将享受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是由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主要包括:

一是凡使用目录中国产调和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二是使用目录中国产设备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

三是专门生产目录内设备(产品)的企业,在符合独立核算,能独立盈亏的条件下,其年净收入在30万元(含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是国家经贸委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中,重点鼓励开发、研制、生产和使用列入目录的设备(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项目,将给予贴息支持或适当补助。

五是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建设项目或政府采购,应优先选用符合要求的目录中的设备(产品)。(2000.8.9)

第11篇:环保行业的形式

环保行业的形式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形成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环保服务公司,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达到30%,这也表明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发展更具潜力。 2015年4大细分领域上半年进展顺利

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许多节能减排任务也到了最后阶段,各政策的出台也为环保产业带来了利好条件。

单就环保4大细分领域2015年上半年业绩来看,成绩都十分喜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均为各协议市的污水、固废等项目的综合治理工作,单笔交易数额都逾亿元,首创集团获签河南新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更是高达150亿元。污水处理版块虽交易订单数不及固废领域多,但总交易额略高于固废。由于各地减排任务的加剧,脱硫脱硝及烟气除尘领域迎来了订单爆发式增长,交易额也较以往年份有较大提高。

收购步伐加快业务领域扩张持续

在大气、水、土三大行动计划带来的数万亿“蛋糕”刺激下,环保企业纷纷开启“争抢”模式,并购重组已经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并购整合已成为环保产业发展大逻辑之一。

从2015年上半年环保领域的收购合并交易来看,各大环保公司持续进行收并购业务,通过收购等手段达到公司业务的快速扩张,业务范围也从以前的单一环保领域拓展至综合型环保服务商。

2015年上半年完成的收购交易共48笔,总交易额逾140亿元人民币。高能环境(603588)、万邦达(300055)、兴源环境(300266)等多家环保类上市公司近期纷纷公告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基金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

公司业务扩张新成立公司十余家

随着环保政策的利好和各环保公司业务的扩张,不少环保企业选择拿出资金成立新的环保公司,以服务、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2015年上半年新成立公司18家,总注册资本8.69亿元人民币。

从新注册环保公司的类型来看,投资类的企业占到了较大的比例,帮助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发展模式(PPP模式等)、获取新的投资机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科技研究类公司也是许多大公司的选择,主要从事与公司业务相关的设备及技术研发,为环保节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能源清洁利用的技术研发,更好地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模式。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环保领域也燃烧起互联网热,雪迪龙(002658)就成立了北京长能环境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环保大数据分析,指导环保企业的业务投资。

市场利好环保公司竞相上市

博世科(300422)环保、龙马环卫(603686)、环能德美、峰业科技等公司均在2015年上半年挂牌上市。

首创博桑作为首创集团控股的粉尘治理企业,在成立13年后也终于成功迈入资本市场,成为新三板上第一家粉尘综合治理企业。

近年来,雾霾使得大众环保意识快速觉醒;国家在政策方面的不断发力,给环保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在资本市场上,环保概念股更是牛市的“香饽饽”。

环保行业发展前景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环保投入曲线关系分析:对于我国环保行业目前正处于黄金期的初步判断,我们将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并通过分析EKC与环保投入曲线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论述。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规模、技术和结构三类效应的演进,使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呈现倒“U”形曲线,即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出现先恶化,在到达某一临界点(拐点)后,又逐步改善和恢复。

环保投入曲线:反映一个国家对环保投入重视程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通常用环保投入占GDP比值这一相对指标。一般地,该曲线呈现:1)环保投入占比在经济增长初期逐步下滑,2)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迎来拐点并进入长期攀升阶段,3)在到达峰值之后,开始缓慢回落并最终趋于稳定,即“下滑-攀升-回落趋稳”的3阶段变化特征。

环保投入曲线与EKC曲线关系分析:基于经合组织(OECD)的环保专题研究成果,以及对日本、美国、德国、波兰等国家成功治理污染历程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在环保投入曲线的3个不同阶段,环保投入曲线与EKC曲线存在以下的相应关系:

第一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是全社会的中心,政府和民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上升但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却不断下滑,表现为EKC曲线上升而环保投入曲线下降。从国际经验数据看,环保投入曲线的低点往往在1%左右,如OECD的大多数国家。

第二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民众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和社会对环保的投入加大,这阶段EKC曲线和环保投入曲线表现为双双攀升。在环保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环保投入占GDP比值普遍在2%——2.5%左右),EKC曲线迎来拐点;但由于环保设施及技术等发挥作用的滞后性,以及社会对环境要求的持续上升,环保投入曲线达到峰值的时间往往要滞后于EKC曲线出现拐点的时间3——5年。按照国际经验数据,环保投入曲线的峰值往往在3.0%左右。

第三阶段,前期环保投入累加效应显现,环境质量水平逐步改善,EKC曲线和环保投入曲线双双下滑,但环保投入曲线下降空间较为有限,极限值在1.5%——2.0%之间,这也是维持一定环境质量水平所需保持的投入比例,在环境质量要求最高的西北欧国家这一比重在2%左右,其余的普遍高于1.5%,如美、日、德、意等国家基本稳定在1.6%——1.8%之间。

图表 EKC曲线与环保投入曲线关系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中指出,我国正处于环保投入曲线和EKC曲线双升通道之中,但尚未达到EKC曲线拐点。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值在2001年前后达到1%左右,符合环保投入曲线的初期低点;之后该比值逐步上升,从2001年的1.01%跃升至2012年的1.59%,年复合增长率达4.21%。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物排放也迅速上升,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相比2001年,2012年在“三废”排放方面,全国废水排放量增加了近60%,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增加了约0.7倍和1倍;工业废气除烟粉尘排放总量下降外,SO2仍增长了近9%;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则增长了近2.7倍。环保投入与污染水平双双攀升的局面,符合环保投入曲线第二阶段的特征,预示着我国目前正处在环境污染和环保投入占比双升通道之中。但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尚未能迎来EKC曲线的拐点,而环保投入曲线峰值的出现或将更为遥远,其主要原因在于EKC曲线攀升的两大驱动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我国到2020年左右才能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城镇化进程的结束将延续到2030年以后。

环保行业高景气度或有望持续10年。基于环保投入曲线和EKC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数据,假设我国环保投入与GDP比值达到2.5%时,EKC曲线达到拐点;同时,假定未来我国环保投入占GDP比年复合增长率仍为4.21%,则EKC曲线拐点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23年(环保投入曲线高点将在晚3——5年后出现),这与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预期基本吻合,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的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需要持续加大环保投入才能遏制住环境污染上升的趋势,因此环保行业有望迎来长期持续的高景气度

第12篇:环保行业公司业绩可期

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00多亿元,约占GDP的10%;世界银行报告称

,中国每年约有75万人由于空气污染而早亡。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有超过30%的河流和超过50%的地下水不达标;有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仍执行旧空气

质量标准,据此评价,达标城市比例为91.4%,但按照新空气质量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仅为

40.9%;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按照旧标准评价达标城市比例为88.5%,按新标准评价,

达标城市仅23.9%。

最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和环保需求都为环保行业在未来5~10年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空气净

化和水资源的保护是两个最关键的领域。细化来说,大气领域对脱硫脱硝标准提升,重资源化

包括市政垃圾资源化、垃圾焚烧、污泥处理,生态修复主要是土壤和地下水治理,这些子行业

存在明显提高空间,相关公司的业绩也将会有实质性提升。

第13篇:砖瓦行业环保专项行动的工作总结

环境保护局开展砖瓦行业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环保部《关于开展砖瓦行业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环监函〔2017〕1095号)及《漳州市环保局关于深入开展砖瓦行业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漳环察〔2017〕119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我区砖瓦行业污染防治工作,我局按照文件要求精心组织,深入开展砖瓦行业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将该项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前期准备。

我局十分重视此次砖瓦专项行动,按文件精神,立即确定责任领导及责任股室,根据我区实际,制定了《芗城区环保局关于深入开展砖瓦行业环保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并在全局内下发了《芗城区环保局关于深入开展砖瓦行业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集合全局力量开展此次专项行动。

二、行动开展。

我局监察队结合中央环保督查、日常巡查、大气污染专项整治等行动开展全面排查,对辖区砖瓦行业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摸底,针对企业的环评制度执行情况、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与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进行摸底,并按时填报《砖瓦行业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表》。

经调查统计,我区范围内共有砖瓦生产企业9家,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等问题,均采用传统落后的燃煤焙烧窑工艺,该9家砖瓦厂目前均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也无配套脱硫除尘设施,属于应淘汰的高污染型落后产能工业企业。我局已经向漳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出报告,提请对该9家砖瓦厂实施断电处理。

三、保障行动效果。

我局虽函告经信部门提请断电措施,局领导仍然十分重视,执法人员多轮多次不定期突击对该9家砖瓦厂进行执法检查,用严厉的高压态势确保其按要求停止生产。截止当前,该9家砖瓦厂已经停止生产,拆除核心的机台设备。

