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的母亲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22:55: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的母亲》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自传式的语体特点和极有分寸的语言,让读者觉得仿佛在和一位谦谦君子拉家常。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亲炙文本,走近母亲

1、一.导入: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谈感受,设计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1、说故事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2、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自学。

母亲-儿子 后母后婆-哥嫂 年轻的寡妇-五叔 典型

经历

人物

形象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这个表格给学生理出了三条线,第一条是母亲和儿子,第二条是后母后婆和哥嫂,第三条是年轻的寡妇和五叔,学生对应每一组人物关系叙说典型经历和人物形象,最后一栏是总结以上三方面,说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归结到文章的主旨上去。这个设计把全文的内容、人物、主旨都浓缩在这个小小表格中了。

此表格提纲挈领的梳理了层次、情节、人物关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更有针对性,会充分认识母亲以不同身份处理不同事务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被母亲的优秀品格所征服,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3、抓出对比

教一教: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适时的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我是这样教的,母亲处理表格中后两件事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妯娌间的闹气,过程是:忍——躲——轻轻地哭;结果是:主动闹气者捧茶相劝,母亲止哭。对待五叔的侮辱,过程是: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结果是:五叔当众赔罪,母亲才肯罢休。从过程到结果对比明显,所以学生也会马上领悟,此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其他的对比手法,既给了学生抓手,又深入挖掘了文本,引领学生走得深一些,读的透一些。 联一联:温故知新,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如: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得对比手法,刚刚学过的《藤野先生》中就有以下对比,“我”努力寻找安静场所学习;清国留学生们刻意打扮,赏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藤野先生关心照顾我,不歧视我,日本的爱国青年鄙视、诬蔑我。两组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和主旨。

提一提:给学生介绍运用对比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如果学生能走进去,肯定会提高阅读水平,丰富文学素养。

老师诚挚地介绍:进入初三,大家会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也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让我们再把眼光投向世界文学长廊,契诃夫的《变色龙》、《胖子和瘦子》中有对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通篇贯穿的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个环节体现的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赏析语言,感悟母亲

1、学一学

老师教给学生两种方法,比较赏析法、联系语境法。

运用比较赏析法学读末段,老师分析“如果”句,给学生一个抓手。我让学生去掉“如果”读一读品一品,再保留“如果”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体会带有“如果”表现出的那种谦虚的语气,文如其人,使学生从字里行间窥见人物品行。

运用联系语境法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哭”,我预计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就能分析。

2、赏一赏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赏析语言。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母亲的的性格特点,又有助于学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加深了对文章自传体语言风格的认识,那就是朴实而又饱含真情。

(四)你说我说,热爱母亲

1、学生说说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这一环节是学生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我朗读自己写的《我的母亲》一文,和学生说说我的母亲。

师生共说一话题,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拿做来教,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的说,一定要带有情感,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3、学生再说

学生接着说,期望把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真正的实现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阅读母亲

为了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的兴趣,教师激情地说:大家公认成为伟人不易,而我觉得平凡更难。母亲就是平凡与伟大的结合体。母亲真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 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这四篇文章都是写母亲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用类的眼光解读文章,同时比较同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

五、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整体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我的母亲》说课稿

说课稿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

说课稿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1]

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