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7: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民族记忆的背影——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上的特点让它们成为了“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如果说现有的古迹遗迹是国家和民族在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固化足迹,那么非物质文化则是民族的内心思想。一个民族的延续靠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续,而非物质文化是其中最为隐秘和深层的部分,充分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品质。在非物质文化所组成的灿烂民族文化中,皮影戏无疑是在其中尤为突出的。

皮影戏,影戏的一种,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通过灯光照射在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形式。它在我国流传的地域很广,除西藏、新疆以外各地都有,而各地皮影戏往往又风格不同,自成一格。但在人物的造型和表演技巧方面,都极为精湛。剧目的题材从中国的古代巫术、神话、宗教、帝王、公案、战争,以及才子佳人、市井生活无所不包。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传说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齐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又有说汉代一个太子从小爱哭,由宫人抱着玩。有一天看到窗户上叶子的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于是有了帐后动影的艺术形式。这便是“宫廷起源说”。此外,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张良退敌说”、“观音演经说”、“黄龙真人退敌说”等。

若述皮影戏的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皮影的繁荣令人目眩。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等皇室成员仓皇南下,建立南宋王朝。当时的都城临安(杭州)就成为皮影的一个中心地带。北宋的“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专有影戏演出。当时还出现了很多著名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名的就有董十

五、赵

七、曹保义等。南宋官员仿汴京的瓦肆,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叫“瓦舍”的地方,招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地方。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当时影戏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宣卷的单调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作品是纯属虚构的,影戏的戏路越来越宽了。 宋以后,中国影戏分南北两派发展开来,辐射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浙江皮影、苏南皮影、上海皮影为主的杭州影系,并渐渐向全国范围内传播。 元代创建伊始,就不断向西扩张。皮影艺人随着蒙古军队西征,皮影也一路向西传播。据载当时皮影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山西省孝义县旧城东1955年发现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墓,在墓口两侧绘有纸窗人影的壁画,并写有“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字样。金元影戏承袭宋代,时见遗迹。例如1980年在山西省孝义县榆树坪村发现的金正隆元年(1156年)墓里,有皮影头像壁画。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大定七年(1167年)壁画则绘有一幅儿童弄影戏图,这是金代影戏传到北方边远地区的写照。

明清影戏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变化是明代以降各地影戏蓬勃兴起,从此已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称,以示彼此在音乐(唱腔)、美术(影人和布景造型)、表演(耍人的技巧)上的不同,如河南大影、陕西皮影、晋中皮影、江浙皮影、闽南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江西皮影、山东皮影、滦州皮影、辽宁皮影、涿州皮影、北京皮影等等,基本形成了今天各地影戏之分布格局。

1949年后,皮影戏由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扶植,短期内迅速复兴。据1955 年文化部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各地有皮影戏班社900多个,从艺人员5300多名。1966年“*”爆发,皮影像其它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均被禁演。1976 年,“*”结束,皮影戏又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演出,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也是很短的,八十年代末期,因为演出市场的不景气,许多中青年影戏艺人退出舞台,改作他行以谋生计,这当是造成今日演员青黄不接、断代的原因。

时至今日,现代生活的节奏已经让人们难以习惯千百年前形成的那种既定文化模式。随着环境的改变,有些传统不得不变,甚至会被丢弃,但有些传统,就如皮影戏,则需要传承保留下来,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一切归于沉寂之时, 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 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皮影戏文化,已经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想要保护非遗文化,保护皮影戏文化,仅仅依靠少部分人和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

从政府方面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解放思想,建立起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及保护理念;确立主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建构体系,以遗产申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法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遵循;加大投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强大的财力支撑;采取多种措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保护非遗要重视群众的生活需要,注意保留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人们自发自愿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以皮影为例,可以在不破坏其文化核心和主体文化表现形式的前提下,适度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这样可以让皮影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它在生活中“活”下来,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为了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在学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及其保护的相关课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内涵,增强人们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总之,人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懂得和善于利用现代手段传播遗产、弘扬遗产,使之能够造福当今社会。非遗人要充当起非遗的传播者、组织者、策划者,使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并以此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非物质文化观后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与我的生活

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班级活动方案

物质文化

城关五小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