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9: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记叙散文的含义以及特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这篇记叙散文的学习,学会归纳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的感情线索,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关键的句子。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体会文中关键句子包含的深刻涵义。 【教学方法】

品读,讲解,讨论,提问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教科书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他被毛主席称为是骨头最硬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没错,他就是鲁迅。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有人私底下问过毛主席:“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您会怎样对待他?”毛主席是这样回答的:“他要不就不说,要不就把他抓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统治者来说,鲁迅是多么大的一个威胁。他用他那睿智和远大的目光,把统治者的阴谋统统展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丝毫不肯妥协,这样的一个人,让那些统治者对他恨之入骨,除之而后快。那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记叙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二、简略地介绍一下鲁迅,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刘和珍的相关事迹。(ppt)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写作背景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讲完背景以后展示一些当时的图片给学生看)

3、介绍刘和珍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三、生字词的读音。(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

四、根据课前预习,已经叫学生概括每一节的段意并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一下题目中“记念”为什么写“记念”而不是写“纪念”,因为当时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很多词语的用法都不是很规范。然后让学生花两分钟时间浏览一遍课文,找学生回答这七节分别讲了什么。(找同学回答,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大意,并把这七节分成三个部分:纪念的目的;纪念的内容;纪念的意义。(板书)

五、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然后概括每一节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或者隐含的一些作者的观点。

(一)第一部分(第

一、二节)的讲解。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ppt),精读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出现了非常相似的三句话:“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三句话的含义分别指什么?

2、怎样理解“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段话?

3、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两句话?

答案:

1、要点:①A、师生之谊;B、编读之情;C、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哀悼。②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③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因此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经验教训,“更奋然而前行”。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

2、要点:A、“尤”字包含的意思;B、“出离愤怒”的意思;C、“深味”;D、“浓黑的悲凉”;E、“快意”、“奉献”。总结整一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3、要点:A、“真的猛士”强调作用,指真正的革命者;B、“直面”;C、“幸福者”,“哀痛者”。

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第一节的写作缘由就是作者的悲痛愤怒之情;第二节写作的必要就是为了唤起民众。(第一课时,到这里,如果有时间,就让学生朗读第二节)

(二)精读第二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三节写了关于刘和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

2、“已“和”尤“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3、“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答案:

1、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富有斗争精神);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远见卓识)。

2、“已”、“尤”,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3、、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

讲完了这些,再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里的两个“沉默”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尝试分析一下它们的具体涵义。 答案: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第五节就主要讲一下作者对女子的一种赞颂,以及“伟绩”“武功”是用了反语。

总结这一部分,第三节交往始末,主要表达了作者暗自诧异的感情;第四节主要是写了遇害事实中,刘和珍的表现是微笑和蔼,敌人却是下劣凶残的;第五节讲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遇害经过,她们的表现是从容辗转。

(三)精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理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

2、作者引用陶潜的诗句,想表达什么意思?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答案:

1、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2、引陶诗的意思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就不算白流。

3、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烈士对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有许多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六、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1、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坚持追求进步思想,渴求真理)

2、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远见卓识)

4、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爱国热忱)

总结: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二)总结文章的艺术手法。

主要是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的手法。主要分析第五节。让学生了解。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