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与评价机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5 07:40:2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是搭建学校人才评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教学评价机制日益成为

国家和教育部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调控发展学校规模的重要参考依据,全国各级各类院校都把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纳入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总体来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不仅应该是科学的,而且应该是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应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和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两个大方面上下功夫。

一、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是检验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好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督促和培养教师关心教学、重视教学、关心自己、重视自己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在遵循教学规律尊重教师劳动、服务学生所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一)把学生教学集体评价与教师自我教学评价结合起来。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定期进行教学评价的做法。一般是在期中和期末集中进行,通常采用在学生中间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具体做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总结和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学校在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和探索。例如,改变所有学生无条件参加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的做法,对参与教学评价教师的学生做出一些必要的限制;改变指定学生干部参加评价任课教师座谈会的做法,采取根据学号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学生人选。这些调整和改进,体现了公开、公正、客观、透明的原则,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教师教学工作的整体面貌,因而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现行的评价机制仍然存在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过分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而忽视学生的集体评价,会使教学评价缺少客观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评价,而忽略教师的自身评价,又会使教师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主动性。教学评价机制创新与改革,必须找到解决这两方面偏差的有效办法,把学生集体教学评价与教师自我教学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和发挥出来。

在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同时或者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之前,首先组织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总体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通过自己

的反思和改进,主动争取学生的积极评价,而且有利于教师以更加客观的、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理解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敦促教师改进教学。而能否真正得到改进,最终是要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但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却是教师的自我感受和心理准备。特别是在目前学生素质比较差的情况下,单方面强调学生的意见,容易引起教师的埋怨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伤害教师的自信和自尊,进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降低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把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其他方面的教学评价结合起来。

全面地、科学地、客观地和公正地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水平和质量,首先需要(或者说特别需要)听取我们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学生的意见,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在这一点上,我们师生之间早已形成共识、达成默契。但是,也恰恰是这些年来的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如果我们的认识和行动仅仅局限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还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目前生源素质状况明显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对别人还很难做出一个恰当评价的现实面前。为了对教师负责,说到底是为了对学生负责,我们需要把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与来自其他方面的看法和反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教学

评价。来自其他方面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同行之间的教学评价,即同一教研室工作、有相同学科知识背景,担任相近或相同课程的教师们,通过定期开展的教研活动和认真规范的相互听课等环节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和看法;

其次是专家的教学评价,即担任学校教学督导的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通过检查出勤、随机听课、接受投诉等环节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和看法;第三是教学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价,即教务处和各系部教学管理部门采取检查教学进度、听课、召集学习委员和课代表座谈等方式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和看法。

第四是学校领导的教学评价,即通过校长联系学生日、校领导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的相关情况,做出的客观评价。

(三)把学校的内部评价与社会的外部评价结合起来。

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实际状况的意见和评价,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应届毕业学生和往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效果的回顾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整和改进,也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经过最近几年定单培养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学校已经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单位和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这些单位,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学校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沟通愿望与合作意向。这种愿望和意向集中表现在,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主动提出就我校往届毕业生在其单位中的表现,就如何相应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校之间进行详细交谈 和具体协商。因为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企业要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减少人才使用的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越来越离不开与学校的沟通和合作。把握企业在其与学校关系的认识上正在发生变化,利用举办座谈会的方式集中进行调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一年或二年安排一次。最好利用毕业生分配和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结合学校对用人单位领导和往届毕业生的邀请同时进行。这个时候,往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素质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求比较直接、比较具体、也是比较迫切的时候.座谈会最好由学校领导主持、相关主管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不仅要体现学校对用人单位的尊重和诚意,而且要使之成为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学校检验进而调整自身工作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对企业情况的了解,还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座谈、实地访问等方式进行。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可以利用学生到工地实习的机会进行,交由带队教师具体负责,把建筑施工企业对实习学生的个体评价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效果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对企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动态分析和实际应用是一项复杂、细致、系统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把握和协调进行各种调查的最佳时机,而且要汇总和分析各种调查的最终结果;不仅要组织和实施实际应用,而且要检验和反馈应用效果。忽略任何一个方面和细节,整个工作的质量都将受到削弱和影响。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科室和人员不仅需要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在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拥有相当的权力和位置。加强和扩展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和范围,可能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较为简单易行的办法。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受教育质量好坏、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督促和培养学生关心学习、重视学习、关心自己、重视自己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在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权利、保证学生所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一)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

学生参与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当前和今后评价学生时应当大力提倡的一种做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应该是主体和主人,在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反馈过程中当然也应该是主体和主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享有“安全感”,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肯定;只有让学生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当然,这种参与的过程,决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意过程,更不

是为评价而评价的无谓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计划性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意义的过程。

(二)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日常行为的评价结合起来。

学习成绩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尺度,但不应该是唯一尺度。“知”和“行”相统一,学和做相结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且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其日常行为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使学生达到真知善行,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其日常行为的评价结合起来,要求学校的各个部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与教学紧密配合、相互协作。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并且加强监督检查和教管结合制度;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宿舍管理部门、食堂管理部门在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主动解决并且传达通报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在和学生家长的相互交往和联系中,发现学生在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不足,也要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把信息及时传递到学校教学方面来。

(三)把对学生原有基础的评价与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原有基础的评价与学生成长变化过程的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教师通过学生前后变化情况比较,获得了解学生变化的全部过程和资料,达到对学生实施因人施教的教育的目的和功效;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通过对自身的比较,进步者受到鼓励,增加自信,退步者认识不足,弥补差距。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认识自我的机会,而且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使我们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养成教育、比较教育达到和谐与统一,进而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必要明确的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结合,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增强自信,不断进步;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多方收获.从上述核心和目的出发,对不同的学生不仅应该有不同的考查标准,而且应该有不同的考查内容。基础较好的学生,标准可以定得高一些;而基础 较差的学生,标准适当定得低一些。不仅可以考查学习成绩,而且可以考查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不仅可以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考查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高。总之,无论学生原有基础如何,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就是最可珍贵的,就是学习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

当然,要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除了有赖于思想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学校内部各个方面

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外,还需要学生、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四)把封闭式、标准化的评价与开放式、个性化的评价结合起来。

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采取传统的、封闭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其参考的主要依据概括起来,就是学校对学习表现的统一量化考核、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单一主观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学生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并且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还将继续存在和使用下去,但是它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和差异性。这对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极为不利。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日趋多元化和层次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大并且越来越明显和突出。沿用整齐划

一、传统封闭模式,来评价当今日益多变的学生群体,已经显得极不合适宜。为此,积极探索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应当大力推崇,而且更应当丰富和完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实现二者结合的同时,始终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这就是:在坚持标准的量化考核的基础上,逐步放宽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类型和范围。比如,由一般到具体、由动脑到动手、由课上到课下、由教师到学生、由学习到生活、由课堂到社会、由学校到企业、由书本到实践、由理论到修养等等。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建立一系列的督导系统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手段以保证把二者的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激励和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点上。

推荐第2篇: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建立在广泛主体的支持和参与之上,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和评估;教师、学生、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活动,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的考量,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教学质量评价实现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教师个体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学质量评价结合,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

一、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的指导思想

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的指导思想是“院(系)评价——教师评价及反馈——学生评价及反馈”三极机制。院(系)承担起质量评价工作的管理工作,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教师给学生设立直接培养目标,学生将自身的培养效果和成长状况通过教师进行反馈,形成一个良性的评价体系。

1、启动院(系)教学工作评价, 加强对院(系)教学工作的监测

院(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开展对院(系)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管理。出台了院(系)教学工作考评体系, 启动了院(系)教学工作考评工作。通过考评, 能借助院(系)的专业平台, 清楚本专业各方面的工作水平, 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翔实的依据。

2、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 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测和对效果的及时反馈 为了全面评价和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 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一直重视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并制定了由学生测评、教师自评、专家(督导组) 及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方案。考评结果不仅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评职、聘任的依据, 还将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 让教师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精心备课和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

3、规范学生课程考核工作, 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规范课程考核工作是稳定教学秩序, 建立良好学风,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先后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课程考核工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规范课程考核工作, 对教与学都起到了一定的监控和督促作用, 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

针对教学质量所包含的各个教学环节、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制度化的评价体系,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既看重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主动参与进程和主动自我评价,又看重教师和学生在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被动评价与考核;既重视客观、量化的评价方法,也重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责任感、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1、教学环节评价

(1)课堂教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涵盖日常的教学检查、教学过程的常态监测、学期各阶段的定期检查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级评价体系,即督导组评价、院系领导和教师听课、学生评价。在督导组评价环节,通过每学期教学督导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大规模听课,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督导评价;在院系领导和教师听课环节,一方面院系两级领导通过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很好的促进;在学生评价环节,通过建立畅通的学生评价和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和调控。

