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古诗词

发布时间:2020-03-03 06:29: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古诗词“诵吟唱”教学中实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与思

2012-06-04 12:55:32 来源: 作者:朱侃 【大 中 小】 浏览:1016次 评论:0条

初中古诗词“诵吟唱”教学中 实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朱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继承我国古典诗词精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

民族精神教育需要有效载体,“民族精神中文化认同就要从文字教育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要有高度的认同,要培养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于漪语)结合我校倡导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的教育理念,古诗词“诵吟唱”的拓展课教学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能够使学生们在会读能诵、学吟习唱的过程中,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提高个人的人文修养,真正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从而认同并自觉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逐渐孕育自身的民族精神! 上海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彭世强老师,研究古诗词诵吟唱已近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作为他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我有幸得到彭老师的传、帮、带,因而能在自己日常熟悉的课堂里边实践边思考。

关键词

诵、吟、唱 创新古诗词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有情化、有声化、有效化 民族文化认同

引言

母语的魅力是什么?大而言之,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根与魂的关系共同缔造了母语的魅力。小而言之,母语中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缤纷、似有余音绕梁之美。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少之又少,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不相和谐,语文课堂效率的低下、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冷漠、教师的彷徨„„,使母语教学的地位日落西山。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的教学,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要么是教师主宰课堂、要么就是学生昏昏欲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体验汉民族母语文化的美好,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对于这样的现象,语文教学当然就必须创新古诗词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语文经典诗词中的文化因素,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远源流长的文化传统和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从而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腐蚀,在吸取西方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谨守住作为华夏子孙的根脉,而不至于在文化交流的时代大潮中丧失民族特色,迷失文化方向。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旨在通过在古诗词“诵吟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德育有效教育的策略研究,使我们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我们母语,热爱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热爱我们民族的经典文化。

一、学习诵吟唱,培育民族魂。

1、探求新的课型,坚持知人论世,渴求古诗词教学有效化。 ①创新课型:基础课时段的拓展课。

2008年9月─2009年7月,在每周本应是基础课的时间段,抽出一节课作为“古诗词吟诵唱”的拓展课并进行教学实践。

完成《失意人生写诗意》苏东坡经典诗词吟诵鉴赏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完成“失意人生写诗意”语文古诗词吟诵唱课反馈问卷;完成“失意人生写诗意”语文古诗词吟诵唱课笔试卷等。

2009年9月─至今,在每周本应是基础课的时间段,抽出一节课作为“古诗词吟诵唱”的拓展课并进行教学实践。

完善《折翅的大鹏——李白》经典诗词吟诵鉴赏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②知人论世读佳作,琅琅出声品诗文。

我编写校本教材的做法是合理整合教材,将新教材中六年级至九年级中苏轼、李白的诗词罗列出来,并涉猎小学语文、中学H版教材中出现的苏轼、李白诗词,再补充苏轼、李白作品中特别有影响力的篇章,然后知人论世。其编排组合的核心是诗中所表现的苏轼、李白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这与以往教学内容单一的增删方式有所不同、与零星、孤立地介绍作家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其实质还是教材,并不脱离教学大纲。从上课的效果而言,尽管这些诗有的是学生所熟识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二次学习的兴趣,遇到新的篇章,学生自然更感兴趣。

因此,我的拓展课教学体系,选择“以人带诗”──以诗人的人生经历为序,带出他们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学生读诗人的诗文,实际上是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对诗作的把握、研读、品味、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去解读他们的灵魂,学习他们的为人,传承他们的诗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我的教学思路是:知人论世读佳作,琅琅出声品诗文,知坎坷惊魂之人,论磊落一生之世。体味诗人人生,传承民族精神!

