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再谈感恩美德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6: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再谈感恩美德”听后感

摘要:我听了陈教授的讲座后,思考了感恩在当今社会的现状及其内涵,并依据陈教授就感恩分为四维度的思想,联系我自己的经历,阐诉了我自己对于这四个问题的看法及感悟,最后就感恩的方式也补充进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感恩,四维度

在当今这个处处追求快速、效率、高效益的社会,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的有些优良传统正慢慢被人们忽视,比如感恩。有些人认为现如今再谈感恩这个话题似乎有些过时,不符合当代的潮流。在这里,就“感恩美德”这一话题,陈爱华教授通过这个报告向我们阐诉了她的观点,并由此激发了我,使我得到一些感悟。 什么是感恩?引用古人的话就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感恩”是个动词,抽象来说,其实它就是一些人对一些特别的事件做出的特定回应的总称。这些事可大可小,它既可以是别人在你不慎落下东西时,你道了一声“谢”,也可以是别人在你危难关头,生死存亡之际给你雪中送炭,你深深的一鞠躬。事件不分大小,感恩只重心意,就像康德所提倡的那样“把人当作目的,而非手段”。我们感恩时怀着的应是一份赤诚之心。 在这次报告里,陈爱华教授将感恩美德蕴含的伦理关系分为了四个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还有就是人对于学术的关系维度),并就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明了感恩美德。

感恩美德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从中获得衣食住行的一切物资,同时也受制于它。人类也由原始社会时期对大自然一味的恐惧,到工业革命的认为人定胜天,再到现在认为应该实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在不断发展,而这不同的发展历程也对应了不同阶段人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在此过程中,人类通过一系列的经验及教训,渐渐明白了自然界的资源并不是无止境的,也渐渐懂得在我们向自然伸手时,心中应怀着感恩之心。正如孔子说的:“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没了大自然,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遵循:重天意;循天理;尊天命。比如,在清明谷雨时,就该种瓜种豆,到了布

谷鸣叫时,就该秋收了,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古时圣人很早就提出了如今大家所公认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认为“先天”是指为天之所导,“后天”是指遵循天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来进行生产活动。显然后者更为合理。所谓“人定胜天”,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漠视自然的付出,不懂感恩的表现。小时候,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我也曾有过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认为一切尽在手中的时候,可当你目睹了洪水中被淹没的无数村庄,地震后的残垣断壁,听见了身处其中的人们仿佛用所剩的所有生命在那声嘶力竭的哭喊时,你还能小看自然吗?还能在自然中强取豪夺吗?所以说感恩自然,善待自然,也就善待了人类本身。

所以,在努力推进全球工业化的各位,请少些对自然的控制,掠夺,多些关爱,感激,别再把自然当成垃圾场和污水池了,毕竟没人愿意将来有一天会生活在垃圾山上吧!

感恩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施恩-受恩-报恩的反馈互动。好似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师对生有教育、引领之恩,长者对后辈有提携之恩,伯乐于千里马有知遇之恩,勇士对处于危难中之人有救命之恩„„这里的例子都是施恩-报恩的单向线路,就再到报恩这个环节,就与感恩美德这一话题相关了。子女如何回报父母,学生如何感恩老师„„这些便是所谓的反哺交互。而在当今,这最后的一个环节却做的并不尽人意。就举子女回报父母的例子,提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如今社会上将我们这些青少年分为70后、80后、90后,并对我们90后有着很坏的评价,他们认为我们冷漠、只懂索取,不晓得回报,我认为这样的评价过于苛刻,也有些过了,我承认我们是不如前一辈那么懂得如何孝顺父母,但我们并不是没心没肺,面对父母的百般呵护我们心中也是充满感激,晓得要感恩的。可作为独生子女,我们没有可以学习,效仿的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才能让父母晓得我们的感恩之意。我们也许在这方面有些迟钝,但我们偶尔对父母撒个娇,讨个夸,不就是在感恩吗?等我们再长大些,懂多了人情世故,我们自然会通过其他渠道表达我们的心意。

就人与人之间的感恩,陈爱华教授将它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基于美德的感恩,即出于真心感怀他人的帮助,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恩重如山,谨记于心,莫齿难忘。”就是说的这种感恩,基于这种心理的感恩具有连续性,所谓厚德载物,自然不息,可以很好的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

得和谐起来,由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也就形成了。另一种是基于利益的感恩,即所谓的有事有人,无事无人,事过就忘。如“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基于该种心理的感恩无法长久,当物尽,利失,权易时,它也就结束了,所以说它只是人们贪欲的一种表现,不应提倡。

感恩美德还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当今社会,只要你一出生就处于社会中,不可能存在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你游离于大集体之外了。所以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必要,也非常重要。有人认为感恩应体现在一系列的制度供给和规范上。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好比说社会上的社保制度,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发放助学金,修办敬老院„„都是政府在回报社会,感恩百姓的举措。康德曾说过: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幸福的德行更为理想。我想孔子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道出了这样的道理,百姓辛辛苦苦劳动生产,为国家的发展付出青春和汗水,大大提高的祖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所以政府也该真心诚意为百姓着想,感恩百姓,让百姓能够怀着幸福为国家的建设继续做贡献。

其实人与人之间,社会可看作一个场域,就像磁场一样会对处于其中的每个人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每个人都处于一个感恩场中,如何使这个场域变的平衡,和谐呢?这就要处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心存善意,真诚相待,那么社会必定能欣欣向荣。

感恩美德体现在学术成果的承继供赏关系上,表现为尊重前任与同时代人的优先权上。近年来,因为抄袭,剽窃别人的文章、研究成果而被纰漏出来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不仅对不住那些辛辛苦苦将成果做出来的人,也使得近来学术界虚浮、失去信度,变得乌烟瘴气。这样使得那些本该被社会尊敬的学界人士都蒙上了让人怀疑的迷雾,这十分不利于学者的研究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所以作为后一辈的新生军,我们必须从现在其就严格要求自己。

陈爱华教授也说过:知恩之心是感恩美德的认知品性,尊恩之情是感恩美德的情感品性,敬恩之意是感恩美德的意志品性,报恩之行是感恩美德的行为品性。所以说知恩、尊恩、敬恩、报恩缺一不可。不可只将它们当成一种任务,报恩该细水长流,不该像高三毕业时,一个班的同学轮流请过老师吃过饭后,便认为已报完恩,从此与老师们桥归桥,路归路,好像“恩断义绝”一般。

那么我们如何学会感恩呢?首先我们要区分作为美德的感恩和建立在利益上的感恩,因为如果是后者意义上的感恩很容易造成腐败、勾心斗角的事件发生,如果后辈感恩前辈只是为了多个垫脚石,学生感恩老师只为了有个“体面”的卷面分数,那这个社会会成什么样子。我看到那时每个人都会将“人心不古”当成座右铭了。再者,要引导人们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有人说: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意味着他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开始了,而当一个人第一次向别人道出“谢谢!”时,才是这个人作为人的道德生命的开端。古人:“士为知己者死。”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拓宽它的宽度,让感恩带给每个人以欣慰与幸福。最后,要营造感恩美德的伦理文化氛围。让每个人都些理想,少些隔阂,是基于感恩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 陈爱华.>.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一期

【2】 陈爱华.>.吉林出版社

【3】 王珏.>

【4】 >

再谈感恩美德

感恩美德

扬美德共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德

感恩是一种美德

扬美德共感恩

扬美德,共感恩

感恩也是一种美德

养美德,共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德

再谈感恩美德
《再谈感恩美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传统美德感恩 美德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