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残疾健康指导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1: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

一、什么是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组严重的精神障碍,常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而病人自己却不能认识精神症状本身是不正常的,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精神症状,与此同时,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也严重下降。就如民间说的一些哭笑无常、无端发怒、胡言乱语、行为怪异等精神不正常的“发神经”、“神经病”,它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等。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常呈慢性病程,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精神病同“感冒”、“肺炎”、“胃溃疡”一样,是一种疾病,而且,并非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国约有1600多万精神病人。

二、如何早期发现精神病人?

有些精神病人早期常不易被周围人发现。如出现以下症状,请尽早咨询:

1、性格改变:如活泼、开朗、热情好客变得沉默少语,孤僻独处不与人交往;由注意整洁变得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洗澡,不理发、不更换衣服等等。

2、情感变化:如变得冷淡,与朋友疏远,无故自笑等。

3、敏感多疑:如认为周围人们互相谈笑是在议论他,讥笑他,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等。

4、脱离实际、沉湎于幻想之中:如“白日梦”。

5、行为怪异:如独自发呆,对空自语,侧耳倾听等。

6、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过度强调自己头痛、失眠、易用疲劳等。

三、家中有精神病人应该怎么办?

1、承认现实:由于世俗偏见,家属往往怕丢面子,怕影响病人的前途而不予承认这一客观现实。其实这样既耽误病人诊疗良机,廷误病情,同时也加重家庭负担。

2、正确对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一方面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采取积极主动求医行动。

3、尽早医治:应尽早到精神病专科医院诊治,积极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系统、彻底的治疗,争取理想的疗效。

四、精神病人不肯就医怎么办?

1、劝慰法:请平时在病人心目中有一定威望的人或与其关系 密切的人,劝其到医院就诊。

2、激将法:当病人不听劝告,甚至发生对抗时,旁人不妨激他句:“既然你说没病,为什么不敢去医院检查?”,病人可能为证实自己没病或赌气而来医院。

3、会诊法:请精神科医生上门进行会诊。

4、强制法:必须经由其法定监护人(如配偶、父母等)的同意和委托,或者由公安机关执行,以免产生法律纠纷。

总之,对不肯就医的病人千万不能迁就,只有采取断然措施,才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五、哪些精神病人需要住院治疗?

1、首次发病的确诊为精神病的患者。

2、精神症状明显,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兴奋躁动、有丰富的幻觉妄想、言谈举止异常。

3、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他人或自身安全,如伤人、毁物;自伤、自杀;或到处乱跑,不听家人劝阻和管理,拒绝治疗等情况。

4、病人神志不清、抽搐,或合并脑炎、肝炎、心脏病等躯体疾患的。

5、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系统调整药物时。

精神残疾康复五法

所谓精神残疾系指人们患严重精神病一年以上未能痊愈,而且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是造成精神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人们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职 能、社交技能、职业能力几个方面。

是否有了精神残疾就一定会终身残疾呢?国内外众多的实践证明并不是这样。通过各种康复措施,对精神残疾者进行医学的、心理的、教育的及家庭的种 种干预,许多病人可恢复或提高其社会功能,从而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下面笔 者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就精神残疾的康复提几点意见。

1.药物治疗的问题,服用精神药物仍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途径。经验与实践均证实,不长期服药,病情易波动或复发, 而且对于疾病的康复不利。

2.定期门诊随访,精神科医生还会根据病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诸多的指导。

3.家庭治疗的问题。家属对病人过分迁就或采取过分关注或冷漠、放任的态度,都不利于康复。现在不少医院都开办了这类知识的讲习班,家属应积极参加。

4.康复培训,而且应具备一定的院内康复措施,特别是对于慢性病人或已有精神残疾的病人进行心理、教育干预,进行社会功能的培训。国内外的研究均证实院内康复进行得好,病人出院 后的康复也就越好。

5.要充分利用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日间住院部等,这样可以随时得到指导,并有利于病人康复的进展。

精神病的康复进程

认识精神病的康复进程

因为当一个人不幸患上精神病,他总盼望有康复的一天,离开医院重返社会生活。如果他能够认识他的康复进程,及知道期间可以如何寻求帮助,这不但有助他的康复,而且使他能更容易回归社会。

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有什么责任?

他有责任定时到医院门诊覆诊,并遵从医生所吩咐,包括按时服药。

他有责任向医生坦述病情,告诉医生接受治疗的反应。

他有责任参与协助康复的活动,如街道工疗站提供的工作训练,有益的消闲活动。

他有责任在病情有变时,提早复诊。

他有责任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

病人在患病的初期,经常寝食不安,常有幻觉或别人说话的声音,可以怎样做?

其实,他可以往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或精神病专科医院看门诊,医生会按他的病类或病情开药,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按时食药。当然,如果医生认为他有需要的话,会要求病人留院作进一步观察或治疗,待他康复后,便可离开医院。

以我认为,病人所患的是心病,单纯吃药,是否真的能够令他完全康复?

药物是可以帮助病人稳定情绪,但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协助康复,找别人倾诉是其中一个帮助他疏导情绪的方法,家人、朋友当然是合适的倾诉对象。此外,到公园散步、听音乐、绘画、饲养宠物等活动都有助疏导情绪。

其实病人好希望能够恢复患病前的工作能力及表现,但自己觉得有心无力,可以怎么办?

由于患者病征未完全消退,及他所吃的精神科药物,都会令他难以集中精神工作,有时也会觉得比较疲倦,所以康复者应该接受自己可能不容易恢复以往的工作能力,但不要放弃,应该有耐性地逐步尝试,或从散工、钟点工开始,逐渐提升工作能力。部分街道办事处设有工疗站,提供日间工作训练给区内残疾人士,这服务也有助患者恢复工作习惯,以及社交能力。

患者生活圈子很窄,往往令他觉得很孤单,闲来也无所事事,生活很不充实,这是不是病态?

