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银行工作总结

银行巩固治乱象成果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4 08:38:07 来源:银行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巩固治超成果

新余市山塘下治超站

注重社会效果巩固治超成果

山塘下治超站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中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落实,使治理超限超载及货物抛洒工作呈现出可喜局面。截至4月25日,出勤执法人员258人次,共检查货运车辆1560余辆,其中,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00余辆,卸载货物800余吨,查处冲卡车辆10辆,查处货物抛洒等违法车辆60余辆,有效遏制了公路货运车辆违法上路行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会效果明显,治超成果得到巩固。

这是治超、路政、公安、交警5家整治单位紧密协作,统一调配,经过全体执法人员的艰苦努力的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车辆严重超限超载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公路通行效率明显提高,尤其是货运车辆严重超限及货物抛洒得到有效控制,90%以上货车规范装载盖蓬布,基本上杜绝了公路掉落、遗洒、飘散等行为。

推荐第2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总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工作总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水坪村位于我县古阳镇东南部,全村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2500元。该培训班退耕户20户,自我县实施退耕还林成果科技培训项目以来,该村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在该村实施科技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

截至2010年,该村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亩,荒山造林30亩。退耕还林工程共计投入10万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该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效益较为显著。连续四年年均造林任务都突破20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村造林总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达80%。

二是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该村退耕还林工程受益农民达80人。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和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该村在实施退耕还林

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实施中,我与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坡改梯、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包括石灰改土、绿肥种植)、田间便道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使项目区土地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2亩增加到0.45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单产大大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该村村民在退耕地里种植4亩优质桃树,工程实施后农户收入已增加到1.5万元左右。

三、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该村统筹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以及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努力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基本实现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自给。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该村

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该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推荐第3篇: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2008年春季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彬县永乐中学校长 王春耕

彬县作为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县,于2002年秋季中小学起始年级同时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整六年时间,现就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惑向各位领导、教授、同仁进行交流,不妥之处请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一、课程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

六年来,我们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以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以课程改革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以课改试验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多层面全方位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1、师资培训扎实有序。

首先教师培训卓有成效。一是全员培训,轰轰烈烈。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教师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丢下孩子,放下家务,背着干粮,骑上自行车,不怕山高坡陡,不怕酷暑炎热,坚持到培训点参加通识学习。二是专题培训,有声有色。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课程标准,教材解读,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省市教学能手上示范课传经送宝,推荐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为课改工作强化意识,疏源正流。三是校本培训,持之一恒。六年来每年暑假开学前,我校都安排有3—5天校本培训,集中时间,采取不同形式,组织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集体备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评价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学校建立发展性评级体系,力争使评价宁日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规范化。为此,我校在教师评价上,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修订出台了《永乐中学试验教师评价细则》,在原来对教师进行“日常规与教学成绩”两大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等评价内容涉及教学工作中的计划总结、教学成果、教学教案、学生作业、案例分析、反思记录、教学日记、教学成绩等方面;二是在评价形式上注重以人为本,力求发展这一原则,实行“七表一册”评价法,即管理人员评教表、教师自评表、教师互评表、学生评教表、家长评教表、教师定量评价表、教师定性评价表、和教学质量册,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学生评价上,我们采用成长记录袋册的形式,内容涉及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礼仪、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特长爱好等方面,将学生成长情况,全面的记录在册。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发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3、教育科研十分活跃

我校把科研作文课改工作深入开展的突破口,成立了课改科研指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新课程的目标管理,资源开发,教师培训,教学评价制度保障等方面问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课改教研组,主要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边试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活动促课改。

学校每月开展一次“落实新理念、改变旧教法”的听说评活动,对课堂中仍然沿用旧教法的教师,及时予以指导矫正,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随后跟踪检查落实,对那些教学观念转变慢,“穿新鞋走老路”,驾驭课堂能力不强的教师,由学校领导分包到人,节节听课指导矫正,直至达到要求为止,经常召开课改研讨会,小结会,上研讨课、对比课、观摩课,对优秀课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积累,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拟订研究专题,将专题研究与研讨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艰苦努力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截至目前,我们已积累了较有价值的各类课改论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堂实录、课件设计等总计310份(件),并有15篇分别或国家级

一、

二、三等奖,市级课题“改革课堂结果,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教学评价”“家庭医疗保健”三个研究课题通过了市级验收。

4、课堂教学出现生机

六年来课程改革实践的最大收获仍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二是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重视学生的体验,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三是重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插图、游戏、课件等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脑、手、口、眼、耳等功能,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提高了。

5、校本课程开发及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引起重视 一是课程开发渐趋规范。我校从学生需求调研、资源调研、方案制订、教材编写、审议到校本课程的确定、论证报告等环节科学有序,在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效果显著。

二是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小学以“生活小常识、行为习惯养成、家乡风土人情、自然科学”为主题,中学以“美工制作、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创作剧本”和“《社会口语》、《家庭医疗保健》、《走出大山》”等使课程已初步具备了自己学校特色。大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都能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学生自己发明了报警器、切割机和“古彬悠悠话沧桑,煤海烟波梨枣香”调查研究活动体现了地方特色。

二、当前课改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们在课改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管理缺乏创新,特色不够鲜明。个别学校不立足本校实际,不考虑学校规模,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致使学校管理,千篇1律,不重视过程管理,只注重管理结果,不管师生是否发展。用僵化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人,见“物”不见“人”。 二是观念守旧。一些教师抱残守缺、思想僵化,依然按照原来的套路教学。好多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传统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甘作“套中人”。

三是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理科教师不足,体音美教师匮乏,外语教师有待提高,致使难以撑起课程改革特别是农村这片蓝天,师资培训任重道远。

四是课堂教学问题突出。目前有许多教师对课改理念理解肤浅,认识偏颇,致使课堂教学问题百出;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许多教师无法把握自己的定位,无法做到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或相对平等的地位上,越俎代庖;新课程倡导“合作、教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师课堂上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分小组讨论交流;所有这些都是对课改理念的曲解,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课堂教学不拒绝新形式,但不能刻意追求新形式。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才是教学的本真。

五是教学、科研不能有机结合。“教而不学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也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研究,认为教研是专业人员的事,甘作“教书匠”,不愿成为教育家。

六是“瓶颈”问题依然存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评价、研究性学习依然是课改工作发展的“瓶颈”。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因材施教,因趣选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评价仍单纯以分数论学生优劣,以考绩论教师短长,新的教学评价成了检查的摆设;研究性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课堂上表现为“散乱的活跃”,不注重实际效果。

三、努力方向

成绩让我们倍感欣慰,不足令我们扪心沉思。我认为今后的课改工作,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不断深化学校管理创新,强力解决领导观念守旧,不爱学习的问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时代要求校长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应是一个勤学习、善钻研的研究型校长。一要强化自身建设,在管理上动脑筋想办法,力求管理创新,提升管理能力,为课改工作奠定坚实根基。二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迈大步走课改新路。三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善于与专家学者交流,经常和师生沟通,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平台,着力解决教师素质低的问题。一是要为教师搭建广阔平台,创造性地为教师实践课改作好服务与发展工作。二是继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把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人人参研,全员课改的目的。三是立足课堂,强化指导,大胆建模,勇创新路。教师个人要加强自身学习,构建课改教学新模式,提高课改的能力和成效,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3、群策群力,强化“薄弱”,解决课改工作的“瓶颈”问题。一是对校本课程认识缺乏根本的理解和领会;二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教师进行提高和培养。三是评价问题。对评价的内容,方式大家都要做有效的尝试,就是怎样评价,评价到什么程度最科学,同时要详细、准确记载各类资料,公平、公正、真实的评价结果。

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单位名称:彬县永乐初级中学 姓 名:王春耕

摘 要: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薄弱已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知道怎么教学生提问题;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适应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届学生中难得有几个能主动提问的,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目前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薄弱已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特别是好学的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知道怎么教学生提问题;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 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出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学生如果不主动学习,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甚至影响个人的成长。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勇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事业的成功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了解学生,分类指导,准确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不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敢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鼓励为主,耐心引导。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教育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臵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设计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力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臵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从细微处观察、比较与日常生活的异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时,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就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然后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就会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大,而且很投入。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 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然后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可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后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会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认识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问题,但跟他的同桌就不同了。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四、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逐步拓展。开始时,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为主”变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主编:王棣生 学苑出版社 1999.8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 主编:张大昌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4、《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

狠抓措施落实 提高法制意识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法制教育汇报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现有20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72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治校方略,初步形成了\"突出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措施,注重综合治理\"的法制教育工作特色,效果显著。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首先是建章立制。针对农村学生法制现状,学校组织人员通过走家串户、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形成了《永乐中学学生法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调查报告,学校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三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主线(校委会--团--政法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校行政会--法制副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针对校情、学情,先后制定了《永乐中学法制教育长远规划》、《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法制教育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聘任永乐派出所所长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健全了组织机构,保证了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其次,开展活动,注重实效。在保证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广播\"以例说法\"栏目,每天针对学生中违法违纪事例,由政治教师依法点评,并引用案例、详加剖析、教育学生。校报以“四五”、“五五”普法为已任,热情宣传宪法,讴歌护法行为,谴责违法行径。学校经常邀请县关工委、乡镇司法人员、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作法制报告。学生管理处针对实际需要,每周星期四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例,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以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普及法律知识。政治课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用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各班级组织学生每人每月摘录、编写二条法制标语,办一期法制手抄报,讲一个法制故事,撰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体会或法制论文,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二、强化措施,力求规范化,突出针对性。 首先,学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重点是引导矫正学生违法行为;二是学校每两周(单周星期一),召开一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例会,校委会成员、班主任、班团队干部代表参加,总结分析两周以来学生遵法守纪履行情况,研究解决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每月初(第一周星期二)召开一次教师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分析总结一月来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履行状况,着重研究解决教职工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建立了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指导班主任及时发现、掌握学生中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苗头和倾向,及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耐心教育和多方矫正,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教育,杜绝了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五是学校建立了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和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动员学生检举学生中随意吐口水、扔果核、抛垃圾、乱刻乱画、破坏公共设施、毁坏道旁树木,揭发学生中携带持管制刀具,举报学生中小偷小摸、买卖赃物、猎奇黄色文化、勾结社会闲散人员,申诉自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五年来,学校共接到学生举报事例379件,学校批评教育解决315件,家校协商解决62件,提交司法机关调解3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六是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每月写一份法制教育汇报材料,保户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拟订措施。学生每月写一份对照检查或法制论文,学校搞活动,不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更注重学生内心感悟和心灵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每年举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灵活掌握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守法、护法演讲赛、法制故事讲评议、观看普法影视片、召开主题班会、诗朗诵,使法制教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一年一度的宪法宣传日活动,学校极为重视,学校明确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排练一个能够反映宣传宪法主题的小品、独唱或舞蹈节目,这样校园普法既生动又活泼。七是科任教师每月至少家访一次,填写好家访登记表,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全校、年级组、班级、分学生)家长会。学校在家长会上一方面通报我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讲清学校下一步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播科学家教知识,介绍现代教子方法、提高教子艺术、使家长树立起\"以德教子\"、\"依法教子\"、\"为国教子\"的思想,许多家长教育子女行为规范了。学校在汇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月汇报内容,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增添措施、再鼓干劲。八是组织学生走向\"模拟法庭\",参加司法所、派出所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现场依法调解、处理案件经过,并对当事人、执法人员、群众进行采访,这样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心理脆弱、心理障碍明显增加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疗保健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擅长医学的韩日亮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每周分年级举办三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使学生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行为上自律,增强了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按法律规范约束自已的行动。学校狠抓学生转化,注重实效,极少数学生大法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铤而走险,经常性地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学校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在全校展开自查自纠、检举揭发、刹歪风扬正气的整治活动,成立了帮教训戒班,建立了违法违纪学生档案,由校长任班主任,管理人员任科任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言行示范、法制、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教育共六门课程,授课力求取材于帮扶学生实际,暴露缺点,抓闪光点、耐心教育、爱心感化、促其转化,使学生告别了不良行为,形成团结友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整治校园周边坏境,突出综合治理。 首先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进行了检查,净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周边无网吧,舞厅没有学生光顾,书店经理向学校作出承诺决不售黄色书籍、恐怖音像制品,商店经理保证不向学生卖烟,饭店老板拒绝学生宴请、猜拳行令,房东遵守校外住宿学生安全目标协议监督学生校外表现。学校成立了学生课间、课外活动、往返路途安全、校外住宿生宿舍检查巡逻小组,学校领导带领安全巡逻小组成员双周对校外住宿生宿舍进行检查,单周对学生往返路途检查。其次是对校园周边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天天打扫校门外,每月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街道卫生一次,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回收废旧电池,捡拾白色垃。在十字口坚持学生当小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最后针对校外一些闲散人员,引诱勾结学生,寻衅滋事、结伙斗欧、强要硬夺,小偷小摸,学校一方面顺藤摸瓜,抓住本人,进行说服教育,并通知家长对孩子予以训诫,另一方面由法制副校长带领派出所人员依法管制、以法打击校园周边违法分子。,从而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学校教育秩序。 总之我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6月,市、县政法委在我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11月份,彬县教育局在学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2004年元月,学校被咸阳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单位;2004年4月,秦都区教育局、长武县教育局来我校观看法制教育成果,2004年11月学校为咸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2005年3月学校被咸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李 敏2006年11月14日

狠抓措施落实 提高法制意识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法制教育总结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现有20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72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治校方略,初步形成了\"突出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措施,注重综合治理\"的法制教育工作特色,效果显著。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青少年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不能采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首先是建章立制。针对农村学生法制现状,学校组织人员通过走家串户、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形成了《永乐中学学生法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调查报告,学校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三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主线(校委会--团--政法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校行政会--法制副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针对校情、学情,先后制定了《永乐中学法制教育长远规划》、《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法制教育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聘任永乐派出所所长王彬科同志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健全了组织机构,保证了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其次,开展活动,注重实效。在保证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广播\"以例说法\"栏目,每天针对学生中违法违纪事例,由政治教师依法点评,并引用案例,详加剖析,教育学生。校报以\"四五\"普法为已任,热情宣传宪法,讴歌护法行为,谴责违法行径。学校经常邀请县关工委、乡镇司法人员、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作法制报告。学生管理处每周星期四,针对实际需要,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例,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以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普及法律知识。政治课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用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各班级组织学生每人每月摘录、编写二条法制标语,办一期法制手抄报,讲一个法制故事,撰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体会或法制论文,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二、强化措施,力求规范化,突出针对性。 首先,学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重点是引导矫正学生违法行为;二是学校每两周(单周星期一),召开一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例会,校委会成员、班主任、班团队干部代表参加,总结分析两周以来学生遵法守纪履行情况,研究解决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每月初(第一周星期二)召开一次教师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分析总结一月来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履行状况,着重研究解决教职工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建立了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指导班主任及时发现、掌握学生中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苗头和倾向,及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耐心教育和多方矫正,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教育,杜绝了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五是学校建立了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和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动员学生检举学生中随意吐口水、扔果核、抛垃圾、乱刻乱画、破坏公共设施、毁坏道旁树木,揭发学生中携带持管制刀具,举报学生中小偷小摸、买卖赃物、猎奇黄色文化、勾结社会闲散人员,申诉自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四年来,学校共接到学生举报事例379件,学校批评教育解决315件,家校协商解决62件,提交司法机关调解3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六是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每月写一份法制教育汇报材料,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拟订措施。学生每月写一份对照检查或法制论文,学校搞活动,不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更注重学生内心感悟和心灵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每年举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灵活掌握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守法、护法演讲赛、法制故事讲评议、观看普法影视片、召开主题班会、诗朗诵,使法制教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一年一度的宪法宣传日活动,学校极为重视,学校明确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排练一个能够反映宣传宪法主题的小品、独唱或舞蹈节目,这样校园普法既生动又活泼。七是科任教师每月至少家访一次,填写好家访登记表,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全校、年级组、班级、部分学生)家长会。学校在家长会上一方面通报我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讲清学校下一步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播科学家教知识,介绍现代教子方法、提高教子艺术、使家长树立起\"以德教子\"、\"依法教子\"、\"为国教子\"的思想,许多家长教育子女行为规范了。学校在汇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月汇报内容,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增添措施、再鼓干劲。八是组织学生走向\"模拟法庭\",参加司法所、派出所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现场依法调解、处理案件经过,并对当事人、执法人员、群众进行采访,这样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心理脆弱、心理障碍明显增加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疗保健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擅长医学的韩日亮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每周分年级举办三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使学生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行为上自律,增强了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按法律规范约束自已的行动。学校狠抓学生转化,注重实效,极少数学生大法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铤而走险,经常性地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学校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在全校展开自查自纠、检举揭发、刹歪风扬正气的整治活动,成立了帮教训戒班,建立了违法违纪学生档案,由校长任班主任,管理人员任科任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言行示范、法制、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教育共六门课程,授课力求取材于帮扶学生实际,暴露缺点,抓闪光点、耐心教育、爱心感化、促其转化,使学生告别了不良行为,形成团结友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整治校园周边坏境,突出综合治理。

首先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进行了检查,净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周边无网吧,舞厅没有学生光顾,书店经理向学校作出承诺决不售黄色书籍、恐怖音像制品,商店经理保证不向学生卖烟,饭店老板拒绝学生宴请、猜拳行令,房东遵守校外住宿学生安全目标协议监督学生校外表现。学校成立了学生课间、课外活动、往返路途安全、校外住宿生宿舍检查巡逻小组,学校领导带领安全巡逻小组成员双周对校外住宿生宿舍进行检查,单周对学生往返路途检查。其次是对校园周边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天天打扫校门外,每月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街道卫生一次,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回收废旧电池,捡拾白色垃。在十字口坚持学生当小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最后针对校外一些闲散人员,引诱勾结学生,寻衅滋事、结伙斗欧、强要硬夺,小偷小摸,学校一方面顺藤摸瓜,抓住本人,进行说服教育,并通知家长对孩子予以训诫,另一方面由法制副校长带领派出所人员依法管制、以法打击校园周边违法分子。,从而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学校教育秩序。

