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2:53: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执教人丁亚萍

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3、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设备、图片、音乐等 课型:阅读课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阅读法、电教法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用时三分钟)

司马迁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他身处逆境但奋斗不止,通过奋斗来创造生命价值。这种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历史正是在这些志士仁人的前赴后继、“奋然而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鲁迅先生对这些志士仁人也有很高的评价,称他们为“真的猛士”。

第一板块我们探究了司马迁关于“生存选择”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种种人生百态,进一步透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在历史深邃的星空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鲁迅先生何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到录像里找找原因。 [大屏幕播放“三一八惨案”。]

二、背景知识(用时五分钟)

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这个惨绝人寰的事件造成了47人死亡, 200多人受伤。而这些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先生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者,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在悲痛中写下的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吧,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表达这份悲痛之情的。

三、解题(一分钟)

同学们,本文是《记念刘和珍君》,我们知道,一般我们纪念某人一般会写“纪念”,而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是否写错别字了呢?

(同学可能回答不是)那我们来走进《记念刘和珍君》,看看鲁迅先生是不是写了错别字。

1 在上课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我在大屏幕上已经打出了几个生字,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认一认。(抽两位同学朗读大屏幕上的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用时十五分钟)

(一)基础累积:

1、正音:洗涤(dí) 惮(dàn) 攒射(cuán) 尸骸(hái) 长歌当哭(dàng)

桀骜(jié’ào)喋血(dié ) 杀戮(lù) 殒身不恤(yǔn)(xù)荫庇(yìn) 看来大家的预习效果非常好,希望保持下去,那现在大家集体朗读两遍,在课堂上再次巩固。我们已经把文章的生字给梳理了一遍,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文章的学习。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鲁迅先生写得颇具特色,整篇文章由七节内容构成。同样我还是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快速浏览一遍本文,思考大屏幕上的思考题? [大屏幕播放思考题] 1.课文的七个部分中哪些部分是集中描写记念刘和珍君的?

(二)划分段落:

1.课文的七部分内容中哪些部分集中写记念刘和珍君?——明确:

三、

四、五部分。这三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

除了这三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是介绍写作缘由,第二部分是交待写作目的,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起。第

六、七部分是总结经验教训和热情讴歌赞颂,其作用在于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样,我们很容易地把文章分为了三段,即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板书:

一、缘起(1-2)

二、记念(3-5

三、教训、意义(6-7)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既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大家今天学得不错,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脉络,但是我们知道本文是鲁迅先生面对爱国青年刘和珍被杀,而反动派却任意诋毁的无耻行为所激发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文章,那么它必然带有鲁迅先生的某种感情,到底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来找找本文的情感思路。大家可以思考大屏幕上的思考题! [大屏幕播放思考题]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刘和珍所写,他称刘和珍为真的猛士。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一下在你的眼中,刘和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事迹着手,可以联系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抽小组回答)

四、研习文本:(用时二十分钟) 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一)从事迹入手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温和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 总结: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五、结束语

好,通过寻找,同学们说刘和珍是一位追求真理的爱国青年,那么面对这样一位爱国青年的被杀害,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呢?同学们课后请思考“文章开头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后来又说“实在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联系全文,找出类似的所有语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探讨刘和珍。

六、布置作业

做《世纪金榜》字词巩固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用时两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讨论已经了解了刘和珍这个人物形象。课后我让同学们去思考“文章开头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后来又说“实在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联系全文,找出类似的所有语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学们在课后有思考吗?好,那我们先请同学起来告诉大家他找到了哪些句子。

四、研习文本:(用时三十分钟)

1.文章开头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后来又说“实在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联系全文,找出类似的所有语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文章语句: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大家来看,这些句子可以说明鲁迅先生处于说与不说之间,为什么他会这样写呢,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句子的呢?大家请小组讨论一下,等会我们来交流。 明确:程君的要求,刘和珍生前最爱看“我”的文章,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表现出对追求进步的执着,面对这样一个青年的牺牲,作者写东西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与尊重。

我所住的并非人间,黑暗的社会、残酷的事实让鲁迅先生出离愤怒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让他倍感心寒,心情压抑到已经无话可说。

但毕竟“我”还生活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面对如此残酷的事实,“我”必须写点什么„„惨绝人寰的事实却让一些庸人无动于衷,并且开始忘却,这让鲁迅先生感觉使命的重大,于

3 是写一点东西唤醒那些庸人成为必要。

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让“我”的心受到震撼,“我”感觉无话可说,也说不出话来,唯有沉默是最好的方式。在这里,对黑暗的反动派政府和制造流言的反动文人的痛恨之情让鲁迅发出“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的慨叹。

