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发布时间:2020-03-03 21:28: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8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7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 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9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8月

一、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8月

二、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11年8月

三、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8月

四、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1月

五、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1月

六、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1月

七、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1年1月

八、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9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21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9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2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3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24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0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5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6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27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

1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8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9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0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1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32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 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33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8年1月

34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5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36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7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8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39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 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40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0年1月

41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43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4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45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46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 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47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1年1月

48

课程实施评价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

学校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自查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评价机制

班主任评价机制

实施“有效德育”必须更新德育评价机制(推荐)

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课程实施评价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