总之我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6月,市、县政法委在我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11月份,彬县教育局在学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2004年元月,学校被咸阳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单位;2004年4月,秦都区教育局、长武县教育局来我校观看法制教育成果,2004年11月学校为咸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2005年3月学校被咸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李 敏2006年11月14日

狠抓措施落实 提高法制意识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法制教育总结

彬县永乐初级中学现有20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72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治校方略,初步形成了\"突出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措施,注重综合治理\"的法制教育工作特色,效果显著。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青少年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不能采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首先是建章立制。针对农村学生法制现状,学校组织人员通过走家串户、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形成了《永乐中学学生法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调查报告,学校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三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主线(校委会--团--政法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校行政会--法制副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针对校情、学情,先后制定了《永乐中学法制教育长远规划》、《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法制教育常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法制教育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聘任永乐派出所所长王彬科同志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健全了组织机构,保证了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其次,开展活动,注重实效。在保证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广播\"以例说法\"栏目,每天针对学生中违法违纪事例,由政治教师依法点评,并引用案例,详加剖析,教育学生。校报以\"四五\"普法为已任,热情宣传宪法,讴歌护法行为,谴责违法行径。学校经常邀请县关工委、乡镇司法人员、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作法制报告。学生管理处每周星期四,针对实际需要,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例,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以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普及法律知识。政治课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用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各班级组织学生每人每月摘录、编写二条法制标语,办一期法制手抄报,讲一个法制故事,撰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体会或法制论文,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二、强化措施,力求规范化,突出针对性。 首先,学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重点是引导矫正学生违法行为;二是学校每两周(单周星期一),召开一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例会,校委会成员、班主任、班团队干部代表参加,总结分析两周以来学生遵法守纪履行情况,研究解决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每月初(第一周星期二)召开一次教师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分析总结一月来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履行状况,着重研究解决教职工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建立了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指导班主任及时发现、掌握学生中各种不良的思想、行为苗头和倾向,及时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耐心教育和多方矫正,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教育,杜绝了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五是学校建立了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和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动员学生检举学生中随意吐口水、扔果核、抛垃圾、乱刻乱画、破坏公共设施、毁坏道旁树木,揭发学生中携带持管制刀具,举报学生中小偷小摸、买卖赃物、猎奇黄色文化、勾结社会闲散人员,申诉自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何依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四年来,学校共接到学生举报事例379件,学校批评教育解决315件,家校协商解决62件,提交司法机关调解3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六是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每月写一份法制教育汇报材料,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拟订措施。学生每月写一份对照检查或法制论文,学校搞活动,不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更注重学生内心感悟和心灵的升华;教师和学生每年举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灵活掌握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守法、护法演讲赛、法制故事讲评议、观看普法影视片、召开主题班会、诗朗诵,使法制教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一年一度的宪法宣传日活动,学校极为重视,学校明确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排练一个能够反映宣传宪法主题的小品、独唱或舞蹈节目,这样校园普法既生动又活泼。七是科任教师每月至少家访一次,填写好家访登记表,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全校、年级组、班级、部分学生)家长会。学校在家长会上一方面通报我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讲清学校下一步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播科学家教知识,介绍现代教子方法、提高教子艺术、使家长树立起\"以德教子\"、\"依法教子\"、\"为国教子\"的思想,许多家长教育子女行为规范了。学校在汇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月汇报内容,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增添措施、再鼓干劲。八是组织学生走向\"模拟法庭\",参加司法所、派出所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现场依法调解、处理案件经过,并对当事人、执法人员、群众进行采访,这样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心理脆弱、心理障碍明显增加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医疗保健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擅长医学的韩日亮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每周分年级举办三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辅导和谈心的方式,使学生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行为上自律,增强了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按法律规范约束自已的行动。学校狠抓学生转化,注重实效,极少数学生大法不犯、小错不断、屡教不改铤而走险,经常性地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学校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在全校展开自查自纠、检举揭发、刹歪风扬正气的整治活动,成立了帮教训戒班,建立了违法违纪学生档案,由校长任班主任,管理人员任科任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言行示范、法制、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教育共六门课程,授课力求取材于帮扶学生实际,暴露缺点,抓闪光点、耐心教育、爱心感化、促其转化,使学生告别了不良行为,形成团结友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整治校园周边坏境,突出综合治理。

首先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进行了检查,净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周边无网吧,舞厅没有学生光顾,书店经理向学校作出承诺决不售黄色书籍、恐怖音像制品,商店经理保证不向学生卖烟,饭店老板拒绝学生宴请、猜拳行令,房东遵守校外住宿学生安全目标协议监督学生校外表现。学校成立了学生课间、课外活动、往返路途安全、校外住宿生宿舍检查巡逻小组,学校领导带领安全巡逻小组成员双周对校外住宿生宿舍进行检查,单周对学生往返路途检查。其次是对校园周边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天天打扫校门外,每月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街道卫生一次,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回收废旧电池,捡拾白色垃。在十字口坚持学生当小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最后针对校外一些闲散人员,引诱勾结学生,寻衅滋事、结伙斗欧、强要硬夺,小偷小摸,学校一方面顺藤摸瓜,抓住本人,进行说服教育,并通知家长对孩子予以训诫,另一方面由法制副校长带领派出所人员依法管制、以法打击校园周边违法分子。,从而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学校教育秩序。

总之我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6月,市、县政法委在我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11月份,彬县教育局在学校召开了法制教育现场会;2004年元月,学校被咸阳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单位;2004年4月,秦都区教育局、长武县教育局来我校观看法制教育成果,2004年11月学校为咸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2005年3月学校被咸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李 敏2006年11月14日

推荐第4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邻贵阳市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北与四川省泸州市接壤,是川、滇、黔三省要冲。全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下辖一市七县一区,总人口740万人。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02亿元,财政总收入69.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

截至2008年,我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08.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4万亩,荒山造林200.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共计投入17.87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7.15亿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我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效益较为显著。2002年开始到2005年连续四年年均造林任务都突破6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区造林总面积的94.56%,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28.42% 提高到2008年的37.68%,平均每年递增1.2个百分点。有关监测数据表明,全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每平方公里5446吨下降到现在的3389吨。

二是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受益农民达31万人。据统计,退耕农户平均获得补助4425元。特别是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和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我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开发绿色食品,发展乡村旅游,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我区大方县被列为国家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县。2008年,毕节、威宁、赫章等三县市也随后被纳入试点范围。规划建设基本口粮田24475亩,总投资158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44万元,地方投资337万元。截至目前,共完成坡改梯2765亩,土壤改良18875亩,建蓄水池375口,拦山沟1300米,机耕道1200米,生产便道4500米,引水渠15.02公里,整治山塘2座,排洪渠200米。整个项目区共有1万户、39445人受益,其中退耕户8357户、32035人,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基本口粮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原来的受淹地、干旱地变成了现在的受益地,大大增强了退耕还林地区群众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老百姓能致富的目标。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实施中,我区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坡改梯、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包括石灰改土、绿肥种植)、田间便道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使项目区土地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2亩增加到0.45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单产大大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赫章县古达乡水营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退耕地里种植405亩优质桃树,工程实施后农户户均收入已增加到3.5万元左右;大方县黄泥塘镇年种植辣椒500亩左右,工程实施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农田灌溉得到基本保证,亩均产量由原来的1800斤提高到2500斤,每亩增加经济收入约1600元。

三、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

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统筹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以及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努力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基本实现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自给。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区在重点退耕还林区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目前项目区舍饲圈养牲畜存栏量1605万羊单位,建设棚圈面积879万平方米,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新型能源建设。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我区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向乡镇企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四、几点建议

一是结合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普遍薄弱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项目中央补助标准,减少或取消配套资金,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实施工程的积极性。

二是鉴于基本口粮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其它项目能够配套实施,如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等,通过项目配套实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和增加粮食产量,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三是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发展,在加大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的同时,加大相关后续产业如草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退耕还林农户对补助期满后“粮食收入低,吃什么,经济来源少”的思想顾虑,为解决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将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毕节试验区精神,尽心尽责,艰苦奋斗,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浩大工程真正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利民工程。

推荐第5篇: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总结

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总结

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是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和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关键,为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确保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我处党支部在集中教育活动结束后,集中时间和精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不断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加强党员学习,狠抓支部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逐条整改落实情况。

(一)单位存在的问题。⒈关于单位学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我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集中学习制度、撰写读书笔记制度、考勤制度、补课制度、考核测试制度、教育情况调度制度等制度,做到了学习有制度规范、有时间安排、有内容指导、有学习笔记、有讲座交流、有量化任务、有检查考评,使党员学习落实到位,不流于形式。⒉关于干部职工之间交心谈心不够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我处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谈心制度,经常与职工群众交心谈心,每名党员领导干部定期与职工群 。

花在干事上,做到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大事不误、小事不漏,始终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进行不断的回顾和总结,主要是查找问题和不足,边查边纠,自责不自宽,严格不放松。同时讲究工作方法,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对个人负责的工作,制定出详细的工作安排,明确职责、标准、具体措施,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并做到了随时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监督。三是在工作标准上有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单位每一名党员都立足岗位,锐意进取,提高标准,争创一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作风,发扬认真负责、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已,拼搏奉献,进一步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努力使自己负责的工作有一个新的起色。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中的得与失,努力推进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业绩。四是工作中,有时存在好人主义思想,打不破情面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单位每一名党员都是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刻保持一个党员的形象,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廉政意识,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原则,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加强了同志们之间的沟通协作,并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了敢于进行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近段时间的实际运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是需要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单位每一名党员都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切实提高了服务质量。每一名党员都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和核心,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果断地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克服了形式主义,力戒空谈,狠抓了落实。

二、建立长效机制情况。我处党支部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关键是要取得实效”、“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和“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联系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着眼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解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对过去党建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加以完善,研究制定了党员学习培训机制、党员激励约束机制、党员管理监督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与党员发展和处置机制等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各种长效机制,用集中教育来提高经常性教育的水平,用经常性教育来巩固集中教育的成果,为全面推动单位的思想理论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步伐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整改的成果。

三、取得实际效果、促进工作情况。我处党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阶段确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广大党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建设得到加强,促进了全处各项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目的,实现了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⒈通过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阶段,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和纪律观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推荐第6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启动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确领导下,在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的织织协调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有序地推进了专项建设工作。

一、项目建设任务进展情况

1.基本口粮田建设

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2367亩,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蓄水池21口,整治山坪塘6口,新建沉沙池山粪池131口;新建小型提灌站1座,排灌沟渠3310米,开挖疏浚坡面“三沟”111.6千米,213万元,其中专项建设资金142万元。目前完成了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落实招标,在招标完成后立即投入施工。

2.农村能源建设

规划专项资金建设586口,总投资264万元,专项建设投资88万元,已经完成沼汽池建设586口,187.5万元。

3.后续产业建设

规划实施种植业项目8674亩,养殖业圈舍建设12825平方米,总投资454.8万元,专项资金295.2万元。已经完成种植业项目建设4000亩,完成投资156万元。

4.补植补造

规划补植补造19565亩,投资195.7万元,其中专项资97.77万元,已全部完成。

二、具体作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明确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专项建设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县政府把专项建设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的实施小组,全面负责宣传发动、组织领导、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检查督促、验收评估等工作。把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工作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职责分解落实到了具体的业务股室和工作人员。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专项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新工作,实施难度较大。为给扎实有序推进专项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县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开展专项建设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退耕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宣传专项建设的政策要求、步骤、方法、操作程序,让退耕农户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了解专项建设的政策、方法和步骤,从而主动参与专项建设。

3.调查研究,制定管理细则

根据国家、省和市有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在认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征求相关工程乡镇和部门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射洪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射府发[2009]36号文件印发各乡镇和相关部贯彻执行。细则分六章三十条,对专项建设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我县扎实有序搞好专项建设奠定了基础。

4.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

编制《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工作方案》是实施专项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退耕农户需求意愿发生变化等原因,我县根据实际对原专项建设规划的2008年度专项建设内容进行了调整,以射府[2009]153号向市退耕办报送了《关于调整2008年专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的请示》。在市退耕办的批准后,及时根据调整后的建设内容编制了《射洪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2008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2008年专项建设的地点、内容,规模、投资和专项资金等内容。方案经县政府审定后以射府[2009]127号上报市退耕办审批。同时农业局、林业局、农能局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原则和内容,分别编制了《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施工方案》、《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沼汽建设实施方案》和《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后续产业项目作业设计方案》,把项目建设内容落实了到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5.强化管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专项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程序建帐、支付和结算,实行帐户封闭运行,专帐、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项目法人“一支笔”审批制。项目建设严格实行了招投标制,所需种苗等物质按照要求和规定程序实行了政府采购。

二是强化了监督。实行了干部分片包干负责,一包到底的办法,加强了技术指导。县上派出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乡镇的村社和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指导、抽查、督促,及时交换意见,确保了专项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示范带动。为了搞好项目建设,在实施中采取了县、乡抓示范片,村、组抓示范户的办法,以点示范,以户带片的办法,推动项目建设。目前县乡建示范片3个。面积600多亩,村组发展示范户200多户。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由于专项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在项目管理和实施没有现存经验和模式,推进的难度较大。加之年度任务下达迟,人员力量不足,目前项目进度较慢。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利用2010年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完成2008年的专项建设的造林任务。

推荐第7篇:巩固成果 再创辉煌

巩固成果 再创辉煌

努力夺取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胜利

——在全镇禁毒和防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固东镇党委副书记 许钢

同志们:

这次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会议,是镇党委、政府同意召开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总结我镇三年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所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分析我镇面临的禁毒防艾工作形势,部署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任务。下面,我代表镇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镇的禁毒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镇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简要回顾

2005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禁毒人民战争的重大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禁毒委的关心、支持下,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既定目标,按照“四禁并举、预防为主、严格执法、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毫不手软、持之以恒”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全面深入开展三年禁毒战争,禁毒人民战争取得了目标性胜

- 12制定了《固东镇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各项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措施。宣传、公安、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协调配合,采取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广泛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坚持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进农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营造全社会拒毒、防毒、参与禁毒的良好氛围。三年来,我镇组织开展大型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活动7次;培训公共娱乐场所业主3次30余人;发放禁毒宣传单(册)1万余份;举办禁毒防艾专题讲座、图展7场次,群众参与禁毒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

(五)禁毒资金加大投入,基础工作得到落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镇把禁毒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多方筹集资金,切实加大了禁毒工作的投入,为全镇禁毒人民战争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来的艰苦努力,我镇禁毒斗争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呈现“一升一降三遏制”的良好态势。“一升”即人民群众防毒、拒毒、禁毒和与毒品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意识增强,农村、城镇、学校及公共娱乐服务场所毒品预防知晓率大幅度提升,分别达到80%、95%和100%。三年来,派出所根据群众举报查破毒品犯罪案3起,缴获毒品275克,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抓获吸毒人员151名。“一降”即是固东籍贩毒逐年减少。“三遏制”,一是吸毒人员增长势头受到遏制。新生吸毒人员逐年下降,现有吸毒人员总数由2005年末153人下降到目前的98人,净减55人;二是贩毒受到遏制。2007年,固东派出所查获毒品案件

及缴获毒品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3%和45%;三是吸毒人员作案势头受到遏制。吸毒人员被大量收戒,有效防止其在社会上违法犯罪。2006年、2007年全镇刑事案件比2005年分别下降33%和55%。

总结我镇三年禁毒人民战争取得的成果,关键在于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以及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禁毒队伍。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固东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向战斗在禁毒人民战争第一线、为禁毒人民战争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向长期关心支持禁毒工作的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委政府对禁毒工作的领导,才能为禁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禁毒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禁毒战争,才能取得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斗争的胜利;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对毒品问题的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多种措施,才能有效解决深层次毒品问题。

二、实事求是,真确认识当前禁毒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虽然我镇禁毒斗争形势明显好转,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毒潮泛滥和国内复杂涉毒因素的影响下,处于特殊地理区位的固东,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依然面临严峻的挑

- 56发展蔓延势头进一步遏制;禁种除源更加深入务实,境外毒源进一步减少;队伍管理教育更加规范严格,禁毒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我镇禁毒人民战争的目标任务是:强化堵源截流工作,努力侦破一批大案、要案,确保全镇破案数;加大零星贩毒活动打击力度,全面萎缩毒品消费市场;不断提高禁毒宣传和毒品预防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禁毒斗争的意识明显增强;毒品问题严重村的重点整治效果更加明显;不断探索和总结遏制本地人涉毒犯罪的成功经验,实现本地人涉毒犯罪减少;切实加强禁毒基础业务建设,执法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工作措施不断深化,新吸毒人员滋生速度不超过5%,吸毒人员发现率达到95%以上。在不断推进“无毒社区”创建的同时,争取获得“无毒乡(镇)”荣誉称号。

今年是开展新一轮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的开局之年,对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能否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禁毒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战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抓紧抓实,务必实现首战告捷。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的要求,2008年我镇禁毒人民战争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禁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村、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

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清当前我镇禁毒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克服松劲麻痹思想和畏难厌战情绪,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禁毒工作摆在重要位臵,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迅速掀起和组织好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坚决不让毒品问题在我镇发展蔓延,坚决不让毒品问题影响我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坚决不让毒品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不断总结创新禁毒宣传教育的形式,进一步壮大全社会参与禁毒斗争的声势。

