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1 16:50: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银坑小学

王琼英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作为新教材,是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遵循课程目标的要求,并根据高年段学生的特点,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要求下编订的。该教材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在优化教材内容,整合教材结构,活跃教材呈现方式上又有创新。进一步彰显了该套教材新、宽、活、实的特色”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专题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分为“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二、专题内部结构的变化之处

1、单元导语增加了新的内容

导语: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兴趣, 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

2、口语交际与习作单列,并提供多个话题供师生选择。

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指导,增加了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性,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联系更加紧密。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两者可以灵活处理的。

3、将“语文园地”改为“回顾·拓展”,并增加了新的栏目。

(1)由“语文园地”发展而来,为了适应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设置,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能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增加了新内容,〈交流平台〉由低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内容,交流关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重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

下面我针对各组来具体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建议,不对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组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围绕着阅读。教材的安排上,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终生受益。

本组教材由2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口语交际读•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精读课文后面又安排了综合学习和小练笔,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在“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等训练内容中要引导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人名言,与爱读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的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季老在谈话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要善于读书,常读常新。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有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

1 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我的“长生果”》:这是作家叶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了读与写的关系。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情真意切,真实可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成长。尤其是两次作文的实例,有力地印证了阅读的功效。“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在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并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第二组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古诗词三首》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唐代张籍《秋思》、清朝纳兰性德《长相思》,这是一组游子思乡的绝唱;《梅花魂》,“魂”字画龙点睛,一幅梅花图,一生恋国情;《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意,有其形,有其香,有其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美丽的童年回忆;《小桥流水人家》从平凡的景致品味到了

浓浓的乡情。

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的角度有很多,要根据教材特点加以把握。

1.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要品味文本的语言,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如《梅花魂》的语言就极有特色,语言含蓄,感情深沉。如第二自然段,至少我们可以读出三层意思:一是外祖父教“我”读诗词,用心良苦,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外祖父这样做是让我不要忘记民族文化。二是外祖父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些诗词,其实是在借诗消愁,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三是读者读着,外祖父哭了,而“我”拍着手笑,这一“笑”一“哭”之间,是以“我”的少不知事衬托外祖父的深沉情愫。细读文本,就是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

2.从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

《古诗词三首》中的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词。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的鲜明个性。在接受他们作品时,同时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诗中的月亮、秋风、故园,已不再是简单的景物,而是承载着无穷的韵味,成为离愁的意象。诗歌借写景叙事来抒情,辞短情长。正如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二、教法建议

奥斯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把全部的教育学、心理学都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了解学生的起点,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预设时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2)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系统的讲解?(3)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如《梅花魂》勾勒的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距离学生的生活与情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很难理解文中一些含蓄的语句,深沉的话语。所以,要让学生先对梅花的品格和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理解这份深沉的爱。正如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说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

三、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第二学段阅读的主要任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主要解决“写什么”。第三学段阅读的新要求: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主要解决“怎样写”。这是第三学段的新要求,要在教学中引起重视。

如《梅花魂》一文的教学过程:(1)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想一想每件事情中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外祖父的思念之

2 情?(3)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学生不但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第三组教材解读

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导语部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里让学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

课文解读: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讲一个意思,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地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本课地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并通过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相关知识。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探究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

说明角度:《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

表达方法:《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松鼠》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

语言风格:《鲸》语言精炼平实;

《松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训练重点: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是以以前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延伸与发展。目的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而后者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的整合意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学

生的科学素养。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等有机整合起来。

寻找切入口,突破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深究,应该把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上。

第四组教材解读

它正像单元提示中写到的一样“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既然是丰富的人生哲理,单单从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单薄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

1、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

本单元教学其中的一个重点是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去悟得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文本学习和生活实践体验中走几个来回,以达到对所悟得的人生哲理立体化的体验。因此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应把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激活思考,悟得哲理。只有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教学过程中才能教得新、教得实、教得活。

可以把这些学生生活中的“大鲈鱼”被搬到课堂上,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论一论,暴露其最原始且最纯真的想法,教师、学生以一平颗和的心去看待当时真实的想法,不管当初做的、想的是对是错,最主要是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之后以后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环节中,避免出现学生们都是说大话、套话的现象,这样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这些诱惑人的大鲈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其他三篇课文中,也可以追求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结合点。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让学生讨论自己生活当中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办法的事例;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找找身边“落花生”式的人物,(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等)并谈谈此时对他们的看法;教学《珍珠鸟》时让学生谈谈生活实践中由于诸多的不信赖而造成的诸多尴尬„„

2、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虽然都篇幅较短,但却字字珠玑、极富深意,因此应尽量让学生走过简单的文字背后来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找词、找句、讨论、分析的过程中

3 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像这样的环节在其他几篇课文中同样也可以用到很多。如:在《珍珠鸟》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站在珍珠鸟的角度多次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第10自然段是让学生想象这时小鸟会说些什么?(补充)第13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珍珠鸟在梦中梦见了什么?(补充)通过这样的想象说话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感悟、讨论、辩论、朗读、即时写话、做书签等多种方式,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验。

4、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的小事中悟得深刻的人生哲理,得到利于一生成长的人生启示。这其实只是三维目标里的其中一个要求。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会看到这几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即课文都由情节性强的故事和从故事中提炼的道理这两部分组成。像这样的写作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运用。因此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收获生活上的启示,更应让学生收获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如在《落花生》中安排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第四单元的教学,我想是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培养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五组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由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包括两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 “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每个主题活动都是先提出活动建议,然后给出一组阅读材料;主体部分前面有一个导语,主要是提出学习任务;主体部分后面有一个结语,提出办展览、办手抄报等成果展示和继续探究的建议。

