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学术报告感想总结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3 21:00:26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术报告感想

报告题目:微波光子学及应用微波光子学及应用

报告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时龙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3月10日(星期四)下午14:00—15:30

潘时龙,2000年-2008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博士,2008年-201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光载无线(ROF)系统、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微波光子信号产生、微波光子测量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自2006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 80余篇,他引7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担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IEEE RWS 2013高速和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主席、PIERS 2013微波光子分会召集人、微波光子学最高学术会议MWP2013的国际咨询委员,APMP20

13、ICAIT20

13、IEEE RWS 20

12、ICOCN 20

11、ICAIT 2011等国际会议的分会主席和技术委员会成员。是IEEE高级会员,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电子工程师协会(SPIE)的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的高级会员,IEEE、OSA、APS等本领域主要期刊的审稿人。

潘时龙教授首先介绍了微波光子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微波光子学是近来融合了微波技术和光电子学技术而产生的新兴领域,在通信、传感、生物、医学、军事和安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后,介绍了微波光子学在雷达领域的应用:微波光子系统具有损耗低、带宽大、体积小、并行能力强、抗电磁干扰等特点,是突破现有射频系统关键瓶颈的有效手段,但其在宽带信号产生、传输、处理、阵列协同、集成化等方面均面临诸多难题。结合实际应用,潘教授详细介绍南航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新型微波光子阵列系统上的构想和国内外相关技术的进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新技术层出不穷,微波光子学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微波系统的不足。微波光子系统以其损耗低、带宽大、体积小、并行能力强、抗电磁干扰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雷达和通信系统当中。在研究微波光子学的过程中,潘教授对比了国内外的差距,结合自己的研究进展,雷达和微波光子应用上做出了极大的突破。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主持的雷达军工项目,在工程实践中证实了新技术的优良特性。

报告题目: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安全及关键密码技术

报告人:广州大学李进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下午14:30-16:00

李进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之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伊利诺伊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广州大学。李进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安全和密码学。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职务和国际期刊编委,包括SCI一区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和FGCS等期刊客座编辑,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云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广州市计算机学会理事等职务。目前已录用和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43篇被SCI收录,论文包括17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期刊/会议论文,12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B类以上国际学术会议/期刊论文。目前Google Scholar学术搜索论文引用总次数达4500余次,H-Index达到 25,引用超过200次的论文共5篇。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外包存储在公有的云平台,这对如何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用户数据的安全存储及高效检索带来了新的挑战。此次讲座重点介绍了云计算环境下相关的数据加密技术、存储方法及检索算法。

李进教授首先对云计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目前,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和存储模式,成为处理大规模数据问题的重要工具。由于云计算存储服务运行于第三方云平台,用户与云服务商之间无法建立可信关系,云存储与计算外包服务的不可信导致了诸多新的安全挑战。同时,传统密码技术也存在着无法对外包密文数据进行有效使用,包括密文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密文数据的去重、密钥管理和安全删除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李进教授探讨了云存储环境下实现数据安全的新型密码技术,主要针对实现云存储及计算安全的密码技术进行探讨,包括同态认证码以及收敛加密等。

听了李进教授的讲座,我对云计算和云计算中的信息安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信与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资源的共享问题也随之出现,传统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量,云计算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云计算不仅能为运维和各种算法的技术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拥有成本和维护上的优势。云计算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具有较好的拓展性,大的服务容量,为现代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但是,云计算同样存在着数据泄露、数据丢失、数据劫持、不安全接口、拒绝服务攻击、“临时工”、滥用云服务、贸然行事、共享隔离等云安全问题,他涵盖了计算、存储、网络、应用程序、用户安全执行以及监控等多个层面。因此,寻求全面而系统的云安全解决方案也显得尤为重要。 报告题目:特种光纤的制备及其传感应用

报告人: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刘正勇博士

报告时间:2016年4月24日(星期日) 上午10:00

刘正勇,博士,于2010年在浙江大学获得信息工程(光电)专业学士学位,并于2015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博士学位。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其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特种光纤的设计和制备及其传感应用研究,光纤光栅,光子晶体光纤,光纤激光器等。

特种光纤是有别于普通通信用的单模光纤而提出的具有特殊结构和特性的光纤。其具有参数可调性灵活,结构和掺杂可特制化的特点,在光纤传感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实用性。本讲座将简单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在特种光纤方面的相关研究,并介绍几种具有特殊结构和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以及利用所制备的特种光纤所进行的传感应用。其中,光纤光栅和干涉型传感器会进行介绍。光纤光栅技术由于其稳定性,精确度高,可解调速度快,从而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结构健康监测,比如桥梁,高铁,隧道等方面的结构监测。而干涉仪作为另一类型的光纤传感器,也同样具有灵敏度高,解调迅速等优点,在传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正勇博士首先介绍了几种特种光纤的结构及其特点,包括双芯光子晶体光纤(Twin-core PCF)、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High-Birefringence PCF)、液体填充微结构光纤(Liquid-Filling Microstructured Fibers)。

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光纤的包层是由规则网格结点上的孔结构形成低折射率区域,光纤芯区是由规则网格结点上的孔的缺失形成的两个高折射率芯区,特征是在光纤横截面的两个正交偏振方向上所述两芯区附近的孔的大小不同,每个芯区在光纤横截面的两个正交偏振方向上的孔的缺失不对称,芯区附近的孔的中心位置偏移网格结点,两芯区附近的孔中充有极性材料。

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折射率导模光子晶体光纤的包层中周期排列着空气孔,通过改变部分周期性空气孔的形状、大小或位置,可以制作出双折射很高的光子晶体光纤,这为实现高保偏提供了新的可能。

液体填充微结构光纤:微结构光纤中的空气孔可以看成一系列微流体反应器,为功能材料的填充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自由度。当微孔中填充功能材料时,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直接表现为光纤导光特性的改变。填充功能材料的物理特性、载入方式及调制手段会对微结构光纤的导光机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可以实现具有不同功能的光纤光子器件。

传统通讯光纤的结构主要包括玻璃纤芯和包层,在近红外波长有非常优秀的传导能力,所以被广泛作为长距离光信息传输的载体。但近些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光纤传感和应用于客户端的光器件数量迅速提升,传统光纤已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领域的要求,特种光纤使用新的设计结构以及相应的材料填充,优化了光纤传感系统的结构,为光纤传感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报告题目:光纤测井

报告人:西北大学乔学光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14:50-15:30

乔学光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北大学。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油气田光纤测井、物探、油气管线检测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乔教授的汇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光纤传感研究现状

2、光纤测井关键技术

3、光纤传感发展需求。

报告中,乔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光纤传感的研究状况,详细阐述了自己从事光纤测井研究的初衷。目前中国的测井装备和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主力数控测井装备仍然使用国外20年前的技术,技术陈旧。引进的成像系统下井仪器数量不足。资料讲解以及应用软件方法相对单一。

接着,乔教授介绍了自己把光纤传感与测井相结合的研究历程,同时对测井中的压力监测,温度监测,地震监测,光纤制备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油气资源的生产需求,研究开发的全光纤测井仪器需要测量的指标主要有:温度压力测量,液位测量,多相流的流量测量,气体测量,超声波测量,倾斜角度测量,地震波测量等。并且对光纤传感器和电子传感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光纤传感器与电子传感器的输入输出曲线。

最后,乔教授通过对自己的科研和教学进行总结,对光纤传感的发展需求提出了若干看法:传感器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光纤传感的传感器制备是关键技术,现在的传感器研发应该制定相关规范,统一标准;同时传感器的设计和实验过程比较艰难,安全要求较高,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平台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

听了乔教授的报告,我对光纤测井技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学习了光纤传感系统的研究和设计的全过程,吸取了乔教授在光纤传感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光纤传感器的制备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在设计传感器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传感器的使用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光学原理来实现传感器的功能。同时,受到环境的影响,传感器的外形和封装也尤为重要,我们需要考虑到温度,压力,抗腐蚀性,动态范围,响应速度,成本和实现价格等各个方面。在设计和生产时也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做好安全和质量的监控。在选用传感器时,我们更需要对比其与传统电子传感器的优缺点,综合考虑,必要时使用电子传感与光学传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系统功能。

报告题目:Coherent radio over fiber links for broadband wirele acce applications 报告人: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姚建平教授

报告时间:2016年5月23日(星期一)10:20-10:50

姚建平教授,IEEE 会士(IEE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加拿大工程院院士(CAE Fellow),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OSA会士,IEEE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姚建平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微波光子学专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波信号的光子学处理、微波/毫米波/太赫兹信号的光子学发生、Radio over Fiber技术、UWB over Fiber技术和光相控阵天线;他还涉足光纤激光器、光纤和波导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器以及生物光子学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60余篇。2010年在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发表特邀评论《Microwave Photonics: Arbitrary Waveform Generation》,2011年就微波光子学接受Nature Photonics专访《Microwave Photonics Shines - Interview with Jianping Yao》, 2012年已应邀在IEEE光子学会杂志连续两期发表介绍微波光子学的文章(A Tutorial on Microwave Photonics)。任2013 Optics Expre “Microwave Photonics” Focused Iue 客座编辑,2013-2015 IEEE 微波理论及技术学会杰出讲师 (IEEE MTT-S Distinguished Lecturer)。

在学术讲座中,姚建平教授首先介绍了微波光子技术的基本概念,接着详细讲解了相干光纤无线电(ROF)的链路。相干光纤无线电(ROF)的链路已被研究用于宽带无线接入应用的高数据率无线信号传输。与传统的强度调制直接对比检测(IM/DD)ROF链路,一个连贯的ROF链路可以提供更高的接收灵敏度和更高的频谱效率。此外,对于密集波分复用(UDWDM)网络,渠道的选择可以在电域中使用定义的数字滤波器在相干接收机的实现。然而,一个连贯的ROF链路存在由于相位噪声和从发射机和本地振荡器激光源不稳定的频率差引起的性能退化。在本讲座中,姚老师主要讨论消除相位噪声及不稳定频率差的影响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实验证明提高了灵敏度和相干ROF链路光谱效率的方案。

通过姚建平教授的讲解,使我学习了微波光子学以及radio over fiber (RoF)技术的相关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光载无线通信radio-over-fiber(RoF)技术是应高速大容量无线通信需求,新兴发展起来的将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无线接入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中心站将微波调制到激光上,之后调制后的光波通过复杂的光纤链路进行传输,到达基站后,光电转换将微波信号解调,再通过天线发射供用户使用。光载无线通信(RoF)系统中运用光纤作为基站(BS)与中心站(CS)之间的传输链路,直接利用光载波来传输射频信号。光纤仅起到传输的作用,交换、控制和信号的再生都集中在中心站,基站仅实现光电转换,这样,可以把复杂昂贵的设备集中到中心站点,让多个远端基站共享这些设备,减少了基站的功耗和成本。

推荐第2篇:学术报告感想

报告感想

在这个学期中,老师们将他们的精彩报告讲给我们听,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了解到了怎样去思考关于我们研究自己课题的方法,还有思考研究的大致思路,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不懈的努力,去得到我们想要的预期成果。至于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更要不断的去查找文献,看着别人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在此,我要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在所有的老师报告中,我对纳米材料的报告比较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我的研究和老师将的内容有共同之处。

目前电子器件已能够实现纳米量级,而由传统电介质构成的光器件由于衍射极限的限制,尺寸却还在微米量级,在微型化及高度集成化中遇到瓶颈。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的要求,就需要尽快地寻求突破衍射极限的新技术。

表面等离激元的内涵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种能够突破衍射极限的新机理,即在金属/介质界面上存在着一种表面束缚的电磁波模式,能够克服衍射极限且可将能量高度限制在分界面处,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SPPs 为突破衍射瓶颈带来了希望,采用

SPPs作为信息载体,最终可以实现光电子元器件在纳米尺度的高度集成。目前,人们不断地研究各种方法来利用 SPPs 实现亚波长光子器件。且通过研究发现,与传统电介质构成的光器件相比,基于 SPPs 的光子器件不仅能实现纳米尺度超衍射极限光传输的有效调控,而且呈现出了很多特殊的现象及功能。因此,基于SPPs 亚波长光器件的研制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

