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瓦子街导游词

发布时间:2020-03-04 00:1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客家祖地、旅游胜地上杭瓦子街“寻根访古游今”! 千年古城闽西上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我们今天游览瓦子街可略见一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时雨记》碑(北面)。你们看:《时雨记》的作者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县人。他少年时学文习武,在状元父亲(王华,明成化十七年状元)的教诲下,十分刻苦,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守仁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后擢右佥都御史,续任南赣巡抚。因其“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公。

据《上杭县志:大事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南赣巡抚王守仁奉命驻县(上杭)”。王守仁在上杭期间,可说演绎出了一幕幕呼风唤雨、关注民生、顺应民意、贴近民心的“政德工程”的场景,数百年来,一直铭记在上杭人民心中。如在上杭南门汀江“筑浮桥”,解决了百姓千百年来“摆渡过江”之痛苦。又如天大旱,搭行台,“祈时雨”,解除旱情,适务农事,深得百姓赞许。大家看《时雨记》碑(南面),就可以追忆到当年的情景。(指着碑文)这就是当年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后勒石碑文以作纪念。

《时雨记》碑文

正德丁丑三月,奉命平漳寇驻军上杭。旱甚,祈于行台。雨日夜,民以为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师,雨,明日又雨,又明日大雨,民乃出田。登城南之楼以观,民大悦。有司请名行台之堂为时雨,且曰:民苦于盗久,又重以旱,谓将靡遗。今始去兵革之役而大雨适降,所谓王师若时雨,今皆有焉,请以志其实。呜呼!民惟稼穑,德惟雨,惟天阴騭,惟皇克宪,惟将士用命效力,去其莨蜮,惟乃有司实耨获之,庶克有秋。予何德之有,而敢叨其功。然而乐民之乐,亦不容于无记也。是日参政陈策、佥事胡琏至,自班师,遂谒文公祠于水南,览七峰之胜概,归志于行台之壁,赋诗志喜焉。

《时雨记》意译

明朝正德丁丑年三月(1517年农历三月),(我)奉朝廷之命平定漳城之叛乱,驻军于上杭。当时天大旱,(我等)于行台祈雨,当日就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农夫以为雨量不够,等到四月戊午班师归来,(我再祈雨)下了雨,次日又下雨,又次日下大雨,农夫就下田插秧了。(我)登上城南之楼观看,百姓十分高兴。官员请求把行台的清风亭命名为“时雨堂”,而且说:百姓苦于叛乱已久,又加上旱灾,以为什么都没有了。如今刚平定叛乱而且大雨适时降临,这就是王师如及时雨,如今都有了(指既平息叛乱,又下了大雨)。(他们)请求我记下当时的真实情况。

呜呼!百姓只是求得稼穑(好收成),德政只求得“及时雨”,惟求上天能安定下民,惟求皇上能立宪,将士献身为国出力,除去那些

2 奸污邪恶,只要是官员们让百姓锄草结果有好收成。我有什么德行,何敢叨念这功名。可是乐百姓之所乐,也应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天参政陈策、佥事胡琏到了,我就班师回杭,于是一起去拜谒了水南的文公祠,游览了七峰山的胜景,回来就在行台的墙上赋诗记下这喜庆的事。

上杭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5月公布《时雨记》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在上杭还写了《驻上杭行台时征漳寇有感》、《上杭喜雨》(三首)、《行台夜坐怀友》、《回军上杭》、《再过行台有怀》等(详见《王阳明全集》)。

导游词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牌坊——流芳坊。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距今将近500年的历史。

流芳坊是当时明王朝(明武宗皇帝)“封奉议大夫户部郎中吴谷用、户部郎中吴湘立”的。你们看牌坊上有(恩荣)字样,就是朝廷(皇帝)“恩赐荣誉”(给予官员本身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即封典)的意思。“流芳”是流传芳名于后世,即“流芳百世”的意思。从牌坊勒石上可看出,此牌坊于明清两代经吴氏后嗣(子孙后代)多次维修。你们看牌坊上有“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吴湘”和“南京户部郎中父吴谷用”等字样,可见吴谷用与吴湘是父子关系。经查考有关资料:吴谷用,字时济,以子湘贵,胜运里汤湖人,(封)赠南京户部贵州司郎中。吴湘,吴谷用之子,字茂泰(又茂参),胜运里汤湖(今闽西上杭稔田丰朗村)人,明洪武年间荐科举人,官至南京户部郎中。

吴氏后嗣(子孙后代)为官者众多,如吴澄(吴湘之子),字维清,明永乐年间举人,任浙江缙云教谕,后升处州。吴琚(吴澄之子),字廷佩,明成化年间举人,任浙江桐庐知县。还有吴湘之曾孙吴珂,明正德年间举人,任山东寿张知县;吴璲,明成化年间例监;吴彦,明例监,任湖广靖州同知。吴世海(云南嵩明州同知)、吴岳(广东香山教谕)、吴绍周(江西南康主薄)、吴学渊(北京承运库大使)等等,真可谓“光宗耀祖” 矣!

