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舆论学讲稿 舆论的形成过程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0: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舆论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舆论?前面已经介绍过关于它的定义。简单地说,舆论指的就是某一特定的群体中大多数成员针对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公开的评价和议论。可以说,议论就是舆论的外在形式,也是舆论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是舆论,只有当议论具有一定的广度,即覆盖了一定的空间,作用于舆论的客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对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时,议论才形成舆论。

从议论到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受社会环境、公众心理、舆论客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它。但鉴于它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给舆论的形成过程梳理出个大致的轮廓。一般理解中,舆论的形成可以简单分为意见产生、意见整合以及获得影响力三个阶段。

首先,来看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从而造成意见的产生。

一、意见的产生——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

舆论的发生总是起因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正是人们对特殊事件和行为的关注,因而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议论中可能还会夹杂种种情绪表现。

1、问题发生——社会矛盾的出现

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意见,总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事情是很难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从而也就难以形成舆论。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中央一套每晚七点准时播放的《新闻联播》,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因此也就没有引起议论进而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舆论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中矛盾的出现。当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很快的解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引发议论。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实性。所以问题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值得社会关注的公共问题,通常是那些有争议的、不合常规的、现实的那些舆论问题。例如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能看一眼自己所喜爱的明星,一些歌迷、影迷苦苦追寻他们的信息资源,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不足以引发议论。然而,如果在追星过程中出现了反常现象,则会引发议论。

“杨丽娟事件”正是如此:甘肃女孩杨丽娟,从16岁就开始疯狂地迷恋刘德华,看遍了刘德华所有的影片,唱遍了刘德华所有的歌曲,而且还日日夜夜背诵影迷和歌迷组织的《华仔颂》,最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们却筹钱供女儿多次赴港及赴京。

为了能和刘德华见上一面,在2007年3月,杨丽娟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来到香港参加由刘德华参与的一场聚会,终于见到了在多人陪同之下的刘德华。但他的父亲为了达成女儿和刘德华单独见面的心愿,结果跳江自杀。此时这一追星事件就受到了分外地关注。

通过这个事件可以发现,舆论问题的发生是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是现实问题和当前的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形成矛盾冲突,必须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就需要用舆论的力量来吸引社会的注意力,以便引起社会的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来提升现有的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在解释和处理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舆论问题发生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任何社会问题的发现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也决定了舆论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要经历从“潜问题”到“显问题”的两种存在状态。)

2、意见领袖的发现——从“潜问题”到“显问题”

“潜问题”是指虽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现象和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这种威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此时,问题以隐性的方式存在,这是问题的潜伏期。“显问题”则是指“潜问题”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对社会公共利益构成的某种威胁已经通过相关事件集中体现出来,这时,作为舆论客体的事件、问题就产生了。

杨丽娟事件属于个别现象,因她而引起热议的青少年追星、家庭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本来就存在,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而杨丽娟将这些问题集中于一身,并造成了家庭悲剧性后果,才使得这种状态由“潜问题”演变为“显问题”。

再比如“野蛮拆迁问题”,拆迁条例的实施在早期就存在着公权和私权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商家和个人都想获得更多的利益,但相关关注热点还未形成。直到发生了一些拆迁户用自焚的方式抗拒“暴力拆迁”的事件发生后, 这一“潜问题”才演变为“显问题”,随即引发了公众对拆迁的深刻反思。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和事件发生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同一时间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产生,开始总是个别人发现了这些现象,然后根据自身的判断把消息告诉周围的人。

例如老师告诉学习委员说今天的课不上了,开始只有学习委员知道这件事情,而班里的其他同学则不知道,学习委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把这件事情再告诉班里的其他同学。同学们知道后则会讨论为什么老师会不上课等问题。

也就是说,问题和事件起初是由个别人发现的,个别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于从“潜问题”到“显问题”演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常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即消息灵通、分析能力强,此外还要具有人格魅力,拥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向心力。

(问题和事件的发生并不能直接引发人们的议论,首先它要引起舆论主体的注意。舆论有一个从“注意中心”到“议论中心”的发展过程,从而引起意见的发生。)

3、意见的发生——从“注意中心”到“议论中心”

“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的形成,分为突发式和渐进式两种形式。突发式一般由突发性事件引起,在短时间内便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社会公众关注,人们打探各种消息引发议论。如突然发生的车祸、森林火灾等。渐进式则是一开始只有少数人注意,后来逐渐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如载人航天飞船升空,开始只有内部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领导人知道这一事件,大多数人都是等到航天飞船发射时,才知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的形成,还可以分为自发式和启发式。一般的民间舆论,由“注意中心”到“议论中心”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如奥运会期间,人们自觉地观看奥运比赛,然后进行讨论,而不受任何强迫;再比如刚刚举行的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等;但是有时候,为了某种需要,政权机构、决策机构、舆论领袖和传播媒介会启发和引导一定的议题,从而形成“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这也是当代社会常见的一种舆论手段。