前面强调的沉默似乎是让人们不要言语,但是刘和珍这样的猛士的牺牲以及杀人者的无丝毫愧疚让“我”还想再说些什么,至少也让世人看看这黑暗的现实。

庸人在渐渐淡去的牺牲中看到了微茫的希望,但是,真的猛士还是会奋然而前行的。“我”在这份悲痛之中再也说不出话,仅仅这样记念刘和珍君这个猛士。

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成为本文的感情线索。

(二)鲁迅先生眼中的刘和珍(在感情思路的基础上掺插关键语句)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深味”,深深地体味。“非人间”指的是当时的黑暗的政府与现实。“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凄凉。浓黑的悲凉指的是当时社会那种黑暗、不公平到了极点的状态。作者的哀痛在反动派眼中会感到痛快,但是尽管会让他们痛快,但作者也只能将这份悲哀之情恭敬地呈现给那些牺牲的真的猛士,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同学们提到了这句话,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先来看两句话,他们同样是鲁迅先生在“三一八”惨案后所写。 出示投影:

①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②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这里指的是刘和珍。“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惨淡的人生是指黑暗没有前途的现实,直面人生需要莫大的勇气以及不能退缩的态度,直面惨淡的人生则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鲜血是指死亡、牺牲等,淋漓的鲜血表明死亡的残酷。为了信仰,为了革命,我们的革命战士必须做到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地步,而真的猛士更需要这些品质。我们知道,对于死,古人有很多的见解,著名的孔子曾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中国人自古忌讳死,但也重视死的方式,死有很多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也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的话,可见对于死,中国人都是尊崇为义而舍身。那么,真的猛士就必须正视淋漓的鲜血。

哀痛者,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英雄赴死,这些让刘和珍感觉哀痛;幸福者,为了理想而献身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大家再看下面一句,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里的庸人指的是什么?“庸人”者,

4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指的是在时间的流驶下牺牲、死亡和悲痛在庸人的眼中已经渐渐的淡忘。

现在让我们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能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同样老师也找来了鲁迅先生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所写的一句话,同学们先来看看,希望对大家理解这句话有帮助。

出示投影 :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所造成的残酷事实。“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样的惨象和流言让鲁迅目不能视、耳不能闻,以致让鲁迅发出没话可说的感叹,那种悲愤到极点的心态让鲁迅先生明白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故而说出“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默无声息的“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造成惨案,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这就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是反动派的武力以及严酷的思想统治让人们不得不沉默,这里鲁迅先生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

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那现在就让我们集体来朗读一下这一段,希望读出那种感情,惨象预备起。

4、时间永世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明确:太平的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即所谓的“太平盛世”。但是发生了这样的流血牺牲事件还能如此太平吗?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其实,“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这样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词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一个太平表现了作者对这样的社会的一种愤怒和悲哀,对身处这样社会的人们对于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而感到无比的失望。

5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那些反动派文人,那些说刘和珍们是受人利用的反动派文人。他们不分是非黑白,站在反动派段政府的一边帮他们粉饰天下,攻击真正的猛士,这些人是我们批判的对象。

5、“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

“中国人”是指包括反动派的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另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在上面这些句子的研读中我们发现那种血泪之情的确让人感动,我们也体会出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悲恨之情。现在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那种感情。

四、深化主题(用时八分钟)

1、是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请愿是不在其中的„„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明确:虽然鲁迅先生不主张请愿,但是这次请愿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至少在亲族、师友、爱人心中留下旧迹,随着时光流驶,尽管是微漠的悲哀,至少还是记得的。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他们“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又走向斗争的可能。

第一节中,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节中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

6 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文章写的意义,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鲁迅先生有写别字吗? 明确:没有。记是因为有许多人开始淡忘这件惨绝人寰的惨案,故而鲁迅先生想通过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们勿忘悼这些真的猛士。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赏析了《纪念刘和珍君》,也从一些语句中体会出鲁迅的那种悲恨之情。其实,这种悲恨之情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有所表现,接下来大家自由朗读,再次体会那种悲恨之情。

四、自由朗读(用时五分钟)

体会文章中所表达悲悼情怀以及鲁迅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的豪情。

五、结束语

同学们,学了《纪念刘和珍君》,相信你会有很多感触。我希望你们能够记住中国的这些历史,随时鞭策自己勿忘国耻,做一个真正的爱国青年!同时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凭着你们的努力,我相信你们的未来将是非常美好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

2、完成世纪金榜的作业。

3、阅读鲁迅的相关作品。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缘由

主体 教训 意义 资料附录:无 教学反思:《记念刘和珍君》在原先的课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讨论等课堂环节。在第一课时,分段后的段落大意概括增加了难度,让学生感觉困难,在讨论刘和珍这个人物形象时讨论激烈,并让刘和珍这个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较为成功。在板书上,把学生的回答原文写成板书,既是对学生尊重,

第二课时,围绕情感思路并插入重点难句的解答,虽然重点落实了,但用时35分钟太长,25分钟较为合宜。因上部分讲得太长,以致在目的意义部分让学生简略概括,此部分重点没有落实好,在课后从作业上进行补救落实。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