(2)教学指导文件:建立并有效运行了教学大纲、课程提纲、备课教案等的抽查和检查制度。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直接依据和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定期检查教学指导文件,有效把握了每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总体计划和运行情况。 (3)考试环节:严格执行对期末试卷的抽查和打分制度。通过审核命题范围、题型、评分标准以及成绩分析报告,评价命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了解考核的知识面、评定成绩的过程和依据。

(4)毕业论文: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从前期控制、中期控制和后期控制等三方面对毕业论文实行严格控制:前期召开毕业论文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并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课题安排、开题、任务书填写与下达情况;期中重点检查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学生的写作态度与进程,查找主要问题并拟定解决办法;期末对学生进行成果验收和答辩工作,另外积极展开自查和互查并配合学院进行抽查。

2、学生培养质量评价

(1)课程考试:每一个学科的考试、考核虽然是日常教学的常规工作,但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因而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也反映了教学过程的综合质量。考试结束后通过任课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总结和分析,一方面可以客观公正地掌握教学运行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和发现教学规律,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2)学生评教: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评教活动,学生从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接受能力等等反面对教师进行合理的评教,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反馈,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师能力水平评价

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因而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

1、教师同行评价:

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教师同行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评教,取长补短,有效的进行了工作上的良好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不足,加大教师时刻学习和提高的紧迫性。

2、专家评教:

教学督导专家和院系领导直接进课堂,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掌握第一手客观资料,并对教学能力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积极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教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3、学院KPI评价

学院每学期制定KPI,期末进行KPI完成情况的审核,直接薪资挂钩,同时也是检查院系是否完成工作的重要依据。

推荐第3篇: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

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我们研究教学评价,就要在“导向”二字上下功夫。已往的教学评价,大多局限于通过考试,检测出教学成绩的高低。这种评价机制,只能比较出教学效绩的孰优孰劣,很难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

我们推行有效教学到今天,教学理念已基本明确了,具体操作的模式框架也大体形成了,这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四句话”、“八字字”。下一步如何向纵深发展,就要靠有效的评价机制来导向。下面我谈两个问题。我今天的讲话,只是个人意见,不是定论,请大家讨论。

构建有效的三维评价机制

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它由三个板块组成:教学理念、教学督导、教学效绩。这是一个三维的评价机制。

第一板块: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对教师的教学做定性评价的具体内涵。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四句话”:以学为主,师生互动,教辅结合,优差并重。贯彻这一理念的操作手段是“八个字”:两率、两案、两题、多辅。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首先要评价他是否按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贯彻教学理念的“八个字”,都是可查、可考、可评的,根据对“八个字”的考评情况,给出一个教学价值指数,作为最终量化评价的一个数据。价值指数控制在1—10。

第二板块: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集中于课堂教学,能观察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了解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能力,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风教态等。通过教学督导,给出一个教学素质指数,作为最终量化考评的另一个数据。素质指数也控制在1—10。

第三板块:教学效绩

关于教学效绩,我们目前可以把它简化为考试成绩。但不是一次考试的孤立成绩,而是相邻两次考试之间的推进值(正或负),把推进值作为评价的着眼点。这样,对学生来说,考试之后,就有两个成绩,一个是他的卷面成绩,一个是他这一阶段学习状态的推进值,卷面成绩加推进值,就是他本次考试的总成绩。这一总成绩对学生与家长来说,就不单单是一个分数,还包含着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状态。

教师的教学效绩按下面公式核算:

教学效绩=全班平均成绩+平均推进值+全班平均成绩×价值指数%+全班平均成绩×素质指数% 假如一位老师所教班级平均成绩为85分,平均推进值为正3,价值指数为6,素质指数为7,这位老师的教学效绩就是:

85+3+85×6%+85×7%=99 这一计算教学效绩的办法,是从高中已经实行的“标准差”发展而来,只不过计算起来更便捷一些。

1 这一量化办法是否合理、公平、科学,请大家来讨论。我想说明三点:

1、教学评价不能只看分数,对老师来说,除考试成绩外,要把教学理念、教学素质作为评价因素;对学生来说,要把阶段性的推进值作为评价因素。这样,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要让每个老师都明白,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质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效绩。要想提高教学效绩,就必须创造性地按“八字”方针进行教学,就必须下大气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建立三维评价机制是绝对必要的。

2、价值指数与素质指数,都是动态指数。至于指数值到底定为多少,大家可以充分讨论。

3、这种评价办法只用于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或者只用期末考试。

最后一个问题:价值指数与素质指数由谁来评定?我的意见是:价值指数由教学部教学主任、年级教学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同评定;素质指数由年级教学督导组来评定。还没建立教学督导组的教学部,请尽快建立。以上意见是否可行,请大家讨论。

搭建听课评课的有效平台

听课与评课,是使用次数最频繁的教研方式。听课后的评课,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轻描淡写,二是各说各话,没有研讨氛围,最后不了了之。如何使听课、评课更具有实效,应从明确观察角度、规范关注焦点、变革评课方式三方面入手。

1、明确观察角度:到班级听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是看教,一是看学。通过看教,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质;通过看学,评估课堂的教学效果。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与学融为一体,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的教“从学生中来”,所设计的学案符合学情实际;另一方面是老师的教又“到学生中去”,在实施学案的过程中,师生交流融洽、顺畅,90%以上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90%以上学生掌握了应知必会的基础知识,就是我们常说“两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落实到听课、评课上,就是以学定教,以学定评。教师的素质、课堂的效果,都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所得而评、而定。

2、规范关注焦点

我们听课都带着听课笔记,课堂上也在不停地记。大家回去看看,老师们的听课笔记上都记了什么,大都记的是教学内容,连知识点和板书也都详细记录下来。课堂听课不能一味记,应一边记一边想,把关注焦点放在教学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推进上,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普遍性现象:

一节课就是一个案例,要把这节课放在当前的大的教学背景下来审视,来剖析,要从一个环节的设计、一种方法的运用、一种活动的形式中,由点到面,看到普遍现象,发现规律性问题。课后把这一现象或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研究,无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教者和听者都会有收获。这样听一节课的意义,就远远超过了这节课本身。当前教学的全国背景是课程改革,有的老师对课改理解片面,他关注的不是课改的实质,而是课改中出现的一些华而不实的做法,并把这种做法当作时尚去追求。唱歌有流行歌曲,教学也有流行教学法吗?要知道流行的东西都是没有分量的,一阵风就过去了。教学没有时尚,教学摈弃浮华,教学需要的是实事求是,是真实和扎实,是日积月累的深厚的积淀。当前教学的校内背景是有效教学,我们听课,首先要看是否按有效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学案是否有效,是真执行学案还是假执行学案。我们听课时,能够发现这些普遍现象,对教学才有普遍的导向意义。

2 (2)关注原创性亮点:

我们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素质很不错。他们吸收的外来信息量很大也很快,又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新的教学和训练方式,有不少原创性亮点。我们听课,要关注这些亮点。这些亮点不管是否成熟,都要予以肯定,给以鼓励,并帮助他总结。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不管是老年教师、青年教师、高级教师、初级教师,教学上只要有亮点,都要充分肯定。这一点,初中部刘晓一主任做得很好,她在听课中发现老师有新的亮点,马上找老师谈,帮助这个老师总结、提高,并组织推广。我们的教学管理者,要做好常规管理,更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有效教学才能更加有效,才能把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也使我们的老师更有创新精神。

(3)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性格:

我说的“个性化教学性格”,指的是一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他个人所固有的性格特点。我们通过两三节课,可以大致窥见出一个老师的教学性格或者叫做教学风格。我之所以没有在小标题中直接叫做教学风格,而是叫作教学性格,是因为风格的形成有个过程,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如能逐步得到完善,那就是好的风格;如果向某一方面畸型发展,那就是不好的风格,不是一提风格就都是好的。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沉稳,天长日久就形成四平八稳的教学性格,讲课没有吸引力,学生上课就爱睡觉。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必须提醒他讲课要有激情,要注意养成个人魅力。如果不及时地并经常地提醒他,他的教学就会由沉稳走向冷漠。再比如有的老师性格张扬,教学有激情,容易吸引学生;但容易激情滥用,以致于在课堂上出现嗓音尖厉,动作幅度过大,带有明显表演成分,这也会让学生觉得不舒服。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就要告诉他教学要沉稳,讲话及动作不要过分,讲台不是舞台。再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散漫,教学中经常灵机一动,就任意举例,或者口无遮拦,信口乱说,失掉分寸。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必须告诉他,教学要严谨,要有序,要认真备课,设计好学案。我们在听课中,发现老师某个知识点交代不清楚,甚至有错误,这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老师教学上的性格特点,帮助老师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帮助老师纠正一个知识点的失误,也就是一个知识点;帮助老师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则关系老师一生的教学生涯。

(4)关注根源性问题:

