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游褒禅山记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7: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背诵课文

二、三自然段。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印发王安石的“制俗以俭”的短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

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①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

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研习课文

1.放录音,在轻音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对照注释细读课文

1、2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词句。 3.研读课文

1、2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词语“卒”“文”“道”“极”。 (2)掌握词性活用,学生解答。 ①“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③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是“说清楚”“说明白”。 ④“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讨论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讨论后学生回答) 明确:本文是游记,

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这两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提问: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提问: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这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点拨: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五、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______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___________。

明确:三个点是:慧空禅院,到华山洞又到仆碑。从全文看,记游华山洞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前洞、后洞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后洞。

提问: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此文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道理。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此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六、印发材料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1~7题

王安石的“制俗以俭”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他主持变法前后,十分注重“制俗以俭”。 早在1058年,王安石就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章》,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社会弊病,是“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苟其财之可以具,则无所为而不得”。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富者贪而不知止”“官大者,往往交赂遗,营资产”,索贿受贿,以权谋私,“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出来了。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民风扶摇于流俗,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日甚一日。“婚丧奉养、服食、器用之物,皆无制度以为节”。

难能可贵的是王安石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再提醒世人必须认识这种奢靡之俗的危害性。他指出“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是谁也无法支撑这样一种社会局面的。因此,他响亮地提出了“制俗以俭”的口号,他说:“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而且,他还指出,“禁微之易,救末之难”,尤其深刻的是他看到了民风日奢与吏治腐败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淳朴之风散,则贪厌之行成;贪厌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如此则人无完行,土无廉声”。他的这种分析虽然并不完全客观公正。但是,应该承认,“淳朴之风散”确实是社会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温床。在一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吏治腐败是必然的。王安石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力图改变这种社会现象,也就证明了他毕竟具有政治家、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1.“制俗以俭”的正确解释是

(1)用俭朴来遏制奢靡的社会风气。

(2)遏制奢靡的社会风俗是为了形成俭朴的社会风俗。 (3)用俭朴来形成淳朴的社会风俗。

(4)把俭朴当作遏制奢靡的社会风俗的途径。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官大者,往往交赂遗,营资产。 ...(2)贪厌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 .3.“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在文中的意思是

(1)如果不汇集许多细小的小流,就不能浩浩荡荡地流入江海。 (2)只有汇集许许多多细小的水流,才能浩浩荡荡地流入江海。 (3)社会财富点点滴滴地积攒却像淌水一样花销浪费。

(4)社会财富只有点点滴滴地积攒起来才能像浩浩荡荡的江河一样发挥巨大的作用。 4.“禁微则易,救末之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翻译“淳朴之风散,则贪厌之行成”。 6.第二段写了“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这样的气候条件”是指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写了“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两方面的社会风气,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三段中摘录一个四字短语来回答) 答案:1.(1) (明确1是介词结构后置) 2.(1)“交赂遗”指互相行贿送礼。 (2)“匮”指缺乏。 3.(3) 4.意思:改变一种不良倾向必须趁它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禁止,等它后来酿成大气候就很难挽救了。

5.译文:淳厚朴素的风尚丧失,那么贪婪无厌的作风就会形成。 6.“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苟其财之可以具,则无所为而不得”。 7.吏治腐败

民风日奢

七、(出示投影)课堂练习(口答)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此世所以不传也。 ..(4)郦元以为下临深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5)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6)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也。 ..A.(1)(2)(5)

B.(1)(3)(5)(6)

C.(3)(4)(6)

D.(2)(4) 答案:D[(1)„„的原因

(3)„„的原因

(5)那实际上

(6)到在„„]

八、背诵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诵读全文,找出“其”字句,体味它在句中的意义。

十、课堂小结

1、2自然段为文章的记游部分,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记游山所见,着重记叙了游后洞的经过,记游笔墨虽然简约,但游踪交代的一清二楚,沿途见闻言约而事丰,不仅壮写褒禅山的特殊风貌,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浓烈的游兴和专往的情态。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是议论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研习课文

三、

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地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六人)展开诵读、背诵竞赛,每小组均分开次序,1号诵读完一自然段后,由2号接着,依次类推,若轮到2号、3号那就是背诵了,看哪个小组先完毕,若其中背诵的同学没有背下来,就由下一个诵读的同学接着背二段或三段。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四、集体齐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口头翻译 2.找出议论的中心句

明确:中心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掌握下列词句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ɡuàn建筑物的一种) .“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能够);“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与公甚相得”《王忠肃公翱事》(融洽);“某得八焉”《王忠肃公翱事》(得到、获得) “夷”

“夷以近”(平坦);“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铲平、削平);“南抚夷越”《隆中对》(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相”

“无物以相(xiànɡ)之”(帮助、辅佐);“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宰相、丞相);“本相(xiānɡ)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互相) 4.(出示投影)掌握虚词“以” “以”:作介词用,(1)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1)表并列,“险以远”。(2)表承接,“由山以上”。 5.(出示投影)掌握句子转换

“非有志者不能至”改为肯定的说法(强调必须有志) 明确:转换为“有志者事竟成”

五、讨论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 明确:在前文的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

3.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

(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4)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六、研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学生口译本段

3.(出示投影)掌握下列词、句

(1)“悲”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叹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悲哀);“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哀怜) (2)“胜”

“何可胜道也哉。”(shēnɡ尽);“沛公不胜(shēnɡ)杯杓”《鸿门宴》(能承担,禁得起);“予观夫马陵胜状”《岳阳楼记》(优美的);“终不能加胜(shènɡ)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胜利) (3)“谬”

“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弄错) (4)“传”

“后世之谬其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下来的文字) 4.讨论

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发出来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七、研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与前面的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补叙,交待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2.提问: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3.全体同学齐读

3、

4、5段。

提问:这篇文章以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请找出几个照应的句子。 明确:(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结果,“可讥”“有悔”和“无讥”“无悔”正反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第四段由于“古书之不存”照应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八、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判徐州。文彦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涞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椽养,复言于朝,召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贵;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先是,馆阁之文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纲鉴易知录·宋纪》

1.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部从侧面表现王安石才干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1)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2)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

(3)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4)朝廷每欲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5)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6)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

A.(3)(4)(5)

B.(1)(3)(5)

C.(2)(4)(6)

D.(1)(5)(6) 答案:A 解析:要抓住“侧面表现”,(3)(4)(5)都是从侧面表现王安石的才干和影响的,其余各项不全是。 2.从分句间的关系看,以下各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2)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

(3)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4)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5)朝廷每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解析:(1)为承接关系;(2)(3)是并列关系;(4)(5)是转折关系 答案:A

九、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二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十、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

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及辨析词类活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游记,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迪。

二、指名背诵

二、三段

三、集体朗诵课文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1)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好处 .3.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而卒葬之

古:终于;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今:数词11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

这是一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深远”看作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2)(3)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四、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为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

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指出“乃”“盖”在句中的意义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是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 .3.自古有战,非乃今也

只、仅仅 .4.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7.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由于 .9.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10.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 .11.盖云归哉

通“盍”,何不(云、哉:语气词) .

六、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七、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