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6: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二、介绍背景:观看视频——《无声的中国·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 1 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注意各标题之间的联系。(放朗诵视频,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听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1)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

三、

四、五节。

(2)提问:第

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3)提问:第

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2.文脉梳理

(一)纪念动机:一.写作缘由 二.写作目的

(二)纪念内容:三.回忆交往

四.请愿经过

五.死难现场

(三)纪念意义:六.经验教训

七.死难意义

四、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第一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侧重悲痛的回忆和哀悼

①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者。 ②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第二部分: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侧重愤怒的揭露和控诉

③生平事迹:女师大风潮 赁屋授课 ④遇难经过:欣然请愿 三〃一八惨案

⑤讽刺暴行:‚伟大‛ ‚伟绩‛‚武功‛ (反语)

第三部分:议论‚三〃一八‛惨案教训和深远意义——侧重探求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⑥总结教训:煤的类比——不宜用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陶潜的诗——青山埋忠骨有亲人友人哀悼亦足矣 ⑦热情讴歌赞颂:出乎意料——当局者竟这样凶残 流言家竟如此下劣

中国女性如此从容

惨案意义——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鼓舞人们前仆后继

五、课堂小结

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思路的起点是文本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词,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六、布置作业

2 1.反复深情地诵读课文。 2.背诵第二和第四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2.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独到。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二、分析鉴赏

1.学生自读第

一、

三、

四、五节。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反抗校长——敢于反抗、有正义感

赁屋授课——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2.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 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者。

学生甲: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就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作者处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中。

学生乙:作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作为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尊敬,踏着牺牲者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比轻蔑(明知道这些东西会‚快意于我的苦痛‛而偏偏将最大的哀痛显示出来,这正是作者对于这些东西的严峻的示威)。

学生丙:作者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有作者的自谦,也有对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小组讨论: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然后举例说明。

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3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4.作者一方面说“写一点东西”,另一方面又说“无话可说”“说不出话”,请找出这些 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说——痛悼、揭露、唤醒——悲愤 无话可说——悲愤至极

5.思考: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刘和珍,还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名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和她们的勇敢。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罪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三、品析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小组讨论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解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 (一二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2.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三四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 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 ‚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强调爆发。

3.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

4 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五六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 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 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 分悲愤的心情。

4.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七八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 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 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5.解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九十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 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 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全文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文章的

二、四小节。 2.完成《全程设计》上相关的练习。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