讲课中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一个小细节,可能不引人注意,有时却包含着根源性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用斜眼瞅,或嗤之以鼻,或表现出某种不耐烦,动作虽小,却反映了对学生的不尊重,有违于我们“尊重的教育”办学理念。再比如我们老师经常向学生讲一些伟大人物、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用意本来是好的,教育学生向这些人物学习。但有的老师在讲过之后,却贬低学生,说你遇到那种情况,肯定不那样做,你可能如何如何。你赞扬一个伟大人物,但不能矮化你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信与自尊。所有这些,都是教育思想上的毛病,是教学中的大忌。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一定要严肃指出,引导老师做深层次的反思,不能当作个人小节而包容下来。

(5)关注阶段性嬗变:

每个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个成长过程,在教学上也会有一些阶段性的嬗变,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所以我们听课,评课,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节”课,要注意老师的前后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好的,有些也可能是不太好的。我们

3 在评课时,要联系他前一节,评论他这一节,再想到他后一节,在前后比较中,肯定一个老师的进步,也提醒应该注意的问题,完全用培育的心态来听课、评课。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不要仅仅从这一节课评这一节课,那怕他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还不理想,也要看到他教学中蕴藏的某些灵光一闪的东西,因为这种灵光一闪,是一种新生力量的彰显,是有再造余地和发展前途的。

(6)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

课堂教学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是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也就是今后的考试成绩,这是外在价值。还有一种内在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这种内在价值是课堂教学更为宝贵的价值。我们要十分关注教学的这种内在价值,要有意识地引导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变革评课方式

听课之后,一定要避免听而不评。听课的目的是交流,听者与讲者之间的交流,听者与听者之间的交流,都是需要的。这种交流就是教学研究,而且是最实实在在的教学案例研究。老师一定要多听课,听课本身就是研究,是一种参与经历。对教学研究来说,研究的价值不在于成果,而在于获得成果之前的参与经历;研究的意义不在于人的新成就,而在于成就新的人;研究的第一意义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在这种研究当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认真听取讲课人谈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要拿某种教学理论为标尺,去一一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因为课堂教学的实际内涵比理论内涵要丰富得多。另外,我们实施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要从本班的学情出发。不同班级学情是不一样的,很难用某种理论作唯一标尺去衡量。我们要认真听取讲课人介绍他们班的学情之后,再去评判他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2)评“教”与评“学”结合,要透过“学”来评“教”,不要单纯地从方法上着眼。因为教无定法,教法是否恰当,要看学生的学习反应,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要讲究方法,但反对唯方法论。

(3)定性与定量结合,先定性后定量。所谓“定性”一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二看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维评价”中的前两维。这应该是评课的重点内容。所谓“定量”,主要指课后对学生进行的小条检测。它应该作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但又不要过分迷信这种“定量”,因为不同的课,内容的难度不同,小条检测题的难度也不同,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量尺度。定量评价只作为参考而已。

(4)整体与部分结合,先整体后部分。评课要根据课堂上教与学两方面的表现,在心中先有一个优、良、中、差的整体评价,然后再解剖开来,看某一教学环节。虽然心中的那个优、良、中、差评价不必公开说出来,但在评课时一定要把握准一个尺度。

(5)要帮助老师提高教学的基本素质。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素质上,某些方面可能有所长,某些方面可能有所短,这是很正常的。但千万不要以其所长抵消其所短,要让老师明白,教学素质上的任何一个短项,都直接影响他的教学效果。这正如有长有短的一些木板,制成一个木桶,最后决定木桶容量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要让老师明白教学的这种“木桶理论”,下决心下气力,强化自己教学素质上的弱项。

推荐第4篇: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工作总结

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划学年,分兵把守,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学科,学年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明确各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质量检测既看单科合格率,又看全科合格率。既横比看自己所在同学年同学科位置,又纵比看自己的提高幅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过程管理与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制定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和研讨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设计,在每一阶段中都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检测,构成“三阶段、四个板块”的评价模式。

(一)、准备阶段(15分,前

1、2项3分,3—6项各3分。

准备阶段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以说是教师隐性的一些工作。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同行来评价,通过听、看、查三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四个板块所呈现的主要评价内容是:

1、学生是不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

2、学生是不是准备好相关学习辅导材料。

3、教师教学设计和预期目标是否合理。

4、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5、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6、教学器材和电化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二)、实施阶段(共70分,每项4分)

实施阶段评价的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水平和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教学相关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共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学生是否与教师能进行丰富对话。

2、学生能否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3、教师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4、学生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5、学生能否争先回答问题。

6、学生能否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7、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8、教师在课堂营造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9、教师能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10、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

11、教师能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12、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13、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深处。

14、教学器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15、师生是否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三)、效果阶段(15分,每项3分。

效果阶段评价主要是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

2、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有价值。

3、学生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4、教师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措施。

5、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通过访谈、阅读(包括教案)材料来进行。在这一阶段我们是由教学领导进行检测评价,对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反馈形式进行。

实施阶段的评价。我们是所有的评价者(包括领导和教师)到课堂上进行实地听课、观课,按实施阶段的评价内容分到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阶段的评价,我们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有的是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试或笔试,有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也有的是通过同行们的评课进行评价。

三个阶段的评价,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对前或后一阶段相互照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铺垫,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印证。同时也要看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是不是有利于后一阶段的展开,后一阶段是不是按前一阶段继续实行。为体现三个阶段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多样方法,并充分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上收到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效果。

第三,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农民家庭,关心每个农民子女。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采取了“六优先”包教保学措施:一是座位优先,让他们远离被爱遗忘的角落,坐在便于教师指导的前排;二是提问优先,便于教师及时反馈,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作业批改优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补课;四是有了成绩鼓励优先,以保护其微弱的自信心;五是帮助解决困难优先,以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家访优先,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他们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所必须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困生队伍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实践证明,只要学困生不掉队,普九控流也会减少很大的压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加重负担。在作业的质的方面,我们提出巩固与求新结合、单一与综合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五,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以发展为主旨,以痕迹为依据,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反思、有整改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六,做好质量分析。对于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决不把它仅仅视为对教和学的结果的简单小结,而是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依据有关数据,召开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的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从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诸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正是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评价,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

推荐第5篇: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工作总结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工作总结

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划学年,分兵把守,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学科,学年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明确各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质量检测既看单科合格率,又看全科合格率。既横比看自己所在同学年同学科位置,又纵比看自己的提高幅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过程管理与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制定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和研讨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抓备课。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备课组要集体讨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情景的创设、备问题的提出时机、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学法指导、备板书设计。

第二,抓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可比作磁场源,学生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即调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怎么有效就怎么上。比如,在教学语文《过零丁洋》,让学生想象意境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未使用课件,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全词的理解,以画配诗。第三位教师既未让学生描述,也没让学生配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将其改写成白话文。这三种教法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我们更青睐于后者,因为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想象时空。但有几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3)凡检查性听课,均要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

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设计,在每一阶段中都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检测,构成“三阶段、四个板块”的评价模式。

(一)、准备阶段(15分,前

1、2项3分,3—6项各3分。

准备阶段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以说是教师隐性的一些工作。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同行来评价,通过听、看、查三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四个板块所呈现的主要评价内容是:

1、学生是不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

2、学生是不是准备好相关学习辅导材料。

3、教师教学设计和预期目标是否合理。

4、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5、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6、教学器材和电化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二)、实施阶段(共70分,每项4分)

实施阶段评价的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水平和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教学相关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共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学生是否与教师能进行丰富对话。

2、学生能否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3、教师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4、学生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5、学生能否争先回答问题。

6、学生能否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7、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8、教师在课堂营造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9、教师能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10、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

11、教师能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12、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13、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深处。

14、教学器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15、师生是否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三)、效果阶段(15分,每项3分。

效果阶段评价主要是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

2、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有价值。

3、学生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4、教师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措施。

5、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通过访谈、阅读(包括教案)材料来进行。在这一阶段我们是由教学领导进行检测评价,对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反馈形式进行。

实施阶段的评价。我们是所有的评价者(包括领导和教师)到课堂上进行实地听课、观课,按实施阶段的评价内容分到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阶段的评价,我们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有的是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试或笔试,有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也有的是通过同行们的评课进行评价。

三个阶段的评价,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对前或后一阶段相互照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铺垫,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印证。同时也要看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是不是有利于后一阶段的展开,后一阶段是不是按前一阶段继续实行。为体现三个阶段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多样方法,并充分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上收到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效果。

第三,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农民家庭,关心每个农民子女。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采取了“六优先”包教保学措施:一是座位优先,让他们远离被爱遗忘的角落,坐在便于教师指导的前排;二是提问优先,便于教师及时反馈,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作业批改优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补课;四是有了成绩鼓励优先,以保护其微弱的自信心;五是帮助解决困难优先,以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家访优先,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他们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所必须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困生队伍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实践证明,只要学困生不掉队,普九控流也会减少很大的压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加重负担。在作业的质的方面,我们提出巩固与求新结合、单一与综合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五,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以发展为主旨,以痕迹为依据,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反思、有整改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六,做好质量分析。对于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决不把它仅仅视为对教和学的结果的简单小结,而是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依据有关数据,召开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的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从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诸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正是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评价,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