SPPs 是约束在金属/介质界面的一种非辐射电磁波,具有很多新的特性,可以突破光的衍射极限,成为近场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为亚波长集成光学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光电子元器件能够实现纳米量级上的集成。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是局域在金属表面的一种自由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激发态,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外来电磁波使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产生集体振荡,光波电磁场和表面电荷振荡间相互作用最终就形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SPPs。

SPPs 的突出特性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具有局域场增强效应:当入射光波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产生集体振荡时,将有一部分入射光能量被限制在介质表面,且垂直于界面向两侧呈指数级衰减。因此当一定波长的入射光波照在金属平板时,反射光会大幅度地减少从而在金属表面局域范围内产生极强的光场。对于纳米金属颗粒,光场入射时也能够在颗粒表面产生局域增强场。

2.具有表面波的特性:SPPs不仅可以沿着介质表面传播,而且在其被完全吸收前传播的距离可达几个到几十个微米远。

基于 SPPs 以上优异特性,其为制造应用于高速光通信的集成光路带来了新的希望。SPPs 与光波的相互作用和其本身性质紧密相连,通过改变金属表面SPPs 的一些特性,比如改变金属表面亚波长结构,SPPs的色散关系、激发模式以及耦合效应等性质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基于SPPs独特的光学特性,近年来对表面等离子体光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在亚波长SPPs波导器件、生物传感、SPPs光刻技术、新型光源、超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SPPs的光 纳米材料,能够在金属/介质界面以SPPs形式引导光的传播,实现新的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飞跃。

纳米材料的内涵

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 100 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 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 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 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 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 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

纳米材料主要由纳米晶粒和晶粒界面两部分组成。纳米晶粒内部的微观结构与粗晶材料基本相同, 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纳米材料突出的结构特征是晶界原子的比例很大, 当晶粒尺寸为10nm时, 一个金属纳米晶内的界面可达610m 时, 晶界原子达15% ~ 50% ,可以用TEM (透射电镜)、X 射线、中子衍射以及其他方法来表征纳米材料及其结构 。由于纳米材料中晶界的原子结构十分复杂,使其在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曾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为描述纳米晶界结构,人们提出了许多模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学说 : Gleiter的完全无序说、Siegel的有序说和有序无序说。

但是,目前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描述纳米晶界的微观结构。其原因在于纳米材料中的晶界结构相当复杂,它不但与材料的成分、键合类型、制备方法、成型条件以及所经历的热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在同一块材料中不同晶界之间也各有差异。可以认为纳米材料中的界面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分布,它们处于无序到有序的中间状态,有的与粗晶界面结构十分接近,而有的则更趋于无序状态。

材料的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质。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决定了纳米材料具有一系列的特异效应。正是由于上述纳米材料结构上的特殊性和处于热力学上极不稳定的状态, 导致了它具有各种的特异效应, 其中一种就是表面效应。表面效应是指纳米微粒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 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性质上的变化。纳米材料的颗粒尺寸小,位于表面的原子所占的体积分数很大,产生相当大的表面能。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比表面积急剧加大, 表面原子数及比例迅速增大。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比表面积大,使得表面原子处于/裸露状态。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原子配位数不足,存在未饱和键,导致了纳米颗粒表面存在许多缺陷, 使这些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特别容易吸附其他原子或与其他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输运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电子能谱的变化。它是纳米粒子及其固体材料的最重要的效应之一。由于纳米粒子存在界面效应与表面效应,因而产生粒子表面过剩电荷、电荷载流子的相互作用、魔聚数与粒子稳定性以及粒度控制等研究课题。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方面性质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既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当组成材料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纳米材料表现出的性质与体材料有很大的不同。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原子及分子的相互作用,强烈地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方面性质与应用:(1)光学性质与应用(2)电磁场性质与应用(3)化学性质与应用(4)催化性质与应用 (5)其他性质与应用。具体如下:

(1)光学性质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之一为线性光学性质。当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时, 其颜色大都变成黑色,且粒径越小,颜色越深,表明纳米材料的吸光能力越强。纳米材料的吸光过程还受其能级分离的量子尺寸效应和晶粒及其表面上电荷分布的影响。由于晶粒中的传导电子能级往往凝聚成很窄的能带,因而造成窄的吸收带。

纳米材料光学性能研究的另一个方面为非线性光学效应。纳米材料由于自身的特性,光激发引发的吸收变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由光激发引起的自由电子-空穴对所产生的快速非线性部分和受陷阱作用的载流子的慢非线性过程。最典型的如CdS纳米材料, 由于能带结构的变化,导致载流子的迁移、跃迁和复合过程不同于其粗晶材料,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非线性光学效应。Ohtsuka等采用脉冲激光法研究了CdT e纳米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结果发现其具有较大的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采用四波混频研究InAs纳米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时, 252发现量子化的纳米晶粒是其呈现非线性的根本原因,而且三阶非线性极化率与人射光强度成正比。其他的研究报道还有很多。

此外,纳米晶体材料的光伏特性和磁场作用下的发光效应也是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研究的热点。通过以上两种性质的研究,可以获得其他光谱手段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

(2)电磁场性质与应用

金属材料中的原子间距会随其粒径的减小而变小,因此,当金属晶粒处于纳米范畴时, 其密度随之增加。这样,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将会减小,导致电导率的降低。由于电导率按ad( d为粒径)规律急剧下降,因此原来的金属良导体实际上已完全转变成为绝缘体, 这种现象称之为尺寸诱导的金属-绝缘体转变。纳米材料与粗晶材料在磁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差异,通常磁性材料的磁结构是由许多磁畴构成的。畴间由畴壁分隔开, 通过畴壁运动实现磁化。而在纳米材料中,当粒径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每个晶粒都呈现单磁畴结构, 而矫顽力显著增长。纳米材料的这些磁学特性是其成为永久性磁体材料、磁流体和磁记录材料的基本依据。

(3)化学性质与应用

纳米材料由于其粒径的减小,表面原子数所占比例很大,吸附能力强,因而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许多金属纳米材料室温下在空气中就会被强烈氧化而燃烧,如TiN纳米晶粒(平均粒径为45 nm )在空气中加热即燃烧成为白色的TiO2 纳米晶粒。即使是耐热、耐腐蚀的氮化物纳米材料也变得不稳定,暴露在大气中的无机纳米材料会吸附气体,形成吸附层,因此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气体吸附性制成气敏元件,以便对不同气体进行检测。

宏观体系中均相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是由化学计量数决定的,速率常数不随浓度和时间而改变。但是,当处于分子筛笼内反应物的运动受到诸如容器、相界、力场、溶剂等空间阻碍及影时,反应的动力学显示出与均相反应不同的结果。Q zin等人于1991年首次对分子筛笼内的化学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揭示了纳米反应器具有不同于气相和液相的动力学特征。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时的反应速率常数,进而得到了反应的活化熵和活化能。

(4) 催化性质与应用

早在50年代,人们对金属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其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催化断裂H-H、C-C、C-H 和C-O 键。这主要是由于比表面积大,出现在表面上的活性中心数增多所致。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具有无细孔、无其他成分、能自由选择组分、使用条件温和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从而避免了常规催化剂所引起的反应物向其内孔缓慢扩散带来的某些副产物的生成。并且这类催化剂不必附在惰性载体上使用,可直接放入液相反应体系中, 反应产生的热量会随着反应液流动而不断向周围扩散, 从而保证不会因局部过热导致催化剂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另外,纳米材料作为光催化剂时因其粒径小,粒子到达表面的数量多,所以光催化效率也很高。

(5)其他性质与应用

除上述几方面物理化学特性外,与宏观物质相比,纳米材料在力学光催化性能、储氢性能、烧结性能和热学(大尺寸固态物质经过超细化后,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 nm 量级时尤为显著)等方面也显示出特异性能。由于纳米晶界原子间隙的增加和气孔的存在, 使纳米材料的杨氏模量比粗晶材料减小30%以上。同时, 由于晶粒减小到纳米级,使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近似遵从经典的Hall-Petch关系式: Hvd-123 (其中d为平均粒径,Hv为0.2%屈服强度或硬度)。可见,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性还表现在:硬度高, 可塑性强;高比热和热膨胀;高导电率和扩散性;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并且在熔点、蒸气压、相变温度、烧结、超导等许多方面也显示出与宏观晶体材料不同的特殊性能。 总结

这是我在这些报告中获得最深的感受,让我了解到科研的魅力所在的同时,也了解到科研之路的艰辛与成功之后的欣喜。在此,我要再次感谢老师的精彩报告,我们享受到一场知识的盛宴。

推荐第3篇:学术报告听后感想

报告名称:日本大学的工学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日本型生产系统的关系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13日 报告人:上山邦雄

报告地点:第三教学楼

该报告由日本产业学会理事、日本《产业学会研究年报》总编辑,日本经济学会联合英文年报总编辑,日本城西大学经济学院和研究生院院长,产业政策研究专家上山邦雄教授所讲。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日本大学的工学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讲的,以及这种教育模式和培养模式与日本型生产系统的关系。对于日本的教育,我早已有耳闻,知道日本的教育从儿童起就有一套非常严厉甚至苛刻的教育模式,它在严厉与苛刻中却同时体现着人性化,因为他们考虑到的是长远的利益与发展,纵然日本和中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恩怨,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民族文化使这个民族拥有了它立于世界的资本,而这种民族文化又是从教育开始的。听了上山邦雄的报告才开始明白他们的这种教育是怎么实行的,以及怎样一代代的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其独特的生产系统,日本型生产系统。我觉得最应该让我们深思的是他们是如何培育出实用型的人才的,我相信中国人民也同样是一个智勤劳的民族,为什么我们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却并不理想呢?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另外就是该报告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日本型生产系统。日本生产方式是日本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觉得我们对于日本的生产方式以及日本型生产系统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对其精髓进行学习,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唯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在工业上技术上赶超日本。

报告名称: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14日 报告人:上山邦雄

报告地点:经管学院报告厅

该报告也是由日本产业学会理事、日本《产业学会研究年报》总编辑,日本经济学会联合英文年报总编辑,日本城西大学经济学院和研究生院院长,产业政策研究专家上山邦雄教授所讲,因为上山邦雄教授用日语进行的讲座,虽然有现场翻译,但仍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多少对大概的意思有所了解,听了他的讲座我深深地感觉到他对中国和日本汽车产业的研究的深度,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日本的汽车为什么有那么好的市场,丰田、本田以及东风日产在中国那么受欢迎,虽然钓鱼岛事件终于让广大中国同胞觉醒,开始抵制日货,这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虽然中国和日本有着永不可能抹去的历史遗留民族问题,但在经济的发展上我们却存在着实实在在的短板,在某些方面确实是需要向日本学习的,不管怎样,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日货仍然要抵制,民族情结要有,但是,真正的民族情结不是盲目的排斥与抵制,只有进步才是硬道理。因此,看到日本人能够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和市场有那么深入的研究,在感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紧迫起来,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科技创新和质量保证上能够真正达到较高品质,能够让我们的民族汽车产业真正从根本上强大起来,在技术上不依赖别人,就要加大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科技投入。

报告名称:方便无限、精彩尽现——SAGE学术期刊及研究成果辅助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21日 报告人:郝楠 地点:图书馆

为了使图书馆的SAGE全文期刊数据库及“SAGE研究方法在线”数据库发挥它的作用,为了让我们这些新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数字资源来进行学术研究,学院为我们组织了方便无限、精彩尽现——SAGE学术期刊及研究成果辅助的讲座。该讲座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科研论文的国际刊物发表趋势分析、学术期刊品质的常用评估标准、SAGE重点学科期刊介绍、(包括学科分类、相关学科的重点期刊Top Journals、科研的周期, SAGE资源在各阶段如何协助您的研究、SAGE Journals的投稿平台、学术成果的发表途径、投稿前的建议、如何选择投稿期刊)、SAGE平台检索与使用方法、SAGE在研究方法领域的出版及“SAGE研究方法在线”数据库介绍等。这次讲座虽然不是学术的内容,却为我们做好学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古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听了这次讲座,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太幸福了,学校能够有这么丰富的学术资源供我们利用、研究、参考,心想一定要利用好学校的这些学术资源,在研究生这三年,让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也非常感谢郝楠老师诙谐生动、深入浅出的讲座,让我们在愉悦中掌握到能够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与资源。

报告名称:国外管理类期刊发表论文要求与技巧探讨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21日 报告人:李瑜

