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0: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案例

学习新 课 改 的 感

高一年级 王数学组

明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感悟

来到曲沃中学工作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明白在新课改形势下,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来不断提高自己。下面是我这段时间以来工作之中的心得体会。

我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感悟: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总之,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我在班级管理中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感悟: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既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的怪圈,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了人际关系的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了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而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

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的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一般会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了处于劣势的学生,这就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是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学生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中

新课程改革之感悟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感悟(定稿)

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心得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感悟和体验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之感悟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感悟
《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