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物质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3 08:49: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邹小飞)

论文摘要:

一、酒的起源

1、酒星酿造说

2、猿猴造酒说

3、仪狄作酒说

4、杜康造酒说

二、酒的作用 1.酒的娱乐作用

2.酒对文化艺术作品形成的作用 3.酒对古今人们生活的重大作用。 (1)祭祀必酒才成礼 (2)婚丧喜庆酬宾客 (3)喜相逢、藉酒助兴 (4)送别离、藉酒浇愁 (5)送礼佳品 4.酒的政治意义

三、酒如双刃剑

四、当今要务

关键词:酒、酒文化、作用、历史地位、传统、酒类经济

我很小时就对酒记忆深刻。那时候,大概是十岁,我的一个亲戚办结婚喜酒,爸爸妈妈没空参加,我作为全权吃喝代表列席酒宴,大人们把我的碗倒上满满的一碗,别人喝,我也跟着喝,整整喝了三饭碗,后来也不知是怎样回家的,只知道在床上呕吐了,昏昏沉沉睡了一天一夜,睡醒以后人家告诉我,喝下去的杯中物叫水酒,我这才知道世上原来有这么厉害的东西。看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地举办世博会,茅台酒厂也派人参加了,但那时的茅台酒还没有名气,因此展品无人问津,展销员灵机一动,故意打翻一瓶酒,酒香四溢,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从此茅台酒名扬天下。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俄罗斯人身穿裤衩,手提一瓶伏特加,喝完就把酒瓶一扔,跳进冰河里,看得我羡慕不已,惊诧不已……

余生也晚,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酒结缘了。

一、酒的起源

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酒的原始发明者到底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酒究竟源于何时,源于何方呢?虽然没有有形的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具有天才想象力的老百姓却把酒的发明归功于神,从而诞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1、酒星酿造说

中国民间流传“酒星造酒”的传说,把酒星当作天神,说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

宋代窦革在《酒谱》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意思是酿酒的起源与宇宙的生成有关。

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宇宙光谱分析发现,宇宙外层空间存在着酒精分子,这些酒精分子是如何生成的?这个至今仍是个谜。

2、猿猴造酒说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对“猿酒”有不少的记载。

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溢死之。”《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说:“粤西平乐(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3、仪狄作酒说

仪狄造酒说始载于《世本》。《世本》是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书,书中讲:“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认为仪狄是酒的始作人,后来又衍生出西汉人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魏二》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东汉人许慎在撰《说文解字》“酒”条中,也记载了“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到三国时,蜀汉学者谯周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将仪狄奉为酒的发明人。

4、杜康造酒说

“杜康造酒”,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特别得力于三国时代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而推广,诗中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里,杜康已成为美酒的代名词了,人们都因此把杜康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爷。《说文解字》“帚”条文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明确提到杜康是“秫酒”的初作者。这个说法,很可能比较符合实际。我国最早的粮食栽培作物是黍、稷、粟、稻,后来才有高粱。杜康很可能是周秦间一位著名的酿酒大师,凭着他对高梁的认识,开始用它的种子酿酒,留下的高粱秸则制成箕、帚等工具。由于高梁是极好的酿酒原料,酿出的酒味道不同凡响,格外美好,杜康之名也因之鹊起。宋代《酒谱》的作者窦革也是这样推论的。

二、酒的作用 1.酒的娱乐作用

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一些行为准则。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民间特有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杯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

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面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酒风俗和酒礼有所谓“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酒令。秦汉之间,承前代遣风,人们在席间联句,名曰“即席唱和”。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用之日久,酒令便逐渐丰富,作为饮酒秩序与理念的一种民间游戏也就产生流行了。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相应的得以长足发展。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剧、小说、中药、月令、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把酒令分为古今、雅令、通令、筹令四类,当代人何权衡等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今人麻国钧、麻淑云编《中国酒令大观》将令分为射覆猜拳、口头文字,骰子、牌、簿子、杂六类。按其流行范围分,酒令中较为复杂、书卷气重的大多在书本知识较丰富的人士之间流行,称为雅令;而在广大民众之间则流行比较简单的酒令,称为俗令。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

2.酒对文化艺术作品形成的作用。

自古以来关于酒的诗句不绝如缕。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赏。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等等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妙趣横生的酒联,也令人回味无穷:“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三杯竹叶穿心过,一朵桃花上脸来”、“四座了无尘事在,八方都为酒人开”、“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川风月留酣饮,万里山河尽浩歌”,可谓天花乱坠,美上加美。在绘画和书法中,酒更是体现了它惊人的魅力。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等等。

3.酒对古今人们生活的重大作用。 (1)祭祀必酒才成礼

尽管有些人认酒之为物,有害而无益可是翻开历史上或是文学上的记载,在古代祭祀庆贺等场合中,饮酒成为礼节的一部分,在《酒谱》一书曾这样说:“智者作之,天下后世之而莫能废,故圣人不绝人之所同好。”这句话几乎道尽了酒于人类一生的密切关系。此外,如《汉书货志》说:“酒者,天之美禄。”焦延寿《易林上》更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2)婚丧喜庆酬宾客

酒,既是娱乐欢宴的兴奋剂,又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尤其甚者,目前社会应酬,如果满桌尽珍馐,举杯却无酒,更有人兴难以下箸之叹。有时候,宴客无酒,便无以尽礼,便无以聚,便无以尽情吐露。而有时,在孤寂无聊时,举邀明月,也可一解心中积郁。乃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亦有为千古美谈。面对烦恼,竟有人情愿一醉解千愁。由此以外,酒的功用,又不能算不大了。

