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泉州非物质文化现状的暑期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泉州非物质文化现状的暑期调查报告

姓名:吴思琳专业:金融学学号:070901233 2010年7月17日至2008年7月20日,我们福大闽南分队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以泉州文化的继承及弘扬为课题,选取了泉州非物质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南音、提线木偶戏为调研对象,以查阅文献、访谈参观的形式对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现状及保护情况展开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7月15日至7月16日是我们的准备阶段,利用这几天我们在泉州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泉州非物质文化的文献,了解到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我们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大概了解了泉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各种传统文化的特色。这几天的学习,为我们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泉州刺桐花图书城我们小分队开了第一次讨论会,希望通过大家思维的碰撞来找到一些头绪。和傅老师在泉州刺桐花图书城的偶然邂逅,促成了我们与泉州语言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们先后走访了泉州文化局、泉州南音艺苑、泉州提线木偶剧团、一代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的孙辈传承人江碧峰。

7月17日,傅老师热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傅老师可以称得上是泉州方言,谚语,儿歌及歇后语的专家,出版过多本关于泉州方言的书籍,致力于泉州方言事业的发展。傅老师不仅参与编著了《中国谚语大全》,《中国儿歌大全》等著作,而且对泉州方言文化乃至泉州的民俗甚是了解。在和傅老师的交谈中,我们明白了许多以前知之甚少的泉州民俗文化,从泉州特有的容器及特色饮食到丧葬礼仪等,使我们得到了一次文化的充电。

7月18日早晨,我们来到了泉州市文化局,文化局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了解我们的来意之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在采访中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申报情况: 2006年5月,全市有11个项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底,又有17个项目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数量列全国地级市前三名,列福建省之首。

7月18日下午,我们走访了民间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的孙辈继承人江碧峰。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 江碧峰师傅制作木偶头已经有37年,其儿子江东林也有10个年头。在与江师傅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于这项艺术的钟爱,其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人来学习这项技艺,将这项技艺传承于世,“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来学习,虽然最后坚持下去的只有一名,可是到了我,来看的人不少,却没人愿意学。真怕什么时候这门手艺断了。”对于正在学习的小儿子,江碧峰赞赏有加,但并不要求他以这个为主业。“人总是要谋生,

一旦市场对这个东西不再需要了,还是应该以养家糊口为主。”不过,江碧峰表示,无论如何都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废了。”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源于秦汉。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

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功”,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虽然身为泉州人,但是由于学习的紧迫性,能够欣赏提线木偶戏的机会并不多,这也是我们这几个泉州籍学子心中的一大憾事,于是7月19日,我们来到了泉州木偶剧团,我们与木偶剧团团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提线木偶戏受到了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剧组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进行演出,观众都惊叹于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在结束泉州木偶剧团的走访参观之后我们来到了泉州南音艺苑。泉州南音是中国仅存的几个古老乐种之一,它不仅有器乐曲,而且有大量的声乐曲,共二千多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体系。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式,右边分别为横抱曲项琵琶和三弦者,左边分别为竖吹洞箫和拉二胡者,唱者居中执拍板而歌。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区、市)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在问及政府对于南音的保护重视程度时,团长告诉我们,从南音艺苑的建设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南音这一古老文化的重视。在问及南音艺苑的经营情况时,我们了解到主要以外来游客为主,而当地的观众较少。但另外一方面南音这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措施也已经启动,现在中小学生都开设了南音课,泉州师范学院在早几年就已经开设了南音专业,目的是培养一批南音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到各中小学校去授课,阻止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泉州市政府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也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天的社会实践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是留给我们的却是回味无穷的传统文化积淀,通过4天的实践,使我们这些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莘莘学子,对家乡文化有了深刻的再认识。

在了解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申报情况和保护情况后,我们最关心的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文化为何会流失甚至于销声匿迹,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从交谈中我们归纳为以下三点:1.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2 传统艺术失去市场: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3 传统艺术后继乏人: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

于传统模式。而大部分传统工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思考,以下是我们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1 政策保护:有改革、有创新地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2 财政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予艺人们津贴,保障其生活费用。

3 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4 培训入手:文化部门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办一些培训班,让对泉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学习,例如可以举办木偶班、民俗班、高甲戏班、梨园戏班等。特别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因为大学校园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社团。通过培养大学生在木偶或戏剧方面的一技之长,带到校园,让更多省内外的学生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到:历史的源远流长造就了泉州这座历史文明古城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这座古代远离中原的城市,能够在远离中原的纷飞战火,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原文化,从而形成特有的闽南文化。但是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传统文化光芒正在慢慢黯淡,许多传统文化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这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许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足,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再焕发光芒,作为闽南人,我们有责任来弘扬家乡文化,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也是我们开展这次暑期实践的初衷及目的。我们的这次实践活动受到了许多文化团体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家乡人来关心家乡的文化,让家乡文化走出泉州。但是我们深知文化只有被保护好才能得以推广,作为省外就读的学子,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更多家乡青年来热爱家乡文化并以保护家乡文化为己任,加入到保护泉州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

非物质文化观后感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与我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班级活动方案

物质文化

泉州服务业调查报告

泉州服务业调查报告

泉州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泉州非物质文化现状的暑期调查报告
《关于泉州非物质文化现状的暑期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