推荐第6篇:班主任评价机制

凤梅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

一、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在特区工作的班主任更是具有特殊的使 命,她不仅肩负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一代新人重担, 还承担着改革开放前沿抵制资产阶级反动腐 朽思想侵蚀的重任。因此,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 的严格的贯彻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行为 规范准则》,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主动、积极、创新之精神关怀和爱护学生的发展,并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活 动,努力使本班成为一个尊规守纪、团结活泼、奋发刻苦、朝气 蓬勃的集体。

二、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班主任工作共分五个方面(

1、常规工作;

2、思想教育;3、班 风 学 风 ; 4、文 体 卫 生 ; 5、能 力 培 养,

(一)常规工作

1、制定和执行班级工作计划,真实填写好点名册、班级日志和 学生手册、工作手册上各种原始记录。

2、每学期家访人次应占全班三分之一以上,并在工作手册 上写出简要的家访记录(何时、何故、效果)。

3、经常找学生了解情况或个别谈心,每周不少于 3-5 次,并在工作手册上有简要的谈话记录(何时、何故、效果)。

4、重视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如开学初的入学教育,日常 的安,劳动教育,每期不少于 5 次。

6、组织全班学生参加课外体锻等活动,广播操、眼保健 操、等活动参加人数达 95%。

(二)思想教育

1、经常进行理想和道德教育,形势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每学期期不少于 3-5 次。

2、根据上级或学校布置的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做到积极响应 并能取得良好效果。

3、每学期举行 2-3 次有一定收效的主题班队会,做到会前 有计划,会后有简短小结。

4、有本班思想品德优良中差及各科学习成绩的基本情况表。不偏爱学生,不歧视特殊生,并有较典型的特殊学生转化情况综 合分析记录。

(三)班风、学风

1、班级有一个遵规守纪、尊师爱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团结向上的班风。全班全年出勤率为 95%,迟到人数每周不能超 过 5 人次。无违法乱纪现象和较严惩的事故。

2、班级有一个学习目的明确、勤奋进取、互相帮助、学习习惯良好的学风,全班主要科目学习总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上 升。

3、每学期初或末有 1-2 次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听取学生 对教学的意见,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改进教学方法,每学 期不少于 10 次。

(四)文化卫生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区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竞 赛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

2、重视防近视工作,全班眼保健操基本准确,全年近率保 持原有水平或略有下降,读写姿势合格率每学期递增 20%。关心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达标人数符合上级有关标准。

3、搞好班级和包干区的卫生工作,坚持每天两小扫,每周 一大扫。

(五)能力培养

1、建立定期的学生干部会议制度,每期不少于 4 次。

2、发挥和支持学生干部在班级中的自治自理作用,每学期 有学生自己组织的班、队会课 1-2 次。

3、有计划地培养 1-2 名全面发展的典型。

4、主动为学校输送有一定能力的干部,积极指导少先队工 作,队活动正常。

(六)推动班级家长委员会运作

1、组织家长推选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成立班级家长委员 会。

2、协助家长委员会委员进行人员分工,拟定学期工作计划。

3、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的感召力,引导家长们积极配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家教经验交流;及时反映孩子的思 想、心理状况等。

4、听取家长委员们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家长委员向家长 们宣传学校的理念举措,以畅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

推荐第7篇:威县职教中心教学评价机制

威县职教中心教学评价机制

1.建立校企对接的教学评价机制

学校引入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全面引入行业的评价模式及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为使学业与技能考核与幼儿园同步,深入走访考核标准,实现了学校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的无缝对接。

2.开设注重技能实效的课程

根据\"素质为本、技能为重\"基本原则,参照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实行\"1+1\"( 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计划。通过常规课掌握基本技能,借助\"技能室\"强化技能,利用技能大赛检验技能,通过技能鉴定认可技能。以上四项活动学生的参与率均在95%以上。三年来,我校省市技能大赛、文明风采赛获奖人次15余人次。

3.建立骨干专业及各专业投资力度

由于我校实训设备不够齐全,近三年由上级部门投资

建起标准的多功能室及实训车间。全面开展相关专业学生的技能培训、技能训练,有效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向行业靠拢,注重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均衡发展。

推荐第8篇: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8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7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9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8月

一、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8月

二、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11年8月

三、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8月

四、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1月

五、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1月

六、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1月

七、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1年1月

八、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9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21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9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2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3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24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0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5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6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27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

1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8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9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0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1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32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33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8年1月

34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5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36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7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8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39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40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0年1月

41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43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4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 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45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 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46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 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47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1年1月

48

推荐第9篇:学校文学社评价机制

学校文学社评价机制

一、扣分:

1、凡我社社员,必须听从指挥,服从安排,积极参与及配合社内、社外举办的各项活动,按时并高质量的完成学校与本社布置的各项任务,做好我社的宣传及征稿工作。不得做有损我社形象的事情,否者扣1分,视其情节予以警告、批评、通告、辞退。

2、凡我社社员在每次课之后写一个简短的思想总结,没有完成布置任务的扣1分/次。

3、在稿件中发现敷衍的扣5分/次,并给予严重警告,有两次严重警告者劝其退社

4、按时开会,不迟到、不早退,迟到早退者扣1分,缺席者扣2分;有事需拿班主任批准的假条到棋社老师处请假;5次迟到早退者、3次无故缺席者,予以纪律处分,情节严重者,予以辞退。

5、会议记录每两月抽查一次,没有记录或者不认真的扣2 分;

6、每位社员开会及搞活动时都必须言行文明,未达到要求扣2 分.

二、加分:

1、所有社员采用100分制,社长、副社长、成员每月基础分分别为87分、86分、85分。

2、社员在每次棋社各类活动比赛中获得名次的,第一,二,三名分别加5,3,2分。

3、在本社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为社团献计献策被采纳者,加1分。

4、每个学期末学生工作处按照班级总分排名进行优秀干部、优秀社员的评选。被评为优秀干部、优秀社员的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所获奖励按照学生工作处活动加分细则加相应的班级考核分。

山川学校棋社

2012.09.26

推荐第10篇: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努力寻求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管理有效途径

安图县新合中心学校

孙守华

解宪奎

我们新合中心学校是于2003年10月,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将原新合乡中学、中心小学合二为一,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七年来的不懈努力奋斗,学校扩张与辐射功能日趋强劲,乡域义务教育中心主导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7181平方米,建筑面积5155平方米,教职工总数为83人,教师数为54人。现有18个教学班,458名学生,161名住宿生。

为促进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教书育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原新合中心小学着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侧重从自身素质和工作角度对教师个体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教师评价试点”工作暨根据安图县人民政府督导室《安图县“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国家子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我校作为课题实验校之一,承担该课题侧重于“教师评价”部分的研究(2002.11—2005.6);一年后,与原新合中学整合,两校合二为一,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此间,无论从学校规模、管理模式,还是发展走向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利用重要措施和有效机制加以解决。因而,学校在总结已有教师评价工作(研究)经验基础上,继续坚持实施教师评价工作。实践证明,七年来,学校已初步探索出通过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而促进办学规范化管理,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自2002年下半年,我们着手开展“教师评价试点”工作以来,结合州、县相关文件精神,把教师评价由评价小组的唯一简单评价,改变为“自我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家长评价”。这样全方位评价教师,基本摒弃了过去评价中的种种弊端,实现了教师评价工作“质”的飞跃。这一多维度评价的运作,不仅涵盖着对以往教师量化考核的方式、方法、内容,而且还在原量化考核基础上,向评价的广度与深度延伸,拓宽了评价的空间和范围,这无疑为评价的结果蓄积了“含金量”。为了实现我校前后“教师评价”工作的顺畅接轨,把握住有利时机,我们在制定教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时,紧密结合“延边州普通中小学教师评价实施方案”总体精神,特别注重结合本校实际,经教师评价领导小组及教工大会多次民主讨论研究,把教师评价与以往教师月量化考核有机的衔接起来,并把其参与评价的四个方面所占权重进行了调整,即现行的“教师自我评价占5%,学生(家长)评价占5%,同行评价占10%,领导评价占80%(其中领导综合性评价占10%、学期量化考核占70%)”。同时,把评价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及各环节的时间步骤等进行了详尽的安排,使得整个“评价”既有过程性考核,又有终结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更具作用性。基本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确定教师评价所遵循的原则、内容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标准的同时,要使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得以提升,要转变过去视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而被动工作的群体观念,把教师视为学校的财富和资源,而且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

1、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2)考核内容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原则 (3)注重实效性原则

2、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

为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教职工的德、能、勤、绩、廉,以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我们将评价分为前、后勤两个序列,并相应制定出“教师评价实施细则”均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即: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六个二级指标即:学习、师德、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倡廉守纪和教育教学成果。结合这两级指标确定了若干个考核要素,并分别给与权重。在每一个评价要素中,我们都设有相对应的评价计分办法。

