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孔子小传

发布时间:2020-03-04 01:53: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孔子小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据《史记》载,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曾特别向孔子请教政事。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其间,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后来,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畏于匡、困于陈蔡,形容狼狈。年近七十,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就带着遗憾死去了。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画像上看来,孔子始终是一幅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样子,这里自然有许多理想化的儒家至圣先师的成分,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孔子应该有其威武的一面。他的学生颜回称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材魁伟,当时被称为“长人”。关于孔子的形象,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从《论语》和《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有这样一些故事,足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圣人”:

孔子之喜:孔子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喜,福至不忧”,孔子称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

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

孔子之哭:孔子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后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也许这些故事是这句话的很好的注脚。起码,我们在这里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圣人面对我们普通所经常面临的情感波动时是怎样一种态度,圣人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时是怎样一种想法。

孔子对于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以自己为“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尊之为鼻祖。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作一个正当的“人”,教授的方式多是启发式的,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上述情况,也许多少能为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提供一些理由吧。

孔子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另外,《史记》中有《孔子世家》,可供参考。 《论语》札记十六——为什么偏偏是我

想来,如果孔子一直活着,一定会疑惑不已。 为什么?很无奈呗—— 先是尊孔,尊的是一塌糊涂。

从汉武帝开始,尊为“褒成宣尼公”,北魏曰“文圣尼父”,这是官方承认孔子为圣。隋时开始称“先师尼父”,唐称“文宣王”,升格为王了,到了明朝,称为“至圣先师孔子”,清朝更厉害,把几个称呼一划拉,全搁一块,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来大概觉得称王不合适,就只称“至圣先师孔子”,跟明朝一样,也是尊的不得了。

然后倒孔,倒的也是稀里糊涂。

说是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质为源于满清腐败,国破家亡。一时间,神州大地,群情激奋,挖地三尺,密影追踪,寻来搜去,瞧见孔老夫子端坐圣殿,猛然间恍然大悟,原来全是这厮害的,于是把罪过一股脑砸在孔子身上,遂二话不说,把孔夫子狠狠地摔下来,再踩上无数只脚。

想必,孔子看了这些,自然老大不乐意,心里直犯嘀咕。哦!你们高兴了,用我了,就捧我,不高兴了,看我碍事,就贬我。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上,我这一把年纪的,经得住如此折腾么?

——你们为啥偏偏拿俺开涮?我到底招谁惹谁了?

要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数百年间,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互不相让。况且,小家不论,先秦四大家,除开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哪家是省油的灯?睁开眼看看,哪家也不是。 墨家讲兼爱,宣扬“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追求民权、平等与博爱;道家讲无为,提倡柔弱胜刚强,倡导真实而自由的人生;法家讲法治,声言制度比人可靠,提出以法治国的理念,讲求公开、公平与公正,看起来一个比一个有理,一个比一个张扬,一个比一个管用。 说名道姓,墨有墨子,道有老、庄,法有商子(这个是我起的,就是商鞅了)、韩非子,谁也不服谁,个个顶呱呱。

相比之下,儒家呢?无非是仁义礼乐而已,似乎也不过如此。

这就怪了,缘何二千多年以来,独独孔子一人高高在上?无论捧也好,贬也好,始终像个不倒翁一般,傲视群雄,不可一世。 此乃天意乎?还是人为乎?

真实的孔子,就身份言,不过一普通人而已,起码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真实的孔子,真的是一个普通人吗?也不尽然。无疑,孔子是他那个时代响当当的一个人物。 拿现在的情势来说,孔子当时就是一个超级明星。

这就为孔子日后成圣埋下了伏笔。 从《论语》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出,孔子活着的时候,已经有了被树为圣人的苗头,及至死后,在弟子子贡的大力鼓吹下,开展了一场浩浩荡荡地造圣运动。等到了孟子那里,则直接将孔子当作圣人看待了。

孟老兄怎么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孟老兄一向快人快语,招呼孔子为圣人,干脆利落,丝毫不客气。

但就这样孟兄还觉得不过瘾,又捧了句“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没有人比得了孔子。 这个评语可了不得了。 放眼猿猴时代,人类于五百万年前隆重诞生,其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人类为着传宗接代,白天黑夜忙的不亦乐乎,想想那得多少人?闭着眼睛想都想不过来。这还不算,就连孔子自己推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不在话下,一并比了下去,简直是大地之上,唯天与比。

子贡说什么来着?“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篇》),干脆直接把孔子当成了太阳和月亮,不就是当成天了嘛!

这么看来,日后历朝历代那些皇帝——天的儿子们所封的什么至圣啊先师啊,其实也不算什么。甚而,作为天子,竟然不尊孔子为天老爷,实在是不孝。

——怪不得没一个坐得稳江山的。

按照孟子的推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下》)。周公之后,七百年过去了,王者也该来了,孔子作为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合着又是孟子的师爷,那这个王在孟子眼里,不是孔子又会是谁呢?

只能说是天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告子下》),降到了孔子头上,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没什么好奇怪的。即使不是孔子这个人,也挡不住有孔老

三、孔老四出世,当然不可能是孔老一。因为孔子是老二,谁还敢称老一?

中国人一向是敬畏天的,于是,天人关系始终是中国文化摆脱不了的幽灵。孟子的这一套,不过是秉承了《诗》、《书》的传统,一以贯之罢了。 结果,孔子——“素王”的称号当定了千秋万代。 只是,孟兄的这个五百年一轮回的理论,竟然会在自己身上多少有了点灵验,以至于,从前,是“周孔”并称,自宋以后,变成“孔孟”合称,“孔孟之道”遂替了“周孔之道”,想必周公梦醒时分,一定很郁闷。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先秦诸子及其思想的命运,便命里注定步入了死胡同——中央帝国,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思想了。 百家争鸣,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国实现统一了,那个辉煌灿烂、自由思想的百家争鸣却结束了,这究竟是喜抑或是悲? 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吧,因为必然,故无所谓喜或者悲。正如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人类对技术和物欲的追求,必然带来心灵的丧失一般。

然而,先秦诸子依然面临着考验,中央帝国将选择一种思想,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依据,那么孔、墨、老、韩谁将胜出?

法家最倒霉,先被踢出了竞争者的行列,首要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导致短命而亡,前车之鉴,车印子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谁想步后尘。

墨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倒是黄老学说,汉初盛兴了一阵子。萧规曹随,正可以用来佐证。可惜,也只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罢了。

儒学,那时候并不起眼。再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让儒学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差点儿被一网打尽。汉高祖刘邦也不把儒学当回事,竟然往儒生的帽子里当众导流体液,极不体面。不过,叔孙通制礼,也照实让老刘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当真体验到了当皇帝的尊贵滋味。 尽管如此,这个时候,儒学依然不显山,不露水,在静静地等待。 关键的两个人物随后登场,众所周知,这就是威名远扬的汉武帝刘彻和大名鼎鼎的一代大儒董仲舒。 这两个人,一唱一和,配合默契,联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幕,影响极其深远,使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延续了二千多年之久。 就这样,孔子脱颖而出。虽是人为,却势在必然。 尽管,儒学从此也彻底地脱胎换骨了。 亦是必然。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孔子啊,就不要再愤愤不平、牢骚满腹了,何必呢?既然生不由己,死又何所惜哉? 让他们说去吧,不过是炒冷饭而已,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

永远不会——思想一经诞生,便无法被超越。任何超越,都只能是阐释而已。

孔子小传

小传

母亲小传

朋友小传

刘少奇小传

母亲小传

母亲小传

瞿秋白小传

赵树理小传

人物小传

孔子小传
《孔子小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有关孔子 孔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