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3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5: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少一点应酬 多一些学习

——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把学习放在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位臵,求知向学之风、刻苦钻研之风、博学慎思之风在领导干部中悄然兴起,一些领导干部更是发出‚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的感言。但也经常听到一些人这样说,工作太忙,公务太杂,应酬太多,没时间学习。

领导干部应酬在所难免,学习时间少,也似有缘由。但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不强不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有心学习,不必要的应酬大可压缩,必须参加的应酬大可简化,学习时间完全可以挤出来,‚应酬太多、没有时间‛不能成为理由。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用‘挤’来对付忙‛,到邓小平同志告诫‚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再到胡锦涛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领导干部减少应酬、勤于学习,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安排和精神追求,也是岗位要求和工作责任,事关社会风气的引领和干部作风的价值导向。

领导干部如何分配个人时间,涉及精神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些人认为,应酬可以拉关系、扩人脉,其收益立竿见影;而学习虽能完善知识、提高修养,其效果并不实惠,正是因为这种功利的比较和错误的认知,一些领导干部不仅不愿意学习,甚至把学习当成浪费时间的包袱。

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化解能力危机、纾解本领恐慌、跟上时代步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这是个人发展和事业兴旺的根本之道。实践证明,那些以求知为荣,以学习为乐的人,总能妥善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也大都能在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上与时俱进;相反一味陷入事务忙于应酬,工作上必然捉襟见肘,后劲不足,是对个人和事业都不利的双输之举。因此,真正做到多学习少应酬,有赖于领导干部把学习升华为精神追求,培养成第一爱好,内化为自觉行动;也有赖于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学习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激励领导干部从应酬中挤出更多时间勤于学习。

领导也是表率。领导干部如果重应酬而轻学习,就会形成不重学习的负面导向、助长社会交际的庸俗之风。相反,领导干部如果潜心好学,崇尚知识,就会带动社会的向学之风、净化社会风气,使重学崇学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将知识阳光遍洒社会,使精神甘露普润人心。这也是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学习是执政兴国之基,是赢得发展、赢得未来的根本之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更需以身作则、学而不怠,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弘扬优良作风、提升工作能力,不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奏响共同繁荣发展的新乐章

——热烈祝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

在姹紫嫣红的季节、阳光明媚的六月,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隆重开幕。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以及港、澳、台的36个代表团齐聚北京,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奉献41台剧目992场演出,展示少数民族文艺硕果。在此,我们向来自全国的各民族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预祝这一民族团结的盛会取得圆满成功!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发展。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此次文艺会演,将再一次奏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乐章。

这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成就的大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民族工作奋发有为的10年。我们党面对复杂局势,克服了许多困难,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实现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局面。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描绘时代风貌、反映群众心声、讴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作品。本届文艺会演的参演作品有反映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天府吉祥》,有反映甘肃舟曲的《民族之舟大爱之曲》,有河南参演的反映中原儿女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舍小家,保大家‛的《丹水情深》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儿女谱写的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佳话世代相传,相信这一次的会演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将续写这一传统。

这也是一次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成果的大检阅。党的十六大以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空前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烈的艺术精品。本届文艺会演生动地体现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与上届相比,现代题材作品明显增多;从艺术种类看,既有传统的歌舞、戏曲,又有交响乐、杂技等,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再次证明,我国少数民族不但传承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而且善于借鉴、吸收兄弟民族甚至国外的新鲜事物,在保持浓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这更是一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弘扬。展示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弘扬团结统

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讴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根本宗旨。这次演出的剧目既有表现我国各民族相依互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主旋律,也有表现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重要贡献的历史剧。既有抒发中华儿女对祖**亲真情挚爱的抒情大戏,也有表现人类大爱和对真善美追求的原生态节目。悠长高远的蒙古族长调、高亢嘹亮的塞上花儿、醇厚潇洒的彝族民歌……既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缩影。

了解一个民族,不可能离开这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自然也包括这个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大幕徐徐拉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恢宏画卷。让我们满怀期待,共享这一少数民族的文艺盛宴!