四、强化信息公开。

我局在局网站公开我区砖瓦企业名单、专项整治方案、整治进展情况,积极接受群众监督。

第14篇:屠宰行业环保竣工验收资料工作总结

屠宰行业环保竣工验收资料

工作总结

2011年10月

一、企业概况

云南神农肉业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公司集生猪屠宰分割、食品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目前在昆明市经济开发区征地215亩,投资1.59亿元,严格按照美国(US)及欧盟(EU)农业部标准,全套引进德国BANSS自动化屠宰设备,采用三点式低压电麻、真空放血、火焰燎毛、蒸气烫毛、溯源式操作、冷却排酸等国际化加工工艺,引进韩国好烤克分割生产线,年生产冷鲜肉等产品15万吨的高标准的分割线。公司以昆明为中心,高标准开设猪肉连锁专卖店,目前在昆明、曲靖开设无公害猪肉专卖店30余家,依托神农缜密、科学的生猪产业链优势,通过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竭力打造神农无公害肉食品大品牌,倡导“标准的才是健康的”消费观念,施行“五大标准体系”和“十大健康承诺”将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以“猪肉营养专家”为产品开发方向,通过构建“OVN”营养体系,使猪肉产品富含多种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更有益于消费者的健康。公司以科技为大,农业为本,要让神农猪肉产品走出云南,打造云南健康猪肉大品牌。

二、项目概况

(一) 项目投资

本项目工程总投资159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024.05万元,建设期利息72.21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480.14万元。环保投资约为1323.6万元。

(二) 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总占地为215亩,其中一期占地面积为80亩,总设计规模为年屠宰100万头现代化生猪屠宰线、5000吨冷库。其中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可以实现年产30万头现代化生猪屠宰线、5000吨冷库。

一期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生产、辅助生产和公用设施三部分。生产建设内容主要是待宰间、屠宰车间、分割及冷却车间、急宰间、冷库、锅炉房、回车场等;辅助生产内容主要是机修、污水处理站、排水、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等;公用设施包括供电、供水、食堂、职工宿舍等。项目建设内容及占地情况见表2-1。

(三) 项目建成后运行情况

2008年1月,项目建成后向昆明市环保局申请试生产,项目最初运行的一年内,日均屠较低,最低时每天不足20头,一直未能具备竣工验收的条件,2009年7月,我公司申请项目生产试运行延期,昆明市环保局同意延期至2009年10月31日。2010年初,由于屠宰量逐渐上升,我公司初步具备了项目竣工验收的条件,由于市环境监测中心工作负荷量大,一直未能安排实施现场监测,于是我公司再次申请项目竣工验收延期,昆明市环境保护局于同年12月[昆环保复[2010]419号批复不允许延期,要求对存在整改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及时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2011年7月,昆明市环保局等9部门发文[昆环保【2011】159号]挂牌督办,要求我公司于2011年9月30日以前完善相关环保验收工作;

目前,昆明市猪肉消费主要是热鲜肉,冷鲜肉的消费量日消费的千分之一,由于项目建设理念超前,以冷鲜肉为主要产品的生产线不能适应昆明市场的需要。面对2010年12月25日以前完成主城区12家屠宰场搬迁整合提升的任务,公司紧急规划对当前生产线进行改造,投资建设以热鲜肉生产为主的屠宰线。经过努力,2010年8月,经过改造以后的生产线共用一套污水处理设施,由于污水量未超过污水处理厂最初设计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厂得以顺利运行。

三、环保设施的运行及整改情况

项目建成投入运行以后,昆明市环境保护局,昆明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支队、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环境保局及相关部门,对公司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我公司具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包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的附属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500m3,目前每天产生的污水大概是800m2,每天有600m2为自来水,有200 m2处理后的污水回用。

我公司根据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完善,以期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

自2011年以来,我公司对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整改完善,达到一定的效的效果,历次投资情况如下:

原投资34万元,建设垃圾房建设的垃圾房投入使用,用于临时贮存猪粪等垃圾;

投资65万元,建设1000m3中水回用蓄水池,用于贮存处理完成的中水,再回用于绿化用地浇灌和猪圈冲洗;

投资43万元,重新铺设覆盖所有绿化用地的自动喷灌设备、蓄水池至生产车间管道、污水处理原排水口至蓄水池管道、水泵等设备;

投资26万元,在污水处理环节增加气浮工艺设备,格栅式固液分离器配合气浮工艺使用,用于分离油脂,降低COD和BOD浓度;

投资21万元,增加带式污离脱泥机,以提高污泥处理效率; 投资15万元,增加固液分离设备2台,用于分离大颗粒悬浮物; 以上设施目前已投入正常使用。

我公司除了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优化整改以外,成立专门污水处理职能部门,增加卫生清洁人员和绿化工人计35人,连同污水处理人员15人,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人员达50人。

同时对生产车间生产处理工艺改革、作业流程优化。之前,车间工人和环卫人员操作不规范,未将碎肉、猪血、油脂、杂物等进行分离,全部冲洗进入污水管网,导致进水COD过高,增加污水处理设施负荷。针对上述问题,公司对生产清扫作业进行改善,要求生产工人首先对地面进行清扫,然后再冲洗。

四、污染物及排放情况

生产废水主要来自屠宰、分割车间、待宰圈、综合车间、锅炉房、冲洗圈、车辆、地面等,生产废水处理前日产生量770m3,生活污水产生量30m3/d,合计800m3/d,其中旱季200m3/d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冲洗车辆、地面、猪圈等,其余主要用作绿化。

其余420.9m3/d则排放到第六污水处理厂,雨季不需要绿化用水,476.06m3/d排放到第六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入宝象河,最终进入滇池外海东部。

第15篇:印染行业VS环保风暴

广州庄杰化工

关注印染企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整个纺织工业约80%废水来自印染行业,由于在纺纱织布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浆料、工艺各不同,造成了印染废水成分复杂、难以治理的结果。

近几年来,我国印染行业获得了告诉增长,无论是欧美设限、还是配额限制;无论是原材料涨价、还是市场竞争日益剧烈,都没有阻挡印染业众多中小企业快速增长的步伐。

但是,现今面临如此猛烈的环保风暴,纺织工业承受环保压力最大的是印染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正面临着重新洗牌的现实。

现实很残酷,只要你不符合这个行业的规矩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会被淘汰。现今,环保成了21世纪的潮流。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山西刮起,原因是众多项目工作未经过环评就动工。

一场环保风暴,涉及众多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突破两位数。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不能承受。

中国在治理污染这个问题上,任重而道远。那是否有一种助剂能帮助企业解决污水问题?

庄杰化工新推出的环保皂洗粉ZJ-RH18,是由多种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具有优良的洗涤和分散、乳化、螯合能力,无泡是环保皂洗粉的一大特点,可用于活性染料染色后织物的皂洗;且皂洗后的残液比常规皂洗剂的颜色要浅,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减轻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压力。

在这个时代,没有更好只有最好。选择最佳选择,能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只要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结识别人。同样企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找出自己所困然的问题,才能走的更远!

第16篇:十大行业之节能环保

2011十大行业之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之首

作为排名首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将不同程度受益。

在节能环保中,节能主要指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环保主要是污水处理、固废处理、脱硫脱硝除尘等。在我国节能环保的产业链中,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传统节能模式主体不明晰,企业动力不足等弊端,而环保产业正在由单个环节的竞争升级为“全产业链竞争”,企业需要将项目为导向的盈利模式转变成以产业链为导向的盈利模式。

据国金证券、申银万国等多家券商报告称,合同能源管理在3年~5年内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申银万国报告称,城镇化的深入和要素价格改革在“十二五”期间会加快,需要环保等公用事业先行,同时要素价格改革也将把环保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环境税的开征是大概率事件。随着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保守测算2011年~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约为18%,2016年~2020年年均增速为15%。选择具备一定成长性的环保企业,将既能受益于转型,又能抵抗通胀,看好处于高端价值链中的细分环保龙头企业。(证券时报)

第17篇:环保行业潜在服务1212

环保行业潜在服务

1、近期政策、法规

(1)2011年1月的一号文件从战略的高度定位了水的资源属性;

(2)“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双八双十”的约束性指标;

(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全世界最严格的氮氧化物排放质量规范;

(4)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5)2011年10月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并批准通过环保部《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6)2011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着重强调碳排放交易市场;

(7)2011年11月环保部正式公布《“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拟研究制定环保税法,制定更严格的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出台脱硝电价政策,并研究制定污泥处理、再生水价格支持政策;

(8)2011年12月,第七届环保大会于北京召开;

(9)空气污染颗粒物PM2.5纳入修订中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潜在发展

政策引导下环保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

(1)环境监测行业

1)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专业化运营的推广。污染源控制、区域联防联控、水源地监管及水环境生态补偿助推环境自动监测设备市场,委托运营/特许经营等专业化运营模式的推广;

2)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新增及更新换代需求。

(2)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1)环境影响评价工具

多功能的综合性环境评价系统 。

2)空气污染常规监测指标

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方面的污染控制;PM2.5测量仪器、测量技术人员; 地方环境质量考核指标。

3)数据质量控制系统

重污染预警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发布机制。

(3)大气治理方面

1)脱硫脱硝工程特许经营制度化;

2)碳补集和封存方面的低碳技术。

(4)固废治理方面

1)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理处置实现跨越式发展;

2)废旧电器电子处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行业整合;

3)渗滤液处理的新兴需求。

(5)污水处理方面

1)氨氮总量控制政策将促使污水处理厂全面施行工艺升级,反硝化生物滤池、MBR 等新型工艺及设备前景看好。

(6)噪声、振动处理方面

1)降噪技术与材料。

第18篇:环保行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

基本条件: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相应专业教育和职业实践条件者,均可申请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