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是防范和遏制毒品违法犯罪的首要环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禁毒委各成员单位要深刻地认识禁毒宣传教育的长远意义和潜在作用,以《禁毒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创新形势,大力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阵地控制作用。

一要提高认识,狠抓《禁毒法》的学习和宣传。各村、各相关部门要将《禁毒法》纳入全面普法教育规划,采取培训学习、法律咨询、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学习《禁毒法》。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力度,使执法人员正确理解和全面掌握《禁毒法》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

- 910面貌。对吸贩毒活动抬头的重点村社,要抽调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结合新农村建设,进村入户,集中整治,做到整治工作不好转不收兵。要高度重视新型毒品的有所发展蔓延问题,开展以歌舞娱乐场所和易涉毒场所为重点的防范整治行动,落实禁毒社会责任,严格内部责任追究,不断加大对娱乐场所的暗访和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寄生其中的贩毒分子,依法严厉惩治涉毒娱乐场所不法业主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坚决遏制吸贩新型毒品问题的蔓延。

五要圆满完成全年收戒。2008年,县禁毒委下达我镇收戒吸毒人员任务是 人,镇禁毒办已将任务分解到村社,各村社党支部委要高度重视,落实好此项工作,确保此项工作圆满完成。

六要进一步加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吸毒人员排查、登记、收戒、接管等环节的管理,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监控和网上跟踪。要强化吸毒人员数据库的应用,与人口信息、旅馆业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等进行适时比对,充分发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的平台作用,吸毒人员管控率达到90%以上。

七要加大“无毒社区”巩固和创建力度。要把“无毒社区”巩固和创建工作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平安固东”结合起来。共同部署,共同检查考核,实现全镇“无毒社区”数量逐年增加。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新一轮禁毒人民战

争深入推进。

一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全党动员、全民行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禁毒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推动禁毒人民战争广泛深入开展。要把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禁毒工作顺利推进。要将禁毒人民战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扶贫攻坚、综治共建、促进民族团结等经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在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禁毒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各村要对照《禁毒工作责任状》认真抓好落实。

二要加大投入保障力度。要严格按照《禁毒法》的规定,将禁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禁毒工作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加大禁毒经费的投入。要严格按照省、市、县关于禁毒经费管理使用定,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立项,统一分配、分级管理,专项专用,跟踪问效的原则,对禁毒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确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要切实加强禁毒执法队伍建设。公安机关要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方针,建立健全学习、培训等制定,进一步加强禁毒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科技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秉公执法的禁毒执法队伍。

- 13

推荐第8篇:巩固军训成果方案

XXXXXXX

“发扬军训精神,巩固军训成果”

XXXXXX二〇一一年九月

XXXXXX

发扬军训精神,巩固军训成果活动方案

参加国防军事训练活动后的学生,第一次体验了远离家庭的感受,完成了从“怕吃苦”到“能吃苦”,再到“要吃苦”的转变,做到了认真训练,磨练意志,服从命令,吃苦耐劳,认识到了什么是军人钢铁般的意志与艰苦朴素的作作。为了巩固军训成果,迎接新学期的新任务、新环境、新困难,特决定开展“发扬军训精神,巩固军训成果”系列活动,使我院新生军训成果结出更为坚实的果实。 活动目的:1.营造良好的寝室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的寝室文化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动学生寝室内务建设

3.提高全院学生文化品味,培养大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主题:发扬军训精神巩固军训成果

活动时间:XXXXX

活动对象:XXXXX

主办单位:XXXXXXX

活动内容:

一、加强思想纪律教育

1、要求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2、要学生求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班集体中,积极投身到班集体建设中,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3、要求学生制定本学期个人奋斗目标,并在巩固军训成果的同时实

现四个转移:把军人的优良作风转移到思想道德建设上;把军人坚定的意志品质转移到学习上;把军人严明的纪律风范转移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上;把军人独立和自强不息的生活习惯转移到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上。

4、加强吃苦耐劳的教育,强化卫生意识,做好寝室、教室卫生

二、培养生活习惯方面

1、加强对新生寝室的管理,重点抓好寝室卫生整洁、内务整理,巩固作息制度的概念,做好对晚归学生的登记并有针对性实施教育;

2、加强对新生寝室安全特别是用电安全的检查,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以及私拉乱接电线

三、活动安排

(一)、开展以“发扬军训精神,巩固军训成果”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

要求:

1、各班在10月16日前开展以“发扬军训精神,巩固军训成果”为内容的主题班会;

2、主题班会内容明确,形式多样,意义深刻,实效性强;

3、各班在主题班会开展后及时的将新闻(电子档案)、照片交至团总支宣传部,以实现对主题班会的报道宣传;

4、各班于2011 年10月17日16:00前将主题班会总结(纸质、电子档案)交至学生会生活部文件夹

(二)、“国防连着我和你”军训征文比赛

要求:

1、体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军训文化,反映大家之间团结互助的亲情、友情,记叙身边好事、乐事、趣事等;

2、文章也可以重点突出通过军训所受到的教育和体会;

3、语言流畅,内容充实,文字精炼;

4、体裁不限,可以是记叙文、抒情散文、诗歌、随感,题目自拟,1000字以上,但必须是手写稿;

5、本次征文比赛奖励设置:

一等奖:5%;

二等奖10%;

三等奖15%;

优秀奖:20%

(三)、开展“心灵手巧”叠被子大赛活动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巩固军训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动学生寝室内务建设。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活动时间:10月23日

活动流程:比赛为团体比赛,以寝室为基本单位。参赛学生必须在5分钟内将被子按竖叠三折、横叠四折的要求叠成“豆腐块”状,再由我院团总支学生会干部对各位参赛选手进行评分。

评分规则:

1、整体要求:四四方方,有棱有角

2、具体要求:①正面:上下两层厚度与宽度相等;②平面:要平整、不能有褶皱;③背面:要竖直;④正面、平面、背面层次分明、线条明显;⑤前面:中间两层长度要一致,上下四层要平行,无皱纹,两边要竖直

奖项设置:

一等奖:男女寝室各一个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20名

(四)、开展争创“标兵寝室”活动

活动时间:9月26日—11月30日

活动要求:各班自行组织本班同学认真学习《XXXXXXX学生星级文明寝室评选办法》,并在活动期间每天都要按要求搞好寝室内务,我院团总支学生会会定期、不定期对寝室内务进行检查,我院会在11月底评选出我院第一批“标兵寝室”,并授予“标兵寝室”荣誉称号。

(五)、开展争创“巩固军训成果先进班集体”活动

要求:

各班积极组织同学做好以上四项活动参赛外,还要在纪律、教室卫生、早操等方买呢处处争先,11月底我院团总支学生会将总结给轩昂活动和班级综合量化成绩评选出“巩固军训成果先进班集体”一名。

四、活动总结暨颁奖大会

邀请我院相关领导、各班班主任和班导生参加,颁发本次“发扬军训精神,巩固军训成果”活动的奖项

XXXXXXXXXXXXXXX

二〇一一年九月

推荐第9篇: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即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和补植补造项目。

第三条 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原则,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负总责,将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及乡、村、户。

第四条 发展改革部门、退耕办会同财政、农业、林业、

- 1

政、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经市有关部门审核后联合上报省发展改革委、退耕办和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

第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退耕办会同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结合国家批复的《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审核、汇总各县(市、区)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经综合平衡后,形成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第七条 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省发展改革委、退耕办会同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结合各县(市、区)上报的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综合平衡后,将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下达到有关市、县(市、区)。

第八条 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将工程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村和退耕农户。

第九条 省将实行年度计划安排与计划执行情况挂钩制度,在安排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计划时,将充分考虑有关县(市、区)上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 3

第四章 项目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根据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实施方案,在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市、区)各行业部门负责本行业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十五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推行退耕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民主管理,依法保障退耕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障退耕农户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要实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度,结合乡村政务公开,将工程建设范围、内容、标准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六条 有关县(市、区)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和建设地点。因客观原因确需变更的,由项目县报原审批机关履行实施方案变更手续。县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程建设任务的总规模不得调整。

第十七条 有关县(市、区)要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确

- 5

利厅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辽宁省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辽财农[2008]320号)精神,项目建设资金要建立专用帐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资金。在资金拨付、使用等环节,要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防止滞留资金;市、县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认真接受上级及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国家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各市、县要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根据年度建设任务需要,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退耕办会同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7 -

推荐第10篇:军训成果巩固总结

军训成果巩固总结

2010年4月16日,我院09级春季军训圆满结束。在军训过程中,同学们坚持铁一般的纪律,严于律己,服从命令,坚决的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大家用顽强的意志,敢于吃苦、勇于拼搏,发扬“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彻底完成了军训使命。对于09级同学在军训中的表现,院校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军事理论和内务管理方面的训练和安全教育。要巩固军训成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要将军训成果延续到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让学生成人成才。” 为了弘扬我院精神文明,浓厚校园文化气氛,传播校园文化知识,在09级新生军训之后,为进一步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巩固军训成果。同时促进我院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加强青年对吃苦精神的认识,明确自身各项义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能够将吃苦精神融入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创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由此,我系根据军训的巩固要求,举行了一系列的学风、室风建设活动,例如,读书节、书画展、论坛、寝室美化大赛等。将军训的考核从单一的军训训练成绩考核扩展到对军训后军事理论考试、院校活动、寝室内务及到课率等方面的考核。并在后期组成军训成果认定小组,对军训成果巩固期间所有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考核。

在军训归来一周之后,我院举办了军事理论考试。在考试前期,我系学生积极备考,刻苦学习我国军事文化。考试中,严守纪律,谨遵考试规则。这次军事理论考核在提高学生了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巩固作用。为军训成果巩后续工作固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军训之后,为进一步巩固军训成果,我系加强了对学生寝室内务的考核,并将内务考核纳入军训成绩中。回校之后,我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军训时期内务标准,来整理内务。寝室内务要达到“五线”、“两面”的要求。五线是:床铺上面被子要成一条直线;床下鞋子摆放成一条直线;桌面物品摆放成一条直线;阳台物品摆放成一条直线;洗漱用品摆放成一条直线。两面是地面和台面都必须清洁整齐。在系上各部门的严格要求下,我系寝室内务的合格率始终在院校前列。并在寝室评优评奖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寝室。在室风建设的活动中,我系本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加强对寝室内部人文文化的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寝室做了一系列相关的寝室文化活动。寝室美化大赛就是其中之一。寝室是同学们生活的地方,寝室的环境好不好,寝室文化底蕴的丰厚与否,都直接的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我系为了促使学生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故举办了寝室美化大赛,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打理自己的家,让同学们在学校里也能找到家的归属感。通过这一系列的室风建设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让同学之间的感情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增进。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在军训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次活动做好。室风建设活动对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思想上的自立和独立,及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起了中要作用,是军训成果巩固中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军训成果巩固期间,我系还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像读书节、书画展、论坛等等。在读书节中,同学们积极将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交。在上交的的读书笔记中,有大量的关于军旅题材的笔记。里面写满了同学们对军人的向往,对军训的美好怀念。并感言军训中所学知识是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人生经验,将终生受用。在毓秀书画展期间,我系师生踊跃参与其中,书写、绘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书画展中,我系系主任武厚凯教授前来指导,对于这次书画展给予了肯定。武厚凯教授还指出,在以后,我们系还应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体现我系特色的活动。我系是一个以文化为基础的系,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要发挥我的优势,把这文化涵养展现出来。这次书画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在各系得到好评。在寻径论坛中,我系学生大展风采,就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等论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一系列活动,为我院培养“四有”人才打好了坚实基础。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同时,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为学生锻炼才干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立德、力学、力行、立新”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

为发扬军训时期艰苦奋斗精神,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我院要求学生继续跑早操,并将早操出勤率,早晚自习到课率及平时到课率归入军训成绩,作为军训考核一方面。从军训结束至2011年6月1日,都属考核期。在考核期内,我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军人的态度、军人的准则要求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不管是早操出勤率还是早晚自习及平时到课率都极其的高,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因病或事缺席。在考核期,根据平时数据显示,我系早操出勤率达到87.6%,迟到率不占1%,我系的的早晚自习到课率达到89.2%,平时到课率是96.4%。在这段时间内,我系学生严纪守则,遵守学校规定,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达到了学院军训巩固的具体要求。并在巩固军训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认真学习,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优良学风。在弘扬我院精神文明,浓厚校园文化气氛,传播校园文化知识等方面表现突出。我系学生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入到了学习中,生活中。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把部队的优良作风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探索出一股适合大学生自己的作风之路。

在军训考核期结束时,我系开办了军训巩固成果展,将军训巩固这一段时间的所有活动用图片及文字展览出来。军训巩固成果展展示了自军训以来,我系的学风、室风建设。这次活动发扬了文传系的优良传统,秉承学院的教学理念,将人文素质与身体素质相结合,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进行军训成绩最终的考核时,我系在各班组成军训成果认定小组,认定小组成员由各班推举而出。认定小组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各班的军训成绩进行考核审定。认定小组将针对每位同学在军训的时的表现及在军训后成果巩固阶段的各种表现,即从寝室内务,平时到课率,早操出勤率,活动到席率,有无违纪处分等多个方面来考核。然后将这些成绩登记成表,载入学生档案。

在这次军训巩固中,我系开办的一些列军训巩固活动,都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将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军训成果巩固的目的则是将爱国热情,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精神和优良学风运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这次军训成果巩固使得我系学生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的觉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军训成果巩固后期工作中我们要做的是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职业素养与部队的艰苦奋斗精神有效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军事文化技能和大学生是适应社会的优良心态。努力提高大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从严要求自己始终坚持学习高标准;坚持和发扬良好工作作风努力培养时间观念和快、准、细、严、实学习作风。

大学军训军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把理论实践好,而且还要把军训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本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精心策划,组织一切力量来推动大学军训教育的发展。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在学生军训这方面的政策!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军事理论,并将我国军队的优秀作风带入到学习中。总的来说,这次军训成果巩固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我系学生在此次军训巩固活动中表现突出。但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针对这些不足进行纠正。争取在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11篇:“堵后门”治招投标乱象

“堵后门”治招投标乱象

南江县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专项治理工

作的做法与思考

今年3月以来,南江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治工办发[2012]1号)文件精神,把专项治理工作作为党委、政府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排查整改问题,与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平台建设相辅相成,形成招投标前、中、后有机结合的全程监管高压态势,有效整治了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县工程项目依法、廉洁、高效推进。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今年3月,在全省作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部署后,南江县高度重视,高标准打造了交易服务平台,为保障平台健康有序的运行,南江县狠抓标后管理促标前行为规范,为此启动了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一是庚即成立领导机构。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纪委监察局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室(简称公监室),专人办公,具体负责专项治理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督办等工作。

二是迅速下达目标任务。根据专项治理工作特点,结合南江实际,县治工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项治理工作的任务、重点、方法和步骤。同时将治理工作纳入各成员单位年度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机关效能建设考核、民主评议考核内容。

三是立即传达会议精神。县治工领导小组专题组织召开了相关成员单位、重点治理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业务人员参加的会议,进一步传达学省、市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四是积极研究和指导专项治理工作。县治工办先后组织发改、住建、规划建设执法等有关成员单位先后9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县专项治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安排和部署。同时,领导小组组长还多次深入专项治理办公室和相关部门、乡镇及时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现场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确保了全县专项治理工作高效、有力、快速开展。

二、精心部署,明确职责

一是出台认定处理办法。在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前,县治工办召集监察、发改、住建等行业行政监督部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关于监察机关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在查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违法违纪案件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通知》(监发[2008]8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认定标准和处理办法,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县治工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对全县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进行专项清理的通知》(南治工〔2013〕02号)文件,对全县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相关牵头部门和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本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专项治理工作。

三是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各部门职能职责,由县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组织实施。县住建局牵头负责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县交通运输局牵头负责公路工程桥梁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县水务局牵头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县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国土领域工程项目的专项清理工作。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建设执法局牵头负责指导和协助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清理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证据收集;牵头负责对各行业主管部门移送的违法违规市场主体的处理。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清理工作开展情况接受县治工办、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建设执法局组成的工作组的督查与抽查。

四是严格工作要求。县治工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认定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行为和处理办法的通知》(南治工〔2013〕01号),对工作范围、重点、环节、方式以及督查等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明确了26种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的具体情形,使工作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工作时限,统一工作范围,统一工作重点,统一工作职责,统一报送渠道,统一督查督办。

三、逗硬检查,找准问题 按照县治工领导小组要求,对全县2012年以来在建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排查,检查项目277个,其中:房屋及市政建设项目41个、交通项目71个、水务项目14个、国土项目151个。检查项目中涵盖了国土、交通、水务、住建四个重点领域;涵盖了政府投资、BT等投资类型;涵盖了公开招标、比选、竞争性谈判等招投标方式;涵盖了50万元到上亿元不同大小的投资规模;涵盖了村社、乡镇、县城不同项目实施地点。

检查发现借资质挂靠行为较为普遍,县治工办通过认真分析,认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监管问题:

1、业主是项目实施主体,是监管第一责任人,其工作失职是当前借资质挂靠行为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混乱。业主不认真管理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不逗硬考勤,包庇、纵容甚至帮助施工企业随意变更人员,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人员不到岗履职,土包工头施工,质量安全不到位等情况发生,招投标成果荡然无存。二是规避招标。采取化整为零、招大(主体)放小(附属)、招小放大、竞争性谈判、应急工程等方式规避招标(比选)。三是明招暗定。在招标文件中设置高资质准入条件等排斥性条款或量身定做招标文件排斥潜在投标人,减少竞争性,致使大牌子中标、小牌子买标承建或借牌投标现象时有发生。

