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23:26: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案例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李某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 “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根据这一理念,在“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时,首先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观察、比较、判断以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对三角形的特性外部特征的初步感性认识,而后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抽象出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从中感悟,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的认知过程逐步朝着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方面发展。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而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使知识学习更贴近生活。

【设计意图】首先,由 “盲人摸图形”活动、出示情境图等引入,增加学生对三角形的表象,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例举生活中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好的方法略加点评,但不否定出现的错误,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加以运用。学生的一些正确经验得到共享,学生的一些错误也提供了很好的反例,使得数学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生成性。但此时,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必竟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自己提供的这些资源,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老师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图形,从而便于他们进行对比与研究。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猜一猜三角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直觉思维。学生在动手验证过程中,强化了三角形的特点、特征,对三角形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点,来反思刚才做的三角形,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再次巩固了三角形的特点、特征。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使课堂活动设计更有效。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第80、81页 执 教 者:大同中心小学李永贺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反思:教学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通过学习后要达到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要求均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三角板、小棒、用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由故事“盲人摸象”引入“盲人摸图形”活动。

师:今天我们也要玩个类似“盲人摸象”的小游戏,摸出纸盒里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摸一摸? 要求:上台的同学每人只能摸一个图形,并说出摸到的是什么图形?

2、引入:“刚才几位同学摸到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那三角形是不是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呢?究竟什么是三角形,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特性?这节课就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3、出示课题: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反思: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否焕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是能否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课首先由故事“盲人摸象”引入“盲人摸图形”活动、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问题。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学图形——三角形。

师: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周围也正在进行着城市建设,图中藏着三角形,看看谁的眼力好,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汇报,师讲评。

师:哪位同学还能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2、教学例1:学生合作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师:我们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的如此广泛,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使我们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呢?

(1)下面请大家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能否把它们分别标出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

抽出3位画不同形状三角形的本子演示: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等等。 (2)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这个相同点构成了三角形的特征,现在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

生: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说他回答得对吗?我们来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演示) 教师板书:“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特征中我们发现三角形由三部分组成:边、角、顶点。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哪位同学能上台来说出它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拿出手头的三角板,同桌分别说说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3、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师:我们已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那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引导学生认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打开书P80看一看,小声的读一读。学生边读老师边板书: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师:现在每人手里各有4根小棒,看哪位同学最聪明,最先把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小组比赛,指名上台演示。

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师指黑板),理解“围成”的意思。

师:同学们已掌握了三角形的定义,老师这里有一组图形,请你来当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三角形。(比手表决)

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找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说明为什么不是。 (反思: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4、建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1)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快,判断得也非常准确,当我们要表达一个三角形时,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如:(师在黑板上标出A、B、C),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一起读一读。板书:三角形ABC 强调: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也可以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知道了三角形的命名后,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师边说明并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强调以下三点:

a、画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要用三角板来画。

b、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

c、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

小游戏:对对碰(你说顶点,我说它的对边)

(3)指名同学板演画出另外两条边上的高。 (4)画出已知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出示练习)

学生尝试画高,师巡视,画完后,集体讲评(重点讲评直角三角形)。 (反思:由小游戏“对对碰”实例入手,让学生理解顶点与对边的关系,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实验操作,探究特性,三角形的稳定性。

最后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技术好”。(出示课件) 规则:每人一个三角形或四边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看谁最先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得出结论: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课件出示图,看看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正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反思:让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会有什么想法?

五、延伸拓展,课后实践

1、稳定性的应用:(出示课件)

这里有一把椅子太摇晃了,你能想办法把它加固吗?

2、围篱笆:(出示课件)

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1题。

(反思: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1、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现代化的建设工地,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探究三角形特性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了铺垫,是本节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2、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课前制作三角形、四边形,课内拉学具,探究三角形的特性;画三角形,找三角形的特征。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拉三角形、四边形,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

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教学。)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案例反思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doc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片段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