再回顾一下刚刚提到的“杨丽娟事件”: 杨丽娟的父亲死时留下了一封遗书,他在遗书中称,女儿参加歌迷聚会见到了偶像,但刘德华对女儿“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与她单独会面及给予签名,“这不公平”。他的遗愿是:“你应该见杨丽娟,为她签个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绝了这个世界,只有你,才是她心灵的呼唤。”此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互联网上更是火爆,甚至有人在新浪博客上专门为杨丽娟建了个人空间。一时间,杨丽娟成了社会议论的中心。

其实这个事件值得全社会反省,每个人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作为年轻的一代,追星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偶像只能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没必要这么疯狂的追逐一样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努力地去充实自己、完美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没有真正的政治和社会信仰却盲目的信仰这些,这是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的一种错位,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加以关注。

客观社会的问题和事件发生了,并且公众在主观上也和这种问题、事件产生了矛盾,这时候注意和议论便开始了,舆论进入了它的最初形式——意见产生了。

(当特定的事件或问题引发讨论后,个人最先介入到这一过程当中。个人意见起初是分散的,彼此没有或很少发生交流,但其中蕴含着能够形成舆论的相同性意见。这时,就进入了舆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意见整合阶段。)

二、意见的整合——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

意见整合阶段,即是意见的社会交融阶段,是指个人意见通过公开表达与其他个体意见相互交流、碰撞和修正,从而使得多样化的个人意见整合为大体一致的意见的过程。

个人意见产生后,人们相互交流、讨论和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形成一个“舆论场”或“舆论圈”。在这个意见场中,意见会呈现出一种流动状态,即个体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会根据他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在相互的碰撞中也相互补充融合,这样就形成了同类意见的合流,合流的力量也就使得被多数人认同的意见在众多的个人意见中凸显出来。

1、意见的互动与趋同

个人意见的空间扩散是通过沟通、交流实现的。在交流中人们之间不断克服差异性,形成舆论产生的意识源头。当一种意见得到多数人的赞同,沟通就在若干人中间进行,也就出现了社会讨论。这种讨论最初是随意的、缺乏社会组织的,因此形成无数个议论圈。“议论圈是指少至几个人多至十几个人聚合在一起相互交谈取得初步一致意见的沟通状态。”它是自发形成的,是舆论传播的最小单位,也是社会舆论的最基本形式。

如“华南虎照片事件”中,正是个别网民们首先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才引发了众多网民对这一事件的积极关注与参与。网民们不仅在自由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还相互辩论,不少网民还以理性和求真的态度,积极寻找有力的证据,最终各种意见交汇聚合成了两个主要的意见群体——正方“挺虎派”和反方“打虎派”。也正是在网民的不断推动下,网易公司将其挖掘到的全套清晰“华南虎”数码照片公布于众,并且暗示拍摄这些照片者可能并非是周正龙本人,事实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由此可见自发的网络舆论也可以成为一种巨大力量。

议论圈的形成有一定心理机制,一旦形成就开始相互对峙。在正常的外部环境中,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既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补充、渗透,各议论圈所持有的意见不断进行争议、妥协,不断地求同存异,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意见的互动又有意见的整合。

就意见互动而言,这是一个以个体或局部利益为基础的意见争论、交流的过程;就意见整合而言,则是一个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求同过程。

以关于“三峡工程建设”的舆论为例:三峡工程自论证开始,无论是在专家学者当中还是在普通民众中就一直存在支持与反对两种不同的意见。在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三峡工程议案以1767票通过,同时有177票反对,664票弃权。正是众多反对者的意见成为三峡建设的“金玉良言”,让三峡工程的施工建设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起初,支持者与反对者就是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形成不同意见,并相互争论,这就是意见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反对者提出的种种难题,被支持者详加考虑,成为后来三峡建设中攻坚的主要目标。当问题被克服,反对者的声音也就逐渐消失了。这体现了意见相互渗透、补充达到趋同的过程。

因而,意见整合阶段所呈现出的舆论并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叠加,它是多样化的个体信念、意见、态度和情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趋于基本一致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公意是在个体意见互相争辩、说服、劝诱、认同基础上达成的一种公众集合意识。

(当然,在意见互动与整合过程中,舆论领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2、舆论领袖的作用

舆论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这个概念是相对的,许多人在不同时候或不同关系中都有可能充当某个舆论客体的“舆论领袖”。公众意见由议论圈向更大的意见群演变的过程就得益于舆论领袖对公众的感召力。

