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声音特性教学课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7 08:36:55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声音特性

声音的特征

一、知识概述

1、了解声音的特征。

2、知道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3、认识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2、噪声及其来源: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2)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

减弱噪声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所以,要从噪声的产生到噪声的传播以及人耳接收声波三个方面着手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5、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

(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6、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音调、响度是差异非常明显的两个概念。振动的物体会发声,振动的频率决定了音调,振动的振幅决定了响度(响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如果一个物体振动的频率为261.6Hz,不管这个物体是钢琴、小提琴、军号、笛„„我们都说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为中央C调。我们常讲男同学说话声音“粗”,女同学说话声音“尖”,指的就是声音的音调不同。

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它使人的耳膜振动幅度大。响度与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概念。打鼓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而音调低,小鸟的鸣叫声音响度小而音调高。牛的叫声响度大而音调低,蚊子的嗡嗡声响度小而音调高。

7、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耳要能听到声音,首先需具备3个前提条件: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其次人耳要听到发声体的声音,还应考虑到声音的频率和响度。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另外,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典型例题

1、到医院看病,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跳的声音是因为( )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解析:

听诊器的基本原理:心、肺、内部的振动经固体(听诊器)传播,在橡皮管内声音振动把声波传递到耳朵,且声音在橡皮管中传播能量很散失,声音真实清楚,响度较大。 答案:D 例

2、为什么给自己录音时,自己听起来不象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听起来却没有多大的差别? 解析:

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方式传播的,而录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由于传播介质不同,听起来感觉不同;别人平时和从录音机里听自己说话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听起来没有多大区别。

3、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音耳罩,请你设计一下材料的选择: (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 ) A.软橡胶

B.泡沫塑料

C.硬塑料

D.硬纸板 (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 ) A.碎钢块

B.硬纸片 C.泡沫塑料 D.木屑 (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 ) A.纸

B.皮革 C.木板 D.绒布

点拨:(1)中反射声音较好的材料应选质地较硬且平滑的材料,硬塑料为首选;(2)中对声音吸收性较好的应选取质地软,且有疏松微孔的材料,例如:泡沫或蜂窝状的材料,由于填料要求材料越轻越好,因此选泡沫塑料;(3)中从肌肤的舒适角度应选取柔软、光滑的绒布。 答案:(1)C (2)C (3)D 例

4、小芳在书房记单词,爸爸在客厅看新闻联播。为了不受电视机声音的影响,小芳采用的以下办法中较为合适的是( )

A.把电视机关掉

B.减小电视机的音量

C.打开书房内的收音机D.关闭书房和客厅之间的门窗

点拨:A项、B项虽然都运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原理,但A项因干扰了他人并不合适,应先B项。C项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防干扰反而会使噪声更大。D项是在传播过程中设置屏障来减弱噪声,对于本题来说是行之有效而又合适的办法。

故正确答案BD 例

5、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少噪声污染

点拨:在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甚至很近的地方,就有居民的楼房或单位办公室,汽车的轰鸣车必然会影响到居民楼内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在公路两侧竖起隔板,就可以阻断一部分噪声向两侧传播,这是对居民的一种负责任的保护。 答案:D A卷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65Hz的音叉,对以上一些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见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2、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的是(

A.使劲拨动琴弦 B.在二胡的弓毛上涂一些松香

C.用力敲大鼓

D.转动小提琴的旋纽

3、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点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

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 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

4、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5、当你在家中复习迎考时,邻居却在家引吭高唱对你形成干扰,为了减少噪音影响,下列措施肯定无效的是(

A.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孔 C.与邻居好好商量请他小声点

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通

6、表中列出一些音阶的频率,由此可以看出(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 384 426 480 A.音阶越高频率越高

B.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频率越高越悦耳动听

D.相邻音阶的频率之差是相同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甲、乙、丙三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所以甲、乙、丙都是声源。甲振动频率为2Hz,乙振动频率为105Hz,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丙振动的频率为256Hz,在人的听觉范围内。选C。

小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不仅与响度有关,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人耳不能听到。

2、使劲拨动琴弦,用力敲大鼓,只能改变振动的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在二胡的弓毛上涂松香,能改变音色。转动提琴旋纽,使琴弦变紧或松,从而改变振动频率,从而改变音调。。

B卷

二、填空题

7、“无声手枪”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8、女高音与男低音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引吭高歌与低声吟唱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不一样。

9、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

10、张平同学学了声学部分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端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8、音调;响度;音色

9、“听到的声音不同”,“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10、(1)“音调”;

