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6: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之我见

一.孔子及其作品《论语》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背后是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是我国精神文化的根基。孔子一生命途多舛,他曾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自几“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少时在实践中经受了许多磨砺,他熟读通晓《诗》《书》《礼》《易》等古代重要书籍文献,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知识和技能;孔子51岁出仕,仕鲁四年,后由于触怒权贵弃官离鲁,开始周游列国,途中遭遇围困之险、绝粮之难、加害之险,但仍未能参与政事;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取得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论语》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读《论语》这部书,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二.自由的境界

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的社会又充满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让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数等等,这固然是社会所必须,但确实又让人感到约束,于是生活中总有许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说的话而不能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吧。对于这样的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有几种态度。硬是反抗,是一种,比如像有一句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种就是屈从,彻底放弃自我,完全随顺社会。再有一种就是逃避,比如陶渊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隐士。

浩然觉得这几种态度都不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这句话,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为他既成就了内心的自由,又不违背世俗的规矩。这句话也是许多艺术门类的高妙的境界。 三.百先孝为大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解释“孝”,他既有正面的倡导 ,也有反而的批评,如:子游问孝,孔子就从反面批判了那些“是谓能养”的不孝者,认为他们不能怀着敬爱的心情,以至于和犬马没有区别。不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我们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一点,那就是《论语》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所宣传的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教条的、束缚人的东西,而是认为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这种孝是一切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先天的基础。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四.教育与治学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五.君子的礼、仁与义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六.孔子之我见

孔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以实现维护奴隶制,复兴周礼的反动政治思想,他想到若要复兴必须正名,他的证明思想子实际应用中很主观,片面,但它发展和补充了周礼思想,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相成,最后提出了”仁”作为礼的内容,“人而不仁如何礼”对‘仁’思想的系统发挥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具有特色的地方,‘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突出从政治角度即服从周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才能做到“仁”,一个“仁”的人要具备: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只是为了维护周礼的奴隶制度,他认为只有奴隶主贵族们才会有这些品质,才应该具备这些品质,一般人是不会具备的,孔子从未考虑过底层民众的利益,所以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也只是为保留奴隶制度而创立,是逆流历史而不可能成功的,但他的思想却统治着中国两千多年,我想是因为后人们把他的思想给升华了,得到了一种质的改变,进而孔子也成为了孔圣人,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几乎趋于统治地位。

孔子是通过忠恕关系来启发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关系,孔子认为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为了达到目的,他提出正名思想和仁的学说,企图用这种欺骗性的方法来维护奴隶主们的利益,麻痹人们的思想,,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先验论鼓吹者,被孟子所继承和发挥,孔子说为上智与下愚不移,他认为愚人就是一般的劳动群众,他肯定有些人认识能力和知识是不可改变的,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不存在的,孔子肯定圣人们有这种生而知之,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不仅为他的天才论奠定了基础,并与他的神秘主义天命论直接联系,由于孔子肯定学而知之的人,所以他不得不肯定一个人要获得知识就要取得直接的经验,他强调重视推理和思考,他也提出学习要虚心,他主张学习的知识要广泛,学习的途径要多样化,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学与思的结合,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先验论作为指导思想,并直接为了巩固奴隶主统治服务的,他以学礼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重视孝悌等道德的培养,轻视生产劳动,他培养的人才多半是五谷杂粮不分只是作为奴隶主身边的忠实奴才和得利帮凶,他的教育方法的经验是被他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所制约,所以也只有在批评他的唯心主义之后,这些经验才有我们借鉴的意义,他在思想方法上则宣扬“中庸’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是将两个极端进行中和,有时的确很灵活他明确提出绝四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既不要主观猜测,不要武断和留有余地,不要拘泥和固执己见,不要以自我为核心,我想他的中庸就是无论是好与坏,都要折中,那么一个很好一个很坏如果折中了,岂不是很盲从,他的折中调和是完全以周礼为指导原则的,这种方法也只能是主观的,孔子说富贵在天,我想将人的贫与富归结为天命,任何事都是由天来决定的,这显然不是顺着历史潮流而动的,他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他认为自己是顺着天命而去办事的,他是肯定鬼神的存在的,取消天和鬼神的人格外貌,保留了天和鬼神的具有意志的权威,孔子的天命论是他的整体思想的最后根据是他直接制止劳动人民犯上作乱的法宝。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 读书报告 感想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