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语文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1: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语文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作为国内所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的语文,为何遭到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拒绝”?台湾作家白先勇讲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于漪老师说,外患什么呢?西方语言的冲击。上海等地区小学一年级就要学外语,跟语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测试两门:数学和外语。没有把语文当回事。

缘起二:身边的困惑: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有个疑问,是关于咱语文这个学科的,身边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需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反正拉不开差距,而且投入的时间与分数不成正比,可能花了很大力气可分数并不太高。有位老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想让哪个班成绩差,好办,语文老师多下劲,多让让他们学语文,到时中考、高考成绩准差,其它科都不好不说,语文也不好——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摘自 特级教师党红英《语文教师,不能在别人的浅薄中迷失自己》

缘起三:“痛心”的“2009届初三中考绩效考核”。

5月份,某区某校兑现的这份考核,竟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将其优分率与数理化“比拼”,教师和领导者的“抗争”结果,语文学科很“受伤”。

面对如此桩桩尴尬的现实,不断叩问:语文课堂效益,何以流失?语文,何以“被边缘化”?

缘起四:区教育局提出“教学效益年”活动,区教科室筹办“同题博客比赛”

为近距离观察我校及兄弟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情,磨砺经验,熔铸底气,搜讨精研,开一剂“救课”的“良方”。本学年笔者已听评课28节。为节约篇幅起见,现重点选取《孙权劝学》、《感受戏曲之美》(语文综合性学习)(七年级)、《台阶》、《春酒》(八年级)、《致女儿的信》、《范进中举》、《那树》(九年级)6节课,从课堂教学目标厘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调控机智、课堂首尾环节设计等观察点,洞悉幽微。

二、归因与对策 ——课堂效益,何以流失?

的确,6节课,小课堂,大智慧。如《孙权劝学》、《感受戏曲之美》目标明确,教师归结性语言动人心魄。《台阶》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改换标点的教学设计,不乏亮点。再有:《那树》选择教学内容中树和人“物质”和“精神”的“两个空间”的比照细读,不乏深刻。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纵观全局,从研究的角度审视之,不可否认,其问题大致可归纳为:目标定位是否适切,教学内容选择是否精当,教学设计是否简约,教师语言是否简洁等。

(一)效益,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

先从教材看,观察人教版现行语文教科书,以社会生活为核心的单元“主题结构”,只要是同一主题的,不管是文言文、白话文,不论散文 ,还是诗歌„„都可以编排在同一个单元(七年级语文尤甚)。再从教师看,这种(较之以往“语文知识、能力”编排结构)伤筋动骨的变化,给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混乱”。的确,当今教学效益的明显下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最后从学生看,从容纯正的阅读状态缺位。几乎人人抱着“课堂听听就可以”的心态,弹性阅读遭遇流产,名著阅读沦为“拿什么拯救你”的颠覆境地。效益,就这样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

课例1.《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

[目标描述]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分析与研究]

课堂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却又面面虚化。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

你看,上述教学目标“知、能、情”三维目标一个也不少,貌似周全。再想想不对劲。一堂课大小共计8个教学目标,如此之多,怎么可能个个落实呀。为什么?因为时间就是那么短短的45分钟呵。“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把三维目标直接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并且详细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置。这其实是对三维目标的一种错误认识。” “语文课程目标是针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和编制而言的„„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想教的是什么,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内容,它是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言的。”教学实践中这种照搬照抄,目标指向的严重错误,何谈教学效益?

值得深思的是“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的并不少见。所以,课堂教学的 效益,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了。面面俱到,却又面面虚化。

改进措施:删繁就简,目标预设应“适切”。定位适当,切合学情。

建议目标简化为: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古人云:“防患于未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医师”的最佳药方是防病胜于治病。在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一些经典案例中,“预案”不可或缺,例如著名的阿波罗计划。这是否启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预案呢?的确,一个优秀的教师功夫尚在课堂之外。例如可以在备课上特别是目标上多做些文章。对教师而言,备课是一种工作,但备课更是一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是从教材到教案的创作,更是从教案到实际教学过程的创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教学目标以及教材重、难点分析等内容,都一一纳入预设之列剔除那些“非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力争将“不”降到“零点”, 落实教学难点,把钝化的教学目标凸显出来。