当我看到学院安排的讲座国外管理类期刊发表论文要求与技巧探讨时, 想到研究生要发表的学术论文,非常惊喜,因为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特别期待这次讲座。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对管理学理论展开学术探讨和研究,对于进一步促进管理科学化,进而指导实践有重大意义。然而,对管理学期刊论文的发表的要求也很严格,尤其是国外管理类期刊。论文选题是写论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的成败往往在选题时就注定了。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其次,我们还要了解清楚管理类论文的结构。导语被学者们说成是一篇论文精华的浓缩,它对读者来说是了解一篇文章的窗口,审稿人往往通过导语来了解论文的质量和作者的功底。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要求运用论据展开分析和论证。一般来讲,对宏观经济领域的学术论文,可以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据要充分,运用得当。结论是对所从事的研究进行集假说、数据和结论为一体的概括性论述。论证不是简单的收集资料,而是要形成并证实假说,从一些测试中得出结论,并把结论总结出来。听了这次讲座,深深地感到学术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尤其是国外期刊对论文要求之严格。心里告诉自己,既然是来做研究的,那就要利用好学校的各种学术资源,把自己的学术论文做好,争取能够在国外的管理类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

报告名称:日本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经验

报告时间:10月18日晚18:00-20:00 报告人:上山邦雄 地点: 经管学院报告厅

这学期连续听了三次日本的上山邦雄的报告,从日本的民族文化、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日本型的生产系统到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再到日本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经验,通过这几次报告的学习,真正对日本的汽车产业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不再像以前一样,因为别人觉得日本的汽车好,自己也觉得好,有句话说的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我觉得我以前对日本汽车产业的了解也就止于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次听了上山邦雄的又一次报告,让我从根本上明白了日本汽车产业的所以然。日本的汽车产业之所以有今天,这与日本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靠创新日本以自己的技术进步方式踏上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行程,靠创新日本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创造出一个当代的制造业大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从经济恢复时期引进国外的装配技术,通过创新来实现外国车型的国产化开始的。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高速增长期的大批量生产体制中,它靠国产新车型在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创新,使日本的小汽车开始跻身于国际市场。在随后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日本加快创新的脚步,打造车身设计和控制排污方面的技术优势。最终以环保节能、经济实用为特点在国际市场上胜出。

报告名称: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 Intelligent Decision System for Strategic Decision Support (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与战略决策支持)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1日

报告人:杨剑波、徐冬玲

地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 B101报告厅

长江学者、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决策与系统科学教授、决策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剑波和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决策与系统科学高级讲师徐冬玲为我们做了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与战略决策支持的报告。虽然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但杨教授和徐老师生动的讲座让我对证据推理方法和智能决策系统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了解,因为我对战略决策比较感兴趣,而这两种方法又能应用于战略决策支持,因此,这次报告对我来说可以说是意义非凡,让我在学术思想上有了一次突破,因为根据我之前的理解,我认为战略决策完全是定性的,是需要经验之上的直觉判断的。但这次报告让我明白,原来战略决策也有一套系统、科学而合理的方法。虽然我后来的研究方向并没有选择相关的课题,但这种思想上的改变确实是对我后来的课题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开始将定量的研究应用于管理学,比如,根据定量的测度数据做出定量的波士顿矩阵分析图。因为这次讲座对我的学术思想的影响,我深深的感到,学术的创新绝对离不开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也特别感谢我们学院领导为我们组织各种讲座,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提高着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也真心的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错过那些精彩的讲座,因为那些学术研究者的一句话、几句话就可能对我们的学术思想起到转折性的影响。

报告名称:《老子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报告人:熊春锦

地点: 经管学院报告厅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听各种人文的讲座,看到熊春锦老师的《老子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的讲座时我兴奋不已,早早的来到了报告地点,因为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聪明了,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领悟给我们后人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熊春锦老师的讲座也充满了期待,这次讲座确实让我收获很大,熊春锦老师以问题、分析、研讨、答疑方式的为我们讲解了老子的道德经及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将晦涩难懂的道德经讲的深入浅出,并对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讲到了老子的核心价值观、太极思维模式与管理思维、管理决断等。虽然我平时也一直关注该怎样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用在现代的管理之中,但只是浅显的关注,并不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次熊春锦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我们古老智慧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将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古今结合、中西合璧,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那么我们将拥有足够的资本在世界的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觉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并源远流长的恰恰是这种文化与精神,而老子的《道德经》正式我们要需找的这种文化与精神的最坚实的基础的一部分。 报告名称: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报告时间:2011年6月16日

报告人:Sanchoy Das

今天听了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报告,这次报告不但挑战了我的英文听说能力,更挑战了我的知识的积累。我所理解的供应链根本就没从一个系统角度去考虑,简单的以为送快递的,运输的等就是供应链了,而听了这次报告才明白,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在存货的方式、货物流、成本、信息流、风险、计划及足之间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使得供应链管理比传统的物流管理更具优势。原来,供应链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转、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这次报告让我感到惊奇的一点就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生竟然远远落后于具体的技术与方法,在我的概念里,首先要有研究对象,首先有问题,才能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次报告让我了解了一些早期的研究供应链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快速反应法和有效的客户反应。快速反应是指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有效客户反应也是一个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成员组成的,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更好、更快并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虽然这次讲座让我对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学无止境,仅靠一次讲座去了解一个领域毕竟太过浅薄,以后我会多看一些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书籍。

报告名称: 经济学管理学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要诀 报告时间:2011年10月17日

报告人:李金华

地点: 经管学院报告厅

正在我们为学位论文开题的事情发愁的时候,学院领导为我们安排的经济学管理学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要诀的讲座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头顶的乌云。因为学术经验的欠缺,对学术论文的创作有着各种疑惑,在导师的帮助下,确定了论文的选题,看了不少学术论文,也试着进行论文的写作,可是距离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仍然相差甚远。而这次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要诀的讲座像一场及时雨,让我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如果走错了方向,付出再多的努力又有何意义呢?而这次讲座让我明白了学术学位论文的创作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果所选课题没有意义,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其次,要确定主体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论的基本依据,学术论文讲究的就是严谨性;再次,要了解自己所写论文的相关联的知识和材料,学术并不是孤独的,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新鲜的东西,科学发展到今天,所有要研究的东西一定都有人曾经研究或试图研究过,因此,我们要大量的查阅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最后,一定要诚恳的认识到论文会面临一些应该涉及或解决却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在前进的路上有起点,但永远没有终点。

报告名称: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北京

报告时间:2012年10月22日(周一) 下午3:15 - 5:00 报告人:杨仁全

报告地点:北京工业大学经管楼C101 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建设科技北京来讲的,具体包括:

一、科学发展观,

二、建设科技北京的意义,

三、北京的科技环境,

四、建设科技北京的思路,

五、建设科技北京举措等。杨仁全处长的报告生动有趣,让人在愉悦中学到知识,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北京,能够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并研究北京的宏观环境,从杨老师讲到的建设科技北京的思路以及各种举措中,我感触颇深,天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曾感慨过它的便捷与机会,也抱怨过它的拥堵与压力,但从没有从一个更高的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过怎样才能够把北京建设的更加美好,听了杨仁全处长的讲解,才深深地意识到,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北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我相信杨仁全处长提出的建设科技北京的思路及举措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相信我们能够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使北京的科技环境更加优化,并且进一步利用北京的各种科研、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好北京的教育优势,切实的落实好杨仁全处长的建议,在学术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再小的帆也能远航,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所以,纵然我们在学术的道路上走的很辛苦,也要永不言弃的继续前进,为建设科技北京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最后,希望北京的明天更加美好,希望我们的科技北京能够使中国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不在科技上受制于人,真正的能够做到中国创造。

推荐第4篇:学术报告总结

1、沈志云院士谈“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

2012年9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沈志云在九里校区工会会议厅为师生们做了题为“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High-speed train vast system dynamics)”的学术报告。

沈志云院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提出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沈院士表示,“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的提出不是他个人的成果,而是实验室所有师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晶。“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23年以来大家共同为之奋斗的一个理想就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学科——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他认为在“中国迈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把中国快速发展高铁的精髓——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发扬光大。

随后,沈院士从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是高铁的新理论,一切试验是发展新理论的基础,我国高铁快速发展的实践是高铁新理论的最好验证,用新理论总结世界高铁发展的经验教训,新理论引领高铁技术不断发展五个方面展开了生动的报告。

沈院士指出,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这一新学科,有理论,有试验,有应用,我们这所有116年铁路特色的西南交通大学应该大力扶持和促进这个新学科的成长,使它成为这所铁路特色大学创立的特色学科。他鼓励道:要动员全校力量,土、机、电,信息、材料、人文一起上,还要走出去,把铁路界都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使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走向世界!

据介绍,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含高维多刚体,连续体和流体的高维非线性系统,包含轮轨、弓网、流固、机电等四大耦合关系;参数时变,随机输入,可压缩非定常流场等。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数值仿真、系统控制以及系统优化。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应成为系统动力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是创新的一门新学科,能从理论上诠释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有力指导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

沈院士的学术报告让同学们对科研产生了深深的崇敬和向往。他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勤于探索的精神让大家由衷地佩服,更坚定了研究生们面对科研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学术信念。 体会心得 沈院士的报告肯定了中国高铁的发展,也坚定中国的高铁会继续发展下去。作为一名学子,对沈院士的关于高铁的信心深受触动和鼓舞,让我对我国高铁的成就深感自豪,对未来也充满希望。

首先继续发展高铁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高铁能够大大优化我国铁路的路网结构,从而快速提升铁路运输质量促进铁路从数量型发展模式向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铁路行业从简单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和货物的流动周转变得越来越迅速,每逢过节放假长短途客运陡增,对我国的客运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高铁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高速铁路是高科技应用于铁路的神来之笔,具有运能大,速度高,安全环保等优势,是解决日前越来越严峻的运输瓶颈的有力工具。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客货运输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营的速度间接地制约经济发展之速与此同时,高速铁路的开发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速铁路的建设和管理是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开路标,我国高铁的未来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我们应该从7.23事故中吸取教训。不管是技术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中国的高铁,应该是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安全是第一要务,服务和经营是第二要务,中国高铁实现了欧洲多年没能实现的梦想,高铁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高铁对于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意义,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国内、国外媒体的报道,这是对我们的警告,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民族,树立信心,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打造中国的高铁品牌。

沈院士精彩的讲座,将我国高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对铁路行业以后的发展和之后的研究内容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鼓舞人心的话语更是让我们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信心倍增。通过这次报告,我们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坚定信心更好的学习,为中国高铁的继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5篇:学术报告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记第二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之欧洲铁路安全组织学术报告会

从2012年11月21日开始,第二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The 2nd Rail Transmi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在我校举行。而今天下午16:00,我有幸在扬华讲堂聆听了面向学生的第一场学术报告会:由欧盟委员会交通安全专家、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安全生产部部长Yves Savoye带来的“欧洲铁路安全组织”的学术报告。

Yves Savoye的报告由两部分组成:“基于安全管理的强制性措施”和“欧盟安全方针的目标与要求”。报告第一部分为“基于安全管理强制性准则”。在报告中,Yves Savoye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欧盟成员国人口面积及铁路方面的基本情况,然后对铁路系统的可靠性、铁路系统设计相关安全系统、防护与紧急计划、铁路风险管理准则、安全持续性改进方法等进行了阐释。通过他的讲述,使我了解到了铁路中安全与风险的定义:安全即为缺乏不可承受的损失风险,风险是由于危险源而引致损失的事故或事件的频率以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的乘积。

Yves Savoye详细讲解了铁路系统设计相关的安全系统以及防护与紧急计划。他认为,铁路系统是设计来避免重大事件或者至少减弱后果的,而铁路系统的可靠性是在其设计中建立的,在铁路系统改进时得到维护和提高、在系统的整个周期中得到控制,接着,通过PPT,Yves Savoye讲解了从危险源到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了人员、组织、规程几其中包含的诸多等诸多薄弱环节。基于这些防护环节和薄弱环节,他谈到了控制铁路风险需要的铁路安全系统、持续监测系统和调查流程以及通知风险所需要的铁路风险的经验汇总、安全水平评价系统和行动计划系统。在安全持续性的改进方法方面,他提出铁路安全持续性的改进方法包含安全系统、持续性检测系统和事故与经验汇总三大部分,经过对这些环节的分析与经验总结来协调安全组织,安全规范以及提高欧盟每个成员国的安全水平。