2、相关职能部门是项目行业行政监督部门,是监管第二责任人,其工作失职是当前借资质挂靠行为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一是疏于监督管理。普遍存在重招投标监管轻标后监管的问题。突出表现是施工现场缺乏监管,中标企业任意转包分包,任意换人,质量、安全很少问,资金拨付很少查,最后却过了验收关、审计关。在治工办查出的19个违规项目中,中标企业人员基本都没在现场,都是土包工头在实施,管理混乱,质量堪忧,不但没有任何单位任何人提出、上报、处理,工程款还拨了不少,非常典型,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是落实制度不力。目前,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方面的制度较多,上到国务院及其部委、省政府及其委厅,下到市、县(区)政府及其部门,各级都制订了不少制度规定,但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处理处罚不严。招投标环节,大量代理机构、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公司及其人员借牌挂靠、买标卖标、围标串标,伪造业绩、保险等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等;施工环节,大量人员不到岗履职,质量差等。很少有相关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理处罚,即使处理了,既不处理到位一纸空文了事,也不按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共享专栏上公布,导致违规企业得不到及时、应有的教育、警示和惩罚而恶性循环。

3、工程监理是项目管理中介机构,是监管第三方责任人,其工作失职是当前借资质挂靠行为普遍存在的另一重要原因。

工程监理是为实施工程承包合同,由业主组建或选择的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有关行业规范对承包人的生产(进度、质量和投资)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的行为主体,是中介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监理不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对业主严重不负责任,在履行监理工作职责中漠视施工单位不到岗和随意变更项目管理机构人员的情况,违规对不属于建管备案的施工人发出监理通知,不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业主汇报和反馈施工方的违法违规行为。甚至其本身都不到场履职,其监理日志交由施工方代管、代记。有的监理本身就是不懂监理职责的个人借用某监理公司的资质承揽监理业务,自身就是一名“串串客”,自身就不懂监理业务,导致监理工作失职。

四、跟踪督查,严肃查处

在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自查结束后,县治工办又随机复查项目38个,发现19个企业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县治工办依据分工,依法逗硬查处:移送建设执法局立案查处处以罚款10家企业;移送住建局作不良行为扣分处理4家企业;既扣分处理又处以罚款企业5家;向县委、县政府专报提出整改处理建议2件,涉及企业4家;所有处理处罚决定全部在《南江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上予以公布。另对8个未经招投标程序擅自指定企业(个人)施工的业主单位予以责任追究,党政纪处分2人,组织处理3人;向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监察建议书》5份。通过对上述违法违纪行为的严肃查处,有力的震慑了出借资质、挂靠投标的违法违规企业(个人),严肃了招投标纪律,维护了正常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

五、认真总结,建章立制

针对专项治理排查的问题,县治工办认真查找在监管和制度上的薄弱环节,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提出整改建议,规范标后监管行为。

一是落实监管主体责任。业主作为建设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因此业主是防范挂靠行为的核心要素,是监管第一责任人。然而在建设市场上,一些业主单位的违规操作和监督缺位是挂靠行为的“推手”。因此,明确业主单位作为项目监管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落实业主单位的责任,加强对业主单位的监管,加大问责力度,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员的失职行为,使之在投资效益、工期、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切实担起责任,从招投标“后门”上堵住挂靠现象。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业主的责任,严格规范人员变更的条件、程序,尤其明确要求对不按程序规定变更的坚决不予支付资金,增加变更难度,同时追究业主的责任,让业主不敢随意同意变更;二是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第二监管责任,督促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坚决查处人员不到岗履职、随意变更人员等问题,切实解决借牌挂靠问题。

二是强化案件协查机制。由县治工办牵头,监察、公安、检察、发改、住建、财政、审计等部门建立借资质挂靠行为案件协查机制,逗硬执行现有法规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统一台账,出具《案件线索移送函》,责成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情节轻重,给予违法违规企业罚款、扣分、罚款兼扣分的处罚,并将相关处罚信息在南江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信息发布平台同时发布。不但严肃查处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还要严肃查处背后的腐败问题,让违规违法者不敢违、不愿违、不去违。

三是建立治工常态机制。此阶段性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但并不代表结束,坚决不搞“一阵风”式的专项治理。在下步工作中,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认定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行为和处理办法的通知》(南治工〔2013〕01号)有关规定将此项工作纳入各部门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及时查找问题,及时逗硬处理,县治工办不定时随机抽查,发现问题一并追究监管责任,形成持续高压态势,根治借牌人侥幸心态,永葆治工成果。

第12篇:银行收费乱象调查

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银行账户就被扣费了,有没有?不用的银行卡注销要收费,不注销要收小额账户管理费;此外,开存款证明要收50元,取出信用卡溢缴款要收1%手续费,异地跨行取现手续费上不封顶……难怪有网友质疑,“到底是开银行的,还是抢劫的”?

第一大怪现状:年费和小额管理费重复收费

银行在收完年费后,又征小额账户管理费,这算不算一种重复收费?网友质疑,“被收取小额管理费的小额账户,既没有享受到额外服务,还被变相歧视,是对小额账户的一种处罚。”

第二大怪现状:同城同行账户转账按异地收费

深圳的郭先生去太原出差,用自己工行深圳账户转5000元到同事工行深圳账户上。在ATM机上操作完成后,他发现自己的账户被扣除了90元。银行解释:在太原进行转帐操作,就等于是将深圳账户的5000元取到太原,因此手续费按1%收取,即50元;然后再将5000元汇款到深圳,手续费按照1%收取,又是50元,共计100元;但ATM自助转帐按照柜台同类业务收费标准的90%收取,因此就是90元。

第三大怪现状:异地存款也要被收取手续费

北京市民张先生说,“我给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农行账户上存了3000元,被扣了15元手续费,异地跨行取款收手续费还可以理解,但是异地存款也收费让我很难理解。”如今电子汇款既不邮寄汇款单,也不需要人工记账,银行成本能有多高?为何手续费要收那么高?

第四大怪现状:短信提示费被默认扣除

南京的孙先生表示,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强制办理了短信提示业务,每月扣取3元钱,ag亚游官网开户至今整整22个月。难道银行的这笔短信服务费是在ag亚游官网开户时,就被捆绑开通或是默认开通的?而且,银行短信提示费收费标准是运营商短信资费的数倍。

第五大怪现状:开存款证明各银行价差5倍

同样一纸存款证明,银行间这项业务收费的标准居然存在5倍的差价。工行开具存款证明的收费标准为50元一份;招行、交行、建行、中行、民生,每份收费20元;中信银行的收费标准最低,每份10元。银行仅将此解释为“信用成本”。难道中信银行与工行的“信用成本”相差了5倍?

第六大怪现状:欠费两月滞纳金增加11倍

高先生收到交行短信提示,称其信用账户存在21.82元欠费。这让他感到莫名其妙,近两个月他并没有使用过该信用账户。于是,他通过客服核实并查询该笔欠费情况:两个月前,银行扣取消费短信提醒服务费12元后,账户欠费1.82元;两个月后,他需缴纳滞纳金21.82元。

第七大怪现状:取回信用卡溢缴款也要收费

农行客户赵先生表示,自己在农行信用卡存了20万元,第二天取出,被按1%的标准收取

手续费,即2000元。通过对消费者的随机采访,多数人认为此项收费是银行对自己财产的侵犯,属于“霸王条款”。[详细]

第13篇:新余市山塘下治超站治超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新余市山塘下治超站治超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2015上半年,山塘下治超站深入贯彻落实《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违法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大路面执法力度,严防严查恶意超限超载行为,巩固治超成果,确保治超工作持续稳定开展。据统计,该站上半年共出动治超执法人员3780人次,出勤治超执法车辆680车次,共检查检测车辆9820余辆,对480余辆超限超载车辆实施卸载和处罚,卸载及载转货物计重3600余吨。站所辖路段车辆超限超载率有所下降,超限超载车辆查处率98%,结案率100%。(李小勇)

新余市山塘下治超站夏季治超保公路安全畅通

为营造“夏季”、“汛期”期间公路安全、顺畅、和谐、有序的运输环境,山塘下治超站针对雨水多天气热和交通量大幅增加的严峻形势,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司机平安回家,重点民需物资运输畅通高效。

一是成立了“夏季”、“汛期”期间治超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集中治超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服务保护措施。

二是结合全市公路路域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和全国路政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以“保夏运、保安全、保畅通”为主题的联合执法集中治超行动,突出“四查一严”,确保了主干线公路安全畅通。

三是对站点周围中大型桥梁、重点路段进行重点治理,对短途运煤、运沙、运石料等重型车辆,进行重点查处,有效地治理超限运输。四是设置公路“公路安全服务咨询台”和开展流动窗口服务活动,积极为过往驾驶人员和出行群众提供降暑药品、降温物品、宣传册等便民服务和公路安全运行政策书籍。(李小勇)

新余市山塘下治超站“六大关口”规范迎“国检”工作落实

山塘下治超站在组织机构、工作部署、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成效、责任落实上坚决把好“六个关口”

一是成立了以站长和教导员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迎“国检”领导机构,下设宣传报道组、内业资料组、标准化场站(三基三化)建设组。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是召开了动员会和专题会议安排具体工作,全站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确保迎“国检”工作达标。

三是组织了骨干人员对先进的治超站点进行了考察和学习交流,还参加了省路局组织的规范化站点观摩会,并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工作,重点提出路面执法情况、站房硬件设施和内业资料规范的计划,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迎“国检”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步骤及阶段划分、责任分工、工作质量要求、完成时限,具有可操作性,便于督查落实。

四是制定了标准化场站(三基三化)建设方案。按照省治超办《江西省普通公路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检查站标准化建设指南》要求,做到了标识、标志、标牌、规格、颜色等统一,确保站点功能齐全,工作流程规范。

五是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办公室、执法大厅、文书档案室、装备室、听证室、荣誉室、警教室、值班室、司机休息室、钤阳警务室驻站执勤室、便民服务点等,统一了标准的办公场所;将进一步完善检测区和执法大厅的业务窗口、公示牌、背景墙、路政徽标及标语和相关设施的统一。

六是对照省治超办和市局内业资料汇编目录,对迎“国检”内业资料进行了统

一、合并、汇编,初步形成了治超管理(3.4-1至3.4-5)8册,治超成果1册,规范管理4册及执法评议、联合整治、廉政建设等工作10册,并以画报的形式制作了治超执法风采展1册/2本,含单位图片、特色做法和制度等。

七是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和要求制作法律文书,规范了文书档案管理,执法记录及信息统计及时在治超工作办公系统网络中汇总上传,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手续完备、自由裁量适当,处罚文书实行一车一案、一案一卷、十案一装订,文书资料归档规范统一。(李小勇)

第14篇:巩固扩大整改成果和“回头看”工作总结

林美商厦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

巩固扩大整改成果和“回头看”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按照市国资党发

[2006]4号文件要求,我商厦党支部结合商厦实际对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和扩大成果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对各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回头看”。现将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整改工作的回顾

按照市国资委党组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的要求,我商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紧密结合商厦实际,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

1、认真做好组织转段动员。我商厦党支部召开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会议和转段动员会议,总结了“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工作情况,对“抓好整改、巩固提高”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2、精心制定整改方案。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和民主评议中反映的问题,商厦党支部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将强化学习制度,改进会议制度,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尤其是将加大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的培养力度确定为此次的整改重点,并确定了整改时期,落实了整改责任。党员个人则对照党性分析材料,结合党支部的评议意见,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作深入反思,制定个人整改计划,提出整改措施。整改方案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需整改的问题;二是整改的具体措施;三是整改的步骤和时限。整改方案形成后,党支部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不断修改和完善。

3、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切实搞好整改。商厦党支部对照整改措施,开展了“为促进商厦发展,我能做些什么”的大讨论,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商厦优秀职工的评选活动。支部还教育、引导党员按照审核后的

整改措施,认真整改,要求党员把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与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在商厦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体职工以实际行动全面推进商厦的各项工作。

4、公布整改情况,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商厦党支部组织召开楼层经理、优秀职工座谈会,认真总结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的情况,尤其是党员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并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

5、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成果。党支部紧密联系商厦发展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着眼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解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并提炼出符合我商厦实际的好做法、好经验。

二、集中力量,扩大和巩固整改成果

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是先进性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党支部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了工作方案,坚持“立宗旨、做模范、办实事”。工作中,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重点解决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职工提出的要求,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向生活困难职工献爱心,帮助困难职工、离岗待业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

2、组织党员开展“如何更好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大讨论和征文活动,统一并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

3、加强党风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查找商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营场所条件,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4、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对过去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加以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员学习制度、教育制度、管理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努力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为了使先进性教育取得实效,工作中,我们实行了落实整改责任制。明确落实整改的重点问题、具体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间,采取群众监督制,使整改工作真正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整改成果。

三、扎实开展“回头看”工作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支部紧紧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在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中,我商厦党支部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党支部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把学习放在首位,在深化学习上下功夫。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章》等,还重点学习了市长王爱民同志就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资委关于先进性教育重要文件。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党支部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确保教育活动始终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一是进行反复深入的思想发动,使全体党员充分认识到了这次教育的重大意义;二是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育。党支部成立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制定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按步骤精心组织。三是领导干部都坚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积极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给全体党员做出示范。

3、整改重点突出,整改措施到位。党支部在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工作的基础上,党支部和每位党员根据前阶段对照检查中找出的突出问题和党组织的评议意见,进一步制定整改措施。做到坚持实事求是,整改措施切合实际、切实可行,坚持走群众路线,个人整改方案必须向员工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4、落实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一名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作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并时刻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广泛听取职工的意

见和建议,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能够按照规定顺利开展,从而保证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四、主要成效

1、更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整改措施。通过开展“回头看”工作,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扩大和巩固整改工作,落实整改措施,真正让查找出来的问题得到解决,取得了实效。

2、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整改成果,促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商厦党支部的凝聚力有了进一步增强,党员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依法治企,爱岗敬业,廉洁从政等在党员身上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3、更全面地总结和积累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通过开展“回头看”活动,进一步总结了我商厦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健全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我商厦今后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商厦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解决好各类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并落实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力争把先进性教育贯穿于今后学习、工作的始终,美化购物环境,办顾客满意商场,促进商厦整体工作更上新台阶,为我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廊坊市林美商厦

二00六年三月三日

第15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XX地区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技能培训 工 作 总 结

根据《XX地区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XX地区农广校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认真开展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计划安排

全市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农民技能培训计划培训人数705人,涉及全市6个乡镇10村,其中:五眼泉乡荷叶溪村130人,聂家河镇丁家坪村55人,柑子园村50人,潘家湾乡沈家冲50人、潘家湾村55人,王家畈乡大沟村130人,松木坪镇彭家桥村56人,金岗岭村49人,枝城镇水井坪村60人、钟家冲村70人。培训专业主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全市计划开设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无公害柑桔生产技术、百合栽培技术、油菜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生猪养殖技术、特种蔬菜养殖技术等课程。

二、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按照计划现已完成培训人数705人,分别在以下村进行培训:

1、五眼泉镇荷叶溪村:

12月24日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12月25日 无公害茶叶生产植保技术 12月26日 无公害茶叶生产配方施肥技术

2、聂家河镇丁家坪村:

2010年12月14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技术 2010年12月15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植保技术) 2010年12月16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配方施肥技术

3、聂家河镇柑子园村:

2011年1月4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技术 2011年1月5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植保技术 2011年1月6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配方施肥技术

4、潘家湾乡潘家湾村、沈家冲村: 2010年11月25日 马铃薯栽培技术 2010年11月26日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010年11月27日 牲猪养殖技术

5、王家畈乡大沟村:

2010年11月23日 茶叶栽培 2010年11月24日 名优茶制作 2010年11月25日 茶叶施肥技术

6、松木坪镇彭家桥村、金岗岭村: 2010年12月16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技术 2010年12月18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配方施肥技术

7、枝城镇水井坪村: 2010年12月28日 百合栽培

2010年12月29日 无公害柑桔生产配方施肥技术 2010年12月30日 牲猪养殖

8、枝城镇钟家冲村:

2010年12月14日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2010年12月15日 牲猪养殖

2010年12月16日 特种蔬菜种植技术

三、培训项目实施情况

(一)制定方案,做好宣传

针对我市退耕还林工作特点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制定了培训计划及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计划任务纳入岗位责任的考评内容,建立“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考评”的目标管理机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和培训人员。

(二)精选师资力量、落实培训对象

为积极促进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抓好以下两个方面来确保培训师资的及时到位。一方面结合农民对较高层次知识的需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另一方面精心挑选一批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组成师资队伍,既满足了培训需要又节约了资金。

在培训对象的确定上,首先做好宣传发动,然后由退耕户自愿报名,再经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认定确定受训农民名单,进行造册登记,一般选择有一定主导产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较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退耕户作为培训对象。培训授课教师则本着农民需要什么,讲解什么的原则,进村办班。根据不同的村、不同的区域优势、养殖优势、不同的农民培训需求,

在各村采取多种方式,分层次、分期开展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

(三)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生产水平共开展集中培训10期,培训退耕户705人,入户指导103次,共发放各类培训教材及相关资料1410册。我校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专门组织技术专家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资料》,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宗旨,主要围绕特色农业和高效畜牧业,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所需的新技术进行科技培训,主要有农艺、蔬菜园艺、菌类园艺和家畜饲养工的技能培训等。培训学时要求每名退耕户农民理论培训6学时,技能培训6学时。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按时效、分层次、分阶段、抓重点,采取深入各乡镇、村集中讲授,面对面培训,进村入户,现场观摩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培训。

(四)加强培训日常管理,严格项目资金支出 对在培训日常工作严格管理,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做好课件,完成规定任务的培训内容,并做好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学校根据拟定的培训内容,精心准备教材,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在项目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不乱花一分钱,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培训上,增强培训效果。

四、培训效果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广大退耕户运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