各位游客:

导游词

我们现在来到了上杭孔庙。它坐落在汀江河畔的县城东门学坪,故称学宫、儒学,又称文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迄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你们看:整座孔庙端庄雄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庙宇高阁飞檐,殿堂金碧辉煌,其建筑与雕塑技艺极为高超,有“古建堪称‘世孤例’,宫体殿式臻造极”之赞誉。上杭孔庙系福建现存的历史较悠久,保存尚完整的古建孔庙之一。2001年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大家看孔庙门口这块“下马碑”,上面刻着“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意思是“奉南宋赵理宗皇帝命令,所有一切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了这里,一律下马(朝拜孔夫子)”。在封建社会,所有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见到此碑,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表对孔夫子的尊崇之意。

这是“棂星门”,是过去孔子拜天地的地方(喻义“祭孔”如“祭天”)。

这是“泮池”,“泮”即“泮宫”(古代学校),过去读书人考上秀才称“入泮”。

这是“状元桥”,清同治十年(1871年),上杭籍丁锦堂状元曾过此桥;1961年,事隔90年,全国高考状元丘维声(上杭稔田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亦曾过此桥,故称“状元桥”。

这是“戟门”,过去要三品以上官员才可立“戟门”,它是“高官

5 显贵”的象征。由此可见,孔子地位之高。

殿前有东西两廊和名宦祠(过去陈列有在上杭当官且有“政绩”的“名宦”事迹)、乡贤祠(陈列有上杭“乡贤”事迹)。

你们看这两块石碑,刻有“宸翰·程子动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行为规劝、告诫)、“宸翰·程子言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言语规劝、告诫)。另一块石碑已风化,字迹模糊,刻有 “宸翰·宋儒范氏心箴”(宸,原指帝王的宫殿,这里尊称孔庙;翰墨,借指文字、文章。这是宋代儒士范仲淹内心的规劝,告诫)。三块碑文与译文详见《上杭孔庙碑刻解读》(2008年省《客家》杂志第2期)。

上杭孔庙以大成殿为主体,分前、中、后三门。你们现在看到的“万世师表”匾额,是清康熙年间奉立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大殿正中供奉的孔子铜像高2.4米,重600余斤。

经查考有关资料,上杭自建庙立殿,每岁春秋祀孔,据《精诚报》载:上杭县最后一次祀孔为1947年9月28日(农历8月27日),正值孔子诞辰日和民国期间之教师节。“是日上午零时举行祀孔大典。县长齐登莱主祭任正献官,林志光干事长、陈奋飞副参议长、罗师昌教育科长任分献官。”

随着环球“尊孔崇儒”热的升温,近年来,慕名来杭参观孔庙的中外人士愈来愈多,这座古老的庙宇正焕发出中华建筑艺术之青春,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谒祖、尊师重道揽胜之圣地。

各位游客:

导游词

我们现在来到了太忠庙(又称大忠庙)。该庙原先祭祀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张巡(御史中丞,与都察院都御史平级,相当于今日省检察长。)太忠庙始建于县东北兴文坊,明嘉靖二年(1523年)毁,十九年(1540年)重建于城外北山,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迁建于今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里人重修。据《上杭县志·祠祀志》载:“景忠之典也。旧时地方官春秋致祭,邑人岁祀,亦冠诸庙,忠义之感人深矣。其(张巡)统兵驻节或立功,或死事,赫赫在人耳目,因而祀之者则有。”

1929年9月下旬,当中共闽西特委、上杭县委从庐丰迁入上杭城后,朱德等红四军领导就在太忠庙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红四军第一次至第六次党代会分别在湖南、江西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在福建龙岩召开;第八次和第九次党代会均在上杭召开)。会议讨论了红军法规、党代表权力、政治形势、红军行动计划和军队纪律等问题,并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由于会议继续实行“由下而上的民主,政治上失去领导核心,缺乏必要的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在会上放手自由讨论,结果无组织状态开了三天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尽管如此,客观地说,红四军“八大”为在古田召开的红四军“九大”奠定了思想基础,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会后,红四军在上杭“分兵活动”,上杭县由此组建了总工会,又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可以说开创了

7 “红色政权”的新局面。

大家看了太忠庙(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旧址)的碑文(北面为“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简介”、南面为“太忠庙简史”),也许会提出“当年为什么要建庙纪念张巡?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等诸多问题。我们翻开唐代历史,尤其人物传记,就可以在访古查史中寻找我们需求的答案。

张巡(708—757)唐代河南南阳邓州人,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张巡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于河南南阳邓州。他从小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文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长大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安史之乱时,张巡誓死守卫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虽为文官,但精通兵法,屡次击败叛军,后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睢阳。张巡殉国时,身首支离,芮城、邓州和睢阳三地皆招魂而葬。他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

张巡领导军民英勇杀敌,赢得了军民的信任。有一次,张巡于府衙设皇帝画像,率全军将士朝拜,然后将劝降六人责以大义斩首,这样更坚定了将士守城的决心。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到了当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饿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

8 士。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许多人,都能死心塌地帮助张巡守城。直到当年10月,当叛军再次攻城时,守城士兵已无战斗能力,睢阳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及以下将领都成了叛军的俘虏。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尹子琦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是,尹子琦将张巡及其部将南霁云、姚(门言)、雷万春等36人同时杀害。张巡终年49岁。

张巡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400余战,杀死敌将300多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与朝廷叛军血战到底,以鲜血和生命验证了太忠庙堂墙壁上的四个大字:忠义参天(忠贞义烈,耸立天地)。他英勇杀敌、血洒睢阳之感人事迹,谱写出了千古绝唱“天地正气”歌,书写出了万古长存的庙门芳联“千载睢阳留碧血,万家玉烛照丹心”。

瓦子街司法所上半年工作总结

瓦子街控烟工作总结

街子

瓦子街村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总结

瓦子街镇村民监督委员会典型材料

瓦子街镇人民政府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街子古镇报告

武汉汉街导游词

小河直街导游词

瓦子博爱小学党支部工作总结

瓦子街导游词
《瓦子街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