2、创设诗词情境、激起兴发感动,力求古诗词教学有情化。 ①用多媒体手段去诠释诗词的“声、色”艺术。

诗词的内涵可以用音乐去诠释,也可以用画面去诠释。古诗词诵吟唱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恰当地采用了背景音乐和画面展示贯穿始终的方式,效果的确非同一般。教师对每首诗词搜集了一些能反映作者情感、诗歌内容的精彩画面,并配以适合吟诵旋律的音乐,做成幻灯片,力图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这实际上,是让学生身临诗境,增强熏陶和感染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学生与诗歌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增强了亲切感。但是,过度的“声、色”感染,又会压制或懈怠了学生应有的时空想象,影响他们的思维发展。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两句,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初中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尤其会将“乱石”理解为“凌乱的石头”。教师以嶙峋奇特高耸峻拔的海岸礁石形象,展示其眼前,就避免了学生的凭空乱想。而有的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诗境画景,就无需过多的“直观形象”了。 ②尝试和探索以诗化的执教语言解读导引。

画面再现、音乐渲染,都是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再现古诗词意境,但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解读相结合。假如缺少必要的教师语言的描述,就有可能将再现古诗词意境变成盲目的的教学手段,或是使学生陷入单纯的兴趣之中。相反,教师运用诗化的语言解读导引,不但能将学生带入古诗词的意境,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熏陶和享受。既激活了右半球大脑(管音乐)又激活了左半球大脑(管语言)的感知效应。在学生吟诵唱之前,教师充分准备了相关的文字材料,并当堂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诠释。为了使教师的讲解和诗词融为一体,教师的讲解词在句式、押韵等方面作了一些处理。听着教师优美动情的诠释,无论是参加朗诵的学生还是听课的学生,怎会没兴趣投入其中呢?

诗化的执教语言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不敢说每节课如此,但是即便是部分课的尝试,也是很有意义的。

③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促使学生情感的升华。

教师运用诗化的语言解读导引时,还应当做到一往“情”深。即教师要披文入情,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

苏轼的《定**》是要告诉学生遇到困难要有乐观豁达之情;当我在课堂上讲解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哽咽解读了苏轼与其亡妻之间至死不渝的生死恋情,令在场的所有学生都为之潸然泪下。教师的情感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在吟诵时情绪饱满,感情充沛。

反之,学生积极动情的诵读,也大大触动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在一堂学生情绪高昂的两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吟诵过程中,学生高昂的诵读热情,极大的感染了执教老师,甚至听课的老师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不能不动情,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得更有情,学生学得更有绪,在“有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文字体味和诗意感悟效率,呈几何级数般的递进,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想,对于学生人格层面、精神层面的成长和发育,决不是仅仅靠说教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深入体验之后,才能够内化为学生基本的素养。我认为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吟唱,能使学生有效感受、体悟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深厚的民族精神意蕴,感其心、动其情、移其意、化其神,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需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的状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控,点燃他们的情感,使其由浅入深,形成感动乃至共鸣。

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朗诵吟唱,力求古诗词教学有声化。 ①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诗词吟诵唱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老师运用诗化的语言解读导引,特别要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诗词意境叙述出来,这对于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和准确理解字词是很重要的。好的朗读,是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

词原本是可歌的,一般都有固定曲谱,能依谱而歌。诗词除了能“诵”、“唱”外,还能“吟”。 吟则相对自由,依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由对声音节奏的把握入手,通过声调高低、强弱、短长相间的吟咏,去涵咏诗词的思想感情内蕴及审美特征。吟咏的过程,也就是对诗词领悟品味的过程。吟咏的特点一般无固定腔谱,因此在平长仄短的总体原则下,吟咏具有比较大的自由度。

通过亲身实践,我认为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吟唱,能加深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②以诵读带品味赏析,在诵读中品味词人的思想感情和全词的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在课堂上尝试对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以诵读带品味赏析,在诵读中品味词人的思想感情和全词的意境。

