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甘谷丧葬礼仪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6: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甘谷丧葬礼仪考

摘要:

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人对此多有探论,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内涵,其中不乏力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的丧葬乡俗为个案,展示其民俗内涵,尝试揭示其地方特色,古礼遗痕,信仰底蕴。探讨这些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乡风的养成规律必然有所裨益。

甘谷地处天水西部,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讫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县的地方之一,境内的磐安镇,古称永宁镇建镇史有千余年,距县城25公里,辖52个行政村,渭河穿镇而过,境内有毛坪遗址等古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这里的人安土重迁,因而也特别重视丧葬礼仪,当地民谚说“不看少年坐轿,但看老来风光”笔者利用假期40余天,专门就此在其境内展开调查,基本涵盖了磐安的各方位。兹将主要丧葬习俗和相关予以介绍分析:

一,执事

在磐安各自然村都有打理丧事的,俗称“案盘”,而且这项工作能顽强地传承下去。老一辈抬重的人过世了,青壮年自然而然地扮演这一角色。在办丧事的日子里,他们。他们干活一般都很热情,同时嘻嘻哈哈的取笑,确有一副办喜事的样子。在丧事过程中,还有引人注目的就是吹喇叭的,一般为两个老农。他们是这方面的“专业户”,经验丰富。所吹的曲目大多有表示悲伤的情绪,如有名的《孔明吊孝》,《秦雪莲哭墓》,〈〈卷席筒〉〉等传统的秦腔曲目有时也应村民的要求吹起流行歌曲。很有点庄子鼓盆而歌的意味。而敲锣打鼓的则多是亲友邻居的小孩组成的“杂牌军”。在办丧事时,鞭炮声,锣鼓声,尤其是喇叭声响彻几个自然村,隔壁村闻喇叭声则知有丧事。寂寞平凡的小村一般有两桩事时显得格外热闹,即婚丧时,又曰红白喜。时有风光热闹的场景打破小村的沉寂乏味,构成与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代代循环无已的农耕经济相适应的乡风乡俗。在中国古代社会,至迟在殷代就有了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便是早期的儒,也可称为术士。他们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毕竟低微,收入菲薄,既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便是儒的原初本意;也是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术士。不难看出,今天从事丧葬的“神职”人员已有了质的变化,不但有了一定的优厚待遇,并因其特殊的地位而持久的享有人们特殊的尊崇,比如执事中的一类——点祖官,必须要由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否则就会被人做为持久的笑料

二、祠堂

该镇原有不少自然村保留有祠堂。不过现存大多破旧不堪,有的墙体裂缝,有的屋顶“开窗”。(如红庄圩里何村)在正里靠墙砌有台阶式台子,最高层往往竖一木牌,上有一竖行红字:某氏家族列祖牌位。人死进祠堂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祠堂是祭祀的神圣空间,进材祭奠等主要丧葬仪式都在此进行。当然有凶死等非正常死亡者按习俗不准进入。现在由于多的祠堂被毁就以一般的民居的正房临时代替,完成一系列的丧礼。在高坪村就曾有一老人不堪下人虐待而服毒自尽欲进祠堂,丧家与村民产生争吵的事儿。所以在丧家看来,老人死后进祠堂下人才能安心,才能受到祖宗的庇佑。而在村民看来,非正常死亡者入祠会给大家带来晦气。《仪礼.既夕礼》曰:既死,迁于祖。这里祖即祖庙祠堂。在祖庙里举行一系列活动,一般认为是因死者生前出门前要向父母打招呼。死者在祠堂里告别列祖,正是顺从了死者的一片孝心。而某家有初生婴儿,在出世的第三天,必须要去上坟,以告诉列祖列宗,此俗叫上三朝坟。死,必告之于祖;生,必告之于祖。各自然村几乎每年都有生有死,都有相适应的一套礼仪,小村就这样进行着新陈代谢。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他们的生活也在生婚丧等活动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循环。