升,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退耕还林项目后续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增强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信心。由于前几年柑桔果品市场持续低迷,部分农户对种植柑桔丧失了信心,开始砍树。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反复就我市宽皮柑桔生产在国际、国内的地位,我市发展宽皮柑桔的优势,以及围绕我市柑桔发展的有利因素等方面问题进行反复讲解。启发、激发我市农民重拾种柑信心,经过培训,我市参训退耕农户都增加了种柑投入,加强桔园管理,为明年的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强化了对特色产业的管理和投入。茶叶是我市山区农民致富的重点产业,今年我们围绕茶叶生产与加工开展培训,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大力提高名优茶生产比例,增加收入,效果特别明显。王家畈乡大沟村今年新发展茶叶300亩以上,在培训上我们就新园建设、非生产季节管理为重点进行了讲授,村民积极性非常高,授课结束后,一组村民邓世汉、九组村民黄发菊就茶叶机械施肥、施药、耕整、除草、采摘和授课老师进行了交流,并邀请老师到茶园就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

三是答疑解惑。牲猪是我市部分退耕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产业发展中由于多种原因,经常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损伤农民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就仔猪生产、牲猪防疫、牲猪育肥出售等关键技术给农民答疑解惑,开阔了农民的眼界,增强了发展信心。

今年的培训工作已经结束,作为一直参与其中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望,也为自己从事这项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诚然,2-3天的培训不可能解决退耕农民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将退耕农民的素质提高一个等次,但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我们增强紧迫性,一如既往把工作搞好、搞实,就一定能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XX地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第16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以梁平县为例

赵月明 温中斌

12 (1.重庆市梁平县林业局,重庆 梁平405200;

2.重庆市梁平竹子研究所,重庆 梁平405200)

摘 要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事关工程成败之关键。本文从重庆市梁平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诸如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等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所需的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等三项对策措施。关键词 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 巩固成果 对策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德政工程”。自重庆市梁平县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国土绿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退耕还林的关键所在,是梁平县乃至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8年底,梁平县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3.00万hm,其中坡耕地退222耕还林1.17万hm,荒山造林1.60万hm,封山育林0.23万hm。退耕还林涉及全县30个乡镇和两个国有林场,93806万农户,332571人,41.9%的农民受益。

2007年,梁平县为了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将退耕还林整改工作与竹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并实施,在退耕地中重新营造寿竹、杂交竹、楠竹、慈竹、桑树等树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从2009年退耕还林、竹产业及蚕桑产业县级检查验收情况看,全县1.1722万hm退耕地中,竹资源基地面积0.87万hm,占退耕地的74.4%,其中合格面积0.83万22hm,占竹资源基地面积的95.4%;蚕桑基地面积0.14万hm,占退耕地的12.0%;其它树种2面积0.16万hm,占退耕地的13.6%。基本形成了以竹产业为主,蚕桑产业、干果产业、梁山柚产业为辅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格局。二是明显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改善了生态环

2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退耕地造林合格1.11万hm,占94.9%,较整改前提高了264.9%。1.17万hm退耕地成林后,可提高梁平县森林覆盖率6.2%。同时,通过退耕还林整改,退耕还林市级、国家验收有望顺利通过,确保国家直补资金到位。目前,国家已投入直补资金2.0亿元,退耕农民人均获得补助600余元。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

少部分乡镇充分认识到了通过建设产业基地来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从而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的的现实意义,将竹产业等产业列为了重要农业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收到了明显成效。但部分乡镇产业意识仍然很差,重视程度不够,只为了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为了完成退耕还林整改而应付了事的不良局面,从而影响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补植补造任务完成的效果不理想,管护工作不落实,经营管理效果差。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13709453155。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13896995085。

1 2.2 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

“三分造,七分管”,只有加强管护,才能保证造林成功,保证新造竹子、桑树尽快成林见效。但从2009年检查验收结果来看,这项工作做得很差,大部分地方措施不力、管护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由于管护不落实,抚育技术不规范,经营粗放,造成人畜损毁严重,杂草遍布,少部分地方每亩仅有20株左右的母竹,部分地方的桑树保存率不足50%,每亩仅有300株左右,苗木生长不良,秆叶枯黄,不发笋或个别母竹仅发一根又细又矮的新竹,母

2竹发笋率超过20%的面积不足一半,超过50%的面积不足333.33hm。这既有管护任务重、国际金融危机对蚕茧价格影响等原因,更有重视不够、抚育管护资金短缺的原因。

2.3 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

目前,梁平县在退耕还林经营管理上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业主制”、“大户”等模式,创新了管理机制,奠定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的基础。但在竹子培育上却缺乏亮点,抚育措施停留在最基本的窝抚上,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没有大面积开展施肥、竹林结构调整等集约经营管理措施;没有建立高效培育示范基地,各地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一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缺乏集约经营的积极性,缺乏带动作用,不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经营管理水平整体提高,不利于竹子的产业化开发。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与建议

3.1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对退耕还林政策做了最新完善,主要内容是在原先的补助政策到期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一是对原先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再延长一个周期,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二是在延长期内,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对退耕农户进行直接补助,每年每亩补助现金105元。三是每亩退耕地20元生活补助费,直补到户,与管护任务挂钩。四是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梁平县巩固成果专项资金总量为14220万元。梁平县要抓住机遇,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上狠下功夫,有效使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实施相关项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 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

大力发展惠及广大退耕农户的后续产业,持续稳定地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是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举措。梁平县应坚持立足本地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退耕农户增收。

梁平县是重庆市竹林面积最多、竹种最丰富、竹材产量最大的区县。全县现有竹林面积222.40万hm,其中,成片竹林2.20万hm,各类竹材总重量100万t以上。现有竹林中,200722年以来新造1.06万hm,低产低效竹林近1.20万hm。全县年产竹材20余万t,竹业年总产值3.3亿元。梁平县应把竹产业作为退耕农户增收的首要后续产业来抓,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新造竹子经营工程、低效竹林改造工程。要一如既往地推行新造竹子的补植补造及“三个一”(除草、松土、施肥)抚育管护工作,再实施三年,将1.062万hm新造竹子培育成高效笋材两用林。同时,从2009年开始大面积实施低效竹林改造,

2每块竹林连续实施3年,用3~5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县1.20万hm低效竹林改造任务,提高竹林产量100%以上,达到每亩竹林纯收入500元以上,最大限度增加竹农收入。同时,努力延伸竹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小径竹重组竹板材、竹炭、造纸等竹加工业,竹笋、林下菌类等竹食品,竹帘、竹编等竹工艺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品,大幅度提高竹业产值。

在倾力打造竹产业的同时,梁平县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花椒、板栗、梁山柚、油茶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13709453155。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13896995085。

2 等区域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全面提高退耕还林经济效益。

3.3 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

3.3.1 建立“政府把关、部门实施”的工作机制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任务按项目进行分解,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实施。逐项建立规范化台账,明确任务要求和建设期限,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计划到月,责任到人。

3.3.2 建立“政府统筹、资金整合、群众自筹”的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统筹、目标管理、集中使用”的要求,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和有关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捆绑,统一调度,重点投入。完善竹产业资金补助政策,将新造竹子抚育管护及低效竹林改造纳入补助范围。建议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于竹资源及蚕桑培育,实行每亩竹子(含蚕桑)抚育管护补助100元/a、每亩低效竹林改造补助100元/a的产业补助政策,实施三年。同时,坚持“谁拥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积极发动项目区群众及业主自筹部分工程资金。

3.3.3 建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示范”的建设机制

根据梁平县退耕农户的实际,应把“后续产业发展”、“退耕地补植补造”、“生态移民建设”等项目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的重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典型示范片和科技示范园,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重点扶持政策,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达到“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林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 3.3.4 建立“业主负责、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的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行业主负责制,实行“业主负责、社会监督、施工监理、建方自检、严格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进行全方位监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区乡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采用年度检查和竣工验收相结合的项目检查验收办法,严格检查纪律和标准,实行“谁检查、谁验收、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

3.3.5 建立“集中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实行各级领导和督查人员包片负责的后期管护责任制,全面推广“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走集中经营管护的路子,创新管护机制和经营模式,确保抚育管护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建立示范基地、送科技下乡、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举办技术讲座等形式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尽快提高退耕还林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农民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特别是竹产业开发中的收入,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火春.巩固我国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建设,2009年,1期:8~11.[2]何磊,王延锋.西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4期:6~7.[3]郭渊,晏健钧,孙照海.建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4期:l38~140.[4]马旭彦,陈方,李雪东.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年,第31卷第4期:1~3.[5]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2007年8月.

作者详细地址:重庆市梁平县梁山镇人民东路8-1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13709453155。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13896995085。

第17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建设幸福宜居新新乡

——新乡市国家卫生城市年审汇报

尊敬的黄主任、尊敬的省爱卫办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在这初冬时节,我们迎来了省爱卫办国家卫生城市年审考核组的各位领导、专家。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您们多年来支持、关心新乡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紧邻省会郑州,是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现辖两市、六县、四区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249平方公里,总人口563万,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新乡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和中国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3%和7.6%。中国社科院《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新乡综合竞争力位居河南省第三位。

近年来,新乡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四个重在”,以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的,突出规范、科学、高效、创新四大主题,不

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008年12月我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道路清扫保洁到位,垃圾清运及时,饭店卫生达标,公厕干净卫生,四害密度降低,广大市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其生活环境改善带来的新变化,并自觉主动维护城市的卫生管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以及对荣誉的珍惜,使市委、政府下决心保持并巩固创卫成果,持续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让全市人民长期享有一个卫生、舒适、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新乡市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出台了多项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创卫工作不走过场,以实际行动落实“以人为本,为民创建,常态创建”的工作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新乡市两年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度保障,开展长效管理

我市创卫成功之后,市领导高度重视长效管理工作,及时提出了创建工作要从行政强力推动到制度保障运行转变,从突击治理到日常的严格监督管理转变,从非常态创卫到常态的有效管理转变的“三个转变”,使城市管理尽快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使新乡创卫的成果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市委书记吴天君,市

长李庆贵等主要领导两年内对城市卫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40余次的巡视检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60多件,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100多件,对城市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多次批示,近期,市委书记吴天君在爱国卫生简报上的批示中要求:“要切实发挥‘一个委员会和两个中心’的作用,按照原确定的市爱卫会和市城管指挥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大督查、整改力度,严格兑现奖惩政策,确保我市创卫成果。”新乡市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爱国卫生工作构建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确立了“市领导周巡查,城管监督中心日督查,爱卫办月暗访”的工作机制。

按照长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市爱卫会、市城管指挥中心、市城管监督中心,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每周安排市四大班子一名市级领导带队开展巡视活动;城管监督中心“数字城管”督查员每天进行检查;每月由市爱卫办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五小治理、病媒生物防制等进行暗访督查;城管指挥中心汇总情况后,每月召开一次多部门共同参加的城市管理讲评会,对各区、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点评和部署,严格落实奖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卫生管理的长效保持,并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加强和调整了市城管指挥中心组织机构,由一名副市长任指挥中心指挥长,各区、各责任单位为其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义务,实行目标管理。二是按照“全覆盖、无缝隙”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率先在省内建立了市、区两级的“数

字城管”网络系统;新乡市作为我省警务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后,城市管理任务迅速被纳入所有警种的工作范畴,形成了“大城管”的格局。三是严格监督检查,市城管监督中心实行早七晚十工作制度,开展网格化督查。选派230名督查人员,对市容环境卫生和所有城市部件进行全天候巡视,对发现的问题用数字化手机拍照编辑,及时派遣相关责任单位限时进行整改,对城市卫生管理主体、过程、结果实行数字化管理。

“数字城管”运行初期,结案率仅有60%,同时,市民投诉率较高。截至2010年10月份,通过“数字城管”网络共督查派遣各类问题16.9万件次,结案率达到了99.8%;受理解决市民群众来电来访、举报投诉近万件。对比发现,市民对环境卫生的投诉率逐年降低,各责任单位履行职责的意识明显增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我市城市管理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乡市纪委监察局对全市各责任单位的长效管理情况实施全程效能监察。建立健全了“数字城管”与经济挂钩运行机制、城市管理单项工作“红”、“黑”旗评比制度及效能监察办法,规范了责任追究程序。由市纪检监察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城管效能监察工作,每月根据市领导巡视、“数字城管”运行、市爱卫办月暗访和媒体曝光等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城管效能监察意见,实施责任追究。截至2010年10月份,共对各相关责任单位进行经济处罚100余万元,分别对14个县级单位进行通报批评,27名县级干部进行责任追究或诫勉谈话。通过对各责任单位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并记录在案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形成有安排部署、督查评议、整改落实和考核验收的督促检查机制。我市城市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并充分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卫生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多策并举,巩固成果,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并不断提升

(一)大力实施“3010”民生工程

“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是新乡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市的高度出发,作出的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的重大决策,是从人民群众最企盼、最迫切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举措。按照“产城共融、交通先行、产业协调、城乡一体、集约发展”的理念,即通过优化周边八条快速通道连接功能 , 绿化美化沿路景观 , 实现 30 分钟到达六座卫星城和大型产业聚集区 ,打造“30分钟经济圈”,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建设“10分钟生活服务圈” ,使市民出门步行 10 分钟 , 即可方便地到达游园广场、学校、医院以及购物、休闲、健身等场所;建设 “10分钟生态休闲圈” ,从市区乘车 10 分钟 , 即可到达市区周边的生态园、植物园、水系景观等景点 , 游览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造就一个生态、和谐、舒适、

方便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力地提升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出行的便利度、环境的舒适度和服务的满意度。

通过“3010”行动计划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全面促进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使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城市卫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市容市貌保持良好 在道路清扫保洁方面,今年我市重点推进专业化一体化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模式和建立清扫保洁应急机制,提升机械化清扫水平和道路洁净度。2010年投资600多万元购置道路机械设备,主要道路机械清扫率由2009年的60%提高到90%以上,大幅提高了我市道路机械清扫率和道路清扫洁净度;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对新开工和在建的340个建筑工地,硬化建筑工地出入口,增设围挡护栏,改造宿舍,完善车辆冲洗设备,开工工地必须建水冲式公厕;加强对运输车辆带泥上路、沿路抛洒问题的源头管理,道路洁净度明显提高。在公厕、垃圾中转站管理方面,强化专业维护、专人看管保洁,确保生活垃圾、公厕粪便日产日清。在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管理方面,坚持日查制度,严格落实清运处置审核制度,切实遏制私拉乱运行为。2010年,我市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100座公厕,目前已建成51座。在“三场”(生活垃圾处理场、粪便处理场、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运转方面,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处理生活垃圾、粪便和医疗废物。截至目前我市日产生活垃圾700余吨,日处理垃圾700余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投资1420万元建成新乡市

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日处理医疗废物能力8吨。全市89家医院、300余家诊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统一运至该中心集中进行处理,年处理量达1000余吨,有效控制了我市医疗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杜绝了医疗废物的外流;我市粪便无害化处理场总投资470万元,日处理粪便300吨。年产粪渣1.44万吨,运送到粪便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1.2万余吨,处理率达83%以上。对市区各出入市口及过境铁路沿线开展以清理积存垃圾、清理户外广告、清理绿化带为重点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规范市容秩序方面,大力开展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非法摩的运营、机动车乱停乱放、清理户外广告、露天烧烤等专项整治活动。按照疏堵结合原则,在市区建立了24个便民服务点和18个临时露天烧烤大院,合理布设早餐工程经营摊点,满足市民需求,方便群众生活。特别是今年6月份以来,全市12个派出所组织各警种综合执法,交通巡防大队民警在每天的重点时段,对重点区域紧盯死守,随时发现,随地处置,不给违规流动摊贩以可乘之机。治安管理大队、案件侦查大队民警24小时巡逻执勤,随时随地清理清除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通过综合治理,以前城市管理的难点区域面貌实现了大变样。

(三)强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八条快速路的拆迁进展顺利,拆迁总任务188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拆迁185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98%;7条干线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5.1亿元,6个项目正在开工建

设,1个项目正在招标; 2010年计划改造棚户区项目20个,拆迁8643户,需拆除旧房面积116.2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上半年,已完成拆迁面积53.85万平方米,占46%。在建面积60.1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76万平方米,实际完成投资1.728亿元;卫河沿线11座泵站全面升级改造,目前4座已完成改造任务。剩余7座泵站土建已基本完成。加大城中村拆迁改造力度,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共28个(其中,续建16个,新建12个)。截至2010年上半年,已完成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16个,正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9个,已启动拆除改造12个村,累计拆除各类房屋42.8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村民安置楼的10个村,累计建设村民安置楼65.34万平方米。

(四)水源地整治工作出现新起色

2009年以来,我市组织中源水务公司大规模整治西大池,对铁路西梦西路东西两侧便道以外进行彻底清理,敦促搬迁周边养殖场,砌筑蓄水池防浪墙和护坡,维修输水暗渠及补漏,完成中心岛环境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贾太湖占地36.06万平方米,库容200万立方米,设计输水能力为每天13.2万立方米,其供应量占全市需水量的80%以上。该区域附近监狱的排水系统,直接影响供水质量。为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根,市政府协调司法部门投入资金70万元,整修排水系统,整治周边环境,使贾太湖水质明显好转,现在贾太湖水质完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截至2010年10月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五)环境保护扎实有效

2009年以来,新乡市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卫河流域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环境执法,严格环境监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2009年API指数≤100的天数为335天,优良天数占总天数365天的比例为91.78%,截止到2010年10月25日,我市API指数≤100的天数为 276 天,优良天数占监测天数298天的比例为 92.6%;两年来,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到100%; 2010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已完成,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1.9分贝.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污水处理率,我市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普查62个城中村的村修雨水管线,对已标注道路红线、管线位置,已列入城中村、旧城改造计划。更新改造了原有水厂和城区供水管网,新建了五水厂,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对新修的11条道路,污雨水管网直接与收水管线连接,使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71%。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两年来未发生特大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