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起点

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在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不断改善人权状况?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6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二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我国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人们记忆犹新,3年前,在外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内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困难情况下,我国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出台了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不断推进各领域的人权保障。今天的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政务公开方兴未艾……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见证着中国人权事业的历史性进步,也证明了一个国家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

紧密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了一系列人权发展目标:从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到开展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这些计划着眼于持续全面地推进人权事业发展,深刻诠释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描绘了人权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人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新制定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更加紧密地将人权事业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各项建设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将人权改善与破解发展难题、民生热点、权利保障问题对接起来,更加注重从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环节提升人权保障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充分表明,2012—2015年既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强人权建设、实现人权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实践证明,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和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求真务实的人权事业发展战略;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臵,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人权改善途径。正是遵循这些基本经验,中国政府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的人权事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实现公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崇高目标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坚持依法、全面、务实地推进人权事业,全面落实《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把制度设计化为行动力量,就一定能写好人权事业的‚中国答卷‛。

让“最美”之花盛开

‚学习时代楷模‛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会议,对于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最美‛是近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身边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的热情赞誉,‚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大学生‛、‚最美孕妇‛……他们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普普通通,却以高尚的行为构筑着文明的大厦;他们来自基层,平平常常,却成为道德建设的榜样。‚最美‛,他们当之无愧!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等楷模,是近一个时期‚最美‛的典范,引发了舆论的热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之所以热议,社会之所以关注,就在于他们坚守的不仅是道德的基本操守,而且展现出崇高的思想品格。在张丽莉的心中,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是恪守基本职责;在吴斌眼里,保障乘客安全是应尽的义务;在高铁成看来,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是必须担当的使命。这种爱岗敬业、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变化,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面临考验。处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涌现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着主流道德观念,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是孕育过无数英雄的土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楷模辈出的时代。翻开新中国光辉历程的每一页,都可以倾听到一曲又一曲时代楷模的颂歌;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可以阅读到一个又一个时代楷模的动人篇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开展‚双百‛人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宣传郭明义、杨善洲、沈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推进。广泛开展‚学习时代楷模‛活动,顺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也一定能够将学习英雄楷模的力量化为全社会的实际行动,让‚最美‛的道德之花遍地开放。

学习时代楷模

誉。时代楷模的名字和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广为传颂,在人们心中久久回响。

兴起学习时代楷模的热潮,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正在广泛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延伸。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的事迹可钦可敬,可望可及,道出了伟大出于平凡的道理,反映了老百姓崇德向善的追求。学习时代楷模必将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关爱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时代楷模都拥有高尚的品格,这样的品格体现了助人快乐、奉献心安的幸福观。在他们的人生价值坐标上,利他是一种情怀。学习时代楷模,让高尚的品格成为我们人生的第一追求,可以促使我们在人生中,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这样我们的社会就能够和谐发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幸福也会因此属于社会的每一位成员。

时代楷模朴素平凡,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他们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散发出时代的光彩。当我们每个人都从细微处做起,自觉维护社会文明大厦的道德基石,社会总体文明程度才会提升,我们的周围才会亲切、友善、温暖。

在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和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职业操守闪耀出的光辉。他们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所以能在工作中创造一流业绩。学习时代楷模就是要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爱岗敬业,用出色的工作业绩展现良好品德,用不懈努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坚持不懈地推进石漠化防治

6月14日发布的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石漠化防治出现重大转折,石漠化土地由过去持续扩展转为净减少,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石漠化导致土壤流失、植被衰退、岩石裸露,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丧失,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也是当地贫困的主要根源。如果不加强石漠化防治,岩溶地区就很难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也会影响国家生态安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岩溶地区的生态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将扶贫开发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大力开展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2008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启动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工程。2005至2011年,岩溶地区累计治理石漠化197.5万公顷,区域植被总盖度提高4.4个百分点,石漠化土地以每年16万公顷的速度缩减。一些过去荒山秃岭的地方如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实现了大地增绿、群众增收的双赢。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石漠化地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大,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5倍,人地矛盾突出,各种人为逆向干扰活动依然频繁;植被正处于恢复阶段,生态系统仍很脆弱,生态保护压力大;现有12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土地亟待治理,且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石漠化防治的长期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绝不能因为石漠化开始逆转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山区面貌有所改善而减少投入,绝不能因为石漠化防治工作持续向好而有所松懈。要正确处理石漠化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关系,解决好生态建设与农民当前利益的矛盾,农民传统习惯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当地资源禀赋有限的矛盾。从改善当地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出发,坚持依法防治,综合防治,科学防治的要求,创新思路,强化措施,艰苦奋斗,为促进绿色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颂扬时代楷模,我们责无旁贷

连日来,张丽莉、吴斌、高铁成等时代楷模已经引发全国各行各业的学习热潮,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把他们的善行义举传向四面八方,深深感染了亿万群众。新闻媒体在传颂时代楷模感人事迹、激发群众追求高尚道德、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代楷模的事迹就是动人心弦的乐章、感人肺腑的诗篇、震撼心灵的故事,不用任何修饰,已经足以令人感动。这是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是值得关注的新闻热点。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光荣,聚焦他们、礼赞他们,弘扬凝聚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是正确引导舆论的生动实践、是坚持三贴近的有效途径,是落实‚走转改‛的实际行动。