基础考试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参加基础考试 :

(一) 取得本专业 ( 指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详见附表 1, 下同 ) 或相近专业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热能与动力工 程、土木工程等专业,详见附表 1, 下同 )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或学位。

(二) 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1 年。

(三) 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1 年。

专业考试条件:

基础考试合格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参加专业考试 :

(一) 取得本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2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3 年。

(二) 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3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 程设计工作满 4 年。

(三) 取得含本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本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4 年;或取得含相近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 设计工作满 5 年。

(四) 取得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4 年;或取得未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5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环 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6 年。

(五) 取得本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6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7 年。

(六) 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8 年。

截止 2002 年 12 月 31 日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可免基础考试,只需参加专业考试:

(一) 取得本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5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 程设计工作满 6 年。

(二) 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6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 程设计工作满 7 年。

(三) 取得含本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本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7年;或取得含相近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8 年。

(四) 取得本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8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9 年。

(五) 取得本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9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10 年。

(六) 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12 年。

(七) 取得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15 年。

(八) 取得本专业中专学历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25 年;或取得相近专业中专学历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30 年。

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单位和中央管理的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环评工程师报名条件及程序

一、报名资格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一)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7 年;或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8 年。

(二)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学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5 年;或取得其他专业学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6 年。

(三)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2 年;或取得其他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3 年。

(四)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1 年;或取得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2 年。

二、报名程序

从2008 年起,环评工程师考试的报名程序已基本上实现了网上报名,所报名的网站一般为各省(市)、自治区所属的人事考试网。每年考试的报名时间U为1 月底至4 月中,U但具体时间全国不同隶属行政区域各有不同,请留意当地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的考试通知。报名程序包括报名申请、主管预审人事终审、缴纳费用、打印准考证等环节。

1、报名申请:在各地的规定报名时间内,考生可登陆各省(市)、自治区的人事考试网,一般会有一个如左图所示的报名入口。考生可点击网上报名进行个人用户名注册申请,然后会生成如右图所示的填报表;考生应当依据提示信息填报真实资料,上传1 寸免冠近照电子版,并将生成的报名表格打印书面稿件;由考生签名、并由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确认后,报名申请程序即告完成。该环节在考生登陆报名前,网页一般会有操作说明。

2、主管预审:经本单位确认的考生,携带报名表和相关证件到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保局)进行预审(即盖章),预审依据为前面所说的报名资格。建议考生在报名以前,关注本省环保局网站查看所属省份的报名文件并下载,依照文件要求登陆指定报名网站,准备齐全报名资料,U注意文件上要求的原件、复印件及份数的要求,不要遗漏。

3、人事终审:考生携带获准的报名表格及其相关证件,到所在地的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格终审,履行资格终审的人事主管部门一般为当地人事局下属的人事考试中心。终审时,考试中心工作人员会核对你的证件、材料是否齐全,报考科目和相应的考试费用,并在管理系统软件中设置你“通过审查可以缴费”的权限。

4、缴纳费用:考生须在通过终审、获准权限以后返回登陆报名网站,通过网银于网站上直接缴纳报名考试费用(应该也有银行转帐、邮局汇款等允许方式)。至此,

你的报名程序圆满完成。需要提醒各位考生的是,报名完成后请妥善保管好你的用户名、密码、报名序号。

5、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是考生参考的主要凭证,当报名程序完成后,系统会提示你打印准考证的详细时间,一般为考试前一个星期即可打印准考证。U考生无论考试前、还是考试后,都应该妥善保管好准考证,特别需要记录准考证上的档案号。U因为查询成绩需要准考证和身份证号码,缺一不可;来年的二次报名考生,需填报头年准考证上的档案号,否则没有老档案,将按新考生处理。相对于前几年必须到省人事部门去报名的做法来说,2008 年开始实施网络报名、下放审查权限,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程序、节省了费用、提高了效率,并且地方人事部门的终审相对没有省里严格,但是也要具体去的看当地人事部门的办事风格和管理效率。另,对连续参加考试考生的报名方法就简单多了,考生只需在网上报名申请时,填入你上一年度的档案号即可,不必进行审核,直接转入缴费程序。

三、报名中大家常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报名中规定“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理解

这一条,许多人会理解为“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是在有资质的评价单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际在报名过程中只需你在从事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即可,而不必是在有资质的环评单位工作,即报名时,你所在的单位是否有相应的环评资质不是必须的。但报名时,你必须是在一个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如环科所、环科院、环保公司、环保咨询公司等等),至于相差太大,如规划设计院则肯定通不过。

(二)关于报名中规定的学位问题

报名中规定了学位,而不是指学历;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都是在用学历。前几年在报名过程中,有些要求严的省份,要求必须有学位,但是有许多地方只需提供相应的毕业证便可通过报名审核。至于08 年下放到各地进行资格确认以后,基本只需毕业证即可,如果碰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人事部门要你提供学位证明,则需要你的灵活和运气了。

(三)关于报考中各对应学历的要求年限的工作规定

得看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人事部门要求,有的地方在报名过程中,差半年也能被审核通过,而有的地方则差一天,也不能被审核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的现在报名资质审查已下放到各县(市)一级,报名时,尽量能找熟悉的人去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人事部门进行审核, 那样被拒的机会少很多。

环评上岗证的报考条件

以下是2006年的有关规定。

1、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每月第一个工作日上午十点登录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进入考试与培训报名系统。

2、按要求全面、真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否则报名无效。

3、1~5月每月一期,6~12月每月两期,每期限额200名,额满后关闭报名系统。

4、报名名单将在报名当日下午四点前公布。

二、报到须知

报到时,须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专职受聘证明(其中,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应提交所在单位出具的人事关系证明;企业或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提交所在单位出具的劳动合同及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凭证;离退休后的返聘或聘用人员应提交离退休证明及所在单位出具的返聘证明或劳动合同);

2、所在单位相关资质证明(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人员应提交所在单位法人资格证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正、副本复印件;非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人员应提交所在单位法人资格证书正、副本复印件)。

3、报名系统自动生成的备案表(加盖与法人单位名称一致的公章)。

4、学历证书复印件。

以上资料不全者,不予发放岗位证书。

上岗证本科学历就可以考了,工作年限没有听说过。

关键是要找到挂靠的单位,否则,有上岗证不能用还是很可惜。

至于考试,据说通过率是很高的。有相关经验,突击一下就可以了。

报到时带学历证书复印件、身份证、四张一寸近期免冠照片(一张用于学员胸卡,一张用于准考证,一张贴于备案表,一张制作证书)。

一个上岗证考下来,总共起来估计要花4000多元吧。

第19篇:环保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013-12-17 环保信息化行业

分析报告

目录

1 环保行业概述 .................................................................................................................................5 1.1 防治污染 ......................................................................................................................................5

大气污染防治 ......................................................................................................................5 水污染防治 ..........................................................................................................................8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1 1.1.1 1.1.2 1.1.3 1.2 1.3 2 防止破坏 ....................................................................................................................................12 自然保护 ....................................................................................................................................12

环保信息化现状 ...........................................................................................................................12 2.1 “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 .................................................................................................12

初步建立了环境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12 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 ................................................................................13 环境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13 环保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13 环保核心业务信息化逐步推进 ........................................................................................14 2.1.1 2.1.2 2.1.3 2.1.4 2.1.5 2.2 2.3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14 “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总体思路......................................................................................15

总体目标 ............................................................................................................................15 基本思路 ............................................................................................................................16 建设原则 ............................................................................................................................16 2.3.1 2.3.2 2.3.3 2.4 “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主要任务......................................................................................17

建设覆盖全面、互联互通的网络传输平台 ....................................................................17 建立业务互通、标准统一的应用支撑体系 ....................................................................18 建立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存储体系 ....................................................................18 建立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的安全运维体系 ....................................................................18 建立懂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 ....................................................................18 2.4.1 2.4.2 2.4.3 2.4.4 2.4.5 3 环保信息化主要技术手段 ............................................................................................................19 3.1 遥感技术 ....................................................................................................................................19

概述 ....................................................................................................................................19 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9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21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2 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21 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22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22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GIS技术 ......................................................................................................................................24

概述 ....................................................................................................................................24 GIS技术及其特点 ..................................................................................................................25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6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优势 ..............................................................................................30 3.2.1 3.2.2 3.2.3 3.2.4 3.3 物联网技术 ................................................................................................................................31

概述 ....................................................................................................................................31 物联网的定义 ....................................................................................................................31 环境在线监控与物联网 ....................................................................................................32 物联网的发展与环保信息化建设 ....................................................................................35 3.3.1 3.3.2 3.3.3 3.3.4 3.4 云计算 ........................................................................................................................................36

云计算概述 ........................................................................................................................36 云计算在环保行业应用体系架构研究 ............................................................................39 云计算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43 在环保行业应用云计算的实施策略 ................................................................................44 3.4.1 3.4.2 3.4.3 3.4.4 4 环保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45 4.1 环保OA综合业务办公系统 ......................................................................................................45

概述 ....................................................................................................................................45 应用 ....................................................................................................................................46 系统功能 ............................................................................................................................46 系统特色 ............................................................................................................................46 4.1.1 4.1.2 4.1.3 4.1.4 4.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47

