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7:14: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最后一课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小说中小费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4.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以及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

三.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初步感知全文。 二.教学过程

1. 导语

2. 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3. 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4.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语注音 (请同学到黑板注音)

5. 听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然后请同学口头复述) 6. 本文用了第几人称来叙述,这样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7. 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小组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过程——宣布散学

三.课后思考

找出每一个阶段中描写小费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小说中小费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分析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所学要点。

2.请同学朗读第一阶段,并找出描写小费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

3.“我想就别上学了”的原因有哪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怎样 的孩子?(请同学发言)

4.“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5. 体会“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请同学朗读第二阶段,并分析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小组讨论) 7.请同学朗读第三阶段,在最后一课上,小费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小组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8.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9.请同学朗读第四阶段,并分析作者写钟声和号声有什么作用?(请同学回答) 10.“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11.:“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三.课后讨论

列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以小组形式完成)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请同学讲讲上节课“课后讨论”的结果。

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简述其作用。 3.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请同学回答)

4.“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的原因是什么?

5.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请同学回答) .7..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8.小组讨论:谈谈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9..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10.交流学习心得(课后交流)

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和启发?(如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的汉语呢?)

三.小结全文

1.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

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艺术结构的简朴和紧凑;出色的心理描写;“烘托”和“重复”的手法的巧妙运用。

四.课后作业

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是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

教案设计说明

《最后一课》选自初中七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下册第二单元,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经典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章。

在此之前,七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已有些了解了,他们学习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学习《最后一课》,我们能在这基础上加深他们对小说的了解,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及阅读兴趣。小说的教学除了抓好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以外,还注重美育的培养,培养同学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同学们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因此教学时,我想让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关键语句,来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遵循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下,我设计了此教案。

首先,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探讨精神。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生学,即教师说、学生听,是一种“知识传授式”“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同学们的思维是一种消极的接受状态。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偏离了语文教育真正的内涵,不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我设计的这份教案,采用“教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注重“讨论法”的教学,遵循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原则。同时也遵循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上,我侧重同学们的讨论,让鉴赏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在讲授课文内容的同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的问题,如:“小组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简述其作用。”、“小组讨论:谈谈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加深理解,澄清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的精神。

其次,体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的课堂,对学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那种灌输性的教育,不能强烈的“灌输”,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最后一课》就体现了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让同学们正确理解

文本思想。如“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谈谈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等问题,做到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相统一。同时此教案也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这种独特性。设计了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大家进行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

最后,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相促进。

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设计此教案时,我注重了听说读写能力相促进。

在进入课文内容讲述前,先“让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口头复述课文的主要事件”。这样既能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又能培养他们的听与说的能力。同时教案设计的问题能让同学们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感想,不拿绳子去束缚他们的思想,给他们足够自由的“想”和“说”的空间。这样他们更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第二课时,分析每个阶段前,也让同学们朗读个段落。在第三课时,点评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布置了作业:“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读与写的能力。通过教案的设计,以课文为凭借和范例,以读促写,以读促说等,使几种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起来看,此教案设计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同学们鉴赏小说的能力和感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全面培养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语文:第7课《最后一课》精题精练(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_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版]

《第7课 背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夏天的旋律》课件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一下册语文第7课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丑小鸭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