(2)像皮筋被拉得越长越紧,振动越快。

三、综合题

11、高级音响一般都配有立体声音箱,这种声箱至少装有三只或三只以上的喇叭,它发出的声音美妙丰满,和原来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同,具有很高的保真度。你能说其中的道理吗? 答案:因为立体声音箱里配置的喇叭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低频声音,能够清晰地放出几十赫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高频声音,能够放出千赫以上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中频声音。再加上用精选的木料做成体积较大的音箱,有利于低频声音的共鸣,所以听起来低音显得比较丰富而且强,放音效果很好,几乎没有失真。

12、对因衣物没放平引起洗衣机身振动产生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减弱? 答案:可从声源处减弱,将衣物摆平,使机身振动减小。

13、小雪拎起水壶向暖瓶中灌开水,小林在一旁提醒她:“小雪,快满了!”“真的,满了!”小雪说,小雪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小林说:“听出来的。”小雪大惑不解,请你帮助小雪弄清其中的奥秘。

答案:当向暖水瓶中灌水时,随着瓶里的水增多,瓶内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高,听起来越尖细。

小结:首先要搞清声音是由哪一物体振动发出的,然后再研究发生变化的因素。

14、夏天的晚上,蚊子叮人实在难受。可小明家不点蚊香,也不喷杀虫剂,却没有蚊子。有人问小明,为什么你们家不怕蚊子?小明拿出一个跟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的盒子来,说这个盒子能驱蚊,为什么那个盒子能驱蚊? 答案:解:叮人的蚊子都是雌蚊,特别是育卵的雌蚊更叮得厉害。可是,雌蚊在育卵期却回避雄蚊,只要感觉到雄蚊的声音就逃之夭夭了。小明家的那个盒子是一只电子蜂鸣器,它能模拟雄蚊声音(频率在9500—12000Hz),雌蚊感到这种声音,以为雄蚊来了,就远远地避开。

小结:解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只有多联系实际,抓住问题的关键,去除与问题无关的因素。

15、居住在允许夜间通行的重型卡车和拖拉机路边的居民,防止噪声干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案:解:因为该路是允许通行重型卡车和拖拉机的,且居民区位置也已确定,因此无法在源处减弱噪声,只能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可在道路两旁种植防护林带,住房的门、窗背向道路,室内挂上厚些的窗帘,也可戴防噪声耳塞。 小结:减弱噪声的具体方法应考虑实际条件和产生噪声的根本原因,切不可忽略了人的行为目的。

16、噪声是有害的,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加以治理,而在这些办法中,最奇特的一个办法是“以声治声”。做法是:用电子计算机产生与噪声振动步调相反的“抗声”,让“抗声”与噪声在空气中合成,其结果减弱或抵消了噪声强度。问题是,本来噪声就有害再由电子计算机发出声音不是增加噪声的响度吗?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减弱噪声呢?

16、解:控制噪声,就是把不希望有的声音减弱,即把不希望有的振动在传播介质中想办法减弱或抵消强度。“抗声”就起这个作用。当噪声在空气中传播时,同时也让一个步调相反的振动也产生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噪声和“抗声”合成的结果,就减弱或抵消了噪声的强度,达到以声治声的目的。 中考解析 例、(海南)下面几种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晚会现场,舞台上的合唱团发出的激昂而嘹亮的歌声 B.交响音乐会上,几十种乐器演奏时发出不同音色的器乐声 C.正在放映精彩影片的影剧院里,两位同学轻轻的交谈声 D.春游活动中,同学们活泼轻松的说笑声 解析:

本题中考查噪声不是从其产生机制出发,而是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噪声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A、B、D中所呈现的声音都是人们正常生活所需的,而C中反映的两位同学轻轻的交谈声,虽然响度不大,但影响了其他大多数观众正常收看影片,因此属于噪声。 答案:C 课外拓展

噪声的防护技术

噪声是繁华城市里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为了贯彻我国噪声卫生标准,减小噪声的危害,保护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必须对噪声进行防护.在噪声防护技术中,一是减小噪声源的噪声,二是减弱、控制噪声的传播,三是个体防护.下面概括介绍这三方面的防护技术.

1、对噪声源的防护技术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噪声源的发声体改为不发声体,例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锤打,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等.用这类无声或低声设备及工艺代替高声设备及工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噪声问题.但是,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从声源上根治往往是不可能的,许多原有设备还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对噪声采取一些控制技术,仍然具有重要和普遍的意义.

对噪声源的控制技术如下表.