舆论领袖对群体意见的影响,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集中群众的智慧,消除各个议论圈的差异或将差异最小化;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最后进行表达,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的观念。

舆论领袖对舆论形成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充当舆论领袖呢?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舆论领袖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⑴在他居于领袖地位的领域中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并且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⑵比一般受众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来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分;

⑶在某一领域内,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来源和领导者的角色,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或社会威望。

在意见互动与整合的阶段里,人们在舆论领袖的带领下,意见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开始趋同。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公众意见并不能达到完全统一,真正的舆论可以但又未必一定使各个议论圈统一在共同认识之下。在不同意见求同的过程中,各个意见群不断吸收社会成员加入,使意见认同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小的意见群在互动整合过程中逐渐组合成大的意见群,形成几个比较大的意见群落,它的极端就是形成两大对立的意见群。

(此外,个人的意见、群体的意见在互动、整合、汇集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大范围的舆论。下面,来学习最后一个阶段——舆论的形成。)

三、舆论的形成——权力组织及大众传媒的介入,使其获得影响力 这个阶段也被认为是获得权威的阶段,是指经过意见整合后所形成的舆论,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无形力量,影响公共事务的发展,从而显示出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获得影响力,也是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在中国,党和政府具有政治权威性,大众传媒也相应地带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党和政府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在政治领域保持强大优势,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大众传媒往往起着中介作用。这种强大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团体都无法比拟的,一旦出现偏差,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就某一舆论客体发表意见,往往可以迅速通过各级组织传达、贯彻下去。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则开始履行其政治职责,集中版面或时段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影响各种个人和群体。这种舆论作用之强大,甚至可以在一个时期内让公众的话语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曾经出现过的全国同讲政治流行语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强调要实事求是,不千篇1律)和20世纪90年代的“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要实现中国的高速发展,就要解放思想)等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在政治领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优势。但在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特别是在生活领域,大众传媒则更多地承担起了影响作用。这些领域的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大众传媒往往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举例:2005年2月4日清华博士生董秀海卷入一场乡村流血冲突事件,董秀海家与邻居马开亮家因建房纠纷引发斗殴,导致马开亮死亡。事发后,众多媒体报道的标题都异常醒目——“清华博士涉嫌杀人”。但随后,“涉嫌”两字很快被忽略,“博士杀人”的字眼频见于媒体。某知名门户网站甚至特别制作了名为“清华博士棒杀乡亲”的专题。一时间,此案轰动全国,甚至引发了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为何缺失”的讨论。然而, 2007年3月5日,浙江省丽水市检察院对董秀海一份不起诉决定书的发出,使当初那些沸沸扬扬的讨论,顿时显得甚为尴尬。纵观董秀海事件的始末,因为清华博士生的身份,使得他卷入的这场乡村流血冲突事件备受关注。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甚至不惜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最终导致大众传媒没有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 可以看出,在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中,权力机构与大众媒介对舆论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作用。

但事实上,不同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一定都要经过上面几个阶段。例如: ⑴一些小范围的舆论自始至终都处于较小的范围,不仅不需要形成一致的意见,而且也不需要或不会出现领袖人物去关注;

⑵有些宏观舆论的问题,相当部分的公众也许根本不是它的主体,也就谈不上群体中的心理互动;

⑶而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舆论领袖可能并不急于发表意见,在这之前,就可能形成舆论,尽管可能是质量并不高的舆论;

⑷还有一些舆论是直接通过党政领导人的言论和大众传媒引发的,也有些是与公众利益有关的舆论,可能会由外部信息刺激直接形成等等。

此外,还有更多其他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影响着舆论的形成。文化和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这种制约作用贯穿舆论形成的全过程。绝大多数的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圈和宗教圈的范围内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印记。卢梭认为“所谓舆论,就是社会成员不自觉的道德状态”,李普曼也提出了“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些看法”。他们的话语都具有一定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感受到,舆论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多数都不是从法律层面上展开的,而是从道德意义上,如从善恶、美丑、是非等层面展开。道德作为文化传统中最稳定的因素,要求我们在探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这一因素。

舆论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有些时候,舆论的表现十分新潮,但是它的深层内涵却非常陈旧。传统文化和道德对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传统的舆论主体和新潮的舆论主体有时是相同的。道德成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只是这种变化非常的缓慢,即使在当代,观念上的变化也需要经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这三个阶段只是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我们在具体区分和探讨舆论问题时,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学讲稿 第七讲

舆论学讲稿 第二讲

舆论学讲稿 第三讲

舆论学笔记

浅议网络舆论形成传播规律

班级舆论

网络舆论

两会舆论

舆论论文

舆论学讲稿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学讲稿 舆论的形成过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舆论学讲稿 舆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