(3)喜相逢、藉酒助兴

中国人,远客来要“臵酒洗尘”,久别相逢则“把酒话旧”。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壸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迁谪半生,倍历坎坷的明代著名才士杨升庵晚年所写的这首《临江仙》词。

想象一下,几个知心好友一起饮酒,酒酣而吐真言,彼此得到情感宣泄,朋友间芥蒂消,增进了至诚的友谊,这种境界给人的欢愉和满足是难以形容的。另外,酒会使人的理性束缚减弱,感情的流露无障碍,使人显得真率、单纯,因而也令人感到安全。

(4)送别离、藉酒浇愁

古人送别时往往送到五里亭、十里亭,然后摆下酒宴,依依惜别,等到行人即将远离时,折柳送别。

(5)送礼佳品

中国人是个重感情的民族,但又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种。尽管有满腔热情,却可能被层层包里得冷若冰霜。因此,中国人的热情特别是需要触媒。不管是佳节思亲或友人鱼雁往来,假如能托物寄情,更添情味。酒,即“水的形,火的性”的特质,不啻是送礼的最好礼物。

酒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像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臵,在上席,为祖先臵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4.酒的政治意义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踢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用“礼”的政治原则框架社会饮酒行为,形成“以酒成礼”即借助饮酒活动强化社会苹卑贵贱、等级有序的“礼治”政治秋序等等。由于酿酒、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物质文化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专制政治的千预或改造,从而使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在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史上,社会政治因素对酒事活动、洒事行为的作用或影响,最为常见的,是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酒事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认识观念。君主沉腼于酒,国有亡国之虞,臣下酗酒纵饮,则有废职亡身之忧。古代官场,因酒引起的政治祸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官者殆于政也,在下者慢于令也”。而殆政慢令,必然与官员的仕宦前途乃至身家性命直接相关。客观而论,古人把政治社会的种种失误归咎于酒的认识显然失之偏颇。人事社会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一个政权的瓦解,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统治集

团自身腐败等诸多因素,统治君主嗜酒贪饮,不过是其腐败堕落的一个侧面因索而已。

古代君主也常常以酒示恩。由于“赐酣”饮酒活动缘起于天子推恩并通常由国家重大政治喜庆事件所派生,因此,它是一种遍及天下、与民同乐并且往往是连续数天举行的超大型社会性群聚群饮活动。在地方,“赐酌”表现为里间邻右或乡党宗族的集体饮酒聚会,但省老长者,往往由官府召集赐饮聚食,“天下赐酌,令各州、府会官属父老,边州或遣中使就赐。在京师,天子往往亲临其间,直接参与赐醉活动。如宋真宗景德三年赐醉,“上御五凤楼观酚,召父老五百人列坐,赐饮于楼下。后二日,上复御楼,赐宗室、文武百官宴于都亭异,赐诸班、诸军校羊酒,以醉志庆的气氛甚为热烈。尽管对一般庶民百姓而言,由官府供给酒肉的赐醉饮酒活动的确是一种实实在在令人兴奋的饮食行为,但站在统治君主角度,却并不在乎这种饮酒活动所具有的满足口福享受需求的饮食生理意义,正如宋太宗雍熙元年十二月赐酌诏云:“王者赐酌推恩,与众共乐,所以表升平之盛事,契亿兆之欢心“以“赐酌”推恩,用群饮聚食方式粉饰太平,收买天下民心,这才是历代君主“赐酣”动机的政治意义所在。

三、酒如双刃剑

在饮食方面,酒可以入菜佐以烹饪,可以去腥膻味,也可以独饮以助兴,但切不可以酗酒,伤身。酒的保健方面来说又是一种驱寒提神的药。李时珍说“酒是百药之长”适量饮酒对身体有调适作用,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驱寒,疏开解郁,宣情畅意,适量饮酒能增加唾液和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促进血液循环。起兴奋精神,强心提神,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作用。但自酒问世以来,它的医学作用却渐渐被人们淡漠,而酒的社会作用却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饮酒方式亦显多样多彩。如先秦之饮尚阳刚、尚力量;魏晋之饮尚放纵、尚狂放;唐代之饮多发奋向上的恢宏气度;宋代之饮多省悟人生的淡淡伤感……那时的酒多以黄米发酵而成,含酒精量较少,香味绵长,不少人一回可喝几碗甚至几十碗,以显其潇洒与海量,留下颇多趣闻。“西晋七贤”之一的刘伶,以酒会友、嗜酒如命,有民谚云,“刘伶饮酒,一死(醉)三年。”唐代书法家张旭,“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今苏州张旭祠中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酒狂称草圣”,即是对他的赞颂。

关于“酒文化”,专家认为,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

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当今要务

当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酒文化,挖掘酒文化的内涵,促进酒文化和酒类经济的发展。

本人认为,文化是精神和物质的一种概括,中国酒文化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要从历史、地理、文化、科技、自然等方面挖掘酒文化内涵,明确酒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研究、弘扬酒文化,要坚持做到继承过去、开创未来,并且要着重对酒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新的好经验,为国家酒类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为了更好弘扬中国酒文化,要围绕酒业,做好配套产业和相关延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要努力以帮助农业、农村、农民从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酒文化网 2.中国历史文化网 3.豆丁网

4.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5.罗小荣《 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6.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

7.麻国钧、麻淑云编《中国酒令大观》 8.《唐宋诗词选》

9.《中国酒都》

非物质文化观后感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读后感

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材料)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1

佛教的物质文化之佛塔

非物质文化与我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班级活动方案

03考试批次《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大作业)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