在教师评价细则中除了评价要素以外,还有五项加分和四项扣分,奖励分中每项内容不重复奖分,取最高分值记分,扣分项目中可累计扣分。

二、科学实施,严格操作过程,落实评价内容

我们依据已有的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形成全员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使评价与管理同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考核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日常的积累,平时对每一项考核要做到及时反馈,学校规定教育教学常规性工作每学期至少进行量化检查三次,每次检查之后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小结,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工作。在评价实施上,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教师成长过程来看待评价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成长阶段和尚需努力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沟通,并对教师的所有量化考核都采取完全透明(结果本人签字)的管理模式,教师可以随时查看领导的考核记录表,从而使教师围绕工作目标对自己的近期工作做科学地调整和修正。对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教师工作的始终,这种持续的绩效诊断和引导,体现了学校管理者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为教师创造良好工作氛围的思想。

三、以章办事,践行目标,彰显评价结果的作用

每个学期(年)末,我们会公示教师的评价考核成绩,表彰名列前茅的教师。我们始终认为,对教师考核评价只是一种手段,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多的还应该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把考核评价既当作压力也能变成工作的动力。几年来,我校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考核评价的关注点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评价伊始只关注自己的分数,到现在更多的教师将关注点转到通过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每位教师都在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因为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而评价正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保持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教师评价的推动下,学校先后获得:安图县教学、德育、师德、“责任制”落实等工作先进校,以及延边州远程教育、供热管理、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等县级以上表彰20余项;涌现出省、州、县先进工作者、师德模范、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等60余人次;连续几年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教师考核评价,营造教师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懒惰的人变得勤奋,使平庸的人变得有所追求,使素质优秀的人大有作为,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有进步和提高,从而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2010年10月20日

第11篇: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凸显了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地位,使干部不再眼睛只向上,将更好地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继续推进干部制度创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机制。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在少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发展观树立不够牢固、坚持不够自觉,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问题;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问题;只顾自身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问题;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问题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有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还不够完善。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加大政府投资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干部考评体系和机制,不断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权力观。努力把干部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谋划发展、推动发展上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12篇:小学班主任评价机制

**小学班主任评价机制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校风的形成和学校工作的兴衰。因此,为进一步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挖掘班务工作的创新性,同时体现班主任工作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为进一步公平、公正、公开评价班主任工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提供科学有力依据,经校行政会研究和教师大会讨论后,特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

二、考核办法:

考核实行责任分工、部门考核、综合评定的原则,由学校教导处牵头负责、后勤处、大队部、卫生处、体育处等部门协同检查考核,校教导处组织各部门分别对各班班主任工作按照考核表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统计各班班主任的班务工作实得分。

三、考核内容:

(一)、班级日常管理

1、班级建设:(5)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努力形成良好班风,浓厚学风。

(2)、注重班干部培养工作,充分发会班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形成积极上进,团结协作的团队。

(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力求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关爱等。

(4)、班主任对学生要有耐心,细心、爱心、恒心,不歧视、不体罚学生,发现一次扣2分,扣完为止。

2、班队活动:(5)

(1)、班级工作计划总结齐全,内容充实,书写规范,结合班级实际,按时交,内容不充实,不按时交者扣1-2分。

(2)、按时上好班、队会并做好记录,班、队会无故不上或上其它课程一次扣1分,记录不全者一次扣1分。

3、纪律规范:(8)

包括学生到校、课间纪律、集会纪律、两操纪律、静校纪律等,由值周教师,大队辅导员和值日生进行检查,每周汇总一次,并颁发纪律流动红旗,每获得一次红旗加1分,学期末计算班级纪律得分。具体要求:

(1)、学生迟到、早退一人次扣0。5分,无故不到一天扣1分,每一人次教学时间随便出校门扣0.5分。(2)、不按要求戴红领巾、校牌者,发现一人次扣0.5分。

(3)、课间不在校园、楼内、班内打闹、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乱扔果皮脏物,违者扣1分。

(4)、课堂纪律好,无乱吵乱闹现象,集会迅速,会间秩序好,违者扣1分。

(5)、按时做好两操,不做眼睛保健操的(谁的课谁负责),每一次扣1分,早操、课间操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到快、静、齐,全班出满勤,班主任要靠班,学生每一人次不上操扣1分,教师每1人次不靠班者扣0。5分(请假除外)。

(6)、放学站队做到快、静、齐,不大声讲话,按时静校,否则每一人次扣0。5分。

(7)、外出活动学生必须严格服从管理,遵守纪律,如有违反,一人次扣0.5分。

(8)、集会时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的班级扣1-2分,个人扣0.5分。

(9)、学生违纪由班主任处理,如有严重违纪情况,学校出面解决实行一票否决,当周纪律为0分。

4、升旗集会(5)

每周一早检查。由大队辅导员负责检查记载和期末考核。

要求:⑴各班听到铃声后2分钟内准时带入场地。⑵少先队员必须佩戴红领巾。⑶必须整齐着装。⑷队列整齐、安静。(5)负责本周升旗任务的班级必须提前准备好演讲稿,规范升旗,每天早晚负责升降旗。

扣分依据:⑴

升旗迟到扣0.1分。⑵服装不整、不戴红领巾一人次扣0.2分。⑶班级整体队列不齐,有说话现象扣0.2分。(4)不能规范升降旗的班级每次扣0.5分。(5)不认真唱国歌的每次扣1分。

5、文化建设(大队部负责记录考核)(5)

(1)、板报:

更换内容符合要求,扣紧主题,每处不合要求扣1分;更换及时,文字及版面设计美观,每出现一次不合要求扣2分

(2)、投稿:每一周为广播站投稿两篇,少一篇扣0.5分/篇,入选加记0.5分/篇。

(3)、图书角:设计有特点的读书角,并能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图书室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每班交读后感20篇,每少一篇扣0.2分。

(4)、好人好事:对班级出现的好人好事能及时记录并进行宣传表扬。对上报学校(大队部)突出的人或事每次加计1分。

6、家访工作(4分)

1、班主任通过走访、书面、电话联系等形式进行家访。并作好记录。

2、家访面达20%以上。(2分)

3、学生中出现较严重问题,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配合,以解决问题。并作好相关记录。(3分)

学校将对各班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综合量化管理,从班级建设、纪律规范、环境卫生、升旗集会、两操落实、班级文化等方面进行检查记录评比,每月评出文明班级,其中第一名奖3分;第二名奖2分;第三名奖1分。

此项由大队部、教导处负责考核,根据活动情况检查记录,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二)、班务工作计划、总结和参与班主任交流活动(8分)

1、

学期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认真执行,期末有总结,并按时上交。各班有班规。

2、能按要求积极参加班主任月工作交流会,并积极发言。缺一次扣2分。

此项由教导处负责考核,根据上交资料和活动参与记录,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三)、

学额巩固(8分)

1、各班主任均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入学,严禁排斥后进生,放弃对后进生的教育,出现一次扣4分。

2、每学期各班级学生巩固率应达99%以上;达到上述标准计6分。小学非正常流动1人,扣2分;非正常流动n人,扣n+1分。

此项由教导处负责考核,根据有关统计和检查记录,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四)环境卫生(12)

1、班主任能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思想。能认真安排、指导学生及时、彻底的对教室、清洁区卫生进行扫除;每周五下午指导学生认真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学校卫生负责老师和值周教师每天坚持卫生巡查,具体要求为:

a、地面干净整洁,无垃圾,无杂物,发现一处杂物扣班级卫生0.5分。

b、门窗干净无灰尘,无污迹,每发现一处污迹扣班级卫生0.5分。

c、桌凳及桌面摆放整齐,发现一处不合要求扣班级卫生0.5分。

d、黑板整洁,墙壁及黑板周围无灰尘,每处不合要求扣班级卫生0.5分。

e、卫生工具摆放整齐,不合要求每次扣班级卫生0.5分

f、卫生扫除及时,不耽误正常的早读、上课、卫生检查等工作,不合要求每次扣班级卫生0.5分

2、班级学生有故意破坏卫生的严重行为,对班级实行一票否决,当周卫生为0分,并扣除卫生总分2分。

3、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义务劳动活动和有关创卫活动。学期末对卫生工作突出的班级进行加分奖励,第一名奖8分,第二奖6分,第三名奖5分。

此项由卫生负责教师考核,根据有关检查记录,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五)、安全工作(8分)

1、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意识和关爱生命的育人观念,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做到安全工作天天讲,时时抓,并有相关记载,能与学生签订好安全责任书。无记录扣2分。

2、做好学生安全保险工作,班级参保率达70%以上,

50%以下扣

2

分。

3、班上每出现一次安全事故,扣2分,如在全校造成恶劣影响,扣5分以上直至扣完。

4、发现班上安全隐患不及时上报,不及时进行处理,发现一次扣1分。

此项由后勤处、教导处负责考核,每学期在期中、期末进行两次检查记录,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六)、财产管理(10分)