讲座的第二部分,Yves Savoye则具体讲述了欧盟安全方针的目标与要求以及欧盟安全方针的主要要求。欧盟安全方针的目标是确保整个社会铁路安全的发展与改进并加强与铁路服务市场的联系,它由欧洲铁路协会、国家安全局、调查主体、铁路企业、基础设施管理者制定并保证目标的实行。欧盟安全方针的重要要求对各安全职责确定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由框图详细的阐释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它对于成员国有很强的约束力。最后,Yves Savoye为我们讲解了铁路安全职责的综合组织,分析了防措施、保护措施和紧急措施可以导致的结果。

铁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铁路安全问题则关系到这一环节能否这次运转,而今天Yves Savoye教授关于这方面的讲座则很好地阐述了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令人受益匪浅。

总结人:笑嘻嘻

时间:2012年11月21日

推荐第6篇:学术报告总结

有关学术讲座的感悟

斗转星移,四季更迭,转瞬间读研一载有余,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校园里留下匆忙的足迹,同时校园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她的足迹,随着时光的流逝,那留在我心中的足迹愈加的清晰深刻了,这是时间对文化的沉淀,这是母校赠与我的珍贵的财富。这些有做人的道理,有理智的小品,还有那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这些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和科研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培养良好的科研作风。学会做事之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学会做人。开学伊始,我们就聆听了几位院士和老教授的谆谆教诲,他们先叫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自律、自强、自信的人,如何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觉悟,有抱负的新时代的优秀青年,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有思想,有创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成绩。

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的成果和经验之上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在读研期间,多听一些学术讲座,参加一些学术讨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实验是有很大帮助的,如今的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所以我们“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和认识事物,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觉获得新的灵感。海纳百川方显其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像大海那样汇聚百川,不断积累,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底蕴,我们的创作灵泉才不会干涸。

成为一个合格做学问的人,首先要有学术道德的底线。学术道德是一条无形的线,是一把牢固的锁,它处在道德的深处,处于人们的灵魂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人才能发现它,运用它,才能用他牢牢锁住内心深处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做科研的素质,才能耐得住孤寂,抵制得住诱惑,做的出成果。让我们用自己还算是清澈的眸子去寻找,用自己还算是纯洁的心去感悟那道圣洁的门槛,放下浮躁,耐着性子,慢慢的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理想,为宏伟的目标标定航向,为知识之舟掌舵。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多听,多学,并且不限学科的涉猎学习,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纵向发展,也要横向拓宽,全面构造自己的知识网。在过去的一年了,我听过许多讲座,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有人文历史方面的,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有我国的古典名著,这些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使我对一些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的“博萃节”和学院的“华蕴”系列学术活动无疑给了我很好的聆听和学习的机会。在这里名家荟萃,百花齐放,这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学术的论坛,在这里我可以学习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些讲座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从有机合成到无机分析,从能源供求到新能源开发,从石油开采到石油炼制等。

柳云骐教授在《化学科学的挑战与机遇》讲座中与我们分享了他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剖析了化工学科存在意义和发展任务。加深了我对化学化工学科的理解与认识,明确了我们以后学习和研究的目标。

杨明清工程师的《油气钻井完井技术概论》的报告介绍了油气勘探的内容方式和石油钻井发展简史。重点讲解了钻井方法和钻井工艺流程,最后介绍了钻井设备和动力传动系统,使我对石油开采工艺有了较为明了的认识,丰富了石油勘探开采方面的知识。

从袁存光教授的《化学学科的发展及仪器分析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化学和仪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仪器分析的手段有了总体的认识,充分了解了化学和分析化学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各种仪器分析手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前沿的仪器分析手段有了一定的了解。

刘晨光教授给我们做的《我国能源供求形势与能源安全战略》,分析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我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介绍了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使我对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刘雪暖教授作的《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思考》的讲座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自律,具有责任感和恭敬心的人。刘老师送给了我们五句人生格言,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如何把事情做好,同时告诫我们不要做会被淘汰的8种人。最后刘老师以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生活和学习的关系。

李彦鹏和文玲老师作了仪器分析方面的报告,对于我们以后的实验分析有了很大的帮助。李老师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及主要作用,使我对投射电子显微镜有个初步的了解。文玲介绍了S-48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及应用,使我在一些分析仪器有了一定的了解。

阎子峰教授用做了题目为《孔材料的应用Application of Zeolites》英文的报告,介绍了石油炼制工程中的各种催化剂,包括催化剂的类型、性能、设计方法、制备方法及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为我在催化剂方面补上了精彩的一课。

聆听他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这些讲座不仅给予了我学习实验方面的帮助,也是我以后人生中的一笔珍贵的财富。我相信这些老师的教诲会一直激励我不断挑战和进步的。

推荐第7篇:学术报告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第1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09.12.12

地点:西安理工大学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报告人::郑颖人

职称:中国工程院院士

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三、学术报告题目林之

题目:黄土遂洞设计方法与探索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1.安全系数定义,强度储备安全系数定义

2.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原理:提出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不断降低c、f 值实现。探讨了遂洞的两种荷载形式:松动压力与形变压力。分析了遂洞破坏的两种形式:剪切破坏和受拉破坏。弹性模量对洞周位移影响很大,断面形状、尺寸不同,极限位移不同;不同的柏松比对塑性区大小有很大影响,塑性区为洞径的1~1.5倍。

五、本人体会

听完郑院士的报告,是我进一步了解了遂洞工程这个相关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郑院士在这个课题中所研究的方法及手段,使我更加了解遂洞的变形机理及破坏机理。

第2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11 年11 月18 日

地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学术会议题目:土的本构关系及数值模拟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主讲人:姚仰平教授

三、学术报告题目

题目:土的本构关系及数值模拟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本次报告介绍了土的本构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对剑桥模型、SMP松冈元准则、U-H模型等国际上著名的土力学常用模型进行了介绍,并对上述模型的基本特性、亚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剑桥模型中体积应变率与路径无关,强调了高等土力学中相关联性这一概念的实质意义。

五、个人体会

姚仰平教授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校党委书记,曾在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及访问教授三年。他在此次报告中介绍高等土力学中关于土体本构理论的些基本概念,并分享了目前其本人研究工作的进展、研究内容的主要思路,其报告内容充实,讲述思路深入浅出,使本人对高等土力学中关于本构关系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有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总体来看此次报告效果较好,学生评价也较高。

第3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时间:2009 年12 月11 日

地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术会议题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主讲人:梁兴文 教授

三、学术报告题目

题目:抗震规范和混凝土规范讲座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本次报告详细介绍了两种规范的改动之处以及相应的理解,主要内容有:

1、偏心受压构件的二阶效应,两种二阶效应应分开考虑;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裂缝宽度计算;

4、结构方案设计;

5、结构抗倒塌设计;

6、增加了既有结构再设计的基本规定;

7、受冲切承载力公式的修改;

8、适当调整了保护层厚度;

9、补充了筒体和剪力墙洞口连梁承载力计算规定;

10、增加了楼面梁与剪力墙连接时相关抗震规范;

11、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2、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震设计;

12、建筑性能抗震设计;

13、变形计算: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

五、个人体会

梁兴文教授,是我资深教授,也是国内知名学者,曾多次参与上述两规范的编制校订工作,并且建筑大学作为参编院校,对规范的编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梁兴文教授常年致力于抗震和混凝土的研究,所以梁兴文教授对规范的理解可以说是最权威的,在报告上梁兴文教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给我们传授。使我们听完这次报告对两规范有了一个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推荐第8篇:学术报告总结

4月25日上午,听取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礼知教授卤氧铋光催化材料的报告,研究背景包括太阳燃料合成和环境污染治理,卤氧铋是极具潜力的光催化材料,优点主要有宽太阳光谱吸收,易调节能带氧化还原电位,独特的层状结构,卤氧铋晶面依赖特性,首次合成出两种晶面暴露卤氧铋晶片,晶面依赖光反应活性,001表面原子结构和合适的内建场,高紫外降解污染物特性,010面高表面积和开放通道,更好染料敏化光降解污染物性能,晶面依赖分子氧活化特性,晶面依赖碳均匀掺杂特性,不同表面原子结构导致两个晶面光照下形成氧光位活性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分子氧吸附方式,001晶面活化氧分子形成氧自由基,浅晶格的碳掺杂是最有效果的,卤氧铋内建场调控,纳米片厚度依赖内建厂强度,控制合成不同厚度,内建场强度依赖于010晶面,均匀碳掺杂增强内建场强度和体相电荷分离效率,可达百分之八十。卤氧铋氧空位效应,氧化物表面与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美表面强,缺陷表面弱,氧空位特点电子富裕,配位不饱和,氧空位诱导光化学固氮,可见光响应合适能带位置,基于乙二醇与表面氧原子氧化还原的溶剂特点,含有氧化铋纳米片能在可见光下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氮中质子直接来源于水,氧空位与光化学固氮模式,在固氮过程中形成肼中间体,氧空位诱导形成双面神双层结,

4月25日下午,听取了汪的华教授关于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新技术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讲座分析了我国资源利用现状,以资源减量化为前提,倡导采用循环经济和技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追求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原则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项线性流动的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本身强调的是经济,强调可资源化的资源迅速实现资源化,以减少对源头资源的太多依赖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强调源头的减量化,从而解除源头资源瓶颈的制约。可见,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产生,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减量化主要从三个层次上进行实施。首先是在源头减量,减少初始资源的消耗量,即从设计环节开始,主要通过产品设计来减少消耗。其次是减少过程消耗。节能、减排的关键是通过工艺设计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煤、水、电、汽、辅助材料、人力资源等消耗,减少废次品和废料的产生。最后是减少最终的废弃物,在已经产生废弃物的前提下,努力使之再利用或再加工后再利用或循环使用,千方百计减少最终无用的废弃物总量。在这个界定下,技术经济研究,特别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研究、价值工程研究、项目管理研究等,无一不是追求资源效率最大化的研究。项目管理中的方案选择与评价,更鲜明地从经济的角度审视技术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即便每个方案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仍把经济可行性作为最终抉择的依据。在投资项目评价中的主要指标是投资效率,如投资收益率,即单位投资的回报比率。由于投资项目都是通过完成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而实现经济价值的,因此投资项目的评价在本质上就是资源效率的评价。

听取了胡军成教授关于高性能纳米催化剂制备与应用研究,TiO2 因其自身无毒、廉价、无腐蚀性、广谱适用性强、光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而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热门研究的光催化材料; 更因其可以重复利用,且可能直接利用太阳光源作为反应光源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及利用前景的绿色环境治理材料。近年来,使用 TiO2 粒子或 TiO2 膜作为光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以 TiO2为基础的复合光催化剂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上缺陷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具体方法包括染料或有机分子敏化、金属与非金属掺杂、表面金属沉积、窄能带或宽能带半导体修饰、离子注入等。基于光催化技术的环保特性及 TiO2 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高催化活性,本文设计并合成 AuAg 共掺杂 TiO2 纳米片,通过比较 Au-Ag负载量不同的 3种 TiO2 催化剂及纯 TiO2 纳米片在紫外光下降解 X3B溶液,初步探讨在相应实验条件下 Au-Ag共掺杂及其负载量的不同对 TiO2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以提高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效率。贵金属 Au、Ag的掺杂能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 ,可明显提高 TiO2 的光催化活性 。贵金属的负载量对载体 TiO2 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并非负载量越大催化活性就越高。实验表明,当负载量 (质量分数 Au /Ag /TiO2)为1:1:100时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因此选择合适的负载量对载体的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u-Ag /TiO2 ( HSA)比 Au-Ag /TiO2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 ,表明载体的选择同样影响负载的效果 。载体的比表面越大 ,其负载效果越好 。负载 Au、Ag后的 TiO2其部分锐钛矿晶型转变为金红石型。本实验中新生成的金红石型与锐钛矿的复合可能会产生混晶效应,有利于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但仍须进一步的验证。

4月26日上午听取刘善堂老师的“Mn基复合氧化物多孔材料脱出CVOCs的性能优化机制”的报告,主要用于我国垃圾焚烧处理厂废烟气二噁英的吸收, CVOCs的危害和消除,低温催化燃烧催化剂,形貌特性对锰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锰系催化剂的失活。