三、停尸洗尸

《礼记.问丧》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矣;三日不生则不生矣。《礼记.丧大记》曰:疾病,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始死,迁尸于床,用敛裘,去死衣,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裘,御者二人浴。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裘而浴。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磐安的乡俗实际上是将停尸和洗尸合而为一,并加以简化而已。一般是由嫡长子或其媳妇象征性的从池塘里取点水,在死者的前胸后背抹一下而已。由嫡长子来主持祭奠,至今在该地各自然村都常见到。如高家庙村每逢清明节,七月半和除夕,都由各弟兄家将纸钱一叠叠的送至兄长家,再由兄长家置办酒鱼肉饭等祭品,然后全家族一齐去上坟。但嫡长子与其他各子往往为人员的**,祭品的分配产生矛盾,这种制度可谓“摇摇欲坠”了。这与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宗法制度有关。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嫡长子(大宗)在财产继承和祭祀方面有优先权。此制度由贵族到庶人推广开来,影响深远。 四.殓棺盖棺

殓棺就是把死者装入棺材,一般而言死者都是盛装入殓的,着就包括了有“三夹三棉”的说法,“三夹”就是三套单衣,“三棉”就是三套棉衣,都是传统的服饰,并且讲究必须是棉制的或是丝绸的,不能用化学制品,入殓的时候先是将棺材放在一边由阴阳先生做法完毕,再在棺材的底部铺上一层草木灰,放三尺麻,草木灰的讲究是以前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落在其上,因而有回归的意思,着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人民对待生死旷达的态度。

死者下敛后,就轮到盖棺了。一般只有三个棺钉,抬重的举起斧头,逐一敲钉下去,每钉只能敲三下。这里有数字上的忌讳,应该是取丧事不能成双的意思。盖棺即意味着亲人与死者的最后诀别,因此这时人们往往伏棺,拍棺,哭声骤起。人们在哭声中抒发自己的哀思。古人云:盖棺定论。明朝吕坤曾言:“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⑦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在进材出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村民尤其妇孺们聚在一起的窃窃议论。其内容无非是老人生前如何如何,下人们对其如何如何。这对死者可谓是盖棺定论,对生者而言,是要接受一次舆论的严格评议。对生者和死者,这种议论都无法逃脱,显得意味深长。在此就有一例,某村村长,包工头出身,富甲一村。可其父病痛兼缺乏照料,服毒自尽。舆论哗然,致使村长多年抬不起头。 五.告牌

在磐安一带文风甚浓,死者殓棺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吊孝,所以此日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孝子按亲疏关系穿不同的孝衣出告牌,简言之就是类似与现代的讣告,上面写有四者的生平简历,孝子的基本情况以及每个小子应该穿的孝衣种类(从儿子的“披麻泣血”一直到出五服的亲戚的“免孝戴纱”和应该服的礼仪(从“泣血顿首”到“鞠躬示哀”,都是按固有的程序遵守,并且明确的注出。《礼记》:“礼者,理也”,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讣告的内容就是表明“礼”和“序”。 六.送“挽歌”

挽歌又称寿被,古礼人死有咏唱挽歌的习俗,流传至此只保留了这一名称,而内容主要一寿礼为主了。寿被即古礼中所称的\"襚\"。有时是一块布料,即古礼中所称的玄,纁。有时是毛毯,晴纶等高级床上用品。这要视赠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定。《仪礼士丧礼》曰:乃赴于君。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君使人襚睢,彻帷,主人如初。《礼记杂记上》也曰: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在丧葬过程中,由几个少年举起两三个竹篙子,其上所悬全是布料毛毯等。在每件寿被上用别针别上挽联,白纸黑字两边写上赠送人的姓名和称谓中间则书一对死者的评价或是表示悼念之词,一般为四字。其中最为重要的寿礼要算署有“乡谊”落款的一份,可看作是全村人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了尤其在送葬的路上,高高举起的寿被五颜六色,浩浩荡荡的,非常引人注目。这无疑增加了丧礼的风光。同时,在人们看来,这反映了丧家的人气是否旺盛,是否荣耀。因此,这点也可看作是丧家兴衰荣辱的向世人公开展示的说明书。在祠堂内,在整个繁琐的礼仪过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几乎都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有关。如祭奠用的鱼肉,拔了毛的公鸡,酒,米。粉丝,鞋,碗中的水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仿佛死者并未死去,而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着。在民间看来,丧葬活动是帮助死者“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由“阳间”到“阴间”。在整个丧葬礼仪过程中,丧家的亲戚好友甚至平日不大来往的也要参加,并且邻居们都热情帮忙。有的自然村里,全村每户都要“包钱”,一般每户三十元左右。但丧家必须邀请每户两人吃酒。如大人在外,则以小孩代替。那时间,村内非常热闹。大家互相吆喝,拉拉扯扯,大多谦让有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丧礼也起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润滑剂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确认和巩固。|

