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志书编纂讲义提纲(报)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8: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志书编纂》讲义提纲(草)

一、志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一)志书的概念与种类 1.志书的概念

“志”是“记”,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载一地自然与社会(或一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记述范围为“一地”,即某行政区域。

记述的对象是“自然与社会”或“一事物”,也可以延伸为“一行业”。

记述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 记述内容为“资料”。 2.志书的种类

(1)区域志。记载一定区域范围事物的志书,是志书主要种类,根据行政区域大小可分为总志(跨省或全国性志书)、省志、市志、区志、县志、乡镇志、村志等。

(2)专志。专门记载某专业、某事业、某项内容的志书叫专志。如工程志、山水志、名胜志、风土志以及部门志、厂志、公司志、校志等。区域志中的每一“分志”,都可以独立成为“专志”。

(3)杂志。私人杂述著作,是志书的旁枝。作品无统

一内容,记事、记地、记人、记物,各有所长,因此称为杂志。

(二)志书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

是志书的主要特征,以特定区域、特定行业为记述范围。无论是省、市、县综合志,还是专业志,都有明确的地域范围。

2.广泛性

志书记载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纵涉几千年、几十年或十几年,横涉各种门类,资料全面、系统、丰富。堪称地方百科全书。

3.连续性

志书要求记述各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有三层含义: 第一“部部相承不断修”, 一个地方首届志书贯通古今,一般上限不限,明确统一下限。若干年后承接上届志书的下限修续志。

第二“事事相接”,指志书记述事物的连续性。志书在记述事物时,要按时间顺序记清其起源、发展变化,做到记述不断线。

第三“数据不缺”,是指各阶段横断面数据不缺。形成发展线索,呈现连续性。且这些数据形成对比性,体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和因果。

4.资料性

志书不直接探索自然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提供资料,为科研或需要者使用。志书以资料见长,全面、系统记述一地、一事物情况,任何一种地情书无法与之比拟,是志书的本质特征。资料是志书的生命。

二、志书的体例与结构安排

志书的体例结构是指志书资料的组织形式及原则规范,是志书区别于其他著述的独特标志,既是志书编纂原则,也是志书的特征反映,受志书内容制约并与内容有机结合。根据志书编纂实践经验,现代志书体例结构一般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素。

(一)体裁

志书体裁,是指志书各个组成部分对资料的组织形式。常用的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

(1)述。置于全志和篇章之首述论结合的概括性文字。在志书中称为“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

(2)记。大事记、专记、附记。大事记按时间顺序记载一个地方一个时候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专记是志书正文难以归类未能充分记述的事物、事件的专题记述。附记是有存史价值,但不及专题记述的专门记述。

(3)志。志书的主要体裁,也是志书的主体,即各个专

志。分门别类地记载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4)传。人物传记,记载人物事迹的体裁。分为传记、传略、合传等。专门用于撰写够入志条件的已故人物。为突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在世人物设“人物简介”入志。

(5)图。地图、照片、统计图、交通图、指标图等。 (6)表。各种表格。有两种:一种是以文字填充的类目表,如人物表、职官表等,另一种是以数字填充的统计表。

(7)录。附录。专收不便载入正文而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奇闻轶事等。

(二)结构

即志书的内部组织构造,原则为以类系事,横排竖写。就是说志书侧重于从横的方面来表现事物的广泛性,分门别类记述一方历史与现状。横排是将事物按性质分为大类、中类、小类,相互统辖,层次分明。竖写是在类下按时间先后顺序纵写。志体结构如同一个横截面。

(三)章法

指志书的组织结构、程序和规则等。 1.时空界限明确

一是区域界限明确,不能越境越界而书;二是时间界限明确,不能随意越时而书;三是行业界限明确。

2.事以类从,纵写史实

横不缺主项,竖不断主线。“主项”为主要业务工作,“主线”为主要发展阶段。

3.述而不论

志书强调用资料说话,通过资料的排比来体现事物的兴衰起伏。理解为三层含义:

一是要“述”,如实表述事情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特点及人物经历。

二是志书是一部著述,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要通过编辑加工,将资料连成一个整体,按照事物发展自然形成的兴衰起伏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

三是“寓观点于事实记述之中”,编纂者通过资料的记述来反映观点、褒贬,不能长篇累牍地发议论,只在必要时加以画龙点晴之笔。

三、志书的文体与语言特点

(一)文体

志书文体是志书语言表现形式。文章因内容、表达方法和功用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文体。志书作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要求存真求实,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决定了现代志书的语言文体只能使用语体文、记述体。

1.语体文

即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书面陈述语体,是当代通用的语文形式。历代志书的写作,均使用当时文体。忌文白相杂、

方言土语和口头语。

2.记述体

即如实表达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特点及人物经历的文章体裁。基本要求有:用第三人称表述;记述手法为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句式用陈述句;记述次序用顺序;记述内容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6个要素。

(二)语言特点

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志书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在语言表达上有它的特殊要求。

1.严谨

即志书的遣词用句要准确,严密精细,一丝不苟,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格的科学态度。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语法、修辞、逻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逻辑上要把话说得对,说得合乎事理;在语法上要把话说得通,合乎大众习惯;在修辞上,要把话说得美,还要不出现错词、错字和语病。象“很久”、“最近”、“以前”、“以后”等笼统的词语;“附近”、“周围”等泛指词语;“多数人认为”、“专家认为”等抽象词语都不能用。

2.朴实

即文章要写得踏实,不浮夸,不说空话、套话、慎用“最”、

“极”、“巨大”、“重大”等副词和形容词,不滥用“如果”等假设之词和“由此可见”等推理之词。朴实与严谨相辅相成,虚浮的词用多了就使志书失去严谨。 3.简洁

指志书的语言要事无重复,章无虚设,段无冗句,句无余字,言简意赅,做到一句不多,一句不少,该详的详,该略的略。

(1)记事清楚,疏而不漏。如“1954年8月1日,由原松江省、黑龙江省合并成的新的黑龙江省和由辽宁省、辽西省合并成的辽宁省成立。”只用一句话就把四省合并两省的事说清楚了。但也不能一味图简,而因简害义,这个句子如改成“1954年8月1日,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成立。”简单是简单了,但没有把应该说明的东西说清楚。

(2)恰当运用句法、词法。一般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结构,少用定语和状语,基本不用补语。慎用能愿动词、假设之词、判断词和助词。

4.流畅

指语句结构清晰,文理通顺,语言流利,标点准确,可读性强。选择比喻、排比等适当修辞,使志书语言略带文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将事物的性质和情况,鲜明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现现实,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

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资料收集工作方案

志书年鉴编纂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全市县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二轮上海级志书编纂的理论思考档案馆[材料]

张北年鉴乡镇编纂提纲

第八章讲义提纲

《红安教育年鉴》()卷编纂提纲

《基础写作》讲义提纲

工会干部培训讲义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山东情网

志书编纂讲义提纲(报)
《志书编纂讲义提纲(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