如李白的《结袜子》中,教授“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这一句时,我问道:“在朗诵时应关注哪几个词,说说理由?”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感君恩重许君命”句诵读应该字字顿挫有力,表示强烈的认同语气,表达矢志不渝的决心。结尾句“泰山一掷”的“掷”字,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轻鸿毛”则以轻蔑口气,轻声诵读,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觉得都有道理。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他们赞成把这句诗读两遍,前一遍诵读成下抑的语调,表现高渐离和专诸真实内心的游侠精神,后一遍诵读成上扬的语调,表现的是李白的真实思想──赞赏那反抗强权、不怕牺牲的游侠精神。诵读后效果出奇得好。

就这样,课堂上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方式,以及学生朗诵吟唱的充分体验介入,使课堂所得与自己的思想认识逐渐融合,实现自我超越、感心、移情、固性、成德,从而实现文化的认同和精神的提升。

课堂上,经过教师的指导,同学们在诵读、吟唱中,感受古诗词的深情细韵。学生在抑扬顿挫中,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在轻重徐疾之间,体会了中华民族语言特有的形象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③知人论世讲故事;品味诗词吟诵唱。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将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因为《失意人生写诗意》苏东坡经典诗词吟诵拓展课教学选择 “以人带诗”──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序,带出他各时期的代表作品。结合预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上把苏轼的人生经历编成了一个个小故事,使学生静听而动情,思维在教师的叙述声中流动。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状态。

如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我随即询问学生:我们想想看,苏轼听完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们当时的回答五花八门,分别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继续讲故事: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我问同学们:他是在反问母亲——“你同意吗?”

我随即介绍了可能会有几种答案。第一种是:真是妈妈的好儿子,我同意!第二种是:儿子真乖,范滂是个好人,不过妈妈可不想让你去死!第三种:别瞎说,妈妈还指望你养老送终呐!于是又顺势询问学生:那么,程夫人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学生们回答依然五花八门,但显然他们在积极思考。

我最终告诉学生: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们被少年苏轼和他的母亲的人格力量感动了„„

古诗词“诵吟唱”教学作为一种刚刚起步的语文教学实践,在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底的同时,也伴随着精神奠基:要让学生通过古诗词“诵吟唱”教学来切实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特有的形象美、韵律美和情感美;感受体验诗人的精神、气韵之美,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与和谐,赋予生命以最基本的亮色,以光明面来抗拒日后外部与内部的黑暗,这的确至关重要。

无论是吟、诵、唱的教学过程,还是在课后,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汲取着先人留下的精神养料,学生们的道德观念、人文情操发生了渐变。有学生开始阅读起了与拓展课所授内容有关的各种版本的诗词书籍与我交流。学生们觉得诗人不但诗词值得后人研究,诗人的为人更值得大家去学习。

学生们踊跃自发阅读与拓展课有关书籍及作品的事例充分说明,我的古诗词“诵吟唱”创新实践课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得到启发,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对听课学生是有效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发展明目标,未来强素质。

《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规定: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在古诗词“诵吟唱”中培育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这里关乎的不仅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更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对学生在初中四年的古诗词“诵吟唱”活动的发展目标作如下简单说明: 学习阶段 预初、初一 初二 初三

古诗词“诵吟唱”目标 兴趣 需求 责任

民族精神教育目标 认同 归属 使命

2007年3月29日、5月10日下午,“高歌轻吟华夏诗韵”朗诵吟唱语文课分别从古诗词教学和民族精神教育两个角度向全区进行 展示。

2008年9月─2009年7月,我推出以苏轼词为主的古诗词“诵吟唱”课。

2009年5月12日,彭世强名师工作室在西南位育中学举行了2009年春夏古诗文吟诵唱教学试验第一批汇报课,汇报的主题是——陶冶民族情,涵咏中华魂。我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批工作室学员的汇报课之一,市北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陈军老师、位育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庆波老师、彭老师和语文教学指导团团长许贵荣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9年5月21日,市二中学举行以“加强学科德育建设,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为主题的学科德育建设专题研讨活动,我的古诗词“吟诵唱”教学课进行了展示。