1.“阅读材料”激趣型

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但“阅读材料”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不能以学习“阅读材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材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这些阅读材料不讲究系统完整,不拘一格,既有字谜、歇后语、错字笑话、神话传说,也有知识短文、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四字韵语、书法作品。学生们阅读这些资料后,便可以轻松地迈入了汉字王国的大门。

2.引导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在《遨游汉字王国》中,教材的提示是:“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

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十分强调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参谋、顾问和咨询人员。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本次综合性学习历时较长,活动内容较多,又是第一次遇见独立的整体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的制定相对重要。

3.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充实到活动中来,才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同时,把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才有好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情况,指导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汇总,指导他们围绕主题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指导他们进行编辑、加工。如,可以用笔抄写,做成手抄报,可以粘贴在积累本上,可以制成电子版报,也可以自己设计封面、插图、版式,装订成册等。

4.注重交流展示。

小组活动以后,要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交流的关键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让每个同学反映自己学习的成果,分享其他同学的收获。

5.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根据材料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小结,总结自己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得到的收获。小组和教师评价可以适当采用等级或星级。小组评价要强调多看别人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学会赞赏他人。教师的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这种过程型成长记录,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决定了它涉及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内容,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它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应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这个学习过程应是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体现“语文味”。

第六组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单元导语中就点出了本单元的主题: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教材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1.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那么,是不是一上课就得抓住重点段来感悟呢?我想不然,教师上课是得抓住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我们要把握的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这样的段落或句子,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全文

4 的一个切入点和感悟点,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感悟过程。而要寻找到这一合适的感悟点,首先应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整体,找准了文本的基调,对局部的理解才会到位。

2.整体规划

抓住文眼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特别强的文章,文中人物心理变化也很复杂,值得推敲的句段也很多,课堂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教师对文本得先有个整体规划。课文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文主要写了“了不起的父亲”和“了不起的儿子”两大板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都是因为他们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主线,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课文写父亲的了不起,共写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父亲悲痛欲绝,但一想起自己对儿子的诺言,又重新挺立;第二个画面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挖废墟中的儿子;第三个画面是父亲长时间孤军奋战,面目全非。在这三个画面中,第三个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最有感染力、震撼力,最能说明父亲的了不起,最能体现父亲那饱含血泪的沉甸甸的爱,最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避轻就重,抓住这一片段重点感悟。

3.细读文本

充分感悟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来感悟父亲不怕艰难,不放弃的精神固然是最重要的,许多名家大师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参考用书上去看看他们的一些设计,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我觉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光光通过读来感悟是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

,他的肚子已经

,衣服

,他的脸上

,但是,他想到

,于是他又

。”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事?”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中写到父亲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可在当时地震现场,这种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父亲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因引燃煤气罐而爆炸身亡,也很可能挖到自己儿子的尸体。可以说父亲在挖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管是生还是死,父子都要在一起。通过想象对父亲那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也同样可以通过想象。课后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当时的阿曼达只有七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可能不感到恐惧,在废墟下的漫长时间里,不可能不哭

泣,不可能不感到绝望。他是怎样战胜恐惧,战胜饥饿,重新鼓起勇气的,又是怎样把这种力量带给其他同学的?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把埋在废墟下的这一过程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通过想象,更能感受到伟大的父爱对孩子的重要。

第七组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富有时代感的诗歌,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认真研读整组教材后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把整组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单元中各学习内容之间的铺垫和照应。

教学的总体思路:课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当时历史的回顾,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爱国之情。《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因为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主要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一、借助资料,丰富文本体验

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较难体会。为克服这一阅读障碍,相关资料的拓展在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的重点,这一要求也贯穿了整个单元的始终。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课中教师紧扣语言文字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或进行拓展阅读

二、揣摩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在文本方面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5 1.着眼于遣词造句

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资料体会。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进行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以达到迁移和运用的目的。

抓住重点词句出示,并适当展开引导。 2.着眼于篇章结构

文章的布局谋篇是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的,如果课内阅读的关注点只在文章内容上,势必影响阅读的质量。“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习作时有意识的运用。关于这一点,教材在课后思考题中也提示了重点。

第八组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教学建议

1.突出单元主题,丰满领袖形象

今天的孩子,对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只是在有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略知一二。从一个口耳相传中万民敬仰的一代伟人,到大气磅礴的诗人;从高不可攀的革命领袖,到一位经受丧子之痛的慈爱的父亲,一位老百姓眼中亲切、似曾相识的首长。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

《开国大典》在这一主题中也应体现新的教学功能。感受毛泽东的的伟人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

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如:“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2.品味语言精妙,领悟描写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都应有所侧重。高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在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更深入地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法、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使阅读为表达服务。本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教学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具有旷达的心胸和无私襟怀的毛泽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好这些语句和语段,更应该主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要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实施建议

根据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要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要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精神,精心进行教学预设。本组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能看懂。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多媒体助读,以表演助读。不能以学生的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个人的阅读。要进行整体感悟,扣读导悟。不要将课文掰得过碎,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要力求上得真实、朴实、扎实。要精讲、多读、多练,既要让学生“动口”,又要让学生“动手”,不可“君子动口不动手”。课后练习中小练笔,是重要的基础训练内容,最好能让学生当堂完成。

根据本阶段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2.充分利用专题单元中各文章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专题单元,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进行本组教学要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做到“我读书我快乐”

6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建议

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