4月26日下午听取了陈云峰教授关于“金属催化若干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的报告,1,2,3-三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五元杂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材料科学和精细化学品等诸多领域。因此,1,2,3-三唑衍生物的高效合成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展了基于Benedict试剂催化的有机叠氮化合物与末端炔的click反应研究,以叠氮有机化合物和末端炔通过Huisgen 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1,2,3-三唑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各种铜催化的Huisgen环加成反应,即click反应。铜(I)催化的Huisgen反应,具有条件温和,产率高和区域选择性高的优点。研究了Benedict试剂催化的Huisgen环加成反应,优化了Benedict试剂中各组分的最佳比例和还原剂的种类,并探索了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溶剂、反应温度等对Huisgen环加成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优化的反应条件考查不同有机叠氮化合物与各种末端炔的环加成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系列1,2,3-三唑化合物。此外,还研究了某些体系的三组分(苄基卤代烃、叠氮化钠和末端炔)一锅反应。Benedict试剂催化Huisgen环加成反应技术,拓宽了1,2,3-三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对药物和新材料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听取了余军霞教授关于“废弃生物吸附剂改性及其对废水处理应用基础研究”的讲座,为提高农作废弃物甘蔗渣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制备了均苯四甲酸二酐改性甘蔗渣。采用扫面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仪(EDX)、电位滴定等方法对改性甘蔗渣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改性及未改性甘蔗渣对Pb2+和Cd2+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甘蔗渣对Pb2+和Cd2+的吸附容量显著提高,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可在50min内达平衡。为提高生物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废水的吸附能力,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了EDTAD对废弃的啤酒酵母和甘蔗渣进行修饰。静态吸附试验表明,经过修饰后的生物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碱性品红的吸附容量分别为528.1和736.5mg是未修饰的3.3和7.6倍。离子强度试验表明,当共存离子K+的浓度低于0.1molL-1时,对碱性品红的吸附基本无影响,这种改性后的生物吸附剂有望应用于实际染料废水处理中。制备改性甘蔗渣并探讨了其对Pb2+的动态吸附,在单一体系中研究填充粒径、溶液初始浓度和流速等对Pb2+动态吸附的影响,考察填充柱的重复使用情况;在两组分体系中考察Cu2+和Zn2+对Pb2+动态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体系中,粒径、流速及初始浓度对Pb2+的动态吸附影响较小(吸附容量:118.9~148.6 mg/g),填充柱可在较宽的实验条件下使用,改性甘蔗渣可反复使用。两组分体系中,改性甘蔗渣对Pb2+的吸附亲和力显著高于对Cu2+和Zn2+的,吸附中存在明显的竞争取代过程;改性甘蔗渣填充柱可实现Pb2+、Cu2+和Pb2+、Zn2+的选择性分离。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伴随着H+的释放过程,酸度越高,填充柱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越小。

4月27日上午听取了陈嵘教授关于新型纳米结构环境催化材料的研究报告,对比纯BiOCl、BiOBr、BiOI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发现BiOCl在可见光下对MO的降解率最低;BiOBr在可见光区有一定的吸收范围,并且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最高;BiOI虽然在可见光区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但是由于禁带宽度小,在可见光下的活性反而低于BiOBr。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性质及相关机理进行了探索。制备了两种卤素按不同比例复合形成的光催化剂和三种卤素按不同比例复合的光催化剂。结果显示无论是两种卤素复合还是三种卤素复合形成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都有很大提高。

推荐第9篇:学术报告总结

2013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崔会如副教授应邀作题为“知识社会视角下社区矫正的探索”的学术报告。崔教授旨在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的目的下,展开了对社区矫正转型与切合当下社区实然背景下的独特视角下的探索。在介绍学术研究的浅层含义的前提下,深刻阐述了严峻的犯罪形势下,重塑社区矫正架构于监狱刑行之上的迫切需求,并对加强学术研究提出了客观、清晰的理论指导。其次,浅谈社会整合社区矫正资源以及学术交流沟通传达上形成的良性社会基本格局下也需要正视在执法过程中的弊端。强调国家权力对社区矫正实践的肯定与支持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社区矫正生产格局存在的偏差。既而,谈及社区矫正的现状,崔教授在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理论储备上提出了社区矫正学术研究所应持有的科学态度,并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研究的导向作用。最后,崔教授在如何提升发展社区矫正的路径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一,要确立社区矫正的正确立场,在个人学术思考上保持独立性;二,要避免以价值判断取代事实判断,摒弃盲目的价值追求以实体验证事实;三,避免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现实,保持学术自信并加强合作交流;四,鼓励身在校园中的新一代走出校门。崔教授的报告理论结构严谨,科学性、引导性强,对报告材料的理论基础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利用。整场报告会带给我们的指导意义之大,多次博得热烈的掌声。

2013年11月6日现供职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硕士,河北大学法理专业硕士生导师王运红老师应邀作题为“罪犯感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学术报告。王运红老师从罪犯感化的起源——词源的角度,客观的反映中方较之于西方对人道和理性运用于罪犯感化的理念开端之早,影响之深。基于对中国本土罪犯感化的历史回顾为研究背景之下,他首先简明扼要的分析了中外对待罪犯的态度以及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革思想,深刻阐述了宗教情感和亲情感化的本质区别,也极大的体现了中方在罪犯感化一域所起的作用。其次,在整合世界各国罪犯感化的实际运用更进一步突显了中国脱胎于封建之初对罪犯感化研究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价值。既而,王老师对当下中外罪犯感化的现实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见解独到。在认识到西方人道与理性对待罪犯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中方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努力。最后,系统评价了技术主义与伦理主义这两种感化模式之下,也对西方伦理、人文的地缘文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西方追求技术主义、神学引导的客观性,对发展监狱犯罪教育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在互动答疑环节中,王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一系列尖锐问题进行了专业,明确的回答。回答严谨,逻辑严密,答疑透彻,多次博得台下热烈的掌声,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2013年11月11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史殿国教授应邀作题为“法治的味道”的学术报告。史殿国教授通过对选题通俗简约,形象立体的阐述来引导台下师生对法治多维思考的发端与推理。他首先就法律的内涵一题,对于法律的本体以及法律多元化的内容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以上方面,通过列举贴切、形象的例子,讲述了史教授本人对于当下法治的尖锐问题谈及自身的看法,为整个学术报告提供了相对开放性的思考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展示了史教授对于法治研究的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其次,在探讨中国法治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因素的环节,史教授紧跟热点话题,抓住案件背后的重点,极具通俗化的直击中国法治的软肋,同时强调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背后,民众的向往与中国高层的特权利益相悖的冲突的实质性问题,也直言不讳的控诉政治包办法律的不合理性,以及迫切追求司法独立的殷切期盼。最后,史殿国教授用文学性的语言,总结了整场报告会为我们呈现了法治在中国的味道之苦,品尝之难,吞咽之艰。在互动答疑的环节中,史教授客观,详实的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就几个问题对当下法治能够落实到位,做到司法公开化、独立性的看法。回答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一个专业法律人所具有的思维敏捷,回答之精彩可见一斑,多次博得台下热烈的掌声。

推荐第10篇:学术报告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学术思路、提高创新能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每年学校都邀请很多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报告。在研一研二两年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学者、老师的学术报告或讲座,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计算机应用、心理健康等多个专业领域。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介绍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与应用,专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同时重点介绍了本专业所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内容,指出目前本专业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学术活动为我呈现了不同学术背景的知识观点的相互碰撞与融合,激发了我的学术热情,同时也为我在学术、生活上的困惑提供了解决思路,让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下是我参加学术活动的一些总结和心得体会。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术报告包括:Qi Tian教授关于图像检索和分类的报告、David Suter教授在图像、视频和三维数据的匹配、分割和配准领域的介绍、顾乃杰教授关于软件脆弱性检测与大数据环境下的算法优化的学术分享等。这些学术报告与我本人的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十分相关,通过听取他们的学术综述、聆听他们的学术心得,我对这些具体的研究方向有了宏观上的了解,包括目前图像检索领域的经典算法、所使用的鲁棒的特征、三维数据配准的基本流程、三维数据分割的难点及解决方案等,这使得我在阅读文献时对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总体发展和各分支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此外,我也从他们分享的实验过程中的小故事里得到了启发,知道了科研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所有的数据、实验、创新性都并非几天的努力就可以得到。在我后来的科研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投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学者们带给我的正面影响。

李硕彦教授的“数学与工程的对话”系列讲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李教授享有“网络编码之父”的美誉,是代数交换理论创立者,也是martingales of patterns的发明人,同时在随机过程领域也卓有建树。我至今仍记得李教授报告的时候对自己学术领域的热爱和充分理解,他对自己领域的知识点信手拈来,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那些平时看起来晦涩又高深的定理和公式也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在我后来阅读文献和专著的时候,每当遇到难懂的公式推导或定理证明,总会想起李教授的系列讲座。他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尝试着去热爱它解决它,而不是逃避。这样的学习态度将让我建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定会让我受益终生。

此外,辅导员韩海雄老师关于简历制作培训的讲座、心理咨询中心赖丹凤老师关于恋爱心理的分享、钱晓伟医师关于女性健康知识的讲座等,也带给我许多收获。几位老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为我们带来了职场、心理和健康方面的指导,帮助我们在学术研究之外,收获健康快乐的生活。

除了从学者老师们的分享中获益外,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还总结了以下注意事项,做到这些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学术讲座中学到知识:

第一,听讲座时专心听、勤做笔记。讲座笔记是讲座内容的记录,是具有指导作用或学术价值的,因此准备好一本专用的笔记本用于记录讲座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讲座的笔记,与课堂讲课的专业课笔记稍有不同,最好能在页首注明讲座的时间、地点、讲座主题、主讲者个人基本信息等,其次是简明扼要地记录讲座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概念、新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的空间,以及自己在听讲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这些学术思考的火花稍纵即逝,不管成熟与否,一定要先记录下来。

第二,大胆提问。通常,在主讲者的讲授内容结束以后会安排自由提问和回答的时间,这几乎是讲座的惯例。如果对讲座中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或者不赞同的想法和观点,在自由提问阶段不妨大胆提出。对于个人,这既是与主讲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能在提问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这样的自由提问对于思维的拓展和理论表达能力的提高更会有不小的收获,提问得到的答案有助于去除疑问、拓展思路。

第三,整理笔记。在听完讲座以后,为了使本次讲座的内容和心得能以尽量真实的信息保存下来,并能使讲座的内容和理论探讨成果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和学术思考所用,需要在讲座后尽量短的时间内对讲座笔记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补充。讲座整理的过程是对主讲者所讲内容的梳理和挖掘,也许能从其中得到新的启发,发现新的学术兴趣领域,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理解,即使不是这样,接触和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于自己的学业也是不无裨益的。因此,整理讲座笔记,回顾讲座内容的习惯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这些学术报告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宽了我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影响了我开展学术研究的思路,教会我如何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持续提升自己。以后只要有机会我还将继续参加这些有思想、有观点的学术活动。最后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优越的物质环境,感谢各位学者、老师与同学们乐于彼此互相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导师签字:

2016年12月22日

第11篇:学术报告总结

反思当下,规划人生

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涉及多个领域的学术讲座,使我们不仅学到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拓宽了有限的知识面,而且让身在校园的我们放眼世界,直面人生。听完讲座,真的是如沐春风,深受大家的感染。下面我将反思自己当前的研究生学习,找出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然后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无论上科研还是工作做一定的规划。

我想人生大致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即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先前的求学阶段不过是为以后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打基础。作为研二的我们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一方面搞好学术,努力的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

在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压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耗费着我们的精力,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如何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还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明洁的心,就要多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读些专业之外的书籍。说道这里,我不得不进行自我批评,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即将面临的就业更是迷茫,究其原因不过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的确,虽然我一直是大家眼里的好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研究生光课程学习成绩专业第一,但我心里很清楚这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说明你肯努力,很勤奋,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因为单从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方面我就看到了自己的弱势。我不否认自己的努力,但接受知识和应用知识是两码事,而我只是单纯的接受,并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我想自己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有时候,我在想去应聘我凭什么让人家录用我,光一句“我学习勤奋刻苦,工作认真努力”就够了吗?在这个僧多粥少的时代,招聘公司注重的是你的能力,以后能否给他们带来利益。所以我需要学习、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