完全康复是指患者在精神健康、工作、交友各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功能。多参与社会举办的活动,扩阔自己的生活圈子与眼界是有助康复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肯放开自己去与别人相处,令身心有更全面的发展。 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与家庭护理

⑴生理康复,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疲劳乏力、心悸心慌等。这些不适也常成为病人逃避社会职责的理由。因此,生理康复可为社会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⑵心理康复,精神病后的社会功能损害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薄弱、行为迟钝、欲念空芜等,常导致职业不能和社交不能。因此心理康复的好坏是社会康复的关键。

⑶职业康复,训练和培养其职业能力,变单纯的社会消费者为对社会能有所贡献。

⑷社会康复,要求病人能如常人一样在社会人群中生活交往,而不是与社会疏隔。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家庭护理

1、心理护理,消除其自卑感,同时对周围人群进行精神卫生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病具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社会偏见,为病人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生活技能训练,家人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节,饮食如常,睡眠良好,注意仪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切忌整日卧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的生活。

3、人际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行为退缩、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人际关系恢复的因素,周围人群也以新的目光看待病人,其中不乏偏见和误解。家人应帮助病人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家属、同事、邻居给以关心、帮助和热情。

4、全社会应该多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充分理解康复的精神病人,视情况安排恰当的工作,这对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5、预防复发,巩固疗效,忌烟酒,忌浓茶,生活起居有规律,同时细心观察病人的睡眠、情感、行为、药物反应等变化,遇有心理、社会或其他应急事件时应及时防范。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2)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及基层卫生机构的职能、条件,为有关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区康复服务。

——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和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做好训练记录,进行效果评估。

——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采取家庭治疗、定期门诊等方式并依托社区内工疗、农疗和娱疗站等机构,对康复期的精神病人进行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服药,监护随访病人,规范填写表卡,预防病情复发,对重度急性期和复发的病人及时转诊。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早期发现低视力者,开具转介证明,转介到相应的眼科专科诊疗单位,及时随诊,掌握诊疗情况,指导患者到康复服务专门机构就医;将白内障患者转介到条件具备的医疗单位,接受相关咨询、治疗。

——对聋儿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监测聋儿病情发展、变化,指导聋儿使用助听器,协助康复服务专门机构指导聋儿及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并接受相关咨询。

——做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进行智力和生长发育测评,指导家长开展训练,做好记录,进行评估。

(3)将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的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举办培训班、发放普及读物、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4)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适配、家庭租赁、使用指导以及简易康复训练器具制作等服务。

(5)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对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实行科学补碘;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残疾人及其亲友如何参与康复训练?

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及依恋,并及时引导残疾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帮助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 由于残疾人亲友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

残疾人亲友还应学会观察残疾人的一些常见病情及残障变化,在训练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和向康复人员报告,以避免因某些病情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报告、处理而导致残障程度加重和出现意外,如脑血管病后遗症再次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另外,在协助康复人员实施康复训练时,应做到耐心、细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应适当调整训练速度,以保证其训练效果。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训练中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重要,残疾人在家庭使用的专用康复设施一定要牢固,并经康复人员认可,以防止残疾人在训练时摔倒和发生意外。

什么是盲人行走训练?

盲人行走训练是康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训练盲人依靠听力、借助辅助工具学会独立行走。盲人借助的辅助工具主要有盲杖和导盲犬,其中,使用盲杖最为普遍。

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多次举办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培训班,一些地方对盲人开展了定向行走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盲人回归社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创造了条件。

训练盲人使用盲杖行走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选择盲杖

盲人独立行走要依靠听力和盲杖,因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盲杖至关重要。标准盲杖的颜色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处有红色标志;既盲又聋的人,应使用红白相间的盲杖。

(2)正确握杖

根据自己的习惯,可选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将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贴在盲杖上,其他三个指头在杖的下面弯曲,轻松握住。

(3)盲杖的位置

将盲杖放在身体的正前方距脚尖约1米的地面上。

(4)手腕动作

持杖行走时,将肘部稍微弯曲靠近身体。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体前方的正中央,这样可以使走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左右摆动,使盲杖的下端在身体前方左右均匀移动,不要移动整个手臂。

(5)摆动幅度

行走时,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轻轻摆动,摆动的幅度,要比身体略宽些,以确保前方路面没有障碍物。盲杖的下端不可从一面跳向另一面,而应在地面上划动,否则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碍物。

(6)协调步伐

盲杖向左摆动时,要迈出右脚,反之,盲杖向右摆动时,要迈出左脚。

(7)如何识别和绕开障碍物

识别盲杖碰到的障碍物,应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轻轻滑下,直到触摸到物体;如要绕过障 碍物,应先用盲杖探出一条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楼梯时,可先用盲杖下端敲击台阶边缘和探 察台阶的高度、宽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篱笆、墙壁边缘行走时,要先用盲杖触其边沿 或壁,然后反复摆动,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怎样进行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需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心理康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心理康复系统 ①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

心理康复的过程是让残疾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让残疾人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②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

残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属、同事、病友等这样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复不仅要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残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③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

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残疾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心理医生是接受专门训练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并且要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医疗,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

④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

残疾的康复过程常常是伴随残疾人一生的过程,当残疾人回到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发挥社区中有关专家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随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残疾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2)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社会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很好地适应社会。

健康指导

残疾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制度

残疾

胃癌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职责

糖尿病健康指导

体检健康指导

系统性红斑狼疮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神经外科)

高血压出院健康指导

残疾健康指导
《残疾健康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