1、能经常教育学生爱护学校公物,班级有财物管理和赔偿制度。

2、对清洁工具、玻璃等易耗易损公物出现人为损坏,班主任应及时要求损坏者照价赔偿,保证学校公物的完好性,增强学生自觉保护公物的意识。

3、对学校登记的门窗、桌椅、黑板、清洁用具等公物出现严重损坏的,班主任应负责要求损坏者照价赔偿,扣班主任2分,如不能按要求落实的,由班主任负责赔偿。

此项由后勤处负责考核,每学期在期中、期末进行两次检查记录,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七)、活动参与(8分)

1、能积极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学校或上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对不参与或不认真对待的班级每次扣4分,班主任并做出检查。

2、对在学校组织的全校性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班级计10分,第二名计8分,其余积极参与者计5分。对参加区级以上组织的活动,获得第一名的班级计20分,第二名计15分,第三名计10分。

第13篇: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必修)第1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 通过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泊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食品脱氧剂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实验探究食品脱氧剂的作用。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还是定量水平)。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2.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学习任务3】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3.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4】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并讨论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案例说明】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而且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1.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

“月饼盒中为什么要放一个小包装袋?”“包装袋里面有什么物质?”“这种物质能起怎样的作用?”正是这些真实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使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化学世界。“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如何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促使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和讨论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增强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信念。

2.注重基于“学习任务”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学习任务是连接核心知识和具体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重要环节。该教师共设计了4个学习任务,重视和发挥学习任务的素养导向功能。“学习任务 1”突出“实验探究”;“学习任务 2”强调学科本原,体现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从“物质”到“元素”再到“电子”,从“宏观”到“微观”;“学习任务3”注重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学习任务4”从STSE视角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社会价值,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

“结构化”是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有效途径,“结构化”水平直接决定着素养发展水平。该教师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引导学生从宏观(元素化合价)与微观(电子)、质(有合价升降、有电子转移)与量(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代数和为0)两个视角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认识思路,并用框图的形式对这一认识思路显性化,学生按此认识思路就能够进行迁移,对大量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判断。

4.注重“教、学、评”一体化

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不能游离于化学教与学之外,应与化学教与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该教师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通过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方案设计等活动中的表现,运用提问、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质量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给予准确的把握,并给出进一步深化的建议,充分发挥了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2——“氯及其化合物”(必修)教学设计

“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应学习的重点内容。氯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和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该内容可安排两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可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预测和检验物质性质的认识模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氯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设计氯气泄漏处理方案、自制家用含氯消毒剂等活动,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氯气与水反应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与点评,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氯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氯气泄漏处理方案、自制家用含氯消毒剂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在线学习和交流

【学习任务1】课前,利用在线学习的平台观看微视频,完成作业并提交,通过“工作坊”等交互空间在线提问和交流。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评价任务1】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研讨改进和实施

【学习任务2】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评价任务2】发展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系统设计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3.概括反思和提炼

【学习任务3】讨论、汇报对含氯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

【评价任务3】发展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路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4.问题解决和展示

【学习任务4】真实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交流,在线展示改进后的方案并相互评价。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真实问题解决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及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案例说明】

本案例为两课时的单元整体设计案例。“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氯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和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应用广泛。本单元的学习过程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1.线上线下结合,突破学习场域

本节课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在线学习的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发布学习任务、提供作业展示和交流空间。线上推送资源的内容围绕学习主题,包括教师制作的微视频、文献节选、公共事件链接等。学生根据需求,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安排进行在线学习时间,提交学习成果,参与“工作坊”研讨。课前在线学习为课上学习活动作好准备,课后延伸学习使学习目标达成度提高。教师利用交互空间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并通过课程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诊断和提炼共性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提高活动效果。上述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延长了学习时间,拓展了交互空间,整体突破了学习的场域。

2.单元整体设计,实现深度学习

本案例对目标——任务——活动进行了单元整体规划,包括线上线下的整体规划及两课时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学习过程中学科活动和实际应用活动融合交叉,学科活动主要是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际应用活动主要是解决与含氯物质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同时,概括物质性质、厘清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视角和路径。在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迁移学科知识、认识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3.活动层层递进,发展核心素养 本案例包括4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包括2~3个学习活动,活动的设计指向学生的能力进阶,即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进阶,学生在完成任务、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究任务,在物质性质类型的活动中获得探究能力、素养发展。在具体的活动中,将探究任务进一步分解成4个活动环节:(1)课前预测性质、设计方案,诊断学生已有的探究水平;(2)课上对预测的性质和设计的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使学生从基于经验事实预测物质性质的水平发展到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预测物质性质的水平,从基于实验经验设计方案的水平发展到依据氧化还原思路设计方案的水平;(3)改进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方面从孤立水平发展到系统水平;(4)实施实验并获得结论,发展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论反应实质的推理能力。

4.思路方法外显,促进自主迁移

本案例中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经历多次交流研讨和概括梳理活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或以“工作坊”为单位合作。用图示、海报等方式呈现任务完成的结果。上述结果实际上是学生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关系、进行真实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的外显,这种外显的思路方法需要学生间的紧密合作、师生间的深入追问,通过对自身思维过程的深刻反思才能提炼出来。外显的思路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陌生问题时迅速地进行情境关联、问题归类,从而实现自主迁移,利用已有的化学学科知识和认识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第14篇:学习与教学评价

学习与教学评价

1 同学们上课及学习情况

同学们在上课时候大部分认真听讲,学习认真。但难免有些同学有时候上课开小差,不专心。而在数学课上,做题目积极,而且遇到不懂的题目会和旁边的同学一齐讨论,一齐解决,但是当老师说到比较简单的内容时,部分同学会玩其他;而英语课,我觉得积极性还不够,觉得同学还是对口头英语有点抗拒,这我也需要反省,需要调动同学们积极性;而化学课,同学们都会积极做题目,但还是有时候开小差;而政治课,军事理论课,同学们可能觉得课程比理科闷,都是理论知识,所以很多时候都选择做作业;而体育课,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锻炼身体

而在课后他们都会积极向他人请教不懂的问题,积极性强,又能互相讨论,有较好的团结心,而且会有小部分同学会在早晨学习课程,这点需要继续提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继续努力,成绩进步。

而总得来说,我班同学学习能互相帮助,团结学习,但主动性需要提高。

2 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高数贺铁山老师: 同学们都觉得他上课负责任,总体来说好

英语王雪琴老师:知识面丰富,讲课幽默,积极培训学生,总体来说好

化学王新爱老师:同学们觉得老师上课负责,但是理论知识太多了。让课堂枯燥,总体来说良好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蔡立彬老师:责任心强,但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烦闷,总体来说良好

军事理论张正明老师:教学模式也是单一,但责任心强,积极教学,总体来说好 体育刘英梅老师:教学积极性强,目的清晰,总体来说好

3 对任课老师的建议

高数贺铁山老师: 同学们觉得老师在概念方面需要解释更清楚,更多详细评讲些难的作业,讲讲做题方法,而少部分同学觉得作业太多,讲得快,希望能讲慢一点点.英语王雪琴老师:很多同学都对英语缺少信心,在以后希望能提高对英语信心

化学王新爱老师:多一点练习时间,而且需要明确讲到课程的哪个内容,说话需要再大声一点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蔡立彬老师:教学模式应该多一点模式,增强互动性,明确重点内容,说话也需要更大声,还有有些同学不能坐在前面是因为位置已经安排,希望不要规定位置

军事理论张正明老师: 教学模式应该多一点模式,希望能有更多武器图片展示,尽量带些小型武器的模具来展示

体育刘英梅老师:同学们希望运动量能增多,教学动作详细点,而且希望多一点自由活动时间。

第15篇: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英语教学只注重单词,短语,句子教学的单一性,机械性。关注到了教学的整体性,学习智力,技能的提高,以及英语教学中要求的人文情怀,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单元目标,从巩固旧知到学习新知,再到能力的提高,最后延伸到德育,情感价值观的熏染。结构上,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来实施教学。课的开始,花相当一部分时间,结合学生实际,在情景中巩固,运用主要功能句,使学生真正内化所学语言,能够在学要输出时,自如,恰当地运用。在授新课时,为了提高还的阅读能力,我逐步设置了细节性问题、概括性问题、情感性问题(其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does liyan have a happy family ?”孩子们通过找依据,进行判断,同时树立“幸福家庭”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自己找、与同桌商讨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德育方面:为了让一堂课变得温暖,具有教育意义,我探索,挖掘出“鼓励孩子们读书——为国家富强而读书!”。最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育孩子们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无疑给这堂课给了生命。

困惑方面:设想太多,设置的环节太多。好多内容觉得都应该给孩子讲到;很多种能力,孩子们都需要提高;很多地方,都得花时间让孩子们巩固。蜻蜓点水,只走流程是不行的,可问题就是------一堂课时间有限,英语这门课一周两课的课时太少。对此,措施就是------一些课时用来巩固旧知,一些课时授新知,用一部分素材培养某些方面的能力。

第16篇:教学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 运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实际例子、具体模型、动画演示、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空间概念。效果挺好,但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控制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与小组讨论、汇报、评价的关系,有待地一步提高。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利用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二是情境法。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伸,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