很佩服这些主讲人,他们有博士、院士、有知名大学的校长、也有节目主持人,羡慕他们所得的成就之余,我更多的看到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坚定的信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嘉麟院士的讲座“留下消失的身影-青年与未来”。刘嘉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名地质学家,长期从事地质、环境研究,对中国广大地区、南北极、东非大裂谷和西比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参与了振兴东北、开发新疆以及浙江沿海综合发展的战略研究,在火山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系统创新工作。在讲座中,刘院士结合其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治学、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求学之路是坎坷的,不论什么时候,当学生都是很辛苦的,我们不仅要付出努力和汗水还要经受精神的考验,尤其当你迷困惑时。然而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毅力是成功的秘诀,刘院士告诉我们“最难熬的时候,也是转机快要到来的时候,成功就在坚持一下之后”。的确,不要轻言放弃,希望或许就在坚持的下一秒。我想最令大家折服的是刘院士,一心求教,献身科研的那份执着,面对官房的诱惑,他毅然选择了条件艰苦的科研,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占据了一个领域,解决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刘院士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借自己的高贵品质,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我们应该保留内心的纯洁,不忘自己的初心,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不会迷失自己。

自始至终,学习是第一要务,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那些无论在什么时候,人生的何种阶段不断学习的人总是具有强大魅力的。自我评价“爱学习,爱读书”,但并不引以为荣。因为学习分好多情况,读书也分好几种。试想谁会认可一门心思学习课堂知识而不知变通,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而排斥专业知识的“学习”呢?可悲的是我就是这种情况。作为一名理工科类的学生,我的确不能算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对于专业知识我掌握的并不扎实,理解不够透彻。考虑到以后就业问题,我曾想自学一门编程语言,但迟迟未动,不得不对自己提出批评。另外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董默涵,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栏目主持人,曾任中央电视少儿频道“同一片蓝天”栏目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艺苑”栏目主持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咨询广播“老外看点”栏目主持人,历任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评委。值得一提的是,他来自爱尔兰,1978年初来中国,到辽宁任教,并跟着老师学相声。因为他觉得学习汉语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说相声。从董老师那正宗的汉语发音可以看出其扎实的语言基础,完全听不出他是一个外国人。讲座全程下来,汉语中流利的掺杂着英语,让我不禁佩服他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爱尔兰人,能这么好的同时掌握汉语和英语两种外语,可见其学习能力不一般。或许因为从事主持的缘故吧,董老师的谈吐幽默,现场很活跃,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信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由此,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不仅现阶段我们要广泛阅读外文文献,而且对以后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其实我很喜欢学习英语,但那种学习仅仅是一个很松懈的娱乐,比如读个优美的句子和文章,这对于英语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我也曾计划每天早上背几个单词,听一篇文章,可每次都断断续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英语的学习,关键是肯学,并且坚持下来。其实只要肯下工夫,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此外,还听了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讲座,比如周华东的“大数据下综合复杂系统的实时故障诊断理论和技术”,威廉姆·史密斯的“Statistical Modeling for 3D Face Analysis”,程红的“图像到类的动态事件规整算法及其在3D手势识别中的应用”等。或许他们的主讲内容与我的研究课题不一致,但是去听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学术精神,借鉴他们搞科研的方法技巧。几场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惊叹他们的科研团队,科研成果之余,佩服他们为科研所做的努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课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于我们来说,课题有时候并不能任你随意挑选,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让我们爱我所选。鄢志丹老师曾在“做好课题,过好研究生时代”中告诉我们,一定要爱上课题,爱上自己的研究生生活,避免两大误区,即以前做过的觉得没意思,而没有做过的不敢尝试,他鼓励我们一定要用于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而要做好课题不仅要靠机遇,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是要肯努力。他指出做课题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对于初上研究生的我们来说,正处于第一种境界,很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如今面临开题的我们;应该有了具体的目标,正埋头苦干,日思夜想的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即所谓的第二境界;相信我们只要肯下工夫,总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

相比于规划人生,我觉得时刻反思当下更重要。因为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你不知道在下一秒,人生的下一阶段你会遇到怎样的机遇,遭受何种困难,做出什么转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事情,因此我觉得踏实的做好当下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努力中成长进步是最重要的。不喜欢对自己的未来圈定什么框框,或许现在的我没有太多的资本供自己下注。但这并不代表,没追求,没梦想。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它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拨开乌云,曙光就在不远的地方。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踏实的做好手头的工作。

深有感触的还有杨卫校长的“谈研究生培养的学术生态”。杨卫,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固体力学专家,教育部特聘教授。他指出研究生培养需要四要素,即学术构架、学术资源、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让我们知道研究生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团体。这让我不得不想到自己的导师,自己的课题组。很庆幸跟着现在的导师开始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老师那治学严谨的科研作风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方法,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我的课题并不那么好做,有时甚至很迷茫,摸不着头脑。但是感谢导师的指引,虽然有时觉得老师安排的任务、下达的指标不好完成,但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总会有收获的;感谢师兄师姐的不吝指教,不仅在科研上消除我的困惑,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上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真正的求学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轻易到达终点的,所以我们要以一颗积极的心态,不畏困难,容忍失败,相信只要肯努力,总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释然。

2013.11.25

第12篇:学术报告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大三下学期,我院领导及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听学术报告的课程,即中科院以及其他高校的优秀的专业研究员,教授,导师为我们做关于生命科学的各类学术报告。举办学术讲座,是大学中的一种学习途径。听学术讲座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各行各业专家的口才艺术,还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本科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气氛。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本学期的报告内容涵盖了专业知识、专业发展前景、社会应用价值,社会交流等内容,还包括互动交流环节,就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问题面对面交流,其目的就是使面临毕业的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自己、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社会,为考研或者工作的我们指明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消除我们面临走出校园不知何去何从的恐慌,使我们看到希望,又要认清挑战,这半学期的课程也确实让我受益匪浅,解决了心中种种疑问,开始更全面的思考毕业问题。下面我就其中的1,“酶工程”——杨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植物-菌根共生”——王二涛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3,“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机理的研究”,谢芳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这三次讲座做一些自己的总结。

报告1:“酶工程”,杨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报告时间5月17日上午10:00-11:30 报告地点:生科院圆形报告厅三楼

杨晟,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及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在精细化工品的生物催化合成、工业大宗化学品发酵等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设计和进化高效的生物系统,如蛋白质分泌通路、代谢途径乃至微生物细胞,也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文章。

杨老师首先从酶的定义开始向我们介绍酶工程,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按照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成分的不同,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酶可以分为蛋白酶类和核酸酶类两大类别。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在适宜条件下都可以合成各种各样的酶。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可以催化各种生化反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和作用条件温和等显著特点,所以酶在医药,食品,轻工,化工,环保,能源和生物工程领域应用广泛。酶工程是指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酶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酶定向进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要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的催化特性得以赶进,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接着杨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各种酶的生产方法,最后介绍了酶工程发展概况,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酶工程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我觉得很激动很欣喜同时又觉得任重道远,因为我是生物工程专业的,这个方向和自己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很紧密,同时又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报告2:“植物-菌根共生”,王二涛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时间5月24日8:30-10:00;

报告地点:生科院圆形报告厅三楼

王二涛,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999-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08-2012年在英国John Innes Centre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际非豆科植物生物共生固氮研究联盟成员。主要从事植物-微生物共生和相关激素信号转导的研究,在植物-微生物共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 Genetics、Current biology、The Plant Cell、Cell Research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对相关领域有广泛的影响。

对王二涛王老师印象很深刻,不仅因为王老师已经是第二次给我们这届本科生作报告了,而且因为他本科毕业于我们学校可以亲切的叫他一声学长了!王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向我们介绍了菌根是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形成的互利共生体,在共生的不同阶段,植物产生一系列的信号物质如独脚金内酯、溶血磷脂酰胆碱、茉莉酸和水杨酸等.这些信号物质在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间相互识别、菌根形成、营养物质交换,以及植物防御反应诱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次报告探讨植物信号物质在丛枝菌根共生系统形成前后和病原体侵害的3个阶段可能的生理效应和作用机制,旨在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信号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报 告 3:“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机理的研究”,谢芳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4年6月7日8:30-10:00 报告地点:生科院圆形报告厅三楼

谢芳: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英国John Innes Centre 博士后。主要从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分子机理的研究。通过遗传、生化、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来研究共生固氮过程中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的分子机制;植物激素对共生固氮过程的调控机理;宿主植物对根瘤菌分泌的胞外多糖信号分子的响应以及豆科植物对根瘤数目调控的机理。先后在PNAS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报告会上,谢芳研究员以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为切入点,引出氮素及相关营养元素对生命体的重要性,介绍了自然界中两种最主要的共生互作方式:菌根固氮和根瘤固氮,进而详尽地与大家共同探讨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分子机理。她认为共生根瘤的形成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揭示了宿主和根瘤菌之间有早期信号分子的交流。谈到共生固氮,谢博士主要介绍了根瘤菌侵染和根瘤器官的形成,特别强调了根瘤菌侵染和根瘤器官的形成在遗传上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她指出,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都调控根瘤器官的形成和发育,共生互作需要“团队合作”。这是自然界中奇妙的共生互作的模式。

去年我和几个同学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基于豆科作物的轮作方式对土壤酸化、肥力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听了这次的学术报告,对我们之前做的这个实验项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论理解,之前的一些疑问也得到了解决,我深刻的感受到,理论加上实践才能让学到的知识得以透彻理解并对以后的应用有指导作用!

每次的报告不仅是向我们传授了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研究动向其实每个报告中也都穿插了报告人的经历,因为那些经历是财富,是他们在社会中逐步走向成功的经验与感悟,对我们既有指导作用又有警告作用,而且讲述经历是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是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更能体会人生的是非成败,也使得内容更生动、更吸引人。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都很积极,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专业研究中的技术问题、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选调生与公务员问题。交流很随性,涉及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这种方式使报告气氛轻松活跃,而且使同学们心中疑问得到解决。

这次活动使我们感受到了院领导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不仅关注对专业知识的教授,而且帮助我们开阔视野,使我们以更好的状态进入社会。我相信,通过这一学期学术报告的学习,我们都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对社会活动加深了了解,对未来的前途和挑战有更多的、更全面的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踏实起来,深入学习,未来我们会走的更好。

第13篇:学术报告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这几天听了学院六位教授的课,我受益匪浅。以前总是不明白自动化学的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上完这礼拜的课程后,我对此才有了初步的了解。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一天付梦印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自动化应用中的惯性技术。惯性技术是用来实现运动物体姿态和运动轨迹控制的一门技术。它是惯性仪表、惯性稳定、惯性系统、惯性制导与惯性测量等及其相关技术的总称。惯性技术涉及物理、数学、力学、光学、材料学、精密机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加工制造及工艺技术等、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员、主要研究惯性仪表和惯性系统的理论、设计、制造、实验、应用、维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陆地导航及大地测量、钻井开隧道、地质勘探、机器人、车辆、医疗设备等,以及照相机,手机,玩具等领域,总之,敏感物体运动姿态和轨迹、定位、定向都少不了它。

之后的陈杰教授和范教授都主讲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范老师还播放了他们实验室做的模式识别应用的视频,看了这个视频监控的人脸识别系统,感觉很不错,我们也在冬雷老师的实验室做了一个项目,其中就跟模式识别有着很大的关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该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分支。

在最后一天伍教授的课上,伍大师对自动控制理论进行了概述。自动控制理

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甚而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有多种方法:①按控制装置类型,可分为常规控制和计算机控制两种。常规控制采用模拟式控制器,计算机控制采用电子数字计算机。②按有无反馈,可分为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③按设定值是否固定,可分定值控制系统和随动控制系统。定值控制系统的设定值固定不变,控制系统可自动克服扰动的影响,使被控变量保持基本恒定。随动控制系统中设定值是变化的,系统使被控变量随设定值而变化。