(六)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得到保障

全市两年来共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75个,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38个,正确发放率达100%。同时,加强督导,有专职部门对各区“五小”卫生状况进行督导检查。两年来共检查督导单位4400余户次,提出整改意见1700余户次,及时掌控反弹现象,对反弹严重、问题突出的单位,采取集中治理的方式进行整顿,不符合要求又拒

不整改的坚决予以取缔。

(七)传染病防治效果明显

2009年以来,我市加大了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尤其是手足口病防控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遏制疫情传播,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控方案、确定定点收治医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强化预检分诊、信息收集、加强疫情监测、病情筛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督导指导等,通过不懈的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09年,我市手足口病防控达到了“无蔓延、无恐慌、无死亡”的效果。2010年,截至7月底,我市手足口病共报告1221例,较去年同期减少2296例,下降65%,平均发病率为每万人2.36人(全省平均每万人8.15人),处全省发病人数的第17位(高于济源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情况较好,2009年以来,先后培训卫生系统医护人员2600余人,确定了市传染病医院为市级甲型H1N1流感定点收治医院,新建成5间负压病房,负压急救车,药物、仪器设备等应急物资准备到位。信息收集准确,疫情动态掌握及时。对甲型H1N1流感接触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实现了群防群控,有效遏制疫情传播。

同时,使用9种疫苗预防12种疾病,全面做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高二类疫苗接种率。全面落实艾滋病救治救助政策和结核病现代防治策略,进一步强化重大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

(八)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目前,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4个,构建了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市传染病医院应急救治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卫监所,城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三、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一)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

两年来,以整治城乡环境卫生为重点,全力开展三清、三改、四灭活动。一是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市委、市政府从2010年开始,将每年四月份的爱国卫生月确定为春季环境综合整治月,在全市城乡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全面清理城乡环境卫生。每旬进行讲评及排序,强力推动全市城乡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二是充分的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利用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到基层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结合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全力提高广大群众对整治环境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做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整治。三是加强督查指导。市爱卫办以孳生地治理为主要内容,督促爱卫会各成员单位迅速展开以清除暴露垃圾、露天粪坑和污水坑为治理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市场、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城市卫生管理薄弱环节为检查重点,对市区大力开展暗访督查工作;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对全市的封闭垃圾道、改造厕所、宣传栏、鼠饵盒、垃圾箱的设置进行复查,我市建成区范围内没有出现旱厕反弹,所有居民小区垃圾道封闭后没有重启现象。广场游园设置的宣传栏、垃圾箱、禁烟牌都

保证了使用功能。到目前为至,全市共清除城乡结合部暴露垃圾3600立方,清理整治污水沟13条,增设垃圾箱2400余个。截至2010年10月份,共下达各类督办通知261件,建议整改通知书7份,接受各责任单位回复253件,协调解决问题300多个。

(二)卫生创建稳步推进

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推进卫生创建的细胞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先后有300多个单位积极提出申请,要求创建省级或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到目前为止,全市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608个,国家卫生县城1个,省级卫生城市1个,省级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村10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117个,市级卫生村10个。

(三)病媒生物防制成效显著

病媒生物防制方面,采取了以孳生地治理为主,药物杀灭为辅的方针,组织群众清理积水、杂草,堵洞抹缝760余处,投放鼠药814箱;根据季节特点,适时开展灭蚊蝇压高峰行动,对蚊蝇高峰期进行集中消杀,使蝇、蚊、鼠等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连续三年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及办事处病媒生物防制骨干力量进行了培训,使病媒生物防制一线工作人员更加充实了理论知识,掌握了更多实用技巧,有力的提升了技术骨干的水平和能力,为今后我市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健康教育全面开展

认真组织开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25”全国计划免

疫宣传日、世界无烟日等各类宣传周(日)专项宣传活动,全年集中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月活动,市区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同时,以重点人群的传染病基本预防知识宣传为主,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渠道,利用散发宣传单、宣传画、小册子和举办讲座、开展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50余期,制作宣传版面100余块,发放宣传单20余万份。

四、自加压力、持续提升,建设健康城市

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的基础上,新乡市委、市政府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于2009年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将卫生城市创建引向更高层次。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应对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所倡导的一项全球化行动。

我市参加了2010年9月在大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我市健康城市试点项目工作启动后,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合作、项目推进、健康促进”的做法。重点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医院、健康学校、健康酒店、健康商场等11类健康单位试点工作。以“3010”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优化健康环境,提升健康服务;实施市民健康素质提升工程,每周发送2.5万条健康教育短信,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健康城市理念,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积极倡导健康生活,实施市民健康行为干预工程,投资85万元为市区每户

家庭配置控盐勺、控油壶等健康干预产品,目前此项工作已经进入招标程序,将于今年年底前实施到位。我市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将不断展示一个魅力新乡、宜居新乡、健康新乡的美好城市形象。

两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城市卫生管理从制度、运行、监督等长效机制的有效开展,保障了创卫成果的巩固提升。目前,新乡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实施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努力将创卫工作推向新的更高的层次。我们坚信,在省爱卫会的支持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不久的将来,新乡市一定能够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经济发达的幸福宜居之城。

谢谢大家!

第18篇: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2008—2015年)

第一章

一、规划背景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全县国土绿化进程,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对退耕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相继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难以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迫在眉睫且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从2008年起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在退耕区启动基本农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增加退耕区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笔专项资金,有效解决退耕还林过程以及因退耕还林引发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科学编制专项规划意义重大。

二、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3、财政部等六家《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4、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

5、省发展改革委等六厅局《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08]97号)。

6、《郧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二0一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7、《郧西县农业统计年报》。

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两个确保”: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二是确保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不受影响。出台的政策要点主要有五条:一是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还生态林8年、还经济林5年。二是在延长期内,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2006年为基准年,按省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每年每亩补助105元。三是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四是中央财政每年每亩230元补助标准不减,除直接兑现到户125元外,另每亩105元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地补植补造等。五是国家有关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省里比照此办法,核定我县16.6万亩退耕地面积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为13786.5万元,包干到县。这为专项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保障。

三、规划提要

(一)规划名称:湖北省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二)编制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能源办、水利局、统计局、国土局。

(三)规 划 期:以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期为2008—2015年。

(四)规划范围:我县属省确定的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26个县(市)之一,其专项规划按国家核定和下拨的资金足额编制。规划中各项建设任务的安排以村为基本单元,规划的范围为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所有村,全部退耕农户。共涉及284个村,70002户,28万人。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1、基本口粮田

建设改造基本口粮田30000亩。

2、农村能源

(1)建设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8000口; (2)安装生物质气化炉1000座; (3)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3、生态移民

迁移贫困退耕农户1500户,4000人。

4、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1.1万亩(设施蔬菜0.1万亩,高山特色蔬菜1万亩); (2)新发展林果:发展其它经果林21万亩(香椿10万亩,蚕桑10万亩,杜仲1万亩); (3)培植业:发展食用菌4万户,8000万袋。

(4)森林经营:对37.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抚育管理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畜危防治;对6万亩低效退耕林地进行改造(核桃高接4万亩配套新建采穗圃600亩,柿树改良1万亩,板栗改良1万亩)。

(5)效益监测:建监测点6个,对70002户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状况实施监测。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对退耕农民1万人实施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5、补植补造:3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1万亩)。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投资:规划建设总投资29010.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需投资2664.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4151.0万元,生态移民建设投资6023.02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建设投资16019.6万元,补植补造建设投资153.0万元。

资金筹措:总投资29010.6万元。

(1)申请中央专项投资13786.5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18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13%;农村能源10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7.3%;生态移民12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8.7%;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9636.5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69.9%(林业58.7%,农业11.2%);补植补造建设投资15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1.1%。

(2)县级财政配套2572.5万元(含财政配套工作经费265.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34.4万元,农村能源219.4万元,生态移民1223.0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1063.1万元,补植补造投资3.0万元。

(4)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2651.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800.0万元,农村能源2931.6万元,生态移民3600.0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5320.0万元。

(七)效益分析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实施后,将巩固和新增林地面积24万亩,对保障水利设施安全,减轻洪涝灾灾害,农业稳产高产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效益明显。一是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规划的实施,将形成新的产业布局,促进郧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态环境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和实施力度,将促进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能够增加退耕农户收入。通过对退耕农户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和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培训等建设,不仅保障退耕农户生活,同时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退耕农户,稳定社会秩序。

(八)结

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只要严格按规划高标准实施,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情况

一、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临汉江,素有“秦之咽喉,楚之门户”之称。全县辖18个乡镇(场、区),348个村(居)民委员会,22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87万人,农村劳动力23.98万人。全县版土面积527.6818万亩,林地面积42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0.6%,有林地191.4万亩,森林覆盖率36.3%,耕地面积39.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4%,人均耕地0.91亩。土地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耕地39.19万亩。森林面积239万亩,森林覆盖率45.3%。境内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森林资源匮乏,旱、涝、风、雹自然灾害频繁,是湖北条件最恶劣、经济最贫困、解放最早的山区县。1987年和1994年,先后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老区贫困县、“八七”扶贫攻坚重点贫困县,2001被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郧西特色资源较为丰富,黄姜、蔬菜、畜禽、烟叶、林特、桑蚕等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地总面积达60余万亩,是“中国黄姜之乡”、国家级香料烟基地县和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优良品种马头羊以肉嫩质鲜享誉海内外,种羊基地跨入省级行列。境内矿产品种较多,已探明50余种,其中金、银、锑、磷、镁、重晶石、生物大理石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1557条,总长1767公里,可利用水量24.28亿方,可开发利用水能63万千瓦。工业以水电、医化、矿化、汽配、食品、建材等为主,产品近百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突出发展工业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截止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2亿元,第

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1:21.2:37.8,财政收入1.0518亿元,工业总产值11.08亿元,农业总产值11.99亿元,林业生产总值0.7亿元,粮食总产量19.7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627元。

林果业:2006年全县造林面积7.95万亩。核桃产量250吨位,板栗1014吨,柿子970吨,香菇、黑木耳3.5吨。

养殖业:大牲畜存栏4.8万头,生猪存栏20.67万头,山羊存栏20.63万只,禽存笼1.19万只。生猪出栏22.19万头,山羊出栏13.8万只,家禽出笼0.92万只。 主要农产品:粮食总产量19.7万吨,油料总产量1.3万吨,烟叶0.3万吨,茶叶0.3万吨,蔬菜28.3吨。

2、土地利用状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折合526.35万亩,其中耕地39.19万亩,占总面积的7.4%;林地425.3万亩,占总面积的80.8%;其它用地(含水面、河流、居民点、交通、荒草地等)61.68万亩,占总面积11.7%。

2006年,全县年报有耕地面积39.19万亩,其中:水田5.07万亩,旱地34.12万亩。根据国土部门农用地变更调查资料,全县实有耕地面积6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1%,坡耕地35.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6%,其中大于25度以上需退耕的坡耕地1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6%;15—25度之间的坡耕地14.56万亩,占耕地面积22.7%;小于15度的耕地6.21万亩,占耕地9.7%。

3、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十五”以来,我县在交通、城镇建设、农田水利、生态能源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建设累计投资4.1亿元,改造升等县乡主干公路856公里,新铺乡村水泥路63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300公里。通讯信息网络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交通干道。通过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的实施,完成流域治理面积322.49平方公里,森林总面积已达到194.1万亩,33个村42万人饮用到安全水,广播电视入户率35%,电话通户率58.4%。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一)退耕还林工程基本情况

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推进力度较大,综合效益良好。截止2006年,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面积37.6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6.6万亩(生态林16.1万亩、经济林0.5万亩),荒山造林21万亩。工程涉及18个乡镇(场、区),284个村,退耕农户70002户,28万人。

1、退耕地造林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计划完成退耕地造林任务16.6万亩,实际完成16.6万亩。按坡度分:大于25度的145592亩,15-25度的20408亩,其中严重石漠化耕地88556.2亩。按林种分:生态林161000亩(其中兼用树种154655亩),经济林5000亩(其中生态林混交比例为78%)。乔、灌、草构成:乔木林166000亩.

2、宜林荒山造林完成情况

我县计划完成宜林荒山造林面积21万亩,实际完成21万亩。按林种分:生态林210000混交比例为39%。按乔、灌、草构成分:乔木林210000亩。

(二)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状况

全县退耕农户有70002户,人数有28万人。其中:愿意生态移民的有2000户,此规划已纳入生态移民的户数1500户,4000人;退耕农户耕地面积106952.5亩,其中高产稳产耕地面积49989.2亩,人平高产稳产耕地0.5亩及以上的退耕农户13923户32885人,人均面积0.77亩,人平高产稳产耕地0.5亩以及以下退耕农户户口137596人,人均耕地面积0.20亩;人平耕地0.5亩及以下的退耕农户有21459户81302人,人均耕地面积0.3亩;2006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2075元, 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持平。其中退耕补助147元,种植收入482元、养殖收入386元,劳务收入964元,其它收入96元,退耕农户富余劳动力68549人,退耕农户已转移劳动力37702人,退耕农户已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收入2140元。退耕地预期效益未实现的60600亩25313户101252人,退耕后粮食不能自足的13373户50853人;生存条件差的2060户8630人,富余劳动力转移25304户,未转移人数30847人。目前退耕农户生活基本稳定。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专项领域发展状况

1、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状况

全县现有耕地39.19万亩,其中水田5万亩,旱地34.19万亩。旱地中25O以下耕地面积19.09万亩是口粮田建设的基础。全县人均耕地0.91亩,退耕区人平耕地0.59亩,(水田0.07亩,旱地0.52亩)。已达到高产稳产的耕地面积49989.2亩,人平0.29亩。粮食单产水平在200-270公斤之间,通过进行口粮田建设,增产幅度可以达到20%以上,全县具备条件需要建设退耕口粮田面积55000亩,人平0.196亩。从今年开始,我县国土部门将开发复垦整理1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地整理3000亩,农业部门实施“沃土工程”对3000亩的耕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水利部门实施的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坡改梯4000亩,这些工程建设将有力地推进我县基本口粮田建设步伐。余下30000亩耕地结合现有土地整理项目本次规划通过实施坡地沟种、聚土垄作、深耕深松、平整土地等改田改土措施,使粮食单产水平达220—273公斤之间,增产幅度达到20%,户平0.43亩土地可供基本口粮田建设。

2、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状况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加大了农村能源建设投入力度,利用国债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18个退耕还林乡镇(场、区)6056户新建“三位一体”沼气池6056口;新搭郧U型省柴灶44150座;推广节能产品—灶膛余热开水器4万俱。退耕还林区年节柴能力达到7032万公斤,相当于有效保护山林资源5.93万亩,防止水土流失39.53万吨。建池改灶农户户平增收节支在1500元以上。沼气池推广数量由“九五”期末6569口增加到2006年底的2.12万口(累计数量)。普及率由6%上升到19.5%。由于位臵较偏远的退耕还林区农村能源建设起步较晚,农户建设积极性高,我县利用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分8年对10000户退耕农户实施“一建三改”户用沼气建设,安装生物质气化炉和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不断加大农村能源建设,使我县“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灾变少,再造郧西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3、生态移民发展状况

郧西是湖北条件最恶劣、灾害最频繁、经济最贫困的县份,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八七”扶贫攻坚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受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潜力、生产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全县70002户退耕农户中,仍约有2000多户散居在深山、石山和偏远地区,亟待实施生态移民。为切实改善贫困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现状,经调查摸底,有意愿实施生态移民的退耕农户有2000户,“十一五”计划利用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南水北调、对口帮扶等资金迁移500户2000人,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1500户4000人,使贫困退耕户在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保障。

4、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状况

我县山高坡陡,土地资源匮乏,人均占有耕地少,且耕地总体质量差,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传统农业方式受限制和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富余劳动力较多。近年来,我县利用山区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林特产业。退耕还林工程区产业面积有74.26万亩,产量达25.6万吨。后续产业产值4.29亿元,有干果面积529710亩16515吨;桑蚕面积15369.8亩,产蚕19.21吨;其它特色产业基地面积197539亩,产量239022吨。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37702人,收入8.07亿元,规模产业的形成,已成为退耕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十一五”期内,我县将进一步巩固核桃、板栗、柿树、杜仲四大品种,新建香椿、蚕桑两大产业基地,形成以高效林特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巩固发展蔬菜基地10万亩,香料烟基地5万亩,改造和新建高效经济林(园)59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发展猪、牛、羊大生畜100万头(只),保持黄姜种源基地10万亩。大力培植农产品加企业,提高农业集约增长效益。逐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着力发展技能型“劳务经济”,实现年转移劳动力12万人,年收入10亿元。在退耕还林区域内,现有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桑蚕、杜仲等优势林特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因投入、技术、加工和市场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产业链,经济优势没有得到显现。而实施退耕还工程以来,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9.19万亩,人平达0.91亩,留足0.5亩基本口粮田后,人平还有0.41亩面积可用于发展后续产业。另外,还有3.08万人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能够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成为退耕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生态农业示范、东桑西移、生态公益林、低效林改造等项目机遇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着力培植和壮大桑蚕、蔬菜、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杜仲等农业产业,培训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收入得到稳步增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通过加大后续产业建设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得到解决。

5、补植补造状况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县造林成效较好,共退耕还林37.6万亩,我县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又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县。虽然在造林次年都进行了补植,但是由于受立地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等影响,特别是2007年旱灾、雪灾影响较大,导致全县仍有3万亩不合格造林面积需要补植。

三、退耕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成因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开始启动以来,完成了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工程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主要问题与困难