概述 ....................................................................................................................................47 应用 ....................................................................................................................................47 系统功能 ............................................................................................................................48 系统特色 ............................................................................................................................48 4.2.1 4.2.2 4.2.3 4.2.4 4.3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 .............................................................................................................48

概述 ....................................................................................................................................48 应用 ....................................................................................................................................49 4.3.1 4.3.2 4.3.3 4.3.4 4.4 系统功能 ............................................................................................................................49 系统特色 ............................................................................................................................50

放射源管理系统 .........................................................................................................................50

概述 ....................................................................................................................................50 应用 ....................................................................................................................................50 系统功能 ............................................................................................................................51 系统特色 ............................................................................................................................51 4.4.1 4.4.2 4.4.3 4.4.4 4.5 烟气黑度视频监控预警系统 .....................................................................................................51

概述 ....................................................................................................................................51 应用 ....................................................................................................................................52 系统功能 ............................................................................................................................52 系统特色 ............................................................................................................................52 4.5.1 4.5.2 4.5.3 4.5.4 4.6 环境水质在线监控系统 .............................................................................................................53

概述 ....................................................................................................................................53 应用 ....................................................................................................................................53 系统功能 ............................................................................................................................53 系统特色 ............................................................................................................................54 4.6.1 4.6.2 4.6.3 4.6.4 4.7 大气质量在线监控系统 .............................................................................................................54

概述 ....................................................................................................................................54 应用 ....................................................................................................................................54 系统功能 ............................................................................................................................55 系统特色 ............................................................................................................................55 4.7.1 4.7.2 4.7.3 4.7.4 4.8 噪声在线监控系统 .....................................................................................................................55

概述 ....................................................................................................................................55 应用 ....................................................................................................................................56 系统功能 ............................................................................................................................56 系统特色 ............................................................................................................................56 4.8.1 4.8.2 4.8.3 4.8.4 4.9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57

概述 ....................................................................................................................................57 应用 ....................................................................................................................................57 系统功能 ............................................................................................................................58 系统特色 ............................................................................................................................58 4.9.1 4.9.2 4.9.3 4.9.4 5 环保信息化企业 ...........................................................................................................................59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6 西安交大长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59 东软 ............................................................................................................................................60 武汉巨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61 河南雪城软件.............................................................................................................................63 罗克佳华 ....................................................................................................................................64 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66 武汉泰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7 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69

环保信息化行业发展浅析 ............................................................................................................70 6.1 环保行业产业发展浅析 .............................................................................................................70

坚持总量控制,实施重点工程,巨额投资拉动环保行业发展 ....................................70 水、气、固等传统污染物减排持续推进,部分新市场开始逐步培育.........................71 环保各细分领域有望全面开花,子行业机会纷呈 ........................................................72 6.1.1 6.1.2 6.1.3 6.2 环保信息化行业产业发展浅析 .................................................................................................74

十二五为环保信息化推波助澜 ........................................................................................74 中国特色的环保信息化 ....................................................................................................74 环保信息化市场的发展特点 ............................................................................................75 十二五环保信息化前瞻 ....................................................................................................76 6.2.1 6.2.2 6.2.3 6.2.4

1 环保行业概述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宣传教育、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等。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1 防治污染

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水源污染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1.1.1 大气污染防治

1.1.1.1 大气组成与大气结构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微粒组成。在结构上将大气圈分为五个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对流层最接近地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

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发展,大量使用煤等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从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如向空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物质,形成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污染主要在这一层发生。根据大气组成很容易判断大气外来污染物,即如果大气组成成分的含量超过标准含量,或出现了大气组成没有的物质,就可判断出大气中存在外来污染物。 1.1.1.2 大气污染源与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的发生源,主要有燃料燃烧、工农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颗粒污染物有尘粒、粉尘、烟尘、雾尘、煤尘等。气态污染物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危害最大的是光化学烟雾。

1.1.1.3 空气质量标准分类和主要大气污染指标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是考核下列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二氧化硫SO

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

10、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

2、一氧化碳CO、臭氧O

3、铅Pb、苯并[α]芘(B[α]P)、氟化物F。

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氮氧化物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铅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苯并[α]芘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α]芘。 1.1.1.4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

我国是燃煤大国,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01年,64.1%的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颗粒物浓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北等省区;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统计城市的19.4%,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贵州、重庆及甘肃、陕西、四川、湖南、广西、内蒙古的部分地区。2003年6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2年监测的343个市(县)中,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我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

1.1.1.5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工作

空气污染防治最主要的是控制污染源。根据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我国目前的重点工作有: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工作、“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污染治理工作、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等。

——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工作。国务院批准113个城市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此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公布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每天发布47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包括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内容。

——“两控区”污染治理工作。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国家“两控区”“十五”计划防治计划》,划定两控区范围,并组织各地将“两控区”计划与本地“十五”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结合。

酸雨控制区的划分基本条件为:现状监测降水pH≤4.5;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区域。国家级贫困县暂不划入酸雨控制区。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基本条件为:近年来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以城市为基本控制单元。国家级贫困县暂不划入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都严重的南方城市,不划入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入酸雨控制区。

根据上述“两控区”划分基本条件,划定“两控区”的总面积约为10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1.4%,其中酸雨控制区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8.4%,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

1.1.2 水污染防治

1.1.2.1 水污染指标

水体污染指标包括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悬浮物、有毒物质、大肠菌群数、PH值等。

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表示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将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的耗氧量。

总需氧量(TOD)表示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的需氧量。 总有机碳表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 悬浮物表示过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的物质。 大肠菌群数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的数目,是常用的细菌学指标。 PH值是反映水的酸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1.1.2.2 水污染源

环境科学中一般将水体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和灌溉水、船舶废水等。不同的污水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质,例如属于工业污染源的有色冶金工业排出的废水中,含有汞、砷、锡、铬等元素,是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主要由无毒有机物、洗涤剂、微生物等组成。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则是水体污染的主要面源,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中造成农药污染和富营养化。

1.1.2.3 水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主要有病原体污染物、需氧物质污染物、有毒化学物质、酸性、碱性物质和盐类、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等。

1.1.2.4 水域功能分类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1.2.5 污水的

一、

二、三级处理

按污水的处理程度划分,污水处理通常分为三级。一级处理,又称预处理,采用物理方法除去水体中的悬浮物,使废水初步净化,为二级处理创造条件。二级处理,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除去水体中的胶质杂质。二级处理一般能除去90%左右的可降解有机物(如BOD物质)和90%-95%的固体悬浮物,但一些重金属毒物和生物难以降解的高碳化合物无法清除。三级处理,又称高级处理和深度处理,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及用水要求。三级处理是工业用水采用封闭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一级处理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必须进行再处理;二级处理水可以达标排放;三级处理水可直接排放地表水系或回用。

1.1.2.6 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含氮、磷等需氧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衍,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被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例如,滇池发生的大面积水藻暴长就是富营养化。

1.1.2.7 我国的水污染状况

我国水污染问题主要有河流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等。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01年度我国七大水系监测的752个断面中,I至III类水质占29.5%,IV水质占17.7%,V类和劣V类水质占52.8%;七大水系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2001年太湖和滇池外海属中度富营养状态,巢湖属轻度富营养化状态。2003年6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2年度我国七大水系监测的断面中,I至III类水质占29%,IV水质占18.9%,V类和劣V类水质占52%;七大水系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

1.1.2.8 海洋环境污染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主要问题是近岸海域局部污染比较严重。2001年,近岸海域主要受到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污染,四大海区污染由重到轻依次为东海、渤海、黄海、南海。

1.1.2.9 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工作

水体污染防治分两方面,一是控制污水的排放,如通过改革和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质,重复利用废水,使废水排放量减少到最低。二是在废水排入水体之前进行处理,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2001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5.6%。我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是“三河三湖一海”水污染治理(三河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即太湖、滇池、巢湖,一海即渤海)。

1.1.3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1.3.1 固体废弃物分类

我国将固体废弃物分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和城市垃圾三类。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1.1.3.2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三化”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政策可归纳为“三化”,即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无害化指固体废弃物经处理后能够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减量化指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和减小固体废弃物的容积;资源化是指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1.1.3.3 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

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滞后,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全国生活垃圾处理率约为55%,完全符合环保标准的设施很少;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存在一定隐患。

1.1.3.4 我国固体废弃物防治的主要工作

我国固体废弃物防治方面的主要工作有三峡库区垃圾处理、控制白色污染、加强危险废弃物管理等。 1.2 防止破坏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1.3 自然保护

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2 环保信息化现状

2.1 “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环境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随着“十一五”规划期间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现“数字环保”奠定了良好基础。

2.1.1 初步建立了环境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办公室,加强了对环境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些省级环保部门也先后成立了环境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了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基本建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架构,形成了以环保部信息中心为中枢、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为骨干、地市级环境信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体系。

2.1.2 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规划期间,以污染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按照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制定了《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编制出台了《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等16项环境信息标准规范,目前,还有27项标准规范正在编制之中。

2.1.3 环境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通过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动,全国环保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内网、外网建设已初具规模,环保部机关、部分直属单位、各省及大部分地市级环保部门均建成了内部局域网络系统。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即将开展的“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三层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也将被构建起来。