这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于开环和闭环的讲解,面包机和洗衣服的生动例子让我很快明白了开环和闭环两种不同的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被控对象的输出对控制器的输出没有影响。在这种控制系统中,不依赖将被控量反送回来以形成任何闭环回路。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系统被控对象的输出会反送回来影响控制器的输出,形成一个或多个闭环。闭环控制系统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若反馈信号与系统给定值信号相反,则称为负反馈,若极性相同,则称为正反馈,一般闭环控制系统均采用负反馈,又称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例子很多。比如人就是一个具有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眼睛便是传感器,充当反馈,人体系统能通过不断的修正最后作出各种正确的动作。如果没有眼睛,就没有了反馈回路,也就成了一个开环控制系统。洗衣服就是这样,如果手洗的话,人眼可以判断衣服是否洗干净,要不要再洗,有了反馈,这便是一个闭环系统。而洗衣机只能通过定时来确保衣服洗干净,不能自动检测衣服是否干净。当一台真正的全自动洗衣机具有能连续检查衣物是否洗净,并在洗净之后能自动切断电源,它就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这次的课程十分有意义,把我们从对自动化的迷茫解脱了出来。不同学科分支的介绍为我们提供了兴趣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选择研究的项目。对于我们大三大四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14篇:学术报告总结体会

学术讲座总结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导师:***

2012年5月25日

目录

1.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 .............................................................3 2.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 ...................................................5 4.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6 5.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7 6.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 ..........................................9

导师签字:

间:

2 1.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 主讲人:L.A.Diado 讲座地点:逸夫馆4319 讲座时间:2011年9月28日

2011年9月28日上午,在逸夫馆4319参加了由英国Leicester大学L.A.Diado教授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讲座的题目是《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

Diado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聚合物绝缘中的空间电荷效应:空间电荷的来源、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空间电荷的老化作用以及绝缘的可靠性。

首先,Diado教授提出,电极的注入将是绝缘中空间电荷的主要来源。空间电荷注入到绝缘材料以后,将在绝缘材料内快速运输,并有可能被陷阱所捕获,被捕获的电荷由一个陷阱运输到另一个陷阱,也将导致电荷的移动,这是空间电荷在绝缘材料内的整个运输过程。

接着,Diado教授介绍到,空间电荷的分布将依赖于绝缘材料本身以及电极-界面的特性。空间电荷将使绝缘材料局部的场强增加,可能大于材料设计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场应力,这也就加速了绝缘材料失效进程。此外,空间电荷中心储存有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能导致老化过程中对绝缘材料的巨大破坏作用,最终导致绝缘材料的失效。

此外,Diado教授讲到,空间电荷的积聚依赖于陷阱的密度大小,同时,空间电荷的积聚程度可以作为老化评估的一个参数。空间电荷的注入是导致电气树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空间电荷是决定电气树的形状以及电气树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最后,Diado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介绍到空间电荷是近年来国际上在电介质老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空间电荷研究的发展最终将促进电介质理论的进步。

体会:

听了Diado教授的《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讲座以后,我对国际在空间电荷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Diado教授对空间电荷的介绍,了解了空间电荷对研究电介质老化的重要性,了解了空间电荷在电介质中的运输过程,同时,也认识到研究空间电荷的技术限制。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对Diado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赞叹不已!

3 2.Wiley-Blackwell投稿专题讲座

主讲人:莫子杰

讲座时间:2011年10月24日 讲座地点:

为了学习一些在发表文章方面须知的事项及方法,10月24日下午2:00在九里校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红楼218阶梯报告厅听了由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公司)的作者服务总监莫子杰(James W.Murphy)做的专题讲座。

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自然科学与工程类科—作者服务总监。负责约翰威立公司亚太地区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的书籍、期刊,以及网上内容于全球出版。除了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他的职责主要集中于机械、通信、电子等工程方面的内容发行,特别是在约翰威立公司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出版书籍方面的合作。

本次讲座所围绕的主题是:在学术书刊上成功发表论著的策略。在讲座过程中莫子杰从下面的10各方面为我们展开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1) 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 (2) 出版道德规范包括哪些方面; (3) 编辑、评审如何评估论文; (4) 论文被接受后还要做些什么; (5) 如何让投稿过程更顺利; (6) 更多投稿资源去哪找; (7) 投稿时要注意什么; (8) 为什么要写书; (9) 成功出版有哪些要素; (10) 出版书有哪些步骤。

体会:听了这次专题讲座了解了论文发表过程所需的环节以及注意事项,也了解到怎样去投稿,去哪里投稿,怎样让投稿过程更顺利,同时通过讲座也知道了怎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自己在研究生生涯中肯定要遇到的问题,扫除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迷茫,受益匪浅。

4

3.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

主讲人:易思蓉

讲座时间:2011年11月27日 讲座地点:逸夫馆4224 2011年11月27日晚7点,在逸夫馆4224教室听了一场由土木工程学院铁路与隧道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易思蓉教授为研究生同学们做的主题为《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的专题讲座。

“为什么修铁路,铁路是怎么构成的,铁路线路是什么?”易思蓉教授从这三个方面的疑问引出了讲座的主题《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首先,易思蓉教授指出,高速铁路选线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铁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线路的空间位置和布置线路上的各种结构物。这几个内容是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反驳了国内某些专家提出的高速铁路不选线的理论。

随后,易思蓉教授总结了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特点,其中包括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性能的技术装备,高水平的运营管理系统和综合维护系统等。易教授强调,由于国内客运专线的不可替代性,必须要求高速铁路的维修周期要延长,不仅需要高品质的铁路硬件设施,还需要后期高水平的管理和维护系统,虽然这些都需要花费较高的经济代价,但是,高速铁路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易思蓉教授提出了高速铁路选线的五大理念:要突出旅客的舒适性;要能够满足高速目标值的要求;要能够确保工程安全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方便旅客;要与人文地理环境相整合。此外,易教授还列举了大量国内外的经典工程案例,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五大理念的必要性,并再一次有力验证了选线对高速铁路的巨大作用。

体会:

作为一名电气的学生,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土木相关专业,听了易思蓉教授的《高速铁路选线理念》讲座以后,受益匪浅,同时也对高速铁路的选线技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到了选线对于建设高速铁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认识到好的高速铁路选线还需要与已有建筑物相协调,要在满足经济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的线路;同时也注意到,近年来,高铁工程的各项设计越来越注重体现人性化,各项服务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正体现出我们的国家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5 4.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主讲人:S.A.Boggs 讲座时间:2011年12月5日 讲座地点:电气馆3422 2011年12月5日上午,在电气馆3422参加了由美国Connecticut大学S.A.Boggs教授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讲座的题目是《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S.A.Boggs教授主要从材料的选择、电热耦合以及其建模与仿真等几个方面向同学们做主题讲座。

首先,S.A.Boggs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铝的非线性特性,介绍了两金属接触时,当电流在250~300A的范围内,温度最高的金属材料是银。介绍了电热耦合时,需要首先了解两金属的实际过程,这将对其后所要做的建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倘若建模出错,而后进行的所有工作都将是做无用功,而建模如果正确,这将促进下一步的工作顺利进行。

S.A.Boggs教授介绍到温度——时间的关系曲线与电路理论中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向同学们现场演示了,利用电路中的L、R与C电路代替电接触中的电热效应,建模,并进行仿真,向大家分析了仿真结果,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通过分析,得出了电与热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S.A.Boggs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集肤效应深度对计算等效电阻的影响作用,分析了集肤效应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其具体的影响过程。随后,向大家分析了利用PSCAD仿真软件进行相关建模与仿真的过程。

体会:

听了S.A.Boggs教授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讲座以后,我对材料科学中的电接触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在对一个具体的实际过程进行仿真时,需要深入地了解整个过程的发展以及特性,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建模,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仿真结果。同时,通过本次讲座,我对S.A.Boggs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平易近人的为人态度表示非常地佩服!

6 5.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主讲人:丁荣军 讲座地点:国际会议厅 讲座时间:2012年3月8日

2012年3月8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参加了由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荣军院士为研究生同学做的题为《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讲座。

丁院士首先介绍了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史,包括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控制方法的发展;计算机控制处理速度的提升。

随后,丁院士介绍了在控制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介绍了下面三种控制技术: ①PWM控制技术

以四象限整流控制技术为例进行了讲解,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是在低负荷情况下抑制谐波提高功率因数。

②传动控制技术

传动控制技术是牵引传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传动控制技术已经由转差电流控制发展成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丁院士还分别对转差电流控制技术;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进行了介绍。

③绿色节能减排控制技术

这一方面丁荣军院士展开对四象限脉冲整流技术和软开关技术进行了介绍。

介绍完三种控制技术后丁院士还提出了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非线性、负载突变条件下,牵引系统的快速调节;牵引力最大输出以及谐波的降低。

接着,丁院士介绍了抗干扰技术的发展。丁院士向同学们介绍到,发射源、传播途径以及敏感源是干扰产生的三大因素。而目前抗干扰的主要措施就是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抗干扰技术包括:功率模块独立封装、合理频率分区、主牵引电路与辅助电路独立接地、控制系统采用浮地技术等。

最后,丁院士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新一代技术的发展,SiC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变流器的优点包括:电力损失降低、冷却机构实现小型化、周边部件实现小型化等,还对以太网的列车网络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的优点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7 体会:

听了丁荣军院士的《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讲座以后,受益匪浅。我不仅对现代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对变流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仅如此,通过听这个讲座我也了解到丁院士作为我国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主持开发的传动控制系统、牵引变流器和列车控制网络已大量用于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和电动汽车,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以及城轨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擅长管理方面的工作。丁院士在讲座的最后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并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丁院士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8 6.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

主讲人:赵国堂 讲座地点:国际会议厅 讲座时间:2012年5月19日

2012年5月19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参加了由铁道部副总工程师、我校兼职教授赵国堂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他以“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为题,与研究生朋友近距离交流,畅谈优秀人才的修炼之道,在2个小时时间里,赵教授以京沪高铁建设工程为基础,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解答了人才练就的法门。

盛世中国高铁路,出世当惊世界殊

赵教授回顾了我国高铁发展的艰难历程。从广深高铁艰难起步,到秦沈高铁羽翼渐丰;从上海磁悬浮大胆探索,到京沪高铁横空出世,我国高铁事业经历了数十载的探索和积累,终于厚积薄发,一条又一条高铁在祖国大地铺展延伸,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高铁强国。然而这些辉煌的成就,与我国围绕高铁事业而开展的人才计划分不开。

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

在谈到我校学子为京沪高铁所作的贡献时,赵教授颇为自豪,并作诗句“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他说,京沪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教授、工程总指挥李志义教授,董事长蔡庆华教授都师出我校,此外,该项目技术的中坚力量也多出自西南交通大学。此外,赵教授还列举了用新工艺解决环境问题的魏强博士,以及赵教授师徒两代十博士为京沪高铁做出的贡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各界人才为京沪高铁提供的技术支撑,赵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理论是工程的灵魂。赵教授告诫大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 体会:

听了赵国堂教授的《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讲座以后,倍受鼓舞。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为我们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机遇,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行业发展前沿,做任何事都争取做到最好,怀有远大的目标和舍我其谁的气概,这样才会在研究生阶段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

9

第15篇:学术报告总结4

4、Ignacio Barron部长浅析世界铁路发展现状与展望

5月13日上午8时30分,第三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在我校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隆重开幕。论坛的第一场学术报告是由国际铁路联盟(UIC)高速铁路与客运部部长巴伦为广大师生带来的题为“世界高速铁路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巴伦部长首先说明了铁路输运的基本原则。他指出,铁路运输作为一种运输手段,具有的基本属性是其能够在铁轨上的自动导向性,即在人工操作下能够自行在轨道上运行;其次,因为客运列车的运量极大,其与轨道路面之间的变形应极小,以避免影响稳定性与舒适性。同时,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尽可能小,保证其使用功能不受影响。铁路运输在其基本原则下展现出的优势有是极其鲜明的,对社会的可持续性也带来了极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铁路运输对环境的友好性。在当代社会,环保已成为公认的主题,而铁路运输具有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不大的优势。第二,铁路运输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明显。可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同时由于运量极大,运输成本相对降低,对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作用。第三,社会影响大。铁路运输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运输手段,尤其是客运,乘客们能够体验到相对舒适的乘车环境,对人体健康也非常有利。