2009年9月─至今,我推出以李白诗为主的古诗词“诵吟唱”课。

2009年11月22日下午,“我骄傲,我的母语,我的古韵” 彭世强名师工作室古诗词吟诵唱教学汇报演出在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举行。 在演出的第一篇章“母语,真美;涵咏,真棒!”中学生古诗词联吟合诵表演中,由我执教的初一年级40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成为了整个篇章表演的群幕,他们从始至终为各组表演同学配合,或吟或诵或唱,最后他们为观众们送上了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吟诵表演,诵出了词的意境,唱出了词的韵味,博得了全场观众的好评。我执教过的现已升入市二高中学习的陆琦蔚同学深情并茂地吟诵唱了陆游《卜算子 咏梅》。活动后,参加表演的两位学生接受了徐汇教育特派记者的采访,他们告诉记者:学校每周都有一节古诗词吟诵拓展课,古诗词语言精辟,表现丰富,境界开阔,今天在台上展示,感觉特别自豪、特别骄傲;在台下听老师们吟诵,是平日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学习机会。学校的师生们通过此次活动展现了自身的风采,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母语丰富的精神内涵。

2009年12月3日,徐汇区第三届学术节市二初级中学的名为《培养目标关照下的三类课程统整》的研讨活动中,我执教的《吟诵古诗 品味母语──渡荆门送别》是汇报课之一,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和语文教学指导团魏莎萍、沈玉麟两位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2月26日上午,市二初中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古诗词教法实践研究”的主题研讨活动,该活动也是区彭世强名师工作室活动之一。我执教陆游的七律《书愤》时,尝试通过诵读带品析全诗,带领学生理解诗意,诵读古诗,了解律诗的平仄规律并学习吟唱,体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和典雅韵律。此课还将作为汇报课远赴福建教院进行教学交流。

三年多的古诗词“诵吟唱”实践,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了古诗词“诵吟唱”,古诗词“诵吟唱”逐渐从个别教师和部分学生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拓展课教学年级全体学生的集体行为,从外力助推演变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当然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古诗词“诵吟唱”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我们还相信,通过古诗词“诵吟唱”活动在我校的广泛开展,其效益应该是多方位的,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长期的。

1、健康人格的养成需要美的熏陶,优秀经典古诗词“诵吟唱”欣赏和学习自是归属美学范畴。

2、古诗词“诵吟唱”是艺术的再创造,这种艺术的再创造对于形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有益的。

3、提升语言品质,增强表达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我们认为,提高古诗词“诵吟唱”技能,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不仅是语文学习所必要的,更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它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或显性或隐性的作用。

三、学科创特色,校园漫书香。

中华古诗词不仅有着深邃的人文和思想内涵,它还以其音韵流转,声律和谐,宜于诵吟唱而广泛流传于后世。起伏的文思,跌宕的情致,婉转的音律,非诵吟唱难以解其味。

语文学科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诵吟唱是体味汉语之优雅的重要手段。缺乏诵读品味的“无声教学”,是对古典诗文之美的挥霍。因此,引导学生充分重视古诗词学习中诵读这一环节,形成古诗词诵读习惯,在学习中着力培养学生古诗词“诵吟唱”的兴趣和能力,努力丰富课堂元素、活跃课堂氛围、深化教学内容和探索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的策略研究,必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和我们民族的经典文化。

在学校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以及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的古诗词“诵吟唱”教学的拓展课已经坚持了三年,获得了可喜的进展,语文课堂里,古诗文教学有了琅琅的书声,有了“以诵促解”的教学理念,有了各类课程的整合和渗透,校园里有了葱茏的绿意,有了劲木昂首的骄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认为,在校园里大力开展古诗词“诵吟唱”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和思想境界,亦能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彰显校园文化的品位。

初中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

小学初中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集锦

初中古诗词复习

初中古诗词综合

初中古诗词典故

初中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