2.1.4 环保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环保部政府网站的信息量、时效性、功能性不断增强,社会公众认可度不断提高,日均访问量达4万人次。2004年以来,多次在各种社会性评选、评奖活动中获奖,位居国务院部门网站先进行列。环保部机关公文运转、信息处理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利用网络年处理公文、信息达10万余份;建设了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环保部与地方环保部门间政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成了非涉密文档传输系统,实现了环保公文、简报等政务类信息的网络传输和交换,节约了文件传输成本,提高了公文执行的时效。全国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已建成37个接入点,覆盖了31个省级环保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和5个计划单列市环保局,环保部及地方环保部门以此为载体多次召开全国性、地方性环保工作会议,大大降低了环保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 2.1.5 环保核心业务信息化逐步推进

通过组织一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环保部陆续开展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管理、卫星遥感监测、环境统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排污申报与收费、污染源在线监测管理、生物多样性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核电厂在线监测管理、环境应急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完成了普查数据采集、核查、汇总、分析,建成了重点污染源空间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数据库,为综合利用普查成果、制定完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2.2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沉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国家信息化能力,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它对环境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将“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将生态环境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作为一个战略发展的重点。

第二,党的十七大确定信息化的战略部署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对信息化的战略部署也要求环境保护信息化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第三,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因此,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加以推进,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为推行电子政务创造更好条件,有利于提高环保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建立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实现“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基础保障。结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监督管理应用支撑能力、业务协同能力、共享交换能力、辅助决策能力,为形成科学的污染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基础。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2.3 “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总体思路

2.3.1 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目标,以强化和完善污染源监管与总量减排体系、环境质量监测评估考核体系和环境预警应急体系为重点,加强环境信息化的网络传输能力、应用支撑能力、数据存储与共享能力、安全与运维能力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满足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满足环境信息化的要求,初步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现代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加强物联网、GIS以及“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环保监管中的研究应用,初步构建“数字环保”体系,逐步实现“信息强环保”的战略目标。

2.3.2 基本思路

以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和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效能为核心,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归口管理,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努力提升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的信息化水平,为提高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软硬结合——以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环发[2010]87号)文件精神,加强各级环境信息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环境保护及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横纵结合——以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为核心,资源共享中心建设为关键,通过“统建共享”的方式,努力构建环境保护机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相互协调、部门密切协作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环境信息化体系,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与决策的科学化。

当前与长远结合——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努力跟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展物联网、GIS以及“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环境监管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为环境信息能力“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

2.3.3 建设原则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环境保护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各自为政。要明确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归口管理,协调一致——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三统一”原则。在基础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归口管理,逐步实现网络传输畅通、数据交换规范、业务应用集成、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有效的建设目标。

服务需求,应用主导——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体制改革和业务需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以服务业务需求为根本、以应用为主导,重点抓好统一的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标准规范,健全管理体制,建设和整合环保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发挥投资效益,避免信息“孤岛”,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要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快制定统一的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大力推进标准的贯彻落实。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建设并完善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信息运行管理机制,确保网络、信息与系统的安全可靠。

2.4 “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主要任务

2.4.1 建设覆盖全面、互联互通的网络传输平台

“十二五”规划期间,在已建专网的基础上,对各级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完成环保部与16家直属事业单位和12家派出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全面实现各级环保机构横向、纵向的网络互联互通,同时兼顾实际需求进行网络扩容,充分保障信息传输能力达到信息系统相应建设水平。 2.4.2 建立业务互通、标准统一的应用支撑体系

“十二五”规划期间,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统一的环境信息应用支撑体系之上,对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和整合,实现上下级环保机构之间、同级环保机构内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2.4.3 建立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存储体系

加强环境信息资源整体规划,建设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通过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整合分散在相关业务部门和单位的环境数据资源,形成统一存储、集中管理、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提高环境信息资源的存储与共享能力。

2.4.4 建立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的安全运维体系

围绕国家电子政务专网、内网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需求,严格按照国家对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相关要求,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项目运行安全保障制度、运行维护制度、运行维护流程、运行维护队伍及运维技术支撑平台,为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4.5 建立懂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

“十二五”期间,以加强环境信息执行能力为切入点,加快实施环境信息能力“百千万”人才工程,打造一支以网络互通、数据互联、信息共享为目标,具有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的100名环境信息化专家、1000名懂业务的技术骨干、1000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满足环境信息化建设对人才储备的要求。

环境信息化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综合决策能力、环境监管能力、预警防灾能力、公众服务能力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基础、加强保障、推广应用。只有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才能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与“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 3 环保信息化主要技术手段

3.1 遥感技术

3.1.1 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以地面定点观测为主的常规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早期有力的手段,目前以点带面的常规监测正发展到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力求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全时段、全方位综合考察。遥感技术由于具有时间、空间和光谱的广域覆盖能力,是获取环境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已成为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3.1.2 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2.1 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2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2.3 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2.4 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3.1.2.5 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3.1.3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3.1 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3.1.3.2 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1.4 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3.1.5 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遥感影像真实记录地貌形态特征并提供各环境参数的组合情况,根据其空间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环境范围的生态区划。利用遥感卫星相片还可以编制森林树种、生长状况和森林覆盖图,使用计算机集群分类,精度可高达8O%。一般野生动物环境与森林植被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与长势可大致确定动物的活动繁殖场所,从而编制森林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3.1.6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地震还是不能准确预测,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几乎震碎了中国人的心,期待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通过遥感技术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今天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了。

3.1.7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3.1.7.1 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

(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

(3)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3.1.7.2 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1.7.3 3S一体化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 3.1.7.4 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随着3S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的遥感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量也将大幅度增加,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精度。神经网络具有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联想功能等特点,在解决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特大复杂的数据信息方面有明显优势。认真总结专家知识,建立知识库,寻求研究定量精确化算法,发展快速有效的遥感数据压缩算法,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3.1.7.5 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我们要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3.1.7.6 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报系统以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可定期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支撑系统,在各种应用软件的辅助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环境遥感专业应用系统是其应用平台,在环境专业模型的支持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环境应用;环境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是其最上层系统,在环境预测评价和决策模型的驱动下进行环境预测评价分析,制定环境保护的辅助决策方案;数据网络环境是其数据输入和输出的开放网络环境,实现环境海量数据的快速流通。

3.2 GIS技术

3.2.1 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随着地理科学、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是一个能够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输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物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全面投入运行。此后,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GIS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到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预测、投资评价、城市规划建设、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众多领域。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GIS在城市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农业、林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2 GIS技术及其特点

GIS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两个比较成熟的软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附加了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的特殊功能。GIS以其混合数据结构和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而别具一格。它所提供的专用函数可用来进行测量、坐标变换、图象生成、属性修改、统计分析、拓扑叠加、网络分析等。许多GIS产品还采用了工业标准的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为用户进行功能和结构定制拓展了空间。GIS技术特点可归纳为:

3.2.2.1 数据输入

数据输入是把现有资料按照统一的参考坐标系统、统一的编码、统一的标准和结构组织转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输入到数据库中的过程。除了在地图上手扶跟踪数字化、图形扫描外,目前GIS的输入越来越多地借助非地图形式,RS(遥感技术)数据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已成为GIS的重要数据来源。

3.2.2.2 数据处理

GIS对空间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综合、数据变换等,最终形成具有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库。GIS中的数据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如何有效地存储和管理这两类数据是GIS的基本问题。大多数GIS系统采用了分层技术,即根据地图的某些特征,把它们分成若干图层分别存储,把选定的图层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满足某些特殊要求的专题地图。 3.2.2.3 空间分析和统计

空间分析和统计是GIS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帮助确定地理要素之间新的关系,为用户提供一个解决各类专门问题的工具。这也是GIS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GIS的空间分析分为两大类: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和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包括:空间数据查询和属性数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包括:记录分析、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

3.2.2.4 地图显示与输出

GIS可将空间地理信息以地图、报表、统计图表等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利用开窗缩放工具可以对所显示的地图中的任意点和范围进行无级开窗缩放,也可以按照某一比例尺显示,进行分析对比。还可按照用户需要设置制图符号和颜色,根据编辑好的空间数据分层选择,通过逐层叠加形成各种专题图,通过绘图机、打印机等输出。

3.2.2.5 二次开发和编程

大多数GIS系统都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包括提供专用语言的开发环境,用户可在自己编程环境中调用GIS的命令和函数。系统配有专门的控件,供用户的开发语言(C++,VB,VC++,Dephi,„)调用等等。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编制自己的菜单和程序,生成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完成GIS的应用功能的开发。

3.2.3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环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新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为环境保护工作迈向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全国27个省级环保局及一百多个城市环保部门都已经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环境基础数据库,在GIS平台上开发了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重点流域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应急预警预报系统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将结合实例分别阐述GIS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情况。

3.2.3.1 应用GIS制作环境专题图

环境制图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与传统的、周期长、更新慢的手工制图方式相比,利用GIS建立起地图数据库,可以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效果。它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形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图,如污染源分布图、大气质量功能区划图等等。GIS的制图方法比传统的人工绘图方法要灵活得多,在基础电子地图上,通过加入相关的专题数据就可迅速制作出各种高质量的环境专题地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符号和颜色库中选择图件,使之更好地突出专题效果和特性。