(二)效益,在教学机智的弱化中放逐

课例2.《范进中举》

观察点:教学调控机智。 [情景描述] 激情导入、梳理情节、赏析精彩片断,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还剩最后一个环节分析小说主题,如果不出意外,就会圆满完成任务。 师(迫不及待):“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倍受尊敬?” (评析:原本就很安静的教室,显得更加寂静了,很显然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片刻之后) 生1:“我认为是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范进,他像有神附身一样,整个身份地位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生2:“老师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不过我还有一点补充的那就是科举制度不仅让范进这样,就连他身边的那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深受其害。” 师: 不愧为实验班的学生,答案如此精彩。 (评析:可以顺理成章地总结小说的主题了.) 生3:(举手,看得出他很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是范进自己,他从二十岁开始考到五十四岁,整整考了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许多场考试,考试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考不上再,他就是凭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撑到今天...... (评析:课堂遭遇“意外的尴尬”,学生的回答无疑是在美化范进,这和作者要讽刺的目的截然相反,学生纷纷谈论起来,令教师无所适从,非常尴尬) 师:(打断了他的发言)我不是问你范进为什么能考取举人,你坐下去。” 生:红着脸低下头,慢慢坐了下去„„ [分析与研究] 巧妙点拨,邂逅意外精彩,让机智的课堂像秋天一样明净。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新装》一个片段.他是这样上的:他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位学生说这是一个爱美的皇帝。这无疑是碰到了麻烦,宁老师不愧为名教师,他是这样问学生的: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学生:当然是缺点,宁老师继续引导:如果说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装打领带,我60岁的老头,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许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学生:爱美过度。宁老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臭美。宁老师适时追问耐心引导,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回答后的巧妙点拨决定了课堂丰富性和有效性。

(三)效益,在教学内容的模式化中缺失 [情景再现] 课例3.《春

酒》(反例)

“环节一 “一曲新词酒杯”——用心体会文章的情

环节二 “无可奈何花落去”——探究领悟文章主旨

环节三 “小园香径独徘徊 ” ——人物细节语言揣摩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内容常常模式化程序化。但凡抒情散文便写作背景----抒情线索----情感探究------艺术特色,如此等等,了无生趣,耳熟能详,所谓“平等中的首席”牢牢控制着话语霸权,岂不可笑? [分析与研究]

其实,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务必注意“两头” 的巧妙设计。黄厚江是江苏著名的特级教师,他执教《孔乙己》一文,他紧紧抓住孔乙己的“手“展开教学,找文中写“手“的句子分析,又让学生寻找文中可以写手的地方尝试写“手”,最后让学生想像孔乙己死后“手”的模样,描画这时的手,“两头” 设计绝妙。正如陈日亮先生所言:“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但不是那种专为表演给人看的故作姿态的“导入”,才算是像样的“开头”„„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开头的几句话,就应该能够产生“热身“的效果。”黄老师做到了,我呢?我竟然经常让下课铃声催赶着匆忙收拾残课,既煞风景,也斫伤了课的灵魂。

课例4.《感受戏曲之美》(正例)

刚进入中学的初一新生.要开这样一节综合活动课无疑是个挑战。几经筛选.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戏曲之美》新鲜出炉。

课前同学们查找资料.自主策划.在演出.讨论.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纵观2009年的语文界,“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比上一年度更为热烈地讨论着教学内容这一问题。”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底线”是什么,教学内容如何重构?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意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综合”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更要求文化知识的综合。这对于已经进行了三年之久“语文活动课内容及形式”课题研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柳暗花明”。

因为“课标”里有要求,故此开展“语文活动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动作”。可是,由于“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是“定”与“不定”的统一,“定”是原则性,“不定”是灵活性。语文活动课的魅力,正是在这种教学内容的“定”与“不定”中得以充分体现的。所以,活动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即“自选动作”,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建议

因本文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探讨课堂效益,何以流失的。限于篇幅,未能涉及教学评价、教育管理、社会环境等等“课堂以外”的因素,所以诚恳地建议语文老师: 1.职业阅读,积学贮宝。

当老师不易,压力大、诱惑多、人心浮躁者芸芸。语文老师要坚持职业阅读,更不易。耐住寂寞,读点书——知音之书、伯乐之书、生命之书,经典名著安顿自己的内心不说,知识储备、教养素质,专业与非专业并举。 2.治学当“勤”“谨”“和”“缓”。 胡适多次提到,治学“勤”“谨”“和”“缓”,颇为精要。“勤”、“谨”“和”就是不偷懒、不苟且、不武断,不必多言。惟这“缓”字,耐人寻味。适之先生大意为不匆忙下结论罢,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笔者却固执地以为,在“匆匆”的现实世界中,语文老师更需这一“缓”字,以求“定力”和自信力。你想,语文课堂阅读中,师生沉潜、沉浸于文本的深处,静静地品,细细地思,慢慢地咂摸着、回味着语文之美,说文论语„„.慢慢走,欣赏啊,那是何等诗意的美妙境界呀。

初中语文课堂观察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成品)

初中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观摩心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初中语文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观察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