安装消声器 利用声的吸收反射干涉等消声设备,对空气声最有效 吸声处理 吸收声的能量,对空气声最有效 隔声 反射声的能量,对二次固体声有效 减振处理 吸收振动能量,对一次固体声有效 隔振 反射振动能量,对一次固体声有效

消声器是控制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方法,它是一种阻止声音传播而使气流通过的装置.消声器的形式很多,主要有限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以及微穿孔板消声器等.吸声处理是在噪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隔声是把发声体封闭在一个小空间使之与环境隔绝等.

2、减弱和控制噪声的传播,可以有四种技术

(1)远离噪声源.人远离噪声源,使噪声在远距离传播中衰减.

(2)改变噪声指向.噪声在低频时,一般无指向性,但随着频率的增高,其指向性也随着增加.因此,对于高频噪声,改变指向是一项控制噪声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3)筑墙控制噪声的传播.衰减量与声频或波长有关,与墙高度也有关.筑墙衰减噪声,在实用中被考虑的限度为25 dB.若在墙上贴吸声材料或在房间挂吸声板,也能有效地衰减噪声.

(4)大气、树木和草地可以削弱噪声的传播.噪声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折射、由上风处向下风处折射.根据这一规律,噪声源应设置在低温处和下风处.绿化城市,不仅可以减弱噪声的的传播,而且可以防止空气污染.

3、个体防护

如果由于技术或经济上各种原因,未能达到控制噪声的要求,只好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1)帽盔.优点是隔声量大,对高频的隔声量可达40 dB~50 dB,而且可以减少对内耳的损伤,对头部又有防震和保护作用.缺点是笨重、不透气.因此只对强噪声适用.

(2)耳罩.外壳用硬质材料,内面用软质材料,内装吸声材料,隔声性能好.

(3)隔声棉.用石蜡或油浸透的棉花塞入耳道.

(4)耳塞.通常用软橡胶或软塑料制成.

推荐第2篇: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声音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黄河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推荐第3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

一、教师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 钢锯条(25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3 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慢

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 (以上问题利用投影)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板书)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板书)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 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

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

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次声波如: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

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师演示] 以上讲完后,用示波器来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 [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 (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 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 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发声特点

轻轻拨

声音小

用力拨

声音大

我的结论 振幅大 声音大(响度大) 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板书) [师演示] 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 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

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

[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 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

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三、音色(板书)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板书) 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把三类乐器的特点归类。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一件简单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以及如何调节音调、响度。

推荐第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永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音叉、乒乓球、铁架台、直尺、学生自带乐器(如吉他、竖笛等、自行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美妙的声音吧!听后告诉老师,你听到的声音是由什么发出的呢?你听的声音有哪些不同呢?听音乐,听后教学上回答问题

1 生1:是由古筝发出的 生2:高低不同 生3:大小不同

师:同样是弹奏古筝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就会决绝我们的疑问。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及影响因素

师:按不同的琴键,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生:高低不同

师:对高低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师: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吹较细的笔帽,声音清脆,音调高;吹较细的笔帽,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直尺),尺伸出桌面越短,声音清脆,音调高;尺伸出桌面越长,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吉他的不同琴弦,琴弦越细,音调越高;琴弦越粗,音调越低。

生5:……

学生总结出:

2 大(粗、长)的物体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细、短)的物体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吹笛子。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改变了笛子中空气柱的长度,笛子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二)响度及影响因素 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播放大小不同的声音,听到的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生:大小(强弱)不同

师: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板书)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桌面,桌面的振幅大,响度大;轻敲,桌面的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桌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桌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桌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在桌面上撒上一些碎纸屑,观察纸屑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桌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及影响因素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二胡演奏) 梁祝2(小提琴演奏)梁祝3(古筝演奏) 让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任意请几位学生读中考誓言,让其他同学说出宣誓人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三、课堂练习

四、课后小结: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附件1:板书设计

4 件2:课堂练习

1.小李在学了有关声音的特性以后,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的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音调 频率

响度 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声 音色 振幅

2.牛的叫声与小鸟是不同的, 的叫声音调高,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 比较高; 的叫声响度大,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 比较大。另外两者的 也不相同。

3.“震耳欲聋”指声音的 ,“悦耳动听”指声音的 ,“脆如银铃”指声音的

4.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6.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7.节日庆典上,男低音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B.“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D.“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8..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解释有误的是( )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

C.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执教者: 王永刚 单位: 岷县城郊初级中学

推荐第5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的特性教学设计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直尺。 2.学生用:直尺。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声音声音的产生,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段音乐。(蓝色多瑙河),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

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者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2.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

(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P35“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P35“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推荐第6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凤鸣谷初中:王新林

这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者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2.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

(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P35“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P35“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课堂练习1.听力题: 2.填空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 )不同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 )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五、课后作业

1.课本36页

1、3 2.上网查阅,完成课本36页4

推荐第7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快慢即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资源】

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

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

课题:§2.2 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一)手耳并用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板书:

声音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小)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板书:

声音 振动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频率:振动的快慢

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锣面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锣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木槌敲小木鱼,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木鱼,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木槌敲小音叉,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音叉,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

生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同样的力敲大小木鱼时,它们的振动频率有何不同?