3.2.3.2 应用GIS建立各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各级环保部门在日常管理业务中,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环境信息。而这些环境信息85%以上与空间位置有关。GIS的强大功能之一是它的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功能和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使用GIS,可以建立各种环境空间数据库。例如:污染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等污染源数量、属性和污染源发生的地域范围)、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包括空气、水、噪声等),GIS能够把各种环境信息与其地理位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以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查询、分析、输出和管理的可视化。例如,基于GIS平台,厦门市建立了城市环境空间数据库和污染源监测属性数据库,开发了网络化城市环境质量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涵盖了大气、地表水、声学环境的监测信息,以分布图、专题图、三维模型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由于采用了因特网的GIS开发技术,该系统可以在Internet/Intranet上运行。

3.2.3.3 GIS应用于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可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显示、分析,实现为环境决策提供辅助手段的目的。如广东省以东深流域自然环境地理信息为基础,对东深流域的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利用GIS技术开发了东深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该系统直观显示和分析东深流域水环境现状、污染源分布、水环境质量评价,追踪污染物来源。可结合数字地图查询历年监测数据及各种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查询与分析)、辅助决策(容量计算及污染状况的预测)为流域水环境的科学化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手段。

3.2.3.4 GIS应用于自然生态现状分析

在进行自然生态现状分析过程中,利用GIS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砍伐面积等,客观地评价生态破坏程度和波及的范围,为各级政府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把GIS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对我国西部12省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得到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统计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空间规律特点,为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青海省遥感中心将“3S”技术运用到青海湖环湖重点区域调查上,快速查清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建立了生态环境数据库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规划决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料。

3.2.3.5 GIS应用于环境应急预警预报

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区域预警系统,能够对事故风险源的地理位置及其属性、事故敏感区域位置及其属性进行管理,提供污染事故的大气、河流污染扩散的模拟过程和应急方案。例如,大连市的“重大污染事故区域预警系统”把重大污染事故的多种预测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当某一风险源发生事故时提供应急措施、报警信息和救援信息,为重大污染事故应急指挥奠定了基础。上海市应用GIS、RS与GPS技术开发了环保应急热线系统,该系统采用GIS技术进行污染源搜索和定位;将GIS与GPS结合起来,用于出警指挥和导航;用RS技术获取地面信息,解决了GIS基础底图动态更新问题。通过“3S”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好地发挥了GIS在环保执法和应急事件中的作用。 3.2.3.6 GIS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GIS能够集成管理与场地密切相关的环境数据,因而也是综合分析评价的有力工具。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所有的改、扩、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并提出防止和减缓这种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综合性地分析建设项目各种数据,帮助确立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由于GIS系统具有层的结构,可将不同的环境影响进行计算并叠加。深圳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已利用GIS技术进行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制图。

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中,可将地理信息与大气、土壤、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结合在一起,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如通过叠加分析,可以提取该区域内大气污染布图、噪声分布图;通过缓冲区分析,可显示污染源影响范围等。

3.2.3.7 GIS应用于水环境管理

水环境信息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和层次属性,利用GIS可以更加明确地揭示不同区域的水环境状况,反映水体环境质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如污染源、排污口、监测断面等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利用GIS还可以进行污染源预测、水质预测、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物削减量的分配等,以表格和图形的方式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支持。目前,全国各省环保局正在使用GIS软件进行各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水环境功能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水环境数据查询、水质评价、统计分析、水质预测等功能,将各种水环境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对水环境的科学管理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出现,使我国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迈上新的台阶。随着国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100城市日援项目的实施,GIS技术必将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2.4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优势

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管理中的各种专业实施强有力的分类管理,提供丰富快捷的查询、分析和统计功能,还具备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多种功能。并可打印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或图表,从而使管理更加方便。

3.2.4.1 污染源信息查询。

包括污染源点定位,多媒体介绍,污染源单项查询,污染源图元属性查询,地方数据库查询,污染信息查询,污染区域查询。实现对污染源的单项信息查询(如工业用水、工业废水、工业能耗、工业固废、工业治理设施)。对监测点的各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降尘、降水 P H值)污染信息的查询。查询自定义范围(圆形、矩形、任意多边形)内某一年污染源的污染信息。并提供多种直观输出方式。

3.2.4.2 污染源历年统计和分析。

包括筛选企业分析、各污染物排序分析、污染源报告分析、污染源缓冲区分析、污染源区域分析、污染源水系分析、大气环保预测、三维地貌显示、等标负荷分析。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排序分析,能直观反映各企业的排污严重情况。快速统计污染源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废气等标污染负荷。提供点源模式和面源模式两种分析模型。

3.2.4.3 监测资料分析。

包括污染点位分析、污染等值线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变化趋势分析、大气质量周报分析、区域噪声地图化分析、道路交通噪声图生成等。系统采用等值线方式分析全区范围的污染情况。提供平面和立体等值线两种分析模式。对大气环境质量按年度分析四季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降尘、硫酸盐化速率、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在地图上动态绘制直方图。 3.2.4.4 图形/数据库编辑。

提供污染源常用的编辑功能。完成编辑污染物基本信息,编辑污染物的图形数据。可以保存污染专题图的点文件。

3.3 物联网技术

3.3.1 概述

物联网包含了两个最关键的技术,即RFID和传感器。通过RFID技术实现所有对象的标识,其目的是为了识别;通过传感器实现对象状态的即时了解,其目的是为了感知。从概念上来说,物联网要比传感网大一些,它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浪潮,其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环境在线监控或者说环保信息化是重要的物联网领域,为了更好地推进环保领域物联网的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中国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3.3.2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定义很简单。物联网就是把所有对象(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无漏网。“无漏”是佛教用语,这里的“无漏”是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包含比互联网更多、更实、更泛的内容,是互联网向实体对象和虚拟对象的延伸,这种延伸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把物联网定义进行拓展,便涉及了物联网的简单原理。物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传感、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无漏网。在这个无漏网中,对象(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须人的干预,其原理是利用RFID等传感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象(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共享。

物联网就是指通过诸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GPS(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对象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那么物联网有怎样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呢?形象的说,有了物联网,当司机驾驶中出现误操作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其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排放口会对污染物超标发出告警等等。具体来说,物联网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工厂排放口、大气监测点、流域断面、水库浮台、生态监测点、大坝、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娱乐、学习、活动的各种对象(物体)中,然后将它们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融合。

3.3.3 环境在线监控与物联网

1997年起步试验、1999年环保总局第一次在全国开始推广的环境在线监控系统是物联网的最早探索和实践,而2008年环保部第二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个督查中心和333个地级市部署的国控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是物联网在环保领域的规模建设和行业级实践。环保总局环监发(1999)216号文、环监发(1999)220号文、环监发(2000)33号文和环监发(2000)44号文,环保部环函(2009)17号文、环函(2009)32号文、环办(2009)79号文和环发(2009)88号文,以及Hi/T212-2005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和HJ/T 352—2007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等,说明环保部是最早开始物联网探索和实践并大力推进的单位之一。 图1是基于某级环保局的环保系统逻辑框架,适合于县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督查中心环保局环境在线监控网建设,是环境在线监控网的核心结构,具有普适性。该框架包含了环境在线监控乃至环保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其中污染源监测数据走内网,环境质量数据处理后走外网(即Internet互联网),公开向市民发布地表水质量类别和空气质量等级的环境质量信息。

图2给出了全国三级环境在线监控互联互通的结构框架(源自环保部《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标准(暂行)》编制说明),该结构框架规定了原始数据的流向和数据交换的方式,环保部就是按此结构框架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个督查中心和333个地级市进行部署。 国家级国家级监控中心原始数据本地局域网连接信息中心原始原始数据本级应用政务外网数据省级省级监控中心原始数据本地局域网连接信息中心原始原始数据本级应用政务外网数据地市级低市级监控中心原始数据本地局域网连接信息中心原始数据本级应用原始数据GPRS\CDMA或有线传输企业端监控设备监控设备监控设备图2 环境在线监控互联互通 由此可以发现,环境在线监控中的通信服务器就是环境在线监控的中枢神经系统;数采仪相当于RFID节点,分配给数采仪的MN号(14位)相当于EPC电子标签;各种在线监测仪器大多为化学传感器,而最常用的流量计则是超声波传感器;污染物超标会自动报警(中心警报响起,手机接到警报信息),排放总量用尽会自动关掉正常排放闸门,并开启倒灌闸门,相当于物联网中对象的“开口说话”、告警和智能自动处理。

从物联网的精确定义和环境在线监控的内涵分析,可以严谨的说,目前环保部在全国开展的环境在线监控网是严格意义上的物联网,如果考虑应用规模的话,精准的说,环境在线监控网是领域物联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管理力的一部分。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在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的新~轮产业革命背景之下,环境在线监控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会改变“废气靠看、废水靠闻、噪声靠听”的落后监管局面,也将会对环境管理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变革形成推动力量。