七、出殡

在灵柩抬出祠堂开始上路时,大人们纷纷告诫小孩们,千万不能站在棺材前面,否则会被死鬼所冲撞,甚至能把人当场撞死。在灵柩抬到村头空旷地带时,抬重的暂停行走,沉下肩膀,转换方向,以棺材中心为圆心,以棺长为直径转动起来,叫做转棺。据村民解释,是要给死鬼转昏,使其无法回村,以免给村民们带来不祥。在灵柩经过村民住宅时,家家纷纷紧闭大门,并在上面悬挂起竹筛子。可能是取筛眼细密难漏鬼魂无法入侵之意(阴阳先生捉鬼所用的法器之一“天罗地网”即是筛子)。另外筛子家家都有挂起来也非常方便。如果灵柩经过街道,各店铺皆燃放鞭炮。因为店门不可随便关闭,另外取发财之意。村民们的丧葬乡俗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们对生与死的理解和信仰。如既有对死者的尊敬怀念,又有对鬼神的畏惧远避。死其实是生命运动过程中的质变,是对生否定。但人们潜意识里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于是就有了丧葬中繁琐的种种仪式,似乎可以缓解矛盾,冲淡悲伤。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着死亡现象。正是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显示生的可贵和意义。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生老病死的原始苦闷,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探索。丧葬礼仪,作为人类独有的处理死亡问题的一种方式,它的文明与成熟程度,可谓是人类走向进步与理性的一个标尺。同时,死也可以作为向生过渡的一种形式,在村民们看来,死者可以投胎转世。因此,保持尸体的完整很重要。有一村民的腿被拖拉机轧断,其父就收藏好他的断骨,说是待他儿子百年后再安上去。就丧葬习俗起源来说,源于原始人的灵魂观念,鬼魂崇拜及随之而来的祖先崇拜,与原始宗教有关。就其功能来说,可谓剥离和整合兼具。 结语:

古人说“生死亦大事也”丧礼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死者与活人要相隔离,死者的物理空间由地上移入地下,死者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其社会影响也要逐渐消失,这种剥离打乱了人人们长期的习惯了的生活秩序,从而引起人们的不适感,丧葬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慢慢适应这种剥离;另一方面,通过葬礼,丧家的亲戚朋友和村人都聚在了一起。即使多年不往来的甚至有嫌隙仇怨的都在“死是大事”的民间信念下聚合了。这就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而且在大家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下,开拓了新的人际脉络,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生与死,显然生更重要。但在这里,生薄养,死厚葬的风气比较明显。这几年,虐待老人的恶性事件时有所闻。如有儿子一家住大楼房老母却栖身危房,而且一天只给一碗饭吃,致使老人挨饿难熬,愤而上吊的;有儿子勒死病中的父亲的(如至于咒骂不敬乃家常便饭。但老人死后,外为社会风俗所迫,内为个人虚荣心所驱,又往往大操大办,极尽风光。方志载:民淳气和„土著之民惮远行,不事贸迁,耻贱役,甘心贫„以故,六邑利权,半归寄客,百家末艺,尽出游民。⑩就是说,民风淳朴,但怕远行,怕经商,安于贫困,利润往往为外来人所赚。而观今日之贵池,尤其在农村,民风还是较淳朴的,这当然与其尊礼崇礼的传统习俗有关。但也能发现,无论巨商大贾,还是小商小贩,大多来自外地。与方志记载几无二致,从中可看出其风俗的落后保守的一面,以及其顽固的继承性,的引人深思。当然,这里丧葬过程中的迷信色彩也是需要正视和剔除的。农村还期待进一步的科学的办理老人的丧礼。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丧葬祭祀礼仪

基督教丧葬礼仪

佛教丧葬礼仪

天主教丧葬礼仪

临县丧葬礼仪

甘谷教育思考

甘谷一中简介

甘谷丧葬礼仪考
《甘谷丧葬礼仪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商州丧葬礼仪 礼仪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