教师以生活实例做比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

大个子同学与小个子同学跑步时,他们蹬腿的频率如何?能将这个现象与我们刚才的实验类比吗?

学生总结出:

大个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个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同一琴弦,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振动部分越短,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将钢笔帽和钢笔管拆下,分别吹。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钢笔帽和钢笔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帽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板书:(将音调与频率用箭头联系起来)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频率:振动的快慢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它们的差异。

听一听、议一议:

播放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 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阅读教材,还能学到些什么?

让学生自学频率的概念、单位、超声波、次声波等知识,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想想议议: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六)课堂练习: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A.说话声的响度

B.说话声的音调

C.说话声的音色

D.敲门声音的不同

5、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轮的辐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课堂练习后音乐欣赏:

欣赏男低音John Denver与男高音Domingo合唱《Perhaps Love》,再次体会音调的高与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学习。

课外知识拓展:

自学课本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理解不同乐器改变音调和响度的方法。

参考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和水瓶琴。

推荐第8篇:《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声音的特性。

②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③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世界。

二、教学重点

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四、教学教具

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口琴、示波器、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优美动听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再欣赏《曾侯乙编钟乐》。 我们刚才听到音乐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引入新课: 声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音调

播放高低不同的钢琴声指出音调:声音的高低 (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实验探究一: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长度的直尺观察振动情况,聆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探究二:以不同的速度拨动同样的梳子,观察振动情况,聆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探究三:改变发音齿轮的转速,聆听声音的变化,分辨音调的高低变化情况。 分析以上三个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时所产生声音特征归纳出实验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频率动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介绍频率的概念:

频率的定义:物理学上将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字母:f 频率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物体在1秒种内若振动100次,频率为100Hz 用示波器播放不同频率的纯音的波形,用波形比较频率,并用波形图来分析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叫声,从而对频率的概念加深理解 (3)一些物体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4)超声波和次声波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 Hz~20000 Hz。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超声波。它们已经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次声波。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5)影响音调高低的其他因素

影响单调高低的因素还有结构、形状、材料和尺寸 对于片状物体,面积越大,厚度越厚,发声的音调越低。 对于细长物体,长度越长,直径越大,发声的音调越低。 (6)弦乐器音调

① 长短、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细,音调越高; ② 粗细、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短,音调越高; ③ 粗细、长短相同时,弦线越紧,音调越高。

2、响度 (1)响度的概念

就响度就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人耳接收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 (2)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体验一:用不同的力敲鼓,聆听声音的变化,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聆听声音的变化,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 演示:用不同的力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 物理学中用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播放动画,用波形分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叉的波形,声音越来越小的时候,波形有什么变化?

3、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一般是不同的。听声辩人、辩动物、辩乐器等就是主要是根据音色不同来判断的

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先放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再入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由学生聆听并加以区别。 音色是我们分辨出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

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既使他们的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能够把它们分辨出来,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和各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音色。

播放动画,用波形分析不同声音的音色,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p37(2)(3)

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音调:决定于发声体的频率

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及人与发声体的距离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学校 李伟文

推荐第9篇:教学案例:“声音的特性

教学案例:“声音的特性”

张翠萍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虽然贴近生活,但作为农村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虽然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区分它们。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导 入(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我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特征) 追问:刚刚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声有什么不同?(声音的粗细、大小不同)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板书课题)

(二)音

(选择班内有高音特征的女同学和低音特征的男同学读同一段课文)

提问:女生和男生读书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女生细,男生粗)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规范概念——所谓声音的粗细科学上表达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生音调高,男生音调低。

邀请会吹口哨的学生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尺发出声音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尺发出的音调相同吗?你认为钢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肯定音调的不同,但影响因素很可能回答与钢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板书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思考: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引发思考)

启发: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巩固:手持钢尺使其振动,但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为什么?