3.3.4 物联网的发展与环保信息化建设

物联网的发展将使人们迎来物联网的时代,而环境在线监控或者说环保信息化已经完成了两个梯次的推进:第一梯次的推进发生在1999年,当时环保总局几乎没投钱,这一梯次算是科普了一次,积累了经验,获得了教训,第二梯次的推进发生在2008年,目前尚未完成,环保部投了20个亿,地方配套超过80个亿,这一次共识多了,规模大了,噪声少了,但仍有风险,有坎要过,有台阶要上。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作为最重要的领域物联网之一的环境在线监控网或者说环保信息化有必要巧借物联网“东风’作第三梯次的推进。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环保信息化更难,尤其需要推进的梯次性。第三梯次的时间拟应选在2010年,办法是投资、考核和创新,推进的内容就是按照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重新梳理环境在线监控和环保信息化,把物联网的最新技术用到环境在线监控中来,建立运维体系,实施运维外包,把网(金环网)铺起来,把数据拉起来(实现三级数据贯通),把环境在线监控的规模做起来,筑就环保信息化“大龙”。 3.4 云计算

3.4.1 云计算概述

3.4.1.1 云计算基本概念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能以按需方式、通过网络、方便的访问云系统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同时它以最少的管理开销及最少的供应商的交互,迅速配置提供或释放资源。由此可见,云计算是一种可以随时按需调用的虚拟化的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以根据负载动态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化使用的目的。

云计算领域中许多技术并不是最新的概念,但云计算将他们整合起来使得最初只具有实验性质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使用的技术被广泛使用。普遍认为,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型。

分布式计算就是将一个需要非常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部分,交由不同的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汇总各个结果,得到最终结果.通过分布式计算,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共享、实现负载均衡。

并行处理是计算机系统中能同时执行两个或更多个处理机的一种计算方法。处理机可同时工作于同一程序的不同方面。并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节省大型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时间。

网格计算是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它利用网络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的“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网格计算能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闲置处理能力。

云计算充分借鉴了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的技术优势和先进思想,但是云计算更强调根据工作负载的大小、动态的分配系统资源,部署于云计算平台上的应用需要适应资源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响应。同时云计算强调大规模资源池共享,通过分享提高资源复用率,提高效率。

3.4.1.2 云计算的服务方式

云计算的主要服务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 基础设施即服务,即把最基本的计算资源、存贮资源、网络资源,用虚拟化的方法以租用方式提供给客户。

(2) PaaS, Plar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把开发、部署应用环境作为服务来提供。

(3) SaaS,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软件及应用程序的服务。

这三种服务类型的界线和区别并不十分清晰,它们之间存在很多交叉。他们的共性都是采取外包的方式,减轻信息化负担,降低管理、维护成本。他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用户角度, IaaS 面向的是基础设施的使用者, PaaS 面向的是应用程序的开发者, SaaS 面向的是应用程序的最终使用用户; (2)技术角度,它们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关系(SaaS 基于PaaS,而PaaS 基于IaaS), SaaS 可以是基于PaaS 或者直接部署于IaaS 之上,PaaS 可以构建于IaaS 之上,也可以直接构建在物理资源之上。

3.4.1.3 云计算的特点

(1) 整合资源,按需服务。云计算将资源以共享资源池的方式统一管理,根据应用所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自动分配资源,动态供给,形成资源统一高效的 调配服务机制。

(2) 将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统一管理与调配,通过多节点冗余使应用获得高可用性。 (3) 具备并行分布式处理能力和任务调度机制,可以提供大规模服务能力。 (4) 云计算不针对某一特定的应用需求,可以同时为多个应用提供服务,并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灵活伸缩扩展,能及时满足用户和应用的需求。

3.4.1.4 云计算应用现状

目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同推动之下,云计算及其应用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互联网最大的在线零售商Amazon 在公司内部建设了大规模云计算平台,称其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简称EC2)。弹性计算云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群环境,用户通过SOAP over HTTPS 协议与云内部的实例进行交互。

Google 公司通过Google File System 分布式文件系统,针对Google 应用程序的特点提出的MapReduce编程模式,分布式的锁机制Chubby 以及Google 开发的模型简化的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 构建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目前,该云计算平台已经为Google搜索服务及其他相关应用提供服务。

IBM 的“蓝云”计算平台基于IBM Almaden 研究中心的云基础架构,支持开放标准与开放源代码软件。中国工程院张尧学院士于2004 年前后提出的透明计算也体现了云计算资源池动态构建、虚拟化、用户透明等特点。

此外,各国政府也在大力推行云计算。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Apps.gov 网站,让各个联邦机构可以浏览及购买以云为主的IT服务,该平台上提供许多IT服务业者,整合了商业、社交媒体、生产力应用与云端IT服务。 2010 年,美国政府将云计算纳入了政府规划与架构中,资助了众多试点项目,包括中央认证、目标架构与安全、隐私以及采购相关内容。

日本政府正在建设的“Kasumigaseki Cloud”将把政府所有的IT 系统统一到单一的云基础环境,用以提高政府运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我国,无锡、东营、北京、山东、重庆等地政府也纷纷开展了云计算的相关建设工作,并逐级成为了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 3.4.2 云计算在环保行业应用体系架构研究

多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活质量,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始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近年来,为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强环保”的战略目标,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实行了众多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为实现“数字环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环保系统涉及的信息化系统日益庞大,每个信息化系统都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地点、不同技术体系、由不同承建单位来实施建设的,这种建设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

(1)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共享率低、无法承担大负载应用

现有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烟囱式”独立建设模式,即为每个单一的应用建立从底至上的一整套信息化资源体系,每个应用都独占基础物理设施、软件设施,且为了保证每个应用都能在服务峰值期提供一定质量的服务,在设计、建设时需要设置大量的冗余。很多应用在峰值期、闲置期和正常使用期差距巨大,如一个年报系统,在每年1-3 月份的峰值期超负荷运行,同时有3000-4000 用户同时进行业务办理,经常性造成系统响应慢甚至服务宕机,但在闲置期同时经常只有10 个以下用户进行浏览、查询、统计汇总等操作,这种缺乏弹性的资源分配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系统可用性的下降。

(2) 建设成本、管理成本高 传统的烟囱式建设模式也提高了应用系统在建设时的成本,且由于很多设备在应用时存在差异,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在进行日常运行维护时需要针对不同设备进行不同的管理,在环保信息行业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运维人员压力巨大;一些分布式系统需要各节点的维护人员协同配合,工作效率低下,系统运行调整的及时性、完整性得不到保障。由于缺乏弹性管理机制,所有的应用一旦上线就必须做到24小时全设备不间断运行,电能消耗巨大,不利于节能减排,并且需要占用大量的机房空间,导致需要不断的扩展机房面积,采购相关机房设施。

(3) 扩展能力较差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变化,信息系统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扩展,甚至需要为不同的用户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建设模式下,每一种个性化服务都是一个单独的应用,不能进行通用性服务的共享,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建设,制约了新业务的扩展。

3.4.2.1 环保行业云计算模型的总体构建

按照云计算的服务范围来看,云计算平台可以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类。公有云服务指的是用户通过互联网从第三方供应商获取云计算服务;私有云则是在组织内部提供云计算服务,只供组织内部使用而不对外开放,由云的拥有者进行管理和维护。私有云是为满足一个特定组织机构需要而建的,它可以对数据、安全、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控制。

在环保行业内部建立私有云平台可以对行业内部的敏感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在行业内进行最广泛的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私有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保护原有投资;私有云一般建立在防火墙内,可以保护行业内现有的IT运维工作。

云计算可以按需弹性的提供服务,结合SOA 思想、环保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各大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技术经验,该私有云计算模型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为基础设施层,对应云计算中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将包括主机、存储设备、网络及其他软硬件设施进行分布式集群、抽象化和虚拟化处理,将其虚拟化集群到一起,将异构的信息资源整合成相同类型的资源池构成整个云计算与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础设施云,提供可供调用的数据资源管理、计算服务、存储管理、备份管理、网络服务等云服务。

第二层为云计算管理中间件,是整个云计算体系中的核心管理模块,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管理协调整个服务系统,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提供服务,该模块由用户管理、程序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部分构成。其中资源管理负责均衡地使用云资源节点;映像管理负责完成用户任务映象的部署和管理;故障管理负责检测节点故障并试图恢复或屏蔽,并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视统计;用户管理负责对使用云计算平台的用户和应用进行统一创建、识别和认证;安全管理保障云计算设施的整体安全,包括综合防护和安全审计等。

第三层是平台层,对应云计算中的PaaS(平台即服务),通过对现有应用支撑平台的“云”化,在基础设施层之上提供统一的平台化支撑服务。运用SOA 思想,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Service 服务,并纳入到SOA 体系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四层是交付软件层,对应云计算中的SaaS(软件即服务),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上,是整个云计算平台对外提供的终端服务,应用系统通过应用部署模式和底层的变化,在云架构下实现灵活的扩展和管理。环保系统内用户通过软件即服务的方式从“云”中获得所需要的服务,主要包括总量减排、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建设项目管理、环境统计、自然生态等环保重点领域。研发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云计算平台拥有的应用程序接口、WebService 服务以及可以使用平台运行环境去进行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3.4.2.2 环保行业的PaaS 建设

整个环保云技术架构将作为环保系统的私有云形式构建,所有的基础设施(IaaS)均构建在环境保护业务专网上,与互联网实行逻辑隔离,所有的用户必须通过CA 系统进行认证后才能访问。环境保护业务专网覆盖国家、省、市、区县四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及直属单位、派出机构。

PaaS 是环保云计算平台的核心部分,通过PaaS 的建设,实现对环境保护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双重支撑。该层主要包括环保应用开发云、环保公共资源云和环保重点业务逻辑云。