铁路运输何以具有如此优势?在其演变过程中究竟取得了何种进步呢?带着这些问题,巴伦部长继续他的演讲。难以想象,其尺寸的演变在最初设计中就已经达到了如今的大小,在最近50年内未做出尺寸模型改变的唯一一种运输工具。飞机、汽车、轮船等等都有或大或小的调整。虽然其大小没有改变,但在最近几十年内,通过调整优化车厢内部空间、列车行驶线路等因素,铁路运输的运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通过图片,巴伦部长为我们全景展示了铁路运输的发展演变历程。同时,他指出,亚洲铁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阶段,亚洲铁路用21%的全球总里程承担了世界70%客运任务,传统铁路比较强势的地区——欧洲铁路,其总里程占据世界铁路总历程33%,但却只承担了客运任务的26%。可以说,亚洲铁路运输已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中心。

面对现状,巴伦部长总结到铁路运输应牢牢把握住网络、经济效益、科技水平、安全舒适等因素,同时应继续发挥其大容量、可持续性的社会和经济优势。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铁路运输的发展必定朝着高速铁路的方向前行。巴伦部长对于高速铁路飞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他也指出,发展高速铁路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高速铁路的本质基础上。那么,高速铁路有哪些特点呢?首先,高速铁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多门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工程,它包含有车辆工程、线路、站点选址、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等。其次,高速铁路不具有共通性。每一条高速铁路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其修建过程只能借鉴、无法复制。同时,其资源投入量、回报量也都是有所不同的。

第16篇:学术报告总结2

2.铁路标准化及高速铁路的前沿研究

2012年11月19日上午9:00,我校联合国际铁路联盟在九里校区网络学院学术会议厅共同举办了第二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

国际铁路联盟标准化和机车动力领域高级顾问;EUTREQ协调员;高级顾问;兼任意大利电工委员会主席、罗马第一大学电力牵引方向教师Gianfranco CAU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铁路标准介绍》的讲座。首先他对西南交通大学为此次论坛所做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随后他以铁路标准化的基本价值为切入点,以铁路标准化的特点、背景、实际情况以及挑战等方面为重点对铁路标准化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他强调,铁路网络的服务、通用性、沟通方式、技术发展、创新等都与标准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标准化不但对经济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能保持甚至提高商品、服务的质量。在谈及铁路标准化的利益攸关方时,Gianfranco CAU教授指出,“铁路运输的焦点应该是乘客,他们是一切铁路服务的中心。铁路公司有保持服务的安全,并需注意到服务质量是决定公司经济效益甚至决定公司存亡的关键因素,而服务离不开标准化。”

UIC标准化手册是国际铁路联盟近几年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作为一个专业文件,具有义务性以及推荐性,对国际铁路联盟成员国的铁路运行、建设有着重要的参开价值。围绕着UIC手册,Gianfranco CAU教授分别介绍了UIC手册的产品及升级情况、铁路系统中UIC手册的分类以及什么是UIC EUTREO等关键性问题,最终得出UIC EUTREO的新格式,新工具,新结果。他总结到,需在UIC国际轨道标准内提供一个系统的视角,发展一部一致的清晰的规范,保持标准发展的可追踪性,同时使UIC国际铁路标准可修订,且支持专家团体的工作。 最后,Gianfranco CAU教授详细讲述了一种简单的标准化结构。

整个讲座过程中,Gianfranco CAU教授的精彩讲解不时赢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Gianfranco CAU教授同时也热情、认真、详细地回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聆听完Gianfranco CAU教授的精彩讲座之后,Marc Guigon教授为到场师生献上了关于《高速铁路介绍》的学术报告。

报告伊始,Marc Guigon教授首先向在场观众介绍了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发展历史。他指出,国际铁路联盟始于1922年,其创建初衷是促进世界铁路运输发展以面对流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经过90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在所有大陆上拥有200个成员的国际重要组织,其成员属性包括:铁路系统、铁路运营者、基础设施管理者、铁道服务提供者以及公共运输公司等。

Marc Guigon教授系统阐述了高速铁路是一个新运输模式,它是一个系统结构,铁路在这个系统中不是唯一,它伴随着许多商业、工业等生态链。对于社会发展,高速铁路有着传统铁路不可比拟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对比于传统铁路,高速铁路不仅有着更多更高效的运输量,同时对环境也更加友好。Marc Guigon教授在列举现行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源效率的图表中指出,高速铁路对于能源的利用率是传统铁路的2倍,是公共汽车的3倍,是飞机的8倍。其高效的能源利用率在当今能源短缺的时代有着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随后,Marc Guigon教授介绍了欧洲、日本等国际高速铁路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列举了大量世界范围内的高速铁路状况,同时对高速铁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指出,未来高速铁路将会有更高的运行速度,更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型的材料应用,更为标准化和模块化的铁道车辆设计,更先进的制动系统,更多的环保措施。这一系列的提升将使得高速铁路在未来更安全、更保密、更舒适。 心得体会

通过Marc Guigon教授的报告,我深刻的体会到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它虽是一种复杂的系统,但是对社会交通系统而言将有极大的益处。高速铁路的发展不仅需要公众的帮助和支持,其自身为适应服务社会的需要,也必须继续保持创新的发展,更为标准化和模块化的铁道车辆设计,更先进的制动系统,更多的环保措施。这一系列的提升将使得高速铁路在未来更安全、更保密、更舒适。

第17篇:学术报告总结1

题目:我国的农业现状与前景

报告人:曹国璠

时间:2008年10月26日

地点:沈阳

参加人: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

主要内容:

1 农业问题与“三农”问题

1.1三农问题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

(2)“三农”问题的相对性、局部性和发展性

(3)30年的农业农村政策改革

(4)农业问题的本质与重大意义

(5)我国农业问题的特殊性

(6)新时期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

(7)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2 我国农业现状与前景

2.1目前农产品缺口仍然较大

2.2未来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2.3未来生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2.4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长期存在

2.5世界农业的最新动向

3、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

3.1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

(1)加强国内生产能力

(2)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3)引导消费结构调整

(4)适当进口弥补不足

3.2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3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

(1)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2)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3)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4)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5)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6)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第18篇:学术报告总结5

5、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教授讲述美国高铁发展现状

中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出行增添了许多选择,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很好的带动了我国的经济。但是,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如何呢?2013年5月14日上午8点30分,在我校九里校区网络学院四楼学术厅,第三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第三场报告会由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铁路交通工程中心副主任Profeor TC Kao主讲 ,报告题目为 “美国告诉铁路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首先,Profeor TC Kao介绍了在历史过程中,美国的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在上个世纪中,有许多教育者和教授为美国的轨道交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50年里,美国对高速铁路的发展也产生了高度重视。Profeor TC Kao通过介绍自己所在的美国高校轨道中心讲述轨道发展的现状。美国高校轨道中心由许多高校联合组成,并得到一些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该中心开设的一些相关课程和学术论坛都体现了轨道交通在美国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平台和空间。

在了解了美国的轨道交通发展后,Profeor TC Kao为大家介绍美国高速铁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美国现如今轨道交通可谓是成功产业,总长度可达227公里。但是美国轨道同时也存在火车过长、运输过于多元化等缺点。因此,在美国人喜欢自驾出行的文化背景下,技术难关以及政府协调等问题都是美国高速铁路所面临的挑战。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困难面前,也存在很大的机遇。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4月指出美国高速铁路存在很大的前景,发展轨道交通,是希望它也可以像高速公路和航空系统一样迅速发展。同时,Profeor TC Kao以美国东部以及中部为例,具体讲解了美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状况。

紧接着,Profeor TC Kao进入了讲座的第三个阶段:地震灾害防治设计,具体包括车体设计和灾害预警系统两个部分。Profeor TC Kao首先给现场师生介绍了一些地震后列车、轨道的损坏情况。随后,讲座进入最核心的版块——车体设计和灾害预警系统。首先,设计车体抗震性能时,主要考虑当地震水平力来临时车体与轨道间是否形成类似弹簧的连接,以减少车体损坏。而对于灾害预警系统,地震来临时,p波先到达地表,当p波先到地面发出预警信号时时间过短,为了能够充分赢得宝贵时间,在日本和台湾当地震到达海岸线是就可发出预警,这样可以有效应对地震所带来的一些灾害。同时,该预警系统不仅可对地震提出预警,对风过大、洪水、滑坡、崩塌等灾害都可提出有效预警。

心得体会:

高速铁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世界交通运输格局的变化,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升,高铁在给人们带来出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身边增加了隐患,告诉所带来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泥石流灾害、飓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也在影响着高速行驶的列车,如何保证列车行驶中出现地质灾害的同时,保证灾害产生的伤害最小化,成为了高铁专家亟待解决的问题。Profeor KC Kao根据台湾高铁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灾害预警系统,提出了地质灾害高铁预警方法,同时对大陆的高速铁路安全预警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保证行车以及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速铁路也应该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以满足安全的要求。

第19篇:学术报告(seminar)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报告人:罗樊强

专业:生态学

指导老师:朱麟

2013年4月25日,在吊罗山野外实习期间,我们2012级研究生第一次做了学术报告会,主要由带队的指导老师们主持并评审,我们研究所主讲。大家结合当时所阅读的文献内容和阅读量,导师根据每个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对我们以后从事相关的毕业论文拟定的报告的题目。而我们也饱含深情地向各位导师分析了我们所阅读的文献内容以及学术报告的内容,并就导师提出的的相关问题一一解答出来。

我此次报告的题目是《影响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主要内容是先介绍了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然后在分析影响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我主要从四个生态因子进行分析。

1、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数量的影响;

2、气候因子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数量的影响;

3、土壤因子对黄曲条跳甲种群的影响;

4、斯氏线虫对黄曲条跳甲种群系统控制的影响。在我做完报告PPT讲解完之后,朱麟老师提问:关于影响因子是不是还有更多?我的回答是:我所列出的是关键因子,至于影响因子不只是我列出的四点,我会在今后的文献阅读或者实验中找出更多的关键因子。郝清玉老师提问:在介绍中为何说黄曲条跳甲是头号害虫?我的回答是:因为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广,时代多且重叠等促使黄曲条跳甲危害越来越严重,所以要加以从各方面进行防治。杨灿朝老师提问:你做的报告是否跟你的毕业论文相关?我的回答是:在第三点和第四点中的关键因子有关,因为的毕业论文题目为《菌根-蔬菜-黄曲条跳甲相互关系研究》,主要是研究蔬菜接种菌根后对地上和地下两部分黄曲条跳甲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各位老师提问完之后,老师们给我的建议是还要回去多看文献,尽快把毕业论文的实验方案拟定出来。我也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做完报告之后我也认真聆听了其他同学的报告,对他们在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拿来对比自己的报告内容,也认真思考了该如何去改进。

通过此报告,使我们每位同学对自己以后所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也确立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指导教师签字:

报告人签字:

第20篇:学术报告总结3

3、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主席Hans True教授来室讲学 应中国科学院院士、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翟婉明教授的邀请,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IAVSD)主席、丹麦理工大学Hans True教授于4月16日和4月18日在九里校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了题为“Multiple Attractors and critical parameters and how to find them numerically: the right, the wrong and the American way”和”Application of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in Railway Dynamical Problems”的报告。

在第一个报告中,Hans True教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解了铁路车辆动力学中车辆临界速度计算的正确方法,指出了计算车辆临界速度中的一些谬误,并介绍了车辆运动稳定性中的“亚临界和超临界分岔”、“混沌”等基础知识。

在第二个报告中,Hans True教授介绍了不确定度量化法在车辆动力学计算中的应用。以车辆悬挂参数随机分布对车辆临界速度的影响为例,介绍了不确定度量化方法,并从计算精度和速度的角度与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对比,阐述了不确定度量化方法在车辆动力学计算中的优势。

两场讲座均座无虚席,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报告结束后,Hans True教授还耐心的回答了同学们的学术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使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入。

Hans True教授的报告不但让同学们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对同学们研究思路有所启迪,而且坚定了研究生们面对科研不怕吃苦、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学术信念。

心得体会

Hans True教授作为车辆系统动力学的泰斗人物,其渊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深的影响了每位同学,他结合工程实际中出现的车辆蛇形运动临界速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解决临界失稳速度新方法以及不确定度量化法在车辆动力学计算中的应用。同时,Hans True教授作为车辆系统动力学的专家,鼓励大家要有不怕吃苦、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并且嘱咐同学们努力学好英语,便于与国际学术交流,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使我们都深受启迪。

学术报告感想总结范文
《学术报告感想总结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