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游褒禅山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10:14: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命题人:杜娟

审题人:朱丽萍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相”、“极”、“乃”、“以”、“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二)、朗读正音

庐冢( ) 仆( )道 谬( ) 窈( )然 咎( ) 何可胜( )道 王回深父( )褒( )禅

(三)、阅读课文,解释下列字词和句子

褒禅山亦谓(

)之华山,唐浮图(

)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其乃 (

)华山之阳(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

)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

)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

)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

)余有叹(

)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

)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

)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四)、自主归纳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 )”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 3、独其为文犹可识( )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12、既其出(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2、“无物以相之”。( )

3、“险以远”。 ( )

4、“由山以上”。( )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

5、不随以止也(

6、此余之所得也!(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一词多义 “盖”

1、日初出大如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文过饰非( )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相

无物以相之( ) 则将焉用彼相矣 ( ) 桓公欲相鲍叔( ) 悔相道之不察兮( ) 儿已薄禄相 ( ) 及时相遣归 ( )

六、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 今义:( )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 今义:( ) 4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 今义:( ) 二合作研讨内容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

问:后一点呢? 答: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5、对第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命题人:杜娟

审题人:朱丽萍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二)、朗读正音

庐冢( ) 仆( )道 谬( ) 窈( )然 咎( ) 何可胜( )道 王回深父( )褒( )禅

(三)、阅读课文,解释下列字词

褒禅山亦谓(叫做)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名作动,建房子)于其址,而卒(死亡)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名作动,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是,表判断)华山之阳(水之北,山之南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模糊不清,独其为文(残存的[几个大]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昏暗的样子) ,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容词做名词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形容词做动词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动词做名词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动词做名词,到达的人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形容词做动词,照明 )也。既(已经)其出,则 或 (有人)咎(责备)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第一人称)随之,而不得极(形容词做动词,充分领略到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感慨)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取独)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瑰丽奇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峻而又遥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形容词做名词)而无物以相(辅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 8

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而不至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我)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 谬)(形容词做动词,弄错 )其传而莫能 ( 名)(名词做动词,辨说清楚 )者,何可胜(完)道也哉!此所以(什么什么的原因) 学者(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自主归纳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长乐王回深父。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而: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

3、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4、“以”:

1、作介词用: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来。“无物以相之”。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

4、表承接。“由山以上”。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助盲人的人

桓公欲相鲍叔

相:使为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省视,察看

儿已薄禄相

相:相貌

及时相遣归

相:(偏指一方)我

六、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二合作研讨内容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可展开)

[明确]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5、对第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属于“无中生有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B(属于“无中生有”)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