1、农业基础薄弱,造成了退耕农户生计困难。

我县是一个集“老、少、边、贫、库”于一体的山区贫困县,“十年九旱”,干旱、水涝、风灾、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境内坡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90%以上,且多分布于低山、中山、高山多种地形上,坡陡地薄、低产田地多,占耕地面积20%,有机质小于1%的土地达50%以上,氮、磷、钾肥力三要素比例失调。退耕区耕地未达到高产稳产的耕地人平0.29亩,除部分退耕农民因所在区域条件较好,生计不受到太大影响外,仍有20%的退耕农民因收入不稳定而出现生计困难。

2、部分退耕户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一是部分农户由于种苗投入不足,受林种限制和准备不充分,大部分地块使用了实生苗和少量的嫁接苗(品种不优)造林,其经济效益难以显现。二是部分退耕地块土层瘠薄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在工程实施时种植刺槐、柏树等生态林树种,没有经济效益;三是部分地块适地适树坚持不够,导致目的树种生长不良和效益不佳;四是部分退耕农户对退耕地期望值不高,疏于管理,导致退耕地预期效益未实现。

3、建设管理不够,制约了农村能源发展速度和水平。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物价、工价上涨,国家配套补助资金相对降低,部分农户因资金不足,难以完成厨房、厕所、猪栏等配套设施改造,没有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多元综合利用模式。二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难以保证技术服务及时到位。“沼气”及配套设施服务管理出现空档,造成部分农户沼气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困难,部分沼气池处于停止闲臵或半使用状态。

4、退耕农户贫困的现实,增加了生态移民的难度。

一是生态移民资金投入不足。按目前的物价水平算,建100平方米左右的砖混结构房,投资至少在3万元以上。除国家补助8000元外,缺口资金2万余元。需要生态移的农户大多家庭条件差,经济拮据,筹措2万以上的资金十分困难。二是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解决难。生态移民范围大,对象多,而随着土地二轮延包制度的落实和农户山林资源的确权,迁入地解决迁入户的土地、山林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难度较大。同时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三是增收难度大。生态移民户大多缺文化,少技术,想要摆脱土地而从事

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办法不多,路子不宽,盲目性、风险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大,增收具有一定的难度。

5、后续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退耕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我县坡耕地面积较大,且分布不集中,香椿、桑蚕、杜仲等林特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尚未形成产业。二是后续产业物质基础不牢。我县坡耕地造林虽发展核桃、板栗、柿子等骨干品种近13万亩,但大多数为实生苗,现未到收益期,有的嫁接苗虽已结果,但品种不优,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我县杜仲、香椿、核桃等林业资源已形成优势,因缺乏关键性技术、资金、信息,未能及时整合农户联合体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有效地培植不同层次的后续龙头加工企业,仅销售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四是农业劳动力少、力量弱。农村大量劳力外出,留守家中的老年人、妇女难以承担农业繁重劳动

6、复杂的地质地貌,增添了补植补造的难度。

郧西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干旱,由于近几年所实施的荒山造林基本上啃的是“硬骨头”,给造林和管理增添了一定难度。有些地块是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造林老地方,多数乡镇和群众对荒山造林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成活率、保存率低。

(二)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

一是广大农户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对退耕还林意识薄弱;二是绝大部分退耕户住地边远偏僻,山高坡陡,条件十分恶劣,人为改善十分困难。如果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将大大超越人们的实际承受能力,投入和效益不成正比,得不偿失;三是劳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劳力几乎举家外出打工,留守的全是老和小,缺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劳力,导致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2、经济因素 一是郧西是国家级贫困县,省级特困县,财弱民贫,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自身经济基础太差,大部分农户自筹资金有限,致使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难筹措,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退耕农民生活。二是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涉及面最广、程序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的林业生态工程,不仅需要配备专门的管理机构,更要有足够的经费作支撑,由于县财力有限,无法建立工作经费长效供给机制以及核定预算相关的管理人员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目标的实现。三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部分农户耕地面积,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家畜(禽)饲料不足,饲养量减少,家庭收入相应减少。

3、社会因素

一是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存在重退轻管现象;二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少专职退耕还林监管队伍,林业站存在自己设计、自己验收、自己兑现现象;三是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四是技术服务不够全面,缺乏必要指导,退耕地效益难以显现。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生产生活困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实现稳步脱贫为目标,以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完善补植补造为重点,以国家补助为主导、地方自筹和其它扶持为补充,发动退耕区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大投入与整合现有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与因地制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使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现多能互补,保护生态。推进生态移民,改善迁移对象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户退耕还林地收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强化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确保保存合格率达100%。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促进退耕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章 规划建设内容及任务

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建设内容有: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农民培训及补植补造五个部分组成。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一)建设标准

1、坡地沟种:对10—20度坡地起垄,垄高30cm、垄宽50cm。

2、聚土垄作:对10度以下坡地起垄,垄高30cm、垄宽50cm。

3、深耕深松:对旱地进行深耕深松,机耕深度到25—30cm。

4、土地平整:对成块连片的耕地进行平整,耕地达到水平,土壤蔬松,田梗平直标准。

(二)投资标准

1、坡地沟种600元/亩。

2、聚土垄作200元/亩。

3、深耕深松200元/亩。

4、平整土地1100元/亩

(三)建设内容

1、坡地沟种5000亩。

2、聚土垄作2500亩。

3、深耕深松2500亩。

4、平整土地20000亩

(四)建设规模 改田改土30000亩。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242个退耕还林村,30414户,118892人。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4210亩,2009年完成4190亩,2010年完成4280亩,2011年完成4130亩,2012年完成3925亩,2013年完成3895亩,2014年完成2825亩,2015年完成2545亩。

二、农村能源建设

(一)建设标准

1、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标准: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GB/T4750—2002)建设容积为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并配套抽渣管。沼气池施工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GB/T4752—2002)操作。沼气池的质量检查验收按国标《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GB/T4751—2002)执行。

2、生物质气化炉建设标准:满足一家3—5口人一日三餐的炊事用能,每天用秸秆3—5公斤,使用寿命8年。

3、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标准:每户热利用面积达到2平方米,使用寿命15年以上。

(二)投资标准

“一建三改”每户工程总投资4489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1000元。

生物质气化炉每户平均投资2204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1000元。 太阳能热水器每户平均投资3200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补助1000元。

(三)建设内容 农村户用沼气以“一建三改”为基本单位,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沼气池建设:户用沼气池主要选择“常规水压”、“曲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实现自动进料,配备自动或半自动出料装臵。

改厕。按照《湖北省“一建三改”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工程厕所与沼气池相连,安装陶瓷蹲便器,引导缺水地区的农户安装沼液回流冲厕装臵,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

改圈。畜禽圈出粪口与沼气池进料口相连,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水泥地面标高高出自然地面0.2m,以2—5%的坡度坡向粪液出粪口。

改厕。厨房内配臵电子点火沼气灶、碗柜、水池、省柴灶和无动力排烟道、案台,地面标高应高出自然地面0.1cm,以2%的坡度坡向地漏,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

生态农业模式。引导有条件的沼气用户,因地制宜地应用“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生物质气化炉:每户配购一座生物质气化炉,由专业人员统一调试安装,项目户同时进行配套厨房改建工程。

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招标采购,由项目法人统一供应,由专业人员安装调试,为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退耕农户必须同步进行厕所(卫生间)改建。

(四)建设规模

建设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8000户;为退耕还林区农户安装生物质秸秆气化炉1000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五)建设地点

在全县18个乡镇(场、区),148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建农村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31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推广生物质气化炉。29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六)建设任务

沼气池建设:2008――2015年每年完成1000户1000口; 生物质气化炉:2008年完成200户200个,2009年-2010年每年完成400户400个;

太阳能热水器:2008年完成200户200台,2009年完成500户500台,2010年完成300户300台。

三、生态移民

(一)建设标准

每户建房面积为100平方米,结构为砖混结构。

(二)投资标准

每户建房投资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0元,县级配套6000元,农户自筹1.6万元(其中投工解决3000元)。

(三)建设内容

1、房屋建设。1500户生态移民对象,按每户房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计算,共需建房15万平方米;

2、调整耕地。按户平调整2亩耕地计算,共需调整耕地3000亩。

3、道路建设。解决生态移民对象新住地交通问题。

4、输电线路建设。确保生态移民对象户户通电。

5、安全饮水设施建设。通过兴建饮水渠道、水窖(池、塔)、集中供水泵站,铺设管道等途径,逐步解决生态移民对象的安全饮水问题。

(四)建设规模

符合生态移民条件且自愿迁移的退耕农民1500户4000人。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192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187户520人,2009年完成222户630人,2010年完成185户560人,2011年完成185户520人,2012年完成220户570人,2013年完成167户410人,2014年完成184户470人,2014年完成150户320人。

四、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一)建设标准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建设标准 设施蔬菜:建设标准大棚2000个,亩建标准大棚2个,每个大棚需耐用骨架46根,大棚专用无滴农膜50斤,立柱12根,压膜线10斤。选址科学,布局合理。

高山特色菜:平整土地、增加活土层5CM、沟厢配套,改良苞菜、土豆、架豆、胡萝卜等品种6个。

2、新发展林果建设标准

整地尽量避免全垦,不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造林密度、苗木规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Ⅰ级苗使用率达到80%以上,香椿、杜仲每亩栽植167株,桑蚕每亩栽植350株,当年栽植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到80%以上,林地无重大病虫害发生。

3、培殖业建设标准

充分利用栎类小经材、枝丫材发展袋料姑,栽培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优良菌种使用率达98%以上。

4、森林经营建设标准

抚育管护:退耕地管护率达90%以上,达到保水增效的目标。

“三防”:全县森林过火面积控制在0.3‰,病虫害防治:2008年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2‰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1%以上,测报准确率达7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以上。2010年后,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9‰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3%以上,测报准确率达86%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以上。人畜危害防治:退耕地管护率达到85%,管护标志覆盖100%的退耕还林工程村,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管护人员达到3至5人以上。

低产林丰产措施建设标准

核桃高接采穗圃:品种优良,无危险性病虫害,亩植每亩111株,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第二年采穗率达到30%,三年后采穗率达到80%。核桃高接、柿树改良、板栗改良嫁接:当年成活率达到90%,第二年开始挂果,四至五年进入盛产期。

5、效益监测建设标准

效益监测入户调查率达95%以上。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建设标准 每个退耕户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或掌握一项致富技能,并实现年增收10000万元的标准。

(二)投资标准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投资标准

设施蔬菜6000元/亩,高山特色菜1000元/亩。

2、新发展林果投资标准

香椿300元/亩,杜仲350元/亩,桑树200元/亩。

3、培殖业投资标准:500元/户。

4、森林经营投资标准 抚育管理:20元/亩。 “三防”投资标准:5元/亩。

采穗圃投资标准:7500元/亩,租地费:400元/亩·年,苗木费:1500元/亩,整地:500元/亩,管理费:700元/亩·年。

核桃高接改造投资标准:600元/亩,柿树改造投资标准:330元/亩,接穗材料费:42株/亩,3个/株,接穗0.5元/个,嫁接用工费:3个工/亩,50元/个工,材料费:17元/亩,抚育管理:5个工/亩,20元/个工。

板栗改造投资标准:330元/亩,接穗材料费:42株/亩,3个/株,接穗0.5元/个,嫁接用工费:3个工/亩,50元/个工,材料费:17元/亩,抚育管理:5个工/亩,20元/个工。

5、效益监测投资标准:监测点20万元/个。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投资标准: 350元/人。

(三)建设内容

根据我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在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区的优势资源,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核桃、柿树、板栗改良6万亩,重点新发展我县有历史传统栽植、群众积极性高的香椿、桑树、杜仲产业基地21万亩。新发展4万退耕户增效快,易建设、积极性高的培殖业。兼顾开展退耕还林地抚育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畜危害防治和效益监测,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奠定基础。根据我县退耕农户劳动力状况,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输出情况,对退耕农民10000人,进行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

(四)建设规模

种植其它经济作物1.1万亩(设施蔬菜0.1万亩,高山特色蔬菜1万亩);新发展林果21万亩(香椿10万亩,桑树10万亩,杜仲1万亩);培殖业新发展木耳、香菇4万户;森林经营开展退耕还林抚育管理和“三防”37.6万亩。低效林丰产措施6万亩,其中核桃高接4万亩(配套采穗圃建设600亩),柿树改良1万亩,板栗改良1万亩;效益监测:建监测点6个;退耕农民技能培训1万人。

(五)建设地点

种植业建设地点:其它经济作物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场、区),其中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城关、土门、香口、上津、店子、观音、涧池、河夹等乡镇;高山特色菜重点分布在湖北口、香口、马安、六郎、三官洞、安家等乡镇。

新发展林果建设地点:在全县有栽植香椿传统、群众积极性高的工程村发展香椿产业;在原有杜仲基地面积较大、生长适宜的河夹、上津、香口三个乡镇发展杜仲产业;在观音、安家、香口、景阳、涧池、六郎、夹河等现有桑树基地面积较大、生长适宜的乡镇发展桑蚕产业。

培殖业建设地点:在全县栓皮栎资源丰富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退耕农户有传统栽培历史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木耳等食用菌产业。

森林经营建设地点:抚育管理及“三防”范围是全县历年来各退耕还林地的小班。核桃高接改造:采穗圃设计在店子镇店子村,安家乡神雾岭村,槐树林特场范家坪村、药树坪村,黄龙山林场。高接改造分布于全县所有核桃实生苗的地块,主要在槐树、店子、湖北口、三官、安家等乡镇。柿树改造:全县主要柿树实生苗地块,主要在夹河、羊尾、涧池等乡镇。板栗改造:全县主要茅栗实生苗地块,主要在马安、景阳、观音、河夹等乡镇。

效益监测:分别在店子、湖北口、景阳、夹河、羊尾、涧池等六个乡镇建立监测点。

退耕农民技能培训: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在城关、土门、香口等乡镇50个村,技能培训1万人。

(六)建设任务

1、种植业: 2008年投资270万元,建设大棚菜450亩;2009年投资240万元,建大棚菜400亩;2010年投资90万元,建大棚菜90亩;2011---2015年每年投资200万元,分别建高山菜2000亩。

2、新发展林果: 2008年投资36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桑蚕3000亩;2009年投资930万元,建设香椿2.2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1万亩;2010年投资670万元,建设香椿2万亩,杜仲0.2万亩;2011年投资670万元,建设香椿2万亩,杜仲0.2万亩;2012年投资59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1.1万亩;2013年投资77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2万亩;2014年投资640万元,建设香椿0.8万亩,桑蚕2万亩,2015年投资720万元,建设桑蚕3.6万亩。

3、培殖业: 2008年投资61.5万元,发展袋料1230户246万袋,2010年投资50万元,发展袋料1000户200万袋,2013年投资215万元,发展袋料4300户860万袋,2014年投资875万元,发展袋料17500户3500万袋,2014年投资798.5万元,发展袋料15970户3194万袋。

4、森林经营:

(1)抚育管理:2008年投资98.8万元,抚育管理4.94万亩;2009年投资66.1万元,抚育管理3.305万亩;2010年投资26.1万元,抚育管理1.305万亩;2011年投资66.1万元,抚育管理3.305万亩;2013年投资752万元,抚育管理37.6万亩;2014年投资327.5万元,抚育管理16.375万亩;2015年投资63.4万元,抚育管理3.17万亩。

(2)“三防”:2008---2015年每年投资188万元,分别对退耕还林工程37.6万亩进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人畜危害防治。

(3)低效林丰产措施:2008年投资642万元,建核桃采惠圃600亩,核桃高接0.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09年投资564万元,核桃高接0.5万亩,柿树改良0.4万亩,板栗改良0.4万亩;2010年投资792万元,核桃高接1.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11年投资792万元,核桃高接1.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12年投资720万元,核桃高接1.2万亩。

5、效益监测: 2008—2015年每年分别投资15万元用于效益监测。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 2008---2015年每年投资43.75万元,退耕农民技能培训1250人。

7、工程间接费: 2008—2015年每年县财政分别配套23.2万元用于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工程管理。

五、补植补造

(一)建设标准

造林密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存率达到95%以上,良种使用率达100%,苗木合格率达100%,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二)投资标准 苗木费50元/亩。

(三)建设内容

重点对2007年雪灾冻害损失的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地中暂不合格面积。

(四)建设规模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任务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万亩,荒山造林1万亩)。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270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涉及10094户,50325个小班。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退耕地2万亩,2009年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

第五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分年安排

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903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3786.5万元,占总投资47.5%;地方配套2592.9万元,占总投资8.9%;农民自筹12651.6万元,占总投资43.6%。 分年安排情况:

2008年投资3493.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828.3万元; 2009年投资3953.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853.3万元; 2010年投资3671.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3.3万元; 2011年投资3570.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21.3万元; 2012年投资3333.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1.3万元; 2013年投资3756.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97.3万元; 2014年投资3769.1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42万元; 2015年投资3482.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19.9万元。 各专项建设投资分别如下: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一)投资估算

改田改土共需投资2634.4万元。其中:

1、坡地沟种5000亩。亩投工12个,每个工日50元,亩投资600元,需投资300万元。

2、聚土垄作2500亩。亩投工4个,每个工日50元,每亩投资200元,需投资50万元。

3、深耕深松土地2500亩。亩投工4个,每个工日50元,每亩投资200元,需投资50万元。

4、平整土地20000亩。每亩投资1100元,计2200万元。

5、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改田改土所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13%,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34.4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2634.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800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13%,占总投资的68.3%,地方配套34.4万元,占总投资的1.3%,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8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4%.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2634.4万元,年度投资如下: 2008年投资37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3万元。

2009年投资37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2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4万元。

2010年投资376.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7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5万元。

