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问和智慧》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3:21: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一、《学问和智慧》教案

罗家伦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品味文中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方法二:大家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学生回答) 师:那究竟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学问和智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走进他的《学问与智慧》,来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渡: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那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

1.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阐述了什么观点)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对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共同探讨,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2.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找出最能表达作者重要观点的句子。 提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种: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后谈联系呢?

明确:作者是针对当时不少人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所以先对二者作准确的阐 1 释,再谈两者的辨证关系。既体现了议论文的背景性、针对性,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从对事物的个体了解到对事物间关系的把握。这样处理,文章的层次感清晰,理解了这两点,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会受益无穷的。

三、了解什么是学问与智慧。

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学问是自己从书本上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智慧就是把这些学来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 生1: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生2:学问是一种工具。

师:将两个同学答案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要的定义。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学问是工具,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能力,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在文中的一些语句可以得到印证。

四、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论据(或论证方法)来论证的自己的观点的。 师:这里有四个问题: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 参考:

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文中举了知识渊博但食古不化、食古不化的人(这中人在西洋被称为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被称为\"两脚书橱\")的例子来议论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例: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

文中举了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议论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例: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

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例子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还有对比论证: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第4节以\"没有智慧的书\"以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著书、读书都需要智慧,以此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

例: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按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

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小结:课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问:工具 两者区别 智慧:能力

有学问未必有智慧 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

2 两者关系

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

五、赏析语言,深入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过渡:罗家伦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行文之际,论证严谨缜密,旁征博引,语言形象生动,蕴涵着哲理,充满了智慧。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示:(1)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没有加工制造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烧之陶器或冶炼金属)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用精彩的比喻阐释了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创造的能力,化抽象事理为形象解说,通俗易懂地揭示了两者的区别。

(2)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形象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的仿句真精彩,说明你们在用智慧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与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也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要善于运用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提示:启示: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不做纸上谈兵的\"有学问的笨伯\",而要做有渊博学识、有睿智思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智者。 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

善学习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奥秘的金钥匙。知识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我们先要有知识,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能力,就得先积累知识。

2、布置作业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你写一封信给这样的人,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七、总结全文,砥砺人生

同学们,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我们要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老师送给大家12个字:飞扬智慧之魂,畅游学问之海!我把黄征演唱的《奔跑》歌词做了些许调整:把浩瀚的智慧装进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有智慧相帮,也定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概念不同

学问:工具

智慧:能力 有学问未必有智慧

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

两者关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 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学问和智慧(教案)

学问和智慧

学问和智慧

《关于学问和智慧》

《学问和智慧》教案设计

学问与智慧 教案

学问与智慧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学案教案李

11.学问和智慧 练习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