教学评价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密度。

3.通过老师的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17篇:教学设计与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践课程目标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设计由分析、设计和评价三部分构成,教学设计的开展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

一、需求分析

任何教学都应该起于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资源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多元智能分析和语言基础分析。动机、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分析一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最好在教学之始开展,以便为整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学习者信息。语言基础分析一般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鉴于教学设计的特殊要求,应该避免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级测试,采用主观性任务,以便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基础进行诊断。

教学资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分物化资源和非物化资源,物化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课件、挂图、视频、音频等各种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物质化资料,非物化资源主要指教师的理论储备、教学技术和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指把《课程标准》中有关听、说、读、写、译,有关语法、词汇、情感态度、文化策略知识,有关唱、做、画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采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动词表述,而不是笼统的“理解”、“掌握”。另外,教学目标分析还包括目标层次的分析。根据布卢姆的教育分类学,人的认知表现为知识、理解(领会)、应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就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而言,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说,不管是文化还是策略,都应该体现认知的不同层次。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技术设计以及评价测试设计五部分。 A.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指教学设计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如阅读教学设计中,是采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情景阅读教学模式、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项目阅读教学模式还是其他,是采用显性的教学方法、演绎的教学方法还是隐性的、归纳的教学方法等都属于教学策略设计的范畴。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小学与中学不同,中学与大学也不同;分析型学习者与综合型学习者,体验型学习者与视觉学习者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同。小学阶段可以多采用体验型的教学方式,而高中和大学比较适合分析型学习方式;小学阶段可以多设计游戏活动,而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设计游戏就应该特别谨慎。 B.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问题。其实,一堂课如何导入,如何呈现任务和知识,如何训练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和评价所学,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习活动错置的现象。第一,活动难度错置,认知要求高的活动反而被安置在认知要求低的活动之前;第二,活动目标错置。比如,阅读和听力之前的词汇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后面的阅读和听力,为阅读和听力等在语言方面做准备,那么如果是听力前的教学,词汇应以语音和语意之间的联结为主;如果是阅读前的教学,那么词汇就应该是文本和语意的联结为主。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在阅读前和听力前讲解单词用法,训练单词,有时还设计了词汇应用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同时了解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提供什么样的支架才能帮助学生发展,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发展到什么水平等。 C.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堂课由若干教学活动组成,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活动的层次性、系统性、适应性和衔接性。

所谓活动的层次性,第一指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逐步递进,逐步升级的趋势,活动由信息辨认、语音辨认、文化和策略的识别,到信息、知识、策略的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由功能、技能的训练到功能和策略的运用和评价。所谓活动的系统性指所有活动必须指向同一最终目标,为同一个目标服务。所谓活动的适应性指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生的语言基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活动的衔接性是活动系统性的保证。活动的衔接性指前面的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准备或前序列,后面的活动是前面活动的继续,建立在前面活动目标之上。 D.教学技术设计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始走进英语的课堂教学。演示文稿在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学设计中媒体的使用必须考虑到媒体与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E.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多为诊断性评价,一是诊断任务的达成与否,二是诊断学生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在开展活动,三是分析造成学习困难和设计难以有效实施的因素。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师生对话、问卷等方式。教学设计中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分析每个活动可能出现的变化,然后根据可能性变化设计各种备用活动,即每个阶段教师都必须设计预案。

三、教学设计实施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进行评价。教学设计不能付诸实施,其评价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施是对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具体检验,更是教学设计目标达成的唯一渠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四、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评价指对教学设计科学性的评价。教学设计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收集有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息,又要收集关于教学设计本身的信息。信息收集可以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请同事或者相关专家听课;信息收集还可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最好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了解学生的看法,可以通过专家与授课教师的座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各种信息。

五、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性研究,需要一个迭代的研究循环,教学设计也因此不能是通过一次教学实践就完结的活动。每个学校可以构建一个研究共同体,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行动研究方法,通过不断地设计、实践、完善设计,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

协和双语尚音国际部

2013-12-3

第18篇: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学习笔记

(2011-07-23 18:12:52) 标签: 分类: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形成性评价 教育

一、题解异同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是分别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判断的两种教学活动,两者在评价的目标和标准,以及侧重点和方式、方法、手段上不同。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所以,在课堂环境下,教和学是两个共存相促的因素,教学与学习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影响,共同决定着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评价的定义

教学评价是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环节和结果,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也是教学活动之一。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科教学的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助于发现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学创新。

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能和效率。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四、教学评价的宗旨和原则

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完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追求。

教学评价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客观、公正、公开、开放、多元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科体系、课程结构、知识类别等),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意,立足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评价虽立足于教学,但基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即为了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指定的各项目标,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的类型

1、传统的评价类型 (1)甄别性评价

以评价者的个人感受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学进行分等、分级,奖优惩劣。

弊端:主观性强,标准缺乏客观性。 (2)结果性评价 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判定教学质量和水平。

弊端:片面,忽视客观存在的学校、班级和学生差异;不能客观、准确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水平性评价

以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基本功)作为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判定教师教学水平是否达到目标。

弊端:在同意的标准下,未能教学的个性和教学风格;重技能应用,忽视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不能准确判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新课改下的教学评价类型:

以基准为依据 :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以内容为依据 : 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以功能为依据 :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以方法为依据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与学生学业评价啊相对应,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包括: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依据学生的学业诊断结果,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分析,判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方法,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采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诊断性评价可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前,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的问题进行的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关注的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分析、判断和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的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和调整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性测量和检验。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各有侧重,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教师教学的特点、特长和优势,发现进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修正、弥补和完善。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一个教学过程(一般是以一节课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强调全面、综合和发展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和教学风格,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亦可诊断问题,促进发展。

六、过程性评价的内容 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涵盖教学前的准备就绪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后的反思和钢筋等环节。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情的调查、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环节的处理、对学生的态度、教态与教学语言、引导和指导功能、师生互动、问题的创设、答疑和解析、有无鼓励或激励措施等要素。

对过程性评价内容的描述: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三维目标设定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资源是否齐全,课件和补充材料与教学组织的联系是否紧密;教学过程是否完整,设计意图和组织实施是否明确,能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活动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能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所需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转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

教学行为是否恰当;教学活动目标是否正确,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否操作,效果是否明显;能否有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设计的教学预案设计;课堂教学中有无鼓励和激励,学生能否获得成就感或荣誉感;质疑和解析是否妥当;处理课堂突发现象是否正确;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否自我诊断,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等。

过程性评价的环节和指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后续(课后)评价

(一)对课前准备的评价

主要评价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

1、教学设计

(1)学情调查与分析

(2)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

(3)教材分析(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教育价值等)

(4)教学目标的设定

① 三位目标的设定 ② 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能否采用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师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多喜欢形象、直观的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习惯于形象思维,是这个年龄阶段西红柿心理认知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思维的重要特点。而抽象思维是他们的弱项;至于逻辑思维更是他们不容易做到的。尽管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已经采用增加插图、照片、地图等直观性资料,采用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但文字的表述对于初中生而言,仍是比较抽象的,在他们的头脑中,难以形成感性认识。

2、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 (1)精选、补充教学资源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定原则

一、必须与本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结合本课学习的学科知识,发掘其中蕴含的可以用作思想教育的素材、并分析通过正面引导,能够让学生从中得到哪些感悟或领悟。

二、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初中学生还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往往是朦胧和肤浅的,有时还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必须基于最基础的、本质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应该受到何种感悟,能领悟到何种情感,报以何种态度,从中可以生成到何种价值观。

三、目标设定必须具体化、细化,切记空话,更不能随意拔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必须十分明确,真正能够达到和实现,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① 三维目标的设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具体目标,或称为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关系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落实其它两项目标的关键和基点,是实现其它两项目标的载体和平台。 不同类型的知识,决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相应的学习过程和 需应用的方法,更决定了学生能够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应用的关系

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需要运用的技能不尽相同,在教学评价时,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结合所教授的具体知识,判断应运用的学习技能。 知识迁移能力;归纳、分析和判断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推理和演绎能力;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和感知、体验的过程。

如何一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于必要的手段、媒介和方式。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方法,方法是学习的工具。 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应用的关系: 看书:阅读

看书(材料)概述:阅读、理解、表述

看书(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提炼信息、分析、归纳、总结、表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需要经过亲身的体验、感悟。

在生成的过程中,外因起有决定的作用,通过外因(如动人的事迹、生动的描述或再现、真实的情景等)刺激和感染情绪;随着情绪的起伏和震撼,经过感动、体会、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逐步获得感悟,进而形成特定的认识,产生特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的重点是西红柿必须掌握的核心基础知识。

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统领全课核心的知识。

教学难点应是实现将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相结合的最佳结合 点。

难点绝对不能以知识点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尤其是要考虑学生在理解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困难等情况,来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问题。

评价教学重难点的标准:

教学重点,属于知识的范畴,需在知识的层面上确定。

教学难点,属于认知的范畴,必须依据学生在分析、理解时的难度,即学生的认知的水平和能力确定。 (1)

(2)精选、补充教学资源

在充分利用教科书材料的同时,有必要再精选一些材料,使其起到补充教科书材料不足,或弥补教科书材料单

一、抽象、静态等缺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

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必须精选;

二、针对学生学习和认知的需要、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三、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四、选用的材料需配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应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1、拓展、补充和活化学科知识;

2、为学生提供体验、感知的实践机会;

3、帮助学生变换认知的角度,加深理解;

4、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利于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

6、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7、迁移相关学科知识,激活、迁延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8、有利于“三贴近”原则的落实,即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讲授式,组织研讨活动、组织探究活动,以及角色扮演、情景剧(课堂剧)、故事会、课堂讨论等。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主要分析、判断和测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处理导入、讲授、置疑、解析、互动、研讨等教学环节或活动时的意图。针对性和实施效果;能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评价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的指标

一、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编排,是否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

二、教师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能否根据自己所教授鲜花速递具体情况,不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是否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组织实施教学。

三、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能否起到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指导学生实践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和发掘教科书提供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的材料,通过安排学生活动的方式,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认知的作用。

补充材料的针对性和使用效果。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补充材料,是否与教科书原有材料在需要学生阅读的技巧、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认知的方法、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等方面有所区别。

五、能否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考查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及活动组织,是否符合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能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及活动是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六、课堂互动。是否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中,适时组织师生、生生互动;能否正确处理互动的主题与教材和学生的关系;组织实施互动的实效。

七、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方式和实效;提供学生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技能、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实效性;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能否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及时通过鼓励、激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学科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中心和主要环节,也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平台;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平台。

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i额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运用和掌握学习技能方法,获得体验、感知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的过程。

从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应该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

1、有效诊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组织、实施,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2、分析、判断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尊重,是否活动较充分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学习方法和技能得到实际的应用。

3、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好舒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后续(课后)评价

主要分析和判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对教学设计、手段和方法、组织和实施效果的反思、调整和改进、完善等措施的效果。

后续评价旨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诊断,自我完善教学,将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教学过程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 表一: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表二:教学设计案例

表三: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表四: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

八、基于学生学业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宗旨,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亦应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内容。

1、教学评价中的学生因素

教学设计必须基于现实的学情:本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特点、认知规律、情趣爱好;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分析教学内容的构成、特点,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差距;学生在认知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和出现的问题;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成中的误区等。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基于学生认知和理解知识、运用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需要,应成为学生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媒介。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的参与,提供体验、感知等机会,激励、鼓励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均衡发展。

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可以承受的认知跨度、维度和梯度,通过引导和指导等策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作业设计和测试命题,必须建立在学生理解记忆、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学习技能与学习方法的熟练和巩固应用的基础上,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引领性。

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对比诊断: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教师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学业评价则是检验教学组织和实施实效的重要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个整体,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分别考查教与学的效果,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学业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往往也是教学评价中的不足或欠缺;教学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也能在学业评价中得到反映。

学生学业评价中常出现的问题,如概念混淆、判断错误、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等,通常反映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理解,只凭简单的记忆,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中,即能找到根源,即教师对知识多采用讲解的方式,缺少为学生搭建他们自己分析、理解的桥梁。因为只有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理解记忆。

教师如在教学中,不注意对解题思路、途径、方法和策略的讲解,学业评价中就可能出现不会的现象。

3、发挥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决策功能 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检查教与学中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

学业评价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分析、判断问题的着眼点,更加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成因,并为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教学评价可以为学业评价提供分析、判断问题的佐证,也可以排除学业评价中的非智力因素,更加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客观因素,为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依据。 探索: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引导和指导学生应用学习技能和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第19篇: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

王栋樑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因此,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从而促使课程改革,成为中学教育要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时代要求 1.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实需要 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打破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无疑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2.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现代教育“学生人本观”的根本要求 现代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教育的实质就是研究人、了解人、教育人的事业,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是教人变的事业,教人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的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认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课堂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等观念的限制,对于学生的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核心,以听不听话为标准;对于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的高低排名次,造成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日趋严重。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发展中心,那么,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体系与机制。 3.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未来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及其潜能的发挥。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社会,是智能经济、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应该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并能将知识物化为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或精神产品,或将知识融会贯通,组合创新,赋予新的用途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一般掌握知识的人,而且是能驾驭新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克林顿进行总统竞选时声称,他任职期间的头等大事是要确保美国人享有世界上最好、最全面的教育,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运算能力,并充分利用intemet资源,每个成年人都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等等。可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人的教育和全面发展作为国家的发展中心。我国的教育已经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地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着眼未来,认真地思考如何从教育评价的角度人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目标取向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实验的目标就是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潜能的提高;构筑起成长记录袋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德育评语评价、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评价和学校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等形式共建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具体的实验目标有: 在初中,探索并建立运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机制,让每一名七到九年级的学生使用成长记录袋,并把它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之中。 在高中,进一步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库区资源,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性评价机制。 营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从德育方面完善以评语改革为基点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双馨。 形成教师反思自评,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学校主导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通过评价体系与机制的发展与变革促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促成教育者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进程。 建立和推行学生校园申诉制度,加快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的进程,确保“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评价学生时得到坚持。 总之,实验的目标是探索素质教育视野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方式和方法、策略和途径,改变旧的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通过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体制,促进学生的成材、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三、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具体措施 1.走进新课程,培育新观念 要在评价体系和机制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贡献,就必须在观念上跟得上、敢突破,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实验小组组长等成员组成的课题工作小组;先后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参加课改或课题专题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有近100人;集中主要研究人员和在各部门一线工作的同志对学校当前的评价体系和机制进行研讨和反思;调动全校班主任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写个案,对自己在工作实践里的得与失进行总结;组织人员对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围绕我校的校本课程探索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和完善学校和各年级的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收集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这一系列举措都为研究的启动夯实了基础。 2.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成长记录袋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是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检测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及其他有关学生进步的证据等。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是评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评价法就是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这个档案袋里装的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情况的记录(含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督促评价、家长的“关心”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成果与总结等丰富的内容。这些东西形成的材料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完成,档案也由学生保管,教师只需定时或不定时的抽查。 我们的做法是年级统一购买档案袋,由学生填好档案袋袋面的项目。项目要素是:学生姓名、学校、班级及袋内各种材料的名称。把档案袋发放给学生时,袋内已装有三类评价表格——学生成长记录、课堂学习新方式形成性评价、综合性学习评价。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一旦有完成的材料或学习成果就随时把它们装进档案袋。班主任和其他教师要写评语或检查时,学生再提供档案袋。 我们是这样使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学科教师除了要按要求完成“三类评价表格”的指导和评价工作外,更主要的是要依据各自学科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各种活动来改变过去陈旧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例如,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或自己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弹性,设计好活动,然后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自制手册,最后形成诸如《家庭档案册》《缤纷语文世界》《长江之歌》《走进四季》等丰富多彩的资料集。地理方面,学生在网站上收集各国的地理信息,编辑成《我们亚洲》《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等集子;生物方面,学生自己动手编成《生命档案册》《我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动物)》;美术方面,学生动手画成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图画„„ 所有的这些从结果上来看是形成图片资料或文字材料,但它们无—例外地都反映出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这样做是符合课改精神的,有可操作性的,也是实施质性评价方法的有效途径。 总之,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我校是区重点中学,承袭了传统教育中关于评价方式的不少典型问题。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重新建立了适合我校实际的科学完善的、操作简便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并得以贯彻实施。口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

第20篇:工作总结与自我评价

我于2013年8月1日加入到项目部,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得到了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通过这一年的工作与学习,使我认识到一名合格工程师的成长是一个前景光明、充满希望同时又需要付出努力和心血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长期的过程。以下是我在这一年的自我总结:

一、思想方面。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人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先树立自己的工作思维。作为一名党员,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党员和同事们的监督和帮助,坚持不懈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积极主动的了解国家大事,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新方针、新政策,及时的学习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与党保持一致;作为公司的一员,我认真的学习和渗透公司的主流文化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与公司保持一致。

二、工作方面。

我从做好本职工作和日常工作入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一直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努力工作。从身边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热爱自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工期紧,任务繁多,能够做到跟班作业,保证按时完成各种任务,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表现出我们施工员的员责任心强,发扬了我们施工员连续工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力,孜孜不倦地作出成绩,我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岗位本领,努力精通本职的岗位知识,做本职工作的骨干和行家里手,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

三、学习方面。

作为2013届的一名新员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多向师傅和其他同事请教。平时多到工地上去,多看多问,这样才能不断增加自己的现场经验。还应该认真的学习公司的一些管理体制和规范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工作中以公司标准化管理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当然,现在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经验匮乏,知识和技术水平不够扎实等。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断的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 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做事,一如既往地为人,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工作总结与评价机制
《教学工作总结与评价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