(三)响

引入概念;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放大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板书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音

(再次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民族乐器等声音。)学生一一辨别

教师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板书: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声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音像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声波图

(六)拓 展(三种典型的乐器)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最后汇总: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七)小

作业: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反思: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观察和思考,加强对话交流和相互启发,确定共同关心的认识目标,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激起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愿望的起点。

推荐第10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课 题】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并知道其分类标准

2、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

3、知道噪音的危害及防治的三种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2难点:目标2

【课程导学】先通读教材了解概况,再依指导精学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形成的,依据振动________可以将声音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乐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噪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

1(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目标2之响度:学习教材P40—P41响度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叫响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

2、响度与振动的______________有关,振动的_______越大,响度越_____

3、响度的单位常用___________,正常环境下的声音响度是________dB。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

2、4;课堂练习

5、

6、8;课后巩固

1、

6、9(3);教材P46作业:

1、

2(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目标2之音调:学习教材P41—P42音调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叫音调。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

2、振动的快慢叫__________,单位______(符号____)

3、音调与振动的_____________有关,振动的__________越快,音调越________

4、音调的单位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3;课堂练习

3、

7、8;课后巩固

2、

4、

5、

7、;教材P46作业:

3(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目标2之音色:学习教材P42——P43音色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音色(也叫___________)。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_______,人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发声体的种类。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4;课堂练习

2、4;课后巩固

1、3;教材P46作业:

4(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目标3:学习教材P43—P45噪声的防治内容

(一)知识小结:

1、噪声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保学中,噪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物理学中的_________,还是________

3、正常环境的噪声标准为___________dB

4、控制噪音的三个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做《基础训练》P029—P032课前预习5;课堂练习9;课后巩固8;

教材P46作业:

5、6

(三)通过努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网络】重新完整阅读教材,整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拓展】音调和音色

1、音色:曾经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发声体振动发声时,产生一个较强的基础频率的基音,同时还会产生许多频率是基音频率整数倍的泛音,这些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振动发声时产生的泛音的多少、成分和强弱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不同的乐器发声、不同的人说话音色均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或是听音辨人。

2、弦乐器发声时是弦本身振动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管乐器发声时是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音调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空气柱越短、越细,振动时音调越高。

面发声体发声时是面振动发声,音调与面的面积、厚度、松紧有关,面越小、越薄、越紧,振动时音调越高。

【学后思考】

第11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

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

课题:§3.2 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一)手耳并用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板书:

声音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小)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板书:

声音

振动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频率:振动的快慢 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锣面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锣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木槌敲小木鱼,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木鱼,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木槌敲小音叉,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音叉,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

生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同样的力敲大小木鱼时,它们的振动频率有何不同?

教师以生活实例做比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

大个子同学与小个子同学跑步时,他们蹬腿的频率如何?能将这个现象与我们刚才的实验类比吗?

学生总结出:

大个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个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同一琴弦,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振动部分越短,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将钢笔帽和钢笔管拆下,分别吹。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钢笔帽和钢笔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帽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板书:(将音调与频率用箭头联系起来)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频率:振动的快慢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它们的差异。

听一听、议一议:

播放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

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阅读教材,还能学到些什么?

让学生自学频率的概念、单位、超声波、次声波等知识,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想想议议: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六)课堂练习: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A.说话声的响度

B.说话声的音调 C.说话声的音色 D.敲门声音的不同

5、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轮的辐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课堂练习后音乐欣赏:

欣赏男低音John Denver与男高音Domingo合唱《Perhaps Love》,再次体会音调的高与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学习。

课外知识拓展:

自学课本P41 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理解不同乐器改变音调和响度的方法。

参考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和水瓶琴。

第12篇: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精)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五中学武学斌

引入新课时,播放课件时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绿树成荫,泉水叮咚,薄雾蒙蒙。让学生学体会声音的美为终止。引入音调、响度、音色联想到乐音和乐器。因此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下面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用课件播放山林泉水流淌的各种画面,同时放出不同的泉水声音,或激石泠泠,或入谷深沉,或飞泻激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去想象并运用各种手法去描绘所见所闻,在热烈的氛围中开始这一学课。

二、体味感受声音的特性

在学生动手研究音调时以加强学生对本文本的印象,在读中让学生领悟到音调、响度、音色的美。让学生联想及想象,用最优美的语言去概括所听到的声音是音色决定的。一堂优美欣赏课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各个教学环节相扣,步步渐进,学生获得了学习

的愉悦。

一堂比较成功的课结束了,但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不断及时反思,使自己更进步。

第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二章 声现象

2—2声音的特性(讲读课)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二)过程和方法: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教学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讲读课,注重实验

(二)教具:PPT、视频资料、声学软件

(三)引入新课:运动声学软件“水琴”引出声音的差别

(四)合作探究:

1、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

实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四、小结: 1音调 2响度 3音色

五、作业:《声音的特性》练习册部分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第14篇:《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2.3《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课前活动

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为解决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导思想。

实验1: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2: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活动3: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课堂实施过程:

1、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教学新知:

(1)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第15篇:《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2.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安定区阳坡学校的教师赵绘霞。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声音的特性。

一、教学内容与达标要求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知识后,对身边的各种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大特性以及影响这三大特性的因素;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持久动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做的实践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音调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实验增加形象性和直观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望。但是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完善,他们对物理知识系统的建立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他们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充实自己的机会,完善物理知识结构,同时更希望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教法与学法

1

1、教法

设计思想——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在学习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设计悬念,让实验的神奇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结合课件分析对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解,得出教材结论并利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简单的声音现象。引起学生怎样利用知识的思考,本节课设计的主要步骤:兴趣激发,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方案、解决问题,然后在获得新知识的情况下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2、学法

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完成小的实验探究,步步探索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使学生置身于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中,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性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体验到从实验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到实验中去的物理意念。

六、主要教学与课堂设计

1、激情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如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的声音,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2、教学新知:

(1)理解音调特性,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实验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

(2)理解响度特性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2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

3、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大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4、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的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

第16篇: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三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并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2、学习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

难点:1.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2.区分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音调

3.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比较三个特性,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稍微容易接受(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二、教材处理

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在教学过程借助实验增加形象性和直观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当然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课本中的,“研究影响音调的因素”的实验,学生很难观察出尺子振动的快慢,因此我将此试验改为用硬纸片滑动木梳,通过滑动的快慢来改变音调的高低。

第17篇:《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初中物理教师的0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声音的特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各种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节课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了解听不见的声音打下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依据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节课的

重点内容是: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内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以下教具和学具:

演示用的有: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学生用的有: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一定的认识,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楚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而且,这学期是学生初次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在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显得很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会因为各种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因此,为使学生能够自然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这学期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三.说教法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常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内容。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应学论教,主要采用了引导启发、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的方法。 通过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把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一下方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和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交流合作,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5)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有知识。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有关各种声音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并且都不一样,那么这些声音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又与那些因素有关?

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

第二环节:交流合作,探究新知(25)

让学生小组讨论,声音有哪些特性?找学生代表说出各组讨论结果,适时引出声音的第一个特性----响度,并引导学生给响度下定义,得出响度定义。然后提问:响度与那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分析结果,并让小组代表发言,从而引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通过之前的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认为声音也有高低之分,并让学生用硬纸片划木梳听声音,引出声音的第二个特性---音调,引导学生给出音调的定义。再次提出问题:响度与振幅有关,那么音调又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合理猜想,学生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生源振动的快慢有关。教师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借机给出频率的定义和单位。最后让学生总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在引出音色之前,让学生们做个小实验:利用身边现有物品,使他们发出各种声音。问学生:这些声音有什么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声音的第三个特性---音色。并让学生讨论:音色又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总结,得出音色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最后教师指出:我们把响度、音调、音色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7)

播放多媒体课件,完成上面的习题。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5)

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3)

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各种乐器,并将这些自制的乐器进行分类。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加深理解和记忆,我进行了这样的一个板书设计:

二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2、音调----频率

3、音色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声音的特性》这节课的认识和整体设计,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第18篇:声音的特性 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中的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声现象》这一章的第三节,它紧接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讲述了声音的三个特征,是这一章的重点。“了解声音的特性”更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同时有关噪声和乐音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所以本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声音的特征。

②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③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讨论与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生活,热爱 科学,热爱世界。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知道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由于八年级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这两个概念搞混淆,因此,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概念,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4、教法选择。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自学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应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讨论发言。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适当插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5、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八年级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建构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6、教学用具。

实物(口琴、泡沫、玻璃板、木梳、音叉、木片、铁片、纸片、钢尺、硬塑

1 料片、旋转齿轮装置、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等);录音机、磁带;电脑;投影仪、大屏幕;教学课件。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1、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用沾水的泡沫在玻璃板上摩擦,听发出的声音。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听这种声音的感受。

2、教师课件演示:

多媒体课件播放四种噪声,让学生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感受。

3、播放录音:

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学生一般会做出如下判断:

赏心悦目的轻音乐优美动听,使人感到愉快,教师此时引出 → 乐音的概念。 繁忙路口的车辆声嘈杂刺耳,使人感到烦躁,教师此时引出 → 噪音的概念。

4、吹奏演示:

教师吹奏口琴的低音部和高音部,让学生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所发出声音的不同之处;用大小不同的气力吹奏口琴的同一音节,让学生分析辆次口琴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般会做出如下判断:

吹奏口琴的低音部和高音部时,所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不同。用大小不同的气力吹奏口琴的同一音节时,所发出的声音的大小不同。

5、播放录音:

用录音机播放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问学生这些声音听起来一样吗?从而引入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至此通过引入,学生已经顺利入课。

6、多媒体课件演示:

大屏幕打出本节课课题《声音的特性》,伴奏音为一段欢快的轻音乐,让学生轻松入课,激发出对新课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 新课教学

1、音调

(1)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学生分析:划过时快慢不同,所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 学生总结: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给出频率的概念、单位: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用‘Hz’来表示。

(2)媒体展示有关音调的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媒体展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关于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部分。

2 媒体展示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阅读讨论,掌握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这里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所知道的事例。例如:无污染驱蚊器能发出人耳听不的高频声音,但能把蚊子赶跑。

[学生分组实验]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3)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媒体展示有关响度的小实验:

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体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演示] :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媒体展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在此教师强调指出,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3、音色:

[小游戏]: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媒体展示]:播放毛主席和周总理讲话的声音,看同学们能不能听出来。“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生生互动活动]:叫一名同学站到前面背对大家,另一名学生在他的身后敲击木器和铁器,让前面的同学判断。

媒体展示结论: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师生互动活动]:用录音机给一名同学录音,再放给他听,听自己的录音觉

3 得变了,而别人却不认为。学生仔细听自己(别人的)声音与录音,讨论原因。

讨论后得出结论:人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骨导”的方式传递的,听自己的录音和别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由于骨头和空气是不同介质,两种声音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自然就不同了。

(三)拓展思维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多媒体展示习题精选]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讨论后回忆本节都学到了什么,教师补充,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

[媒体展示课后作业]

1、用水壶往水瓶里倒开水时,凭感觉就可以听出水瓶中水已满,为什么?

2、到商店买瓷器,妈妈会轻轻敲一敲,听一听声音,为什么? [结束曲播放]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在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精致的课件、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激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穿插于实验教学之中,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音乐播放、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 ,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主体的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还是在认知水平、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所得。

第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考虑增加课时。

第19篇: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音调与响度的因素,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示波器或计算机、乐器(有条件的老师或学校)

学生准备:钢尺、鼓、音叉(256Hz和512Hz)和小锤、系线的乒乓球、铁架台、手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振动会发出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你听到过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吗?听到过蚊子发出的声音吗?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呢?

鼓励学生对精彩回答掌声鼓励,然后乘势提出问题:刚才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

【导入新课】可见不同的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2.2声音的特性

(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学生对问题很感兴趣,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

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听老师总结,步入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二、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音调

1、音调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超声波与次声波

【创设情境】播放男低音演唱的《送别》和女高音发出的《海豚音》。让学生感受两首歌曲中声音有什么差别?

【提出问题】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声音有的高有的低,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呢?

【探究实验】如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两次实验要用相同大小的力)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代表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并填写记录表格(答案见附件1)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5cm

伸出10cm

伸出15cm

(设计意图:简单易操作,直观易感知,学生很容易将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联系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学,并思考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什么?怎样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2、如果一个物体的振动频率是100Hz,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你认为影响音调的因素是什么?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6、阅读小资料说明:为什么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觉?

【演示实验】为了很好地了解物体振动发声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声音的波形在示波器或计算机上展现出来。

分别把两个不同的音叉(256Hz、512Hz)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注意听音调上的差别以及观察声音在的波形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通过观察波形图,易于把频率与音调关系密切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回眸】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在2min内振动了600次,蚊子在飞行时,翅膀振动在1min内振动了21000次,则它们的发声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听到__________发出的声音。

欣赏音乐,说出感受:男歌手的声音比较低沉、浑厚;女歌手的声音比较尖细、清脆。

听讲,思考提出的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沉,音调越低。

——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根据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认真自学,回答问题:

、物理学中用物体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即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Hz

2、表示这个物体在1s内振动了100次。

3、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4、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XX0Hz;

5、高于XX0Hz的声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6、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要大,能听到人所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波、次声波。

仔细听不同频率声音音调的高低,同时观察不同频率声音波形图的疏密。

小组内讨论并总结:频率低,波形图稀疏,频率高,波形图密集。

思考,回答:5Hz350Hz

蚊子

探究问题二:响度

响度

2、影响响度的因素

3、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教师演示】分别轻轻敲击鼓面和用力敲击鼓面。请学生辨别声音的变化。

点拨:物理学上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实验,你猜想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探究实验】你的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物理学中在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音叉的振动的幅度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乒乓球摆动的幅度可以间接反映出音叉振幅的大小,这样我们就把音叉微小的振动给放大了,也便于我们直接观察,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

【得出结论】现在你能说出响度和振幅之间的关系吗?