2011年投资363.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9万元。

2012年投资344.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38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2万元。

2013年投资34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27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9万元。

2014年投资247.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72万元。

2015年投资222.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52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6万元。

二、农村能源建设

(一)投资估算

(1)农村户用沼气。沼气“一建三改”8000口,4489元/口,需投资3591.2万元。

(2)生物气化炉。推广安装1000座,2204元/座,需投资220.4万元。 (3)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3200元/台,需投资320万元。

(4)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农村能源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7.2%,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19.4万元,专项配套50万元。共需投资69.4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420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 占专项总投资的7.3%,占总投资的23.8%,地方配套269.4万元,占总投资的6.4%,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2931.6万元,占总投资的69.8%。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4201万元。年度投资如下:

2008年投资566.3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4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37.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88.98万元。

2009年投资709.1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9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50.1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69.06万元。

2010年投资643.9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4.9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29.06万元。

2011—2015年每年各投资456.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0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27.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28.9万元。

三、生态移民

(一)投资估算

1、移民建房。砖混结构100平方米/户,400元/每平方米,户需投资4万元,1500户4000人需投资6000万元。

2、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农村能源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8.7%,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23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602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200万元, 占专项总投资的8.7%,占总投资的19.9%,地方配套1223万元,占总投资的20.3%,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3600万元,占总投资的59.8%。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6023万元。年度投资如下:

2008—2015年每年各投资75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5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50万元。

四、后续产业及农民培训

(一)投资估算

1、种植业:设施蔬菜6000元/亩,建设1000亩需投资600万元。高山特色菜1000元/亩,建设10000亩需投资1000万元。

2、新发展林果:香椿300元/亩,建设10万亩需投资3000万元;杜仲350元/亩,建设1万亩需投资350万元;桑蚕200元/亩,建设10万亩需投资2000万元。

3、培殖业:500元/户,发展4万户需投资2000万元。

4、森林经营

抚育管理:20元/亩,8年累加抚育70万亩,需投资1400万元。 “三防”:5元/亩,每年防治37.6万亩,需投资1054万元。 低效林丰产措施:

核桃采穗圃7500元/亩,建设600亩,需投资450万元。 核桃高接600元/亩,改造4万亩,需投资2400万元。 柿树改良330元/亩,改造1万亩,需投资330万元 板栗改良330元/亩,改造1万亩,需投资330万元

5、效益监测:

监测点:20万元/个,6个共需投资120万元。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

350元/人,培训1万人,共需投资350万元。

7、工程间接费:按占专项资金总额69.9%预算投资185.6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16019.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9636.5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69.9%,占总投资的60.2%。县级配套资金1063.1万元,占总投资的6.6%,投劳自筹资金5320万元, 占总投资的33.2%。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16019.6万元,分年安排如下:

2008年投资1702.2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185.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44.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72.3万元。 2009年投资2070.0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11.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1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725.05万元。

2010年投资1898.0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136.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1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48.05万元。

2011年投资199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1.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43.05万元。

2012年投资1779.9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3.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23万元。

2013年投资2206.9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0.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853万元。

2014年投资2312.4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1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4.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956.75万元。

2015年投资2051.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17.8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5.2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98.8万元。

五、补植补造

(一)投资估算

1、补植补造投资130元/亩(其中:苗木费50元/亩,4个工/亩,20元/工,用工费80元/亩)。3万亩需投资390万元。

2、按占专项资金总额1.1%预算投资3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15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0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1.1%,占总投资的98%。县级配套资金3万元,占总投资的2%。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153万元,分年安排如下:

2008年投资102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00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2万元。

2009年投资5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万元。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使退耕农户的粮食单产提高20%以上,每亩增加纯收入230元,每年增加经济收入690万元;退耕区农户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安装生物质气化炉和太阳能,可节约薪柴16万吨,省电876.8千瓦时,煤炭0.7万吨,退耕农户年均增收节支1540元,总效益达1452万元;生态移民使1500户4000人得到安臵,提高困难退耕农户生活水平,后续产业的建设可实现经济总收入5.66亿元。

二、社会效益

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后,退耕农户实现粮食自给,促进社会稳定和当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农村能源建设,能够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无公害生产。通过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迁出人口的住房、吃水、用电、交通、通讯、上学、就医等实际生活困难,使退耕农户安居乐业。后续产业通过实施产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生态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后,森林资源明显增加,新增有林地21万亩,更有利于调节气候,保障农业增收。森林覆盖率可提高4个百分点,由现在的36.3%增加到40.3%。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另外起到蓄水、保土、保肥和环保效益。

第七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是组建机构。成立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统计局、审计、林业、农业、扶贫办、水电、国土、环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合署办公,确定专职人员和经费,负责具体工作实施。各乡镇(场、区)相应成立组织机构,具体抓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对工程实施负总责。

二是广泛宣传。根据我县农户居住分散的实际,讲究方法,开展形式多样政策宣传工作,把政策送到农民手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方面的科技知识,强化全民意识。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制和知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加强消费引导,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境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保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顺利实施的建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法规,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落到实处。

一是实行分工负责制。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谁编制规划、谁组织实施、谁负责验收”的部门责任制,县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能源办、扶贫办等部门分别为各专项规划主管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项目。各部门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是一项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的要求,精心组织好规划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 。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加大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实施的政策支持,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工作经费。对履行职责到位,完成工作出色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落实项目公示制。通过媒体、网络、标语、公示牌、公示墙等宣传国家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政策,公示项目相关内容、国家补助标准等。建立举报制度,各工程区、各级纪检、相关部门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

四是实行责任追究制。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要求,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坚持控制生态林的破坏,加强政府的监督执法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机制和新办法。乡镇(场、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履行职责,延误工程进程,除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责令其限期整改外,取消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年评优资格,责任单位当年也不得评为综合性先进单位,整改未到位之前,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不得调动提拔;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影响工程实施的,根据情节轻重,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严重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资金保障

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县政府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配套资金纳入政策预算并逐步增加。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保证必须的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制定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政策,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热情,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是保障工作经费。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文件规定“省财政按省核定的各工程县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元安排1元省级工作经费,工程县每年每亩落实2元工作经费和工程管理工作经费”政策。郧西县人民政府已于2008年3月17日以西政函[2008]11号文承诺:县财政配套预算265.6万元工程间接费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管理,切实保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四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专项资金按检查验收合格任务拨付,对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对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等项目资金按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捆绑使用。

第19篇:略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

略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 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工作汇报

略阳县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站

2010年4月23日

一、基本情况

略阳县北枕秦岭、南靠巴山,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市西端,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全县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20.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土地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9.2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4.17万亩,人均0.97亩。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5.03万吨、油料总产3407吨,农业总产值7.56亿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40公斤。全县生产总值32.05亿元,财政总收入1.1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7元。

由于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地质结构复杂,降雨分布不均,加之长期以来人为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旱涝灾害日趋频繁。据统计,1989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675.37 Km,占土地总面积的59.2%,年侵蚀模数为3087T/ Km•年,年流失总量为873.97万吨。1989年以来我县通过计划、水利、代赈、扶贫、武装部等部门争取到国家投资共2626.5万元投入全县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村建设等项目措施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9.86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675平方公里减少到852

- 1利厅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明确了基本口粮田项目由水利部门组织实施。2009年12月8日,县水利局向县发展计划局上报了组建项目法人的请示,县发展计划局批复由县水保监督站为基本口粮田项目法人,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根据批复的2008年项目实施方案,我们对2008年基本口粮田项目各项治理措施进行了进一步技术勘测设计,对实施方案中的单项措施进行了细化和补充,确保了项目更好实施。

(三)、项目招投标情况。根据省上的实施意见,按照项目“四制”要求,我站于2009年12月16日向县发展计划局上报了招标实施方案,县发展计划局以略计产发[2009]477号文进行了批复,由于项目规模较小,分布分散,且属国家补助资金项目,故同意采用邀请招标。我县严格按招标程序,于2009年12月26日发出了投标邀请函,邀请我县三家具有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以上资质的施工单位前来投标,三家施工单位分别在一周内回复同意投标,并到县水保监督站报名,购买了标书文件和相关设计图纸。2010年2月3日在县水利局会议室开标,通过开标、评标等程序确定了中标的施工单位,并签发了中标通知书,签订了施工合同和安全生产合同。

(四)、项目组织协调情况。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我们在开工建设之前,积极与乡镇、村组联系协作,共同对项目建

- 3

2、成立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由县上各部门包抓领导、技术人员、乡镇分管领导、包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共同负责解决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搞好技术指导,加强监督检查,发现质量问题随时进行整改,并认真填写联合检查表,作为今后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对于不整改和整改不到位的施工单位,责其停工整改,整改后由技术人员检查认定后,再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3、严格把关。对于隐蔽工程、重要部位和重要工序,进行联合检查验收,经联合检查验收合格签证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对于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责令立即整改,整改后再次联合检查验收签证,使项目隐蔽工程、重要部位和重要工序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4、实行项目监理制。为了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有效控制项目投资,我县委托具有乙级水利和水保工程施工资质的榆林兴榆水利水保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进行监理,监理人员认真履行监理职责,采取了旁站监理和巡视等方式,随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质量问题,严格控制了工程进度,按计划进度控制工程进度,确保了项目进度和质量。

5、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基本口粮田建设宣传纳入公益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单、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 5严格规划,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正确引导群众自觉投工投劳建设退耕还林口粮田从中得到实惠。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刷写标语、散发宣传单、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渠道,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等政策法规知识,让群众明白口粮田建设不仅可以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对贫困山区群众解决温饱,乃至脱贫致富的至关重要性,全面增强群众的粮食安全忧患意识,提高群众参与口粮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进一步加强施工队伍管理,严格落实项目监理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长期发挥效益一处,尽力打造我县口粮田建设亮点工程,真正把此项工作做好、做细、做精、做实。

第20篇:如何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如何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为科学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标志工程。1999年,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大面积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全县只留下30万亩口粮田,据统计,吴起全县目前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1.79万亩,经国家确认退耕还林合格兑现面积169.87万亩,是全国150多个退耕还林县(市)中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县。全县可享受粮食补助、管护费、种苗费折合12.8亿元,人均1万余元,有10余万农民直接受益;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现在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的1.53万吨下降到0.54万吨,重点流域治理区基本上实现了泥土不下山、洪水不出沟的目标。营造沙棘188万亩,成林125万亩,成为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栽植山杏等经济林果100万亩,种植柠条56万亩,林果建设已成规模。1999年,全县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84%。享受到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后,吴起人还在荒山上造起了林,使全县造林种草累计完成面积达到现在的236.7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到2005年底,陕西省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31.79万亩,有10万多农民直接受益,是全国150多个县(市、区)封得最早、退得最快、还得最多、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6元,较2002年净增552元,较1997年退耕前净增1199元。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81.9%。工程投资之巨,覆盖面积之广,受益农户之多,属历史仅见。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一是植被得到了恢复,二是沿川、沿河的荒山及坡耕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三是自然灾害明显减少,过去吴起县的滑坡、泥石流、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四是通过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景观效应,依托森林的景观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五是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过去少见的狐狸,现在在冬季的山沟间上随处可见。六是通过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使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大量劳力可以外出务工创收,另一方面通过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了林果业。七是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工程的实施,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以粮食换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它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尽管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下列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地方的党委政府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总认为退耕还林是林业部门的本职业务,不能结合本地实际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选准生态、经济兼顾的主导产业,组织生态、经济发展大合唱,倾注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使国家退耕还林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目前有部分耕地弃耕无人耕种,市场能否保证粮食供给,是退耕农户担心的事情。还有就是如果粮价继续上涨,运输费用继续上升,国家兑现的现金买不到政策调整前的粮食,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给退耕农户造成“粮食价格低时国家就兑现粮食,价格高时国家就兑现钱”的假象,损害了政策形象,退耕还林可能出现反弹,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三是部分退耕还林农户,特别是一些高山村组的退耕农户,国家兑现的退耕还林资金眼前能够买到粮食解决退耕农户的吃饭问题,但这部分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差,劳动技能单一,不能转移剩余劳动力,加之高山退耕后主要栽植的生态林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漫长,退耕农户“坐、靠、等、要”的思想严重。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培育和开发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补助粮款的政策一旦停止,这些农户的生存、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复耕现象。四是在我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有60%以上的退耕农户栽植管护不到位,造成部分退耕还林地块造林成活率不高,保存率低,长势不好,在规定年限内无法郁闭成林,从而造成工程不能尽快体现,达不到预期效果。五是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限偏短。栽植经济林部分农户在国家停止政策补助时有一定经济效益,但若管理跟不上,政策停止后也难维持农户的生活;用材林、生态林占80%,砍伐周期长,停止政策补助后将对退耕农户的生计产生较大影响。六是基层林业科技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工作量大,科技服务的形式单一。七是少数农户,不留足口粮田,甚至全部将责任地退耕还林,如果国家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到期后没有后续产业作支撑,将必然引起退耕还林农户生计无法维持,退耕还林成果也难以巩固和保障。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农业产业结构、粮食政策、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面大、操作难度大,如何确保退耕还林健康有序、高效实施,确保退耕还林成果长期巩固,真正做到“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重大战略意义,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要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机遇和措施来抓,在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将林业、计划、财政、扶贫、农业、国土、环保有关项目和资金合理捆绑使用,组织生态、经济及国土治理发展大合唱,做到退耕还林实施到哪里,绿色产业扩展延伸到那里,农民增收项目落实到那里,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播撒在那里,真正发挥退耕还林的综合效应,达到退耕还林预期目的。

二是要走生态经济复合型退耕还林路子,要结合当地实际,结合农民脱贫致富和主导产业建设,科学选择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并同时进行林药、林草间作,使广大农民在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调整生产结构,培育新的致富生产门路,建立起与造林种草相关联,且有稳定收入的绿色产业,使农民退耕还林后的生计得以长远保障,只有正确处理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才能确保退耕还林持续巩固提高。

三是要进一步正确把握执行有关退耕还林政策,要认真坚持在稳定解决农民基本口粮的前提下,科学确立退耕区域、规模和对象,耕地多的多退,耕地少的少退,或暂时不退,坚决防止追求形式主义,避免出现全退户和退好地的现象。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调剂保证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2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对基本口粮田建设,要严格按照中央在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时每亩6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基本口粮田建设要与国土开发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退耕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走良种良法之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好饱肚子的问题,使思想没有后顾之忧。

四是要认真落实分户承包生态治理政策,及时发放退耕还林粮钱补助和林权证,使“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受到法律保障,充分调动广大退耕农户积极性,确保退耕还林管理好、不反弹。对确权的林业用地包含退耕还林地积极鼓励投放市场,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有偿交易和转让。 五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科技、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成效,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抓点,以点代面,使退耕还林能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结合,针对我市在试点期间引进的核桃新品种进行技术改良。

六是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研究和扶持,创新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推广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努力提高林地生产效益,实现林地增收,林农致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创高效林业的新局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支撑,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是短暂的、不能持久的,因此,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上,我们要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生态、经济并重为原则,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优先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力争在3-5年内,使我市80%以上的退耕还林工程林地实现林农、林药、林草、林花、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复合经营,达到增收、增效、增值的目的。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1.林药间作。在林下种植天麻、百合、何首乌、桔梗、柴胡、枸杞等药用植物2.林草间作。在林下种植苜蓿、白三叶、沙打旺等牧草。3.林花间作。在林下种植各类耐荫的花卉植物。4.林下种植。利用退耕还林工程林下行距间空地,种植香菇、草菇、双孢菇、留兰香等。5.林下养殖。在做好幼树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林间空地发展鸡、鸭、鹅、兔等家禽养殖业。

七是转移劳动力,增加退耕农户收入。多渠道对退耕农户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劳务输出渠道,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八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能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交通方便的地方,大力推广用煤、用液化气代柴;交通不便的地方,着力培育一批兼顾生态效益的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九是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退耕还林地因树种选择不当成活 (保存)率差或造林失败,要因地制宜科学进行补植补造,但不得砍伐原有林木和改变林种。退耕户必须与乡镇政府签订退耕还林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管护,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在不破坏植被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在退耕还林初期适当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十是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生态移民、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沼气、节柴灶、小水电等)建设、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发展。

十一是认真开展易地臵换造林。对历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地进行全面清理,对退耕还林成效差的地块,督促退耕户开展整改,确保符合要求。对工程征占用退耕地和目前管护不到位、质量不达标且在一个生长季内整改不合格的,必须及时终止退耕还林合同,停止兑现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及时开展易地造林,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易地造林原则上在本乡镇范围内实施,需要在本乡镇外调整重建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市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提出调整申请,并将国家已支付的有关资金退回市财政,经批准后核减该乡镇退耕还林面积,安排到其他乡镇重建。易地造林不能改变原生态林和经济林林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易地造林者,必须与造林地所在乡镇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只享受该计划相应年度有关部分的补助资金,并在合同中明确补助年限和补助标准。

十二是严格工程管理。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退与不退、退多退少、树种选择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业主(大户)承包实施退耕还林,双方要以合同的形式明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及林木权属等利益分配问题,切实保护退耕农户的利益。退耕还林验收标准及结果、退耕户的退耕还林面积、现金补助兑现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情况,要纳入乡村政务公开的内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强营造林质量监管,为全面提高退耕还林营造林质量,严格推行项目招标、过程监理、效益评估、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十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乡”原则。乡镇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县、乡、村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项目乡镇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管理,进一步充实力量,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推进,各乡镇财政解决各级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要加强退耕还林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建立纸质、电子两套档案。要加强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中的信访工作,及时查处信访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凡出现严重的工程质量、自查验收及整改不到位、工作经费不落实和资金管理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责任。

银行巩固治乱象成果工作总结
《银行巩固治乱象成果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