学习时代楷模,推进道德建设,就是要让时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这就需要社会舆论的全力营造,大众传媒的深入推动。作为新闻传媒,要把颂扬时代楷模、宣传时代楷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大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唱响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要广泛搭建平台,丰富渠道载体,使时代楷模的事迹广泛传播,广为人知;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使学习宣传时代楷模的活动持久不断开展下去。只有形成礼敬时代楷模、关爱时代楷模的舆论环境,才能有效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整个社会更加文明祥和、更加温暖和谐。

时代楷模的事迹感人至深,人民群众对时代楷模的礼赞多姿多彩。一个个‚最美‛的道德典型说明,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工作者只有对真善美怀有满腔热情,对平凡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怀有感激和敬意,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暖流‛,用情去书写‚身边的感动‛,才能将时代楷模的精神实质、人民群众的心底期盼、全社会的学习热情呈现出来。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履行使命抓常态,增强责任感,发挥主动性;更加自觉地贯彻群众路线抓贴近,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更加自觉地适应时代要求抓创新,增强感染力,扩大覆盖面,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弘扬正义、传播善良、温暖人心,以实际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尊重知识缔造美好明天

备受瞩目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经过7天时间的紧张讨论,世界154个国家达成共识,会议正式缔结了《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这是世界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又一新起点。

32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便以融入世界的胸怀走上世界知识产权保护之路。1980年6月3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九十个成员国。30多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国际知识产权各个重要条约,版权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版权相关产业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2008年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

缔结《北京条约》过程中,中国表现出来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的力度和决心,带给了世界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北京条约》的成功缔结,见证了正在崛起的中国能力,更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知识产权大国地位及近年来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成绩的肯定与认同。中国,用32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之路。中国,用积极的行动践行着对国际公约、条约的承诺,承担着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负责人高度评价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更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未来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亚洲,因为,中国的发展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还要清醒地面对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对内,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时间不长、知识产权保护有很多不足、公民知识产权意识有待增强、侵权现象依然存在;对外,文化产品的传播力量亟待提升,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薄弱等等,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中国进入世界竞争舞台的脚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给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版权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用学习提升我们的执政智慧

——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尽管绝大多数干部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的出发点或是为了拿到学位而学,或是抱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急用才学,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领导素养、提高执政能力和提高精神境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以贯之,更好地执政为民。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以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虚心学习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过去照搬照抄别国经验的误区,在博采众长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回顾历史,每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我们党始终强调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加强学习,在学习中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学习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学习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今天,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广泛深刻的变革。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调整,如何兼顾各方利益,推进改革发展?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面对社情民意表达方式和渠道的日益多元,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如何提升统筹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面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种种‚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无不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智慧。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更应当牢牢树立起危机感与紧迫感,通过加强学习来振奋精神,提升修养,弥补能力的不足。

考验来自哪里,学习的目光就应盯紧哪里,从那里找到工作的突破口:通过学习,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增强科学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增强治国理政的能力水平;通过学习,涵养心灵,创新理念,构筑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高地;以人民为师,在深入倾听群众呼声中把握时代课题,在总结群众经验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唯有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才能抓住机遇,从容应对挑战和考验。

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一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时光又走过了10个年头。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大业中,这10年经历了怎样的奋斗探索?在时不我待的中国现代化里程表上,这10年又有着何种特殊意义?

‚中国将用1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文明50年的发展道路。‛新世纪之交,就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预言中国的前途。如同当时盛行的‚中国崩溃论‛,这样的预言同样令人将信将疑。

从2002年到2012年,谁能想到,中国经济总量会实现从世界第六到第二的跨越?谁能想到,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谁能想到,中国会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甚至比预言更精彩的‚中国故事‛,绝非仅仅是机遇的恩赐。

从2002年出发,我们会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中国既有前人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也面临着发展以后的各种难题: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约束‛加大、收入水平提高伴生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产生的‚权利诉求‛增多、利益格局变化中的‚民生短板‛凸显……如何解决这些发展起来的新问题?如何跨越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新难关?如何保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

10年间,在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之时,我们深入思考发展真谛,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各种利益关系变得复杂之时,我们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抓住和谐社会这个重点,构建改革发展稳定的牢固地基。在国际国内局面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我们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抓住战略机遇期这个关键,走出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10年间,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科学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指针。发挥市场经济优势,提高效率;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形成;从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提升;从尊重人民群众‚四权‛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性框架进一步完善。我们用社会主义现代化1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进军、用社会主义中国1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用13亿中国人民10年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完善了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10年,我们避免了‚拉美陷阱‛与‚东亚困境‛,成功实现转型,改写了世界舞台上现代化模式的既定格局。从中国现代化路径来看,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

10年探索不寻常,10年分量沉甸甸,10年成就很辉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创造伟大历史,也拥抱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3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