环保应用开发云是统一的开发、集成、运行平台,通过构建适应于环保系统的、通用的身份认证管理、流程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处理模型对原有系统进行集成、为新建系统提供统一开发运行环境,最终达到统一开发规范、统一集成规范、统一权限管理、统一运行环境的目的。

环保公共资源云为业务协同和数据处理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支撑体系,通过建立水质监测信息、大气监测信息、固体废物、噪声等行业标准信息、重点污染源等环境基础资源、环保行业分类代码、产业代码、流域水系代码等基础代码信息,统一数据源头,规范数据使用。

环保重点业务逻辑云中包含了覆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环境统计、城市环境整治、水环境综合管理等多项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工作的业务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组件支持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的核查核算,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重点行业全口径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排放强度系数等的综合计算,核定COD、SO

2、氨氮、氮氧化物4 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新增量及消减量,为我国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云包括支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管理、项目延时变更等多项业务的8 个业务组件,通过组件间的组合、调用,形成了覆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全流程的业务应用服务。 环境统计云针对环境统计报表制度,支持每年环境统计数据的填报、审核与汇总统计,实施范围包括工业、农业、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城镇生活4 大领域,近2 万家调查对象,采取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分为年报和季报。

城市环境整治云中共设定了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在内的16 项指标及40 张基础数据清单,为全国600 多个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数据审核、计算、分析汇总等多项功能。

水环境综合管理云为全国饮用水、地下水、地表水、重点流域、湖泊水库等水环境对象的管理提供服务,为水环境现状调查、水环境动态监管等业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建设具有共享性的业务逻辑云,能够为环境保护业务提供基础的业务支撑能力,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并实现业务间的协同处理和交叉管理。

3.4.2.3 PaaS 利用模式

在部级统一提供云计算PaaS 服务,并由相关承建单位负责进行平台的定制开发和运行维护,部级或省级及以下环保部门通过调用PaaS 服务进行二次开发,并将应用系统统一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之上,由PaaS 开发商统一负责其他应用系统承建单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并负责收集改进意见,对平台进行完善。

3.4.3 云计算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3.4.3.1 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通过将现有环境保护业务信息化系统转移到云计算平台,将原有分散的、各成体系的应用统一到通用云计算平台,从底层上实现各系统间的系统集成、资源共享,从而打破不同部门间各成体系的信息化结构,促进原本纵向独立的信息化系统向横、纵相间的网格式信息化体系转变,通过对基础信息化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分配,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存储、统一维护、统一管理,打破数据共享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整合,为建立环保数据资源中心奠定技术基础。 3.4.3.2 促进信息化建设模式的转变

云计算平台既可集成改造传统系统,为已有业务系统的发展和进化提供多种技术模式。同时,它也能够培育新生系统,为新生业务系统提供核心的系统架构及共享资源。在进行新业务系统建设时,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资源共享、弹性分配的特点,整合现有基础软硬件资源,实现基础软硬件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冗余,减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云计算平台为应用提供统一的应用开发环境和共享数据资源,建立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能快速进行开发、测试以及部署的支撑环境,大大缩短业务系统的建设周期和成本,能够形成快捷、高效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实现资源动态的扩展和伸缩,并且采取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互换等措施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

3.4.3.3 提升信息化队伍的能力

目前环境信息机构能力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地市级信息中心的机构体系,直接为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持。但部分地区信息化投入不足,缺乏系统建设资金和后期运行维护投入,无法发挥信息化对环境管理工作的支持和辅助作用。通过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各地、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资源,开展适应本地区业务特点的信息化建设,以较小的代价迅速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同时,云计算平台统一的体系结构也更有利于进行大范围的系统培训,提高各地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带到信息队伍的发展。

3.4.4 在环保行业应用云计算的实施策略

在将现有信息化体系向云计算平台迁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4.4.1 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在建设环保云计算平台时,应将其作为全国环保系统信息化的整体策略考虑,做好顶层设计,做好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明确目标和计划,制定科学的工程方法。 3.4.4.2 分步实施,由下至上。

实施云计算初期应该从易到难,由下自上。先在部级建设IaaS平台,在此之上逐步实施PaaS 和SaaS;从非生产系统到生产系统,从非关键业务到关键业务。

3.4.4.3 保障有力,持续改进。

云计算平台在建成后,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保证平台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同时,要在使用中持续改进,保证平台的先进性。

4 环保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4.1 环保OA综合业务办公系统

4.1.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深入应用,综合业务办公正成为各级环保部门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综合业务的特点是集网络硬件、业务系统、资源管理、信息服务于一体,大规模应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全方位支持办公、管理决策、信息应用与服务。

本项目的建设能能够消除环保局内部的各类信息孤岛,实现环保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创建一个集成的、统一的、精确运作的协同办公平台和个性门户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同时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政府管理、决策和公众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务公开、信息共享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OA+MIS+GIS的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正成为环保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系统规范了各类业务数据的生产、监理、管理及应用,形成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建立环保信息中心,“数据传输与统计服务”的新模式。

利用FPI应急集成框架构建包含:“外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内网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及其数据库,形成一个统

一、开放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4.1.2 应用

外网信息发布;综合业务办公、信息共享;内网各系统门户整合;网上申报;

4.1.3 系统功能

4.1.4 系统特色

      基于元数据的多元数据集成,实现在多用户、多平台、多数据源环境下数据集成和共享; 成熟的OA协同功能,提供人性化的办公桌面;

“安全令牌(Security Token)”证书验证,实现一站式单点登录; B/S的流程设计器,用户可方便地对工作流程进行可视化设置; 强大的企业在线管理,实现企业在线注册、申报及申报信息查询; “随需应变”的柔性门户框架,保证后续系统扩展升级; 4.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4.2.1 概述

针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频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已迫在眉睫。要迅速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环境应急监测和管理体系,建立完备的环境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信息传输和反馈能力,形成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体系,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形成完善地预测、预防和处置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体系。

综合运用有线、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GIS)系统技术、12359呼叫中心及视频监控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技术手段,建设一个文件、语音、数据、视频、图像传输相结合的,集信息接收(接警)、案件处理、资源管理调度、作战指挥、事后评估于一体的,反应速度快、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的综合应急指挥调度系统。面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污染源详细资料,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同时为控制污染蔓延,制定紧急处理措施和救援方案提供正确的信息和依据。

根据空气污染扩散、水污染扩散、污染物浓度分布计算模型,模拟分析污染物扩散,结果以地图的方式显示,直观地预测污染发展趋势,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系统可集成国内大量的应急硬件产品,GPS 车载终端、无线视频监控、PDA 手机终端、小灵通会商平台、12369 呼叫中心等,保证应急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4.2.2 应用

环境应急指挥调度;环境应急监测;环境应急决策;模型预测; 4.2.3 系统功能

4.2.4 系统特色

        系统拥有大量的应急数据,保证对事故敏感点周边的决策分析(人口、医院、政府); 重点风险源厂区采用了 1:1000 的高比例尺地图,清楚决策厂区内救援; 系统自动事故判定上报,为第一时间汇报争取了宝贵时间; 强大的 GIS 辅助分析功能,解决了数据的交融、展现、比对;平台拥有水、气(稳态、瞬时)模型,增强应急辅助决策能力; 结合应急演练,加强环保应急认识和抗风险能力;

结合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质量监控、12369实现预警。

与应急车等便携检测设备联动,实现现场第一手数据及时上报。

4.3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

4.3.1 概述

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建立在环保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及自动监控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整合全局污染源管理数据、在线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排污收费数据、环境信访数据、环境监察数据及其它执法管理资源,实现现场执法信息和监控中心实时联动,现场查看排口实时排污数据、视频数据以及相关静态信息。实现环境监察工作自动化、信息化,有利于环保部门规范执法流程,加强环境监管,提升执法效能。

集查询、采集、联络、制作文书为一身,文书编号、执法人员姓名、与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条款、处罚规定均自动生成,文书用语事先设定,文书全部为印刷体,从而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文书质量,并有利于避免处罚不公。执法人员外出执法检查时,携带便携式打印机到企业现场进行执法检查,发现有违法、违章行为,通过操作移动执法终端即可完成现场执法活动。

4.3.2 应用

移动执法监察;应急监测数据传输;污染管理与收费;污染源数据比对监测;移动办公;

4.3.3 系统功能

第20篇:简述电镀环保行业发展前景

多年来,昆山三川宏过滤机有限公司一直秉承\"以顾客为中心、以信誉为根本、以质量为重点\"的宗旨,与时俱进。用科学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用精密设备提高产品质量,用环保新思维促进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从而工业生产对各种阀门产品的需求只增不减,如我们常见的自吸泵、立式泵、耐酸碱过滤机等商品的销量也都逐渐增长着,这给电镀环保行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我们该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如何认清自身的状况,最大限度的发掘电镀环保行业发展潜力呢? 电镀环保行业的发展壮大,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投入。我们要学会科学地分配与应用人才,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并注重人才的培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保证整个职工队伍的稳定与犀利是每一个生产经营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突出表现为“新”,持续的创新方能保持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才能处处领先,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我们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电镀行业也同样适用,作为电镀生产企业,我们对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劣势之所在,清楚自己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三川宏一直在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环保行业工作总结范文
《环保行业工作总结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