鼓励学生回答,总结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渗透转换法。)

【情境演示】将手机铃声调到合适音量后,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再返回讲台。同学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结论】上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生活中如何增大声音的响度?

引导学生发言,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反馈练习】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叫声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大

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

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剖析: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而响度取决于发声体的振幅。牛叫的声音较低沉,即振动频率低,音调较低;蚊子声音尖细,即振动频率高,音调较高,但牛的叫声明显比蚊子大,即响度大。

说出声音的特征变化:强弱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小组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用力越大,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

倾听老师的讲述,理解记忆。

组内讨论,回答: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注意倾听声音的变化,回答:声音的响度会变化,

思考,组内讨论回答:说明声音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生活中经常用喇叭减少声音的分撒。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D

探究问题三:音色

音色

2、与音色相关的因素

【播放声音】多媒体播放钢琴、二胡、笛子等一些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乐器发出的。

提问:你是是怎样分辨出不同声音的?仅仅是根据音调和响度吗?

点拨:音色就是指声音的品质。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容易形成音色的概念,同时体现课堂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师演示】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用计算机播放这几个声音片段,边听边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音叉波形图

钢琴波形图

长笛波形图

【提出问题】针对上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从波形图上能得出哪些信息?

2.让同学总结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否举出在生活中利用音色来辨别不同物体发声的例子。

【互动小游戏】全体同学闭上眼睛,找三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让学生猜分别是哪位同学的声音,并说明依据。

(设计意图:在增加课堂愉快气氛的同时,增强对银音色的理解。)

聆听声音,判断是何种乐器,并说出依据:是根据它们音色的不同来分辨的。

仔细观察三个波形图,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3、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手拍西瓜,利用音色来判断西瓜熟不熟;轻轻敲打瓷器,利用音色来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

做互动游戏,并说出分辨理由: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其声而知其人”。

探究问题四: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有条件的教师和学校可演示这些乐器。)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什么是乐音?

2、乐器的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是怎样来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与乐器的完美结合,了解物理知识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认真阅读科学世界,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许多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乐音

2、乐器主要分成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改变用力程度,可以改变各种乐器的响度。

------改变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等可以改变乐器的音调。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解决学生疑惑:

、什么是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是什么?

2、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3、什么是响度?影响响度的因素是什么?

4、什么是音色?影响音色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点拨

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见附件3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2.2声音的特性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知识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XX0HZ

超声波与次声波

响度

声音的大小

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

声音的品质

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教学反思】

一、亮点之处:

、本课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在新课导入和引导学生探究“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知识点时,都是首先创设问题情景,进而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二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并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本节的名词、术语比较多且比较抽象,教学时以听声为导引,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根据生活经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课堂的趣味性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不足之处:

.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如笛子、吉他的声音,有的学生根本没听过,生活经验的薄弱与物理知识的脱节会对本节教学有影响。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又由于本节课物理概念比较多,导致某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有些现象和结论能意会却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附件1:钢条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最低

附件2:课堂检测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A、音调低,响度大

B、音调低,响度小

c、音调高,响度大

D、音调高,响度小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轻声细语”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小

3.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取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当划得快时,纸片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________,当划得慢时.纸片振动得_______,产生的音调_______。如图所示,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产生的音调比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产生的音调___________。

5.往热水瓶中灌开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_________变化来判断水是否灌满;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按键实质是改变电视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

6.蜜蜂1min振动21000次,则蜜蜂发声频率是____,当它都从你耳边飞过时,你_______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7.声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先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再将敲响的甲、乙两个音叉分别对着话筒发出声音.在示波器上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波形。通过对被形的分析,可知________音叉的音调高。

参考答案:1.A

2.A

3.c

4.高、慢、低、高

5.音调

响度

6.350Hz

7.乙

附件3:作业题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制作一件乐器,和同学们一起举办小小音乐会,看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的好,说说你的乐器的原理。

参考答案:

方案一: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

1、

2、

3、

4、

5、

6、

7、ⅰ”的声音来。

方案二: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

第20篇: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 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讨论: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探究点二 波形与频率

观察声波的波形

教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并演示: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

实验结论: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探究点三 振幅与响度

问: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活动】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果: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根据实验结果知道: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继续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那么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探究点四 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三、板书设计

音调: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

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

声音特性教学课件
《声音特性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